國共二次內戰,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
1948年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真正原因
主講: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統
剛才來的時候有讀者問我,你寫的書每一本都是既沒有前言也沒有後記,你的書是怎麼寫出來的?我先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我原來是嗡嗡嗡時候的老三屆,我是老初二,以後趕上嗡嗡嗡,成了黑五類,嗡嗡嗡中在工廠當了九年工人,當到三級工。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我考本科,結果我家政審還沒有落實政策,沒有被錄取。接著1978年第一屆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東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碩士導師是王仲犖先生。畢業以後我留在山東大學歷史系,當時王先生主張我再開拓一下眼界,繼續深造,於是我1985年考上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跟譚其驤先生學中國古代歷史地理。人一輩子如果能夠碰上一位名師就是很大的幸運,而我碰到了兩位名師,非常幸運。畢業的時候想回北京,當時正好中國軍事科學院需要研究人員,就把我招去當兵了。
到了軍事科學院以後跟我坐對桌的就是一位年輕的少校茅海建,他雖然比我年輕,但他是老兵,他當兵的時候就在東海艦隊,1982年碩士畢業以後就到軍事科學院,而我是一個新兵。他向我介紹,軍事科學院是葉帥創建的,軍事科學院里的寶貝就是葉帥當年積累保存的戰爭檔案。茅海建是中國近代史專業的,他沒時間讀解放軍的戰爭檔案,他建議我把這些東西好好地讀一讀。後來我就到圖書館借這些戰爭檔案看,使我非常震驚,這些東西太好了。一邊讀著檔案,一邊向軍事科學院的老同志請教,這些老研究員有兩種成分,一種是解放戰爭時期四大野戰軍的老參謀,還有一種是建國後大將元帥的秘書,他們喜歡給我講一些故事,那個時候我才明白原來我們黨的歷史有兩種,一種是教育群眾用的,比如高中的教材、大學的黨史課等等;還有一種是真正的歷史,那是藏在我們的檔案里,或是當事人口口相傳的。我看到這些以後,就下了決心,不再搞歷史地理了,改行做現代史、軍事史。
我最後一次見到譚其驤先生是1990年,他中風前的半年,他到中國科學院開院士增選會議。我跟他說起我在軍事科學院看到的一些東西,譚先生非常激動,當時便站起來說:「你要把這些東西都記下來!」既然導師允許了,我就自己改了專業,在軍事科學院一蹲15年。這期間主要寫了三本關於解放戰爭的書,都是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寫了一本長征後期毛澤東與張國燾鬥爭的書《北上》,三聯編輯看了這些書以後希望我再拓展一些視野,把國民黨和共產黨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做比較,然後再挖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於是我就寫成了《中國的1948年》。寫了這本書以後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為有些東西也不可能放開來寫,總是要在表述上比較婉轉,內容上也是要有所保留。但是我還是希望,凡是在我書中提供給讀者的都是真實的,真實到什麼程度那要看社會發展和國家開放的情況,也許今後要不斷的修訂、補充。
我今天講「1948背後的故事」就是想給大家澄清一些誤區,講一些真實的歷史。我們現在改革開放20多年,可以說在戰爭題材上也比較開放,但是不管怎麼開放,給大家總是有這麼一個印象:我們共產黨、解放軍的形象曾經塑造了兩個代表性人物,一個是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里的石光榮,一個是《亮劍》中的李雲龍,這其實是文人寫的軍人,不是真正的解放軍。如果解放軍的將領都像石光榮和李雲龍這樣滿口的粗話、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仗能打過國民黨嗎?國民黨將領許多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是留過洋的,而且人家一開會的時候都是軍裝筆挺、將星閃耀,咱們解放軍的幹部開會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叼著煙袋,什麼樣的都有,這麼土裡土氣的共軍怎麼能把國民黨打的落花流水,這裡必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國民黨將領的回憶錄,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戰爭,幾乎沒有一個服氣的,像胡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18師的師長,在華東戰場幾次跟粟裕較量,在淮海戰場上隻身逃脫。最後胡璉打勝的一仗就是金門。胡璉說共產黨打仗是人海戰術,前面一群老百
姓拿著手榴彈往陣地上沖,我們能忍心開槍嗎?我很負責任的對大家說,我查遍了解放戰爭的檔案,可以說解決戰爭重要戰役的檔案我都看了,但是沒有看到一個戰例解放軍是這麼打仗的。胡璉可能是一種誤解,因為我們解放軍當時裝備、服裝肯定不如國民黨軍,有很多戰士是裝不上正規軍裝的,所以胡璉的這種說法沒有根據。
另外,我對國民黨沒有那麼深的成見,我還是能比較客觀地看國民黨的戰爭檔案。看後我有一個感覺,蔣介石不像是我們書里描寫的樣子,專橫跋扈、一意孤行、心胸狹隘。
我看了蔣介石的全集,尤其是跟共產黨決戰幾年中他一系列的講話、決策,我發現他的想法大多數都是對的。早在1948年初他就預感到東北守不住,於是讓衛立煌把東北的精銳部隊全部撤到關內,應該說蔣介石當年的這個決策是對的——如果衛立煌把60萬部隊及早撤到關內來,那麼解放戰爭要打多少年還說不定。第二個重大戰略決策是,在衛立煌守不住的時候,蔣介石做傅作義的工作,讓他放棄北平天津,把華北的50多萬精兵撤到長江以南。結果傅作義也沒有答應,如果他按照蔣介石的指示做了,那麼我們的平津戰役也找不到戰機了,不能在黃河以北殲滅國民黨軍的主力,那我們國家說不定真要出現南北朝劃江而治的局面。但是蔣介石兩大決策都沒執行,是什麼原因?主要是國民黨裡面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盤算。衛立煌想,蔣介石一貫嫁禍於人,萬一出現問題,他到時候把責任推給我我就完了。傅作義想,我本來是華北人,華北是我的天下,我到了江南我算什麼?一個地方軍政的長官怎能沒有根基。蔣介石的種種決策都是因為下面的扯皮、推諉不得以實現,所以蔣介石才越來越著急上火。蔣介石在戰略上是有預見性的。在1949年2月蔣介石已經秘密命令上海和南京的官員把上海銀行里所有的黃金、白銀、銀元轉移到台灣,而且從那時候就開始修舟山機場,準備把國民黨大批的官員、難民撤到台灣。解放軍還沒渡江之前蔣介石已經料到這一步了,所以他能從容不迫地把南京故宮博物院的國寶運到台灣。但是蔣介石最終還是失敗了,把大陸丟了。在過去我們把蔣介石的失敗都說成是腐敗——國民黨腐敗、不得人心,但是真正打仗的人、真正在戰場上的人心裡明白,戰場上是你死我活的較量,容不得雙方有半點的猶豫,更別說腐敗了,所以在戰場上,無論是國共雙方都是真刀真槍的較量。如果要說一次兩次戰役的成敗或許有偶然因素,但是整個戰爭的失敗是不會偶然的,還是有許多必然的因素。這就是今天我想給各位讀者解釋的事情。
我們正規的歷史裡對毛澤東同志過去達到了歌頌和迷信的程度。我們的歷史上寫到,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共產黨為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和國民黨展開了較量,是不是說抗戰一勝利共產黨就想跟國民黨爭天下?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披露出來,尤其是《胡喬木回憶毛澤東》這本書出版以後,還有《毛澤東傳》的出版,讓這段歷史基本上清楚了,沒有疑問了。在抗戰剛結束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並沒有打算跟蔣介石爭天下,而是希望在國民政府里擁有一席之地,因為抗戰剛結束的時候蔣介石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點,他是中國抗戰的領袖。而且根據共產黨當時的實力,雖然有了一億人口的根據地、90萬人的軍隊,但是相比國民黨還是差得遠,所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就是希望跟蔣介石談出一個和平來。當時雙十談判協定規定給共產黨提供幾條,一個是華北五省的主席由共產黨擔任,另外全國軍隊縮編成100師,共產黨可以佔20師的配額。毛澤東對這個結果是相當滿意的,回到延安跟胡喬木和中央負責人說,蔣介石並不反共。當時中共中央確實想和國民黨搞聯合政府,毛澤東曾一度想把首府從延安遷到淮陰,淮陰離南京比較近,去開會很方便。但是蔣介石積20年的反共經驗,是絕對容不下共產黨的,所以當雙十協定要實施的時候國民黨不斷向共產黨施加壓力,並且派遣大軍從大後方源源不斷地向華北、東北擴張。
中共當時要跟蔣介石爭奪內地是不容易的,但當時東北是一塊空白,國共雙方在那兒都沒有基礎,於是共產黨就占著地利之先,十萬大軍挺進東北。這一下蔣介石非常著急,因為東北是中國的工業基地,蔣介石必然要佔這塊地方,所以蔣介石派了緬甸遠征軍最精銳的部隊在杜聿明的指揮下開赴東北。解放軍十萬大軍闖東北,林彪指揮的部隊可以說是五湖四海,哪個根據地的人都有,毛澤東指示林彪在四平跟蔣介石打一仗,要是把國民黨打贏了你就得承認我在東北的合法性,要是打輸了再說。國民黨對四平這一戰也是非常重視的。所以1946年5月的四平保衛戰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間真刀真槍的第一戰。我們的東北民主聯軍當時是各地的部隊集合起來的,林彪當時到了那兒以後這個也不認識那個也不熟悉,可以說是倉促打了這一場正規戰。國民党進東北的口號是「接收東北主權」,所以這些軍隊進去以後士氣也是相當高,四平這一戰林彪因為武器不行、兵源不行、指揮也不
協調,守了一個月最後敗了,林彪當時是最難受的一段時間,兵敗如山倒,退過松花江,就剩下哈爾濱、北滿那一塊地方。蔣介石四平這一仗打贏之後,下定決心非要消滅共產黨不可了。
毛澤東跟國民黨打還是不打,胡喬木說毛澤東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後決定跟國民黨徹底決裂,打。但是打的贏打不贏,當時共產黨的將領中幾乎沒有幾個人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能打贏國民黨。當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富春、黃克誠給中央寫了一封長篇報告,說二次大戰以後蘇聯受了很大的傷害,不能馬上支援我們,國民黨現在得到美國的支持又是那麼強大,我們現在經過四平這一仗,要認識到以目前的實力不具備與國民黨對抗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要忍讓、積蓄力量等待國際時機成熟的時候再起來反攻。這份報告可以說是代表了當時中共黨內高級將領的普遍思想。
毛澤東寫了一個答覆,他說報告說的都是真實情況,但是有一個缺點是對蔣介石的困難估計不足,二次大戰以後國際進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們如果堅決鬥爭,可能比退讓要好得多;如果沒有鬥爭精神,結果將極壞。毛澤東這個指示發表在毛澤東的軍事文集和毛澤東文集第四卷上。我當時看了以後覺得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結論,蔣介石比共產黨還困難,誰相信呢?結果事實證明蔣介石就是比毛澤東困難,毛澤東當時就是要佔地盤、擴大根據地、擴大軍隊,但是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的領袖有好多事情要做。
第一是恢復淪陷區,偽軍日本佔了那麼大的地區他要接收,要把一個一個城市的政權恢復起來,還要養活淪陷區的老百姓,還要處理偽軍和日本的戰犯,還要把日本的幾百萬軍人和家屬遣返回日本,國民政府要乾的事情多了。所以毛澤東這個論斷就是說不要光看到我們自己有困難,你要看到蔣介石比我們更困難,這就顯示了毛澤東作為一個戰略家的遠見。解放戰爭在1946年7月正式揭開戰幕,三年打下來,居然是國民黨一敗塗地。這個過程相當的複雜,但是我們說在戰爭表象的背後必定有一些條件,共產黨能夠做到的但是國民黨做不到。這些條件是怎麼轉化的,為什麼越來越有利於共產黨,越來越不利於國民黨呢?我看了解放軍的戰史和解放戰爭的歷史,我覺得過去的結論都過於標語口號化,像國民黨代表反動,我們代表正義;我們得人心,國民黨不得人心;我們解放區是陽光燦爛,國民黨是一片黑暗。我覺得這裡面需要好好地研究。我從個人的研究中悟出來幾條,共產黨能夠得天下、國民黨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
國民黨之所以失敗、共產黨之所以勝利,第一條就是共產黨解放軍能夠集中優勢兵力,敢於大踏步的前進和大踏步的後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國民黨處處受到牽制,有優勢,但是無法集中兵力。為什麼這麼說?國民黨每收復一個地方就有守土之責,比如佔領瀋陽、長春要留下一個軍,佔領張家口、鞍山得留下一個師,佔領一個縣城起碼得留下一個連,國民黨越前進、占的地方越多,八百萬兵力就越分散,把部隊都分散開了,越前進則可以集中的兵力、可以用於前線作戰的兵力越少。共產黨則不同,毛澤東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所以丟多少地方他不在乎。像解放戰爭剛開始的頭兩個月,共產黨丟了106個城市,像樣的城市都丟光了,像延安、臨沂、張家口、四平等等,大踏步地後退,但是共產黨丟了那麼多地方兵力損失了多少呢?沒損失多少。他走了以後,老百姓可以就地掩蔽,該怎麼樣怎麼樣,反正國民黨來了以後,他是政府,他也不能大屠殺,共產黨可以把自己的兵力調來調去,在不利的時候就大踏步地後退,甚至後退到什麼程度呢?這裡可以舉個例子。四平之戰之後,杜聿明大舉進攻,林彪帶著軍隊全線退過松花江,國民黨的軍隊到了松花江邊上突然停止前進了,當時林彪做了最壞的打算,哈爾濱準備放棄了,他帶著主力部隊到北滿的樹林里打游擊。但是杜聿明到了松花江邊上不動了,蔣介石也很著急,為什麼不前進?不是不想打,而是兵力不足。只有一個軍過了松花江,那麼大的地盤怎麼打?所以他被迫停止了前進的步伐。而南滿當時是肖華指揮的部隊,國民党進攻的是劉玉章的52軍,共產黨的軍隊節節後退,一直退到安東,國民黨軍隊眼睜睜地看著共產黨的部隊從鴨綠江大橋上跑到北朝鮮去了。國民黨軍隊過不去啊,他是政府軍,要出國得有外交手續。大家看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最後南滿就剩臨江縣一個據點了,南滿部隊後方傷病員全都在北朝鮮,當時鴨綠江凍住了,所以共產黨的軍隊在北朝鮮境內往來自如,養好了傷、準備好武器再打過來。看著共產黨是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共產黨這個辦法國民黨學的來嗎?所以共產黨在戰爭初期表現的相當的靈活,就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能往哪兒跑就往哪兒跑,但是國民黨的行動就受到種種牽制。
過了一年,共產黨能夠反攻了,蔣介石集中起兵力來跟共產黨決戰還是不行,共產黨想打哪兒打哪兒,蔣介石又處於被動狀態,因為他的部隊在全國散開了,哪個城市都要守,共產黨就抓住蔣介石全盤散開的機會集中兵力一個城市一個城市打。比如1948年3月粟裕打開封,本來粟裕是想在隴海線跟國民党進行決戰,但是一看國民黨擺開大軍不好打,怎麼辦?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打,開封當時是河南省省會,只有一個師的國民黨軍隊保衛,粟裕避實就虛打開封,一個師怎麼能擋得住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相當於「軍」),一下就打下來了。當時正好南京在開國民大會選總統,一聽說開封被打下來了,河南的代表們連夜跑到總統府,有的下跪有的痛哭,非讓蔣介石把開封收回來不可,蔣介石沒辦法,下令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的5軍把開封收回來。邱清泉本來在商丘擺好陣勢等著粟裕,明明知道開封是一個空城,毫無價值,但是他也得執行命令把開封收了回來。然後國民黨登報紙「國軍收復開封」,其實粟裕繞到邱清泉的背後,又把區壽年兵團一口吃掉。與此同時陳賡打洛陽,洛陽守軍也是一個師,而且這個師是學生兵,更守不住陳賡,陳賡把洛陽打開了,國民黨趕緊叫18軍從駐馬店向洛陽增援,結果胡璉到了洛水邊上,眼看著洛水漲水過不去,等胡璉過了洛水共產黨又走了。國民黨總是集中不起兵力、總是被動分散。1948年以後蔣介石終於醒過來了,組成重兵集團準備跟共產党進行決戰,但是為時已晚,因為當時共產黨的優勢已經形成了。毛澤東在十大軍事原則里把集中優勢兵力列在第一條,蔣介石懂不懂集中優勢兵力?當然懂,但是他作為一個國民政府受到太多條件的制約,他是心有餘力不足。
共產黨打天下的第二個絕招就是善於化敵為我,說白了就是改造俘虜兵,這是陳毅先發明的。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消滅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說是殲滅3.2萬人,實際上打死的不到一萬,俘虜74師8000多人,當時把74師的俘虜集合起來分俘虜,結果華東野戰軍的各個縱隊都來搶74師的俘虜,因為74師士兵素質特別好,是模範師,受過非常正規的訓練,每個士兵起碼都有高小文化水平,解放軍里的連長都不一定有高小的文化水平。74師8000多俘虜被分到華東野戰軍的各個縱隊里,陳毅說這些俘虜兵真頂用。1947年底陳毅從山東解放區到陝北見毛澤東,沿途路過晉綏軍區,當時晉綏區的同志說華東野戰軍打仗打的好,請陳毅做報告,陳毅總結了一條經驗,我們華東野戰軍為什麼迅速壯大?就是會用俘虜兵。俘虜兵是好東西,戰術素養非常好。我們要是招翻身農民當兵,得訓練他打槍、扔手榴彈,然後才能打仗,俘虜兵來了就能用,而且在戰爭里表現相當不錯。有一次打敵人一個據點,連長沖著機槍手說「打打打」,機槍手是一個俘虜兵,說「你讓我往哪兒打」?連長說不知道。俘虜兵說怎麼怎麼打,連長說好,就這麼打。陳毅講,「你看,俘虜兵就是比我們的連長水平還高」。解放軍過去繳獲國民黨的炮,當時主要是山炮,打仗時把山炮和步兵一塊兒推到陣前,推到離前沿還有二百米、一百米的地方,人從炮筒里往前看目標,叫「直瞄」。被俘虜的國民黨炮兵看著解放軍的炮兵笑,說你們這是拿大炮拼刺刀。他們把炮拉到3000米外,算好射程,沒有射不準的。這樣的經驗一推開,中央就下文件,以後各個部隊凡是抓到國民黨俘虜,除了重傷還有患傳染病的,其他的一個不許放,統統補充到解放軍的部隊里。
我們可以算筆賬,國民黨、共產黨一邊5個人,把國民黨軍打了一個,就是5:4,可是如果把國民黨的俘虜抓過來自己用了,就變成6:4。共產黨這麼多兵是從哪兒來的?大部分都是俘虜兵。國民黨的俘虜兵憑什麼就轉過頭為共產黨賣命?共產黨有本事。俘虜兵被俘虜之後先開會訴苦,進行階級教育,國民黨兵大多數也是窮人,於是老戰士先上來訴苦,地主怎麼壓迫我,我們打天下為窮人翻身謀解放,啟發俘虜兵的階級覺悟;然後把俘虜兵下放到各個班,但是有一條,肯定這個班裡老戰士占多數,俘虜兵新戰士佔少數,班裡不能歧視虐待俘虜兵,俘虜兵被叫做「解放戰士」。行軍的時候班長替他們扛槍,宿營的時候班長給燒洗腳水,從人的情感這方面來說特別容易感動俘虜兵。國民黨官大一級壓死人,但是共產黨的官不像官,班長、連長都來關懷戰士,從感情上來說俘虜兵也容易被改造過來。
在立功方面,俘虜兵和解放軍的老戰士一視同仁,這樣就大大激發了俘虜兵的積極性,打好了一樣立功。當時劉伯承培養了一個戰士王克勤,原來是國民黨的一個機槍手,俘虜過來以後補充到部隊里,很快立功升了班長,他特別會帶兵,他帶的兵不但會打仗,而且在作戰中傷亡很少,劉伯承看中了這個人,表彰為二野的戰鬥英雄,後來王克勤在戰爭中犧牲了,劉伯承還特別的悲痛,王克勤就是國民黨俘虜兵里一個優秀的代表。
到了1948年初,共產黨熔化改造俘虜兵到什麼程度?華野當時總結了經驗,叫「即俘、即補、即戰」,也就是上午俘虜,中午補充到解放軍的部隊里,下午就參加作戰。國民黨怎麼也比不過共產黨,國民黨抓來壯丁以後整訓,然後整編,然後上戰場作戰,這個周期最少大半年,剛打一仗就給共產黨送了禮了。這個仗國民黨越算越賠。74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華東野戰軍殲滅,蔣介石非常傷心,保留74師的番號,在江南重新組建,最後組建成74軍, 1948年10月74軍拉上淮海戰場,到1949年1月陳官莊之戰74軍再次被共產黨消滅了。蔣介石辛辛苦苦訓了一年,好不容易上戰場了,幾天就報銷了。共產黨用這種方式不斷地補充自己的兵源,在一年多之內就跟國民黨的兵力達到了相當的程度。所以毛澤東說我軍人力、物資的來源主要在前線,就是靠俘虜國民黨的俘虜兵、繳獲國民黨的槍炮來壯大解放軍。
當時戰爭打的相當殘酷,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粟裕的主力跟黃百韜兵團在碾庄打,這是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打了將近有一個月,結果華野殲滅了黃百韜兵團7萬多人,但是也付出了傷亡5萬多人的代價。當時華野有一個連報了220人傷亡,一個連滿編才120人,由於不斷衝鋒不斷補充兵源,所以傷亡竟超過了滿編的人數。粟裕在1949年3月給中共中央寫淮海戰役的總結,說1948年10月濟南戰役的俘虜兵到1949年1月打陳官莊時有的已經提升為副排長了。共產黨這麼大的傷亡,都是靠俘虜兵一撥一撥更換,國民黨是打一個少一個,有出沒進。這樣的話,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兵力對比變化能不快嗎?
大家可能要提問題了,共產黨能改造俘虜,國民黨怎麼不行呢?孟良崮戰役之後蔣介石召開高級將領的軍事研討會,他沉痛檢討74師失敗的原因,說74師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失誤就是用了共產黨的俘虜兵。漣水戰役中,74師把漣水打下來,當時守漣水的是華野六縱。六縱被張靈甫俘虜了300多人,張靈甫讓共軍的俘虜兵當輜重隊,拉大炮、拉糧食,蔣介石說絕對不可以這麼做,絕對不可以信任共軍的俘虜兵,張靈甫說不要緊,不是讓他們當戰鬥部隊,他不當回事。孟良崮戰役之前,國民黨軍10個師一線推開向北走,張靈甫自己帶的一個師突出了兩天的路程,他把主力部隊駐在孟良崮,重炮部隊安排在山下的垛庄,陳毅、粟裕抓住張靈甫突前兩天的戰機,一下用六個縱隊15萬人包圍了張靈甫的3萬人,撲垛庄的正好是王必成的六縱,俘虜兵一看自己的部隊來了,立刻嘩變了,張靈甫的炮兵陣地亂套了,華野很輕易地把張靈甫的重炮陣地佔領了,掉轉炮口向孟良崮山上轟。這時候張靈甫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孟良崮是一座禿山,寸草不生,炮彈落地濺起的石頭就能殺傷一片人。張靈甫最後堅持了三天,74師全軍覆沒了。陳毅、粟裕看到周邊的國民黨軍圍上來了,來不及打掃戰場,連夜撤退。孟良崮地區的老鄉說,戰役打完之後三個月當地的老百姓不敢上山,漫山遍野都是屍首。蔣介石拿這個教訓警告國民黨,因此國民黨用不了共產黨辦法。而共產黨改造俘虜的經驗每個野戰軍都有,抓住俘虜兵怎麼辦,抓住國民黨軍官怎麼辦,辦法都是一套一套的。
化敵為我是共產黨的一個絕招,共產黨能做到什麼程度?當年四野的後勤是最棒的,後來我就問四野的老同志,當時四野怎麼有那麼雄厚的後勤,有軍醫院,又有軍工廠,還有軍事院校。四野的老同志說,四野裡面的技術人員基本上是日本人,我聽了大吃一驚。抗戰結束時四野十萬大軍闖關東,沒有帶後方,沒有帶醫院,而且八路軍那時候也沒有醫療設備。四平戰役之後大量的軍隊撤到北滿,撤到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那麼多的傷員沒人治怎麼辦?四野政治部下了一個九九緊急指示,就地徵招醫務人員組建軍醫院。偽滿時期東北醫院中主要的醫生、護士都是日本人。當時四野後勤部長指示幹部去接收日本人的醫院,把日本人的醫生、護士強行征入解放軍。當時找到哈爾濱最大一個醫院,要名單,從名單里看哪個人是醫生,哪個人是護士,然後到遣返日本人的難民營里抓,從火車上向下拖。當時一共征了8000多醫生、護士,這些醫生、護士一開始是被逼來給解放軍治病的,解放軍一看怎麼給我治病的都是日本人呢?最初在軍醫院裡沒有一個日本醫生護士沒有挨過傷兵打的,這些人忍氣吞聲。黃克誠一看不行,咱們得講政策,這些醫生護士只要肯為我們工作,不管他們思想是否進步都應該給予優待。共產黨的幹部吃高粱米,給日本的醫生吃大米,共產黨的幹部沒有津貼,但是日本的醫生護士按原來的待遇發工資,這樣把日本的醫生護士都爭取過來了,後來這些日本醫生護士跟著各個野戰軍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一直打到海南島。
除了醫生護士之外,還有軍工。東北野戰軍迅速發展成為百萬大軍,而且華東野戰軍也需要炮彈,怎麼辦呢?於是在東北辦兵工廠。當時解放軍最大的軍工基地在大連,大連當時是蘇軍佔領的,國民黨去不了,所以解放軍在那兒秘密發展軍工廠。我們都讀過吳運鐸寫的《把一切獻給黨》,吳運鐸說在東北建立軍工廠就是在大連的甘井子,當年在那兒建立了一個炮彈廠。吳運鐸說他和吳屏周廠長實驗炮彈,有一發沒爆炸,他們倆跑過去看,往那兒一蹲炮彈爆炸了,吳屏周當場被炸死,吳運鐸受重傷。後來我到實地採訪,看了當地軍工廠寫的廠史,我才知道那是因為我們的技術太差,這是一場嚴重的安全事故。因為當時我們這些土八路沒有正規的金屬加工技術,做的炮彈撞針有毛刺不光滑,所以拉不著。最後還是得用日本人,當時把在大連的日本軍工技師集中起來,有的是製造火藥的專家,有的是做炮彈殼的專家,還有冶煉的專家,把30多個日本專家集合起來構成了大連軍工廠的技術骨幹。另外,我們國家第一個航校,東北老航校,第一批王牌飛行員,包括後來的空軍司令王海上將,都是日本教官教出來的,而且第一批女飛行員也是日本教官教出來的。所以不能不說共產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厲害,能把日本人都教育成革命戰士。
這一段歷史原來都是保密的,日本人大批遣返是在1946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1953年又遣返一批日本人回國,其中大部分是我們共產黨用的日本人,掩護身份讓他們回國。回國的時候讓他們把軍裝都脫下來,把檔案都銷毀,每個人得的獎章全部都收回。到了90年代,這些日本老兵陸續地回老部隊探親,總政治部下命令,重新做模子,給他們這些四野的日本老戰士每個人發東北解放紀念章、平津戰役紀念章、渡江戰役紀念章,還要加一枚1955年授銜的時候發給營以上幹部的解放獎章,重新發給他們。後來我採訪這些日本老戰士,他們都80多歲了,但是說起話還是40年代解放軍的語言。對於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期間化敵為我的能量、作用是應該刮目相看的。
第三條,共產黨能夠充分動員群眾支援戰爭,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民戰爭。一提起這個,大家馬上就想到車輪滾滾,當時確實是這樣一個宏大的場面。我們正史上都說淮海戰役「60萬吃掉80萬」,60萬解放軍吃掉80萬國民黨重兵集團,歷史上可以這麼說,但是賬不能這麼算。淮海戰役是共產黨以少勝多嗎?根本不是,而是我們以壓倒性的人數優勢戰勝了國民黨80萬大軍。國民黨的將領18軍軍長楊伯濤在雙堆集和黃維一塊兒被俘,他被押下戰場,後來他在回憶錄里寫,他看到解放軍的後方到處都是老百姓,有的給解放軍推車,有的給解放軍治傷員,有的給解放軍做飯,他說我們在戰場上哪兒看到過這種場面,國民黨的後勤都是自己辦的,自己拿卡車拉輜重,哪兒有這麼多老百姓來支援戰爭?淮海戰役先後動員的民工220萬人次,加上60萬共產黨的正規軍,你說比國民黨的80萬人數多了多少?
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動員這麼多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共產黨跟國民黨根本區別在於,國民黨是一個非常鬆散的組織,鬆散到什麼程度呢?加入國民黨很隨便,可以集體入黨;但是共產黨不一樣,共產黨的組織滲透到解放區的每一個村莊,沒有一點空白,每一個村子裡都有黨支部、村委會、民兵武委會、婦女救國會,最後還有兒童團,每一個村子裡通過這五個組織把每一個老百姓都完全地控制起來,於是出民工都是組織上派的,而且各有分工。共產黨能夠充分利用民眾力量組織起自己的戰爭機器。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支援前線的民工都超過了百萬。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徵兵。我們知道國民黨主要是靠抓壯丁。有張照片是一個英國記者拍的,一個老頭在國民黨新兵里尋找自己的兒子。共產黨這邊都是騎馬戴花、光榮參軍,事實是否如此?後來我看了一些材料,感覺到人從本性上來說不願意打仗的,農民更是如此。你看紀錄片《人民的勝利》,說翻了身的東北農民在土改中獲得了土地,他們志願參軍保衛勝利果實,騎馬戴花參軍了。後來我想還是不對,農民都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分了地、分了房子、分了牲口,你叫他再去打仗,可能嗎?從他個人來說是不會願意的。後來看到一個材料,1948年初中共中央給東北局一個指示,要東北局在半年之內組建100個團的二線兵團補充東北野戰軍,因為林彪跟陳毅的情況不一樣。在遼瀋戰役之前東北沒有打過很大的仗,也沒有俘虜過很多的國民黨兵,所以毛澤東下令讓林彪組織100個團的新兵,這100個團從哪兒來?從翻身農民中來。林彪當時下了一個指示,號召各地幹部要當革命的兵販子。怎麼徵兵?當時徵兵的指標下到各縣、各村,這個村裡得征十幾個兵,村支書、村長就把適齡青年叫到一起教育,這些青年都坐在炕上不說話、不表態,支書派人一個勁兒燒炕,炕上熱的坐不住了,終於有一個跳了起來。好,這個算報名了,結果一個一個都跳起來了,就騎馬戴花當兵去了。後來我看了張正隆的《雪白血紅》,專門有一章「要當革命的兵販子」,跟我寫的一樣,說明這不是假的。同樣抓壯丁,為什麼共產黨的兵上戰場敢打仗?解放軍多打幾個勝仗,這些新兵膽子就大了,就變成老兵了,人都是這樣磨鍊出來的。共產黨在動員群眾方面確實是有一套。
共產黨動員群眾進行人民戰爭不光是參軍,還有更狠的一招。我們都知道1948年上海的日子最不好過,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要糧食沒糧食,要煤油沒煤油,老百姓在銀行前擠兌金圓券。不是蔣介石想讓老百姓這樣,最根本的問題是物資短缺,沒有米、沒有布,所以才漲價,所以奸商才囤積居奇。為什麼缺?1948年初共產黨基本上控制了東北、華北、江淮地區,國民黨僅僅控制著長春、瀋陽、北平、濟南這樣的大城市,這是什麼含義?也就是全國100%的煤炭資源、80%以上的小麥產區、80%以上的棉花產區全被共產黨控制了。解放區當時也知道國民黨的物價飛漲,法幣、金圓券天天貶值,共產黨採取最原始的辦法——自然經濟,不用貨幣。農民都是以物易物,拿糧食換雞蛋,拿雞蛋換煤油,抵制偽幣進入解放區。共產黨還規定各種各樣的政策,開了幾個清單,一個是許出口的清單,一個是不許出口的清單,一個是許進口的清單,一個是不許進口的清單。什麼東西許出口?古董、文物可以輸向國民黨統治區,那年頭古董誰要啊?糧食、棉布不許出口。煤油、紙張、藥品可以從國民黨統治區輸往解放區,因為解放區不生產這些東西。而不許進口的東西就多了,奢侈品解放區都不要。這樣一下就把國統區捏死了,這才是真正的「農村包圍城市」。國民黨大城市沒有物資來源了還不漲價,還不恐慌?上海最後狼狽到家了,1949年1月蔣介石一下野,上海人就公推杜月笙給毛公寫封信,請求用上海的工業品換開灤的煤炭,毛澤東照準,要維持上海,不能讓上海崩潰。在蔣介石下野的幾個月,上海和唐山的開灤對開輪船,把煤炭拉到上海維持上海人的生計。國民黨還不垮?根本沒有經濟基礎了。解放區控制了物資,而且共產黨能夠控制得如此嚴密。
共產黨佔了上海,上海商人又來勁了,不是物資短缺嗎,我再漲價。結果陳雲到了上海以後打經濟上的淮海戰役,知道上海的商人喜歡投機,陳雲從東北、華北調運大量的糧食、布匹源源不斷地往上海運,上海的商人一看大批的物資從公家運過來,敞開肚皮吃,沒想到共產黨用的是舉國體制,用共產黨那麼大的解放區運那麼多的物資進來供應上海,撐死這些商人。商人的資金都是有限的,把資金用完了,囤在倉庫里等著漲價,但是共產黨的布匹、糧食還是源源不斷運進來,價格天天跌,跌到商人受不了的時候只好降價。共產党進上海之後給商人們一個下馬威,叫他們知道了共產黨的厲害。這不是政策問題,關鍵還是在於經濟基礎。共產黨能夠控制這些經濟基礎才能夠打天下。
最後一條,共產黨的情報、滲透、策反無孔不入。在戰爭年代,情報太重要了,誰有情報來源誰就能打勝仗,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國民黨輸就輸在組織太鬆散,既沒有政審也沒有檔案,無論是什麼政府機關、機要部門用人,只要朋友一介紹,那就進來吧。
所以在抗戰期間,共產黨就利用統一戰線、國共合作的機會往國民黨里派了大量的地下黨、情報人員,那會兒任務是長期潛伏,不到關鍵時刻不醒。毛澤東轉戰陝北,當時中央可以走,但是毛不走,毛主席留在陝北,拖住胡宗南,說胡宗南也要聽毛主席的指揮。後來有人寫回憶錄《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毛澤東在陝北堅持了一年多,其實毛是一個很謹慎的人。我參觀毛的住處,最深的體會就是毛絕對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冒險。前一段我到甘肅哈達鋪,毛澤東住的房子有一條小路直通後山,有情況隨時可以掩蔽。西柏坡毛主席住的房子離防空洞最近,只要飛機一來一下就能進防空洞。毛澤東為什麼敢於在陝北呆著不走?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共產黨有一個地下人員熊向暉,是安插在胡宗南身邊的共產黨情報人員。胡宗南身邊的機要秘書是共產黨,那還能有什麼秘密?熊向暉在胡宗南進攻陝北之前就把作戰計劃通過情報網傳到中共中央,所以中共中央對情況了如指掌,毛澤東就決定不走,轉戰陝北。毛澤東轉戰陝北的路線反其道而行之。胡宗南認為毛一定要過黃河,但是毛澤東卻往西走,往安塞那邊走,跟胡宗南兜圈子,為什麼?這也是毛澤東算計好的。當時有這麼幾個條件,一個是黃土高原,那個地方最大的特點就是缺水,由於大部隊一定要找有水的地方宿營,所以胡宗南的部隊一出動,今天走幾十里地在哪兒宿營是可以算的出來的,也就是必須要找一個有水的村子宿營。毛澤東的小部隊晝伏夜行,就可以避開國民黨的飛機偵查,而且電台保持靜默,就可以避開國民黨的技偵偵查。還有最重要的一條是,陝北老鄉不會出叛徒,新區的老百姓鬧不好就可能出叛徒,這是非常重要的。毛澤東是人,不是神,他是經過充分的醞釀考慮才決定在陝北不走。
先說了共產黨的情報工作,下面說說策反。越在關鍵時刻,共產黨在國民黨安插的釘子越是發生作用。當時共產黨的情報策反系統有完整的組織,為首的是社會調查部,負責的是康生和李克農,下面分到各個野戰軍的政治部里有敵軍工作部,是專門打入國民黨的內線;還有城市工作部,專門在城裡弄情報的;還有聯絡部,共產黨的地下聯絡站,送情報的。這三個組織非常嚴密。解放軍最近編了兩套大書《中國人民解放軍聯絡工作史》、《中國人民解放軍敵軍工作史》。1946年3月萊蕪戰役,當時濟南的王耀武讓李仙洲指揮三個軍與張靈甫南線配合要把陳毅、粟裕包圍在沂蒙山區,結果陳毅、粟裕決定先打萊蕪。國民黨46軍軍長韓練成跟共產黨有關係,他問打起仗來怎麼辦?我們的聯絡員就說打起來你就臨陣逃脫。韓練成這一跑不要緊,他的一個軍就亂套了,李仙洲的三個軍一下就都亂套了。陳毅他們的主力部隊僅用一天時間就把國民黨三個軍五萬多人全解決了。王耀武聽說萊蕪戰役的消息以後大罵,他*的五萬多人一天就完了,我就是放五萬條豬也夠共軍抓一個禮拜的。到關鍵時刻給你攪亂了,尤其是在戰場上,一點辦法也沒有。過了幾年輪到王耀武本人,濟南戰役打王耀武,我軍策反吳化文,吳化文不是王耀武的嫡系,王耀武讓他守西線。王耀武在城裡,讓吳化文在城外,吳化文說這不是拿我當擋箭牌嘛。共產黨策反吳化文的老婆,濟南戰役一打響,他在外圍起義了,王耀武外線一下就是一個大缺口,還沒有來得及補這個缺口,解放軍就開始攻城了,很快就拿下了濟南。還有淮海戰役開始的時候,把守運河大路的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副司令長官何基灃、張克俠是地下黨,抗戰時期就入黨了,就是共產黨埋在國民黨里的釘子,到這個時候他們倆起義了,一下把運河大路讓開了。粟裕後來給中央寫報告,說戰機就是四小時。如果何基灃、張克俠不起義,我們在運河耽誤四小時,就沒有包圍黃百韜的戰機了。
甚至在最高層,南京的國防部都有共產黨的內線。共產黨的情報厲害到什麼程度?蔣介石還沒撤退到台灣,我們的情報人員就已經到台灣了。當時最大的內線是國民黨國防部辦公廳的長官吳石。《老照片》公布過槍斃吳石前的一張照片。當時蔣介石到了台灣,國民黨可以說是風雨飄搖,我們大量的情報人員已經滲透到台灣了。我看到的攻台準備的資料,一份是國民黨軍隊駐防颱灣一覽表,還有一份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在台灣住址一覽表,當年國民黨已經準備再次逃跑了,而且這些情報人員有的都半公開了,做高官的工作,策動起義,結果朝鮮戰爭爆發,我們攻台的計劃擱淺了。蔣介石反過手來抓共產黨,當時中共台灣黨的負責人蔡孝乾叛變了,供出200多人,吳石這些人都犧牲了。我們的技偵、破譯密碼也非常厲害。早在紅軍時期共產黨就有本事破譯國民黨的密碼。後來毛澤東對軍委二局的同志非常感激,在西柏坡的時候與他們合影,照片讓中軍委二局的同志站在中間,表示毛澤東對他們的尊重。當時這些破譯密碼的專家勤奮到什麼程度?國民黨的密碼技術上非常複雜,但是有一個規律,即按照漢字的古韻排列,天天變化,為了掌握古韻,總參二局有一個幹部能把整本的《康熙字典》背下來;還有一個幹部為了研究蔣介石國民黨軍電報,都是文言文的,他專門研究明清的尺牘。誰說共產黨里沒有人才?
戰爭是多方面的較量,但是總的結局是有它的必然性。我寫《中國的1948年》就是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真正的史料,以後我會繼續修訂補充。看了這本書之後,有網友評論,這本書史料雖然細緻,但是還有在五星紅旗下立正敬禮的感覺。大家聽了我的講座之後,你們說說,我是應該在五星紅旗下立正敬禮還是應該在青天白日旗下立正敬禮?
謝謝大家!
聽眾提問:
解放戰爭一共死了多少人?
劉統:
說實在話,因為我們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非常詳細的統計。過去的檔案不集中,各野戰軍有各野戰軍的檔案系統,沒有向中央統一地報告。我在解放戰爭紀實中,每一個戰役如果檔案中有記載,我會寫下來多少傷亡。但是如果說總的數字,因為還有很多小戰役,目前沒有確切的數據。
觀眾提問:
衛立煌和共產黨有什麼關係?
劉統:
衛立煌在抗戰期間和共產黨關係不錯,但是衛在任東北剿總司令時和跟共產黨沒有具體的關係,要說關係主要是他的女婿汪德昭,汪德昭是我國科學院的院士,汪回東北之後給衛立煌當過一段時間的秘書,他還沒有來得及跟我們的情報機關接上關係,國民黨已經垮下來了。衛立煌因為有抗戰時的關係,建國後還是從香港回來了。
觀眾提問:
很多人認為《雪白血紅》這本書演繹的成分比較多,經常有人說信史還是應該看劉統的《東北解放戰爭紀實》。
劉統:
我到大連特意跟張正隆見面,我個人認為他是一位很正直的軍人,他的作品《雪白血紅》完全是用採訪做成的,他採訪了好幾百位四野的老人。張正隆是軍事文學出身,寫東西有激情,從史學的角度看,他在排比材料、考證方面肯定會有疏漏。不過張正隆所說的每一個例子,包括部隊的番號、具體的人都是真人真事。要從文學的角度看他,不能從歷史學的條條框框約束他,《東北解放戰爭紀實》畢竟是歷史的作品,跟他不一樣。
觀眾提問:
在東北解放戰爭的時候曾經有日本軍人在為解放軍服務,我想問1945年以後蘇聯是否介入過東北的解放戰爭?有記載1950年以前蘇聯人確實介入過東北的建設,是否直接介入了東北的戰爭?
劉統:
楊奎松為這個事跟我爭論過,他寫《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說共產党進東北以後就得到了蘇聯的援助,於是解放軍就無敵於天下了,他是這個結論。我在《東北解放戰爭紀實》里有大量的篇幅說明共產黨的武器是撿破爛兒撿來的。黃克誠有一句話,老兵老槍、新兵新槍,這是東北初期的狀況。蘇軍撤離的時候對我們解放軍沒有任何的幫助。
最困難的時候,在北滿,林彪是跟金日成要了很多武器裝備。金日成佔了朝鮮之後武器全部換成蘇式的,日本人的武器用不著了,所以轉給了東北民主聯軍,據記載總共有三四百節車皮,這構成了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的武器來源。到後來大局已定的時候,1948年年中,情況慢慢改變了,蘇聯派專家來幫助我們修鐵路,提供了一些他們準備用來煉廢鐵的日式裝備,還有一些捷克式的輕機槍,真正大規模的軍事援助還是在中蘇友好條約簽訂之後。
觀眾提問:
圍困長春餓死很多人,這段史實現在是不是公開了?
劉統:
還是沒公開。我在《東北解放戰爭紀實》中引用林、羅、劉給毛澤東關於圍困長春的報告,在書中刪節了相當一部分,就是說當時老百姓怎麼痛苦,餓死多少人。長春國民黨守軍和解放軍中間有一個死亡地帶,國民黨不讓回去,共產黨不讓出來,後來共產黨把老百姓從這個死亡地帶放出來。最後統計,圍長春的時候一共餓死10到12萬的老百姓,這個數字鄭洞國也認可,應該是差不多的。因為長春雖然有上百萬人口,但是到兵荒馬亂的時候大部分老百姓都逃難了,這個事畢竟是說明戰爭殘酷的一方面。
觀眾提問:
請問共產黨的情報工作。
劉統:
因為絕大部分事情都沒有解密,所以我今天給大家講的是零星見於回憶錄的史料。比如熊向暉有回憶錄,就可以講。但是有很多做隱蔽工作的同志終生不會見諸於歷史。當年做隱蔽工作主要的特徵就是敵中有我、我中有敵,必須要跟漢奸特務打交道才能得到情報。建國後這些同志因為階級鬥爭觀念的影響,他們的作用也差不多了,於是他們就受到了組織上的懷疑。潘漢年這個案子牽扯到國內很多的隱蔽工作者、地下黨,都受到了牽連。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陳云為什麼專門提出給潘漢年平反,那時潘漢年和夫人都已去世了。陳雲給中央寫了徹底平反的報告,胡耀邦在批示中寫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話,他說,過去從事隱蔽工作的同志,他們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而且他們的行動也非常秘密,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做隱蔽工作的同志都能夠提供他們的見證人和組織關係,如果這樣的話今後就沒有人再會為我們做隱蔽工作了。胡耀邦的這個批示也是對常年做隱蔽工作的同志給出了一個歷史的評價。補充幾條吧。
國民黨之所以失敗、共產黨之所以勝利,第一條就是共產黨解放軍能夠集中優勢兵力,敢於大踏步的前進和後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國民黨處處受到牽制,有優勢,但是無法集中優勢兵力。為什麼這麼說?國民黨每收復一個地方就有守土之責,國民黨越前進、占的地方越多,能夠機動作戰的部隊則越少。
共產黨則不同,毛澤東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所以丟多少地方他不在乎。像解放戰爭剛開始的頭兩個月,共產黨丟了106個城市,像樣的城市都丟光了,像延安、張家口等等,大踏步地後退,但是共產黨丟了那麼多地方兵力損失了多少呢?沒損失多少。四平之戰之後,杜聿明大舉進攻,林彪帶著軍隊全線退過松花江,國民黨的軍隊到了松花江邊上突然停止前進了,當時林彪做了最壞的打算,哈爾濱準備放棄了,他帶著主力部隊到北滿的樹林里打游擊。但是杜聿明到了松花江邊上不動了,蔣介石也很著急,為什麼不前進?不是不想打,而是兵力不足。只有一個軍過了松花江,那麼大的地盤怎麼打?所以他被迫停止了前進的步伐。
借了美國居中調停的力,過了一年,共產黨能夠反攻了,想打哪兒打哪兒,蔣介石又處於被動狀態。比如1948年3月粟裕打開封,本來粟裕是想在隴海線跟國民党進行決戰,但是一看國民黨擺開大軍不好打,怎麼辦?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打,開封當時是河南省省會,只有一個師的國民黨軍隊保衛,粟裕避實就虛打開封,一個師怎麼能擋得住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相當於「軍」),一下就打下來了。當時正好南京在開國民大會選總統,一聽說開封被打下來了,河南的代表們連夜跑到總統府,有的下跪有的痛哭,非讓蔣介石把開封收回來不可,蔣介石沒辦法,下令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的5軍把開封收回來。邱清泉明明知道開封是一個空城,毫無價值,但是他也得執行命令把開封收了回來。然後國民黨登報紙「國軍收復開封」,其實粟裕繞到邱清泉的背後,又把區壽年兵團一口吃掉。毛澤東在十大軍事原則里把集中優勢兵力列在第一條,蔣介石懂不懂集中優勢兵力?當然懂,但是他作為一個政府總統受到太多條件的制約,除了尖銳的派系鬥爭,他是心有餘力不足,在政治上(包括所謂的國際觀瞻)國民黨受到了太多的牽制,最終也導致軍事上的完敗。
共產黨打天下的第二個絕招就是善於化敵為我,說白了就是改造俘虜和起義士兵,這是陳毅先發明的。國民黨的俘虜兵憑什麼就轉過頭為共產黨賣命?共產黨有本事。俘虜兵被俘虜之後先開會訴苦,進行階級教育,國民黨兵大多數也是窮人,於是老戰士先上來訴苦,地主怎麼壓迫我,我們打天下為窮人翻身謀解放,啟發俘虜兵的階級覺悟;然後把俘虜兵下放到各個班,但是有一條,肯定這個班裡老戰士占多數,俘虜兵新戰士佔少數,班裡不能歧視虐待俘虜兵,俘虜兵被叫做「解放戰士」。行軍的時候班長替他們扛槍,宿營的時候班長給燒洗腳水,從人的情感這方面來說特別容易感動俘虜兵。國民黨官大一級壓死人,但是共產黨的官不像官,班長、連長都來關懷戰士,從感情上來說俘虜兵也容易被改造過來。在立功方面,俘虜兵和解放軍的老戰士一視同仁,這樣就大大激發了俘虜兵的積極性,打好了一樣立功。
到了1948年初,共產黨熔化改造俘虜兵到什麼程度?華野當時總結了經驗,叫「即俘、即補、即戰」,也就是上午俘虜,中午補充到解放軍的部隊里,下午就參加作戰。國民黨怎麼也比不過共產黨,國民黨抓來壯丁以後整訓,然後整編,然後上戰場作戰,這個周期最少大半年,剛打一仗就給共產黨送了禮了。這個仗國民黨越算越賠。74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華東野戰軍殲滅,蔣介石非常傷心,保留74師的番號,在江南重新組建,最後組建成74軍, 1948年10月74軍拉上淮海戰場,到1949年1月陳官莊之戰74軍再次被共產黨消滅了。蔣介石辛辛苦苦訓了一年,好不容易上戰場了,幾天就報銷了。共產黨用這種方式不斷地補充自己的兵源,在一年多之內就跟國民黨的兵力達到了相當的程度。所以毛主席說我軍人力、物資的來源主要在前線,就是靠俘虜國民黨的俘虜兵、繳獲國民黨的槍炮來壯大解放軍。
共產黨能改造俘虜,國民黨怎麼不行呢?孟良崮戰役之後蔣介石召開高級將領的軍事研討會,他沉痛檢討74師失敗的原因,說74師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失誤就是用了共產黨的俘虜兵。漣水戰役中,74師把漣水打下來,當時守漣水的是華野六縱。六縱被張靈甫俘虜了300多人,張靈甫讓共軍的俘虜兵當輜重隊,拉大炮、拉糧食,蔣介石說絕對不可以這麼做,絕對不可以信任共軍的俘虜兵,張靈甫說不要緊,不是讓他們當戰鬥部隊,他不當回事。孟良崮戰役之前,國民黨軍10個師一線推開向北走,張靈甫自己帶的一個師突出了兩天的路程,他把主力部隊駐在孟良崮,重炮部隊安排在山下的垛庄,陳毅、粟裕抓住張靈甫突前兩天的戰機,一下用六個縱隊15萬人包圍了張靈甫的3萬人,撲垛庄的正好是王必成的六縱,俘虜兵一看自己的部隊來了,立刻嘩變,張靈甫的炮兵陣地亂套了,華野很輕易地把張靈甫的重炮陣地佔領了,掉轉炮口向孟良崮山上轟。這時候張靈甫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孟良崮是一座禿山,寸草不生,炮彈落地濺起的石頭就能殺傷一片人。張靈甫最後堅持了三天,74師全軍覆沒了。蔣介石拿這個教訓警告國民黨,因此國民黨用不了共產黨辦法。
第三條,共產黨能夠充分動員群眾支援戰爭,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民戰爭。一提起這個,大家馬上就想到車輪滾滾,當時確實是這樣一個宏大的場面。我們正史上都說淮海戰役「60萬吃掉80萬」,60萬解放軍吃掉80萬國民黨重兵集團,歷史上可以這麼說,但是賬不能這麼算。淮海戰役是共產黨以少勝多嗎?根本不是,而是我們以壓倒性的人數優勢戰勝了國民黨80萬大軍。國民黨的將領18軍軍長楊伯濤在雙堆集和黃維一塊兒被俘,他被押下戰場,後來他在回憶錄里寫,他看到解放軍的後方到處都是老百姓,有的給解放軍推車,有的給解放軍治傷員,有的給解放軍做飯,他說我們在戰場上哪兒看到過這種場面,國民黨的後勤都是自己辦的,自己拿卡車拉輜重,哪兒有這麼多老百姓來支援戰爭?淮海戰役先後動員的民工220萬人次,加上60萬共產黨的正規軍,你說比國民黨的80萬人數多了多少?
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動員這麼多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共產黨跟國民黨根本區別在於,國民黨是一個非常鬆散的組織,除了大城市,對鄉村的控制非常的乏力;但是共產黨不一樣,共產黨的組織滲透到解放區的每一個村莊,沒有一點空白。每一個村子裡都有黨支部、村委會、民兵武委會、婦女救國會,最後還有兒童團,每一個村子裡通過這五個組織把每一個老百姓都完全地控制起來,於是出民工都是組織上派的,而且各有分工。共產黨能夠充分利用民眾力量組織起自己的戰爭機器。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支援前線的民工都超過了百萬。
共產黨動員群眾進行人民戰爭不光是參軍,還有更狠的一招。我們都知道1948年上海的日子最不好過,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要糧食沒糧食,要煤油沒煤油,老百姓在銀行前擠兌金圓券。最根本的問題是物資短缺,沒有米、沒有布,所以才漲價,所以奸商才囤積居奇。為什麼缺?1948年初共產黨基本上控制了東北、華北、江淮地區,國民黨僅僅控制著長春、瀋陽、北平、濟南這樣的大城市,這是什麼含義?解放區當時也知道國民黨的物價飛漲,法幣、金圓券天天貶值,共產黨採取最原始的辦法——自然經濟,不用貨幣。農民都是以物易物,拿糧食換雞蛋,拿雞蛋換煤油,抵制偽幣進入解放區。共產黨還規定各種各樣的政策,古董、文物可以輸向國民黨統治區,糧食、棉布不許出口。煤油、紙張、藥品可以從國民黨統治區輸往解放區,因為解放區不生產這些東西。這樣一下就把國統區捏死了,這才是真正的「農村包圍城市」。國民黨大城市沒有物資來源了還不漲價,還不恐慌?上海最後狼狽到家了,1949年1月蔣介石一下野,上海人就公推杜月笙給毛公寫封信,請求用上海的工業品換開灤的煤炭,毛澤東照準,要維持上海,不能讓上海崩潰。在蔣介石下野的幾個月,上海和唐山的開灤對開輪船,把煤炭拉到上海維持上海人的生計。國民黨還不垮?根本沒有經濟基礎了。解放區控制了物資,而且共產黨能夠控制得如此嚴密。
共產黨佔了上海,上海商人又來勁了,不是物資短缺嗎,我再漲價。結果陳雲到了上海以後打經濟上的淮海戰役,知道上海的商人喜歡投機,陳雲從東北、華北調運大量的糧食、布匹源源不斷地往上海運,上海的商人一看大批的物資從公家運過來,敞開肚皮吃,沒想到共產黨用的是舉國體制,用共產黨那麼大的解放區運那麼多的物資進來供應上海,撐死這些商人。商人的資金都是有限的,把資金用完了,囤在倉庫里等著漲價,但是共產黨的布匹、糧食還是源源不斷運進來,價格天天跌,跌到商人受不了的時候只好降價。共產党進上海之後給商人們一個下馬威,叫他們知道了共產黨的厲害。這不是政策問題,關鍵還是在於經濟基礎。共產黨能夠控制這些經濟基礎才能夠打天下。
最後一條,共產黨的情報、滲透、策反無孔不入。在戰爭年代,情報太重要了,誰有情報來源誰就能打勝仗,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在抗戰期間,共產黨就利用統一戰線、國共合作的機會往國民黨里派了大量的地下黨、情報人員,那會兒任務是長期潛伏,不到關鍵時刻不醒。毛澤東轉戰陝北,當時中央可以走,但是毛不走,毛主席留在陝北,拖住胡宗南,說胡宗南也要聽毛主席的指揮。後來有人寫回憶錄《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毛澤東在陝北堅持了一年多,其實毛是一個很謹慎的人。我參觀毛的住處,最深的體會就是毛絕對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冒險。毛澤東為什麼敢於在陝北呆著不走?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共產黨有一個地下人員熊向暉,是安插在胡宗南身邊的共產黨情報人員。胡宗南身邊的機要秘書是共產黨,那還能有什麼秘密?熊向暉在胡宗南進攻陝北之前就把作戰計劃通過情報網傳到中共中央,所以中共中央對情況了如指掌,毛澤東就決定不走,轉戰陝北。
先說了共產黨的情報工作,下面說說策反。越在關鍵時刻,共產黨在國民黨安插的釘子越是發生作用。當時共產黨的情報策反系統有完整的組織,為首的是社會調查部,負責的是康生和李克農,下面分到各個野戰軍的政治部里有敵軍工作部,是專門打入國民黨的內線;還有城市工作部,專門在城裡弄情報的;還有聯絡部,共產黨的地下聯絡站,送情報的。1946年3月萊蕪戰役,當時濟南的王耀武讓李仙洲指揮三個軍與張靈甫南線配合要把陳毅、粟裕包圍在沂蒙山區,結果陳毅、粟裕決定先打萊蕪。國民黨46軍軍長韓練成跟共產黨有關係,他問打起仗來怎麼辦?我們的聯絡員就說打起來你就臨陣逃脫。韓練成這一跑不要緊,他的一個軍就亂套了,李仙洲的三個軍一下就都亂套了。王耀武聽說萊蕪戰役的消息以後大罵,五萬多人一天就完了,我就是放五萬條豬也夠共軍抓一個禮拜的。到關鍵時刻給你攪亂了,尤其是在戰場上,一點辦法也沒有。
我倒是不覺得國民黨貪腐的問題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應該是蔣介石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中國。就好像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尊周天子為主但是其實各個國家本質上還是自行其是。權利其實還是要靠真正的硬仗換回來的,蔣介石在中原大戰等戰爭中的勝利基本上都是靠金錢收買和利益交換換來的,各個軍閥肯定對他是面服心不服,就好像如果美國沒有在二戰時期下餃子一般的爆兵以及蝗蟲一般的飛機海,他再有錢,再有GDP歐洲也不會承認他的國際地位。這樣的弱勢政府再好的政策也會缺乏執行力。看國民黨撤退到台灣之後的表現其實國軍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在強勢領導之下的國軍表現的就煥然一新了。所以我覺得軍隊的戰鬥力其實還是和領導人的實力有關,鬆散是不可能戰勝嚴密的。君不見在二戰時期連美國都賦予了總統天大的權力,911之後美國更是大幅度的加強了國土安全部的權力。總之國軍的失敗可以總結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權力分散,組織鬆散。
換個角度,看下老蔣身邊親信的解讀,郝柏村訪談,視頻分上下兩集,大部分篇幅是談內戰。
台北論壇:郝柏村解讀蔣介石日記(上)視頻台北論壇:郝柏村解讀蔣介石日記(下)視頻
為方便觀看,總結一下郝柏村的一些觀點:
1、雅爾塔協定羅斯福把東北利益賣給蘇聯,而老蔣接受了,這是政治上的最大錯誤;
2、重慶會談毛有備而來,而國方沒有定案,雙十協定有名無實,反而毛在重慶四十多天對國方內部問題更加心裡有數;
3、抗戰期間,國共鬥爭,在敵後地區國方完全失敗,而老蔣完全沒有反思;
4、KMT的士大夫、官僚氣息導致基層失控,在國統區,在鄉下完全看不到KMT黨員,保甲長之類都是舊社會的鄉紳之類,而共一來,基層馬上就被完全控制,這是國方失敗的根本原因;
5、老蔣認為國方在軍事上佔據優勢,馬歇爾、司徒雷登都對老蔣說軍事交攻一定失敗;
6、國方黨政依靠軍隊,軍隊到哪裡,黨到哪裡,政策跟到哪裡,軍隊一退,這個地區完全丟失,而共方黨先到地方,控制基層,軍隊就地補給,即使軍隊退了,基層卻不會丟失;
7、抗戰時國方的經驗都是防禦、退出,再防禦、退出,而內戰時是要進攻,而進攻時後方補給線的位置掌握,guo軍將領缺乏相關經驗;
8、KMT初期缺人,黃埔一期沒有足夠的訓練和經驗,上位太快,而老蔣非常信任黃埔一期,前線重要職務都由他們充任;
9、老蔣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城市,到1946年已經知道無法消滅gong軍,就應考慮如何保存軍隊,但不願意放棄城市,守城導致軍隊被逐步消滅;
10、嫡系將領對蔣絕對服從,蔣不願接受不同意見;
11、毛的戰略思想是一貫的:1、不打無把握的仗,2、傷十指不如斷一指,3、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
12、共方在處於劣勢時就跑,再好的馬也被跑的累死了;
13、放棄東北大部分地區時,應向遼東撤退,以營口、葫蘆島等港口為據點,國方有海軍優勢,可建立海上補給線,而實際卻是向遼西撤退,北方基層已被共方掌握,guo軍地面補給線被切斷,致使東北、華北guo軍被殲滅,這個決定是老蔣做的,而當時的軍事長的意見正相反;
14、徐蚌會戰已經失敗,胡宗南的部隊還留在漢中,過了幾個月他的部隊剛到重慶,gong軍已經打到重慶,如果胡的部隊老早調到雲南,盧漢也不敢叛變,如果先調到海南,海南也守得住;
15、中央軍桂系內鬥嚴重,甚至把對付gong軍放到次要位置;
16、年輕的中下級軍官普遍對戰爭悲觀;
17、老蔣以最高統帥的身份直接指揮軍事長,軍事上犯忌,而老蔣做了很多嚴重錯誤的決定:如張靈甫死守孟良崮致使被殲滅,而犧牲了張靈甫至少了吸引了共方軍力,但老蔣卻下令攻勢停止,重新部署;
18、老蔣自己掌握央行,把幾百萬兩黃金帶到台灣是最正確的決定。
總結:做為雙方統帥,老蔣的鬥爭能力完敗於毛。出自起義將領,時任總統特派第十二區戰地視察官,總統府少將參軍李以劻的回憶。將軍畢業於陸軍步兵學校一期,陸軍官校高教班二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五期,曾獲陸海空軍甲種獎章,抗戰勝利紀念章等6枚獎章,銓敘官位陸軍步兵上校,最後擔任第5軍中將副軍長兼第50師師長(1912--2004,廣東人)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統帥部決定撤銷海州的第九綏靖區,司令官李延年去徐州,麾下部隊劃歸黃百韜兵團。——這是十一月五日決定的事情。
當日深夜,海州新浦鹽店經理唐某跑去找李延年,說:「劉老總(劉峙)讓我和司令官一起回徐州。」
李延年大驚,問:「我怎麼要回徐州?」
唐經理回答:「已經決定了,不要海州了。」
數小時之後,十二點五十分,李延年才接到剿總軍令,令他放棄海州,返回徐州。
堂堂兵團司令官,得到軍令的時間居然比一個鹽店老闆還晚。
原來,這家鹽店是劉峙的產業,當國防部做出放棄海州的決定後,劉峙生怕自己的生意受影響,先給鹽店經理打電話讓他撤,然後才發軍令。
而這位唐經理得到劉峙的電話後,又給城中相熟的幾位鹽業老闆打電話通知,結果到最後,綏靖區司令官實際上是最後得知的人。
對此,李延年說:「劉經扶看錢財比國家的事還要大,真是豈有此理。這樣泄露軍事機密,不敗何待。」國名黨民國的失敗,是很複雜又結合了中國歷史特色和新的當時國際形勢的事情。
首先從倆邊上至下體制對比:tg方,上至下非常嚴密團結,各種制度規章約束乃至信仰的影響。kmt則是鬆散的政治同盟,雖然抗戰勝利後蔣的威望達到最高,也有了歷史最高的中央zf統治力,但仍不足以對比。
戰略上:tg一直在精心謀劃隱藏實力,並且對kmt軍事力量有相當高程度的認識。而kmt不能說沒有精心謀劃,但是對tg是確實沒有足夠的認識,抗戰勝利後大裁軍複員,後來恐怕腸子都悔青了。
物力人力動員上:我這裡沒有用經濟這個詞,因為經濟確實沒法說明這個意思,經濟力轉化為戰力需要手段。tg方:大家都很明白,掠奪性的破壞原本農村的經濟模式,消滅地主財主奪走當地地主財主的財富,分給農民動員農民讓農民參軍,或去購買軍事物資。而kmt則是:用徵兵,超發貨幣發行債券這些正規些的手段,後來經濟崩潰說明國統區確實已經財力匱乏,這些手段已經都榨不出多少了。
這裡可以看出tg是可以滾雪球的,只要能獲得地盤,就能短期內榨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而kmt的做法則慢的多。在交戰激烈的地區,tg對手下區域搞二次乃至三次革命,想想確實很可怕。仗確實雙方都已經打到拚老命的階段了。
軍事上:協同合作執行:tg軍隊的協同合作要高得多,kmt軍則因為派系,私人恩怨,各部技戰術水平差距過大等等協同常常出問題。
軍事武器部隊上:kmt嫡系美械部隊,是當時中國最強部隊,但缺乏足夠的合作協同部隊,幾隻精銳部隊被分在幾個戰場當地區主心骨,結果只能是獨木難支無法執行出漂亮的戰役行動。排第二的恐怕是獲得了關東軍裝備的日械東野了,經典的有開著97暴打缺乏反坦克武器的kmt軍,也是牛逼大了的事例。普通部隊其實差不多,但tg的命令執行上好些。
武器上有個很大的因素就是蘇軍移交了大批的關東軍裝備和偽滿洲國裝備技術人員給tg,東野的精銳幾乎是可以摧枯拉朽了。東北日偽留下的軍工重工業提供的資源也是極大的。而美國則態度曖昧的多,初期馬歇爾幾次調停,讓東北野戰軍獲得了關鍵的初期喘息機會,後面又軍事禁運,連訂購的子彈都不交貨,搞到kmt甚至美械沒子彈藥只能換回日械,到後面戰局逆轉到不可挽回了,又開始軍援了,真是一個攪屎棍啊。
美國就是不想中國和平(不想讓kmt剿滅tg,不想tg剿滅kmt,可惡的美國人)蘇聯人也不安好心,但不能說蘇聯是援助到一心推翻kmt的程度,更大可能是和美國一個想法,不想中國和平,就讓中國亂起來,哪知道tg這麼牛,真把kmt給搞翻車了。
情報工作上,這個大家都明白tg比kmt高不知道哪裡去了,如果戴笠不死可能kmt情報上還有可能一戰。
所以說,初期kmt確實是整體實力上佔優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已經是非常疲敝的狀態,tg雖弱,但軟實力很強,而且可以採取掠奪性的經濟策略,此時的kmt上策應該是採取防守和防禦,不浪費自己硬實力,不讓對方軟實力發力的機會。因為tg的掠奪性的革命經濟策略,必定難以持久,而kmt軍貿然進入被根據地化的解放區,就好比進入泥潭,情報被地方tg地下組織全彙報給tg,戰場單向透明,物資缺乏,畢竟已經被席捲過一遍了,實在沒有什麼卵用。
但是,kmt缺並沒有什麼機會去採取這個策略,因為缺乏情報,缺乏對實力對比認識(早已不是五次剿匪時期的tg了)也因為蔣自身的威望,抗戰勝利的盲目自信,初期不可能會用此法的,只會去盲目的戰略進攻。
當然還有很多因素,我可能忘了說或者還不清楚,以後可能還會寫吧。
肯定是一個綜合因素決定的,我只說其中一點:
一邊的領導人在寫《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的時候另一邊的領導人在日記里自責不該去嫖妓,然後繼續又去嫖。
前面眾多答主回答的都很全面了,但沒有說一點,中共黨人的獻身精神和胸懷革命理想、放眼全局的大局觀是國民黨人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處於劣勢的中共能力挽狂瀾的重要原因。
黃伯韜死前曾經說:「古人說,勝利舉杯相慶,敗則出死相救,我們是辦不到的」(王樹聲《解放戰爭》下186頁),非但如此,國民黨軍將領將軍隊看成自己私人財產,生怕打光了自己就沒有立足於這個世界的本錢了,處處虛張聲勢,小心避戰。但共產黨人恰恰相反,甚至看似踏入絕地充當「送死」棋子之任務,只要對大局有利,對百姓有利,都能夠愉快地絕對服從,根本不討價還價——根本沒有《集結號》中主人公那樣的牢騷滿腹。甚至還發揮全體指戰員的聰明才智,打出了讓人為之震驚的戰績。譬如中原突圍時皮定均旅冒充主力向東迎著敵軍主力突圍,皮旅所有人都沒有怨言,而且精心備戰,由於採取了有效戰術,同時上下一心,結果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他們是中原軍區部隊最先突圍成功的,也是損失最小的。
而冒充中原軍區總部,每日按時出操,對參與軍調的美國人及國民黨將領各種宴請招待,與敵人周旋到最後才亮出中原軍區主力主動突圍底牌的張體學部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在中原突圍戰中遭遇了太大的損失,但卻圓滿地完成了不暴露我軍真實動向,麻痹敵人,爭取更多時間,掩護主力突圍的任務,這樣敢於自我犧牲精神的解放軍部隊在解放戰爭中比比皆是,這樣的隊伍不勝利才怪。
甚至在暫時失利之時,中共黨的命令還是一言九鼎,東北初戰失利,主力部隊已經退到松花江那邊了,但一聲令下,大家不要呆在城市,到農村土改,絕大多數人都愉快地服從了,而且為了工作竭盡全力,真正做好了土改工作,為最終的反敗為勝奠定了基礎。
之所以他們願意承擔責任,並敢於犧牲自我,是因為他們崇高的革命理想,而且他們具有一種以前舊軍隊所缺乏的學習精神——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文化上,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堅持學習。因此他們胸懷全局,赤膽忠心,遠見卓識,譬如蘇軍向關東軍開戰後,作為首批進入東北的共產黨軍隊將領,開國少將曾克林一看當時東北形勢,馬上乘蘇聯紅軍飛機前往延安,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力主進軍東北,他當時才是個旅長呀,可謂人微言輕,但他就有這樣的戰略遠見,並且敢於負責。而哪個國軍旅長當時有這樣的胸懷?有這樣以國家為重的責任感、使命感呢?
再舉一個例子,整個大陸解放後,韓先楚、解方等人一直盯著海南島不放,執意要在1950年穀雨前(當年4月中旬)完成渡海戰役,甚至當時身為兵團副司令員兼40軍軍長的韓先楚還放下話說:「如果兄弟部隊沒有準備好,我願意率領40軍單獨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在韓、解等人的堅持下,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如期打響,韓先楚真的以兵團副司令員兼軍長身份親自率軍出擊——這肯定存在著極大的危險,但韓先楚將軍這樣做了,這就是當時解放軍的將軍。據說聶榮臻在北京聽說韓先楚已經登岸時,說:「好,只要韓先楚登岸,就沒有問題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解放軍廣大基層官兵。之前海南島上的瓊崖縱隊為了接應偷渡的解放軍部隊,硬是不顧自身傷亡,不管大軍登陸地點在什麼地方,以自己的低劣武器與敵人死磕,以自己的犧牲為偷渡部隊登陸創造最佳條件,最後圓滿地完成任務。
正是這樣不顧自身安危,有大局觀的戰將。正是有這樣敢於用自己生命熱血,誓死完成任務,配合友軍登陸的隊伍,海南島在1950年5月宣告解放。否則,當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後,距離大陸僅30多公里的海南島又將是另一個台灣。但幸運的是,這一切沒有發生。現在海南島是中國戰略核潛艇最愜意的家。
不用再舉例子了!這,就是雙方之間巨大的差距,而且這樣的差距是先進的武器、充裕的金錢、更多數量的部隊所無法彌補的巨大鴻溝——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相比之下,敵人從蔣介石起,所有高中層將帥志大才疏,極度狂妄,盲目樂觀,對對手缺乏最起碼的重視——這從蔣介石「三個月消滅中共軍隊」的狂言中就得到了充分展示。甚至連杜聿明這樣蔣介石倚重的將領在生死攸關的淮海戰役大決戰之時都還想著「反正是蔣介石的江山,丟了就丟了」,害怕承擔絲毫作為將帥所必須負的責任,這樣的軍隊不敗才怪了!
東北進入蘇軍之後,已經被蒙古,蘇聯朝鮮三個社會主義國家包圍,東北的態勢就很明顯了。
同樣的事情,還在南越發生過,寮國柬埔寨到處都是胡志明小道,游擊隊反覆都無法剿滅,美軍尚且在這樣的戰鬥態勢下後腿,別說你禿子了。
當時的東北鄭洞國杜聿明之類的心情一定是。。。
其實所謂發動群眾,戰略之類,45年之前也都有,問題是,禿子也有一套對付的辦法,雙方反覆拉鋸,禿子的經驗被多國獨裁者學習,開辦了遠朋班。比如卡大佐,諾列加。
整個太祖理論體系,確實非常頑強,東南亞,印度都無法徹底消滅,勢力越來越大。尼泊爾更是奪取了政權。
但是要徹底打敗城市裡的有工業化先進資金支持的人,都是很困難的。
成功最快的辦法就是獲得外部支持,當年的支持就是蘇聯。
當時的東北態勢,至少可以保證兔子在東北的一定優勢,而東北的軍工業控制起來,剩下就是摧枯拉朽了
============================================
另外要表揚兔子的組織形式,兔子有過不少權利鬥爭失敗的人,但是無一人能拉起隊伍走人,幾乎都是孤家寡人下台或者流亡。王明,張國燾這樣地位的,要是是禿子,一定會分裂一大部分人。
禿子在大陸就不斷分裂,汪主席當年拉了幾十個國民黨中常委投敵,桂系,晉系,都非常危險。到了台灣,禿子再次不斷的分裂。。。。現在禿子快分裂掛了
禿子那邊,分裂是公開的,拉人拉隊伍,甚至打仗。兔子這邊,最危險的也不過是張國燾另立中央,從未開戰。後來張國燾也自己下台了。彭德懷,林總這樣的大將,鬧下台的時候,沒有拉起一支隊伍來,稱得上是奇蹟。兔子這邊有問題開會解決,有什麼問題說出來,下台就下台,監視居住,還有不斷的查右傾等運動,避免了分裂。談擴軍,CCP擴軍100多萬,KMT擴軍300多萬
談兵力,CCP內戰前100多萬,KMT500多萬。
談裝備,CCP基本只有日械,KMT大量美械蘇械。
談支援,CCP靠自己先到東北,KMT藉助美國後到而取。
談積極,CCP後期100多萬46年到8月14日收復58座縣城,KMT500多萬收復15座。
談內戰,CCP內戰初期主要是突圍和內線作戰,KMT撕毀協議並從45年8月到47年6月在外線進攻。
蔣介石一開始就敗了,敗就敗在,他作為全中國唯一合法領袖,不是選擇借這個領袖地位發動一系列政治攻勢,而偏偏去用風險很大的戰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補充:本來只是偶然一答,也沒想繼續深入,關於這個可以扯到很多東西,鑒於有人還是提到了,我就再說一下。
這不是事後諸葛,上帝視角。而其實是最基本政治策略。不說政治家,即使是政客,這些基本認識也是必備的。
。。。。上兵伐謀。。。數千年的政治謀略經過無數次的洗滌,得出的最好的解決邏輯是,能政治解決的不要訴諸於法律,能法律解決的不要訴諸于軍事。這是天道上策,專門針對一切以正壓邪,以大吞小的良方。而以弱兵勝強則反其道而用之。在政治中,有一條金科玉律,不到最後時刻,絕對不打王牌。當然既然是通例,就肯定有例外變招。但基本邏輯絕對應該先原則後例外。但你們去仔細讀那段歷史材料,蔣介石有這樣做嗎?!其實,政治技巧跟軍事技巧完全是相通的。知道拿破崙吧!沒有那個敵人會不膽寒於他的預備隊!這裡面的時機火候,不只是紙面上的一點東西。所以呢這完全不是事後諸葛,而是蔣介石本身的政治不夠成熟,且,我可以這樣說,蔣介石仔細去分析他的材料你會發現,這個傢伙完全是政治非常不成熟,而且,不僅是他一個人而已,整個國民黨在政治上都極端不成熟,當然,最突出的就是他。他是有很濃重的英雄主義色彩和浪漫主義色彩的一個人,而且這個人理想異常高遠,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這些雖然是必備條件,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一個沉穩,狡詐,務實的政客技巧之上的。而蔣介石連這個基礎都漏洞百出。這個人真的是天性浪漫,很美好的一個人,而且,通過少年時期的資料來看,那是相當浪漫不羈青年,而後,其自我開始有意識的自我壓制轉變為一個政客,但有些東西他真的只是壓制,放在了那裡,沒有很好的融合,所以,浪漫主義的這些東西沒有通過一個政治家特有的偉大的方式釋放出來,因而顯得彆扭,對,蔣介石,這個人在不深層分析的情況下,會被覺得,非常的彆扭。不得不扒他的新生活運動了。。。反觀中共,其實有界限非常清楚的幾個時期,仔細分析,你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政黨,其中的政治人物的成長路徑,而且,中共不得不讓我異常驚奇的一個特點就是成長的超級迅速,也許生於憂患吧~不知道~_~對,政治有興趣的人,可以站在旁觀角度再好好審視一下,我覺得不完全是毛澤東一人之力。基本進入延安前後,中共的一系列動作就非常非常老練了。完全拋棄了,小型革命政黨致命的單一浪漫主義情懷。當然,你們會說文革怎麼解釋,我忍不住要腹黑了~這裡面個人因素很濃,但在當時的政治思想,政治經驗總結程度而言,我覺得這才是沒有必要開上帝視角了,每個人物在裡面處理得都很實際,都達到了既定目標。作為政治層面分析,堪稱經典案例。但政治是政治,生活是生活,理想是理想,童話是童話,他們都很實際,不實際的只是我們而已。
好嘛,我再簡單說一下一波流直接推的問題,這不是不能成為一個手段之一,但是,這是非常規的用法,圖窮匕首見,這也是每個政治家必備的保命方法,必須掌握,但使用方法,請你們借鑒《紙牌屋》里,殺左伊的橋段,仔細揣摩前提條件與時機,還有過程與善後處理。雖然被很多人說是很low的劇了,但,有些東西還是可以多多借鑒嘛~不要以為一波流最簡單直接,其實很麻煩的,隨隨便便都能做,但不是一般人隨隨便便就做得好的,私以為這是最粗魯野蠻的方式,但一個政客經過一系列精細化社會訓練之後,返璞歸真,通過這個最為基本的基本功,你會看見他的功力的。
一個狙擊手在密林里埋伏20天了,就為了等那個人出現,作為一個最棒的狙擊之王,他的每一個細胞都是靈敏的,他可以輕易探知敵人的氣味,他的戰友常說,他呀,比龜頭還靈敏。這時,有一隻蚊子停在了他的眼皮上…我又不得不說回萬聖至宗了:上善若水。
轉載一篇我認為說的最好的吧
簡單一些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共產黨的軍官和國民黨的軍官,很多都是黃埔軍校的同學,能差多少?共產黨的兵很多都是國民黨俘虜過來的,作戰方法從國民黨學的,這些部隊能差多少?
共產黨效率高,清廉,雖然他們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但是他們打土豪分田地,給農民最希望的土地,所以農民堅決支持他們。共產黨不是沒有失敗過,解放戰爭也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樣,一帆風順的,林彪剛去東北,就讓人干過牡丹江。但是共產黨搞土改,有農民的支持,有農民民心的支持。這就是林彪為什麼在東北能短時間簡歷穩定的根據地,能很快的翻身,這裡面有林彪的智慧藝術,但是更根本的是,得到了農民兄弟的有力支持。再比如淮海戰役的時候,那麼多國民黨兵,被俘虜了一轉身就變成共產黨的兵,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共產黨用人海戰術,為啥士兵都不怕死了,因為共產黨給了大家最實惠的東西,土地。
國民黨的主要是支持者是知識分子、民族資本家,某種意義上代表精英階層的利益。但是國民黨經濟上搞國家資本主義,政治上搞一黨專制。搞一黨專制,完全背離了知識分子民主、法制的願望,本來只是分子是科技進步的中間力量,是教育人民的中間力量。但是這一本分人的分裂,導致科技無法快速進步,人民沒有辦法得到馴服,歸順政府。搞國家資本主義,搞壟斷,違背了民族資本家的利益,不去支持民族資本家提高生產力,生產效率,進而最後提高國民生產水平,國民生活水平不能提高,就不會支持國民黨政府。導致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薄弱,就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武器,更沒有辦法自己生產飛機、大炮,只能靠美國援助。但是美國有自己的利益,一旦國民黨失敗,美國就立即停止了美援。國民黨本來可以代表先進的生產力,通過釋放民族資本主義的活力,就類似改革開發,通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包括農民兄弟的,通過教育社會,挺高人民精神生活水平,得到絕大多數知識分子、民族資本家、城市裡的群眾的支持。但是這些支持他都失去了,國民黨的整體裝備不見得比共產黨搞多少,志願加入國民黨當兵的人不足以支撐部隊,抓壯丁抓來的人,戰鬥意志不高,還容易反水。
當這些背後的東西,最終反映在戰場上的時候,就是共產黨怎麼也打不敗,有堅強的根據地,打垮了也能站起來,越打越多,越打越強。而國民黨卻是,越打越少,越打越弱,在哪都沒有得到人民的堅決支持,南京是、上海也是,那個城市都沒有打成全民皆兵的態勢,那個城市最終都沒有守住。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這麼大的歷史趨勢,社會的發展,是各種因子成網一樣的引起的。但根據我的理論,應該存在一個重要度很高的節點因子,這個節點因子(比其他因子都重要一些)可以用來解釋某一方面某個層面幾乎全部結果。
軍事上,這個節點因子就是:
國民黨軍隊的普通士兵和軍官,根本不知為何而戰!
這是「支部建在連上」新軍隊跟舊軍隊的本質區別。
可以說一直到1939年,國民黨軍隊跟舊軍閥甚至清軍那樣「放三聲槍對得起糧餉」的軍隊,並沒有根本的區別。經歷了抗日戰爭,底層民眾和士兵對國家民族共同命運有了切身體驗,「為國而戰」「為民而戰」總算勉勉強強保證了基本的忠誠度。
但是,在共產黨這樣強大的組織、宣傳力量面前,這點兒忠誠度還真是啥都算不上。一線士兵的戰鬥意志,是整個戰爭意志最重要的一環,沒有完成這「最後一公里」,那麼整個戰爭機器都會變成空架子。而那時非常擅長基層工作的共產黨員,一下子就抓住了國民黨士兵軍官的思想問題,開始大規模轉化和使用俘虜兵,這一來就直接「將優勢轉化為實際利益」。
反過來可以這麼說,以當時共產黨的工作/組織/宣傳能力,基本上有如水銀瀉地,任何漏洞都會被盡量抓住,並擴大為優勢成果。
可以說,1942年~1955年這十來年的中國共產黨,基本上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政治組織。沒有之一,蘇共建國前後也難以匹敵。
那個時代TG 的基層工作..........估計也應該是人類史上一大奇蹟。
我們不妨從經濟角度對國共內戰結果進行一個分析。這還要從抗戰前說起,抗戰前,中國的經濟支柱依然是農業,中國的主要人口生活在農村,國家的主要財富是農產品。以1933 年為例,現代製造業、採礦業和公共事業僅占當時中國國內生產凈值的3.4%左右,而農業生產佔全國生產凈值的65%左右。那時的中國遠遠沒有達到工業化,城市的工業生產能力很差,主要是消費型城市。城、鄉之間的關係是城市依賴於農村。這種依賴表現在農村提供農產品供城市消費以外,城市市場里充滿的各種「洋貨」,也主要是通過出口農產品和各種原材料獲得的外匯而進口的。而農村仍以自然經濟為主,自給自足,很少消費工業品,農民並不依賴城市獲得生產、生活資料。總而言之,那時的中國是前工業時代的一個典型農業國。在這種國家裡,政府的財政收入應當主要來源於農業稅,幾千年來的各個中央王朝莫不如此。但是,1927年建立的國民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卻不是農業稅,而是關稅:民國初北洋時期的1913年,關稅收入只佔當時財政收入總額的21%,而到了國民政府時期的1932年則高達59.8%(數據來源: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全景記錄 )。這種奇怪的財政收入結構原因很複雜,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有兩個,一是國民黨政權對中國的統一不徹底,實際上的軍閥割據依然存在,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弱,中央權力無法全面下到地方,二是當時的金融體系和財政體系落後,難以支撐全國範圍內稅收歸集。造成田稅等農業稅中央沒法收,也收不上來,這些稅收主要掌握在地方手裡。中央政府掌握稅源的主要是城市,而城市工商業提供的稅收有限,國民政府也就只能從剛剛收回關稅自主權的海關想辦法了。一個農業國之上建立了一個以大城市海關為主要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政權,其穩固性是有很大疑問的,從這個角度看,國民政府從建立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當然,如果我們假設沒有後來的抗日戰爭,中國在那個基礎上和平建設,通過農業的積累,也可能會逐步進入工業社會。國民政府也可能會逐步加強其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步調整經濟結構和稅收結構。但是,日本人沒有給國民政府這個機會。全面抗戰在其上台僅十年就爆發了。在這其間,國民政府雖然取得了一些經濟成就,但中國的經濟結構和其稅收結構沒有變化。全面抗戰開始,沿海地區快速地全部淪陷,海關被侵略者控制。國民政府的關稅幾乎全部斷絕,主要財政收入被迫轉向農業稅。到1944年,田賦占國民政府稅收總收入的54%以上,成為第一大稅。但是由於其實際統治區域不斷縮小,統治區主要在人口較少、經濟落後的西部,農業稅遠不足以支撐政府支出。抗戰8年,國民政府正常年景稅收收入只佔年財政支出的20%左右,龐大的財政赤字只能靠內外債和增發法幣製造通脹來支撐(數據來源《中國稅務報》《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稅收政策》)。可以想像當時的國民政府是多麼痛苦,其對重佔大城市恢復稅源的願望是何其迫切!很可能是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將全部精力用在了接收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力圖迅速恢復關稅等其他戰前的主要稅收來源。農村地區在其接收方案中幾乎被忽略。但事實證明搶佔大城市恢復稅源在實際中是無法實現的。抗戰中,東部沿海大城市全部淪陷,戰亂的摧殘加上重要民族工業的內遷,嚴重破壞了大城市本就十分薄弱的工業基礎,使城市的生產能力更低,城市金融體系也被破壞,生產資金難以籌集,無法大量生產出可供出口的物資,也沒有資金大規模進口物資。出口農產品和原材料也很難實現:支撐出口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內地商貿產業遭到嚴重破壞,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城市也沒有資金去農村收購農產品和原材料出口。世界大戰剛剛落幕,也不可能有國外資金投資於中國外貿產業。因此,關稅收入很難快速恢復。與此同時國土光復,必要的行政管理支出增加,必然帶來財政支出增加,國民政府嚴重入不敷出的財政窘境難以改變。事實是,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在國民政府全部的財政支出中,僅有不到25%是以稅收等財政收入得來的,10%是以變現政府財產、美金準備金以及「敵產」而來的,其餘佔總預算的65%是用通貨膨脹來應付的,比抗日戰爭期間可以說是沒有任何起色(資料來源:張公權著《中國通貨膨脹史》)。即便是國民政府主導的通貨膨脹這種對民間財富的強行掠奪,也是不可能有太大收貨的。農村的自然經濟很少使用貨幣,使政府無法用通貨膨脹掠奪當時占經濟主要地位的農村經濟,而在城市中,真正的財富擁有者的財富很少以法幣的形式存在,通貨膨脹也掠奪不到,而真正能掠奪到的只是占經濟總量極少部分的普通市民的財富,能得到多少資源可想而知。
雪上加霜的是,稅收雖然收不到,但「光復」了的城市裡市民的吃飯問題這時卻要政府解決。正常情況下,城市和農村之間經濟交流應該是城市提供工業品(或者手工業品,下同)和交易場所,換取農村的農產品。但這也就決定了城市人口規模不能超過它生產的工業品所換取的農產品能養活的人口。現實中有兩種因素可以使城市人口超過這個數量限制,一是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將農村的農產品直接集中到城市再通過工資等形式提供給市民消費;二是地主通過地租將農村的農產品集中到城市消費。那一時期中國城市主要是消費型城市,生產不了多少工業品,城市人口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出和地租來支撐。而抗戰勝利後,內戰一起,戰爭阻斷交通,破壞農業生產,地租收入總量和能轉移到城市的地租收入必然降低。地租越來越少,城市中原本靠地租生活的人口就越來越解決不了吃飯問題,市民只能向國民政府要飯吃。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依靠關稅,實際上也就是間接依靠地租。還是因為城市工業生產能力弱,關稅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也主要是地租在城市的消費轉化的。在地租因戰爭下降的同時,共產黨的土地改革更是給了國民政府這種間接依靠地租的財政以沉重打擊,土改完成地區地主被消滅,不會再有任何地租輸送到城市,土改地區越多,國民政府財政就越困難。當時的國民政府必然感到困惑:心急火燎的把大城市接收到手,才發現接過來的壓根不是什麼稅源,而是成千上萬張等待吃飯的嘴。而它又拿不出錢給市民吃飯,作為國民黨統治基礎的城市就越來越動蕩。這倒是顯示出共產黨將推行土地改革作為解放戰爭中的重要鬥爭武器是何等的英明。
回看這段歷史我們就會發現,當時的國民政府貌似強大無比,以「世界四強」自居,擁有所謂「美式裝備的」的四百多萬軍隊,擁有主要大城市。但實際上國民政府是虛弱不堪的,軍隊越「美式」越需要大量財政支出:購買、維修武器準備,補充彈藥、後勤物資,運輸軍隊和物資全都需要大量的錢,大城市的運轉需要大量的錢,可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連吃飯都不夠,根本沒有錢維持巨大的戰爭機器。
國民政府想要維持運轉只能依靠外援,離開了外援國民政府一刻也運轉不起來。外援是有的,就是強大的美國。抗戰時期美國對華援助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在中國陸海通道全部斷絕的情況下,用駝峰航線運送援華物資,付出了巨大代價,但只要能讓國民政府挺住,就在所不惜。但是,此時美國的對華援助已經和抗戰時期完全不同,共同的敵人已經被打敗,援助更多的從美國自身利益和國內政治考慮出發,而奉行這樣的原則:「美國援華計劃不應該是使美國處於負起進行中圍內戰或中國經濟之直接責任的地位。美國政府不能實際上接管中國政府和處理它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事務。」而旨在「幫助制止經濟的迅速惡化,從而給中國政府以更多的機會,採取必要步驟,建立較穩定的經濟情況。」「在於給中國政府以喘息的時間,以便開始採取一些重大的步驟,樹立骨架,從而奠定經濟恢復工作的基礎」(來源《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一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美國人的話說得非常明確,援助不是包辦,只是讓國民政府不至於垮台,中國人民不至於餓死,中國自己的事情還要中國自己辦。美國並不想捲入中國內戰,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四億多人口的大國,美國也無力負擔。國民政府此時和美國的關係頗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味道。從這個意義上說,是美援害了國民政府。我們從抗戰和內戰的對比可以看出,在抗戰前,外敵當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決策層在日軍佔領東北、策動內蒙獨立、蠶食華北,幾乎將要侵佔半個中國的情況下,仍認為對日作戰準備沒有完成,而「忍辱負重」,從1931年一直忍到1937年。但在解放戰爭前,在共產黨僅僅實際控制了少數不發達的農村地區,且名義上服從國民政府,願意組成聯合政府的情況下,卻在抗戰勝利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對共產黨統治區發動全面進攻。國民政府自身經濟狀況在抗戰前後沒有任何實質改善,甚至還更糟了。唯一的區別就是有沒有美國的援助。但是,當國民政府真正發動內戰後它才發現,美國提供的援助根本解決不了它的財政困難,更不夠戰爭開銷,但是內戰已經停不下來了。
其實,國民政府當時明智的做法應當是休養生息,壓縮不必要財政支出,保證民生、恢復生產,逐步恢復和擴大稅源,恢復政府正常財政收支來穩固自身統治。但是,它卻反其道而行之,在財政狀況連和平時期的政府運轉都不能維持的情況下發動了極其耗費財政資源的內戰,使得本已有限的財政資源不能用於恢復生產,而投入了對生產恢復極具破壞性的戰爭中。國民政府可以說在作出這個決定的那一刻起,其失敗的命運就基本已經註定。
反觀共產黨,當時看似弱小,其實卻非常有生命力。在抗戰中共產黨獨立自主開展游擊戰,創立農村根據地。農村經濟雖然落後,但正因為落後,日軍也沒深入農村,農村的自然經濟在日軍討伐和封鎖造成的破壞下恢復起來快。更重要的是,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將土地分配給農民,在打擊了國民黨財政收入來源的同時,擴大了自身的財政來源,解放區的億萬翻身農民的都是共產黨的財政來源。共產黨在農村廣泛建立了基層組織,使得共產黨政權深入到最基層另一方面。且各級政權都服從中央統一領導,中央能夠根據戰爭的需要調配農村的各種資源。哪裡需要物資,中央能調到哪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各地民工千里支前,淮海戰場的勝利是山東解放區的小推車推出來的,這在國統區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而且,農民既是消費者更是生產者,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其基本的生存需求可以自己解決,不需要政府提供,使得中共在根據地可以保持很低的財政支出。當時的中共實際上是恢復了中國古代王朝鼎盛時期的稅收模式:國家授田給自耕農,自耕農直接交實物稅給國家。這是自然經濟條件下最穩固、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財政稅收模式。也使得共產黨有了穩定的財政基礎。國民黨統治集團卻沒有看清這一點,依賴美國援助的國民政府推己及人地認為中共要依靠蘇聯援助才能生存,以致不惜付出巨大代價換得要求蘇聯在國共戰爭中保持中立,真是大錯特錯。
在戰爭進行階段,國民黨的困難局面和共產黨的優勢都是在不斷擴大。國民黨更是陷入惡性循環。內戰中,國民政府主要目標依然是搶佔主要城市。城市的佔領實際上是得了「面子」,失了「里子」:佔領城市是有利於「國、內外觀瞻」,但是佔了城市卻得不到實際好處:民眾要吃飯、駐軍要吃飯、行政管理要花錢,卻從城市拿不到多少稅收。每佔一個城市就背上一個包袱,直到被徹底壓垮。而丟掉城市對共產黨也沒有實質影響,連「紅都」延安都可以根據戰略需要「送」給國民黨。共產黨不到最後不佔大城市,不背包袱,反而不斷擴大農村根據地,並在新根據地推行土地改革,擴大收入來源。共產黨的新根據地越多,國民黨的財政收入越少,維持越困難。所以解放戰爭初期國民政府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階段看似來勢洶洶,戰果豐碩,但在新佔地區其財政稅收體制沒有變化,重城市輕農村的做法沒有改變,地盤擴大不但不能扭轉其困難局面,卻加速了其失敗的進程。
分析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如果國民黨當時也在農村推行土改呢?是不是就可以解決國民政府的問題了呢?這一假設只能停留在假設,在大陸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性。國民黨的統治基礎是城市、是地主和其他有產階級,其如何對自己動刀?用電影里的話說就是「搞土改亡黨,不搞土改亡國」。抗戰前國民黨推行「二五減租」都不了了之,推行中共那種徹底重新洗牌的土改更是絕無可能。只有到了台灣,國民黨作為外來政權,當地地主階層和國民黨的統治基礎毫無關係的情況下,其才能推行土改。而規模縮小,美國援助,它就挺過來了。共軍是現代化軍隊體制,部隊調動指揮效率高,國民黨大多還是舊時軍閥體制,指揮調動效率低下,前期國軍人數裝備優勢使得整體佔上風,但在局部戰役任然不敵共軍。後期共軍經過戰略喘息期之後人員/裝備情況大量改善,使得2者在後期的差距拉近,再加上本身指揮調動效率高,才能在後期打贏國軍。
============簡單通俗的說,共軍打仗就像打war3,延遲低,雖然人少兵弱,但是走位風騷,時不時騷擾你一下,你主力過來我就繞樹林,損失降到最低。而國軍雖然一開始兵多,但是延遲3秒啊,微操什麼的命令完全部署不下去,只能框一隊A地板。玩到最後共軍終於開礦暴兵,你延遲3秒我一隻手就能虐你啊
不是國軍太無能,而是共黨太狡猾
黨而言
最主要:強的不敢用 用的都不強 迷信名牌
治軍不嚴 內鬥不止
腐敗 虛榮民怨
次要:家族弄權賣國抱大腿傾向太明顯 當民眾是傻子民怨
次要:說好的三民主義 說好的選舉 變成獨裁民怨
時代背景而言
主要:抗戰不積極民怨 打仗死人民怨 又連年鬧饑荒民怨
主要:挑頭打仗的還是國民黨 ╮(╯_╰)╭大民怨
最主要:老共則養精蓄銳了7年 治軍嚴 搞政宣 搞土改討好廣大老農民 又不明著抱蘇聯大腿 還不明著挑頭 實際經常暗中挑釁
其實中共也有派系矛盾 但後來人家因為吃了苦頭而且弱小同仇敵愾了
早期中共派系矛盾嚴重 國民黨笑他 但日本人間接地救了中共
不成想8年之後國民黨死在了同一把刀下
莫比台灣 台灣小而且底子好 開放得早 中國就文革後的這點民智 這多麼農民如果完全民主化 就是明擺著比蘇聯慘十倍
文革和獨裁確實不好 但人家也改╮(╯▽╰)╭
長沙文夕大火是史上最慘烈的強拆
2014-09-28 15:44:47
長沙文夕大火是蔣介石焦土抗戰政策下,連人帶物一起燒掉的強拆。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全面侵略中國。8月展開淞滬會戰。11月日軍在杭州灣登陸,中國軍隊腹背受敵,戰局急轉直下。蔣介石下令全線撤退,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重大失誤,隨著日軍空中轟炸和地面追擊,撤退演變為大潰敗,日軍主力一路以行軍速度順利到達南京。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南京的保衛作戰,蔣介石攜宋美玲率先撤離,司令唐生智為首的國軍高級將領以及民國高官們紛紛逃跑,南京守城軍隊群龍無首陷入大混亂之中,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隨即發生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1938年1月徐州會戰開始,李宗仁指揮台兒庄大捷後,好大喜功的蔣介石從「速亡論」一下子變成了「速勝論」,遠在武漢的蔣介石直接遠程控制指揮徐州戰局,火速調派20萬嫡系部隊長途跋涉進軍徐州戰場,日軍迅速派遣10個師團形成對國軍合圍之勢,力圖全殲中國軍隊主力,蔣介石見勢不妙,匆忙撤退,損兵折將,徐州會戰以失敗告終。1938年5月,屢戰屢敗的蔣介石為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和介入,幻想美英德法等西方列強幹預阻止日本的步步緊逼,製造舉世震驚的花園口掘堤大慘案,淹死老百姓90萬,400萬人無家可歸,1200萬人受災,日軍損失輕微,轉道沿長江繼續向武漢進逼。1938年6月武漢會戰開始,10月25日武漢淪陷。
遠遠地躲在重慶的上海灘小混混出身的蔣介石,此時六神無主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大概是受了拿破崙遠征俄羅斯、莫斯科堅壁清野的啟發。突發奇想愚蠢至極地與一班滿腦袋漿糊的狗頭軍師策劃「焦土抗戰」。「舉國一致,痛下決心,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國為焦土,以與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戰。」
1938年11月8日,日軍攻入湖南北部並轟炸了長沙和衡陽,臨湘與岳陽接連失守,中日兩軍對峙新牆河兩岸。
11月11日蔣介石密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旋即張治中又接到蔣侍從室副主任林的電話,內容是「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
張治中立即召來警備司令酆悌和省保安處長徐權,明確要求,「棄守前,需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警備第二團和長沙市社訓總隊負責執行,於11月13日凌晨兩點以前進入準備位置。」還對焚城的全部過程,如引火材料的發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號、秩序、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放火的中心地點選定天心閣,這是長沙城中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張治中批示:「限明晨(13日)4點準備完畢,我來檢閱。」
13日零時,肩負放火使命的警備二團、社訓總隊均組成的100多個縱火小分隊帶領汽油、煤油等燃料偷偷到達了全城各個準備位置,暗中將燃料澆在了房屋上,長沙頓時變成了一個危險的沾火就著的油庫。此時,市內接到誤報,把日軍抵達「新牆河」的消息當做成距長沙僅3公里的「新河」,一時間以訛傳訛,市區一片緊張氣氛,長沙民國政府亂了陣腳。其時,長沙東面和北面的敵人離長沙各有130多公里,就是放開腳步急行軍也需10多個小時,而且外圍還有第9戰區的大量軍隊還在有效阻擊日軍。13日凌晨2時,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突然起火,城內警備司令部見城外起火,以為是信號,便紛紛將點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全城燃起熊熊大火。
由於焚城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動又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故當火起時,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夢中,及至從夢中驚醒奪路逃命,烈火已經臨門,大多數的街巷已被煙火封住,熊熊烈焰中逃命的人們在擁擠和混亂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車壓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灼燒烤焦致死。凄厲的哭喊聲,恐怖的嘶叫聲,連同建築物燃燒時的爆炸聲,交織成為一個無以倫比的悲慘煉獄。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生了嚴重的沉船事故,淹死者眾多。其時住在長沙的郭沫若事後在著中描述:「只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髮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獃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車至城郊關帝廟前,極目遠望,根本不見長沙蹤影,惟有衝天的火光和翻滾的濃煙,顯然火勢還在蔓延。」
這場大火一直延燒了五天五夜。30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傷者無計與數,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共計5.6萬餘棟。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多億元,相當於抗戰勝利後的1.7萬億元,約佔長沙經濟總值的43%。蔣介石的焦土抗戰得以徹底貫徹實現。
日軍並沒有進攻長沙,只是在大火之後,派飛機到長沙上空拍照,把照片登載在報紙中極盡奚落挖苦之能事。民國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在重慶發表了一篇揶揄「焦土抗戰」的報道:「如果『焦土抗戰』就像長沙那樣毀滅自己,那還不如不抗戰的好!」一個月後這位民國高官悄然出走,發表艷電,正式成為漢奸賣國賊。
莫名其妙的無名大火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及對火災真相的迫切懷疑。為平息民憤,蔣介石於16日趕到長沙,下令速捕首事有關人員,依法嚴懲,並限兩天內結案,瀆職殃民,一律槍決。」
11月20日湖南省會警察局長文重孚,長沙警備司令鄷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以辱職殃民玩忽職守罪被執行槍決;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用人失察、防範疏忽,革職留任,責成善後,以觀後效。至此,3萬烈火焚戧的冤魂悄無聲息的淹沒在歲月長河之中無人問津負責,蔣介石至死也沒有一絲愧疚道歉,怡然自得地在日記里為焦土抗戰辯解頌歌。
今天是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偶爾在報紙電視互聯網上看到有火災死人場面,看到後不免產生不適的感覺,但是想沒想過全城3萬人燒死,燒傷者無以計數,遍地瓦礫,凄慘痛苦地尖叫哭嚎的場面豈止是不適?那是無法想像無法用語言表達無法用文字來描述的亘古未有的比低於有過之而不及的慘烈。就是寫到這裡都會有不適的感覺。
與花園口秘密掘堤一樣,長沙大火同樣讓人百思不得不解的是:放火焚城為什麼要秘密進行?放火之前為什麼不組織長沙市民轉移??即使在意外的情況下放火,之前也有足夠的時間疏散市民,長沙民國政府為什麼對長沙市民無動於衷,任憑長沙市民在大火中活活燒死???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據新華社報道,2014年3月22日凌晨2時許,山東省平度市鳳台街道杜家疃村農田裡一處帳篷起火,致四名守地農民一死三傷。死者是63歲的村民耿福林。」公知們頓時興高采烈的開始了狂歡,猛烈攻擊現政府的拆遷補償政策。近日又看到一則新華社報道:「經過公安機關偵破,縱火犯罪的犯罪事實現已查明,3月21日凌晨,王月某指使李某、李顯某、柴培某、劉長某,竄至現場實施縱火後逃跑。王月某是受崔連某(貴和置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系開元城御景二期工地承建商)和杜群某(杜家疃村主任)的指使實施犯罪。目前,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
罪犯必將受到法律嚴懲,這裡不想討論拆遷之中的是是非非孰對孰錯,單說看到這一新聞頃刻茅塞頓開,揭開了凝思已久的歷史疑問,那就是文夕大火的起因:蔣介石既然下狠心決定在長沙焦土抗戰,長沙一定要燒成一片瓦礫。之所以秘密進行焚城是因為如果公開放火,動員長沙老百姓出城避難,長沙市民一定不會同意,一定會阻止民國政府燒毀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如此,焦土抗戰也就不能進行。蔣介石一意孤行要進行焦土抗戰,就只能秘密的突然地在深夜於長沙市民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長沙市民連人帶房子一起燒掉!有人可能要有疑問:「世上哪裡有那麼惡毒之人?」呵呵,那是他沒有研究習讀民國史,不知道四大家族的歹毒暴戾。在四大家族和民國高官的眼裡,中國老百姓就是像那些蟑螂老鼠一樣的東西,捂著鼻子一腳就能踩死好幾個,就勢還得把沾染的鞋底在地下蹭乾淨,吐口吐沫然後回家趕緊洗手。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出國威軍威,把強大的美國軍隊從鴨綠江畔趕回三八線,僅美軍就傷亡10萬多人。彼時龜縮在台灣的蔣介石像打了嗎啡般上躥下跳躍躍欲試,厚顏無恥像個哈巴狗一樣屢次向美國要求要派兵到朝鮮半島參戰,美國對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呲之以鼻沒有準許。宋美玲凶相畢露數次要求杜魯門使用原子彈轟炸中國大陸以發泄他們被打得狼狽不堪逃到小島的惡氣。靜靜的想一想,當時若是真的有核武器炸開,最受傷的就是那些老百姓,原子彈爆炸之時,長沙大火後的慘景將再現。還好,杜魯門沒有蔣宋一樣的極度陰惡歹毒,不但沒有使用核武器還與志願軍坐下來簽訂了停戰協議。
結論:長沙文夕大火是蔣介石焦土抗戰政策下,連人帶物一起燒掉的強拆。強拆的結果是:長沙城徹底焚毀,燒死3萬餘人,傷者無計其數,日軍在長沙什麼也沒有得不到。
「中流砥柱」「自由辦報」的蔣校長終於達到了「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的目的。這是蔣介石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唯一完全達到預定目標的唯一一次成功的作戰行動。公知們據此趕緊向偉大的蔣校長恭喜吧,能找到蔣校長的勝利還真是不易。
中新網: 孫永勤將軍——不該被遺忘的民族英雄
型是著名抗日英雄承德人孫永勤。他曾組織五千人抗倭,沉重打擊了對手。英雄怎麼死的?1935年5月15日在熱河南活動孫永勤部,受倭軍追擊退入長城南非武裝區,5月20日關東軍越過長城,在與國民黨軍夾攻下消滅了這支義勇軍。不久,國軍和倭寇簽賣國《何梅協定》。國軍聯手日軍絞殺了抗日英雄!感謝郭楊兄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大英雄孫永勤!始料不及的是幾日後即被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集長城各口及天津駐軍,聯合國民黨河北省特警隊、遵化縣保安隊、民團,共計1萬餘人,將救國軍層層圍困在遵化茅山。日軍和國民黨動用飛機、大炮對救國軍陣地進行轟擊。5月24日,孫永勤被日軍飛機子彈擊中,壯烈犧牲。
外部因素:
蘇聯是20歲小伙,美國是30歲壯漢.國軍是13歲小孩,共軍是9歲小孩,
兩個小孩打架,結果基本取決於兩個大人的幫助, 9歲小孩勝了,是因為20歲小夥子奮力幫助, 而30歲壯漢,沒有怎麼幫還罵小孩貪零花錢.
俄國落後的農奴制,玩不轉工業,無法發展資本主義,那就只好共產主義了,中國也是類似情況,封閉的農業社會,資本主義發展進程屢次被打斷,那就只好共產主義了。越是貧窮落後的地方,馬教越有市場,這跟綠教72個處女的夢想差不多。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慈禧?
※為什麼林白水批評慈禧太后的生日卻沒被慈禧太后或清政府殺害?
※如何評價李鴻章?
※白起坑殺 40 萬降卒和南京屠殺 30 萬人口有哪些異同?
※有哪些我們習以為常,其實似是而非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