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女性為何會追求價格遠超使用價值的奢侈品,從中能得到什麼好處,是出於什麼心理?
一般來說,主動的行為是因為能夠獲得的收益多於需要付出的成本。但是從我男性的思維考慮,無法理解花好幾萬買一個包能獲得什麼收益,是什麼樣的心理因素使得有些女性做出這種行為。
我提出兩種假設:一、為了滿足虛榮心 ;二、為了吸引男性。
所以我詢問了一些女性,她們雖然否認了這兩點,但是也說不出具體的原因。
請知友幫助邀請有相關經驗或者研究過這個問題的大牛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削除眾多男性同胞的困擾。謝謝。
女人買包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吸引異性的……是給同性看得
從消費主義和身份認同的角度出發就很好理解了,奢侈品的價值並非建立在物品的實用價值之上,更多的是其中所蘊含的消費符號價值,人們可以通過奢侈品獲取相應的消費符號,進而完成自我身份認同,甚至是社會群體/階級區隔的作用。而且即使你本人不認同奢侈品的價值,也會因為某種社交需求而被消費主義強迫消費。
鮑德里亞認為,消費社會裡的物品的效用價值並非基於其自身的有用性,而是某種特定社會符號編碼的結果。物品的使用價值不過是一種對物操持的保證,更根本的是基於物品建構的符號的交換價值。
現代社會,物質生產力嚴重過剩,人們不再過多地關注物品的使用價值,而是著迷於物品的「交換價值」。人的關注點從物品的實在性轉向了物品的非實在的抽象意指存在。通過物的功能擬像建構了符碼——既包括觀念性的抽象語言記號,又包含物與物性的操持方式所表徵而出的差異性意指關係。
與傳統社會通過佔用物的總量多少來象徵身份和地位不同,身處消費社會的現代人通過物的操持表意和符號編碼來建構社會。物品因此成為一種體現社會意指、社會身份地位和文化等級的承載者,這體現在物品的形式、質料、色彩、耐用性和空間的安置等眾多細節之中。我們可以通過對物品的意指分析可以區分物並完成社會區隔分層的作用,社會由此完成了等級分化過程。
最重要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建構於物品之上的符號。
其中,符號本身並不具備現實的物質的所指的能指,符號的意義生產來源於符號能指的差異性運作,符號生產的核心在於製造差異或不同。
所謂差異性運作,通俗說法即是人為地製造不同,但這種不同是基於同一物質載體之上的符號包裝流轉的不同,而非不同物質載體之間的不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單一的符號毫無意義,符號價值始終體現在多元的符號選擇和組合當中。
作為符號價值的載體的物品本身可能會因符號價值的減弱而被拋棄,但是被拋棄的符號卻有可能會再次重生,重新成為賦予自身差異性價值的符號,並通過消費過程再次參與到個體或群體的身份認同的循環建構當中。以上為奢侈品的符號價值的產生原理。
消費主義通過文化工業產出相應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標準,人們通過消費商品的方式來獲取賦予商品交換價值的符號,並利用這些符號去塑造自我個性與身份,以此為基礎建立群體性認同。個體通過消費行為塑造某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並以消費觀念和審美趣味作為判斷標準在公共領域尋求群體認同,形成相應的價值觀共同體。消費主義參與到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過程當中。
而作為消費品的奢侈品則被社會權力秩序所賦予極高的價值屬性,奢侈品本身擁有的消費符號則參與到人的審美趣味的建構、自我個性和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當中。人們根據具有奢侈品的符號價值完成自我身份認同,以及根據以基於消費符號之上的文化習性和審美趣味進行各種文化實踐,進而完成社會階層的區隔功能,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群體認同,社會分層由此而形成。
而人們對奢侈品的需求除了出於自我身份認同的需求之外,還有社會關係的強迫作用使然。可能你本身更看重物品的實用價值,並不認可奢侈品的高價值屬性,對盲目崇拜奢侈品的眾人嗤之以鼻。但是,作為社會人狀態的個體必然會受到社會關係的影響,於是出於某種社會關係的強迫作用(裝逼的社交需求,彰顯自身身份等),你不得不通過消費奢侈品的方式來與他人保持一致或維持差異。在此過程當中,你本人是被迫參與消費的,自身主體性並未起到多少作用。消費主義通過社交需求驅動或強迫你對其產生認同,否則你就會與他人或社會產生脫節,進而被主流社會遠離或邊緣化,成為消費社會裡人人排斥的,有缺陷的「新窮人」,被認為審美品味低下,身處審美秩序的低生位,位於主流鄙視鏈的底端。
於是在消費社會裡就產生了人人對奢侈品趨之若鶩的盛況。彷彿奢侈品並不是非必須的奢侈品,而是每個人都必須擁有的必需品。
公眾號:Herstoria
http://weixin.qq.com/r/iylaQvXEG6hkrbEh93yZ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奢侈品牌編織著女人喜愛的幻夢。
在我是小姑娘的時候,也很憧憬Tiffany藍,覺得先生拿著這樣一個盒子求婚很有面子。
後來真正買了一些之後,發現也是會磨損,變舊。
此後做了拍賣有幸遍覽珠寶,才真正明白:
裡面東西的價值是最重要的,盒子給您您留著。
因為對品牌感興趣,
還跳出去做了一段時間奢侈品牌珠寶的市場
參與整個珠寶產品線設計,品牌故事塑造,
才明白,整個流程就是從各個角度告知消費者:只有精英階級才能擁有。
從此,愈發理解「品牌就是編織幻夢」,也變得更加務實了。
所以現在,我真的就是買自己喜歡的,品質過硬的東西,
對於品牌不品牌,大熱不大熱,已經無所謂了。
(結婚後我就不買珠寶和包了,只買鍋。。。)
另外,說說代言人,
曾合作過不少一線女藝人,佩戴搭配珠寶什麼的。
她們真的喜歡認可自己代言的奢侈品牌嗎?
哈哈不盡然,自己用的很少,只拍照,
都是一起編織幻夢給消費者看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說明一下:
-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奢侈品的定義,「奢侈品(Luxury)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範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由此可見,追求奢侈品的現象決不僅僅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同樣追逐名表,豪車等奢侈品,但確實追逐奢侈品的女性基數比男性大。
- 要解釋人們追逐奢侈品的行為,答主從心理學和系統論裡面找出了理論根據,如有對系統論一無所知的,可以關注系統論普及專欄:方法論的樸素走廊
人們追求奢侈品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構成:私有制下的等級制、暗示和模仿、個人尋求心理排序相對上升。
一、私有制下的等級制:
人是分三六九等的,每個成年人都在內心認識到了這個客觀事實。
人類自從脫離原始社會以來,社會形態上基本以私有製為主,而私有制有三種形態:奴隸制、封建制、資本制,每一種私有制形態,都外化表現為等級制。
在奴隸制的古希臘,社會四個等級依次是:富農、騎士、中農和貧農;在印度至今仍然使用種姓制度,把人分為五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以及賤民。在封建時期的中國,按照儒教把人分為四等:士、農、工、商,而每個封建朝代都對服色有嚴格的規定,古代中國皇帝穿龍袍,朝官戴烏紗,三公九卿,士農工商,服色各不相同,但都有「法律」規定貧民賤民不準穿哪種衣服,這些標誌了身份的衣服是上流社會的「專利」。封建時期儒教的等級制,便是一種固化了的等級,在服飾上就把人的等級標識的十分清楚,在唐初通過科舉打通一小部分階層上升通道,這就是士與農之間的通道,農民可以通過科舉上升為士大夫階層,但工和商的通道一直是封閉的,他們通過世襲永久的呆在該階層。
目前全球普遍在私有制上以資本製為主,而資本推崇的是貨幣的自由,也就是說階級總體是固化的,但組成階級的個體是自由的,一個人可以靠他的能力和機遇爬到更高的階層(尤其在現在的中國),於是,人們通過掌握貨幣的多少來衡量自己和他人所在的階層。我們知道,一個人是什麼身份,總是有些「標誌」的,比如穿哪個品牌的衣服、住哪類房子、乘哪種交通工具、用什麼物品,這些從外表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時候,人們所穿戴的物品除了使用功能以外,還承擔著人們的社會自我的展現,人們需要讓自己的穿著打扮等符合社會對自己角色的期待,並且,人們可以從別人看待自己的態度中體驗自我。在這種情況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越發達,資本主義等級制越強,人也就被物化的越徹底。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1、去上海打拚的剛出校門的女孩a,發現穿著簡樸的自己沒人正眼瞧一下,a硬是攢了8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個LV包包,終於混進了上海的朋友圈,跑客戶也不會遭到白眼了。
2、商人b,衣裝革履,擁有好幾輛豪車,但其實b的財務知道,b的公司欠著大額銀行貸款,財務整天乾的是五個瓶蓋蓋十個瓶子的遊戲。b心裡清楚,只要表現出自己有錢,銀行可以繼續貸款,員工就可以安心為自己打工,這不,b又新買了一輛豪車。
3、明星c,為了表明自己的高高在上,紅毯走秀c選擇了穿著價值80萬元的Valentino的高級定製,衣價烘託身價,c很清楚這一點。
二、暗示和模仿:
資本家們都很擅長在廣告和各類媒體中運用心理學。
所謂廣告,即廣而告之之意。廣告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而今的廣告早已不止提供信息,一部分「聰明」的廣告會提供一種檔次、品味、個性和生活方式去宣傳商品。這是一種心理暗示:在非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表情、姿勢及動作等對他人的心理與行為發生影響、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見和觀點,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動。
媒體也不甘落後,時尚雜誌更是對此洞若觀火。時尚雜誌用各種美麗的圖片暗示人們,只要買到雜誌上一樣的奢侈品,你也可以像雜誌上的美女那樣美麗動人,優雅高貴,充滿魅力……現在淘寶店也學到了此類技能,高級天貓時尚店鋪總是把模特拍的美若天仙,魅力十足,女人是最容易接受暗示的人群,加上人類天生的學習技能——模仿,買買買啟動了。女人們買到跟圖片里一樣的衣服或奢侈品,覺得自己跟圖片中的美女契合了,那一剎那間愉悅感充斥著自己的心靈,壓力減輕了,身體充滿了活力!「啪!」心理激勵機制啟動了,女人們覺得購物帶來的快感無比動人,這時候她們迫不及待的要投入到下一次買買買中!
我們看看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G.Tarde)提出的三個模仿律,便能清楚的看到時尚類奢侈品的傳播規律。
- 下降律: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社會上層人士的傾向。
- 幾何級數律: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開始,便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迅速的蔓延。
- 先內後外律:個人對本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的模仿與選擇,總是優於對外域文化及其行為方式的模仿與選擇。
三、個人尋求心理排序相對上升:
根據《系統論》目的性一節中,我們可以得知,系統的目的除了保持自身穩定存在之外,還會尋求自身層級相對上升,由此可得,人這個複雜系統同樣如此。人都會尋求自己相對周圍的層級上升,個人只要覺得自己比周圍的人強,他/她就能得到巨大的滿足感。「秀優越感」就是這麼回事兒。
西晉時期那石崇王愷比富的事件(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者甚眾。愷惘然自失。)在現代社會比比皆是:博客里曬奢侈品的,在朋友圈裡曬海外旅遊的,傳達的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兒:我是有錢有閑一族,跟那些苦逼窮鬼們不一樣。農村人可以賣腎買個蘋果手機秀去鄉里秀個優越感,小市民可以買一兩個奢侈品跟周圍人秀個優越感,富二代們怎麼辦?富二代買的奢侈品太多,就比誰能搶到某品牌最新發布的奢侈品,誰就是勝利者。
這現實生活中,以上三類原因往往是互相聯繫、相輔相成的,利用好人們的心理,奢侈品還能再戰一百年!
先上一個結論:男女之間對奢侈品態度有所差異,男性用奢侈品是為了求偶,女性用奢侈品為了不求偶。
在這不討論名牌包包比價格低廉的包包更好配衣服,歷史遺留問題,你無法解決。
為什麼我願意用幾千上萬的包呢?
因為這些包包足以讓渣男覺得我不好泡。
我用100塊的小背包,渣男覺得給我買個300-500的maku我應該很高興,順利成章就可以拉去啪啪啪了。
如果我要他買Anne Karen?
他會說:你就是嫌棄我窮!
接下來如果我屈服,這輩子就圍繞在「窮不保養-不保養不漂亮-被渣男嫌棄丑還亂花錢-窮不保養」的怪圈中;如果我堅持,那渣男就會順利成章地大喊:「汣婊子就是一隻貪慕虛榮的雞,說好的真愛現在嫌棄老子窮!」
如果我背22,000的Gucci小綠包呢?
渣男在泡之前就會考慮到,到底有沒有相應的實力。
我可不是那些小恩小惠就被騙倒的小妹妹。
再者,一旦要追求,一次投入就足以令你覺得「這沉沒成本夠大的,不能輕易割捨。」
換句話說,
比起廉價品,奢侈品更大幾率讓我找到一個願意疼我一生的人,找一個好的老公而不是玩完就煩的渣男。
奢侈品節省下來的都是時間成本啊!年輕女性最大的資本就是年輕,每年遞減的!
其實這個道理,我是在進入知乎後才驗證的。
有另外一個認識的小姐姐在玩知乎,她比我喜歡爆照。我不知道是否大家認為愛爆照的人比較廉價,反正她的私信裡頭一堆求約的。
相反,我在知乎是特意不爆照的(朋友圈"s自拍狂),現在找我私信的,都是些非常nice的同學,有男有女,都為共同愛好和興趣而聚在一起。
如果你硬要把這個現象的原因歸到「小姐姐C杯」上,我想,可能大家不能做好朋友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保護心理。
與其說滿足虛榮心,不如說滿足自己的不安感。
二十啷噹的男孩子一無所有沒有錯,二十啷噹的女孩子何嘗不是一無所有?而且更麻煩的,還有青春飽滿的肉體。
一無所有的獵物,這種不安感和焦躁感也是很強烈的。那時候我們剛出校園,頭腦不足以消化社會規則的複雜,心靈不足以接受隨遇而安的瀟洒,我們進入茫茫人海,發現貴人沒幾個,野狗有一堆。
涉世未深沒有團隊的單身女人,在食物鏈的最底層。
已婚的,未婚的,有業務合作的,掌管經濟大權的,文明點的表達對你的稱讚,直接點的啟動砸暈模式,婉轉點的每天早上群發聊天問候,急一點的直接大張旗鼓要泡你。
不是每個男人被拒絕以後都安靜離開的,有些會說你招蜂引蝶,有些會說你給臉不要臉,有些會說你醜人多作怪。。。還有些追求不成,你對他們說過的每一個字,都是你對他們的勾引,他們會把你貶的一錢不值。
怎麼辦,一個是靠兄弟和工具。我們都是光腳不怕穿鞋的,你做我初一,我做你十五,你敢背後罵我,我敢找人堵你。你騷擾我,我也把你號碼掛滿不可描述的論壇。
但是這是事後,事前怎麼辦。我該怎麼告訴別人,我雖然一無所有,也沒空在你們身上浪費時間。
我給自己買了快手錶。這塊表,是我當時大半年的工資。
大半年啊,那錢攢了就不止一年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晚飯都是靠吃蒜泥黃瓜或者茶葉蛋,和從我老爸家順的黃酒度過的(不過我竟然還是愛吃蒜泥黃瓜和黃酒)
安步當車,晚食當肉,蠻減肥的。
我那時一直帶著那塊表,我說這是男人送的。感謝那時候沒有朋友圈,裝逼不要三百六十五天無死角。
我們那時候另一個朋友攢的是甲殼蟲,無他,就為了和不熟發現也談不來的人見面以後可以得體說再見。
你說喜歡怎麼辦。
喜歡當然要別人送了,車車庫裡停過夜唄,或者找人人肉開回去。買包的妹子也有,為了裝逼隨便往地上一放這樣子。。。
都是不存在的男人送的。
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吃糠咽菜,我們花費那麼多錢買了武器,不是為了吸引男人,而是為了和男人製造距離。
不要隨便過來,我們不是你們說了幾句好話,獻了一點殷勤,就放開自己空間的女人。我們有人罩著,不要隨便過來。
真感謝那個不存在送我手錶的大哥,你一直活在我心中。
感謝那些陪我堵人的兄弟,你們要好好保養,不要脂肪浸潤變成脂肪肝。
感謝開車來接我的姐妹,現在你已經不在需要我去把車開回去了。
我大概快長成了一個能比想欺負我的人更不要臉的中年婦女了,我已經可以坦然地開著破車穿著破牛仔招搖過市,我已經酒過三巡,把每一個想調戲婦女的人調戲回去。。。我依然愛喝酒吃蒜泥黃瓜,我依然可以睡硬板床,我依然覺得自己有錢沒有有命一條,而且,我有戰友了,我有孩子了,我想哪天我就算輸掉命,另一半也可以帶大孩子,我走這世界一遭,倒也不虧。
我不再需要奢侈品,是因為我沒有那麼多害怕的東西了。我所在的互聯網圈子沒那麼光鮮亮麗吧,大部分人還是很低調內斂的,畢竟精神領袖、意見領袖、大咖們都這麼穿啊。少部分渠道、商務、市場、創投向的童鞋會相對光鮮一些。
我從事的工作是市場向,會經常到一些發布會、行業大會(包括高端閉門會議之類)。
對外工作需求,個人形象不僅自我形象的展現,更是公司形象的側面反映。
追求奢侈品的心理訴求很簡單,一張入場券而已---進入某個圈子的入場券。至於如何達成進入這個圈子的目的,還是看個人能力與專業素質。
至於平時上班馬雲家平價包包衣服首飾用得也挺順手。手裡也有幾個疑似某H真品,也因我個人標籤而被追捧為真品。微笑.jpg
還有另一個隱形需求:我值得擁有這世界上美好的東西,所以我要更加珍惜當下,努力工作,好好生活。
題主,你有沒有買過100塊錢以上的東西?
以中國的物價水平,維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的物品不會超過單件100,那你為什麼不按照最低要求來呢?
(因為消費者消費一件物品時獲得的效用不是單純按照使用價值計算的,但是我相信你聽不懂,這種東西隨便找本最基礎的微觀經濟學課本里都有。)
不過我還沒有蠢到跑去問那些幾千幾萬買遊戲賬號的男生為什麼要亂花錢,是不是為了虛榮和勾引遊戲里的女生,你可能沒有想過,人家用奢侈品就和你偶爾出去吃個火鍋改善一下一樣,雖然是奢侈品,但早就習慣了,甚至和你的大寶一樣,是日常用品。
另外,我覺得吧,既然咱們不買奢侈品把錢剩下了,幹嘛不去買兩本書給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充點值呢,都快欠費了耶。這是保時捷卡宴,起價100萬。
這是眾泰SR9,起價10萬。
明明沒啥區別啊,保時捷竟然比眾泰貴了10倍。題主,你說開保時捷的人是不是腦子都燒了?你分析分析,保時捷車主到底是虛榮心在作怪還是為了吸引女人。
評論里好多「聰明人」都知道100萬的車和10萬的車不一樣,比如這位「懂車帝」:
頭頭是道給大家科普車的知識,我們學習一下。
那麼男人也就能理解1萬的包和1000元的包在女人眼裡到底哪裡不一樣了吧。買一個包,最不重要的就是「使用價值」,農民工用的編織袋子,鉗工用的鉗工包,使用價值比LV可大多了。你找對象你都知道要找個好看的,你為啥不按「使用價值」找對象呢?
「包就是幾塊皮子配上小五金」和「車就是四個軲轆配上一個殼子」論調其實是一樣一樣的。男人如果聽到有人說保時捷和眾泰一樣,會跳著反駁,但是卻堅信包之間沒區別,只理解自己需要的,不理解別人需要的,這就是狹隘,雙標嘛。
至於那些說高仿包和名牌包一樣的人,我只能送你一句話:「你自己用的什麼東西,你自己心裡清楚。」你總是強調山寨車一眼就能看出來,山寨包別人看不出來。感情你買東西的標準不是自己的喜惡,而是是以別人能不能看出來為準啊?你這才是真正的虛榮吧。
一味強調汽車之間差距巨大,名牌包和高仿包質量沒有區別的人。可能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職業叫「設計師」吧。在這些人眼裡,包的成本主要是「皮」,不包含「設計」。大多數人也沒有為設計買單的習慣,挺正常。保時捷有科技含量,你願意為保時捷引擎付錢,那香奈兒有設計感,女人就願意為香奈兒設計師付錢?你管的著么?為啥你為「科技」付費就是合理,人家為「設計」和「品牌」付費就是不理性?
你又說了,「設計」這玩意很主觀,沒法量化。你說的對啊,既然沒法量化,你覺得香奈兒設計只值500元,你就不買嘛。我覺得這「設計」值1萬,我就買。你不服,憑啥?你都知道「設計」不好量化,你憑啥說值與不值啊?物價局都不管,輪得到你管?
那些說買車為了科技啥啥的,完全就是在那自欺欺人呢。車的品牌溢價難道很小?手機科技含量不是更高?你看有男人拿手機裝逼么?裝不起來,因為手機不值錢啊。至於說好車安全性高,那確實,但安全99%的重點不在於安全駕駛么?指望豪車給你保命?真的笑話,評論里有幾個開保時捷的?我看你們都活得活蹦亂跳,也沒人被撞死吧?
說包去了Logo,普通人看不出好壞,滑稽了。給你拿個世界名畫,普通人也看不出好壞。畢竟,你和達芬奇畫的雞蛋都差不多嘛。Logo本身就是商品的一部分,你為什麼要給人去掉呢?你什麼心態?你這假設就永遠不成立。
消費不起就說消費不起,偏偏要搞一大堆理論來證明別女人買包不理性。累不累?愛忽悠的都回家忽悠自己老婆去,跑網上苛責和你八杆子打不到的女孩,要臉么?鑽石和鋯石也沒區別,有能耐你結婚的時候別買鑽戒,給你老婆講道理,買個鋯的。
—————————————————————
這就是典型的雙標,給買豪車找一堆理由,但覺得買包沒用。我告訴你女人買包為啥。就是為了屏蔽你這種即買不起車又買不起包,廢話還很多的男人啊。
「絕大部分人就是不能理解名牌包跟山寨包的區別」(這就是女人口中典型的直男癌吧?),你不理解的東西多了去了,世界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你理解鑽石有啥用么?割玻璃用啊?其實你不需要理解,無論是車,表,包。你都不是這些商品的目標用戶。誰需要你的理解呢?是不是?你理解餓了吃,困了睡,娶個媳婦生娃,對你來說就足夠了。
我農村的二大爺一輩子都不理解城裡人不種地,靠啥活著。也一樣開開心心的過了一輩子,沒毛病。有個馬斯洛需求層次可以部分解釋這個問題
(圖源:百度百科)
奢侈品的消費者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他們有多餘的經濟能力支撐更高需求水平的消費。題主可能:1.滿足了這種需求 2.不理解這種需求為何以這種方式被滿足
因為消費主義。
當代社會中,經濟力量是主導者,資本和市場編織起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一切都變得和金錢掛鉤(而非物質本身),消費成接觸世界的最主要手段。而這在前現代社會中是極為罕見的。
因此,消費也成為世界接觸我的最好手段。社會通過我的消費來認識我,同時,我也在社會中完成自我定義和認同。
當個體在購買奢侈品的時候,他/她並非在購買這個物品,而是在購買這個物品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奢侈品、豪車、豪宅之所以讓人趨之若鶩,是因為它們被定義為好的、尊貴的,是值得追求的精英階層的身份象徵。
當一個人能夠享受奢侈品,他者就能對其進行一定的定義。同時,當下的社會文化和消費習慣、文化風氣證明了這些東西是好的、是值得的、是應當的、是有品位的表現。那麼,既然有這樣的消費能力,為什麼不進行這樣的消費呢?
類比:很多男性成年後開始穿和之前不同的服飾了。按題主的思路,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悶騷和吸引女生,但並非如此,這實際上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產物,只不過在這裡,成年對應的是經濟水平的提升。
同時,奢侈品所具有的這一意涵並非本身所有,而是被建構的。就如同一位答主所提及到的,百年前的鋁製餐具是優於黃金的奢侈品,這看起來非常可笑,但並非如此,它說明了奢侈的本質並非物件本身,而是奢侈品本身帶有的概念:鋁製品是奢侈的,因為鋁製品是奢侈品。LV、愛馬仕是奢侈的,因為它們是奢侈品。為什麼手工製作比批量生產更高貴?為什麼真皮就比人造材料更好?如果手工製作更高貴,為什麼不讓更多的人進行手工製作?為什麼我老家手工製作的東西就是垃圾?為什麼曾經人造材料才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
因為概念是被定義的,我們接受概念、內化概念,卻忘記了為什麼認同這種概念。這種概念是對的嗎?不,只因為概念的創造者擁有話語權,他們定義了這個社會,而我們無能為力。
簡單地說,就是我由我的消費所定義:
現代社會中人們通過對物的消費來進行自我展示。這是因為意義被資本社會捆綁到物上,我們只能藉助消費的力量實現意義,任何非主流的、自我的方式都是社會所不認可的。那麼,我只能和社會一樣,追求消費,并力圖以此實現自我。
延伸閱讀:《消費社會》
然而我還沒讀清楚...
首先奢侈品本身的定義就是價格遠遠超越價值,從學術角度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奢侈品是代表人們身份的東西,而人們有一種想要展現自己比真實所在的階級更高一級的慾望。因為隨便買個包都是愛馬仕的人都是白富美,愛馬仕成了「高階級」的象徵。而我攢了一年也能買個愛馬仕,在心理上我就覺得,哎嘿,我跟她們更近了一步,我跟那個「階級」也更近了一步。
我想說的是,這個事情本身沒有錯誤,每個人都有這種心理,而且這種心理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不同的只不過是「攀比」和「證明自己」的東西的價值有所差異而已。比如現在很火的收集口紅就是比較承受得起的證明方式,買網紅淘寶店的衣服是相對廉價的證明方式。換個性別說,男人買表買車,或者遊戲里多買幾個英雄,道理是一樣的。
至於一味追求與自己的經濟實力不符合的行為,泛稱拜金和裝逼,就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心理上已經居住在了更高一層的地方,而物質上並沒有,也就是所謂的眼高手低。
追求奢侈品沒有錯,就像追星也沒有錯,重要的是一個度。我知道別人的東西總是最好的,但是你得到的同時會有一個個更高的目標,最終你就變成了馬爸爸:「其實我不想賺那麼多錢」。有目標是好的,但請記住,最精彩的是路邊的風景,請不要錯過那個還買不起愛馬仕卻還有時間回家過年的自己,和那個買不起愛馬仕卻承包了你每個清晨的豆漿油條的他。沒買過七八萬的包,按照我這個工資水平我也買不起。只買過兩個1W+的包,今年打算再入一個1.5W左右的。
作為普通國企小職員,我為什麼要花一個月工資買一個包?肯定有一部分源於虛榮心,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奢侈品的銷售都是依賴於人的虛榮心。
這個包是購買力的象徵。你背著它,證明你買得起,名表、名車、名牌服飾,它的溢價就是為了向別人證明,我有這個消費能力。
虛榮心不是壞東西,你只要記得把它控制在能力可以cover的範圍內就好。
後來,努力讀書,找到不錯的工作,有了穩定的職位和收入,沒有生活的壓力。我再經過專櫃,覺得這些曾經的天文數字現在好像也沒那麼貴。
然後我買回去,其實是在寬慰自己多年的努力。
就這麼簡單。
你曾經覺得自己不可能擁有的,有一天你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
這本身不就是一件積極正面的事么,又何必在意擁有的這件東西究竟是什麼。
還不是資本家忽悠的,消費社會要想繼續玩轉,可不得忽悠大眾掏錢買買買?男人嘛,忽悠他們買房子車子高檔酒,並且給這些商品捆綁上成功男士的暗示;女人嘛,忽悠他們買包買鞋買口紅,並且捆綁上你這是「愛自己」的暗示。
現在資本家已經不滿足富人買買買了,連屌絲的口袋都被他們惦記上了。
哎,姑娘們,可長點心吧!題主你覺得女性買奢侈品是為了吸引男性,彷彿在逗我。在大部分情況下,強行使用奢侈品(不包括把愛馬仕當作菜籃子的白富美),只會讓普通男性被你嚇跑,覺得你這個女人不好追,追到了也養不起,讓土豪對你的印象打折,覺得你這個人有點愛慕虛榮,分明沒這個能力,還要愛面子。
以前看九州志,有篇武俠小說,說江湖上劍客看人,都是從下往上看。
因為,那種強裝富二代,或者一夜暴富的人,往往會把貴重的東西放在顯眼的位置,很少有人願意為了虛榮心和攀比心去買一雙昂貴的鞋。(之前那個3k月薪6k買鞋的妹子,我懷疑她是不是看過這篇小說)
就我個人而言吧,奢侈品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1、款式好看,有設計感。奢侈品包包的造型一般來說很百搭,市面上很多好看的包,其實都有原型,在我能力範圍之內,能買正品,肯定不會去買抄襲設計的山寨款,如果哪天遇到了個和我背著一樣款式包包的妹子,人家是chanel,我是channel,人家包上是ysl,我是y8l,人家是GG,我是GD,那真是畫面太美不敢想。
2、不分場合都可以用到。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關於在奢侈品行業工作的潛規則,有匿名店員表示,要看客人的打扮,如果客人的打扮和這家店明顯不是一個檔次,那麼就只會覺得「她是過來隨便看看」,相對於那些打扮時尚的顧客,你會明顯受冷落。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帶著勢利的眼光去看待別人,這是不可避免的。
3、滿足自己的多方面慾望。最近天天加班工作累了,買個喜歡的項鏈安慰一下自己的內心。朋友們有男朋友老公送送送,自己沒有,那麼就自己買個東西犒勞一下自己。別的同事都背著fendi、prada、givenchy,覺得你玩不起她們的場子,所以平時聚會party都不叫你一起,你買個gucci希望不會被擠兌得那麼難受。
其實吧,女性的圈子是和收入以及家境有關的。總的來說,正態分布。
收入和家境都不太好的女性圈子比較少,接觸不到這些奢侈品,每天聊的話題無非電視劇或者帶孩子。
收入和家境都很優秀的女性圈子也比較少,早就習慣了這些奢侈品,知道圈內的人都買得起,也就更加不會在意這點,聊的話題更多是情感問題或者瑜伽健身、工作和旅遊。
只是集中在收入條件還可以,家境也還可以的圈子裡,吃吃土剛好能沾到奢侈品的邊,於是偶爾圈裡一個兩個人吃起土來買了個包,另外幾個人的嫉妒心就開始蠢蠢欲動了。這樣的圈子裡,表面看起來是好姐妹,實際上攀比心和嫉妒心暗自較勁,回家以後指不定對自己老公冷嘲熱諷,那個XXX天天和我一起玩,我哪點比她差,怎麼人家就能找個好老公給她送送送,你看看你。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想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實現階層的提高,在短時間內是很難達到的。但是,奢侈品這種東西,可以給人一種心理安慰,讓自己產生了和上一個階級的人靠近了的錯覺。
只要是自己經濟能力範圍內,你開心就好咯。
當然是滿足感和虛榮心!不過這個虛榮心倒不一定是給別人看的那種,更多是拿好東西來取悅自己,覺得自己是小公舉一樣。至於如何定義好,美,設計,時尚,我確實懷疑是時尚圈的大v們每年扔骰子得到的結果。不過又什麼關係,只要不委屈自己去跟那些自己都覺得丑得人神共憤的流行趨勢,買奢侈品不就是為了買個體面嗎,有幾個完完全全的實用主義者,買任何東西都只考慮實物本身的價值而絲毫不考慮名氣品牌社會認同的因素。其實我覺得大家對虛榮心都有點過度苛責了,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換取體面的生活難道不是所有人工作的主要目標嗎,當然還有自我實現和社會奉獻,不過這兩者又不衝突。
啊跑題了。反正老子買口紅包包就是為了好看,體面,取悅自己,還有消費的快感。錢又不是偷來搶來的你管那麼多幹嘛
我提醒題主一下這兩個假設相當不禮貌,因為這兩個假設(虛榮心、討好男性)都是以對方心態不正確為主導,而題主是在沒有任何證據指明下居然得出這樣不友好的假設?希望題主先自正其身。問題的內容就已經得知題主的心態明顯偏向了女性購買奢侈品是虛榮心和討好男性作怪,那麼下面的答案不論提出多少證據或例子,題主依舊會偏向購買奢侈品是虛榮心和討好男性這兩種。
雖然看似是別人有問題,但實質問題上是題主你自己。
我這個答案的本意從不是希望大家購買奢侈大牌,而是不論對方是用高端奢侈品、地攤貨還是超市商品我們都應尊重他人的選擇。不會因為對方用一個Hermes的包包就得出虛榮、討好男性這樣有失尊重的想法,也不會因為對方用hotwind的背包就看不起他人。人本應以他所做的事得出結論,而不是他的身外之物。記得有篇文章有句很有意思的話:上智論道,中智論事,下智論人。如果像題主那樣看物論人,那真的是下下智了。
下面是正式答案是我個人和朋友的例子。
我的一個朋友在Iwatch上市前一直吐槽蘋果這款產品很多餘,但在iwatch上市的時候還是屁顛屁顛的跑去搶購,理由很簡單他喜歡的不是這個產品,而是這款產品的附加價值,iwatch能引起別人對他的關注和話題等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有利資源。
奢侈的大牌的包包和服裝我沒買過,因為我的社交能力不強,圈子窄,引起話題關注也就幾個老熟的朋友之間的迴音說笑。大牌服飾包包除了質量優勢之外對我沒有其他有利資源可言,加上我的收入……實在沒有必要購買。但大牌的護膚品牌我有買過,第一次買大牌護膚品是lamer的面霜和精萃液,用一次之後就能徹底感受細緻入微的質量感受,之後我基本都是用大牌的護膚品,因為感受到大牌護膚品直接對我的提升。在這之前我一直都是用三線牌子的護膚品,例如倩碧、碧歐泉或科顏氏、嬌韻詩等,但接觸了大牌護膚品之後,以前用過的三線牌子護膚品都被打入冷宮淪為可有可無的雞肋。首先大牌護膚品的每一個單品的效果都不錯,省去了大量初體驗的時間和金錢,在用倩碧等品牌時我經常會買到一些不好用的單品,但lamer等大牌卻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大牌護膚品發揮的效果也比起倩碧等牌子穩定,我用三線牌子護膚時都是剛用很有效,但用著用著效果就沒了,雖然效果會受到很多條件影響,例如睡眠不足、水土、飲食等,但大牌護膚品卻更能免受這些因素影響效果並且可以持續有效。
記得我以前上學的時候基本都是穿白布鞋,並沒有感覺到它有什麼不好的,便宜,穿的時候又方便,和校服很搭,認定白布鞋就很好,沒有必要用高昂的價格買一雙鞋子,直至我堂姐送我一雙nike……穿上去之後我感受到和白布鞋極為不同的感受!它很貼合腳部,即使是新鞋也沒有磨腳,跑步、跳躍或任何腳部活動都很舒適自如,我突然發現以前一直認為很好的白布鞋其實問題多多,它磨腳,明明只有很薄的布料卻不透氣,在腳部活動時會因鞋型不貼合而產生不適感……當時的我比較土並不知道nike這個運動品牌,而nike的鞋型也不得我的歡心,但穿過一次我就明白好的鞋子應該是這樣的,我也無法再忍受白布鞋對我腳部的折磨。或許這個例子有點不恰當,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nike並非屬於奢侈品行列,但「見識過薔薇,豈會看得起野草」應該適用於每一個人。
題主其實可以去感受一下某些優質大牌帶來的感受,或許你會有另一番體驗和理解,而不是在知乎上發布這類失禮兼無證據的假設問題。
你們男人把錢送給暴雪網易盛大的時候,我們女人說啥了?
我一直不是很喜歡奢侈品這個名稱。因為奢侈是很相對的一個概念。比如在瑞士,lv就是一個街包,大家坐地鐵坐公交買菜都拿著這類包,是因為對瑞士大多數人民來說買個幾千刀的包去買菜很正常,當然他們也覺得拿十塊錢的袋子買菜很正常,主要看心情,真心不存在任何攀比的問題。
而至於愛馬仕的很多限量版啊,包括很多名表,他們其實也不應該叫做奢侈品,而是藝術品。如果你去瑞士的各類名錶店逛過,你就會體會如何欣賞表的藝術,有內部的工藝,有錶帶精準的尺寸,有如何帶起來更有氣質,有如何搭配等等。當然,追求藝術可能不是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是是否奢侈,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梵高的畫都賣得是天價,但是大家大多覺得合情合理。但是包也好,手錶也好,其實都包含了設計師的心血和手工匠人的智慧,仔細看上去,每一支包其實都各具風采,每一隻表都有獨特的意義。而擁有他們,使用他們,當然在外人看來,在氣質上可能已經有直接的提升,但是對人的審美情趣的慢慢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大約都是追求時髦,虛榮心作祟才開始跳入這些"坑"。慢慢地,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而自己又願意,總會培養出自己獨特的審美情操。畢竟相對貴一些的牌子在設計品味上更有保障一些。培養好了之後,這個時候的選擇就會更廣泛,不是從價錢上,只買貴的,而是隨心購買符合自己審美情趣和品味的了。優越感
我從專業角度給你答一下,奢侈品品牌及產品可以滿足炫耀性(conspicuous consumption)消費的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奢侈消費滿足的是上兩層的需求,而大眾消費品滿足的是下三層的需求。當一個人的生活水平或認知未達到追求上兩層需求的層次的時候,顯然無法理解這種消費。同樣的如果根據STP(segmentation target positioning)模型來看,不追求上兩層需求的人也不是他們的目標客戶。於是奢侈消費品所有的宣傳,推廣自然也不是針對大眾消費群體來做的,最直觀來說,就是絕大多數人群對奢侈性消費品的認知有限,於是產生了認知鴻溝。其實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需求層次不一樣追求點就不一樣,而大眾消費人群卻又無法清晰了解到這個點。
好吧我編不下去了……………(手動微笑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