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長期嚴重沉迷於《羅輯思維》,現在世界觀似乎有點反常,這是什麼情況?

我朋友五年前畢業於北京一所工科院校,現在北京某國企擔任倉庫管理員。

他自從幾年前接觸羅輯思維,收聽了所有羅輯思維推出的音頻節目,購買了大量羅輯思維發售的書籍,之後在得到上訂閱了所有課程,並且每天都堅持認真學習,一期都沒有落下。在他學習的同時還想把我也拉下水,我剛開始都是勉強接受,直到昨天與他發生了爭論,才覺得他有點反常了。

他是我非常交心的練友,曾為我大學的健身社團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我不想看他就這麼淪為知識的奴隸,大家對此有什麼比較好的看法。

大家最好能從各個方面詳細剖析一下他的心理。

關於姓名打不打碼的問題,我已經跟他確認過了,他沒有反對我不打碼,因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更何況他的雙杠臂屈伸耐力天下第一,完全沒有必要打碼

http://m.youku.com/video/id_XMjgyMjM3Mjg4OA==.html

最後我還是跟老邱說透了


一個人在北京做倉庫管理員,年紀輕輕,又不甘心自己的人生,該怎麼辦?

去創業?去跳槽?去出國留學?去找個老婆?去生個孩子?

一個個選項寫下來,連我自己都能體會到它們背後的沉重和酸楚。殘酷的現實是,上面的選項題主的朋友可能一個都沒法選擇。人生走到一個階段,已經不是該幹什麼的問題,而是能幹什麼的問題。

題主也提到了,他可以選擇考研。但在現實中,考研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和能力選擇的。看看每年多少接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放棄考研就知道了。說逃避也好,說粉飾也罷,題主的朋友可能一開始就沒有考研的想法。

這樣一來,題主朋友能幹的事情,真的不多了。我們每天在知乎上讀著逆襲的故事,現實中能夠逆襲的又有多少?題主的朋友,也許每天都把自己浸泡在一輩子做倉庫管理員的大恐怖中。

當生活如同煉獄,必須自己創造陽光。

他在努力從這種大恐怖中尋求一種解脫。他從他能幹的非常有限的幾件事情里,選擇了最不壞的兩件:健身和聽課。

那些證書也好,勳章也罷,背後是一個年輕的倉庫管理員對自己的命運發出的不甘心的吶喊。他知道自己沒能把握系統學習的機會,他知道自己沒有家底讓他多彷徨幾年,多犯幾個錯誤,他只希望憑著自己對堅持的信仰——這是他所擁有的反抗命運唯一的力量——來收穫他渴望的「思想」和「改變」。

這就是他用以對抗自己那一眼能望到退休的大恐怖的信仰。永遠不要輕易質疑一個人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它承載了多麼沉重的絕望。上知乎久了都會有種錯覺,彷彿人變優秀是很容易的選擇。但現實是,它一點也不容易,且對很多人來說連選擇都不是。因為要做到它,我們首先要保證的是自己不會變得更平庸——而平庸是一種所處環境決定的強大慣性。多少人光是讓自己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他們根本無力阻止,更無力改變自己的平庸。

題主的朋友,就如同一個人孤獨地面對著撲面而來的,名為平庸的海潮,只差最後一步就會淪落到天天打王者榮耀看網路小說混退休的地步。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努力守住這不後退的最後一步。

我們當然也可以批評那些虛擬的證書和勳章是多麼沒用,批評這位年輕人是多麼中二,批評他為什麼不能做的更好,但我們也該捫心自問:我們能拋開自己擁有的一切,浸泡在他所承受的大恐怖里,然後做到他做到和做不到的那些事嗎?

我不會批評他,因為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面對大恐怖能做到和他一樣,更別提做的更多了。

我不知道題主的朋友未來能不能變得更好,但我知道,他已經非常非常努力地讓自己不要變得更平庸——這是一種尊嚴,更是一種希望,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


上次日本飛國內的飛機上,我旁邊剛好坐了一位女士,大概是30多歲的樣子。一坐上飛機,那個女士就拿出了一堆列印的資料在那裡看。看了沒過兩分鐘,然後她就突然跟我搭訕,問: 你知道下飛機之後那邊的氣溫如何?我說,你可以查一下手機上的天氣預報或者等會空乘會告訴你。

然後我們就開始聊了起來,說起她在日本的工作經歷,學會計的,當過文秘,也和別人合夥開過外貿公司倒騰紙尿褲。

聊了一段時間之後,她突然問我可不可以去歐洲留學,然後,想知道歐洲可不可以學香氛的臨床操作治療。
我一開始楞了一下,因為根本就不知道香氛是什麼東西。

然後她就開始給我科普起來,香氛治療是什麼。她說現在很多疾病醫學都沒辦法解決,而且醫學有很多的副作用。香氛這個就可以提高彌補醫學的短板,或者是甚至解決一些醫學沒辦法解決的事情。然後又說,現代醫學也不好用,那麼多病也治不了,就連吃藥都有副作用!香氛可以從人們的靈,身,心三方面去解救大家,她覺得這個東西非常好。然後她又告訴我,她現在在北京和上海都有的培訓學校,有了好幾百名學員,開了好幾個分校,還有有錢的大佬要投資她。

聽完她這一頓瞎扯,我就知道又碰到混江湖的騙子了。於是我尷尬又不失禮的回答道,我在歐洲也不是學醫學的,如果要臨床的話,應該是專業的醫學,你在國內沒辦法操作的事情,在國外應該也很難操作。

沒想到這個姐姐對我熱情不減,不斷給我「科普」她的香氛。一開始的時候,她不斷強調她不想賺錢,只是想要幫助別人,但是一會兒她又說她只負責做技術,是技術類的人才,困於沒人給她做市場。雖然我不太理解她,一個做了十幾年文秘的會計出身的人,怎麼會成為一個醫療培訓技術類的人才的。心想現在江湖也太好混了,就這種玩法還能夠騙到人?

直到後來她說到一點,我才知道他她這個玩法是怎麼回事。她的這個香氛受眾主要是女性,尤其是一些家庭事業生活並不幸福如意的女性。那些沒有工作的,經濟不獨立的,生活不太幸福的女性,通過加入這種香氛培訓,期望獲得一技之長,然後自己又成為這種香氛醫療的受眾。

等她說到這裡,我就知道為什麼會有大佬願意給她投錢,因為她準確的抓住了一個群體的人的需求。重要的不是香氛真的能不能治病,重要的是,她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希望改變人生的女人們聚集起來,給提供的一種,類似於幻想的希望和安全感,這是價值觀的販賣。

其實要按照我以前的認知和性格,我肯定會高冷地不理。但是,這次我並沒有,還耐心地跟她進行了一些討論。

因為這幾年我明白了,要進行價值觀的批判總是容易的,但是卻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是所有人都有我這樣的幸運能獲得高質量的教育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掙扎和痛苦,她察覺到了一群人的痛苦,並且嘗試以一種無害的方式提供希望,不比我高冷的指責要好?當然,她過大的誇大香氛的作用,確實存在欺騙嫌疑,這一點還是要指出。

邏輯思維也是相似原理,我想邏輯思維很準確的抓住了大眾對知識貧乏帶來的安全感缺失的最根本的需求。它提供了一種看似可行的一個途徑,並且暗示訂閱邏輯思維,就能夠獲得知識,追趕甚至引領時代,收穫更好的未來。雖然,這一點上來說,確實有浮誇之處。

但是,讀書真的是一個非常奢侈的資源,從上一次火熱的那篇文章,中國農村讀高中的學生不過63%,再看看我們的一本的升學率,就知道,對於我們的這個社會來說,高效的教育資源真的是非常稀缺的。

國家每年投入巨大的資源在教育上面都不能解決的問題,邏輯思維能夠解決到什麼程度呢?但是它就像這個香氛治療一樣,確實給一些人提供了一些希望。有些人只需要希望就可以了,或者說安慰好自己就可以了。

最怕的是,連希望都沒有,已經放棄掙扎。

題主的朋友是不是真的有問題,不好說。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有這種不服輸的上進心,那麼也許他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會彷徨,會繼續掙扎,會窮困潦倒。但是,這個世界總有那麼多的機會,萬一有一個機會被他抓住了呢?

況且,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本事就是螺旋式前進的,即使是科研也有曲折試探索的時候,何況是個人的人生?

清醒的幸運者已經找到了門路和方向,可以自救,但是否定他人的掙扎,卻是最不應該去做的事情。

------

有病還是得去看醫生,不能指望香氛。 學習還得去看書,不能單純指望邏輯思維。 問題點還是在於,有太多的人,求訴無門,如果你不能提供解決之法,先不要輕易批評。

最後插一個我找到的讀書之法:

不知道讀什麼書?這裡有從劍橋,哈佛的官方推薦讀書目標,避免瞎讀書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820184


利益相關:我也聽《羅輯思維》,也在它的app「得到」上訂閱專欄,作為一個理智的消費者,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針對《羅輯思維》------------

我只訂閱「熊逸書院」和「卓克」系列,還有一個「每天聽本書」。 「每天聽本書」和「熊逸書院」類似於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主要講經典和各種書,我買過熊逸的書,他還是一個蠻不錯的作者。卓克系列基本上是各種科普,從喜馬拉雅開始我就關注這個人了。和「商業」有關的我一概沒興趣。 因為我一不想經商,二也不覺得這些商業思維對我有什麼幫助。那只是羅胖的一種買賣。

我大概能猜測為什麼很多人如此痴迷,因為他們有成功焦慮,對現實的焦慮,而且非常焦慮。 在這個每天都能聽到「成功」故事,上個知乎,周圍都是博士高管,年薪百萬的成功人士,都擁有嬌妻美娘(或霸道總裁)的世代,人會感到焦慮是很正常的。實質上這只是一個信息傳播效應。而《羅輯思維》上的很多東西聽完之後可以讓人覺得自己「好像」懂了,進步了,無疑是緩解這種學習焦慮的方法。這個app上有一個節目叫「每天聽本書」,一般開頭就是「這本書中文版有30萬字,我將通過25分鐘來講解其中內容」。厲害不厲害!25分鐘「讀完」30萬字是不是覺得自己棒棒的!呵呵。老羅一直在倡導一種「碎片化學習」、「u盤化生活」。基本提倡一種通過「零碎的」時間也能學完「經濟學」或者其他專門的學科。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營銷手段」,這個app本身的定位就是在零碎化的時間提供一些零碎的知識,如果他告訴你,其實你學完這些東西也價值不大,你要學到真貨,你得去看原文,你得去自己思考。大部分人還會購買嗎?大部分人是不會的,國人還是太喜歡走捷徑了。 你的朋友也相信了,他相信通過這種二手輕鬆的方式可以獲得實質上的進步。並且他還認為這種吸收二手簡化的知識是「思考」和「研究」。我始終認為零碎化的學習只能得到零碎化的結果,失去系統性,幾乎毫無價值,大概是因為我是專業人士,我接受的訓練是系統化的訓練。

是不是《得到》(或者說《羅輯思維》)上的很多「方法」都是「騙人的」?是一種高級的智商稅?我不敢肯定,我說了,我不太關心這些類似「成功學」的東西。而且,關於我生活中的各類問題,我已經有一套有效的處理方法了。但是據我所知,任何一個方法你不堅持一段時間是沒有什麼效果的,比如鍛煉健身。 我不知道你這位朋友堅持了沒有。

既然我不認為它們有非常巨大的價值,為什麼我還要購買?是因為我雖然知道其價值不大,但是也不是價值為0,我願意為那一點點價值付費。我基本上把聽這些節目當作是一種智力型娛樂還有「篩選書籍」的方法。畢竟蹲坑、坐電車和散步的時候很無聊,聽聽這個也沒壞處。我選的節目都是讀書類的。我不相信我自己聽個幾十分鐘的節目就能真了解這本書了,最多就是一個粗糲的梗概而已。但是如果這個書的大概內容我感興趣,那麼我會去amazon或者其他地方買個原文回來看看。比如我聽完一個講解「絲綢之路」的節目後,就在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購買了《絲綢之路》的原版,那的確是講解世界史的不錯的一本書。

總之一句話,作為一個用戶,我想說的是:《羅輯思維》也好,《得到》也罷,本質上都是一種「娛樂「,別太當真。要獲得吹牛逼以外的真貨還得好好看書和思考。

-------------------------針對你的朋友-----------------------------------------

回到你這個朋友的問題上,我覺得他有點「走火入魔」了, 他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他有點像「通過學習來迴避現實的問題「,不斷在朋友圈曬「健身和學習」本質上是希望獲得認同感,害怕自己一事無成,通過「堅持」這些東西他可以告訴他自己他沒有浪費時間。他之所以不斷要求你看書,是因為希望通過改變你,讓你更加「認同」他,他這樣好獲得滿足感。你告訴他不看後他那麼發火,是因為他覺得你貶低了「他的生活方式」,戳穿了他皇帝的新衣,所以他說你是俗人,說你不思考(羅胖倡導的自由主義從來都不會排斥俗人的,他說他自己就是一個大俗人)。他所謂的思考就是讀這些二道販子的東西,而不是試像一個真正的研究者那樣去探究一個問題。所以,與其說他想獲得「成功」,他只是想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而已。說白了,我看到的是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可憐人, 他在和你的對話中那麼「天馬行空」,「啰里八嗦」,其實本質都是在「自我加強信仰」,他要告訴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沒錯的。 這其實也暴露了他心虛。當然了,我不是說這樣就一定「錯」,只是如果真的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堅定,那麼他的表現會更加自信。一個人太跳,往往是心虛的表現。我和我的同學每天都看paper,我們不會在朋友圈裡面曬自己看了今天看了多少paper,看了多少頁書。甚至發表了paper都不會發盆友圈。發這個有什麼用?有自信有理智的人不會通過發朋友圈來獲得廉價的滿足感,他們會朝著自己的路一致走下去。

對了,下次你朋友再要你「看書」,你便用下面王小波的話回復他:

假如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腦子挖出來扔掉,換上他的,我絕不肯,除非你能夠證明我罪大惡極,死有餘辜。人既然活著,就有權保證他思想的連續性,到死方休。更何況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們自己的立場來度量的,假如我全盤接受,無異於請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雞到我腦子裡下蛋,而我總不肯相信,自己的脖了上方,原來長了一座雞窩


答題之前先摘一段我最愛的小說《The Great Gatsby》的開頭: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糙翻一下:「每當你想要批評什麼人時,要記住,世界上不是人人都擁有你有過的那些優越條件。」

很多人在批評「羅輯思維」,我覺得沒什麼必要。

問題的根源不在羅輯思維,而是你的朋友本身,沒有羅輯思維,他還可能沉迷知乎某些大搞通識教育的大V。

我不是在以高姿態鼓吹愛與和平的雞湯。因為我家就有這樣一個人:我爸爸。

他年輕的時候沉迷《易經》,小時候我聽了滿耳朵的卦象一個字都沒記住,那時我才七八歲大呢。年紀大了之後沉迷軍事節目,電視打開的時候除了看天氣預報,剩下時間幾乎只有一個台,上至八十下至十八,不分男女,只要來了我家,他就要開始滔滔不絕地聊幾個小時的軍事新聞,完全不理會對方臉色有多尷尬——當親人面對你都是眼神飄忽地敷衍打哈哈時,作為子女,看到這一幕其實內心是很悲涼的。

對自己不自信,又缺少可以交心的朋友,所以喜歡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依附在某種宏大的語義下,強迫自己相信「我所追求的東西是偉大而超越的」,放任自己沉迷其中,這樣「孤僻」就變成了「超脫」,以此擺脫羞恥感。

我無法把我爸的這種思維模式完全擰過來,所以在嘗試另一條路:住在家裡的時候我經常看美食節目,然後和他說明天早餐要吃這個,今天晚上能不能吃那個,我爸會很開心地做給我吃,客人上門時下廚做兩個好菜,被誇獎「XX哥的菜做得真好」時,他會很樂於跟親友們交流做菜的小技巧,生搬硬套的軍事新聞聊得少了,這樣賓主盡歡,他也能慢慢開朗起來。

你的朋友缺的東西很多,但最關鍵的是他缺乏和別人的有效聯繫。對他強調物質層面的成功這種世俗追求是沒有用的,正是面對「高學歷」「富裕的物質生活」時深深的無力把他推到如今這個境地,雞同鴨講只會加深彼此的不理解。

也許一個人纏著你整天灌輸自己「堅信不疑」的東西,也算是一種求助。不是說題主有義務幫助這個朋友,他需要的是一個能成為他和這個世界溝通橋樑的人或者事物,讓他學會理解別人,也被人所理解。

btw其實孤獨、不被理解和對於更偉大意義的追求,人人都有,但表現形式不一樣,會走到這一步的多半都有點偏執,我爹就是,然而他嘴笨說不過我,聊個十分鐘就被我帶溝里了,然後就被派去給我整吃的了略略略~

計劃等我爹退休了給他買套釣具,時不時跟人一起去釣釣魚聊聊魚也好呀,小時候他常帶我釣魚呢w

=================分割線==================

個人是一直拒絕「羅輯思維」這一套的,不為別的,只是我不信任非系統的學習。在接收了大量碎片化信息之後,我對「系統化學習」這玩意兒比較迷信。

少量的碎片化信息吸收能拓寬眼界,但過多的碎片信息有害無益。


通過的爆料,我覺得你這個朋友如此熱愛學習,體現了他的懶惰和懦弱。

我現在才知道邏輯思維這個app是多麼的深諳人性,通過遊戲中的成就和獎盃的方式來給人造成滿足感的假象,還什麼電子結業證,笑死我了。

你如果在網上自學了微積分,或者就算畫油畫也好,好歹也是下功夫學了。但是那些都是些啥玩意呢。

這就牽扯到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其實學習這種活動,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腦力腦洞。

真正困難的,是創造新的知識,搞一些新東西。

了解已經存在的知識,跟著別人的思路走,主要是一個體力活,一旦讓你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自己去創造一些東西,這就遠遠不是體力活了,首先就伴隨著巨大的痛苦和不適,讓你天然的排斥,用你們喜歡的話說,這叫走出了「舒適區」,更不要說真正做新的研究的時候那種迷惘,以及成倍數增加的腦力勞動強度,真的掉一層皮。

而學習,太輕鬆過了,就是「舒適區」嘛。

所以很多人,以學習為借口逃避,你看著一直在學習,其實不是一個勤奮的人,恰好是一個懶人。

我的室友是一個新的博士生,雖然是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但是現在什麼都在學,空間計量也在學,matlab也在學,latax也在學。但是當我問,你自己的研究內容呢?答案是沒有,而且很可能這些都用不到,因為正經的老師排斥數學。

我不忍心說什麼,因為學習總不是錯的,更何況在這個有悠久正經歷史傳統的學校,能學這些已經很難得了。但是我總感覺這種學習有一種逃避的意味在裡邊。大家做經濟學研究,都知道大多數計量的知識和技能,是在著手進行經濟學研究的時候,一步一步鞏固完善的,而這個過程,伴隨著隨時冒出來的,無處不在的困難,需要你不斷的搜索資料、推導理論,再加上很多苦苦的思考。而學計量,這還不簡單?上課就是放鬆嘛。

可以說邏輯思維這種造成人在學習的假象,特別抓住了一些青年的心,這些人沒有毅力和勇氣走出舒適區,創造新的東西,所以逃避在學習的假象之中。


我當年放棄學業,沒上大學跑出來打工,在底層生活過,有過些類似的經歷。

底層人民(這個底層是相較中產而言),雖然經常嘴上說讀書無用,但他們在內心深處大多還是很敬畏知識的。他們對知識往往有種特殊的自卑感,哪怕平日里可以當眾罵街,撒潑打滾,但面對需要具備一定量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時,往往會流露出少見的懦弱。

像是我們的父輩,很多人吃了沒文化的虧,受了不少苦,所以他們下定決心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

但是大多數底層民眾,已經沒有能力再去彌補——這種知識的斷層,遠比貧富差距更令人絕望。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很難想像在知識匱乏的環境中,那些追求知識的人多麼痛苦。

像是渴望破殼而出的鳥,因為身體羸弱,沒辦法打破蛋殼的束縛,只能在其中無力的掙扎。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一點微弱的燭光,也會看起來像太陽般光彩奪目。

我最苦的時候,每周末都會跑到新華書店坐在地上看書,咬著牙花半個月的工資買很多書回家。

那時候讀書學習就是我的精神寄託,擺脫底層生活的唯一希望。

不過由於沒有正確的指導,讀了很多垃圾暢銷書,不但浪費時間,還導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非常浮躁,因此栽了很多跟頭。

對於你的朋友,理解的同時,更多的是心痛。

普通民眾,所缺少的,不是什麼「知識經濟」,而是真真正正的教育資源。

很多人說階級固化可怕,在我看來,教育資源的固化才是最可怕的。

你不能指望一個沒受過多少教育的成年人,重新坐在課桌前,去完成基礎教育,這不現實。

但沒有基礎教育做支撐,他們想要更進一步的學習,靠自己非常困難。

很多信息輸入如果沒有知識儲備和完善認知體系做基礎,根本無法產生價值。

你買一堆子彈,沒有槍械,也發揮不出它的作用。

成年後性價比最高的學習方式,就是讀相關領域的教科書,這些書是人類文明真正的精華,經得起時間考驗,對比網上能接觸到的碎片化知識可謂雲泥之別。

但如果自身基礎差,學起來就會很吃力,出現錯誤時,也沒有人進行指導,幫助改進。

這就是普通平民的悲劇所在:一開始沒有享受到好的教育資源,一步錯,步步錯,形成惡性循環,萬劫不復。

看你朋友目前的狀態,應該是沒心情啃厚厚的專業書籍了。

推薦一些國外名校的公開課吧。

他喜歡思考,可以從這幾門課程開始。(文末)

作為沒上過大學的退學生,我也像題主的朋友對高等教育產生過質疑,直到後來,我才意識到自己只是個被劣質教育荼毒的犧牲品。

好的教育,不但能滿足人對求知的渴望,更能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與對自身的認識。

希望這些課程,能帶給他一些啟發。

也衷心祝願所有成年後在生活的重壓下,依然保持著好奇心與求知慾的年輕人,能夠享受學習的快樂。

推薦課程:

耶魯大學公開課:哲學-死亡_全26集_網易公開課

哈佛大學公開課:公正-該如何做是好?_全12集_網易公開課

牛津大學公開課:批判性推理入門_全6集_網易公開課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原理_全40集_網易公開課

杜克大學公開課:怪誕行為學_全13集_網易公開課

哈佛大學公開課:立大志_全22集_網易公開課

斯坦福大學公開課:如何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_全6集_網易公開課


因為您這個朋友的知識根基和社會閱歷太淺,他分不清「實力裝逼」和「凌空裝逼」的區別。

比如高曉松和老梁的節目,他倆的節目好看不?那是真好看。要不然播放量也不可能那麼高。
但是這種節目主持人是否真的牛逼,你不能光聽他倆講你知識的盲點區域,換句話說,他倆講那些你不知道的,打開了你知識面的一扇大門,引起了你強大的興趣,你對他倆膜拜,這還不算什麼。

你關鍵得聽他倆講你十分熟悉的領域。

可實際上,每當老梁和高曉松講到經濟學和管理學上的知識時,我就基本判斷出他倆在胡說八道,滿嘴跑火車。因為有些知識我太熟悉了。一聽就知道他倆在滿嘴胡侃。
由此細思極恐,我都害怕他倆所有節目都是在滿嘴亂放炮,只不過這裡面的大多數知識點你不熟悉,不好以點帶面亂下判斷罷了。

但這並不影響我對老梁和高曉松的喜愛,因為我從來沒把這東西當教授講課聽,人家也說得很明白,人家那叫脫口秀,不是百家講壇。你非得認為于謙他爸爸是王老爺子,這是怨你還是怨郭德綱?你願意把脫口秀當真的聽,那是你自己偏執罷了。

你別看老梁和高曉松有些觀點和知識點是錯的,但是你只要多看一些綜藝節目你就會發現區別,下面工作人員把材料交給他倆後,他倆絕對不是照本宣科,節目的內容是他倆把這些東西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通過自己的經歷和經驗進行解讀得來的。
人家二人有這個文化底蘊、有這個閱歷經歷,能夠撐起來這些節目,講得是錯的我也願意聽,我就當聽封神榜、看西遊記了。這叫「實力裝逼」。

而《邏輯思維》的羅振宇則完全不同,除了他第一部和第二部裡面的內容你可以聽聽外,其他的所有節目,我高度懷疑,他前面是有提詞器直接照著原文讀或者他是一小段一小段背下來,然後剪輯而成的。他在闡述這些內容的時候完全沒有個人情感,彷彿一個中老年版人工SIRI在給你進行睡前催眠朗讀,無趣至極。
因為以他的知識和閱歷根本撐不起來這麼多內容的節目,他這是在「凌空裝逼」。

綜上所述,上面這三位的節目只能當娛樂節目、故事會看,千萬別當十萬個為什麼看。尤其是羅振宇的節目,更是能少看則少看。都是看裝逼,還是看有趣的B好一些吧。


知乎等網路社區上現在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討論問題不實事求是,容易上升到一個群體的高度,進行標籤化的讚美認同,亦或是貶低抨擊

讚美認同,譬如「學霸壓制」。學霸的任何行為,似乎是天然的政治正確,在一個普通人身上會被認為是很Low的行為,在學霸身上成了另類的高雅;一個在普通人身上可能會引發爭議的觀點輸出,譬如女權之類的,放在學霸身上又顯得那麼理性,恨不得被推選為女權旗手。

二本學生聚眾打麻將,總感覺上不了檯面,一群學渣混吃等死。一個斯坦福的學神打麻將呢?立馬覺得這真是有個性的消遣,進而想了解是哪一種玩法,也想學習一個,說不定能開發智商。

貶低抨擊,表現在對平均水平或者低於平均水平人的一種油然而生的優越感,譬如本題的北漂倉庫管理員。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一棍子打死,認為這類人群是愚昧無知的,是商業化社會收割的主要群體,也是智商稅徵收泛濫的重災區。於是,後者又演變成了一種對於「部分收智商稅組織」的「一概而論」的聲討,譬如《羅輯思維》。

於是,一個盛行的清華大V的觀點是:看這些都沒什麼卵用。你以為讀了幾本《魔鬼經濟學》《自私的基因》就經濟學、社會學入門了?你知道經濟學、社會學的基礎是什麼嗎?是強大的數理基礎!你們連微積分都沒入門,概率統計都沒學過,一個線性回歸都看不懂,還想自學經濟學?數學分析、實變函數一竅不通還想學《博弈論》?就憑你知道一個囚徒困境?進而,得出一個顛撲不破的結論:沒有數理基礎,你有什麼資格談自我提升?看那些書不是學習,不能有效提高自己。

果真如此嗎?

理工科探索或許適用,只靠看普及讀物,沒有系統的學習確實會變成民科。但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東西,對於非專業研究者來說,根本不需要對數理邏輯有那麼高深的精通。而大信息量的接觸,對於一個人認知世界,已然夠用。

所謂夠用,就是懂一些常識。實際上,常識的缺失與否,和理工科出身毫無關係。我接觸到的很多某個專業領域的專家級別的經濟師,工程師,照樣缺乏普遍的人文常識,這導致他們的主業工作往往是無可挑剔,但是討論起一些不涉及理工思維的問題時,卻往往謬之千里。

從這個意義上說,《羅輯思維》的出發點是積極的。

它的操作方式和商業化性質固然有它的局限性:譬如羅胖本人是一個政經文三維坐標都偏右的人,這類人會奉行自由主義、市場競爭決定論,商業力量的決定作用等等,這在他做內容採集的時候,往往會具有一定的篩選性,這種篩選性會不利於受眾對於各類常識的接受。猶如一個健美冠軍出身的營養師,會給你制定一個偏好蛋白質的食譜,而忽略了其它營養的攝入。

其次,是碎片化信息接受無法直接鍛煉到某些思維能力。

羅胖非常敏銳地發覺了當代社會中的一個剛性需求,就是碎片時間的利用以及對知識的渴求。知識÷碎片時間=碎片知識。 碎片知識的攝取確實能夠提高眼界,但是這種濃縮產品的出發點是:要讓受眾易於接受,所以很難涉及到複雜的邏輯。

但是否就一定會限制受眾的思維能力呢?倒也未必。

高票說:羅輯思維實際上是讓人進入了某種「舒適區」,這種「舒適區"會讓人慢慢喪失真正的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思辨力的產生,是要以信息量作為基礎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羅輯思維能夠快速地給你一個非常廣的面,和巨大的信息量,這對於你後期的深入學習是有好處的。

其次,面對同樣的環境,有學習潛質的人和沒有學習潛質的人到最後的反應是不同的。前者會對套路感到厭倦,進而會嘗試新的領域;而後者,則會被洗腦,進而習慣於舒適區「獲得實式滿足感」。

某種程度上說,決定邏輯思維影響的,並非是羅輯思維本身,而是受眾的差別。

據我了解,得到APP的受眾,不僅有這位北漂的倉庫保管員,還有來自清華大學的擁躉,當然,羅輯思維的受眾,絕對遠遠高於中國平均水準,應該是定位城市白領,職場人士。

實際上,提問者的這位朋友的學習意識還是非常難得的。要知道,以他這樣的境況,絕大多數人都會被生活的瑣事羈絆,工作之餘的消遣時光,都會隨大流的玩一玩網遊,看一看爽文,追一追直播。而選擇在羅輯思維這樣一個雖然不完美,但充斥著包含各類領域信息流的環境中,以及刷了那麼多張電子畢業證的情況來看,說明了兩點:1.這位朋友具有超越他自身環境的學習動機 2.這位朋友具有一定的毅力,刷了很多張電子結業證——很多人也買了各種課程,但多半都是三分鐘熱度。

但很多表現,現在看起來雖然有些另類,很多人覺得是被邪教洗腦了,但我覺得非常正常。和衡水中學的學生一樣,這位朋友也是在短時間內接觸了巨大的信息量,當一個沉浸在海量信息中的人,是難免和現實脫節的。

況且他還給自己定了目標,在壓力之下,人有這種表現很正常。無需擔心的是,這種信息的接受和洗腦又不一樣,《羅輯思維》自己並不生產內容,它只是內容的歸納者和搬運工,而洗腦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是:單一性質的內容長期的輸出。

各種門類的信息會在一個人的大腦中不斷碰撞,摩擦,到最後才能沉澱出一些自主的,獨立的東西——但前提是,在初始階段你需要一個大的信息量的積累


你這個朋友,很知乎啊


想起來一句台詞。

「有時候吧,卧薪嘗膽,也是一種鴉片。」


我一直都深以為然。


好吧。你朋友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是很正常的。層次不同的人接觸同一樣東西,自然就不同。

首先,邏輯思維,包括整個得到的體系,其實本質上還是走的互聯網思維,做產品的道路。什麼道路?分析市場-根據市場受眾人群調整產品-利用人性弱點-提高DAU-提高公司估值-公司上市。

沒錯,你沒看錯,不管你在這平台上學到什麼看到什麼,都是別人分析好的,利用你人性弱點呈現給你看的東西。

就和玩遊戲一樣。

知乎大部分人,根本不是其核心受眾,因為知乎上大部分人都有主動性,都有能動性,也都有更好的更完善的知識獲取渠道,也都懂得碎片化只是偷懶和功利的借口。

真正的核心受眾是什麼?是那些能夠被這個產品完全利用人性弱點的人。你朋友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建議馬賽克你朋友的個人信息)

什麼弱點?

1 對知識的敬畏但有找不到途徑——得到給你途徑,打開手機就能隨時聽。

2 對知識的匱乏想快速獲得——60秒就獲得,3分鐘看完一本書。

3 沒有主動性——付費每天訂閱。

4 沒有耐心和毅力,也沒有深層次總結和理解的能力——碎片化學習,不需要耐力和理解力。

5 想告訴別人自我對知識的態度,炫耀和虛榮感——一鍵分享到朋友圈,贈送課程,證書,里程碑

6 對於更多知識的渴求性——你還可以繼續買書,當然你看不看就另說了。

看懂了嗎?真正邏輯思維的深度用戶,就是這樣一群人。而整個產品體系的設計,也都是抓住這一部分人的特定來,根據他們「快速功利獲得知識並感覺上提高了自我」的這種多巴胺刺激他們,讓他們貢獻出流量,貢獻出用戶,貢獻出小收入。

至於你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對事物深層次理解的能力,是培養不出來的,得到,只需要快速的刺激你的多巴胺就足夠了。因為這些能力培養起來,十分困難。

所以說《邏輯思維》和網易雲課堂之間,差了一百個新東方教師,這真不是瞎說的。。

邏輯思維就是典型的互聯網驅動下的知識產品,精準,刺激,潛移默化。但我相信只要你做過產品經理,或者做過遊戲策劃,你很快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上面幾點都是非常粗略的,更細的,到課程名字的設計,UI布局,甚至語言概括與積累,這些都時時刻刻反映著這款產品的精準性。

你分享這些證書到朋友圈,和你在遊戲里五殺之後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和你在朋友圈分享你自認為不錯的公眾號文章,其實都是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微信分享刺激度高,遊戲分享其次,得到的證書分享低一些罷了。

說實話,我不想說的這麼赤裸,但人性就是這麼好利用,好利用到什麼程度,如果我想提升下個月我的一個遊戲產品的收入的話,非常簡單,利用人性的貪婪和好賭博性,隨便搞一個聚寶盆活動就是那種投1000抽1300的那種活動,分分鐘收入就上來了。遊戲如此,互聯網產品也如此,哪怕他是和知識掛鉤,也不能免俗啊。。

話說回來,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這個產品確實也不是單純坑錢做估值的產品,它也確實有一定作用。

比如 @dhchen 說的我就很認同,一般知乎的用戶,應該要做到,把這款產品當成一個篩選工具,快速的利用它的碎片化來做篩選,然後發現自己更想要的東西,然後再自我去深化和理解。

但更多的人,他們是不知道這些的,他們認為,他們看到的已經是全部。

而這部分人才是得到最最忠實的用戶,包括你的朋友。

所以永遠不要以為,社會上每個人都是兩個眼睛一個嘴巴一個鼻子一個心臟。我們總說思維差距,三觀差距,沒有那麼玄幻,它就反饋在你日常生活的各個模塊里。被利用者,被差距著,被深化著,被階層著,被掩蓋著。

不過如此。

歡迎來我公眾號「驚雲小屋」玩。這裡每一篇文章都能讓你醍醐灌頂,少走很多人生的彎路。我寫了兩篇關於職業選擇和工作方法的最終邏輯,後台回復5和6就能收到。打攪。


他發現了知識的偉大,但是大大低估了獲取知識的難度。

他提出的問題都沒錯,但是要回答那些問題,可能要花費數十年,而不是他以為的那樣,只要囫圇吞棗的看幾本書就行了。等他明白這一點了,就不會這樣自大了。


中二病延遲發作而已。

本來中二期間,就是應該三觀塑造成型的階段。

一個人這時候智力趨向成熟,開始思考很多宏大問題,比如門衛三問:你是誰?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還有,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活著是為了什麼?人能不能永生?真的有神?宇宙最後會怎麼樣?

或者是,國家民族的命運,中國怎麼會落後挨打的?為什麼西方能先發展出現代文明?歷史真相是真的還是假的?人類為什麼貧富分化不能解決?共產主義是烏托邦還是終將實現的未來?

這些問題,與另外一些問題常常攪和在一起,老師布置的作業,明天早上穿什麼衣服,今天晚飯吃什麼,同桌為什麼說我壞話,隔壁班那個帥哥/美女到底對我有沒有意思,媽媽怎麼老是絮絮叨叨,爸爸越來越庸俗了,周末不想彈琴想去踢球/逛街,遊戲打到什麼級別才能笑傲班級,網名怎樣改才拉風,我好像長胖了/個子再高點就好了,今年的壓歲錢快花完了。。。

然而中國的課業負擔比較重,家長又看的比較緊,能夠有大片空白時間去思考的很少,於是多數只在腦子裡面閃現一下就熄滅了,看書背單詞寫作業,小測驗期末考中考高考,等抬起來頭看看外面,年齡已經越過二十大關,一般是在大學期間放開,把遲來的青春給補課。

不知道你這位老弟怎麼回事,大學不補課,工作了開始補課,多半是閑暇時間太多,而且沒有甜蜜的戀愛去擠占他的大腦,沒有煩心的家事吹滅了他思考的小火苗,這也算是幸福的煩惱吧,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何必強求一樣的人生呢,愛思考就是會走極端的,要不然北大哲學系怎麼那麼多出家當和尚的,你掐了他沉迷羅輯思維,他就不會去尋找「道路」啦?說不定你會追悔莫及,早知如此,不如繼續聽羅輯思維啊


10/12更新:
這幾天一直陸續收到很多朋友的贊同以及評論. 我仔細看了一下我的回答, 因為當時十一旅行期間行程沒安排好, 惹女神不開心了, 當時心情比較煩悶, 所以回答的時候確實語氣方面不太好, 太多的反問句確實非常不利於溝通. 不過我的觀點是不變的, 所以這裡也就偷懶不做改動了.

我大概總結了一下我的回答下面的評論裡面的內容, 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

一. 題主已經徵得朋友同意, 我瘋了的.

知乎有個功能叫作問題日誌, 我覺得這個功能非常的好. 一般我看有爭議的問題的時候都會點開去裡面看看相關的日誌. 可以避免很多題目的關鍵信息被修改遺失掉.

各位知友可以移步問題日誌, 那裡面有問題最初的模樣. 看看我的回答與題主和他朋友確認是否介意的時間的先後關係.

PS: 寫到這裡, 我突然有點感慨, 題主把朋友信息直接放在網上, 在修改問題之後, 刪去了相關個人信息, 但是實際上只是題主以為刪除了. 網路上(問題日誌)可一直都記著, 從來不會忘記.

二. 小題大做, 我上綱上線的.

隱私這個問題, 我看作是比較個人的問題的. 我個人深受隱私泄露之苦, 尤其是手機號碼泄露. 但是實際情況是, 國內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確實還是在起步階段, 很多時候也真是無奈.

說隱私無所謂的朋友, 一定還沒有受騷擾電話轟炸過. 那種一個陌生人上來就知道你全名的, 你難道不害怕嗎?人家知道你全名了, 還有可能別人已經知道你的身份證號, 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等一系列信息. 也許別人查查你的網購記錄, 都能知道你內褲的顏色(笑)

說實話, 辦理銀行業務, 通信業務等等都需要自己的真實信息的. 立法不健全的情況下, 個人信息很容易被內部人員倒賣的.

舉個例子, 兩年前我只是註冊了某大型房產網站, 只是註冊. 兩年來接連收到各種賣房的騷擾電話.

買房的時候留的另外一個小號, 結果今年三月份拿房之後, 那段時間每天有將近5條簡訊和電話來跟我推銷裝修. 不用說, 這些個人信息都是被這些企業內部員工給賣掉的. 還好只是小號, 所以最後都是關機了事.

如果這樣你說不害怕, 我只能說你真牛, 心真大. 但是我害怕, 所以我非常重視我的隱私.

三. 我指出答主侵犯朋友的隱私, 所以我也有優越感的.

這個我也不想多說什麼. 這種抬杠的話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解釋. 我只是指出他侵犯了別人隱私, 這在你看來就是有優越感我也無話可說.

至於我認為題主有優越感, 因為工作單位, 畢業院校以及個人姓名等等這些信息都是討論問題的非必要信息, 完全可以隱去不談. 然而題主並沒有. 我說優越感已經是帶著很大的善意在揣測了. 如果帶著惡意揣測, 我會說題主在引導輿論來抨擊批評他的朋友.

以下原回答:

題主,為什麼你不能給他的頭像和名字打個馬賽克呢???而且這個人還是你嘴裡口口聲聲的朋友!
籍貫,畢業院校,工作單位,崗位,名字,微信頭像這些信息一個不少,你就這樣把朋友的信息隨隨便便掛到網上?你想過這樣對他的影響了嗎?有你這樣對朋友的嗎???

雖然我也不喜歡羅輯思維,講的都太淺太玄乎。很多都是丟了一個結論,至於這個結論怎麼來的都說的不清不楚。
但是至少在增加知識的廣度上,還是很有用的。知識性總比綜藝強太多不是。

所以喜歡羅輯思維充其量是個興趣問題,而你,卻是道德和素質問題了吧。

我把評論中我回復提問者的一句話拿出來說明一下:
假如真的如題主所說,(純假設)
題主的朋友喜歡羅輯思維到瘋了。
題主的朋友喜歡羅輯思維到瘋了。
題主的朋友喜歡羅輯思維到瘋了。

那麼這中間的關係是:
題主認為他朋友喜歡羅輯思維=題主認為他的朋友瘋了。
而題主對待一個自己認為瘋了的朋友:
題主讓別人都知道 他的朋友 喜歡羅輯思維=題主讓別人都知道 他的朋友 瘋了。
諸位明白這中間的關係了嗎?
如果你們的朋友瘋了,你會這樣無視他的個人隱私嗎?你對朋友「瘋了」無半點關心關切之情嗎?以朋友來作為話題討論,就不能把個人信息全部隱去嗎?
題主對待自己認為瘋了的朋友,無任何的關心關切之情。我看到的,只有對朋友滿滿的優越感。


宗教啊,這是宗教,朋友們。

這是信仰。

你不要以為這種信仰和信仰基督真主菩提有什麼不一樣,

一樣的,都是一樣的。

沉醉在對美好,虛幻的未來的無窮幻想當中,而不考慮現實。

用戰術上無窮無盡的機械勞動,比如禮拜,念經,看書欺騙自己正在勤奮勞作,

來掩蓋自己的大腦不願意在戰略層面上哪怕花一秒鐘去思考自己行動價值的懶惰。

這就是人類大腦最擅長做的事情。

因為他們害怕面對自己的無能,對自己不能掌控的未來本能上充滿了恐懼。

所以他們選擇了一種讓自己大腦無法運轉的逃避方式:「堅持」。

這種「堅持」是這個世界上最low的事情。

人類所有帶來生活水平質變的科技突破,都來自於懶惰的本能,而不是這種「堅持」。

因為人類科技進步的目的是讓日子更好過,而不是讓自己去天天「堅持」。

你問我你應該怎麼辦?

信仰宗教是別人的自由,

但是向別人傳教就不是了。

遠離傳教士。

我知道題主你不甘心。

但是狂信徒是沒救的。

極端的信徒,不管他信仰什麼,都很危險。

==============

笑話了羅胖那麼久,仔細想想,不過是他賺大眾的智商稅,我看不慣而已。

邏輯思維這一套東西,

已經把利用烏合之眾戰略上懶惰但是又想要通過戰術上的勤奮來換取美妙未來的心態收智商稅做到了極致。「看看這東西總比看明星談戀愛有意義」的信徒遍地都是,不要太牛逼。

得好好學學。

瞧瞧人家,還有電子結業證書……

知乎啊,我說你呢,你聽見沒?

想要賣逼格,卻去學微博引流……


你朋友只要沒做什麼殺人放火坑蒙拐騙喪盡天良違反法律的事情,那就和你沒有一毛錢關係。

在網上吸食精神鴉片的人太多了,這何止是冰山一角,簡直不值一提。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成長過程與性格偏好,有的人就是喜歡看段子喝雞湯,有的人就是喜歡隔三差五看個社會成功學進行自我激勵,有的人就是喜歡在網上刷課買電子書知乎Live解決自己認知上的精神焦慮…

也有的人,對上述都瞧不起看不慣,覺得都是垃圾,都應該抵制打壓摁死,試圖學習超級英雄拯救那些人於水火之中。

可其實呢?他們不過都是在花時間花錢花精力來打發自己的閑暇時間,選擇了與你不同的生活方式,哪怕他們的生活方式在你眼裡覺得很蠢很可笑。

我認為,只要他們本身沒做什麼違法的事情,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你可以表達你的看法,但完全沒必要將自己的朋友公之於眾,一些網友也更沒必要合起伙來譴責嘲諷人家。

最後:
有時候我們會在生活中看到這樣一類人,自己沒多大能耐,自己的三觀也就那樣,卻成天好為人師教育這教育那,動不動就苦大仇深+憂國憂民+杞人憂天三套技能各種丟。

人生的路自己走,走好走賴是自己的。有時候我們得先把自己整明白,不能強求別人明白什麼,更不能強求別人和你一樣,這種所謂的「不一樣」,其實就是彼此的尊重,然而在題主你身上,我看不到你對你朋友的尊重與關心。

病人,有時看誰都是病人。


這篇文章,應該是收藏級別的,沒事看看,題主你也好好給你這個兄弟看看。讓他某種程度上獲得一副清醒劑。我先談羅輯思維,再談你倆的關係問題。

如果要你說出一個詞,這個詞是羅輯思維整個的,不管APP也好,視頻也好,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什麼詞呢?

我如果說是認知,想必是沒人反對的。現在到處都在講認知升級,首當其功者就是羅輯思維。

這就讓人必須的得搞清楚一個問題,就是認知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什麼叫做認知?

同時,我們也必須考察一下另外兩個詞,那就是認識以及知識。

什麼叫認識?什麼又叫知識?

認識,認知,知識。

這三兄弟關係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搞不清楚這三者的含義,就貿然的跑去升級,你怎麼知道自己升級來的都是什麼東西呢?

你們可以搜一下知乎,根本沒有對這個根本問題的解答。

我先給出我對它們的定義:

所謂認識:包含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以及理性認識和理性知識
所謂知識:包含理性知識和感性知識。但一般我們特指理性知識。
所謂認知:只包含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

(考慮到文章的可讀性,我就直接把最本質的拿出來講,我把詳細的哲學說明放到文後有興趣的讀)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分別說明這幾個概念,以幫助大家理解。

比如針對物理學當中浮力這個概念。

對於浮力的感性認識是:船在水上浮起來了。

(直觀的認識和描述)

對於浮力的感性知識是:物體在液體裡面變輕了。(直觀的領悟和直接感受)

對於浮力的理性認識是:物體在液體中間受到的向上的力

(概念,判斷,推理)

對於浮力的理性知識是:

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豎直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理性結論,概念固定,傳播)

根據這個例子,我們很容易發現

當你在談認識的時候,如果要談的全面,就必須把直觀的認識和描述也就是感性認識,還有直觀的領悟和直接感受也就是感性知識,同時還得把這些抽象成概念,進行判斷,推理,最終固定成一個理性結論,一個概念,全部講出來。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你的認識是全面的。
如果你僅僅是說明知識,那麼直接給出結論和定義就行了。
如果你要談認知,那麼實際上就是說出你的感性認識,船在水中是浮著的,以及形象的表達出物體在液體之中變輕了這一直接的領悟和感受。

下面我們進入具體場景

假設你領導叫你過來,小鹿啊,給我談談你對浮力的認識

小鹿:噢,浮力啊我知道,船不是可以在水面浮起來嘛,那就是因為浮力。(感性認識)

領導:就這沒啦?

小鹿:沒啦。

領導:我看你對浮力的認識一點都不深,加強下認識。

小鹿:我知道,物體浸泡在液體裡面的時候,就會變輕。(感性知識)

領導:這認識還是不夠深刻。

小鹿:變輕了,只是感覺變輕了,其實是在液體中間受到了力,這個力就是浮力。(理性認識)

領導:這說的還行,但是談的還不夠全面

小鹿: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豎直向上托的力就叫做浮力!!!!(理性知識)

領導滿意的點了點頭。

又,領導叫你過來,小鹿啊,把那個有關浮力的知識給我講一下

小鹿:噢,浮力啊,船在水上可以浮起來啊 (感性認識)

領導:廢話,這要你說嗎?我是說浮力是什麼意思。

小鹿:領導你現在拿個鐵塊,是不是很重,然後你再拿著這個鐵塊到水裡感覺一下,是不是感覺變輕了?嗨~,這就是浮力啦!(感性知識)

領導:噢喲,還確實是這麼回事呢!但是感覺你還是沒有說清楚什麼是浮力啊,搞個定義來。

小鹿: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豎直向上托的力就叫做浮力!!!!(理性知識)

又,領導叫你過來,小鹿啊,談談你對浮力的認知

小鹿:一般來說,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豎直向上托的力就叫做浮力。

領導:說人話。

小鹿:領導你現在拿個鐵塊,是不是很重,然後你再拿著這個鐵塊到水裡感覺一下,是不是變輕了?嘿嘿,這就是浮力啦!(感性知識)所以啊領導,你看那個船那麼重,都是鋼鐵做的,但是卻沒有沉,就是因為它在水中變輕啦,受到了浮力。(感性認識)

領導:哎,還真是,你這個說的好,一下提升了我對浮力的認知啊。

通過以上例子,你應該能大致明白有所感覺了,所謂感性認識就是直接在現實中獲取材料,你的所見所聞。

所謂感性知識,就是你通過這種所見所聞的直觀領悟,直接感受,比如在水裡感覺手裡的鐵塊變輕了。

亞里士多德通過他對自由落體的感性認識,發現越重的物體掉落的越快,於是得到一個感性知識,這個感性知識就是物體重量跟速度成正比,這個感性知識對現實有沒有應用呢?有的,而且應用的很爽,只要不是真空,感覺上都沒毛病。

但是它是錯的。所以感性知識,是可以應用的,但是卻不一定對,可能對,也可能錯。

而理性認識,則是對感性認識獲取的材料,以及感性知識的初步理解,進行概念的抽象,推理,判斷,最終得出完備的,清晰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而最後的這個結論就是理性知識。

所以我們可以講

亞里士多德是怎麼認識自由落體的。

也可以講

亞里士多德是怎麼認知自由落體的。

但我們一般不會再講

關於亞里士多德的自由落體知識是什麼?

簡而言之一句話:

所謂認知,完全是一堆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

它總是關於事物的直觀描述和感受的所得出的知識,因而是非常初級的認識和知識,是沒有經過抽象,推理,判斷,進而固定的知識,但它的好處是比較好理解,所以常常讓你有恍然大悟之感。

它有可能是錯的,而且即便這種知識是對的,也是不完備的,不清晰的,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真正的知識,也就是特指理性知識。

你通過認知升級,是一輩子也升不出來的,因為他裡面就不包含理性知識,但是通過認識升級還是可以的,認識是包含一切的。

所以我們偉大的黨,總喜歡喊人過來談談認識。道理在這裡。

今天亞里士多德也可以給你說,你看看,現在一個球跟一個羽毛,我現在扔下去,是不是球掉下去快?為什麼呢?因為球的重量比羽毛重啊少年,所以落體速度的快與慢是與重量的大與小成正比的。

你說,啊不是啊,你這個錯了。

亞里士多德一手拿球,一手拿毛往下一扔

是不是球先掉。

是啊,但是真不是這樣的,其實他們是會同時掉的在真空環境下。

憋扯沒用的,老鐵。我就問一句,是不是球先掉。

是,但是亞里士多德先生,我跟你說……

還犟嘴是不?我再問一句,是不是球先著地?

是……

那不就完了,憋給我整那些沒用的。我瘦子,你胖子,咱倆一起跳樓,誰先著地?

圍觀群眾…

…少整點沒用的,把我公式背熟溜了。

題主,你的兄弟,所謂認知升級,現在知道升級的是什麼了吧?要說這些認知對現實有沒有用呢?有的,比如上面的例子,球肯定比羽毛先著地,這是事實。

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這種認知升級的完全是一些不完備的,不清晰的,不一定準確的一些知識。

也就是一些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

天天搞這些認知升級好處有,壞處也有,主要有三大壞處:

1.

在真正的知識領域,概念與概念之間,判斷與判斷之間都是嚴絲合縫的,是互為體系的,一旦這些體系概念被反過來肢解成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那麼這種嚴密性就喪失了,你只見其一不見其二,導致對知識的理解就有越來越嚴重的偏差。

2.

因為難以成為體系,而且羅輯思維的推薦的書大多是他人的理解認知感受和一些新興的所謂互聯網的,人類的,各種充滿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的作品,再加上羅輯思維自己的二次解讀,因此你就很難把這些概念,名詞,現象形成模塊化的記憶。所以總是當時覺得懂了悟了透了,事後卻很容易忘得乾乾淨淨。

3.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今天你還可以拿著亞里士多德的落體認知來指導一個胖子和瘦子一起跳樓誰先死的問題,明天真空環境就可能大規模出現了,那個因為某個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就可以統治1000多年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你的這些個認知很容易就不管用了,你沒有掌握真正的理性認識和理性知識,沒有學到關於這個世界的核心的,普遍的,最底層的客觀規律,今年的認知可能明年就不管用了,甚至今天的認知,明天就瞎了,所以你會發現你天天需要升級,而你每次要去認知升級就得給羅胖錢,給那些大師們送錢,越送你就越焦慮,越焦慮你就越升級,無窮無盡。

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在知乎推廣哲學,並且自身努力學習哲學的原因。

為避免有人不服,或者你的兄弟不服,我再截取今天羅輯思維羅胖的一個講演,來給你分析一下,這些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的單薄,荒謬之處。

一上來,九個原則,用於未來生活的,而且是反現在常識的九大生存原則。

我們就看第一個原則吧。關於湧現。

實際上,你可以讀讀福柯,或者霍布斯,只要你讀了,你就會發現從此以後你對所有的所謂湧現啊,集體意識啊或者集體無意識啊或者什麼之類的東西,全免疫了。比如向下面吳伯凡老師說的

你看這完全就是極為個人的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的傳播。也就是所謂的認知升級,即把你對湧現的認知升級成他的。

我也可以給你一個,看看你要不要升級成我這樣的

我養了一隻貓和一隻狗,我,貓,狗,是獨立的三個個體,但是一起生活以後,就湧現出一種人貓狗在三個物種之上的隱秘關係。

當你面對我的時候,其實不是面對我們三個物種,你面對的是我,貓,狗還有我們之間的關係。如果有一天狗不開心了,那肯定不是狗一個人的問題,是貓有問題,我也有問題,是我們三個人之間湧現出來的這個宏觀關係出了問題,這個關係顯然出現了不平衡的狀況,比如我是不是偏袒貓了給貓買零食了,我是不是經常喜歡吸貓而減少了摸狗頭的時間,因此狗感到不開心也不歡迎我了,我就更加喜歡吸貓而不摸狗頭了,又有可能是我工作壓力大了很少帶狗出去玩了,又因為帶狗出去玩就冷落了貓了,又或者是因為貓天天抓狗,把狗打了等等。

所以,你看這個認知的升級,其實是很私人的東西,可以當做獵奇或者好奇來看沒問題,事實上與牛人交談對話,看他們的文章,獲取他們的認知,甚至觀點,價值觀這些肯定都是有益處的,這個積極的一面不能否定。

但是最終你必須要形成屬於你的認知,而你的認知怎麼來呢?就必須要最基礎的框架知識,掌握最基礎的規律。

也就是哲學。

還有一個途徑就是從某一個學科一直深入進去,形成知識體系。再廣泛提高自己在其他學科領域的認知。

講到這,相信你或者你的兄弟都應該能明白,所謂認知這種東西,真的是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永遠都沒有盡頭的。雖然學習知識也沒有盡頭,但是知識學到一個就是一個,而認知,今天升級的,明天就可能又要升級了。他天然的沒有真理性,普遍性。

因為永遠記住認知的定義: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

它是不完備的不清晰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粗暴一點講,認知就不是知識,至少不是真正的知識。

還記得前陣子,獵豹傅盛有個認知三部曲,特別火,到處瘋傳。特別符合認知的特點,就是瞬間讓自己感覺悟了透了懂了,然而這些東西真的有什麼用嗎?沒有。對他或許有用,對你來說,那些東西永遠不是你的。但是真正的知識也就是理性知識是對每個人都有用的。

只有學習哲學知識,學習硬東西,最終生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你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上的富足感。

以上是我要說的關於羅輯思維的第一個問題。

接下里這個問題,比較隱秘,本來打算不說,但是覺得很重要還是要說。

我們已經知道,認知完全是一個感性認識和感性知識的東西。所以它帶有主觀的意味兒,因此認知這個東西就特別容易受到價值觀的侵蝕。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嘛。價值觀尺度是直接決定一個人看事情的角度的。

所以只要是認知的東西,裡面都多多少少包含著價值觀。

而知識是絕對沒有任何價值觀的。

而羅輯思維看似沒有觀點,實際上因為它傳遞的都是一系列認知,所以這些認知裡面其實已經藏有某種價值觀,某種價值尺度。

那羅輯思維的認知升級裡面,最常見的包含著什麼思想呢,什麼價值觀呢?

我今天也直白的說出來,就是激烈的右派思維

我先聲明,右派也好左派也好,在我這沒什麼好壞的,僅僅代表兩種思想,價值觀取向,評論請勿撕逼。

我要說明的是,當很多人在看羅輯思維的時候,如果不注意這一點,那麼很容易莫名其妙的就變成一個右派,說白了也就是被動洗腦,這是不自由的。

看羅輯思維的多數年輕人對右派左派這些東西沒有接觸過,對主流的三大意識形態完全沒有概念,然而不管你有沒有概念,你的看法,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無不在這些當中,特別是社會上很多傻白甜白領,創業者,互聯網人士,他們都不關心這些也不懂,所以不自知。

中國的右派,特別激進,而西方的右派,則比較保守。這個保守和激進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幾代人思想層面上的成熟與幼稚的輪換。

正如中國的左派,特別保守,而西方的左派,則特別激進。

所以你看左和右這兩種思潮,就像一對矛盾,此消彼長。

過早的了解到這些思潮,是有助於自己對自己三觀的建設的。

而且這些東西確實不是哪個學校可以教的。

而羅輯思維裡面的東西,整個讀完看完,你可能不自覺的就成為一個右派。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右派很簡單,我說說下列辭彙:

比如:自由普世,提倡代議制的間接民主,反對一人一票的全民民主,反對民族主義,把激進的民族主義看做賣國賊,無條件支持全球化, 市場經濟最牛逼 ,強烈的認同西方文化,反中醫反傳統等等。

你可以看看你的傾向

我指出這一點,只是希望看羅輯思維的讀者,包括你兄弟,要時刻的保持自己的思維,兼聽則明,真正獨立思考的人,沒有左右之分的,很多人經濟上左,政治上右,政治上右,經濟上左,還有人左不左,右不右,不一而足。

但是長遠看,人最終都會形成一個自己的立場,而想保持中立,是需要實力的。

讓每個人擁有這種實力,我認為恰恰是哲學的力量所在。

所以這裡又強調一遍,要有學習哲學的慾望,重視哲學。

早日完成價值重估,不要偷懶,不要瞎想,實事求是,客觀的對待事物。

公正的看待自己。

最後打一波廣告,喜歡哲學的請關注我,帶大家入門。

然後再說說你這個朋友的問題:

這個題主的朋友,從現有的信息量看,唯一能挑他毛病的。

只有一個,就是沒有注意人與人的邊界問題。你學習沒問題,胡天海地的學都可以,但是這樣勸朋友學,還有這樣的用詞,都太過了。

但是,邊界問題,取決於當事人,也就是題主,題主說了他們是非常知心的朋友。從這個角度講,這個邊界問題也不應該是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一切取決於題主。

事實上,如果不討論邊界問題,這個朋友是很值得交的。

畢竟在當今世界,除了你爸媽,還有誰如此苦口婆心的這樣叫你多學習,多思考?我看沒有。我身邊從來沒有這樣的人,可能在知乎上很多都是精英,身邊的人都是拼了命的學習,不需要別人叫,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吃喝玩樂有的是人,醍醐灌頂引你向上的人卻少之又少。

我在此肯定,在多年後的今天,你會懷念你年輕時曾經有這樣的一個朋友。我也敢肯定,你這個朋友,再過幾年,就不會再這樣叨叨的說這些話了。不僅不對你說,對任何人都不會再說了。

從交朋友的角度,你也沒必要跟他爭。發給你聽,你就聽聽唄,有空就聽聽,沒空就不聽。跟朋友不要去爭論一些理論層面的東西,比如媽媽叫你少喝可樂殺精,你就別當面喝,非要去爭個高下,辟個謠,沒必要的。

這是我給題主人際交往方面的建議。

最後,題主你應該告訴你朋友,靠讀各種書摸索行業的真相,效率低不說而且人生苦短啊,你哪裡學的過來。

只有學習哲學,才能真正的觸碰到真相。

今天太晚了,看下情況明晚補充一下是如何從哲學對認識,認知,知識這三個詞的含義進行定義的,以及相關過程。我肯定不是亂定義的,而是來源於人類深層次的本質決定的,而且我保證不是從語義學出發的,完全是從人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的,是從最本質出發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我們應從最初出發。


儘管晚了一點,但你的朋友正在進入一個重新建立三觀的過程。

中二期嘛,有的人在十四歲就經歷完了,有的一輩子陷在裡面沒出來過。但只有先進入中二,才有可能帶著更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走出來,所以大概也不算是壞事?閱讀和學習的習慣這位仁兄已經養成了,所以剩下的就是讀正確的書和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學習到的知識。推薦這位大哥先去閱讀一些教育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讀物,這應該是他會喜歡做的事情,建立正確的元認知總是學習的第一步。


我是得到專欄的用戶,也訂閱了「每天聽本書」。

這個產品的正確打開方式是醬紫的。

當你不知道讀什麼的時候,打開得到app,瀏覽一下書名,選感興趣的聽。

記得播放速度調成兩倍,這樣一般一本書10-15分鐘就能聽完。如果允許的話,建議看他提供的稿子,這樣更快,5-10分鐘就能讀完。

不是碎片化么,那就把碎片化發揮到極致好了。

如果聽完/看完覺得沒啥特別的,那就跳過,看下一本。

如果覺得有一兩個觀點/事實有意思,建議去網上買/找本電子書,仔細把你感興趣的這個部分讀完。

如果整本書都覺得特別有意思,建議把書買回來放在身邊,仔細讀完,並且最好是反覆讀幾遍。

所以」得到「是我閱讀的第一步:篩選器。

不要小看這一步,這其實很重要,也是很有價值的。

比如知乎和豆瓣有一類文章特別受歡迎,那就是書單。

經常是幾十本書羅列下來,細心的答主再描述和介紹幾句書的梗概,並加上自己讀後的感受,那麼八成這會是一個高贊高收藏高感謝的文章/回答。

你看,這個需求很旺盛的。

「得到」可以很好的完成這個任務。

首先羅胖團隊精心挑選了一些他們覺得不錯的書,這樣大部分的垃圾應該是過濾掉了。然後經過某一個學識/閱歷還不錯的人解讀書的梗概,那麼你八成就能知道自己會不會對這本書感興趣或者這本書到底是否對你有用了。

然後再根據你對這本書的感興趣程度,決定下一步看這本書的仔細程度。

知乎的政治正確似乎是抨擊「邏輯思維」,最好再冠上一個「智商稅」的帽子,然後批評得一無是處就最好不過了。

其實挺可笑的。

一塊錢一本書,如果我能聽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就已經值回票價了,瀏覽完一本垃圾書的時間成本可遠遠不止一塊錢。

如果能因此找到一本非常喜歡的書,真正能幫到我的書,那就更是超值。

幫你篩選,這是」得到「的價值所在,這也是」得到「僅有的價值所在。


終於發現一個碎片化學習的受害者了。
如果說系統化的知識是一棟別墅,那碎片化的知識就是裡面的裝修。
我以前一直不覺得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害處,因為我對經濟學,法學有過系統性的學習,考過研也考過司法考試,雖然都失敗了,起碼打下來一些基礎。所以並不會覺得碎片化的東西會給我造成什麼危害。
看到題主說的這個朋友,我突然發現可能碎片化學習是有問題的,特別對於是那些沒有系統性知識打底的朋友們。
這就和沒有造別墅,反而買了一大堆裝修材料和傢具,露天貼了個諾貝爾地磚,擺個芝華士沙發,茶几電視櫃,再放個小米65寸曲面智能電視的感覺,是一樣一樣的。


推薦閱讀:

作為程序員,女朋友想學習編程,我該做些什麼?
你是怎樣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
不在意名利的人有必要認真工作學習嗎?喜好追求不適應社會怎麼辦?
是否存在活得華麗而輕鬆的優秀學生?
學Python Django學得很迷茫,怎麼辦?

TAG:學習 | 世界觀 | 沉迷 | 羅輯思維(網路節目) | 羅輯思維(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