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善意的嗎?
我們所處的 生活和世界 (人類社會和自然界) ,其中的各種規則和規律,(在人的意識層面)是讓人們更加快樂的嗎?
換句話說,世界的初衷(預設的規則和規律)是善意(有利於個體和種族生存發展)的嗎?
或者說,世界是「人擇」的嗎?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世界又不認識你,它是無意的。
@蘇簌 的答案是引人誤解的。
世界又不認識你,它是無意的。
一般來說我們會這樣說:我們不使用「世界認識你」或者「世界不認識你」這樣的表達方式,也不用「故意」(有意)或者「無意」修飾「世界」。
我們不認為我們可以談論這些東西,正如我們不認為我們可以談論地球的味道,太陽的音調那樣。在默認的語言體系下,世界是一個沒有意識的個體,因此單純地用無意和不認識來說,很容易引起歧義。因為很顯然這裡的「世界不認識你」和「奧巴馬不認識你」中的「不認識」是不同的,前者是平凡的真理,後者對於濤哥來說就是錯的。同理,「它(世界)是無意的」和「他是無意的」中的「是無意的」也是不同的。
「不認識」這種表達方式尚有同情地理解的可能,即認為「不」否定的是整個語句,但是這種說法也很少出現在漢語中吧。而「是無意的」這種表達方式顯然就是錯誤的,除非認為「無意的」是「無意識的」的縮寫,但是這樣縮寫顯然是不恰當的。
======================原答案的分割線======================
不。
我覺得,錯誤的問句是存在的。所謂錯誤的問句,就是那一類在回答它們的時候,需要用元語言否定來回答的問句。不少「哲學問題」就是這樣。
使用「不」,可以表示兩種否定:描述性否定(descriptive negation)和元語言否定(meta-linguistic negation)。大多數否定句,比如說「你男友長得不帥」「你做的菜不好吃」「他不會喜歡你的」是描述性否定。 而我給出的回答是元語言否定。
- 2 是綠色的嗎?不,2 既不是「有顏色的」也不是「無色的」,我們不談論 2 的視覺屬性。
- 小明停止毆打他的妻子了嗎?不,小明從未毆打過他的妻子,「停止」無從談起。
- 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嗎?不,「當今法國國王」沒有指稱。
- 地球的音色是什麼樣的?不,地球沒有「音色」這個屬性。
- ……
以上例子中的「不」都是元語言否定。當然,元語言否定還有一些別的類型。注意到這樣一點:一般疑問句可以用「不」作為描述性否定的回答和元語言否定的回答(考慮第二句,如果不附加解釋,那麼意思就是小明還沒有停止毆打,當然,第一句的「不」沒有可能理解為描述性的),因此是模糊的。但是,特殊疑問句如果用「不」來回答,那麼就只能表示元語言否定了。元語言否定有一個特徵:被否定的辭彙在元語言否定句中,並不是被使用,而是被提及 (use 和 mention 這個分析哲學的基本劃分我實在是懶得講了: Use-mention distinction ) ,它們都出現在引號內。元語言否定否定的是語言的不恰當使用。
具體分類的話,這一類錯誤可以更進一步歸為範疇錯誤(category mistake)。所謂範疇錯誤,是一類合乎語法的語句,但是在語類選擇上出現錯誤,因此不可能為真的語句,比如:- 無色的綠色的概念在憤怒地沉睡著。(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 相對論在吃早餐。
- 這個桌子的體積是 25 千克。
- ……
這種語句在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和散文中很容易出現,所有的暗喻(metaphor)都是範疇錯誤
(通感算暗喻嘛我語文學得差別欺負我,好吧不管算不算暗喻,反正通感也是範疇錯誤) ,明喻(simile)或許是一種合法化的範疇錯誤,「彷彿」、「宛若」、「好似」這些詞的使用可以視作一種事先的聲明的方式,但是這種聲明真的有效嘛?╮( ̄▽ ̄")╭
之前的四句問句的例子中,第一句和第四句是範疇錯誤,而二、三句則是預設失敗。其中第三句是專名指稱的存在預設失敗。當然,範疇錯誤也可以視作某種預設失敗:我們失敗地預設了這個對象具有那個範疇的性質。
所謂的哲學問題,有那麼一部分,來源於範疇錯誤。之所以說「所謂的哲學問題」,因為我不認為我們是在回答問題,而是在拓寬語言的使用標準。當然我也不贊同這些問題本身是哲學的,它們僅僅是引發哲學思考的錯誤語句。
- 數學對象是不是實在的(real)?美是不是實在的?道德是不是實在的?
我們是如何使用實在這個詞的?一般我們是不是用它表示一種和「虛構的(fictional)」對應的概念?比如說,我們會說「福爾摩斯不是實在的,他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我們也會說一個判斷整體不是實在的,或者說不符合實在。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是別忘了,一般的具體對象的實在性有非常明確的標準,就是這個世界中有或者沒有。我們沒有對抽象對象直接定義過實在性。抽象對象,僅僅是在語法上能夠作為主語放到這個位置上,這並不表示放到這個位置上之後,問題就自動成立了。
-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說一件事情有目的,有意義;兩件事情有目的,有意義;因此彷彿談論人生整體的目的也意義也是可以的。但是實際上,當我們在談論兩件不相干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說它們有各自的目的和意義。因此,如果人生僅僅是視作一系列事件的總和,那麼人生的意義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但是我們這種問法本身問得好像它們是一個東西那樣,就像是問「那群孩子的父親是誰?」
別的例子暫時想不到了,就說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吧。
- 世界是善意的嗎?世界是惡意的嗎?
對於認知主體來說,這樣的劃分不一定成立。A 對於 B 可以既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惡意的,如果 A 不知道 B 的存在。但是這種問法本身並不構成範疇錯誤。甚至,即便 A 認識 B,A 對於 B 也未必是善意的或者是惡意的,情況還可以是 indifferent。而對於非認知主體來說,indifferent 也是不可能的。
有兩組類似的例子可以用來闡明這樣一種結構上的關係:顏色和道德。
對於顏色,我們可以給出這樣一組詞:black、white、non-black、non-colored(colorless)。
對於道德,則可以給出這樣一組詞:moral、immoral、unmoral、amoral。
我的筆寫出來是黑色的或者是白色的都是正常的,我的筆「不可能」寫出來無色,它只可能寫不出。當然,這個說法依舊是有爭議的,畢竟我們還可以刻字,筆就算寫不出來,也可以在白紙上留下印記。
當我們說一個東西不是黑色的時候,我們肯定不是說這個東西就是白色的。除非你將其另存為單色點陣圖。
玻璃和空氣可以是無色透明的。但是那些不透明的東西都不可能是無色的。
數學對象的顏色是約定性的,比如說我們在圖論中可以規定一個面的顏色,甚至可以規定一條直線的顏色,如果我們喜歡,也可以規定所有奇數都是紅色的偶數都是藍色的。但是說到底,這裡的顏色僅僅是一個標記罷了。一個面有顏色就罷了,一條理想的線怎麼可能有顏色?自然,我們也一般不會說它們是無色透明的,當然我們同樣可以將無色透明視作某種標記。
moral 和 immoral 用來形容正常的道德事件,也可以用來形容正常人。但是並不是所有正常人類參與的事件都是道德事件。
unmoral 用來處理那些沒有形成道德觀念的對象,比如說嬰兒。當然,在某些情況下,unmoral 會用來表達 amoral 的意思,也即完全無道德可言。
道德判斷的直接作用對象不是個體,而是事件,一個對象是否道德則是根據關於他參與的諸多事件的道德評價得到的,當然,更為具體的表述是某個人在某個事件中是否道德。地球繞著太陽轉這件事情本身,談不上 moral 或者 immoral,而只能是 amoral。話說回來,如果要真的劃定一條清晰的界線來區分 amoral 和 unmoral 我覺得還是會有一定的困難。
我們說世界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惡意的,並不是說世界對人漠不關心。只有認知主體在知道對象存在的情況下才能用「漠不關心」來形容。世界不是善意的,它甚至連漠不關心都談不上。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似乎可以說「世界對我們漠不關心」,進而,覺得自己可以說「世界不是善意的」呢?因為你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啊同學。
將世界作為認知主體,讓它作為道德評價的對象,承擔道德責任,所導致的最大問題是人的責任被(完全地)免除了:- 我將你的父親殺死了?不,不是我,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世界將你的父親殺死了。
- 我偷了你的錢?不,不是我,是世界偷了你的錢。
- ……
道德的目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標準,而是一個人們今後的行為方式。我們說一個東西是好的、道德的、善良的、懷有善意的,那麼我們在日後就會去接近他;反之,遠離他。請問你要怎麼遠離這個世界呢?就算你認定了世界不是善意的,又要如何呢?你要去死嗎?你要別人來懲罰它嗎?你要它給你補償嗎?即便你作出了「世界不是善意的」這樣一個約定,這也並不意味著你在與談論人的善意相同的層面上談論世界的善意。你僅僅是強行給世界貼上了這樣一個標籤罷了,就和說「我們規定這個點是綠色的」一樣。
既然扯遠了,就談論一下語言的演變和其中相同辭彙的區別吧。
對於 Aristotle 而言,「數」就是自然數,因此,可以斷言「所有的數都是奇數或者偶數」。我不確定這是後人方便舉的例子還是翻譯的問題,又或者是,Aristotle 本人真的就是這樣想的。但是不妨這樣假定吧:最開始,所有數都是奇數或者偶數。
當我們允許兩個自然數的比作為一個數的時候,我們就破壞了「所有數都是奇數或者偶數」這樣一條規則。那麼,我們能夠談論分數的奇偶性嗎?似乎不行。當然我不太記得是不是一定不行了,因為如果我們能夠談論分數的模,那麼只需要規定模 2 余 1 的是奇數,余 0 的是偶數就好了,但是怎麼想都不會有這麼方便的事情。是否良定義果然還是很難說的。
類似地,一開始所有數字都是代數方程的根,有了實數之後就不行了。
再往後來,數字甚至不需要是有窮的,而即便是無窮基數和無窮序數,也能比較大小關係。也能有加法運算,而序數的加法甚至不是交換的。。至於乘法,約定負負得正的乘法和單純的自然數乘法是不同的,約定 i 平方等於 -1 的乘法和過去的乘法也有著顯著區別。
我們僅僅是把它們一併叫做「數」、「加法」、「乘法」罷了。這僅僅表明了演化上的承接關係,並不是說它們就是相同的東西。
做一個大而全的東西,是很好的,也是很難的。在做不到的情況下就不要勉強自己。即便我們強制給世界定義了善意,這種善意本身也已經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說的關於一個具體行為的善意和對於人的善意。
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種哲學病。當你意識到人類語言的正確使用方式和比喻、擬人的區別時,就會知道在何種情況下我們會說出這樣的話,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甚至,我們不一定是在用「世界是善意的」來表達對於實際情況的陳述。有可能僅僅是表達自己愉悅的心情。或者,用「世界是惡意的」來表示「我不開心」這樣一種不滿。expression 和 description 不同,是沒有真假之分的。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區分一個 expression 是否恰當。當你說「我生氣了」的時候,實際上沒有生氣,那麼別人多半就會把你當作傲嬌受。但是,又因為 expression 不能談論對錯,於是別人會重新將你的表達方式反過來理解:「不要」表達了「要」,「討厭」表達了「喜歡」,「嫌棄臉」表達了「么么噠」……我實在是懶得將這種情況概括為一個什麼東西,總而言之,語言就是這樣複雜的東西。「世界不是善意的」什麼的,或許也不過是自己在鬧彆扭罷了。It"s neither true nor false.
以上。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老了嗎?
殘酷才是大自然和這個世界的真相。
大自然是人類的朋友,這是我們常聽的一句話。潛台詞是,大自然無私饋贈了山林,河流,湖泊,人類所需的一切資源。海洋有魚類,山林有動物,地底還有礦藏。聽起來人類真幸福啊,躺在自然母親懷裡,享受著優越的生存環境。
醒醒吧,你以為大自然是好朋友嗎,實際上大自然隨時想殺死你。
人類生存的地球,自然環境非常惡劣。森林裡有獅子老虎,毒蛇猛獸,它們隨時會要了你的命。適宜人類的食物極其匱乏。人類發明農業以前,基本都是吃完上頓沒下頓,幾天餓著肚子很正常。地球上到處是植物,可惜大部分不能果腹,有些還有劇毒。
小到病毒細菌,蚊蟲疾病,大到洪水乾旱,忽冷忽熱,這些都會隨時要了人的命。人類祖先走出非洲分好幾次,前面幾撥都已經死絕了,現在這一支也是跌跌撞撞,走了幾萬年,才有幸到今天。文明史以前,人類幾乎沒有老死,大部分還沒到成年,就被消滅了——他們幾乎是被大自然殺死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類進化至今,每一步都在和自然抗爭。
人類發明農業,栽培農作物——農業被很多城市人視為「親近自然」,事實上,農業也是反自然。它要求水稻密集整齊地生長,種子剛一成熟就被收割;它要求水流順著人工溝渠行走,灌溉大片裸露土地。地球表面,農業是人類人工開發最大的一片面積。礦藏原本沉睡地下,沒有人類開採利用,這些東西毫無意義,宇宙中到處都是。人類發明工業,建設城市,創造出適宜人類生活的環境。
人類在改進大自然,但這個改進的過程卻是異常的艱難和痛苦,為了地盤和資源爆發的戰爭從有了人類以來就沒有間斷過。
殘酷才是大自然和這個世界的真相。
人類的偉大就在於,知道這個殘酷卻依然微笑著去面對。
不是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這是張愛玲奶奶說過的話。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里則說: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當你認識到你對這個世界而言,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你就明白了一切。2500年前,有個老頭說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這個世界看來,你與祭祀用的草狗並無本質區別,它為什麼要關心你是否快樂,為什麼要是善的呢。
不是。或者說,不全是。
世界和社會是不同的。這裡我理解你應該說的是社會。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善和惡的主體是人,善人多了自然就是人間天堂,而惡人多了自然也就是人間地獄。幸運的降臨到規則的軌跡上,你會感受到滿滿的善意。不幸的偏離了規則、社會的軌跡,你的人生痛苦不堪。
但世界是慈悲的。最大的慈悲在於包容了不同物種的生命。問這個問題的人該有多不會感恩啊
世界:怪我咯?
世界存在幾十億年了,以後還要存在很久。。。
怎麼會為了取悅你而存在?
人類啊!
圖樣圖森破。。。
╮(╯▽╰)╭不,世界的存在是基於規則和秩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你的快樂,世界從來都不當回事。
引用陽明先生的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個世界固有的一切事物和長久形成的規則,既不是善意,也不是惡意,有善有惡,是因為我們自身啊。
不同的規則,有些人過的很好,有些人只是埋怨規則。有些人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善意,而有些人只感受到了惡意。
與其被動期待世界的善意,不如主動,無論是在舊有規則內,還是超脫規則外,知善知惡,為善去惡,在有限的人生時光內,感受善,主動善,享受善。我眼中的世界是善意的。
即便它曲折泥濘。
它或許沒有初衷,但你可以有。
世界是無意的
世界由時間才能演化出空間,而心性、境界一詞只能是心的狀態,與空間無關。
世界無窮無盡,你也無窮無盡。心可包藏萬物,亦不容針尖。所謂善於幻化種種不可思議之形,如是展現百態人生。
無始以來,貪嗔痴疑慢相纏相續。從第一次劃分開始,世界便被無限劃分,當然包括劃分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是一,可又是偏頗的。因為世界仍是一與一切得關係,那麼什麼是一,什麼是一切?
一個不確切的理解是:人既是接收器又是信號台。接受宇宙的信息,又發出信息的信息。所謂善惡只不過是因事因地因人罷了。如最近的黃海波嫖娼,擱在文革和現在,區別自然顯現。善惡本身便是分別,便是共業。
你須知,無論何時,你要做的只是轉化這顆無始的心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怎麼翻譯比較好?
世界不具有善惡,不存在態度,對待所有都是一視同仁的.
人作死,就會死,主要在於人自己作死.
你是善意的,世界便會是善意的。你想世界是惡意的,它也會表現它的惡意給你看。境隨心轉。我知道很多人不太相信靈魂,也沒有什麼信仰。所以遇到任何不好的事,他們會判斷為人性即惡,實際上是你先沒有帶著一顆誠摯的心去對待他人的,也沒有了解到人性的複雜,甚至一個人自己這輩子的「惡」,也是因為父母家族做錯了,或者沒有信仰帶來的,但是說這些他們會信嗎?我看盤基本能看出一個人有沒有信仰,你覺得神奇么?因為福報就來自信仰,這就是一個神創造的希望每個人都進化成神的世界,很多人把自己想低了,但是你也完全夠不上神,因為你思想境界確實低,所以還需要不斷的行善積德,不斷努力。
一粒沙子是善意的嗎?
女友劈腿男友腳踏兩條船?上公交車沒刷卡被抓個現行還是地鐵上沒讓座被鄙視得一路心情不好?考試又掛科了吧還是直接忘記考試了?要麼就是被老闆罵了或者同事覺得你很賤吧?房租交不起了被房東攆出來結果發現城市裡面一個朋友都沒有?升職加薪的願望又破滅了還被分到了一個很傻比的項目組?爸媽又逼婚了還是親戚冷嘲熱諷讓你想自己扇自己耳光呢?大雨中等半天計程車都沒人來接你寒夜下班回家發現空蕩蕩的房間?別人都在用iphone了你還在諾基亞?
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你:
一個問題都有這麼多陌生的回來來試圖安慰你,與你共鳴,你不允許再懷疑這個善意的溫暖世界。
推薦閱讀:
※你人生到目前為止演技的巔峰時刻是哪一刻?
※是什麼讓你堅定了你的無神論觀點?
※你有哪些思想、價值觀念跟幾年前的自己完全不同?
※跟長得漂亮的女生在一起玩,總被說是陪襯怎麼辦?
※很多人努力一輩子也比不上有些富家子弟,那他努力的意義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