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理性是種怎樣的體驗?

相關問題:
思維過於理性的人有什麼劣勢?
在人際交往中,冷靜和理智會帶來哪些負面效應?


1,從來不吵架;
2,辯論沒輸過;
3,單身。


註定孤獨一生。
不說廢話,直接上文。

為什麼我註定孤獨一生


再過幾個月就要20歲了,但是在這過去的20年里,我完全沒有過任何戀愛經歷。當然,這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沒有想通究竟為什麼要談戀愛?當然,像其他人一樣,我也有喜歡異性的感覺,希望和一個人在一起。但是我完全找不到這樣做的理性基礎。什麼是愛情?為什麼要戀愛?為什麼要結婚?這些問題始終揮之不去。在別人看來,談戀愛完全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要不然人類也不會經過幾千年依然存在地球上了。這麼說固然沒錯,但是我卻無法接受這個理由。一件事情做的人再多,傳承再久,也不能證明其正確性,解釋其原因。而如果沒有理性作為基礎,僅僅建立在感性上的愛情一定是不穩固的。現在網上所謂的「把妹教程」鋪天蓋地,無非都是在說怎麼討女孩子歡心, 去追到妹子。卻沒有一個解釋我們為什麼要去這麼做。所以我想問,人們是不是過度的信任自己的感覺了?如果一件事情從開始就是錯的,那結果一般也不會太好。再者,我發現熱戀中的人往往會認為這就是命中注定的,對方就是自己的唯一,永遠不可能分離。可是實際上人們喜歡上誰可能完全就是隨意的。如果兩個人在一個學校或一起工作,平時經常見面,那麼他們在一起的可能就遠遠大於相隔很遠的人。如果愛情真的是那麼的偉大崇高,那麼為什麼異地戀會那麼難以維持呢?我懷疑,很多人對於愛情的認識也許是不準確的。


經過後來的學習與閱讀,我發現叔本華對於愛情的解釋也許是最準確的。叔本華認為:「有時候,人們不惜犧牲生命、健康、地位、財富,只為追求一己的紅顏。有時,它還會讓誠實者撒謊,忠篤者背信……有人大言不慚,謊稱男女之愛有其更高的目的,妄談什麼精神的相互交流,讓人直以為,男女之愛似乎如柏拉圖所說的純粹之愛那麼偉大,那麼高不可攀。不過很可惜,古往今來的男女之愛從來都是形而下的,從來未能達到柏拉圖所說的純粹之愛那麼偉大……究其原因在於,男女之愛原本就是一種肉體之愛,根本就沒有什麼形而上的意義……男女之間驚天動地的偉大愛情,只不過是期盼產生一個新個體的求生意志使然。只是自然所使出的一套障眼法。」也許,愛情根本就沒有那麼的聖潔、偉大,崇高。也許,愛情只是兩個人由於耐不住寂寞而在一起罷了。


如果愛情僅僅是出於本能,那麼也就意味著根本無法找到其所謂的「理性基礎」了。但是另外一個問題隨之而來:我是應當選擇感性,遵循這種本能,還是應當保持理性,拒絕這種本能呢?在感性與理性這兩者之間,我無法做出選擇。當感性告訴我:「你喜歡她,去追吧!」理性總是突然冒出來,說:「不,你沒有理由這麼做。」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愛情方面無法採取行動,既無法拒絕,也無法接受。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有人祝我早日找到妹子,我說,不對。然後她又祝我找不到妹子,我說,也不對。其實,應該是祝我早日做出選擇。

說了這麼多枯燥乏味的理論,如果還有人能看到這裡,那我真是非常感謝你的關心。因為這個問題完全是我的個人問題,我還沒有見到任何我身邊的人有類似的問題。不過,我也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任何人,或者希望任何人認同我的想法。想得太多,問題也太多,最後得到的,只有痛苦。所以我對於身邊的那些情侶永遠是祝福的,因為他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並收穫了快樂。話不多說,下面我來分析分析現實因素。


既然我現在的問題是無法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做出選擇,而不是完全的選擇了理性拋棄了愛情。那麼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就會突然就會去選擇愛情。 又或者出於親戚與家長的壓力,被迫選擇了愛情。如果那樣,是不是就說明我能夠找到妹子了呢,我並不這麼想。


我從出生到現在,從來就沒有什麼成名,或者賺大錢的想法。唯一的理想,就是平凡的度過這一生。而我自身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使我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從小到大,我永遠是一群人中最默默無聞,沒有存在感的那一個。當然,我也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因為這本身就是我想要的。上了高三以後,隨著升學的壓力,我意識到,在我即將步入的這個社會中,完全就沒有我的容身之處。甚至當時還曾經連續兩個月中午只吃白米飯,只為了儘快適應未來清貧的生活。後來高考失利(雖然我本來就覺得考不上吧),只好出國。到了美國的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念大學,最終還選擇了完全沒有前途的哲學系。這樣看來,如果等到步入社會,我絕對會是被這個社會淘汰掉的第一批人中的一個。這樣的人,豈不是註定孤獨一生?


我註定孤獨一生,這只是一個事實。對此,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找不到妹子的痛苦只存在於想找妹子的人之中。而我的痛苦,則是在這個事實之後的,無法行動的痛苦。所以我由衷地希望,像我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人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最後,用我兩年前寫的一首「三行情書」來結尾吧:


如果世界上的人口是奇數

我希望

我是唯一孤獨的那個


-----------------------------------------------------我是一年的分割線-------------------------------------------


為什麼我註定孤獨一生(2)


時隔一年,我再一次用這個標題寫了這篇文章。因為在這一年中,我雖然對這個結果的想法沒有改變,但是對於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有了不同的認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討論了關於理性與情感的矛盾問題,即「我無法通過理性解釋我為什麼想找女朋友」。而這種矛盾使我失去了行為的能力,既無法拒絕,也無法接受。可是之後我卻漸漸發現,理性與情感兩者之間並不是矛盾的,更準確地說,他們之間是不可能產生矛盾的,因為這二者跟本就不屬於同一類,也不具有任何可比性。要將這二者進行比較,就好像是在比較「包子更好吃還是鉛筆更好用」一樣。理性與情感並不是矛盾的,而恰恰相反,他們是互補的。就好像包子是用來吃的,而鉛筆是用來寫字的。理性所行使的功能是情感所不具有的,而情感的作用也是理性不能夠替代的--理性是提供方法,而情感是提供價值。

我之所以得出上面的這個結論,源自於休謨的「是與應當」問題。休謨在《人性論》第三卷第一章第一節中寫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個道德學體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個時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進行的,確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對人事作了一番議論;可是突然之間,我卻大吃一驚地發現,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題中通常的『是』與『不是』等連繫詞,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一個『不應該』聯繫起來的。這個變化雖是不知不覺的,卻是有極其重大的關係的。因為這個應該或不應該既然表示一種新的關係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論述和說明。」簡而言之,休謨「是與應當」問題指出,我們無法僅僅從對一件事物的描述(什麼是什麼)中得出規範性的結果(什麼應當怎麼樣)。就比如說我看到一個老人在路上摔倒,「老人摔倒」僅僅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他沒有告訴我們應當怎麼做。而真正導致我們做出某種行為的,實際上是我們的情感。如果我去扶,那麼可能就是「同情」、「責任」、「榮譽」這些情感佔了主導;如果我不去扶,那麼導致我這種決定的很可能就是「恐懼」、「厭惡」等情感。事實上,我們所有的行為動機都是由情感產生的,是情感為行為賦予了價值。而如果僅僅以來理性,那麼我們就無法做出任何行為。假設我想要用理性去分析「不扶老人」這個行為,就會得到這樣的結果:-為什麼不扶老人呢?-因為可能會為我帶來損失。-為什麼你不想有損失呢?-因為有損失就會不開心-為什麼你想要開心呢?-……。如果想要用理性去解釋一切,那麼你最終什麼解釋不了。一切行為的動機--情感,是無法,也不需要被理性所解釋。


既然情感是無法被質疑的,那麼也就是說如果我喜歡一個人,我就只能接受這種情感,不去思考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感。這是不是說我喜歡一個人就應該去追,於是改變了我「注孤生」的結果了呢?我並不這樣認為。我們雖然討論了情感的絕對性,但是我們並沒有討論理性在行為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理性無法解釋行為的動機,那麼我們是否還需要理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需要依靠理性使我們做出符合我們動機的行為。在上面的例子中,是理性告訴我,如果我想快樂,我就應該避免損失,而要避免損失就不應該去冒險扶那個老人,於是我就沒有扶老人。是理性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行為才是與我們的情感相匹配的。簡而言之,情感能夠給予我們目標,而理性能為我們指出通向目標的途徑。現在,情感(喜歡)已經向我指出了目標(在一起),那麼我所需要的便是運用理性為我指路了。然而我遺憾地發現,我的理性並沒有向我指出達到目標的途徑。恰恰相反,他告訴我,我的目標是不可能達到的。


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我笨到不知道怎麼討妹子歡心。即便我在這方面再不擅長,網路上鋪天蓋地的「教程」也絕對足以使我成為一個「把妹達人」。真正阻止我行動的,是因為我發現我情感的對象是不存在的--我喜歡一個人,但是不是我喜歡的那個人。或許《三體2·黑暗森林》中醫生對羅輯所說的一段話能夠更清楚的解釋這種情況:「大部分人的愛情對象也只是存在於自己的想像之中。他們所愛的並不是現實中的她(他),而只是想像中的她(他),現實中的她(他)只是他們創造夢中情人的一個模板,他們遲早會發現夢中情人與模板之間的差異,如果適應這種差異他們就會走到一起,無法適應就分開,就這麼簡單。」 以前,我只是不知道我為什麼喜歡一個人,而現在,我連我喜歡的是不是人都不知道了。不過這也解釋了為何婚姻總是以悲劇收場,因為所謂婚姻,只不過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幻想而承受的煎熬。然而,幻想終究是不能變為現實的,幻想破滅之後,最終剩下的便只有煎熬了。如果我喜歡的僅僅是個幻象,那要如何才能和幻象「在一起」呢?像《三體》中羅輯那樣腦補么?我想我的腦洞大概還不足以支持我這麼做。這樣看來,我的情感給予我的目標,終究也只能停留在「目標」這個階段了。而我,依然是註定孤獨一生。按照慣例,依舊以詩來結尾(姑且算作是詩吧):


看不見你時

我想念你

想念你

住在我心裡


看見你時

我懼怕你

懼怕你

會使我發現

住在我心裡的

並不是你


-------------------------------------------------------正文結束---------------------------------------------------------


看了一些評論,我想做出幾點回應:


首先有很多評論表示我說出了他們內心的想法。對於這一點我表示很高興。當然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哲學也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只不過很多人由於不了解,不知道這也屬於哲學罷了)。當然我也看到了一些反對觀點,比如下面這些:

1. 有些人說我太年輕,比我年長且單身的人有很多,因此現在做出「注孤生」的結論並不合適。這個觀點我並不是很贊同,因為我的年齡與我推出這個結論的過程之間沒有必然聯繫。換句話說,即便是我把第一句話刪掉,也並不會影響整個過程的推導。當然,我承認或許我的看法在以後會有變化(文中我也表現出了一年之間思想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絕對不會僅僅是年齡增長的結果。更多的是依賴於看問題以及思考的方式。因此過分的強調年齡未免有些「訴諸人身」的嫌疑。

2. 至於說我性冷淡的,我想大概是沒有認真去讀我的回答。我在文中已經明確的表示了我具有這種情感和慾望。我只不過是在嘗試去冷靜的分析它罷了。當然有些人可以說我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性冷淡。我想說你們既然不了解我,還是不要妄下結論比較好。

3. 可能還有人說我沒有談過戀愛因此沒有資格去談論這件事情。確實,可能對於戀愛這種事情切身經歷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文章中我盡量的避免了從「經驗」上去討論愛情的,而是從邏輯上去討論。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愛情這種東西是理性與邏輯無法解釋的,所以這種分析是毫無意義的。其實這一點在文章中我也有提到,所以我的結論中也沒有完全的去否定愛情。

最後我想聲明一點,就是我這篇回答其實並不是在證明「太過理性的人註定孤獨一生」。而是分享了一個自認為「太理性」的人對於某件事物(愛情)的看法。因此,我是不是「注孤生」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閱讀這個回答,親身感受到「太理性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是又一年的分割線-------------------------------------------

我戀愛了,理性拜拜。


1,能和很多人聊的來,既能和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混子談天說地,也能和文青對文字相聊甚歡。上限和下限都遠超常人,但是不混任何圈子,不待小團體。


2,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力求萬無一失,哪怕多費一些時間。


3,不喜歡說廢話,但是知道有些人必須和他說廢話才能節約時間。

4,情緒基本不會失控,甚至哭也是經過自己內心允許才短暫擁有。


5,集體榮譽感基本沒有,特別討厭合作,除非合作的團體中的所有個體個人能力都在我之上。

6,知道面對別人時需要的表現,比如面對家中長輩,無論他們對錯我都要謙卑傾聽,不管心中是否不屑一顧。面對請教別人時,一定裝出困惑不懂的樣子,儘管可能我對答案了解更深,也不會表現出我早已經知道的神情。

7,對待別人一視同仁,相信表面壞的人也有優點並願意引導其發展,相信表面善良的人也有惡意並悄悄遠離。

8,就算知道別人的缺點也不說(說出來萬一他改了怎麼辦),但是知道別人的優點一定要讚揚,說不定別人就會告訴你如何培養這些優點。


沒有集體榮譽感。

別人都熱淚盈眶時,自己反而覺得有點尷尬。


1,成功者居多。
2,很少解釋。被誤解也不解釋。不懂便不懂。
3,目標明確,堅定方向不回頭,且深信不疑。
4,情緒控制全在自己,不計較不在意的人的看法。在意的人也有限。
5,即便有重大的眼前利益在前,也會為將來可能或一定到來的風險止損。
6,行事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
7,冷漠是表象。實質是已看到事件的來龍去脈。不會為了假意溫暖而噓寒問暖。
8,失去什麼不會悲慟。人生得到和失去總是守恆。
9,會保留一處凈土。在哪裡,外人不得知。
10,煙火氣不夠。孤獨。高處不勝寒。
11,太理性的人少朋友。要的是同一平面。
12,太理性某種程度近似無趣和無情。

若是女性,會聽到,你確定還是個女人嗎?


最理性的人,不會把理性和感性對立起來。他們確切地知道,自己是一個人,一個有情緒有需要,有繁衍後代要求的普通生物。他們知道自己其實不可能通過理性解決所有問題。
理性的終極就是不迷信理性,就是給混沌和無序也留有餘地,就是明明知道很多事沒有意義依然會去嘗試。
其實那些把自己隔絕在人群之外,規律機械,目標明確的人都不能算是「太理性」,他們只是迷信理性而已。如果按照佛洛伊德的理論,有序不過是冰山一角,混沌和無序地潛意識才是驅動人的根本動力。
所以,理性到了一定程度,便會回歸,便會在平日變成一個再無區別的普通人。只有在關鍵時刻,你才會發現,我擦,這傢伙原來早有準備。難得糊塗了,這才是真正的理性。


別人騙我的時候,用激將法的時候我都能聽出來。


把別人感動到哭得稀里嘩啦的小說,只要有任何一個情節過於牽強,我就會在心裡默念「作者傻逼」。


明白大多數生活的感人之處 卻無法感動自己


明明知道別人的話是騙你的,還要假裝被騙到,結果就是需要經常裝作被打動,裝作被騙到,裝作相信,裝天真。需要照顧太多人的情緒而自己內心卻很空虛。
對真愛的辨識度太高,但這個世界上真愛又太少。所以真的,真的很孤獨。

PS:往往在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2016.12.1 所以很慶幸,這麼敏感的我也找到了一生中值得去好好愛的人。


太理性的人,思想跳動太快,幾乎沒有時間去體驗情緒,因為不管遇到什麼事,轉眼間就能分析完畢。

生活中幾乎只有選擇題,沒有問答題,因為所有的選項我都已知曉。

任何問題都被分解成選擇題,一層一層的延伸下去。

做判斷很快,冷靜分析,一層一層的判斷,判斷好就立刻判斷下一個問題,從不拖泥帶水,也不會後悔。

理性的人都有很強的掌控情緒的能力,除非自己願意,否則的話不會有很強的情緒波動,因為我們隨時都做好了,接受一切可能發生的或好或壞結果的準備了。

很多時候為了體驗情緒,都要極力控制自己不去思考,但一般來說都沒什麼用,頂多拖延了一點時間,因為大腦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自動運算,自動給出詳細的令人髮指的結果,無視任何情緒。

理性也會帶來全新的思維方式,做事分得清輕重緩急,會集中精力處理急迫的事情,把不緊急的留給以後處理,所以有時候會給別人一種處理事情超快的感覺,其實並不是,只是我們留到沒人的時候去思考問題了,沒在人前表現出而已。

但是太理性真的會失去很多樂趣,因為看很多事都一眼看穿,覺得別人所做的都是過家家的遊戲,真心提不起興趣。

所以,會經常故意裝作很笨的樣子啦。


真正的理性,必然是經過歲月的磨礪,人事的流轉,而後總結反思,慢慢形成的一種性格,或者處事哲學.
這類人通常,第一:待人接物讓人舒適,並且不卑不亢.能夠說服自己去理解身邊的人和事,而不是用雞湯和大道理去開導別人.
第二:通常溫柔,願意用善意去看待世界.但是卻不單純.(這裡指的單純不是貶義)
第三:不會推卸責任,會理解人人都有他的難處.
第四:清楚知道不能依靠任何人,不能總把希望寄托在外界,只能通過讓自己強大才有能力保護自己和在乎的人.
最後:這類人心裡都清楚,任何事情都沒有捷徑,如果非要說有,那就是選擇正確之後,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看到一些朋友對理性這個詞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小弟在這裡做個簡單分析.什麼叫理性?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和漢語詞典.

什麼是理性?(意思和感性相對 ,指處理問題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化原則來考慮的態度,考慮問題、處理事情不衝動,不憑感覺做事情
《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
[理性]
1指屬於判斷、推理等活動的(跟感性相對):理性認識。
2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失去理性

[理性認識]認識的高級階段。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過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飛躍,它反映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繫。 )
第二:(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有自信與勇氣地遇事不慌且能夠全面了解和總結並儘快的分析後恰當的使用多種方案(這些方案可以是預備的或是臨時的)中其中的一種方案去操作或處理,達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於現有的理論,通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得到確定的結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質就是否定與懷疑。)以上內容僅為部分、詳情可百度.


so:任何人的自信和勇氣都不是憑空的,精準的判斷力,必然來自無數的經驗,無數的經驗必然有過無數次挫折,也必然有過無數次錯誤.
一般人是無法達到這樣的程度的,比如頑強的毅力,有底氣的自信,而不是自卑的自負..
並且生活中能夠控制好自身的情緒的人,再差也相對來說已經很不錯了、這些都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
個人認為,能夠真正做到理性的人.這些特點一定具備.現在時代的人,都喜歡把冷漠當理性,自私當保護.而真正的理性必然會有歲月的磨礪.而不是麻醉自己的靈魂,以自我為中心的看待事物.

而太理性,則是極致.絕大部分人口中的好與不好,難道真的就不好了?太理性的人獨處著,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不要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造就的思維與見識,認為雞蛋就是來吃的、難道雞蛋就是只能吃?

如果自信,自律,勇氣等辭彙兼顧一身的人,你告訴我他極端,他不知性,他不應該成熟,那麼請你去改寫百度百科和漢語詞典吧.謝謝您.
以上幾點差任何一個,都不能稱為真正理性的人..至於總結,答案已經在最前面寫出來了..不盲從,這個是理性的人第一步..


經歷時,總覺得自己在旁觀。


實名反對包括最高票答案在內的大多數答案。 真正的理性是連感性也在理性控制範圍內的, 是一種處事方式與態度,很多答案包括題主所說的那些所謂太理性的人是他的演算法太簡單忽略了太多變數。這和理不理性沒關係,只和愚不愚蠢有關係。甚至是不夠理性的直接表現。在崇尚理性的人看來,沒有過於理性,只有不夠理性。這個問題就好像你認為機械呆板是機器人的特點,但實際上那只是因為那些機器人發展程度還不夠,還不夠「機器人」而已。
至於說理性的人有沒有感情,當然有,理性是處事方式與態度,而感情決定著做事的目的和基礎。換種方式說,理性的反義詞是感性,而不是感情,我選擇理性是因為我不相信感性,但我願意為許多事耗費腦子卻恰恰是因為我相信感情。


最近在追女孩子.一點都不想變得理性了. 偶爾一些點贊讓我慌慌噠.
理性上我覺得我要失敗呀.我要勇敢啊.艹.理性上我做不到啊.姜掉了
-----------------------------------------------------------
1 不噓寒問暖(也厭煩別人噓寒問暖).不簡訊不微信,不電話.

2 相比於臨時性的信息(新聞,八卦,近況),對時效性更強的信息(知識,經驗,體驗)更感興趣.

3 購物的時候要麼選擇銷量,要麼就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4 由於深刻的自知之明有一定程度的自卑表象(實際上不算)

5 還是處.甚至沒有感情生活.

6 對蘊含新的方法辦法的產品充滿好感.

7 鄙視代言人,洗腦式廣告.

因為知道沒人看,所以不會做太長的回答.

半夜起來拉屎,續一些。

8樂觀,我看有很多其他回答說會憂鬱,實際上理性的人會知道負面情緒毫無意義反而容易保持較好的情緒狀態。

9 我行我素,因為只有利益相關才需要在意 規則不重要

10 喜歡交換意見 勝於說服他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

11 什麼都無所謂,什麼都不關心,懶,怕麻煩

12 朋友不多,社交量和收益的關係是向下開口的拋物線


我敢打賭五毛錢回答裡面三十歲以下的人佔比超過95%。

如果我輸了,我願意把這五毛錢捐給壹基金。

?((?⊥?))?。 天天雞湯耍猴有勁嗎。


—————————————————————


沒有一定的歲月積累,沒有人可以保持足夠的理性。

不信?沒事。我又不會當著你的面扇你親人的耳光來驗證你的理性。

你只要不自己打臉就好。

以上。


一、理性給不了直觀的感受


它只給你:單身!無聊 ! 平庸! 以及毫無色彩的人生。
道理給不了 多巴胺,
知識給不了 慾望和恐懼,
聖人給不了條件反射,
經驗與能力給不了 FOCUS的理由。
——知道再多,沒有什麼卵用。

二、理性給不了執行


高度抽象的邏輯思維。 宏觀上適合作計劃、交流、思考、管理。
但微觀上的每一步行動。 還是以下東西說了算,他們是:
1、追求特定目標的強烈慾望
2、多巴胺 節律反饋 導致的個叫「興趣」的東西
3、恐懼 和擺脫 的不良情緒
4、不正常的專註 ,偏激,強迫症。
5、約束過多 random walk的紀律性。別犯傻。
6、正視自己作為人感性一面的客觀現實。
就是:
亢奮、激動、決心、 完美主義、 敬畏、 人性。


三、絕對理性不符合客觀世界規律

所謂命運:
在於宏觀的相對確定性,和微觀的相對不確定性。
生活乏味的人。 基本確定了工作平庸


四、理性未必更容易成功

理性的邏輯系統運作機制是:

信息+適用範圍+模型演算法+不穩定誤差=結果

由於現實社會,信息是不完全的、適用範圍是有限的、模型演算法準確性是相對的。 脫離理性, 加入不穩定誤差,有時會有意外驚喜。
——人類就是這麼進步的。
當大家都說讀書沒用時,列出大道理, 也許正是讀書發財的好機會不是?

對了,我很理性。所以很乏味。

———————————————
我是不是說多了?
以上。


強迫症式的體驗,因為仍然會感到不安的。

就是生命在讓自己去計算最佳值的時候,你無法避免冰冷的感觸觸及你的內心,相當時候會覺得不舒服,生硬寒冷,價值觀在大腦里打架,像只蒼蠅嗡嗡嗡地鬧。況且,各種抄近路的方法,各種不太道德的做法全部被計算出來了,然後留給你的就是無盡的迷,一邊自責一邊在想到底要不要這樣做呢?如果沒抄近路發現虧了一大把或者被別人更無恥地抄了還被嘲笑之類的,再想到之前的糾纏與覺悟,就會覺得很不很不舒服了。

總之不是什麼很好的感覺。
—————
老子不幹了,前面幾個話語模稜兩可對號入座跟今日運程似的回答拿那麼多贊,人都有種喜歡證明自己是被害者的衝動對吧?
還有什麼感覺不到的,你們那是叫做發育不良,發育不良聽到了沒有。根本算不上什麼理性不理性的聽到了沒有。這種人最沒有資格抱怨自己是受害者了。


情感表達接近於:在當前情景下,用這樣的表達,會比較像一個常人,所以我這樣表達


很難很難生氣。
一 遇到讓一般人會生氣的事:
1 成事不說。事情已經發生了,想解決辦法。
2 人品守恆。禍也是福,福也是禍。
3 出了這個事還是怨我,我應該之前提醒它的,我應該做好預案,我應該把這當成提升自己的寶貴機會。。。

二 看到電視或生活里的人物慪氣吵架撒潑:
1 她有她的苦衷。也許她受的教育不夠、身體不舒服、剛剛丟掉工作。她只是找個由頭要宣洩。
2 她真實的需求是什麼?找到那個癢處了卻她的呱噪。
3 你個蟲子,我也是蟲子,有什麼好吵的。對歷史、對星空、對遠方有溫情。

很難真的生氣,偶爾形式所迫,會假裝生氣。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世界觀 | 理性思考 | X 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