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凱歌的新作《道士下山》?


中國網路上的影評者似乎極具被煽動性。


陳凱歌每次上映新電影的時候,總是會有人說:陳凱歌已經變了。


其實變的不是陳凱歌,而是我們的心。


今天,阿布就想說說近期那部被罵的最嚴重的片子——《道士下山》。

豆瓣評分5.4,好於11%武俠片,好於12%動作片。

豆瓣上一水的一星影評。


「爛、江郎才盡」成了評價陳凱歌最多的詞,甚至有的人都開始質疑《霸王別姬》的導演是不是陳凱歌。


阿布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觀察點跟他們不同。


在影院刷完了《道士下山》之後,我覺得這部電影很不錯,而且我還在想網上一定會有人稱讚陳凱歌。


結果······

網上一片罵聲。


阿布一直在想,什麼情況?


這部《道士下山》絕對是被低估了啊!

本片講述的是小道士何安下從道觀中出來,在世間經歷悲歡離合七情六慾之後,又回到山上的故事。


何安下的師父以道觀缺糧為由,讓徒弟們比武。

何安下打敗了所有師兄弟,他以為本事大的人會被師父留在道觀里。


沒想到師父卻說:「贏了,那你就下山去吧,自己找口飯吃」。

於是,何安下下山,碰到了崔道寧(范偉飾),崔道寧收他為徒教他醫術,他以為自己會在這裡紮下根。


沒想到偶然一次,他看到了師娘和她的小叔子偷情。


結果,師父崔道寧因此被氣死。


何安下為了幫師父報仇,趁著師娘和小叔子乘船游湖的時候,鑿沉了他們的船。


何安下不知道自己所做是對是錯,於是在寺廟裡入定七日。


之後,他又遇到了給師父彭乾吾(元華飾)買藥酒的趙新川(陳國坤飾),殺掉趙新川的彭乾吾,給父親彭乾吾買葯的彭七子(房祖名飾)。


在之後,他遇到了周西宇(郭富城飾)、査老闆(張震飾)。


何安下每遇到一個人,都會激發出他自己內心的某個方面。

有善有惡,有美麗有醜陋。


最後,經歷了世間的險惡,學會了與這個世界如何相處,回歸到了最真實的內心,與世間萬物和諧共處。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阿布首先想到的就是導演陳凱歌想要表達出來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把何安下的這一段旅程聯繫到我們的人生上來。


陳凱歌所表達的,就是一個人從步入社會到融入這個社會,再到回歸內心的一個心路歷程。


這從王寶強所飾演的角色的名字中就能看出來——何安下。


何處才能夠安定下來,或者說怎樣才能夠安定下來。


這也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需要不斷尋找的答案。


我們帶著懵懂和無知出生,就像何安下下山走進社會。


我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就像何安下經歷的所有事情。

最後何安下安定了內心,隨著査老闆回到山上修鍊,就像我們被社會洗禮之後,變得心如止水,波瀾不驚。

關於網上對這部電影的惡評,其實有百分之八九十都在吐槽劇情銜接的問題。


阿布承認,《道士下山》在劇情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但是造成劇情銜接問題的,我認為有兩點:


1、徐皓峰老師的《道士下山》從本質上說明顯不是一部純文學小說,也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通俗小說。


這本書情節並不環扣,前后角色幾乎都是孤立地一一出現。


所以說原著本身改編成電影就是個很大的難題。


2、就是我們的廣電總局,據說,這部電影由於多種原因被剪了很多。阿布都能想到陳凱歌為了這部電影做出了多少妥協。


片中關於彭七子和王香凝(這個人物阿布沒有介紹)的人物和故事其實是很豐滿的,我們看到的,都是被剪過的。


所以,對於你們所詬病的劇情······


除了劇情之外,阿布覺得《道士下山》的鏡頭、造型、布景、人物還有後半段的武打場面絕對都是高水準的。


之前一直反感崔道融(崔道寧的弟弟,由吳建豪飾演)的公雞頭,但是後來發現,他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真的很適合這個髮型。


所以我說,我們真的是對陳凱歌有些太過於苛刻了。


我們也對這部《道士下山》太過於苛刻了。


我敢說,其他的大導演如果拍這部片子,不一定能達到陳凱歌的效果呢。


說心裡話,其實阿布今天寫這篇影評,沒有想太多,也沒有想為陳凱歌正名的想法,當然,我也沒有那個資格。


我只是單純的覺得,一部沒有那麼爛的電影卻被貼上爛片的標籤被輿論壓的喘不過氣來,這種感覺真的讓人很難受。


或許,我們應該學會正視一部電影,學會客觀的評價一部電影,一個導演。


而不是選擇牆倒眾人推。


嗯,就這樣吧。


徐浩峰老師的《道士下山》原著其實是很難改編電影的,因為它嚴格說來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用小道士何安下串聯起了各種民國異聞錄,同時也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這樣的故事雖然有趣,但在改編電影的過程中,各種豐富到爆炸的細節,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干擾。因為很難找出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衝突,對於傳統的商業類型片來說,這樣的故事拿來改編電影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因為這個題材決定了製作成本不會低,出於市場考慮,它又要必須改編成一個能夠擁有足夠觀眾基礎的類型化敘事,才可能在市場上獲得足夠的收益。

《道士下山》並不能算是徐浩峰老師的成熟作品,但是它因為其獨特的視角和文風,開創或者說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武俠小說風格,也算是開宗立派之作。但是書中所描述的許多功夫場面,是很難完整地視覺化的(我們從徐浩峰導演的幾部電影中也大概能想像出那種難度)。

故事、人物、衝突、視覺概念、世界觀等等元素綜合起來,《道士下山》並不算是很好的一個電影改編文本。如果一定要動,就得從根本上動。要麼是「形」要麼是「意」,很難二者兼得。

對於陳凱歌導演來說,無論我們如何評價他近年的作品,但他之前曾經達到的高度是不可否認的。《道士下山》這部電影其實不用多說,其他人的答案都已經很全面。

導演職業很殘酷,觀眾永遠會用最後一部作品來記住你的背影。
我願意記住那些曾經的感動。

下面的文字只是一種創作上的零星探討,對於原著和電影來說,他們都是走在前面的先行者,這種探討並無不敬之意,只是想嘗試一下更多的可能性。

從劇作改編思路上來說,既然本書叫《道士下山》,那麼主角勢必就得是小道士何安下。作為第一個核心問題,我們就要面臨一個考驗:道士為什麼要下山?

這個問題其實是整個故事的終極問題。它可以沒有答案,但它必須要能讓每一個願意直面這個問題的觀眾都得在內心有某種反應,才可能在後面的故事展開中,逐漸進入這個世界,並從中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而這個問題就特別考驗創作者如何理解當下市場和當下觀眾,以及他自己了。

如果是山上沒飯吃要減人口,那麼為什麼沒飯吃?為什麼要減人口?為什麼又是何安下?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直接關係到電影的整體氣質,以及結尾。因為這是一部電影,我們在出發時就已經預知了終點,只是當我們抵達時,每個人的預期是會不同的。
但最好不要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就出發了。出發是很重要的,總要有某種儀式感讓觀眾意識到,一段奇異、驚險、意外的旅程,即將展開。缺乏了這種儀式感的驅動,觀眾會隱約覺得缺失了某種內心的牽引,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即將奔向何方,也不知道這段旅程的終點將會有什麼在等待。

原著里有兩句話其實是很重要的參考:
一句是「我能不能從這個世上得到一個饅頭?」
一句是「惡念來自不得志的生活」

【增補部分】《道士下山》作為一本小說其實是很雜亂的,它其中裝了太多的民國武林傳奇甚至是屬於怪談的東西。那麼在改編時,改編者就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結構框架,才能在大量的內容取捨過程中,準確地保留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將這些凌亂但閃光的東西串聯起來。

如何從雜亂但質感細節豐富的故事中找出那個電影故事,其實在於電影創作者自己想講什麼。然後所有的素材都可以也必須為此目的而服務。
如果是我自己來改編這個故事,那麼上面這兩句話會是我在進行改編時的重要參考。「我能不能從這個世上得到一個饅頭?」,可以解決「為什麼」下山的問題。至於這個「饅頭」是什麼,那就看具體創作者如何將自己內心的故事裝進去了。
「惡念來自不得志的生活」則可以處理為何安下在整個故事中至始至終面臨的挑戰。我們有了核心人物、核心衝突,那麼再去構建核心事件時,取捨的標準就會相對明確了。

趙心川和彭乾吾,中統特務沈西坡和日本忍者,日本劍客柳生冬景和柳白猿,中統高官趙笠人和京劇名家查老闆,何安下和不孕症女子,這五組人物關係都蘊含著很多的可能性,如何將這些人物和衝突都作用到主角小道士的身上,就需要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才能做出故事結構,並容納下足夠的空間去控制節奏。

趙心川和彭乾吾的關係是民國武林傳奇,他們在一個無奈的大時代中仍然試圖去維繫一個註定失去的標準。就類似《一代宗師》中的那些宗師們,都要選擇是跟隨時代還是留在過去。

中統特務沈西坡和中統高官趙笠人,他們在這樣的一個故事中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傳統的武林或者江湖,官府都是某種類似於暗物質的存在,它似乎看不見卻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有了這樣的兩個人物,這個故事才能和時代發生衝突。

而日本忍者和劍客,就直接是大時代的縮影了。如果按照原著的時代背景,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即將到來的危機前夜,中日戰爭的陰影已經籠罩到每一個普通人的頭上,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那些武林人士。時代即將發生巨變,這些用一生去信奉和實踐某種哲學理念同時又具有某種超人能力的武林人士,該如何面對這個時代巨變,選擇退隱還是回頭?還是投身洪流?

這些所有時代的縮影,最後都要也必須匯聚到小道士何安下的身上。因為他面臨的問題,正是所有人都面臨的問題:我們想從這個世上得到什麼?我們能到什麼?又願意付出什麼代價?

關於審查……所有創作者都會受到制約,只是,我們中國的創作者受到的制約也實在是……

上面的可能性中已經把所有宗教元素都儘可能地摘掉了,因為中國有一個機構叫「宗教協會」,就算我們是在講故事,而且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在講故事,還是會有人擔心我們在影射誰。

如果日本元素也可能會犯忌,那麼去掉日本忍者和日本劍客後,故事還是有足夠的空間去閃轉騰挪。但是30年代的故事背景就失去了特定意義,無形中喪失了很多世界觀的可能性。

如果中統也不能提,太極門派之間的恩怨也不能提,那我就洗洗睡了。


(之前合作過一個導演,在上海松江盛強片場拍一個電視劇,裡面的服裝場景風格都讓我一愣一愣的,明明一個民國劇,拍得像仙劍奇俠傳,到處是桃花,發亮的柱子,艷麗華服和蓬鬆飛機頭。我正不解,導演讓我好好研習一下於媽之後再來跟他談話。
當我看到吳建豪的髮型的時候,頓時嚇了一跳,以為該導演附體。還別說,有些場景,確實是在松江勝強拍攝的。)

這一類影片,包括《無極》《三槍》在內,可以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無力感。
好的影片,無論製作多簡陋,但是一種澎湃的生命力蘊含在電影中,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緊抓觀眾的心,讓你一下子被吸引,不願意離開。無論是故事還是主題,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命中感,其振聾發聵的巨響如同超聲波一樣,表面無聲,卻能實實在在感受到能量。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一種黑洞般的吸引力,一隻看不見的手,讓你和故事與角色緊緊捆綁在一起。
我看《Bourne:Supremacy》或者《TDK》,或者《Inglourious Basterds》,無論你從影片的什麼地方開始看,你總能感受到一種野蠻的力量,完全能感受到影片就那麼自信,不用廢話。
大凡好的電影,都有這種東西存在。

有一種電影,使用了各種手段,甚至不惜用最直白,效率最高的辦法讓你坐住,為了同時滿足下三濫到高貴冷不同觀眾的需求,情色暴力高冷意境等十全大補丸全配上,但是你就是感覺一種犯罪感:都這樣了,我要是還不說好,是不是我自己哪裡錯了?
說到底,還是不自信。
我覺得除了一些貌似高深的大道理,本片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說什麼。故事支離破碎,人物異常扁平。很有可能以導演的性格,覺得既要符合市場,又要保持自己第五代一代宗師的位置,始終找不到感覺。最後沒辦法,乾脆什麼都配上,反正中藥吃不死人。
倘若影片在王寶強西湖殺人之後開始懺悔自己對師娘的慾望,認真的進入故事,尚不失為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但是……
我在國產片中怎麼死活看不到一個世界觀完整,人物定位準確,敘事流暢且複雜有度,戲劇架構嚴謹的片子呢?
國產片裡面的氣韻,從來都是斷的。
崔道融和哥哥的矛盾到底是什麼?何安下到底經歷了什麼情感和世界觀的升華?他對世界的看法到底是怎麼一個變化?外部世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這兩個練猿行術的人,相互的情感到底是什麼?林雪的這個角色起什麼作用?王學圻扮演的角色什麼鬼?整天大道理,可又不參與敘事,李雪健扮演的師父,完全沒有存在感……都不解釋,反正也沒什麼好說的,搬小板凳看導演講道理吧……
最後說一句,片子不難看,只是一種深深地無力感。我走齣電影院的時候,很多觀眾表示睡著。我自己看的時候,總是覺得:哎…反正就是一場一場的打,算了吧。


在創作精神上,《道士下山》是《無極》和《三槍》的私生子。它們都體現了導演在操弄自己不熟悉的類型和題材時的進退失據,並且想當然地加進許多效果和初衷完全相反的時髦元素,同時還不忘了夾帶貌似高深的哲學或人生道理,於是帶來的觀影效果出奇一致,那就是全程令人難堪的坐立不安。其實這一切早有徵兆,不知有多少人在王寶強從地上撿起吳建豪扔過的飛刀時,立刻猜到他接下來會「出其不意」地射中靶心,或是當元華讓陳國坤先行一步時,已然料到他會偷下毒手,這些都是觀眾領先導演的證據。電影成功的秘訣沒有太多,其中核心的一條是,導演千萬不能比觀眾笨。


這令我得出一個沒有科學性的結論:藝術才華對一些導演來說,是總量恆定的。若是在前面支取過量,整個後半生都會處於透支的狀態。陳凱歌從《黃土地》到《霸王別姬》再到《荊軻刺秦王》,這十餘年的創作無論成敗,都壯懷激烈,淋漓盡致,但從《和你在一起》之後,經過《無極》,到《趙氏孤兒》,再來到現在的《道士下山》,感覺就像霸王從垓下出來,不管怎麼用力拚殺,挽回頹勢,每一步都只是在逼近烏江。


很久沒答題了刷下存在感。

不單單是為道士下山。為一部三分誠意,三分投機,三分無奈,半間不架的作品不至於。所以也不想談王寶強林志玲范偉郭富城張震。

1.陳導是不是受一代宗師啟發,也想來個民國武俠不知道,太多《功夫》《一步之遙》的影子,是拍攝地的,也是形式上的。我們暫且可以把它稱作魔幻現實主義。反正《無極》也是這麼魔幻著來的。為什麼我們的導演開始熱衷於濃烈的魔幻感,是為了盛得下那麼多五毛錢特效,還是為了追求某種詩意美感,還是為了謹防「別有用心」的對號入座,不得而知。不過這種不自信和跟風徹底葬送了一個原本現實性很強的文本。

2.國內名流熱衷供養仁波切,求神拜佛問神仙的風氣太重,導致現在動不動就喜歡玩禪機佛偈,以為作品的深度能從這來,想得美。
想起不久前看的《佛專》,佛門玄機被惡搞簡化成小學生思想品德課,雖然荒誕卻有落腳之處,全是因為「為故事找道理」比「為道理設計故事」 更加誠懇。這也就是為什麼片中人物都是符號化的,代表貪嗔痴慢疑,代表情、代表欲、代表恩、代表義。如果主人公本身足夠強大能夠吸附住這些符號也罷,遺憾的是主人公在故事中時顯時隱,你就分不清他應該是串聯珠子的線,還是落子的棋盤。

3.民國武俠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都不知道,哪怕有些零散的人物可以追根溯源,但它卻比金庸古龍虛構的武俠對當代觀眾更陌生。原著本身也刻意隱去了快意恩仇,也就少了真性情。過去習慣於以冤冤相報何時了為基礎展開一些武俠世界的命題,到了現在開始被不斷使用,卻又削弱它的核心地位。替補的概念是什麼?王家衛找到一點屬於自己的解答,其他人那裡,看不到。因為大家自己都沒想清楚。

4.徐皓峰小說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填補一個相對有些空白的武俠時代盲區,也在於語言敘述的獨特性,但是這種獨特性是修鍊到一半的,他的文位元組約克制,以期「不動情」,但是與他所欣賞的古龍的那種鬼魅洒脫還有段距離。當冷文字變成畫面,改變的方式不是加熱,而是強化。導演使錯了力,放大了文字的致命傷。

5.我必須說陳導是一個笨人。這種笨體現在他的敘事,沒有如今已經成標配的那些多線閃回倒敘環形。這種笨也體現在他的慣性思維,這種笨更體現在他三觀有點亂。這種亂不是他一個人的毛病。遊走在雞湯、養生、仁波切、自由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我們笨著,所以只有亂。

6.再好的導演也跟不上如今的流行文化。這是這個時代可悲的地方,無可奈何的地方,也是這個時代有趣的地方。我們不止一次地在劇院笑場,這是導演表達的失敗,也是集體儀式的崩塌,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下一秒彈出的彈幕槽點會是什麼,而我們總在期待彈幕護體,期待前方高能預警,期待每一個作品出來後,每一個事件發生後,段子手影評人吐槽帝的抖機靈。反正都是商業的一場陰謀,只有笑才能證明不上當。這樣拒絕的姿態還會一直這麼下去。

最後的最後,我確實是為了看志玲姐姐和范偉老濕的激情戲去的。我坦白。嚕嚕嚕。


評這部電影,要先講原著。

徐皓峰老師的《道士下山》是一部一路飛到天上去的小說,它明顯不是一部純文學小說,也顯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通俗小說。情節並不環扣,前后角色幾乎都是孤立地一一出現。道士何安下像個導遊,一路帶著我們從傳統技擊武術,走到傳奇,走到巫術乃至於神學的層面。

通俗小說要講章法,《道士下山》沒章法,本來不應該這麼受歡迎。
不過,功大欺理。

徐先生的功,有兩條是別人絕對難追趕的。一是玄,二是奇。

玄是武學的思想宗旨、哲學內核。
中國的武學的初階總還是常規層面的,不過是苦練出大力,苦練出巧勁,但苦練之後,要獲得力量攀升,就得參悟,這後面就不是物理和生物,而是神學。
玄字講的是武功何以讓人成為超人,取日月精華,效萬物為師,以自然的恢弘神秘為武學的強力背書。須知民國一代的劍仙武俠里,大俠的終點可絕不是金古梁一代的什麼武林盟主救國救民,而是得道飛升。
徐老師文字里的玄,講出了武學裡的神性,讀來心曠神怡,讓人拜服。這一宗,接的是還珠樓主。

奇是武學與時代的表徵與掌故。
「無名指要松」,這種一句話的真傳,是否有用不論,它對傳統武學裡那種崇尚禪悟一瞬的質感做到了絕對的還原。單憑作者空想,難以想出這麼簡練而樸實的訣竅。
而在徐老師的小說里,這樣的訣竅、拳理,數不勝數。「如影如響」、「頭不躲,人的頭快不過人的手」,樸質而符合邏輯,是否有用?不論,但它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卻又有理有據。
武學之外,還有民俗秘史,論及民國政治生態,論及武林江湖的規矩,徐老師的小說里幾乎是奢侈地用最簡潔的文字甩出無數乾貨,「謝師禮」,「遞帖子」,「擺茶杯」,講洋車夫打架用什麼,腳行打架用什麼,混混打架用什麼,讓我們這些才疏學淺的小說作者嫉妒得發狂。
徐老師文字里的奇,是多年訪談和苦讀積澱,比空構的世界觀紮實而合情理得太多。這一宗,接的是鄭正因,甚至是老舍和馮驥才。

徐老師的文字質樸無工,而玄奇二字太盛,乃至於妖艷。
是以《道士下山》不講什麼慢火煮水、草蛇灰線,一樣讓人連連稱奇,讀來讀去,時有一種徹悟。

說完了小說,對於電影,要說的就簡單了。

電影的世界裡一樣有章法,這個章法可以叫「敘事規律」,也可以叫「故事原理」,市面上任何一本講編劇的書里,少不了連篇累牘的講這個,大同小異。
誠然,這種章法里蘊含著俗套,所以,有人也非常煩它。但這絕對是大部分電影都應遵守的金科玉律。

不按這個章法,可不可以?
可以,你得功大。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就不怎麼講章法,甚至剪輯上還不算一個完成品。
但它的質感、表演、台詞都太好。王先生拿功大硬闖了這個章法,一樣是遍地喝彩。

那陳凱歌的這部《道士下山》呢?

符合敘事規律嗎?符合塑造人物的常規嗎?
「師傅死後,店裡來了一個陌生人…」突如其來,偶發奇遇,就引入了下一段劇情。
「咱們去偷錢箱吧…」突如其來,偶發奇遇,又引入下一段劇情。
我不理解查老闆為什麼非得在趙笠人姨太太生日這天硬生生離場,激怒了趙笠人,徒添一個仇家。我也不理解査老闆為什麼在已認為彭乾伍是個會開槍暗算的卑鄙小人時,還要來一場義氣的閉目意斗。
讓劇情顯得如同編劇安排發生,讓英雄顯得無比愚蠢。
陳凱歌沒順著這個理,或者是想順,沒順好。

那再說表演,質感,台詞如何?
何安下第一句台詞,我就齣戲了,但這姑且算是一種王寶強對人物的詮釋吧。後面,真的有很多個演員,完全不會演戲。
他和師兄弟的打鬥里,為什麼一定要有個林子聰一樣的胖子呢?請問道觀真的缺糧嗎?在山下有人向何安下扔了一枚大洋,為什麼扔錢的一定要是個肥婆母子?我們是在看96年的港產片嗎?
這部片子里的造型更是莫名其妙,趙新川和周西宇是現實主義的,彭七子又是完全寫意的,何安下出場時是很寫實的道袍,在趙心川抓藥時卻穿著一套大紅蘇格蘭格子夾襖。而崔道融這個角色,我真的是完全無力了。
又像是一部荒誕喜劇,又像是一部講深了的正劇,矛盾,衝突,風格不一。

陳凱歌也沒拿出足以讓人信服的功來。
還原原著里徐老師的玄奇?就兩小時的電影來說,太難。原創一部電影里陳凱歌自己的精彩?又過於拘泥原作。
兩頭不靠。

徐先生寫武俠小說不按武俠小說的章法,沒問題,功大欺理,《道士下山》一樣是部好小說,王先生拍武俠片也不是武俠片的套路,沒問題,《一代宗師》還是部好電影。

只是到了陳先生,他也覺著自己功大,卻被理打了。


陳凱歌導演新作《道士下山》上映,有人開玩笑是《無極2》,也有人激贊甚有《世說新語》感。而我卻一直融不進戲裡,在戲中感受到戲外的「道」。

  徐皓峰的武林只屬於他自己

  電影《道士下山》改編於徐皓峰同名武俠小說的前半段。徐皓峰原著的《道士下山》雖說是武俠小說,但既不是金庸,也非古龍,而是用他獨特的武俠世界觀講述了一段民國江湖傳奇。有人形容說:徐晧峰構建的武俠世界不同於任何武俠世界,沒有飛檐走壁,沒有上天入地,只有閃轉挪騰間智慧與功力的對決,是告別特技、特效、舞蹈、吊威亞的真實武林。

  徐皓峰原著的《道士下山》是根據武林掌故和前人口傳,小說以史實和拳理相陳,下筆簡潔,立意高遠,有明清筆記遺韻。但是,這樣的《道士下山》改編成院線電影,就註定要「變味」。因為著名導演、大咖演員、戲中的CG製作、後期鋪天蓋地的宣傳等等這些元素集結在一起無不為了最終的商業訴求。電影要票房,必須要從眾,要有現在觀眾愛看的特技、特效、打鬥,甚至狗血情節。所以,最後徐皓峰筆下《道士下山》里特立獨行的武林就變成了主流價值觀的因果循環「歡樂頌」。

  「 不擇手段是人傑,不改初衷是英雄」,這是《道士下山》序言上的寫的,很明顯這次改編的電影不是後者。電影里特意設置周西宇與查老闆的曖昧同性關係。但在徐皓峰原著當中,周與查都並非道士,而且屬兩個不同故事,彼此並無交集。電影中他們的同性關係表達讓人感覺突兀,甚至有點滑稽。彼此的「定情話」更是牽強,有點故意為之的感覺。

  很多人都說,作者寫小說,其實是個感受置換,小說人物都是作者的化身。《道士下山》主角名叫何安下。我想,也可以理解為徐皓峰的武林何處何以能安下,也許他也在尋找將小說「下山」的方法。

  一直翻不過山的陳凱歌

  這次《道士下山》國際版預告片上對陳凱歌的介紹還是「曾執導《霸王別姬》」,這讓人有種感受,彷彿這個人已經跑了數百場比賽,我們還只是記得他第一場衝線的風采。影評人詹慶生更直言:「陳凱歌的一生為兩部影片所累,《霸王別姬》的巔峰,《無極》的深谷。」

  其實改編《道士下山》的這部電影,對於一個青年導演來說,已屬不錯,但可惜他是一個曾早早拍出《霸王別姬》《黃土地》這些世界聞名的電影導演。少年就開始承受眾多名利,當然同時要背負更多期待與壓力。

  陳凱歌說《道士下山》主角「何安下」的意思就是「不知該把自己往哪裡擱」。我想這也一語道破他和這紅塵世界的矛盾、衝突。

  下不了山的還有一眾主演

  看《道士下山》很容易齣戲,是因為一眾主演在演這部電影的角色時都讓人想到他另外一部電影的形象。這也不知道是可幸,還是可悲?

  戲中主演王寶強飾演不諳世事的小道士何安下,但無奈無論他怎麼化妝怎麼改變,都是「泰囧」的感覺。就算他殺人了,他懺悔了,他哭了,大家都在笑。成為一個永遠的喜劇演員也是讓他無可奈何。

  郭富城飾演想遠離江湖紛爭的武林高手周西宇,雖然仙風道骨的感受是有了,但是他耍起武功來的架勢,特別是在畫中掃地那一場,讓我不得不想起他當年紅極一時的「浪漫櫻花舞」。

  張震飾演的武林高手查老闆,就更是不用說,完全是電影《一代宗師》的感覺;還有林志玲一如既往的「花瓶角色」,這種不用動腦的「潘金蓮」角色實在離不開她了;元華自從在周星馳《功夫》紅了之後,一直沿用戲中角色造型以及風格,毫無改變過;房祖名的「二世祖」形象更是普遍運用在他每一個角色里,也不知道是不是本色出演.......


  電影《道士下山》,這個片子很玄。除了原著深具玄學色彩,題目也很玄。「道士下山」,這個「道士」可以幻化為凡塵俗世的任一人,這個「下山」也可代指很多事,就像導演陳凱歌想再創《霸王別姬》後輝煌,就像原著徐皓峰想把心中武林拍成電影分享大眾,亦像戲中主演王寶強 、郭富城、張震 、林志玲、元華、房祖名等演員想突破自己固有形象......這些人,這些事,都需要「下山」。


你們再過幾年就看得懂這部電影了(我賭5毛郭富城和張震會在一起)


《道士下山》不應該被如此惡評


陳凱歌自從《無極》之後,一路背負各種罵名,似乎大家對於吐槽他的電影已經形成了慣性,甭管拍什麼都吃力不討好,新片《道士下山》也沒躲過被吐槽和扔雞蛋的命運。


但是客觀的說,《道士下山》所呈現出來的水準,與它在上映後所遭遇的惡評程度是不對等的,我覺得很多人並沒有對它作出一個客觀的評價,而是在看到其他人對本片的惡搞和吐槽後,下意識的對那些惡評進行了模仿。


《道士下山》在劇情上確實存在硬傷:主線不清晰、剪輯稍顯凌亂、故事情節不符合傳統商業片起承轉合的結構,最讓人不能容忍的是畫蛇添足的旁白,這是陳凱歌一貫低估觀眾智商的做法。


但是,除了旁白,《道士下山》的其他缺陷在當今所有國產電影里都一抓一大把,為什麼大家偏偏揪著陳凱歌的辮子不放呢?這絕對不是對他期望過高導致,而是大部分人的從眾心理在作祟。


說完了缺點,再看看《道士下山》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第一是鏡頭。

咱不談這部電影的攝影師是誰,反正大家對幕後人員都不認識,更別提是國外來的攝影師。直觀的看鏡頭,無論是開篇的道觀、下山後的湖景,還是雨中的打戲、玉珍(林志玲)的婀娜步態、周西宇(郭富城)的寺院舞落葉、查老闆(張震)的最後決鬥,從人到物,鏡頭的美感都保持了很高的美感標準。


第二是布景。

布景體現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預算,更能展現出創作者對一部電影的用心程度,因為細節最考驗功力的地方。《道士下山》里,從城市全景到范偉的西醫館、吳建豪的空中花道,再到查老闆的劇場,無論是實景還是特效呈現,每個場景都做的很細緻,與人物形象非常吻合。


第三是造型。

說到人物形象,不得不說劇中人物的造型。估計大家都對催道寧(范偉)、道融(吳建豪)的髮型,何安下(王寶強)與彭七子(房祖名)中毒後的造型感到印象深刻。其實每個人都造型所表現的都是他們的內在性格特徵。


比如催道寧(范偉),胖嘟嘟的身材加頭頂稀疏的幾根頭髮,表明這是一個很中庸的人,說好聽點叫知足常樂,說不好聽一點叫窩囊,但是這樣的人在生活中遍地都是。


再看道融(吳建豪),一頭衝天黑髮,說明這個人生性囂張,但這樣囂張的人,卻偏偏喜歡唱戲這種很文藝很柔美的愛好,這是一種很強烈的衝突感,因此他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近乎變態的行為。


玉珍(林志玲)很漂亮,按理說她那樣的女人不會成為范偉的老婆,可她偏偏就是,而且她是把催道寧從道觀里勾引出來的,因此她象徵的是一種慾望,而慾望常常都以很美的姿態出現,往往讓人誤以為是「夢想」(想想催道寧說起玉珍時臉上幸福的表情)。


至於何安下(王寶強)和彭七子(房祖名)中毒後的造型,已經非常直觀的呈現出毒物對他們內心的侵蝕,他們扭曲的五官就是當時內心最真實的投射,大家不可能連這個都看不出來吧?


第四是武戲。

可以這麼說,除了《一代宗師》和《功夫》,《道士下山》絕對奉獻了最近十幾年來中國最好的寫意武打場面,事實上,片中很多場景和武打場面都依稀可以看出以上兩部電影的影子,但是並非抄襲。


看過電影的人可以回想一下,彭乾吾(元華)和趙心穿(陳國坤)在雨中操場大戰、彭乾吾(元華)和周西宇(郭富城)在道觀里的爐灶大戰、查老闆(張震)和某局長(林雪)部下的街頭大戰,以及片尾的查老闆(張震)與彭乾吾(元華)大對決,都呈現出了一流的武打設計和鏡頭表現,這些可圈可點的表現如果都被一些惡搞的語言掩蓋了,悲哀的不是陳凱歌,而是觀眾。

很多人詬病電影里人物的超能力完全忽視了自然界各種物理定律,比如趙心川(陳國坤)的隔空打牛啊、周西宇(郭富城)的凌空取物啊、查老闆(張震)的飛檐走壁啊等等。


難道你們是抱著看一部純寫實電影的心態看本片的嗎?這是一部再明顯不過的超現實題材電影啊,陳凱歌故意去掉了原著中的歷史和城市背景,只想通過這些不尋常的人物和經歷,來講述他的世界觀以及為人處世之道而已。


如果按照這些吐槽邏輯,星爺在《功夫》里的踩腳功、如來神掌、包租婆的獅吼功不都成了奇葩想法了嗎?為什麼沒人罵星爺無視牛頓三大定律呢?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超現實電影,那些神奇的技能只是一種背景設置而已啊。


還有很多人說電影世界觀太凌亂,說教太多,令人看的打瞌睡。這一點,只能解釋為個人喜好不同吧。


其實陳凱歌在電影里所講述的事情很簡單,就是一個人從初入社會到融入這個社會,再到回歸內心的一個心路歷程,電影所要探討的問題也很明確:一個人面對複雜的世界時,應該如何自處


王寶強的名字叫何安下,顧名思義,就是「如何安於當下」,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一個人在面對紛擾的世事時,如何做到遵從真實的自己,從而到達內心的平靜?


何安下的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在山上、在人世、再上山。


在山上的時候,大家都很單純的生活著,不用考慮人性險惡,也不用擔心生存難題,就如我們從出生到畢業前,一直都活在家庭的保護中。


可人總是需要成長的,何安下在比武時贏了其他師兄弟後,卻被師父告知獲勝的人才是要下山的人,這是師父在他下山前教給他的第一課。


何安下臨走前,師父叮囑了他一頓話:一扇門的內外,就是兩個世界,山下的世界你沒見過……記住為師的話:不擇手段,非豪傑;不忘初心,真英雄。


這個場景這個叮囑,難道不是離開校園時,老師與長輩們對我們的囑託嗎?從此以後,我們再也不能活在保護傘內,我們需要自己去經歷人世百態,去為了生存而奮鬥,但是無論我們面臨怎樣的艱難險阻,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做個正直、善良的人。


何安下在山下的經歷,就是一顆初心在人世間所經歷的情與欲、善與惡、恩與怨、生與死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何安下所作出的每一個選擇。


當一個人走入成人社會後,面臨的第一道困惑是什麼?


情慾。

所以何安下遇到了催道寧(范偉),無意中知道了男女之事,他覺得新鮮、好奇,並在潛意識中也產生了朦朧的反應,但卻克制自己不去想。


情慾之後,何安下面臨了一道善惡選擇題,他最終選擇了惡。


看到師娘與二師叔偷情,他心中充滿了矛盾:告訴師父嗎?擔心他承受不了這個打擊。不告訴師父呢?內心又覺得對不起他,感覺自己做了幫凶。


催道寧(范偉)死後,他還在試圖挽救師娘,因此玉珍準備出門和道融一起游湖的時候,他用力的拉住她,但是玉珍堅決的甩開了他的手……於是他潛入湖底砸穿了他們倆的船,眼睜睜看著兩個背叛師父的人沉入湖底。


在湖底,林立的佛像讓何安下內心充滿恐慌,就算做的再隱秘,冥冥之中也有上天在看著你的一切行為。因此何安下來到寺廟戒定,就像初次犯下大錯的我們,試圖尋找一個方式逃避罪惡,但大錯已成,怎麼可能躲得過?


這裡有個很特別的設置:何安下本來是一名道士,信奉的應該是道教,但是他在湖底卻看見了佛像,並隨後跑進了一家佛教寺廟,這是為什麼?


以下是我個人的理解:

道教講究的是「形」,是人與這個外在世界的相處形式,因此道教的修鍊者往往踏遍天下名山,甚至造爐煉丹,追求長生不死。


而佛教講究的是「心」,是人與自己內心的相處之道,因此佛教的修鍊者往往習慣獨自打坐冥想,他們信奉輪迴,追求的是來世的安寧。


何安下殺人後,他的外在世界沒有改變,但是他的內心世界卻極度失控了,因此他需要尋求讓內心平靜下來的方法。


在大師的指點下,他逐漸接受了自己的行為(注意,是接受而不是認可),並在這期間認識了彭七子(房祖名),由此進入到人生最荒謬的階段。


兩人食物中毒後,面孔和髮型極度扭曲,一貫善良的何安下也說出了內心最隱秘最邪惡的想法:想和師娘睡覺,想去偷功德箱里的錢。


面孔與內心都變異的兩人來到一家道觀,遇到了周西宇(郭富城),一番打鬥,周西宇解開了兩人身上的毒,不料自己卻引來殺身之禍,何安下經歷人生第三道考驗:恩怨。


周西宇(郭富城)與彭乾吾(元華)本是師兄弟,周西宇因得到師父臨終前傳授的秘笈,與師兄彭乾吾結怨,隱姓埋名多年,最終還是沒有躲過去。


周西宇死後,為了報仇,何安下找到了查老闆(張震),他與周西宇是生死之交(陳凱歌確實把這一段拍的基情滿滿),可以說兩人就是沒有點破感情的戀人吧。


因此查老闆聽聞周西宇的死訊,內心充滿悲憤,發誓要替他報仇,但在最後關頭卻放過了彭乾吾,因為周西宇生前遺願是「不想讓仇恨再繼續下去」。可惜護犢心切的彭乾吾自己撞死在查老闆手上,臨終前還不忘叮囑兒子拜查老闆為師,學習秘笈上的武功,讓人心酸。


何安下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正直的人、追求平靜的人,但是這些好人都死了,從催道寧(范偉)到趙心川(陳國坤)再到周西宇(郭富城),每個人都在教會何安下一些道理之後離開了人世。慶幸的是,這些生與死的考驗沒有讓何安下變得嗜惡,反而越來越堅信正義與善良。

為什麼何安下經常傻笑?這是人最初面對世界的一種態度啊,是一種不設防的純真之心。因此他犯錯後立刻就去悔改,看見高手就想學人家的功夫,看見女人求籤就想幫助人生子(當時並無邪念)……他拜過很多師父,但並沒有見利忘義,心裡記著每一個人的好。

影片最後,何安下又回到了山上,在浮華世間走了一遭,學會了與這個世界如何相處,最終回歸最真實的內心,試著與世間萬物和諧共處。

陳凱歌試圖在《道士下山》里傳達一種哲學與世界觀,但是這個命題過於宏大,以至於在和商業做結合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偏差,但這個出發點依然值得尊敬。


也不知道現在的觀眾都怎麼了,好像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喊「故事情節是電影的第一要素」之後,大家就把故事當作了評判一部電影的唯一標準。


因此大家可以容忍一部純粹惡搞的「喜劇片」,可以接受拙劣煽情的「偶像劇」,可以支持販賣回憶的「青春片」,就是見不得有人試圖跟你聊一聊世界觀和人生觀。而這本該是很多電影(至少也是某一類電影)應當承擔的功能,遺憾的是,這樣的電影剛冒出一點苗頭,就被觀眾判了死刑。


故事情節,可以是評判一部電影的重要標準之一,但絕不是唯一標準。


如果把故事情節當作唯一的評判標準,那麼很多藝術性強於商業性的電影都會被一杆子打進爛片行列。但是這並不代表我覺得故事不重要,我堅信每一部電影都應該有責任講一個好故事,而《道士下山》所講的故事還不至於淪落到「爛片」的行列。


再者,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價值,商業片注重票房收入和可看性,藝術片注重主題表現和藝術性,各有各的側重點。


而有一些片子既想擁有藝術性,又想兼顧商業性,因此難免需要冒一些風險,畢竟要對兩者做一個完美的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典作品也不是每年都有的。但是作為觀眾,不應該對一部電影的閃光點視而不見,卻將它不足的地方揪出來惡狠狠的鞭笞,更不應該人云亦云,看到別人都說這部電影如何爛,生怕自己不跟著罵幾句,會被別人嘲笑太裝逼。


不過我理解,有時候說句公道話、真心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陳凱歌可惜,他太在乎別人的評價了,以至於忘記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很多罵他的人,其實也一樣。

----------------------------------------------------------------------------------------------------------------------------

寫這些觀後感的原因,並不是為陳凱歌正名,我也沒那個能力,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客觀的評價。
如果你真的覺得不好看,那也是正常情況,畢竟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讓所有觀眾都喜歡。
我覺得好看,是因為我的經歷我的審美讓我認同這部電影的某部分價值觀。
看到很多人在評論里對罵,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事。
我們應該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但是也不能剝奪別人表達自己真實感受到權力。
有理有據的指出這部電影爛在哪裡,也是一種參考意見。
無理取鬧或者乾脆用一句「我就是不喜歡」、「我討厭陳凱歌」這些來評判一部電影。
雖有失偏頗,但我也不攔著你。

另外,建議大家去看看《道士下山》原作者徐皓峰的影評集《刀與星辰》,裡面有他對陳凱歌以前作品的深入解讀,看完你就知道他為什麼會把《道士下山》交給陳凱歌了,而且說句有點武斷的話,這部小說如果不是陳凱歌,其他導演可能連這個水準都拍不出來。

----------------------------------------------------------------------------------------------------------------------------


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公眾號:愚感

http://weixin.qq.com/r/10xCWnDEIi1drTQ59xnF (二維碼自動識別)


陳凱歌作為中國重要電影人,令人尊敬,值得大家去了解他的過去作品,好幾部都是中國電影歷史上少有的佳作。
但電影導演經常會在創作上有起伏,高高低低,這部《道士下山》是各種錯位的組合,大家用來娛樂的不只是這部電影,也是這部電影本身錯位讓觀眾對這位老導演評論的狂歡。

其實《無極》狂歡過一次,因為饅頭。
我記得我還特別年輕氣盛的有過言論,大概意思是說,當時胡戈用饅頭做玩笑和評論,陳凱歌很生氣,還說要起訴,我當時支持陳凱歌起訴,當時覺得就好奇真起訴了會怎樣。
現在回想,當時我也是閑得蛋疼,不怕事大的那種。

現在這《道士下山》的錯位只是針對小說文本而言,對於電影整體風格,陳凱歌基本是自恰的。
在民國這個背景下,各種怪力亂神,各種混搭。

當年對這個小說情有獨鍾,跟徐老師長談過幾次,當時以為版權在握,我就拉著小北這位損友先寫著大綱(我當年忽悠他寫了很多大綱…),我記得半夜三點收到郵件,是小北縮寫的小說前一半內容的電影故事大綱,不長,1000多字。

我靜靜看完,心潮澎湃,眼淚掉下來了,我想:這就是我想像《道士下山》電影的樣子啊…

後來事情有變,我又嘗試去購買小說改編權,談了一個我認為不錯的價錢,找到投資方來購買,最後時刻未能促成,那是我跟這本小說最後的緣分。
後來,我又陸續第一時間看了《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的初剪,個性鮮明,非常有特點,雖然是徐皓峰導演手法青澀可見,但我卻特別激動,彷彿我預見到了一種全新武術電影的可能性。

昨天抽空不幸看到了很多道士的評論,現在的網友真有智慧啊。。。
這部電影最大貢獻是激發了我對《師父》的期待。。。


徐皓峰前兩部導演作品有很多不足,但絲毫不掩飾他獨特的電影氣質和強大的全新武術世界觀的建構能力,以及他對武術動作視覺呈現的獨到理解。


對這個導演幾年前我唯一的意見不曾改變,就是再多一點耐心,等到他可以用大製作大明星來拍武術電影,那可能會在卧虎藏龍後再次有機會讓中國武俠或武術電影有了新的可能。。。
但這個看法三四年前被身邊大多數的朋友所否認和質疑。。。


那時候,我逢人就推薦徐皓峰,包括他很早就把《師父》小說給我看,那是柳白猿後期還沒做完,我看完後特別高興,跟他反覆聊幾次,但話題就一個:不要再用小成本拍了。
但當時我已在一家電影公司供職,我特別高興地把這本小說推薦給公司,我覺得是我的義務。


甚至《師父》能預見到可能不完美,但昨天我看了陳導演的道士後,我只有一個想法——《道士下山》只能三年後徐皓峰自己作為導演重拍,分上下集,共四小時,或者拍成12集電影質品質網劇,才真正對得起這本小說!

最後還是說下這一版電影《道士下山》。
最大的錯位感來自電影故事層面把「歷史感」完全的抽離,這種歷史感就是《逝去的武林》《一代宗師》里一直傳遞下來的歷史車輪向前碾壓的無力感,中華武術是眼睜睜看著就這麼消亡的歷史悲劇性。


如果缺失了這一悲劇性,在我看來,也就是所謂情懷沒了著力點,現在這部《道士下山》就變成了一種穿錯時空的信手塗鴉,只能從無意義中尋找意義。
如果誰認為這一歷史感和悲劇性的缺失,是因為電影審查所導致,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單獨批評電影創作的審查制度。


個人層面,因為我對這個小說包括對他形象化手法的先入為主,所以這部《道士下山》從電影技術層面的任何角度幾乎跟我(只是我個人)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氣質,氛圍,美術,道具,表演,台詞方式,武術動作,音樂,聲音設計,敘事節奏與內容取捨。。。


或者說,我認為這部《道士下山》跟我理解的那本同名小說沒什麼直接關係。
我到現在忍著沒看網劇《盜墓筆記》,現在我大概理解部分網劇評論的感受了。

所以看這部《道士下山》圖個樂吧,不能太較真兒,不然會死人的,氣得…

——————

關於霸王別姬說不是陳凱歌自己執導的流言,在我看就是對電影製作領域不懂或不熟的普通觀眾的YY,逐漸變成了可笑的謠言…
建議不要再以訛傳訛這種「誅心」言論。


今晚去看了,只能說是不出所料,符合你對國產電影的想像。

前方劇透慎入
前方劇透慎入
前方劇透慎入

首先給出評價:可以感受到陳凱歌非常想講好一個故事,他也確實講完了一個故事。可是考慮到陳導之前的水平,這部是不能及格的。

首先,陳導延續了他不使用旁白就會死的風格,從頭到尾都有一個詭異的聲音,告訴我們王寶強在哪裡幹什麼。反正給我的感覺就是有個人一直在我耳邊叨逼我的人生,還用著故作神秘的語氣。就像下圖:

然後,就是劇中對高光的濫用。無論是郭富城身上那個貌似佛祖還是什麼鬼的彩色光暈,還是從太陽或者月亮那裡吸取能量時的高光,簡直亮瞎了狗眼。陳導啊,濫用高光是一種中二病,得治啊。

郭富城和張震實在是攻受立判得有些太明顯了。滾滾草坪、練練劍什麼的也就算了,關鍵是電影里郭富城對張震說:我希望你娶妻生子。我希望你快樂。我希望你過得幸福。但是我還是不離不棄。blablabla。。。這分明就是對gay、隱婚等等的隱喻好么!!

還有想吐槽的就是,劇中一會兒佛,一會兒道。一會兒老和尚來喂兩口雞湯,一會兒老道士又來給兩個巴掌。我本來以為是要解釋一下儒釋道的關係,後來好像就是道教也去尋求佛教的幫助了?為什麼每個人都好像看透了人生?

總而言之,以上的一切可能都是意淫。本電影的特效、某些情節也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但它的精神內核就比較難懂了。更慘的是,我還在試圖認真試圖去理解的時候,電影院里的小夥伴們已經笑得不行了。

我感覺陳凱歌是真的想告訴我們點什麼的。很可惜,我真的沒明白他想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我看了如今網上對《道士下山》的諸多惡評,發現大多數人都是跟隨第一個說差的人不好意思說好,因為會被人發現自己蠢,現在的差評無非是黑這幾個方面:

1.和原著差別太大。電影本來就是對原有文本的再創作,電影的作者是以導演為首的電影從業者,當電影拍出來的時候,已經和原著成了兩個作者、創作形式、表達主題都完全不同或不盡相同的藝術作品,為什麼要求和原著一樣?喜歡原著去讀書啊!

2.片中武功反自然。這點都能拿來吐槽我也是醉了,導演故意模糊了人物的時代背景,就是生怕你當真。從一開始范偉的職業是割雙眼皮,紗布一拿開雙眼皮就完美了,你覺得可能嗎?林志玲去幽會從天上走花梯,那麼大的人走看起來並不結實的花梯,而且花梯還全程保障直通車,你不覺得奇怪嗎?導演已經每時每刻都用不切實際的場景和事件提醒你,這是奇幻這是奇幻這是奇幻,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如果這也要吐槽的話,金庸武俠你怎麼不吐槽?西遊記是不是很假?指環王是不是騙錢?

3.調侃張震郭富城的基情。我們能不能先接受作者的劇情設定然後再來批判在這個設定之下所表達的東西?這條基情線我覺得非常完整,兩人的感情線非常合理又層層推進,比多少偶像劇男女主人公的相愛交代的都清楚明朗的多,這點後面會講。但是僅僅因為這是基情就不滿,就嘲諷郭富城和張震滾草地,那你不是在評論電影本身,已經是在和導演討論創作上的事情了,但我覺得不看來處只看我高不高興的評價方式是極不負責任的。

4..吐槽志玲姐姐和顏值極不相配的演技。嗯,說得好,我贊成!

5.批評不該用旁白。旁白的作用在這部影片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我個人覺得旁白起到了過度和交代故事背景的作用,至於有的人說旁白削弱了畫面表達,我覺得也有這方面的壞處,這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6.強行販售三觀。任何一部藝術作品都是作者三觀的體現,我們之所以進行藝術創作也正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批判導演販售三觀是沒有意義的,要批判也只能去探討是否「強行」。從電影本身來看,確實有幾處處理的比較「硬」,王學圻的大和尚多次出現都是為了說明道理,啟迪電影中的人和觀眾,這樣的表現手法有待探討,但也並不到「強行」的程度,而是為了表現一種禪意在裡面,而其他時候都是在用人物和情節表達思想,這不正是電影藝術的本意嗎?至於導演的三觀你同不同意,我覺得隨便批判他人並不明顯不正確的三觀,並企圖以三觀來評價藝術作品的高低是極膚淺的。

總之,這部影片確實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也有一些敗筆,但它決不應當得到今天這樣如潮水般的差評,尤其是當我走進電影院看見如此精緻優美的畫面的時候,就不斷疑惑,有心思和錢做這麼好看的畫面的電影能有豆瓣5.6這麼難看嗎?看完從劇情上講,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太高端我不敢自稱懂了,但是諸多人物塑造我認為是基本成功的,除了志玲姐姐和吳建豪這對有點臉譜化不知道怎麼回事外,其他每個人物都是一個圓,每個人的前世今生都明明白白,所以能讓人看出反思和悲憫來。

1.崔道寧(范偉)

這是何安下下山後收留他的第一個師父,也正是崔道寧要求何安下叫他師父之後,何安下從此逢人就叫師父。崔道寧這個形象,眯眼笑,胖胖的,地中海,正是一個庸常俗人的形象,與之極不相稱的卻是仙女一般的林志玲。崔道寧最初也是個滿頭烏髮的好道士,也練過小周天功,也能像何安下一樣踩在水面上,但自從遇見了他的人生夢想林志玲,他毅然拋棄了前半生修道的唯一追求,經營起家族生意,給人做手術,卻把一半的錢給自己歹毒貪婪的弟弟。崔道寧其實是另一個道士下山的故事,不同的是何安下是被逼無奈下山,崔道寧是對人世動了凡心下山,崔道寧下山後被淘空身體,中年謝頂發福,但善良的本心沒有變,支撐他踏入俗世的對林志玲的愛沒有變,最終卻被自己的人生夢想背叛殺死。崔道寧的一生從看見林志玲的那一刻就能望見悲劇的結局,但這就是殘酷無情的命運之弔詭。

2.周西宇(郭富城)和查老闆(張震)

周西宇是全片境界最高的一個人,尤其是當他死前放下了對查老闆和恩怨的執念之後,可以說是求仁得仁地死去了。

周西宇的境界高就高在能理解俗世間的一切,而且經歷了被迫下山,主動上山,主動下山之後,他已經徹底找到了安放心靈的地方。周西宇年輕的時候受到師傅青睞,傳得師傅一身絕學,卻被趕出門派,但多年之後約見當年趕自己出門的彭乾吾卻不是為了報仇,而是認為自己不該拿了別人的東西,要把師父絕學的心得告訴彭乾吾。這就是做人的境界,不關注於自己的得失,而是能深刻理解人情。試想老爸死後把全家最大的一份財產不留給兒子卻留給一個外人,做兒子的也會很難想的通吧,一開始周西宇覺得被逐出門派很怨恨,但是當他深刻看透人情反而覺得是自己拿了別人的東西,而什麼秘籍尊容於他都並不重要,如果歸還秘籍可以化解別人的心結,他很樂意這麼做。可是這不代表他是一味忍讓的人,當彭乾吾露出兇相,他也同樣會用霹靂手段將彭乾吾打成重傷,一手霹靂手段,一手菩薩心腸,這才是他安心於俗世的資本。而最後大和尚告訴他命運如瓢,觸著即轉,他終於悟到世間之形都是變化莫測沒有定局的,但是人心應當自有定力,人本不當有執著,於是含笑閉眼。

而周西宇和查老闆的感情我認為是非常自然的,無論友情也好,基情也罷,都是超然的情感。這兩個人相遇的時候,一個人被門派驅逐,一個人被戲院驅逐,都是失去了曾經以為自己可以放置一生的寄託也好,事業也罷,兩顆被放逐的心相遇的時候自然有惺惺相惜之感。之後他們一起經歷了戰場,周西宇幫查老闆克服了毒癮和對炮彈的恐懼,查老闆重生,而周西宇正是幫助他重生的那個人。這樣過命的交情在經歷了共同的上山修行後,周西宇先查老闆一步悟了道,所以周西宇提出下山,查老闆覺得這樣的生活已經很好了為什麼要下山,可是周西宇明白不到俗世中看清人情是不可能真正放下一切執念的,於是他逼迫查老闆下山,希望他回到舞台,娶妻生子,去歷練俗世,才能成就自我。然而這個道理查老闆直到放過彭乾吾之後才明白。

3.彭乾吾

這是片中當之無愧的反派。他窮兇惡極,奸詐狠毒,但是有一句話叫「如果你知道我過去的樣子,也許你會原諒我現在的樣子」,彭乾吾一生所為都是希望自己做一個和自己父親不一樣的「好爸爸」。站在彭乾吾的角度想,父親死前居然把最寶貴的東西留給一個外人,那麼父親對自己的愛難道不是值得懷疑的嗎?所以他憤怒,不甘,出手打走周西宇,這是一個普通的,有一點自負的但沒有出世境界的人所擁有的人之常情。然而他今後的人生已經陷入補償的執著中以至變得邪惡。他殺徒弟,殺周西宇,乃至最後的自殺,說到底都是為了太極一門當中只有他資質平平的兒子能獨當一面。所以當看了這個人做出這麼多狡詐兇惡之事,想到他所做都是因為對父親的不滿,看見他讓彭七子拜查老闆為師,也會明白他心中也有一個為兒子留的柔軟的角落,明白他一生不平和歹毒的來路去處,我們心中會有不忍和一點點的諒解,這一刻所有人也就站在佛的立場上慈悲為懷。
4.彭七子(房祖名)

彭七子就像所有有點小壞的少年,本質不壞,但總不那麼靠譜,尤其是彭乾吾大戰回來進門的時候,他正在偷抽雪茄,聽見父親回來,他趕緊滅了煙,把空氣中的殘煙扇掉,這是多少壞小子都做過的事情啊。彭七子沒有特別多的是非觀,他只有一樣,就是愛父親,凡是讓父親受傷或者不高興的人他都要找人家算賬。所以他才會找到何安下,因為他想通過何安下找到趙心川為父親報仇,也是因為看見父親傷的很重,幾乎要死了,他才會衝動之下拿起槍去打死周西宇,而最後當父親快被查老闆殺掉的時候,他也立刻站出來承認是自己殺了周西宇,只為了保護父親。所以這個人物看似浪蕩,其實也是個只認父親不分善惡的人,在他們父子眼裡這個世界上彷彿沒有旁的人和旁的事,雖然邪惡,但是這種執著的父子之愛也有其令人動容的力量。

5.何安下(王寶強)

何安下是整個故事的線索,是他把這麼多的人和事穿連在一起。他下山又上山,遇見過好人也遇見過壞人,見識過情慾也為情慾所擾,憤怒過,邪惡過,也見過憤怒和邪惡帶來的阿鼻地獄,但是最後,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選擇不忘初心,依然是剛下山時那個傻乎乎的單純的他,依然見人就喊師傅,想學武功就開口讓人教他,他選擇上山修行,心卻能容眾生萬物。天真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本性善良也是沒有意義的,一個人要得道,必須歷經一切,被傷害依然選擇善良,廣受誘惑依然選擇堅守,被欺騙依然選擇相信,人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才是人之所以為人,一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根本。當然,何安下也有所變化,他殺人以後就再也不能用功站在水面上了,因為他雖然做出了選擇,但也難免擁有了一顆沉重的心,這就是人為了升華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道士下山》講了幾個道士的故事,最後指向無常的人世,無常的命運,以及在無常人世和命運中永恆不變的赤子之心。

它的確沒有好到驚世駭俗,但也真的沒有那麼差。


何安下下山遇到四個貴人,每個貴人代表一種境界。
第一個,老闆,安於現狀,貪圖色財,這是泛泛俗人中的一個,雖然善良卻不得善終。
第二個,周心川,表面孝順,但是在比武時自恃學得絕技,必然可以打敗師傅,表面平和,內心傲氣。最後也不得善終。
第三個,郭富城大師傅,小隱於世,看淡了世間榮辱,卻捨不得放下自己身上一片白。貪圖於內心的平靜,卻做不到和光同塵,最終不得善終。
第四個,張震大師傅,學得絕技,大隱於市,在紅塵滾滾中,不畏權貴,只依道而行。所以劇情很唐突地講他不答應大佬的要求,因為他只為自己而演。終得善。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講道,一個得道的人,應該在俗世里拿的起,也應該在自己的精神家園裡放得下。
上山,下山,愛。大愛無疆。大仁以萬物為芻狗。


看過華語電影屆各大導演紛紛拍出了屬於自己類型的武俠片。對陳導心中的武俠自是充滿期待。
然而看完之後內心真是五味雜陳,回頭去想,《無極》也並非是個例外。打這麼個比方——就好像有個人高喊著:切!武俠片裡頭都是假的!然後話鋒一轉:看我給你們來一個更假的。
說是反武俠也不算,通俗來講應該叫反人類!
抱著看武俠片的心,結果看了一部科幻片。劇情的走向永遠都猜不到、抓不住。看完之後讓你以為走錯影廳,看的是你《張震講「鬼」故事》。

這部電影像極了陳導之前的《趙氏孤兒》,開篇飽滿到讓你幾乎要拍大腿斷定「這是一部佳作無疑」的時候一切急轉直下,變得拖沓,變得無邏輯,變得無力。

當然這部電影還是有很多地方絕對是國內頂級的。
攝影漂亮講究,燈光專業考究,拋開唯美的畫面,鏡頭運動也極為精妙。
美術也漂亮,場景布置的精緻,不失細節。
特效也絕對屬於國產片里頂級的水準。
(對了,配樂我聽著跟有幾段《功夫》裡頭的特別像,不知是否聽錯)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什麼卵用。


(有劇透)
故事用王寶強的下山經歷帶出了那個時代的一些人物與他們的故事。旁白推測應該是王寶強的兒子(旁白過多?也許,但沒太影響到我)

王寶強這個人物本身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他的人物訴求一直在變化,從開始的混口飯吃到為郭富城報仇,到最後悟得師父最初讓他下山的初衷。但其實他的人物本身幾乎沒有得到成長,武功沒怎麼提高,就開了開眼界(比如對女人的慾望,對絕對武功的追求),結識了些朋友。他的單純是從始至終,脾氣也是。陳用王寶強來拉扯出人物與事件來而已。

個人覺得電影拍的不錯。房祖名的人物缺失與他個人原因有關,導致後半段有點問題,這個人物立不起來。那個想懷孩子的女人也消失掉了,和片長與場外因素都有關。雖然我不喜歡過多的威亞,但這裡的武術指導風格還是別具一格的,至少在影像上獨具特色,而且吸收了一些好萊塢的技巧,看的時候隱約產生了漫威的聯想。敘事上,也許是徐皓峰原著的原因,故事展開和各部分承接有些詭異,但我覺得故事說的清楚,立意我也懂了。個人覺得,陳開闊了一種武俠電影的拍攝思路,武術上也好,敘事上也好。

至少基情,兩個男人純粹的友情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小說里的話搬進活動的人嘴裡吐出來有時候是會奇怪的。滾草地怪,但也不至於到吐槽。

總之我很喜歡這個片子。而且,陳凱歌是個認真在拍電影的人,好過千萬個中國導演。就像他的無極,不如你們再看一遍。


這片子有陳凱歌在,保證了50後老裝逼犯傻逼式的說教和他近年來硬要沾地氣的低俗品味,有徐皓峰在,保證了傳統武術這個概念的腦洞大開化和邏輯不能自洽,後者因其把自己原創式的幻想充滿情懷地當成現實的實質(他那個真實的武林),智力更低,比前者更為噁心人。


有個印度朋友說,中國片和印度片本質一樣,一個是扯淡一會兒開始跳舞,一個是扯淡一會兒開始打架。兩部《殺破狼》和《道士下山》都不幸被他言中。那麼《道士下山》的觀感究竟如何呢?想必如果你看過,都會基本同意豆瓣上的這條短評:「一地雞毛,二弟出彩,三D坑人。王寶強的獰笑林志玲的呻吟,郭富城張震的打滾野合山洞雙休,范偉的髮型元華的潮服房祖名的癱瘓臉。骨骼驚奇隔空打物,月夜掃地烈日灼心。王學圻說,沒看到大家都在吃飯嗎?」


其實這部電影也並非一無是處。陳凱歌作為學院派出身,許多鏡頭語言還是講究的。比如林志玲和范偉,在形象上是兩個極端,對立如此誇張,製造了喜劇效果,也是為了反諷。林志玲登場時,兩人一明一暗,一個由柱子隔開,一個居高臨下,看似荒誕的結合其實已經暗示了背後的不和諧。再比如吳建豪的形象,很多觀眾覺得很2,但這不就是一隻公雞嗎?吳建豪還養了一隻白公雞,這暗示已經不能更明顯了。再如王寶強一隻飛鏢射中「快活林」的「活」字,范偉的葬禮上左右「忠義」二字反諷林志玲不忠吳建豪不義等等,都能看出這部電影至少在一些細節上還是用心的。

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整體觀感這麼差呢?野心太大了嘛。《霸王別姬》是一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的曠世之作,也是陳凱歌難以背負的包袱。說《霸王別姬》是其父代拍固然荒謬,但它顯然不是陳凱歌一人之功。他是個有才華的導演,然而觀眾的評價和期待卻是他不能企及的高度。背負著這個包袱,他總力求在每一步作品中儘可能的包含各種創新元素,同時道出深刻的主題。《無極》和《道士下山》都是這樣的嘗試,卻只暴露出了他在操刀自己不熟悉的類型和題材時的進退失據。《殺破狼》系列的葉偉信和鄭保瑞都是功夫黑道類型片的好手,他們明白自己的長處並努力做到了最好,可從《霸王別姬》和《黃土地》下來的陳凱歌卻野心來一個民國傳奇劇,科幻片,武俠片,喜劇的集大成之作,同時還想夾帶點自己的惡趣味以及所謂的時尚(賣腐),比如范偉x林志玲,張震x郭富城。


結果就是這片所有元素的全面崩壞,首位不能相顧。雖然也是扯一會兒淡開始打架,但打架像在棉花上,扯淡又像在爛泥里。王寶強亘古不變的獰笑摧毀了所有其他正經或不正經的創作表達,張震和郭富城抱在一起翻滾又如何能讓觀眾有心思去想這背後的深情大義?


所以拍電影不要總想著來一部影史留名的集大成之作,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想得太多,火力分散,最後滿盤皆輸。而用心把一個類型做到極致,指不定10年後還有人翻出來回味並交口稱讚呢。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 - 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當電影開始時出演職員表的時候,我還是挺喜歡那個字體的,心中又有幾分期待起來,直到屏幕上出現「編劇:陳凱歌」。

總體來說,拿這部電影和大多數國產電影來比,它還是很不錯的,至少它沒有給人一種粗製濫造之感。但是,如果拿故事層面上分析的話,這部電影有著嚴重的毛病,給人的感覺就是斷裂。

在電影中,也就是主角何安下下山之後,主要講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主要講的是范偉一家子的恩怨,第二個是元華和郭富城之間的幫派恩怨。在范偉這個故事結束之後,何安下心中出現了鬱結,他帶著這個鬱結進入到第二個故事裡,我本來以為第二個故事結束後,何安下鬱結解開,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建立了正確的三觀,全片完美結束。但是,當真正看到第二個故事的時候,我發現陳導不止於此,他讓這個小道士敲開了一個大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當陳導展開想像時,這部電影可能就崩了。

第二個故事篇幅更大,線索人物眾多。它主要是以主角為切入點講出了民國武林一個幫派的恩怨,從而道出了很多武學真諦。但是,這個武林世界,讓人感覺太奇幻了…各個高手猶如過江之鯽,一山更比一山高,我剛以為誕生了民國版的漩渦鳴人,結果又出現了月亮戰士和總攻大人太陽神。開始,我們以何安下之眼透過門縫看到這個世界,我們會是欣喜的,但是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何安下的鬱結呢?
似乎就沒有了。
那麼,畫風如此不同(明顯正常許多)的第一個故事的意義呢?

我又會想到電影的預告片,似乎電影的定位也許就是透過何安下之眼來講山下的世界。那麼照這個思路,第一個故事和第二個故事沒有聯繫,它們只是用來展現山下的世界。

可是這樣也有問題,如果何安下只是線索人物,那麼為何在電影中又有很大篇幅表現出山下世界對於何安下內心的影響?如果電影只是出展示世界,為何把一些故事細節講得那麼清楚以至於讓觀眾對於特定人物開始移情呢?

最後,我看到結尾,下山的道士最終又回到了山上。事實上,我們可以認為這其實是一個過程,從入世前的懵懂無知到入世時的歷經世事最後到出世的大徹大悟的天真狀態,這會是一個很好的人物弧光。但是,結果,我們只是看到,這個人物如同王寶強的笑一般,永遠只給人一種片面的印象。

其實從電影里可以看出來,陳導其實很想用這部電影講出很多人世間的道理,這其實也是他的老毛病了,可是他沒有改正,反而變本加厲地用在電影上,才讓我看到上文出現的結果。

於是,他在上文兩種方法中遊離不定,最終還是一如往常地倒向了最簡單的第三種,直接用台詞講出來,看著老方丈開始對年輕人講話,我欲哭無淚。

於是,我們最終看到了:一個主角,從始至終,他還是那麼二;兩個故事,它們除了共用一個角色其他毫無聯繫;三個高手,他們是那個世界裡開掛般的存在;山下的世界,人物眾多,但是卻沒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一屏幕的雞湯,但是全都浮於表面,味如嚼蠟。

同樣是講民國武林,和「一代宗師」,真的高下立判。

當然,除此之外,電影還是有看點的。片中中國風式的超能英雄決鬥還是挺好看的,另一方面陳導表現同性之間感情的能力實在是華語一絕,一起感受一下總攻大人太陽神我師傅張震的氣場吧。


瀉藥


最近最火的電影莫過於《道士下山》,「火」的意思未必是廣受好評,爭議也是火的另外一種形式。

對於《道士下山》的被罵,我倒是想說點自己想的。當我們花了錢,進到電影院,期待有個好的觀影體驗,人之常情。但是當我們發現這部電影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是否真的可以因為自己掏了錢,就能對電影本身,甚至電影主創恣意發泄不滿,完全忘了自己當初看電影的本意了呢?


看電影的時候,試著去理解,而不是總想著批判,視野會更寬一些。我們看不懂的,不一定是爛片,有些片子超前,有些片子深奧,雖然短時間他們不會被人承認,但這不影響他是一部佳作。
不過我們先把這個葫蘆摁下去,嗯


先來說瓢。


如松老和尚把瓢扔在地上,雙掌合十,「命運就像那瓢一樣,觸著即轉,上天於我們就是那執瓢的手。要是悟到生死輪迴,無非花開花落,心有定境,不住因果,還有什麼不快樂的呢?」


這個滿嘴雞湯的老和尚,在電影里是個超然的存在,如果說何安下是地,他就是天,二人中間夾著眾生。地可以被眾生污染、擾亂,但天不會,撥開烏雲還是天。何安下在眾生繁亂之下,得到的大惑,都可以在如松這裡得到解答。地出了問題,天收著,如松在片中起到的是個收攏劇情和點睛的作用。

在如松的解釋下,眾生如瓢,但瓢也有自己的道。世人都有自己的道,幾個主要人物都是道士,或者跟道士有關,他們憑道入世,也因道在世間沉浮。他們只知因,不知果,所以沉浮不定。故事就在幾個瓢的沉浮里展開。

先從地,也就是承載電影的基礎——何安下開始講起。何安下的名字,來源於師父不知何處安置他,看似講的是身何安,但從以後的劇情里可以看出,實際上講的是心。那麼何安下為什麼要下山?電影開頭說道觀里糧食不夠了,所以要趕一個人下山。是因為不足。心足,則安貧樂道,心不足,下山經歷花花世界。何安下,就是人心中那顆本心。作為本心,何安下有自己的道,他把葫蘆放在水裡,踩在上面,說自己會小周天,練了心就不會亂。

但是何安下下山伊始,雖然在范偉扮演的崔道寧家得到了身安,但心卻經歷了考驗。道寧道融兄弟倆,一母同胞,卻勢同水火。兩人名字都有一個道,什麼道?欲。道寧因欲下山,道融因欲自毀,兄弟倆一個老實,一個跋扈,但都是因欲而沉淪,最終都殉了自己的道,一個死在床上,一個死在偷情上。何安下也在欲的影響下踩不住葫蘆,心亂了,他在搶荷葉雞的時候心裡是沒有是非觀的,但見了欲之後有了,就像夏娃亞當一樣,所以他有了憤怒與仇恨。

何安下憤怒之下鑿沉了畫舫,沉船的場景是很有象徵意味的,畫舫在水中沉沒,四周是四大天王神像,在拷問偷情的玉珍和道融,在這一刻,何安下化身護法神,出手殺人,維護他心中的正義。何安下是道士,但是心裡卻有了佛教神像。道家講道不講心,佛家才講心,此時出現佛教神像,說明何安下那顆本心動搖了。雖然他維護了正義,替崔道寧這個好人報了仇,但殺人就是殺人,他在此時心裡有了惡念,心動搖了。

地動搖了,天出來安,如松老和尚出來了。何安下懺悔了七天七夜,心不能安,如何老和尚鄭重其事地拿來「一碗粥」,告訴他,想喝粥自己盛,想要心,自己找。其實我們局外人都看得清楚,何安下不是沒心了,他就是本心,怎麼會丟。他只是迷惑了,本心面對世間慾望的迷惑。

這倒不是如松老和尚不負責任,隨便把何安下扔出去。在現實佛教修行中,老和尚都會讓小和尚出去打架,不要以為老和尚吃飽了撐的,打架也是修行。打架也有規矩,打贏打輸不在意,打不過不能跑,有人找上門來,師父替你兜著,目的只有一個,打架。在打架的時候,你會看見心裡的惡,看見真實的自己,修行是除惡揚善的,只有見到惡,才能將心裡的惡祛除。何安下此時見到了自己惡,是覺悟的第一步,但是他還在惶惑,因為在惡面前找不到自我,所以如松還是把他扔出去,繼續打,繼續修行。


然後何安下遇到了另外一個考驗,王香凝。王香凝要借種,何安下借了,這引出了問題:借種,到底是慈悲,還是淫邪?在電影飛速剪輯的片段里,何安下在借種之後,喝茶的表情,一如初下山時的平靜,說明他不是為了淫邪。王香凝懷不上孩子,家裡人就要被婆家人斷了生計,救她,就是慈悲,要想給慈悲,就必須通過邪淫的方式。做還是不做?

何安下做了,不做就是看著人落入苦難,他發了慈悲,但是自己心還是亂了,因為邪淫就是邪淫。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王香凝。


然後何安下又來找如松,如松告訴他,平心靜氣地說。此時何安下已經見到了善惡,能在善惡中找到自我,但還是在掙扎,所以老和尚讓他平靜,兩人在一片蓮池中論道。


在這兩次掙扎中,何安下困惑的並不是愛欲或者恩仇本身,而是善惡,該不該用惡來揚善。他行了善,但是也因此見到了心中的惡,所以無法心安。但是老和尚並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還是得讓何安下自己去悟。


然後何安下就見到了好人的沉默,和壞人的猖狂。這段借著不懂人心,而被師父所殺的趙心川,引出一段恩怨,圍繞猿擊術,來講最後的掙扎。元華飾演的彭乾吾囂張陰狠,總之是惡,多年前就開始步步緊逼,但周西宇掌握了猿擊術的秘籍,卻一直步步退讓,一直不肯用凌厲手段,解決恩怨。但他的逃避解決不了惡,惡人一直在,並且傳承,最終周西宇死在了槍下。


然後引出了查老闆,周西宇死前見到查老闆,並不是單純的想見故友,而是明白了一個道理:萬事有因有果,自己現在如此,正是因為對惡的容忍,惡人作惡是惡,需要以惡懲惡。而查老闆正是這樣的人。

周西宇和查老闆是好基友,片中用日煉月煉指代他們倆,周西宇是月煉,溫柔,避世。而查老闆是日煉,代表太陽,剛強,率真。查老闆知道周西宇被殺之後,怒髮衝冠,當時就決定復仇,而且拒絕了警察局長開的生日大趴。這就說明了查老闆這人的性格,率真,最質樸的純真,想幹嘛就幹嘛,想報仇就報仇,喜歡周西宇就說,我要報仇,不想演戲,即使你用千軍萬馬攔著我,也不能阻止我。

而修行人最根本就是要修本真,他們得到的大道,就是如童真一般的洒脫。查老闆的做派就是如此,他雖然不是道士,但他才是片中的真人。這種境界,正是何安下需要的,所以不要崔道寧的假安寧,不要周西宇的避世,最終查老闆的率真,才是他真的師父。


「壞人作惡,好人的沉默,也是一種惡。」查老闆挑起周西宇的血衣,如同大旗飄揚。


至此,何安下心安,在之前兩段中的掙扎,終於有了解答。世上有善惡,心中無善惡,能行善,也能除惡,也能洒脫地放下,才是真正大道。


至此,何安下心足,重新上山。

說完瓢,我們再來看一下葫蘆。陳導在此片中,講了自己理解的大道,用武俠的方式。《道士下山》小說跟影片是兩部不同的作品,因為導演要在兩個小時內講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還要用觀眾能夠接受的方式。陳導講的道,也許我們現在不懂,不過並不影響他是一部佳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部電影拍完,就完全交託給觀眾了,是否理解,皆在觀眾本心。理解幾分,單憑君意。但是


還請保持敬意。


何安下: 我門是反鎖著的,你是怎麼進來的,鎖都被你打碎了,門還好好的。。

趙心川:傻逼,有一種功夫叫隔空打物,你不知道嗎?

何安下:繼續裝逼,你騙誰呢,我才不信呢

趙心川:不信,我演示給你看

(隔著空氣把金魚缸里的什麼東東打碎了)

何安下:好厲害,你這是什麼功夫?

趙心川:對不起,我不能告訴你。


外面的風聲,像大地吹簫的聲音,日月交合。

抱著翻滾。。。不害怕就不會死。。。我們重新活一回。

查老闆:猿擊術只容得下兩個人。

周西宇:不,猿擊術就像你的戲院,能容得下所有人,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成家,有你的妻子和孩子。

查老闆:那你呢?

周西宇:找個乾淨的地方,過著平凡的日子。

查老闆:我們就不見面了嗎?。

周西宇:當然不是,想我的時候可以來看看我。。。


周西宇掃地的風姿為什麼突然變得銷魂起來了?。。。


片尾廝殺高潮。

彭乾吾:周西宇的命我抵,不要殺我兒子。兒子快拜他為師,把。。。學回來。。。

然後房祖名就跪下來了。

然後把林雪擺平後,就很自然、很深情地叫查老闆師父。。。

誰能看上面這些場景時不齣戲????能再雷一點兒嗎?

如果廣電沒審查這部分內容,沒剪掉一部分,我真的不能接受這麼雷的場景。

還有槍的威力不穩定啊,有時能打死人,有時不夠快啊。。


推薦閱讀:

徐克的《東方不敗》是從哪些方面展現武俠味的?
金庸小說里有哪些不易發現卻很打動人的小細節?
任我行連方證都打不過,為何還想滅少林武當統一江湖?是痴心妄想么?

TAG:電影 | 武俠 | 影視評論 | 陳凱歌 | 道士下山(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