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明明有機會見見外面的世界,卻一直宅在一個地方?
這一刻我真的覺得自己罪過大了,問題只有寥寥幾個答案的時候我已經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放棄了這個問題,可能大家覺得我這個觀點十分欠揍,批判起來擺立場十分義憤填膺,一窩蜂都來批判我了,我都開始懷疑自己真的有那麼壞嗎? 我一直尊重別人的選擇,而大學到了一個新的城市,四年過去,哪裡都沒有去過,隱隱有點可惜,自己也只是偶爾出去走走,談不上旅遊,多數時間也在看書。所以我不太理解室友在周末一直宅的做法,有些答案給了我很好的啟發,我多少明白了有些人為什麼有些人會願意這樣,這不就夠了嗎?我問答案是為了理解他人,不是秀優越、擺價值觀。 我的問題是很局部的,沒有扯到人生、一輩子,大家非要拿社會上很多人有事業、自得其樂的「宅」批判我,說我拿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我真的沒有辦法。 另:答案的觀點近乎類似,甚至不看描述為了寫答案而寫答案,這樣真的好嗎? 為所有在此憤怒、傷自尊、佔用時間的人道歉。好的觀點請勞駕繼續賜教,我不再發聲。
——華麗————分割——線——
我是題主。
這個問題怎麼又熱了起來。
剛到知乎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大概是在別的論壇呆久了,問題最初的確相當不友善,當時的答案也很不友善,甚至有人說再BB削我,於是就不停的寫補充、修改問題,結果最後問題好像也並非我的本意了。
說過不發聲了,但看到那麼多人仍然關注這個問題,並是在和我這個題主交流,只好剁手自己再寫點東西,真的很感謝大家,感謝每個在這裡分享你的故事和心得的人。
但是答案,甚至得票最高的答案,和這個題目仍是無關的,這個問題本不該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如果問題換成「為什麼你不出去旅遊不出去走遍全世界而是一直生活在家鄉、一個城市?」這些答案才貼近題意。
我想理清一下整個問題。原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明明有機會見見更廣闊的世界卻窩死在一個地方?」沒有任何描述,看到一些知友的回答我意識到我之所以這樣問,其實是在說「為什麼很多人滿足於自己地界,就是不肯再多涉獵其他地界的東西。」,前一段時間女教師的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知乎下也有很多人將「去看看世界」理解為物理上的「看看世界」,其實那位老師想說的應該是:換個角度看這個世界,換一份生活習慣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不然我也不會用「窩死」,當時也沒有想太多,然後大部分知友想當然將「廣闊的世界」理解為地理上的廣闊,將「窩死」理解為肉體上的靜止。
這種傾向在我修改幾次問題之後仍然沒有改觀,連我自己都有點向那個方向偏離,將「窩死」改為「死宅」再改為「一直宅」,變成了純粹肉體上的靜止,也難怪答案一直在談論旅遊與待在一個地方,這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個問題。而大量的批評可能來源於「明明」二字,這假設了「出去」優越於「宅」。
結合我幾次的修改,我想不難發現,我說的宅不是很多人拿霍金、康德舉例的宅,和大多數社會上奮鬥的人一樣,那不是我說的宅,是坐的住冷板凳,甚至那種不願和世界太多交流自得其樂的宅也不是我說的宅,我說的宅可以具體到大學生活里的,選擇逃避世界,以一種消極的態度對待生活的人。
而大家辯護的那種在一個地方「大有作為」、「平平淡淡」的生活我也是支持的,我也想有一份安定的事業,有愛的人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終老,如果有能力耐得住寂寞隔絕世界做一件稱得上偉大的事情,這當然天經地義,但這和我說的根本是兩回事。
所以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每個人不可能那麼細心的發現整個問題里很多微妙的語氣帶來的截然不同的意思,所以主要責任在我,抱歉。它的確邏輯前後矛盾,漏洞百出。關於問題的種種我不想再說,謝過為問題辯護的人,也謝過那些真誠的指出問題缺陷的人。
但有些答案也讓我也意識到,拿偉人追求平淡為宅正名的人可能也有逃避現實的人,不敢面對現實的人,會不會有人因為「不同的生活方式,應該寬容」這句話而愈發心安理得的繼續自己的「宅」,那種追求一時麻木的幸福,不去了解世界,刻意逃避的宅……
如果有的話,那高票答案帶來的很可能是誤導。所以我希望正在閱讀這個問題的人,能夠坦然正視自己的心,畢竟即便拿著偉人、平淡生活正名的同時,世界上只有一個康德、一個霍金,很多時候並不是在修養,也不是一種簡單的幸福,而是一種不計後果的苟且。
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並不意味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絕對正確的,有時的寬容可能只是因為他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這問題無關旅遊,無關人生,甚至牽扯上價值觀都有點勉強,請不要再表面的分析地理和肉體了,最好讓此題沉寂。
再真誠的致謝所有為我這個陌生人寫下答案的人。我來知乎快一年了,學到很多東西 ,不會再那麼戾氣了,謝謝你們。(還是匿名吧。)
人生不過幾十年,怎麼舒服怎麼來。
當你看夠繁華落盡,歷盡人世滄桑,便只想盡量往後退,避開熙熙攘攘光怪陸離的花花世界,見的人越少越輕鬆,遇的事越少越愜意。
把心安放好,在哪待著都一樣,哪怕身邊是車水馬龍人潮洶湧,心是安定的,就絲毫不會有什麼影響,也一樣會很舒服,在家宅抑或是在路上,都一樣。
人心不能亂,心亂了,腦子就亂了,整個人就亂了。我這輩子的夢想是做個凡人,隱於市。
有個長相普通的老婆,一份普通的工作,幾個普通的孩子,他們不缺胳膊斷腿,也不要天資過人,他們不受累於事,更不要名滿於朝。
自己有幾本書讀,有三五至交好友偶爾能相聚一堂,不談國是,只談風月。
到老的話,希望能像楊提督那樣喝著紅茶,坐著搖椅,最後死在春光里。
不想懂什麼大道理,更不想做個道德家去鼓吹一些東西,做個老學究去指導他人。
不想結識什麼得道高人,更不想攀權附貴。
不想與人爭論,也不想認識太多太多朋友,走太多來往。
沒什麼背負,也別太多牽掛。
並非未見乾坤大,只是識了螻蟻小。
讀過幾本紅頂商人的傳記,繁華落盡,不過爾爾;見識過一些大佬揮灑江湖的手腕,不會不羨慕;讀到太史慈說的「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也會神往。
因為一些機緣認識了一些朋友,走了一些路,讀了一些書,做了一點事,更覺世界之大,人如螻蟻。想到了莊子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不禁莞爾一笑。
或許自己最初的念頭是對的,隱於市。
再回頭時,卻怎麼也回不去。
告別一起幾年的夥伴時。我對他說,我笨且拙,剩下的事情怎麼辦,他說你能搞定的。
要麼能怎麼辦,只能硬著頭皮面對。
聽到eason唱「被推著走,跟著生活流。」的時候,眼淚會落下來。
有時會想,如果命運是另一條路,像劉亮程那樣生於荒野,炕上一把鍬,陪著一座村,過上一輩子,到老了就貓貓狗狗都能寫上本散文,未嘗不是快樂。
歡場聚散,不若細水長流;醉笑陪君三千場,不若相忘於江湖。
生命是座圍城,走遠了的城外人,羨慕城裡人,城裡人,羨慕城外人。
卻都沒聽見曼楨最後對世鈞說的話: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因為我喜歡簡單重複,我喜歡步調緩慢,我喜歡一成不變。
喜歡同一間餐館,點同樣的菜。喜歡每天做同樣的事,遇見固定的人。喜歡聽歌的時候,一直單曲旋環好幾天……
我喜歡發獃,在熟悉的空氣里,感覺時間一點一點的逝去。
沒有安全感,不喜歡陌生人,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床。
所以,只好在約炮的年齡里,過著修行的人生。
這幾年,一直過著最簡單的生活。幾乎不旅行。不喜歡聚會。
熱鬧於我是點綴,從來淺嘗即止。我相信寂寞是生命的底色。
暴飲暴食會讓人生失去味覺,縱情享樂會讓快樂不知其味。
就像一句話說的: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懂得享受孤獨的人,才懂得快樂的真諦。
在那些單調乏味的時光里,永遠舞動的是我靈魂的狂歡……………………………………………………………………………………………………………………………………………………………………………………………………………………………………………………………………………………………………………………………………………………………………………………………………………………………………………………………………………………………………………………………………………………………………………………………………………………………………………………………………………………………………………………………………………………………………………………………………
好吧,其實是我暈車,暈飛機。
如何看待有些男生要求女生顏好胸大溫柔賢惠知書達禮等等? - 魯西西的回答 - 知乎一群文藝青年在討論旅行的意義。
甲說:「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兒來的世界觀?」
乙點了點頭:「說得對,所以肉體和靈魂至少要有一個在路上。」
丙補充道:「恩,人生就是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丁仰起頭深沉地說:「人生並不只有苟且,還要有詩與遠方。」
這時只聽見一聲冷笑,一位長者打斷了他們的討論:「我說年輕人啊,naive啊。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個道理,你地識晤識得啊?」
「什麼狗屁道理!」丁皺起眉頭,大聲呵斥。
甲乙丙正準備附和,一位白衣中年人走了過來,眉目淡然,捋著鬍鬚說:「老師說得對,若是我呢,寧曳尾於塗中。」
「什麼……尾在……什麼中?」甲乙丙丁四人滿面疑惑。
中年人見他們聽不懂,扶了扶額說:「額……意思是比起去旅行見世面,我寧願待在自家泥地里打滾。何況生也有涯,而見世面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會累死人的呀,難道不是嗎?」
四人聽罷,捧腹大笑,指著中年人說:「傻X!」
未等四人笑完,一個響亮的聲音從四人背後傳了過來,「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
四人回頭,發現他們正好擋在一個衣衫襤褸的洋人大叔前面。這位大叔睡在一個大大的木桶里,以至他們根本沒留意到他的存在。
未等四人挪開,又聽見一個聲音:「好!好!好!」
一位有著「一字」型鬍子的長衫先生拍著手掌走到了那洋人跟前,笑著說:「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要的就是這種宅的境界!」
洋人慵懶地搖了搖頭,指了指後面,「要論宅的境界,你看他、他、他、還有他。」
只見那洋人指向之處有四個房間,裡面分別有四個人:
一個在書桌前死命翻書,目不窺園;
一個死命盯著窗檯的竹子,不顧吃飯睡覺;
一個仔細揣摩眼前的花瓶,不顧嬌妻的呼喚;
一個對著牆壁打坐,巋然不動,牆壁上居然因此印下了他的影子。
甲乙丙丁四人看著眼前這匪夷所思的一幕接一幕,全部都愣住了。
這時一位瘦削的男人不知從哪裡走了出來,行到四人中間,問:「知道他們都是誰么?」
四人搖頭。
男人說:「那長者姓李名耳,世稱老子;那白衣人姓庄名周,世稱莊子;那洋人叫做第歐根尼;那長衫者,額…你們連他都不認識,怎麼學語文的?姓周名樹人,世稱魯迅;那書桌前的學霸叫董仲舒,那對著竹子發獃的叫王陽明;那對著花瓶不動的叫邵康節;那對著牆壁一坐就是一天的乃是天竺婆羅門種,世稱達摩。」
四人一下聽得痴了,良久才反應過來,問那男人:「那麼你又是誰呀?」
男人笑了笑,說:「我呀,我是誰並不重要。話說,你們今天給了我很多靈感,我很感謝你們。我專門為你們創作了兩句詩,以後我會把這兩句詩放到我的文集里,傳於後世。」
「什麼詩呀?」四人好奇地問。
男人清了清嗓子,吟道:「詩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說罷,那瘦削的男人便消失在虛空里,只留下「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十四字依然回蕩在空氣中。
四人回頭,發現那長者、白衣等人也一併消失了。
空空的曠野上,他們四人對著夕陽,頹然地望著他們從未到過的遠方。一個棋手,他的世界就是棋盤;一個選手,他的世界就是賽場;一個學者,他的世界就是學問。對於很多人而言,旅遊如果能幫助他提升,那麼他一定會去。如果不能,為什麼要花時間耽誤自己的訓練和研究?很多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以自己的研究和訓練為樂,如果周圍就是非常好的和頂尖的研究和訓練環境,那對他而言就是天堂。很多人就跟《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一樣,就活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恰恰對很多人而言,即便足不出戶,也不妨礙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說句開玩笑的話。康德一輩子也沒怎麼離開哥尼斯堡,耶穌的活動範圍可能還沒有大多數的現代人大,但絲毫不影響他們改變了世界;很多人即便走過了大半個世界,他對世界的影響也基本只是帶動了當地經濟。我很愛周圍閑逛,對很多新奇事物都非常好奇。以前工作的時候,一年有四個長假,每個假期都在外遊盪。後來打算辭職後、繼續讀書前,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走絲綢之路。結果拿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課題以及加入國際相關研究最大的團隊,就想儘快把研究做出來,機會不等人。於是只帶著家人在泰國匆匆玩了一圈就去讀書了。
去年十月中入學,到現在,大概9個月的樣子。其中有兩個多月都在以「參加學術會議」的名義在各地旅行。在墨爾本純待了7個月,反而屬於純宅型。每天的生活軌跡就是家到學校,除了跑步,偶爾會去學校附近一家慈善咖啡館做義工。墨爾本是海邊城市,周圍小鎮的風景美爆。但即使是去市區最近的海邊,也只有三次,郊遊一共三次。210天左右,除了個位數的遊離尋常軌跡次數,其他時候都宅在家或者辦公室讀文獻寫論文。以至於周五下午,導師都會來語重心長地關心我周末怎麼過,建議我周末不要做事,好好休息,學會生活,再工作。但我真是謝謝他的關心。除了有時候覺不夠睡會很累,真的不覺得自己很苦,也不覺得自己生活無聊。經常一邊寫論文一邊感嘆,就算是過勞猝死,應該也是含笑九泉。
自己的經驗說明,如果遇到真愛或者更重要的事情,不會有時間和精力來考慮「外面的世界」。
旅行優越帝太多,明明大家的旅行方式如此趨於一致性,非要說換個地方吃喝玩樂就是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大的世界,並不非要身體的位置移動,把自己置身在原本熟悉的環境之外。當我每天刷100多份paper的時候,我感嘆這個世界太大了,光是一個學科分支的小方向,就有那麼多不為世人了解的發現。當跟辦公室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們聊天,我會覺得自己也是在了解他們的國家、文化和風俗,深度會勝過去那裡旅行一次、擺拍幾張。現在科技那麼發達,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必長途跋涉。之前一段時間狂迷戀中美洲,在網上看了很多關於遊記和帖子。在學院的一個活動,遇到一個來自瓜地馬拉的同事,跟她聊那裡的火山、建築風格、聊為什麼可以去那裡學西班牙語、如何申請簽證,都是在遊記貼上面看來的。再比如說網路公開課。之前去土耳其看了一堆清真寺,回家上了網路公開課講拜占庭建築的,才明白那些建築到底牛掰在哪兒。
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自己選擇了其中一種,並不能說其他的就不好,只能說自己不喜歡。以前碩士畢業,需要考慮自己是留在香港,還是回成都。兩座城市,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選擇前者,並不是因為後者閑適的慢生活不好。經常一個人自己煮著沒有鹽味的面,看著朋友發著一群好友吃火鍋吃燒烤的照片,也會懷疑自己的選擇;放假回家看著父母一下子就老了,自己卻非常遺憾沒有看到他們是如何變老,也會懷疑自己在外面那麼辛苦,為的是什麼。但是,真讓我過閑適的養老生活,我覺得自己可以預測自己也會不甘心。每個人就那麼幾十年的時間,不管怎麼過、選擇什麼方式,不影響別人,自己也不後悔就算是好的選擇了。
每個人都不一樣,不管是個人愛好、對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認識,還是喜歡的生活方式。所以,對「外面的世界」的理解也不一樣。在關於選擇的這方面,可以諷刺某一種行為,但是沒必要去看低做出這個選擇的人。我決定用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台詞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整座城市……那麼大,一眼望不到盡頭。無窮無盡!麻煩你告訴我,它的盡頭在哪裡?走上舷梯的時候一切都很好,我穿著你送的大衣,信心百倍,看上去也一定很帥氣,對於下船毫無疑問,毫無問題。使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見,而是我所未見。你能體會嗎?那些我看不清的東西,在那綿延不斷的城市中……我能看到一切,可就是看不到盡頭。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盡頭,正是我所未見。——世界的盡頭。比如說這個鋼琴,琴鍵有開始,也有終結。傻瓜也知道只有 88個琴鍵。它們是有限的,而你卻是無限的。在這有限的88個琴鍵上,你可以彈奏出無窮無盡的音樂。我就喜歡這樣。我也只能這樣生存。但你們把我送上舷梯,把我推向一架有無數個琴鍵的鋼琴。真的,由無數個鍵。沒有盡頭。可如果琴鍵是無窮的,我又該怎麼演奏呢?我只能說,我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才能彈奏的鋼琴。老天啊,你有沒有看到那些街道?那千萬條街道。怎樣才能從中選一個?選一個女人,一棟房子,選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選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選一種自己的活法,沉重的世界壓在你的肩頭,黑黝黝的卻看不到頭。要你離開這裡,到那個陌生而無窮的世界,你難道就不感到害怕?我在船上出生,「世界」在船上來來往往,可每次也就2000來人。船上也可以充滿期望,但都限定在船的範圍內。從船頭到船尾那麼大。你可以在有限的鋼琴鍵上彈奏出無窮的歡樂,我從小就學會了這種生活。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過大的船,是一個過於漂亮的女人,是一次太長的旅行,是一種太濃郁的香水,是一曲我彈不出的音樂。我不能下船。我不願放棄我的生活。畢竟,我就像一個從未存在過的人。
看完這部片子,我沉默了好久。不知何時起,生活徹底被標準化,好像被什麼推著往前走,好像都來不及停下來好好想想下面的路,也不被賦予選擇的權利了。
我們都在追求完美,卻不得不接受不完美。有時為了得到一張通行證一個代名詞,一遍又一遍的逼迫自己走出內心的舒適區,謂之為成長。可又有誰規定,以一生安逸的姿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待著是一種錯誤?
不知你們如何,每每夜深人靜看滿天繁星,每每登上高峰一覽眾山小,我除了感嘆,除了敬畏,還有深深的不安:世界真大 大到膽怯
人生短短數十載,還要花上近三分之一的時光來打好鋪墊才能達到某種意義上的自由,這才能去選擇,選擇要看的風景,要走的路。取與舍之間,該有多大的掙扎和不安呢
那些願意宅在一個地方的人,和意願看全世界的人一樣,都是一種選擇,都是一種勇氣
有些人宅在10平米的房間,但腦里的知識如浩瀚大海,而他仍然渴望再裝一個宇宙進去。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行走」。
有些人浪跡北上廣,遊盪在高檔CBD、總裁聚樂部、凌晨夜店間,發張別人打高爾夫時自己正臉的朋友圈等贊,像那些真的有錢人一樣談論著車、房、女人、錢、夢想和孤單。
他們在禁錮的圍牆裡「行走」。
有些人出生貧寒,但就因為一無所有才敢嘗試看看世界。
他們用沒有可輸的心態,邊壯膽邊「行走」。
有些人出生於小地方,但仍舊喜歡埋怨生活的瑣碎,不瀏覽新聞不讀書甚至不看電影。別人的行走對於他們只是遊子無家可歸的悲情故事。
他們在別人的家常里短閑言碎語里「行走」。
有些人飽讀詩書、雲遊四海、看過波瀾壯闊和燦爛星河後,又回到故里,只因為那裡有深愛的女人做好了噴香的飯。
他們看似在山川大河裡行走,實為在尋找初心所向的道路「行走」。
......
人生是一段「答疑」「解惑」的旅程,「行走」是找到答案的唯一辦法。
有些人用「行走」找到了標準答案,
有些人用「行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有些人甚至用「行走」推翻了問題。
一句話,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其實不管是外出還是宅,做到極致,下足功夫,不談得道成仙,起碼都能活的更精彩,而說宅不宅,對外面世界又淺嘗輒止的才是大部分庸眾。
留學圈是個很有意思很玩味的群體。在我周圍,有人終年枯坐書桌,死磕中世紀英文的語音學和辭彙學,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爛熟於心,看莎士比亞的正劇一目十行,出口神遊扎拿度,提筆生花失樂園。
有的人極少待在自己住處,成天遊走於各大趴替,喝酒,飛葉子,溜冰,hook up,沒事做來個booty call 或者escort試試洋槍洋炮,寒暑假不是在環美自助游的路上,就是在cruise sail的游輪上,左右逢源,漫遊天下,享受世界。
他們都選擇了自己認為最願意走的一條路,也許不是他人最看好的。但是,在畢業後,前者在英國文學上的造詣已無出其右,順利拿到巴斯大學的offer去尋覓他書中看到的巴斯婦的故事。後者則積累了大量人脈,美國朋友同學們都公認他是最美國化的中國人,他最後留校工作,跑去了非洲貧困地區去禍害,咳咳,援助兒童了。
上述兩位都是一條道走到黑不要命的主。或宅或外出見識世界,他們都死軸死軸的,而且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換言之,純粹的人才能在個人修養以及工作生活上面成功。宅的人並不閉塞內向死板,和他聊天他會旁徵博引收穫頗豐。和那些個浪蕩的貨打交道,他則會嫻熟的散給你一根煙,斟上一杯波本,眉眼通挑,察言觀色,和你吹逼,添油加醋地講述他經歷的故事,雖然看上去不學無術,但是,你不會覺得他有多麼淺薄。
而介於兩者之間的庸眾,比如我呢?大抵過得日子就庸常很多。我也想遊歷天下,但是至多是買張廉價的灰狗巴士的車票去史密森尼博物院或者時代廣場來幾張潛台詞是「看我多麼瀟洒」的自拍照帶回國去給親戚朋友一個吹拂不破的牛逼。自助游騎單車一路南下說好要去佛羅里達,騎到新漢普什爾就偃旗息鼓,第一次獨自中轉紐瓦克機場,被當地超半數的黑人比例嚇得不敢出去租旅館...我也想宅著,做個安靜的美男子,或博覽群書,或輕鬆超頻組個四路泰坦笑看眾卡巴基佬,最後我發現,宅在住處的日子已經簡略到了無窮盡的推塔,gank,團戰,天梯,以及臨近期末摳著腳丫子胡拼亂湊寫term paper的荒蕪歲月。
最後令人尷尬的事來了,我成了既不屬於宅出境界的範疇,也融入不進交際達人的圈子。和宅神們一起,面對淵博學識、專業術語和他們的黑科技我詞窮又自卑,和交際花們一起,面對他們洒脫又圓潤的范兒,我更加為自己的笨拙和不善言辭自卑。
至此,我的留學生活大抵就很普通了,也就每周末去downtown的餐廳,和一群和我差不多的留學狗們一起寒暄「久仰久仰」。
如果我的人生不能大富大貴,那做一個有貴族精神的內向宅男也好。
首先我給自己定了一個人生底線。
那就是我在成都這片廣袤的大地上。
我有一套房,有女人,老了有社保,一台電腦,幾本書,知己二三,一個靠互聯網謀生的技能。
足以。
目前我的狀態也是如此。
自己做電商,做自媒體,本身就是宅。
放假回家,也是看書,寫作,跑步,打坐,做愛,偶爾看看電影。
等閑了的話,打算再看一遍火影,海賊什麼的,聽說西部世界不錯,那也可以看看。
我人生最想去的三個地方,日本,以色列,瑞典。
去瑞典是因為有好朋友在那裡工作,想去看看她。
去日本是因為我迷戀日本的文化和思想深度。
以色列是因為我對猶太人的教育有著崇高的敬意。
其他的地方我都沒什麼興趣了。
為什麼我到現在都沒去這三個地方。
答案是沒錢,沒時間。
主要是沒錢。
等我後期有個幾萬的話,我先去瑞典玩玩。
現在沒錢的話,那就宅在家裡感覺也挺舒服的。
我之前呢,也去過很多地方,泰國,馬爾地夫,內蒙,天津,北京,濟南,深圳,雲南,杭州,四川周邊旅遊,香港。
說實話,我對自然風景沒有興趣,所以玩的很無聊。
但去了,如果是能感受到當地不同的人文我會比較有興趣。
旅遊這件事情,只是因為我想看到更大的世界,至於它美不美倒是次要的。
美倒可以順帶欣賞了。
去旅遊過之後,我發現,確確實實,我是個很內向的人,包括我的社交行為都是偏向於深度的東西。
比如,喜歡深度不喜歡廣度。
喜歡看書不喜歡社交,喜歡幾個親密深度關係的朋友,大過很多朋友。
喜歡貓大過狗。
喜歡宅,不喜歡到處跑,因為很累。
總之,我宅,我非常舒適。
我出去社交3小時如果對方很無價值的話。
我會覺得很浪費時間,儘管只是為了社交而社交。
包括旅遊,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美景我們都能看完的。
選兩個你想去的地方,足以。
動漫,電影,電視劇,書,音樂,女人,鍛煉,寫作,好友,工作到可以持續陪伴我的一生。
這些事物,都不需要出遠門,在家做做就好了。
至於看書,是看哲學,看量子力學,看神學,看心理,看社科,還是看人文都好。
這些我都感興趣,知識的海洋是讓人陶醉的。
與其讓我去到處亂跑,不如在書籍里亂跑。
這樣會感覺好玩。
當然遊戲也是,比如未來出了上古6,巫師的續集,當然包括超過《魔獸世界》的作品,我依然會拉上我的小夥伴們一起去玩。
出了好電影一起去看,出了好電視和音樂我也會去欣賞。
但是這些都不需要去哪裡。
叫他們來我家看,來我家一起玩就好了。
電影院,KTV,都不如在家自在。
心不自由,去哪裡都是流浪。心若不為形所役,那便是自由。
第三次更新,第一次答題應該是14年。
14年我剛大學畢業,同年和現在的老公在一起。我們在在一起的999天領了證,今年17年的11月底會舉行婚禮。
14年1月考入最想進的單位實習,同年8月轉正考試被黑。咬牙說如果補考不過徹底轉行,進不了排名第一的我就不要了。9月成功轉正,做滿三年。今年17年踏入某世界五百強,轉型。8月就轉型半年了,哭過笑過,同事們對我最多的評價是真誠、善良、倔。我知道自己不算是很好的人,缺點十分明顯。
同事說每天看著開開心心的就是我,其實這半年前苦難大多了。第一個項目復盤會上把自己說哭了,其實也不單單是覺得委屈,我堅信很多我不懂的不理解的現在不明白的感受,碰壁了時間到了自然就懂了。所以我一點都不急著改變自己,我知道某一天我會慢慢慢慢很自然的改變。堅守著不做自己討厭的人就可以了,很多人情世故現在的我都懂了。
但就是因為懂了,開始理解很多事很多人。我覺得長大是好的,雖然想得通有時候很痛苦,但是心更柔軟了。
現在的我又站在選擇的路口,新入職半年的五百強,還是去另一個公司開拓新的部門。
其實就算是這樣,我都覺得自己是平凡安穩的。我想很多人反對這個答案是因為不願意接受平淡和安穩這樣的形容詞。
有一天夜晚里開車從公司回家,小腿酸到極點,突然腦海里有個聲音告訴我,「你這輩子不會碌碌無為的」。因為每當我一份工作做舒適後,都想著更好的機會,好像一直不給自己休息時間。可在我心中,我只是事業心比較重一點,我那麼努力,一是想站在更高的地方看更多的風景;二是以前多靠長輩朋友的一直感激在心,保護有一天我能成為他們的後盾幫助他們;三是我開始明白人生中有很多的不得已,錢不是萬能的,事業不是所有,但是這兩項不做好我想要的平凡安逸生活是實現不了的。
我要努力保護自己安於平凡的心。
所以就算有一天我創業了,還是上新聞登報紙了,大概依舊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還是平淡安逸。
~~~~~感謝點贊的各位~還有評論里評論的人。每個評論都有仔細看仔細回復,祝幸福,祝一切美滿~
-------------原答案;樓主,我想答個偏得,大範圍的「宅」。我身邊的熟人幾乎都出國了,或者大學去北京或者哪。就我從小到大,到現在畢業都在杭州。有次聚會,有個學妹說到她要去法國讀那種3+1.5的碩士,說如何嚮往巴黎。然後嘲弄的看我一眼說,「真羨慕你啊,就你沒出過杭州,我們回來,你都可以見得到,我和XXX很久沒見了呢。」我有個圈子,本科基本都是清華、北大,再不濟也是211。他們申請到的研究生多是耶魯、哥大。但是我一直深深覺得我就是個活在西湖邊的小姑娘,安於平凡的生活。我覺得安穩的過每一天就是幸福,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美,但我更怕去看過外面的世界後反而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了,就像《海上鋼琴師》里的1900.他說,鋼琴就88個鍵。可以譜寫出無數的樂曲,離開這88個鍵他不知未來在哪裡。88個鍵的鋼琴就是他的人生。有句話叫「你不出去看看就會以為你看到的是全世界」。其實每次看到人說這個,我都在心裡默念,「你出去看過了,還是以為你看到的是全世界。」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價值觀世界觀改變,其實並沒有改變我們的命運,我們永遠不可能看到真正的」全世界「,所以世間自然有很多選擇。而且這些選擇沒有對錯。每個存在都有他的必然性,不是自己無法判斷那件事是否真的沒意義。
最後,回到你的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明明有機會見見更廣闊的世界,卻窩死在一個地方?請問,為什麼一定要去見見更廣闊的世界?
知道自己的世界在哪裡,就算在小說里,不要太極端影響生活,其實我覺得挺好的。
暑假在英國,去了大英博物館,可惜英文太渣,展品介紹的不少專業點的單詞都看不懂。那時我深深感覺到,那些聞名世界的展品就在我面前,可我卻無力充分領略。我距離真正的「行萬里路」恐怕還很遠。
出了博物館,不少有著同樣的黃色面孔的同胞們,簇集在博物館門口,剪刀手,拼星星。下一刻,他們會急切地找尋咖啡館連上免費wifi,發上一條朋友圈。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曾經也想過這個問題。
但是後來我發現,我是那種最無趣的人。我遺傳了我爹,不同的是,他去到任何一個地方,閑了,是打電話找人喝茶,我是找人喝酒。對於我們這一類的人,去哪裡,沒差。而我後來發現,我在任何一個地方,喜歡的東西的類型,都完全沒差。那不是必要的時候,自然是自己在家死宅著,抱著喜歡的玩意兒,睡到自然醒,喝到自然睡了。「外面對我來說只不過是個大一點的監獄。」
——唐·三藏法師 玄奘 於積雷山地牢
你要走多遠才能看到霍金坐在咫尺輪椅上所看到的廣闊世界呢。
----------------
把對世界的認知歸結於遠行的里程只能說明認知的太少
為什麼這麼多朋友都在糾結「霍金」和「輪椅」呢?
如果還是糾結的話,不如把出去見世界的時間用來宅在家裡讀讀語文書。
這是個圍城效應,裡邊的人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人想宅在家裡。
我覺得沒什麼好爭論的,想去就努力找機會去,與別人何關?~價值觀不同。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鴻鵠也不明白燕雀的心思。二者不在一個世界,沒有必要分高下。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尺有所長
寸有所短
主要是沒錢。
出門不一定是長見識,也可能是喝西北風
推薦閱讀:
※去過 100 個以上的國家是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看待「中國老人日本被撞」事件?
※去天津玩兩天一夜,如何安排行程?
※在相對短期的旅遊中,怎樣才能盡量深入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文化?
※旅行真的能使人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