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如何評價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英國國家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英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其中埃及文物館是其中最大的陳列館,有7萬多件古埃及各種文物,代表著古埃及的高度文明。希臘和羅馬文物館、東方文物館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臘、古羅馬、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
去年3月份,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作「故宮的世界,世界的故宮」主題演講。
單院長在演講中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們國家的博物館,不像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等收藏著很多來歷不明的別的國家的文物。但故宮是個例外,我們收藏有上萬件來自外國的文物,但是都是來路清晰的,是從海外貿易、商品交流、使節納貢彙集而來的。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客香港講述故宮故事_圖片頻道_新華網
讓我們來看看大英博物館的幾件藏品:
《女史箴圖》摹本。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
敦煌壁畫
中國廳(room 33)的中央牆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割痕猶見。
埃及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該石碑最早是於1799年時在拿破崙遠征埃及時發現,在拿破崙戰敗後,輾轉到英國。由於這塊石碑刻有三種不同語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解讀破譯出已經失傳的埃及象形文,成為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以上只是冰山一角,根據英文維基說法,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
The China collection is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historical artifacts in the Western world. It focuses on porcelain, paintings, scripts and basic tools, with items ranging in date from the Neolithic era to the 20th centur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tems is a collection of rare Buddhist paintings from Dunhuang.(最著名的藏品是來自於敦煌的佛教壁畫)
British Museum Department of Asia
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館內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
數據來源:British Museum holds highest number of looted Chinese relics作為中國人,我一是惋惜祖宗不爭氣,喪權辱國,好東西都被外國人搶走了。二是要以史為鑒,警鐘長鳴,避免一錯再錯。
1.大英博物館是一個在殖民時代迅速發展起來的博物館,其藏品來源大多是在認為殖民和掠奪是殖民國家理所應當的時期,從世界各地、特別是大英帝國殖民地掠奪和採集而來。這種藏品來源方式,和其所處的社會,是大英博物館評價多元性的根源。
2.時至今日,中國人早已不是思想價值觀念一元化的群體,所以「作為中國人」這類話語所採取標籤法,其實早已失靈,難以作為價值判斷的一個標準。
3.就博物館技術來說,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是目前人類社會較為先進的形態之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同時英國也是世界近代博物館的發祥地。這些條件確保大英博物館在博物館技術領域處於世界前列。
4.如果不考慮獲取藏品的正義性,薈萃了世界各個文化圈的文物和藝術品的大英博物館,具備詮釋世界文化體系的能力,放眼全球,有此能力的博物館也僅僅有四座。藏品的廣泛和技術的發達確保了大英博物館無論在哪種科學的評價體系下,都是世界最先進的博物館之一。
5.由於殖民社會已經解體,世界已經處於後殖民時代,所以大英博物館在殖民時代獲取藏品的正義性屢遭爭議,面臨著藏品原生國家追討索回的壓力。
6.雖然大英博物館的綜合水平很高,但是仍因文化差異原因導致藏品損傷。譬如源出中國的珍貴畫作《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在20世紀中葉修復時,選擇了不適用的日本繪畫裝裱修復方式和展出方式,導致《女史箴圖》被不當裁切和掉渣。
7.大英博物館在20世紀早期,因為屈從於經濟誘惑和迎合當時社會「白人至上」的觀點,磨去了原為帕特農神廟一部分的埃爾金石雕的表層,有意改變了文物的原貌,這是文化權力被政治和資本裹挾的典型案例,這是大英博物館最大的歷史污點。
8.我個人站在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一些珍貴的中國文物,而且為這些文物的保存、研究、傳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不過是一些珍貴的文化碎片,脫離文化母體則無法和母體整合成較完整的文化系統,而且有為殖民主義背書之感,對觀眾來說很可能淪為獵奇的道具。
100年前被八國聯軍搶去的文物,如今被裁剪、被砍頭,寧願爛掉也不物歸原主,作為中國人,還能怎麼評價?!
就在前幾天,3月2日,國家博物館做了個「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其中有不少珍貴的中國文物。
我想起來2015年,故宮博物院展出國寶《清明上河圖》時,曾經出現排隊6小時才能進館的情況,很多人為了看一眼國寶,通宵排隊也是有的。而今年這個大英博物館的展覽,想必盛況更加空前。
為什麼?因為很多人說,中國最好的文物在大英博物館。說到數量、珍稀程度,也許故宮博物院都比之不上!
圖:大英博物館珍藏的中國瓷器,據說珍稀程度超過國內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就是國寶《女史箴圖》。可惜,大英博物館大概不會拿到國內來展覽。
為什麼?因為如果拿到國內來,他們可能要被義憤填膺的中國人打死了。
《女史箴圖》這幅畫,大家可能乍聽覺得不熟悉,但是其實你一定在歷史課本上見過。它原本保存在頤和園,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被一名軍官搶走 ,回到英國之後,軍官以25英鎊的價格把畫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25英鎊……
就這樣也就算了。按照很多中國人的想法,反正國寶在清末戰亂時期也很容易被損壞,就算沒被損壞,留到文革時期也是會被搗毀,還不如放在外國人手裡,好生保護地供奉起來,也算是給老祖宗留點念想。。
但是!!!根本就不是這樣!!這就是大英博物館最讓人痛恨的地方。一方面,他們保存著英國人用各種不擇手段的方式,獲得的來自全世界的珍品,而另一方面,他們經常不懂如何保存,也並沒有用心保存!
據南方周末統計,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珍寶,約有3成沒有受到良好保護!
就說《女史箴圖》吧,在得到了畫之後,由於不熟悉中國畫的保存方式,大英博物館十分業餘地按照日本畫的方式裝裱,把中國古畫裝裱在木板上。結果,由於材質的原因,古畫隨著木板的裂開而開裂。這種裝幀直接導致畫作出現了大面積的掉粉、開裂,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毀損。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竟把《女史箴圖》割成了三段!
割成了三段。。。成了三段。。。三段。。。段。。
這幅古畫中的無價之寶,最後就被糟蹋成了這個樣子:
一手毀了這幅畫之後,大英博物館決定,不將這幅畫拿出來展示 ……
而出於同樣的原因,大英博物館就這樣把數百件中國古畫擱置了一百多年。因為不知道怎麼保護,這些無價之寶就這樣放在角落裡積灰塵!在100多年中無人問津,其中不少都年久失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而《女史箴圖》被割成3段的事情傳到國內,舉國震驚!!當時就有很多中國人懇求,既然你們不知道怎麼弄,要不就還回來,給我們中國人自己保管。
但是大英博物館哪裡肯呢?不止是中國,包括印度、埃及、希臘在內的各種文明古國,都曾經被英國搶奪去大量的珍貴文物,如今大部分都在大英博物館裡。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大家都曾經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或暗示或明示,要求將文物物歸原主。而對此英國首相的回答是:「沒辦法答應,答應了大英博物館也就空了」
原來他們自己知道啊!!我已經想不到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了
在大英博物館的網站上,甚至有相當的篇幅是用來處理討還文物的要求的。
而更讓人痛心的是,還有無數的中國人認為:「文物放在大英博物館是最好的,反正中國人也沒能力自己保護,不如讓他們搶去珍藏起來」
不少人都對余秋雨在《道士塔》中的話記憶深刻: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於倫敦博物館裡!
我不清楚余秋雨當時寫這段話的經歷,但是如果現在還這樣想的人,又有幾個真的知道中國人保護文物的水平呢?相比之下,國人深知文物的價值,而且有著悠久的傳統修復手法。
如果你看過去年刷屏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相信你會對故宮的文物修復師有一些特別的感情。
當時故宮要修復乾隆的「萬壽屏」,屏上綉著各種壽字,總數過萬,故稱萬壽屏。但是剛拿到的時候,是這樣的
由於是由於萬壽屏的工藝過於複雜,於是好多個組的專家一起上了,青銅、木器、漆器、鑲嵌……他們在壽康宮鋪開了這個大屏風,整整幹了五個月,最後終於修復完成了萬壽屏。
煥然一新,每一個壽字清晰可見,金光閃閃。這才稱得上我們大清泱泱大國好么!
而相比之下,大英博物館呢?
不要說沒有這樣的人,他們恐怕連見都沒見過。《女史箴圖》的事件在中國內引起巨大的反響後,大英博物館也淪為眾矢之的。於是他們終於想出了辦法:找中國人幫忙。
結果,還是一個中國修畫師,拯救了這幅國寶。她叫做邱錦仙。是她用中國買來的材料修補,才讓這幅畫得以重見天日
圖:邱錦仙(左三)和她的同事
從那時候開始,邱錦仙已經在大英博物館勤勤懇懇工作了30年。如果沒有她,蛋蛋姐不敢想像,那些古畫會變成什麼樣子?
而問題是,只有她一個人,修復得過來嗎?
答案是:修復不過來
據統計,大英博物館公布的館藏總數為800萬件,其中中國藝術品2.3萬件。而按照答主@尚誠立人 的估算方法,中國國內的文物,主要保存在兩個博物館中——故宮博物院館藏110餘萬件,國博館藏100餘萬件。按照這樣來粗算,一個大英博物館就收藏了整個中華文明精華之作的1%左右!
這麼多的珍貴文物,卻完全沒有懂行的人來照料,結果會怎樣,顯而易見。
《女史箴圖》並不是個例,眾所周知的中國國寶「敦煌壁畫」,同樣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
(感謝評論區@高宇陌指出,該壁畫並不是敦煌的,而是來自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清涼寺。不過鑒於大多數熟悉這個故事的人還是稱之為「敦煌壁畫」,這裡仍然保留我最初的提法)
原本,這些壁畫是英國的斯坦因,在明知道文物價值的情況下,假扮成玄奘信徒,騙取了看管文物的王道士的信任,用白菜一樣的價格「買」來的
圖:斯坦因
而因為這些壁畫體型過大,為了方便運輸,斯坦因就自己肢解掉壁畫,到了英國再拼起來。
而大英博物館在展出時,直接讓脆弱的壁畫裸露在空氣中,沒有任何有效的保護。常年累月之後,壁畫的色彩慢慢褪去,它們的損壞,幾乎是無法彌補的
圖:大英博物館的敦煌壁畫,上面的割痕清晰可見
我也就納了悶了,大英博物館裡那麼多寶貝,難道就中國的沒有被保管好?這不是欺負人嗎?
這裡我要說句公道話:並不單單是中國文物,大英博物館從其他國家搶來的文物,一樣沒有得到妥善保管。
比中國更慘的,當屬希臘了。
英國將希臘的巴特農神廟洗劫一空,把神廟中的雕像切割、肢解,粗暴地運到大英博物館。
更過分的是,為了迎合所謂的「白種人最優論」,英國人把希臘國寶埃爾金石雕,從本來的金色硬生生磨去了一層,磨成了白色!
於是希臘人引以為傲的雕像,就變成了現在這幅模樣:
後來,希臘建了巴特農博物館,希望大英博物館能歸還文物,大英博物館卻表示:
雕塑歸大英博物館所有 我們永遠不會歸還這些雕塑的任何一部分
最終,希臘人只能屈辱地製造出贗品,放在真品的位置上,痴痴地想著有朝一日,這些文物能回到這座神廟。
表面上看上去,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一流,其實它因為財政緊張,加上文物過多、缺乏技術,就沒有好好保護我們的文物!
因為大英博物館最開始,只有7萬件左右的文物,從世界各國搜刮、搶奪之後,館藏的文物達到了800多萬件,而大英博物館根本就沒有這麼大地方來展出這些展品。
就拿中國館來說,中國文物自1992年新館建成開放後,就再很少被更換過,這個陳列著近2000件中國文物的展室,還是由一個中國人出資改建的。
1990年,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捐助約2700多萬人民幣,把舊的中國陳列室擴建,中國館才有了空調恆溫設備。
更讓人無語的是,大英博物館財政連年吃緊,不要說沒辦法好好修復、沒辦法好好展出,他們根本連保護文物不被盜走的錢都沒有。
2004年,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有15件中國文物被盜。
竟然連大英博物館都能被盜?這個罪犯真是了不得,難道是怪盜基德?
但是根據英國的亞歷山大·史密斯說,事實根本沒有這麼玄乎。其實因為財政問題,大英博物館沒錢給所有展櫃都安裝防盜系統,被偷走的中國展品連展櫃就沒有。再加上財政緊張導致的裁人,他們安保人員人數不夠,這些失竊的文物又都是小物件,很容易藏匿,失竊是情理之中。
歸根結底,對於這些掠奪來的文物,大英博物館根本沒有放在心上。他們不是在展示璀璨的世界文化,而是在炫耀自己輝煌的侵略成果。更誇張的是,在大英博物館,中國的珍寶甚至淪為了廁所裝飾品、籌款箱
答主@lesis寫道:山西一個廟的琉璃,19世紀初被分開割了後帶到英國,就在二樓的廁所旁,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任何人上完廁所之後都可摸一把。作為一個山西人,真憋屈,老祖宗留的東西都護不住。
蛋蛋姐想到《禮記》上的一句話:「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好學近乎知」說的是,大英博物館不學習中國的文物知識,使得文物遭到破壞損毀,是為不智(通「知」);
「力行近乎仁」說的是,沒有足夠的人力財力來保護修復文物,沒有竭盡全力來維護文物,是為不仁;
「知恥近乎勇」說的是,明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卻死撐著不願意把文物歸還原主,是為無恥!
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我還能不能不出國門,就觀賞到這些屬於中華文化的瑰寶。我還是希望能有這麼一天,哪怕再晚都好。
我希望這些象徵著中國的國寶,能回到真正懂它、愛它的祖國,而不再在布滿灰塵的異國角落裡哭泣。
--------------
參考資料:
南方周末《大英博物館調查:3成中國珍寶未獲良好保管》
看了大家的很多評論,有一些有錯誤或者措辭不當的地方我都修改了,為了方便閱讀在文中沒有一一標記,十分感謝大家指出。本文也是基於我自己的調查做的一個總結,對於這個話題大家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看法都是正常的,我也選擇保留我自己的看法。
不過希望大家不要在評論區吵架嘛!有話可以好好探討嘛!雖然不是跟我吵,但是我也很捉急是怎麼回事
明明我花2小時坐著動車就能幹的事,現在我要花20個小時打著飛機去做了。宣統大帝要是還活著,他最適合回答這個題。
我列個數字:
大英博物館館藏達1300W件
館藏中國藝術品達2.3W件
故宮博物院館藏110餘W件
國博館藏100餘W件
一個大英博物館粗算就收藏了整個中華文明精華之作的1%左右,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你幾乎看不到3級文物以下的藏品。
大英的中國文物哪來的呢?一部分是英法聯軍侵華掠奪得,一部分是清末民國時期外國人和軍閥盜墓盜的,還有一部分是皇室私賣,建國後90年代全民挖墓又沒了一批。所有的人都在拿大英保護文物說事,戰爭年代不談搶奪中破壞的,盜墓的損壞,就是沉船、爛車能帶來多大的損失?我們如今能在大英博物館看見的每一件文物、收藏,無一不是建立在千百個文物損失之上。
當初我朋友找雕刻題材,找到這張照片,知道我是什麼感受么?歷史的罪人,對就是罪人!線形如此圓潤,肢體如此自然,服飾如此細緻的雕像,砍腦袋了!這才是戰爭年代的罪過,戰爭就是毀滅文明!
敦煌壁刻、漢代壁畫、各種雕像,當年的掠奪者將這些藝術品肢解運輸,是對藝術的褻瀆!好吧,這些都是歷史的罪過,大英不是給「妥善」保存了么?那接下來我們看如何個「妥善法」
大英博物館是赫赫有名的窮地,人員不足、設備落後,中國館還是何老當年捐助修建的,邱錦仙老師做訪問的時候也多次說過,當年她見到的不少絹本已經碎片化了,《女史箴圖》國寶哈,被大英完美保存了,保存的代價也只不過是1915年由於不便展出給裁成三塊了,可以想像當年謝成水先生作為藝術家看到另一個時空藝術家的遺作被減成三份的心情。
痕痕刻心啊!一個能花25英鎊買你一件國寶的土地,你指望它花100英鎊的代價保護?別鬧了,好好歇著吧。
@劉楚痕 講了他在大英學瓷看到的藏品,其實現在我總有一種錯覺,想學瓷,去英國吧,那裡的瓷器,精美瓷器,要遠遠多於國博,甚至故宮。觸目驚心,我相信這是每個到過大英瓷器展廳的中國人的心情。
滿屋子的瓷器,器型、器色、窯口等等,嘆一聲「明清陶瓷史」不為過啊,不為過啊!想知道這些瓷器在遠渡重洋的旅途中,有幾多兄弟夥伴葬身大海、粉身碎骨。
張伯駒先生在《春遊瑣談》中描述了時人時事,對藝術品買賣做了以下見解「綜清末民初鑒賞家,其時其境,與項子京、高士奇、安儀周、梁清標不同,彼則楚弓楚得,此則更有外邦之剽奪,亦有因而流出者,亦有因而保存者,則此時書畫鑒賞家,功罪個半矣」。什麼叫剽奪?強買強賣耳!什麼叫「因而流出」?勾連外寇販賣國寶耳!而「得以保存者」,不懼槍刀,不屑金銀者又有幾何,又護幾何?
清末民國之際,刀兵橫行,到底毀了多少珍藏誰也不知道,每一次的戰亂都是對各界的摧殘,而當下,恰有一批人在人家看見了自己祖上的物件,還很自豪的喊一聲「乾的漂亮!」,實在是不可理喻。可能是不曾擁有,也不想擁有吧,可能看一眼就滿足了吧?
你去大英看看,那些展品幾乎萬年不變!問問那些定居、留學英國的人,他們很喜歡去大英博物館么?對於非學者而言,去個三四次就索然無味了!更多的國寶,埋藏在一個個小屋子裡塵歸塵,土歸土罷了。
「蟲磕鼠咬,破襖一件」,當時的七爺是怎樣的心情,如今再去英博,就是同樣的心情,伯樂相馬,試問大英有幾多中國文物之伯樂!
從他們當年的掠奪就可見一般:多彩瓷、金銀、青銅器、角杯,而少見書畫、玉器等,一群在沒有中國藝術素養土壤長出來的包子,指望他們欣賞?保護?滑天下之大吉!自欺欺人罷了。
現在有一群有倆小錢去看了的,回來跟一群連北京都沒去過的包子說「人家大英保管的好啊」,然後這群包子就「在國內早毀了」,呵呵,只要等你先花了去北京的火車票,然後再花了飛倫敦的機票,再痛下狠心來一聲「說走就走的旅行」,啪嗒倆翅膀子不心疼那倆奶粉錢的時候,愛JB咋說咋說,反正他喵錢是你的。別他喵自己去看了就亂放屁,國內還有一群拽祖國褲衩子的,可能這一輩子都看不到這些珍藏!他們也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甚至那旮瘩藏的就有人祖上的物件,他們也有欣賞的權利!你TM給拿機票錢么?
如何看待大英博物館?每去一次就是心滴血,每見一張照片就是淚縱橫!這些珍藏,在你我有生之年,再無屏息輕撫之日!那TM是人家外國人的!是人家外國人的!外國人的!想想霍滿堂滿世界劃拉角杯的時候,是不是和我有一樣的感慨,明明回趟老家就能得到的,卻不得不趕飛機了,何其悲哀。
~~~~~~~~有人叫我是罪惡的分割線~~~~~~~~~~~~~~~~~
評論區又見「不運走自己人早砸了」、「感謝大英的保護吧,否則十年早燒沒了」。不知道說出這種話的人是什麼腦迴路,似乎被自己人強姦要遠遠勝過被外人給輪了,被自己人強姦是天理難容,被外人強姦是有吸引力的證明。
清末民國,百年之亂,他來他去,這片土地被踐踏了何止一次?英法亂兵,東倭空襲,強掠之外,到底有多少文物毀於炮火之下?
文革鬥爭,十年浩劫,又有多少文物成了資、修?
改革之初,全民盜墓,識則收入囊中,不識則隨意踐踏,又有幾多文物流失、破碎?
戰亂非罪否?文革非過否?庸民非亂否?
今日言文革避而不談百年戰亂者,審罪否?伐人而已!
沒有一種罪是可以逃過裁決的,也沒有一個理由是行罪的!
我給文革洗地?????
我???洗地文革?????
EXM????
答主真服了,徹底服了,真心服了……你們厲害你們都是大牛……
…………
僅代表我自己表示,我極其非常特別反對、反感那些認為「把文物留在大英博物館是最好的歸宿,因為英國比中國更懂、更會保護文物」的觀點。對這些人我真的忍不住爆一句粗口:滾!
大英博物館裡中國文物失竊的時候你怎麼說?
大英博物館展出時遊客打碎中國文物的時候你怎麼說?
大批文物修復壞的時候你怎麼說?
中國館還是靠著中國商人捐助才得以擴建翻新的時候你怎麼說?
你知道上世紀的中國館是什麼樣嗎你就吹英博?
大批中國文物礙於英國財政只能被堆在藏室、中國館展品常年得不到更換的時候你怎麼說?
藏室里的大量文物不見天日、史學家考古學家想研究都碰不到的時候你怎麼說?
或者說你覺得英國的學者會時不時蹲到密室里如痴如醉得通過研究那些文物鑽研中國歷史?我就想問問他家自己的古英文研究透了沒?
我一共去過大英博物館三次,如果要問我個人怎麼評價這個在海外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借用我二哥的話,那就是:a theatre of pain。
第一次去的時候我年紀還小,懂得少,博物館裡的各種展品對那時候的我來說不僅沒有吸引力,有些還挺嚇人,所以實在是沒多大興趣。到33號展廳解說說到中國為世界文化做出了最偉大的貢獻的時候,我特別興奮特別自豪,開心得跟帶我去的二哥講這些都是我們的。我二哥毫無反應,後來他很嚴肅得跟我講,他不希望看到我那麼興奮的樣子,那些展品是我們祖先的傑作,我們應該感到自豪,但也同樣代表了曾經那段屈辱史,以至於自家的東西歸家無望。
第二次去是我高中畢業,被我二哥罵了半天膚淺。因為他之前的教訓導致我那些年覺得作為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去大英博物館很彆扭,所以當我彆扭得跟我二哥說想去博物館看展又覺得很彆扭的時候,被我二哥隔著網路懟了半天。我還記得他那時候跟我講大英博物館於中國而言是學術之傷、侵略之傷、文化之傷,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去看、去學習、去欣賞那些祖先留下來的璀璨珍品,世界那麼大博物館那麼多,難道因為館裡有流失的中國文物我們就不去嗎?憑什麼啊?何況博愛一點站在人類歷史的角度,那都是人類先祖的智慧結晶。
第三次是多年以後我已經工作,和一個朋友歐洲游的時候再一次去了大英博物館。朋友驚嘆於博物館裡中國瓷器的精美,她說大英博物館裡的瓷器比國內博物館收藏的漂亮多了,國內博物館裡的瓷器總感覺黯淡無光,以前老覺得書上寫的瓷器多美多美都是大話,看了大英博物館的才覺得一點沒過譽。而且她覺得英國非常重視中國文物,畢竟中國館是少有的幾個以國別劃分的展館。也因此,她表示文物留在大英博物館也不錯,運回國內不知道要怎麼被糟蹋。
雖然很矯情,但那一刻我的第一感受是,以後大家還是江湖不見吧,不是一路人。
是啊,大英博物館裡的瓷器漂亮得耀眼,因為當年他們掠奪走的是收藏最精緻的那一批。別說什麼博物館文物都是正當來源不是當年搶的,當年通過或搶或超低價買入騙入或非法走私散落到民間收藏家手裡然後幾經周轉到了大英博物館後就叫來源正當了?那洗錢洗個幾圈錢也是白的呢。要知道目前為止海外私人手中的中國流失文物比博物館裡多多了,十倍殺博物館的數量。再過個幾百年,這些文物多流通幾次,是否有些人就可以為八國聯軍、圓明園洗白了?你看,國外文物明明都是有正當來源的,憑什麼說是搶的你中國的?
大英博物館中國館,你覺得裡面展出的文物豐富多彩,實際上那些公眾能看到的中國文物只有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十幾分之一,其共存的兩萬多件文物大部分都儲存在藏室密室里,別說公眾了,就是學術界專家們想看一眼都難。
其中有間密室叫斯坦因密室,藏有大量中國古畫卷,包括無價之寶《女史箴圖》摹本。
你知道為什麼叫斯坦因密室嗎?為了紀念一個叫斯坦因的人。
你知道誰是斯坦因嗎?一位以科考為名深入中國西北然後掠奪偷運走大量敦煌經卷、畫卷的探險家。
四萬多的經書,大英博物館自己就收藏有三分之一,你說這斯坦因對歐洲做的貢獻能不大嗎?我要是歐洲人,我也要強烈支持把此人載入史冊。可惜我不是歐洲人,我就是個沒什麼大愛做不到心懷全人類的普通人,所以我看著展館裡那些整塊被割下的敦煌壁畫只覺得心酸想哭。中國人毀文物叫毀,非中國人毀就叫保護?中國因為文革成了原罪從此不管如何對待文物都逃不開你高貴冷艷一句「文革毀了……」,某些國家就成了先進的文物保護者當年毀印度毀金字塔毀敦煌毀圓明園的歷史都成了為了保護窮X國家文物的光榮史?四十年很近,一百多年就很遠?
現在想想,我越來越不贊同二哥的博愛論。因為於我而言,文物的存在,不僅僅是展示古人的智慧和為了傳世,更重要的是我們能通過一件古物去研究那些我們無法參與的歷史、研究人類的發展進程。一件文物被收藏起來不見天日不被研究,其實已經失去了其一部分價值。更何況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前,至少在我去的那幾次,停留參觀的多是華人面孔,對外國人來說,埃及的木乃伊遠比敦煌的壁畫更有吸引力。所以除了我們中國人自己,又有多少外國人是真的對這些文物有興趣而不是敷衍得說一句amazing就完了呢?何況很多技術真的是中國自己才能做好,你看看大英修復的《女史箴圖》摹本,你再看看國內修復保存的《洛神賦圖》摹本,誰優誰劣是個視力正常的人都看得出。
坦白說我個人其實並不認為大英博物館的文物一定要還給中國,前提是這些文物留在國外比回到國內更能被研究。然而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我是看不到英國史學家比中國史學家更精通中國文物的研究,所以於我個人而言,大英博物館的收藏璀璨歸璀璨,更多的對過去和未來的心痛吧。
早些年大英博物館礙於經濟因素只在發達國家展出,近年來中國實力增強,中英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一年比一年多,大英博物館也來國內展出過。知乎有個問題叫「國家強大和你有什麼關係」,你看這就是關係。如若我們像二十年前一樣窮下去,海外博物館那麼多的文物人家寧願堆在藏室里發霉也不會來中國展出,就算全世界都知道這是我家的東西又怎樣呢?
以史為鑒,文革是鑒,被侵略史同樣是鑒,沒有誰比誰高貴。身為個體我代表不了中國,但至少對我這個無足輕重的中國人來說,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我們要努力發展努力改進位度、技術努力向他國學習值得學習的先進保護經驗從而更好得保護文物,有朝一日能更讓這些文物得到最好的保存和研究,而不是什麼中國爛死了沒救了下一個文革不遠了所以文物就留給人家國外吧。
-------------------
我都驚了,某些人這滔天的恨意啊,真是恨不得把全國文物都捧著送出去的節奏,然後你再回頭說句藝術無國界不要民族主義你這才是真愛國???Excuse me????刪、拉不解釋,雖然吧按照唯國籍論的觀點你的國跟我的國很大幾率不一樣。不過,國內高校裡面正經學術圈連鴉片戰爭都有人洗地,這麼一想對文物雙標太正常了。只能說,我支持你們觀點自由放飛的權利,但抵不住我覺得你們太倒人胃口,所以我也有拉黑你們的權利。
洋人大爺已經定性了,諸位精神洋人別洗了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原文
先生:
您徵求我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您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多謝您對我的想法予以重視。在您看來,打著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崙皇帝雙重旗號對中國的遠征,是由法國和英國共同分享的光榮,而您想知道,我對英法的這個勝利會給予多少讚譽?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請往下讀吧: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說: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說,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這個奇蹟已經消失了。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額爾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國殖民主義者。小額爾金曾任英國駐加拿大總督,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魁之一。老額爾金曾任外交官員,參加毀壞希臘雅典巴特農神廟的行動,並掠走該神廟的精美大理石雕像。)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干,只是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蕩然無存。我們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製品。豐功偉績!收穫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乾的事情。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於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
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讚譽。
維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謝邀
站在中國人的角度看,大英博物館不免令人失望。很多來自我國的國寶沒有得到妥善保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這跟藏品的掠奪史無關,只和大英博物館在中國文化保護意識和修復技術上的缺失有關。在這點上,大英博物館名不符實。
上述問題,很多答主都已解釋過了,所以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大英博物館。殖民時期,英帝國在全球範圍內劫掠珍寶,填滿了大英博物館,這一舉動和拿破崙洗劫全歐洲藝術傑作沒什麼不同。其結果是,大英博物館不但獲得了藏品的支配權,同時也獲得了藏品的解釋權和複製權。
博物館裡開設的展覽是在文化高度組織的具有研究性和教育性的公共活動,而在博物館的衍生品商店中的陳設則是另一種展覽形式。我們會發現這些平價商品對傳播本國文化有著何等重大的積極意義。在此我舉一特例,來為你解釋文化衍生品在歐洲的發展過程和重要性。
19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名為貴族遊戲(NobleGame)的兒童玩具。我們可以理解成最早的「大富翁」遊戲。整個玩具由一張版畫棋盤、一個陀螺、4-8枚棋子和一本說明書組成。
棋盤的種類很豐富,通常以動物形象為主,上面繪製20格左右的棋格,代表遊戲中發生的不同事件。如這張天鵝棋盤上繪製的是喬治三世的故事,而那張大象棋盤上則是有關印度文化的故事。遊戲玩家旋轉陀螺得到1-8中的一個數字,並前進相應格數,若超過終點便後退剩餘格數,直到其中一名玩家率先抵達終點,遊戲結束。
看起來這種遊戲一點都不好玩。那你就錯了。這款遊戲不僅不好玩,玩的時候還要考核你的文化知識。翻開說明書,第一頁內容和我上面講的差不多,但後面還有近百頁說明,講的是每個棋格上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包含世界文化史、歐洲歷史、科學理論,種類繁多。遊戲玩家每走一步都要複述說明書里的故事,解答其他玩家的疑問。有時還帶有競爭性,比如某玩家答不上來時,會被視為無效回合,退回原來的位置。因此在遊戲中,這些英國上層社會和中產階級的孩子學到了很多歷史、文化、科學知識,豐富了他們的眼界。
不僅如此,在這些遊戲說明手冊的第一頁,還印著一行字:「本遊戲是貴族遊戲,紳士們在遊戲過程中不可作弊或打賭,否則取消遊戲資格。」原來,遊戲設計者還希望這款遊戲承擔起孩童們的人格教育的使命,規範他們在競爭中的表現,不投機取巧也不莽撞好賭。
這張天鵝棋盤貴族遊戲是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也是威廉·達頓出版的這類遊戲中的精品。不過,這些遊戲若只是擺在博物館的展櫃里,就會被人遺忘。事實也是如此,在谷歌上搜索「the Noble Game」出現的詞條除了博物館的藏品解釋外,最多的是《權力的遊戲》的影視劇信息。
雖然,今天的西方人可能並不了解這款遊戲。但是文化產品的再利用,還未被他們淡忘。在玲琅滿目的博物館商店裡,我們能找到由各地區各文明的藝術珍品做成衍生產品。它們不僅美化了我們的家居生活,同時也是我們個人生活與博物館中的歷史連接的紐帶,時刻提醒著我們英帝國的輝煌歷史和大英博物館裡數以百計的戰利品。在這一點上,我國博物館近年來的嘗試也值得稱讚,但還需努力。
令人驚喜的是,這段歷史也被國內原創藝術生活品牌野獸派捕捉到。他們聯合大英博物館推出了貴族遊戲衍生品,包括絲巾、抱枕和紙鎮。我想,這是在提醒我們文化衍生品的重要意涵。它不僅僅是遊戲,還是文化學習的重要途徑。這種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也希望野獸派作為倡導優雅生活方式的品牌,能為中國大眾設計出如同貴族遊戲一樣具有文化教育意義的中國遊戲來。
把文化融入生活,不僅是博物館的職責,也應該是所有號稱藝術文化品牌應盡的義務。在這裡,我為野獸派點贊,讓這款極具歷史價值的遊戲進入我們中國人的視野中,讓我們了解殖民時期英帝國發展的一個側面。
歷史還將繼續,與其憎惡埋冤,不如學習他人的強處,延續發揚我們的文化。這就是我對大英博物館的看法,它已成過去,我們才是未來。
其實中國館不是最讓人傷心的
逛埃及館才讓人壓抑的喘不動氣
滿館木乃伊被各種圍觀,家長和老師帶著小朋友指指點點好不歡樂
放到中國語境,這相當於三皇五帝陵墓被掘了曝屍給人看吧
曾經最古老最輝煌的文明落到這個境地也是慘
別說中國人的角度了,我認識的英國人自己都自嘲大英博物館的東西都是從世界各地搶來的……我們還曾經認真的討論過大英博物館為什麼要叫大英明明能和英國扯上關係的東西就沒多少……
作為一個學校就在大英博物館後門口,一有空就散著步去逛博物館的人,上次和我的英國老師一起在館裡看到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他沒說什麼我也沒說什麼,彼此感嘆了幾句啊啊真美啊你看這個人物這個筆法然後就沉默了……心情很複雜……
順便說一句,我當時看到女史箴圖除了第一眼驚艷之後再細看的感覺就是:確實被毀的差不多了【微笑】【手動再見】
———————————分割線
補充一句:我們藝術課的英國老師直到現在每次提到大英博物館裡的埃及、希臘、非洲、亞洲等等其他國家的文物都會加一句「looted by Britain of course」……他們作為研究藝術的學者,秉持著藝術至上信念,感覺對這些事實其實大部分時候也挺無奈的,因為畢竟在流失和掠奪的過程中很多文物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各種程度的損毀,所以即使現在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國家裡看到也有機會研究這些東西,但對於熱愛藝術的人來說看到藝術品被破壞真的是特別心痛的一件事,這點應該是不分國界的。所以我一直都覺得有些問題是歷史的問題政治的問題國家的問題,但從來不想因為這些問題去針對人民。
但說實話,雖然幾乎每兩周都去大英博物館逛逛也看了女史箴圖,但到現在我都沒有去過中國館因為不知道自己進去以後會是什麼心情,我不崇洋媚外也不仇外也不喜歡天天拿歷史說事但是作為一個當年在凡爾賽宮看到中國瓷器和繪畫展出時都無法控制地失落了整整一天的人,我真的很難想像自己站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裡萬一再看到幾件慕名已久的文物時會有什麼感受,我這種容易抑鬱的人要是當場哭出來了就影響太不好了。看了很多上面回答里對中國館的描述之後,以及某位答主對於埃及館裡木乃伊的「開棺曝屍」的形容我也很贊同(埃及館現在還是那個樣子最受歡迎的展館之一但到處都是旅遊團和家長帶著小朋友的環境真是一言難盡),我覺得可能我會考慮暑假回國前去看一眼中國館,看得心情波瀾起伏之後就直接回國然後回去直接去國博和故宮轉一圈平緩一下心情,還不舒服就再去趟兵馬俑安陽殷墟龍門石窟……但也只能這樣了。
最後,表示贊同@孫大渣同學在評論里說的,如果這些文物都是在持有權歸屬一方的情況下雙方博物館合作協同的基礎上展出,我會很支持,可能還會希望政府多運點去海外展覽宣揚中華文化。但現在這種名不正言不順通過非法暴力掠奪來的東西還在自己的博物館裡展出了半個世紀的情況,感覺就好像唐明皇搶了自己兒子的媳婦以後還宣告天下一樣。這可能是一個關於一開始誤將過度佔有慾當作虛妄的民族榮譽感後來為了繼續推動旅遊業和將其他國家的文化用來裝點自己的文化軟實力而裝選擇性失憶的問題。我覺得挺難過的,雖然到不了暴殄天物的地步,但的確有點這個感覺。。。
因為中國館大多數的藏品只標註了了尺寸、質地,沒有寫用途和名字。
大概英國人當初拿走我們的東西,只是覺得精巧好看或者「看起來蠻值錢的樣子」,可是並不知道是幹嘛用的吧。。。如果當年真的亡國了,恐怕漸漸就再沒人知道那些藏品的真實用途了。。打開電腦,補上新聞源
印度向英追討文物巨鑽 卡梅倫:答應了大英博物館也就空了
英國女王皇冠上那顆巨大鑽石,原本為印度寺廟女神像的眼睛。
印度巨鑽「光之山」
印度曾多次索要,但卡梅倫表示:給你?大英博物館也就空了。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
(1)憑自己本事*來了,為什麼還給你?
(2)大部分展品來路不正
高中時還讀到過其他的文章,講的是英法等國草擬了最新法律,內容為「文物如果被保存若干年後,就無需歸還」。
別想著和資深流氓講道理
法國拍賣獸首的時候,很多留學生當街發傳單。抗議有用嗎?除了自我感動有什麼用?誰站出來替咱說話了?更可笑的是,我們還花了大價錢買過。被英法聯軍搶走——徒子徒孫定價——國人割肉買回,請問這和被綁架勒索有啥區別?
最好的解決辦法:打,不打不服,打服為止,把他們祖先的文物也搶回來,順帶用他們的法律打臉。
3.9答案已修改,不想給最近的一些激進情緒添火.
--------------------
今年去的,我平時是個挺愛逛博物館的人,覺得自己也算是見多識廣,進了中國館還是一哆嗦。
進中國館之前就被兩個擺在走廊里的和人等比例的木造佛像震了一下,因為這種規格的不太常見,主要是因為相對輕,當年都被搬走了。
進中國館之前還自我安慰一下,咱不是來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淡然處之。但是一進去,就覺得雞皮疙瘩起了一身,我是第一次見到有博物館能把瓷器按顏色分類。我當時帶著講解機,機械的女聲正在介紹一個滿月瓶:「請轉到展品的背面看看上面畫了什麼?」當然是恥辱。
比中國館更讓人不舒服的是埃及館,基本上都是家長帶著孩子,不大的展廳里木乃伊的棺槨密密麻麻的戳在小小的展櫃里,甚至相互遮擋,看不到絲毫的尊重,你甚至感覺不到那是珍貴的文物,徒開棺曝屍已。
其中有一具貓木乃伊,講解說是最後一個,因為當年有數以萬計的貓乃伊隨著考古來到了英國之後,最終被當作垃圾拋棄,成了地里的肥料。
更有趣的是幾天後我在一家書店裡發現了一本兒童動手書,非常精美,主題就是埃及考古,裡面從探險筆記到聖甲蟲吊墜一應俱全。在充斥著「政治正確」的西方社會中,他們的孩子就在將這種行為正當化的環境中長大,然後一代一代的拉著下一代的孩子們站在木乃伊的展櫃前。
文物胡亂塞庫房裡
文物露天放置
把東方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劃一塊,叫「東方」
中國的瓷器不按年代分類按上面有幾種顏色分,單色的一類,雙色的一類,三色的一類...
「能把你孩子給我嗎?因為你窮,有可能養不好孩子,而我比你有錢。放心,能讓你看到孩子。但是有一點,孩子是我的,怎麼處理我說了算。」(並不徵求意見,破開大門直接帶走)
「滾」
十多年前去過一次,剛好趕上展木乃伊,頭一回看見活的,當時就想,這麼多木乃伊,從墳里挖出來,漂洋過海的,擺一屋子展覽,太TM缺德了。
作為一個中國人恥辱的紀念,警醒國人
對了哪天如果英國快要清真了,就把裡面從中國弄走的文物歸還給中國吧,砸了可惜(雖然那時候中國是否也快要清真了還難說)
羨慕嫉妒恨。
羨慕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擁有藏品800多萬件,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數量的八倍。
嫉妒大英博物館的這麼多藏品,然而博物館不是我們的。
恨自己沒本事,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某些人替大英洗地的時候要注意點分寸哦,大英怎麼「保護」中國的文物你們難道不該好好學習下么?
再來看看隔壁美利堅怎麼保護的咯?
為什麼從小到大每次看到外國的博物館裡收藏的中國文物總是義憤填膺的? - 沃金的回答 - 知乎
因為中國有文革,所以大英之前搶過去合情合理,
哪天中國真成帝國也這麼幹了,洗地之責那就拜託各位咯(這腌臢的地面交給臉那麼髒的你們洗正合適)
既然是站在中國人的角度,那自然要關注中國館。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大英的中國館真的很爛。藏品常年不更新,面積過小導致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只能放在密室不見天日。裝修翻新還得靠中國商人捐贈。總體感覺就是大英對中國館和中國文物及其不上心。
當年祖上不爭氣,東西被搶了。大家憤恨的同時也有點慶幸。因為如果留在戰亂頻繁的中國,這些東西怕是很多都要損毀。然而當我們和平穩定強大了以後再回頭一看。那個強盜對待我們的祖傳文物卻是如此的漫不經心……這種感覺真的很噁心。
除去對中國館的吐槽,大英博物館依舊是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之一。館藏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哪怕只是走馬觀花也能在裡面逛上一整天不帶重樣。刨去中國館的吐槽半顆星,推薦指數四星半。
最後,我想對下面這個答案的答主說兩句本來想發在評論區,然而關掉了。但是又不吐不快。就說在這裡吧。「答主總共說了5點,有4點基本屬於個人觀點,雖有槽點,但知友們並未抓住不放。只有第四點犯了常識性錯誤。於是被大夥指出。確實有些人說話可能不那麼客氣,然而人身攻擊是真沒看到幾個。答主不要不服氣,錯了就是錯了,承認錯誤有什麼丟人的呢?但是看到答主的回復……既然在英國生活,不要那裡的紳士風度只學了個半吊子,虛偽傲嬌和頑固卻學了個十成十。」
寒假的時候,四個獸首在溫哥華展出,就去參觀了一下。
場內人不多,參觀的大多是華人,也有部分西人。 我因為生肖肖豬,所以暗搓搓靠在豬首展櫃前自拍(入場時特意問過允許拍照)。展台旁一位姑娘在用並不流利的中式英語向一對西人老夫婦介紹獸首的故事,他們的不完整,他們如何流散的故事。突然就很難過。
兩個強盜進了圓明園,四處搜刮,連人家家裡的水龍頭都要硬生生割下來帶走。 野蠻而無情。若干年後,我們想向外展示中國文化了,把我們的文物帶出國向老外介紹了,卻只能告訴他們為什麼這些水龍頭不完整,為什麼這些原本只是水龍頭的獸首們地位會如此重要。
我們中國,還有很多很多很美好的東西可以向你們展示啊。 可是他們好多都不在本土。有一些在台灣,沒關係,一母同胞的兄弟傳承了同樣的文化,明珠總有一天也會回歸。 但是還有一些呢? 在異國他鄉作為戰利品任人參觀,卻不能回到它的故鄉向國人和慕我中華而來的夷人們展示風采。站在中國人的角度,我反感那個戰利品的陳列櫃。
推薦閱讀:
※朝鮮為什麼經常有饑荒?
※有沒有一些美得不行的古代詩詞文章?
※中越戰爭越南國內的評價是怎樣的?
※有哪些中外名人說過類似「喝最烈的酒,操最愛的人」這樣快意恩仇的話?
※有哪些看似出現得晚,實則早已存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