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思維在買衣服時有什麼應用嗎?
買衣服是自己喜歡就好嘛?
在討論買衣服的策略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時尚賣方的戰略。還在上學的朋友們可能沒有經歷過衣服可以穿好多年的時代。因為近十年來,服裝領域的大趨勢是所謂的「快時尚」。歐洲稱之為「Fast Fashion」,美國叫做「Speed to Market 」,也有媒體發明了新詞「McFashion」,意思是跟麥當勞一樣的快餐時尚。這一趨勢是服裝產業對網路化和消費者年輕化的一種戰略調整,主要策略就是快速,新穎,低價,款多,量少。興起這股風潮的是西班牙品牌ZARA,另外forever 21,HM,優衣庫和GAP也都緊隨其後的執行這一策略。
ZARA的產品從圖紙到終端賣場只需要一周,HM和forever 21更是要求店面每天更新。然而,這幾家店在中國市場並沒有定位為快速翻新的中低端品牌。原因是在這個方面他們沒法跟淘寶競爭。淘寶雖然並不是賣家,但是這個平台的特質也符合「快時尚」的定義。
所以今天消費者所面臨的市場,與以往任何時代都不相同。商家們利用科技和營銷理念的發展在不斷進步。作為消費者,如果還像以前一樣純情,很容易就會被賣方製造的趨勢所裹挾。
為什麼「快時尚」不利於消費者?
首先,看起來單件便宜的衣服其實並不便宜。以前的流行時尚,每年只有冬春和夏秋兩季,而現在每周你都能看到新的版型上市。這個節奏是被賣方改變的,而你可能不知不覺就被帶了節奏。為了追求快速更新,這些賣家犧牲甚至故意放棄了服裝的質量,ZARA和HM使用的都是洗一水就快報廢的材料,迫使消費者不斷更新衣櫥。2014年全球共銷售了800億件衣物,這一數字是20年前的4倍。這樣一來,消費者總的購衣費用就會提高。想像一下,如果這些牌子的產品能經久耐用,那他們如何賺錢?衣服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我們變成了快速消耗品。
第二,快時尚帶來環境和健康風險。有毒化學品在快時尚品牌中被廣泛使用,因為他們便宜並且面料的表現力更強。而在原材料產地大量使用的殺蟲劑會危害當地環境。最重要的是,衣服變成了消耗品之後,會大量的被丟棄。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年要丟棄82磅的衣服,很多材料是難以降解的人工合成物。我知道很多妹子為了漂亮根本不怕死,但是也請你好歹考慮一下地球的感受。
以上這些,我不是針對ZARA和HM,我是說在座的所有快時尚品牌,都是辣幾。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其實很想在個人簡介里寫知乎新晉性格男星,但是怕掉友善度。)我自己在買衣服的時候會有這樣一番思量。
首先,不要時尚。追求時尚是高風險高成本的事情,流行的趨勢變換越來越快,需要投入很多錢和精力才不會過季。而我又不需要時尚帶來的收益,因為我都靠內涵(和臉)。所以,永不過氣的經典款是我的優選。不管多大年紀的男生,襯衫+blazer在任何場合都很得體,加上馬甲可以應付高級酒會,搭配牛仔褲和靴子又很俏皮,真是一個機智的boy。純色T shirt和其他基本款更是完全不需要買大牌,只要摸起來舒服,就可以在打折的時候買上一堆。這樣一來,數量不多的衣服就可以穿出很多新意,也就省下了很多開支。
然後,我在一個時期會選擇風格合適的一個品牌,所有的衣服褲子全部在這一家店購買。這樣的好處是,一家店的設計師風格會追求協調,這樣買來的所有配件全部可以自由搭配,材質和色調不會有衝突。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是經濟學效率的訴求。比如我近一年逛街只逛一家店,真的省下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當然,這家店不能是上面提到的快速時尚品牌。
第三,時尚雜誌不是你的好參考。時尚圈是沒有批評家的,因為時尚品牌是媒體的衣食父母,所以雜誌上不會說壞話。如此一來,搞清時尚前沿對普通人來說需要投入的精力是難以承受的成本。最簡單的方案就是問周圍懂衣服的朋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路數,然後一直保持下去。
第四,計算次價比。這是阻止自己買廉價次品的好辦法。所謂次價比,就是把買衣服當租衣服,想一想這件衣服買到之後,你會穿幾次。考慮到高品質衣物的使用壽命,它們其實比淘寶更便宜。
第五,關於奢侈品。
我一直不太喜歡奢侈品,因為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學人,我難免會計算一下奢侈品的無效溢價。但是我家敗家老娘們為了買包,不斷在給我洗腦。內容總結為下圖。
經典款的香奈兒2.55,價格上漲速度比得上一直績優股。她說如果看成是投資,早點買一些包是非常合算的。如果其他女生想要說服男朋友,也可以用這個理由。對我來說,雖然看似很有道理,但我知道這些包進了她們的衣櫃你就別想再拿回來,就跟在中國買保險一樣不能算投資。然而我更知道,女人的話就像每一個軟體的用戶協議,不論內容是什麼,你都只能點同意。
Reference
Elizabeth L. Cline (2013). "Overdressed: The Shockingly High Cost of Cheap Fashion", Publisher: Portfolio; Reprint edition, ISBN-13: 978-1591846543
---------------------------------------------------------------
有人評論說13年考研真題里有相似內容。這是因為那篇文章也引用了Cline的同一本著作,在此之前我並沒有見過那篇文章,我也根本不會參加國內考研。大家對我文章本身有什麼意見都可以,但是抄襲是很嚴重的指責,希望大家可以先看清情況再下結論。
另外後面又有人說,這些人沒有指責我抄襲。請你想一想,如果是你辛辛苦苦寫半天,一個人陰陽怪氣地跑來說這篇文章他之前見過,你會不會覺得他是傻逼?
不要從貴的店逛到便宜的,心理價位一旦被拉高,很容易產生「真便宜買買買」的衝動。
延遲購買行為的發生: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當前的1元錢,比1年後的1元錢經濟價值要大一些」, 費雪將其定義為「現時消費與將來消費之間的選擇」,而利率是「現時消費與將來消費進行交換的價格」。
花出去的錢就是支出,不會因為打了一折而變成賺的。
我知道逛街花費了你的時間成本,但這並不代表你每次出門都必須滿載而歸。
謹記:一分錢一分貨,以現在的服裝質量,兩分錢頂多1.3分貨。
別拿性價比作過度消費的借口,別人都一件大衣穿十年,是十多件換著來,而不是你的一季一件。踮踮腳才夠得著的衣服品質不會和你平時買的飛躍一個檔次。
不要理會搶購,人這種生物會對搶購被限制供應物品而產生更多多巴胺分泌,從而得到生理快感。大家購物的時候永遠都在討論【性價比】這三個字,可是【性價比】到底是什麼?如何從經濟學角度解釋和理解【性價比】,就是本答案要討論的。
1. 有限資源和無限慾望
經濟學最根本的理論是探討如何用有限資源解決無限慾望。其方法就是找到最高效的解決方案,防止資源的浪費。在購物這方面,有限資源就是錢,無限慾望不言而喻。
我們所謂的性價比就是這麼來的。同樣價位的情況下,哪個產品更符合你的喜好?不同價位下,哪個產品更能提升你的滿足感?什麼樣的產品值得購買,什麼樣的產品不值得?什麼時候可以花超過你購買力的錢,什麼時候應該節儉?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貴,什麼樣的東西應該便宜?這都是經濟學思維能幫你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解決的核心,就是時刻提醒自己,錢是你有限的資源,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在把這個有限的資源最高效地用在刀刃上。
2. 邊際效應
邊際效用(英語:marginal utility),又譯為邊際效應,是指每新增(或減少)一個單位的商品或服務,它對商品或服務的收益增加(或減少)的效用,也即是「效用──商品或服務量」圖的斜率。經濟學通常認為,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效用將會逐步減少,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定律。
買東西的時候也是這樣。拿吃甜甜圈的滿足感為例子:
我吃一個甜甜圈會覺得滿足度是5分
兩個是9分
三個是12分
四個是14分
五個是15分
六個還是15分
再吃下去可能我就要吐了。
雖然說我吃五/六個的總效用(也就是總滿足感)是最高的,可是我每多吃一個所增加的滿足感卻不一樣。
我從第零個到第一個,邊際效用增加了5
我從第一個到第二個,邊際效用增加了4
我從第二個到第三個,邊際效用增加了3
我從第三個到第四個,邊際效用增加了2
我從第四個到第五個,邊際效用增加了1
我從第五個到第六個,邊際效用增加了0
從第六個開始我的邊際效用肯定是負數了。
那麼這個時候我應該吃幾個呢?經濟學告訴我們說當邊際效用=0的時候,就是我們應該停止消費更多產品的時候,不然,就要吐了。
可是這麼說有什麼不對么?有的。首先,所有的甜甜圈必須是一樣的,不然如果前六個都是原味甜甜圈,而第七個是草莓味的,而你最愛吃的就是草莓了,那麼邊際效應不但不會變成負數,反而會回升。其次,每增加一個甜甜圈所增加的價格也是一樣的。有的時候對某些人來說,如果一個物品的價格遞減,那麼他可能會願意多消費一個單位。
但是這種思想是很重要的,因為對於消費者來說,當你知道你對某物品的邊際效應的時候,你就可以更有效地分配你的$¥,得到效應的最大化,也就是得到最多的滿足感。
比如對我來說每多購入一雙鞋,我就會歡欣雀躍,得到的滿足感遠遠多於拿同樣的錢,多購入一個電子產品。多買一台PSP或者XBOX,並不會讓我更開心,那我的錢就應該花在買鞋上。可是鞋子買多了,沒有包包配,我也會不開心。看著鞋櫃里多出的鞋,買到第十雙的時候,已經不再有買第一雙時的悸動,那麼,是時候把買鞋的錢拿來買包包了。
同一種心態也可以用在某單一物品的選擇上。比如我想買一件毛衣,我既可以買Uniqlo X Lemaire的性冷淡款,也可以買Celine的性冷淡款。Celine的價格是優衣庫的10倍,可是帶給我的滿足感,遠遠沒有10倍這麼多。Celine的是很漂亮,可是我看中的那款,太普通了完全看不出是Celine的,沒有利用到品牌的價值。而優衣庫的因為是跟Lemaire合作的款型,非常簡約大方,而且有一定曝光度,質量也很好。如果對於我來說錢這的不寬裕,買一件Celine的毛衣的錢,可以買一件1/10價格的優衣庫,外加一雙紅底鞋,你覺得我會怎麼選擇呢?
3. 需求的價格彈性
在經濟學中一般用來衡量需求的數量Q隨商品價格P的變動而變動的情況。假設Q為某個商品的需求,P為該商品的價格,則計算需求的價格彈性Ed為,
使用微積分:
是不是腦袋要炸了?簡單理解就是:
商家最希望得到的是什麼?產品的銷售量增加?還是產品的單價增加?都不是。對商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增加收益。收益 = 量 x 單價
也就是說商家在增加收益的路上,有兩個變數,那就是量和單價。可是商家能改變需求量么?不能,需求量是客戶這邊的,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物品的價格。
試想,如果香奈兒突然給自己的2.55減價了,實際銷量不一定會增加(因為一時半會不能生產出滿足需求量的包),但是需求量肯定會增加。所以商家理論上(實際上很多時候也是這樣),可以通過操縱價格來改變需求量。
普遍的思維就是,漲價會讓需求量下降,減價會讓需求量上升。
那何為價格彈性?有沒有不屬於上述情況的特例?
想像Celine的囧包,先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假設它去年的價格是$2000美元,今年的價格突然漲到了$2500。去年的總需求量是10000個,今年因為漲價,稍稍跌了一些,跌到了9500個。那麼對於Celine來說,它給自己的囧包漲價,是不是一個明智的行為?
那就要看它今年的收益,是不是去去年的收益高了。
今年的收益 = $23,750,000
去年的收益 = $20,000,000
大家看,漲價雖然讓需求量降低了,可以總收益卻上升了,所以說,對於Celine來說,其實漲價反而是個更好的策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Celine的囧包有很高的品牌效應,是時尚博主們的最愛,背出去自帶【我也很時尚】feel。所以即使漲價了,也還是有很多喜歡這個品牌的少女們,會去購買。漲價對於他們來說,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也就是對於他們來說,這項產品的需求量缺乏價格彈性。越沒有彈性,價格的增長,對於需求量的減少,影響越小。
從數學角度解釋Celine的囧包的例子,價格增長了 (2500 - 2000)/ 2000 = 25%,可是需求量只降低了 (10000 - 9500) / 10000 = 5%。價格彈性 = 需求量的變化 / 價格的變化,在這裡 = 5% / 25% = 0.2。0 &< 價格彈性 &< 1的情況,說明缺乏彈性,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於價格的增加沒有那麼敏感,需求量並不會成比例相應減少。
哪些產品具有以上特徵呢?一般來說,奢侈品都具有缺乏價格彈性的特徵。這也就是為什麼就算Chanel 2.55年年漲價,漲幅還那麼大,卻還是有很多人買。其實對於奢侈品牌來說,漲價才是最優策略。
那對於消費者來說呢?
未完待續
買一件新的衣服或者鞋子時,要考慮下已經擁有的衣鞋裡有哪些是你還願意穿並且能和新買的這個搭配起來的,如果沒有,謹慎購買,避免買了這件以後不得不添置其他可以搭配的款。
相比一堆打折很多的款式,但是不那麼喜歡或合適的衣服【即使是大牌】,一件昂貴的正價易搭配又適合且喜愛的衣服才是值得花錢去買的。走進一家店,特別是那些款式設計還不錯的品牌,先看當季新款,這些不常打折的品牌,她們的打折款往往都有硬傷,被普羅大眾接受不能駕馭不了而淘汰下來的衣服,對於你同樣不會是好的選擇。
多看,看好了再試,特別是褲子,穿起來麻煩盡量別超過五件,一進店就選一堆衣服試半天,碰巧又沒什麼合適的款,這樣情況下,人會累,情緒會差,腦子會暈,面子會不好看,尤其在心情不好時,很多女生會稀里糊塗買一件其實不太滿意的衣服。
遇到猶豫不決的衣服,別衝動,先不買,過兩天再去看看,還不買,再過三天去看,如果那時還是想買,再買吧。買到手又覺得不妥的衣服,不要湊合,不要偷懶,果斷去退,及時止損。哪怕搭車費時間。
再漂亮再好的衣服也是到手摺價,盡量買性價比高的,少買便宜貨,不耐穿。廉價貨穿多了還會磨損一個人的氣場。好多女孩子看到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就會想,啊啊啊這件衣服要是穿在我身上,我會多漂亮啊!然後在這種心態下買買買。其實穿上也就那麼回事,自己開心一下罷了。
能說這麼多主要是因為相比穿什麼,我更在乎吃什麼,抹什麼,住什麼,我覺得那幾樣才是堅決不能省,怎麼貴怎麼來,有錢我得先考慮第一需求。
補充一點:有些衣服的設計,清洗麻煩且昂貴,如果懶得熨燙或者懶得手洗又接受不了乾洗價格,不買也罷。買得起洗不起的衣服也是雞肋。定期清理衣櫃,歸類整理自己的衣服,看看需要補充什麼款,知道自己缺少哪些,調查工作要到位,心裡有數再出去逛街。不要買一大堆回來,到頭來還是只穿那幾件。
來說說我自己積累的經驗,和經濟學或許能扯上幾毛錢關係嘿
1:如果商品的可替代性高,這些替代品的相近程度就高,市場上充斥著很多質量差不多的商品,一般價格不會太高。如,大商場和小商場上同樣質量的打底衫,價格會很大差距,畢竟大商場的東西品牌和店鋪租金都是成本,還要交稅。就不用買太貴的啦,畢竟黑的灰的,只是為了搭配外套而已嘛!不差錢的另說啦
2:一個人在衣服上消費多少,一是取決於自己有多少錢,二是取決於買衣服相比其它事情,給他帶來的滿足度如何,這是消費者偏好。
如果對買衣服的偏好大,那麼在既定的經濟水平下,偏向買更多的衣服,而相對少地買食物等其它消費品,這就是『』月光族『』的心理。
所以如果妹紙想戒掉剁手,可以去學理財,當看到存款額越來越大,它帶來的喜悅感,遠遠超過買東西的興奮感時,就會少買東西多存款。
當然也可以讓自己的興趣轉為食物,不過容易發胖,又要去減肥,並不划算。
3:款式要考量,舉個栗子,如果你想買件衣服,
首先思考這個是不是經典款式,如果經典款,可以穿很多年(假如不發胖的話,所以,保持身材也是省錢的哦!),那麼如果手頭寬裕,可以買一些貴的好的,在一些信譽高的品牌和店鋪中挑選。如果只是今年流行的衣服,可能明年就穿不出去了,那麼就要好好思量下啦!
假設衣服的價值3000塊:
A.經典款,能穿5年,每年穿60天,那麼每次穿就相當於10元
B.只在今年流行的衣服,假設還是一年穿60天,每次穿相當於500塊!
再假設,妹子這個月只有3000塊的預算買衣服,全用來買了這件外套,那麼外套到手了,發現沒有搭配的圍巾、裙子和鞋等,但是已經沒有錢買其它東西了。想像一下,這個妹紙,那麼儘管穿了一件好看又貴重的藍色呢子大衣,腳下卻搭配的是去年的粉色雪地棉,紅圍巾,白帽子,活脫變成了聖誕樹。這就需要考慮消費的效用,也就是滿足度和預算最大契合的同時,帶來的結果也就是整體形象是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需要資金在要買的這些東西上有個合理的分攤。
4:有些東西不能太省,比如不要買太便宜的鞋,穿在自己腳上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質量也得過的去吧~
5:買一件衣服前,先思考自己是否有可以替代的衣服,如果可以替代,就節約了成本。
6:如果一件衣服你覺得貴,現在也穿不了,但是是好的投資,總有一天有大用,或者就算看著也非常高興,可以買!比如說旗袍,婚紗,和服。很多人對這些事物都十分熱愛,相當於一種收藏。
當然,對待返季的衣服要三思而掏錢,因為可能到穿的時候,款式早就過時了。
7:衣服不是越多越好。我們都知道,當對一種消費品投入到一定值時,它的邊際效用出現遞減狀態。當衣服足夠多,再多一件給人帶來的滿足程度就很少了,還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管理它們。所以如果衣服已經很多了,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應該把心思花費在怎麼搭配他們、發揮它們的價值上,而不是買其它衣服。
8:如果已經買了一件很不好搭配的衣服,要考慮是否為了它買一系列新的東西,因為這件衣服已經是沉沒成本,屬於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費用。
如果再投入一系列搭配它的衣物要花500元,而買一件新的百搭的衣服只需要200元,效果一樣好看,你該如何選擇呢?
9:衣服也可以做個分類,分為必須品和非必需品,假如經濟條件不夠好,那麼冬天只買一雙棉鞋,夏天只買一雙涼鞋,就是必需品,應該選擇顏色款式百搭的,質量好耐用的。而其它各種款式顏色,對於經濟條件一般的人來說,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承受不起,那麼對他們來說其它款式顏色的商品就是非必需的。這個分類的界限是依據每個人的經濟水平決定的。
10.對衣服的打理也是很重要的有木有,如果說房子是人的固定資產,那麼衣服就是人身體的固定資產,打理的好,折舊的慢,能用的時間就長,就不需要買新的同款衣服來替代它啦!
如果你買這件衣服是用於某些商務場合等可以提升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而形成一種回報,這就是投資了,你大可以通過加大槓桿(比如信用卡)去投資它。
如果你覺得某個牌子的內衣超級舒服,可以讓你生活工作更加自如從而提高你的產出,那麼你也可以使用槓桿。
這題為我準備的么。。。最近正好在想這個問題
搭配文,搭配書看了很多、但越看越覺得沒有意思,
後來到瓶頸的時候,發現很多人的服裝需求只不過是心情的發泄口,就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跟經濟學入門的書,之後發現很有幫助~簡單說下
一、
先從經濟學思維講,為什麼強調經濟學思維這個繞口奇葩的詞?
經濟學是文科思維演化過了的,跟實用主義也很相近,但又是文科思維最大的叛逆。
服裝相關文章很多都算文科思維 他們總是喊——「我要!」我要買!我特喜歡!
而經濟學思維世界會講——
1.你可以要(衣服)。
2.你得(衣服)需要付出成本。
3.你得反覆比較你將付出的和你可得到的。
4.分析清楚了,自己選。
5.沒有什麼好不好,只有你願不願。
所以,忽悠別人,用文科思維。善待自己,學點經濟學最好。
二、關於服裝投資行為
服裝店主、潮人、模特、網紅是可以把服裝從生活資料,轉換成生產資料的,他們購買服裝更多是從投資行為,每件衣服都是有收益。
而普通人只是把服裝做成一種消耗品,往往很難體現更多價值,(多自拍吧!)
用投資行為去挑選衣服,才會事半功倍,這也是形象管理學的核心思維。
三、關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與服裝選購的結合
衣物在達到一定品質後,是否值得追求更昂貴的款式? - 張越zaney 的回答
還有沉沒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等等
四、關於風格性格分析方面,(算是預告)
我自己一直用的9大風格上面 如果融合一下九型人格裡面的積極狀態 消極狀態等、會有很大的改進,具體還在構思,希望有好建議可以提
其實多動動腦子,效率提高了,錢與時間都會省下來,時間就是生命,共勉。
以上
借用微博的一張圖:
我只能說,我買起衣服來連自己都怕,還管得了什麼經濟學思維?!
這才是一個正常女性的思維!
拋開牌子,買材質,買剪裁。
越貴的衣服越便宜。
面料和剪裁比牌子重要。
以上只適合我這種挑剔念舊一件合適的衣服穿n年的女性生物。
作為一個在熟人眼中公認「懂得穿衣」的人,很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反正我在買衣服這件事上有這麼幾個習慣:
*首先要在購物方面給自己一個嚴格的數量規定。
譬如我給自己立下的要求是除容易一次購入多件的消耗類單品(如單色背心及T恤)外,每季買入衣服單品不超過10件,鞋子兩雙,每年只能買3個包包,定下這個額度就貫徹執行到底。這樣定量購物,不僅可以把預算投入到較高品質的單品上,而且因為不能隨心所欲的買買買,每添置一樣東西都要精挑細選,眼光也會練就得越發精準。說真的我覺得無限制地買衣服容易把品味弄得「雜」及「不穩定」
*要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衣櫥陣容,就先構建一種連貫性思維,先挑選一件特別實穿又深得自己喜愛的定番單品,然後圍繞它進行添購,比如定番單品是一件毛衣,接下來就考慮與之搭配的襯衫、與它們都很搭的下裝……以此類推,這樣你就可以擁有一個精簡又足夠實用的衣櫥而不必擔心買一堆多餘的不好搭的衣服。這一條適用於時尚風格需要轉型的妹子,比如職場新鮮人、因年齡或工作環境變化需要調整衣櫥的人士啦等等。風格統一穩定者可忽略這點咯。
*特別特別難伺候需要大量維護功夫的衣服我是不會買的。
*除消耗類單品外,預計不能穿三年以上的衣服我是不會買的。
* 不能跟我現有衣櫥里一半以上單品自由搭配的衣服我是不會買的。
說到最後才發現有點跑題了~~如果要說利用經濟學原理購買衣服,不妨設兩個前提:一是從消費角度來看,衣服的使用率高,單次成本攤低。二是從投資角度來看,衣服提升了你的形象,達成了某種目的。
從消費角度看,建議購買款式經典,圖案低調,做工結實,盡量避免過多裝飾的服裝。這一點無需贅述。
從投資角度來看,穿上這件衣服讓你有睥睨眾生,提升自信的效果,出席某種場合你不怯場,贏得他人關注和尊重,從而贏得芳心,贏得工作,贏得合同等,那這就是一件值得購買的衣服。
這類衣服,建議購買面料高檔(如真絲中的素縐緞,羊絨駝絨等),剪裁流暢簡潔,做工精緻的服裝。好的面料,剪裁和做工,自己會說話,無聲告訴別人,我是值得尊重,應該被重視的。
多年前的某個年會,我穿了一件晚裝,雖然over-dressed了,但我成功調去了自己喜歡的部門。我所做的只不過是自告奮勇做一下迎賓的工作,獲得與目標部門領導交談的機會,成功推銷了自己。這件衣服只穿過一次,但我覺得挺值!1. 除了在一些必要場合穿的衣服外,其餘的不是非常注重,因為考慮到效益,實際上沒有必要花那麼多錢穿一件衣服,沒有相應回報(當然,為享受等其餘感官服侍的在這裡被忽略了)——所有的經濟行為都可以算作投資,看看回報率有多少。
2. 更喜歡買一些看上去比較貴但是比較耐穿的,計算更換周期,它們成本均攤下來會更划算。
3. 這點應該和經濟學沒關係:其實大眾跟著潮流走,時尚在潮流之前,看來看去其實都一樣,我媽好幾年前的衣服從衣櫃扒出來,穿出去後竟然效果也不錯,於是覺得時尚也是預期,不過這個預期是個圈,轉轉轉就轉回去了。
4. 盲目消費、廣告轟炸、從眾心理……相關的概念知道後——經濟學裡把投資者假設為理性投資者——其實大家一點都不理性。
5. 和經濟學沒關係:老子曰:吾有三寶,一曰勤,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們還是要努力節儉的。
6. 商品太多,琳琅滿目。不是選擇困難,完全就是看見了很煩,那麼多選擇,我反而不想選了。這種現象應該也是有個名詞可以概括的,然而我忘記了。
7. 還有一點,關乎經濟,硬扯到經濟學也可以:實際上自己恩格爾係數太高了,哈哈哈。這個月截至26號,流水賬顯示有55%花在吃的上面。讓我怎麼花其餘的錢買衣服呢。
不管買便宜了還是買貴了,打折了還是漲價了,自己一穿就都一樣了……
這玩意要反過來看:你想買便宜+好貨,就要知道賣場是怎麼把東西賣貴的。
經濟學在賣場的作用(不僅是服裝賣場):
1、人流大的地方更值錢,要賣利潤更高的貨,或者賣更多銷量的貨。
2、視線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更值錢,要賣利潤更高的貨。
3、個別高端貨品標高價,能有效錨定、提高整體標價空間。
4、從賣場整體品牌考慮,不會混合販賣高級貨和廉價貨,否則對高級貨的品牌認同傷害極大。
5、頻繁的折扣會大福損失品牌認同。
6、用合適的燈光可以有效提高賣相。
所以我都是這麼選擇的
+中高品牌商場(取決於自己的預算)
+人流不是那麼大的偏冷門區域,死區不去
+優選櫥窗款(櫥窗款不好看的不逛)
+相信手感多於眼睛
+選那些幾乎不參與大減價的款
我覺得這問題就是幫助情侶們快速分手的
一件可以重複陪伴你走過幾個年頭而不落伍的經典款和一個今天買了明天就拋棄了的時髦款,也許前者比後者貴一倍的價格,但請毫不猶豫的入手前者。一方面從重複使用率的角度來說,前者要比後者便宜的多,另一方面,入手便宜但容易走形/過時的衣服會讓你更容易穿兩次就拋棄它了,從而造成浪費。所以入手質感、做工考究的要比入手時髦但是質感差的性價比高多了。
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前提是,假定消費者是理性的。
不請自來2333333
知乎新人,還請大家多多包涵_(:з」∠)_靴靴
這個問題我覺得用消費者均衡應該比較恰當。
消費者均衡指的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如何把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購買中以獲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說,它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這裡的均衡是指消費者實現最大效用時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減少任何商品購買數量的這麼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
舉個例子?(?? _ ?? ?)
比如我現在身上有500塊錢,500塊錢能夠購買多種商品的組合。但是哪種組合的效用是最大的,對於每個消費者來說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興趣偏好不一樣,所以我們購買了不同的商品組合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是不一樣的。
比如A花500塊買了3件衣服2條裙子她覺得很滿足,而B和朋友出去吃飯花了500塊她也覺得很滿足。
但是消費者均衡有一個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
看到這句話,肯定就會有不少朋友吐槽:那你還說個什麼?要是我【我女朋友】能夠理性我還能雙十一買到傾家蕩產嗎?
在此我只能說:
首先,絕對理性是不可能做到的。【雖然我知道這是一句廢話】
如果大家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那也是挺可怕的一件事。商家消費者整日勾心鬥角絞盡腦汁的在廣大的市場上天天上演著甄嬛傳的戲碼。
那國家GDP還要不要啊,商家怎麼賺錢啊,天天這樣活著不覺得累嗎【喂
嗯……反正我覺得挺累的。
但是相對的理性我覺得還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買東西之前先計劃好自己要買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列個清單之類的,這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或者是留意一下商家打折的時間,趁打折的時候買,這樣肯定會比較划算。
至於雙十一雙十二的瘋搶。
大家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是相對理性的嗎……你買的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嗎……
如果是真正需要你為什麼還要剁手?
嘛,大概就是這樣。
如果有錯誤,還請大家多多指正。
推薦閱讀:
※如何判斷西裝是否合身?
※臀部較大的女生應該怎麼穿衣搭配才好?
※矮胖女怎麼穿比較帥氣?或者仙氣?
※2015年女生冬季有哪些必備的外套?
※過膝襪提上大腿後不會擠出贅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