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在功能上未來還會有什麼突破?
手機在功能上還會有什麼突破?
現在可見的突破,除了像素高點兒,運行速度快點兒,待機長點兒,沒什麼別的了。
那麼未來手機的創新點在哪個地方?還會有什麼新的,巨大的進展?
本文多圖殺貓,流量黨速速退散,哎哎哎,前面這位土豪你不要走,我還想和你做朋友......
我很享受高科技給我生活帶來的便利和愉悅感。電子消費品領域總有些新玩意能讓自己樂不思蜀,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就不謝邀了,因為是自己厚著臉皮來答的(*^__^*)
利益相關:手機十年用戶,三個月不換手機會死癌晚期。
本文將手機發展的起點、現階段的發展前景、迫切需要改進的方面、黑科技以及腦洞大開幾個方面帶你裝X帶你飛。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批評。
聲明:本文謝絕除《知乎日報》以外任何媒體在未通知我的情況下的轉載行為,尤其是之前剽竊我答案還死不承認自己有錯的《今日頭條》(想看詳情請看我的提問)
題主,你想要的進展是這樣?
是這樣?
還是這樣?
你造一個功能點從想法出現到落地執行再到產品完成要經歷多少流程嗎?你造廣大產品狗和程序猿得有多努膩嗎?
也許你覺得現在的手機更新換代很沒意思,看起來貌似只是硬體的常規更新,用來用去還是那些東西。我真的很想告訴你:
.
.
.
.
.
.
.
.
.
.
.
但是偉大的人生導師葛大爺曾經曰過,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手機發展到現在小几十年,相比較剛起步的時候,已經取得了不可思議的進步和成果。我們真的不能再去苛求科學技術的發展能追趕上我們想像力的步伐。
一.手機發展的起點
1973年4月3日被定為手機誕生日,在這一天人類實現了人文史上第一次手機通話。但是直到1983年6月,摩托羅拉才推出了第一個攜帶型電話,也就是我們中國人俗稱的「大哥大」。從技術上成功到推向消費市場,摩托用了十年時間。怎麼會等那麼久呢?其實我書讀的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其中一點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摩托用了十年的時間建設了世界上第一批民用通訊基站。
手機是利用無線信號傳輸信息的,為了不讓手機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功率太大,只有建設大量的基站,有了基站,才有手機信號,完成手機最基本的功能才有保障。
手機的第一個功能就是通訊。第一代行動電話合格的完成了這個使命。此處都知道,就不多贅述了。
手機的第二個功能是娛樂。包括音樂、電影、拍照、遊戲,或者還有別的什麼,請自行腦補。隨著時間推移,手機逐漸添加了如上功能。時至今日,這些能想到的娛樂功能,手機都能很好的支持,有些方面做的甚至讓人感覺「屌...碉堡了」。尤其是最近一兩年,硬體行業已經觸及天花板,高度相似的硬體讓消費者感到索然無味,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嘗試垂直領域的細分化。這一點我一定要贊一下部分國產,部分技術在消費領域已經是世界領先。至於整體水平...你們慢慢聊,我有事先走了。
二.現階段的發展前景
在近幾年的手機發展史上,「智能」這個詞是被反覆提及的。對於「智能」的定義,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現在的手機還遠遠不夠智能。作為人類忠實的小夥伴,手機僅僅實現上面兩個功能,的確不夠有分量,更是與「智能」沾不上關係。所以我個人認為手機的第三個功能應該是智能管理工具。
現在的手機,有管理的功能,也有工具的屬性,但是智能,真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我看來,我們對著語音助手在公眾場合傻逼的說一句「給二狗子打電話」不是智能,往手機傳東西的時候還要拉個數據線安裝一堆莫名其妙的驅動和軟體不是智能,手機總在關鍵的時候斷電掉鏈子更談不上智能。真正的智能應該是想的比我多,做的比我快。在我起床的時候能安撫我的起床氣,在我需要健身的時候能不要讓我一個字一個字傻不拉幾的輸入「大約八點二十健身」,在我需要買東西的時候能從尋找到下單成功全程語音交流,不需要我觸碰一下手機就能完成所有操作,甚至是我只要提一個要求,手機就能自動識別我的喜好,讓我坐等順豐快遞敲門,而不會讓我這個選擇困難癌晚期的患者糾結不已。
作為一個個人信息管理工具,手機的目標是成為一個中心管理平台。在可預見的範圍內,手機成為一個控制中心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2014年大量的可穿戴設備的出現以及眾廠商對可穿戴設備的虎視眈眈。我自己用過不少可穿戴設備,基本都是一些所謂的智能手環智能手錶,體驗最好的也就是用「湊合」形容,屈指可數的雞肋功能也只能讓可穿戴設備淪落為玩具的角色,「無縫過渡」的理念現在更是只存在於理想之中。
(圖片內容:部分可穿戴國產設備 來源:ZEALER)
雖然現在可穿戴設備的生態圈還沒成熟,我們依然可以設想一下未來的生活。我們每天的血壓體重,消耗的能量等身體健康狀況都可以實時讀取,我們的身體一旦出現一點異常手機都會有提醒;家裡發生異動之後我們能第一時間得知情況並且用手機及時處理;我們在公司剛下班就可以用手機操控家裡的智能電器做飯打掃衛生,等回家之後等待自己的是一個乾淨整潔空氣清新的環境,桌子上是剛剛出鍋的飯菜,美味可口。這樣的生活簡直太愜意了。
(圖片來源:合廣測控雲平台)
但是,要想完成上面那些難度係數分直逼10的動作,讓生活真正實現智能化,我們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還有很多事要做。
三.迫切需要改進的方面
①電池
電池的發展速度拖慢了整個科技行業的發展,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如果特斯拉充一次電能跑5萬公里而不是500公里,恐怕汽車行業就不是今天這個格局了(此處為YY)。
(圖片來源:IT168)
從圖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4年,十年的時間,電池的平均密度翻了一倍,這樣看起來貌似還說的過去呢。(我們是不是好壞好壞的,竟然這樣污衊電池君。)
果真如此嗎?來看一組圖。
(圖片來源:iPhone6發布會PPT)
大聲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
......
好吧,僅僅2007到2014八年的時間,iPhone搭載的處理器性能提升了50倍,等下,我算一會……那可是5000%啊,整整將近10000%啊!GPU性能有84倍的提升,我都快嚇哭了好么
平心而論,不是電池技術沒發展,只是在大環境的映襯下,發展的實在太慢了。
②處理器
前面已經說處理器發展的很快,快到已經被電池的發展速度制肘,這裡又說處理器需要更進一步的發展o(╯□╰)o。
......
冷靜一下,我真沒調戲大家。
現在的處理器性能沒辦法很好的發揮,一方面是受電池的制約,另一方面是受整個移動生態環境的影響,導致「夠用論」不絕於耳。我一直堅持信奉一句話,夠用不是罪,卻是阻礙科技進步的絆腳石。想發展科技,想利用晶元實現更大更科幻的功能,一定要堅持不懈的走發展晶元的科學主義道路。
理論上說,處理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晶元內晶體管的數量的多少,晶體管數量越多,性能越強大。Intel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曾經有一個理論: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既然如此,處理器的發展,一直往上堆積晶體管就可以了啊。(我這麼聰明,一定可以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晶元上元件的幾何尺寸不可能無限制地縮小下去,這就意味著,總有一天,晶元單位面積上可集成的元件數量會達到極限。隨著矽片上線路密度的增加,其複雜性和差錯率也將呈指數增長,晶元的散熱以及良品率也會往消極的方向發展。溫度達到一定高度時,密集堆積的晶體管將會受影響,直至燒壞。
所以,說CPU的發展也將進入一個瓶頸期,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作為手機的「大腦」,想實現更多可能性就要求大腦有更快的運轉速度,更大的數據吞吐量。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大腦,一切的設想都只能是浮雲。所以對於我們來說,CPU發展的瓶頸是現代社會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③軟體和交互體驗
交互體驗一直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自手機誕生以來,交互體驗一直承擔著人和機器溝通橋樑的角色。交互是一門大學問,知乎大牛這麼多,我也不敢造次,只是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個好的交互設計應該是對優先順序的精準把握,將需要的元素突出,次要的部分弱化。當所有的重要的東西都擺上檯面,就沒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了。用戶認知能力有限,是內容優先還是功能優先,是視覺優先還是交互優先,這應該是產品經理的問題,而不應該拋給用戶。
至於元素,詞語,視覺,信息架構和交互邏輯的一致性,很可惜,目前還沒有哪一家能真正完美的做到這一點,只有IOS最接近。更加可惜的是,混亂的安卓生態圈讓本來體驗就弱於蘋果的安卓,更加雪上加霜。國內的開發者很多也不遵循Android Design,讓用戶在不同的軟體之間切換能產生用不同手機的感覺,幾家國內互聯網巨頭的產品尤其過分。
消費者拿消費產品的目的是使用,而不是為這些糟糕的交互設計買單。
如果要給現在的交互體驗打個分的話,我一定給不及格的分數。最基本的需求還有很多沒解決,我們還能愉快的在追求極致和完美的路上繼續前行嗎?
(圖片來源:昵圖網)
④屏幕
如果說交互體驗是連接人和機器的橋樑,那手機屏幕就是這座橋上最顯眼的橋面。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手機屏幕已經經歷了數代改革。到今天為止,眾多廠家公司和實驗室也還在研究更多的屏幕屬性。
作為消費品領域的時代寵兒,手機屏幕自然有數量可觀的供應商,但是一線頂級供應商卻只有LG,夏普,三星,JDI(私以為夏普和JDI不屬於頂級)。供應商雖然多,可屏幕類型卻只有兩種,LCD和LED。
篇幅有限,LCD和LED的優缺點就不詳細列舉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雖然屏幕技術一直在發展,但是現階段的技術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更快的響應速度,更好的功耗控制,更好的韌性和硬度。
更高的響應速度可以給我們更好的使用體驗,我們就是要響應速度越快越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更好的功耗控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延長移動設備的續航。報(zi)道(ji)指(tong)出(ji),正常使用情況下,移動設備30%到50%左右的電量都要供給屏幕,如果屏幕能在保證現有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功耗,可以有效的延長電池君的時間哦。
更好的韌性和硬度可以讓我們隨心所欲的使用自己的手機。如果能解決玻璃韌性不好的缺點,我的小夥伴摔到地上都~不怕。至於硬度,如果屏幕真的不會被劃傷,誰TM會閑的拿到手機就貼膜。
不僅如此,雖然電阻式觸摸屏在電子消費領域已經基本被淘汰,但是電容式觸碰屏的精密度比起電阻式觸摸屏卻還有所欠缺。電容式觸摸屏在小熒幕上還很難實現辨認比較複雜的手寫輸入。而且很容易受環境影響,溫度和濕潤程度等環境因素髮生改變時,可能會引動電容式觸碰屏的漂移甚至於不工作。不僅如此,由於觸控面板貼合到LCD面板的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所以良品率不是特別高,直接導致成本價格居高難下。
看完這些,你還覺得屏幕發展已經滿足人類的需求了嗎?
⑤攝像頭
這個其實是絕大部分廠商一直在追求的目標。只是受限於機身大小和厚度,實在沒辦法在現有的技術下把足夠好的東西塞進去,只能退而求其次堆積像素作為賣點。對於光影技術,其實我懂得不多,也不敢多說話,只想說手機上的那個攝像頭,需要一場技術革命,在現有的技術下,很難再有質的發展了。
iPhone6 Plus作為手機陣營里拍照的佼佼者,跟單反對比,高下立判。
⑥外觀與材料
之所以把這兩個放一起說是因為兩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手機發展這麼多年,很多東西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工業設計的追求。但凡有點良知的廠商,都不會說出「最好的設計就是沒有設計」這樣的話。曾經的手機材質基本都是ABS塑料,便宜耐操好加工,但外形很難跳出常規的設計圈子。
某天產品經理,把設計師拉到辦公室:我們是一家有情懷的公司,你TM就設計個這出來?
設計師無奈的說道:沒有易加工成型又耐磨耐操還能有情懷感的材料
產品狗不悅,發動全公司去找。幸運的是,材料找到了。按照材料的屬性,設計師設計了一款超牛逼的手機出來
這手機美哭了好么
所有人都快要給設計師的情懷跪下了,可是這時候造價師哭了
這玩意太尼瑪貴了,我要是把預算報上去,老闆會打死我的。
......
......
......
四.黑科技
「黑科技是指遠超越現今人類科技或知識所能及的範疇,缺乏科學根據並且違反自然原理的科學技術或者產品。」 --摘自《百度百科》
這裡提到的黑科技,是當今已經實現了的技術,準確的說已經不算黑科技範疇了。但是我一定要拿出來單講,因為這裡的每一個技術,在數年前都只能存在於科幻片中而已。
①YotaPhone2
這貨前段時間可是大大風光了一把,憑藉俄羅斯總統普京送給習大大的國禮身份,紅遍大江南北。
機器正面平淡無奇,但是背面的電子墨水屏擁有不閃爍、續航時間長、視覺效果如紙張般真實等特點,適合顯示靜態圖像或文字。電子墨水屏本身並非什麼黑科技,很多電子書產品用的就是電子墨水技術。如它的名字一般,其成像更接近於傳統的紙質印刷文字,相對於傳統顯示器,它更容易閱讀,並且可以很好的保護視力。但把這一技術融合到手機背面,我真是被設計者的機智深深的打動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②LG G Flex
作為一個樂金粉,提到黑科技怎能不提G Flex。
(圖片來源:中關村在線)
手機能承受40KG的重量,即使變直了也能自己彎回去。
(圖片來源:太平洋電腦網)
作為一款由內到外都徹底彎了的手機,G Flex擁有柔性屏幕,彎曲機身,彎曲電池,甚至是神奇的可自愈劃痕後蓋。雖然在實際體驗中,G Flex並沒有強大到對於所有劃痕都能徹底自我修復,但是這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小步,卻是手機黑科技史上濃重的一抹色彩。
G Flex的柔性顯示屏
③索尼的三防
從索尼愛立信變成索尼移動開始,索尼一直把三防作為主力機型的賣點之一。三防本身並不算稀奇,但是能把三防和巧奪天工的工業設計相結合的,這個星球上僅此一家,別無分店。大家看我嘴型:索(diao)尼(diao)大(diao)法(diao)好(diao)。
溫馨提示:妹子游泳的時候如果發現有人拿索尼手機,可別說我沒提醒哦。
④無邊框技術
從最近兩年爆出的一些手機諜照中來看,無邊框手機分外搶眼。
(圖為iPhone6的無邊框概念機)
無邊框手機脫離了邊框的束縛,讓屏幕更加自由,在有限的手機尺寸內裝入更大尺寸的屏幕,可以增加單手操作性,美觀性以及科技感。
然而無邊框面臨的技術難題,屏幕漏光,邊緣誤觸,裸露的屏幕更加易碎等等,卻一直是阻礙這項技術普及商用的障礙。
好在最近夏普已經發布了一款邊框幾乎能忽略不計的觸屏手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如上難題,其他的廠商技術方面也在持續跟進,相信真正的無邊框手機很快就能和大家見面了。
黑科技其實還有很多,指紋解鎖,心律識別,面部識別,虹膜識別,無線充電,透明屏幕,投影觸控,這些都是曾經只能存在於電影裡面的技術,現在多多少少都變成了現實並且被廣泛使用。由於篇(da)幅(zhu)限(hen)制(lan),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五.腦洞大開
終於寫到這了。這裡或許才是題主真正想要的答案,可能也是我最喜歡回答的部分,因為終於可以不負責任的瞎扯了。我想,腦洞大開的世界,才是科學技術不斷前進的源動力。
①摺疊手機
手機越做越薄,也越來越大,有人說手機正在沿著菜刀的發展史前行。可我想要的是一個手機,而不是一把兇器。腫么辦?貌似把手機像面巾紙一樣摺疊放在衣服里是個不錯的主意。
②全透手機
這樣的全透手機簡直碉堡了好嗎?拿到手裡就像拿著一塊會變形的亞克力板一樣。吃泡麵的時候能墊飯盆隔熱,外出遇到險情的時候還能拿來防身,實乃殺人越貨居家旅行之必備良器。
③全息觸控手機
對於這種手機,一個字:哪裡可以賣腎?
④晶元手機
這種手機不要太屌,直接屌到沒朋友,我找了很久也找不到很好描述這種手機的圖片。我的設想是手機可以直接做成晶元級別的大小,植入體內。手機作為輔助大腦的工具,幫助提高工作效率和感官體驗。
真到了那個時候,世界上會開掛的就不僅僅是阿三了。
⑤魔幻手機
大聲告訴我,我一定不是最後一個想要這種手機的人。
⑥未知物種
什麼也不說了,你們自行感受一下吧,這畫面太美。
未來的手機發展的可能性真的是有太多,由於答主精力實在有限,真的沒辦法一一列舉。大家自行腦補吧。
最後放一個電子消費領域的玻璃巨頭康寧在2010年出的概念視頻《玻璃上的一天》,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感受一下科技的可能性帶來的魅力。這些設想早晚變成現實,甚至更加夢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2NDg4NjI4.html
尾巴
寫了三個多小時終於把這個坑填完了。
可能有說的不全面和不嚴謹的地方,歡迎交流補充。
寫在最後:
十年之前大家都在圍觀拿著諾基亞QD的小夥伴的時候,有幾個能想到十年後的今天,生活會因為手機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可以在手機上購物,FaceTime,叫外賣,打車,我們可以隨手把身邊的景色和事物拍下來,瞬間分享給千里之外的親友,我們甚至可以和手機這個呆萌的小東西直接對話,雖然有時候它們有時候真的獃獃的。
科技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別再讓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我們的指尖每日在屏幕上點擊,卻再很難觸碰到摯友的心靈。我們和家人相距千里可以藉助科技「見面」,但是近在咫尺的時候又有幾人能盡享天倫之樂。我們習慣了朋友圈的點贊之交,卻吝嗇於對親友的一句真誠的稱讚。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是我們的生活除了生產,也許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值得珍惜。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手機再好,也只是個工具,別讓自己成了工具的奴隸,也別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
現在,請放下你的手機,離開你的電腦,面對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盡情釋放自己的微笑吧。
對了,最後別忘了點贊╰( ̄▽ ̄)╮。
湊熱鬧回答下,我個人曾在手機晶元公司工作過,做過晶元系統級的一些工作。
1.手機的外觀還會有什麼進展嗎?目前看來沒太大可能,目前的手機為了實現顯示效果最大化基本就是個屏幕,不大可能有更大的變化了。但是未來手機顯示有可能交由智能眼鏡等設備實現,加之電池續航的要求,手機可能變成個微型電腦主機一樣的黑盒子。電池的改進難度比較大!
2.功能變化呢?未來的手機應該叫做隨身處理器,是為了將個人和網路連接,乃至物聯網連接的一個終端運算平台。所以手機應該會痛過藍牙或其他短程通訊協議與隨身攜帶的智能手錶,智能眼鏡,可穿戴設備等等連接,並且可能隨時隨地與周圍環境中的其他智能設備動態鏈接。而其他的便攜設備不用處理過於繁重的運算。計算要麼交給手機,要麼依託雲計算。
鑒於目前高端手機晶元的低功耗已經做得很好了,未來改進空間有限,在運算能力還需要提高的預期下,可見電池續航將是個瓶頸。因此可能以後手機=一塊電池+處理器+一堆通訊介面我的愚見是:
1.解鎖技術的突破,當我們驚嘆Google支持語音解鎖的時候,蘋果開始支持指紋解鎖,之後中興,vivo,TCL三家廠商都分別推出支持眼球識別功能的產品的時候,我們應該相信未來會有更贊的解鎖功能等著我們
2.快速充電技術。相比續航能力的提升,這個技術才是黑科技的精髓,解決好快速充電技術後,革命的不僅僅是手機界,而是筆記本,乃至其它數碼產品領域,甚至是跨界領域。高通,oppo在這些方面下的功夫有目共睹。
3.和智能設備的生態圈構建,當我們把手機放在桌面的指定區域,周邊的智能設備都會通過NFC,藍牙,無線wifi等媒介進行連接,電腦自動開機,平板自動變成顯示屏,可穿戴設備自動同步數據到手機,無線充電設備開始為手機充電,更別提用手機控制電視機等智能家居電器
4.把更多的硬體設備功能集成到手機上,投影儀,hifi裝置,變焦鏡片組,柔性曲面屏幕,血壓計,心率監測儀,糖尿指數計等功能不再是一台手機的亮點,而是每台手機的標配。
5.退一萬步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將手機成像畫質提升到單反級別,將處理器性能提升到PC的級別,而且還能夠保證續航,散熱和限制體積的前提下,這就是最大的創新,這就是未來的方向。移動辦公不再是夢,不帶單反掃街也不再是夢。surface pro不也在進步嗎?想當年我們必須回到家才能夠辦公,後來,筆記本,上網本,超極本來了,再後來平板和手機也開始滿足我們簡單的日常辦公。未來,科技只要足夠發達,我們能夠用手機投影到牆上,在地鐵廣告牌上直接PS出下一季廣告主題海報,實地模擬列印後的效果。
手機的功能發展這個話題牽涉的範圍比較廣,除了手機本身,整個外部環境也對手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新一代5G移動網路承諾在未來,實現無處不在的超高速無線網路連接,其所提供的吞吐量將比現有的4G網路高50倍,所產生的延遲(從用戶請求數據到移動設備接受數據的延遲時間)反而將縮短至現有4G延遲的 1/5。憑藉 5G 所帶來的高達 3.6Gbps 的數據速度,以及手機中更高性能的內存和存儲的支持,移動設備就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多體驗,例如讓宅男沉浸其中的虛擬現實、讓極客不能自拔的實時超高清視頻流式傳輸和邊緣計算等等,這些都將讓手機的使用體驗上升到新level。具體來說,在流式傳輸內容時,移動設備實際上是在後台執行「文件緩存」,將視頻和讀/寫數據暫時緩存到內存中,這就需要同時提高內存容量和存儲性能,使設備的存儲子系統能夠以與網路相同的速度執行讀寫操作,否則就會產生性能瓶頸。
再比如,隨著操作系統大小和顯示解析度的提高推動的手機專用RAM的提高(例如,以每秒30幀的速度播放4K本機內容至少需要3GB的RAM),也讓5G承諾的實時、多饋送視頻協作,雙向攝像頭和高密度像素成像器的成像應用得以實現。畢竟,設備的RAM越多,意味著它擁有的性能緩存就越大,作為後台進程所「存放」的應用程序和多媒體任務也就越多。
再從存儲的方面來看,隨著具備更高的密度、性能和可靠性的快閃記憶體技術解決方案的出現,也讓連接 5G 網路並實現超快下載速度也成為了可能。例如,美光科技和英特爾聯合研發的 3D NAND
技術,該技術以卓越的精度垂直堆疊了多層數據存儲單元,將更多的存儲單元集中到更小的晶元區域內,生產出業內最小的 3D NAND
存儲晶元,其面積只有 60.217平方毫米。而利用此技術製成的存儲設備容量則比採用前一代平面 NAND 技術製成的設備容量高三倍。更小的晶元讓極小的封裝得以實現,這就可以為電池騰出更多空間,或者讓移動設備的規格變得更小——這將幫助實現無與倫比的用戶體驗,包括流暢傳輸高解析度視頻、更高的遊戲帶寬、更快的啟動時間、更好的攝影效果和更快的文件載入速度。
智能手機功能方面的創新從未止步,
5G則將為更多更好的手機功能提供支持。從目前趨勢來看,5G已然成為移動互聯領域的下一個熱點。隨著移動設備採用更好、更快、更完善的內存和存儲子系統,5G所預期的精彩體驗諸如手機的解析度越來越高,攝像頭不斷優化,多媒體應用也將更加豐富等等都有望成為現實。
軟體服務層面吧
你沒看見從今年阿爾法狗之後,所有的大公司全都在大肆宣揚這個概念么,就是所謂「深度學習」,「人工智慧」
嘛,作為勉強和這領域沾邊的人來說。
他們從這些層面切入,確實比單純提高硬體性能更加可控而且可以做出特色一些。
谷歌、蘋果兩者的兩大陣營,基本都在做著這樣的事情
而機器學習可以運用到的地方其實也不少
分析你的使用習慣,然後去擬合一些你可能做的事情都是很常見的了
還有比如更有效的管理你的數據。
利用你圖片里的信息,比如GeoTag、背景、目標、人物、天氣等等各種因素,去對圖片進行多屬性的分類,比如基於地點的、基於心情的、基於這樣那樣的。
這個東西不存在什麼「一步到位」一說,以後還會繼續隨著演算法的改進而有進一步的提升。
當然語音助手未來也預計會越來越智能以及易用。
#####
然後,和上面所說的人工智慧相結合的,那就是可穿戴以及智能家庭了
手機只是一個媒介,其實上面的東西再怎麼變,一部分都只是噱頭
那些大公司真正想要做的,到頭來還是萬物互聯。
蘋果最近大幅度去搞醫療以及運動市場。
這些數據都需要貼身採集的,所以可穿戴是必不可少的。可穿戴和手機相結合,然後再把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甚至是上傳到一些醫學機構,然後及時提醒你身體狀況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的
所以,從這個點來看的話,未來的可穿戴能夠採集的東西會越來越複雜,如今也只是採集一下心率,可以分析的東西太少。
未來說不定還會分析血液,汗液等等身體成分,更好的去判斷你的身體狀況,當然這個就遠了去了
不過需要注意一點,可穿戴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要基於一個整體環境的。所以它更像是手機的一種延伸,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它也是未來手機可能發展到的功能領域。
#####
如今科技公司也在人為創造一些需求,比如vr
個人感覺以現在的技術來談vr還是太早
但是畢竟是一個增長點,所以未來的手機肯定還是會向著有利於vr 的方向去發展。
最近高通821,也有新加進去的一些對vr的支持
#####
其他內容的話。。。
鑒於最近boom7這麼火
我在猜想未來的手機會不會加入一個自動防盜的功能
就是一旦檢測到手機被誰給偷走了,就會自動啟動手機上的高壓電槍,這樣,小偷恐怕也要升級一下裝備了別的先不說 現在先把電池問題解決了 啥手機都能給你造出來
其實,手機就是個隨身攜帶的,電池+cup+上網終端。
基於這個組合,任何可能需要隨身使用的,需用用到電力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手機功能(或者做成手機配件),這些配件包括:
電筒:簡單led就夠了省電亮度高
激光筆(可下載或者編寫程序讓一個激光筆畫出不同的圖形甚至播放動畫,類似激光投影儀)
電擊器(防身手機)
電動牙刷:我的手機可以刷牙,還能記錄每天刷牙時間,分享一下,你的牙齒健康在好友中排名第幾呀?
激光劍:電擊器的加強版
狙擊步槍瞄準器:手機裝在皮卡丁尼導軌上,支持1-30倍放大縮小,可自動校槍,智能測距(根據目標人物身高判定),順帶各種互聯網體驗(今天你打了100槍,射擊時槍口抖動比昨天小了很多,在好友中排名第3,命中率10%,斃敵3人,要不要分享到朋友圈?)
加裝紅外夜視儀,微光夜視儀,單反鏡頭等,瞬間變身特工專用手機。
加裝刮鬍刀:智能刮鬍子,您的鬍子硬度在全國排名前10%……
加裝無線電收發器:微信消息轉發到無線電台,好友聊天直接用無線電吧。
加裝電熱打火機,從此離開機場不用到處找打火機啦,萬一流落到黃島也不用磚木取火啦。
…………
以上n種應用,可以由溫州老闆做成手機版瑞士軍刀。
一、頂級的性能。
現在還不夠啊不夠啊。
二、高頻運行不發熱。
玩大型遊戲不燙手不燙手。
三、革命性電池技術。
待機早就是硬傷了。
四、無邊框。
大屏確實爽,現在動輒6英寸的屏幕,即使屏佔比達到100%依然是太大了。用無邊框液晶做雙屏摺疊手機,既提升便攜性又沒有割裂感。
五、超遠距離的無線充電。
把手機放在充電板上不能拿開,和有線有區別嗎?想想吧,如果把手機放在無限路由器上,拿開就掉線了,這有多愚蠢。
六、一機通。
智能家居、汽車、公交、地鐵等等。手機丟了咋辦。
相信OLED很快就能做到這麼軟,但是硬度咋辦,滿滿的劃痕。
先把電池技術突破了再說別的吧
系統上 會越來越趨近於電腦的功能 多窗口處理問題等等 可以像投影儀一樣 把屏幕內容投射在空間當中 會慢慢的融入一些黑科技
就目前來說,
在緊急時刻,手機還不能當緊急糧食使用
現在及未來的一段時間,智能手機是世界的中心;
這個中心不僅指互聯網,更是指操控;
10年以後,智能手機終會淡出,直至消失。更加與生活貼近,進一步解放雙手。我所希望的進步是手機支付大面積普及,取代帶現金出門。手機取代鑰匙,利用NFC、指紋等技術取代一切鑰匙。手機里有個電子版的身份證,所以出門就不用帶伸手要錢(身份證、手機、鑰匙、錢包)了。就帶個手機就夠了!-_^
我們簡單的回顧手機的體驗方式就會發現。
最初的按鍵====&>觸控筆====&>電阻屏====&>多點觸控電容屏
目前觸摸手機是主流。
主要的交互方式是眼睛的信息輸入和手指的信息輸出。
語音交互可以更有效率的拓寬人機的交互模式。但是無奈人的語言太過於複雜。體驗並不好。
谷歌眼鏡是一種創新。利用了人的眨眼,三星的手機也有類似的功能,好像是s5吧,眼球跟隨。
再到如今的可穿戴設備的各種感測器。
個人覺得,智能手機的發展趨勢經歷著:
從人適應機器的各種配件,例如鍵盤滑鼠====&>
機器的交互依靠人身體的一部分
====&>
語言
====&>
更高級的就是機器對主人行為模式的學習和適應,從而變成個人專屬的高效率的智能伴侶。
人的生理指標的利用更像是輔助性的工具。不是主要的交互方式。
現在屏幕越來越大。為的是便於更有效率的呈現更多的信息。
桌面的呈現方式,便於人們去查找自己想要的軟體。在這點上,windows phone很奇葩。還在使用列表式的程序欄。
語音在目前很難有更好的體驗的突破。
主流還是觸摸式的手機交互方式。唯一的有點改變的是,網路的越來越發達,手機通過數據手機,可以大概的為用戶提供個人喜好的推送。也算是行為預測的初級水平吧。
其實對於智能手機來講,我有個疑問:到底是要把人儘可能的虛擬化成數據和信息呢?還是把智能手機或者機器人做的越來越適應人?目前來說,還沒有一個主流的方向。好像有齊頭並進的感覺。
對於人的數據化,還有收集和預測發展迅速,同時機器的學習也是研究的大熱門。
未來的設備還會是一個具備數據錄入(不管是主動收集或是被動接收),數據處理(精簡數據,分析數據),信息傳遞,信息保存,最後是虛擬身份的建立。
按照如今的發展,手機處理器的處理能力不是問題。更多的問題在於數據的收集。
人們使用的時間變多了,查找信息更加容易了,網路讓世界聯繫的更加緊密。不過交互的效率並沒有提高太多,這決定了智能手機的形態和功能不會發展太大的變化?
最理想的方式是大腦的神經可以和外置智能設備相連,不在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表達出來。但這個太遙遠了。
未來語音是個突破口。顯示屏可能會被迷你投影設備取代。
我的觀點就是:智能手機再根本的交互方式沒有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時不會消失。但是會變得更加便攜和快捷。
看了樓上很多答案,基本都是關於對現在手機的部分性能的不滿以及對這部分性能的更加完善的期待,而我想結合我們自身需求來回答未來手機該是什麼樣子。
首先我們人類是有五官的,感受事物的方式不只是視覺聽覺觸覺,我們還有嗅覺,味覺。你會在偶然間聞到某些氣味而想到小時候的事情嗎?就像我們看到老照片聽到某首歌曲會回憶起很多事一樣,嗅覺一樣會引起我們很多回憶。同時嗅覺還會提醒我們很多事情,可以開發出很多關於氣味的遊戲,可以搜索女孩身上的香味來源,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大家可以自行想像,希望未來手機會對氣味方面做出研究。
接下來是我們的皮膚,正常皮膚內分布有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它們的神經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廣泛地分布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內,以感知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引起相應的神經反射,維持機體的健康。因此皮膚有六種基本感覺,即觸覺、痛覺、冷覺、溫覺、壓覺及癢覺。 每一種感覺未來手機都可以下文章來進行研發,不同感覺交織在一起會很美妙,人類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觸覺來對物體產生一個立體的感覺,同時適當的電流也會討好一個人的感覺,未來手機對這些可以進行開發,可以想像前景會非常廣闊。
味覺也就是舌頭的味蕾同樣影響著我們的心情,口味化合物的發現和運用未來一樣可以應用在手機的功能上面,我們也許可以在牙齒裡面安裝這種設備,通過藍牙或者更高級的通信方式來進行連接並且控制,同時也可以反過來監控我們的個人監控,這上面也會有很廣闊的前景。
接下來是通訊方式,現在手機的通訊方式有跟基站的信號通訊,藍牙,紅外,部分手機還可以以人類能聽到的聲音進行通訊(比如小米手機),但是很少有通過超聲波進行通訊的,也許它並不實用,也許是我們還沒有開發出它的價值。超聲波感測器在某些場合也許會用得上,未來人類可能還會意識到超聲波污染這個問題,這項功能的開發也很有市場前景。
手機的充電方式現如今已經越來越多樣化,有線充電,無線線圈充電,光波充電,未來還可以有聲波充電,機械動能充電(類似某些機械手錶),這些都可以開發,可以將各種能量轉換為電能的方式都需要開發,來解決電池容量的瓶頸。
光廠相機的先拍照後對焦的特點也可以應用在手機上面,隨著光廠相機的技術進步,未來手機完全可以擁有此項功能。廣播電台作為唯一一個混的不錯而且風生水起的傳統媒體。
為啥?
因為傳播渠道是音頻。
(在人類進化出腦電波交流器官並且熟練使用之前,張嘴說話絕對是最直接的信息表達方式)
等音頻識別和人工智慧技術繼續發展到某一天,我們對著手機或者其他可穿戴設備嘟噥一句,空調就開了,熱水就燒上了,電視機自己就調台了
VoLTE 低價電話
LTE廣播, 用手機看電視
nfc支付
家電遙控器
汽車遙控器
我認為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語音交互。
現在的語音助手,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實用性,大多只能解鎖,點擊APP或者按鍵,然後必須按照統一特定的格式去命令,稍微改變句式就嗝屁了。
目前越來越多的手機都支持鎖屏喚醒並發出命令。但是,還得加油哦。
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進步,語音助手會越來越智能化。希望電池技術也能跟上。一切操控完全可以通過發出命令由手機來進行,手機將會是物聯網的遙控器。
————————————————————————————————
寫一些個人經歷、小說、影(書)評之類的,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下,公眾號:zhangluoyang01
感謝。
感覺是沙發。我並不是業內人,只是一個還算挺感興趣的電子產品愛好者。
首先先回顧一下上一次手機出現巨大進步的時候,對,沒錯就是幫主發布iPhone的時候,在往後的日子裡,iPhone作為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引領了至今為止手機的發展。題主說的大多還是從性能角度來考慮,但事實上iPhone做出的改變主要並不是性能上的。最近日報推薦了初代iPhone 發布時大家的體驗,絕大多數人都提到了它顛覆了自己對手機上網方式的認知和對操作系統的認知,當然還有app store這個三年後加進去的東西。而魅族小米之所以被追捧也有很多人是因為他們的系統。
在iPhone 發布前的五年,有誰能想像五年以後手機會變成這樣。所以我大膽歪歪(非技術人員,單純歪歪)。
第一,我覺得電池肯定還是會發展吧,現在的電池對於智能手機來說還是弱了一點,如果有新的電池技術發展起來,改變現在一天一充的現狀,必定會很不錯。
第二,從網速和流量計算方式來考慮,希望未來可以出現包月的方式。
第三,電子產品的生態圈一體化(自己編的詞)。其實這是蘋果正在做的,而樂視,小米也有在做的趨勢(特別是樂視,竟然要做汽車)。在發布了Apple watch和優勝美地之後,蘋果基本上完成了一個人所需要的所有日常生活產品的產品線,而且它還擁有自己的系統和自己的辦公軟體。未來隨著各個企業自己生態圈的發展(其實還是很難得,像蘋果能做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喬布斯的固執),手機會成為一個人生活的核心。雖然智能家居的概念早就提出來,但是依舊沒有實現。但是隨著移動網路的發展,應該還是可以實現,手機成為一個中樞,通過它控制身邊所有的產品。
先到這裡
手機最初設計的本質是實現通信,即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之間傳遞任何信息,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最初的要求還沒有完全實現。詳細來說,就是沒有信號我就沒法通信了,我也沒有辦法把我所處地方的觸覺嗅覺味覺聽覺時刻無損傳遞給對方,所以至少從技術上突破還是有的~~
至於之後出現的互聯網其實只是通信的延伸,可以理解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向本人或他人實現網路業務(也是一種信息)。
即便現在手機成為了無線感測網路的控制器,利用優異的通信能力實現智能家居,無人汽車等等業務的實現,歸根到底還是一種信息的傳遞,即通信~~
說到及手機就是一個傳遞信息的中繼。
那麼對於一個信息中繼的發展會是怎樣呢?
從最初的基本功能,到越來越複雜多樣的功能實現,
從最初的厚重,內部集成,到越來越簡單的設計和雲端計算,
從複雜的手勢動作,到越來越便攜易用的操作,基於視覺感知等等
隨著技術的發展,一個中繼終將會變成中繼,就像鏡子反射陽光一樣,簡簡單單就是一面玻璃~~
推薦閱讀:
※手機聽歌用什麼APP比較好,現在音樂app這麼多?
※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充電器留在插座上會不會耗電?
※Android 的屏幕滾動操作不如 iPhone 流暢順滑,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4G LTE 速度這麼快,普通的儲存設備能支持如此快的寫入速度嗎?
※Moto G 的使用體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