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書讀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圍的人?

我大二,從大一起開始認真讀一些書。讀了一些書之後,感覺與周圍的同學格格不入,與他們談不到一起,覺得他們很俗。有時候看著他們的所作所為覺得很可笑。我該怎麼面對?問題出在我自己身上嗎?越來越覺得與他們交往有點浪費時間,但是自己又覺得不應該姿態擺得太高,現在有時候都是自己獨自一人。


樓主你好,恕我中文程度不高,但是很希望能分享一些個人見解能令你釋然。

本人於英國劍橋大學擁有一個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澳州悉尼大學一個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英國皇家特殊寄宿學院擁有一個學士學位,不知道這算不算讀書多,身邊總是很多人比我拿的學位更多和學歷更高。

但是,自問從小就對知識有很大的渴求,原因是年紀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明白學問才是畢生的財富,所謂學問決定智慧、智慧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一直認為學問是非常重要。

本人今年33歲,踏入社會只有11年的光景,在學習的道路上經歷好幾個心路歷程,如答樓主所說的孤寂,其實是經歷過,但是要說明一點,這是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個成長的必經過程。

年輕時,當年身邊其他朋友圈的人依然很沉醉於青春時,本人只能挑燈夜讀,務求能吸收智慧,日子久了,發現自己的思想成長因吸收了比她們更多的書本知識而比她們變得成熟,友情之間產生距離。

例如,如常的飯聚時,她們依舊聊八卦、是非、娛樂等等的話題,我當時是搭不上嘴,因為時間都用在書本上,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優勢,反而嘆息自己因為要吸收書本學術,而忽略現實生活該要知道的眾生事,莫名的孤獨感,就是這樣累積而來,而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並非因為學問增長,而是自己的腦容量不成熟,只能容得下學術資料,而卻沒有地方容納一些當時認為不須要存在的資訊,這是必然的,因為當時我很年輕。

後來,一直進修,一直工作,至今,對於學術或學習體驗這個層面的慾望,依然沒有停止過,但是彷彿終於明白中國人說的『大智若愚』。

據我自己了解,這種思想的層次,就是當一個人已經很飽學,所以他們能接受所有層次的人事物,亦不需要過濾任何事,因為他們的大腦思想領域已經無窮盡,不須要刻意把腦容量留給尊貴的知識,更多的時候,學問達到如此程度的學者,他們縱然在某個程度會孤獨,但是絕不寂寞。

當一個人的學問境界極致時,反而更有興趣接觸世間不同層次的人,而且能輕易融入各個斷層,因為他們的智慧層面已經可以覆蓋所有。大智慧者,就是什麼都能知道,什麼都能接受。例如愛因斯坦的手記真跡上會記載平日的日常事,其中他曾經寫過,他某日的黃昏,親自去農地買蔬菜,和農夫聊了很多閒事。(英國劍橋大學內院文物博物館有愛因斯坦的親筆手記),這件事說明了大智慧者,自然能融入世間所有人的思想領域。當然,要達到這種修為,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是要靠各種磨練和時日累積的。

樓主目前的感受,絕非人格高低的問題,只是一個人由零開始追求智慧的過程必經歷的心路歷程。

希望樓主能繼續向前行,不要懷疑自己。如果樓主害怕自己的發展會令人格偏差,嘗試練習接受一些無聊的事,養成這個習慣,自然會體會到當中的樂趣。

有些人會盲目誤解樓主表達的是一種『因自己學歷出眾而看不起人的心情』,其實亦非如此,如果樓主是這樣的思維,看不起人的話,自然不會為此而感到不快樂。所以我蠻肯定,樓主是剛剛步入學術成長的階段,只是開始與身邊的舊人有異,但是當樓主的學術修為去到足夠入世出俗(不知道有沒有說錯)的時候,再孤獨都不會寂寞。

其實,人,本來就是個體,再熟再親密的人相處,自己內心的感受依然是自己的,例如,想要打噴次,別人總不能代勞。

想通了這一點,再孤獨都會與別人共處得很快樂,樓主加油,祝福。


這個答案編輯出來後,不斷有人留言力證我答不對題。為了不再讓大家浪費時間糾結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做一個簡短的陳述。
題主問,為什麼我讀書越多,越看不起周圍的人?
在我回答前,已經有很多人分析了讀書越多越跟周圍人思考緯度不同的內因外因,表示看不起別人很正常。

我不知道題主看過之後是不是很釋然,然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進而開始獨來獨往。我在看到他對問題描述的時候,說到他自己現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孤獨一個人。我覺得他完全可以通過調節自己的心態來改善這個問題。
讀書會讓人產生偏見嗎?我認為不會,至少不是直接原因。
並不是讀的越多,越接近真理。只能說讀到了一定程度時,你感覺自己離真理很近很近了,因而站在了某一高度去俯視其他你認為可笑的理論。而再過幾年,再多讀點,你也許會覺得自己現在這個觀點同樣幼稚可笑。

因為自己懂得多一些,就要把自己孤立嗎?我覺得這樣不好啊,除了把自己玻璃般的自尊傲氣捧的高高的,對整個人生並無其他益處。
古人說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太過於唯我不是可取的一種態度。所以我講了我這個教授的事。
評論里有一個人的留言我很喜歡。
他說,你在庫裡面前投三分,沒有投進。
庫里不會嘲笑你沒投進,只會告訴你,你的姿勢哪裡不對。

看不起是因為比較了。你把自己跟他們比較了,才會看不起。
庫里不會看不起我,因為他不會拿自己跟我做比較。
我的教授也不會看不起我,因為他也不會把自己跟我做比較。
我不會看不起我那上中學二年級的表弟,因為我不會拿現在的自己跟現在的他做比較。
我認為你現在對身邊同學的看不起,是因為你把自己跟身邊的朋友做比較了,那你的看不起並不是因為讀書多導致的。
如果有一天你對身邊朋友的「看不起」,類似於你對大猩猩的「看不起」。那時候的你,就不會有現在的苦惱了。因為那時候的你會很明確,自己跟他們不是一類人。

以下是原答案
~~~~~~~~~~~~~~~~~~~~~~
這個答案你大概不喜歡,我認為你想的太多讀的不夠。
剛到美國的時候,通過朋友認識了一個教授。剛認識他的時候並不知道他的背景,只知道曾經是物化博士,現在在教西方文學。

之後有一個假期,我們共同的朋友組織了一次野營,那是我第一次接觸他,當時完全把他誤認為一個ABC,於是跟他各種扯古代歷史文學什麼的。結果教授聽的很認真,時不時跟我討論一下。

回去的路上,我跟朋友說,沒想到教授對中國歷史這麼了解。然後朋友恥笑到,人家本科是港大文學院的,他大學時的同學是林夕,金庸還給他上過課,他是研究生才轉的物化。

我當時的心情啊,簡直就是嗶了狗了。

後來又一次聚會。吃飯的時候,教授突然跟我說,他回去想了想,還是覺得我當時對朱元璋的評價不夠中肯。

我發誓,我對朱元璋的認識僅限於《明朝那些事》,多一點都沒有。當時只是認為他不了解中國歷史,於是盡情吹噓。可他不僅願意聽我瞎扯,還認真考慮了我的觀點,我簡直激動的無以言表。

記得看過一幅畫,很老的圖了,沒有找到出處,如有侵權請告知。共勉吧

隨著讀書的增多,你也許對這個世界有了一些偏見。勸你不妨繼續讀下去,當你讀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自己的渺小。
種子需要落在地上,卑微進土壤里,才能生根發芽。
~~~~~~~~~~~~~~~~~~~~~

評論里很多人對教授好奇,那我就再補充個關於他的故事吧。
大約去年暑假的時候,我有段時間比較迷茫,學業出現了瓶頸,年紀也慢慢大了,家裡人開始催婚催工作。

某個周六的下午,我在教授家吃完飯,跟他說起不知道應該繼續學下去,還是跳出專業出去找工作。

我說了自己的顧慮,怕自己能力有限,也許繼續下去還是不會有成果。但如果現在出去找工作,又會覺得這麼多年的堅持都白費了。

然後教授說了到現在我依然記憶猶新的一段話。

他說,你現在好比走到一個蘋果樹下面,你想摘蘋果,但是這棵樹上的蘋果太高你夠不到。你使勁往上跳,一次比一次跳的高,可是始終還是沒有碰到。跟你一同的人也許會嘲笑,你努力了那麼久,什麼也沒得到,跟他什麼也沒做的結果是一樣的。
但是人生的路還很長,蘋果樹還有很多。也許等你們繼續走下去,下一個蘋果樹恰好沒有那麼高,因為你之前的努力,這次,很輕鬆的就摘到了蘋果。
付出的努力只有暫時沒有顯現成果,卻永遠不是白費的。

其實當中的道理我聽過很多次,無非就是那句「天道酬勤,功不唐捐」。但是他的這個小雞湯故事,卻比乾巴巴的一句話來得動人。他沒有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拋出那句逼格特別高的名言警句,來突出自己的學問知識。他只是像一個慈愛的長輩,對一個迷茫的孩子講一個最淺顯不過的故事。而對於那時的我,對於情緒煩躁迷茫的我,這樣一個簡單的小故事,才真正能打進我的心裡。

韓愈曾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作為一個學者,要始終有一個謙卑的心態。即使面對暫時還不如自己的人,也不要自視過高。優秀的品質有很多種,書讀的多,只是眾多品質當中的一個罷了,並不值得去炫耀。

~~~~~~~~~~~~~~~
很多人留言問我蘋果樹這個故事後,我到底選擇了什麼。
其實這個故事不是告訴我應該選什麼,而是讓我做選擇的時候可以排除眼前的迷障。
選擇繼續留下還是換一個方向,每個人在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都需要一個好的時機。可是時機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不同的,別人始終是別人,只有你自己知道那個契機在哪裡。

這個故事無非是說,在你感覺還可以努力的時候,繼續努力一下,不要管是否最後能成功。因為無論是否成功,付出努力的你已經跟剛走到樹下時的你不同了。
而當你覺得自己已經在這棵樹下待夠了,你想要move on的時候,也不要被自己在這棵樹下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套牢。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想要換條路走,但是耳邊腦中響起的那句「我已經付出了那麼多」,會讓我們停滯不前,也許最後老死在這棵樹下,什麼也得不到。其實你在這棵樹下付出的,並不是白費的,你強壯了自己,去到別的樹下依然可以用得上。

當然說到這還是會有人問,「道理我都懂,你就說什麼時候該做出抉擇吧。」

這個答案我回答不了你,任何人都回答不了,這是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能找出這個答案。而縱觀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甚至偉人,他們與我們的差別,也僅僅是那每一步的選擇。而只差這一步,相卻千里。

有人說蘋果樹的故事答不對題。你說的沒錯,因為這個故事本來就不是答案的一部分,編輯答案之初,很多人對我提到的教授感興趣,希望聽到多一點教授的事情,於是我補充了這個故事。後來收到太多轉載邀請,我又勉強把它們編在了一起。

這個答案裡面沒有乾貨,就是碗雞湯。送給那些,跟當初的我一樣焦躁的人。喝完這碗雞湯,冷靜一下,人生的路還是得自己走,選擇也得自己做。

因為時時刻刻,你所經歷的,你所付出的,你所想要的,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2017.2.17分界線~~~~
應群眾號召,剛剛申請了公眾號,喜歡的可以加我,暫時沒有多少更新,不定期更新,不過我會盡量分享一些東西給大家。
微信號:lengchangmiao715

http://weixin.qq.com/r/ZTnJ0dfE5YqarZOy92x3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兩種情況。

讀書比別人多——跟別人聊不起來——覺得讀書是更高效率的取樂方式——覺得跟他人交際有些浪費時間——更多時候傾向自己讀書,而非跟他人交往。
這個,許多認字早的孩子,都有類似經歷。我從小就是如此。
這很正常,人各有志,不必強求。世界很廣大,總能找到夥伴;找不到,也無所謂。沒有人是離開他人就活不下去的。
此其一。

讀書比別人多——跟別人聊不起來——開始鄙夷別人——覺得自己高出一籌——開始不跟別人交往。
這是另一種情況。

我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楊家將》、《說唐》這類評書,三年級的暑假,在外婆家讀《射鵰英雄傳》。我外婆字認得不大齊,只看過《射鵰英雄傳》電視劇,我外公——一個家藏線裝本《紅樓夢》的老讀書人——就跟我說:這孩子有出息,你看看你外婆!
我那時也覺得,自己比外婆能耐多了:小小年紀,就比外婆認識更多字!看更多書!!

年紀稍長,我發現我會的也就是讀那幾本書,也許會寫寫字,會點外語什麼的。但我外婆會攤麵餅、豎葡萄架、砌牆、做雞籠子、編藤椅、做扇子、唱越劇、通煤爐、修理棕棚床。這些我什麼都不會!然後我至今很羞愧。
上了大學,我住宿舍的短暫時間裡,也跟舍友不太一起活動。我看書,他們打遊戲。但他們遊戲確實打得好。我有個舍友,精研最終幻想1到9代,能畫出每一代的世界大地圖。我對此就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我做不來。

我想說的是:
每個人自有他的長處——也許你看不見,也許你不欣賞,但那是存在的。比如我外婆那些手藝,比如我舍友會打遊戲。
看書多,也只是長處之一。要依仗一個長處,來輕看其他人,說是狹隘,稍微有些刻薄,但更可能是:你很需要優越感。
而一個人通常是在感到壓迫、感到不自信時,才會需要額外的優越感來補充自己。


總括一下。
單是愛看書,跟同學朋友合不來,沒關係,各有所好。


但如果因為愛看書,開始產生優越感,而試圖凌駕於其他人之上……那可能你在某些方面,對自己稍微有些不自信了。嘗試開解一下自己吧。世界上的人說到底都是在星球表面爬來爬去的高等動物,讀書多少,真不值得特意去貢高自慢一番的——除非你太在意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位置了。


證明你讀書姿勢錯了, 正確的打開方式是越讀的多越絕望。

絕望有兩點:

1. 我所想過的問題都被前人解決過, 而前人解決的問題我卻花很大力氣無法讀懂。這多是理科書籍。

2. 我了解世界運行的方式,但是越了解就越發現 我跨越不了階級。這多是文科/社科類書籍。

讀的越多,應該越寬容才是,舉個例子,讀的多了,你應該能夠更清晰的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打遊戲,或者反過來為什麼放棄打遊戲而選擇看書。 在此基礎上,尊重每個人不同的選擇,走好自己的路就對了。 這裡並沒有低級和高級趣味之分。


前面答案都沒提到,閱讀愛好者最容易出現的一個毛病,就是把「知道」等同於「做到」,但實際上,這兩者相差十萬八千里。閱讀只能幫你成為思想上的巨人,如果不去實踐,最終只是行動上的侏儒。


看了馬雲的書,你熟練使用「趨勢」「電商」等名詞,以為自己掌握了成為首富的方法,這時候,看身邊辛辛苦苦做線下生意的朋友,你自然會覺得他們格局低,從而看不起他們。


你看了一本《哲學的故事》,開始思考「人生」「命運」等終極性目標,你覺得自己眼光超群,不落凡俗,這時候,身邊的同學都還在琢磨考試成績和找女朋友,你自然會覺得他們眼界窄,從而看不起他們。


但是,僅僅做一名「知道分子」是極其危險的,因為養成了眼高手低的習慣,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一旦遇到現實的問題,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陷,並且從自傲淪為自卑。


換句話說,閱讀時,你經常把自己代入場景,想像成主人公,你可以是Elon Musk、喬布斯、伍迪艾倫,再差也是個把公司做上市的創業者。這時候,往身邊一看,周圍的「凡人」當然入不了法眼。可實際上,當你讀完這本書,擺脫了這種主人公想像,你會發現,你並沒有獲得超能力,你依然要去面對成績、工作這些現實的問題。


怎麼辦呢?有一個解決辦法。


你要去嘗試書中提到的行為,然後你就會明白,知道和行動的距離有多遠。這時候,你會產生敬畏心,並且清楚你和周圍人並沒有太多區別。這時候,如果你從一個「閱讀主義者」轉變為「行動主義者」,那麼,接下來,你過去讀過的書,就開始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了。

比如,《喬布斯傳》提到,喬布斯上大學時,和同學一起攢電腦賣,這幫助他了解市場需求,並且抓住時代的趨勢。你是不是可以找同學一起,弄出一樣東西賣給其他人?


比如,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書中寫到,讀大學時,他和同學組成了一隻考察隊,到南方各個城市去考察工廠,這段經歷影響了一生,讓他對觀察經濟與企業運營產生了濃厚興趣。你敢不敢跑到各個城市去做一些有意義的調研?而不是僅僅在旅遊景點發一些觀光照?


知識本身沒有價值,通過閱讀改變認知,影響行動,才是閱讀的正確姿勢。如果因為多了解了信息和知識,就看輕他人,就說明閱讀不僅未發揮作用,還把你帶入了自大的歧途。


關於閱讀,以下是@蘭啟昌 之前的兩篇答案,歡迎討論:

1. 在一個沒有圖書館和網吧的小鎮,閱讀改變了人生的走向: 閱讀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 知乎

2. 絕大多數書單都犯了一個大錯誤: 你的私人書單是什麼? - 知乎


在微信公眾號里,我會持續更新閱讀、個人成長的內容。微信公眾號搜索「蘭啟昌」或「lanqichang6」, 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xnU5IRzECkF1rVhC9yDU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不起太正常了。

我跟菜場大媽討價還價三個回合敗下陣來,悻悻的想著,雖然你多收了我五毛,但你不懂三角函數和矩陣運算啊,你這一輩子恐怕永遠都沒法領略歐拉公式和斐波拉契數列的美妙了呢,哼。

我問我娘,人活著總要死,有什麼意義呢?我娘說都不死地球上全是人,沒東西吃怎麼辦,再說出門不方便啊。我無語。我還是繼續和克爾凱郭爾談談人生吧。

工作上出了點小紕漏,被領導劈頭蓋臉一頓訓,我雲淡風輕的捋捋頭髮,暗自笑道,不學無術,讀個年終總結錯字連篇,在我這種能背全篇《古文觀止》的人面前,嘚瑟個什麼勁。

滿腦子文史哲科,一肚子不合時宜。我走在大街上,看著面無生氣的人群螻蟻一般來去匆匆,心想,他奶奶的,整個世界都是我的。我想從這人流中逆行而上,三步五步,隨手揪住一個人的衣領出來質問他:

你知道什麼叫無知之幕嗎?
你知道康德主義的知識論觀點嗎?
你知道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嗎?
……
你不知道吧?我知道!

「砰」的一聲,我腦袋上挨了重重一拳。「知道你MLGB!」未來的我滿臉通紅,手腳並用一頓暴捶,我還不了手。未來的我比我強大,看的書比我多,走的路比我遠,他訓我,我心服口服。我就是不懂,他怎麼那麼一副畏畏縮縮的樣子,自甘平庸,隨波逐流?

我想沒有他該多好,我永遠在自己的世界為王,腳下匍匐著無知眾生。我的眼裡,永遠都是他們的營營碌碌。他們講著最無聊的笑話,看著最無聊的電視劇,周末打麻將,黃金周去旅遊。他們彷彿不知道這世間有詩有畫有音樂,有思辨的星空和知識的海洋。我超然其外,怡然自得,我想一直保持這種優雅的俯姿,然而我不能。

我在景區路過一家賣工藝品的小店,店老闆彷彿看不到我一樣,專心的用刻刀在木雕上旋著,一片片小木屑被捲起來落在桌上。少頃,老闆摘掉眼鏡,抬起手來捏了捏他的懸膽鼻,湊近自己的新作眯了眼使勁的瞧,眉間的褶皺擰的像個結。

我在公共車站等車,看到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男人抱著他女兒上車,小女孩的上衣被攮起來露出了腰。男人一手托著她,另一隻手投幣後繞過來,給女兒把衣服理好。

高中沒畢業就上船的小水手,滿頭幹活時的灰塵和銹片,用沾著油漆的手擦一把額頭上的汗,像個弱智一樣傻笑著看著海面,說這夕陽真他媽的美。

清晨的光還被夜色按捺在身下的時候,早點鋪的大板蓋掀開,一大團熱氣氤氳出來,白茫茫的敷在老人的臉上;中午最熱的時候穿過平房邊的巷子,聽見滋啦一聲,想來是剛把菜下進油鍋,香味就漫了出來;黃昏的街上,有人急急的趕著路,手上拎著便當,那是帶給孩子的小食呢,還是妻子責令購買的加菜?

此間的詩情畫意,也許並不配歌頌,也足夠拿來下酒了。天色將晚,吃完飯還有衣服要洗,馬桶里髒兮兮的,也該刷刷了。做點什麼打發時光呢?

反正,今夜不讀書。

——————————
懶得回復無聊的質疑,看夠了就關評論了。
貼一句非常中意的: @麥克曹 今夜不讀書,處處皆文章。


題主你描述得很坦誠,所以我也回答的坦誠些。

坦白說,大多人答題的內在動力,都是在試圖修正你「看不起周圍人」這個政治不正確的想法。

這種道義上的說教治標不治本,剋制非但不會產生髮自內心的尊重,還容易演化成另一種不易被覺察的戾氣。

大家都勸你多讀少想,可要是思考的方向就反了,書讀的越多越孤僻厭世的人還少見嗎?

所以我的建議如下: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初期言行上裝作尊重周圍人是很有必要的。

但要對自己絕對坦誠,有了什麼想法首先別管正不正確,而是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讀了一些書就看不起周圍人,其實是大多人都必然會產生的優越感。

覺察到「看不起周圍人」這一點並不難,區別是如何對待這種想法。

你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你會不會在讀書之後看不起之前的自己?

第二個問題是,你看不起別人,究竟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還是比別人幸運?

等你試想過「倘若我沒有了解到這些知識、學到這些技能,言行是否會和周圍人一致?」之後。

或許會產生一種後怕的僥倖。

你看不起周圍人是因為你只看到你擁有了別人不曾有的信息和技能,而在你思考過為什麼會擁有這些優勢時,答案往往是因為你走運。

無論是巴菲特所舉的「卵巢彩票」的例子,還是由於你機緣巧合之下,看了某本書,經歷了某些事,你的所有優勢,都是巧合。

區別無非是,先天的幸運和後天的幸運。

當你思考到這一層,大概對周圍人的輕視會瞬間轉化為同情,而對自己的優越大概會演化為慶幸。

正常人的下一步想法,大概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幸運。因為在另一些人眼中,你也成了被同情和憐憫的對象。

在這種想法下循環,你就會越來越接納自己,因為你深知在之前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根據當時已有信息和能力下所做的最優解。

你也會越來越同情比你愚昧的人,因為你會看到他們愚蠢的言行,都只是在缺乏必要信息和能力之下所做的竭力掙扎。

當然把這種思考方向擴散下去,你就會擁有強大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作為既得利者當然想了解更多這世界隱藏的奧妙,進一步擴大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我優勢,於是書讀的越多,學習的慾望就越旺盛,對生活也就越充滿熱情。

同時你也會從自己深愛的親友開始,試圖啟發他們來得到那些你本可悶聲發財的知識,啟發的同時你也由於費曼技巧的反覆運用對知識的理解就更深刻。

於是很容易就把這種啟發,擴散到陌生人,擴散到世間萬事,於是就有了那麼多書讀的越多就越溫和包容的人。

而為什麼總有人說你的問題是書讀的不夠而想得太多呢,要我說這其實是個概率的問題。

書讀多了,遇到觀點迥異的概率就越大,觀點碰撞引發你思考的概率就越大,思考的方向豐富了,得出雙贏想法的概率就更大,如是而已。

有概率就有不走運的人,越來越相信一種觀點,進一步只看他們想看到的東西,於是在偏見下搜集信息,越來越狹隘。

人不要和概率過不去,就像這個回答只有很小的概率被人看到一樣。

簡言之,就兩句話:

第一,為防不必要的損耗,對自己坦誠即可。

第二,在與世界磨合的過程中,戾氣是弱者的抗拒,而同情是強者的溫柔。


想起了心靈捕手裡面的一段話: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他與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嗎?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肯定未見過吧? 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大可以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背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

有朋友說答非所問

其實不重要啦
就是看到這個題目想到這段話
即使看再多的書,再聰明
都不應該自大,看輕他人
別人知道的可能沒有你多
但是有些事別人經歷的
你是感同身受不了的


越是在基層的地方,越是沒有人情味。我記得以前我在一個酒店跑傳菜的時候,有一個服務員的領班,是從這個酒店基層服務員干到領班的女人,年齡不大,二十三歲上下的樣子,長得,只能說有幾分姿色,性情到真比天高,只怕妙玉都沒她大了去,平常里不正眼瞧一下我們跑菜的,對服務員們也是呼來喝去的,平時客人走了,我們收桌偷菜吃,有她在,跑菜的沒有敢伸手的。她上坐高堂,平時接觸的不多,只記得偶然該我值班的時候她巡視見到過我兩次,催了我兩次菜。而這兩次我都在看書,一本是《傳習錄》一本是《21世紀資本論》。
第一次她見我看書,先是略微好奇得問了句,「看得什麼。」我給她看了封面,她特鄙夷地說,「看得懂嗎?」我尷尬笑了下,不好頂撞,沒說話,她補充了句:「上班時間不準看書。」第二次呢,是半個多月後撞見了,也是催菜,她到沒指責我,只是說:「這次又看得啥?」我又給她看了封面,她心情估計不錯,同一句話,口氣到沒那麼吝嗇了,「看得懂嗎?」我說,「看不懂。」她說:「那你看啥。」我說:「看不懂才看。」她沒言語,跟大廚催了個菜,又同我說了句接地氣很的話:「你個這看這種書,裝啥B呢?」我說:「是阿,我也這麼覺得,所以也就一般值班沒人的時候打發時間看,無聊嘛。」她又問我說:」聽說你當過健身教練?「我說是,她說,」那你來跑菜?「我笑著說:」健過身力氣大嘛。」她說:「滾,我不信,你脫了衣服給我看看。」跟服務員平日里更黃的玩笑我也聽過,我樂了,說:「不給你看。」「為啥?」我說:「你要不知道我當過健身教練我就給你看了。」她又問:「為啥?』我說:」因為你知道我當過健身教練,我有在多的肌肉,在你眼裡不都是因該的了嗎?」她不明所以說:「是阿,怎麼了,你沒肌肉?」我嚴肅的說:「有,但是對於你來說,一個健身教練有肌肉只是尋常,看和不看有什麼關係?你只是為了證明健身教練有還是沒有肌肉,這太不純粹了,對我和肌肉來說都不公平。」領班是這麼罵我的:「CNM,智障。『
我總持有宿命論的看法,生來是有宿命,死來也是
你餓了,你選擇要吃什麼,除非是一個陌生的別無選擇的場合,你要吃的,一定是你吃過的,味道對你而言是滿意的東西。這道菜,在你選擇之前,已經在你心裡預定下,並非是在吃了之後。

題主說,我看了書過後,越看不起周圍的人。事實上則是,你顛倒了一種關係。是「你」先認為,我看了書,可以允許我看不起周圍的人,才在「你」看了書之後,看不起周圍的人!

其實這並沒有錯,當你比身邊的人優秀的時候,哪怕這種自滿的心裡被人認為是不正確的,也是人之常情,本性哪有錯的?
可你錯的是什麼?錯的是,對你而言,你關心的不是讀書這件事,而是看過書後可以高人一等的心理!你享受的不是讀書,你享受的是這種優越感。
如果你真是為了讀書去讀書,哪怕你輕慢別人,你心中怡然無障。我記得《傳習錄》中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若著時用功,隨人誹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在心外又能求什麼道?讀得又是什麼書?你看得愈多,滋長得又是何物?
所謂「不著意」,只是說好惡全在天理,再無他意。如此,就不曾好惡一樣。
讀書,無論哪種書,便該「不著意」去讀,你讀了它,你記得,心裡心外都不明白,卻講得出,你會自滿么?
有人讀了清華大學,在火車上如果他要與他人炫耀,他會說我考入清華大學。卻少有人隱去清華大學的,說今年我在課本學到了什麼什麼。
知識是不會讓人自滿的。
少年,只有名和利才會。


@Sophia Ge 邀請的。恩,隨便說說吧。少俠你幹了這缸雞湯!

這應該是個偽命題,可能是部分讀書人讀書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對我來說,這個階段應該是高中和大學階段。

我過去經常和認識的朋友開玩笑,如果有一張我最愛的女人排行表的話,NO.1 一定是我老媽,NO.2 一定是綾戶智繪 _百度百科。

第二名是個爵士歌手,不多說了,第一名是我老媽,說說為什麼。

我娘她讀書不多,見識不廣,還是個小家子氣的處女座,經常對我念叨對很多人的不滿,有次我受不了了,對她說,這種話你不要再對我講,我也不想聽。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該是心裡很瞧不起媽媽的。我一直覺得這種嘮叨張家長李家短的事不是什麼好的行為,人生也不該浪費在抱怨上。

說實話,到現在還記得那時她詫異的表情,刺痛了我很多年。

是的,媽媽她很詫異地看著我,但什麼也沒說,轉身走了。

從十幾年前,我就每年只回家一兩次,老爸是個矯情貨,天天和我簡訊、電話溝通,老媽是個高冷貨,從來不給我電話、簡訊。就每次回家了給我做很多好吃的,然後把憋了半年的話到我面前抱怨。

養兒知父母恩,雖然還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現在漸漸明白了很多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現在每次媽媽對我抱怨瑣事,我就默默聽著,心裡再不願意,也聽完,寬慰幾句。我不能改變她什麼,去接受就好了。

換而言之,我曾經瞧不起過自己的母親,因為她的一些行為,但漸漸地隨著年級遞增,心智增長,我明白了不是我的媽媽有問題,心外無法,一切問題只出自我自己。

我的母親受的教育,生存的環境決定了她的思維狀態,她的生活就是買菜、做飯、家務、照顧我父親,她小小的世界裡會計較一斤菜能否便宜幾毛錢,會計較同張家場李家短,但她也識大體,不會當別人面前說,甚至不會對我爸爸講。

那麼多話她只對我講,因為我是他唯一的兒子,因為她愛我,她養我育我,我還有什麼理由去責怪她呢?

我該做的只是像她愛我一樣去愛她,把她排在世界上所有聰明漂亮智慧的女人前面。

過去我會覺得對一些小市民瞧不上,對一些狹隘的想法難以忍受,慢慢的見識增長,明白了世事無常,明白了諸般表象下不一定只有一個真理能解釋。知乎的slogan是見識更大的世界,什麼是更大的世界?只有比自己高明的人擁有更廣大的世界嗎?不是。

每個人擁有他的世界,可能無趣,可能平庸,但也不該輪到自己去指指點點。

幾年前旅行經過雲南的八寶鎮,那裡特產貢米八寶米(八寶貢米 _百度百科)。路過時晚上六點,天色已暗,整個村落卻沒有一戶開燈,某戶大門微微打開,露出一雙孩子好奇的眼睛,盯著我和我的朋友看了看,而後害怕的關緊了門。

說實話,那一刻的感受是非常震驚,這樣一個出產貢米的地方竟然窮到晚上開不起燈,從那孩子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茫然和無知,對外界的恐懼。無需多言,能猜想到這裡的小孩們長大後在做什麼。

可他們不會知道這幾個無聊的旅行者在做什麼,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事實是,他們不了解我們,我們也不了解他們,我們用」荒蠻「、」無知「甚至」不開化「去評價他們,卻從沒想過如果是自己生於斯、長於斯,未來也不過爾爾,見識也不過爾爾。

有興趣的去查查看,這些貢米現在賣到哪裡,哪些人吃得起,然後再去想想那些茫然的眼睛。

宇宙洪荒,我們是開荒者,也都是無知者,我們也不過是處在另一個環境小心翼翼的打開了門,好奇的看待著外部的世界,我們不過同身處大劉的黑暗森林。

讀書,讀的不怎麼多,也沒走過多少路的時候,你覺得自己的世界無比廣大,心生傲慢,念生偏見。

再多讀讀書,再多走走路,你會覺得自己不過如此。


恭喜你,你的人生又上了一個檔次,但目前還只是一個初級的階段,如果非要說是什麼階段的話,好聽點是:沒把書中的思想落實到生活實踐上的階段,不好聽點就是:精神上的裝逼階段。
這個階段,有想法或者有追求的人都是會經歷的。
就是當我們一下子讀了太多書的時候,會突然覺得自己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但生活中我們是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就是因為沒有把書中的東西轉化到現實當中。
成功把書中的思想吸收成為自己的的表現有兩點:1、你不再看不起任何人,你會知道大多數人都只是很普通的,只是單純的情緒性的動物。2、你會學會適應這個環境,而不是總是嘗試跟自己所處的環境對抗。適應說明理解了周遭的人和事,但自己又有自己的一套應對的方法,而題主的情況是,總是想從思想上改變他人,其實你誰也改變不了。
舉個最簡答的例子吧,為什麼你覺得老闆看上去很普通,可他們就是比員工成功呢?因為事業當中,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是生活中,他又會表現的跟普通人一樣,會學會帶上面具說話,只是為了學會融入這個環境,不讓別人看起來自己是個異類。
所以,學生階段,一下子讀太多書有好有壞,好處是:腦子裡的知識多了,通過書為窗口,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又深了一層。壞處是:學校是羊圈,你沒有機會把從書中吸收的東西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嚴格來說,學生的生活壓根不算接觸社會。但你的思維已經開始跟同齡人一點點拉開,會覺得跟他們沒話說,一般情況下表現的是看不起身邊的人。其實,人家可能還覺得你裝逼,哈哈。
總的來說,還是好處多餘壞處,因為到畢業,真正走進社會之後,你腦子當中儲藏的東西就會開始發揮作用,成長的速度會比別人快。
但你必須記住,讀書是理論,生活是實踐,空有理論,不懂舉一反三,換位思考,生活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收入也還是那樣。
讀書的現實作用就是改變自己思維方式精神面貌的同時,改變自己的收入,但這可能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卻是充實而有意義的過程。會讀書多讀書的人往往精神世界是豐富的,輕易不會迷茫,遇到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立分析的思維。不會隨波逐流。
互聯網時代,為更多平凡的人提供了機會,如果你是有一技之長或者有思想的人,總會吸引到大量的人關注你,因為網路上有各種平台提供了發揮自我特長的機會。有能力的人會過的越來越好,沒能力的只會淪為老闆的工具,碌碌無為,度過一生。
這都是跟讀書分不開的。
現在的你處於成長階段,孤獨的過程是每一個成功的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所謂孤獨不過是朋友少,但精神世界其實並不孤獨。加油吧。
我的公眾號:aweiganwu(偉君談),每天都會寫點文章,歡迎後台交流。


你知道讀書最怕什麼嗎,是書沒讀多少,心氣兒倒是上來了。

跟樓主經歷有點相似,我曾經也覺著自己挺特別的,怎麼說來著,挺清新脫俗的。高中時候特別愛讀書,文學和當代小說類,做了好多本摘抄,豆瓣top250電影幾乎都看了個遍,最喜歡懸疑心理,愛寫影評。說話一股文藝女知青范兒,那時候誰要問我,哎你發的啥玩意兒,咋讀不懂呢,我還覺著吊吊的,畢竟自己是特立獨行的少數人...感覺身邊的人每天聊明星八卦誰誰又好上了,真他媽俗。我滿口熱血青春人生理想才是高大上...

現在讓我讀當年寫的說說文章,就一懵懂的小傻逼擱那兒高談闊論,特別擅長自我高潮。扯了那麼多牛逼的愛情理論,分手時還不是哭地稀里嘩啦要死不活,扯著室友聊心酸往事,她說你他媽這點屁事都講了八十遍了。口號喊得倒是響亮,每天各種心理學成功學掛嘴邊,吆喝著要自由要遠方要有這世界磨不平的稜角,後來一點挫折就開始否定自我一蹶不振,說起努力樂觀,我真不如我們辦公室里起早貪黑做清潔的保潔叔叔,哼著小曲兒做打掃,每日例行問好,我們那廁所搞得,真是比我都香。

兄弟,所謂的格格不入不過是話不投機,你說的看不起,可有點高低貴賤之分了。看來,讀書給你打開新世界大門的同時,還讓你」高級」了不少。

經歷一段肚裡有幾個詞兒就飄飄然的階段才明白,真正的讀書人是謙卑的。如果人的偏見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知識的狹隘,那麼讀書的意義是讓人變得開闊起來,少了些主觀評價,多些淡然和理解。與其攻擊人性的惡俗和無知,更能看到其惡的源頭,不苟同卻也能夠理解。你想啊,這世界有人喜歡搖滾,有人喜歡民謠。有人起早貪黑考證學英語立志出人頭地,有人刷劇逛街喝酒唱k,沒事兒再秀點小恩愛。即便有所謂的政治正確,努力奮鬥才是王道,但人各有志,更況且每一種選擇和追求都要承擔其後果,說到底,誰又比誰高級一點呢?


還有兄弟,活得接地氣兒和同流合污是兩碼事,能不能聊和要不要做朋友也是兩碼事,沒事兒和身邊計程車師傅,樓下擺攤的阿姨,或者回家跟爸媽聊聊天,也許他們也沒讀多少書,但是活了大半輩子應該能講個不俗的故事給你。我想樓主你一定是目光遠大胸懷夢想,對身邊一些人的碌碌無為和淺薄嗤之以鼻,雖然沒必要強迫自己合群,但是,生活不止詩和遠方,還有室友一開葷就剎不住車的黃段子,沒事兒多笑笑。

也許是見了不少人,聽了不少故事,這世界太多東西書里學不到了… 就算飽讀詩書,從自然科學到人文藝術樣樣精通,落實到吃喝拉撒,八卦段子雞毛蒜皮其實都是生活。最後,圈子不同太他媽正常了,又豈止是讀書導致的。還是要相信,你是什麼人,就會吸引什麼人,如果身邊都是傻逼,除了自我認知有問題,就是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有天我在放著民謠聽,我玩搖滾的室友過來說,你他媽能不能有點品味,老聽這麼俗的歌。我當時就笑了,說你又不是第一天認識我,我不俗能跟你做朋友嗎?


沈從文自己很清楚,對於《邊城》這種作品,大多數讀者不願意讀;他「有句話想說」:

我這本書不是為這種多數人而寫的

你同學和你之間的差距,怕是不及咱們與沈從文格局的差距吧?沈從文也沒有瞧不起咱們,他有他的讀者,那些「求取安慰與知識的熱忱」的人。

喬峰武功登峰造極,但他和丐幫兄弟還不是照樣喝酒吃肉?這麼大的武值差距下,他找過什麼優越感嗎?他有他的論武對象虛竹,也有他自己要做的事情。

最後來句話糙理不糙的:也許你的朋友們,其實也這麼認為你;只是他們在你面前,還願意和你喝酒吃肉


因為你讀的雖多,做得太少。眼界不寬,體會不多,既沒有選擇誰在你周圍的能力,也少了體諒不同背景認知下不同人的不同心境,甚至,沒有如書中道理教的,按照道理,尊重每一個人。

所謂實力跟不上眼界,讀書沒有變成產出。決定你周圍的人層次的,是你能「產出」什麼,是你「做」什麼或者「要做」什麼,而非你「輸入」了什麼。

大三大四兩年,課少,室友晝夜打遊戲宿舍確實太吵,我被逼到圖書館做了學霸——相對的學霸,嚴格說起來也沒看什麼大部頭。用那些她們打遊戲、淘寶、看康熙的時間,我讀了點書,參與老師的項目,幫老師翻譯論文,複習考研究生。那段時間裡,我們幾乎沒有交流。我早晨出門時她們沒起,中午回宿舍午休時她們沒起,只有晚上回宿舍洗漱時,才能看到她們遊戲綜藝熱火朝天。她們很體諒我,我睡覺,她們就不語音了,我反而覺得,我作為宿舍的異類,打擾了她們。

那段時間裡,我們確實是沒什麼話說,但其實,那時我周圍的是一起給老師做事的小夥伴,一起考研的小夥伴,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空間,但他們並不算是在我「周圍」。後來考上研究生,出國,回國,工作,一步步都很努力地走進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團隊——哪怕有時並不能成功,但從此沒有機會看不起周圍的人。

即使是大學裡,也有機會通過社團結識志趣相投的牛人。即便是網上,如知乎,或各種論壇,如果產出過有趣的內容,也能認識有趣的人呢。實際上,這些人才算是在你周圍。

如果讀了很多書,卻還被「看不起」的人包圍,或許是看的書不足以讓你選擇誰在你「周圍」。

更何況,我不覺得多看兩本書就有資格看不起別人。年齡增長,步入社會,才知世界之大,才知自己渺小,才知生活不易。書中有智慧,江湖中草莽中也自有一種智慧,兩者之間不存在高下之別。論人性的複雜,命運的無常,書中的道理反倒顯得單薄了。

必須承認我也常有看不起周圍人的時候,但事後回想,除了因為人品看不起人,錯的都是我,因為我狹隘,而不是因為別人low。給朋友當伴娘,覺得穿紅戴綠極其興奮的鑼鼓隊大媽土得掉渣,因為大媽興奮到要求伴郎伴娘親熱一點忍不住黑臉,因為該大媽是新郎親戚一對新人無法拒絕而對新郎新娘報以由衷的同情——然而事後回想,那是她表達愛的方式,儘管土,儘管不體面,但是一樣的真摯。想想自己也有看起來體面精緻卻冷漠徹骨的親戚,有不上檯面卻對我掏心掏肺好的親戚。以貌取人,是我狹隘了,而不是別人就該被看不起。

本科的舍友雖然交流少,但是能體諒我的生活習慣,難道不值得尊重嗎?誠然,畢業之後舍友群里討論過「A的男朋友家裡條件好,爸媽是公務員,有房子」、「你知道我們單位福利好嗎?找駕校教練到單位來教我們開車」這種話題。當時還是學生的我難免看不起。如今入社會,雖依然不羨慕她們眼中的好條件,好福利,卻能理解生活壓力下一點點條件、便利帶來的充滿著煙火氣的喜悅。喜悅就是喜悅,不因為原因不同而有高下分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最後,難道書中的道理講的不是做人最重要的是人品而不是品味?難道書中沒有教應該尊重別人?難道書里沒有教所謂平等就是你和別人在人格上沒有高下區別?

今晚在門口小路上練習騎車——我27了,但是長在青島並沒有get這種極普通的技能。我歪歪扭扭,靠跳車避免撞車,緊張,又不好意思。一個收廢舊物品的大叔幫我調整了座位位置,教我如何不摔,還慢悠悠地騎著電動車跟在我後面,時刻提醒我該怎麼做,要放鬆,要捏閘——就算我讀了比他多十倍的書,我又怎麼能不感激他?我又怎麼可能瞧不起他?

如果讀了那麼多書,看了那麼多道理,還是不懂得什麼才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還是不懂得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是尊重,反而讀出一肚子不合時宜的清高,沒唱曲就覺得自己曲高和寡了,那這書不讀也罷。


這一現象很正常。因為大部分人不讀書;所以你認真讀點書,想點問題,立刻就感覺到了大多數人的淺薄。

所有社會在總體上都在製造不讀書的人,所以讀書人很容易看到不讀書的人的庸俗、淺薄和無聊。

不管在哪裡,生活中、網路上、中國、國外,我幾十年人生經歷都在證明:不讀書的人是這個庸俗無聊世界的主流。所以,有人說:讀書人清高。清高自有清高的道理。

要融入?方法:一是裝傻,別和不讀書的人談論書本、政治、文化,隨便應付他們即可。同時,去找到一些個能談得來的朋友,總會有。清者自清。

另一種方法,放下書本,隨波逐流。

哪一種更好?我不知道。我只能說:一個人,一旦睜開眼睛看清了世界,他(她)就很難再閉上雙眼繼續做夢。


======================================
(補充分割線)


沒想到有這麼多人有同感。看來國人里還是頗有一些愛讀書會思考的人。我很榮幸為大家說出了幾句心裡話。

對於有些人評論說「看不起人」如何如何。我想那是一種誤解。看到他人的淺薄無聊,而在精神上覺得和他們不在一個層次上,這種「看不起」與社會上有錢人看不起窮人,有權有勢者看不起沒門路沒關係者,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等「看不起」不是同一個概念。

還有人更過分,居然把「歧視」的帽子扔了過來!不知道「歧視」與心裡「看不起」不是一回事。或許也是書讀得不夠多造成的?

最後,有些人認為我在宣傳不尊重他人,或者讀書人不尊重沒文化的人。我的回應:我爺爺奶奶是農民,沒讀什麼書。我很尊重他們。我也尊重一切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但是,這裡討論的是受教育人群的那部分不愛讀書不動大腦的人士。對不起,我無法尊重他們。要贏得我的尊重,他們得做出值得我尊重的行為(未必是讀書)。事實上,我社交網路中的有些人不讀書不思考卻也贏得了我的尊重。但是我從心裡看不起的人比較多一些。雖然我清楚地知道,這些人也在心裡看不起我以及愛讀書愛思考的人們。

一些知友求薦書,轉貼我的如下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005800/answer/63006737


==============================
補充分割線:

"看不起」這個說法看來讓不少人受傷了。

受傷的人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不愛讀書也不動大腦的。被「點名」「看不起」(其實沒有點名,多是自己對號入座)就義憤填膺了,就嚷嚷著要被「尊重」。

對於這類人,我的回答:你有權也有機會贏得我(及他人)的尊重,但你無權要求我(或他人)尊重你。

在知乎參與討論、給予反饋的行為就可以為你贏得尊重(當然也可能讓他人失去對你的尊重)。

尊重不是理所應當的;而是你自己的行動爭取來的。

要別人尊重你,呼籲和懇求是沒用的。要別人尊重你,拿出你值得被尊重的行動來!

另一種受傷的人:讀了點書以為自己天下第一的,以為自己說的就是真理了。

我在回答某個知友評論時的問題:既然學無止境,我們這些答主都只是「半桶水」的讀書人;那麼,緣何那些半桶水答主煞有介事地給大家說些「山啊水啊」之類的「一桶水」人士有的經驗?

彷彿他們自己親身經歷過似的!好不要臉。

梭羅在《瓦爾登湖》里提出,任何一個寫東西的人第一要誠實,要忠實地寫下自己的經驗,不要去傳播道聽途說。

就這一點來衡量,知乎上能夠做到的答主有多少?十分之一有嗎?或許十分之一都太樂觀了呢。

我也被很多人,包括一些知友「看不起」了。一些人就貼些「潑皮罵街」的評論,當然出醜的不過是他們自己(或馬甲)。


有人以為讀書讀多了就知道對錯。
我覺得真正讀書多的人明白世間本無對錯。


這和書讀多讀少沒啥關係。
你會看到有人賺錢賺了很多還是很尊重人,有人錢越多就越不尊重人。
有些人的尊重是先行的,你是個人,我就該尊重你。
有些人則是有條件的,你我對你的尊重需要你從我這裡掙來。
這是三觀的基礎問題。


書讀越多不應該越看不起周圍人,而是反而能夠理解周圍的人,無論他們是大奸大惡還是頹廢無用,都能夠理解他們的狀態都是被動選擇的結果。


書讀多了,就會開始擁有一種透視技能,能從每個人言行表象中看進去,看到他們疲憊但是仍然有光的靈魂。看待人事物的目光變得越來越悲憫,更容易和周遭和解,因為每個人都不容易。


但是同時,讀書多的人,又開始對這個世界懷著巨大的失望和厭惡,因為他明白,一切的罪惡和醜陋都是源於社會和人性,兩件事個體都無法掌控。群體的罪惡反而令個體變的無辜。人就是這樣可恨又可憐的東西。


此外,越讀書人反而會越謙卑。因為他不但清楚自己通過讀書獲得了什麼,更清楚自己因為還沒有讀更多的書而對多少事物無知。每讀一本書,都需要讀者先把自己倒空。否則讀一千本也只能品出一個味道。而倒空的習慣,正是謙卑的來源。


最後,真正學識淵博的人,反而在別人看來會返璞歸真。因為他走過了以上所有的歷程,清晰的知道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能對世界溫柔以待。面對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平民,他都能不卑不亢,平和相處。

書會讓人豁達,讓人敏感,讓人更容易流淚,絕不會讓人傲慢。

---------------
2016.11.27跟新:
回答評論中提出「理解是一回事,看不起是一回事」類似論點的知友們:
原答案中說過,讀書多的人,會對這個世界懷著巨大的失望和厭惡,因為他明白,一切的罪惡和醜陋都是源於社會和人性,兩件事個體都無法掌控。然而,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也是人,也受到社會和人性的左右,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會痛恨自己。一個痛恨自己的人,又怎麼會看不起別人呢?


難道就我覺得題主這樣沒什麼問題么?

能認真讀書在大學裡本來就是件沒幾個人做得到的事情。你不去看看現在大部分大學生都什麼樣,男生一天到晚打遊戲,女生就是刷韓劇,閱讀量低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所以你壓根沒必要合群,瞧不起就瞧不起,去找你瞧得起的人一起玩就行了。你要是為了合群,硬去融入他們,四年下來可能提高的只有lol技術了。

你現在的問題就是圈子不合適。適當的瞧不起周圍人其實有助於你去主動換個圈子,去結識喜歡讀書的,有思想的人。

最後說一句,你來知乎是對的,這裡人的平均水準都是年入百萬藤校畢業。所以你再也不用瞧不起人了,就怕你打擊太大。


因為你讀得書還太少,思考得還太少。

德國尼采說,通向智慧之路有三個必經的階段:

一是合群期,崇敬、順從、仿效比自己強的人;
二是沙漠期,束縛最牢固的時候,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壯生長,重估一切價值;
三是創造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肯定,但這肯定不是出於某個權威,而僅僅是出於自己, 我就是命運。

根據問題描述,提主還應該停留合群期的階段,但心態卻站在了創造期的高度。
一個人讀得書越多,領悟的道理越多,應該越能以辯證的心態接受與自己不同的萬物。
所謂:大盈若缺,大智若愚。


推薦閱讀:

如何管理個人圖書?
項目融資與傳統的公司融資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哪部小說的結尾堪稱神來之筆?
書店如何處理賣不掉的書?
書里有哪些話讓人落淚?

TAG:閱讀 | 心理學 | 書籍 | 社會學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