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該持一種怎樣的存錢/花錢態度?

由於家裡經濟不算很好,從小我被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喜歡存錢不喜歡花錢。從高中開始到現在自己做一些小項目掙到的一些錢、每年的紅包錢等我都會存起來,不捨得花。但是有同學提出,大學正是個花錢的好時期,因為大學這個階段你還基本無憂吃住工作家庭孩子,你現在花錢不需要有太多的顧慮,過幾年就不一樣了,你現在生活費也就幾百塊,就算怎麼節約也省不下來多少錢(在廣州),即便你大學4年省下來幾千塊可能你以後工作一個月就掙回來了。另外有同學補充大學生階段你花10塊帶來的快樂可能在以後花100塊都買不回來的。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


-
一般人,三十歲前都賺不到大錢。
三十歲後要賺大錢,前題是,要看你三十歲前「投資自己」了沒有?

你都不願投資自己,你的上司,你的員工,更不可能看好你,把他們珍貴的資源,投資在你身上。

若是如此,三十歲之後,你就會真切地體會到,「人生開始走下坡」的滋味。
你會後悔你省下來的「毛毛錢」。

但,千萬切記,錢花了,不一定就能賺回來,
旨在「投資自己」的花錢,才有回收的機會。

ps:

有人問道,什麼叫「投資自己」,我的意見如下:

學習未知的學問。鍛練欠缺的技能。見識陌生的世界。以及,結交比你更好的人。

更重要的,給自己犯錯的機會。

說到底,也就是一句話,犯錯。

人不犯錯,不能長進。

三十歲前,要把所有的荒唐,固執,勇敢,夢想,幼稚,非理性,無邏輯,熱血澎湃,一意孤行,不畏人言,一切一切可能的「瘋狂」給實現了,即使不能實現,就算慘敗了,你還能平地而起,還能打翻身仗。

三十歲之後,你就不是為自己活了,是為你的老闆,為你的員工,為你老婆孩子,為你年邁的雙親而活。在我眼中看到的世界裡,三十歲之後,絕大多數的人,就開始沒有自己了。也許有些人還能「繼續犯錯」,但,種種羈跘會不請自來,躲都躲不掉。

重要的是,犯錯。

三十歲,是道坎,因為你知道有這道坎,所以,三十歲前的你,會「雖千萬人,而吾往矣」。一定要「雖千萬人,而吾往矣」。一定要撞牆。不撞牆,你的人生,會失去很多意義,有一天,你總會後悔。你會對年輕時的自己,失望……。
_


投資未來的,必須花。享受現在的,選擇花。單純娛樂的,少點花。浪費時間精力的,不要花。


是的,我想寫封信給你們,因為我很憤怒。


表弟今年上大學,我一直憧憬的大學生活。於是我好奇他每月的生活費是多少,然而他給出的數字卻令我咋舌。十分不解的是當我轉而諮詢其他朋友時,他們的答覆與表弟竟是相差無幾。

於是,我發現,大家(尤其男孩)的生活費都不多,有的少到只夠勉強維持溫飽,連去個網吧都得先盤算今兒還能吃點啥。


其實,你們有你們的打算,存款買房,買房結婚,結婚生子,周而復始的天朝傳統觀念,所以在你們眼裡,十萬或許可以少還一年房貸,可以讓廁所再大上一圈,甚至十萬意味著一輛車子。然而,你不知道十萬對一個大學生來說,意味著多少個可以和不可以,牙刷可以換電動的了,鍵盤可以換機械的了,筆記本可以換外星人的了,衣服可以不穿淘寶爆款,泡麵可以不選康師傅,咖啡可以不選雀巢……


我們確實是市井小民,但不妨礙我們年輕時過過恣意而不妄為的日子,否則怎麼涌生出「三十歲以後的下午是開著跑車去釣魚」的憧憬,又哪兒來的勇氣去「喝最烈的酒,操最愛的人」。


如果說一個男人的品質在於他做事的分寸和對人對己的剋制,那麼這種品質一定源於他一路上的見聞和對生活的思考。


那麼當我知道一個男生被逼迫到周末臨走時居然想到要把家裡的牙膏牙刷打包帶走時,我是震驚的,當他的母上大人一面致電責問,一面向周遭表示為兒子會打「勤儉節約的小算盤」而竊喜的時候,我就真是日了狗了。


你看,叔叔阿姨,我當然知道你們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懂事兒,但是你看,那個男生每天都陷在「怎麼省一點兒再省一點兒」的琢磨里,他連牙刷牙膏錢都能想到也算是開創了新的門路,不可謂之不絕,可是再怎麼省也就到此為止了,他大概永遠不會幻想自己打高爾夫的樣子,甚至他連書都讀不進去幾本。你看,如果一個宿舍的兄弟說哥幾個今兒必勝客走起,他就得想想下次回家該拿幾個月的牙刷牙膏,如果心儀的女孩兒示意他陪他一起去看杰倫的演唱會,他就不得不再次突破自我,看看這禮拜回家的時候能再發現什麼「商機」,所以你看,他哪裡讀得進去書,他很累,他的腦子裡每天都是高負荷運轉,因為他要和他那擁有四十多年生活經驗的母上大人鬥志斗勇。


我當然知道他不是他,你們也不是那位母上大人,但你們限制了他的經濟,也是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吧,所以說,原因是什麼,或者說,你們在擔心什麼。


你們在擔心什麼,他是知道的。可如果一個20歲的年輕人,還需要你們去保護他的世界觀、價值

觀、是非觀,還需要你們擔心他會不會因為手上多拿了五千塊就招人騙,擔心他會不會招架不住吃貨女友要吃遍全城小龍蝦的豪言壯語,又或者害怕他把鈔票全上繳了淘寶。那麼叔叔阿姨,這五千塊也可能讓未來的他不再被低級的騙術捲走五十萬;也可能會讓未來的他打消把房子偷劃給小三的念頭,或者就不存在什麼小三,畢竟當年她和他一塊吃了那麼多小龍蝦;當然,在淘寶上繳的錢或許成了學費,就在他盯著那些買來的商品時,開始反省為什麼這麼容易就被人賺走了口袋裡的錢,於是思考如何輕鬆的將錢再賺回來。


所以你看,他真的需要錢,而且你看,他甚至願意放棄一個更大更高舒適的廁所。

我聽一位校長說過,學校就是讓人犯錯的地方,因為發現了,所以可以改,也就來得及。如果他在步入社會前最後的試錯時間裡沒能抓住機會去體悟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他的,什麼是與他價值觀念不符的,那麼當他將來面對社會洪流時,恐怕才是你們噩夢降臨的開始。


他來到大學,不就是為了弄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嗎?如果他早已篤定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工作,過怎樣的生活,固然很好。畢竟有人負責星辰大海,有人負責繁衍生息。可你不能只要他繁衍生息,萬一他是負責星辰大海的呢!如果前二十年他都因為你們的規劃而無從發現自己的摯愛,那麼這也是他最後的時間了,他應該去更遠的地方看看,或者愛上哪裡,又或者收穫些許感悟;他應該去嘗試更多的行業,發傳單的,擺攤的,端盤子的,修電腦的,開淘寶的,了解生活的易於不易,發現自己的天賦;接觸更多的人,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教上一兩個真朋友,享受拋去了外物的真情。即便最終他還是回歸了繁衍的那一撥,至少能不帶遺憾的繁衍著生息。


所以你看,他真的需要錢。而且你看,他甚至願意放棄一個更大更舒適的廁所。


你看,今年他或許是社團的社長了,可是沒有能力為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而組織大家一塊聚餐,只因囊中羞澀;他或許想買一整套的正版《冰與火之歌》,可書早在他的亞馬遜購物車裡躺了一年又一年;他或許不適合打籃球,但這不妨礙他對籃球的熱愛,所以當籃球裁判培訓的通知貼出來以後,他很激動,可是幾百大洋的報名費讓他猶猶豫豫錯過了報名時間…...


他想投資他自己,他當然可以跟你要,但是你未必能理解他每一次找你伸手要錢時的窘迫,你也未必能懂一套正版《冰與火之歌》對他而言的意義,你更不會想到他要怎麼面對你聽說籃球裁判時那滿臉的不解,


所以你看,他真的需要錢。而且你看,他甚至願意放棄一個更大更舒適的廁所。


你們看《心花路放》!康小雨都一遍遍告訴耿浩了「生活也不僅僅是生活啊!」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然而我們總比當下想的遠得多,生活里確實充滿了未知,會有生老病死,多災多難,所以眼光長遠些,想的周到些總不能說是錯。可你們為他選擇的永遠只可能是最保險的,而不是最好的。

最後,我想說五句話。


我說的或者偏激,而且絕不全面,但請相信我,這就是他的心聲。

他那麼愛你們,多給他一些錢,他會更愛的。


至於那些老了的事,還是等老了再說吧。畢竟霧霾這麼重,夏天這麼熱,鬼知道我們還能活多久。


不是揮金如土,我希望你們給他一個溫暖的經濟環境,無論存款上是幾個零,他都會懂。


我費了這老大勁兒bb半天,你們可不要一百塊都不給。


最後的最後,感謝你們,生我們,養我們,還給我們選擇的權利。(我沒有在拍馬屁)


我和樓主情況差不多,小的時候特別能省錢,高中住校的時候很少能吃飽,每天實在太餓也不捨得多要半分菜,於是就多要份米飯。於是高一的時候經常 半分菜兩份米飯 的吃。後來營養不良也可能和這個有關。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依然各種想辦法省錢,所有課本基本都是二手的,借不到就各個大學的二手書店去淘。同時也特別鄙視花錢比較大手大腳的人。
不過現在大三了,我的金錢觀和時間觀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除了「不去洗衣房」(因為洗衣服的時候可以用來反思很多平時沒時間想的事情)的習慣沒有變意外,其它方面都開始「大手大腳」。因為很多種要的東西都是「大手大腳」才能買來的,或者叫「投資」來的。
1. 買圈子,一個很社會的問題就是如果你想留在學校所在的城市,那麼就盡量要維持和你大學那些牛人的關係,將來他們對你的幫助可能不可估量。要拉近、維持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一起吃飯、喝酒。當然,除了吃飯,可能還要買一些性價比比較高的衣服和裝飾品甚至電子設備。這樣你們才有共同語言,他們也才更願意接近你,然後你通過這些共同語言,才能去結識更多這類的人,你能說哪個圈子的話,將來就能在哪個圈子混。當然,這種錢花的要恰到好處,不太貴,又能起到作用。這一點很有技術。
2. 買技術,比如買書,買性能更好的筆記本等等。只要你能把花出去的錢消化掉,那就是值得。我以前很愛買二手書,但是後來漸漸發現,二手書對你閱讀欲的激發確實不如新書,最關鍵的是,二手書中顯然不會有太新的技術,而新技術相對來說更容易給你帶來收益。這些書的價錢讓你一個月工資掙回來確實不假(我大學買的書錢似乎還沒到我一個月的實習工資的1/4),而經典課本如果可以,還是最好找比較完好的二手書。
3. 買機會,我以前上網作比賽的時候,經常到咖啡廳去做,不是實驗室沒有網,而是實驗室網相對較差,我們如果因此影響了校內排名,可能最後拿獎都受影響。所以那份錢花的值。同樣,好幾次現場賽我們也是抱著同樣的想法打車去的賽場。
4. 買自信,這一點確實不太好描述,但是如果你從物質方面和別人差不開的時候,和別人交流或者競爭的時候心態確實能不一樣。這一點我還是很有體會的。

我女朋友跟我說過一個概念「錢多的人不是省出來的,是花出來的」。


吃個飯喝個水還要計劃著來,花幾塊錢都要想想合不合適值不值得,這是病,得電
那麼多回答什麼該花什麼不該花的人,在現實中都是這麼嚴謹這麼一絲不苟,每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嗎?
有這時間和精力琢磨去如何花錢,為毛不至少從裡面抽出一半去琢磨如何賺錢
個人感覺放得開手腳的人不會因為覺得賺錢艱難而不敢花錢,因為賺錢本來就不是他媽的多艱難的事兒,請別誤導還沒工作的大學生。
別說什麼房子車子妻子兒子,這些花銷能跟一個大學生吃飯喝水買書的花銷比?據問題描述,題主是那種花錢如流水的敗家子兒么?他這幾年就算再怎麼造,能吃出一個老婆來?
個人以為題主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你對自己的生活都不願意花錢打點,可以想像生活將來會怎麼回報你。
你和一幫同學出去吃飯,你點得比別人便宜一半兒,別人吃菜吃飯你來碗素麵,別人都買個水你就渴著,你說但凡你這些同學正常點兒,誰能看你順眼了。
這根本就不是結識什麼人營造什麼社交圈子這種功利的問題,這是基本的禮貌。你去親戚家拜年,連身新衣都不買,穿個地攤貨就去了,還在心裡說「我這是省錢」……這不是有病是什麼?
你說,好,那我不跟他們出去吃飯就得了……這還用我呵呵么?人生的失敗從這兒就快開始了。
在大學裡只要別揮霍無度,別跟一幫酒肉朋友成天吃喝玩樂,適度聚會,適度消遣,不僅無可厚非,而且裨益良多
對身體好的食物,能吃就吃。電子設備,真正有用的,能買早買。有助於提升文化修養的音像製品,能買早買。至於書,能買盡量早買。
你現在無端省掉的每一分錢,都購買了你將來的愚昧和狹隘
以上,請以你的生活費為上限。


大二學生,手癢獻上第一次回答╭(╯ε╰)╮


我家經濟也不好,就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父母對我的經濟有明確限制,年初一次性給22000(包括學雜費和生活費),加上壓歲錢自理(三五千不等),以上就是我一年裡可以從爸媽那裡支領到的全部金額,此外回家蹭吃蹭喝可以,多的一分都不要想。

好了,下面來說說我是怎樣花錢攢錢的:


一、關於吃吃喝喝


1、正餐絕對不能苛待自己


我不知道世上還有哪裡能比大學食堂更便宜,舉個例子今晚我在食堂吃了一葷一素一湯一兩飯,合計5.5元,所以省伙食費什麼的簡直不能更蠢。
一天按3+6+6的標準算,一天15元,一個月450。

2、少去美食街

大學城附近必然有美食街,相對於食堂,更多人在飲食上的花銷是落在這裡的。一般除了和朋友一起吃飯,我自己很少去,高鹽高油衛生狀況堪憂~夜宵也要戒掉~

3、把耗在美食街的錢用來買水果、酸奶和堅果之類的輔食,偶爾弄點甜點慰藉下自己。(不要擔心水果太貴,當地當季的水果營養素保持得最好,而這些通常都不會太貴)
這部分一個月200足夠了~


以上,吃的部分650/月


二、關於兼職

首先堅持以下原則~~

1、以不影響上課為前提,注意我指的不是不影響成績而是不影響上課,考試周突擊下考試肯定不成問題,但上課的收穫是書里沒有的。


2、能夠鍛煉自己
有端盤子的工夫還不如睡一覺養養精神,進大學來我沒有做過固定的兼職,僅有的經驗是去體檢中心做過兩次導醫,因為跟專業蠻相關就去了,後悔當初沒自學看體檢報告化驗單什麼的,不然不僅可以給體檢的人做嚮導,還能給他們看報告。


3、性價比要高
上面那份導醫的工作工資25/小時,對學生來說挺好的了,算算時間成本和產出金錢相比是否划算,還是那句話,小時工資個位數的那些端盤子的活,還是推了洗洗睡吧。
此外,如果好好學習,獎學金到手幾千塊也是一筆很大的進項,而且能為履歷增色。


還有的時候收穫不是用錢來衡量的,比如不久前我媽把我推薦給她在的公司給員工做婦女節健康講座,因為是員工的小孩,又都知道我才大二,最後除了跟公司領導吃了頓飯,拎了袋水果回去就沒有報酬了,但是一大幫子平均年齡40+的人聽我講了一個多小時,並且還留下不錯的印象,這件事情本身就讓我很高興,其中的鍛煉是課堂上講10分鐘ppt所無法得到的。


三、關於理財

我是年初一次性拿錢的,學費可以9月份交(之前忘了說,學費一年6000左右),所以理財還是有幾分餘地的~
我想說,除非是經濟類專業(虧錢也值)或特別擅長的,我不推薦在大學炒股。

去年拿了我媽不用的賬戶炒了一段時間,收益25%的樣子。
但是我感覺不值得,投入時間看經濟學基礎書籍,然後要留心各種政策,分析影響,學會看年報,最關鍵的是買入後會整天不自覺想著,感覺變浮躁了。
而且說實話我這種水平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都不好說……所以我覺得自己以後無志於此,還是不要投入過多精力在這上面了。

後來我就入了個記賬軟體,然後把不同用途的錢放在不同的賬戶,留出4—5個月的額度,其餘去銀行存3個月定期先。留出的額度一時用不到就放在餘額寶,創造財富是笑話,但勝在安排合理,對我這種小白來說這樣就差不多了~~


四、其它花費

除去650/月的伙食費,每年買書差不多1000的樣子(包括課本400左右),我買書基本是看過覺得好,以後還會看的書,一般要看就去圖書館借。


衣服的話最好逢年過節蹭爸媽長輩的~~自己買的話也絕不在學校附近(想想一個校園走下來十幾個人跟你穿得一樣有多蠢)。


衣服不用跟潮流,分好類,健身的出遊的正式的,然後都買質量好的,選基礎色拆開很好搭的那種,貴精不貴多~說實話,大學裡有些人每季都換流行款,撞衫撞得死去活來,然後質量都不好過季就扔,這樣既浪費又很low。


還沒開始用化妝品,也從不做美甲,300一套的護膚品可以用一學期,頭髮一年超不過500。


其它的費用看值得與否,比如我是天天碼字的人,也沒管學校規定,開學第一天就把電腦先入了。但是我感覺pad不怎麼用得到就一直沒買,手機也是2000多的(我是我們寢室唯一沒用iPhone沒有pad的銀),多出來的錢入了kindle和採訪用的錄音筆,辦了張健身年卡。


此外一些學習上的錢必須花,比如我們專業要考營養師、心理諮詢師之類的,報班的錢萬萬省不得,反正我對自己看書就考證這件事木有信心~~


五、所謂交際


可能做新聞採訪的緣故人脈還可以,但是自覺天生不是擅交際的人,所以我的原則就是順其自然。
一般集體活動不會落下(寢室聚餐、班級春遊神馬的),小夥伴約吃飯看電影之類的主要還是看自己方便,生日關係特別好的送個禮物或吃個飯,一般的QQ上送個祝福就好了。

覺得牢固的關係是互相幫忙建立起來的,人脈是看你能幫多少人解決問題,而不是整天一起吃喝。
至於送老師東西神馬的表示從來沒幹過,也不知道怎麼做(小時候老師送我生日禮物倒是有的233),不過學院學校很多老師都認識我,有時候幫他們寫點東西,自覺受認可度還是可以的。


而且感覺沒什麼要去求老師的(進大學來從沒找過老師幫忙),也沒有跟哪個老師關係好得像知交,天生沒有這根筋的人表示,送領導送老師之類的還是算了。



啰哩叭嗦說了這麼多,跑題千萬里,總的來說照我這個用法加上寫文章的一點小收入,一年差不多能存個五千上下。
以上,彙報完畢,希望有幫助嗷~


首次在知乎回答,還是有點小激動……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講一件自己的事:
我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是工科,上大學的城市有7所「211」,包括武大、華科。大一結束學分績點達到要求的話,我們有機會在這7所學校里選擇一所輔修一個雙學位,即所謂的「七校聯盟」。當時我特別想再輔修一個經濟或管理類的學位,但考慮到學費和家裡的經濟情況,最後還是放棄了。現在我開始有點後悔,其實當時向親戚借一下就可以了,我畢業後的兩個月工資就夠了。也許一個學位證沒有那麼重要,但通過上經管類的課程,將使我的視野更加開闊,對我思想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些是我在工作以後很長時間內都學不到的。
所以,現在我特別注重投資自己,時刻保持學習。我也特別叮囑我上大學的弟弟,一定不能因為錢的問題而局限自己,局限自己的思維,如果他有什麼想乾的事情,我會全力相助。
所以,在上大學的時候,提升自己這方面的花費一定不能含糊,但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還是非常好的。


個人做法,不透支,不借錢。我心裡有數,我那點銀子現在拿來做所謂的金融類投資連打水漂都不夠。所以我一直覺得,買人脈(定期請或者跟好朋友吃飯,適當的社交等)買見識(定期旅行,定期去一些高級的餐廳,定期購置一些喜歡的書等)的錢從來不省。你可以不是高帥富,但如果你把自己當屌絲了,那估計就算畢業找到高薪工作你也沒什麼機會逆襲了。


我覺得你現在就應該開始培養你的理財意識。不要存摺錢不花,當個守財奴;但花錢,也要有個方法。
給你一個理財的方法,哈維艾克老師教的:
將你的財務分為六個賬戶
1、財務自由賬戶(10%):財務自由賬戶的資金,絕對不能動用,這是用來創造更多資金的賬戶。一旦停止工作,你就可以拿出來花用。
2、支出用長期儲蓄賬戶(10%):用來支付你的長期支出
3、教育賬戶(10%):投資充實自己,豐富自己頭腦。你一旦停止成長,就等於在逐漸死亡!
4、生活必需賬戶(55%):如果你無法靠著這55%來過活,那麼你的生活就得簡單化!有錢人想的很長遠,貧窮的人則比較短淺。
5、玩樂賬戶(10%):每個月,最久三個月,一定要花光玩樂賬戶裡面所有的錢。面對如此的生活壓力,要有一定的釋放,痛快的去玩。
6、贈與賬戶(5%):真心的去做慈善,這個世界是一個圓圈。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如果你選擇要贈與10%,那麼請從你的生活必須賬戶中,撥5%到這個賬戶里來。修改


厚著臉皮主動答。

首先,關於問題補充當中有的同學說「大學正是個花錢的好時期,因為大學這個階段你還基本無憂吃住工作家庭孩子,你現在花錢不需要有太多的顧慮,過幾年就不一樣了,你現在生活費也就幾百塊,就算怎麼節約也省不下來多少錢(在廣州),即便你大學4年省下來幾千塊可能你以後工作一個月就掙回來了」——針對這樣的同學,我想說「您有想過,您所花費的這些錢,都TMD不是你的辛勤付出,沒有感覺;但是,這一切都是父母的血汗呀!」

關於@yolfilm 朋友說到的投資自己,雖然我覺得有點點的疑似答非所問,但是我還是堅定的贊同了!(呵呵,當然,後來他的答案改了^_^)

我們來聊態度(所有討論僅針對普通家庭):
我很同意,對大多數人來說,大學確實不大可能掙到什麼大錢;
我也同意,對大多數人來說,就算大學拚命努力存錢也不可能存下來多少的錢。
但是,永遠記住:一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可能終生受用;一個壞習慣一旦上身,可能很難丟的掉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
所以,我認為,大學的我們,最重要的是養成一種正確的用錢的習慣!

一、節儉的習慣!
1)我想說,作為子女,花父母的錢雖說天經地義,父母也無怨無悔——但是,花掉的每一分不是自己勞動所得的錢,我希望年輕的朋友們稍微掂量一下父母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
2)每個月強迫自己存50或者100塊錢,重要的不是畢業的時候存下了多少錢,重要的是為自己的未來存下了一個可能終生受用的習慣!
3)我們會發現,越是有錢的人越是摳門——他們會勇敢的大把大把花錢,但是卻一定不會胡亂在生活中奢侈。有一種人,叫做「窮大方」。

二、投資的習慣!
我所說的這個投資,不是@yolfilm 朋友說的對自己的投資,而是對錢的投資。
當然,投資理財並不等於要什麼股票基金之類的,而且,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節儉為基礎的——沒有省下來的錢,何來投資理財的錢呢?
一個很好的推薦,現在銀行都有很多定投型的基金,雖然收益不高,但是風險極低。
同時,作為新一代的朋友,真心的希望大家要弄明白保險是什麼,如何購買合適的保險。
關於投資的習慣這部分的內容,我覺得劉彥斌老師的一些書,是很適合我們大眾老百姓看看的。

最後,補充一句:各種二代朋友,或者各種乾爹的後代,不在我上邊的討論範圍之列。


如果花錢的方式有兩個選擇,選門檻高的。

在性價比一致的情況下。選擇承受範圍內最好的。

遠離那些「每天一小時,教你用hm搭配出巴寶莉的效果」的文章。
相信我,每天多看一小時書,兩年之後巴寶莉離你不會很遠。

還有,不要為了省錢花費太多的時間。

恕我直言。
我之前說:

不建議大家花費一個下午幾個小時的時間,節省幾十塊錢,有這個時間看一本書絕對是更棒的選擇。

如果您的資金充裕,請不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幾十元的差價遠遠沒有你的時間來的重要,如果你是手頭不寬裕的大學生,請熟練運用各種比價網站(不提名字)快速篩選出結果,這可能是你人生中覺得時間最不值錢的時候,但卻應該是是你人生中時間最值錢的時候。

也許那時候偏激了。

現在我的看法是:
為了省幾塊錢對比一下午價格的。都是傻逼。

如果你要買的東西各大平台的差價只有十元,幾十元的時候,請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在比價上,知乎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對「不要用時間來省錢」。

我知道可能有些人會比較在意價格差。但是對於一件商品來說,你把所有的電商平台搜索,對比的時間估計要有兩個小時,甚至三個小時。你覺得,兩個小時的時間你省了10元,是賺了還是虧了?

要知道讀完《局外人》一般也就需要六個小時,你挑選兩件商品的時間你的室友可能看完了兩本書,撩了一個妹子,刷了一遍題,而你。。。。。。。。。。


茨威格在《斷頭皇后》裡面有句話叫做:「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你今天花費時間來節約的金錢,將會在以後的路上慢慢還回去。


從個人經歷說起。

因為上軍校,每月有津貼,除了買電腦和psp向家裡要錢,其他費用從沒向父母要過。大學以前一直奉行父母的節約觀念,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用錢比較省,另一方面是確實父母也沒什麼錢能給我。再加上父母工作比較忙,經濟、情感,他們給的支持都不多。

所以從初中和高中我選擇學費全免的學校,高中另給150元/月補助,再到志願填報軍校,我覺得我是自強的,或者說對父母不那麼親切和依賴(主要因為家庭原因而不是錢的問題)。但從他們身上我也學到了節儉,知道沒有錢的日子會怎麼過。現在,雖然每月有津貼,也沒有大張大合地花錢。

不過,剛到大學這麼一個嶄新的世界,就像改革開放初期大多數人遇到的燈紅酒綠,我也遇到許多新的消費觀念。受到影響,於是入手psp,隨時進超市帶回一大包零食,甚至關心手錶汽車、關心高端智能手機。

後來發現這些東西其實很虛,和同學對著這塊表品頭論足,翻看汽車雜誌覺得這好那好,研究這個能給我帶來什麼呢?凡此種種,無非是在「新的世界」衝擊下拚命拿出虛榮心,希望在某些方面和那些富庶的同學們平起平坐。這種感覺就像是踩在絨毛上,努力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努力地飄在空中保持平衡,且,失去自己。直到自省自悟。(但是除了psp,其他的花費都在個人經濟實力之內,我也對這些東西瘋狂地開展了一次「體驗」。)

這些「體驗」不是沒有用的,它讓我涅槃般地重新認識了我自己,找回自己,也思考並找到了消費的態度。並且明白:

只要做自信的自己就能與他們平起平坐。

花錢,很高興,有的人是通過消費金錢,滿足於有物掌控於手的快感,有的人因為購入了一件能讓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的快感(有時候買個眼罩也帶來改變)。

走了一遭,廢話無數,私以為,大的方向上,務必養成一個不亂花錢的習慣,不至於讓生活窘迫;同時偶爾支出,暫時忘記錢的數目帶來的束縛,不要消退所購物品帶來的快感。做想做的,花想花的,只要你覺得有意義。注意,是你自己覺得有意義的開支,而不是你「應該」的開支。花錢時,不扭捏;沒事時,不亂花。這就是我給的答案。

至於哪些是有意義的,我想可以在已有的答案中尋找。歡迎批評!


首先坦白,本人20歲。大學生。絕逼月光族。一個月2000左右生活費(老媽贊助)。身邊很多朋友經濟條件都不差,存幾萬十幾萬的也有。跟我一樣不存有多少花多少的也挺多。
以前也有人問我為啥一分錢不存。我就來說說我的看法:
如果你在20歲的年紀就開始想著存XX錢要買房,娶媳婦,以後創業糊口之類的,那我只能說你過的夠俗,而且多半你這輩子就這麼一直俗下去了。相信我,如果你能在這個年紀,把錢花在和這輩子最好的朋友一起瘋一起旅遊,和心愛的姑娘一起吃飯看電影XXOO,以及可能成為你終身愛好的東西或活動上,你會受益無窮,並且用一句已經用爛的詞兒叫---你是有「青春」的人。你用金錢收穫的是友誼,愛情,你在未來幾十年的歲月里也有愛好陪伴你讓你不至於太過無聊。如果實在覺得我說的這些是浪費金錢與虛度光陰(當然我對這一看法持鄙夷態度,等你30歲40歲反過來看,沒有我說的這些,你肯定會暗自悔恨得牙痒痒,若非老婆孩子,真TM想出軌想辭職想離家出走。。。),那也別把錢存銀行給一堆已經肥得流油的企業家或者貪官用啊,買書看,報培訓班,給自己大腦補貨肚子裝墨水,也是不錯的。
記住,你永遠也無法預測幾年後你在幹什麼你會怎麼樣,所以特別在這樣一個年紀,別太在意錢的事,不管你能支配多少金錢,盡量花在讓自己開心讓自己有增長的方面吧,真心不建議存錢。你存給誰用呢?另一半都還不確定,父母也沒到需要你贍養的年紀,熊孩子還沒出生,你有什麼理由不對自己好不讓這段花樣年華留下美好的回憶? 你非要跟我講人生規劃,社會競爭,就業壓力云云,我會告訴你,這跟你存不存錢怎麼花錢壓根沒有半毛錢關係,你存了你就能逃避這些障礙與煩惱了嗎?充其量只能是緩解,更多的完全是對未知的一種恐懼進行的自我安慰。因為說白了,在這個年紀,除非你天賦異稟創業成功或者成名很早撈了一大筆,不然你以為你能存多少?我提到的存了幾萬十幾萬的那都是富二代,人家那不叫存,是花!不!完!好嗎親! 就說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在這個年代,夠幹什麼呢?
所以,如果今晚你的基友叫你出去喝酒,你囊中羞澀,那就叫他丫請客要麼AA,但不能不去!
如果你想著存錢娶媳婦而拒絕了一位女生的邀約,我祝你孤單一輩子。
如果你想出去旅遊沒有錢,坐火車,啃饅頭,吃火腿腸,喝礦泉水你也要去!別宅在家裡!


手機碼。完畢。希望能讓你重新認識金錢在這個年紀的意義。其實在任何一個年紀,金錢都應該給你帶來快樂,而不應該成為生活的枷鎖。


那會兒我花了很多錢在提升自己上。
應該說是把大額的錢花在提升自己上(買了繪圖板畫畫,電腦,相機等),小額的用來娛樂休閑和包裝外表(買衣服啊)。話說後者也是一種自我投資和提升,事實證明,外表可以很直觀的反映你的基本面貌,如品味,生活質量,脾氣性格,精神面貌等。前提是你得有這些品質,於是前者也更重要了。


嗯,記得那句話:賺錢是為了花,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買到喜愛的商品,讓生活心曠神怡。要學會投資,學會理財。只會存錢是沒有出路的。


本人大三狗,一樣是不像樣的三本不知名學校,家境一般,算是能滿足基本不算太過分的各種需求。也許是我性格的原因吧,對那些兼職啦,組織包車啦,派發傳單啦,產品銷售啦,業務代理啦,雜七雜八的東西不感興趣。
舉個淺顯的例子,白天上課瞌睡手機神遊,晚上手機交代業務神采飛揚,然後拿著一曡傳單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地放在宿舍門口,連招呼都不敢打像作賊一樣。我都不認為這樣能學到什麼。經驗?處事技巧?還有很多兼職打著學習處事技巧,順便掙錢補貼生活的旗號,多少光陰就這樣被堂而皇之地侵蝕掉?父母就是要看到你這樣出賣廉價勞動力才欣慰我兒兢兢業業學友所成么?本末倒置的傻事,少做為秒。
我明白樓主隨著年歲增長對歸自己使用的金錢流逝的痛惜感。我試過宿舍里偷偷放個大箱子,偷偷攢宿舍人喝完水不要的瓶子,一個多月去賣。堅持了三個月,總收入是7快4毛錢。一個小瓶子是5分,大瓶子是1毛,攢瓶子不是你想像那麼簡單的,你得做好掩護,你得瞞住所有人,因為被發現了,會成為嘲諷的目標,各種壓力。最後去賣的時候奸商各種理由剝削,給了我7塊4毛。這就是我對大學最深刻的領悟。別小瞧那些一天到晚撿垃圾的人,因為你連垃圾都撿不贏人家。給你青春,給你時光,給你環境,你不去做大學裡最該做的事,那是暴殄天資。取捨全在自己。
所以說,錢嘛,要省,要攢,要節制,要規劃,你那麼有覺悟,都能在知乎求教了,樓上有很多好答案,好好學習也可以受益匪淺呢。相信也會有答案了吧。
勿忘初衷。以上


大學畢業的暑假我全部積蓄一萬塊,本來想出去玩一圈,後來覺得攢了這麼久畢業旅行也才結束一個月,還是攢著比較好,就沒去。
現在馬上工作三年了,一萬塊就是半個月的工資,但是再沒有時間了-_-#


其實我想說,年輕的時候不要攢錢,真沒意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時間才是最重要的!


yolfilm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就後悔我在本科犯錯太少了,嘗試太少的東西.30歲以前一定要在家庭和自己條件允許並且有節制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多花點錢,儘可能的多了解點這世上的新鮮事,儘可能的多買點書,儘可能的多吃點各式各樣的食物,儘可能的多為自己添置點衣服。說這一點不是告訴你可以窮奢極欲,30歲以後你會發現錢多少都不夠,會發現這世界你不懂得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你會後悔書讀的太少,你會發現對許多食物已經沒有胃口,你會發現你已經穿不上很多看上去非常好看的衣服!我記得我當時羨慕人家有智能機,後來我自己也買了一個智能機,現在想想完全沒必要.只有我經歷過我才能懂得,才有發言權.


簡單的一句"投資自己",大方向上固然是對的,但一方面對於"投資自己"的概念很不明晰,容易被狹義地理解(或者根本無法理解);另一方面,這種"單因素"導向的回答迴避了很多生活中更複雜的問題,比如我這兩天就因為暑假出國做科研沒有得到學校資助、必須要花父母的錢而糾結了許久——如果以"投資自己"作為黃金準則,那就應該毫無憂慮揮手而去才是啊。但事實上,做不到的,且並不是因為我家超級窮。
我認為,要想得到一個足夠讓人滿意的回答,必須建立起對金錢這件事情的完整理解,而不是局限在"存錢"、"花錢"的表象上。如此才可以把「錢」放在「生活」的大框架中一個合適的位置;順便,也可以理解為什麼@yofilm答案中說的那種「不顧一切去犯錯」為什麼在現實中對很多人是行不通的(見本文第二部分中,「贊助關係」的相關論述)。以下是我個人、現在(大三)的看法。

PART1,「關於錢的去向」
1. 根本原則:錢是拿來用的。什麼事情需要錢,怎麼把錢用好——這些才是生活中要探索的根本問題。
-推論:根本的省錢是:不要做不必要、錯誤的事情。比如花錢買對自己有害的垃圾食品。比如花錢卻沒有付出應有的努力(裸考托福、GRE)。比如花錢上了大學然後每天在宿舍里睡覺。
-推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何者為好,何者為差(建立起自己的價值判斷體系),這比研究如何省錢、薅羊毛、如何砍價要有意義得多。

在這個根本原則下,"投資自己"是用錢的一種方式,服務於你生活的根本目標。如果你以"成為社會、家庭的棟樑之才"為目標,那當然應該努力提升自己;如果你覺得生活質量跟錢沒關係,只是需要欣賞美的眼睛,那就隨意些唄,幸福就好。

不過,「省錢無用論"的反例是,當你不省這筆錢的話,你另外的需求將的不到滿足。再一次,這裡涉及到「明確自己的需求」、「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體系」,然後尋求平衡和出路。
此外,由於我們生活中事實上充斥著省(keng)錢(die)的機會……如果非要談省錢問題的話,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思想是,對於越大件的投資,省錢越是有意義的。應該放在絕對金錢框架下來看:比如提前買飛機票省了幾千,比買一年菜,每次省2塊錢(哇,砍價高手!)要有意義得多。但事實上由於某種心理原因(我認為主要是成就反饋機製作祟),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願意花很長時間在很多菜攤(or淘寶店?)轉悠、為了想出某個巧妙的理由與小販(or淘寶店主)議價而絞盡腦汁,樂此不疲。


當然,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不光是金錢觀問題,還有時間觀和生活樂趣觀的問題,後者問題要嚴重得多……

2.除此之外,錢的用途是:一,再生錢;二,處理應急情況。


對於一,如果有時間去研究投資(我目前,沒有)、有時間跟人學習相關知識(這個更靠譜?)、有機會和投資機會接觸,那當然是好的;如果沒有,也ok——因為這件事說到底,它本身並不創造價值。
//我的一個猜測:當你沒有正規的投資訓練時,"人"的因素更容易幫你投資成功。

對於二,我家目前的情況來看,最大的風險恐怕就是生病(其它風險包括,交通意外、我突然需要巨額的學業資助,等等)。

推論:和賺錢同等重要的是採取措施規避風險。

再推論:不行,今天晚上就要打電話監督爸爸媽媽的鍛煉情況!!這是我們全家幸福的保障!!

PART2,「關於錢的來源」
1. 根本認識:「意義」-「利益」轉化模型。最好的事情是,你做有意義的工作,同時順手能利用這個工作所創造的價值,給自己帶來金錢的利益。

-一般人的"意義"-"利益"轉化就是來自日常工作。這種模式的問題是:第一,工作意義常常不明確,最後利益成了人追求的唯一東西(由此造成很多社會問題,人的幸福感低,等等);第二,轉化的機制不透明,或者至少比較難以由自己掌控,因此容易發生爭執、不滿、不公平,等等。

當然,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簡單,不用動腦子。把自己的工作塞進現行社會框架即可。如果你選擇的工作恰好有比較合理的回報機制,那當然是非常省事的了——這也就是社會上常見的對好工作的定義("喜歡並能賺")。


-根本上說,許多偉大的企業就是發展了新的"意義"-"利益"轉化模式,俗稱"商機"。具有原創性的創業公司,大多也是試圖發展新的"意義"-"利益"聯繫。


-事實上,當今時代,"意義"-"利益"的轉化形式早已經多種多樣,轉化機會越來越多,成本越來越低。比如寫博客賺錢。


//對於我個人來說,由於我不太喜歡穩定的工作,很可能需要自己開發我的利益轉化鏈。不過...哥們兒,這還是下一步了。你現在連意義還沒有創造出來!把意義創造出來後,自然會有人繼續幫助你的。


2.錢的其它來源包括:錢生錢(上已述及);別人主要出於情感贊助的錢。後者的典型關係就是家長-孩子關係,還可以有夫妻關係、朋友關係等(甚至慈善捐助關係也是情況之一)。


這種贊助關係看似是只賺不賠的,作為被贊助者,你只需要考慮怎麼把錢用好就可以了。但這裡存在的巨大問題是:贊助會降低人的獨立自主性。這導致的後果之一就是,你做思考、決策時,常常需要再從其他人的角度去考慮,不能一意孤行——如果你情商正常的話。如此,常見的行為後果包括,不敢冒風險,不敢果斷進行大件消費/投資,最嚴重的情況則是直接被他人左右你的決策(例子比如,因為父母不支持而不敢出國讀書,因為爸媽給買了房就不敢挑他們不喜歡的結婚對象,因為導師不同意而不敢幹xxxxx)。


因為贊助關係中最重要的變數是,情感能否持續。很大程度上,正是對情感關係無法維持(=&>贊助關係無法維持)的擔憂使得人會出現上述自主性的喪失——怕人家怒了嘛。所以根本上說,接受了贊助關係就意味著你的生活中多了一個默認任務:維持情感關係。由此出現很多唯唯諾諾、敢怒不敢言、討好他人而犧牲自己之類的生活狀態。


所以我的結論是,盡量避免贊助關係。對等交換關係對我來說要舒服得多。


當然還有一種極端的贊助關係出現在某些父母和孩子之間——那就是父母完全不計回報、白洞般慷慨地噴洒自己的情感和愛。我其實大概就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我來說,維繫情感關係不是一個很難的事情(相反,是我們雙方都享受的事情),但自主性的減損仍然存在。大概是我心底還是把"對等交換關係"當作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模型了吧,無窮無盡地吃爸爸媽媽,讓我良心上不爽——哪怕他們會說,"沒關係啊,反正以後我們老了就靠你了"——可是這個貸款期限還真是有點太長、額度太大啊……


不過,另外,倒是還有一種觀念似乎比較理想的贊助關係,比如歐洲王室對哲學家的贊助(可憐的笛卡爾……)。這種贊助有時候並不會很大地削減哲學家的自由獨立性(至少,思想自由),原因是:出資方對錢絲毫不在意,而受資助人恰好能提供出資方非常非常需要的東西。這種贊助其實可以歸結到"意義"-"利益"模型去了。


-推論:經濟獨立勢在必行,要麼就只能把臉皮變厚。

-推論:如果我申請完PhD後要gap一年,希望是經濟獨立地gap,省得被父母干涉。

=========================================
於是這篇回答就沒有結尾地結束了~歡迎點評、交流!


我覺得大學不是掙錢的時候,也不是為了花錢而花錢的時候。
而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了見識,有了能力和人脈,錢自然夠花的。
所以別精算自己那點點渣渣錢,想吃吃,想喝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裝備也不能太虧待自己。缺錢就做點項目吧。


推薦閱讀:

TAG:大學生 | | 人生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