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小事讓你意識到了思維的局限性?

感覺小時候遇到什麼事情都會動腦子思考應該怎麼辦,現在越來越把很多事情當作理所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呀」甚至變成了我心中的一種陳規。
就在剛才,行李箱搬運的時候,所有人都開始橫著放,我就沒動腦子也跟著橫著放,行李一層壓一層,等會下車就很難取下來。
其實只要有一個人把行李豎起來擺放這樣的問題就能解決了。可是沒有人這麼做(或者說沒有人想到要這麼做)
想問問這種思維定勢大家有沒有遇到過,被自己的「智商」驚呆了……


我上初中的時候,莫名其妙當了生物課代表。

上第一節課之前,生物老師讓我製作一張我們班的座位表給他,方便他在課堂上點名提問。

我做出來的座位表,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生物老師拿到後,表示很不滿意,因為他想要的座位表是這樣子的:

這二者的區別就在於,我在製作座位表的時候,採用的是我自己的視角,也就是課桌視角。

我顯然忘了老師是站在台上的,他的視角是講台視角。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因為生活中我們經常都是在以自己的課桌視角,來揣摩別人的講台視角。

我們沒法進入他人的內心,我們也不知道他人的腦內正在思索著什麼,但我們至少得意識到我們自己的視角一定是有局限的。

這件事讓我培養了一個習慣,就是再碰到一些事情時,我會試著離開「課桌」,走到「講台」上去看一看。

一旦做出了這個行為,我就會發現,自己看到的一切更加立體了。

PS,評論區有一些留言讓我看到了另一種思維局限。他們說:老師只要把座位表倒過來看就行了。問題是:倒過來看,名字是反的。

並且,這其實是我的問題,不是老師的問題,他沒必要因為我沒做好一件事而勉強他自己。如果把這事類比成工作,你會讓你的老闆,去容忍你沒做好的事嗎?

我是覺得,有些事,你承認自己錯了並去改正就好了,沒必要想盡辦法去美化一個錯誤。後者對你的成長,真的有幫助嗎?


高中的時候在學校外邊租房子住,同住的有位高三複讀的大哥。
某天,談到了他一位補習班哥們,經常在白天上課時間或晚自習去學校外邊上網。
我問大哥:「他從哪出去的」?
大哥說:「大門口直接走出去唄」。
我很驚訝,又問大哥道:「他不怕門衛啊,要是門衛攔怎麼辦」?
大哥微笑著說:「攔就退回去唄,不攔就走出去」。
重要的是,那哥們不會因為某次的結果影響下一次的行動。


茅塞頓開!
至今很多年過去了,當我遇到事情尤其是要和人接觸的時候,經常會想起這件事。
不要假想,去做,去試錯。
有些事情,錯了也沒成本。


1.
有一哥們,喜歡吸煙,有一天說要戒煙。說完後半小時又拿出一根煙來

我:(?ò ? ó?)你在幹嘛呢?!

哥們:(?_?)兜里還有兩根,畢竟是錢買的

我:……(把煙搶了過來,丟進了垃圾桶)

(哥們戒煙已經3年了)

煙這東西百害而無一利,抽了對身體沒好處,花錢買的又如何?花錢又傷身,還不如單純的浪費點錢。

當晚回想起這事,明白了個道理【要正確的衡量利弊,勿忘初衷,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迷惑。

(吃飯吃剩了)吃飽了就別撐了,把多餘的飯菜吃進肚裡,加重了肝臟的負擔,變成脂肪滿天涯帶著走又有什麼好處?

(奶茶不好喝)不好喝就不喝了,奶茶本來對身體不好,現在還不好喝。不要因為花錢了就逼著自己喝下去。

(玩遊戲,被坑了)心裡不爽,那就不玩了,遊戲是給人娛樂,讓人高興的。現在反而心情不好了,乾脆先不玩

……

要正確的衡量利弊,勿忘初衷,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迷惑。

2.
初中的時候就喜歡想東西、喜歡思考,想的東西很亂、思考的範圍滿廣的。人文、數學、生物、文學、人生都有過自己的小猜想。

曾經尺規作圖將一條線段三等分;
感覺有些男生不放棄女生,是因為他們付出了點時間、經歷和金錢;
猜想童年一時的情緒會影響一輩子;
想到了一個理論「如果知道了宇宙大爆發時所有的物質分布和能量分布,是不是就能預測未來?」

(鋪墊完!)

然後一天……

無意間在網上發現早我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就有人用比我簡單n倍的方法尺規作圖將線段三等分。

Σ(っ °Д °;)っ我表示驚呆了

(??益?)只不過是人家比我早出生幾年罷了

(?_?)好吧,沒想到能用這麼簡便的方法

當晚睡前也釋懷了,明白了一個道理【很多時候,很多想法,早就有人想過了。

後來隨著閱讀量的提升,又知道經濟學裡有個詞叫「沉沒成本」;心理學裡有個詞叫「原生情緒」;有個理論叫「拉普拉斯的惡魔」(我當年引以為傲的猜想和這個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很多時候,很多想法,早就有人想過了。】這個想法對我的人生的影響還是滿大的

①讓我喜歡起了閱讀。書本里有很多前人的經驗(在kindle上花幾塊錢就能買到一個人幾年甚至一輩子的經驗,簡直太划算了!!!);

②讓我養成了隨手搜索的習慣

(QQ聊天,打著字)用滑鼠換聊天窗口好麻煩~
(? ??_??)?一定有快捷鍵!!!
谷歌一下。看!果然有!

(初學Excel)看錶格,這麼多字~
(? ??_??)?一定有搜索功能!!!
谷歌一下。看!果然有!

(刷知乎)看到了很有幫助的問題想收藏起來。?_?怎麼找不到呢?
(? ??_??)?一定能收藏問題!!!
谷歌一下,_(:з」∠)_還真沒有

……

很多時候,很多想法,早就有人想過了。

(?? . ??)沒寫過這麼長的答案,能否點個贊呢

————————2016/02/28 18:08 一更————————

3.

高三時,班主任為了讓大家放鬆下,講了講他小時候的事。其中講到了一件事,內容大概的是「小時候,我們哪有什麼冰淇淋,吃的是冰棍。什麼時候買最好呢?傍晚,快到晚上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少,冰棍又快化了,原本一根的錢能買兩根」


當時就想,能便宜買到的重要原因當然是「快化了」。不過好像還有另一個原因也不能忽視——「人少」


因為人少,所以能夠付出較小的代價,就能換取相對大的回報。


旅遊淡季的時候去旅行,較好的酒店可能會免費升級房間(因為人少);


天氣過於炎熱或者寒冷,大家都不願意出門的時候去理髮,有更好的洗髮、按摩體驗,理髮師也會比平時更耐心的修理你的頭髮(因為人少);


大學食堂人流高峰集中在下課後,所以(沒課時)我習慣大家下課前15分鐘去吃飯。人少、菜多、飯熱!!!(因為人少)


通常人們的思維習慣性的局限在了「自己想做」與「自己不想做」之間,但如果思考下他人的行為,總結出規律,做出合適的行為,往往能獲得更好的體驗!

噢,對了!假期建議別去吃自助餐(上菜慢!服務差!人又多~)

4.

初二,差不多到了月考的日子,想把政治考好點,於是用功背書。拿著一本政治書,仔細的背。


考試了,發下兩張試卷,一張問卷,一張答卷,問卷四面,答卷兩面。因為之前複習的仔細,很快就把兩面的答卷做完了。看著周圍的人都還在那寫,優越感Max!!!


在位子上沒事幹,便睡著了,睡到差不多收卷,抬起頭看到右手邊的同學,把答卷翻了過來,寫上名字

Σ(っ °Д °;)っ等等!!!答卷後面好像有字?!


(?????)迅速把放試卷翻了過來,後面還有題目!!!


還沒看清題目~


「同學們,收卷了」


(ノ=Д=)ノ┻━┻ 怎麼後面還有題目!!!

題目與題目之間間隔了很大的距離,應該是讓我們答案直接寫在題目下面(?_?)不是說好分問卷、答卷嗎?!

交卷,回家的路上,和死黨一起騎著小單車


我:(?_?)政治後面的題,我沒看到~


死黨:o(*≧▽≦)ツ沒事,我很多題目都是蒙的


我:(╬▔皿▔)我可是認真複習了!!!

幾天後髮捲,死黨的試捲髮下來了,75分(當時滿分100)


死黨:(?
? ?)?沒事,XX的分數一定比我低(XX指的是我)


等了會兒,我的試捲髮下來了


死黨:(?
? ?)?XX多少分


我: ( ̄ε(# ̄)☆╰╮o( ̄▽ ̄///) 才75分

(選擇題全對,做了的大題才扣了2分,後面兩面大題目總共才23分)

晚上躺在床上回憶起這事,發現人們通常會有一個思維局限,以為「做的越多,回報越多」,而忘記了「方式」


比如:(考試)我做了四面,他才做了兩面,我一定比他高分、我做了大題,他沒寫大題,我一定比他高分。


實際上應該重視「方式」,選擇題的分比大題多且易拿(diu?),選擇題必需要重視。


所以當那之後每當複習不充分(一般是化學~),考試時間又不夠時。我更傾向於檢查選擇題,而不是把大題胡亂填上( T T 對!我是學渣~)


要應該重視「方式」,跳出「做的越多,回報越多」的思維局限。

這樣道理擴展到生活里:


不是把書放到孩子面前,把他關到房間幾小時他就能學下(書在孩子面前半小時不翻一頁,也是很常見的);


認識一個女生,經常練打字,雖然但練了一個月~但打字速度還是好慢。(?_?)事後發現原來是她打字的時候一直看著鍵盤;


不是跑多幾趟圖書館,成績就會好的。和女朋友去圖書館看書可以,但別有事沒事調戲她(尤其別帶女朋友去自習室調戲!!!(ノ=Д=)ノ┻━┻信不信我能憑空變出火把!!!)

……


要跳出「做的越多,回報越多」的思維局限,重視「方式」,重視效率。

5.

剛剛開學,可能有點小忙,有空會繼續更新

————————2016/03/06 14:34 二更————————


5.

這可能不算是小事


高三,有幸認識了一位教授(已經退休幾十年了),國內早一批赴美留學生之一,畢業後在研究院從事研究,後來到國內某知名大學任教


在知乎上,不少人是211、985,甚至是常青藤,可能會覺得認識這樣的人,是很平常的事。但對我而言,這樣的人是個大人物


(我叫他老師)一開始與老師交流是件拘束的事。因為怕自己的那點見識,沒法與老師很好的交流,但老師很健談,漸漸的,我也就失去了一開始的拘束感

假期經常會去他家看他,他很健談,常常聊起他的過往。喜歡聽老師說他的初中、高中、大學,喜歡聽文革時期發生的事,喜歡聽他赴美的經歷


有時他會拿著一張最新的報紙,指著上面的人名說:「當年在研究院,他是我的同事,是個天才」「我認識他的弟弟」「回國的時候路過夏威夷,我見過他的女兒」……


聽的多了,才發現:原來,大人物並沒有想像中的,離我那麼遠

後來,高三暑假在一家傢具城打工做銷售,幹了9天,拿到了3000餘塊的提成(完全是運氣好!!!),感覺學不到東西,便辭職了。老闆給了我一張名片,讓我有興趣可以找他


後來,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問題(碰到類似維權騎士這種網路維權機構該如何應對? - 擇恩的回答),收到了維權騎士 @陳斂 的私信,與他成為了朋友

= =話說這個回答被幾個公眾號抄襲了,我該說什麼好呢~)


後來有幸拿到了 @張兆傑 出版的兩本書,還附有親筆簽名噢!

(┬_┬)話說這字能看嗎~


再後來上了大學,更加的發現:原來與大人物的距離,並不是很遠

————————2016/04/12 12:56 三更————————


6.

這可能走題了


在本回答「2」中有那麼 一段話:

後來隨著閱讀量的提升,又知道經濟學裡有個詞叫「沉沒成本」;心理學裡有個詞叫「原生情緒」;有個理論叫「拉普拉斯的惡魔」(我當年引以為傲的猜想和這個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4月11日,接近凌晨收到了一個評論

⊙_⊙不會吧!!!!!!!!!!!!!!!!!!!!!!!!!!!


懷著驚奇的心百度下「原生情緒」,得到了下面的結果

Σ(っ °Д °;)っ「原生情緒」「沉沒成本」「拉普拉斯的惡魔」在百度上成為了相關搜索?!

(^_^)不知是這些詞太冷門,還是知友太偉大。讓這無意的回答,間接的改變了百度的相關搜索


當時沒感覺什麼,現在回頭看來,那時候出現那個人、那時候發生的那件事,都以ta的存在改變了世界

(?? . ??)各位看官如果覺得還不錯,可以點個贊

(?? . ??)如果喜歡我,可以點下「關注」

(?? . ??)我的其他回答也不錯,大家可以去看看


------------------------------------------------------------------------------


微信原創公眾號:【擇恩】

學習思考、管理知識、刷新認知

或許就這麼簡單


我經常能收到各種回復、提問、私信,有五種我不會回答,有這五種思維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會盡量遠離,這是我爸活著的時候教我的。後來我一位廣東朋友跟我說,這不是我爸一個人悟出來的,這是一種在他們那邊流傳很久的智慧,用廣東話講「費神教會你」。

給自己找借口


我收到很多人抱怨自己特別有天賦,被家庭環境所耽誤,有些人的確是,這我不否認。但是如果你繼續在抱怨的泥潭裡,誰也幫不了你。你必須行動起來,改變這一切,大多數時候,尤其是你成年以後,很少有人能干涉你的生活,除了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同意。


有位姑娘抱怨「我視野不夠是被家庭條件所限,父母沒有錢讓我環遊世界,開拓眼界,所以我發展一直不好。我該怎麼辦?」


我爸媽也沒給我錢讓我環遊世界去,不光如此我和妹妹還都是大學家裡就不再給錢了,我和妹妹的大學假期都是在打工中度過的。可我妹妹在大學就幫助瑞士老師做過設計展。


開拓視野,真的只有環遊世界這一個辦法嗎?你不思考總結,你環遊了世界又怎麼樣。人生開拓視野讀書、見人、行路、歷事都可以,沒錢環遊世界,讀書不就行了?沒錢買書,大學圖書館又不收費,多讀點書不就行了。為什麼《認識商業》《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在開頭章節都通過總結、評測進行自我認知。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正視自己,學會承擔責任,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你自己被家庭條件阻礙,視野不夠,又有幾個人的父母資助他們的孩子環遊世界去了?你如果不正視自己之前的錯誤決策,繼續為自己找借口,那就只能被困在原地。


大學沒有利用好,那畢業後就好好努力唄!為自己找了借口,是舒服了,心理安慰了。潛意識,也會覺得反正不是我的錯,那我就繼續這樣唄。這種思維方式何談改變呀?!

偷換概念


這種人更可怕,我們北京俗語說「幹什麼不吆喝什麼」,「你說前門樓子,他說胯骨肘子」。


比如我們如果想吸粉成為大號,那就充分搜集信息,找到渠道、學習寫作技巧。大家聊天也是圍繞這個,可是善於偷換概念的人,他思維是跳躍的,他不圍繞這個。


有個人問抱怨他文章瀏覽量低,我說你提高文章質量看的人就多了。他說你是紅人,所以瀏覽量高。


他問你怎麼能在短時間內讓微信公眾號粉絲多起來。我給了他幾個平台,建議他寫完文章都發發。他說「你怎麼這麼浮躁。」


有個姑娘單身,問我怎麼能夠建立親密關係,我給她推薦《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里關於親密關係的章節。她說「跟男朋友耍心機,感情得不到好結果。」你跟你媽不講溝通技巧,你媽都討厭你,別說跟男朋友了。講溝通技巧怎麼就變成耍心機了?你跟他保持親密關係,進行語言和非語言溝通就變成耍心機了?


不要覺得這是個例,大家可以看看我瀏覽量幾十萬的《如何通過愛好賺錢》那篇文章,有幾十個回復都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賺不到錢」,你賺不到錢是能力不行,跟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什麼關係?我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特立獨行的貓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沒有比別人賺錢少呀?賺錢這個事,跟你的能力、思維邏輯有直接關係,跟你喜歡不喜歡你的工作,沒什麼關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能》用整本書講如何賺錢,明確提出周期性和線性的決定性作用:周期性變化告訴我們許多種不同的確定性。人類已經找出300個顯著的周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精確的預測未來。莎士比亞說:世間事,也有漲潮時節,及時把握,終可功成名就。


這種偷換概念的思維方式、溝通方式,是最好的拒絕別人分享的方式。因為溝通太累,大多數人都會閉嘴,有這種思維的人因為溝通效率差、做事效率低、抓不住重點會被處處受限。

看什麼都是「雞湯」

直接上個截圖當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正常我們的邏輯,我會問怎麼當上旅行體驗師?這個工作前景如何?薪水如何?需要什麼技能?工作內容是什麼?


邏輯思維的關鍵是「學會提問」,以開放式的心態,學會提問,你學習知識的途徑就是一個立體的 ,隨時隨地都在接受信息,都在吸收知識,這也被稱為「淘金式」思維。


相反,截圖裡的這個例子,是封閉式思維的學習方式。想有孩子,以後會做家長的人千萬要注意,教育孩子一定要確認孩子的思維方式,在上學前,教會孩子開放式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學會主動攝取知識,這樣孩子學習輕鬆成績好。封閉式學習思維的孩子儘管很用功,很努力成績也總是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中學以後,他們在學習上會更痛苦。

行動前,先給自己設置障礙,然後放棄


我經常會收到,問我如何寫作的,我寫過很多關於基礎寫作的文章,幫助他們。可是他們總會說「這太難了。」


還有人問我什麼樣的讀書類文章會受歡迎,我說橫向或者縱向閱讀的主題書單,然後他說正常人根本就沒有這種閱讀量。然後我給他推薦《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第12章增進閱讀速度,第13章提高閱讀效率,然後他說「還得先學閱讀,這工程太浩大了。」


有人說我不喜歡現在工作,怎麼能找到喜歡的工作並且賺到錢。我的建議只需要評估自己、樹立自己想要的目標、了解實現目標需要的技能、學習和提高自身能力、努力實現目標。他們通常會說「可是怎麼開始呢?」


他們在行動前,就被自己拋出的問題嚇到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他們會說自己拖延症、選擇恐懼症。

通過片面信息、以點概面的否定


邏輯分析的首要條件是什麼?「充分佔有信息」。盲目的通過片面信息否定,有時候很可笑。

比如有人看了我的便簽說「字如其人,看這字就是個生活混亂的男人。」難道我兩個孩子都是你生的?你給喂的奶?


我還收到過「第三行打了兩個句號,作者是個浮躁的人。」


我鼓勵大家無論男女都要經濟獨立,馬上有人說「滿身銅臭,就知道錢。」


我總是做工具書總結,有人說「你應該多讀名著陶冶情操,就不會這麼世俗了。」我上學的時候,一直擔任班裡的圖書管理員,在初中、高中的假期協助圖書館老師完成了兩個學校的圖書館電子化錄入,就是把書讀完,把主要內容錄入到電腦里,方便檢索。學校給學生選的書,大家可以想想算不算名著。我個人分析我世俗應該跟讀不讀名著沒什麼關係。


我分享理財攻略,馬上有人說「這個人充滿物慾。」你父母生病,住院辦給你打電話跟你說「單間自費,1000元每天,您預定嗎?」的時候,咱們可以再來聊這個話題。

寫了這麼多,希望能幫到大家。改變對話的方式,傳遞真正想說的信息,而不是表達攻擊。


曾經在麵包店打過工,幫忙賣現烤的麵包蛋糕。

很多家長會帶著小孩子來買麵包,然後問小孩想吃哪種。

當小孩說想吃麵包,家長會說:麵包不好吃,吃蛋糕好不好?

有趣的是

另外一些小孩說想吃蛋糕,他們的家長卻說:蛋糕不好吃,吃麵包好不好?

這時候小孩是什麼反應呢?

他們只是撅著嘴巴接受了。

(原答案是泡芙和土司,但有的讀者會對食品健康的問題有異議,那好吧,至少麵包和蛋糕是等級的)

小孩子為什麼不反抗?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表達不滿,而3歲到11歲還處在對父母的崇拜期,他們會對父母說的話「深信不疑」或者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不否認父母相對年幼的孩子的確更有經驗,很多情況下他們也是對的(比如安全,衛生,健康方面),但多少父母這種權威的,不容辯駁的態度不曾隨著孩子的成長改變過?

當孩子慢慢長大,有自己的意見時,家長往往用「都是為你好」「不聽我們的話你會後悔的」來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戀人用「我這麼愛你,所以你應該……」來要求自己的戀人。

愛成了控制的手段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著作《為何家會傷人》(強烈推薦這本書)里有這樣一段描寫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這種從外在因素認識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館喝咖啡。一位女士貝蒂和她的女兒蘇茜,一起走了進來。女兒7歲左右。

  他們看著玻璃櫃檯下的各種冰淇淋。「你要哪種冰淇淋?」貝蒂問女兒。

  「我想要香草的。」蘇茜說。

  「有巧克力的。」媽媽說。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貝蒂說。

  在這段對話過程中,媽媽一直試圖否認女兒的感受、女兒的判斷,而試圖將她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女兒頭上。她這樣做,無疑是在告訴女兒,你內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的判斷,是錯的。她所謂「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認。

  媽媽這樣做,其實是在將她自己的「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兒頭上。看起來,她是在溺愛女兒——讓她吃冰淇淋,實際上,她對女兒的真實存在視而不見。

  有誰能比我們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榮偉玲說,她也是這樣對待同事的兒子的,她雖然問過他喜歡吃什麼,但每次買糕點的時候,她還是傾向於買了自己喜歡吃的。至於帶女兒逛糖果店、糕點店的那種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著虛構的女兒吃媽媽喜歡的糕點和糖果,媽媽滿足了,實際這個虛構的女兒就是榮偉玲的「內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實施溺愛行為的父母,其實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也並不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甚至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實感覺、真實想法,他們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尋找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他們迷失了自己。對於這樣的孩子而言,愛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枷鎖。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兒一直在堅持自己,她之所以能這樣做,很可能是她身邊有一個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親人,能看到並接受她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且鼓勵她堅持自己的判斷。否則,她早早就放棄了真實的自我,接受媽媽給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棄香草冰淇淋,而選擇媽媽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實感受卻要被別人說成是自己的感受,這不是很荒唐嗎?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這是很多家庭一個習慣性的悖論: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而你自己卻不知道你是誰。

我看到的這些小孩,可能他們長大之後已經忘記了這件事,但潛意識裡他們會認為:反正我說什麼都是錯的,你們來選好了!
所以等到了高考生之後報志願的時候,有很多人從未考慮過「將來要做什麼」,也沒有弄清自己有怎樣的特長、潛能、愛好、發展方向便選擇了報考專業,有些孩子的志願甚至由父母來代替。這樣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特別容易迷茫。
我們看到了一棵樹的果實,卻不知道這棵樹的根有那麼深。我們都曾經被父母家長的思維控制過十幾年:公務員是最好的工作;女孩子過了二十五就不值錢了;一定要生個兒子傳宗接代……
古時候十六七歲就結婚了,你怎麼不十六七歲結婚啊?因為那是古代人的思維。
同樣,你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寬容,越來越多元的時代,不要再被老一代封建的思維給綁架了。父輩的思維已經根深蒂固無法改變,但你要明白,你不是父母生命的續集,你只是你自己,你的靈魂與父母不一樣。父母很愛我們,但不代表他們能控制我們。過來人的話只能作為參考,決定權還是在你手裡。
書里還有句話我印象很深: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是源自生命的衝動。勇敢點,就算選錯了也沒關係,成長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你不可能借著別人的經驗飛上自己的天空。
十幾二十年前那個在麵包店面前徘徊的孩子是你,是我,也是他。


————————————————分割線————————————————--
拓展一下上文
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這不僅僅是父母長輩,也是我們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容易犯的錯誤。在知乎聽過一句話感覺很有道理:「不做動機揣測,少做價值判斷「 什麼意思?我舉些例子——
動機揣測:"答主是為了裝逼""秀恩愛死得快"「這種人只是為了做廣告而已」即通過語言行為評判他人的動機,不看原因只看結果。我們做一件事動機往往是十分複雜的,有時候連自己都說不清。你說我動機不純,我該怎麼辯駁?
價值判斷:「男人/女人就應該……」「為富不仁」更直白地說,就是人們對各種社會現象、問題,往往會作出好與壞或應該與否的判斷。由於這種判斷與人們的價值觀直接發生關係,所以被稱之為價值判斷(來自百度)。


不要被別人的思維局限,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局限別人。


我爸問我他車裡的傘呢,去工地時候沒有傘淋濕了。我想了想的說:昨天我不是出超市時候遇見我高中女同學了嘛,人家沒帶傘,我想我開著您車呢。我就給她了。我爸遲疑的問我:那你為什麼不把人家送回去。我想了想,爸你說的有道理。


1. 有一次寒假前,和學計算機的基友聊天。他說自己買了一百塊的肉雞,我問他是要帶回家吃嗎?

從此我深刻理解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2. 我們小縣城交通秩序很混亂,不少道路很窄,汽車電瓶車混雜。

有一次我騎電瓶車,經過十字路口要直行,然而由於十字路口信號燈是不對右拐進行限制的,因此右拐的汽車一直攔住我的道路。

我當時心裡那個氣呀,這些開車的司機真是沒素質,太討厭了。

沒過幾天,有朋友向我吐槽,說小縣城裡騎電瓶車的橫衝直撞,都不顧及車的,太沒素質了!

從此我深刻理解了屁股決定腦袋的道理。


3. 大學時候有段時間腸胃不好,吃肉類的食物總不太消化,所以我總吃蔬菜。

有次和一些人出去聚餐,吃飯的時候我在想,若是待會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吃肉只吃菜,我是開個玩笑說自己考上佛學院了呢,還是把自己得病的事告訴大家呢?

事實證明我想多了。整頓飯吃下來,沒人注意到我吃了啥、愛吃啥,或許發現了但沒興趣進一步了解。後來想想,我也同樣不關心桌上其他人的情況呀!

從此我深刻意識到,自己在別人眼中只是nobody,許多我自以為重要或尷尬的事,別人完全不關心。

想通了這一點,我的生活輕鬆了很多。


4. 大學畢業後,我們幾個好友建了個微信群。那時剛開始讀研不久,想買台單反,月錢又不夠。我跑到群里吐了吐苦水,不一會兒手機震了幾下,支付寶就收到了幾筆轉賬,都是他們牙縫裡攢的月錢。

有一年我們幾個回學校聚會。吃飯的時候他們主動避開有辣味的菜,吃完飯的娛樂活動也直接劃掉了ktv的選項,只是因為他們記得我不吃辣,不喜歡ktv。

從此我深刻意識到,即便在絕大多數人眼中我是nobody,總有幾個人會把我的喜怒哀樂放在心裡。


-
【7】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為了集齊 108 張水滸英雄卡,我買了許許多多的小浣熊乾脆面,到後來,甚至丟棄了麵餅,就為了那一張卡。

很久很久以後,我才意識到,這明明是買面送卡啊,而我哪裡需要那麼多乾脆面……

——當一種物品具有了「收集」的屬性,我們對物品的價值判斷也會遠遠背離物品的原有價值,而且往往很難及時發現。


【6】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段時間我和小夥伴們喜歡在中午的時候去操場上踢球。老師勸我們說,中午剛剛吃好飯,踢球對身體不好,而且操場距離教學樓太近,中午人來人往,很容易傷到人,我們最好不要再踢了。

可勸說效果嘛,你懂的,沒人理她。

後來老師說,我也不攔你們了,不僅如此,我還要鼓勵你們,只要你們中午踢球半個小時以上,下午上課還前能夠擦乾汗準時在課堂上,證明踢球對自己不會有影響,我就獎勵你們一朵小紅花。

這下教室炸開了鍋,我們大呼理解萬歲。

可漸漸地,我們發現,老師對獎勵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最後幾乎不再獎勵了。有一天,我們一氣之下,決定不去踢球了,只是想氣死老師……

你看,我們甚至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踢球……

——做很多事情帶來的快活感其實是沒有理由的,而思維卻告訴我們,如果能找到一個理由,我們會更快活。可若真的為自己做的事情找到一個理由,我們就漸漸地不再感到快活了。


【5】

大概初一那會兒,有段時間我們好幾個同學都迷上了象棋,於是放學以後天天下棋,而且發誓至少要殺到初中畢業。

過了不久,學校新開了一個的乒乓房,但乒乓桌特別緊張,於是我們商量好,每天去搶桌子。

漸漸地,大家就忘了下象棋這回事兒。

很多年以後,回顧這段往事,我發現並不是因為同學們更愛打乒乓球,而是因為下象棋不需要「搶」。

——人們對「稀有資源」的佔有慾,遠遠超過了對資源本身的喜愛。它的「稀有性」常常讓我們忘記自己要得到它的本心。


【4】

中考前夕,由於我被保送了,所以不需要聽課,閑的時候就幫老師批批作業,或者在校園裡逛逛。

後來膽子大了,有時還出學校玩兒,過段時間再大搖大擺地回學校,倒也平安無事。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我這麼大搖大擺地進學校,門衛不管嗎?

於是問門衛。他說:「你一看就是本校學生啊,而且應該是保送了的那種。為什麼要攔你?」

「那你以前為什麼總是要查學生證?弄得我每次忘記帶就急著趕回家拿。」

「因為那是上下學高峰時間,校領導會路過,總是要做一個樣子的,如果你真的忘帶了,我也不會真的不讓你進學校,只要登記一下就可以了。」

——我們天生對「制度」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敬重,有時甚至會忘記它的合理性和彈性。


【3】

高中的時候,有段時間我對自己的準備競賽的狀態不太滿意,於是借著 「雙 I」項目的機會,找馮老師詢問如何提高做題效率。

他告訴我,「人的狀態總是有起伏的,狀態好的時候和狀態差的時候你得制定不同的方案。」

「這我知道,每天還是要保證訓練量的。狀態好的時候可以早點做完,給自己放放假,狀態差的時候應該多花點時間找找感覺。」

「恰恰相反,每天的定量學習是不合理的。狀態好的時候才應該儘可能多做題,狀態差的時候就不要做題了,這才是最高效的做法。」

這段話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至今銘記在心。

——我們總是喜歡在相同的時間段內製定等量的計劃,這樣反而讓我們在狀態好的時候沒能做正確的事情,卻在狀態差的時候消耗了過多的時間。


【2】

我剛進大學那會兒,三國殺風靡學校,我買了全套的三國殺卡牌,花費了不到一百塊,常常和同學們興緻勃勃地玩個通宵。

後來,三國殺出了 online,一開始是免費的,後來,出了各種付費武將,左慈甚至賣到了 198 元,我想,用這種神將可以大大提升勝率,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就買了。

很久很久以後,我發現,Online 三國殺 上左慈的價格甚至比線下兩套完整的三國殺卡牌都貴,但我在 Online 上的三國殺體驗卻並不比線下好,既沒有足夠豐富的武將,也沒有歡樂的小夥伴,有的只是那些坑爹的隊友……何苦花錢買罪受呢。

——當一個人對遊戲勝負本身的在意程度超過遊戲本身時,他會忘記自己在遊戲,從而付出遠遠超過理性的代價。


【1】

你應該已經發現了,這裡的編號是倒著寫的。
如果你更仔細一些的話,會發現這些小事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

那麼,我一開始就知道我要寫 7 條嗎?

不是。

我原來的編號是正著寫的嗎?

也不是。

真實情況是:

  1. 我確實是打算倒著寫的,但最初的編號是 【10】,後來發現自己沒必要寫這麼多,所以就改成【7】了,但說句實話,如果我從【1】開始寫,一定寫不了那麼多;
  2. 我原來是把三國殺放在第二條的,後來寫著寫著,發現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更好一些,所以就改成了現在這個模樣。

——很多事情,如果你倒過來做,會輕鬆很多;如果倒過來做又提了更高的要求,會更輕鬆。這是因為,我們對「填補」的渴望要高於對「拓展」的渴望。
——很多事情是無所謂次序,想到哪裡就先做,只要每一部分都能成模塊化,事後整理起來比一開始就理清思路要高效得多。不要讓自己過度地陷在邏輯之中。


正如這篇回答的誕生一樣。

#


小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吃我們家小區樓下小賣部里賣的泡泡糖。
好多種口味,哈密瓜啊,可樂啊,薄荷啊,泡泡糖紙也五顏六色。
兩毛錢一個,五毛錢三個。

那時候五毛錢就能買到一天的滿足與快樂。

可不久之後,賣泡泡糖的小賣部老闆對我說,泡泡糖更新換代啦!現在每塊泡泡糖里都有一個卡通人物的貼紙。
說完,老闆送給我一個小本子,小本子里全是空白的方框,方框下是一個又一個卡通人物的名字印在上面,人物很雜,各種當時在播的動漫都囊括在裡面。有些粗製濫造。
老闆說,你把泡泡糖里送的卡通貼紙貼進去吧,集滿了本子里所有的貼紙,會有一個大禮品喲。

於是第一天我仍然花了五毛錢買了三塊泡泡糖,三個貼紙,兩個一樣的,一個不一樣的。所以第一天我收集了兩個貼紙。晚上我嚼著泡泡糖翻那本空空如也的小本子,一點也不快樂一點也不滿足。

第二天我買了一塊錢的,搜集了四個不一樣的貼紙。
第三天還是一塊錢,然後是一塊五,周末的時候我會買兩塊錢的,十二個泡泡糖。
根本吃不掉,而且有時候十二個泡泡糖里的貼紙全都一模一樣。

有時候爺爺奶奶到我家裡來看我,我會撒嬌央求爺爺帶我去小賣部買一整盒泡泡糖。

爺爺笑著摸我的頭說,吃太多會蛀牙。

我說沒事,我嘗嘗味道就吐掉。

我抱著滿滿一盒泡泡糖,忙不迭地撕開糖紙,看看裡面附送的動漫貼紙是不是自己還沒有收集到的人物。是,就貼上。不是,就扔掉。
泡泡糖呢?
丟進嘴裡胡亂嚼幾分鐘,趕快吐掉,接著撕開第二塊泡泡糖。
貼上,或者扔掉。

等到我不知用了多久,不知買了多少盒泡泡糖,終於收集完那一整本小本子的時候,我一路開心狂奔到小賣部,給老闆展示我的成果,老闆嘿嘿笑著把我的小本子拿走。
轉身從貨架上隨便抽了一個悠悠球給我,
「給,獎品。」

「哦——」我一陣失落,「這個我可以自己買啊。。」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吃泡泡糖了,什麼牌子都不吃,什麼口味都不吃,哈密瓜,可樂,薄荷,草莓,各種口味,看到就想吐。。。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

包括我上面提到的收集泡泡糖貼紙的事情,當時我們小區里所有同齡的小孩,幾乎都在做。大家還會交換你有而我沒有的貼紙,會一起買很多很多吃不掉的泡泡糖,一起為了稀有的貼紙而大喊大叫。

還有小時候我爸喝啤酒,酒瓶蓋里會有數字編碼,收集完1-20,能兌換一個紀念品。
以前夏天吃飯,我爸喝一小瓶啤酒下菜正好。自從有了手機酒瓶蓋里數字的遊戲,他一頓飯開兩瓶酒,喝不完就倒掉,或者撐著肚子喝。

2010年世博會的時候,我在網路上看了很多材料和攻略,哪個館很好玩哪個館很有意思哪個館很冷門,我規划了一系列的路線,包括排隊等的時間我都算進去了。可是當我第一天去遊玩的時候,發現紀念品商店有一個賣紀念冊的地方,紀念冊的每一頁是空白的。
拿著這個空白的紀念冊,到每一個館裡遊玩結束之後,會有工作人員幫你蓋章。你蓋的章越多,證明你玩的地方越多。蓋滿了整整一本的話,自然會有莫名的成就感。

起初我還是按照原來的路線在玩,好玩的館會排很久的隊,也會逛很久。
一天下來,我只蓋了幾個章。

可是我在路上看到有人已經蓋了大半本。

第二天,我在排一個很長的隊時,看到旁邊一些小館裡根本就沒人,有人進去專門拿著紀念冊去蓋章。我心動了,離開了排隊的隊伍,到小館裡去蓋章。
很快,我掌握了蓋滿一整本紀念冊的訣竅,我開始尋找一些無人遊玩且乏味的小館。
從頭快速走到尾,蓋章。然後尋找下一個人煙稀少的小館。

幾天下來我的紀念冊也蓋滿了。

回家之後父母問我,世博會好玩嗎?都去了哪些地方?

我拿出紀念冊給他們看,我去了那麼多那麼多的館。

可翻著翻著我一愣,我好像什麼都沒有看到啊?。。。


————

這是我所理解的我們思維上的一個局限,
之所以說是局限,是因為有的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買泡泡糖是為了吃為了吹泡泡,不是為了收集貼紙;開啤酒是因為想喝,也不是因為它的酒瓶蓋子里有各種各樣的數字;至於逛世博館,當然是為了漲見識,見一見世界各地,怎麼可能是為了把一個紀念冊的章蓋滿呢?!

但有的時候,我們真的就會去做,有的時候我們知道不應該這樣做的時候,身體已經很誠實地開始了。買好多好多泡泡糖,打開喝不掉的啤酒,一路瘋跑尋找各種小館蓋紀念章。。

【初心】一詞現在被用的有些泛濫,
但我要說的並不是不忘初心,
有的時候我們雖然明知道初心是好的,是不可忘的,但隨著事情的發展,我們的初心真的真的會被我們拋在腦後。

這種【遺忘初心】的行為與現象,才是人類最自然的反應。才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思維的局限性。

因為所謂局限性,不就是生活中一些行為事物的自然而然的反應與演變嗎?

以上我講的幾個事情,還能反應另一個局限性。
那就是,初心被我們遺忘與拋棄之後,我們重視的,取而代之的,【儀式感】。

其實我們在各種各樣我們完全想不到的時候與情況下,都在追求著儀式感。

收集貼紙是儀式感,集滿1-20個數字的酒瓶蓋子也是儀式感,把一本無所謂的紀念冊蓋得滿滿的,也是追求儀式感的體現。

有的儀式感是好的,是良性的,體現著人們對事情的尊重。
比如戀人結婚一定要舉辦婚禮,有人去世一定要舉辦葬禮,朋友見面會握手說你好,好友分別會揮手說再見……

當然也有很多儀式感是不需要的,是冗餘的,是累贅。
我前面提到的糖紙,酒瓶蓋子,紀念冊都是。
還有一些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而逐步被拋棄的陋習。

可無論我們拋棄了多少的儀式感,

我們仍然無法拋棄我們思維的局限性,
但話又說回來,正因為無法被拋棄,才能被稱之為局限性吧?

.

【看完難道不點個贊嗎?】

這也是儀式感的一種,不是嗎?

嘖。

(不過這個儀式我倒不拒絕啦,科科~)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喬維里
每天思考點什麼寫點什麼


.


1.
小學,跟同學一起演節目,拿了一個獎,獎品是五本書。

五本書定價不同、頁數不一,我們三個人也都喜歡其中一兩本,根本沒法分。

最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班裡的富二代把書買了下來,我們把錢平分了。


2.
大學時遇到一個辯題,「傳統文化是不是包袱」。

我們的立場是「是包袱」,這個看起來就知道很難打,情理上和道德上都處於劣勢。

正在蛋疼的時候,一個學長說,倒不如流氓一些。

於是,我們在場上的立論是,「包袱是什麼?包袱就是一個包,把各種東西裝在裡面。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就好像是一個包袱......」

對方全都傻眼了。他們表示,見過流氓的立論,沒見過這麼流氓的立論。


3.
有次重要的演講,觀眾還不少。同事上場前,發現幻燈片的遙控器出了故障。

我們搞了很久,都發現沒修好。眼看就到時間了,大家不知所措。

硬著頭皮上的話,沒人知道他幻燈片的節奏,播幻燈片可能會出差錯;同事表示,手裡沒有遙控器,也會不自在。

有個哥們說,沒事,你就拿著遙控器上場,當作什麼都沒發生,該按就按。這邊工作人員看到你按了,就在電腦上同步按不就行了。


4.
剛開始做嘟嘟美甲的時候,我們想找附近的女性做種子用戶。

設想了諸如發傳單、挨家挨戶敲門、論壇發帖等一系列方案,都覺得不太靠譜。

有什麼能夠精準地找到性別、愛好和距離都合適的用戶呢?

直到,我們看到了自己手機屏幕上的陌陌。


5.
之前微信群里做經常要投票、做統計,人很多,打「1」的話特別麻煩。

有人找到了微信支持的第三方投票,每次都要設置,用的時候還要跳轉,也麻煩。

最後,我們想到了發最小數額的紅包,分成群里人數一樣多的份。投同意的打開紅包即可。

這樣投票結果在紅包頁面,一目了然。


6.
在上海的時候,我跟彪哥自不量力,要從浦西騎自行車去滴水湖。

中午出發,到地方天已經黑了,而且感覺屁股已經不是自己的。

住了個旅館,第二天還是屁股疼得根本上不了車。這裡沒有大巴、沒有出租、沒有地鐵,不知道怎麼辦。總不能推車子回去吧?

最後,我突發奇想,打開 58 同城,約了個搬家公司,把我們兩個傻逼和車子給運了回去。


7.
朋友跟她的程序員男友有時候鬧矛盾,她男朋友就一句話都不說了,冷戰。

不管她怎麼罵、怎麼打,就是在一旁不吭聲。每次這樣,她就沒轍了。

她問我們有沒有辦法讓他開口,我們說,你可以換個思路,別提吵架的事兒。你就問他,PHP 是不是最好的語言。他肯定忍不住要說話。

她拿這個方法用,百試不爽。


我剛看完做出好決定 (豆瓣),就看到這個問題,感覺我寫的讀書筆記也適合發到這裡來。簡單來說,有很多時候,只要你願意承認,你都可以發現自己思維的局限性。好了,廢話不說了,我講17個點:

1.大多數人都可能會有過度自信的問題

數字器材公司創始人肯·奧爾森曾經說:不是所有人都想在自己的家裡配置一台電腦。過度自信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基本不存在,因為我擔心的是如何避免過度自卑。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確實是最常見的錯誤。

2.行動派與思考派的思維差異(知行合一)

對於略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來說,一定謹記「完成比完美」重要的教條。因為正如書上所說,當有好幾個備選方案的時候,我更傾向於尋找一個更好的方案,雖然有時候確實能遇到靈光乍現的好點子,但多數情況下是浪費時間。

3.需要長期投入才能有回報的事情很多人會忽略

對即時的誘惑總是難以抵抗,遙遠未來的好處離我們都太遠,所以我們就不怎麼珍視它。前幾天看到河北井陘的殘疾人賈海霞和賈文其,一個沒有胳膊,一個看不見路,兩個這樣的人互相扶持,承包荒灘,十幾年如一日,種了數十萬棵樹。為什麼反而是這樣的人完成了如此艱難的任務?我總覺得正常人所面對的即時誘惑太多,所以很難真正意識到這件事的價值。所以,一個人應該設立一個較為長遠的目標,並經常檢查它。

4.錨定效應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

記住:當你買一件東西,不要太看重對方的首次出價;反過來,如果你是賣家,則應該利用首次出價來獲取主動權。無論是哪一方,都要對看起來太高或者太低的那個價格保持警惕。這方面,最近大紅特紅的特朗普據說非常有一手,他買富人區Palm Beach的別墅,對方出價2500萬美元,但特朗普只願意出1500萬,對方當即拒絕。這房子之後又陸續跟別的賣家談,特朗普一看沒成,就繼續跟進,但是每次報價都比上一次低,最後這座售價2500萬美金的房子,特朗普只花了500萬美金。

5.生活中到處是選擇性知覺偏差

所謂選擇性知覺偏差,可以通俗解釋為「人人都有偏見」,因為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自己的態度、興趣、經歷、背景等有關。這就導致了很多的知覺偏差,比如書里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個炒股票的人建議大家逢低必買,她認為每一次的下降都是買進的好機會,所以道瓊斯指數下降400-500點,她就買買買,但是遺憾的是這個策略讓她損失了40%的儲蓄。因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人對經濟保持樂觀,但是2000-2003年股市卻是連著3年下跌。姑娘的這個策略之所以失去了效用,是因為她之前沒有經歷過這種一跌再跌的局面,以前是偶爾下跌,總體保持上漲,但是新環境是一路下跌,這是全新的情況。相反地她家裡還有別人在炒股,比如她的父親,因為經歷過1973年到1975年的經濟低迷,所以他認為股市沒法快速好轉,反而更加保守,避免了損失。

怎麼避免這種認知偏差呢,其實就是換位思考。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對一件事的看法只有自己想到的那幾種,每次頭腦風暴都有新收穫,啟示就在這裡,多一顆頭腦就多N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6.你有沒有那種過後覺得從前為何如此傻帽的感覺?

需要提一下證實偏差,所謂證實偏差就是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忽視不想聽的話,注重那種能夠支撐他先前觀點的信息。比如說戀愛階段忽視那種表明兩人合不來的信息;再比如過於重視現任工作的好處,使得我們一直做著限制自己天賦的工作等等。

這種克服起來太困難了,連做出好決定 (豆瓣)的作者都說非常難。我倒是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不要太要臉。很多情況,實際上都是怕臉上掛不住不敢去承認相反的觀點。要敢於認為自己的觀點可能是錯的,然後證明它不對。不過這也可能是自我評價低的人才會有的優點。

7.語言的框定在改變人們的認知

這是全書最有意思的一小節內容。一個手術如果說成活率有68%,很多人就會去做。但是如果說死亡率有32%,奇怪的是願意去做手術的人反而會減少。但本質上這兩種情況是一回事。作者還舉了一個例子:兩個牧師嗜煙如命,禱告的時候都有吸煙行為,為此他們很困惑。其中一個問他的主教:我禱告的時候可以吸煙嗎?主教回答說絕對不可以。另一個也問主教:在吸煙的脆弱時刻,我可以禱告嗎?主教說可以的。這其實是一個問題,但是措辭變了一下,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答案。這就是語言的框定,這是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創建的一種心理結構,通過改變措辭,我們改變了看待和理解事物的方式。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笑話,說一個老師對一學生有偏見,有一天他上課睡著了,老師拍醒說:讀書的時候睡覺,要點臉吧。學生不服氣說,那誰誰不也睡覺嗎?老師說,那能一樣嗎?你仔細看看,人家睡覺的時候還在讀書。

這一節給我的啟發是面對一件事,要學會用框定的技巧來強化想表達的。當面對事物的正反面特徵的時候,可以利用這個技巧,改變人們的認知。

8.為什麼會害怕小概率事件?

這個偏差讓我們趨向記住那些最容易從記憶中提取的事件——這些事件多是最近發生的、較為生動的事情。比如酒店遇襲案媒體大肆報道的時候,一般人都會有一種錯覺說這種事情發生的很頻繁,但是實際上的統計數據表明和我們的直覺不太一樣。同樣的道理,為什麼飛機出事率很低,可是還是會有人認為飛機不安全呢,因為飛機一出事就會上頭條,這些東西更容易進入人們的記憶。

克服這個偏見的辦法,其實非常簡單,增加見識,尊重統計規律。

9.為什麼按照勵志書上說的堅持和努力卻沒有好結果

在今天我覺得讓人理解這個偏差意義非凡。媒體上每天都有各種暴富的例子,這些例子因為種種原因隱瞞了一些真實的關鍵信息,但是渴望成功的人們來不及仔細分辨這裡面的東西便選擇相信。比如做自媒體賺錢,很多人就認為只要自己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不少人甚至感覺都有了魔怔了,更新了一年沒有什麼起色,說話都帶著怨氣。同樣是寫字,有些差異不是通過練習就可以補起來的。小樣本會出現有偏差的結果。從大概率上來看,做自媒體真正賺錢的人是極少數。

所以,克服這個偏差的訣竅就在於,確定更多的樣本,並且要非常謹慎地與目標進行比較。

10.無傷大雅的迷信背後是非理性

我覺得這點在買彩票的人里發生的最多。很多人會分析什麼雙色球走向之類的事情,並且會根據前幾期的號碼來選擇新號碼,實際上這一點意義都沒有。普通人當然也會有類似的迷信,以前認識一個朋友每次找工作都會系一根紅繩。這當然無傷大雅,但是有這樣想法的人在面對重大決策的時候,則有更大的概率相信直覺而不是事實判斷。

11.高新技術那麼牛逼,沃倫巴菲特卻沒有投資

沃倫巴菲特是投資天才,他的信條就是「投資你熟知的領域」。他是熟悉度偏見的受益人。但是同時,他也錯過了蘋果、亞馬遜、ebay、netflix和谷歌。商家會利用熟悉度偏見這一點來經常性地打廣告,以混個存在感,反正你熟悉它,漸漸你就會依賴它。要克服這個偏見,就要經常性地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地帶,了解未嘗試的事物。

12.你是不是也總是考慮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已經不新鮮了,比如你看電影覺得不喜歡,完全可以離席去做其他事情,但是很多人會覺得錢都花了,看完得了,這就是考慮沉沒成本的例子。這裡需要再次提到面子問題,很多人做了錯誤的決定而不及時放棄,有時候就是因為覺得不能承認自己先前的選擇是錯誤的。事實上,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在未來,而不是過去,沉沒成本應該被理性人忽略。總之,重要的是你接下來要幹什麼,而不是反覆為過去的決定買單。

13.那些看起來很科學,卻不是很科學的做事方法

這個問題也非常有意思,以前上班遇到過一個苛刻的領導,他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你再回去改改,後來有同事就教我說,你準備兩個方案,讓他選,他就會選擇其中一個,而不是讓你改來改去。我依計而行,果然奏效。不過很快我發現這裡面的問題了,有時候為了滿足這種形式,我的所謂選項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選項,這些選項大部分很容易想到。表面上好像給領導提供了多個選擇,但是實際上這些選擇如果對自己有要求,應該全部被否決。在工作中,可能有時候大家都是為了賺錢,不是特別較真,但是如果是做必須為自己負責的決定,那麼這種方法就不可取了。這裡面潛在的風險就是有限搜索錯誤。比如當你比較兩所大學你應該上哪一所的時候,很多人會根據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列表,給每一條打分來選擇,但問題是你對這兩所大學真的了解嗎?如果不是真的了解,只是根據腦海里的印象來打分,即使看上去這個決策運用了各種科學方法,那它其實依然是不科學的。

避免這個錯誤,和我們如何避免惰性這條有些許矛盾。避免惰性的時候,我們提到完成比完美重要,但是為了規避有限搜索錯誤,我們需要有一點完美精神。為了調和這個矛盾,我覺得重大事情應該要學會擴大選擇範圍,而小事情,日常性事物,則需要迅速完成。

14.如何避免做決策的時候被情緒干擾?

有一句話叫做「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做重大決定的時候,如果壓力太大,或者過於激動,就推遲決定時間。如果有長期目標,那麼就專註於長期目標,這樣會最大可能讓你避免衝動。最後就是向信得過的局外人求助。

15.自利性偏差怎麼規避?

所謂自利性偏差就是成功都是自己牛逼,失敗都是別人的錯。反過來別人成功,那都是運氣好,別人失敗都是他們能力不行。這個錯誤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會犯。克服的辦法就是經常提醒自己事情做成功,哪些是真正因為自己的能力,而那些是因為運氣好,或者正好符合歷史的行程。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去年八九月份,我會覺得自己牛逼的不行,但是今年回頭再看,就會明白羅振宇說的那句話:大事件都是遇到的,而不是策划出來的。

16.突然給你一大堆錢,你一定會幸福嗎?

這個偏差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新事物無論多麼熱衷或者興奮,我們的新鮮感都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減退。新東西帶給我們的喜悅不管是什麼都很難維持很久,同樣地挫折後的失落感也不會維持很久。還是舉買彩票的例子,很多人看到別人中大獎,會覺得我要中獎了那該多好,還不是飛上天了。但伊利諾伊州對彩票中獎者和非中獎者的幸福指數做過一個比較調查,中獎後中獎者幸福指數飆升,但是很快就降落到正常水平。很短的時間以後,中獎者的幸福就和未中獎的一樣了。而且前段時間豆瓣上還有一篇文章講到了一些中大獎的人無福消受巨額財富,最後陷入了凄慘境地。

這個偏差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就是,想增加幸福感那麼就去做新鮮的事情,做完就算。如果想擺脫某些麻煩,那麼就迅速解決掉它。一些讓你不開心的事情,越拖延越會帶來更多不開心的麻煩。而且書上還說中斷一個你正在享受的愉快經歷,反而可以增加幸福感。最後這一點我還不是很理解。作者可能想要表達的是,勝利的快感和失敗的痛苦都是短暫的,所以中斷行為本身可能反而保留了那種快樂的峰值。

17.事後諸葛亮有那些壞處?

很多人在事發之後會覺得某些事情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事實上事先他們並不能確定。事情發生以後,他們就突然變得好像掌握了真理的樣子。這就是事後諸葛亮。這好像看起來沒有什麼大礙,但問題就在於這種反應其實相當於放棄了向過去學習的機會。他會讓人感覺自己很會預測,然後這種自信會延續在新的決策之中,那事實上這很可能是我們第一條說的過度自信,反而容易做愚蠢的決定。

克服辦法就是假如你覺得自己判斷很厲害,那麼要假設如果事情不是這樣的結果,可能的原因有哪些?這種練習會有助於你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的決策能力。


這個問題,以及許多答案本身就帶有「思維局限性」。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是我(個人)認為問題描述是不切題的。只看問題,我所想到的可能是整個人類思維共有的一些局限性及其產生的原因。而問題描述卻有點向「行為習慣帶來的思維定勢」、「生活實用小技巧」這種仔細留意就隨處可見的例子上靠攏,相當多一部分答案也是順著這個思路答的。我覺得這些例子跟思維局限性關係不大,倒是有點像「不動腦子」、「不善思考」。

在看完這個問題以及下面的部分答案以後,有些人的思維已經開始被局限了。

正常情況下,大家看到的都是這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里的每一個映射進大家眼睛裡的字都是一樣的,但是大家的理解、思考的角度卻不盡相同。不管是出於對「思維局限性」概念認知的不同,還是理解偏差,又或者是受了題主描述或是其他答主的影響。人們寫重要文章、發表重要講話時,都要反覆修改,反覆斟酌。怕產生一點歧義,被抓住漏洞伺機批判一番。「一千人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佛的「六句之不可說」。這些都表明了「語言」——作為能夠表達思維的最有效的手段,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見得風是得雨」,有些人會崇尚:「一句話也不說是墜吼的」,「悶聲發大財」。因為語言在表達思維上的蒼白無力以及不同人對於語言理解上差異很大,所以才會經常發生有報導上出現偏差這種情況。

所以我覺得我們有必要提升一點格局,來共同探討下究竟什麼才是整個人類層面上共有的「思維局限性」。

首先,知覺(聽、視、嗅、味、觸覺...)是產生思維最根本的基礎,是我們接觸和認識世界的唯一手段。而所謂的「回憶」和「憧憬」以及「想像」,也需要有過去已有的認知作為基礎。天生聾啞的人能理解什麼是「洋洋盈耳」、「裊裊餘音」嗎?先天性失明的人對「五光十色、七彩繽紛」有概念嗎?味覺失靈的人吃了麻椒後能單憑想像體會到舌頭「酥麻震顫」的感覺嗎?其他知覺也是一樣。

舉這些只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知覺是類思維的形成的基礎,是人類獲取外部信息和數據的最重要的渠道,也是產生思維差異性的原因。人類由於受肉體這個「龐大感測器」構造的局限,思維也就產生了相應局限。從「肉體局限思維」這個最根本的角度出發,我們試著開始舉一些人類共有的「思維局限性」的例子。

1.金魚和人的眼睛構造不一樣,不同人的眼睛構造也不一樣。據說皮皮蝦眼裡的世界要比人類的色彩繽紛許多,因為它有16種光感受器——而人類只有4種。由於人眼的生物構造,行成了視角有限、識別光的種類有限、識別距離有限等等局限。如果一個物體既不發射光也不反射可見光,那人類是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比如人類之前一直不知道各種無色無味氣體的存在。所以「眼見不一定為實」,見得風也不一定是雨。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同樣的,儘管科學儀器能檢測αβγ等各種肉眼不可見射線,但人類目前依舊對暗物質所知甚少。

2.人耳只能聽到一定頻率範圍內的聲波。蝙蝠、海豚耳中的世界和人類有什麼不同?沒有人能想像出來,因為沒有這方面的知覺認知經驗。這是一個嘈雜的世界,有著各種各樣我們無法聽到的聲音。深夜你的枕邊是否有一個女人在用幾萬hz的聲波在對你訴說或歌唱著什麼?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3.味覺就只有酸甜苦辣咸麻澀...這些嗎?不同人對這些的定義都一樣嗎?有沒有「味盲」會把酸感覺成苦?如果有一天,我嘗到了一種味道很奇怪的東西,不屬於人類語言可描述範圍內的任何一種。我怎麼跟別人說清楚?1分酸、2分辣、5分苦、2分咸,這他媽到底是個什麼味道?

4.為什麼人類電影里的外星人多是「靈長類」的外形?無論如何有想像力、創新能力的編劇創造出的外星物種,終究也逃不出地球上已有物種的框架和影子。即使構思之精巧、想像力之豐富如《三體》,大劉也沒法單憑想像用文字為我們呈現出一個XXX(此處語言是無力,意會)的三體星人。一方面他自己沒見過,另一方面就算他見過,但只要我們沒見過,也沒用。因為互相理解是在有一些共同認知的基礎上的。

5.不可說,也不再多說了。只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知覺是人類思維形成的基礎,是人類獲取外部信息和數據最重要的渠道,也是產生思維差異性的原因。而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維最有效的工具,自身的局限性就很大。所以最後造成的局限性就是,我們自以為人和人之間都差不多,但並非如此。由於不同人知覺和認知的不同造成思維不同,思維已經不同,語言又不能完美的表達和解釋,再加上人們對於語言的理解又是有偏差的。

所以哪裡存在什麼「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呢?

最後一句廢話作為結尾:

客觀的來講,我們本身就是帶著各種局限來感知這個世界的,所以「思維的局限性"無處不在。


———————————————————————————————————————————
附皮皮蝦介紹長圖,來源果殼。


認為是違規轉載,所以,沒了。


有啊,我第一次搬家,那時候身體不好,我爸媽從家裡過來,找了車幫我搬東西,我怕他們辛苦,還是有不少東西,自己後來跑了三四趟,累的不行才搬完,算上父母的車票,自己後來搬東西打車,一來一往也花費不少了。一周才把所有東西全部弄完。
第二次搬家,也是東西太多,同事幫我搬了一部分,結果請別人吃飯就花了200多,然後我也怕人家太辛苦,自己搬了很多,累得不行,前前後後搬完花了3天
第三次搬家,突然意識到可以花錢找搬家公司,然後就找了,然後人家直接幫我把東西拖到,還幫我搬上去,效率很高,只花了100
我才發現,我之前完全沒有想過用一點錢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人力,只想著自己弄,完全沒想過省下來的時間精力可以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是某種窮人思維把
4.1日更新
因為很多人認為100元不可能搬家特別來說明下,我朋友今天剛搬家,找的還是之前那個師傅,價格100

認為100不可能搬家也是一種思維局限吧,當你認為不可能,你就不會去嘗試了。大家共勉 另外我在武漢,不算小城市吧4.29因為這個事情還有後文,我也覺的對自己的觀念衝擊很大,大家給了這麼多贊,一併分享一下吧,這個月中,我正在租房的房東突然要收回房子,不再租給我們,因為是公司安排的房間,我們沒有和房東談給多長時間找房子的條件,我幾乎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即開始找房源,問了很多朋友,認識的人,小區的相關人員,中介,朋友都建議我找中介,說中介能找到好的房源,也就是多出個中介費,網上看到的價格很低的也是在中介手上,我覺得也是,問了好幾家中介,覺得不行,價格太貴,考慮到還要出中介費,壓力就不小了,然後我一邊找中介,要求他們給我預算以內的房子,同時自己在網上找。結果真被我約到兩個戶型好,而且價格合適的房子,而且都是房東直租的,給的價格甚至比中介要低,位置也比中介給出的好。之前的事我一直認為專業的更給力,結果自己找了之後發現也不能迷信專業。具體怎麼做好,要靠自己判斷了。。。
至於這個事情的結局?很反轉的,在我找了兩個星期的房子之後,房東又續租了,生活就是這麼有意思。之前跟我約的房東還準備降價租給我呢,我婉言謝絕了。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有效的信息,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1.一次家裡的風扇壞了,我爸拆了外殼卻怎麼也擰不開扇葉。
大多數螺絲都是逆時針擰開,所以我爸一直卯足了勁逆時針擰。
我說「爸你換個方向試一下。」
仍然沒有擰開。
但是我似乎想到了什麼,「你再試幾次,順時針這個方向一定是對的。」
我爸雖不情願,嘗試幾次便也真的擰開了。
我向爸爸解釋,因為我剛剛注意到風扇扇葉是逆時針轉的,如果仍然按照逆時針擰開設計,隨著扇葉的旋轉,螺絲會越轉越松。
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摒棄習慣,把螺絲設計成順時針擰開。
所以我很篤定應該順時針擰開。

2.昨天和A君打賭,我說我十米開外可以尿你一嘴你信不信!!
他說他不信。
我當時就不能忍了,噔噔噔跑到三樓,

「張嘴!!」

【要善於多維思考問題,一定要。】


初中從一個經常被欺負的慫貨變成一個與一群大魔頭平起平坐的笑臉虎。


初中經常看到高年級的惡霸成群結隊在人群中肆無忌憚地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隨隨便便用言行踐踏「乖學生」的人格,權利相當地命令「慫貨」做這做哪,違背命令就拳腳相加直到你躺在地上認服為止,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被練成高能忍耐力,能做到不卑不亢地完成且還自帶笑臉的恭維,視為學生的「人際關係」,惡霸們還公然調戲"良家學妹"……
那時候學校正瀰漫著一股股古惑仔風氣,也成為了學校的主流。 他們濫用「權利」,搞得滿城風雨,卻讓大部分同學羨慕嫉妒卻又退避三舍。
當然我也是乖學生的一份子,但是我又是學渣,又沒有老師的庇護,而且還不敢做」壞事」,不上不下,尷尬不堪,經常蜷縮在角落戴著眼境不見眼睛的慫樣子。所以他們很自然把我歸納為遲早收復的馬仔。
雖然我意識到如果我一次次妥協,他們的要求就會越過分越猖狂。 我每次在心裡幻想一百次反抗的方式,可是每當他們眼睛一猙獰,我就繼續狗熊般舔膝蓋。

後來他們不斷向我發出進攻,「小賣鋪跑腿哥」「零花錢供應商」,「紙條傳遞王」 都是惡霸們給我貼的標籤。 想想都是恥辱啊,但又怎麼樣? 最恥辱是我第一次鼓起勇氣去找我們班我暗戀已久,YY到不能YY的小蘿莉的時候,主動找她的由衷竟然不是我主動,而是我幫惡霸傳請書啊。現在回想, 我還記得她那白皙的皮膚,柔光的眼眸,莞爾一笑露出皓白似月的牙齒,嫵媚地看著我並伸出纖細的手接著。她觸碰情書的那一瞬間,我的手跟她的手同握在一張紙上,兩指相距5厘米,雖然沒有確切觸碰到,但那是我夢寐以求的身體接觸啊!我的愛戀已被視為在狂風驟雨下萌芽了~ 我愣了一會,懵完了逼後才意識到,MLGB! 這不是我的情書啊!但無可奈何花落去,我立馬低下頭,像狗熊一樣跑回自己的座位,望著金沙斑駁的紅霞,恰如我臉上的紅暈,久久不能逝去。 當我還沉浸在幻想美好中,一巴掌閃過我腦袋,美好的憧憬立馬轉換為赤裸裸的殘酷現實。
惡霸們推了我一下說「她收了沒」,
我愣了一下,一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又是一把掌。
我的眼淚立馬想奪眶而出了,好委屈啊,畢竟是我喜歡的女孩,但出於面子的問題我忍住了眼淚。
我低聲說「她已經收了」
惡霸們猥瑣地說「借一下飯錢來打個飯,改天還你」

我低著頭不支聲,他們搜了我的身上的幾塊錢蹭蹭跳跳地消失在人群中。


我那時候我憎恨自己的軟弱,無法接受自己的慫性,膽小怕事,重要是怕他們,一直被壓制,從未想過要反抗,也不知道怎麼反抗。夜裡,我徹夜難眠,輾轉反側,因為我知道明天上學又得進地獄。 夜幕里有幾分微弱的燈光透過窗戶傾瀉在我的臉上,隱隱約約地映出幾道水銀般猶然未乾的淚痕,閉合的眼皮偶爾地顫動著……

我依然沉醉在自己的噩夢裡,百思不得其解,我思索著我為什麼要如此恐懼他們,我好想逃避,遠離他們,或者如果不行,我該討好他們,憤氣填膺地反抗,不過我知道後者下場肯定很糟糕。 我沉浸循環在思維的局限中,久久跳不出來。
突然靈機一動,抖擻抖擻,我睜大眼睛,看著雪白的天花板,裡面播放著一部屌絲逆襲失敗躺醫院的畫面……我稍微弄明白了。真正的恐懼不是恐懼著什麼,而是恐懼的本身。 我害怕他們是因為他們打我, 打我最糟糕情況就是進醫院,這是最壞的情況,其二那麼就是挨揍,挨揍然後呢?就是痛,所以難道我怕的就是痛嗎?
我反問自己痛也可怕?操,明天你們再來調戲一下本屌,看我叼不叼死你!看誰不怕痛咯。我突然醍醐灌頂地沉睡了 ……
課下他們一如既往地使喚我,想嘲笑我,卻沒有發現我已經變成了一個人——不怕痛的傢伙。 他們故作玄虛挑動是非,故意推一下我,我瞬間一腳回去使他們花容失色,不知所措。氛圍緊張程度急劇上升,旁邊同學都想看我怎麼死,顯然他們面子也拿不下,開戰前姿勢都沒準備好,後面就有人往我腦袋一錘,這一下似乎把我打醒了! 我想,這麼沉一錘就這麼點痛?我掐指一算,至少需要30錘我才進醫院,哈哈。我嘴角不禁地翹起來了,我像夏洛特一樣瞄了秋雅一眼,轉身瞬間拿起書本捲成棒捉住他的衣領不斷往他頭錘了十幾下,他忙著防禦有點驚慌了!旁邊的惡霸看見暗涌而上,我就拿起椅子一個挨著一個的砸,最後他們落花流水,我傷痕纍纍,他們不敢亂動妄為,我還沒進醫院! 就這樣一戰成名,但平時我帶著眼鏡還是看不見眼睛,低調地活著。但是我覺得那一天是我人生中最帥最開心的一天,心理覺得如釋重負一樣。
後來反反覆復鬥爭,我每次都沒進醫院。真慶幸那一天我想通了。 以後每一次打架涉及到我或者我朋友,我義無反顧地上。你一拳我肯定一腳,一拿刀我肯定拿椅子水管。總之一直在革命一直在反抗。
後來惡霸們見到我就兜路走了,因為已經開始有人拉攏我了,因為我為人處世善良親和,卻依然戰鬥力強,所以我的馬仔也有越來越多。 我也變得越來越自信,變成笑臉虎了。至於對秋雅,只要在她面前不再慫,我就已經如俘獲春心了。
「恐懼雖然是對具體事物的生理感知和情感反饋,但最大的恐懼是恐懼的本身」


所以一切的逃避,推卻,不負責等行為的發生不是因為我們懦弱,而是我們自己允許自己懦弱。
所以,你可以選擇自己怕還是不怕。
只需要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女票宿舍的故事········
有一個人看到了一個測試(當然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
問一個人,gong的反義詞是什麼,如果他說守,那麼沒問題,如果他說受,那麼他很可能是彎的(我說過了這種測試沒什麼依據的)。
於是看到這個測試的妹子問另一個,gong的反義詞是啥?對方不假思索,母啊。然後提問者有點方了,追問:攻擊的「攻」啊!
對方不假思索的回答:對啊!是母雞的「母」啊!


1.
小時候,抽壞了一個陀螺(自帶一根神奇拉繩的那種,轉起來超炫的)。

太心疼了。要趕緊買一個新的才是。但由於囊中羞澀,跟爹媽開口申請自費又連續失敗。

等到過年的時候,我拿到了被層層剝削後的壓歲錢。一氣之下買了三個。

但我已經不想要了。或者說,即便再有三千個陀螺,我也不會開心了。

我以前認為是小時候的念想來得快去的也快,但我發現:

有人相中一條牛仔褲,只會惦念幾分鐘。

有人相中一件白襯衫,只會惦念幾天。

更有人,如果得不到一個人,失落就只有幾個月。

人的慾望是一個短暫而強烈的東西。只有在最恰當最合適的時間,人才會有得到所想之物的喜悅。

其他的時候,都跟你桌上新添的隨意擺件沒什麼區別。
過了那個時間點,都褪色了。
過時的陀螺,過時的襯衫,過時的戀人,只能讓你的生活凌亂又臃腫


然而,我到這裡又一次局限了……


我忘記了,也有一些東西,一些念想,一些情懷,是很久很久都不會退色的。


會有人,永遠喜歡奧迪雙鑽,永遠熱愛白襯衫。

2.
初中,我考砸了。那個年紀,考砸估計應該是人生三大黑暗之首。

考砸不可怕,爹媽比較可怕。

而我爹經常宣揚他是個唯結果論的人,所以肯定不會用「努力過就好了「這種說辭來安慰我。我已經可以想像到嚴厲的責罰。

但他沒有。

他說了這樣一番話:「唯過程和唯結果都是一樣的。我看重的不單單是你的努力造就的結果,而是你的努力本身就是很優秀的結果。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你努力了。

這個事情我明白了兩個道理:
其一,單純的過程論和結果論都一樣蠢。
其二,同一個道理,永遠不同的說法和理解。不能說哪一種是對的或錯的,只能選擇當前比較有利的。(比如我爹為了安慰我,嗯哼)

3.
高中,我弟弟考砸了。

考的確實挺砸,全班倒數第一名。舅媽是很嚴苛的人,非打即罵。

同上,考砸不可怕,媽比較可怕。

弟弟心灰意冷,惡性循環,越罵越沒有學習熱情,越沒熱情越罵。

我爹是這麼安慰弟弟的:

「最後一名是全班牛逼的人。為什麼?因為他沒有任何退步空間了。他是一個只能進步的人。從現在起的每一次考試每一天,倒數第一都只能變得更牛逼。」

吊車尾可怕么?

漩渦鳴人是吊車尾,我弟弟那時也是。

但博人傳告訴你了,「吊車尾就是不服輸」。

吊車尾就是「只能變強」。

4.
大學,我沒考砸。(總不能一直考砸是吧…)

好吧,這節的雞湯跟考砸沒關係了。

大一時候,我知悉我一個學姐在做兼職,給人發傳單。

其實我一直對於發傳單這種工作有點抵觸,總覺的有點莫名的尷尬。

我問她:「學姐,你發傳單時,要是突然一摞單子沒捧住滑出去了,會不會很尷尬啊?」

學姐說:「尷尬什麼?熟人撞見了會來幫忙,半生不熟的會當沒看見。至於街上來來往往的陌生人,你當他們會看你半眼?「

真正的朋友不會在意你出醜,不交心的泛泛之交至多增添幾許談資,至於那些陌生人,你們互相會在意半點對方的感受么
5.
我認識兩個朋友。

他們之中,一個偏愛搖滾,是夜願的鐵杆粉絲。

另一個偏愛古風和虛擬歌姬,歌單里藏了三百首洛天依。

兩人音樂喜好大相徑庭,卻是一對摯友。

只是因為他們對自己音樂的信仰都相當虔誠,我總是怕他們有一天會打起來。

但實際上,他們相處的非常融洽,哪怕是在音樂的探討上,都不會爭的面紅耳赤。

聽了搖滾愛好者的解釋我才明白。

越是熱愛某項事物的人,越懂得尊重別人的熱愛。

那些扯著信仰大旗動不動攻擊他人喜好的人,如果不是在開玩笑,那就是他的信仰,還太廉價和幼稚。
6.
Git,是個程序員使用的版本控制系統。

一般用它,管理你的代碼版本。(Beta-0.1到Beta-100)
我的朋友看見我在Git上操作項目,問我最近在寫什麼工程。

實際上,這個項目,是一堆文檔。

說白了,我在用Git,管理我的小說。

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我會用Git管理小說呢?因為我的文章里出現了四種劇情分支,選擇恐懼症的我只好把每個分支試著寫一點,然後在某一個分支上繼續創作。如果感覺寫不下去了會回退版本,寫下一種劇情。

這個過程,跟開發…很像…。

實際上我一直認為,用Git管理小說的初稿,二稿和終稿,比無限的Ctrl+X Ctrl + V 管理要明朗的多,每個階段的靈感,每個操作改掉的稿子都不會亂掉,都有跡可循。


所以,工具的使用方式,不在於大家怎麼用,而在於你怎麼用

PS:
題外話。

Git管理稿子有一個小缺憾,就是中文稿件名無法常規顯示。

像這樣,一眼看不出是哪一篇稿,還是有點小煩躁的呢。

(問題已解決…目測是我的思維又局限了…)


完。

另:本人挖坑狂魔。時而腦洞大開,偶有雞湯影評長吐槽。

方糖。


我的一個親戚,身價不知道,反正是一線城市某公司老總,從農村走出來,一步步混到現在。以前會覺得可能是他運氣佔了大部分,在對的時間去了對的地方。後來一件小事讓我覺得,成功的人,真的有過人之處。
他家買了新房子,門是數字密碼的,他的小孩五六歲,正是好奇不設防的年紀。一天在飯桌上他和老婆說起防盜門密碼,小孩聽了一遍就背下來了,他老婆嚇了一跳,告誡孩子不可以告訴別人。親戚制止了她,對孩子又說了幾串數字,讓孩子背下來,再問小孩的時候,孩子已經不記得最初的密碼數字了。
這個在心理學應該有個解釋,我不是專業人士,不太知道,但這種處理方式真的讓我覺得自己的思維有多狹隘和局限。親戚學歷不高,沒有接觸過心理學,但是這套御人之術應該是上帝給他的禮物吧。


學生為了申請學校,找工作,往往要找教授或者業界前輩尋求幫助,包括寫推薦信,介紹潛在機遇,談談對行業的認識點撥幾句之類的,
很多人認為,學界和業界大牛很難接觸,擔心對方不會答應,
還有人認為,「騷擾」對方會給他們留下不好的印象,
也有人認為,直接找「大牛」抱大腿成功率太低,
就算成功」搭訕「對方和自己水平、地位差距太遠,怎麼要求對方幫助呢?

可為什麼要擔心呢?
1. 被拒絕一次,自己又不會掉層皮,
2. 學界和業界的大牛,哪個不是天天被各種勾搭,可能根本不記得被誰」騷擾「過,也不會因此有責備的心態,他們完全理解這個年輕人想要幹什麼,又怎麼會怪你自己積極上進
說不定有一天,你達到了能夠與他們比肩的高度,再談笑間說起這事,更加是拉近距離的好機會
3. 雖然成功率低,但一旦成功回報高,就我自己的行業來講,世界前幾大律所的合伙人一點頭,基本在本土市場想找什麼實習都不愁
4. 渠道越廣泛、資源越豐富的人,越不在乎抖出點好東西打賞小輩。洪七公一開始這麼嫌棄郭靖,隨手就教一套降龍十八掌,江南七怪到是和郭靖亦師亦友,但拼盡全身本領也只能教這麼幾招;
如果一個人只有半桶水,你問他要一杯,可真是要了他的命一樣
但如果對方是汪洋大海呢?

所以,勇敢地去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些生活中很外向開朗的人會喜歡孤獨,經常獨來獨往?
有沒有哪些時刻讓你想立刻結束單身?
有哪些一開始覺得 low 後來被驚艷到的品牌或產品?
你見過的最奇葩的人是怎樣的?
如何選擇一名靠譜的牙醫?

TAG:生活 | 心理學 | 調查類問題 | 思維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