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哪些牛人發過郵件?有哪些結果?


曾有一次,我給一位已經去世的教授發了郵件,並收到了回復。

我大三選修了一門課,名叫「經典力學的數學方法」。這門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力學,以及一些辛微分形式在力學中的應用。此課很難,我也花了很多工夫。

和我同選此課的一位同學Z神向我推薦了一本參考書,「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Symmetry」,作者是美國加州理工的Jerrold Marsden教授。此書寫得深入淺出,發人深省。我廢寢忘食地研讀此書,最後順利通過了這門課的考試。

到了大四,做研究的時候遇到了一些辛形式的問題,想到在此書的習題部分曾經看過相似的問題,於是想找來答案看一看。幸運的是,這本書在前言部分提到了一個網址,稱在這個網址上可以找到習題答案。

我興沖沖地登上了這個網站,原來是作者的個人主頁。往下一翻,作者J.Marsden老教授在2010年去世了。

當時我就傻眼了。

第二天我去問老闆,說老闆當時您在美國讀書那會兒,知道這位老先生嗎?老闆說知道,我博三的時候老頭走了。

於是我默默回去想辦法。

老頭雖然不在了,但是網頁上還有個郵箱啊!我一不做二不休,發了這樣一封郵件:

尊敬的Marsden教授:

我知道您已經不在了,但是我還是希望能拿到您著作《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Symmetry》的參考答案。

我是來自中國的何鵬宇,今年秋天我將成為一名計算流體力學博士生。我在大三的時候拜讀了您的作品,它深深吸引了我。它提供了很多在力學方面非常深刻的見解,為我打開了幾何學的大門。

我曾研究過離散外微分和離散微分幾何,並在Mathieu Desburn教授的主頁上看見了您的名字。您的離去,是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我也不知道這封郵件會不會被什麼人讀到,說這麼多不著邊際的話也可能很奇怪。但是我依然摯切地希望能看到這本書的答案。

希望您安息。

何鵬宇

郵件發出去後我長吁了一口氣,看了看老頭的維基主頁。老頭笑眯眯的,十分和藹,一副有大學問的樣子。

第二天早上起來查郵件,一查不要緊,居然收到了回復!

親愛的鵬宇:

謝謝來信,我是Marsden 教授的女兒,Alison。我們收到了你的郵件,而且我非常高興能為你寄一份答案。

感謝你對我父親說的一切,我們永遠懷念他。

希望你的研究順利。

Alison

這封回復來自於Marsden教授的女兒,Alison Marsden,她目前是UCSD的一名教授,不愧將門出虎女。

附件里靜靜躺著我想要的,課後習題答案。

我靜靜地在椅子上坐了一會,閉上眼睛,認真體會了一下這一家人對科學的傳承精神,不禁感動萬分。

================================================================================
最近在學習流動穩定性與轉捩的知識,從圖書館借來了幾本Springer出版的Applied Mathematical Sciences叢書。翻開扉頁,赫然又在編者名單中看見了J.Marsden教授的名字。

於是感慨萬千。如果老先生能知道,他身後的作品,曾在一位年輕人的求學道路上,帶來了無數激勵與啟迪,那他的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吧。

寫下這些,謹以為敬。


我碩士的時候給一個叫valery fabrikant的寫過郵件,問他書裡面的幾個細節,不愧是作者,回答的超級清楚,然後我就寫了三篇文章發表了。但是這哥們已經坐牢十幾年了,在加拿大concordia大學殺了同事,他的文章通訊地址是jail的地址。。。


大一第一學期的時候上了一門題為「Intro to Translation Studies」的課,這門課期末的 final project 有五個題目,前四個題目並不怎麼有趣,諸如翻譯十頁作品再介紹作者生平、關於一本翻譯相關的戲劇寫一篇論文之類。第五個題目卻瞬間吸引我的注意,題目要求聯繫一位著名譯者,對譯者進行一次十五分鐘的採訪,錄下音頻,再根據採訪寫八頁左右的作者生平介紹與採訪感悟。當然,具體譯者與採訪主題的選擇必須事先徵得教授同意。

看到這個題目我立刻心痒痒了,因為跟其它四個循規蹈矩的題目比起來,採訪著名譯者真是酷得沒朋友,如果他剛好翻譯了我喜歡的作品那就更棒了,簡直就是利用學術借口做腦殘粉嘛。(而且另一方面別的題目都要寫十頁而這個因為有採訪剩下只要寫八頁還能偷一點懶_(:з」∠)_)

好了,既然決定做這個題目,那麼現在萬事俱備,只欠譯者了。在此之前我並不認識哪位著名譯者,而且最重要的是,教授明確要求這位譯者必須從事由其它語言翻譯英語的工作,我喜歡的許多中國譯者第一我不認識,第二他們大多從事外語翻譯中文的工作,一時我還真沒有想到有任何途徑聯繫到任何適合接受採訪的譯者。

就在這個當口兒,《三體》第一部英文版出版了。

記得那個時候期末壓力比較大,做完作業閑下來便重溫《三體》,有一次讀到一半,腦子裡突然靈光一閃,何不試試聯繫《三體》譯者劉宇昆!小劉的原創作品我只讀過獲得雨果獎的 The Paper Menagerie 與 Mono No Aware,但相比其他譯者多少比較熟悉,加之之前也在晚上讀過《三體》英文版的選段,印象最深的還是關於文革時期各種專有名詞的註解,當時心裡便想,要讓西方讀者讀懂的同時又不要讓註解太多影響閱讀體驗,也是難為小劉了。現在剛好有這樣一個採訪的課題,如果有機會聯繫到他,關於他翻譯的《三體》第一部好好聊聊,做成採訪音頻,沒有比這更酷的期末作業了哈哈。

於是我在網上搜盡了劉宇昆的聯繫方式,很明顯什麼都找不到。當時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也確實覺得希望渺茫,畢竟《三體》剛剛出版,估計小劉也很忙,即使不忙大概也不會鳥我這樣的無名小卒。最重要的是,很有可能我甚至無法聯繫到他,連一個給他不鳥我的機會都沒有。與此同時我也拜託一位母親是翻譯教授的朋友幫我請他母親尋找其他譯者,但我心裡始終沒有放棄聯繫劉宇昆的希望。

就這樣在心裡糾結了很久,最後抱著試一試的希望在劉宇昆 Facebook 的公共主頁上留了言。確實,在當時 Facebook 公共主頁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也許可以聯繫他的方式。
我寫了這樣一封私信:

Dear Ken Liu,

Hope this message finds you well.

My name is Lynda Gu. I come from Shanghai, China and I am currently a first-year student at Barnard College. I"m taking a course called "Intro to Translation Studies" at Barnard, and for the final project of this course, we are asked to conduct a 15-minute interview with a translator who translates from our native language(in my case, Chinese) to English. The moment I read the assignment instructions, I thought about you.

I have read your "Paper Menagerie" for many time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each time I read this story I cried. I am also a big fan of Cixin Liu and Boyong Ma. I have read the "Three Body Trilogy" in Chinese twice and I am now reading the English version that you translated. As a big fan of you, I really wish I could have a chance to talk to you and conduct an interview with you as my final project for the cours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interview, would you please reply to the message or email xxx@columbia.edu. You will find the details of our assignment instruction below.

Please excuse me for my abrupt message. I understand that it is perfectly okay if you say no. After all, I"m only taking my chance and trying to see if I"m lucky enough :)

The assignment instructions are as follows:

(此處太長略去)

And below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rse "Intro to Translation Studies":

(此處太長略去)

Also, if you kindly agree to do the interview, we can either use Skype or if you prefer, I travel to Boston and meet you in person.

Thank you for reading my message. I very much 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

Best Regards,
Lynda Gu

劉宇昆老師您好!這是我來美國讀大學的第一年。儘管直接在 Facebook 上留言多有冒昧,我仍然希望您能夠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採訪邀請。對於我的學校 Barnard College、該門課程 Intro to Translation Studies 以及我們的作業要求有任何疑問,歡迎您回信或發郵件至 xxx@columbia.edu 詢問。

最後,無論您是否能夠接受採訪,我都十分感謝您閱讀我的留言,也祝您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一方面知道比起中文、劉宇昆更熟悉英語,一方面又覺得同為華人,全說英語有些太奇怪,於是私信里中英文還各寫了一遍 =_=

發完私信的瞬間,整個人如釋重負又坐卧不安起來。如釋重負是因為我終於說服自己邁出這步做了件在當時的我看來天真幼稚、希望極為渺茫的事,坐卧不安又是因為,即使我覺得希望渺茫,潛意識裡卻依舊隱隱等著回復。

那天晚上我熬夜許久,卻什麼正事都沒做,重新讀了一遍劉宇昆的 The Paper Menagerie,又一如既往地哭得一塌糊塗。我在豆瓣上翻遍了之前劉宇昆的訪談,滿腦子都想著,如果真的有幸採訪到了他,關於他本人,關於《三體》,我該問些什麼呢。

沒想到,不出四個小時,劉宇昆就回復了。簡潔明了——

Lynda, thanks for your email. Can you email me at (此處保護隱私刪去) to work out a time for a Skype session? I have young children at home so timing is tricky. Best regards, Ken

那時已是凌晨四點,讀完這簡短的回復整個人都顫抖起來。

後來我聯繫了教授 office hours,在此之前也跟教授安利了《三體》與劉宇昆。教授告訴我他之前聽說過這本最新出版的科幻小說,有興趣一讀,也讀了我在郵件中附上的劉宇昆的 The Paper Menagerie。我問教授,did you cry? 教授竟然說沒有,我說 you"re the first person I know that didn"t cry after reading it! 當然,教授說採訪劉宇昆是個 great idea,我直接上 Facebook 找到他也確實另闢蹊徑。他告訴我整堂課一百多個學生包括我在內只有兩個人選擇了這第五個題目,而且幾乎每年都只有一兩個,他很期待我的採訪。

確實,事後想想我也覺得自己太幸運,如果當時沒有搜到劉宇昆的聯繫方式就放棄 Facebook 留言的希望,如果當時覺得這種行為太「天真幼稚」就不付出嘗試,也許最後我還是只能寫一篇普普通通的論文了。

之後便是我與劉宇昆來往郵件約定採訪時間,我提前想好了許多問題發給他,這樣他可以為採訪提前做好準備。印象很深,2014 年 11 月 27 日晚上,感恩節的前一天,我和劉宇昆進行了 Skype 採訪。我準備的問題很多,關於每個問題劉宇昆的回答也格外翔實,題目規定的十五分鐘採訪我們進行了半個小時,之後還和劉宇昆聊了一刻鐘。

當然我覺得因為自己太緊張,真的上場採訪發揮很糟糕。由於採訪音頻要直接發給教授聽,感覺比課堂上做 presentation 還要可怕,尤其當時還面對著喜歡的譯者劉宇昆。我有時候甚至緊張到一個最簡單的詞突然想不起來、想起來了也舌頭打結不知說什麼,不過所幸這隻在半小時的採訪里發生了一兩次,但願教授不要注意這個細節╮(╯_╰)╭

當然最後我這門課不出意料拿了個 A 哈哈哈哈。

當時多花了十幾個小時把整個採訪的內容聽寫下來了,現在放到 Dropbox 上,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眼哈哈。
https://www.dropbox.com/s/j7m41q4nlfvdzp9/Transcript.pdf?dl=0

和劉宇昆本人交流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特別、特別、特別沒有架子。他回郵件速度極快,簡單明了不需要我費心詢問任何就能主動回答我的各種疑問。採訪過程中我表現緊張、對某些特定話題還不夠熟悉,他也完全不會介意(現在想想也許我已經比大多數採訪他的記者更熟悉話題了吧)。原以為能聯繫到他、採訪他太不容易,到最後一切都如此順風順水,輕而易舉。他針對我採訪問題的回答也很有深度,絕非隨口應付了事,因此我在之後寫採訪心得也是酣暢淋漓,稍不留神就超了教授的字數規定。劉宇昆本人從哈佛畢業,在哈佛學習的內容與我現在所學的很像,想必他也經歷過作為大一學生第一個學期上大學努力而稚嫩地完成論文的體驗,當然他的學術水平一定比我高很多。那次採訪及與之相關的私人交流,讓我越來越喜歡劉宇昆。

通過四十多分鐘與劉宇昆的細聊,我也感受到了翻譯《三體》過程中許多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困難之處。不僅有諸如專有名詞的註解之類,劉宇昆也額外提到了直譯中文人名的不同譯法等等的問題。最近《三體》英文版第一部獲雨果獎,知乎上關於《三體》的討論也熱起來,也出現了如何評價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The Three-Body Problem)? - 三體(系列小說)這樣直接關於英文版的問題。雖然我也是大劉腦殘粉,但我確實覺得劉宇昆為《三體》獲獎幫了大忙,沒有他紮實的中英文功底、對中國文化與科幻本身的熟悉還有悉心的修改,西方讀者很難看到《三體》的美,也更難獲獎了。

真心為二劉感到高興。


我給不少牛人發過郵件、寫過信。

最萌的,肯定是聖誕老人的回信。

不過,這不算太特別。

我想說一個比這重磅百倍的郵件回復,

來自AI界的大神—戴密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

沒錯!哈薩比斯,就是AlphaGo之父

那個開發出AlphaGo圍棋軟體,讓柯潔都留下男兒淚的AI界領軍人物。

2010年,哈薩比斯創立了DeepMind--世上最牛的AI企業。

我男友作為神經科學方面的學霸,特別想進DeepMind工作,可陰差陽錯,竟錯過了公司招聘。

正常途徑應聘未遂, 有何突破口?

他決定放大招, 直接聯繫大老闆哈薩比斯,讓我幫著起草郵件。

(此處省略艱辛的起草過程一萬字...)

最終,我們發給哈薩比斯的郵件,不足100字。

大意是說:男友認為自己能為DeepMind作出獨特貢獻,可網上不支持投簡了,請他看看簡歷,望有機會面試細聊。

結果,哈薩比斯秒回了郵件。

還抄送給招聘的頭,讓她立即跟進。

之後的整個應聘過程,都像快進了32x似的,特別順利。

不得不讚歎大老闆的嗅覺和效率。

我們一次就被他圈粉,更深刻明白為何DeepMind在他的領導下,能大步飛進。

------------乾貨分割線------------

故事講完,進入乾貨部分。

我以前在紐約某機構干過 ,常要厚臉皮給名媛大咖們發郵件、拉贊助,所以有一系列給牛人發郵件的心得。

在此分享些實戰經驗~

  • 關於郵件標題

標題即顏值。這兩種標題最抓人:

A) 讓人看到用處的(provide utility)

B) 讓人產生好奇的(create curiosity)

閑人容易打開B類郵件;

大忙人則更傾向於閱讀A類。

如果能AB結合,效果當然最佳。

如果首次給大咖發郵件,最好克制住自己,別在標題就說大實話提大需求,這樣只會降低人家點進去的概率。

(關於郵件點擊率的研究參考:http://kraut.hciresearch.org/sites/kraut.hciresearch.org/files/articles/Dabbish11-EmailCuriosity.pdf)

  • 迷你裙式的郵件長度

給大牛發郵件,一定要短!

80字起180字止。

Tim Ferriss曾挑戰普林斯頓的學生,讓他們給大咖發郵件,寫什麼都ok,拿到回復算你行。

有個同學最牛,成功讓谷歌老闆Eric Schmidt回了信。

此同學的郵件僅20字,簡明扼要。

谷歌老闆回了他,就一個字:Tomorrow!

在Email界,能讓人2分鐘內讀完,用一兩句話就能回復到位的,才叫好郵件。

  • 找到不尋常的共同點

心理學家西奧迪尼說,

「相似性,能將兩人聯繫在一起,
而罕見的相似性,粘性最強」

同理,想與陌生的大牛迅速建立關係,可盡量挖掘些你倆不尋常的共同點。

比如說:

你們同去聽過一次意義非凡的演講;

小時候都想成為魔術師;

都討厭Swift的代碼模式等等…..

這類不尋常的共同點,能為你的郵件暖場,增加回復率。

  • 清楚說明為啥非ta莫屬

我們給牛人寫郵件,常忘了說明為什麼要找他,而不找別人。

有個社交研究報告顯示: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對你不會有特殊貢獻時,他幫忙的慾望和責任感,都會降低。

所以好郵件,應該明確說明

-你為啥找他?

-他能給你帶來什麼獨特的幫助。

三言兩語即可。

  • 通篇犀利,最後溫柔

牛人沒時間矯情,因此郵件應該一針見血,快板節奏。

但最後的收尾,可稍微放慢腳步,

表達出帶著喜悅的感恩之情。

總之,郵件的說事部分如女強人,感恩部分如小女人就對了。

最後,在前面的理論基礎上,給大家送個英文模板。

以下郵件,出自美國一小白寫手,他希望得到暢銷作家Adam Grant的指點。

通篇文筆機靈、謙遜、輕鬆自然。

勾搭牛人的郵件,他這種風格最討喜了。

聽過一種說法:

衡量一個人是否能成大事,可以看他搭訕陌生牛人的自如程度。

大家不妨找些牛人練練筆。

就從私信知乎大V開始吧,看你有沒本事讓人家回信。


其他收藏比贊多的回答:

Emma:有哪些很 cool 的公司文化?

Emma:怎樣欣賞交響樂、歌劇、美聲這些古典音樂?

Emma:有哪些羅曼語(意/法/西/葡 等)裡面很普通的詞,在英語裡面非常少用或者高大上?


想起前一段時間大晚上的中車株洲所一位「總XX」級別的大佬發過一封郵件,第二天早上7點剛起床就看到了他洋洋洒洒的回復,當時真是超感動。

我是電力電子的研究生,事情也跟我所在的電氣領域有關。起初,一位師兄在群里問了一個常識性問題——網上大量新聞報導2014年中車株洲所建成了國內首條、世界第二條8英寸IGBT晶元生產線,那麼世界第一條8英寸IGBT晶元生產線是哪個國家哪個公司的呢?

(簡單科普一下:IGBT,特別是高壓大功率IGBT,是現代電氣行業中非常核心的半導體器件,被業界譽為功率變流裝置的「CPU」,沒有它,電能的應用不會像今天這麼方便,軌道交通(高鐵、地鐵等)、航空航天、新能源發電(風電、太陽能等)等領域的發展也不可想像)

群里一片寂靜,無人能答。。。我簡單查了一下,網上還真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也是機緣巧合,前幾天一個機會,我正好與這位大佬(鑒於隱私保護,就叫「A總」吧)有過一面之緣還獲得了他的聯繫方式。而他的方向正好是半導體器件,我猜他應該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所以我向師兄建議,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發郵件問問A總,在師兄的推波助瀾下,於是就有了下面一封郵件

(其實發郵件時還真是忐忑……一般和教授老師發郵件都是討論專業的學術問題,我這個問題畢竟也不是什麼專業問題,問出來還真是有點不好意思,而且我作為一枚小碩,人家還不一定鳥我……不過反正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了……)

尊敬的******(A總的稱謂,隱去):

您好!
我是******(我的名字,隱去),上次聽了您在電力電子協同創新論壇上所講的「電力電子協調創新與中車實踐」主題報告,了解了很多關於器件的前沿動態。謝謝您的精彩報告!

最近看電力電子器件的發展史,發現很多資料提到「中車株洲所建成了國內首條、世界第二條8英寸IGBT晶元生產線」,但是卻基本沒有資料說世界第一條8英寸IGBT晶元生產線是哪個公司在哪建的,所以想請問下您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么?
(唯一在一個網頁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2/0305/1204969.shtm的PPT的12頁提到「英飛凌於2007年投資10億元,在馬來西亞居林工廠率先推出8英寸IGBT晶元生產線」,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非常感謝您於百忙之中抽空看這封有點不太正經的郵件/捂臉/捂臉……其實也就是突然來了興趣,感覺算是一個電力電子器件的常識問題吧。期待您的回復。
祝您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辛福!

2017.9.8

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惺忪睡眼看到了新郵件提醒別提多高興了,懷著期待的心情打開了郵箱,果然是A總的回郵。

我的郵件是第一天晚上22:18發送的,而A總當晚凌晨00:35就給我回郵了,而且是洋洋洒洒一大篇:

******(我的名字,隱去):你好!

很高興,你能注意到這些細節。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很湊巧,你確實問對了人。

定義中車株洲所8英寸IGBT晶元線為全球第二條IGBT線是我乾的。當時的情況是2014年6月,經過近兩年建設的中車8英寸IGBT晶元線第一片8英寸IGBT晶元成功下線,並且00001號晶元(後來被中國科技管作為國產第一片IGBT晶元永久收藏)良率100%,為了應對科技日報記者報道,並知道英飛凌在2007年在馬來西亞建有一條1200V低壓IGBT晶元線,我就告訴記者中車IGBT晶元線是國內第一條、全球第二條專業IGBT線,現有看來既對也不對。

我們一直強調中國IGBT晶元線是一條「專業」的IGBT線,因為IGBT晶元工藝與常規的微電子晶元工藝差別還是比較大的,當時國內雖有8英寸的微電子晶元線,但只能做部分的正面工藝,IGBT晶元最核心的背面工藝在這些線上根本無法流通。而中車8英寸IGBT晶元線完全是按IGBT的工藝來設計的,並且可以完成所有電壓等級的IGBT及其配套FRD晶元的全部工藝,這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包括英飛凌在馬來西亞的那條8英寸低壓IGBT線,我相信它的高能質子注入和電子輻照工藝需要到歐洲去加工,從這種意義上講它的工藝也是不完整的。

中車8英寸IGBT晶元線是全球第一條高壓IGBT生產線,我們應用了全球第一台高能質子注入機、全球第一片8英寸IGBT用高阻NTD摻雜FZ單片等許多全球「第一」的設備和材料,2012年我們在決定建設IGBT生產線時,並沒有8英寸高阻FZ單晶,所以我們在決定上6英寸還是8英寸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和不確定性,上當時非常成熟的6英寸線,對我個人來說是風險最小的,但我不甘心老是跟在英飛凌、ABB和三菱屁股後面跑,總希望能彎道超車、後來居上,經過調研並且和Topsil等單晶廠商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他們按我們的需求開發8英寸高壓IGBT所必需的8英寸高阻NTD摻雜FZ單晶硅,我們直接上8英寸IGBT晶元生產線。2013年前後是全球半導體的低谷,我們抓住了這個歷史性的機遇,整合了全球相關資源,協同創新,非常順利地完成了8英寸IGBT晶元線的建設、工藝調試和產品下線,領先於英飛凌、ABB和三菱,率先實現了1700V以上高壓IGBT晶元製造從6英寸到8英寸的技術跨越,目前這條線已經實現了IGBT、FRD晶元650V-6500V全電壓覆蓋。對此,我很高興是我率領的團隊(獲評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在高壓IGBT領域貢獻出了中車智慧與力量。

******(這一大段是他關於如今IGBT產業的一點看法,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私人的看法,也隱去吧)

作為中車IGBT項目的總設計師,我很樂意與你分享這些第一手信息,希望能滿足你的好奇心。

恭喜你,你是第一人。

******(A總的姓名,隱去)

看完這一封巨長的、熱情洋溢的郵件,真是令我感動萬分,我又想起了那次見到A總時的場景,一個帶著眼鏡、兩鬢有點兒泛白,話不多,和藹可親的技術牛的形象浮現在我腦海中。

這個問題也得到了回復,從「專業」角度來說,原來一直追問的世界第一竟然就是我國自己的企業呀。

能得到大家這麼多贊,真是很高興,謝謝大家了~~

大家就不要再在評論區具體討論A總的名字了,萬一影響了人家的正常生活我可真要愧疚萬分……


捂臉……

我給一位牛人發過郵件,雖然我一直不太確定到底是不是他本人回的……(有同學告訴我大牛一般不自己回郵件而是選擇讓助手回)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今年7月份的一天,我在維基百科的「民間科學家」頁面上的參考資料部分看到了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rard "t Hooft這篇文章:Gerard ?t Hooft, Bad Theoretical Physicist

點開看完,覺得好有意思誒

那段時間剛好是 @凡偉 比較跳的時候,所以我就開始蠢蠢欲動,想把這篇文章翻譯出來發到知乎上

當時我也沒想太多(比如之前是不是有人翻譯過了,是不是需要授權),就發到了我的專欄文章里(那篇文章已經被我改過了,詳見:如何成為一名糟糕的物理學家?)

發出來之後,寥寥幾個贊,寥寥幾個評論,所以我也就沒太在意了

7月29日中午,我收到了 @Luyao Zou 的一封私信

我當時心頭一驚:哎呀!我居然沒去申請授權!

嚇得我趕快打開郵箱給Gerard "t Hooft教授發了一封郵件(原諒我的渣英語……以及我當時真的不知道"t Hooft教授是姓"t Hooft而非Hooft

郵件發出去,我順手谷歌了一下Gerard "t Hooft是何許人也(是的,我剛開始的時候壓根沒注意到這位先生是一個大牛……捂臉……),一查Wikipedia把我嚇到了: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哇,那估計就不會回我郵件了吧,我心裡想著

三天之後,我發現我錯了……

當時我的內心一片草泥馬奔騰而過啊,哥哥我也是被諾獎得主回過郵件的人了!

/*

修正:其實是我女朋友發現他是諾獎得主的……我收到回信之後直接截圖給她看,然後發生了如下對話:

我:[圖片]
我:blahblahblah
她:哇哇哇
她:吼厲害
她:所以...
她:他是諾獎得主?!!
我:emmm他跟諾獎沒有關係呀
她:[圖片]
她:[emoji]shared
我:卧槽?!
我:我根本不知道啊!
我:沒有查過
她:[emoji]
她:厲害了
她:諾獎得主如此平易近人
我:我的個哈,我真沒查過,他主頁做的特別簡潔,我壓根沒多想,以為就是個普通的物理學教授……
我:沒想到高人都這麼深藏不露

*/

郵件里說

I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an have your translation checked by an independent Chinese physicist who could confirm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done well. In that case, I will approve that it is posted, and there will be no reason for you further to worry about it.

於是我把原文、我翻譯的內容和"t Hooft教授的郵件一股腦在QQ上發給了蔡一夫教授(不知道為啥我一直沒法at他……知乎的奇怪bug……這是他個人主頁:知乎用戶)

當時的QQ聊天記錄是這樣的

我:blahblahblah
蔡老闆:Gerard給你回信了?
我:嗯
蔡老闆:你真的牛上天了。。。

(根據蔡老闆後來回"t Hooft郵件並cc我的內容來看,"t Hooft貌似是蔡老闆的童年偶像之一23333)

然後蔡老闆給了我一個差點把我嚇暈的驚喜

蔡老闆:如果我覺得不合適的地方我會建議你做一些修改,最後你可以把敲定好的文章中文版再發給 Prof 『t Hooft,如果可以的話我倒是希望能將這個文章發到中國的科普讀物上面,主要是為了推動中國大眾對民科的認知。所以屆時你可以發信給Gerard問他是否許可。
……
蔡老闆:你的文章我可以推到環球科學上去發表,你看如何?
我:我覺得可以呀
我:如果原作者允許的話
蔡老闆:對呀,你可以寫信的時候cc給我,就說我建議的,並且說明一下這沒有商業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大眾對Gerard的這個文章有更廣泛的了解,而不是小眾討論。
我:嗯好

我當時回復得特別淡定,但是我心裡已經爆炸了,不信可以看我和我女朋友 @單衫杏子紅 (當時還不是)的聊天記錄:

我:環球科學!!!
我:我這輩子都沒想過居然能跟這樣的牛逼雜誌扯上關係!

嗯作為一個喜歡看科普的好孩子我還是知道Scientific American的影響力的……

不過很快蔡老闆就發現,2012年的時候被人在果殼上翻譯過了(怎樣成為一個失敗的理論物理學家(轉載) | 死理性派小組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最後經過一番協商,環球科學那邊同意把這篇文章發在他們自己的自媒體科研圈的網站上:如何成為一名糟糕的理論物理學家 | 科研圈 | 雞湯頻道

於是最終我們有了這個:

和這個(我一直想吐槽這個頁面糟糕的CSS……)

嗯,就是這麼個故事,這就是我和大牛Gerard "t Hooft發郵件的故事經過和結果

謝謝閱讀


這個故事其實還有後續。

今年9月24日,一個風和日麗的周日,Gerard "t Hooft教授應安徽省外國專家局邀請前來蝸殼參加「大師講壇」系列講座之「量子進行曲(The March of the Quanta)」(圖片來自於QQ群)

我當然興沖沖地早上7點爬起來去追星啦!

然後成功成為了第一批進報告廳的人里最後一個到的2333

很可惜,這是次科普講座……就……很失望……

不過訊飛的同聲傳譯黑科技是蠻牛逼的……

然後最後拿了提問的一血,還被同學誇口語好(捂臉

我問的是他如何看待modified gravity theories(完全牛頭不對馬嘴

然後就很尷尬地聽他講量子引力(雖然我關心的並不是這塊

總之提問環節愉快地結束了,大家蜂擁而上要簽名,可是我把書包落在座位旁邊了,我的Peskin還在包里呢……

當我的旁友幫我把包拿上來並且我掏出了Peskin之後,教授已經不接受進一步的簽名了……

然後x蟲上腦的我當時直接就開始跟他講說哎呀兩個月前我給你發過郵件你你記得不結果台上的話筒居然沒關!我說的話被廣播到了整個西三報告廳和隔壁轉播的東三報告廳!巨尷尬啊!而且關鍵是教授根本沒有搭理我!

哭……

(完結)


給比爾蓋茨寫過信,也收到了回信。

2004年同學校有一個印度人給比爾蓋茨寫信,說自己過得如何如何不好,在德國生活如何困難,心情如何如何鬱悶,希望能得到比爾蓋茨的幫助。

結果比爾蓋茨給他回信了,信是列印的,但簽名是用筆寫的比爾蓋茨。

最主要的是,信裡面直接夾了1000歐元現金。

我們Zollrain5那幢宿舍樓的學生知道後都激動了,交口稱讚,果真是首富啊,想得真周到,怕印度人在德國沒地方花美金,直接給的歐元。

然後有消息靈通人士打探到了印度人手裡比爾蓋茨的通信地址,都開始寫信。

我當時沒當回事,以為是謠言。直到我對面屋的那個德國人給我看比爾蓋茨給他回的信和信里的500歐元,我才相信。

我去,給我後悔壞了,當天晚上提筆寫信,第二天去郵局寄的國際信件。

然後我就等啊、等啊。。。

等了快兩個月,終於來回信了。

給我激動壞了。課都沒上,把信放在胸口兜里,直接坐公交車回家了。外面飄著雪,但隔著衣服我都能感受到首富的溫暖。

到家後,我趕緊找了把剪刀把信口小心翼翼的拆開,然後把信抽了出來。

信上寫的和我對門的一模一樣,看來都是格式信件。無非是希望我們要克服困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接著我把信扔到了一邊,趕緊繼續往信封里看,

SHIT,竟然狗屁都沒有。

你一分錢都不給我,讓我怎麼克服困難啊!

從此首富一生黑!哈哈哈

本來以為只有我這麼倒霉,結果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我這批之後,首富連鼓勵信都沒了。

看來騙子太多,首富錢不夠用了。


幾年前的時候,有個段子流傳甚廣。說蘋果的標誌,之所以缺了一塊,是為了紀念被毒死的阿蘭圖靈。

其實這個段子已經被證實是假的很多次,但是當時我校內還是微博上很多人仍然傳來傳去。我看不下去了,給蘋果商標的設計者發了一封郵件。

Rob很快給我回了信。


我給 @圭多達萊佐 發了一封郵件,打著「交流音樂」的旗號

然後大圭回了我一份他自己創作的的一首極簡主義的鋼琴獨奏曲,現在被我拿來當練習曲用來教課了。

學生普遍評價比《哈農》好聽多了,而且彈起來很舒服,訓練效果也很好。


讀碩士的時候,有天閑著無聊,拿《忐忑》的旋律當做主題寫了個三聲部的鋼琴賦格。後來國內有個人在編一本新的中國風格鋼琴曲集,想把這首收錄進去。於是我就聯繫了該曲作者老鑼求授權。老鑼聽了以後,就很大方地同意了。然後我就跟編者說可以收錄了。老鑼先生和龔琳娜女士在生活中都是非常和善的人。

但是這個事情的結局是:我被曲集編者放了鴿子。


北大舉辦的高中生模擬聯合國會議。

有個會場的議題有關教育。其中一些國家的資料實在不太好找。於是答主的一位學長在新加坡官網上找到郵箱,發了詢問郵件。很快那邊就回復了相關資料。

其他小夥伴很震驚。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分別給幾個國家發了郵件。都有回復。(好像是德國還要求開具證明,證明你確實是要開模擬聯合國會議,不然資料不能隨便給。)

唯獨沒有收到回復的是中國代表。他給天朝教育部發了郵件,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想起自己留學時的一段經歷,特地去翻來郵件。

再確定好去的學校後,我就去學院的官網一個教授、一個教授的翻看他們的介紹和研究方向。最後找了一位厲害也有趣的教授。讀了但沒懂他的幾篇論文後,買了他的一本書,還中文翻譯版的來看,也沒懂。只好硬著頭皮給他發去一份信:

Hi Prof. xxx,
How are you? My name is Peng Gu, I will be a new CS graduate student in NYU this fall.

I am interested in your recent researches on xxx and xxx. Your previous works, such as xxx and xxx are also my areas of interest. In fact, I am reading your book "xxx" published in 2002. It"s a great book, easy to understand, covering many different aspects from xxx to xxx, and the cases from xxx are valuable. I am learning a lot from this book.

I am wondering if you have any project that I may be able to get involved in. My resume is attached, where you can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me.

By the way, I plan on taking your two courses "xxx" and "xxx" in this fall semester.

Thank you,
Peng Gu

幾個小時後就收到回復:

Great. I"m sure we"ll think of something.
How much systems (network, driver, file system) programming have you done?

我回復後,又幾個小時收到:

Sounds good. If you have time, could you see what you can find out about ODBC drivers on windows.
On linux, we intercept calls to the driver and we"d like to do the same thing for windows.

一周後,終於搞出點成果:

I tried the hooking technique introduced on the book "Gray Hat Python", it didn"t work out.

But I"ve managed to intercept the calls to odbc32.dll by creating a proxy dll. So applications calls ..... the proxy dll routes the calls to original dll and returns control back to its caller.

The log file for a simple odbc code example is attached.

然後又幾個小時後就收到回復:

Thanks. xxx will contact you about a more precise spec of what we want.
Best,

幾個月後,我去了美國。到美國的第二天,我就去見了教授。他竟然邀請我去他家了,這次他再丟給了我一個測試,用 Python 實現一個演算法。最終如願以償,通過他的測試,給教授打工一年多。一年多里很多東西都是邊學邊做,每周要向他彙報,晚上及周末的時間基本都花在項目上。辛苦,但也是我專註力最高,成長最快的時候。

也因為這個項目,熟悉了 Python 和 Web 開發,然後 12 年暑假去了 Youtube 創始人剛成立的一家新公司實習。多多少少由於實習期間的一些經歷,後來自學 Objective-C 做 Lenote 的開發,然後休學一年去做了點其他想做的事兒。休學期間,在一個 iOS 大會上認識了現公司的 CTO,也因此畢業後加入了 Glow。

最後什麼結果?我不知道,還太早了。因為人生就像一條路,一會東,一會西,每個決定都可能改變你的方向。當初發郵件的時候,我怎麼也不會想到「現在」。但現在回頭看看,所有的點都連接起來,所有的事情好像從那一刻都註定了。

所以不要太關注最後結果,你永遠預測不了會是怎麼樣。走好現在的路,用心做好現在可以做的事,相信最後也不會太差。至少,某一天回頭看時,不會覺得遺憾。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
Peng


兩年前的答案為什麼今天突然多了這麼多人來點贊啊。。
說一下後續好了,15年的冬天我去了波蘭見他了,從此成為至交。16年十月為他組織了一場巡演,給他做助理和翻譯。之後一直有斷斷續續的聯繫,上周他告訴我他在西班牙賣藝。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網易音樂人:何雪陽。

原答案:

視頻封面波蘭指彈演奏家Piotr Kr?pe? - Illusion【HD】—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兩年前我剛接觸了指彈,還停留在彈押尾岸部的階段,偶然看到了這個視頻簡直驚為天人(當時並不知道有延遲這種東西呵呵噠) 然後就覺得他好厲害哦咦仔細看似乎還有那麼點像Sheldon呢。這個視頻結尾有一個他的網站,好奇之下就點進去了。

當時他的官網還不是現在的樣子,非常非常的樸素。布局有點像QQ空間,簡介,相冊,視頻,這樣一排按鈕而已再加一個背景音樂,但是我卻捨不得關掉這個網站。

為什麼?因為背景音樂太好聽了。

當時我就想,我一定要學會這首曲子。
我一定要學會。

無奈當時能力有限不會扒譜,只能每天打開電腦的時候默默地點開他的網站,聽幾遍這個曲子,希望有一天能開竅,能夠把這首曲子扒下來。就這樣大概過了一個多月,兩分鐘左右的小曲子我一點頭緒也沒有。我又有種奇怪的心理,總覺得這首曲子是只屬於自己的,並不想分享給朋友,或者求助於其他高手,只是想靜坐的時候,默默地彈給自己聽。自己又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決定劍走偏鋒,寫一封郵件給他本人。大意就是我在中國的網站上看到了他的視頻,去了他的官網很想學習背景音樂,請問那首曲子的名字一類的。其實當時根本沒指望他會回復,人家是大師,是藝術家怎麼可能理我這種小菜逼嘛。沒想到第二天我一覺醒來,他居然回復了。那一封郵寄我一直留著。

Hi!:)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It"s amazing that you found my music in
China.
I"m very pleased. The melody in the background of my website has a
title
"Minimal". This is my composition.

I play guitar for 20 years.
People call my game "fingerstyle" or
"fingerpicking". For me, music is free.
I do not like to be specified. I
love to play the guitar.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I believe that art
must be linked to metaphysics. In the art of
playing technique is
important but the most important is metaphysics, spirit,
sensitivity.

Currently I record an my album CD. In fact, it is almost
ready!!

It is a pity that China"s Internet is not free.

Be
persistent in learning. Guitar is a beautiful instrument. Find a
good
teacher.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

Is China"s fingerstyle
is popular?
Do a lot of people playing the guitar this way?

All the
best!!

Piotr

啊。。。雖然他只告訴了我曲子的名字並沒有告訴我怎麼彈也沒有給我曲譜,但是大師回復我還是好激動哦~我最開始以為他不教我怎麼彈是出於版權意識但是後來我發現我錯了,其實是他的英語水平不能理解我的求譜的意圖。。(真不是黑他後面還專門錄了視頻教我彈琴…

他英語很差,只會一些簡單的語句和音樂有關的辭彙,但是我的郵件他基本上都會回復,他和我說每次回郵件都要用Google translator,挺麻煩的。身為大師,還能這樣耐心地對待一個小粉絲,除了感激感動,無以言表。

再後來,慢慢熟稔了起來,我們會說一些生活的話題。他告訴我他還是個哲學愛好者(哲學家?

Recently I think a lot of. ( to reflect on the sense of
life)
You don"t know aboute that I"m a philosopher.

I studied 8 years philosophy. I really enjoy learning. I really enjoy
ways of thinking, thought human.
When I was a child, I didn"t like to learn. When I went to
collage/studies, I fall in love science (learning)

我們都喜歡皮亞佐拉

I like Piazzola

雖然有的時候真的很想吐槽他的英語(plan 和plane傻傻分不清楚

I have a plane:)

但是他也會吐槽一下自己的語言水平爆個粗口:)

Fucking languages !!!

因為他我買和他了相同的一把琴:)

會發一些生活照片(他手裡的琴弦是我寄給他的

會寄一些東西給對方:)這樣感覺對方是真實存在的

郵箱里幾乎都是和他交流的郵件:)

我應該去回答問題和自己的偶像做朋友是怎樣一種體驗:)希望能在一年內攢下去波蘭的機票:)
兩年多過去了,我們從未也沒有見過。通過冰冷的鍵盤,我們發送了一封又一封熱情的郵件。他想來中國演出,我想去波蘭找他學習,我們兩個窮逼誰都沒有錢買機票。這一天不會遠,也終將到來。

謝謝你我的朋友,你讓我愈發堅定地將音樂作為我終生的愛好。

最後 男神視頻鎮樓。
視頻封面波蘭指彈手Piotr Kr?pe? - TP【HD】—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說個小秘密噢。這個視頻其實是送給我的,在視頻前面其實對我說了一段話。但是他太懶了,懶得從新錄一遍,就把前面那段話剪掉直接傳YouTube上然後被優酷上一個指彈愛好者轉過來了。。
當時在優酷上看到這個視頻內心有幾隻可愛的草泥馬在跳愛情買賣廣場舞。。=_=

唯一的原版在我手裡!但是我誰也不給!哼!

傳送門 男神視頻錦集:)
波蘭指彈演奏家Piotr Kr?pe?
演奏會現場:波蘭指彈家Piotr Kr?pe?獻藝兩首原創曲【HD】
贈娘親:波蘭指彈演奏家Piotr Kr?pe?
Fingerstyle Guitar
Piotr Kr?pe? Marek Bakalarski Fingerstyle
PIOTR KR?PE?


嚴禁轉載。

眾所周知,套磁是研究生申請的重要環節,此處為某人收到的回復匯總,除混沌邪惡以外均為回復的郵件中的原句或稍加改動(具體哪些大牛……我就不說了,任君想像咯)

嚴禁轉載。

以上


禁止未授權轉載,如想轉載請聯繫我。

大家都提到給各自領域的大牛發郵件,我這兒說一個很多很多人都知道的,因為只要你考過雅思就一定知道的一個名人,當然也是牛人——慎小嶷

這個小經歷,包括當時考雅思伴隨的很多故事,我都沒怎麼跟別人講過,因為這只是當年來劍橋之前那一段混亂的雅思備考過程的一個小插曲,之後也沒有再聯繫過,可是配上我那兩個月跌宕起伏的可以拿來寫書的雅思備考經歷,就十分珍惜這過程中發生的許多神奇的小故事。因為當時哪怕是陌生人的一句話,都對我是非常大的鼓勵。

如果你有耐心,就聽我現在絮絮叨叨的講講那段拼搏的歲月吧。為了清晰一點,我把後面的故事大致分割成了幾個小節。我會盡量簡短的介紹那段時間的相關經歷,但是因為和慎老師的這些郵件往來,和當時的許多經歷和心情不可分割,所以順便講講。不願意看故事的童鞋(我覺得你不會),我把郵件往來的部分用黑字標註了,雖然你只看那部分也看不出什麼所以然。。

說來也是奇怪,那年是很神奇的一年,有許多好運,同時也有很多霉運。2013年我本科剛剛畢業,推上了清華的研究生,可是在第一年我選擇放棄,去申請劍橋的碩士,諸多原因這裡不表。可是畢竟沒有十分的把握,所以2013年冬天,碩士第一年的冬季學期,我上著碩士的課程,還有北大經雙剩下的1、2門課程的同時,準備著申請材料。當時快忙瘋了,完全沒有精力再顧及英語,好在劍橋可以暫時沒有英語成績單申請,而英語只作為一個condition出現在offer中,只要在來劍橋之前達到英語條件就可以,於是我決定來年再考英語。2014年春,我拿到了劍橋的offer,是預計2014年10月入學的。更加幸運的是,我居然拿到了一個全額獎學金,這對於一個碩士生著實是非常少見,所以當時的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覺得是上天保佑,劍橋離我就差英語這麼小小的一步了。

現在想想當時真的是大意了,或許對自己英語基礎比較自信,覺得英語最多複習上兩個月足矣。大概是3,4月的時候,我開始複習托福,可就在我正準備去考我的第一場托福時,英國Home Office 在5月出台新政策,由於英國本土的幾場托業考試出現作弊,英國決定所有來英簽證的英語條件,只能通過雅思考試完成,托福考試作廢。這對於所有來英留學的同學是場大地震,因為很多同學一直以來準備的都是托福,雖說都是英語,可是備考思路和技巧是完全不同的。

不過當時過分輕視雅思的我,當時也沒太在意,覺得反正自己也沒怎麼複習托福呢,「沉沒成本」也沒有很大嘛,心理上可以接受,再轉戰雅思就好了嘛。於是我慢悠悠的開始複習雅思,很自信的報了第一場6.19號的雅思考試,現在想想覺得真是淡定,10月份就入學了,6月份才第一次接觸雅思,開始第一場雅思考試。。

這個過程中最最關鍵的一個點是,劍橋對入學者的雅思要求是4個7。總分7.5一點也不可怕,因為擅長閱讀和聽力的中國人,稍微複習一段時間,閱讀和聽力基本上就可以8,9了,總分基本上7.5沒跑了,可是!寫作和口語是最最難的部分,不管你曾經高考英語是考過150,還是寫出過各種漂亮的大長句,在雅思考官的筆下,很可能連6分都不到。

這些都是我後來才明白的道理。總之我就渾渾噩噩的去考第一場了,自然結果不好,閱讀聽力是8,8.5之類的已經忘了,但是清楚的記得寫作6,口語6. 可是我當時仍然非常naive,覺得「離7就差了一分嘛」,再複習一個月,提高1分還難?

—————7月—————

不知道該如何形容7月。晴天霹靂?可能顯得矯情,但確實是。7月是整個後來各種坎坷的開端。

7月份,我大搖大擺的複習了一個月,到7月末的時候考了第二場,結果是口語6,寫作5.5....當時有點懵了,因為很多同學已經開始打包收拾去英國了。我急忙申請了劍橋的eap(劍橋自己的語言測試,非常水,每年的題目固定不變,是通不過雅思等語言要求的第二選擇,很多同學雅思考不過就靠這個過了來劍橋的),沒想到劍橋同意我測試了。當時內心一陣欣喜,覺得去劍橋基本就板上釘釘了吧,因為我周圍還沒見過eap過不了的人呢。

可是就像後來發生的很多奇蹟一樣,我的eap,真的沒過。。。eap口試後的第二天,就是7月30號,收到結果說eap沒過,我必須憑藉雅思考試4個7才能來劍橋。看到這個結果感覺像天塌下來一樣,因為當時已經是7月底了,而我最近一次的雅思成績,還只是寫作5.5和口語6而已。。而且經歷了兩次雅思考試的我已經完全領教了雅思寫作和口語的威力——它們和托福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我裸考托福的口語和寫作可以25+,可認真備考後的雅思只能到寫作6口語6. 而且,7分是一道大門檻,它的要求比起6分來說,絕不僅僅是1分那麼簡單。。所以,且不說在10月前我能不能考到7分,就算我發動神力,突飛猛進考到了4個7,那劍橋的審批程序再加辦簽證的各種時間,恐怕也來不及了。

當時的我是焦頭爛額,一方面我清華碩士這邊已經完全沒有在顧了,因為已經做好離開的準備。因為埋頭複習雅思,已經很久沒有和同學好好說話了,也沒有細細跟他們講過自己整天在做什麼。現在想想估計當時舍友也覺得我當時相當的神秘。。對於碩士的導師,心裡很對不起,可是因為忙著複習雅思,完全沒有辦法幫忙做事。。所以在知道eap結果的那天晚上,我哭了很久很久,已經很久沒有那麼崩潰了,就是那一瞬間腿腳發軟,不知道該怎麼辦,去向何處,覺得之前拿到offer和全獎的欣喜全部煙消雲散,眼前的爛攤子也不知該如何收拾。

—————8月· 重新出發 —————

當然,作為一個極其倔強剛毅的人,即便當天晚上天塌下來,第二天還是要把鼻涕擦一擦,重整旗鼓。不管希望多大,我決定抓住8月的時間,背水一戰。我重新制定了雅思學習計劃,報了8月下旬的在香港的考試(大陸早已沒有考位了)。我期待著奇蹟發生(或者說只能期待奇蹟發生),如果8月底過了4個7也為時不晚。

好,背景大概交代完了,下面是發郵件這個事兒的開始

大概就是被eap fail的那天晚上吧,或者過了幾天的某個晚上,當時抽風了,可能覺得反正已經灰心喪氣,就做點平時不會做的事情。我當時在看慎小嶷的十天系列,看到他刊登的讀者的郵件之類的,就突發奇想給他寫了一封郵件。當時的我寫郵件的目的是什麼呢?根本沒有任何目的。我知道慎小嶷已經「隱居江湖」了,而且離我千里之外,我又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烤鴨,他不會給我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而且我也不像別的考生,有一個漂亮的成績單去給一個反饋什麼的。也許我當時就是想給一個陌生人念叨一下吧,況且這個陌生人,還是每個人考雅思時期應該願意去「拜一拜」的人

我的郵件大概寫的就跟我現在說的一樣零碎和絮叨,大致就說自己退了清華的研究生,已經拿到了劍橋的offer和全獎,居然在最後關頭折戟在了雅思上,現在非常迷茫之類的。在當時那種複雜和失落的心情下,估計我的口氣寫的像一個怨婦。郵件的最後我並沒有問什麼問題,也沒有什麼過多的期待,就這麼發了。好像一種發泄,覺得說不定慎小嶷今天心情好,在成千上萬的郵件堆里看到了我的郵件,當然看不到也沒關係。。

幾天之後查郵箱,慎小嶷居然回復我了!他首先說sorry to hear that,然後寫了很多鼓勵的話,最後說happy to help,比如可以發給他作文或者錄音,幫我指導指導。

我當時的反應完全就是:天哪!!!慎小嶷不僅看到了我的郵件,而且回復我了,而且說願意給我點兒指導!我想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什麼感覺吧,就只有「奇妙」二字可以形容。放在當時我的心情里,就像是烏雲密布的天空給了一點兒陽光,但是也只是一點兒而已,因為他除了讓我興奮那麼幾分鐘也幫不上我什麼太大的忙。。除非可以立刻讓我考到4個7.

於是,我在後來在香港備考、考試的那段日子裡,跟他又有幾封郵件的往來,基本上是發了一篇我的作文,和我的錄音,他給我一些指導意見之類的。當時的我,知道這種遠程的指導畢竟是有限的,但也非常珍惜,只為來自雅思大牛的支持和鼓勵。在香港的那兩個星期里,遭遇過許多冷眼,也和香港大學生吵過架,加上雅思考試的壓力,每天過的非常不開心。一點點的惡意,就可以讓我莫名的崩潰大哭;而一點點的善意,也可以讓我的心一下子融化。

—————9月· 谷底 —————

寫到剛剛你可能覺得發郵件這個事兒差不多完了吧,都好幾個郵件來回了。可是事情就是這麼戲劇化,當時的我也想不到後來又發生了很多事兒。8月底,又一個月了,在香港考的雅思結果出來了。我抱著一點點希望,打開了成績的網頁:寫作6.5,口語6.5。一聲嘆氣。已經8月底了,還來得及嗎?10月1號就開學了,還能怎麼樣呢?況且兩個6.5到7分,也不是說考就能考的啊。

周圍最親的家人和朋友,看我奔波的樣子,說要不就不考了吧。我卻淡定的查了一下整個亞洲的9月份考場,說9月4號和6號,在韓國和新加坡還有考位,9月6號應該還勉強來得及,如果我能考過的話。不管他們多麼懷疑,我還是報了。

然後我給慎小嶷簡單回復了一封郵件,大致就是說了這次雅思考試的分數,沒過,已經報好韓國9.6的考試,非常感謝幫助之類的。

於是,我簡單整理了一下行李,訂了一周的韓國酒店和機票,飛去了韓國參加4號和6號兩場考試。

在4號考試之前,我更加瘋狂和快速的複習,為了節省時間,在機場我也在看作文書,到了首爾一到酒店,就得打開電腦和淘寶上的外教練習口語。當時的感覺,就跟自己根本去的不是韓國,而是在北京坐了一班地鐵似的。。

對於這兩場考試的結果,也許你以為只有過了和沒過(比如又考了個6.5)兩個結果了吧。當時的我也這麼認為。可萬萬沒想到,如此戲劇化,當時真的出現了第三種結果。

4號和6號的口語考試,安排在了同一天,就是7號的上午,中間只間隔半個小時。我當時的打算就是兩場口語連著說了。當天早上我提前2個小時出發,坐地鐵到江南站(根據地圖,考場離江南站非常近),可是因為考場標的很小,谷歌定位不清晰,我想索性打個車,計程車司機肯定比我知道路啊。當時出了江南站,離考試還有1個小時,時間是非常充裕的。我打上了第一個車,非常淳樸的韓國大叔,只可惜——不會英文,一點英文也不會。好在我寫了韓文地址,遞給他,大叔表示不知道這個地方!我當時很驚訝,有點慌,但還是讓他查一下。他查了一下導航儀,冒出來一堆韓文地點,我根本看不懂,就指著第一個,覺得肯定是最近的,讓他試試。然後他就開著車開始帶我繞來繞去,越繞越遠,我們之間還完全無法進行語言交流。。最後萬般無奈之下只好下了車,一個小時也折騰差不多了。不過這裡想說,大叔人真的非常好,中間聽不懂,沒給我帶到地方的時候,他特別懊惱。

下了車,我拿著谷歌地圖一陣狂奔,找到了谷歌地圖上標註的考場,發現來到了一片居民區。。根本沒有任何樓像是有考場的。此時離第一場口語考試只有5分鐘了。我突然感覺到完了,情急之下又叫了一輛計程車,覺得總不至於每個司機都不知道路吧。然而,雖然這個司機表面上知道路,但是他知道的那個是錯的。。總之也是繞來繞去沒給我帶到地方。不過司機最後很愧疚,所以沒要我的錢。。順便說一句,韓國很多民眾真的人都太好太好了,是我見過的最淳樸的。

那個時候,別說第一場了,第二場口語考試也已經過去了40分鐘,我在最後一刻才想起一個韓國朋友的電話,給他打了電話,他幫我查了半天,找到了地址,我發現,原來就在離江南地鐵站走路不到5分鐘的一個地方。。。

抱著最後一線希望進了IDP考試中心,我是哭著求他們給我一個機會考一次(雖然我覺得當時我的狀態就算考也不可能過7分),管理人員說確實不行,因為我遲到太久。

我就那麼愣愣的走出考場,整個人像變成木頭一般,面前是首爾熱鬧的大街,恍惚覺得自己怎麼在這裡,接下來去哪,幹什麼,似乎連回酒店的力氣都沒有了。我設想了很多次6號考試的結果,6,6.5,7,7.5,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是0分,而且是因為很可笑的遲到。因為這是對我來說最後最後的一個機會,即便我沒有把握可以考過,但也不應以這樣愚蠢的方式直接扼殺了它。

用最後一絲力氣回到酒店,給男朋友和最好的朋友發了條微信,這樣的事情,我真的恥於告訴其他任何人了。男朋友又無語又替我難過,好朋友也是,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真的折騰的夠多了,算了吧。

現在想想,好在我的腦迴路真的是清奇,好在我是那種真的不會被輕易打敗的人。我竟然在萬念俱灰、想跳樓、抱頭痛哭一個小時之後,打開雅思網站,查了下一次考試的時間。。。9月20號。我打開日曆,看了一下出分的時間,10月6號,已經開學一周了。可是如果10月6號出分過了,並且劍橋審批手續+辦簽證時間在一個星期之內,那我算遲到兩個星期,應該還是在合理範圍之內的?!

但是這個結果,是在多個約束條件下的,並且每個約束條件都是小概率:我現在這樣極大的壓力和極差的狀態下複習一個星期;10月6號可以考過4個7;並且劍橋速度夠快,能夠1天之內幫我處理;英國簽證中心也夠給力,可以一個星期出簽,因為很多人都是一個月才出的。。這些條件必須同時發生,意味著每個條件的概率還要相乘,才能趕在開學兩周內去劍橋。。

這種時候,已經不會有人再理解了,因為確實已經超出常人忍受能力範圍。但我就這麼立即決定並報了。當天晚上我坐飛機回到北京,回到宿舍繼續複習。

離9.20考試還有一個星期,已經無數次將未來的考試視為「最後一場考試」,已經無數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所以這次也沒什麼稀奇,早就習慣了。只是這最後一次,讓我真的明白什麼叫真的破釜沉舟,因為這次過後,就真的不會再有機會了。這個星期,我相反異常的淡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淡定了。

說來也很奇妙,最後這一周,我報了顧家北的班。以前只是聽說過他,對他的方法將信將疑,只是因為被無數個雅思「名師」坑過之後,覺得最後這一個星期需要一個東西讓自己再有一個實質性的提高,以確保9.20可以過7. 事實證明最後一周報他的班是明智的,他的方法讓我把很多自己總結的東西明晰化,也因此,我結識了雅思神壇名氣最大的兩位大牛。

9.20,重新來到首爾,相反卻出奇的淡定,尤其是最後的口語考試,雖然在進入考場的前一秒,我的心跳的都要飛出來,可進去的那一瞬間,我改成了淡定的微笑,像是非常自信自己可以拿7似的。

考完的那天晚上,我獎勵自己在酒店附近吃了一次烤肉(首爾烤肉非常貴,而且是兩人起烤,我那天豁出去了,說我要兩人份的),然後去明洞轉了一圈(明洞就在酒店旁邊)。明洞是中國人來韓國旅遊必經之地,如果我其他時候過來,應該也會像那裡的每一個遊客一樣興奮吧。可當時的我,像一個跟那裡的世界格格不入的閑雜人等,手插口袋,帶著疲倦的木然的表情,穿梭在琳琅滿目的化妝品中,看著遠處的霓虹燈牌子,恍然覺得自己好像走在北京的街上。那段時間因為太混亂,頻繁去韓國,已經完全混淆了時空,覺得韓國就像在五道口一樣出門就是。那天晚上完全沒心情,什麼都沒買就回酒店了,後來想想,確實有點後悔。。

回來之後,居然收到了慎小嶷老師新的郵件,他問我9月6號的考試如何,我當然沒臉提遲到的事,只能簡單的說自己沒過,已經又考了9.20的,當最後一線希望吧。可能慎老師都覺得不太有希望了吧,所以只是簡短的回了加油之類的。

—————10月· 突然的驚喜—————

又經歷了忐忑的兩周,終於熬到了10月6號,因為覺得自己寫作發揮的並不好,所以當天查成績心情極其的複雜。和之前出現的所有不論好的還是壞的奇蹟一樣,上天又一次給了我一個戲劇化的結果:閱讀8.5,聽力8,寫作7.5,口語9!總分8.5!我當時眨了眨眼睛,確認自己沒看錯,又登陸了一遍,確認不是系統錯誤。。因為從來沒碰到過口語9分這種分數。。

和之前的每一次考試出結果一樣,我設想過無數情景,要麼是6.5沒過,要麼是7分險過,但我從來沒有想過,上天會又以這樣一個完美的讓人不敢相信的結果,讓我過了雅思的4個7,完成最後千鈞一髮的這次考試。

那天自然是有的忙了,給家人、好朋友發消息,給劍橋的教授寫郵件申請延遲入學,給劍橋招生辦發郵件申請各種辦理手續,預約使館簽證。。。當然,百忙之中,我不忘給慎小嶷發了封郵件,說了一下自己新出的分數。因為太高興了,還給顧家北也私信說了聲。顧家北也很驚喜,在我當時的那個qq群班裡廣播了一下,好多人過來私信祝賀我。。。

當天還有很多小插曲,比如第一時間把好消息分享給好朋友的時候,她回復我說:「老郭,讓我們抱頭痛哭一場吧!」 就這一句,當時差點淚奔,真的很想拉著她一起痛哭,感謝這孤獨的兩個月,有她的陪伴,即便大多數只是在微信上。。

還有本科的同班同學,後來去美國讀書了,之前沉淪的時候跟她發過幾條微信,雖然她並不能真正感受我當時的處境,但還是送了我一句不知道從哪兒看到的名言,前半句不記得了,只記得後半句是Amazing things will happen. 得知最後結果的那天晚上,我發了條朋友圈,她在下面激動的回復我說:「我說什麼來著,Amazing things will happen!!!」 是啊,覺得這一切就像是老天開的玩笑,讓你跌入谷底,又在最後一刻把你拉向頂峰。

還有許久不聯繫的一位學姐,她大約只是模模糊糊知道我在為雅思奮戰,後來得知我的好消息之後,激動的發了一條朋友圈,即便她並沒有目睹全過程,也跟我不熟,但那份為我而高興激動的心情,十分感動。

大概是我飛機在倫敦希思羅機場落地的時候,收到了慎小嶷的回復,當然是祝賀,語氣里全是激動和驚喜,用了一連串的感嘆號,我想他7月莫名收到我一封這樣抑鬱的郵件,然後就跟著我像坐過山車一樣目睹了我雅思全過程,最後看到這樣的結果,也有點感同身受的感覺了吧

這些郵件一直珍藏著,包括後來因為上了一周老顧的班而結識了老顧這段經歷。。在這段混亂而珍貴的歲月里,能意外認識兩個大牛,一直覺得是萬分美妙的事情。

現在我是劍橋博三了。經常想,如果那天在首爾的酒店裡沒有堅持那最後一刻報了9.20的考試,如果最後沒有以這樣驚喜的分數考過,我現在會在哪,在幹什麼,一切都會和現在不一樣。不敢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只是覺得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人,某一刻小小的信念,也會如此的改變人生軌跡。

---題外話---

那個時候的我,現在想想覺得挺酷的,真的就是一個說走就走的獨行俠——前一秒看完雅思參考資料,下一秒打包收拾跑到機場坐飛機去。8月和9月兩個月,我基本上就是一個人,穿行於香港、首爾和北京的大街上。有時時間久了沒人說話,覺得整個人很不對勁似的,會望著大街莫名的流淚。現在想想,居然很懷念那段堅強的日子,真的很勇敢,很酷…酷斃了,沒有比那更酷的日子了。

除了上面說的主線的這些過山車般的故事,其實還有很多小插曲,現在想來非常神奇。這整個過程中認識的兩位大牛,還有許多陌生人,老顧班裡認識的,還有去韓國飛機上認識的,還有在香港因為被城市大學學生驅趕,而跟其大吵一架等等。。每個故事都可以寫一大段了。今天先寫到這兒,血槽已空,改日有空再寫吧。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歡迎點個贊,給我留個言,感謝你看完這些瑣碎的文字。這些事情過去了3年了,現在想想仍然會心潮澎湃,所以有些絮叨,鞠躬,感謝。

當然,想聽別的小插曲的也來點個贊,留個言,我改天補~


1. 我校菲爾茲獎得主Richard Borcherds:

他在我的dissertation committee里,去年我考完qualifying exam,他對我們從物理角度對高斯和做的推廣(用二維超對稱sigma模型的配分函數來解釋多變數的Landsberg-Schaar公式 )給出評論:

倒數第二封我問他以後我物理研究中碰到的問題能不能都去問他,他說沒問題;

今年暑假做量子引力的時候正好碰到了和他老本行moonshine有關的問題,被卡住好幾天,實在沒辦法了就打擾了他老人家:

約好了時間,當天就解決了問題,我也深深地被大牛的洞察力所折服;

2.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數學系教授王正漢,也是Microsoft Station Q的資深研究員,博士導師是另一位菲爾茲獎得主Michael Freedman,也是Station Q的director:

之前的量子引力文章Topological Entanglement Entropy in Eulicdean AdS3 via Surgery在9月份掛上arXiv後,因為裡面涉及凝聚態中的anyon,正好是王教授的研究方向,而且他在十月初也掛了一篇題為Beyond Anyons的短notes討論了anyon今後可能的發展,其中有與我們結果相關的猜想,他就邀請我和妹子去訪問:

商量好去哪條trail hiking之後我們都答應了;

這學期我也在上Freedman另一位學生Ian Agol的扭結理論,他是去年數學突破獎的唯一得主,看來去UCSB要抓住機會找Michael討論數學啊


隨便上來碼兩句。
目前為止和本行業通過郵件的最大牛還是……呃……我博導…………(給你們安利一下:Andreas Speer Wikipedia )真是個神來的,不過非常龜毛,要求很嚴………………
好了講其它的小故事。
小學還是初一的時候曾經給一個蠻嚴肅的文學(啥?1)雜誌社投稿,編輯很有心情地回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你還是太年輕,要學習一個。(真的很長的信,回國找到了再貼)
初中開始喜歡聽短波收音機。問德國之聲要過好多好多東西,比如德國的報紙啊,《明鏡周刊》啊(諷刺的是,來德國以後我從來沒買過明鏡),還有他們一整套的德語教材(安利一下:iTunes - Podcasts)當時的原版教材和德語原聲帶實在是美哭(後來我一直沒找到德文版的講解)。
給某個基督教電台寫過信,得到了一本新約和一堆資料。
高中
曾經給某個基督教電台寫信,問你們如何看待《達芬奇密碼》?回信超!級!長!大概的意思就是把那書批判了一番。說你們年輕人不要聽風就是雨,什麼都想搞個大新聞,naive之類。
給伊朗伊斯蘭對外廣播電台華語台http://chinese.irib.ir/ 寫過信和投稿,得到了一些小獎品(好像是書),古蘭經,每年送日曆。
日本國際廣播電台超小氣的,好像只送過明信片,嗚嗚嗚嗚。
高考前問過某兩位超級大教授應該選哪個學校,教授回信超級詳細(我在另一個問題中回答過,不展開)。

上大學了,和教授通信就家常便飯,編輯什麼的根本不夠看,就沒什麼特別想寫的了。來到德國,那些頭面人物見得就更多了。
反正我對政治人物也沒什麼興趣。

其實我的人生蠻平淡的。

沒給http://www.rfa.org/cantonese/service_onecolumntop寫過信還蠻遺憾的。


慚愧,通過信的最大的牛是導師,但是不準備說這個。

大學的時候有段時間很迷戀網路小說,壓力太大了,看小說調劑下。但是我很窮啊,夏天連冰淇淋都捨不得吃,難得買一次水果,高中的衣服穿了大學四年,有時候20塊錢要花四五天,在上海。偏偏我喜歡的作者又是個大V,所有的文都是VIP,要花錢買。不得已我就去下盜文看,就是百度文庫啊盜文網站啊論壇啊之類的地方,像老鼠打洞一樣翻翻翻。後來心裡實在是過意不去,我給她寫了封郵件,交代了自己的一些情況,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求她原諒,只是想表達一些歉意,說等我畢業了掙了錢一定把看過的VIP章節都買下來,畢竟人家是靠碼字吃飯的。

很快她就回我了,叫我心理壓力不要太大,先好好學習要緊,說我喜歡她的文字她很開心,就當她每天請我吃一根雪糕了。

這樣講可能有些矯情,但是當時她的小說還有這封溫馨的郵件,真的是照到我心裡的一束光(*^__^*)


當年讀書的時候跟著老闆混,難免要帶個學生、指導個實驗,批幾個作業什麼的。

老闆某學期不知道為什麼居然帶計算機網路原理課程 ,教材是Andrew S. Tanenbaum寫的著名的《計算機網路》,阿姆斯特丹Vrije Universiteit著名教授 一名:

這就是教材,當然貌似還是第2版還是第3片的影印書:

老闆有事出國一小段時間,他布置的作業有幾題真的有難度,我這個喜歡編碼的還真不會做,網上還不像今天容易找到答案。於是在實驗室里,照著書上的郵件地址和要求給教授去了封郵件。

在前言里,教授要求用大學edu的郵箱發郵件,講請是哪個學校的老師,他就給答案。

果然,三天後郵件回來,附上了本書全部參考答案,詳細無比。後面幾周我就非常仔細地把不會做的題目統統做了一遍,在習題課的時候,看著學妹們焦急做不出的樣子,我的心裡充滿了自信和對塔教授的感激。

學妹們當時真把我當學霸了呢,嘿嘿。


-

我給加州理工大學的物理學教授Anton Kapustin先生髮過郵件;

原因:他是作曲家Nikolai Kapustin的兒子,作曲家本人我聯繫不到,於是想著從他那弄點一手資料......


後來的結果是他把他爸的郵箱發給我了,說我可以自己去問;當時太弱雞了變成了尬聊,後來就沒有然後了...

-


推薦閱讀:

怎麼看互聯網學術?
如何總結和整理學術文獻?
博士生畢業時要寫的「畢業論文」和之前發表在期刊上的「學術論文」定位有什麼不同?

TAG:科研 | 學術 | 人際交往 | 大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