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品味的人?

不是有「品位」。


首先請記住,並且經常對自己重複一句話——「對我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我。」

之前在知乎看到過一個匿名用戶談在北京買房後的感受(鏈接),他放了兩張圖片做對比,一張是他租房時候的照片,一張是他買房之後新房的照片:

祝願這位知友和夫人生活幸福。

這位知友自己也說了,之所以租房的時候房間亂糟糟的,「就是覺得不安穩,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不在這裡住了,沒心思整理和收拾屋子」。

這就是心態的區別。

其實說來也巧,今年去北京的時候,我住在朋友租住的家裡,從這位知友的描述和圖片中的情況來看,我基本確定我朋友租的房子和這位知友在一個小區。而同樣是在一個小區,同樣的loft戶型,我朋友租的房子和這位知友的新房看起來就很不一樣,反倒更像第一張租房的照片。

這同樣是心態的區別。

我現在也租房子住,我租的房子雖然不新,但是一點也不亂糟糟的。我常和來訪的好友講:「這個房子雖然我只租兩年,但是我沒有把它當做租來的房子,我把它當作家。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家,住兩年的地方是家,住二十年的地方也是家,我把它當作家,我就不會讓它亂糟糟的。」

所以我把它當作我的家

所以我在淘寶買了漂亮又便宜的盤子,不遠萬里跨國郵寄來
所以我在清倉打折的時候用一折的價格買了原價100歐元一個的Bernardaud碟子
所以我買各種好用、美觀的鑄鐵鍋
所以我自豪的把這些廚具放在專門買的架子上,放在客廳里,給每一個客人介紹它們的用處
這些是我喜歡的東西,裡面充滿了世界各地工匠的努力和天賦
我不追求奢侈品,但是我喜歡的東西我會在便宜的時候買來,因為對我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我。

所以我去印度人的店買便宜又美好的香料

所以我不能天天買到好的肋眼肉做牛排,但會買便宜但是同樣美好的梅花肉回來做豬排

所以我跑遍整個城市為周末的一餐採購食材

所以我請朋友來吃火鍋,會提前兩個小時熬湯底,香油、醬油、醋、香菜、蒜泥、芝麻醬用好看的瓶子和碗裝起來整齊的擺在桌上,所有餐具、盤子在客人到之前就全部準備好了

所以我養了一鍋老鹵,並且準備繼續養很多年

食色大欲,怎可草草打發?

我不求每天下米其林餐廳吃飯,但是我會動腦子用比出門打包盒飯更實惠的價位來照顧好自己的胃,因為對我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我。

所以趁床上用品打折的時候把原本260針的床單換成550針的,枕頭也換成記憶棉的,我三分之一的人生要睡在更柔軟的床上

所以我為了買電腦提前一個月調查研究和追蹤硬體市場行情,提前兩周買了新的電腦桌,為了擺放電腦桌調整了所有傢具的位置

所以電腦買回來後我用各種綁線、走線工具,把眾多的連接線藏了起來,外設雖多但看起來一點不亂

所以我在沒吃過的新奇乳酪打折的時候買來品嘗

所以我讓朋友在機場免稅店幫忙帶single malt的威士忌

所以我選擇社區健身房的會員,比商業健身房便宜了80%

我不求一步登天榮華富貴,但是我會選擇用最少的錢來過體面的生活,因為對我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我。

把自己當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不是說要自私,而是說要把自己當做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來照顧。當你照顧好了自己,品味就會照顧好它自己。

關注我的知識星球/小密圈:

https://t.xiaomiquan.com/UBMJMn6

https://t.xiaomiquan.com/NzVBIm2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首先,忘記品味這個詞,順便改掉一個習慣——做任何事時,別把自己想像成主角,別設定有一個人以第三人稱視角在審視你。

吃飯時認真吃。不管是吃泡飯鹹菜,還是白葡萄酒鵝肝,都把它當成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咂摸滋味,然後真誠的表達出來。
睡覺時好好睡。選自己舒服的睡姿和卧具。睡舒服了,睡安穩了。
選一些自己看著順眼的畫兒掛著,看。
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曲子,聽。
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書,讀。
嘗試做一些自己以前沒做過的新鮮事,覺得喜歡的就繼續。
就這樣,很平靜的,很自在的,很真誠的,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從中獲取樂趣,咂摸滋味,不要想「品味」這倆字,不要把自己想像成某個被人審視的人物。

然後,你就會偶然聽見有人談論你,「那傢伙還挺有品味的」——當然,這種話最好也別在意,更不要想「哎呀別人說我有品味了那我就要按照這種路數活著」。當你開始琢磨品味是什麼套路時,你就失去它了。


張愛玲有句話,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我父親自小教導我關於「品味」的重要性,他年輕是極聰明的人,博聞強識,過目不忘,可惜生錯了時代。過了玩世不恭年紀,將許多憧憬給了我。覺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母親好藝術,小的時候翻看她的《文心雕龍》,密密麻麻注釋,同樣的手畫過花鳥工筆。嗓子好,被叫「小周旋」,唱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許多熱愛被上一輩打壓,瞧不起。同樣,是生錯了年代。


關於品位,他們給我最早的啟蒙。


首先是書。


小的時候很著迷父親在飯桌上信手拈來,家境不算富裕,飯桌擱廚房,很擠的角落,背靠碗櫥,大黃頂燈在茶色玻璃上照出一瘦的影。像茶寮里的說書人。說些不為人知的冷知識,侃侃而談,自詡地理最厲害,其實東南西北分不清,是個全無方向感的人。


我很崇拜,想著讀足夠多的書大約同他一樣厲害。但論及愛買書,我父親只屈居末流,不及我母親,更不及我爺爺。我爺爺書法好,這點我記得清楚,其次愛買書。最重要是愛給我買書。


小學裡最快樂的日子是每月八號,爺爺買一沓書給我,有一套繪畫本中國通史,紅磚色,實在很好,後來人事變遷不知擱哪了,一直想把它們找回來。母親也是,當姑娘時仗著自己工資優渥,把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能買都買了,清一色白封皮,邊是橙的,也有綠的(印象中是),兩三毛一本,文史哲都覆蓋了,花錢太多,成了月光。到頭來還是最愛那本《文心雕龍》。


倒使我在讀書上百無禁忌。爺爺四層書櫃最底下放金瓶梅,角落裡尤利西斯。父親的書大多是政史類。我沒精讀,看哪本名字好抓哪本,翻一翻往下跳,不求甚解。


初中爺爺過世,臨走前,給了我幾百塊錢買書。是我得的最豐厚一筆書錢。


不知道怎麼開始回答這個問題。但有一點我覺得是受益的,對書的品味在所有品味里起提綱挈領之用。事實是,會選書的人,其它品味都不至太差。這裡所指品味,又不僅局限音樂,畫,舞蹈或藝術。還要更廣些(後面會提)。


當然,音樂也重要。

後來上小學,我成為鄰里小孩里一起學琴的一個。主要是氛圍影響,那時候一個班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學樂器。我是鋼琴,鄰里四五個小孩共聘請一個老師。鋼琴屬奢侈品,老師一堂課100也是奢侈,錄音影像琴譜,且每月到鼓浪嶼聽一場音樂會。到最後,我也沒像母親期望的那樣成為一名鋼琴家。有一次回老家翻看她早年替我買的肖邦夜曲,動也沒動,覺得非常慚愧。


上高中,不練琴了,只單純喜歡聽。把省下的錢用來收古典CD,到小販那淘碟,又是一筆花費。


聽不懂很正常,沒甚可恥,但總有一些會至流淚。大學去聽音樂會,買最便宜的票,現場下來與聽碟又是全然不同感受。我是沒信心寫樂評的,太多人優於我,古典樂評講求嚴謹,寫了怕人笑。一直只是默默喜歡。今年安德拉斯·希夫來舊金山演出,其中一首是舒伯特奏鳴曲D.960, 論平常,我心中最好的版本屬於Wihelm Kempff和Grigory Sokolov,都說希夫音色膩,但第一段落下,就讓我掉淚了。是對舒奏的D.960品味變低了?不,不是。


現場,聽眾,音樂廳中打一束光,黑色鋼琴。於是到了另一個世界。讓人動容。這不是版本不版本所能帶來的快樂。


我認為的品味,本沒有絕對高低之分。所謂高低,只在乎有沒有一顆追求品味的心。


比如我父母,在養女兒上十分之捨得花錢,縱如此,也沒能將我培養成什麼大師藝匠。可又有何妨呢?是美,是好,心嚮往之。只因這美與好所產生的一點點快樂,就讓人覺得生命不是索然無味。又比如有些人,對顏色敏感,音符敏感,以至氣味,文字,由此生出情感,情感不斷遞進,短短長長,背後都與品味休戚相關。當然,喜歡這些也該是光明正大。


是光明正大,不是喧嘩。


又比如一個女人說,「我喜歡香水。」這一定是媚俗?也不見得。


悅人之前必先悅己。人與人境遇不同,際遇有別,但無論如何,能在隨遇而安中成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一點悅己之心,於我而言,本身就是件品味相當的事。由此又引發許多周邊的品格,比如不逢迎的勇氣,不刻意邊緣或激進,在小事上保持大無畏堅持,逆水行舟,我願一人前往。這些都是美好。


什麼又是美好?

記得兩年前學抹茶道,第一次進茶室,七月夏木蘢蔥,其葉翳翳。兩年時間,從濃薄二茶學到中級的唐物,台天目,再到高階的行之行檯子,大円草,許多時候被美得一塌糊塗。這種美說不清,有種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之奇妙所在。


道和藝又有所不同。


藝是做茶做得美,舉手投足間行雲流水。是賞心悅目。道是心,自然之心,體察之心。


記得幾處細節。有一回問老師,為何茶會上主人穿iromuji(一種全素色的和服)客人隨意?老師說,放低自己,讓客人的美得以展示。還有一次要在新年茶會上做茶,某個步驟記不清,問老師,老師有些模糊,自己做了一遍,說,「就是這樣,只有這樣最自然。」


最自然的是最美好的。


同我學茶有一日本老太,今年八十二,喜歡做簡單的薄茶與濃茶。見過她做茶的模樣,撫觸茶具的手不美,刷茶慢,每每跪久便要挪身,步驟也錯記。去年夏,她做茶給我,顫顫遞茶的手滿盛謙敬之心。忽然便想,若我至耄耋,是否會如像她這般久跪茶席,去刷一碗滌人清明的抹茶?後來我接過她遞的盞,她窄小的影子照在茶室素壁上,無意間成全我這懶人於茶事上善始與善終之心。


有一部電影叫《尋訪千利休》,裡面有一段記憶猶新,織田信長接見外國傳教士,命千利休為其奉茶。席間,織田信長試問,我是否是定義美之價值之人?利休說,殿下只是定義天下,而天下之美,由我定義。


他說,我只向美好的事物低頭。


人在追求美好的路上影子越長,心該越低。到斜陽夕照,心該低到泥土裡,有點來去赤條條無牽掛的意思。這時便不再求品味不品味了,太表象,麻衣草葬,唯心而已。


由生說到死,又想到張岱《自為墓志銘》。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前半段說的是品與位。後面說的才是品與味。


真的是這樣,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若是短的人生里也無品無味,想來,才是磨難中的磨難吧。


答主的其它回答

茶道里的「一期一會」是什麼意思? - 簡貓的回答

女生應該怎麼穿衣服既低調又不俗氣? - 簡貓的回答


關於品味,我還真有點見解。
我曾經認識一個很有品味的女孩子,她每一份錢都花得很有質量。
買衣服注重質感和版型。
穿鞋子注重造型與舒適度
彩妝輕薄而精緻
說話溫柔而有力
舉止大方而洒脫
由於是學法律的妹子
最大的嗜好就是點著香薰,拿著紅酒,放著藍調,看著著作和案例。
這樣一個優雅美好的姑娘,我當然願意和她一起住啦。
所以我們共同當了2個月的室友,然後我逃離了。
我們都愛吃水果,但是她喜歡把西瓜中間最甜的部分吃了,留下2頭還給我。
她還喜歡拿著優惠券去買東西,但是算原價和我收錢
她還喜歡養狗,但是不去打理狗狗的衛生與防疫
她更喜歡參加各種聚會,把她的狗和房子衛生都委託我去幫忙搞定
…………
多說無益,只能說是人無完人吧!
那麼優雅或者說是品味,應該是什麼呢?
我說一點點見解,當然不是特別全面的。
品味其實不在於你穿什麼,做什麼,吃什麼。而至於你注重生活的品質,注重生命的質感。不是物質的表象,是由內而發的讓自己更好更優秀的願景。
這樣一種願景,或者說自己最希望的改變
除了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注意和你相處的人是否愉快和舒適。
除了讓自己外表優雅美麗,還要讓自己的靈魂和內在跟上去。
除了培養一定的見解與學識,還需要讓自己懂得分享和尊重。
衣食住行都可以通過學習和模仿,讓自己至少在別人眼中變得有品位。
但是真正的人格,內在和所有良好的品質,都需要歷練和培養。
真正的有品位的人,至少要表裡如一,才能日臻完善。


看到@謝熊貓君的第一位評論。關於品味,那兩張租房和買房的對比。我沒有感覺新房的品味有很明顯的提升,也許柴米油鹽過後不久還會與租房差不多了。
真正的品味就是到了監獄裡,也照樣不一樣。就像肖申克救贖裡面男主建立的圖書館和窗台上雕刻的一堆小人。以及幫監獄長解決繼承稅的問題,給每個獄友爭取一瓶啤酒,讓每個獄友在幹活的樓頂喝著酒,享受那短暫但珍貴的「自由」。
我曾經在剛來到北京的時候,因為剛入職選擇和人租房子,單位是中科院,根據單位海報牆的小海報找到一對和我同齡的博士剛畢業留所工作的小夫妻碰面,想合租。一去看真房子,真的噁心極了。主卧裡面衣服堆的到處都是,沙髮油膩膩,被子胡亂一團,亂七八糟。廁所的馬桶厚厚一層污漬,慘不忍睹。我當時下定決心先住宿舍,有條件一定自己租一居室,堅決不和人合租。而且,看來品味真的與學歷無關。
後來我自己租了一居室,請保潔以後,自己認真打掃。客廳牆面是自己淘寶買的pvc壁紙,因為本人粉色控,所以一律pink到底了。貼壁紙貼到凌晨2點,整整一面牆。窗帘是坐1個小時公交跑到同事家門口的地下大菜市場裡面賣床單被罩的地方選了一塊被罩布料,一共不超過100元。選的也是喜歡的粉色和壁紙搭配的桃心圖案。鞋架是尺子晾好比例,直接淘寶,很便宜,才20多塊錢,但是還是粉色,一堆鋼管自己拼接。沙發之前上一個住客留下來的,我一打開拉鏈裡面已經發霉。果斷棄掉,重新買了喜歡的。黑色餐桌宜家買的,399元。進門的門墊印象很深,是京東特價9塊錢吧。三幅客廳裡面的油畫全部都是自己畫的。除此之外,飲水機、電視、燭台都是我一點點購置。朋友過生日,買了一套桌布和西餐具做了燭光牛排。
卧室的窗戶是飄窗,同樣晾好,淘寶購買粉色的軟墊。床上用品也是淘寶純棉系列。
我不覺得在北京一定把自己說得很慘,合租搶廁所之類的。我可以把工資出在好的房子上,離單位近,一日三餐全部自己做飯,健康營養省錢。將來如果我有自己的房子,一樣會更好。生活,每一天都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畫一張大餅,然後餓著肚子委屈自己到吃到餅的那一天。
雖然,我還是職場新人,還囊中羞澀,但是在自己有限的水平盡量做到提高品質,就是有品位。這樣無論今後走到多高多遠,也有不斷接受新鮮事物與生活品質的能力。
上租住的小窩圖


摟了眼幾個高票回答,寫的都不錯,但也都太虛,不解決實際問題。

我來提供一個簡單粗暴,立竿見影的方法:看電影。

具體步驟:把豆瓣top250和IMDB250上的電影看一遍(加起來約350部片子),快的話一年就能刷完。

「品味」這東西本身很難定義,但看完這350部電影,你幾乎肯定能成為別人眼中「有品味」的人,聊天也會變的有料。

與看電影相比,看書的速度偏慢,古典音樂,繪畫等藝術偏於小眾,能聊的朋友不多,都不符合「立竿見影」的標準。

不多說了,看電影去吧!

欽此。


相關:

男生有文化到底有多重要? - 皇太極的回答 - 知乎

想要充實自己,有哪10本書和10部電影值得推薦? - 皇太極的回答 - 知乎

有什麼好看到讓人渾身顫抖、無法自拔、久久不忘的電影? - 皇太極的回答 - 知乎


不在嘲笑別人中尋找優越感和滿足感、在我行我素堅持自己原則和不讓人覺得你很裝逼之間找到平衡、不虛度時間,不浪費感情,讓層次更豐富,過程更充實,情懷更深厚。總之做一個善良的不被這世界改變的自己 就是最有品的



關於品味


有人講腹有詩書氣自華,若你從小書讀百遍,樂品千章,便可收穫品與味。
有人講生活要有儀式感,若你懂得自惜自顧,自愛自憐,品味便會登門而來。

可這些都是有品味的表現,而不是「如何成為一個有品味的人」。

畢竟一個人講說,自己從年少開始就有一步登頂的品味,那實在是難以令我信服的。


我總想著,品味該是有內外兩層的。

先講外物。


穿衣打扮,吃喝用度,這些外層事物上的品味都是可以後天慢慢培養出來的,是一種不斷學習改進,就能發揮穩定的高級版裝13。


絕大多數人對於外物的好品味,其實也都是經歷過一波三折之後的所得。未曾可知街拍總是佔據頭條,穿衣打扮早已成為icon的時尚模特也曾有過出格造型,雷人裝扮。

拿女神高圓圓舉例,在我們印象中,她總是穿衣不出錯的國民女神范兒:

可其實她也曾這樣過:

就像很多出身於各個城市不同階層,如今卻廣泛活躍在各大時裝周的中國女模特一樣。

她們未必有著生來的好品味,可只要你給她們三四年的時間,穿一線設計師的服裝,有一流的化妝師和髮型師來做造型,兩年三年之內她們的街拍就是國際水平。

所以我們說穿衣打扮,吃喝用度這些品味,無非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多看多想。沒走過冤枉路,沒亂砸過錢買衣服,是連品味的門都入不了的。

它也與健身一樣,是為數不多你付出努力便會有收穫的事情。



寫東西毫無邏輯,插入一些外話。

我在知乎以及微信評論里,最怕的遇見的就是一些被客觀條件捆綁住的畸形自尊心,拒絕接受新鮮事物,始終秉持著外國人的穿搭對自己毫無意義,甚至你放張圖都是在側面攻擊他缺少鍛煉的亞洲人身材。

這份畸形的自尊心斷絕了這些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可能性。

堅持自己的審美品位沒有對錯,但並不是你的生活就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你的審美就是最科學的審美,因為你自己只能接受這樣的生活,所以它就是對的。

固然我會經常在公眾號上更新所謂因地制宜的穿搭方式,可若你因為我使用一兩張外國模特的圖片就來否定這些穿搭毫無借鑒意義,那我也與你無話可說。

嗯,洗粉到此為止。



膚淺層面的品味要不斷學習去塑造,那更深層次,深入到內心的品味呢?

章詒和先生在《伶人往事》中講過,

「老一輩伶人,藝術和生活不分。常與泡澡,品茶,神聊,遛彎兒,養鴿,燒酒,綢緞,鼻煙壺,檀香等小零碎拼湊起來。既是俗常的生活享受,又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自然理解和精細品味。氣質,風格,情調,韻味,往往由這些有文化滲透的家常瑣屑浸染而成。細心過日子,精心磨角色。」

就像很多雞湯文所說的一樣,品味源於你對生活的儀式感,來自於你對生活認真,甚至是帶有潔癖的愛。

正因為有這樣的愛,你才會願意忙裡偷閒,把生活一步步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但在這層概念的品味之上,最讓我覺得可以去推崇的品味,更是有包容性,有成長性的。

赫胥黎先生認為俗氣是因階級不同而不同,下等社會認為有品味的,中等社會認為俗不可耐。中等社會認為有品味的,上等社會認為俗不可耐,以此類推。


按此來講,我們說一個人批評一樣東西是俗氣,沒有品味。那其實這個批評包含著什麼意思呢?是不是就是在隱含說,他認為這樣俗氣的東西所能吸引的下層人數超過他自以為所隸屬的階級人數呢?


經濟學裡有一個概念,是「凡勃倫效應」,即炫耀性消費。說人民之所以要炫耀性消費,是為了顯示自己是「有閑階級」,是通過財富、禮儀、服飾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也是這個道理。


俗人是不反對風雅的,與之相反,他們崇拜風雅,模仿風雅,自以為風雅。但活在當世,又有誰能免得了附庸風雅的習氣?


所以說,有閑會消費懂得消費固然是有品味的一種,但這從深層意義來說,這要如何跟附庸風雅區分開來。進一步來說,到底什麼是真的有品味?


引人深思。

而之前提到的包容性,成長性的品味又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願意討論讀某個作家的書到底有沒有品味。而在討論這件事的同時,我總在想,每個人隨著年齡增長,閱歷改變,對同一件事情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看法,真的不好輕易評論是否有品味這件事。

而包容性,成長性的品味,便是你讀書時,不再去談有品味/沒有品味,畢竟這種幼稚的評價體系又怎能含括大千世界。就像你欣賞人時,若只是談論美與丑,那也正好說明了你的品味如此官能與淺薄。


錢鍾書先生說,天下不愁沒有雅人和俗人,只是沒有俗得有勇氣的人,甘心呼吸著市井氣,甘心在伊壁鳩魯(Epicurus)的豬圈裡打滾,有膽量抬出俗氣來跟風雅抵抗,彷彿魔鬼的反對上帝,有這個人么?我們應當像敬禮撒旦一般的敬禮他。


而做到這點又太難,只好退一步,學會尊重萬象,方能有些底氣說自己略有品味吧。

現在最流行的說法就是,無論外在美與內在美,都是平等,值得肯定的優秀品質。


我原來不敢否認這點,怕被貼上judge的標籤。可我明知道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區別,我為何不敢說內在美就是更為重要?


最後用羅斯金在《現代畫家》中的話結尾,

「低下的品味通常表現為挑剔、孤傲,要求華麗、壯觀以及非常規的結合,並且僅對奇特的風格和獨特形狀的事物感到滿意。因為低下的品味總是干擾、修補、積累和自我欣賞,它總是將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並且始終用適合於自己的方式檢驗周圍的一切事物。

相反,高尚的品味則是不斷在成長、學習、閱讀、頂禮膜拜,它因震驚而用手捂住嘴,在一旁獨自哭泣,它用適合於其他事物的方法來檢驗自己,從而在所有的事物中找到適合自己生長和發育的養分。」

雖然我的行文邏輯不太好,想到什麼寫什麼,可還是希望你要有更有趣的見解,請寫到評論里與我分享。


額,是這樣,一樓二樓票數那麼高,反而說明了另一個問題

就是品味啊

需要兩個特質!

第一個是閑多。要時間寬裕。
有時間才能做出烹飪,健身,攝影,品茶之類的事情。
沒有時間能全城跑只為周末一頓飯的食材?
沒有時間能夠提前一個月考察各種電腦行情?


第二個就是解決焦躁的問題,人難免焦躁,獨處時能不焦躁,是有品味的基礎,因為你必須能享受獨處的,沒人打擾的時光,不然都是假的而已。

但這種狀態最容易滋生的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心態,人會更追逐自己內心的感受,變相的變得比較文藝,比較自我,品味跟文藝,矯情靠得太近,傻傻分不清楚,文藝就是阻止人類理解對方的一大殺器啊。


其實說品味,不得不有一點矯情了。其實說人要有品味,跟說女人要有胸,男人要有錢一樣的玩意兒,都是為了約束人的,真正有品味的人可能根本不屑於別人的眼光吧,他們沉溺於自己的小世界裡面覺得很愉快。

說要有品味的人一般希望別人覺得自己有品味,對於這種人,我給兩個建議,

學會慢,學會靜

把所有動作慢一點,說話慢一點,遇事情冷靜一點。
為什麼? 這樣顯得成熟,而且往往人們認為,品味都是成熟的附屬品。


雖然這個問題下,已經有了很多答案。我的這個回答,可能並沒有多少人會看到,不過這些話,在心裡縈繞良久,終是放不下,不吐不快。

在知乎,有一股不好的風氣越來越盛行,大概總結起來就是「如何精緻地裝逼?」。
提問者沒什麼錯,他們的初衷是好的。
我不喜歡的,是一些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答案,他們用精心挑選角度PS的照片,告訴你們,這是精緻、這是品位;用小時代式的辭藻「我放下Maybach的車窗,Las Vegas的陽光正好,我看了一眼手腕上的Vacheron Constantin,現在是西八區上午9點9分」告訴大家,這是精緻、這是品位。

就像我的小號在一個答案里提到的,當品位、精緻已融入你生活的細節,你會習慣他們,會視他們為理所應當,而不是拉出來作為標榜自己的談資。假如這些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你自我感動,覺得自己很有品位;抑或是選好角度PS至死,只為在朋友圈裡po幾張圖、在知乎上寫幾段話,期待大家來評論「哇,你好有品位。」
對不起,倘若只是如此,那麼這些東西於你,終是外物,未曾真正屬於你,又何談「品位」一說?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追求美,追求好,追求高質量的生活。這樣難道有錯么?
這樣非但沒錯,這同樣也是我的目標。只是,如若您追求的高質量生活和美好,只是知乎上穿衣指南等等,那您所謂的「高質量生活」,未免也太low了。
同理,我一向不是很喜歡知乎上的一大群盲目的健身黨。似乎於他們,人生里唯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健身。好吧,別人的人生不能肆意judge。但是,在他們眼中,所有不健身的人都是罪大惡極。這樣就很讓人討厭了。
給我的感覺就好似,一位撿垃圾的老頭用畢生的積蓄,在秀水街買了suit,從那以後,他不僅自己每天撿垃圾都要穿著suit,而且,看到其他撿垃圾的人,還要大聲呵斥:你們吶,naive,竟然不穿「蘇特」。

如果有這樣一道問題「如何評價知乎er?」我想,我的回答大概是「外國人。」
真的,知乎上久了,會有一種錯覺,會覺得我們生活得不是同一個世界。我生活在腳下的土地上,而你們生活的,則是伊甸園。
本來這些話有些難聽,是不大願意說的。然而,又有太多的人不自知,一時間聖母心泛濫,還是多說幾句逆耳的忠言。
生活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這個真實的世界,而不是知乎這個虛擬的社區。所以,當我們面對網上各路英雄豪傑大談「人權」、「女權」、「同性戀」、「平等」、「衣食住行」等等時,先別急著下結論「對對對」、「好好好」、「贊贊贊」。先想想你的年齡、你的性別、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收入、你的社交,想想你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不是這樣。
我寫過幾個接地氣的答案,初衷也是「希望大家不要某些知乎上的價值觀帶偏,以為那才是生活。」然而,每個這樣的答案下面,都會有一些跳出來秀優越的評論,比如說因為我窮,所以我酸葡萄心理、沒見識云云。
其實,和知乎上大多數人相比,我的生活條件,真的可以算不錯了。我在國內念大學,也會經過街頭小巷,也會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所以儘管我自己過得很好,但同時我也知道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生活是什麼樣。很多人提到這種問題,總是會說「我怎麼怎麼樣」,「我身邊的人都怎麼怎麼樣」。因為自己生活條件的優越,便選擇性無視真實的世界,還總認為這才是真實的生活。除了「外國人」,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評價才是。

好啦,回歸問題~
如果做一個有品位的人?
做一位君子。
品位不是一件用來showoff的外衣,而是一種inside的特質,自內而外散發出來。

如果有再高的要求,知識也很重要。
比如說,
品位:名詞,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質、水平。
品味:動詞,仔細體會、玩味。


1.賺錢
2.讀書


哈哈,我知道有品味的人對我紅酒加蜂蜜的做法一定不太喜歡,畢竟歐洲人用了1000多年脫糖,我一秒鐘就加回去了。 但是,在家裡的時候人不是活給自己看的嗎?我就是不喜歡苦澀的干紅,我喜歡加冬天的蜂蜜,因為花香濃。我還喜歡用香檳杯子喝紅酒,因為喜歡香檳杯。 家就是一個隨意的地方啊。
內王外聖就好。
在特定的環境下差不多就好了,不要突出,也不要特別。例如,酒會服裝有要求的安要求辦,沒要求的樸素乾淨就好。總之不會穿沙灘褲去就是了。
至於在家裡,我就喜歡紅酒沖蜂蜜,鐵觀音泡冷飯加小魚。舒服就好。
如果被人知道,我也無所謂,因為已經不需要用品味來包裝自己了。


即使賺錢很少,用有限的錢買到儘可能好的生活。比如在打折時買下心儀的東西;10塊錢,可以選擇買個雞蛋、西紅柿回家自己煮麵。除了用錢之道,也考驗個人的眼光,要是你會搭配,廉價的衣服也可以穿出高貴的氣質。品味不是打腫臉充胖子,考驗的是你生活的智慧。


上周末和幾個親戚吃飯,感觸頗深。

有個親戚,
他的衣服是98年流行款,
口音還帶著濃濃的河南鄉土氣息。
看到他,你會覺得自己穿越了。

這品味如何?是不是差到極點了?

但是我要給他點煙,向他敬酒,陪他吃飯。

因為我服他,誠心誠意的服。


他是我姨夫。

二十年前,他一個人在宿舍里閉關3個月,
這3個月他只吃泡麵。
閉關結束後,他參加公務員考試,

考了全北京市第三名,
(河南人很厲害,有毅力。)

後來他當過高中校長,

也當過出版社的領導,作家們必須恭敬地獻上自己的作品,請他審批。

沒人敢質疑他的品味,他也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

與知識比起來,品味不值一提。

只有內心空虛的人,才會注重品味,
因為品味能裝逼。


時間是有限的。
所以,與其浪費時間提升品味,不如用這些時間去多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

沒吹牛逼哦,是真的

.
(正文完)
謝謝您耐心地讀完了本文。
我的其他精選文章:http://www.zhihu.com/collection/172569264?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

謝謝大家的關注(?????)??


不要追隨別人的腳步。


享受自己的興趣和孤獨,享受家人給你帶來的改變,生活就會有滋味。

附帶上周寫的一個小文:

我是一個又懶又沒有意思的人。

大學的時候,同學都積極外出旅遊、學車、去各種公司機構實習。

我安心地在人民大學的圖書館看書,或者在宿舍宅著玩實況足球。

去美國讀研究生,在密歇根州一個很安靜很美的小城市。

中國留學生同學在學習之餘,去學校附近的景點遊玩,去尼亞加拉大瀑布淋水,開車從美國東往西慢慢遊玩。

我抱著經濟學、博弈論的書在圖書館看到半夜,或者在學院實驗室做設計稿做到凌晨5點,然後去吃麥當勞的開門早餐。

少有的一次出遊,是和室友去底特律看了一場NBA比賽,幾個中國人做了大大的「姚明加油」的牌子,坐在一群憤怒兇猛的活塞隊球迷中,看著火箭隊輸的一塌糊塗。

去華盛頓短期實習,下班後實習的同學去看冰球,酒吧喝酒。

我在酒店房間把聯邦貿易局的設計方案重新設計,拍照做模型,做交互構建,然後和另外一個也很宅的美國人在一樓的咖啡廳激烈討論是ATT套餐好還是Verizon套餐好。

唯一的一次自己走出去,是去FBI總部數了下大樓門口有多少攝像頭。

去紐約實習,同事下班去看Nascar,去打棒球,去酒吧喝酒聽藍調音樂。

我每天準時回住處和當時在國內的老婆大人電話聊到深夜,談自己的理想,談工作的樂趣,談對未來的期望。我記得當時皇后區的街道黑黑的,幾盞路燈,我會在街邊講電話到很晚,直到室友提醒我該休息了明天還要上班。

少有的一次娛樂,是紐約夏天一年一度的博物館節,我興奮地抱著相機,一天看了10多個博物館。然後樂呵呵地回來整理照片放在MSN Space上。

中途還外出了一次,和朋友去波士頓玩了幾天,主要是想看一眼哈佛大學的樣子。

去西雅圖工作,西雅圖僅有的3個月陽光明媚的夏天,同事下班打乒乓球、戶外運動、去騎自行車。

我坐了一個小時公車,去買了我第一台iPhone,然後回家看著iPhone的界面設計思路,改自己的網上作品集。

唯一的一次出行,是去西雅圖的博物館,看了半天,然後花了3個小時把市區走了一遍。

在加州矽谷工作,同事去海邊玩、比賽終極飛碟、去Napa品酒、去舊金山小資。

我每天準時回家,繼續畫交互稿,和德國的開發團隊討論設計方案和執行。基本沒有出去玩過。

我每周買菜開車會穿過蘋果總部的園區,我沒有一次下車去看看這個偉大的公司是什麼樣子。

我就是這麼無聊。直到老婆大人的出現,我的生活才有很多色彩。

才有了夏威夷的蜜月、迪斯尼的歡樂、環球影城的恐龍、拉斯維加斯的賭博、17英里的高爾夫球場、半月灣的海浪、灣區日本花園的園林、漁人碼頭的螃蟹、農場的摘櫻桃節、Monterey的海洋館、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蘭卡威的原始森林、斯米蘭島的清澈海水……

老婆大人讓我開始感受生活,熱愛生活。


關於生活品味,我搜索了一下知乎我發現居然很少有人提到這本很出名的書。


《格調》---一本讓你大開眼界的書。(5.30日更新鏈接,如果被和諧我會定期更新鏈接,或者可以去看看我公眾號點我頭像。下附鏈接,下了記得點贊+感謝哈!)

如果你的一個老網蟲,特別是天涯er,應該不會忘記當年的這件天涯大事:

周公子大戰易燁卿
附始末: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3823808/

當時就有人猜測過:周公子所說的一些關於上層社會的生活都是來自於《格調》。

這也是我第一次聽說這本書。當時覺得很有趣,看完這本書之後,真得是大開眼界!

雖說生活品味是長期培養的過程,你卻可以通過此書大略掌握關於品味的大方向的一些東西。


即使你看完了之後還是不知道怎麼具體的提升自己的品味。


但你會明白一些事兒是LOW的不能做的。


(我並不認同高票張公子所說的只要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去做事就會變得有品味,吃穿住用行,不同的習慣的確就是不同的品味,比如你吃飯,你吃的再認真,吧唧嘴就是LOW的表現,普通人你走路走的再認真,也不及經過長時間專門禮儀訓練的人走路來的那麼有儀態。)


這本書把美國分為好幾大階層,比如:看不見的頂層,富裕的高層,中層,下層,貧民。。


然後通過對比描述出了每一個階層的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衣食風格等等。


這本書是1998年出版現在可能很多年了。但提及的一些道理如今還是非常適用的。
(特別現在中國也面臨著階級固化)


比如:


1,階級越低的人越喜歡紫色的衣服。紫色衣服是LOW的表現。
2,階級越低的人衣服的標籤LOGO標誌越多。
3,上層社會的衣服幾乎都沒有標誌,衣服顏色清一色的藏青色。
4,階級越低的人越喜歡看電視。
5,越品味的手錶風格越簡約,比如甚至簡約到沒有刻度只有時針。
6,貴族都偏愛白色雪佛蘭。
7,雖然上層社會的人士不一定都是瘦子,但是絕對不是大腹便便的胖子。社會階層越低的人體重越失控越肥胖。肥胖是LOW的表現。
等等。。。。


然後你可以對號入座大概知道自己的品味是在哪一個階級。


也可以通過看到上層人的生活來知道怎樣提升自己的層次。


通過本書你可能也很無奈,因為你會清楚的知道:所謂富過三代才能產生貴族,即使你這輩子有錢了,但是你成長所固定的階級習慣基本很難改變,可能此生你都無法從品味上進入上層和頂層,只能通過東施效顰來學習一下所謂上層人的品味了。~


書籍下載鏈接:

鏈接: http://pan.baidu.com/s/1nuUiq3v 密碼: ip6h

下完記得點贊+感謝哦~~~本人長期分享各類資料和書籍,有興趣可以關注我一下~~


先做到這三點:吃飯不看手機,坐公交不看手機,上廁所不看手機。

//14年10月11日早上

這三句刻意的論述是為了強調:手機佔據了當今很多人太多的注意力;是想要表達:當你此刻有更好的選擇時,就不要看手機了

而且我個人覺得:一次只干一件事會顯得比較優雅。


回答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是初中時候在一本青少年雜誌上看到的,雖然時隔十多年,但至今仍然記憶猶新,題名」貧困不潦倒「:
講的是一位社區工作者,和同事一起到城市的「平民窟「慰問,給貧困戶送柴米油鹽。他們走訪一戶又一戶,無一一家不是髒兮兮黑呼呼的,不由得感慨他們真是貧困。直到走進一家貧困戶,發現窗明几淨、漂亮的窗帘門帘、堆放整齊的書櫃、還有供客人換的漂亮拖鞋……跟之前的貧困戶景象完全不同,甚至懷疑自己走錯了,如此精緻的環境跟門外的平民窟景象格格不入。經了解後,女主人早年死了丈夫,兩個孩子其中一個身患殘疾,女主人靠打零工養活三口人,貧困程度可想而知。仔細觀察,發現漂亮的窗帘門帘並非買來的,而是女主人,用彩頁的報紙做的;書櫃里堆放整齊的圖書,也是孩子們的教科書;灶間的調味品只有醬油和鹽,但瓶子卻擦得發亮光潔如新;供客人換的拖鞋,鞋底是磨禿了的解放鞋底,上面是用舊毛線織的有圖案色彩的鞋幫……
故事講完了,你有什麼感慨?在我看來,這位住在貧民窟的貧困女主人,才是真正有品味的。
很多人都說品味是金錢堆出來的,我不敢苟同,金錢可以堆出的,只不過是品味的皮囊,而真正的品味,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態度,與金錢關係不大。
這則故事對我影響很深,上周自己在家煎了牛排,配了紅酒,朋友圈一片」小資」之類的調侃,可是你們知道嗎?牛排是吉之島打折的,而紅酒杯里,不是拉菲是超便宜的長城干紅。品味在乎我一個人在家吃牛排都要打造出西餐廳的感覺,而不是在乎紅酒杯里,裝的是拉菲還是長城干紅。


李漁,《閑情偶寄》這個人是超有趣的人。

記住,要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裝個品味小逼,這一本足夠。這本書你可能不太了解,不過說起他的另一本疑似作品,你就如雷貫耳了

《肉蒲團》

林語堂把這本書稱為中國人的生活藝術指南。翻譯成現代文就是《真*完全裝逼手冊》

天龍八部,你可以談武俠,閑情八部,你可以覆蓋生活方方面面。

我們看看內容:《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

這是不是方方面面都有了?生活當中99%的品味都可以拿來談談了。

隨機舉例:

比如大家都去農家樂,崇明地里採青菜,一個個拔拔菜的,旁邊網紅臉女神就不高興了,這真沒品味。你這時候,果斷摘下斗笠,摺扇那麼一刷的打開:然他種蔬食, 不論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時有其樂。這品味,上升極快,農場主說不定送你兩顆白菜。

比如你和我家小蘿莉一樣,蔥蒜不吃,跑去聚餐,大家一頓嫌棄你,吃飯怎麼這麼麻煩!你說,稍等,我這乃是「夷、惠之間」者乎。 菜能穢人齒頰及腸胃者,蔥蒜韭是也。予待三物亦有差。蒜則永禁弗食;蔥雖弗食,然亦聽作調和;韭則禁其終而不禁其始,芽之初發,非特不臭,且具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變也。 趁旁邊人還在查字典呢,你先吃下去三個龍蝦。

比如你去香港旅遊,旅行團的導遊是一港燦,大肆說香港如何好。這時候,你就可以說,貴港之象徵紫荊,你知如何?紫荊一種,花之可已者也。但春季所開,多紅少紫,欲備其色,故間植之。然少枝無葉,貼樹生花,雖若紫衣少年,亭亭獨立,但覺窄袍緊袂,衣瘦身肥,立於翩翩舞袖之中,不免代為踧踖。港燦導遊連你是罵他還是誇他都分不清楚。

比如你下班就回家,被傻比同事嘲笑只顧家娘娘腔,你輕輕一笑,世間第一樂地,無過家庭。「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是聖賢行樂之方,不過如此。而後世人情之好尚,往往與聖賢相左。聖賢所樂者,彼則苦之;聖賢所苦者,彼反視為至樂而沉溺其中。如棄現在之天親而拜他人為父,撇同胞之手足而與陌路結盟,避女色而就孌童,舍家雞而尋野鶩。是皆情理之至悖,而舉世習 而安之

去吧,你去尋大保健去吧。

是不是品味頓生?


推薦閱讀:

男生需要的基本款的秋裝有哪些?
怎麼約女孩子一起看電影?
怎麼成為一個好女孩?
如何評價數碼寶貝1(Digimon Adventure)?
成長過程中,哪些道理讓人懂之恨晚?

TAG:生活 | 品味 | 成長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