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迷茫時該幹什麼?
類似問題:人無聊的時候該幹什麼?
不知道在大家看來,「迷茫」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在我看來,迷茫大概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樣的選擇,以及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可能的選擇的這樣一種狀態。
而人們的迷茫,又常常是來自於未來的不確定性。
的確,了解未來是極困難的,但了解自己可能會容易一些。如果足夠了解自己,就能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是能讓你自己舒服的,因為你明白自己的幸福來自於哪些價值感,在面對誘惑、混沌、他人的意見時,都將能夠更篤定、更平靜地作出自己堅持與捨棄,也就不再感到迷茫。
那麼,你知道哪些東西能夠給你帶來最大的滿足感么?
你可以嘗試問自己這樣一系列問題。你喜歡更有routine的生活,還是更有新意的生活?你更喜歡隱藏於眾人中,還是成為注意力的焦點?你是否願意妥協物質生活的需求,來獲得當下更多的舒適?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多種社會角色,哪一個角色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作為家人朋友的你,還是作為職業人的你?超越日常的精神追求更能滿足你,還是生活層面的追求更能滿足你?堅守你自己的原則更快樂,還是獲得更大的成就更快樂?等等,你需要用有創造力的方式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你都覺得,答案很不清楚。我給你的第一個建議是讀小說,那些偉大的長篇小說們,你會看到不同的角色作出的不同選擇,而他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
當然,這裡說的讀小說,是指的深度閱讀那些經典名著。
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澱,它的價值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很少有機會與最傑出的那批人互動,更不用說進行交流,但通過閱讀經典,我們能跨越時空,接觸到歷史上那些最傑出的頭腦。花錢參加高端人士社交活動?向專家付費提問?哀怨自己沒有途徑接觸到大牛?可能也是有效的,但你仍然只能獲得他們很少的時間。而經典書籍從不辜負靜靜地去尋找它們,潛心與它們交流的人。
有人會問,如果只是為了了解那些傑出思想,我能不能只是去讀一些簡短的書評、引言呢?當然不。「任何一本討論另一本書的書,所說的都永遠比不上被討論的書。」
為什麼迷茫時應該讀書?
閱讀經典能幫我們認識並接受世界的複雜性
如果一個人能夠更好地認識並接受世界的複雜性,那麼Ta在面對不一致、矛盾與悖論時,就會依然能感到舒適,而不會過於緊張。這樣的人能夠意識到任何事物,包括人性,都是極其複雜的——一個惡人可能會有善意,愛我們的人也可能會故意傷害我們,我們一直在做的事不一定是我們喜歡的……
這是因為,閱讀經典時,我們會接觸比快餐式閱讀更複雜的信息。快餐式閱讀的材料往往有一定目的性,像是說明某種道理、表明某個立場等等;而許多經典著作並不表達簡單、明確、單一的目的,有時它偏重於描述,試圖將更全面的圖景展現給讀者。正像Boris Pasternak(1958)所說的:「只有蹩腳書里的人才分為兩個陣營,互不往來。可在生活中,一切都交織在一起了。」我們經常能在經典作品中,發現一個角色身上同時包含著互相矛盾的特質,發現「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Maugham, 1919)
擁有了這種認識和接納矛盾和複雜性的能力,我們就不會在面對「不一致」時感到迷茫和痛苦,不會再以一種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目光去看待世界和自己。
閱讀經典讓我們更能區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覺得自己迷茫時,還有一種可能是,它其實掩蓋了你真實的情緒——迷茫只是一種表象。你可能其實是在焦慮,可能是在害怕,可能是在悲傷,但因為這些情緒都可能讓你躊躇不前,所以被你概括為了「迷茫」二字。
此時,你缺乏的可能是對情緒的敏感度。當負面的情緒出現時,對情緒更敏感的人能更快、更準確地識別出這種情緒,分辨不同情緒之間的細微差別,並能用語言順暢地表達情緒。相反,對情緒不夠敏感的人則常常由於不清楚自己經歷的情緒究竟是什麼,所以面對情緒時,更容易感到自己「被情緒圍困」。
那讀書為何能提高我們這方面的能力呢?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可以從經典文本中學會種種細膩地描述情緒的辭彙與語句,我們能用這些辭彙來標識自己的情緒,也能學會如何根據情境,來精準、合適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此外,經典文本的讀者會更善於解讀一些「不流於表面」的情緒。因為,比起碎片化的讀物,經典文本會更多地用暗示的方式隱晦地交代人物感情,於是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讀者們需要用更複雜的認知方式才能體會其中情感,比如學會通過分析人物所在的場景、動作的細節甚至周圍環境的氣氛來考慮人物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經典文本的讀者學會在交流過程中,通過更全面地收集信息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因此,如果你「迷茫」的表象下其實藏匿著其他的情緒,閱讀經典就能讓你更好地辨識、區分它們。如此一來,你也就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去尋覓並解決引發這種情緒的源頭。
閱讀經典能讓你從現實生活的滾滾長河中暫時脫身,帶著更長遠的眼光看待當下
每個時代的人都會告訴你:「這是最壞的時代。」如今中國的年輕人,似乎到了一個空前焦慮、空前失落、以及空前迷茫的時代里。一方面是階層向上流通的渠道日漸關閉。獲得負擔自己想要生活的經濟能力,變得更難了。另一方面,價值、信仰,不斷被娛樂化的日常生活消解。沒有崇高的信仰指引瑣碎重複的生活,年輕人找不到精神的歸屬,找不到選擇的依據,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於是,人們只好急切地追求成功,似乎功利已經成為了一種優秀的素質,社會的洪流裹挾著年輕人,拚命地想要抓住一切能快速帶領他們成功的東西。
而閱讀經典,卻有助於我們形成一種「歷史的眼光」。什麼是歷史的眼光?如果你能意識到,你所處的當下,也是一種歷史階段,你能用一種歷史距離感的眼光,去觀看當下這個時代,你就能保持對當下生活的反思——去明白如今一些現象與價值觀是從何而來, 理解它們背後的原因,從而更不容易被各種宣傳與「主流價值觀」所操控。
我們需要學會閱讀,築起思維的堡壘來保護我們不被時代洪流裹挾。
另外,擁有「歷史的眼光」也能讓我們更樂觀地看待生活中的消極面。在讀完伏爾泰的《老實人》里記述的無盡苦難後,卡爾維諾感慨:「如果說我們想起這些接踵而至的災難仍能綻開微笑,那是因為……永遠有人自稱比我們更不幸。」 我們現在抗拒的「惡」,在過去也同樣發生,每個時代都有它黑色的一面;但也總有一些人性的光芒,會穿越這樣的黑暗始終閃爍如初。
當你能夠帶著這樣一種歷史的視角去觀察自己所處的當下,你在面對選擇時,在身處困境時,就至少會在迷茫之餘,還保有一份自己的思考,和必要的堅定。
最後,對於迷茫中的人,我給你的第二個建議是,去實踐。無論你想做任何一個決定,就去做吧,即使結果不一定會如你所願,即使你也還不確定它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
畢竟,只有在你實踐這個選擇的過程中,你才會真的面對許多問題,只有到了那個直面抉擇的時刻,你的決定才會告訴你你是誰,也塑造了你是誰。只是想著你的迷茫,迷茫是不會消散的。
以上。
相關原文發表於 讀太多公眾號,你的情緒成熟可能受到影響 | 導讀: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我們如何過上一種更自由的人生?| KY創始人演講
當我們信任的人,做了出乎我們意料的事|研究:什麼是「非整合」的策略?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下面選了最近十年里,十位名人所做的畢業演講。那麼多的故事與經歷,其實只想告訴你一件事:
面對迷茫和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能做些什麼?
1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找不到自我怎麼辦?
前不久,斯皮爾伯格為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一開頭他就表明,自己在14年前才從大學畢業,因為大二的時候,他收到了來自好萊塢環球影城的夢想 offer,便果斷選擇輟學了。
他說:「我輟學,是因為我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可是即便如此,他還是不知道「我是誰」。而那也是很多人畢業後即將要解決的事:角色定義時刻(character-defining moment)。
為什麼會不知道「我是誰」?
「在人生的前25年中,我們被教導要傾聽他人的聲音。父母和老師用各種智慧和信息填灌我們的頭腦,老闆和導師也從他們的立場出發,告訴我們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通常,這些權威的聲音聽起來很有道理。」
斯皮爾伯格說,點頭同意他人的觀點很簡單。甚至,高中時期的他一度就讓那些聲音定義著自己,那正是不知道「我是誰」的原因。
他決定改變。「輟學後,我的世界觀來自於自己腦海中的想像,而不是外界所教導的東西。」屏蔽了一定的外界聲音,他早期的電影幾乎都反映著自己最關心的價值觀。而那也讓他意識到,製作電影就是自己的使命。
所以,他的建議是: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樣直覺才會到來。
「你的直覺與意識不同。它們通常一起出現,但仍有區分:你的意識會說,『這是你應該做的』,而你的直覺則會提醒,『這是你能做的』。你要聽從直覺,做自己能做的,而那就是最能定義你自身角色的東西。」
2
娜塔莉·波特曼
沒有經驗能把事情做好嗎?
娜塔莉·波特曼的經歷大家應該不陌生吧。9歲就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是一個公認的學霸演員,一邊拍戲一邊讀書,還以全A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最後獲得心理學學位畢業。
2015年時,她返回母校做畢業演講,用那部大家熟悉的《黑天鵝》講起了自己的「無經驗」。
波特曼回憶說,當導演問她能否出演《黑天鵝》中追求完美的芭蕾舞者時,她覺得沒問題。可開始拍攝後,卻發現自己的舞步遠遠沒達到電影要求的水平,這讓她不得不付出百倍努力……她坦誠地說,接受這個角色並不是出於勇氣,而是出於「無經驗」,那類似一種「無知」,讓她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挑戰。
「如果知道自己的局限,我是絕不會去冒這個險的。最後,這次冒險成了我最好的一次藝術體驗,也是最棒的一次人生經歷。」
執導第一部電影《愛與黑暗的故事》時,波特曼也處於「無經驗」狀態。那是一部對白全是希伯來語的片子,她既要出演,又要擔任編劇。她說自己「毫無準備,本該害怕這一切挑戰的」,但「無經驗」也成為某種獨特的自信,幫助她完成了這一切。
她要說的是:「你的無經驗是一筆財富,會讓你用最本能、最不受局限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每當著手新事物時,你要麼讓這種無經驗將你領上他人走過的道路,要麼就讓它幫你開拓屬於自己的道路,就算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
3
謝麗爾·桑德伯格
該如何選擇一份工作?
今年,Facebook 的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畢業典禮演講,分享了丈夫意外去世後,自己從「死亡」這件事中學會的道理。回顧可戳:請同我學習死亡,就像個孩子那樣。
這裡想複習的,則是她在2012年時為哈佛商學院所做的畢業演講。桑德伯格談到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該如何選擇一份工作?
2001年時,桑德伯格離開政府職位,想在矽谷找到自己的位置。她沒有趕上好時機,因為矽谷的小公司都倒閉了,大公司忙著裁員,泡沫已破滅。有一個CEO甚至直接告訴她:我們不可能考慮僱傭你這樣的人。
過了一段時間,桑德伯格手裡握著幾份 offer。該怎麼選擇呢?她仔細比對了每一份工作的任務、角色以及公司情況。其中有一份 offer 是去谷歌做第一位業務部總經理。在那個時候,沒人相信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能賺錢(谷歌成立於1998年),而且,其他公司 offer 的職位也比谷歌的這份來得高級。
在桑德伯格猶豫不決的時候,剛成為谷歌 CEO 的埃里克·施密特讓她「別傻了」。埃里克說:「坐上火箭就對了。當公司迅速成長並有著重大影響時,你的職業生涯也會一起發展。如果公司發展不快、也沒什麼重大影響力時,瓶頸和辦公室政治就來了。如果你有機會坐上火箭,不要管位置在哪裡,坐上去就對了。」
六年半後,她離開谷歌,但沒有忘記這條忠告。於是,她選擇了 Facebook,接受了現在這份工作。當時有人問桑德伯格:你為什麼要去為一個23歲的小孩兒工作?
她的答案是,職業發展不再是傳統的爬梯子模式。
「當你們從商學院畢業並開展事業時,要尋找機會、尋找成長、尋找影響力、尋找前景。調整崗位、降級、升級、離職都沒關係。要培養自己的技能,而不是去完善一份簡歷。從自己的能力出發來評估一份工作,而不是關心別人給你的崗位等級。做一份真正的工作。接受績效要求,成為團體的一部分,做一份運營工作。不要計劃太多,也別期望迅速升職。如果像你們這麼大時就規劃好人生的職業,我會錯過現在的事業的。」
4
羅伯特·德尼羅
被拒絕了怎麼辦?
身為奧斯卡影帝,擁有《教父2》、《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美國往事》等多部口碑作品,這樣的羅伯特·德尼羅卻在2015年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畢業典禮中,分享了自己被拒絕的經歷。
他告訴畢業生,「你們完蛋了」。「一扇嶄新的門正在為你們開啟——一扇充滿拒絕的門。那是沒辦法避免的!」
德尼羅提起當時最近一次被拒絕的事。他去試鏡了電影《塞爾瑪》中馬丁·路德·金的角色,並自我感覺良好,覺得那個角色就是為他而創作的。「但導演顯然不這麼想」。
這不是最慘的「被拒絕」。德尼羅曾七次試鏡電影《戰鼓輕悄》(Bang a Drum Slowly),先是試了試其中一個角色,又面試了導演和製作人的職位,之後又回去試鏡了另一個角色……就這樣折騰了一通,還是什麼也沒撈著。
還有一次,他去試鏡後被劇組召喚回去了。德尼羅確信自己要拿到那個角色,結果是,他再次被拒。不過德尼羅能夠理解了,他發現這不是自己的錯,「只是導演心中有了另一類人選罷了」。
面對一群藝術生,他解釋說,演員的工作就是協助導演。「你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導演從你的試鏡中看到了適合他們想法的東西。你可以抓住機會稍作發揮,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導演的……」
「而導演、製片人的權力並不來源於他們所處的位置,而是來源於信任、尊重、想像力和協作。」
所以被拒絕並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不需要過度反省。
德尼羅建議說:「就算沒有得到那個角色,只要你盡了最大努力,就可以了。」因為很多時候,並不是努力就能換來好結果。
他也分享了自己給孩子們的建議:「我鼓勵他們去嘗試各種機會,保持內心的開放,去體驗新事物、新觀點。我告訴他們,不去試一試就永遠不知道結果。」
5
彼得·蒂爾
如果偏離了「人生軌道」……
彼得·蒂爾(Peter Thiel)是 PayPal 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矽谷創投教父」。可這樣一位寫出《從0到1》商業哲學的人,一開始為自己規劃的人生軌道是:成為一名律師。
今年在美國漢密爾頓學院,彼得·蒂爾為畢業生演講,分享了自己的那段經歷。
蒂爾選擇去上法律學校,雖然不知道律師到底要幹嘛,但畢竟學校對於他來說是一個舒適圈。他也確實一路學霸,從高中升到大學,通過各種考試,最後進入了紐約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可是,那裡卻和蒂爾想像的不一樣,「外面的人想進來,而裡面的每個人都想出去」。
這種感覺是不是有些熟悉?
七個月零三天後,蒂爾離開了,讓所有同事都很吃驚。因為,要下決心離開這個地方實在是太難了……畢竟這是他們通過激烈競爭得到的第一份工作,一份好工作。
離開律所,蒂爾去面試了最高法院的職位,然而他失敗了,他覺得「那就像是世界末日一樣」。可是十年後,當初幫他準備最高法院面試的一位老朋友竟然問蒂爾:「你現在是不是很慶幸自己沒得到那份工作?」蒂爾才想明白,如果不是那次失敗,他就不可能偏離從中學時就定下的職業生涯,也不可能搬到加州去創業。
他說:「回看我曾經想成為律師的決心,那其實不像是對未來的計劃,更像是對當前狀態的屈服。面對父母、同伴和自己的疑問時,(成為律師)那是一個很好的答案,似乎有了它就沒什麼可擔心的,我的人生軌道將完美展開。但現在回想起來,我最大的問題就是走上這條『人生軌道』,卻不去想它將帶我走向何方。」
最開始創立 PayPal 的時候,蒂爾發現,越是資深的銀行家,就越確信 PayPal 無法成功。結果呢?
「你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是人生中限制最少、禁忌最少、恐懼也最少的階段。不要浪費你的無知。走出去,做一些你的老師和父母不會去做、也從未想過要做的事。」
6
史蒂芬·科拜爾
一定要死守自己的夢想嗎?
「扣扣熊」史蒂芬·科拜爾(Stephen Colbert)是美國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一向幽默,以其喜劇式的表演風格聞名。但曾經,他的夢想是表演莎士比亞的劇目。
2011年時,他回到母校西北大學做畢業演講,談起了自己曾經的夢想。在進入西北大學之前,他在弗吉尼亞的一所很小的大學裡攻讀哲學。他想讓自己轉到更容易找到工作的專業:戲劇。那時候的他簡直愛死戲劇了,「我不只是想出演哈姆雷特,我想成為哈姆雷特。」
但是,當他在西北大學遇到導演 Del Close 時,他對即興戲劇產生了興趣。後來他和認識的喜劇演員一起演出,然後成為了美國喜劇中心頻道的記者,慢慢有了自己的脫口秀節目……現在的他做著電視,當著表情包,這似乎已經遠離了當初站在戲劇舞台的夢想。
基於自己的例子,他為畢業生們熬了一鍋黑雞湯:
「人們告訴你,要跟隨自己的夢想。但是,要是那個夢想很蠢怎麼辦?比如,25年前(也就是22歲時)的史蒂芬·科拜爾和兩個男人三個女人一起住在北邊,住在,我現在知道那是一家妓院。他夢想著獨自生活,要留大鬍子,住在寬敞的 LOFT 里,穿著和服,地上有榻榻米,還有一個不斷沸騰的茶壺。他會為街上無家可歸的人表演莎翁的劇目。
而今天,我沒有鬍子,是一個住在郊區房子里的父親,穿著沒熨過的卡其色褲子,以講安東尼·溫納(Anthony Wiener)的笑話謀生。我愛這種生活。謝天謝地,夢想是會變的。如果我們都死守著第一個夢想,這個世界恐怕到處都是牛仔和公主了。」
7
傑夫·貝佐斯
「選擇」是一件比聰明更難的事
2010年,亞馬遜 CEO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普林斯頓大學分享了一件事:你的選擇比天賦更重要。
小時候,貝佐斯常常和祖父母一起度暑假,幫忙做一些牧場里的雜活。貝佐斯和祖父母的關係很好,會一起看電視劇,「我很愛並且很尊敬他們」。
然而在一次公路旅行中,貝佐斯無法忍受祖母吸煙的味道。他決定用自己曾經看過的廣告語來做一次算術,那條廣告語是:「每吸一口煙,你的生命就少幾分鐘」,他記得是兩分鐘。於是,貝佐斯立刻計算了祖母每天吸煙的數量,預計了她一根煙需要吸幾口……完成後,他拍拍祖母的肩膀,驕傲地宣布:「如果每吸一口煙少活兩分鐘,您已經失去九年的生命了!」
那預想中對自己算術技巧和聰明頭腦的讚揚並沒有來到。祖母突然開始哭泣,祖父靜靜地看著貝佐斯,說:「傑夫,有一天,您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
後來的傑夫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是因為善良是一種選擇,而聰明是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你會為自己的天賦而驕傲,還是為自己的選擇而驕傲呢?」
他接著說起自己創辦亞馬遜的經歷。那年他30歲,結婚一年,見到網路以每年2300%的增長速度在迅速發展。他準備辭掉工作,去做一件瘋狂的事。貝佐斯也將這個想法告訴了自己的上司,他要在網路上賣書。但他不確定是否會成功,因為很多創業公司都失敗了。
那位上司傾聽了很久,最後說道:「那聽起來是一個很棒的想法。但是,對那些沒有一份好工作的人來說,這個想法更棒。」
貝佐斯給了自己最後48個小時來考慮這個艱難的決擇,最後接受上司的邏輯,決定去試一試。
「如果有了決定卻不去放手一搏,那一定會讓我追悔莫及。」他肯定地說,自己現在驕傲的,是當初那個選擇。
「明天,真正屬於你的生活就要開始了。你會怎麼運用自己的天賦呢?你會做什麼選擇?你會依賴惰性還是追隨熱情?你會循規蹈矩還是聽從內心?你會選擇安逸的生活,還是充滿奉獻與冒險的生活?
……
你會不顧及他人地去展現聰明才智,還是選擇善良?」
這是貝佐斯提出的問題。
8
J.K.羅琳
從失敗中獲得安全感
在2008年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羅琳回顧了自己又窮又慘的那段時期。
上大學時,羅琳的父母希望她學一個更有用的學位,可羅琳想攻讀英語文學。「在這個星球的所有專業里,父母大概覺得沒有比研究古希臘神話更沒用的專業了,那恐怕連一個獨立衛生間都賺不到。」
接下來的事實也的確如此。「我曾經很窮,那並不是很高貴的經歷。貧窮勾起了恐懼、壓力,有時還有絕望。那意味著無數羞辱和艱難。而靠自己努力擺脫貧窮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但是,只有傻子才覺得貧窮很浪漫。」
所以,她最害怕的事情不是貧窮,而是失敗。
什麼是失敗呢?羅琳覺得,或許對面前這一批哈佛學生而言,他們的失敗在別人看來已經是成功了。
「畢業後僅僅七年,我的失敗如同史詩。一次無比短暫的婚姻迅速破裂,我失業,是一位單親媽媽,簡直就是現代英國人中最窮的那個,除了流浪漢。……從各種標準來說,我就是我所認識的最失敗的人。」
「我也不打算告訴你們失敗是有趣的。那段生活很黑暗,……我不知道黑暗期還要持續多久。」
「所以,我為什麼要談論失敗的好處?僅僅是因為,失敗意味著脫離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我不再欺騙自己成為另一個人,我開始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唯一關心的事情中。如果不是因為從沒成功過,我可能就不會堅定地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功。我完全自由了,因為最糟糕的已經經歷過了,而我還活著。我還有女兒,還有一台打字機,和一個巨大的想法。人生的最低點,成了我重建生活的堅實基礎。」
失敗給予她安全感。
如果回到21歲,羅琳會對自己說:「真正的幸福在於明白生活不是由一串成就組成的。你的資質和簡歷,那些都不是生活。……生活是艱難的,複雜的,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知道這一點會讓你度過人生的跌宕起伏。」
9
安德魯·豪斯頓
失敗沒什麼大不了,你只需要成功一次
安德魯·豪斯頓是雲存儲公司 Dropbox 的創始人和 CEO,創業時也還不到30歲。2013年,他返回自己的學校麻省理工大學做畢業致辭。
豪斯頓說,很多人在畢業時都感到「沒準備好」,其實,他覺得自己從未「準備好」過。他回憶起24歲收到投資人第一筆打款時的感受:「那就像過聖誕節!……看著自己的銀行賬戶從60美元變成120萬美元,我真是一陣狂喜。」
可有一天,投資人決定撤回資金,他陷入了「從消防栓里喝水」的局面。但是他說,如果一個閥門關閉了,再去找另一個消防栓就好了。
人們可能會以為創立 Dropbox 是豪斯頓人生中最興奮、有趣的一件事。可是,他說:「我之前沒分享的,是那些恥辱、崩潰、痛苦的經歷。我甚至數不清自己失敗了多少次。」
可是,沒人的生活可以達到滿分啊。「在學校里,也許每個錯誤都會影響你的成績。但在現實世界,如果你沒有遭遇急轉彎、沒有撞到過警戒線,那就說明你的前進速度太慢了。你最大的危險不是失敗,而是太安逸。」
他列舉了兩個失敗例子:「比爾·蓋茨的第一個公司想為交通燈開發軟體,喬布斯的第一個公司則是製造塑料口哨、好讓人撥打免費電話的。他們都失敗了。」可是,這兩個人現在都獲得了巨大成功,失敗有造成什麼影響嗎?
那就是豪斯頓最喜歡當下社會的一點:「你不需要累積並背負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前進。從現在開始,失敗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只需要成功一次。」
10
阿里安娜·赫芬頓
剝奪自己睡覺權利的人談不上成功
作為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的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是公認的網路媒體女王。但她也曾經歷過失敗的婚姻,也曾嘗試競選加州州長(最後退出了),2005年時才通過創辦《赫芬頓郵報》獲得成功。
在赫芬頓看來,什麼是「成功」呢?她不願意單純用金錢與權利去定義成功,她說,「你可以睡到成功」。
不要想歪,這裡的「睡」是指真正意義上的「睡」。2007年時,赫芬頓本人曾因為缺覺而暈倒,頭磕在辦公桌上,顴骨斷了,右眼還縫了四針。她說,睡眠不足不僅僅影響健康,還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創造力、效率以及決策能力。「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以及三里島事故,這些後果多多少少都和睡眠不足時所做出的決策有關。」
於是,她在《赫芬頓郵報》的辦公室里設置了兩個「午睡房」。「一開始我們的記者、編輯以及工程師都不敢去午睡,害怕別人說他們偷懶。我們應該換一換辦公室文化啊,應該去指責那些拖著疲憊身軀工作的人。」不過後來,大家慢慢接受了這個充電模式,她在考慮是否要開設第三個「午睡房」。
赫芬頓也回想起12歲時,一位成功希臘商人來家裡做客,激動地談著自己爭取到的了不起的合約。然而他本人的精神狀態卻差勁極了。赫芬頓的母親說:「你事業上或許擁有很多本錢,但你才是自己最重要的資本啊。你的健康銀行存款是有限的,而你卻在不斷提取。如果不存入一點什麼,你很快就會破產的。」
所以,別再追求「凌晨四點的北京、洛杉磯、哈佛大學圖書館……」,好好睡一覺吧。畢竟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睡夠了才有精神給自己打雞血啊!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
Lens-知乎、Lens-專欄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
在我過去二十多年的人生里,也有過數次迷茫。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去年,迷茫的狀態持續了整整一年,我甚至一度陷入抑鬱,對生活的意義產生懷疑和動搖。
也許是否極泰來,在經歷了最糟糕的事情之後,一切都慢慢好起來。我也重拾生活的動力,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迷茫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一定會遇到的狀態,它會讓你痛苦,但它並不可怕。因為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其實都蘊含著破除迷霧的力量。
一、
心理學研究表明:
如果一個人目標太多,他就會焦慮;但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目標,那麼他就會迷茫。
迷茫,歸根結底,是一段時間內失去了生活的目標,陷入了一種虛無之中。
要走出這種狀態,你就必須尋找到生命的意義,給自己的生活一個目標,來重建你生活的秩序。
有位老人晚年喪偶,他悲痛萬分,整日以淚洗面,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失去了意義,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
這時,一位心理醫生就問他:
如果你比你的妻子先去世,那麼你的妻子會怎樣?
老人說,那她一定會悲痛萬分。
心理醫生就說,所以,你現在的痛苦是有意義的,因為它使得你的妻子免於承受同樣的痛苦。
老人瞬間豁然開朗,並慢慢重拾了生活的動力,不再迷茫。
喪偶是打擊非常大的一件事,一般人很難遇到。但類似的遭遇卻並不少見,沒有人能擁有一生順遂的人生,當我們的生活被意外擾亂的時候,重拾生活的熱情和勇氣,重建生活的秩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去賦予生活以意義。
尼采說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方能生存。
你,又為了什麼而活呢?
二、
尋找生活的意義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你可以嘗試著從這幾方面來努力:
1,投入到一項工作或事業中去
在我迷茫的那段時間,我朋友說,你何不去找點事情做呢?
稻盛和夫認為,工作並不在於賺錢,而是一種修行。你通過工作中克服一些困難,達成一些目標,漸漸地,你的心智就能夠得到磨鍊,性格也能沉穩下來。
所以,投入到一項工作中去,一是可以讓你忙碌起來,從而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二是通過工作中,克服一些困難,達成一些成就,也許就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想通之後,我就加入了一家創業公司,雖然很忙,但卻很充實。我幫他們組建了品牌團隊,策划了一起又一起的品牌活動,最後成功獲得融資。這個過程中,我通過創造價值,而不斷自我肯定,從而重拾生活的熱情。
2,體驗一些特殊的事情,或者投入一段感情
迷茫的時候,正好是一個打開和拓寬自己的時機。你可以去嘗試一些以前從沒嘗試過的體驗。比如一些刺激但安全的活動,如蹦極。或者從沒去過的地方,比如看極光或者非洲草原。或者,一些主流價值觀里比較不接受的,染個誇張的發色,紋身之類的。
又或者,去嘗試投入一段感情,一個熱戀中的,愛著他人的人,通常都是對生活抱有熱情的人。
但切記不要讓自己遭受危險,也不要去傷害到自己或者他人。
3,給已經發生過的不幸的事件尋找意義,讓自己經受過的痛苦變得有價值
苦難就是苦難,真要說它有什麼正面的價值,其實是很少的。但經受過苦難的我們,內心卻會更加強大。
著名電視人陳虻說過:
痛苦是財富,那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如果你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厄運所打亂,也許暫時你很難去接受這個事實,但不要緊,去思考它,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思考如何避免再次發生這種事,思考你能從中獲得什麼。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害怕一樣事情,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希望遭受過痛苦的你,可以從中涅槃重生。
上面的這三個方法可以讓你回到生活中來,但要重建生活的秩序,則需要你內心足夠強大。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需要你不斷去經歷和思考,方能真正成熟和明白。
三、
在我抑鬱的那段時間,其實已經離群索居了三個月之久。
這三個月里,我出門的次數屈指可數,幾乎沒有參與任何社交活動,整天就是悶在家裡,無所事事。
人類是群居動物,脫離群體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我們總是通過他人來獲得對真實世界的判斷和聯繫,但一旦脫離群體,孤獨就很容易使我們陷入自卑和迷茫。
有專家研究過,長期孤獨容易導致抑鬱症、自殺傾向、敵意與失眠。它對健康也有很大的壞處,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以及阿爾茨海默症。
如果你現在感到迷茫,不妨走出家門,到人群中去,與他們遊戲,交談,或者僅僅觀察他們。雖然這並不能立刻就讓你走出困頓,但它能讓你重新與這世界連接,它能讓你更容易找到自己。
另外,當一個人懂得不多卻想太多的時候,也會感到迷茫。楊絳說過,你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卻想得太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上面那些方法你都試過,但還是不行,那我建議你出去走走。
畢竟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但不要去海邊,因為海邊氧氣多,氧氣一多,你腦子就清醒,就容易胡思亂想。
去海拔高的地方吧,不是因為離天堂更近。是因為那裡氧氣稀薄,人會缺氧,腦子轉不動,也就沒工夫去胡思亂想,也就不迷茫了。
完。
--
推薦閱讀:
生活中有什麼壞習慣是我一停止就能立即獲益,而且未來我會十分感激的? - Steven 的回答 - 知乎
本文首發個人公眾號:
【淺草先生】
(ID:qiancao2046)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者的成長筆記,在那回復「乾貨」,給你推送我的更多乾貨文章~
推薦閱讀:
※25歲做什麼,可在5年後受益匪淺?
※有哪些你以前不以為然現在卻深信不疑的話?
※畢業前後,有怎樣的體驗?
※是否能夠將章魚作為寵物飼養?
※你有哪些有趣的「撩」或「被撩」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