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為什麼是中國電影的巔峰之一?


【多圖】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對觀眾的各種感官都有直接影響,「怎麼說」往往和「說什麼」同樣重要。《霸王別姬》作為中國至今唯一一部榮獲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的專業獎項「金棕櫚獎」,靠的絕不會只是它的立意、內容和演員的表現,陳凱歌在導演方面的才華也至關重要。就像同一個故事,不同的人會寫出不同的味道,文筆差的人會埋沒一個好故事,文筆好的人卻可以成就一個好故事。《霸王別姬》是一個好故事,但如果他遇到的是一個不好的導演,也很難成為經典。我就從電影語言方面入手,希望大家能有另一個欣賞的視角。
大部分行文直接出自《霸王別姬賞析珍藏本》,故此文僅供交流,禁止轉載和商用。全部的多角度賞析見正版圖書。


電影語言包括鏡頭運用、畫面構圖、剪接、蒙太奇、燈光、色調、音效、配樂、場景、服飾、道具等多方面。我這裡只重點介紹【鏡頭運用】。

一部電影中的鏡頭運用,目的並不在於攝影技巧的炫耀,而是為了影片主題內容的需要,突出該突出的,沖淡該沖淡的,將觀眾的視線引嚮導演的意圖所在。從這一點來說,最高妙的鏡頭技巧,應該是察覺不到任何刻意的技巧,在觀賞過程中,只讓觀眾感受到一種渾然天成的影片風格。


鏡頭就好比是觀眾的眼睛,攝像機拍攝角度和方式的不同,都會影響到觀眾的觀賞視線。而陳凱歌的機位調整就非常「教科書式典範」。*機位是電影的創作者對攝影機拍攝位置的稱呼,也是影片分析中對攝影機拍攝點的表述。機位是影片導演風格中最為重要的語言形式,每一個機位反映了導演在空間上、在調度上完成電影的敘事的方式。 請看:


1.俯視
俯視多被用來展現一個場景的整體風貌。如電影的開頭處,在交代完北平天橋的細緻景觀後,又以一個俯視的角度展現出天橋的全貌,令觀眾對百相眾生的舊北平留下一個整體性的印象。

而影片中的戲中戲,京劇《霸王別姬》上演時,也屢屢採用俯視鏡頭,展現齣戲台上的恢弘氣勢。

日兵槍斃無辜百姓一幕,鏡頭又採用一個遠景俯拍,配以陰冷的畫面色彩,將刑場中那種詭異恐怖的氣氛推到極致。

俯視鏡頭還可以用來表達某種情緒。例如文革中小四脅迫段小樓拍磚的一幕戲,就用俯角來突出小樓的渺小和無助,同時也暗示了他性格中的怯懦與自私。

2.仰視
仰視鏡頭則恰恰相反,可以使人物形象顯得威武崇高。

如袁四爺出場時,就是用一個仰角突出了他身份地位上的不一般。

而等到日兵佔據戲院時,鏡頭給予日本軍官的仍然是仰角,給予袁四爺的卻已悄悄變為平角,這一對比巧妙地暗示出當時掌權勢力的轉變。

文革開始後,小四審訊小樓時,給予小樓的是俯角,給予小四的卻是仰角,憑藉這一仰一俯的鏡頭運用,不需進一步說明,就已經很直觀地展現出二人處境的大相徑庭。可見俯仰角度的選擇,除了滿足客觀上的需要,還能使觀眾在第一時間認同導演對劇中人物的性格預設。

3.平視
相對於仰視和俯視的特殊效果,最基本的平視鏡頭,在各類影片中都更為常見。《霸王別姬》中也大量運用了寫實的平視鏡頭,力圖增進觀眾對畫面的親近感——如臨其境,如感其情。
同時,為了避免畫面的呆板,影片還在平視角度中採用了不同的視線發展路線。除了以「正拍」和「側拍」充分展示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方便觀眾與劇中人物進行感情交流之外,還積極調用了「反拍」和「斜拍」的表現方式。

「反拍」能暗示出人物的對立關係,為觀眾留下聯想和思考的空間。

如菊仙求助蝶衣搭救小樓時,蝶衣屢次以一個冷冷的背影應答;

而文革中小樓上門去給蝶衣賠禮時,非但大門緊閉,門內的蝶衣也始終報以一個沉默的背影。

再譬如法院庭審蝶衣一幕中,又以蝶衣的背影引發遐想,促使觀眾主動去體察蝶衣當時的情緒。

如果說「反拍」是為了增強觀眾的主體感,那麼「斜拍」則更能渲染出鏡頭本身的特殊意味。

發現菊仙上吊的這一幕,小樓和蝶衣均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如果按照西方表現主義的方式,此時就該採用誇張變形的短焦鏡頭來表現人物的迷狂錯亂。但是影片卻另闢蹊徑,以一個全景平視的斜拍帶出了中國古典畫中的透視化效果,用一條斜歪的大字報寫意地烘托出人物的癲狂和這世界的黑白顛倒不可理喻。

藉助於形式多樣的平視角度和具有特殊效果的仰俯鏡頭,影片《霸王別姬》中的畫面頗富於造型變化,在充分表現宏觀場景和具體人物的同時,還引領著觀眾的情緒隨鏡頭語言一路跌宕起伏。

4.跟攝鏡
除了相對靜止的拍攝角度,攝像機的運動方式,在鏡頭調度中也起著決定性作用。
作為一部古典氣質濃郁的影片,《霸王別姬》很少用到會營造出一種動蕩不安的氛圍的手提鏡頭,它使用的是大量的跟攝、推拉和橫移鏡頭。

所謂跟攝鏡,即攝像機隨著被拍攝的人或物一起運動,沿著人物的行動路線一路拍攝。又可以分為「迎面跟攝」「背面跟攝」和「側面跟攝」,迎面跟攝如為開頭蝶衣和小樓出場、艷紅和小豆子出場,背面跟攝如蝶衣被小四替換那場戲中親手為小樓戴上盔頭後離去,三個跟攝鏡均有運用的比如小豆子被背去張公公房裡,小四前來替換蝶衣時的出場。

小四前來替換蝶衣時的出場:此時鏡頭正對著小四,先迎面跟攝,再轉側面,再轉背面,三種方式交叉並行,令後台狹小的空間忽而被拉長,忽而被放寬,頓時營造出一種扭曲暈眩的特殊視覺效果,再配以急急的鼓點——小四的這個出場給蝶衣所帶來的錯愕和震撼,由此可見一斑。

好的電影從開頭就已經可以看出。影片開頭的體育館內,一個長鏡頭跟攝結束後,人物在畫面上的運動戛然而止,鏡頭先拉遠,再向前推進,再拉遠,忽遠忽近的鏡頭營造出一種真幻難辨的氛圍。一方面,觀眾在鏡頭前推的過程中清楚地見到了兩個人物;另一方面,隨著鏡頭迅速被拉遠,觀眾又彷彿什麼都沒能知曉,從而產生出一種強烈的窺視慾望,不由自主地開始猜測鏡中人物的身份和背後隱情。這一組推拉鏡頭由此兼具了寫實和表意的雙重功能,為影片開了一個好頭。

影片中還有一種橫移鏡頭,例如蝶衣在日本軍營唱堂會一段,鏡頭隔著日式拉門一路橫移,暗藍的夜色下,蝶衣在門上隱現出一個寧靜的剪影,整個畫面具有一種古典捲軸畫的美感。這一鏡頭運動方式沖淡了蝶衣為日本人唱堂會的羞辱感,目的是為了將觀眾的目光引向純粹的藝術。

-----------------------------


重點的【鏡頭運用】介紹至此。下面是其他電影語言中的畫面構圖、燈光、蒙太奇、場景的些許典例。


1.畫面構圖
為了避免畫面的呆板,影片常常同時表現兩個互相關聯的場景,如日兵控制戲院時,鏡頭在前台舞動的蝶衣和後台與日兵發生衝突的小樓之間不斷切換,既將火藥味醞釀到一觸即發,同時也使得畫面的表達變得更緊湊。

而在很多的單一場景,例如袁四爺到後台送禮給蝶衣、小樓在妓院救人解難、菊仙小樓蝶衣三人在戲院後台起衝突、菊仙與小樓一同去求袁四爺救蝶衣、蝶衣在解放後的戲台上大談京劇改革的弊端,在這一系列場景單一、無法輕易切換的情況,影片往往通過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交叉運用,做到場景不變而景別有變,從而達到豐富畫面層次感和表現力的作用。

2.燈光
能說的很多,有頂光、側光、逆光、光線流動,這裡只撿兩處側光介紹。

袁四爺出場,幾乎全暗的鏡頭中,僅用一縷側光映照出它的半邊臉,面部表情幽微不明,顯得高深莫測。

小樓在使勁拍門,門內的蝶衣默然不應,一道側光打在他左臉,右臉仍埋在陰影中見不真切,烘托出他此刻的心灰意冷。

3.蒙太奇
撿隱喻蒙太奇介紹。
例如影片將日軍處決百姓的槍聲與菊仙小樓成婚的鞭炮聲組接在一起,能同時引發觀眾的「相似聯想」和「對比聯想」,於是槍聲不再只是槍聲,鞭炮聲也不再只是鞭炮聲,寫實音變成了比喻音,共同象徵著蝶衣內心受到的重創。

4.場景
最令我surprise的是這條小巷。我從沒注意過,或者說,看到了也沒有細細思考。
這條小巷,見證了小豆子和小癩子的背班出逃,見證了蝶衣小樓的大紅大紫,見證了小四的躊躇滿志,又見證了蝶衣與小樓的非人遭遇。走出這條小巷,迎面就是戲園子大街。當年的小豆子逃到這條街上,因緣際會,從此立下了「從一而終」的誓願;他從這條街上走出了一條通往藝術聖殿的路,卻又在這同一條路上,夢想幻滅。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世事的滄桑推移,人情的濃厚澆薄,原不需要費太多周章,一條小巷,便說盡了。

============================

講到最後,還是會忍不住提一提演員。

在這片中,角色都寫得飽滿,而且無論是老戲骨還是小朋友,全都表演得非常出彩,其中而最最令我難忘的有兩位。

一是張國榮,最佩服他的地方之一就是在「小四與蝶衣搶演虞姬」一齣戲中,脂紅粉白下,不靠面部肌肉的大幅度牽動,僅僅憑藉眼神的語言就接連完成了吃驚、氣惱、疑問、自嘲、無奈、鄙視、厭惡、感激、得意、不屑、焦慮、失望、絕望、傷痛、委屈、堅決等十餘種微妙情緒的轉化!

二是英達,戲園子老闆那坤的扮演者,在關師傅等科班師傅面前是大爺,在角兒後面走路時卻時常微微地貓著腰,右手攏一攏頭髮,一溜小碎步,對待達官顯貴也善於溜須拍馬。而他說話的方式更特別,北平獨有的兒化音里夾雜著鼻音,透出一股子油滑,有時候話說到一半戛然而止,有時候乾脆一言不發,光從鼻子里往外哼氣,氣完神足。

關於這片,也許永遠說不完。看看花絮,又勾起了無限唏噓。

【花絮】霸王別姬 1993 【藍光1080P】

就介紹到這裡吧。


因為電影的第一屬性是工業,所以其實算不上完全的「文無第一」。細看各種評分的排行榜,前20總可以見到《活著》、《芙蓉鎮》、《鬼子來了》、《霸王別姬》,這幾部電影。

《活著》好嗎?好。余華先生的《活著》是我非常喜歡的小說,電影沒有小說那麼殘酷,但好像缺了點什麼?嗯,張藝謀的構圖和顏色都太張藝謀了。

《鬼子來了》好嗎?好,至少現在過年的時候我還會和朋友們互相用:「大哥大嫂過年好,我是你的爺你是我的兒」來相互調侃拜年,但姜文的個人英雄主義好像又太赤裸裸了。

《霸王別姬》好嗎?好,它為什麼能夠勝過其他電影,樹立在華語電影最高峰,因為他的工業屬性,不單單是電影的故事本身。

我大約用74張圖,一萬四千字說一說《霸王別姬》好在哪裡。以電影工業的角度為主,電影藝術的角度為輔。大概會說:劇本、人物、故事背景、攝影、燈光、音響、聲效、內核、細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只看過一遍《霸王別姬》,因為這部電影實在太好,不敢看第二遍。我給《霸王別姬》的評價是:華語電影最高峰。在此我從電影工業的角度來講講這部電影好在哪裡。


粗略地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大多都可以答到一些點子上。這是《霸王別姬》的成功和出彩之處,即無論是怎麼樣的人,只要定下心來看完全片,總可以說出個一二。


但很不幸的是,我常常和人說:「電影的第一屬性是工業。」當影評人寫影評的時候,大家可以暢談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看法;但當我們在談論「一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的時候,我更傾向於從工業的角度來說說一部電影好在哪裡,而不局限於細節、人物、和電影本身所表達的內核。


因為篇幅的關係,每一個點我只說一場戲,或者幾個鏡頭,這樣就足夠回答這個問題了。


在此我先列個提綱:

1.《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超強的編劇和專心講故事的導演(編劇和導演)

2.《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超長的時間跨度把人物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時間跨度中的個人情緒)

3.《霸王別姬》的好在於人物相互影響產生轉變與做事動機成功地與時代結合在一起(人物起承轉合與時代的聯繫)

4.《霸王別姬》的好在於顧長衛的攝影(燈光與攝影)

5.《霸王別姬》的好在於恰到好處的蒙太奇和剪輯(鏡頭之間的過度與畫面剪輯)

6.《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諸多細節的刻畫與精準的留白(細節與讓觀眾自己思考留白)

7.《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被大量運用的混響(聲響和音效)

8.《霸王別姬》的好在於內核(故事的主題與我個人的看法)


一、《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超強的編劇和專心講故事的導演:

我常常和別人講,所有的故事,撇去所有細節,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比如《東邪西毒》講述了歐陽鋒的人生經歷以及他和其他七個人的愛恨糾葛;《伊利亞特》講述了特洛伊戰爭結束前的幾十天;《阿甘正傳》講述了在美國歷史進程中阿甘的一生。而《阿甘正傳》的故事和《霸王別姬》非常相似,也是在歷史進程中人的一生。


而這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的故事,被填充的非常宏大。《霸王別姬》的故事結構嚴謹,每條線索都做到了前後呼應。

中國電影一直有這麼件有趣的事情,一部電影拍的好,大家都會說是導演的功勞,但一部電影拍得不好,大家立馬會甩鍋給編劇。我曾對別人講,這個劇本給任何一個收過專業教育的導演拍,都不會是一部爛片。是的,《霸王別姬》的劇本太過硬了。


當然,看過原著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感覺,即:原著比電影還要殘酷。


編劇和導演的關係,就像是寫故事的人和講故事的人。編劇決定了故事本身什麼樣,而導演決定了這個故事應該如何告訴別人。所以當有人給我看他寫的劇本,裡面出現諸如:「他熱情的眼神澆滅了冰冷而憂鬱的月光」這種場景和劇情時,我通常都會說:「這位兄台,你能不能把這句話在劇本里刪掉,或者你給我表現一個純白到可以蓋過太陽光芒的白眼。」


很多人都曾問過我:「為什麼陳凱歌再沒拍出這樣好的電影來?」


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不妨去搜一下陳凱歌近幾部片子的編劇:

《無極》編劇:陳凱歌、張炭。

《趙氏孤兒》編劇:陳凱歌、趙寧宇。

《搜索》:陳凱歌、唐大年。

《道士下山》編劇:陳凱歌、張挺。


再來看看《霸王別姬》的編劇:李碧華,蘆葦。大家是不是發現了什麼,所以我覺得影片的成功並不是導演的功勞,而在於編劇。觀看《無極》、《道士下山》時我的感受是前半個小時還不錯,後面就處於崩盤的節奏上,以至於我看完《道士下山》後發了一條狀態:看了《道士下山》,陳凱歌編劇總給人爛片一種的感覺。根據我看電影多年的經驗,一旦編劇里有陳凱歌,這部電影基本上就是爛片。《霸王別姬》的成功是因為李碧華讓陳凱歌別管她們的事。老實說,我看《道士下山》的時候心理怕極了,覺得陳凱歌會從熒幕後面走出來,打我一記耳光,問我:「深刻不深刻?」我答:「不深刻。」他又打了我一耳光,一會兒我就被打死了。


《霸王別姬》的好,好就好在導演專心地講了一個好故事。


二、《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超長的時間跨度把人物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電影本身是一個及其殘酷的故事,但通過視聽語言,觀看電影的時候又並不覺得電影沉重得讓人無法承受,這裡要歸功於顧長衛的攝影(我們一會兒講攝影)。影片時間跨度極大,就片中明確出現的年份來說,電影故事中經過了1924年北洋政府時代,1932年,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內戰結束前,1949年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1966年文革前夕,直到11年過後文革結束平反,個人猜測應該是1978年左右,超過半個世紀的故事,清清楚楚地講了許多人的一生、大半生。


大家可以看片中出現過的所有主要人物:程蝶衣(小豆子)、段小樓(小石頭)、袁四爺(袁世卿)、菊仙、張太監、那坤、戲班師父、小四、小賴子,每一個人都具備代表性,每個人的故事都有頭有尾,甚至是每個人做每件事的動機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這是在人物設定中非常出彩的一個地方,通常我看完一部電影的時候會和身邊的人交流:「兩個沒什麼代表性人設又相似的角色,完全可以合併成一個有代表性的角色,這樣可以讓影片更為緊湊。」


在歷史或者是一個大時代的面前,每個人物都是螻蟻一般的存在,歷史的履帶碾過他們時不會有任何的猶豫。而通常,講一群人物在一個大時代下的故事,通常就會表現出任何和時代的關係。

比方說在電影1:37:38這個鏡頭裡,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原本應該非常令人喜悅,但段小樓(張豐毅 飾)和程蝶衣(張國榮 飾)就非常的難過,因為戲班子里的師父死了。這就表現出了在歷史事件中的個人情緒,此處的人物情緒和他們在歷史進程中應有的情緒就對立了。

再比如2:03:26這個鏡頭,解放軍進入北平,作為程蝶衣的小徒弟,小四非常的高興,在解放軍的隊伍前又蹦又跳。後面大家可以看出他為什麼高興,即他高興的動機。因為共產黨來了,他以為自己可以走捷徑成為角兒,不再需要像師父那樣流上三五車的汗了。但我認為,其實作為京戲演員,小四應該意識到,日本人、國民黨、共產黨,對京戲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日本人是欣賞並且有人懂戲(青木是懂戲的);國民黨是拿著手電筒在舞台上晃人;共產黨是在京戲演員唱呲了之後還鼓掌。


這樣拍,非常緊密地把人物和時代聯繫在了一起。為什麼很多青春片受人詬病,就是因為青春片大多在不同年代干著同樣的事情:八零後、八五後、九零後、九五後,都在墮胎、不學習、打群架,千篇一律,沒有時代特徵。


三、《霸王別姬》的好在於人物相互影響產生轉變與做事動機成功地與時代結合在一起:

有人會說第二點和第三點重複了,其實沒有。第二點我們說的是在時間的進程中人物與時代背景的聯繫,是一個整體與個人的對比;第三點我將說的是人物作為獨立的個人,他們如何相互影響與時代的轉變,是個人一生的總結。


我列了一張單子,講一下片子里出現的除兩個主角外其餘所有人物他們都做了什麼事,配角更加能夠說明問題。(但因為篇幅有限並且沒有全片分析的必要,所以我只講幾個細節):


艷紅:妓女,送小豆子去喜福成戲班,剁了小豆子的第六指,最後不辭而別。

  • 妓女身份是路邊嫖客道破,用一個不知名小人物補出人物設定
  • 對戲班子老闆講了一番話:「不是養活不起,實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這才投奔您來了。你老好歹得收下他。您只要收下他,怎麼著都成。」

戲班子老闆說:「別介,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呀?」

  • 最後不辭而別。

分析:艷紅應該是片子里有過主要鏡頭的人物中,唯一最後沒有準確交代下場的,而是通過程蝶衣燒信給他娘表明那時候艷紅已經去世。艷紅在片中有一個主要台詞:「不是養活不起,實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這才投奔您來了。你老好歹得收下他。您只要收下他,怎麼著都成。」很多人分析過這段話,最主要的一點是「女大不中留」到了她口中變成了「男孩大了留不住」,點明了小豆子他在妓院中長大的事實並且母親不希望他以後就待在妓院里,從小豆子9歲時的扮相來看,他長大之後絕成不了韋小寶那樣的人,性別認知障礙很早就開始萌芽。而且艷紅她是一個習慣利用皮肉來解決問題的女人,比如因為六指,戲班師父不收小豆子,艷紅暗示可以用皮肉來解決,被戲班師父用:「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呀?」回絕。最後狠心剁了小豆子的第六指。

這個角色對影片的影響:她作為程蝶衣的生母,在程蝶衣幼年埋下了一顆種子,剁指有閹割的暗示,導致程蝶衣日後的性別認知障礙。

戲班師父:戲子,舊時代的下九流,培育了小豆子和小石頭,為人嚴厲,敬業,對待戲院老闆那坤又時不時地諂媚。

  • 師父在片中的人生跨度非常明確,1924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師父正好去世,這點我們上面說過了。
  • 看師父這場戲的台詞,他在罰小石頭,說:「自打有唱戲這個行當起,哪朝哪代也沒有咱們京戲這麼紅過。」所以師父他心裡明白,他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為人非常嚴厲。懂得「成全」之道,講過「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這也被理解為是霸王別姬索要表達的觀點之一;以及在大徒弟落魄時,他要小徒弟成全一下大徒弟,拉他一把。

分析:師父明白事理,懂得人情世故,為人嚴厲,培育出了當時兩個最吃香的角兒。死前還在傳授自己唱戲的功夫,傳承著老祖宗的東西。當他知道徒弟玩蛐蛐,吃喝嫖賭不唱戲時他非常angry,不浮躁。


那坤:戲院老闆,後期類似於段小樓和程蝶衣的經紀人。為人比較勢利,後期只求平安。在不同年代都能找到可以對自己有利的人:張公公、程蝶衣、紅小兵。

面對愛國的學生,段小樓是非常不屑的:「感情到頭來欺負的還是中國人。」

而面對愛國學生,那坤先是對著學生喊:「沒錯沒錯,正經八百的中國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都是一個老祖宗,老祖宗錯的了嗎?錯不了!」學生還呼應:「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轉頭那坤陪著段小樓去戲院,段小樓對愛國學生髮脾氣,那坤又馬上順著段小樓的說往下說:「學生們不都沒娶過媳婦嗎?」


分析:那坤在片中的形象也多是:「不生事,當和事老。賺錢,求平安。」這種人最能夠在動蕩年代活下來,可以說他見風使舵,也可以說他兩面三刀,但我覺得這是時代面前人如螻蟻,沒什麼選擇。


張大太監:張大太監是程蝶衣的人生中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前朝太監在民國時還有些勢利,手上有大把銀子,打了仗就不行了。電影里完整出現了張大太監得勢時的趾高氣揚和失勢時的落魄不堪。


清朝太監要閹割乾淨,所以很多人講張太監與小豆子雞姦,我認為是不成立的,但性的事實不能更改。所以很多人認為張太監是給小豆子破處的人,我認為不是。我認為《霸王別姬》並不是一部同性戀電影,主角也不是同性戀,只是性別認知障礙,所以真正給小豆子破處(心理上)的是小石頭。

小石頭拿煙槍搗小豆子的嘴,煙槍暗示著男性的陽具,最後小豆子的嘴角流血,唱著:「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終於把之前一錯再錯的:「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改了過來,其實是他對自己模糊的身份有了一個準確的認知:「我本是女嬌娥...」其他回答說到嘴角的血是精液,我認為不是,說是處女破處時候流出的血更為恰當(雖然生活中可能並沒有那麼多血)。


小石頭的行為突破了小豆子心理的最後一道防線,他開始徹底認為自己是一個女嬌娥,回看整部電影,小豆子其實有過一個掙扎的過程。比如說他在最開始到戲班的第一夜,他在眾師兄面前燒母親給他的大氅,因為大家羞辱他是「窯子里來的」,這是小豆子表現出了男子氣概;以及後面他堅持不改口:「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這都是身為男孩子的一種骨氣,被小石頭拿煙槍(陽具)一搗,防禦全都卸下了。


縱觀張太監,他有一種太監心理,這種心理我在電影《劍雨》的解讀中會更進一步的描寫。這裡引用李碧華的原著:

倪老公見到他半遮半掩下,一掠而過,那完整的生殖器!平凡的,有著各種名稱的,每一個男子都擁有的東西。孩子叫它「雞雞」,「牛牛」。男人喚作「那話兒」,「棒槌」,「雞巴」,粗俗或文雅的稱呼。
他臉色一變。他忘記一切。他窺伺已久。他刻意避忌。艷慕驚嘆百感交集,在一個不防備的平常時刻。
倪老公有點失控,下頦輕抖:「慢!」
小豆子一怔。
倪老公取過几上一個白玉碗,不知那年,皇上隨手送他的小禮物。晶瑩剔透,價值連城。他把它端到小豆子身下。
生怕驚擾,無限憐惜。輕語:「來,尿在碗裡頭吧。」
小豆子憋不住了,就尿尿。
淋漓,痛快,銷魂。----倪老公凝神注視。最名貴的古玩,也比不上最平凡的生殖器。他眼中有凄迷老淚,一閃。自己也不發覺。或隱忍不發,化作一下唏噓,近乎低吟:
「呀----多完美的身子!」
他用衣袖把它細意擦乾淨。
驀地----
他失去理智,就把那話兒,放在顫抖的嘴裡,銜著,銜著。
小豆子,目瞪,口呆,整個傻掉了。

電影很恰當地使用留白來避開具體的性行為,而是用了小豆子事後看到街上的棄嬰堅持要撿回去,這是激發了母性的特徵。即:小石頭完成了小豆子從男性到女性的性別認知轉變,而張公公則完成了一個從女性到母性這樣一個身份認知的轉變。

張公公的晚年很凄慘,窮了一輩子的人不可憐,但過了大半輩子的好日子(他在民國時已經年紀很大,在宮裡又得寵,大半生應該都是好日子)晚年再落魄就很可憐。應了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分析:沒什麼好分析的。張太監一生就幹了三件事:一是捧紅了小石頭和小豆子;二是通過生理上的接觸使得程蝶衣的性別認知障礙越來越深;三是老來落魄得幫襯歷史的進程,突顯出一朝在天一朝在地,風水輪流轉。很慚愧,他對電影劇情的進展也就起了一些微小的貢獻。


小癩子:小癩子是《霸王別姬》里出現的第一個鮮活的人物,他的自殺成就了程蝶衣。


小癩子是想學戲的,逃跑後他帶著小豆子去看《霸王別姬》,看著舞台上的兩個角兒,他淚流滿面,帶著小豆子也淚流滿面,就是這場逃跑,在小豆子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我要成角兒。日後程蝶衣的風光,小豆子的風光,其實多多少少有小癩子的影子,以至於程蝶衣在戲院門口聽到賣糖葫蘆的吆喝聲,他還是遲疑了一下。


關於小癩子的死,很多人是有疑問的。我的看法是:小癩子肯定不是因為怕師父打才自殺,而是一種心理上極大的滿足之後,他明白了現實和理想的距離,然後決定自殺。

回去之後,小癩子和小豆子看到眾師兄弟因為自己的逃跑受罰。小豆子選擇為自己的逃跑付出代價,不僅僅是因為他心中對小石頭的感情,還有想要成角兒的渴望;而小癩子呢,他囫圇吞棗般地往嘴裡塞冰糖葫蘆。「天下最好吃的冰塔葫蘆數第一,我要是成了角兒,天天得拿冰糖葫蘆當飯吃!」小癩子一口氣吃完了冰糖葫蘆,彷彿他成角兒的事已經欽定了,他心滿意足。現實里,他知道自己可能成不了角兒,唱戲這事本來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戲園子里那麼多兄弟,只有小石頭和小豆子成了角兒,可小癩子心氣又高,他明白卻沒有辦法接受這個現實。

小癩子上吊的這個畫面,最後被豎起來的木板(其實是舞台)從高處落到地上,「砰」的一聲,小癩子有舞台了,所有人都在一旁看他(戲)。他的死充滿絕望。


分析:小癩子在吃完糖葫蘆,即完成了自己的人類補完計劃之後選擇上吊自殺。他的死使得原本可能要被師父打死的小豆子活了下來,並且最後成了角兒。小癩子不是怕吃苦,也不是怕挨打,而是他面對遙不可及的夢想以及成了角兒拿冰糖葫蘆當飯吃這一心愿實現後的滿足,選擇了他自己的道路。不知道程蝶衣在戲院外聽到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聲,會不會想起當初在他心裡埋下成角兒種子的小癩子。小癩子和小四的人生都是幻滅的,他們夢想的幻滅吻合了《霸王別姬》的主題之一。


小四:小四是小豆子在被張大太監侮辱之後撿來的孩子,想成角兒,可時代不一樣了,他吃不起苦。解放後他通過巴結解放軍和共產黨,找到了成角兒的捷徑,最後他以為頂掉了程蝶衣,他就是角兒了,投機失敗,迎接他的早已不是他所想像的結局。


小四的身份是非常具代表性的,他不是純粹的反派,也不完全是文革中跑出來侮辱程蝶衣、讓主角們互相揭發的紅小兵。這個人物設定之好在於他既是程蝶衣的徒弟,想成角兒,他和那些戲班裡的孩子是一樣的;而另一面,他為了擠掉程蝶衣,或者是一種報復,他選擇挑撥段小樓、菊仙、那坤、程蝶衣這些人的關係,他是戲班沒落後期的一個學徒的縮影,也是文革初期一個紅小兵的縮影。


小四的結局是可預見的,當程蝶衣在解放軍面前唱呲了,他就應該預見到這些人對待京戲,對待藝術的態度。當時那坤的反應是:「四兒,要什麼給人家什麼,可千萬別動手。」角兒唱壞了戲,放古時候是大事,賠錢、退票,遇上不講道理的砸場子都不稀奇,而解放軍的態度是鼓掌,然後合唱了一首軍歌。

是解放軍戰士們寬容嗎?不是。我覺得是他們不懂藝術,可能連程蝶衣唱呲了都沒有聽出來。所以小四以為他把程蝶衣擠兌掉,借刀殺人之後他就可以成角兒,這是做夢。之後小四與段小樓聯手唱《霸王別姬》,稍有常識的人就會察覺兩個人的功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而小四之所以能演虞姬,也正是歸功於觀眾的不懂戲。


分析:小四並不是一個壞人,他有著一個學戲者最簡單而又直接的願望。在他的身上,觀眾可以看到小癩子的另一面,小癩子吃得起苦、認得清現實;小四吃不起苦、認不清事實。大時代前人不過是螻蟻,當所有人都在撒謊,而你以為你也撒謊就可以的時候,你恐怕想錯了。小四自作聰明,最後親手斷送了自己的藝術生涯。

小四的結局,他把玩著袁四爺送給程蝶衣的首飾,唱著《霸王別姬》里的詞,鏡子里是向他走來的紅衛兵(鏡子的攝影方法之後會細說,這個鏡頭在此確立了人物與人物的對立關係)。小四的下場肯定不好,他所得一切都是偷來的,通過打壓程蝶衣偷來扮演虞姬的機會,通過文革最後偷到袁四爺送給程蝶衣的首飾。這種人物的代表性就在於:紅衛兵作為批鬥人者,自己也會被其他紅衛兵批鬥。


袁四爺(袁世卿):世家出生的紈絝、懂戲、對程蝶衣有著過分於愛慕的情感,1949年後被打成反動戲霸。


之所以把袁四爺和菊仙兩個人放到最後講,是因為兩人對影片的推動極大,袁四爺和菊仙某種程度上都是段小樓和程蝶衣感情里的第三者。


袁四爺初初登場,是在那坤的口中:「袁四爺專門來給您捧場,這面子天大的去了。」人未上場,旁人的描述先到,這是文學中的側面描寫,古龍寫妙僧無花時運用了大量的側面描寫。袁四爺初初亮相,他看著紅氍毹上的程蝶衣,緊接著是一份小小的見面禮。袁四爺出手闊綽,揮金如土,像極了現在許多有錢的追星族。段小樓和程蝶衣的關係中梗入異物,三個人都是不舒服的,段小樓不買袁四爺的賬,袁四爺不驕、不餒、不怒。


某種程度上,他是段小樓的反面。段小樓是個清明的世俗人,唱戲不過是他僅有的技能;袁四爺追求的藝術和人生的境界。袁四爺愛慕程蝶衣,不因為袁四爺是同性戀,他的話里已經點明:「塵世中,男子陽污,女子陰穢。獨觀世音集兩者之精於一身。歡喜無量啊!」這句話的意思就像:「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之後袁四爺評價程蝶衣的虞姬,用的是「雌雄莫辨,風華絕代。」袁四爺對程蝶衣的追求實際上是他被程蝶衣這種集兩者之精於一身的境界吸引。


段小樓說袁四爺和程蝶衣雞姦,已經說明了段小樓的水平。他的眼界低,只能看到這些。之前段、袁兩人的關係中也早已埋下五步還是七步之爭。

如是,段小樓說:「姓袁的他管得著姓段的嗎?」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袁世凱與段祺瑞,後來深究。果不其然,袁四爺的原型是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也是一個票友、戲迷。之後五步、七步之爭落定,倒是應了「姓段的就得聽姓袁的。」


片中有一個重要線索:寶劍。並且不斷以段小樓、袁四爺、菊仙三人對寶劍的態度形成,來進一步塑造人物形象。程蝶衣在袁四爺家中看到這把寶劍,愛不釋手,終於讓他碰上了。

袁四爺解釋:「張家破敗時,是廢了大週摺弄到手的。」如若是一把普通的寶劍,袁四爺肯定不會放在眼裡,他大費周章,也許就是為了討好程蝶衣,待程蝶衣登門時再予他一個驚喜。之後又說:「你我之間不言錢,那個字眼實在不雅。」袁四爺如此步步為營,最後與程蝶衣結合,他追求的絕不是單純的性快感,而是肉與靈的結合。

之後程蝶衣與段小樓關係不好,又值日本侵華時期,戲院里時常混亂不堪,程蝶衣不顧一切專心演戲、而目不轉睛的觀眾也只有袁四爺一人。程蝶衣的從一而終從袁四爺的身上體現出來了,兩人對京戲如痴如醉,對藝術從一而終,袁四爺是最懂程蝶衣的人。


日本投降後,程蝶衣因為給日本人唱過戲而被告上法院。面對法官,段小樓與那坤都驚慌失色,袁四爺一人力挽狂瀾,這場戲,將袁四爺的人格放大化,是人物角色的一個高潮。

想把這段話送給很多人。

袁四爺的結局,是被五花大綁之後槍決,人民把所有人情緒和仇恨都發泄在他身上。他真的幹了什麼大逆不道、傷天害理的事嗎?不見得,但他成為了一個犧牲品。正如當時,不殺幾個地主老財不足以平民憤一樣,袁四爺死了。在批鬥大會上,他還不忘走一個台步。他對戲,真是如痴如醉。


片中,相同的鏡頭是有的:

程蝶衣在畫押之後,把印泥塗在了嘴上,他見「紅」就想要給自己的虞姬形象上妝。


分析:段小樓不過是戲裡黃天霸,袁四爺才是戲裡的戲霸。袁四爺死的冤枉,倒也不可惜,留到文革,恐怕就沒那麼體面了。他依舊是這紅塵中,程蝶衣唯一的知己。


菊仙:菊仙原是花滿樓的頭牌妓女,後與段小樓成親,最後在文革中自殺。


之所以把袁四爺和菊仙兩個人放到最後講,是因為兩人對影片的推動極大,袁四爺和菊仙某種程度上都是段小樓和程蝶衣感情里的第三者。


菊仙原本是段小樓和程蝶衣中的第三者,從她的戲中不難看出,菊仙很聰明,為人處世,都有著一種在人情世故中跌打滾爬過後攢起的經驗。她讓程蝶衣去救段小樓,又讓袁四爺去救程蝶衣,期間多多少少有智取的成分。段小樓不唱戲,賦閑在家玩蛐蛐,菊仙打發了賣蛐蛐的人,希望自己男人務正業,多方面都說出了這個人物的形象。


程蝶衣和菊仙的關係也從最開始的情敵,變成到後面有些相惜的伴侶。這其中一部原因是因為兩個人都有共同要守護的對象——段小樓;一部分原因是程蝶衣在菊仙身上找到了母親的影子;還有一部分原因源自菊仙為人的周全。

程蝶衣之後給母親寫信,心中也是報喜不報憂,很多都流於形式,他對母親的需求是對生存最原始的需求。如同母親在幼時提供奶水和食物的需求一樣,是最本能額需求,幾乎沒有情感上的需求。

戒大煙這一幕,程蝶衣的意識已經很模糊,他最本能地說:「娘,我好冷,水都凍冰了。」菊仙的反應是給他蓋被子,抱著他,輕輕拍他的背。菊仙雖然流了產,但是這個橋段足以表現了她的母性。


劇中有一把寶劍,這把寶劍聯繫起了小石頭、小豆子、張太監、袁四爺、小四、菊仙、程蝶衣、段小樓。六個人物都靠這把劍維繫,他們各自對寶劍的態度也不一樣,寶劍是一條線索。

小石頭玩笑說有了這把劍,劉邦早被項羽殺了,當了皇上,小豆子(虞姬)就是正宮娘娘。這在小豆子心中是一種誓言:有了這把劍,你就是我的正宮娘娘。所以小豆子千方百計地要得到這柄劍,最後為了這把劍,不惜委身。

程蝶衣如重新做了一場兒時噩夢一般從袁四爺家中出來,緊緊地抱著劍。

當他把寶劍呈到「霸王」段小樓面前時,段小樓全然認不出這把寶劍,還說:「又不上台,要劍幹什麼?」當晚可以說是段小樓與菊仙確立關係,程蝶衣以一種搶親的方式出現:你說過,有了這把劍,你楚霸王就能把劉邦宰了,當上皇帝,封我做正宮娘娘。段小樓是一個忘性很大的人,忘性大源於薄情,程蝶衣問他第一次登台演出唱《霸王別姬》是在哪,段小樓的回復是:「這驢年馬月的事都讓你記住了。」然而一旁的那坤(旁觀者)還記得是在張公公府上的堂會。


文革,段小樓在紅衛兵的挑唆下揭發程蝶衣,該說的不該說全都說了出來。程蝶衣當他是最親的人,他卻當著所有人的面把程蝶衣揭發了個乾乾淨淨,程蝶衣贈予他的寶劍,也扔進火堆里。


與此同時,菊仙的態度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跳出來從火堆里把劍救出來,這把劍太珍貴了,她知道這把劍對程蝶衣的意義,而段小樓卻選擇了捨棄這段緣,這段情誼,自保。程蝶衣氣急敗壞,他跳出來揭發菊仙曾是妓女。但我並不認為是程蝶衣恨菊仙,他把這滿腔怨氣、段小樓與紅衛兵的沆瀣一氣撒了出來。面對師弟,他揭發雞姦;面對妻子,他劃清界限。兩個都是他最愛的人,他卻為了自保,統統放棄。


菊仙恨程蝶衣嗎?我認為是不恨的,面對段小樓的背叛,菊仙萬念俱灰,自殺前,她依然不忘去看程蝶衣,還把寶劍還給他。

段小樓回到家,發現妻子上吊自殺,與他認為造成妻子自殺的程蝶衣扭打在一塊。殊不知,其實菊仙的死是段小樓一手造成的,他這個戲裡的霸王、戲外的苟活者最平民的愛情理想幻滅。

菊仙死時(這句「英勇悲壯」其實在上一幀菊仙弔死的背影中就出現了,為避免很多人感到不適,我還是選擇了這個畫面),背景音樂的唱詞是:「聽奶奶,講革命。英勇悲壯!卻原來,我是風裡生來雨里長。」同時鏡頭給過:菊仙上吊的背影、紅燭、繡花鞋、結婚照(紅燭在玻璃的反射畫面中搖曳,暗示婚姻的破滅),菊仙的理想就是安安穩穩過日子,她把段小樓當做一切,卻是風裡生來雨里長,無枝可依。


分析:李碧華原著的開頭是:「婊子無情,戲子無義。」菊仙是婊子,程蝶衣是戲子,到頭來倒是婊子深情、戲子重義。很多年過去,當菊仙在上吊前面對段小樓在紅衛兵前說:「不!不愛,不愛她。真的不愛!真的!我真的不愛她!我跟她劃清界限。」時,依然會想起段小樓在花滿樓為她拿頭拍茶壺的那個夜晚。


四:《霸王別姬》的好在於顧長衛的攝影:

我說過好多遍,《霸王別姬》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故事,而顧長衛的攝影卻又不乏朦朧和浪漫,很大程度上通過視聽語言柔化了故事的殘酷性。影片有很多在舞台上的戲,使得電影有很大的舞台感。以至於我久久不能忘懷開頭的幾個鏡頭:

開篇這兩個鏡頭,把兩個人物的影子拉得很長,人只有在落寞時才會關注自己的影子。整個場景的光幾乎都來自體育場的大門,這麼強烈的打光給我一種時空隧道般的感覺,以至於倒敘一點點都不違和。

隨即體育場內部的大燈一開,鏡頭隨即往上,只留下那個看似通往天上的出口或是如同電影院里放映機一眼的一抹強光,我知道了,這齣戲要開始了。電影中主角們的戲裡戲外,在我們眼中不過都是一場戲。


因為本篇中人物經常出現歇斯底里的狀態,一般使用快速的短焦距鏡頭可以更好的呈現這種狀態,然而顧長衛並沒有那麼做。色調上,顧長衛也使用了大量暖色調與冷色調的轉變,使得影片畫面不單一。這一點上,我要提一下去年我認為最好的國產商業片《尋龍訣》,當時我在墨爾本的電影院里看完發出場長嘆息:「我們國家終於也有故事那麼完整,特效不輸好萊塢的合格商業片了。」而《尋龍訣》的敗筆之一就是在進入墓穴之後,畫面的整體色調太過單一,使得觀影途中有些疲勞。

這三個鏡頭是僕人背著小豆子去張太監的房內,而大家對於張太監即將對小豆子幹什麼事是心知肚明的。在長廊的這個鏡頭中,打光應該是自然光,光從亮到暗,一步一步,直至最後觀眾都看不清楚小豆子的臉,其實暗示著小豆子將要踏入黑暗。諸如此類的鏡頭影片中非常的多,不一一分析了。


五:《霸王別姬》的好在於恰到好處的蒙太奇和剪輯:

電影中有很多的蒙太奇,使得場景的轉變一點都不突兀。包括剪輯也是恰到好處,縱觀全片,出現了很多暖色調和冷色調交接的鏡頭。

比方說從少年小豆子到青年程蝶衣這個過渡,就是用了拍照片的手法,這在電影里很常見。喜福成戲班拍大合影,屏幕按下去,老式相機「啪」的一下,觀眾以為自己會看到一張黑白的老照片,其實已經過渡到了成了角兒的程蝶衣和段小樓。這兩個鏡頭是有共性的,即:都是在記錄影像。

程蝶衣去給日本人唱戲,為的是救出師兄段小樓,段小樓不領情,反而吐他口水。這裡的場景過渡是由日本人槍決俘虜,直接到段小樓娶親,畫面的共性是槍鳴聲和鞭炮聲的相似性。畫面的色調也是一冷一暖,襯托出主人公的內心變化。

新婚之夜時,婚房內菊仙和段小樓喝酒,畫面的色調是暖色,右邊用兩豆燭火,明顯暗於左邊,光源來自頭頂的燈,這裡要注意,鏡子本身也反射了一部分光,整個畫面相對比較明亮。

文革前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角度,畫面雖然也是暖色,但光源來自頭頂上的一盞燈,床頭的檯燈,地上焚燒「四舊」的火,右邊則完全暗掉,段小樓的影子非常明顯(在此強調,在人失落、情緒低落時,影子是一個非常好的體現方式,人會不由自主的關注影子),這兩個鏡頭是形成對比的,並且都是暖色,然而屋外下著大雨。

通過屋外大雨,程蝶衣在屋外偷看段小樓和菊仙,以一個冷色調,與屋內的暖色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兩個鏡頭切換,兩種色調對比。使之有新婚與文革前夕對比,室內與室外對比,形成了一個畫面、色調的多重對比。程蝶衣看著段小樓與菊仙親熱,他的心裡是冷的,所以他的背景是冷色調;另兩位是暖色。


六:《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諸多細節的刻畫與精準的留白:

仔細看不難發現,影片中有很多細節,比如說鏡子(在此我只講鏡子的運用)。教科書一般的鏡子使用方法是這個鏡頭:

段小樓與程蝶衣在化妝,各自對著鏡子,人物的關係是背對背,照理說一般這種鏡頭很多導演會使用正反打,但這場戲裡使用了兩面鏡子,通過反射可以看到兩個人物的形象和表情,還把對話也拍了出來。而且表現出了人物內心的感受,兩個人是有距離感的。


這個畫面飽滿,不單調,而且有一個小細節,段小樓和程蝶衣兩個人的鏡子各自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了讓畫面更加的飽滿。

段小樓與菊仙確定了關係,程蝶衣的愛情開始幻滅。袁四爺出現在鏡子里,和程蝶衣說話,又是利用了反射,鏡頭沒有動,通過反射,袁四爺又在鏡子里消失,而鏡子里原本出現的應該是段小樓,這裡表現了主人公內心的空蕩。

菊仙與段小樓在房間中出現的戲,有兩場都是利用鏡子反射,使兩個人出現在同一個鏡頭裡,一次是菊仙爆出自己懷有身孕,另一次是菊仙流產。菊仙的願望是和段小樓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但最後因為段小樓的背叛,菊仙上吊自殺。片中是有暗示的,同一個鏡頭出現兩次,一定有深意。最後菊仙自殺,說明了她的願望和段小樓在鏡子中的形象一樣,是一場鏡花水月。

這裡說一下片中的對比鏡頭,菊仙與段小樓剛剛知道得子時的鏡頭與菊仙流產後的鏡頭,一紅一白的色調是一個鮮明的對比,也暗示了局勢與人物的命運發生轉變。

包括菊仙與段小樓新婚時的這個鏡頭,菊仙穿著紅衣,帶著珍珠項鏈,紅燭、花,人物的神態勾勒出一個非常喜慶的時候。這時候菊仙的願望是踏踏實實過日子。

後來出現了這個鏡頭,菊仙穿著白衣,蠟燭沒有點(因為是早上),人物的神情也凝重了許多,面對頻發的事件,菊仙踏踏實實過日子的願望落空。通過細節和布景,以及劇情的深入,導致菊仙的命運早早做好了鋪墊,她的人生和這個家一樣,每況愈下。


片中還有許多透過屏風拍人物的戲,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留意一下。


關於留白,我想提一下張公公孌童那場戲。

張太監與小豆子一番追逐之後,畫面定格在了一副春宮圖上,並沒有直接把性行為的場景拍攝出來,而是利用這方面的留白。讓觀眾自己去理解,其實大家都知道張太監對小豆子幹了什麼。


七:《霸王別姬》的好在於被大量運用的混響:

因為知乎沒有辦法感受音響和聲效,所以我全都用文字描述,具體可以去重新觀看影片。影片中出現了大量人物,充斥著大量的身影,比如說磨剪子的吆喝聲,賣糖葫蘆的叫賣聲,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影片的劇情,磨剪子影響了剁指,賣糖葫蘆影響了小癩子的行為,包括師父打屁股,各種摔東西,打破杯子,尤其是在文革來之前,幾場戲都出現了打破杯子的聲音,這也暗示了文革來了之後,一切都毀了。

4分50秒這場戲,有人來砸場,畫面的聲響和音效非常的雜,且多。很豐富地通過聲音來傳遞市井中圍觀的人很多、場面混亂,並且大家都在看熱鬧這一情景。

隨著小石頭一句:「我肏你們大爺。」聲音靜了下來,拍磚之後馬上大家又喝彩叫好,這一聲音的轉變:鬧、靜、鬧,使得畫面富有表現力。也表現出小石頭從小就有霸王的氣質,儘管他最後連假霸王都不再是,變成了一個唯唯諾諾的人。

7分08秒這場戲,師父正在解釋為什麼不收小豆子為徒。這時候畫面聲音不止是師父在說話,還有叫賣聲:「磨剪子來,鏹菜刀...」

為了更好的鋪墊,還給了一個鏡頭,又吆喝了一聲:「磨剪子來,鏹菜刀!」路邊有凍死的人,顯示出亂世,其實是為了讓畫面更豐富。這一個鏡頭,主要是用聲音來鋪墊之後艷紅給小豆子剁指的劇情,畢竟路邊不可能無緣無故出現一把菜刀,而是因為有人來磨刀,所以路邊才有菜刀。非常合理的一個解釋。比現在許多國產片,莫名其妙就出現了一個人,莫名其妙就出現了一個不應該出現在現場的道具要合理許多。

14分05面這個畫面,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把音量調大,會聽到兩個聲音,一是打更的聲音,二是風聲,兩個聲音點名兩個細節:夜很深了;外頭風很大,很冷。之後通過小豆子從窗外看,又是一個冷色調和暖色調畫面的切換。

19分58秒這個鏡頭與19分20秒這個鏡頭,外面先是在吆喝:「豌豆黃(對不起我聽不懂那個人在吆喝什麼,就聽懂了「豌豆黃」三個字)。」引出別人問小癩子:「癩子,吃過豌豆黃嗎?」小癩子馬上回答:「豌豆黃?豌豆黃算個屁呀!」接著又有人問:「吃過驢打滾嗎?盆兒糕呢?」小豆子搖著頭說:「都是他媽狗屁,不好吃!」引出了小癩子的話:「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蘆數第一。我要是成了角兒,天天得拿冰糖葫蘆當飯吃。」這時時間恰到好處,門外傳來了:「冰糖葫蘆」的叫賣聲,引出了小癩子的偷跑。


44分16秒成功與之前呼應,以成名前,成名後來了個對比。

說成了角兒之後天天拿冰糖葫蘆當飯吃的小癩子死了,他把成角兒的事留給了小豆子。當小豆子成為程蝶衣之後,他依舊會對「冰糖葫蘆」有一種印象。這是通過聲音的呼應。


就連小癩子的死,都是利用了兩個物體落地的聲響:

大家可以看這張截圖的左邊,有一張桌子被前來的學徒們撞到在地,先是一桌子落地的聲音,再是後面舞台倒下來的聲音,聲響有小到大,之後是大人們的驚呼,這個過程是人們內心看到這個畫面時的感受。因為上面的截圖截了舞台落下,大家可能沒留意小癩子在右側的影子,這個畫面的構圖也非常飽滿,在提聲音的時候順帶也說一下畫面。


影片中諸如此類的聲響和音效幾乎隨處可見,比如過場時,往往會以京劇的敲擊樂做串場。電影的主題曲是李宗盛操刀的《當愛已成往事》,歌曲前面有一段戲(張國榮演唱版本),仔細聽會發現,這曲經常被當做是人物的命運出現重大轉折時的背景音樂,比如小豆子剁指後和戲班簽訂契約、小豆子和小癩子逃跑後在戲院門外看到角兒、程蝶衣和段小樓成了角兒在戲院門口、文革中,都出現了這段音樂。這裡不一一贅述了。


八:《霸王別姬》的好在於內核:

個人理解,電影在表達著三層意思:


陳凱歌導演說影片的內核是謊言。而羅伯特·麥基的觀點是類似,也是真實與謊言,即在一個大家的說謊的年代裡,一個說真話的人很難過下去,這凸顯了人性的可貴。整部影片在文革中達到了一個高潮,竟讓我想起了《活著》,其實多少是相似的。


片中有很多劇情直指幻滅,比如小癩子的夢想、小四成角兒的執念、菊仙的愛情、袁四爺最後被槍斃、段小樓的平民生活、程蝶衣分不清戲裡戲外。這些在片中都一一幻滅。京戲活過了北洋政府、抗戰、內戰,但最後還是沒有挺過文革,因為前幾個時代是本生的動蕩,江山易主,權力更迭,最後是對信仰的直接摧毀,這本身就是一種幻滅。


片中還有這一層,是關於「成全」的看法,戲班關師傅常說:「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其實都是時勢使然,有時候可以自個兒成全自個兒,有時候卻要時勢或是他人來成全你。正如影片本身,在多方平衡的情況下,又非常深入,片中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其實都是成全與不成全。程蝶衣最後選擇假戲真做,自刎是他的成全;而段小樓的苟活是他的成全。


而許多觀眾看完影片之後,有自己的理解,這無疑是本片的成功之處。


那麼,你明白《霸王別姬》為什麼是華語電影的巔峰了嗎?


好啦,到這裡給自己打個小廣告:

微博:@喬種

知乎:@喬種

公眾號:口業(MoonAsMyHeart)

歡迎關注


鏈接:電影《霸王別姬》究竟好在哪裡? - 喬種的回答

文章的最後,我想提一下本片的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當時我以為這首歌是專門寫給林憶蓮的,結果我發現不是。細看歌詞,與這部電影非常貼切,希望大家看這篇解讀時可以聽一下這首歌。


國語史詩電影的三大巔峰,《霸王別姬》、《活著》和《陽光燦爛的日子》分別是陳凱歌、張藝謀和姜文最好的三部電影,但相比之下《霸王別姬》更勝一籌。

(補充:這裡的國語,單指大陸;史詩類別的,《小城之春》不屬於這個範疇, 《一江春水向東流》也許算,但不如《霸王別姬》。)

先說《活著》。一來《活著》是單線敘事,緊緊扣住福貴和時代,二來《活著》較原著改編頗大,多了一些妥協。但《活著》終歸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藝術價值極高,這部《活著》確實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再者《陽光燦爛的日子》據說原版四個小時。這四個小時的版本想必是借鑒《美國往事》進行拍攝,又好比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層層疊進。但剪輯成只有兩小時的作品後,只留下一條線,作為一部極個人和泛眾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現在的作品可以說是一個人童年的故事,有張力夠準確。關於這部電影,我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找機會去寫。

寫完稍微小眾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 孔鯉的回答)和《荊軻刺秦》(如何評價陳凱歌導演的電影《荊軻刺秦王》? - 孔鯉的回答),終於鼓足勇氣來寫一寫大眾意義上神作級別的電影了,寫了《活著》(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活著》? - 孔鯉的回答)之後思考許久,決定寫一寫《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中國最好的電影,不僅在它充分包攬了時代性和個人性,還在其中蘊藏著各種各樣的人等,相較於其他電影的單線敘事,《霸王別姬》中每個人都能拿出來大寫特寫,這裡我就取個巧,直接說了。

我們這裡只對電影進行闡述,對於原著則暫且擱下。《霸王別姬》和《活著》都是出自編劇蘆葦之手,非要比喻的話,就好像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花開兩頭,各表一枝,一個是京劇唱腔,一個是二胡皮影。

所以理解《霸王別姬》和理解《活著》,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當然我們依舊要一一來說。

一部電影,開頭的一幕至關重要。《霸王別姬》里的開頭是虞姬(張國榮)柔柔地拉扯著霸王(張豐毅)的胳膊走進來,黯淡的光影,緩緩的步伐,背景聲音沉重。走過長長的通道一樣的長鏡頭,意味深長。

畫面忽然變大了。人變得狹小。

你說這是為什麼?大與小。加上那位大爺的「幹什麼的」後,段小樓急忙討好一樣的「噢噢噢」,看得上他心中是有畏懼的。

畏懼什麼?畏懼大。

人在面對大的東西的時候,就變得狹小。這是全片的開頭,也是這鏡頭的用意,個人之於時代,永遠是渺小的

鏡頭轉向二人。

段小樓說話多,但具體的記不清,這是一個暗示:他活得比較莽撞、糊塗。

「糊塗」是段小樓的一個斷語。

相比之下,程蝶衣則清清楚楚,他活得特別清楚。在那個時代下,活得清楚的,多是悲劇。

有人說,是那四個人鬧的。

段小樓嘆了口氣,「可不」,但是看完全片你會發現,根本沒這四個人的影子。

其間背生涼意,不再贅述。

後面的「現在好了」,也是給全片一個基調,訴諸既往,不追來史。

段小樓一連串的「是」,正是糊塗心虛的表現。

大門關上,燈光乍起。大廣場上就剩下他二人。

前面說了,大代表著時代,那麼現在就是說,只有在戲台上,才是自己的。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不瘋魔不成活」。

戲如人生。

什麼時候才能走出來?我們結局見。

「霸王別姬」的字樣打出。

注意看,虞姬在自盡。

虞姬自盡了,扮演虞姬的人呢?

故事開始。二十年代。注意,這時的畫面是黑白的。為什麼黑白?一來讓觀眾迅速進入時代背景,那時的影像資料都是昏暗的;二來也暗示了,這是個黑白顛倒的時代。

梨園在別人眼中的地位是低賤的。這也是一個背景交代。

段小樓(段小樓)初次登場,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凶、狠。

但看到後面你就會發現,有的人,那不是勇,那是莽。

舞台上的英雄和現實中的英雄一樣嗎?我們接著看。

蔣雯麗扮演的母親帶著兒子去投奔戲園子,師傅看到他六個指頭,就不同意了。

這是普普通通的章節,有朋友不理解,為什麼要有這個情節而不是直接送來呢?

因為那個手指頭,「是個多餘的東西」。

就像程蝶衣的身份認同。

開頭總是多重隱喻。

另外,請您一定要記住這句話,「手冷,手都凍冰了」。這句話在以後會讓你對另一個女性形象加以理解的。

一般來說,都是「女大不中留」,這邊成了「男大不中留」,著實讓人疑惑。疑惑之餘又在程蝶衣心中生出第一層性別認同。

等那邊在嘲笑「哪來的窯子里的,一邊去」的時候,程蝶衣把被褥燒了。

這是一種無聲的決絕和抗議。和前頭段小樓被人輕視,用板磚砸頭的形象形成對比。

一個外在,一個內在。

而這兩個人,終將走到一起。

這是其一,段小樓來解圍。

這是其二,幫他踢開磚頭。

這是段小樓幫他的開始。也是他二人情分的開端。

被凍了的段小樓在逞強。

什麼時候人才需要逞強?

心裡沒底氣,嘴上不服氣。這正是段小樓日後的寫照。

這一刻的另外重要性,我們放在下面寫。

那時,相當於被母親拋棄了的程蝶衣,只有師兄一個人幫他,無論這時有沒有愛情,程蝶衣也定然開始依賴段小樓。

畫面開始切換,這是第二階段的程蝶衣。我們能從服裝上明顯看出來。

段小樓生得壯、威猛。程蝶衣生得輕巧,柔弱。

為什麼我說這是第二階段?

因為性別認同,由此開始。

我本是男兒郎」。

我本是男兒郎」。

我本是男兒郎」。

我不停地強調這句話,是有用意的。每個看過《霸王別姬》的朋友都對這句話很熟悉,但是否想過它的意義呢?

「男兒郎」、「女嬌娥」。

身份的認同由此開始。

程蝶衣內心的頑固我們也能看出來,他認定什麼,那就是什麼。

正如師傅所說——

您倒是真入了化境,連雌雄都不分了。

還有這段。

「你就想你自己是個女的,可別再錯了。」

一連串的暗示,終於讓程蝶衣開始對自己的性別認同開始產生變化。

這是其一。

還有其二。

其二在小豆子和小賴子受不住戲園的苦而逃出去。逃出去後,看到霸王別姬那場戲。那時的他第一次知道在戲台上是多麼精彩,相對於沒有母親的疼愛、經受師父的暴打,只有在戲台上才能真正走到頭。

小賴子在臨死前吃光了最愛的冰糖葫蘆,上吊在了這裡。

很多年以後,另有一位走投無路的人,也死在這裡。

終於在後面師父講戲的時候,程蝶衣把這段話牢牢記在了心裡。

「從一而終」,一語成讖。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還有這話。

「敵不過天命」。

這說的是戲裡的霸王和虞姬,也是戲外的霸王和虞姬。

整部《霸王別姬》就是這樣一個對應的故事。

終於到了這最後一刻。

又說錯了的程蝶衣被段小樓拉過去,用煙嘴捅進他嘴裡頭。

諸位可知這是什麼隱喻?

這是男性對女性的暴力強姦。這煙嘴象徵著什麼諸位自知。

也只有在這樣的強制性暗示下,程蝶衣才終於開口了。雖然開口地比其他學這戲的慢得多,可他卻定然認同了。

他的性別認同、身份認同開始變化。

真虞姬。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順著這句話,京劇的背景聲音響起。

虞姬登場了。

戲演完後,還有一出,往往為人忽視。

每場戲過後,都有段小樓和程蝶衣的互動,這種互動與戲裡的關係正好對應。

你要知道,演虞姬,是有代價的。

有了寶劍,就是正宮娘娘了。

「您說這虞姬她怎麼演,她也得有一死吧?」

程蝶衣的性別認同,還有兩個契機。

一是張公公的猥褻。

二是撿到小四。

到這裡為止,程蝶衣的四個階段完成。

第一,切手指,寓意閹割,切掉多餘的東西。

第二,搗嘴巴,寓意強姦,嘴邊的血恰似落紅。

第三,被猥褻,寓意變態,讓他發現男性對他感興趣。

第四,撿嬰兒,寓意母愛,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

此外,還有個細節。

張公公強調年號的問題。這是大清宣統年間。

這是一個人對新時代的不滿,和對過去的眷戀。

為什麼要對程蝶衣說?

因為程蝶衣終於也會面臨這種情況。

程蝶衣的性別認同終於完善。

一個閃光過後。

張國榮登場。

中國電影史上的絕唱。

前面那麼多的鋪墊,終將在他的演繹下,一一呈現。

拍好後,程蝶衣替段小樓整理衣衫,好像一個賢惠的妻子。

看這個眼神。

義無返顧,從一而終。

當你長大了,你就要走入這個時代。

時代的背景,終於將他們捲入洪流。

面對人群,程蝶衣一言不發,段小樓怒火中燒。

這正是男女關係的體現。

同時也是對群眾的諷刺,群眾的無知幾十年沒有變化,當然幾十年後我們擱下不談,這部電影里群眾第一次出現就是這樣,因此也漸漸發展到了最後的那個模樣,我們大家心知肚明。

鏡頭一轉,他二人坐上了車,跟著跑的居然是當年盛氣凌人的那爺。「人前顯貴,人後受罪」,就是這樣。

處處點題,「又去找那把劍了」。

前頭我說過這樣一段話——

戲演完後,還有一出,往往為人忽視。

每場戲過後,都有段小樓和程蝶衣的互動,這種互動與戲裡的關係正好對應。

在這裡再次應驗,整部電影是有結構的。

終於出現了另一個人物。

袁四爺進了後台。

那段小樓和程蝶衣就好像偷情被發現了一樣,尷尬、躲避,如果有機會,真應該去看看這場戲,太精彩。

快入純青之境。

袁四爺登場了。

虞姬轉世。

這是戲裡戲外對程蝶衣的身份歸屬。片中這種斷語處處可見。

畫面一轉,到了妓院。

段小樓逛妓院是個有趣的點,尤其在這種剪輯下。

一是說明他是一個正常的男人,二是他演的是霸王,因而需要體現他那種氣概。

所以他說:「哥哥我專傍頭牌。」

這時,菊仙出來了。

又是鞏俐。

90年代往後的六部神級電影在《活著》的評述中已經敘述,鞏俐一人獨佔其四,不愧是那一代女演員中的領銜人物。

而次次又都不同。

潑辣、潑辣,太潑辣。

菊仙被人調戲著,段小樓既然想充當霸王,就得解圍。

然後我們再次看到那個畫面。

段小樓砸自己的頭。

那和前文是有對應的。第一次砸看到的是程蝶衣。第二次是菊仙。

忽然黑幕。

黑幕過後,切回程蝶衣。

程蝶衣知道了這事,好像女人吃醋了一樣,憤而離開。

有趣的是下面這個畫面。

要說段小樓對程蝶衣無情,怎麼可能呢?

但是啊,那程蝶衣不過是精神上的虞姬,菊仙才是生活上的妻子。

所以他說出這句「師哥該死」。

段小樓有霸王,也有自己。

程蝶衣沒有自己,只有虞姬。

所以他走不出來了。

「不瘋魔不成活」,我們在開頭就提到的那段話,終於出現。

話分兩頭,那邊菊仙脫下了自己的鞋子準備成婚。

為什麼脫?

因為她是妓女。

妓女又叫「破鞋」。

她是真的想從良了。

三人相見。

菊仙說:「常聽小樓念叨你。」

一句話,笑裡藏刀,把自己和小樓的關係給挑明了。

張國榮臉上畫了妝,但那眼神,直勾勾是個女子在看情敵。

極為凌厲。

於是當他們準備成婚時,程蝶衣扔了雙鞋子給菊仙。

鞋子,前面已經說過用意。

那麼程蝶衣對妓女的態度是什麼呢?

要知道,他母親也是個妓女。

暫且擱下。他們洞房花燭的那天晚上,程蝶衣去見了袁四爺。

就在那天,他見到了那把寶劍。

可是正宮娘娘不是他。

這一幕絕美。

蝶衣差點就自盡了。

如果你看過結局你會發現,除卻葛優換了張豐毅外,一模一樣。

本以為終於唱對了台詞,終於成了角。

本以為終於可以和師兄唱一輩子戲的時候,菊仙卻出現了。

程蝶衣抱著寶劍歸來。

滿以為段小樓能回想起「正宮娘娘」的話語,卻沒想到他一丁點都沒意識到。

終於心灰意冷。

「從此你唱你的,我唱我的。」

蝶衣走時,炮聲響起。

日寇進城。

孑然一身的程蝶衣,不唱《霸王別姬》,改唱了《貴妃醉酒》。

倒下的是楊貴妃,戲外卻是虞姬。

話分兩頭。

另一邊,段小樓再一次砸出了東西,砸向漢奸。

聽聞小樓有事,火急火燎趕去。

諸位別急,下面一個場景,拿捏地太准了。

眼瞅見菊仙來了。

這兩個「女人」。

鮮明對比。

一個用擦拭掩蓋內心,一個正大光明的潑辣。

一個是受了委屈不說出來的小女人。

一個是有什麼委屈立刻說出來的大女人。

菊仙對程蝶衣的心思心知肚明。

前面一句「常聽他說起你」,這兒一句「躲你倆遠遠的」,話不多,處處戳中對方。

這個女人太精明。

救出段小樓後。段小樓問,你給日本人唱了嗎?

程蝶衣說,有個叫青木的,他是懂戲的。

答非所問。

可是這蝶衣心裡頭,除了段小樓,就是京戲,再無其他。

但我們得注意到這一段。

妓女,關懷。我們必須聯繫在一起了。

菊仙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先打住,咱再看一看蝶衣和小樓怎麼回去。

老爺子來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畫面。

段小樓是陽剛大漢,但他哭了下來。

程蝶衣是柔軟男子,他卻面目陰沉。

很奇怪是吧?

因為段小樓莽,有時過得糊塗。程蝶衣過得清楚,過得內斂。

畫面切換,那邊兄弟倆跪著,這邊師父大限已到。

注意到了嗎?

小賴子在這裡上吊,師父也死在了這裡,還特地給了個特寫。

從一而終。

想過離開戲園的(小賴子),一生獻給戲園的(師父),全死在了這一個地方。

師父為什麼死了呢?

終於,《霸王別姬》的另一條線,開始從泥土中掙扎出來:師父死了,戲要完了。

就像誰呢?

就像蝶衣和虞姬。

無論如何,都是一體。

生死循環。

蝶衣再找回那個孩子。

你說,為什麼這個時候小四齣現?

因為在這個蝶衣對虞姬開始動搖的時候。

一是師父的鞭策,二是母性的回歸。

只有這樣,虞姬才能繼續下去。

畫面轉向戲台。

我們再注意這個細節。如果你翻上去看,你會發現日本兵都是端端正正的,而這裡的國民黨兵士,散亂坐著,隨口大喊。

「連日本人也沒這麼鬧過。」

《霸王別姬》的另一條線開始慢慢清晰。

從青木懂戲到師父離去再到國人不尊重。

加上一開始學生們的鬧事。

國粹要亡。傳統要去。

以小見大的大開大合的局面,終於登場。

如果自己都不重視,那失去了怪誰呢?所以他們的眼中,這些人不過是「戲子」耳。

蝶衣被抓了。

出來的是袁四爺。

最懂蝶衣的,不是段小樓,而是袁四爺,可惜篇幅不夠,不然可以從袁四爺的每齣戲都分析一下。

「當晚程所唱者,牡丹亭遊園一折,眾所周知,乃國學文化中之最精粹。何以在檢察官口中,竟成了淫詞艷曲了呢?如此污衊國劇精粹,不知是誰專門辱我民族尊嚴,滅我民族精神?」

故事開始深邃。

究竟是誰毀了國粹?

這一幕的畫面調色近於古樸。

再來是張國榮的特寫。

穩。

這個柔弱的男人臉上,我看到的是勇氣。

是真正屬於男子的勇氣。

全片中,沒有說過謊的,居然是這個最女子氣的程蝶衣。

可是為了維護京劇,蝶衣連命都不要了。

終於吸了大麻。

長發。為什麼是長發?

因為這是女性鏡頭。這時的蝶衣完全女性化了,還有個證明。

那就是喜歡聽撕扇的聲音。有沒有想到誰?

晴雯撕扇。

小女人心態一應俱全,處處可見。

那麼咱們的霸王呢?霸王在賣西瓜。

可笑不?

一句有意味的話。

「劉邦要殺進來了。」

來的可是解放軍。

解放軍是好,可霸王也是死在劉邦手裡的。

江山易主。

我們耳邊又出現熟悉的聲音,原來之前放過。

在哪呢?

在張公公剛出現的時候。

張公公一直固執地只認大清皇帝。所以最後不識時務的他淪落至此。

你們說,他們三位,在看什麼呢?

一九四九年,解放軍進北平。

蝶衣唱這句時,根本沒有唱得上去,那幾位也在一旁疑惑,許是抽大煙的緣故吧。

然而我們看到的是解放軍的有條不紊和紛紛鼓掌。

似乎這是一個好的先兆。

京劇受了那麼多年的歧視後,終於開始不再是下九流。

可是隨後畫面轉到了這裡。

有趣、有趣。

更有趣的是小四的表情。

從疑惑到高興,再到激動。

因為小四發現了一條新路子。

這也是舊文化與新文化的對決的開始,《霸王別姬》的另一條線。

那一邊,程蝶衣的大麻犯病了。

終於埋了很久的一個伏筆可以拿出來了。

「水都凍冰了,我冷。」

這句話是不是似曾相識?

沒錯,這裡說過。

妓女,關懷。

終於菊仙和母親在這一刻重疊了。

蝶衣和菊仙「這對」在這時,一個被喚醒了母愛,一個尋找了依賴。

畫面轉回菊仙和小四的衝突。

菊仙背後有一柄寶劍。

這個道具意義是什麼不言而喻,這是傳統文化。

小四頭上有一頂帽子。

這個道具意義是什麼也不言而喻,這是新文化。

傳統被吞噬的大流終於到來。

小四開始公開頂撞。

我一直沒截過這個圖。

之前每次懲罰,都有這個圖。

但現在,不靈了。

過去的東西,不靈了。

程蝶衣很少發火,這次是發火了。

小四這個人好不好呢?

不好說。

但我們知道,他的思想在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受到了新思想的衝撞。

所以過去的價值觀完全崩塌了。

價值觀崩塌,這又是這部電影想傳達的一條線。

到了唱戲,小四來爭。

這場戲很有意思。

蝶衣生活中失去了霸王,戲裡頭也沒了。

可笑霸王,只會逃避:「你說的你去通知蝶衣嘛!」

霸王最後一次顯示出自己的霸氣。

但菊仙來了:「小樓,你不能走!」

為什麼不能走?

如今台下坐的可都是勞動人民。

因為再霸氣的霸王,面對時代的洪流,也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男人罷了。

這個男人面無表情。

燒東西。

有沒有再次覺得似曾相識?

沒錯,多少年前為了身份的認同,這個男人燒了母親留給自己的被褥。

這次戲沒了,虞姬也燒毀了,從此再不唱戲。

這個柔弱的男子,心裡的堅定,卻無人可比。

再次回到小時候練功的地方。

就像還願一樣,一一補足。

可是這個時代,哪容得下?

文革到來。

菊仙精明。

她知道段小樓的弱點。

那就是小事勇,大事孱。

「你不會不要我了吧?」

一語成讖。

那把面前的大火。

終於燒光了所有的聯繫。

有文化的,有情感的。

這個男人,終於開始低頭了。

而菊仙,終於發現,這個男人。

陌生,前所未有的陌生。

可是如果不是那個時代,段小樓怎麼會這樣?

「你們都騙我。」

程蝶衣想通了那把寶劍。

程蝶衣想通了正宮娘娘。

程蝶衣想通了京劇之亡。

這是他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臉。

那是絕望。

價值觀的崩塌,再次出現

「你們都騙我,都騙我!我也揭發!揭發奼紫嫣紅,揭發斷壁頹垣。段小樓,你天良喪盡,狼心狗肺,空剩一張人皮了!自打你貼上這個女人,我就知道完了, 什麼都完了!你當今兒是小人做亂,禍從天降!不是,不對!是咱們自各兒一步一步,一步步走到這步田地來的!報應!我早就不是東西了!連你楚霸王都跪下來求 饒了,那這京戲他能不亡嘛?他能不亡嘛?報應!報應!」

這話有出處。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國粹《牡丹亭》,這是袁四爺的話。

現在毀了,第一句毀的是文化。

第二句毀的是感情。

第三句毀的是親情。

他什麼都沒有了。

這樣的段小樓,「從此劃清界限」。

菊仙前頭剛問他會不會離開,這回頭就變了。

這是段小樓的問題,還是時代的問題。

一場大火湧來,越燒越旺,終於燒毀了一切。

「聽奶奶,講革命。」

自殺了的菊仙的背景音樂居然是這個。

諷刺之餘,我們又想到了什麼呢?

鞋子。

讓我們長舒一口氣。

到頭了。

回到了影片開頭。

所有的伏筆都得到了解決,還剩下最後的一些讖語。

那些讖語組成了最後的高潮。

「錯了!又錯了!」

這時的程蝶衣忽然醒悟。

是啊,他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

原來這大半輩子下來,他一直都錯了。

在最後一刻,性別認同回到了最初。

但時代在那裡,人性在那裡,一切都回不去了。

音樂聲音響起,程蝶衣眼神迷離。

段小樓驚訝大喊:「蝶衣!」

多年前洞房花燭里袁四爺的那一幕。

多年前師父下的斷語。

不瘋魔不成活。

真虞姬假霸王。

這是一齣戲,戲外上演了真正的霸王別姬。

程蝶衣死了,小豆子回來了。

全文我只在這一個地方提及「小豆子」,原因我不說您也曉得。

《活著》的個人與時代,《荊軻刺秦》的個人證道,《大紅燈籠高高掛》對個人的壓迫,在《霸王別姬》里應有盡有,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場場戲,深究起來大有文章可做,只是,往事不必再提

——————————

六部連看之:

《霸王別姬》為什麼是中國電影的巔峰?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陳凱歌導演的電影《荊軻刺秦王》?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活著》?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姜文的《鬼子來了》? - 孔鯉的回答

——————————


歡迎關注二十四幀 - 知乎專欄,微信公號是二十四幀(frames-24),喜歡電影的朋友不妨來看看吧。

http://weixin.qq.com/r/KT-YwLzEr_HQrfij92o7 (二維碼自動識別)


再看《霸王別姬》

記不得是哪年哪月,只知我還在上大學,在學校外邊的網吧包宿,是因為寫論文?還是和同學玩?忘記了!依稀記得深夜,也許是該做的事情做完了,打開了網吧電腦的電影,挑挑看看,
不知怎麼就選了這個《霸王別姬》。

此前我對張國榮先生並不了解,不過我一定看過他的電影,聽過他的歌曲。可是現在我卻想不起來我到底是在哪裡在什麼時候接觸過他的什麼作品了。80年代中期,我上小學,那時候張國榮先生已經開始在香港大紅大紫,90年代初期,我上初中,張國榮先生已經退出歌壇。整個小學和初中時代,我和我的同學們曾迷戀過許多不同的明星。在那個小鄉村,80、90年代正是港台文化開始泛濫的時候,我在校外的小攤上買過《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的明信片,同學送過我鍾楚紅、曾華倩,甚至是吳奇隆、林志穎的卡片,其實吳和林並不比我大多少,作為老一輩的張國榮先生此時已是如日中天,可不知道怎麼的,這個時候我就是沒有遇到他。也許不是沒有遇到,是我忘記了?

高中時期,我生活在自卑之中。從小鄉村,到了縣城,有很多變化。現在看來,那個縣城也不過如此,那時卻是摧毀過我的自尊。鄉下的野丫頭,看到了縣城裡那些時尚的女孩子,只是低頭看自己腳下狼狽的鞋子,我就是那個丫頭。所以三年的高中生活也就只有讀書,別人怎麼過的,我全然無知。住宿生活,每月一次看電影和話劇,成了我和外界的唯一聯繫,然而除了戰爭戲就是教育的話劇,時間久了也就沒有什麼意思了。我和張國榮先生有過交集嗎?這期間能讓我久有不同記憶的是97年的《泰坦尼克號》,雖然並沒看這部電影,但我還是從同學們鋪天蓋地的談論中,從各處攤販的卡片里知道了這部大片。還有一次離經叛道的經歷。也是元旦前夜吧,不知道為什麼,一道節日就格外感傷。那時好友邀我去外出,就去了。她是絮絮叨叨地要跟我說她的感情問題,我知道。在影劇院旁邊的錄像廳里,我們邊看電影,邊說話,青春時節,不知道哪裡來的傷感,說個不停。半夜了,也沒有困。不知怎麼的,幕布上竟出現男女互相撫摸的鏡頭,尺度好大膽,心裡有點惴惴。友像見過世面的樣子,其實她也尷尬……後來我們上了同一個大學 ,現在她跑到京城去了,我淪落他鄉。

大學裡,見識了省會城市,才知道小縣城的閉塞與自大。此時,我仍是個丫頭。這四年間我除了看書上課打工,我也追過帥哥,扯過閑淡,可我到底是什麼時候遇到了張國榮先生,我真的無法說清,但我知道,我一定遇到過。
看過《霸王別姬》,我當時想,除了這個張國榮,沒有別人可以演程蝶衣。後來迷上張國榮了。

再看,我想,張國榮不是程蝶衣,程蝶衣不是人戲不分,是活在戲裡。曾看過葉廣芩的一部小說,女主人公愛唱戲,孩子死了,埋在樹下,腳還露出來,可她繼續唱戲,沒有喜悲。

我還想說,這看似寫幾個人,寫了中國的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其實也在寫人。我們曾是小四,莫言在諾貝爾獎發言時就坦承過;我們曾是段小樓,可是我們更應該做菊仙,她身上有著傳統女人的奉獻精神,對生活的熱愛讓她敢於鬥爭,這是個不遜於男子的角色。但我們誰也做不到程蝶衣,他是上蒼給我們送來的天使,卻終於被我們糟蹋。
我們做不成程蝶衣。他遭受過拋棄(母親)、遇到過虐待(師傅),享受過關懷(小石頭),品味過凌侮(張公公),感受過國破家亡(日本人),但他仍純有一份真,有一份執拗,就是我們說的一根筋。人人自危,人人自保,他憑什麼不那麼做?這就是可愛,在亂世中,在複雜的鬥爭中殘存的人性之光。我們誰能做成程蝶衣?今天我們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如果將我們重新置於那個時代,誰能做成程蝶衣?

看了電影,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學會感激,學會寬容,更學會理智平和地生活。感謝《霸王別姬》,感謝張國榮先生。 新年之際,祝願所有人活得充實有意義。


更新一次,針對現在很多人把本片歸類為同志電影或是認為有同性的元素在的問題。


我認為還真不是這樣,程蝶衣兒時練功那句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在師哥段小樓用煙斗捅了嘴之後(可以說這是一次精神閹割),程改口為「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他開始對自己的性別認知出現問題,那麼他對段小樓的感覺便不難理解了。
導演更多的是想表達程蝶衣的不瘋魔不成活、入戲之深,以至於對自己的性別都模糊不清。他活的更像是虞姬 段小樓便是他的霸王。至於同性,有待商榷。


我們拉片子的時候,霸王別姬拉了三四天,真的就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討論。任何一個鏡頭都恰到好處,表達了該表達的,無論是場面調度、景深、構圖抑或是光線,都獨有味道。


幾個年代、多個人物、很多條敘事線索,他們分別表達著不同的主題,卻又表達著相同的主題,霸王別姬更是貫穿始終。
相比之下,陽光燦爛的日子更是個人化的表達,活著則是一類人的命運。而霸王別姬卻是幾個年代下幾種不同的人的一生。


說霸王別姬是部不錯的電影,更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內容之豐富、主題之廣闊、人性之細膩。
寫了很多順手的影評後,寫霸王別姬的影評卻不知從何下筆,想說的太多,可一切卻早已精確的表達在電影中了。


看到《霸王別姬》,忍不住來答。

我不是電影專業的,只是多看了幾部電影,有些自己的想法,專業帝不要笑我。

一部電影的好壞,我認為從低到高的要求,或者叫評價方法:首先你得講明白一個故事;其次這個故事得邏輯通順,不能有邏輯硬傷;第三這個故事要有吸引人的地方,無論什麼題材,讓人有一步步往下看的慾望;第四演員表演要精彩;第五鏡頭、色彩、節奏、敘事方式、配樂、道具等等各方面的編排,這個太專業,我也不懂,反正就是看著舒服;第六這個故事最好能挖掘一些歷史、人文、社會、政治、人性方面的意義,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討論,說簡單點叫發人深省;第七氛圍和回味,把以上所有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人沉浸到電影營造的氣氛中,產生深深的代入情感,電影看完還能長時間回味,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思緒;第八創新,突破常規創造一種新的電影模式,這個比較難評判,有很多所謂藝術片走向了沉悶荒謬的另一極端。

《霸王別姬》符合以上前七條,當然國內這樣的電影不在少數,為什麼《霸王別姬》是巔峰,因為它把前七條都做到了極致,把其中每一點拿出來,都可以長篇大論地說出很多精彩來。

孔鯉認為《霸王別姬》、《活著》和《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國語電影最好的三部。我倒是覺得姜文最好的電影應該是《鬼子來了》,因為後者對人性、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性、在特定生存環境下的人性、在歷史人文社會環境下的人性表現的挖掘,有更深的民族自省精神在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原著要更好些,王朔惡毒狠辣的筆觸寫的是一個時代的創傷,姜文把它拍成了溫情脈脈的自傳體,當然可能我看的還不夠深,期待孔鯉後面的影評。

另外順便多一嘴,華語電影中還可以和這三部等量齊觀的,我覺得應該加上李安的《色戒》。

我不是要故意嘩眾取寵挑大V的刺來搞大新聞吸贊吸粉,我想說的是,一部電影,或者一部文藝作品(包括小說話劇音樂畫作等等),當它構築在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以漫長的歷史人文的形成為文化根基,來描述和挖掘社會性、人文精神、民族特質等等可以讓人產生更多深省思考,它的立意可能更高一些,當然這個比較是在差不多檔次的作品之間,並不是說所有的電影都需要一個廣闊深邃的文化立意。比方《肖申克的救贖》的中心思想其實挺簡單。

《霸王別姬》在立意上,超過了《活著》、《鬼子來了》、《色戒》和所有的華語電影。它本身的故事主線並不複雜,看看原著就知道了,但是導演把它放到了宏大的歷史背景中,用三個人的愛情故事(其中程蝶衣的還是畸形的)講了整個20世紀一個民族的掙扎、扭曲和創傷。

從歷史滄桑感來說,它和《活著》很類似,《活著》也是把人物命運安放到20世紀波雲詭譎的的歷史大變局中,用個人的悲劇來映襯時代的悲劇。但是《活著》視角窄,故事發展線就是主角富貴的人生一條,他的人生悲劇的寓言性比《霸王別姬》弱多了,戲劇衝突也沒那麼強,當然,《活著》寫實感更強一些。

《霸王別姬》視角寬闊,涵蓋的人物線索從下九流中最下賤的妓女、走江湖的戲班子,到社會名流士紳、前清遺老遺少、日軍國軍共軍、社會主義建設者、紅衛兵造反派,各種不同的人物視角點切入時代,其中每一個角色的命運都和時代一樣走向悲劇的終點。

看《活著》,感覺人物的悲劇在歷史動蕩下的渺小和無奈;看《霸王別姬》,感覺人物的悲劇和時代的悲劇是綿延不斷的歷史宿命,所有裹挾在時代中的人的悲憤沒有出口。

所以,說《霸王別姬》是史詩性的電影也不為過。

其次,是故事情節的戲劇衝突和張力,妓女、同性戀,哪怕在現代和平年代,社會觀念已經如此開放,這些還是一樣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物,其身上本身就有豐富的題材。把下賤、下九流的人和最華麗精美的國粹京劇結合在一起,文化的傳承和人物的低賤的衝突,再把這種衝突放到動蕩的歷史中,畸形的愛,對藝術的愛,不得伸張的愛,被屢屢打斷破壞的愛。

故事的敘述,多線敘事的鋪設,前後呼應,象徵意義、儀式感的鏡頭語言,@孔鯉已經講的很詳細了,我這裡就不獻醜了。

最後再提一下演員演技。這部影片沒有獲得大電影節的個人表演獎項,有點可惜,可以這麼說,《霸王別姬》成就了張國榮,反過來,也是張國榮成就了《霸王別姬》,沒有張國榮,這部影片一樣優秀,但絕沒有今天這麼高的高度。
關於張國榮的表演,網上相關的評論帖子多如牛毛,我也不獻醜了。
其他演員也頗為可圈可點,我覺得特別好的有葛優、英達、呂齊、尹治、蔣雯麗。張豐毅算是中規中矩吧。
鞏俐,原諒我對她有偏見,我從來不覺得鞏俐演技好,看她演戲很容易齣戲,只覺得她表演很僵硬做作,招牌回頭一笑露虎牙極為噁心,幾乎所有影片里都要用一下,不知何故……@孔鯉提到她在那個年代的六部神級電影中佔了四部,感覺她好似統治了那個時代一樣,我只感嘆中國演技好又漂亮的女演員實在是稀缺……

~~~~~更新對鞏俐演技的看法~~


我對鞏俐的演技是一直存有偏見的,從當年她的處女作,某部已經忘了名字的單集電視劇開始,原因么,我一直以為就是上面說的那些,後來,我在寫這個帖子的時候;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2328952/answer/114778340,整理霸王別姬中蔣雯麗的表演,才發現,可能我對鞏俐的評判不是偏見,她演技就是不行。

和蔣雯麗對比,同樣演妓女,差別是小石頭媽可能更底層一些,菊仙算是頭牌。可是看看蔣雯麗全劇出場才7分鐘不到,那渾身都是戲啊,活脫脫演活了一個底層妓女的風騷、無奈、潑辣、決絕……後來我才知道,這是蔣雯麗的處女作,當時她還沒畢業呢!

而鞏俐演的菊仙,除了電影交代她是頭牌,我是真看不出來她是憑什麼當上頭牌的,她的表演給人印象是:土、倔強、不屈、潑辣、伶牙俐齒……這些特質任何職業都可以有,問題是她演的是妓女啊,頭牌妓女,如果脫離這部戲的背景,反正我是看不出來菊仙是個妓女。

先這麼著吧,以後有空了想到再更


國家政權的動蕩更替,京劇藝術發展的興衰,個人命運的沉浮變化,讓人嘆息不已。


深夜總是睡不著 渴望怒答一波
作為一個未滿19的年輕人 我要表達的東西也是極幼稚而又漏洞百出的
在這裡只希望各位哥哥姐姐們看看打發打發時間就好了 表達一下自己的理解 別無他求
小時候媽媽給我推薦電影看 給我推薦了《活著》
《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只是一直聽說過 也不曾看過
也只是在網上閑逛的時候看到過姜文的《鬼子來了》有比較高的評價 也有去搜索過
可是那時候的寒假暑假裡 最無聊的時光就用來看電影 但在我的那個年齡段和認知水平里 我有無數次狠下心來裝逼點開觀賞這幾部電影 卻總熬不過看10分鐘不到就點擊右上角的那個叉叉
像這樣的電影還有《教父》《發條橙》等等很多很多 到現在也不記得了
那時候看《英雄本色》也是連著把所有續集也都看了 這部也是經典到不能在經典的了 然後我就連著看類似的《縱橫四海》
直到有一天我點開了《霸王別姬》 我到現在完全不記得我當時是否是點開之後沒看多久就關了 我只記得從那時候留下了一個習慣 就是每個寒暑假都要看一遍《霸王別姬》 現在上學有時候無聊了也會再看一遍
也就是說每年至少會看兩次
因為有些時候一部電影只看一遍是看不懂的 需要很多外界的指引和自己越來越多的生活積累才能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內對電影又不同的理解
就像我們看周星馳的功夫一樣 最初看了一遍 又看了第二遍 後來看到了一個已經忘記了是哪裡的評論 大概意思說是「電影最後畫面一轉 周星馳牽著小女孩兒走進了糖果店 街上走過那些熟悉的面孔 包租公包租婆等等 原來 這一切只是一個小男孩的功夫夢而已」
然後我不得不又看了一遍《功夫》 之後我也認為這部電影講的也是一個小男孩兒為了自己心動的小女孩 做的一個英雄救美的功夫夢而已
而《大話西遊》我記得是看過幾遍 影評也看過很多 但我始終記不住這部片子的太多內容 可能也是因為還沒有一份刻骨銘心的愛情出現在我面前吧

而《活著》我終於有一天能耐住性子把它看完了 我記得他的從命 富有時從富有的命 貧窮時從貧窮的命 從了勞動的命 從了浮誇的命 從了革。。。命的命 從了無知的命 所以他一生坎坷 失去了家產 失去了父親 失去了皮影 失去了兒子 還失去了女兒 最終他只能僥倖與始終愛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婿孫子共度餘生 也不免是一種幸運

最讓我吃驚的就是電影里的那一幕 他的鄰居告訴他 有人帶了一隊人去拆他們家的房子了 我當時心想 完了完了 這下不好了
誰知到家一看 原來是修好了房頂 畫上了壁畫

好懸 我又想著《霸王別姬》 里那一幕幕來了 蝶衣燒衣服 菊仙上吊 楚霸王都跪下啦

《霸王別姬》里個個人物鮮明 哪怕是蔣雯麗下跪那一刻的嫵媚 哪怕是吳大維架著段小樓脖子的那一瞬間 對我來說都是無比的震撼
誰不是在最無助的時候會慢慢依賴上那個一直幫助自己的人 蝶衣燒了被子 適應不了苦功 還偷偷逃了跑 哪一次不是段小樓護著他 幫著他
直到蝶衣嘴含鮮血唱出那句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這一出霸王與虞姬 才算是真入了戲
片中總出現一句話 不瘋魔不成活
蝶衣把自己活成了虞姬,而小樓就是他的霸王
而小樓永遠活成了他段小樓 一個會下跪的霸王
這齣戲註定坎坎坷坷 當最後蝶衣再次念出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 好了 這齣戲落幕了

我不存在於那個時代 我對那個時代的一切都是好奇的
而我對於這一切好奇的探索 也只能來自於課本 長輩 藝術
無奈課本對我的吸引力並不大 而老師在講到我最好奇的東西時也總是含糊其辭
奶奶也只能告訴我那時候吃的有多差 以及燒了一屋子的古書古籍
所以我能看到的更多的就是來自於電影 書本 音樂了
所以我看到的不僅僅是電影以及這些老戲骨們全身心的演出 上演了一幕幕愛與恨 我總能想起蝶衣燒衣服時的那個步態 菊仙從口裡吐出瓜子的那個輕佻 小樓面對審問的聚光燈的閃躲 袁四爺被押往刑場的傲慢等等
我還看到了一支支不同的隊伍 一個個不同的社會 一張張不同的嘴臉

我們活在當下 反思歷史
所以文學作品可以無關於政治傾向 卻富有歷史責任
上一代的文學作品都寫著文革 大躍進 知青
然而這一代的人們更多的關注於了物質 像小時代1 小時代2 小時代3 小時代4
關注於校園 卻關注於打胎
抗日劇拍了幾十年卻只能拍出更多的神劇
很少再有老一輩為我們帶來的震撼了 巔峰之作必出在巔峰的時代
當我們這一代代再如此傳承下去 當所有曾經深刻的歷史將要枯竭 我們將用什麼去震撼人心
等著大地震拍大地震嗎
細數這些巔峰 我認為他們都是一些真實的反思
我們的電影跟歐美大片比起來在技術上可能還是有差距 而在其內涵上也有了差距
所以說 在我心中 演員到位 劇情飽滿 內涵豐富 深入人心等集一身的《霸王別姬》 就是我所理解的巔峰


張國榮太美了(ノ ̄ω ̄)ノ


  • 拍《霸王別姬》的時候我很高興,我覺得我們終於起步了,可我沒想到,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因為張國榮就是理由


榮迷一枚,這是我很愛的一部電影,老哥的程蝶衣演的出神入化,但是巔峰可能是因人而異吧,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絕對,一部電影只要你產生了共鳴對你產生了影響,那就是一部好電影


太多值得展開的地方,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看完之後會沉默很久,腦子裡轉過太多的東西,一個字都講不出來。這大概是一種叫做震撼的感覺。

被什麼震撼到了呢?

可能是你是假霸王而我是真虞姬的愛戀。

蝶衣幾乎哭著嘶吼,說好唱一輩子的戲,少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分一秒都不是一輩子。蝶衣不管不顧去日軍陣營唱戲為救小樓。蝶衣最後唱戲時拔劍自刎,沒有小樓在,唱什麼戲。程蝶衣啊,幾乎做遍一個人能夠在愛情里做的事,除了真正擁有愛人。

可能是個不肯接受身份轉變的人似乎被慢慢磨平最終缺仍然堅定耿直不願意扭曲事實的倔強。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反覆唱錯的唱詞帶來的是煙槍捅嘴這樣的懲罰,不去說生理上的傷害,這是一種對男性意識的扼殺。蝶衣從被砍掉第六根手指,到因為長相秀美被逼唱女角,再到被用煙槍捅嘴,這一路走來看到的都是心酸。他好像接受了這樣的事實,唱出了「我本是女嬌娥」的詞,但最後在法庭上讓他指責日軍強行逼迫他唱戲時,他面無表情說這,日本人沒有打我,如果青木還活著,戲曲就已經傳播到日本去了。

可能是人之天性對弱者的同情和愛護。

蝶衣自小被小樓呵護,長大後依賴小樓生活,這些所有的關照愛護都不足以看出所謂人性。小樓愛上菊仙,蝶衣對這個人可以說是敵意滿滿。但當蝶衣染上鴉片時,菊仙的悉心照料和疼惜是真的讓人看到了人性當中潛意識的對弱者的同情。

可能是對社會體制下扼殺人性的無奈。

偷偷溜出去吃個糖葫蘆,回到戲苑看到蝶衣被痛打而自殺的小賴子,看得我心裡一陣難受。這是對被毆打懲罰的恐懼,還是明白自己根本沒有這樣的天賦成為所謂的角兒,卻逃不開這樣的命運的絕望,或者是用生命的代價對這樣的體制進行反抗?不需要答案,這樣的生命「被」扼殺在當時的背景下絕非少數。包括蝶衣的母親砍掉孩子多出愛的第六根手指,大抵也是出於相似的原因吧。

《霸王別姬》里能提的太多,卻很難用語言去表述。只能說,很多東西還是要靠自己去感受,不同的成長環境和生活背景中走出來的人,能夠看到完全不同的《霸王別姬》

這大概就是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電影吧。

以上。


我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直到我見到了《霸王別姬》中不瘋魔不成活的張國榮。


我就貼個圖不說話


都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霸王別姬》恰恰與這句話相悖。電影重點不在於複雜的情感線或是宏大的場面,而在於亂世中不同人的堅守,菊仙在文革時對愛情的堅守,蝶衣對戲的痴迷。這些人沒有什麼多大的抱負,菊仙只求跟小樓安安穩穩過日子,蝶衣只求能和他師哥唱一輩子的戲,「說好了一輩子就是一輩子,少一天 少一個時辰 少一分 少一秒都不算一輩子」,恰恰是對人性的詮釋讓我感覺百看不厭。
我這人不懂啥藝術,但雖是93年的片子這電影中有許多鏡頭真是讓人感覺是用心在拍,我記得電影中,小豆子總是唱錯詞,小石頭用煙槍搗得小豆子滿嘴是血,小豆子含著血唱出「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的場景,令人動容。
電影中同性之愛絕非重點,而是社會變化中,人的一種無力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不過,因為社會的扭曲小樓背叛蝶衣、菊仙,他要求得自己的生存,蝶衣則無論社會如何變,只要唱戲。而結果是無論是堅守或是背叛,他們仍活在痛苦之中,段小樓恐怕一生都會因菊仙的死而內疚,蝶衣也死在霸王懷中,


看了各位的答案,除了孔老師的,沒幾個認真回答的。。。。。。為什麼說霸王別姬是國產電影巔峰之一呢?
一,國粹文化的迷人。霸王別姬

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表演的梅派經典名劇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妃虞姬。此劇,又名《九里山》、《楚漢爭》、《亡烏江》、《十面埋伏》。清逸居士根據崑曲《千金記》和《史記·項羽本紀》編寫而成。總共四本。1918年,由楊小樓、尚小雲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

在當年,這可是極受歡迎的。哪怕是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能感受到戲劇文化的美好。這部電影的可貴之處在於,外行人哪怕外國人看了也能夠感受到這一國粹的博大精深。(劇中老師傅的各項要求也培養出後來角兒們出眾的技藝。

2 觸碰了敏感題材,尤其是當年的背景下。

更有同性之愛,這在拍攝的那個年代也是較為少見的。

3 與戲相呼應的結局,戲中戲中戲,誰又能說得清呢?到底是戲如人生還是人生如戲,程蝶衣分不清么?還是分得清的,只是不想分清。真是演的痴狂么?只是不捨得那個年代的逝去。結局是與小說不同的,但更震撼人心。

4 色彩的調控太棒,場景很美,參見孔老師的。

5 人物的衝突

6眾多演員的演技巔峰,陳凱歌也是如此。有空的話會給456點補全


活著是記錄苦難,和苦難下的人們
陽光燦爛的日子進行了少許的人性的討論

但《霸王別姬》就完全不一樣
你看看幾十年後的幾天什麼電影時興?都有什麼元素?
抽離出來看,這些元素《霸王別姬》全都有
而且,不但這些元素有,深層次不拉不拉的就不說了,這些網上太多。

如此看來,《霸王別姬》有什麼原因不是中國電影的巔峰?


京劇,同志,wenge,沒有一個是我喜歡的點。但是這樣一部以京劇為背景的講述兩男一女(甚至你可以加上葛優變成三男?)在大時代背景下情感糾葛的故事,卻令一個看電影基本不哭的人幾度哽咽。不得不說這部作品的的藝術張力,對矛盾衝突把握,對人物性格的拿捏,都是極其優秀的。

更何況,還有哥哥。


哥哥的眼神是無價之寶,誰能給它一個合適的平台,誰就能拍出真正的佳作。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張國榮 | 霸王別姬(電影) | 陳凱歌 | 顧長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