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出國後才發現的以前對英語的錯誤理解?
今天給一個自閉症小孩做心理測試,每次看見袋鼠他都很興奮叫kangaroo and joey, 我以為這是袋鼠昵稱,就像Thomas the Train一樣,覺得怪萌的。後來問了psychologists,才知道joey真的就是本身就是指袋鼠寶寶,不是昵稱別稱。就像calf指代小牛一樣的用法。難怪老友記里Joey那麼幼稚,大家卻又特別縱容他。說到名字,又讓我想到了秋衣秋褲叫做long johns
參加一個語言障礙訓練的workshop,presenter說我們對有障礙的小孩一般都是要加強輔音訓練,而非母音訓練。為什麼???因為在美國不同的地區,pin pen pan都可能讀成同一個音,根本沒法分辨,小朋友會覺得很困惑。
-------------------------
美國人的符號書寫有些跟我們也不一樣。7非在腰上加個點,6我經常誤認為4,ampersand完全不是寫成,而是3反過來寫加一豎。我寫的直挺挺的1還被美國老太太糾正過,說小時候字沒好好練。美國人寫小數,比如0.5會寫成.5 不寫0(感謝提醒)
有個公開大聲感謝的活動或者行為叫shout-out
考試的時候選擇題別在正確選項上打勾,最好畫圈圈。
別人為你做了一件很美好的事,你可以說you made my day. 遇到個百年一遇的奇葩,你也可以嘲諷一句he made my day.今天真是圓滿了,沒白過啊!
事情做好了。別人會告訴你「you are good"/ "you are all set"/"you are good to go" 你好了
別人說謝謝,除了no problem, anytime和welcome, 也可以理直氣壯接受 「嗯哼」,或者sure。比如我給別人扶個門,並沒有想多交流。
Excuse me用的很多。走紐約街頭,得說一路excuse me。老師說話中間清個嗓子,喝口水,別過去咳一下,都會說聲excuse me
在美國打噴嚏,到哪兒都會被bless you一下。所以春天花粉過敏的時候在課堂上連打十個噴嚏真的需要勇氣,要不然老師都停下來bless一下也是壓力很大。我學生問我bless you用中文怎麼說,我告訴他我們中國人一般不這樣用,一般打噴嚏什麼都不用說。他覺得很rude。但是想想身邊有朋友硬翻譯成「保佑你」,我也是不太能忍...好幾個朋友在評論里國內也有相信的說法,比如「長命百歲」「一百歲」「保重」我覺得這在功能用法上其實還滿相近貼切的。感謝大家分享。不過感覺bless you用法還是和國內不太一樣,打個噴嚏周圍好多人搶著bless you需要身臨其境雙聲道立體音地感受。(對此處討論感興趣的盆友,看完以後可以去看評論精華區)
How are you? 居然可用 I"m well 來答...你萌當年誰學過?
See you變體 see you soon/see you later / see you around/see you in a bit
朋友病了發簡訊發 Feel better 早點好
蠻多人有偏頭痛的migraine 姨媽前不舒服統稱PMS 打嗝hiccups
中國人的身材在美國基本上都算skinny很瘦,美國現在比較流行的身材是curvy型的,曲線前後左右都有點誇張那種。
All right使用頻率蠻高。一般跟ok差不多用。"can you do it?" "All right. I"ll do it." 老師要換主題了會說「all right. Let"s move on"
別人說sorry. 可以回答 沒事that"s all right. That"s fine. You"re fine. 有禮貌的人,打個噴嚏,發出了響聲,物品碰到了別人都會sorry一下。有些情況別人還會跟一句are you all right?你還好吧?
Good不怎麼好 fine更糟 great一般好 not good那是相當糟了 not that bad不是辣么糟(至少比你心理預期/底線強) amazing terrific fantastic awesome比一般好好一點 真好到天際美國人就沒有一個詞能用了 得要大段語言描述究竟好在哪
有時候他們用詞挺隨意的。老師說「can you get the door?"站在門口的我呆住how can I get the door? 原來他只是讓我把門關一下。
新生orientation結束的時候,我說if you have questions, you can stay. If you don"t, you can leave. 結果下面人笑倒了。我說怎麼了嗎?不對嗎?我的ABC同學說我們一般說you"re free to go.因為you can leave,不是你可以走了的意思,而是委婉的督促別人離開。大家知道我是國際生,這些事都是一笑而過。誰讓英語是我的外語呢?
要求再說一遍,一般都是很隨意的,what? What did you say? Say it again. Say what?(說啥?) Could you repeat? What was the last word? Sorry? I"m sorry? 我有時候犯傻,直接回句「哈?」"嗯?」 他們也知道我沒聽明白。我沒怎麼聽過I beg your pardon.
跟中文「那個」「然後」一個級別的詞,you know, like
Get it?明白了吧?
聊完天經常用take care 保重
不高興,有點生氣,煩躁的的時候一般用upset。用angry是相當惱火了,用的少些,口語還會說I"m pissed off.
有些用法不講語法,大家就約定俗成用了。比如我做完了 叫"I"m done"。 按照咱們以前學的語法,電話里有人要找的話,我們大概會說說「it"s me" 「this is her/him(作表語)",但是美國人一般都說「this is she/he(作主語)"。
男生女生都有可以叫guys,只有女生的時候有些方言會叫gals 有些老師還喜歡說folks 來指「大家」
Yellow page就單純的是黃頁
有些用法還是蠻有地域差異的。德州的朋都聽過howdy吧。還有在德州沒聽過,在紐約老師常用的:just a Segway...我的理解是「跑個題」。(查了一下,其實應該拼作segue,錶轉折,是個外來詞,因為拼寫沒有聽起來一樣的Segway公司名好記,漸漸被誤用成了Segway)。
紐約人還喜歡用with that being said 「鑒於以上內容」,一看就是文化教育程度高啊。再來個栗子。下毛毛細雨,我經常不假思索地問is it raining? 被大人和6歲小孩都糾正過「no, it"s drizzling". 行了行了,你們紐約人真有文化,大人小孩都咬文嚼字的。紐約冬天還經常有blizzard暴風雪。我教的小到四五歲的小孩挑蠟筆都會說我要turquoise綠寶石色。
Drill有死記硬背的意思 但是fire drill是消防演習 每次fire alarm一響 大家都是很井然有序的
今天之前一直搞不清三明治和漢堡的區別。今天才知道burger是sandwich的一種,牛肉漢堡是hamburger。burger夾的是碎肉做的那種餅,那肉餅叫patty.
小時候背單詞餅乾是biscuit, 到了美國發現國內的餅乾在美國叫crackers或者cookies。 biscuit在美國另有所指,指的是一種吃起來鹼味有點重,看起來有點泡的餅。零食叫snacks
麵包店是bakery 紐約街頭有很多不怎麼上檔次的小餐館叫diner 就是破產姐妹工作的地方
美國的動物如果能判斷性別,都會用she or he. 我經常用it, offend到了不少主人。貓和狗有性別,烏龜有性別,馬有性別,連魚都有性別也是醉醉的。相信大家出國後都有性別混用的時期吧,每次因為he/she的問題還得要紅著臉做翻解釋。我住了美國這麼多年,說話偶爾he/she還會用錯,為了減少錯誤,我依然一般盡量少說這幾個詞...
在美國看醫生,記得把單詞查好過一遍再去,要不然填表就得呆好半天。醫生是doctor,護士是nurse,牙醫是dentist,外科醫生叫surgeon,這國內還學過哈。但素,來了以後光區分醫生就很凌亂,因為稍微專業一點的疾病,generalist就要給refer專科醫生specialist了。整牙醫生叫orthodontist,婦產科醫生叫Ob-Gyn, 精神科醫生叫psychiartist,神經科醫生叫neurologist, 兒童醫生叫pediatrician, 看腳的醫生叫podiatrist,皮膚科醫生dermatologist...還有看病之前表上那幾十種疾病史,第一次去沒填完就覺得累了。
其它人好像提過,理髮地點:男生barber shop 女生beauty Salon。第一次我想去barber shop理髮,別人把我攆了出去。美國大部分理髮師的理髮水平不得不說,嘖嘖,真差。遠不如國內殺瑪特小哥們。但是理髮該給多少小費這個問題對我也一直是個謎。
口誤嘛...我也有說caffeine說成cocaine, condo說成condom的時候...
鍛煉完後一天肌肉酸痛應該說I"m so sore,有一次不小心說成了I"m so sour. 當時說完自己就一愣:嗯?總感覺有什麼不對...
上課多發言,因為美國人其實自己的圈子也很小,不知道我們的背景經歷。他們很多人也是一直生活在一個自己的bubble裡面。我們想過的事情他們可能從沒想過。主要你有idea,會發現雖然你的broken English也能讓全班頻頻點頭。
還有說話要注意一點,我們萬一以偏概全說了中國一點事,他們都全部相信的。其實大部分人美國人critical thinking skills都蠻差的,哪怕是博士班裡的同學好多也是老師說什麼信什麼,很少去查證。所以還是盡量多說點中國的好事,要不然他們一腦補就糟了。(反例:美國空氣都是甜的)
口音問題,雖然成年後很難練到native speaker的程度,但是說的多聽的多口音還是會變好。所謂native speaker程度,我的定義是你一聽就能聽出來別人有什麼口音,來自哪裡。有天班裡有個女生髮言,老師說just wait a second. Did you just say aboat? Are you from Canada?大家哄堂大笑,那女生頓時面紅耳赤說:I mean about. I"m from Boston.大家恍然大悟(註:此處不包括我這個吃瓜群眾)。他們能很準確抓到這樣的言語差異的細節,畢竟他們聽過的各種variation。講回語音,我家理工科呆萌老公的英語還可以,剛來的時候也湊了個托福100分,但是有些音小時候沒聽准過,v都讀成w, th全發s,而且口音較重,還怪小時候老師口音重(啊喂,小時候每天你回家沒聽聽力磁帶嗎?)。不過最近我聽他打客服電話說的好准好溜好順耳啊,明明就是天天宅辦公室講中文的人進步咋也挺大。所以在英文環境里久了,口音發音還是會變的。不影響交流的話也不用太糾結口音。發音語法更重要,還有問句結尾聲調,陳述句結尾降調這個練好才不會把別人弄糊塗了。
最後,寫作方面,我覺得美國人寫作水平也是千差萬別的,大家別被他們大部分人帶偏,寫一堆廢話,其實啥都沒講。文章還是簡潔直接易讀最重要。咱們中國的英文寫作基本功還是不錯的。
答案都是手機打出來的,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答案不是窮舉哈。有些常用的、簡單的、大家都會的就沒提了。還有一點,語言裡面有個分支叫「語用學」,就是研究語言在各種不同環境下怎樣使用在正確合適。主要是合適不合適。和朋友間,你可以直接用「你說啥」,你和大領導之間如果不是平等關係,說同樣的話就等著小心眼領導在心裡給你穿小鞋吧。所以請求重複在不同人之間用"I"m sorry?"和「say what?"還是「could you repeat?"完全取決於你們的地位高低遠近。我上面的答案沒怎麼考慮語境,大家可以自己到語境里的時候自行體會,有一點有朋友讓我強調一下:本文內容全部都是我在美國環境里學到的,跟其它英語國家無關,語義在不同環境下會有變化。我相信國內英文教材還沒有特地包含pragmatics這一方面。這也是我幾年前讀英語教育碩士的時候英語研究比較熱的一塊。
有些過去時用法表示委婉,並不表示時間,比如might/could/would. 發郵件時我一般都是I wanted to ask/I was wondering/could it be possible that
補幾個文具吧。有些東西真是學了英文,忘了中文...訂書針叫staple, 訂書機叫stapler 打孔器叫hole-puncher 普通裝十來張紙的小文件夾叫folder 大的能裝幾十上百頁的那種打孔文件夾叫binder 教室里放衣服書包的柜子用鎖的叫locker 不用鎖的叫cubby 卡紙cardstock。有些東西就是品牌名 比如創可貼就叫Band Aid, 小時候那種鞋子上不用鞋帶一拉就開的扣子叫Velcro,棉簽是Q-tip。說到衛生用品cotton pad是卸妝棉,不是衛生棉...題外話,我推薦各位女生朋友有條件的話試試tampon...
再補。有些東西用case。手機殼cellphone case 電腦殼laptop case 枕套pillow case (被子叫comforter 美國沒有被套 只有一層bed sheet 和床罩子fitted sheet)
root beer是一種軟飲料(soda) 不是啤酒
有人覺得番茄醬ketchup難記,忘了哪一年學的,ketchup其實是由粵語「茄醬」來的,會白話的小盆友肯定一聽就明白了。當年我在廣州讀大學,班裡30個廣東同學,並沒有人糾正老師其實在廣州番茄醬叫茄汁,就是對學習有幫助的話記下就好。
買單的時候可以問can I have the check?然後大方告訴服務員你們要分開付split the check.有時候服務人員會問一起付還是分開付together or separate?
各種衣服也是有各種名字 什麼小背心tank top 休閑西服外衣slack 套頭衫 sweater 開衫cardigan 羽絨服和羽絨被都是用down 太多了 等買衣服時慢慢學吧 但是要提一句尺寸,很多中國女生買S碼都會大了,需要買petite,跟XS差不多碼
更兩個介詞用法吧。I"m in. 我加入。I"m on it. 我正在處理這事。
第101回更,我也是提倡標準用法。大概是一直在校園裡的原因,我很少聽到爆粗,最多就是聽個f-word,還是受教育程度高啊。寫著寫著就忘了標點,手機打字習慣了不加標點...
說起英文名,大一外教也給我起過英文名,那個英文名陪了我大學四年。出國後,有一次班裡熱烈討論起這個問題,有人說名字是人的identity的一部分,很多英語母語者強迫外國人起英文名究竟是因為名字太難,還是人太懶,不願意費心思去記住外國人的名字呢?想想太有道理,自此廢棄英文名,強迫老外學起我的中文名中文發音。雖然qio開頭的發音對他們來說很難,我每次都會把這當成一個educational moment,告訴他們這個音在中文裡怎麼讀。開始班裡同學都記不住,等大家記住了以後,老師讀錯的時候,會有同學搶著幫我糾正老師的讀音。大部分時候,他們叫成什麼樣子,我都會先答應,然後糾正。而有些人一上來就讀對,我都會驚呼你怎麼會讀?然後這個問題經常成為聊天不錯的話頭,聽他們講是因為之前的中國朋友客戶還是中文學習經歷。我覺得用英文名既不會提高我們的英文水平,也不會幫助我們更好的融入環境。要融入,反而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讓他們去接受和擁抱你的不同。
呃,我的關注者大概就是假關注者...篇篇沒人看,你們關注我什麼呀 隨手點個贊 我會接著更的
感慨一下,關注這個話題的都是求知愛學習的好娃啊 表揚我己己
----------------既然看到這裡了,你一定要看完評論精華區再走-------------------這也是Hin重要的討論板塊和學習過程-------------------
關於I"m coming.
出國前就看到許多題目為你在外國鬧過的笑話之類的文章,I"m coming簡直成為了裡面的經典案例,出國之後我再也沒有敢說過這句話,有人敲門也只是答一句「coming」
直到發現美國朋友們也在無時無刻不在用這句話,不管是有人敲門時,或者是表述他們已經馬上要過來了,美劇里一般應敲門也是I"m coming,於是我在網上搜索了這個問題,覺得下面這個答案非常好
裡面舉的例子很好,如果強行脫離語境講短語,那太多句子不能用了,甚至duty,boom這樣的諧音詞最好也不要用了
但是在語境里,完全不會有人誤解
考試結束了,你問同學怎麼樣,同學說It"s hard
下大雨了,室友沒帶傘,進門說,I"m so wet
根本不會有人往sex方面想吧
同理,朋友喊一句「翠花下樓吃飯」, 答一句「I"m coming」,如果不是過分奇怪的語氣,其實根本沒人會覺得有問題啦
想到敲門就想到另外一種情況,I"m coming一般用於在家裡,有人敲門,我們需要去把防盜鎖解開,就像中文說的「來了」
但是像在辦公室或者自己的房間里,門沒有上鎖,有人禮貌性質的敲門,中文裡會說「請進」,對應的就是「come in please」
我有了自己的辦公室之後,開始也都是用的come in please,直到發現,同辦公室的學長們都會用一個萬能的yes,表示房間里有人,可以進來,炒雞方便。Yes或yep也可以用來回答道謝,比you are welcome,整整少了兩個單詞,簡直是懶癌患者小福星
--------------------------------------------------------分割線---------------------------------------------------------
感謝大家的回復和點贊,發現評論區有朋友提到come和cum,和高票回答里同樣提到的cum,還有這篇回答已經進入了知乎小黃文文件夾,於是想來補充一些東西
我自己之前也不太了解過cum和come有什麼關係,到底誰是誰的變體,趁著周末加班在機房無聊的跑數據的時候就查了一下
首先在發音上,兩個詞是完全一樣的,都發 [k?m],沒錯我們從小聽到的中式英語里,包括我自己很容易會把come發成「康姆」,但是實際上發音應該更接近「卡姆」,所以光憑聽是聽不出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在拼寫的時候
我搜了幾篇對兩個單詞區別的文章,大概上come和cum相比,cum會更加vulgar slang,也就是更加粗口一些。根據其中一篇的解釋,在17世紀之前,cum是come的一種變體,它們在non sexual的用法中也有相同的意思,但是17世紀左右,come開始變成一種規範用法,cum成為一種民間用法,如果那時候有人書信中用到cum這個詞,會被一些人覺得是粗野沒文化的表現,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cum在性文化中大受歡迎,畢竟要talk dirty嘛,越粗俗越好。所以小黃片中標字幕cum應該會比較常見,但是如果是一本普通小說,可能come會用的更多一些
同時,come和cum都可以既做名詞又做動詞,作名詞的解釋就是semen(精子),但是是非常粗俗的辭彙,和朋友聊天如果用這個詞可能會被翻白眼或者揍一頓吧
如果非要說出這兩個單詞有什麼區別的話,cum的解釋里強調ejection(噴射),come強調secretion(分泌),做動詞多一層experience的意思,各位老司機自行體會
據說牛津大辭典里是搜不到cum這個詞的,但是cum還有一個我們能經常見到的用處,就是拉丁語中的「with」的用法,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我們背托福時候,翻教授簡歷時候都會遇到的Summa Cum Laude (感謝@七月對於summa cum laude部分的指正,在這裡cum應該發「coom」,「谷姆」的音)
這裡的summa是highest的意思,laude是榮譽的意思,cum就是with的意思,所以合起來表示的是,你在這一大群人是最優秀的,所以就是每年畢業的最棒的學生意思(維基百科:top 1%-5%)。說一個人是actor cum director,就是演員兼導演,感覺比actor and director高出無數個檔次
就說一個笑話吧。
去超市結賬的時候,收銀小妹問了一句:Cash
back?
我一愣,咿,超市購物還有返現!馬上:Sure!
收銀小妹:How much?
我再一愣,啥,還問我要返多少?立刻:As much as possible!
收銀小妹一臉懵逼...
其實美國人很少花現金,不是同一家銀行的atm機取錢是要手續費的,而且地廣人稀,atm機還真不太多。所以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結賬時如果刷debit card是可以向收銀員取錢的,這個操作就叫「cash back」。比如你買了50刀的東西,結賬的時候你說要取100刀,收銀員幫你下150刀的單,然後拿100刀現金給你,類似於「套現」,但是一定要用卡里有錢的debit card才行。第一次經歷,常常誤解cash back的意思,哈哈哈。
出國前我看過個美劇,男女主在床上一番不可描述之後,女主問:「How was it?」,男主隨口說了一句「It"s nice」,然後女主就炸毛了……
當時我特別不理解。Nice這詞多好啊!
出國後我懂了。我每次去找導師,一聽他說「nice work……」我就瞬間提心弔膽,萬念俱灰的等著他嘆口氣說but……
出國前我還看過個美劇,男女主在床上一番不可描述之後,女生的閨蜜們問咋樣啊,女生說「He"s fine」,傳到男主那裡男主又炸毛了……
當時我也特別不理解……這跟李雷韓梅梅教的不一樣啊!
後來才知道,在國外,如果別人問「how are you」「how was 某事」「are you okay」之類的,如果你真的回答「I"m fine」「It"s fine」,這一般是在說「不咋樣」,然後真正特關心你的那些就會追問……
「I"m fine...」
「what"s wrong?!!」
「(亞洲人問號臉·jpg)nothing is wrong……」
「Come on, you can tell me anything!!」
「Really, I"m ok...」
「Cheer up, I"m rooting for you!!」
「But I"m fine...」
無限循環ing
這倆事情一直到很多年後我才理解。
因為老外的表達比較誇張,日常又很愛夸人,所以表達「好」這個意思的詞,閾值就越來越高了……
所以,
Ok, alright, good, nice, fine在很多語境成了「不好」的意思;
sweet, lovely, cool就是「還行」;
真正「好的不要不要的」、「寶寶開心的想給你舉高高」得是awesome, amazing, excellent, marvelous, extraordinary, brilliant, spectacular, it"s the xx of my life之類的……
相反,「not bad」根據語氣不同,以上三個意思都能表達,很萬能很通用。
1· (嘆氣……)not bad……(聳肩,表情複雜)——完蛋,撲街了
2·(面露一臉滑稽的微笑,語氣輕快)not bad~~~——還行吧
3· (一臉欣喜和不可思議,語氣緩慢而驚喜雀躍) not bad!! ——哎喲,不錯喲
有一個詞我是在國外被搞漿糊了。。。
這個詞就是Sensible
一個英國人無比愛用的詞,一個在歐洲其他語言中也存在但是卻意義完全不同的詞,一個英國的老美都不能理解的詞。
在搬去英國前我住在法國和德國,在法語中有個一模一樣的詞是sensible,意思那麼純粹,就是「敏感的」。在德語中也有個同樣的詞是sensibel, 也是敏感的意思。
只能怪我在歐洲大陸英語變差了很多,還帶上了很蠢的法式或者德式口音,於是到了英國後我還很自然地說sensible,過敏去看醫生我說自己sensible,做技術活兒我說這個設備很sensible。
然後英國人總是先黑人問號臉然後糾正我說:SENSITIVE。
大概過了很久很久,我終於記住「敏感的」是sensitive而不是sensible了,雖然每次說之前我會先停下來想三秒。我是不說sensible了,但是某一天突然不知怎的,全世界的英國人都開始和我說sensible。
無論你說什麼,他們都可以用一句來回答:That"s sensible!
那種感覺就好象,如果某天你對一個英國人說:你去吃翔吧! 他也有可能回你一句:That"s sensible!
於是我去查了劍橋詞典,裡面對sensible的解釋是:based on or acting on good judgment and practical ideas or understanding,但問題是英國人私下根本不是這麼玩的,That"s sensible 就是萬能回答的代名詞。
這個詞如此神奇,甚至身邊的美國人也被英國人搞懵圈兒了去請教他們到底sensible是什麼意思,他們會告訴你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大概又過了很久很久,當我也能熟練使用sensible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頓悟出它的真正準確中文翻譯,那就是兩個字:
。
。
。
。
。
。
了解了么?
不管你了不了解,
I"m sensitive,
That"s sensible.
===========================================
說點兒其他歐洲那些事兒?
一個kebab:住賓館時讓人感覺最不好的體驗是什麼?
一個kebab:歐洲有哪些小城市值得一去?
一個kebab:在租房或挑選酒店時,如何判斷周邊環境的安全程度?
出國前我背單詞背了諧元韻(assonance), 銀板照相法(daguerreotype), 和滴酒不沾者(teetotaler)。
出國後我學會了怎麼說七分褲(capris), 撿狗屎(pick up after your dog),和推著自行車走(walk the bike)。
出國前,要表達「同理」,我會寫「This applies to XXX as well", 但現在我會寫「Ditto for XXX".
出國前我以為形容一個人「mean」是說他/她「卑鄙、吝嗇」,現在我知道這是說他/她「毒舌」。
出國前,指出別人數學證明步驟的錯誤的時候,我會說「I beg to differ. I thought it should be...", 現在我會說「Sorry to be dense. I didn"t follow. "(我真傻真的,沒跟上您這步怎麼推出來的。)
出國前我牢記回答「Do you mind..."時要用否定詞「No」來表達不介意。現在我知道「Sure」、「Of course」 等肯定語意表達的都是不介意的意思。
出國前,當我想提議空調溫度太低應該調高點兒,我會說「Should we turn down the AC?" 現在我會說「Is it just me or is it really cold here?" (我一定是瘋了,怎麼覺得身上有點冷呢?)
出國前我從來沒用過「literally",現在literally一天至少用literally十次。
出國前我想當然地以為"tall"杯是大杯。現在我知道「tall latte"是小杯(12盎司)拿鐵,而中杯和大杯分別是grande 和 venti。
出國前我會用pretty/beautiful形容別人衣服「好看」,現在我會用cute.
出國前我最小心的語法點是虛擬語氣主從句時態一致問題,常常為到底是不是表達「與事實相反」意糾結。現在我最注意的是是否犯了run-on(用逗號連接完整句)錯誤。
出國前我愛寫「First and foremost"和"Last but not least"。現在想起來都臉紅。
出國前我以為美國人直截了當說話不繞彎子,出國後發現來自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我們講英語其實很直來直去給人粗魯野蠻的印象。比如:
別人問你「咱去哪兒吃」,要表達「我隨便」應該用「your call"而不是「I don"t care";
敲門找教授談話發現他/她正在低頭忙著,應該說"Is this a good time for you?"而不是「I think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不同意某事時,最好說「I am not sure about 某事」,而不是「I don"t agree with you on 某事」。
我還明白了:
教授郵件里寫「NB」不是說這事兒很牛,而是敲黑板讓我注意重點(「NB「是拉丁語「nota bene",即「note well"的縮寫」。)
「Emmm" 是委婉表達反對,"Ahhh" 是恍然大悟,「Awww」隱含「that"s too bad",「Mmmm"是說嘴裡的東西好吃。什麼嗯嗯哪哪哼哼哈嘿的擬聲詞不能混用。
在也無風雨也無晴、有點悶騷有點煩的日子裡,當別人問「How"s everything going?"的時候,最好的回答是:「It"s going."
補充:
出國前我以為interesting是真心講「有趣」。現在我知道interesting更多情況下表達不置可否的、禮貌性的不同意。比如當人說「你閨蜜是個大好人」時,如果你覺得閨蜜其實是個混蛋,可以說 」interesting"。(感謝@什麼都不懂 和@不會飛的麥摳的提醒)
出國前我以為「technically speaking"是指「從技術角度而言」,後面要緊跟術語公式大定理的。現在我明白technically speaking 你可以在任何時候沒有任何理由使用「technically speaking」修飾你想說的幾乎任何的話。(感謝@陳瑛的提醒)
感謝@Steve補充:Awww 還可以表達「萌化了」的意思。注意一定要以陽平聲結尾配上蹙眉、捧心、朱唇輕啟的動作神態方可達意。
感謝@陳苡清 對"literally"的絕佳翻譯:「講真」,比什麼英漢字典里翻譯的「從字面意義上講」準確性高了一個數量級。同理還有「plausible",英漢字典里常錯譯成「似是而非的」,真正的意思是「還真沒準兒」(表達肯定意)。
感謝@金浩明的提醒,Ditto/NB等拉丁語外來詞不是美國人人都用的說法。可能是學者圈裡帶炫耀性的黑話...
集中回復一些常見問題:
1. 「literally」到底怎麼用?
看個例子。
「I died of embarrassment." 表達的意思是:"我簡直羞死了。這裡的"死」是誇張的修辭性(figurative)說法,形容羞得程度深。
「I literally died of embarrassment." 表達的意思是:「我因害羞而去世了。」 因為用了」literally」修飾,「死」做字面意思理解。
日常口語中,常用literally表示「毫不誇張」。比如:「Ugh I literally finished the whole bucket of icecream by myself.」 (一點兒不誇張,我一個人吃完了整個一桶冰淇淋。)
2. 為什麼寫文章不要用「first and foremost」呢?
這個說法是個「tired cliche」 (用濫了的老掉牙說法)類似開學典禮致辭上的「秋風送爽,金桂飄香」。
說重點之前加「first and foremost",如同說「此乃首事也。首事既布,然後可以舉事。」 很啰嗦,沒必要。 我個人傾向把這些無意義的說法壓縮,直接講「First」或單刀直入講你想說的就可以。
3. 寫作中如何表達「我不同意」呢?
直接一句「我不同意A的觀點」太生硬了。
表達「不同意」可以更巧妙一些。比如這句:
「Unlike what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hinks, the nuclear deal between Iran and world powers was a win-win case.」
全句沒直接說「我不同意」,但已經明確表達了作者不同意Trump的看法。
4. 出國前少有聽聞,但在美學習生活中常見的用法還有哪些?
學術寫作中出現的拉丁語辭彙/縮寫,除了e.g., i.e., etc這些大家熟悉的,常用的還有:
「per se" = in and of itself
"viz",即videlicet, 意思類似"namely"
"cf",即confer,意思類似"compared to"
剛來美國上大學時不懂的一些常用縮寫(多在非正式email或簡訊中):
AKA= also known as
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
J/K = just kidding
OATUS = on a totally unrelated subject (翻譯:啊對了還有一件事)
BRB= be right back
經常出現在教授板書上的還有:
"w/", "w/o", "w/e",分別是 with, without 和 whatever
"ppl"= people
「b/c"= because
"nec" = necessary
"cont." = continued
類似於「walk the bike" 這種生活中常見,但在國內從沒機會學到的「小詞」:實在是太多了,想到了什麼慢慢補充吧。
「熗」鍋,讓洋蔥末變軟出香氣,寫做sweat the onion
如果再炒一會兒讓洋蔥末變得金黃:brown the onion
「揉」面: knead the dough
「拌」沙拉:toss the salad
「泡」茶包:steep the tea
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 flesh out (my ideas)
我的一點「拙見」:my two cents
目的性不強地「聊聊」(近況):touch base, check in
去吃飯/喝酒,想讓服務員「少加」冰/鹽/糖/辣子:easy on the ice/salt/sugar/spice
形容顏色太"竊"(北京話,指因過於亮麗而俗氣):(the color) is too loud
另外還有對過去式的理解,出國後有了很多新的體會。
I was wondering... 後面加的往往不是「思慮」的內容,而是禮貌的要求。
I"d thought... 後常加看法,表示委婉反對。
常見的食品飲料簡稱:
BLT: bacon, lettuce and tomato sandwich (培根生菜和西紅柿片三明治)
PBJ: peanut butter and jelly sandwich (花生醬和果醬三明治)
OJ:orange juice
Dumplings直譯是湯里的麵疙瘩,可配紅菜湯,奶油濃湯等等。在西式餐廳菜單上看到不要激動。Gyoza((煎)餃子,日音譯),wonton,shumai, dimsum 等一般沒有歧義。
有關tissue的問題: 擤鼻涕的衛生紙直接叫kleenex就可以(類似棉簽直接叫Q-tip就可以),上廁所擦腚的紙叫toilet paper,擦乾手的紙叫paper towel。 衛生巾叫pads,雖然用tampon的人更多。
歡迎補充。
記得中學的時候學過「Naughty」,中文直譯是淘氣。本來是想跟美國佬說我老婆昨天給我開了個玩笑,像個淘氣的小孩子,我用了「My wife was naughty last night」,結果大家色眯眯地來打聽怎麼個Naughty法。後來我才知道,naughty是描述「下流,但我喜歡」的意思。中文類似說是「你這個小妖精」之類的。
高中英語課那會兒,老師叫一個同學起來翻譯句子,裡面有"汽車"一詞,這位同學萌萌地用了car,被老師嘲笑:"都高中了還用car!要用什麼啊?要用automobile !" 看來還是要用高級辭彙才顯得高級!我默默地記在了心裡…
後來出國了,跟宿舍幾個小哥聊天,我一臉真誠地向其中一個發問:
"Do you have an automobile?"
同時已經做好了被誇英語好用詞高級的準備,美國人真的特別喜歡夸人。心裡還想著:嗯下次去超市就蹭你的車了。小哥驚愕了一秒,湊到我耳邊,我心裡說卧槽夸人還要悄悄的多沒意思!
小哥說話了:
Next time just say car. No one says automobile.
——————————————————————————
評論中有不少說不是老師的錯是答主自己亂用。
首先如果是老師的錯,這個答案就文不對題了。問的就是"對英語有哪些錯誤理解",答的就是答主當年剛去國外,對口語和專業辭彙的理解不清造成的錯誤。你們現在再跑來把答主批判一番"這就是你自己理解錯了!" 這不是廢話是什麼?
掛個人。理由:胡說八道+裝13+我很忙=完美的lowB配方。
衛生巾這個詞,害人不淺。
中國的英文老師,不會教你「姨媽巾」英文怎麼說。
所以只能靠自己查字典、搜百度。
你會查到這個:
字典還會錯嗎?
於是出國後,我來到超市,淡定地問服務員:
"Do you sell sanitary towels here?"
問得別人一臉懵逼。。。
在被錯帶到浴巾、創可貼、手紙等玩意N次後,我終於學到:衛生巾的正確英文是Pad。
Ipad的pad, 多用複數。
剛出國時我英文太差,鬧過不少笑話,當時還很心塞。
現在回過頭想,但凡我鬧過笑話的英文點,都記得特別牢。
怪不得我一師兄說:在國外,只有不怕開口鬧笑話,才能成就一口溜得像rap的英文。
--------------------------------------------
關於英語的問題,以前還回答過:
Emma:哪些英語用法是普通中國學生最生疏的?
Emma:有哪些羅曼語(意/法/西/葡 等)裡面很普通的詞,在英語裡面非常少用或者高大上?
在國內學英文,仔仔細細區分了sorry和excuse me,前者是做錯了,後者是打擾了。
出國後才發現:
任何情形都可以說sorry,永遠不會太超過。
說excuse me倒是要小心,口氣對了,可能會是「你丫TMD是皮子癢了吧?」
哈哈,看到高票那位,的確是啊。
第一次去美帝,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把good設置為回復「how are you」的默認方式。第一次買東西,收銀員小妹問我how are you,我的fine真的讓她糾結了好一會呢。最後她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well, good luck」......
系裡的秘書問我「you are not a postdoc, are you?」 "yes." "are you a postdoc?" "no." "well, let me make it clear. are you a postdoc or visiting student?" "....I am NOT a postdoc. I am a visiting student." "....good....."
當然,這種問題老外也有。曾經在魔都西南船院的拖鞋門口碰到一位想要坐校車的留學生問司機
「這趟車不去地鐵站吧?」
司機:「是的。」
「去地鐵站?」
「不去。」
「到底去不去?」
「......不去......」
小哥走後,司機嘟囔了一句「特么鬼子中文聽不懂還來交大留學......」
其實直到現在我還是分不清yes,no。有問題的時候多說兩句就好了
2003年,我15歲,獨自一人坐飛機去美國。
飛機快降落的時候,空姐給了我一張英文版的入境表,我被第三個問題難住了。
SEX: M/F
正確理解是 性別:男/女 Male/Female
我當時的理解是 性愛:多次/極少 Many/Few
這個問題對我這種初出國門的純情少年很不友好,我毫無經驗,怎麼選?想了一會後,我自作聰明地在表格上強行填了數字0。
p.s.在我還很純情的2003年,0隻是一個單純的數字,沒有現在被賦予的那層意思,請大家不要過多聯想。
p.p.s.你們看精選評論,比當年的我還蠢萌的都有,他說M/F是Mother/Father,所以他一個男的都選了F。他比我強的地方在於,他知道sex指的是性別。
顧宇的知乎回答索引
那絕對是美國現在吵的火熱的vocal fry啊。
這是一種比較流行的美式發音,在英語社會惡評如潮;但在國內很少人覺得有問題,而且往往被認為是正宗美國口音而刻意模仿。
什麼是vocal fry呢,人類發音的音域有高低之分,當你把聲調壓倒特別的低,發出聲音時喉管就會發生高頻率震動,聲音就會帶著一點性感的小顫音,就是vocal fry
想發出vocal fry,可以嘗試一下說英語時候把喉嚨收緊,刻意把要發出來的音壓下去,然後一點點拖著發出來,why,what, yeah會被說成 why-y-y~~~, wha-a-a-a~~~t, yea-a-a~~~h,怎麼樣,是不是聽上去特別American?
vocal fry有點像我們說的煙嗓,但又帶著故意拖長的尾音,聽上去有種不羈,慵懶,又嬌媚的感覺,所以這種發音方式近年來成了美國年輕女性的最愛。大部分影視作品和真人訪談中的年輕女明星,都喜歡用這種方式說話。
典型代表:卡戴珊姐妹。油管上有人做了卡戴珊一分鐘vocal fry集錦,聽完後覺得真想替她把嗓子里的東西摳出來。
很多看美國電影電視真人秀練習口語的人,都會受到演員vocal fry式發音的熏陶,甚至很多的年輕外教,日常交流中也都會帶一點vocal fry。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響了國內的人對美式口音的概念。
然而,到美國才發現,vocal fry是上不了檯面的英語。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十分做作,大概跟刻意模仿港台腔的觀感差不多。在面試,演講等正式場合中,絕對不能出現這種三流明星口音。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Uptalk。
Uptalk就是說陳述句時候也要像說疑問句一樣語調上揚,這種說話方式在國內也被認為特別正宗有美國味兒,但對美國人來說十分的annoying,並且會顯得講話人特別沒有自信。 常用Uptalk的典型代表,就是生活大爆炸裡面的Leonard,句句話都要尾音上揚。以至於人們專門做了Sheldon表情包來調侃Leonard的uptalk。
再比如,valley girl talk
valley girl talk起源於南加州一些女生們的說話方式,特點是一定要用totally,way來代替very;濫用as if, literally, duh,whatever,每句話恨不得用十個 like 斷句,再把尾音拖長,音調上揚。
典型代表『律政俏佳人』女主,和『摩登家庭』里的大女兒Haley 。 這種說話方式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stupid
(劃重點--刻板印象。我不是說這樣說話的人就stupid,而是說美國社會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會自動把這樣說話和無腦,沒文化聯繫起來,因為指出刻板印象就說我在judge別人也是醉了,那我要是告訴你在美國亞裔的刻板印象是不會開車,是不是說明我在歧視自己呢?)
如果在美國參加面試或正式場合社交,操著一口帶著vocal fry,每句話句尾上揚,用like,literally當口頭禪的「正宗」美式英文,效果不敢想像
評論里戾氣之重也是沒想到…其實這個答案沒有要judge誰的意思,只是提出在不了解當地文化的情況下就開始就盲目模仿影視劇中的流行口音是件很容易踩雷的事。平時說話加點like ,vocal fry,uptalk確實會顯得比較local接地氣。但重要的是要知道這些都是極隨意而且備受爭議的表達方式,在正式場合都要盡量避免的
很多國內教英語的人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單詞有吹毛求疵的要求,到了國外別人根本不在乎。
比如曾經有人教「你千萬別說 toilet!要說 loo!」
貓的其實外國人 toilet 說得順溜,當然也有說 bathroom,washroom 和 loo 的。
另外問 How are you?現在大家都知道不說 fine 了,問題是這事情還是要讀空氣的,比如一個熟人和你說 How are you?其實是想打開話題,你回個 Good 人家僵在那裡也是很尷尬的。
歸根結底,不會讀空氣說啥都沒用。
這個我感覺有必要說一下。本人坐標az大沙漠,經常會碰到一些墨西哥的or一些黑哥哥找你要錢。以前,我都會說 我沒有現金,我都是刷卡的。有時對方已經不依不饒的纏著。 直到一個在工作的學長告訴我一個方法,基本可以完全解決。
當別人找你要錢的時候,一定要說 I doesnot speak English.
注意一定要說 doesnot! doesnot ! doesnot!
看見大家都在說用詞和發音,那我來說說書寫……
我原來以為正確的英文(含歐洲各語言)書寫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我打小就苦練英文手寫體甚至花體……
結果後來我才發現,這種字體只在歐美的博物館才能看得到!我辛勤練習的是幾百年前的老古董!!
而自從打字機和計算機興起之後,我的年輕同事們的字都是這個樣子或這個樣子的:
有次有個同事S出差忘了帶地址,打電話給另一個同事L讓從辦公桌記事本上找地址,結果L發現看不懂,就拍了張照片傳給S……
最奇葩的是……
S發現連他自己也看不懂寫的是什麼地址了!!!
(照片全部來源於網路,侵刪)
最震驚的一句是:What"s wrong with you?
以前一直以為聽老師的,以為是「你怎麼了?」,字面是沒錯
可真正的意思差的遠了去了…大部分的時候是問「你有什麼毛病?」才用它…(更新註解:「你特么有病吧」更便於理解)
感覺把這句話放到課本里的簡直是在坑學生…
====更新分割線====
看來被坑的人不少…下面是正確問法:
what"s wrong?
what"s going on?
what"s up?
what"s the matter?
====再更新分割線===
這個回答居然成了我最高贊回答…我明明是個搞機的啊…英語非專業,學習中…連反問的時候yes和no都經常回答錯的那種(上面有答案提過),所以有種不知道該不該高興的糾結…
另外說一點點,這麼多人點贊說明我沒說錯…確實有很多很多被坑的人…看評論區…哈哈哈
其次這個問題確實不需要出國就可以理解,很多美劇里都有活生生的例子,包括我也不是出國才領悟的,只是覺得放在這個問題下面應該會對很多人有用…
題下好多回答讓我意識到,糾結於「一種說法就只有一個意思」才是對英語最大的誤解。
很多高票回答並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是特定語境下對話語的理解。這真的跟是不是誤解語言無關,而是跟一個人會不會讀空氣有關。放中文語境下也一堆不會讀空氣的人,比如一個女生對男生講「你這人很好」既並非只有發好人卡一個意思也並非所有人都能get到發好人卡的意思。包括常被吐槽的how are you, how"s it going這些以及fine, nice, good等類似的詞,國外隨處可見,壓根兒不需要糾結於它們本身的意思,完全沒意義,重點在於說話的語氣神情語境以及接下來說的話。尤其是英語這東西,本身就因為地域的差別而存在意思不同甚至相反以及習慣語不同的情況。當年我從UK到US,也曾有語言上的不適應,比如public school在英美就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另外,很多詞或句所謂的很污的表達,只不過是年輕人中的潮話,類似中文裡你講「開車」,並不意味著「開車」這個詞等同於和性有關。
還有,語言表達這種東西還有個個人喜好的問題,並不是你哪個外國朋友告訴你這詞不好就一定是不好,像我有個同事就無比厭惡別人說到問題用situation,因為她覺得各種各樣的事好的壞的都是situation誰特么知道你接下來要說的是好是壞,好好用issue不行嗎?不恰當得類比,比如中文裡的聊天開場白「在不在」。我還有別的同事很討厭net-net, add value, jam, circle up等等很多詞句,你能說這些詞是貶義表達或者引人反感表達嗎?顯然不能,這單純就是他們個人偏好而已。
跑偏一下,讀語境讀空氣這個技能,已經不僅僅是語言學習的問題了,也不僅僅是文化理解的問題,這還涉及到一個人的情商甚至專業知識技能等等很多方面。
以花街投行banker們的習慣用語為例:
比如我說get/give some color,是給點顏色的中式錯誤表達嗎?非也,在投行表示ask someone for something remotely insightful;
比如我說do you have any bandwidth?是用生僻詞顯擺辭彙嗎?非也,在投行bandwidth只是一個表示還能不能做更多的工作的常用表達,大部分時候代表著你要是晚上12點前能下班回家那就意味著you have bandwidth,而如果你要是手裡已經七八個deals了那就意味著you don"t have bandwidth;
比如我說it"s pretty straight-forward,是說很簡單嗎?非也,在投行很多時候這話背後的意思是i don"t know what the fuck this is, so do what I told you and don"t ask questions.類似的表達還有I think that"s right以及It is what it is。其實這種話很多人都很討厭聽到,對於自己不明白的東西自然大家都想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只不過如果你不會讀空氣get不到對方的潛在意思,死活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那就比較容易招人反感了;
比如MD對我說do you mind/want to...我會覺得對方用do you這樣表達很nice嗎?非也,我的內心會飄過一堆四字母詞語彈幕。No,i don"t want. I want to sleep. I want to take a vacation. Just tell me to do it;
比如我說you can haircut blablabla,是說讓你去減頭髮嗎?非也,在投行haircut是用來表達to lower projections的常用說法;
比如我說bake-off on next Monday,是說下周大家一起來烘培嗎?非也,只不過是投行競爭IPO的這麼個過程;
比如我說I need to put in some face time,是說我要跟誰蘋果視頻嗎?非也,在投行facetime就只是單純得指你在辦公室待著,哪怕你8點就做完了所有的工作也不能走,你得繼續坐辦公室里假裝你真的很忙很忙,絕不會走在seniors前面;
…………
類似的表達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東西你放到生活中其他地方都是字面意思或者奇怪表達,但放到banking或者說金融這個環境下,就是再正常不過的表達。這種就是所謂的banker cliches/lingo,差不多就是行話的意思。
繼續跑偏。15年的時候我還在投行,某個同事用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掐死了一堆面試小朋友。
這個問題是,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Greeks.
2015年,當時的大環境是:歐盟一片混亂,希臘幾近破產。這種背景下有人問了這麼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容易入手。
於是呢,大家都侃侃而談。
有人從一手創造了古希臘文明的古人談到造成希臘局面的今人,有人從希臘的地理環境談到歐盟的政治格局,還有人以輕鬆玩笑的語氣點出希臘人又懶又愛罷工還不愛交稅等等好逸惡勞的國民性造成了希臘的落破。
甚至當同事打斷他們說tell me about the Greek alphabet的時候,仍然有很多人從容不迫得表示不好意思我不會講希臘語。
很多人可能覺得,有毛病嗎?沒毛病啊!
但對一個要進投行成為banker的人來說,毛病大了去了,作為一個金融人,對Greeks的第一反應和理解絕不該是希臘。這不是陷阱問題,而是最最基本的東西,在金融里,希臘字母是用來表示風險敏感係數的。
Alpha? The word you use when you make money.
Beta? When you don"t make any money, but nor does anyone else.
Gamma? Second order derivative.
Delta? The first derivative and used by derivatives geeks to refer to the probability of something happening.
Theta? The rate of decay of the asset with respect to time.
Rho? Sensitivity to interest rates.
其它還有vanna vomma veta vera等等。
作為一個banker,會背這些風險敏感係數有意義嗎?沒意義,又不是做量化的。所以啊,面試的人里回答最好的,只用幾句寥寥帶過風險敏感性後義正言辭得補刀一句「我們現在有電腦有quants,抱著alpha beta一個個分析完全是浪費時間啊。」
所以你看,對任何語言哪怕只是一個單詞的理解,你得放到語境下,而不是單純只從一部電影一部美劇中就蓋章它們的意思。
我這篇答案,基本都是自己在美國生活中遇到的,請勿當作英語學習資料,請勿去英聯邦國家使用。基本就是個人血淚史。
【應評論區要求再次註明:以下答案僅適於在美國,英聯邦國家不是全部適用,求你自己單開一篇英式英語的答案,不要在我這撕逼】之前黑框框起來註明的,評論還是一堆不看就來撕逼的,現在給你大寫加粗再次註明了,求放過。
1 點快餐的時候,「在這裡吃/堂食」是for here. 「外帶」是to go. 評論區說take away/take out的,也沒錯,飯店用的比較多。快餐店裡用的比較多的還是"for here or to go?"
2 薯條是fries不是potato chips。chips在美國多指又薄又脆的薯片(比如chipotle裡面的薯片就是chips)。薯條(細長的炸土豆條)是fries。
3 番茄醬是ketchup不是tomato jam(...) 感謝評論區糾正拼寫。
4 每天會被問一百句how are you 或 how"s going. 別人不是真的關心你過的好不好,標準答案是I am good, you? 或者can"t be better. 想到剛來美國別人一問我還真就當真並訴苦了簡直想死。BTW,我糾正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糾正了很久,fine並不是一個很積極的詞,也並沒有很多人使用,除非你想表達那種「湊合著過唄「的那種感覺。
如果周一見面,別人也特別喜歡問"how"s your weekend"即使什麼都沒做也準備一兩個小回答,不用那種驚天動地的大事,這只是一個開啟話題的契機罷了。我一開始很不習慣,覺得別人好關心我的私事喔……後來才發現所有見面的第一個疑問句都不用真的回答的-_-還是我國人實在問啥答啥。
5 同理,每天會被說一百句謝謝,美國人不是客氣,只是真的習慣了結尾必加這句,所以你最好也準備一百種「不客氣」時刻牢記,比如no problem, sure, anytime, my pleasure, of course(我問過美國小夥伴,可以答sure和of course,表示「這是我應該做的」。但也有人和我說這個聽起來太像「你謝謝我是理所應當的」,所以我對不熟的人不常用,各位要用的話請隨意,這並不是錯誤用法)
6 接上一條,「對不起」和「謝謝」的回復不要搞混。
應評論要求補充:「對不起」可以回復no worries, its fine, that"s all right. 如果是很嚴重的事情,或你確實想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怒火(……)可以用apology accepted或直接accepted.
還是覺得自己會搞混的,用no problem吧,「對不起」和「謝謝」都適用。
7 do確實有加重語氣的意思,但口語常用語是literally。
8 打噴嚏周圍總會有人bless you, 即使公眾場合或和陌生人也一樣。上課的時候一個同學打噴嚏,所有老師同學都會停下討論轉向ta然後「bless you」。有一個女生打了個噴嚏,眾人齊齊bless her了之後她又打了一個……一個小哥思索良久然後憋出來一句「bless you again"-_-最誇張的一次我在一個空曠的超市打了個噴嚏,遙遠的貨架最邊上傳來一個帶回聲的「blesssssss youuuuuuuuuuu",跟見鬼了似的。所以我養成了打完噴嚏兩秒鐘後直接說thank you的習慣,省著誰bless我了我沒聽到。
9 可樂是coke不是cola。被翻譯害慘了的我們啊。
評論區說coke是可口可樂,Pepsi是百事可樂,籠統為coke確實不準確。但Cola我表示懷疑,我在美國出去說幾次cola服務員都是一臉懵逼的,所以我一般直接說coke或pepsi。
10 一般點東西或提要求,都是以can I / may I / would you開始的。在國內習慣了點東西直接「我要一個XXX」,在這邊如果直譯說「I want XXX"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11 剛見面是nice to meet you. 要再見時是nice meeting you.
12 所有很黃很暴力的表達可以統稱為dirty, 不用去想很細節的詞語(……)
13 誇別人長相或衣著不要用beautiful, 土死了。也不要用handsome,我聽說男的對男的用這個詞就是對他有意思-_-
cute不錯,gorgeous也可以,一般good looking就足夠了。我學到的一個很好用的說法是You look sharp。sharp在這裡就有「特別帥/美/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你了」的感覺。
評論區在吵cute,這個也是看語境,比如有留言寫女生說男生cute其實是帶點調情和挑逗的意思,這個確實是。有時候別人用那種略同情的語氣說你cute,也有說你很傻很天真的意思。這個和其他所有詞一樣,沒有固定說法,完全看語境看語氣,沒啥好吵的。為了保險,我一般用cute形容物品,你的鞋你的裙子你新做的指甲等等。
14 我敲門或打電話第一句是do you have a minute,然後再說來意,不是真的一分鐘就能說完。不過這個不是必須的,只是個人習慣。
15 郵件簡訊的簡寫小集合:
FYI是for your information
ASAP是as soon as possible
BTW是by the way
LMK是let me know
msg是message
ppl是people
16 表達「電腦」時,貌似說computer的人也很少,一般直接說Mac/PC/laptop
17 再見時用goodbye的也不多(個人所見)一般是see you, bye, take care,如果對方開車走再加一句drive safe.
18 加油站加油不是oil,是gas! gas! gas! 一想到我曾經一本正經的告訴店員小哥我要oil就想死。
19 Hang out是一起出去玩
Pass out是暈過去或累倒了
不要搞混
20 一般剛開始和誰約會,還沒到男女朋友的關係,叫seeing someone。
如果說date,相對就比較認真了。
如果用了hook up, 意思只是玩玩的沒有認真。評論區有說約炮,這個不夠準確,準確的翻譯應該是「勾搭「。
這個詞一般會跟著make out, 意思是不可描述的事情但沒有最後一步。
21 姨媽期叫period
22 浴室裡頭發堵住排水口,用clogged with hair
23 糙糧/粗糧是brown rice。麥片是oatmeal。cereal一般是那種脆脆的泡牛奶的。減肥的話你要吃oatmeal,cereal還是有熱量的。
24 偶遇是bump into
25 某種場合對服裝有要求:dress code
26 化妝:PUT ON makeup. 卸妝 REMOVE makeup.
27 Deli/gourmet(略精品一些) 賣食物為主的小店 - 一般是馬上就能吃的那種
grocery 賣食物的超市 - 生鮮水果冷凍食品那種
market 超市,有食品也有非食品
28 Cafe 咖啡店
Cafeteria 餐廳,沒有服務員,需要櫃檯點餐和自取
Resturant 餐廳,有服務員
Buffet/All-you-can-eat 自助餐廳
29 Purse 專指女性用的包,不只是錢包,拎著或背著的都是purse。但男性不能用。
30 說一個不那麼常見但很容易搞錯的吧。銀河,不是Silver River,是Milky Way
31 廣告。advertisement多指平面類的如廣告牌、雜誌等。commercial多指廣播或電視廣告。
32 綠茶是Green Tea你們都知道
紅茶呢?
不!不是Red Tea! 是Black Tea!
分享一個暴露黑歷史的笑話好了。
出國前,對於「free」的理解,只有兩個,一是「自由」,二是「免費」。
剛到英國的時候,看到食品包裝上寫「sugar free」, 「gluten free」,還有飲品上寫「alcohol free」 字樣的時候,都是直接把「free」翻譯成了「自由」之意。
然後,傻傻地以為,應該是指裡面的sugar啊,gluten啊,alcohol啊是非常freestyle地隨意自由添加的~~
就好像日本商家會賣一些混裝的「福袋」給顧客啊,時不時給你一個surprise啥的。在食品裡面來個成分隨意調配,搞不好能調出世紀美味也說不定呢!
英國人民每次購買這樣的食品,必須是各種好奇,各種激動,各種充滿著能嘗到特別口味的美好期待啊~~
這麼理解,感覺很正常,很符合邏輯的, 不是么?!!
作為一枚吃貨,果然腦洞太大。。。
因為正好都沒有買過這類食品,也不喝酒,所以,一直錯過了糾正自己理解的機會。
直到——
在往返了幾次中英機場之後,終於有一次,我在看到Duty Free (免稅)的字樣時,想起了之前在超市裡面看到的那些「XX+Free」 詞條。
咦?會不會我之前的理解有誤哦?作為一名自認很具有自我懷疑精神和求知慾的學酥,我當時的內心戲是這樣的:
從「Duty Free」 來推導, 「名詞+Free」 應該是指「某物免費」之類的意思。所以,「sugar free」 之類的,原來是指,裡面的糖是免費啊!!!
沒想到,英國人在定價時,可以做到這麼細緻!這麼精準!這麼為顧客的錢包著想!
哪個成分不用錢居然也要標記粗來!!!
當然,再後面,我知道了,「sugar free」的意思是「不含糖」, 「gluten free」是「不含麩質」,「alcohol free」 是「不含酒精」......
回首往事,真的是智商捉急啊。汗一個~~
-----------------
補充一下《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裡面給出的相關註解哈
Without sth 沒有
~from/of sth not containing or affected by sth harmful or unpleasant 不含有害物的;不受...傷害(或影響等的):free from artificial colours and favourings 不含人工色素和人工調味料
-free (in adjectives 構成形容詞) without the thing mentioned 沒有...的:virtually fat-free yoghurt 幾乎不含油脂的酸乳; tax-free earnings 免稅收入;a trouble-free life 無憂無慮的生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