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技術書, 數學公式推導需要會計算么?
最近在看Advanced data analysis from an elementary view 這本書,裡面很多數學公式啊,比如講多重回歸,對於多重回歸仔細一查資料,發現都是數學公式推導出來的,我想問下,這些數學公式自己都要親自算下么?很麻煩+ 費時間哪
我看書時候遇到一個公式,分三種情況區別對待:
第一種:純計算性質的公式,比如積分、級數求和、特殊函數,這些東西可以接受設定,如有疑問就去查閱相關工具書,或者用Mathematica算一下。不會計較運算細節。
第二種:別的學科分支的結論。不必知道公式的推導的計算具體細節,但是一定要搞清楚公式的上下文和推導思想。只有這樣才可以理解公式的適用條件是什麼。
比如看《演算法導論》,中間對於隨機演算法,使用了很多概率論的公式。雖然我短時間內無法推導出這些公式,但是我起碼要知道這些公式是怎麼來的,適用條件是什麼。
第三種:書的主幹思路上的公式,一定要會推導計算,要不你學了個啥?
這個問題對我特別合適,儘管是老問題了,我來探討一番。
我正在寫一本書,書名叫做《你所不知道的電氣知識——電氣世界漫遊》。此書是科普書,內容就是科普一些與電氣有關的趣味知識。
在寫作中,我就面臨著數學公式的推導和取捨問題。
我們來看一個實例,就是氣體絕緣的問題。
我們知道,當兩個電極之間載入了電壓後,電極間的空氣有可能被擊穿放電。下圖是斷路器的動觸頭與靜觸頭:
當斷路器處於打開狀態時,我們把動觸頭與靜觸頭之間的距離叫做開距。開距與空氣擊穿密切相關,是決定開關電器的電氣隔離絕緣性能的重要技術參數。
我們先來看看氣體擊穿電壓的數學公式:
說實在話,若在技術書中出現此表達式,儘管它很重要,但我會迴避它,而只是看看結論就可以了。求解此式需要知曉微分方程,要知曉許多物理概念。這種數學表達式會嚇走讀者。
那麼一般的書籍是如何處理此公式的?很簡單,把它繪製成曲線的形式,如下:
我們看到圖表的橫坐標是氣體壓強p與開距d的乘積,縱坐標就是擊穿電壓Ujc。顯見,此圖表比公式要簡化很多。此圖就是著名的巴申曲線。
對於工程技術人員,看圖表還是麻煩,並且工業產品必須符合一定的技術規範。
由於開關電器在使用中,我們只要知曉此開關電器的最高額定絕緣電壓和電氣間隙,就能明確地判斷出此開關電器滿足開距的要求。因此在國家標準中,就直接用表格的形式來說明,如下:
這兩個表摘自GB14048.2-2012《低壓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 第1部分:總則》。
那麼當我們看到這兩個表格後,是否還需要再次查閱和推導氣體擊穿的計算公式?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那麼在我的書稿中,我究竟應當寫入公式,還是曲線,抑或是圖表?
感覺將三者直接納入我的書稿都不合適,而是要將三者略加取捨並且配套有趣的說明,來增加文本的科普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擊穿電壓的壓強說明中,我會和海拔高度關聯起來,並將話題延伸到普通電器在2000米以上的環境中面臨何種問題,該如何解決。特別地,會談到真空,中學生的最愛,看看真空對氣體絕緣起到何種作用。
在擊穿電壓的溫度說明中,我會將話題延伸到熱帶使用的電器和寒帶使用的電器規範上,看看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我們旅遊時應當注意到什麼問題。
回到題主的主題上吧。我的答案是:要看具體情況。
在學習時期,對於數學公式最好能知曉其推導過程;在工作時期,對於技術書中數學公式最好能知曉其具體對象和運用條件,切忌盲目套用。
在解析技術書籍中的數學公式時,應當眼觀四處,耳聽八方;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萬萬不可沉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我最喜歡paper里的公式多,而不是文字描述多了,因為前者精確好理解,後者卻難以抓住重點。
@白如冰 的分類很好,我也有些小tip:
1. 一般某領域的變數名都有約定俗成,熟悉這些約定有利於快速理解公式
2. 首先要理解的是公式背後的含義,到底描述和解決的是一個什麼問題。
3. 你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基本的結論:成立的前提條件是什麼,該條件是否合理,容易驗證否?這個參數是什麼含義,誰與誰有關係,線性的非線性的,positive還是negative的影響,等等,定性的理解比具體分析推導過程更重要
一般來說,大部分公式看到這一步已經足夠了,即從中得出一個定性的結論;但並不完全,例如 @白如冰 說的第三點,對於一個你正兒八經要學習的一門課程或一個研究方向,主幹的/重要的公式/定理,自己完整的推導一遍是完全有必要的,加深印象的同時也能讓定性結論的理解更深刻:這樣你才能繼續在此基礎上做作業,甚或做研究。
btw,公式看多了,推倒多了,自然就熟練了有感覺了,一眼掃過去就知道這個結論是否make sense。有些時候你不用看也知道大概的過程思路是怎樣的,那也就不用細看了——除非這個結論挺反直覺的,或者你要基於它做改進和研究工作。
btw2,如果真沒看公式的天賦,一看就頭痛,那就看學習的目標是什麼了——僅僅是拿來用的話一般無需理解證明過程,定性理解一個公式是幹什麼的和重要參數的調整有什麼影響,已經足夠了——有些應用者也許連這點都做不到,完全是低效率的無目的的trial and error,公式/理論最大的用途就是用於指明方向提高trial and error的效率。強迫症患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
你在某一天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例如多少多少天讀完這本書,剛開始的時候信心滿滿,每天正常的按進度進行。
然而,有一天,你遇到了一個公式,你很自然地覺得應該推導一下,然後你就試著去做,但是推著推著你就發現,原來這個需要跨學科的知識,你就去查閱對應的資料。
終於,你費了不少精力在另一本書里找到了需要的資料,卻發現自己要想看懂貌似需要把整本書通讀一遍。
於是你試圖儘可能快的瀏覽完這本書,畢竟事先定好了計劃,心裡挂念著你本來要讀的那本書。
可是,你越是想加快進度瀏覽完眼前的這本書,越是做不到,接下來,你換了一個思路,看看僅僅推導那個公式需要讀哪些章節,於是你又按照自己的猜測去有選擇性的閱讀,過去了好久,你發現依然沒看懂。
越想加快進度越是事倍功半,最後,你還在猶豫要不要放棄,卻已經發現自己之前定的計劃已經沒法按時完成了。
這個很難把握,因為有的公式推導隱含著一些常用的技巧或思想,而有些公式的推導無非是展開合併之類沒有意義的步驟。
不過重大定理公式盡量去自己推導吧,當然如果有時間的話,沒時間的話就把推導過程大致看一遍,有個印象即可。
這要看 … 很多時候看證明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讓你熟悉抽象的語言… ,如果你看定理結論非常非常舒服的話就無所謂了
偶覺得,在時間不緊迫的前提下,如果目測推導過程沒有包含自己不知道的新思想或者技巧,就不是特別重要了。如果包括了不知道的思想或技巧,就當作學習的推一把了。
不影響對下文知識點理解的公式就接受,不過對上文公式的整體接受本身就是一種能力鍛煉;如果學完感覺什麼都不懂,就嘗試去推導公式,有助於理解知識。
你是研究生嗎?
劉會計,這有道數學公式你幫我算一下。
如果你只是想應付考試的話,不需要。運用現有工具分析數據也不需要懂。但是懂得推導絕對是好的,能加深記憶,明白公式背後的原理,才能理解為什麼可以這麼使用
推薦閱讀:
※計算機視覺方向博士如何做好科研?
※TensorFlow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的地方?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這本書怎麼看?
※國內做計算機視覺或者機器學習比較好的實驗室有哪些?
※BRETT 機器人算有「學習」的能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