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有哪些知識會對你看待問題,處理事情,即今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不可逆的影響?(積極/消極影響,會有消極的么?)
舉個栗子吧,比如精通多門語言的人分析句子能很快地很清楚句子的構成,當然這只是一方面。
所以希望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歡迎來自各行各業的回答,推薦相關文章、著作也行!
非常感謝,我一直都在尋找這方面的知識,擺脫自己落後的精神面貌!


1.不要看對方說了什麼,而是思考他為什麼說這個
昨晚我爸打電話給我,告訴我1月下旬的時候杭州天氣可能會不好,讓我注意保暖。
我告訴他我一月中旬就會回去的,老爸很滿意的掛電話,停止了給我彎曲杭州天氣的進程。
他其實這句話只是告訴我:過年早點回來,我想你,但是他么那個年代的人是表達不出來這種思念的,會繞用各種繞口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情。

快到聖誕了,女友和我講最近有個男生經常追求她,今天還給了她禮物,她說完之後停了一會兒,這個停頓是為了看我的反應,所以我理所當然的開始吃醋,開始和她表達愛意,在這個過程中還不忘打開了t寶。
其實她告訴我這件事的動機只有兩個:
a.試探一下你是不是在乎我。
b.我想要聖誕禮物

4歲的小侄子打電話給我,說想我了,想我去上海陪寶寶玩。
他的需求有兩個:
a.家裡確實無聊,想我帶他出去燒火,帶他出去玩各種刺激的
b.他想吃糖,只有我會偷偷給他糖吃
我自己確實無法去上海,所以我告訴他,杭州最近有怪獸,我走不開,但是我打怪獸國家發我糖作為獎勵,這些糖都寄給他吧。

當我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覺得世界真心複雜,和一個人交往真難,但是慢慢的開始掌握這種思維之後,世界在慢慢變得簡單起來。
這種能力需要練習,練習的方式是換位思考,初期肯定經常出錯,但是有了這樣的意識,就不會活得混混沌沌了,每一次成功的感知或者失敗的感知,都是知識庫的一部分。
這也能培養觀察能力,當你確實的在使用這個能力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以前你和別人的矛盾都是你們在討論不同的問題,識別不了對方需求,表達不出自己的需求。


2.主動交流,多去讚美,決定一個人對你看法的是你們的關係
我在大學的時候有一個不錯的女性朋友,我和她出去玩總發現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難度不一樣。
當時我還處於憤青年紀,我覺得她之所以是簡單難度,是因為:我們更願意幫助漂亮女生定律。
後來又結實了一些男生,他們也簡單一點,我才意識到,我缺乏他們的一種品質:主動交流。
但是當時我自詡清高,不屑於這些人際技巧,後來我自我反省,才發現這不是正直,而是自戀。
我曾經一直存在著某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坐在圖書館裡面,擺出專註的態度,前面放著一大摞大部頭書籍,總能吸引到有豐富內涵的女生。
這種幻想是來自一種自戀,不願意付出,認為以優秀就能獲得別人青睞的自戀,騙自己罷了,除非我長得像梁朝偉,不然別人都沒工夫看我前面的書到底有多厚。
我開始試著放下我那卑微的自尊心,多與人交流,多平等的交往,不再去不切實際的幻想著對方被我深深吸引,世界的難度在降低。
我會在食堂打飯的時候主動和阿姨聊兩句,幾次之後她就能認識我,我發現自己的飯也變多了。
在杭州救助站實習的時候,多交流這個品質幫了我很多。
因為我早上起得遲,食堂是7點開放,我8點才起來,每次阿姨都會給我留吃的,以前早上都是餓肚子,只是因為我有一次和阿姨聊了聊各自的家庭之後狀況變了。
那時候住在山上,沒電視沒網路,非常無聊,晚上會下山玩玩,之所以能下山玩,是我那時候找門衛下棋,和他抱怨過這裡無聊,他告訴我晚上可以下山玩,10點之前回來,他幫我留門。
主動溝通真的能降低生活難度,不要一上來就表達自己的需求,熟悉之後對方自然願意為了你麻煩一下自己。
人都是喜歡能讓自己獲利的人,讚美是最簡單的建立關係方式,到賣蛋餅的店誇他蛋餅好吃,說不定聊兩句之後她會給你做的大一點。
誇中年婦女漂亮,誇少女溫柔和吸引力,誇男生成熟,誇長輩對自己的耐心,只是簡單的一句話,能讓你的世界變得很不一樣。
越來越多的體驗讓我真實的認識到:決定一個人對你態度的,不是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是你們的關係。
我在救助站受到更多的照顧,不是我在山裡還算稀有的大學生身份,而是我和他們都很熟,
我最近迷戀吃羊骨頭煲,我發現我的羊肉總比別人多,不是因為我長得帥,而只是每次吃完我都和老闆娘嘮嗑。

3.找准自己的角色
時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和老師的關係這麼好?是不是你更擅長與拍馬屁?
是的,確實我拍馬屁比較厲害,但是我覺得更關鍵的是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學生,老師和學生關係好,意思就是師生關係好。
學生的要求就是尊重知識,熱愛學習,只要做到這一點,和老師關係不會差的。
我覺得鑒別一個人成熟度的就是找自己位置的能力。
幾個朋友打牌,你一定要贏,一定要表現自己的聰明,和別人合作,別人出錯牌就一肚子牢騷,大家都是朋友,一起玩無非圖個開心,如果找不準自己的位置,總想表現自己的優異,總想獲得別人的讚美,沒幾個願意和你玩的。
領導開會不敢發言,怕同事覺得自己裝逼,開會是上下級,同級交流,就需要表現自己的看法。
生活的複雜性在於有時候你的角色會衝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主要角色,對次要角色做到心安,生活能變得順心很多。

4.焦慮來自你的想像,別人對你沒有預設,預設是你自己給自己的
在積極心理學的課程上時常有一個小活動:
站到講台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吼,放開了吼。
如果有過這樣的體驗的人一定能有一種很神奇的經驗:
我坐在下面,想著自己等下要上去,特別的緊張,很擔心自己到時候吼不出來,越想不緊張。
但是當我真的站在上面,放開了吼的時候,我發現其實和我想的不一樣,當能夠專註於自己吼出來的時候,焦慮全部消退了。
一個心理學實驗:
一批志願者,告訴他們體驗歧視,在他們的臉上做出疤痕,然後讓他們分散在每個公共場所,晚上回來的時候讓他們講體驗。
很多人都說自己遭受歧視了,而事實上,他們在出去的時候工作人員以補妝為借口已經把他們的疤痕擦去了。
對外界的焦慮,來自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的看法會篡改你在外界收到的真實信息。
我們焦慮與人際,大多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其實別人壓根沒覺得你應該優秀。

5.找到自己想要什麼
我們時常會說優質的男性與女性更懂得尊重別人,他們不容易生氣,不會強迫別人,他們溫文爾雅,這些都並不來自與他們有更高的忍耐力,更高的情商,只是他們不在乎。
凱撒大帝英勇無比,長老團圍攻凱撒,他如戰神屹立,直到他在刺殺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妻子(此處感謝各位知友的提醒,是布魯斯),他失望的放下了自己的武器。
即使最優秀的人遇到自己在乎的東西也會變得脆弱。
而不再去在乎外界的看法最好的方式是你迴避外界,而是找到真正自己努力和在乎的東西。
在我的諮詢體驗中,來訪者有兩個階段變化最大:
1.接受現狀,他的焦慮會明顯減輕
2.尋找到自己想要的,他的抑鬱開始消退,生活變得積極
當能發覺來訪者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諮詢已經變得很容易。
其實不必羨慕那些積極的人,你想模仿他也不可能,如何做到的答案在你心裡,很多人會問,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麼辦?
找到自己想要的這句話第一個字是找,每當你找的累了,都告訴自己:我這是在給自己一個機會。


6.一種感受只能被另一種感受替代
當你發現面前有一個小姑娘在哭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男性一般講個笑話,給個棒棒糖,希望用開心代替她的哭泣。
女性一般溫柔的抱抱,問她怎麼了,給她安慰和撫慰。
我們明明知道如何對待悲傷,卻從來不對自己使用。
當你悲傷的時候,你不知道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出去玩一玩,找點快樂的事情做一做,你不知道你需要好好的安慰自己,鼓勵自己,我們總是強迫自己不能悲傷,應該振作。
絕大部分對待自己的方式都是很暴力的,就像一個小女孩在哭泣,你走上去,兇狠的和她說:不準哭!再哭我就打你!
這樣的方式怎麼能讓那個小姑娘不哭?這樣的方式怎麼能讓自己的悲傷消退?
悲傷和痛苦是壓抑不住的,但是你可以通過另外一種感受代替他。


7.別指望有人能理解你,降低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期望
我曾經之所以痛苦,因為我覺得這個世界這麼美好,而我如此不幸。
我現在之所以平靜,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本身就很惡毒,有人對我好,有人讚揚我,都是我賺了。
別人不會懂我,也沒有義務懂我,包括父母,我沒有理由恨他們,讓別人懂我是我自己的事情,但凡有人願意懂我都應該感激。
世界很糟糕,而我很幸福。


8.把時間從壓抑自己的慾望解放到如何合理的釋放自己的慾望
我時常會收到一些私信,比如說:我常年手淫,戒不掉,怎麼辦?
我喜歡亂花錢,控制不住自己逛淘寶,怎麼辦?
一次次壓抑自己的行為與慾望,一次次在無法壓抑中自責與痛苦,不是你意志力不夠,而是方法錯了。
之所以迷戀手淫,之所以迷戀花錢,因為你的生活本身太無聊!
無聊的生活,手淫和淘寶是唯一的多巴胺釋放途徑,我們會迷戀上這種快樂。
但是這種快樂有代價,你要阻止這種行為,其實也就是在阻止這種快樂,這時候你的敵人就是你自己,自己打自己,你的絕大部分主觀能動性都調動不起來。
小時候喜歡吃橘子,但是橘子上火,不能多吃,但是控制不住,
後來爸爸買了荔枝,這才是真的甜,於是不想吃橘子了,開始吃荔枝,但是荔枝貴,不能多吃,但是又控制不住。
之後和二丫發明了兩個人光著身子玩過家家的遊戲,每天放學也沒空回家吃荔枝了。
慾望滿足所釋放的力比多你是控制不住的,之所以需要控制是因為單純的滿足自己代價太大,你需要控制的是自己的行為,尋求其他更合理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慾望。
與其每天控制自己,不要偷鄰居的內衣自慰,還不如好好讀書,培養品質,多賺點錢,讓自己更優秀,找個老婆回家各種cosplay。
與其刪除淘寶,不如培養愛好,做點公益,
生活中有其他事件能夠釋放多巴胺了,我們就不會在迷戀代價巨大的多巴胺了。


旁人感受不到你的尷尬。

小學時候發現的,有同學沒寫作業,被老師叫到講台上挨訓,底下的同學只是面無表情或者嘻嘻笑,沒有一個人覺得他很尷尬,照顧他的感受,因為別人感受不到你的情緒。我知道他尷尬是因為我有過相同經歷,我也因為沒有寫作業被叫上去過,當時尷尬的兩三天緩不過來,一直沉浸在尷尬里沒辦法好好跟人交流。

後來發現這件事以後,我也經常觀察人們,發現確實如此。即使你在一個高級餐廳摔跤,你在大街上露出底褲,旁人最多會去關心你有沒有摔傷,提醒你內褲露出來了,他們不會覺得你尷尬。

我開始覺得很多情緒都是多餘的,比如尷尬,手足無措,緊張到出汗,開始覺得這些情緒沒有什麼用,它能給我本身帶來不好的影響,這些情緒別人感覺不到,沒辦法感同身受。


然後我放棄了尷尬,他們又感覺不到,又讓我不舒服,我為什麼要尷尬?完全沒有必要。我開始對什麼事都坦然面對,很多事情也變得更容易接受。生活會輕鬆很多。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也早就發現了這件事,但當時我發現這件事的時候,的確讓我活的更好了一些。


----------------------------------------------------------------------補充的分割線-----------------------------------------------------------------------------

很多人都說厚臉皮、不要臉就行了唄,但我想說不是這樣的,我不是說讓你們變得厚顏無恥,羞恥心還是要有,但是類似大庭廣眾摔了一跤或者裙子被內褲夾住這種事,長期的尷尬情緒會讓你變得有陰影,交流會有障礙的,這跟你們說的厚臉皮不要臉不是一回事。


邏輯謬誤

【邏輯學】非常值得學習,但天朝一貫缺乏相關教育。掌握這些東西,可以有效減少你所產生邏輯錯誤,讓你的推理更有邏輯,更可信。同時,也可以幫你看穿那些無良煽動者的伎倆。

這個是在跟著Minster教授,在Rhetoric Composition(RH131 @ RHIT)中學來的,當時用的材料是《The Little, Brown Handbook》。

同時在網上找了張相關的圖:

高清無碼請輟下面鏈接:
https://yourlogicalfallacyis.com/pdf/LogicalFallaciesInfographic_A3.pdf

容我把這張圖翻譯一下吧,從左往右(請膜拜我的 迷の翻譯 ):

第一條:稻草人
歪曲他人觀點,然後來進行攻擊。

A:「軍隊一律不得經商。」

B:「魂淡!沒了軍費,你想讓我們亡國么!」

第二條:錯誤歸因
兩個事情有所關聯,便得出一個事情會導致另一個事情。

A:「在過去的兩年中,北京黃燜雞米飯的數量有所增多,北京的霧霾有所嚴重。」

B:「所以,黃燜雞米飯導致了霧霾。同時的,減少黃燜雞米飯的攝入,可以有效的減輕霧霾。」

第三條:訴諸感情
用感情取代論證。

A:「我不想吃大腰子。」

B:「魂淡,別不滿足了!想想吃不上飯的人吧,還在這裡挑三揀四。」

第四條:謬誤謬誤

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低,便認為別人的觀點是錯的。

A:「我們需要膳食均衡,因為這對管控霧霾很用幫助。」

B:「什麼亂七八糟的論述!你能不能說點有用的!算了,看你這麼不靠譜,我照著相反的,每天吃20包辣條好了」

第五條:滑坡謬誤
如果A發生了,不良情況B就也有可能發生,所以A不應該發生。

「如果我們允許同性戀結婚,那麼就有人會想和桌子、椅子結婚,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應該阻止同性戀婚姻」


第六條:人身攻擊

通過攻擊對方的人格或者處境,來駁斥對方觀點。

「皓首匹夫!蒼髯老賊!」

第七條:訴諸虛偽
用批評別人代替論證。

A:「你不該這麼舉例,這裡犯了個人身攻擊的錯誤。」

B:「你在兩年前,不也犯了個滑坡謬誤的錯誤?」

第八條:個人懷疑

因為自身姿勢水平不夠,就認為一個事情是假的。

A:「我可以和華萊士談笑風生」

B:「瞎吹!」

第九條:片面謬誤
當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用特例來給自己開脫。

A:「用手槍打iPhone,屏幕碎不了。」

B:「可是我的屏幕確實碎了。」

A:「那是因為你打中了。」

第十條:誘導性問題
在提出時加入了誘導成分,使對方按照有失理性的方式思考。

A:「我喜歡 吃喵糧的汪 の室友 LTY1993」

B:「我也喜歡,但LTY這麼機智,這麼有錢,還單身,會不會是基佬?如果不是,你打算怎麼追他?」

第十一條:舉證責任

當被質疑不存在的時候,將舉證的責任歸咎於質疑方。

A:「在未來,一定有人會擁有無盡的時間和生命。」

B:「這個不好說吧。」

A:「那好,你來證明未來不會有人能夠獲得生命!」

第十二條:語義模糊
用雙關或有歧義的語言來敘述事情。

A:「高中生活,和大學生活有哪些不同?」

B:「高中生比較羞澀,大學生活可好了!」

第十三條:賭徒謬誤
認為隨機事件具有必然性。

A:「我已經連收了117張好人卡了,這次不會還收吧!」

第十四條:訴諸群眾

因為很多人認同某件事,所以這件事就是對的。

A:「張三認為我得滾,李四認為我得滾,王五認為我得滾。。。你認為呢?」

B:「滾!」

第十五條:訴諸權威
一個權威人物/機構認同某件事,所以這件事就是對的。

A:「我跟你講,那個MMM一定能賺錢,你看,俺村最富的那家都去了!」

第十六條:合成謬誤

當一件事中,某一點具有某特性(比如是對的),於是認為整件事都具有某特性(比如是對的)。

A:「吃喵糧的汪の信用卡額度很高,他一定很有錢!」
(吃喵糧的汪:「呵呵」)

第十七條: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當觀點受到批評後,試圖用「真正的XX」的來捍衛自己的觀點。

A:「好女孩都是吸煙喝酒紋身的。」

B:「如花是公認的好女孩,她就不喝酒。」

A:「她不算,真正的好女孩都是吸煙喝酒紋身的」

第十八條:基因謬誤
通過一個事物的出身來判斷它的狀態。

A:「央視上說了,吸煙一分鐘,-60s」

B:「央視說的啊~~呵呵~~別信就好了」

第十九條:非黑即白
認為事物只有正反兩面,無其他可能。

A:「我喜歡你,你接受我嗎?」

B:「我們還是先做朋友吧!」

A:「你拒絕我嗎?」

B:「我們還是先做朋友吧!」

第二十條:竊取論點

用被質疑的觀點,循環論證被質疑的觀點。

A:「你教的教義是錯的。」

B:「不可能,我教在第一章里說理,我教的教義都是真理」

第二十一條:訴諸自然
「自然」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A:「我只用中草藥,只吃非轉基因的天然食品,自然的才是墜吼滴!」

第二十二條:軼事證據
用個人經驗或者奇聞異事作為論證。

A:「讀名校的一定都沒有女朋友。」

吃喵糧的汪:「沒錯!就比如我的室友 LTY1993!」

A:「土豪的一定都沒有女朋友。」

吃喵糧的汪:「沒錯!就比如我的室友 LTY1993!」

A:「天才的一定都沒有女朋友。」

吃喵糧的汪:「沒錯!就比如我的室友 LTY1993!」

A:「身高超過1米9的一定都沒有女朋友。」

吃喵糧的汪::「沒錯!就比如我的室友 LTY1993!」

第二十三條:德克薩斯神槍手
先確定立場,然後片面選取對觀點有利的證據,對不利的證據加以忽視。

@各種崔永元

第二十四條:中間立場

認為不左不右的觀點才墜吼滴!

A:「荔枝最好吃」
B:「芥末最好吃」
C:「所以荔枝蘸芥末最好吃?」

以上

如果還感興趣,不妨看看邏輯學的相關著作。

如果非常感興趣,歡迎報考我的母校大螺絲:RHIT(Rose-Hulman - Top Ranked Engineering College),選擇RH131課程,教授選Minster。

(逃


必須重複這個回答——
一定要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之後再去努力!

借用這個例子——假設一下你最愛的親人在大街上被槍擊了。TA一邊失血一邊尖叫。一個路人衝上來說「讓一下」。他仔細檢查了傷口並拿出一把小刀準備在大街上動手術取出子彈。 你問他:「你是醫生嗎?」 他回答說:「不是」 你說:「你知道你要做什麼,對吧?你是不是退伍的軍醫,還是……」 這個時候那個路人感覺有點不快了。他告訴你說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誠實的人,他上班從來不遲到。他告訴你說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業餘生活豐富,生活非常富足。他還說他從不說髒話。 你有點疑惑,說:「這ta嗎的和我親人被槍擊躺在馬路上有什麼關係?我需要一個可以在傷口上動手術的人!你到底能不能做?」 現在這個路人非常生氣了——為什麼你就那麼自私膚淺呢?你難道不在乎他的那些優良品德么?他剛才不對你說他總是記住女友的生日嗎?他有那麼多優良品質,你為什麼就抓著他會不會外科手術這個事實不放呢? 在那個瘋狂的情形下,你會用你沾滿鮮血的雙手用力搖晃他的肩膀,大喊道:「廢話!你說的那些優良品質都是屁話,因為在當前情況下我只需要一個可以止血動手術的人!你這個神經病給我滾!」-------原文標題6 Harsh Truths That Will Make You a Better Person(作者David Wong)侵權刪

很多時候,面對社會上其他人對你的需求,你就是這麼一個好心的,努力的——糟糕的人。如果不去思索該如何滿足這個社會對你的需求,而去抱怨社會為什麼不公平,為什麼不看重我的優良品質,那是只能繼續抑鬱不得志,憋屈一輩子。

永遠不要做費盡心思卻只感動了自己的事情。

苦勞是苦勞,但是苦勞永遠不能代替功勞。

抓不住需求的苦勞,感動了自己,卻也只會痛苦自己。

這一點尤其在年輕人追對象的時候遍地都是——大部分年輕人都只會感動自己,為什麼嘔心瀝血24*7全天候赴湯蹈火的跪添,為什麼一片真心溫柔體貼處處替對方著想,女神/男神 卻還是對你呵呵——你有想過她/他的需求是什麼嗎?如果她需求的是像老爸一樣讓她崇拜的人, 他需求的是一個富家女讓他少奮鬥幾年,你的這點犧牲 對TA而言,有利用價值,卻毫無前景可言。

你自己仔細想想,換你自己也是一樣的——

假設你是劉德華,你會去娶楊麗娟嗎?

對方痴迷你十幾年,為你弄得割脈自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你會因為感動去娶她嗎?

估計你只會覺得對方噁心又可憐……

「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嗎?」這樣拙劣的說辭其實沒有任何用處。

如果你提供不了滿足他人需求的成果時,累死也不會得到任何回報的。


這幾年看過上百個ted,坐車時,臨睡前,無聊時都會看看,隨看隨刪。但其中有一個ted系列叫《Now or never》,這裡面的某一集我一直保存在電腦里,雖然沒再看過,放佛把它放在那裡就會提醒著我什麼一樣。

這集的主講人是一個遊戲設計師 。

她曾經因為腦震蕩而體驗了一段艱難痛苦的時光,也正是因為這一段時光,讓她煥然重生。

在這次演講里,她分享了這樣的一些東西,我一直把它牢牢記在腦海中。

其中,排在前五位的遺憾依次是:

有太多人因為主客觀各種因素忙著加班,忙著加薪,忙著趕稿,忙著畫圖,忙著創業......忘記陪伴家人,陪伴朋友,甚至沒有時間來放鬆自己。

有多少人因為畢業,工作,出國......而和朋友慢慢疏遠?

有太多人因為金錢,名利,虛榮心和所謂的「夢想」而營營度日。「再忍忍,再等等,明天就會幸福了。」人們總在心裡這樣告訴自己,可是只有眼前的才是生活啊!

「你不適合當老師」,「就你這樣,還想當明星?」,「你省省吧你,太天真了」,「你還是太年輕啊,跟中二少年一樣」。被這些話一遍又一遍的侵染,直到最終淹沒在平庸的人海之中。

拿著不錯的薪水,過著中等或偏上的生活,每天刷刷知乎,看看新聞,開開車泡個妹子,撩個漢子,一眨眼,這一輩子就過去了。當你老了,坐在輪椅上,回過頭來檢視你這庸碌的一生,遺憾之餘,會不會覺得有些羞恥?

現在的我正在創業,因為創業算是我的夢想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我知道自己該學習和捨棄什麼,該拒絕和接受什麼,因為我了解自己,我在做真正的自己。做自己並追尋夢想的感覺讓我覺得很快樂。我沒有因為創業的艱難、忙碌、距離、時差就中斷了和朋友們的聯繫,相反,我經常和朋友聊天,甚至包括很多知乎上新認識的朋友。然後,家人朋友愛人最重要,事業是其次。

這集ted可以說對我的觸動很大,今天在這裡,我把它分享出來,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更多人的世界也會因此而改變,哪怕只是一點點。


1、知道適量的鍛煉身體的直接效益是保證第二天精力充沛。(每天晚上來50個俯卧撐(視個人情況而定),明天精力倍兒棒)
2、相信某某人每天工作16小時之類的勵志故事都是害人的。一個人每天精力有限,合理安排,有時候多休息一個小時效率反而更高。
3、大學生直接創業就是坑。
4、大學裡面的東西幾乎都是小兒科,包括各類組織以及創業比賽,消耗過多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5、獲得優質人脈的前提是你自己足夠優質。是你自己的高度決定圈子高度,並不是你認識了牛逼的人,你就會牛逼。
6、自己傻逼,認識再多的人,那也只能認識更多的傻逼。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7、人丑要多讀書,多思考。
8、做自己的事,不用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因為當你做成了,他們會從指指點點瞬間變成跪跪舔舔。
9、挺多事情真的是:不爭才是爭。你把事情踏踏實實做好了,屬於你的各種榮譽、光環、讚譽自然而然就來了。(指不爭虛名,只爭實惠。悶聲發大財)
10、針對大學生的:大學所謂的人脈、獎狀基本都沒有多少用處,結交幾個鐵哥們,自己踏踏實實提升自己的思想、能力才是硬道理。
11、學會看書,絕大部分人是不會看書的。看好書要越慢越好,用心去體會,去思考。有的人看100本好書,還抵不上我看一本的收穫。
12、其實學習的捷徑就是踏踏實實,半吊子快速學習沒卵用,學五遍還抵不了我學一遍。
13、可行性與執行力比創意重要,不要總是強調創意創新。微創新就是比較好的。
14、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掉餡餅,你確定在那個速度下你接得住???不會被砸成傻逼???
15、我永遠相信因果相繼,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你說那些有錢有權的人對你是多麼多麼的不公平…然而你想過當你在泡妹子、玩遊戲、胡吃海喝時,和你同代的某些人卻在用心專研,積累知本與資本。等你35了你才抱怨有多麼多麼的不公平?? 早TM的幹嘛去了!
16、多用10年後的眼光來看自己,你就會覺得現在自己做的有些事情就是在浪費時間,然後順便覺得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是傻帽,10年後誰TM還記得你當初上課放了個屁,還是咋的呀???
17、做事情先找方向,再找方法,再踏踏實實做。
18、你的能力達不到,把你放到那個位置,你只能是死得更慘。


算了,不說了,說多了都沒卵用。其實最好是說三條就夠了,這樣便於學習記憶。但是忍不住,就一下子打了好多條。

補充一下,看了上面的18條,請忘記其中至少15條,因為看那麼多之後覺得什麼都沒看到,自己選擇最有感覺的1—3條來用心體會下,收穫才是最大的。看書也一樣,看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說白點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去看下百度百科對於孔子這句話的簡述吧,不然沒感觸……

然後答主在這裡集中回復下評論中的幾個問題,接下來的評論就不一一回復了,力不從心呀!請大家諒解。

1、關於參加學生會等組織是否值得的問題。
答:你在學生會能學到什麼? 一個鬆散的組織,基本靠自願來維持秩序。然後幹活時效率極低,玩玩鬧鬧,打打笑笑,吃吃喝喝。然後是舉辦活動時,搬點東西,干點體力活,基本不怎麼用大腦。結果可能就是變得懶,貪玩,討厭看書思考…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兒啊!…當然還是能學到點東西,比如站姿,一般不怯場…但是投資回報率太低了,當然有收穫呀,然而這真的值得嗎?
而且學生會這些東西比如站姿,你可以買本禮儀的書來看看不就OK了?? 關於怯場的,那就上大課多回答問題,多參加點演講,每年學校的招聘會多參加(把它當做練習場) ……等等都可以分分鐘學到你所謂的東西,還比你做得好……
清華之類的學生會除外,畢竟是中央黨校著名分會,還是值得一試的。
2、關於學校的創業比賽的
建議參加1—3次即可,體驗體驗還是不錯的。而且對於考研的人來說,拿個省級以上的獎還是有些幫助的。但建議不要花過多時間,原因嘛,比賽假大空,但你卻能學到些額外知識。而且這個比賽也確實是普通大學中相對來說最鍛煉學生的,因為你在大學中找不出第二種方法來逼迫你在短時間裡學習思考以及解決問題。具體其為什麼假大空,答主在評論區已有解釋……這裡只針對人文社科類的學生,理工科不太清楚,據說挑戰杯的學術競賽與小挑對工科類的學生有一定用處,自己去考證吧……

3、關於讓答主推薦書籍的
答主看書不多,只有50本左右,而且都是些普通書籍,名著沒有幾本,所以就不獻醜推薦了。但是我都看得挺用心的。看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讀書在於慢,越慢越好,收穫越大。我同學一學期能看20本各種挺厚實的大師級作品,然而我發現他的思想進步太微小,還是和以前差不多…還是孔聖人那句話,你懂的!!!

4、問答主多大的。
嗯!這個問題有歧義,就不回答了。只能說不大也不小,你自己意會吧!要是妹子……

看了上面的18條,可能大家都會面臨下一個問題:
【道理都懂,為什麼執行力如此差】。對於這個問題也有點自己的小小看法,或許會幫助你真正的去了解你自己,或許屁用沒有。好吧,附上鏈接:為什麼「道理都懂,可執行力差」的現象如此普遍? - 魚越巔峰的回答

補充幾句:我一個學院的同學,隔三差五的會到我寢室來炫耀下今年獎學金,或者今天又和那個學院領導吃飯喝酒了,或者又和哪個學院的學霸建立了良好外交關係,或者今天晉陞團委某某職位,或者學校哪條路某些問題向學校反應,學校將在未來改進……

然後最近去找到一份工作,開始實習後那幾天抱怨的都是早知道應該多看看書的,以前做了那麼多「浪費」時間的事兒,什麼以前太迷茫了,看不清楚……等等各種表達遺憾的語句。

其實也不是說他走錯了,只是想說有些時候不太可能哪方面都顧及完全,只要你覺得值得那就值得。

其實就一句話:你覺得值得就去做吧!誰知道走哪條路會更加適合誰呢?


1、與人爭辯,是件大量消耗心智和精力的事,與真理是否在你無關。

經常參與無意義的鬥氣、互噴、好口舌之爭的人,大多有著莫名的焦慮、憤怒、煩躁,在現實生活往往充滿著戾氣,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喜歡抬杠、曲解對方意思、毒舌當幽默、難以與其溝通;就算你是個有著正常喜怒哀樂情緒的自然人,即使是有理有據、氣氛友好的爭辯,也會大幅無形地「消耗」著你。
所以,想在現實意義上讓生活充滿活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大幅減少與人爭辯尤其是無意義爭辯的次數和時間。
如果你也明白這些並自然地無視各種你認為的垃圾語言和觀點,大概你的世界也會打開和善的大門,生活會逐漸變得平靜而有趣些。

2、現實生活中,除了你的父母、極少數的至親摯友,這個世界上少有人會為你的成就發自內心的高興,也沒有那麼多人會在乎你,大部分人絕對連你昨天穿了什麼衣服都不會記得。
現如今社交網路的發達,讓人的情緒和動態的分享變得迅捷而廣泛,同時也變得廉價而冗雜。事實上,如果不是真的閑得無聊或者真的在意你,少有人會專門去看你這個人幹了什麼,所以你的生活狀態對大部分人來說,一文不值,有可能還會帶來他人的不適,因為分享產生了對比,對比體現差距,差距讓人不安。
明白以上,大概社交網路的點贊轉發評論的小紅點,將不再帶給你中了刮刮樂一般的快感,而省掉的專門修好上傳朋友圈的美圖的那幾個小時,拿去給父母打個電話買個禮物也好。

3、人會本能排斥那些喋喋不休、不斷重複自我觀點的人,容易給他們貼上「死鴨子嘴硬」、「鑽牛角尖神煩」的標籤,但也容易忘記只過耳一次的內容。
如果對象和內容需要並值得,口齒清晰而語言流暢地重複兩次觀點,但絕對不再多說到第三次;如果依然於事無補,立即停止並換別的表達方法和觀點;如果對象和內容都不值得爭辯,無視即可,一遍都不爭。
兩次重複,是讓對方明白:一,我不是隨口說說,二,我明白點到為止。
這個觀點重複的方法,迅速幫你過濾誰是真正願意聽我說話的人,誰是「你說得都有道理,但我覺得……」的那種人。

4、我們會對異己、對立和陌生的東西,有著敏感的警惕和排斥,這是一種天然的自衛屬性,如果對象值得並需要,打消對方的警惕和排斥的方法之一,就是主動地釋放善意和同類的信號。
誇獎、稱讚、接近、用兩人的共同話題或者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搭訕,都是一種善意信號的釋放。在與人交談切入正題之前,先進行暖場式的寒暄,有助於更積極的交流。

5、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耐心程度、時間分布決定了,大部分的長篇大論和喋喋不休的東西更容易引起心理不適,阻礙內容的傳播,不管是交談、寫作還是閱讀。
這也就是為什麼,段子相比於長文更容易傳播,因為長文大家就算覺得有用,也是「先馬克再看」,而一般過後都不會去看。
如果自信要表達的東西是乾貨,可能得在內容設置上有點小技巧:把有刺激的內容間隔設置,而不是堆到一起,如同間歇刺激小白鼠一般,觀眾才不會打瞌睡。

感謝閱讀。


粗略看了一圈,似乎沒有老師來答題。我先拋個磚。
------------------------------------------------------------------------------------------
鑒於看得人多了,大家都在詢問數據出處。說明一下,1--16條是參加NLP培訓時聽老師說的。老師當時只給出結論,沒有提供參考文獻。事後我也偷懶沒有去查。但就我個人而言,聽了這些知識使我對人的認識和對教學的認識有明顯的改變。
17--30是我這幾年教學上的收穫,從我個人微博里匯總出來的。絕非從什麼營銷號抄來。
-------------------------------------------------------------------------------------------
1、如果孩子沒有問題,父母和老師也沒有問題,必定是溝通方式的問題。
2、兒童擁有多個圈子可以減少從眾做壞事的概率,孩子的自信來源於圈子數,圈子越多思考越獨立。
3、母親葉酸吃多了,孩子更聰明,注意力更集中,但也更敏感,情緒更不容易環緩解。
4、一個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就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5、0到1歲多抱抱,可避免七八成的兒童心理疾病。
6、從小孩的角度來感受,出生的過程就像大冬天從被子里被拽出來。如果是剖腹產,就像是大冬天被一下子掀了被子。能不哭嗎!
7、2到3歲要堅決不用尿片,兒童通過控制大小便學會控制自己的生理機能。這一階段的鍛煉程度與日後是否會有網癮和嗑藥有關。
8、4到6歲的孩子喜歡幻想、創造及按自己的主意行事。這些特徵能否被肯定與日後能否形成自動、自發學習有關。
9、6到11歲的孩子開始有競爭比較的意識。如果經常「被比較」,尤其是還比輸了,日後可能缺乏動力,不喜歡競爭。
10、要改變觀點層先要改變期待層,實在不能改變期待層就要滿足對方的渴望層,即讓對方感覺自己的期待是被關注的。
11、孩子犯錯後指責、討好、超理智(辯白)、打岔的行為都是為了保護內心中弱小的自己。
12、自愛、自信、自尊的人才會溫柔。
13、孩子獲得5000次以上的肯定才能形成自信。
14、正確的「肯定」必須按照先列舉「證據」,再肯定其「優秀行為」、最後肯定其「卓越品質、人格」的順序。
15、叛逆期和更年期都是因為荷爾蒙紊亂。跟這兩類人來硬的、來軟的都沒用。
16、上海市教委曾有一項關於抄寫的研究,結論是,抄寫達到四遍後再多抄就不會增加記憶。重複操練暴露出的是教學手段的低效,更暴露出教師在研究教學手段上很偷懶。
17、老師做思想工作就像演員念台詞,內容、感情、姿態未必是關鍵,小菜鳥的真情實感往往比不上老戲骨一個眼神,包括語氣、語調、語速、微表情在內的技巧才是核心。朗誦、演講亦如此。
18、推特大數據顯示,67%的人更容易相信含有圖片的文字,圖表表達觀點的效果是文字的30倍。這對議論文寫作也很有啟發。圖片的作用是直觀化,舉例、比喻是也。圖表的作用是科學化,列數字是也。
19、上課時防止大腦宕機導致學生笑場的小技巧:講的時候,永遠在桌子上放一杯水,當你突然想不起來該說啥的時候,喝口水慢慢想,聽眾不會感到任何異常的。
20、無論讀書還是工作,但凡感到沒動力的,都是活得太輕鬆。這種人,光給他樹立目標是不夠的,必須剝奪他所愛所賴之物,將其逼至絕境才可治。
21、開課的受眾其實不是學生而是評委,所以在一開始就要交代教學目標。評委明白你要教什麼後,再看你的教學環節是否環環相扣是否創新。接著會留意你是否充分調動起學生,和學生有沒有互動。最後看你時間是否扣合,課是否完整,比如有沒有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
22、看書要看就要看最好的,在沒底子以前不能看爛的,有了最優秀的做底子就不會被污染。
23、複習備考就抓住考試大綱,其他複習書都是假的。輔導學生重點放在分析大綱上的考點會有怎樣的考察形式,答題可能會出怎樣的錯誤。
24、一個老師聽公開課,如果只能得出「他們的學生真優秀,所以很好教」之類的感慨,那麼在他擺脫這種觀念之前,總不會有太大的進步。有這種感慨,說明老師在聽課時依舊把自身定位在講台上,想的是「我怎麼教」。眼睛裡往往只看到學生差異,卻沒有在思考學生特徵。真正的因材施教是忽視教師「想教什麼」,滿腦子想的應該是「他們能學會什麼」和「怎樣能使他們學會」。
25、好(三聲)說話的多幹活,敢鬧的多獲利。自古。
26、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加沒有無緣無故的第一小問。
27、當你想去碰碰運氣、試試看,實際已經輸了九成九了。只是你自己不願承認,旁人不想告訴你,告訴你的人被你恨而已。
28、曾在家長接待日對一個女孩的媽媽脫口說「你孩子蠻用功的,就是悟性不高。」一旁的老教師之後忠告我不要當著家長面說孩子不聰明。其實,家長和老師對聰明的理解是有天壤之別的。家長眼裡,孩子不是智障就是聰明了,老師眼裡悟性、記性、靈性等皆出眾才是聰明。被評價為不聰明很正常,這世上大部分人都是既不笨也不聰明,沒啥缺陷也沒特長的,普通人。
29、我們對別人的故事唏噓,對自己的故事流淚。對文本情感的教學應該以引導學生理解為目標而非感動。感動的前提是有相似體驗,而非文本的感情是否真摯充沛。一個沒有經歷過離別、亡國、死亡的人對此類作品頂多達到感嘆的程度。所以通過教學能讓學生理解文本的感情就足以,感動還是留給未來吧。
30、那些無所畏懼、目中無人的熊孩子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父母曾多低聲下氣地為他們的錯誤擦屁股。
31、高考討厭的地方在哪兒?主要因為編書的是一撥人(出版社)【此處不太嚴謹,應該是教材編寫組】,教書的是一撥人(中學教師),出題又是另外的一撥人(大學教師),你想啊三撥人的思想怎麼能那麼好的銜接啊,他們之間又沒有什麼溝通,而且還互相看不起。
32、影響高考的其實還有第四撥人——閱卷人。通常由一線教師(一般每個學校派一人)和閱卷學校的研究生組成。這些人的行事風格才是最終影響考生命運的。所以如果有機會參與閱卷,老師們一定要積極爭取。當然,閱卷過程苦不堪言。


這是我之前的回答。

如何更好地處理拖延症的方法。

1,利用帕金森定律來管理你的時間

留給你的時間越多,你做一樣事情就會傾向於慢慢完成。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只剩下最後5分鐘的時候,你的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的原因。因為當你分配給某個任務的時間越多時,你付出的努力就會越少。所以,知道你為什麼會有拖延症嗎?因為你給自己太多的時間,解決拖延症的好方法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最後期限(Deadline)。


2,把巨大的任務分解成細小的目標
這個方法要比帕金森法則來的實用,我們之所以每每拖延任務,例如完成一份調查報告或者開始寫一本書,抑或學習一門新語言,是因為這個任務包含了無數的小任務,無數的小任務壓在你身上,給你帶來了超載感,於是你就寧願推遲,也不願開始。

何不現在就開始細分,而不是等帕金森法則發揮作用呢?

以完成一份報告為例:

  • 想出5個創意,把它們寫下來
  • 想出5個或者更多的創意,把它們寫下來
  • 把這些創意收窄成3個
  • 為第一個創意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並做好筆記
  • 為第二個創意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並做好筆記
  • 為第三個創意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並做好筆記
  • 尋找更多適當合適的創意思路
  • 在網上搜索這個話題的相關研究成果、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
  • 查閱第一篇文章,並做好筆記
  • 查閱第二篇文章,並做好筆記
  • 查閱第三篇文章,並做好筆記
  • 回顧所有已經記下的筆記
  • 構想報告大概的思路
  • 創建報告具體的輪廓
  • 開始寫一段文字

等等
如果你真的按部就班的話,其實真的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對於一個人來說,想出5個ideas不是一件難事,收集一些資料和相關的學術文章更不是難事,只有把重大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任務,你才不會有那麼大的精神超載感,也不會對一個任務一拖再拖。

就如同我學習英語一樣,我每天都會擠出半個小時來學英語,這半個小時是如何分配的?有10分鐘是坐車時聽VOA或者是BBC,有10分鐘是刷Quora,有10分鐘是看TED,當然,剛開始都只是做到學習半個小時,但當你養成習慣後,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英語學習當中,大多會超過半個小時。

我這樣做已經持續5個月,一點也不覺得累。

在沒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前,我們往往會高估它的難度,當你邁出第一步時,才發現,它也不過如此。

開始做一件事情,並持續地堅持,你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http://weixin.qq.com/r/1zrYwDfEVGorrXOj92-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所有的客觀都是主觀,所有的意見都是偏見。

人只相信他所願意相信的。

不需要花力氣說服別人,能做到準確的表達自己,就很好了。


大眾所謂的正常往往意味著一種病態的平庸。

我們處於人類社會中,我們從小所受的一切教育與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在本質上都是為了保證我們能夠更加符合社會組織的要求,保證我們能夠更好的被主流思想「奴役」,使我們更好的成為種群發展的一個合格的「工具」

這本身只是一個客觀事實,我用「奴役」和「工具」這兩個詞並不是為了批判社會的洗腦,我只是在闡述這個事實,不是為了讚揚也不是為了貶低。

社會的洗腦會造成最大的一個矛盾在於:『個體的自由意志』與『種群統一思想』的衝突。

也就是說不同的個體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思想喜好,但是『種群統一思想』卻將個體的自由意志限制在符合「種群穩定與長期發展」的要求的範圍內。


比如:郭德綱很喜歡在天安門下捅于謙的屁股,于謙也喜歡被他捅,但這在社會的價值觀里是粗鄙的,有傷風化的,因此他們的自由思想就被禁止了。


郭東林和他飼養的一隻野生范冰冰真心相愛,但社會主流的思想中極度排斥人獸戀,所以郭東林和野生范冰冰的自由戀愛就被禁止了。


在幾百年前甚至直到現在因為社會大眾不能接受同性戀,所以有多少對真心相愛的情侶不能在一起?有多少表達自己愛的自由的思想被扼殺?


所以社會的主流思想與個體的自由意志總是會有矛盾的。

這種矛盾的內在表現為,社會的價值觀對於個體價值觀的思想上的影響。如:我們要努力工作,我們要熱愛祖國,性是骯髒的、應該被壓抑的等。


這種矛盾的外在主要表現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如:我們應該遵守政府的法律,我們要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們要擁有集體榮譽感等。


從社會的角度來講,這種洗腦與對人類個體從小的教育灌輸有利於維持社會的穩定與集體的長久發展。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種洗腦則是一種徹底的對個體的自我性與存在性的扼殺。


看到這裡我要再強調一遍,我只是在闡述這個事實的存在,而非在評判這個事實的好壞。


你不要因此而對社會的洗腦產生憤怒,或是對這個事實感到恐懼認為我在宣揚反叛的思想妄圖破壞社會的穩定。任何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應該保持客觀與理性認清這個事實的存在,然後你選擇接受或者否定這個事實,那是屬於個體的自由,是你自己的事。


統治者之所以擁有掌控被統治階級的能力最根本的在於他們擁有調配社會資源的權力。這個資源包括生存資源與精神資源。

每個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於,個體生存狀況的安全,與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能被滿足。


統治者擁有軍隊和法律,以此來保護個體的生存安全;統治者擁有社會資源的調配權,我們怎樣才能得到食物,我們怎樣擁有更好的房子,我們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能得到怎樣的回報,這些規則都是由統治者或是習俗的傳承來制定。

在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滿足後,人類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我們怎樣獲得他人的認可與尊重,我們要做到哪些事才能獲得成就,我們如何被別人稱讚從而獲得心理滿足感等等。


而這些精神上的滿足一半是來自於統治者制定的規則,一半是來自於幾千年來形成的思維習慣與共同的認知。


比如:岳飛精忠報國會被後人稱讚,馬雲有很多錢會被世人崇拜,老王出身卑微身殘志堅努力二十年獲得世界花式擼管錦標賽的冠軍值得大家學習等等。

有一個社會大眾很少有人反思的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這個問題雖然初看起來挺荒誕的,但你不妨往深處好好想一想,究竟、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類都要『工作』呢?


我們朝九晚五辛辛苦苦每一天奔波勞碌做著許許多多奇怪的事情,然後每個月從其他的人類那裡領到一種可以消費的貨幣,用這貨幣去購買生存所需的物資,或是用來娛樂和享受。


但這是為什麼呢?


你好好想一想,跳出你常規思維的限制,跳出你自身思維的局限,把你自己抽離到地球與物種之外,作為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究竟人類為什麼要工作呢?


我想聰明的你很快就會理解我的意思的,所以現在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大眾所謂的正常往往意味著一種病態的平庸。

在大眾眼中所謂正常的標準,無不是依託於能夠保證社會穩定的這個前提之下,所以大眾的所謂正常都是在促使著我們向『成為一個更合格的社會工具』的方向靠攏。

我們要圓滑,沒有稜角,這樣才不會令社會產生更多的衝突;我們要努力工作,不管工作是否是我們喜歡的,這樣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要壓抑自己的慾望和真實想法,這樣才能為他人所接受。


這一切看起來好像都有一個宏大的理由: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但實際上有多少人真正反思過,人類發展的意義何在?人類究竟要往什麼方向發展?怎樣才能保證我們真的是處在『真正的發展』中而不是陷入了看似在發展實則在偏離軌跡的假象之中?


人類何時才能停止對於未來無休止的追逐,而是停下步伐,反思我們的當下呢?


要知道,未來永遠都不會到來,我們真正擁有的只是永恆的當下。我們懷著對未來無比美好的期盼與幻想,卻沒有人跳脫出去看看我們這個時代陷入了怎樣病態的瘋狂之中。

另一方面我們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一種『中庸』的生存方式,人的第一天性就是躲避災害,所以大多數父母會教育他們的子女選擇『好好讀書將來找一份好的工作』這樣一種在社會的現實條件下最為『穩妥』且『安全』的發展方向,但也正因如此,無數個體的潛力與可能性在它們受到社會化教育的一開始就被扼殺了。


並且在此後許多年裡我們所接觸的都是和我們一樣被壓抑了天性選擇平庸的人,我們處在『集體平庸』的環境中而不自知,甚至因為大眾都習慣了這種病態的『扼殺個體的天性而去適應社會』的生存方式,而把這種生活定義為『正常』的。


如果所有人都在骯髒的沼澤里打滾,也許你一開始會疑惑為什麼大家都在那麼髒的地方打滾呢?但是久而久之你就會逐漸習慣,並且默認的接受。甚至會在潛意識裡找到各種借口來將這種病態逆向合理化,比如打滾可以鍛煉身體,越是在骯髒的地方生存越是能磨練一個人的品性等等。

一個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個沒有跳脫出社會洗腦的束縛、一個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人,那麼他所做的一切,無論在世俗的眼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獲得了怎樣的成功,那在本質上都只是一種不清醒的努力。

我並不是說一個人追求金錢,追求名譽,追求美女就是錯的,區別就在於,一個人所做的一切是取決於他自己的意志,還是因為他只受到社會洗腦的影響而習慣性的以為自己『應該』追求名聲,『應該』結婚,『應該』工作。


就比如只論結婚這一點,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結婚,最常規的解釋就是,年齡到了,其他人都結婚了,父母在催等等。


很少有人是因為有了一個深愛的對象想和她共度一生,想組建一個美滿的家庭,甚至是你因為自己想通過和一個有錢的富商的女兒結婚而平步青雲,這都是一種主動的清醒的努力和追求。

唯有當我們從集體的夢境中清新過來,當我們跳脫出彼此推推搡搡的前進步伐,我們呈現出真實的自己,我們做的事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那才是我們作為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個體的真正的『生活』。

但大多數人卻都是在隨波逐流,渾渾噩噩的被社會、被他人、被習慣、被慾望等推動著而活著,他們從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沒有意識到他現在的思想里哪些是真正的屬於他自己的,那些是別人強加給他的,那些是社會的洗腦。


所以我們大部分人雖然名為活著,但在本質上只不過是慾望,習慣,激素,社會洗腦,群體價值觀等混合在一起驅動著的一個「工具」罷了。

社會要我們成為一個正常的人,我們要善良,沒有攻擊性,遵守法律,努力工作,為他人著想等等,其實這無論是對於種群還是個體而言都是「有利」的。因為這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與個體的安全,降低了戰亂與暴力的發生,維護了個體利益不被他人侵害。


但是我們去衡量任何事情,除了要衡量它的利弊,還要衡量它的「程度」。

大多數人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都是十分極端的,他們的概念里只有「全」和「無」。

比如,你的女朋友喜歡上了別的男人,你就會以為就代表她不愛你了。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她對另一個男人的愛有八分,對你的愛還是有兩分的。


但我們卻會將這兩分的愛忽略,以為她就是「完全」不愛你了。


這種極端的思想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令我們總是將問題極端化,這樣的確令事情變得簡單了,但這卻是對現實的否定,令我們的雙眼被蒙蔽。

指出這一點是為了讓你理解社會洗腦的「程度」的問題,社會洗腦並非完全是好的,也不是完全是壞的,你首先要學會接受事實的本身,而不是用好或壞、利或害粗暴的把事情一分為二。

在「保證社會穩定」之外的洗腦大多數是對你個人的思想的扼殺,你自己要分清一個界限,哪些社會洗腦是對你個人而言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這是一件複雜並且麻煩的工作。


但是一旦你能夠分清這些後,你就會逐漸「清醒」過來。


正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被社會和周圍環境洗腦,掩蓋了我們真實的自我的思想,所以很多人才會在生活中迷惘,痛苦,焦慮,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意識到現在的自己並不是真實的自己,意識到我們總是在不停地被外界和周圍的環境、他人的評價潛移默化的影響著。


我們從來就沒有完完整整的做過真實的自己,我們總是在隨波逐流,我們從不主動地發現自己,所以我們怎麼可能不痛苦、不迷惘、不焦慮?

但是一旦你能夠清醒過來,你就能逐漸剝離社會、外界、洗腦、他人等對你的影響,逐漸展現出你的真實的自我,你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就不會再被大眾的觀念、別人的價值觀所迷惑,你就不會再被束縛和壓抑。

這個時候你才能夠體會到,你是一個真正的擁有自由意志的「人」

(完)

微信公眾號:鳳紅邪的神經病世界


http://weixin.qq.com/r/4jlQSEbEYhsdrQIr92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絕大部分爭論,都是「名詞之爭」。

討論佛教,有人講的是寫在經文里的句讀,有人談論的是遇上難事去燒的香。

討論美國怎麼樣,有人講的是旅遊時所見曼哈頓的繁華,有人講的是隱形的種族歧視與偏見。

這些爭論的本質,就在於因為不同的人生經驗,我們都只看到了我們描述的對象的一個側面。

而恰好,我們用了同一個詞來描述它。

有一些詞的意義極其廣泛,比如民主,自由,專制,同性戀權益、女權主義,而且往往這些詞的含義經歷了無數次變遷,被不斷地修正。這背後有著複雜的社會、文化、經濟因素,而絕大部分人(甚至一些在領域內的專家)都無法準確地講出這類辭彙的流變,更無法體會其背後的深層含義,往往陷入一種僅憑印象和直觀的辯論,於是:聲音大就有理。

網路上的罵戰,也大抵如此來源。

「名詞之爭」的特點是,我在說A對,你在說B對,我想說服你A對B錯,你想說服我A錯B對,然而A和B其實就沒啥關係,而只是我們都把它們稱作了C。

到最後,「名詞之爭」再變到「資格之爭」,變成「你有什麼資格來指教我」,變成「我罵你怎麼了」云云,實在是必然。

因為本來就是雞同鴨講,甚至說得完全就不是一個東西,誰能說服誰?

一人說「鋼琴在音樂史上的作用大於小提琴」,一人說「小提琴在音樂史上的作用大於鋼琴」,而到底這些「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怎麼評判,何為一種樂器的作用,是創造該樂器本身的作用,還是考慮之後無數鋼琴家和小提琴家的作用?

這些話題,本來是極難回答的,甚至說是「啃不動」的,但因為恰好用了一些淺顯的名詞,甚至是一些」口袋名詞「,因而有機會被廣泛討論。

但實際上,到最後,連討論的是什麼,都說不清楚。

在一般的學術寫作之前,應該都有基本的一條,就是辨析概念,鑒定清楚討論的問題是什麼,限定在什麼的範圍內,針對的是什麼。

但平時,我們都懶得去思考,我們討論的這個問題,這個句子,這個詞本身究竟是什麼意思。

每當分歧出現時,先思考:爭論的是這個詞定義本身嗎? 如果是,那爭論可以占時擱置,這樣便省掉大量麻煩。我們每個人對於一個龐大的概念,都免不了盲人摸象。聽聽別人描述的側面,總是好的。

否則,到最後恍然大悟,只能以尷尬一句:「啊,我不是這個意思」 收場。

------------------------
當然,題主問:「有什麼知識,你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以上所說,當然不能讓你的世界馬上不一樣。

這個道理,實在是老生常談,很多人都懂,但真正遇見爭論時,包括我自己,完全踐行以上的原則實在難得。

實際上,我很難相信有什麼知識,可以通過極其簡單的描述,讓人大感世界觀都不同了。就算告訴了你波粒二象性,如果沒有實驗過,沒有推導過,大概也只能有一個粗淺的了解,成為一個可以對其他小學生科普的談資。一個觀點或一點知識顯然重要,但任何能夠讓你改變的知識,都必須經過你不斷的實踐和試錯才能真正理解。

就算是六祖慧能一經點化就開悟,那也有曾經無數年的流離失所。

比如你所說的,精通多門語言的人分析句子能很快地很清楚句子的構成,分析句子的能力所引致對句法的敏感,真的很難稱作「馬上就不一樣了」。

所以你看,什麼可以稱作」讓我的世界馬上不一樣「,可能我們的定義就不太一樣。(笑)


相信我,煮一包速食麵絕對比煮兩包好吃


說一個心理學理論吧:為什麼當你特別特別想達到一個目標的時候,你往往會失敗,即便那個目標本身對你來說並不太難。
比如你很想考過4 6級,或者要考GRE,或者考研,也或者你特別特別喜歡一個人,想成為Ta的伴侶。 這時候你拼了命努力,結果一波操作之後,卻發現你根本完成不了這個目標。但是,具體分析之後,你又發現最初你並不是沒有希望的,但是卻由於過分強烈的願望使得自己原本有可能完成的目標變成了炮灰。很多年之前,這個心理一直困擾我,直到我學心理學之後,發現有一個心理學定律叫做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係並不是線性的關係,而是成倒U型曲線關係。也就是說,學習動機的強度有一個最佳水平,此時學習效率最高;一旦超過了頂峰狀態,動機程度過強時就會對活動的結果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因為動機水平過強,會造成人們內心過度焦慮和緊張的狀態,以致干擾了正常的學習記憶和思維活動。

一 、擺一下「理論」
以顯得我是學過的ㄟ(▔ ,▔)ㄏ(覺得無聊的朋友其實可以直接跳過這個看第二條的解析)

Yerkes-Dodson Law(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或 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是心理學家耶克斯跟多德森經實驗研究歸納出的一種法則,用來解釋心理壓力、工作難度與作業成績三者之間的關係。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下面有個圖)。

中文的圖真的不太好找,不過這幾個單詞都不難,估計大家肯定認識。(橫坐標是動機水平,左邊是低動機,右邊是高動機。縱坐標是你結果表現的好不好)


二、「把理論翻譯成人話」
好讓像我這種智商捉急的人也能明白這個理論?( ̄??)?

1當你想干一件事的時候,你肯定會有三種東西出現:第一是你的動機,就是你有多想完成,你有多麼想成功。第二是這件事對你來說的難度係數,就是它對你來說到底有多難。第三就是你最終取得的成績。

2假如你要做一件很難的事,
比如你要追求樓下的一個叫「柳岩」的女孩。她非常非常漂亮,事業也好(額,這裡說的是事業,不是事業線,你要是「硬」覺得我是在說事業線我也沒辦法),很完美,追求者眾多。對於你來說要完成這件事並不容易,或者說其實是非常非常困難的。這時候,你不應該咬牙跺腳懸樑刺股,然後對天發誓說,你一定要追到她,這樣你的動機太強了,會失敗的。而應該保持一個比較低的動機,或者用醫療廣告的詞「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當你這樣去做的時候,精神壓力會小很多,而目標報酬又極為豐富,這種情況下,你比較容易超常發揮。這樣,你完成該項目標的成功率就會大大增加。
3那是不是所有情況下都是動機越低越好呢?
當然不是,在你面對的難度係數比較低的情況下,動機高一點比較好。
比如,你想每天都背1個單詞。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動機調到特別特別高才行。否則你很可能因為太簡單而不重視,最終導致你的疏忽大意,沒有完成任務。

三「總結一下」
我就知道准有一些人前面的解釋啊理論啊一概不看,直接跳到最後看結論,哼,你們!怎麼跟我一個德行?

1、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
2、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
3、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於任務的完成。在難度較小的任務中,較高的動機水平有利於保證你不出差錯,順利完成任務。


四「來自岸芷汀的叮囑」
王二狗,你聽著,當你特別特別想追到班花李小花的時候,你已經離失敗不遠了。因為你太過於渴望會造成你太過於緊張,太過於緊張會造成你在她面前語無倫次,做事顛三倒四。這樣,迎娶白富美就徹底沒戲了。你應該保持一顆低調的心態,但是,王二狗你注意,不是說心態低調了,就可以不用行動了,不管你動機如何,你肯定還是要付出大量行動的,只是你別太抱有希望。上帝祂老人家特別愛跟人開玩笑,當你渴望的時候吧,祂就不給你。當你覺得其實要不要都無所謂的時候吧,你就偏偏得到了。

還有李鐵柱,你也要注意,別覺得自己肯定能得全村第一大力士,上次你就陰溝翻船輸給張小蛋那個損色了。你這次可不能大意啊!

最後一句:不是你越想得到越努力就越能成功,有時候,結果恰恰相反。你不請神神自來,說的就是這個理兒。

感謝大家的分享、關注和推廣。岸芷汀叩謝了~


搜索引擎的正確使用讓你成為一個老司機……咳咳咳……
在搜索框裡面輸入你要查找的東西
比如要找xxx(lol小蒼老師,miss)的視頻,直接在搜索框輸入 xxx(人名)file:http://pan.baidu.com就可以找到有關xxx的視頻,也可以用這個方式找一些其他資料,比如要找ppt,輸入xxx file:ppt,搜索出來的東西都是ppt格式的,很方便
上述方式配合谷歌味道更佳,明天起床要是有100+贊的話附上谷歌鏡像鏈接……!!!


大眾傳播理論。

先說議程設置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受眾(讀者觀眾)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有效地左右受眾(讀者觀眾)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

就是說,你看到的新聞可能不會影響你怎麼看待問題,但是可以決定你想什麼。
往大了說,你看到的社會也不並不是真正的社會,而是你從各類媒介信息中獲取到的印象共同體。

所以,知道了這個理論,你還會單純地只關注所謂的新聞么。

更改一下 @極樂 的那句話,就是「不要看媒體說了什麼,而是思考它為什麼說這個」。

還會繼續更新。

這個答案也求贊(*  ̄3)(ε ̄ *)
為什麼最近媒體都在炒「剩男娶媳婦難」,「農村彩禮高」? - 知乎用戶的回答


1:如果你容易當聖母。很多時候你想幫助的那個人正是曾經的自己。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多高尚,你只是想來第二次救贖罷了。很多時候當聖母會讓你被動,但是不要覺得自己多高尚。你也是為了自己罷了。所以不要感動自己。
2:情商不是讀書讀出來的,情商很大程度上是玩出來的,情商的本質很大程度上就是別人想跟你一起玩的能力。情商很多時候就是你帶別人一起裝逼一起飛的能力。所以不要怕花錢,多體驗,多玩。每月體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哪怕一種新的運動方式都可以。慢慢的就會變化。
3人是很難有「自由意志」的,人很難不被別人影響,所以一定要給自己一個好的環境。所以如果你周圍有一些人很討厭,馬上遠離,哪怕你知道對方是討厭的,哪怕你知道對方是錯的,時間久了,你說不定也會變成那種樣子,信不信由你。
4這算是第四點的延續:如果你把自己的住處還有辦公桌上布置的很乾凈整潔的話,會極大的提高你的生活品質。所以要留出時間來打掃,來布置。幾盆小花都能讓你心情不同。不要小看這些方面,這些方面很可能極大的影響你的狀態。同樣,不要因為房租一個月貴個幾百塊就捨不得,當你的生活品質改變的時候,你的氣質,整個人都會該變。
5:很多時候你不能做成一件事,其實是你心裏面認為自己不能做成一件事或者你心裏面不願意做成一件事!
這個可以衍生出很多小方面:
就智力而言,個人認為那些所謂的高智商和平庸者的區別很大程度上就在於「自信」(真沒有開玩笑)!很多時候人只是被自己或者被環境影響,所以自己從心裏面認為自己是「平庸者」,所以彷彿怎麼努力彷彿也不會成為高智商,其實並不是他們真的笨,而是他們從內心已經將自己定義為「平庸者」
。所以慢慢的覺得自己不能比那些高智商學的更快,每一次都會讓其更加確信,久而久之真的就變成了一道無形的「心理障礙」。而那些所謂的「高智商」,可能只是開始運氣好,被大家基於厚望,其實他們從內心也是懷疑自己的能力的,不過他們也會更努力,也會有自己,慢慢的,他們傾向於相信自己「高智商」,這就形成一個正反饋。所以他們越來越聰明。
所以,當你認為自己不能掌握一項絕大多數都能掌握的技能的時候,如果沒有生理缺陷,很多時候是一種心理屏障,很多時候是你認為自己不能做成這件事。當你真的認為自己可以做成這件事並且努力的時候,你就可以做成。
當你真的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你會細心,你會根據反饋調整自己的下一步,每一步反饋都會讓你更加趨近於正確,漸漸地你就會變成專家。很多人確實從事一件事情超過1萬小時,但是還是沒有成為專家,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沒有反饋,沒有用心。他們並不是學了1萬小時,而是學了100小時,剩下的9900小時都在重複前面的100小時的技巧。你看看游泳池那些游泳的老大爺,遊了幾十年,還是游不快,每天都是蛙泳1000米。水性怎麼能好?如果你真的想做出色一件事情,哪怕開始很難,只要用心,積極的尋求反饋。
6人都有很多種面孔,很多看似是「本性」的都是對方塑造出來的,究其本質都是使得「利益」最大化,心裡最舒服,很多時候是你決定了別人用哪種面孔對你。比如一些人給人是「大大咧咧」。其實他並不是大大咧咧,他只是塑造了自己這種形象(他自己甚至都沒有感覺到自己這種心裡),給人一種社交壓力:你看,我就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所以如果我不小心妨礙或者說話不小心傷害你了你不能往心裡免去。借著這種方式來轉移自己本來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千萬不要臣服於這種壓力,不要覺得對方就是這樣的人不要一般見識。這種人很多,比如有些人就喜歡沖自己的老婆孩子嚷嚷發脾氣,還說自己脾氣不好,你看這種人,見了領導絕對是一副恭維的樣子。人性本賤,記住這點。
7:理性人假設。盡量要將對方考慮為理性人,尤其是比你厲害的人,比如你的上司等等。當一件事情你不能理解的時候,不放看看如果你是他,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他既然知道這樣做會有一些不好的結果但是還是這樣做是為了什麼,這樣你可能會推測出他的做事方式,或者背後的隱含信息。千萬不要將對方想成白痴。
8:很多時候學不好一件事只是沒有用心,沒有用心的原因很大程度在於沒有激情,而只是圖個心安理得——你看我今天學習了。所以不妨找一個方向,自己想做的,有激情的,持續用心,效果會很好。為什麼很多人學不好英語,而大家都有語言天賦。我覺得主要就是大家學英語不是為了會說,而是為了「考試」,如果有一天你覺得如果學會說英語跟外國人聊天或者直接看外國新聞會很cool很有用,你學習的激情上來了,我估計你的學習效率會很快地,激情很重要。所以,如果你今天不想看書,就別逼著自己讀了,還不如趁早睡覺會更好
9:想要練習口才功夫在「話外」。真正的說話高手不在於說話多妙語連珠,很多時候氣勢,眼神,動作,語氣更能反映你的「語言」,更能傳達更多的信息。這才是真正的內功!
10:長時間的休息不僅可以讓你放鬆身心,更能讓你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來回顧過去的生活和工作,更能以一種宏觀的視角發現一起工作中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一直忙碌,容易陷入某種模式不能自拔。所以當有長假的時候一定要放鬆自己,哪怕不去旅遊,只是靜靜的帶著,也會有不同的收貨。其實冥想之所以有效,其實也是差不多的道理,讓你真正的審視自己的內心。相反,一直的忙碌並不是高效的方式,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方面。
未完待續


龐加萊始態復現定理。

如何解釋「龐加萊回歸」的概念 讓一個大學理科水平的人能聽懂? - 物理學

任何有限大小的物理系統,在演化過程中都會不斷向初始狀態回歸。小到空箱中不斷反彈的彈性小球,大到星系演化,宇宙洪荒,只要不把信息流失進無窮無盡的虛空里,就都可能處在永不停息的無限輪迴之中。而這不是哲學,甚至不是科學,這是無可辯駁的數學定理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傳道書1:9

三界眾生輪迴六趣,如旋火輪。——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無量心品


更新一下,還有最近答了一個題,也是學到了個改變世界的知識。
你經歷過哪些事情讓你覺得對方「不愧是老手,有智慧!」? - 徐奔的回答
——————————————————————————————————————————

與人交往時,很多事不要讓對方有明確的選擇權,甚至連選項都不要給,這樣對自己比較有利。

比如表白,表白就把同意和拒絕的權力給了對方,概率上半輸半贏,實際上被抗拒的多,好像大部分人都傾向於維持現狀,尤其感情關係。
所以喜歡就不要表白,約吃飯約看電影,拉拉小手親親抱抱,水到渠成。沒有人表白也沒人接受表白,自然而然就在一起了,到時候表不表白也沒啥影響。(渣男渣女也用這種伎倆:又沒表白,你也沒接受或拒絕,你不過是我的備胎,矯情什麼)而且就算人家真心不想和你一起玩耍,那也不用因為表白被拒而失落,畢竟還沒表白呢不是,可以自我安慰。

比如和人打架。想和人打就去跟人吵架,不想打就連架也別吵。
當你和對方吵架卻又不想打架時,打不打得起來取決於對手,也是概率上半輸半贏,實際上對手如果先出手能佔便宜,輸的代價更大。所以不想主動打架就別去跟人起衝突,就算不小心衝突了,也要放下爭執馬上撤。當然,如果你想要打架的話,吵架只是個牽制和預熱的手段,轉移下對方注意力然後直接干,總之不能讓對方決定要不要打你。

比如開會,走民主模式時每個人都有提出提案、贊同及反對他人提案的權力,這個會就變成討論會,沒完沒了。倒不如組織者先提一個提案,然後說沒更好的提案就執行。真的有想法的人會跳出來反對的,那些盲從的、沒想法的卻還想要充分利用權力浪費大家時間的人就被屏蔽了。

又比如商家直接問你要哪些,不問你買不買。

反之,連選擇權都不給你的,就要謹慎考慮是否會被對方引入圈套。比如某些房屋中介、理財顧問、渣男渣女。

知道這個技巧後,不容易被騙,也能比較輕鬆地引導他人,減少交涉的成本。


第一次更新

原來有人喜歡我的內容啊,開心。那我來補充幾個(第五和第六)。


啊。 這不是我最多贊的一條了。。。。不過更開心,又突破了???????

————————————————————————————————

我也不知道為啥,點贊過5了,我好激動= = 這是我最多贊的一條了,開心!


-------------------------------------------------------原回答----------------------------------------------------------

因為專業原因,接觸了傳播學。不得不說學習傳播學的相關知識後,人生多了很多反思,也多了很多打開世界的新方法。

這裡我簡單說幾個,對我認識世界幫助最大的幾個名詞。

第一個,議程設置

基本思想就是,媒介報道什麼,受眾便注意到什麼,媒介越重視什麼,受眾也就越關心什麼。換句話說,大眾傳播不能決定公眾怎麼想,怎麼表達,但是卻能決定公眾想什麼媒介通過選擇集中的報道對象,以此來製造社會的中心議程,並左右社會輿論的行程。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後,就會明白媒介不僅僅是傳播的工具,更是「環境再構成」的主導者,不管這個「再構成」的環境是否真實或者符合客觀事實,都會影響到人們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判斷。

人們常說的「擬態環境」也就是媒介進過加工和篩選所呈現出世界。而我們所接觸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並不是最本來額樣子,都是進過加工後的樣子。而樣子的呈現也依賴於「把關人」的存在,「把關人」說直接點,就是信息關卡的篩選者,決定哪些信息能夠讓人們知曉,哪些不能。

問個問題:你眼中的朝鮮是什麼樣的?

大多數人腦子裡冒出來的詞可能就是「貧窮」「落後」「口氣大不切實際」。但是你真的去過朝鮮,去實地接觸和考察過?我想大多數沒有,而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認識呢?是因為媒介的報道,我們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介所報道出來的朝鮮的樣子然後進而形成我們的對朝鮮的一個整體認識。

這就是媒介所給我呈現來的關於朝鮮的「擬態環境」,而這些關於朝鮮的報道都是「把關人」進過篩選並通過媒體進行評估後,進行議程設置所呈現出來。所以我們通過媒介「片面化」所形成的朝鮮認識並不全是正確的,至少不會是完整的。

當我知道這一個道理後,我對於世界的認識會有更多的自省和批判觀點。所以我總是想要儘可能地完整的掌握一些認識,並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親身的實踐。


第二個,沉默的螺旋。

這個名詞很多人可能都很熟悉,所表達的現象,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著。

沉默的螺旋所表達的中心就在於「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大多數壓倒性觀點的壓迫或是說帶來的安全感,會使得持有少數意見或是劣勢意見的人選擇不斷沉默,並且持有大多數意見的人會越來越多,從而使得生活中佔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誕生,並形成所謂「正確」的觀點」

而這一過程都是呈螺旋式的模樣。

簡單點來說,當一次觀點對立時,持有大多數觀點的人會更積極地去表達自身的觀點,而持有少數觀點或是劣勢觀點的人往往迫於環境等各種壓力的原因,會選擇沉默。這一過程中,一方聲音越來越大,而另一方則越來越沉默。

舉個例子,王寶強和馬蓉離婚事件中,由於箇中原因,大多數人占王寶強一邊,認為王寶強是受害者,他們的聲音會越來越大,而支持馬蓉的人即使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也不敢輕易發聲,長此以往,支持王寶強的人聲討聲越來越大,而馬蓉的支持者的聲音則越來越少。

其實當我明白一點時,我對自己的思考在於大眾傳播對輿論的影響是非常大巨大的,而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被輿論帶著走,從而陷入一種可怕的循環中。當習慣於輿論的氛圍後,人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曾經無數人認為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最終也在不斷地科學證實中,成為了謬論。


第三個,「知溝」理論。

基本含義是指: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遠遠大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結果是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從其延伸發展而來的「數字鴻溝」其基本內容也是一致的。

從中我知道了,很多時候,每個人認知的不同不僅僅是自身原因,而外在的客觀原因也是使得人與人之間「知識差距」的一大重要原因。即使是「舊溝」的不斷填平,而且在新媒介時代,「舊溝」並不容易填平,而「新溝」又層出不窮。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去拉近距離。


第四個,「第三人效果」

這一理論的提出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W.P.戴維森在文章指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力之際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即傾向於認為大眾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說服性信息或宣傳以及負面信息)對「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響,然而會對「他」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心理學中將這一種傾向定義為「自我強化」,而基於這兩種理論的解釋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1.對自己盲目樂觀;2.虛幻的優越感;3.自我服務式歸因。

舉個例子,當面對韓流的影響時,我們(「我」)總會認為,自己才不會被這些所影響,我們自己有獨立的認知,但是那些小女生(「他」)一定會被吸引並且深深被影響。這個例子就體現了前兩點,盲目低估了媒介對自身影響,而誇大了對他人的影響。

知乎對於我來說很有幫助,我通過刷知乎一定能夠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有些不愛學習的人一定從中得不到什麼知識。這個例子即體現了第三點,即在好事面前容易誇大自己的作用,在壞事面前容易推脫責任。

這一理論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這裡也無需贅言。


--------------------------------------------------------------------------------------------------------------------------

第五個,認知基模

認知基模指的是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說白了就是我們用過去的相關經驗來對新的事物做出的一個基本認識和判斷。這也是我們很多時候明明是第一次接觸的事情或是知識都能夠在很快的時間裡做出有效地認識和判斷的原因。

  • 比如今天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個黑人,你心裡馬上就會標籤化對方,「黑種人」「非洲」「體毛較少」(或許。。還有「rap」?),而你之所以立馬做出這個反應就是因為你通過以往所了解到或者接觸到的黑人的歷史記憶所形成的一個基本認知。而當你再次碰到黑人的時候,儘管這個人是你第一次見,你也會立馬對他進行個快速有效地判斷。
  • 人的認知基模除了有標籤化的理解外,還有一定的情感偏向。我個人對這一點的理解是覺得其在一定程度上和刻板影響類似。比如你看到電視上報道非洲有食人族,那麼這時候當你在看到黑人的時候,你可能會刻意避開,因為此時此刻,你也在他身上貼上的「可能會吃你」的情感性標籤。當然,刻板印象和認知基模的含義並不完全一樣,下面會有對刻板印象的介紹。
  • 之前說到了「標籤化」,除此之外,基模並不是無序的,而是成體系式的,也就是說類似於樹狀圖一樣的結構。比如當你看到一本沒看過的雜誌時,你第一反應會有以下幾種:可能是時裝雜誌,可能是科學期刊,也可能是小說期刊等你以往接觸過的雜誌類型,那麼時裝雜誌又可能分為男裝和女裝或者說男女混合的,而科學期刊又可能分為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同樣小說期刊也可以分為女性小說和男性小說等等,如此的樹狀圖式的知識體系。
  • 同時隨著我們實踐和認識的不斷發展,基模也是不斷變化的,並且不同環境和背景下的人擁有的基模也是會有差異的。

從對認知基模的了解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確確實實有著這樣的感受,而基於良好、豐富且正確的基模下,我們在處理事情和接受新鮮事物時會便利很多。


第六個,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通過以往的經驗而對某個事某個人或是某個行為形成的固定認知,並推廣到某類事和某類人。

  • 比如我們一想到「90後」就會想到叛逆和非主流,這是為什麼?可能是因為你之前看電視上說有個90後的男生對家長大打出手,所以你認為所有的90後都是這樣叛逆不懂事的,這就是你因為某個人而對某類人產生的刻板印象。
  • 比如你曾經因為要考四六級,於是天天背單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你沒有考過,你可能會說,天天背單詞並沒有什麼用,天天背單詞高考考不好,四六級也過不了,考研也過不了。這就是因為你自身的原因而沒過四六級而認為是天天背單詞這類行為沒有起到作用,進而你對背單詞產生了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對我們的生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積極的方面上是適宜的刻板印象能夠幫助我們順利地解決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負面的是由於因為某個事情而產生對整個群體的刻板印象,進而忽視了群體中的個體差異

其實除了這些名詞,還有很多對我影響很大的知識,比如「培養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等等。

總的來說,通過對傳播學理論的一個基礎學習,真的是實實在在刷新了自己的很多認知,也讓自己有了更為全面的自我剖析。


以上。


推薦閱讀:

雞看到雞蛋被拿走為什麼不生氣?
大型哺乳動物是否都分布在陸地和海洋,而非分布在天空?為什麼?
科學技術這麼發達了,為什麼還是有人信教?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會不會信仰宗教?為什麼?
粒子加速器是用來幹什麼的?

TAG:生活 | 知識 | 調查類問題 | 世界觀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