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一種從未見過的病(全世界沒有先例),醫生會如何處理?

一般沒有先例的病,記錄在案的話是記錄在哪裡,怎樣記錄,怎樣供其他醫生查閱參考


所謂「新」的疾病是要看怎樣定義「新」。從大的方向來說,疾病也就是那麼幾種,象感染(外來的病原體)、惡性腫瘤(體內細胞不受控制地增殖)、遺傳(先天性的基因障礙)、外傷(外來的物理化學損傷)等,不大可能有新的了。而從最細微的地方說起,新的疾病每天都有,例如發現某種疾病中的一部分其實是基因問題,就把這種基因障礙的疾病從原來的疾病中獨立起來了。又如發現流感病毒的新變異,就會定義一種新的流感。

至於發現新的疾病的途徑,有一種是最簡單的,就是解剖和生理結構的異常,醫生一看,自己沒聽說過這種異常,就會查資料,發現真是新的,就會寫病案報告讓其他同行知道。其它的也相似,例如發現一種細菌感染用通常的方法治療效果不好,自然就會查病原體,就有可能發現一種新的致病菌。發現某種病在某個家族中出現特別多,醫生就會查基因,看是不是新的基因變異。

發現新的疾病後,處理的方法是根據新的疾病的特性處理的。例如,發現新的解剖結構異常引起功能障礙,通常就會設計一種手術方法去糾正。發現一種新的致病菌,通常就會在體外分離、繁殖這種細菌,並用各種抗菌素去試,找到針對的抗菌素。發現某種內分泌異常,就會研究調節網路的問題,找到容易切入、控制的調節點,生產某種調節因子用於治療。


其實不妨可以參考一下醫學的歷史發展。首先,是一種異常體征、癥狀的出現,並且影響了人的基本生活。累積足夠多的個體後,人們歸納總結形成一種疾病的概念。然後人們偶然發現某種方法可以減緩癥狀甚至完全治癒。現代醫學出現後開始研究該疾病的病因、作用機制以及治療等。

對於現在的個體來說,出現某種癥狀、體征後,不能用現有的醫學知識概括,那可否參考類似的疾病的病因,用類似的治療方法去改善癥狀(當然這個涉及倫理學的部分暫不討論)。如果不能或者無效,且個體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研究,就只能等累積足夠多的個體後等待社會力量去破解奧秘了。

補充一點:如果疾病有強烈傳染性(空氣傳播接觸傳播等),會上報上級衛生管理部門。如果再加上強烈社會危害性(喪屍病毒什麼的),恐怕就不是醫生處理了。


對於基層年輕醫生來說,如本人,病人來看病,很多都可稱之為從未見過的疾病!首先不能慌張,趕緊處理病人當前不適癥狀為首要任務,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沒看錯,前面幾位回答中的對症處理就是這意思。然後找引起不適癥狀的原因,能用一個診斷解釋不適癥狀那是極好!所謂對症下藥就這層意思。這就要動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了,可惜本人常常書到用時方恨少,只好求助書本,網上資料,當然到了這個地步,上級醫生及主任出馬了,他們也會給出意見。可很多情況下,基層醫院的弊端出現了,各種檢查手段的不足,醫療思維的局限從而導致不能順利地找出病因,不急,還可轉上級醫院。到了上級醫院,基本診治套路雷同,不過幸運的是哪天大教授查房,看完病人及資料,一拍腦門,擦,這不是我N年前所遇到的XXXXX症嗎,於是診斷治療明確,病人出院。或幸運遇到一個苦逼小醫生,好學之心濃厚,一心在各大醫學網站檢索,終於發現米國某州某女士有類似癥狀,做了什麼檢查,後什麼治療搞定,於是開始類似操作,上帝保佑,果然治癒出院,於是專業期刊,社會報紙等媒體跟進報道,某醫院某科日前成功治療一名XXXX病患者,據了解此病乃天朝及亞洲首例,全世界以前只發現類似病例1例,標誌某科某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云云。。。

以上不管怎樣病人還是幸運地得到有效治療,但很多情況下,比較悲催,病因弄不清,找不出合理診斷解釋,處理辦法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謂的對症處理。但有專業精神的醫生會寫一篇長文,會很詳細地介紹此病人,相關癥狀,相關檢查等等發表在專業期刊上,留給全世界的苦逼醫生來解答。這樣的事情每年都很多,誰叫我們的醫學技術還落後來著。


病例報告CDC,投稿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我不是醫生,猜一下。
應該先對症治療,穩定住情況,然後分析可能的原因,盡量往已知的病症上面靠。
話說當初艾滋病出現之後就冒出來很多奇奇怪怪沒人見過的病症,不知道都是怎麼診斷的。一般對於個人來說沒見過的病只是罕見,未必歷史上從未出現。互聯網這麼發達的今天,找到地球另一邊的專家會診也非不可能。實在不知道就寫成報告發表,沒準還能給新發現的病冠名呢。


1981年3至4月間,有兩種疾病的異常動向引起了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關專家的注意。這兩種疾病分別是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蟲肺炎。


卡波西肉瘤是一種少見的、發生在老年人當中的疾病,而且惡性程度不高。但1981年3月,他們在紐約市年輕的男性同性戀人群中至少發現了8例惡性程度很高的卡波西肉瘤病例。

幾乎與此同時,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和紐約,一種少見的肺部感染—卡氏肺囊蟲肺炎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一位藥劑師在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一位20多歲的男性同性戀者因為患有肺炎在醫院接受治療。兩個星期之後,他的醫生打來電話,要求我補充一種很不常用的治療藥物。這種情況很特別,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人要求補充藥物,患者通常在10天左右時痊癒出院或者死亡。」


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其《發病率與病死率每周報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卡氏肺囊蟲肺炎—洛衫磯」的文章。就在文章發表以後,該文的作者之一,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免疫學家邁克爾· 戈特裡布的電話就一直響個不停。全國各地都有醫師打來電話說,他們也發現了同樣的病例。


此後,這篇文章的發表曾被認為是艾滋病出現的標誌。但確切地說,它只是人們認識艾滋病的開始。


最初,人們並不知道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蟲肺炎的病因。有人猜測是巨細胞病毒感染;有人認為是使用興奮劑所致;還有人認為是免疫系統因「超載」而崩潰。雖然人們也擔心這種新的傳染病會以某種方式蔓延。但由於早期的患者僅僅局限在男性同性戀人群之中,有些專家樂觀地估計,這種疾病也許不會危及其他人群。可剛剛5個月之後,這種樂觀的估計就被無情的事實推翻了。人們在靜脈吸毒人群當中發現了第一例卡氏肺囊蟲肺炎患者。這說明艾滋病不僅僅會在男性同性戀人群當中流行,也會在其他人群中流行。與此同時,另外一條消息更加令人沮喪: 1981年12月,艾滋病跨過大西洋,在英倫三島登陸。從此,艾滋病這片陰雲就一直在歐洲的上空和歐洲人的心中徘徊。


1982年7月,美國有23個州報告了艾滋病病例,感染者的總數上升到了452人。隨著艾滋病病例的不斷增加,它所危及的人群範圍也在不斷擴展。這使人們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

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戀人群中的流行使人們注意到它是由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病原體引起的性傳播疾病。隨後人們又發現了艾滋病可以通過異性間的性行為而傳播的證據。1982年,美國有一個不足兩歲的兒童因多次輸入血液和血液製品而被感染。血友病病人當中也發現了感染者。這進一步證明了艾滋病的傳染性,並且使人們開始關注血液的安全問題。就在同一年,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了第一個可能由母親傳染給嬰兒的病例。


就在人們仔細地勾勒艾滋病的大體輪廓時,他們意識到應該給這種疾病起一個恰當的名字。


最初,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根據發生在患者身上的臨床癥狀而稱其為「淋巴結病」或「卡波西肉瘤和機會性感染」。也有人因為它一開始主要發生在男性同性戀人群當中,因此稱其為「危及同性戀的綜合征」或者「同性戀相關的免疫缺陷」。


1982年8月,人們給它起了一個新的名字: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所謂「獲得性」是指這種疾病不是人類固有的或遺傳的。它是由外界的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是就其後果而言的。因為這種疾病最終造成的結果是人體免疫系統被破壞。「綜合征」是指這種疾病的患者所表現出的癥狀不止一種,而是一組綜合的癥狀。由於這個名字十分貼切地反映了疾病的特點,因此廣為流傳而且一直被沿用至今。不過這名字也有個缺點,那就是太長,叫起來不順口。於是人們就取其英文名稱每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而稱其為AIDS。在法語和西班牙語中,由於語序的關係把它改成了SIDA。我們中國人根據英文縮寫AIDS的發音,再加上一個「病」字,把它翻譯為「艾滋病」。


1983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召開了研究艾滋病問題的第一次會議,對全球艾滋病的狀況進行了評估。這標誌著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艾滋病流行情況進行全面監測的開始。

——辛衍濤&<艾滋病起源之謎&>


腦補了喪屍圍城……


你要不去隔壁中醫院看看?


轉上級醫院吧,,畢竟醫鬧太厲害


首先應該是對症治療。人體對不同病的反應也許是一樣的,比如高熱,比如暈厥等等。非專業解答。。


如果是傳染病,馬上隔離,並上報;
如果不是,但又是因為因為新病毒而產生的病,及時上報;
如果是慢性的,非病毒性的,一般都歸病毒性的都各種在「綜合症」里了。


瞬間腦洞想到「印度一男子產下14顆蛋」的新聞。
http://info.3g.qq.com/g/s?aid=roll_ssid=roll_20150610045120g_f=23589


先做一套檢查。看看什麼指標不對。


推薦閱讀:

感染 HIV 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

TAG:醫療 | 醫生 | 醫院 | 醫學 | 醫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