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心理學的同學,會更善於理解他人嗎?


在這行混了多年,根據我的觀察,學習心理學和善於理解他人之間大概有低度的正相關。

翻譯成人話就是:有點用,但沒那麼有用。

對於心理學專業,外行的一個常見誤解是,學習了各種心理規律,就可以猜透別人的心思,理解別人的想法。其實,人心太複雜,影響因素太多,所謂的「心理規律」,並沒有那種立竿見影的效果。有人統計過,心理學研究的平均效應量大概是r=0.2。換句話說,你平時聽到的各種「XX效應」、「YY偏差」,如果找出原文來看,對於行為的解釋力很可能不到5%。在大樣本下,可以觀察到統計上的趨勢,但用來預測具體的某個人,就有很大的概率犯錯。

不過,在另外一個層面上,學習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確實能帶來一些好處。整部社會心理學,有一大半內容是在講人類有多麼愚蠢。很多時候,我們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聰明又理性,人美三觀正,其實不過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幻覺(此處省略三百篇參考文獻)。理解了這一點,可能帶來兩方面的影響:

首先,對待自己會更加謙卑。因為知道「你以為你以為的其實不是你以為的」,所以當自己進入自信滿滿或頭腦發熱的狀態時,會習慣性地切換到旁觀者的視角,反思自己的不理性之處。

其次,對待別人會更加寬容。學了心理學之後,體會到人性的脆弱,明白了任何一種看似奇葩的行為,在當事人的心理世界體系里,都可能具有完全的正當性,此時再反觀這些人或事,第一反應就不再是做道德批判,而是嘗試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

因此,心理學不會送給你開解人心的萬能鑰匙,但確實可以讓你更加理性和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而這種心態正是理解他人的基礎。

不過也見過許多人,即使成了心理學的專家學者、教授博導,依然自我中心,張牙舞爪,讓周圍的人痛不欲生。所以這件事還是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的,各人脾氣秉性不同,不是每個人學了心理學都能有這樣的效果。如果做個研究,r大概都到不了0.2吧。


剛入門的時候啟蒙老師送了兩句話
一 廣泛涉獵
二 理解一切人類行為
我一直遵循


別人不知道,但是我有認識一個很好的朋友,是學心理的,她更注重的是心理諮詢,也就是和人打交道更多些。
反正和她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特別輕鬆,那種感覺說不出來,就是你可以在她面前有啥說啥,也不用擔心被鄙視被嫌棄啥的,特有安全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給出的建議也很中肯,和那種一味強調改變自己的建議不同,我會覺得踏實,她說的更多的是接受我就是我這件事情,ok,你現在做不到也許是因為自我能量不足,不給自己設限,淡化結果注重改變這個過程,能量足了,問題自然而然得到解決。可能我說的有些雞湯,但是和她本人交談過那種心情是完全不同的,一瞬間就平靜下來了,那些心裡的壓力啊,也嗖的就放下了。
她老爹也是個能量很足,有大智慧的人,也是個有趣的人。他爹是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喲,看來是要女承父業了呢!她媽媽的性格也很好,對人和和氣氣,和她的關係就像親密的朋友一樣。真的是打心眼裡喜歡這麼一家人,感覺從小就在愛的氛圍里茁壯成長,滿滿的羨慕。(好啦,我也是在愛中成長,但是感覺會不一樣啦)@開元就是她喲以及@和諧風她萌萌的老爹


不一定;
可能會拿心理學知識用作以下途徑:
1、攻擊別人,上標籤,傷害對方
2、拒絕真實地感受對方,而用心理學術語往對象身上套(這也是上標籤),實際上也沒法兒理解對方了
3、用心理學知識來拒絕面對真實的自己和他人

「理解他人」 ≈ 「自己能不能接受對方的奇詭暴戾迥異醜陋的想法或行為」 ≈ 「自己能不能接受自己奇詭暴戾迥異醜陋的想法或行為」
如果你學了心理學,覺得無助於更理解自己或他人,這很正常


作為外行,說說只是觀察在知乎上遇到的學心理學的人的感受,可能既不專業也片面。第一次在知乎答題,如有錯誤請輕拍。
個人認為是看這些學心理學的人當初選擇這個專業是否是因為自己很喜歡、現在是否依舊熱愛自己的職業/學業。
因為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在看各種問答的時候也遇到過幾個脾氣不好的心理學學生或從業者,不論他們答案或評論的內容本身正確和專業與否,他們對待那些持不同看法的同行或外行的質疑和爭論時會秒怒,並語氣很冷很刻薄的跟他人撕起來。每次看到這情況我就在想,這個人連在網上對著幾個網友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做了咨詢師怎麼可能讓咨詢者感到安全放的開,善解人意當然更困難了,也許來訪者要敏感點善解他的人意還差不多。我只能懷疑這部分心理學專業者也許並不熱愛自己的行業吧。
所以「學心理學的人會更善於理解他人嗎」,總之我的感受是未必。


學習心理學會更善於理解嗎?答案是因人而異。我說到的因人而異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心理學的方向。心理學有很多個方向,基礎心理學取向研究心理學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是人的一般知識,是客觀的知識,幫助人了解一般的心理現象;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取向,研究個體發展過程中的規律,運用於個體的教育;應用心理學研究心理學應用的方面,包括工程心理學,諮詢心理學等等。這麼多方向裡面,個人覺得只有諮詢心理學方向,把人縱向進行解讀,了解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心理學的各個方向都在幫助了解人,但是了解不是理解(當然了解也可以轉變成理解,不過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我談到的第一個方面的因人而異,意思是學習心理學的人不都學的理解人的科學,只有諮詢心理學的學生可能在學習理解人。第二個方面是每個人學習心理學的收穫和自我成長,理解是什麼,歸根到底是站在他人視角看待他人的能力,而怎樣才能站在他人視角呢,就是去自我中心化,也就是說一個不自我中心的人,才更善於理解他人。個體的成長都跟自己的環境和教育是息息相關的,有的人在家庭中成長的特別好,自我中心程度低,他們不學心理學,也很能理解他人,但是有的人在家庭中的成長不太好,自我中心的程度高,對於他人的理解就不會很好,如果他們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心理成長比較大,他們會變得理解他人,而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大的成長,就不可能因為學習了心理學,就可以理解他人。心理學是幫助人成長的,所以我的結論是,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人,才會更善於理解。


個人觀點:看是出於什麼目的去學習心理學。最近在朋友圈很流行一篇文章,題目叫《請你不要被心理學「綁架」》。當中就提到:「我們學習心理學是為了更好的去理解自己和別人,而不是為了貼標籤」。這裡所說的學習心理學,一般是指從了解人的氣質、依戀類型等等個人特質去考慮的。如果你認真去學習了,確實會幫助你理解別人。OK,另一種情況,如果學習心理學只是為了更好的申請課題,發paper,評職稱(如很多高校的心理學科研型導師),那麼學完之後和與心理學無關的人沒差別,有善於理解他人的,也有各種奇葩難相處的。


應用心理學學生(學渣)一枚。在說說我的想法之前,我先說一下我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吧。從大一開始的普通心理學和西方心理學史作為基礎,主要的專業課程就是人格心理,發展心理,到後來的心理統計,教育心理,心理測量,實驗心理,心理研究方法等等(說的不是很全),前部分課程(其實是大部分)都是在介紹理論等。基本都是某流派某某發展了某某理論,某某理論如何如何…很多的概念很多的定義很多的思想…實用性比較大的課程就是心理諮詢,團體輔導…因為這個是有實驗課的(主要是團體輔導),所以作為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學習主要偏重理論,實踐是非常不足的。
但是,不足確是合理符合現實條件的…
學過心理學的人,到底會不會變的不一樣呢?
看到另一個朋友的回答,其實她說的很有道理。我這裡也說一些我的想法,可以做一個參考。
心理學的內容和研究對象首先是很抽象的,它的不可視讓心理學學習者都會建立自己的理論觀,而這個理論觀念又因人而異。一個獨立的成年人(基本定型的三觀)+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其實這個答案,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答案,並且都是有道理的。所以這裡僅以我為例——
首先,因為我個人心理狀態的特殊性,我對這個專業3年的專業學習沒有太大感覺(因為我對什麼都沒什麼興趣…可悲),但是確實能給人很大的幫助。
進入了一個心理學理論世界,讓我們對很多東西都了通達性。這個學習者可以做不好心理諮詢,做不到同理心(善解人意),但是在合適的狀態下,她能夠給予任何一個狀態一個合理的承認。(比如某人異裝癖,然後:其實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還有其他好處…我也在不斷自省中…
然後簡短的回答題主的問題…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
理解能不能,還是看個人
然而,對於合格心理諮詢師,那是基本的職業素養。
心理諮詢過程中,那絕對是職業要求。
所以,我們在追求做到,但仍須不斷努力。


因人而異吧.....畢竟這裡面還涉及到,人家是否願意去理解你的這個主觀因素。
誠然,共情能力是一個心理諮詢師必備的技能,只能說,共情能力好的諮詢師,更容易共情,更容易理解別人。學心理學的人也是普通人,不可能每碰到一個人都要上去理解一下,是不是太累了?就好像心理學裡面那個比較經典的例子,你是一個牙醫,你也沒辦法天天提著工具箱,碰到一個人,就去給別人看牙齒,心理學也一樣。
相對而言,個人成長度高一些的心理學愛好者或者心理諮詢師,他們的感受能力更好一些,更容易覺察到自己以及對方的情緒,從而更有可能理解到別人。


從我個人來說,更願意用接受、包容的心態和別人交往,可能會讓人覺得在我面前表達觀點沒那麼大壓力


學過金融的做投資賠錢的不少。
學師範的兒女教育不好的一堆一堆的。
學工程的分不清單位制的好些個。
學計算機編出低級臭蟲的一大把。

學過什麼和會什麼根本是兩回事。


不一定

為什麼會覺得學過心理學的人會更加容易理解其他人

所謂的理解 我可以解讀成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為什麼它和同情心有所不同?

同理心可以激發連結

同情心卻促使失去連結

同理心是非常有趣的

teresa wiseman 是名護理學家

在他的研究里有很多都與同理心有關

他提出了四種同理心的特性

接受觀點/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或是認同他們的觀點為他們的事實不加評判

這可不容易

因為我們跟絕大多數人一樣去喜歡去評論他人

看出他人的情緒,接著並嘗試與他交流

同理心是種與人一起感受

對我而言

我總是把同理心想成是一種神聖的空間

就好比當某人好像陷入一個地洞里

而他們從底部大叫說

「我被這裡困住了,這裡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然後我們看到了之後說「嘿」

並爬下去說

「我知道在這下面是什麼樣子,你並不孤單」

而同情心則是

「哇,真糟糕啊,對吧?」

「額~現在你想要來點三文治嗎?」

同理心是種選擇

那是種很容易受到受害的選擇

因為為了要能與你連結

我必須連結到我自己心裏面能理解那種感受的東西

真正同理心的回應很少以「至少..."來開頭(如果真的有用的話)

我有過...對,而我們總是在做這事,因為你知道嗎

某人剛與我們分享一些極為痛苦的事

而我們常試著要「一線希望」

我們通常會試著要擠出一線希望

所以只要當有人說

「我流產了」

「噢,但至少你知道你能夠懷孕」

「我覺得我的婚姻正在破碎..."

"至少你有段婚姻」

「John快要被學校退學了..."

"至少...他還是個優等生」

但每當我們在面臨類似這種非常難受的對話時

我們經常會做的一件事情

就是我們會想試著要讓事情感覺好轉一點

但如果我跟你分享是件非常難過的事

我寧願你說

「雖然我現在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了,但是我真的很高興你願意跟我說」

因為事實是「回應」很少會讓事情好轉

而真正能讓事情好轉的是「連結」


因為安樹同學,過來看到了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提問很有意思。

如果是系統學習心理學的人,從大學基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學科進行認真研讀的,那麼大多數人是比較理解他人的。用我們這一行專業的術語來說,就是「共情」狀態會比較神入,比較能夠為他人著想,在日常生活中也顯得比較彬彬有禮。

但是,對於那些半道出家,對心理學一知半解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只是出於興趣或者某些個人原因而學這個專業,然後通過兩三個月的培訓考試考取心理諮詢師的人,未必會善於理解他人。理解這個詞,包含了寬容,涵蓋了支持和愛護,即便是有爭執或者意見不合的前提下,都會做到將心比心,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這個能力並不是人人天生就能掌握的。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法準確掌握這個「共情」的能力。

因此,我覺得學過心理學與理不理解人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本人的修養和氣質。即時這個人沒系統學過心理學,但日常生活中顯得很有禮貌,對人特別真誠、熱情,能夠尊重他人,那麼我認為這樣的人也是一個善於理解他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很多的FANS在其身邊~


學過醫的同學會不會更加善待生命,不會,他們在生命面前會越來越平靜;學過考古學的同學會不會更加敬畏歷史,不會,他們離歷史越近越無謂;學過哲學的同學會不會想要去改造世界,不會,他們看得越清楚便越來越容易接受現實。
善是一種選擇,而非修學的結果。


未必。至少我並不是為了去了解他人,只是為了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某些心理和行為並且做相應改變。我還沒有陽光到懂得「共情」這個詞。


善騎者墜於馬、善水者溺於水、善飲者醉於酒,善戰者歿於殺。


爽了別人,苦了自己。


心理學只是建議了心理學生一些理論和觀察報告,至於能不能從這些知識里得出一些有益於理解別人行為和心理的思維,那就要看學生的水平了。

心理學最大的問題就是複雜性,心理活動和行為太複雜了,環境里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能影響人的心理於行為。

比如說心理學研究里種族和成績的聯繫是這樣的

物理學裡力於速度的聯繫觀察報告是這樣的

我為什麼對比這兩個研究?我想說的意思是心理學的研究數據都是不準確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數據太複雜,而學習心理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了一下知識,比如說「心理陰暗的人得抑鬱症的幾率是其它人的4倍」之類。這種知識,是挺好用的,但是大部分心理學生就把數據平均值當成真理,完全看不見數據背後其實是成千上萬完全不同的人。因此,心理學生就有了喜歡亂貼標籤,戴帽子的名聲了。舉個例子:「啊你怕冷啊?你一定是南方人吧」,這就是亂貼標籤。

心理研究的結果是怎麼來的?我覺得瞎貓碰到死耗子這句話很能形容心理學研究的過程。簡單來說首先我們會找到很多很多數據,人的年齡,職業,教育,各種各樣的數據,然後開始對比,一但發現任何兩個因素有聯繫(比如說年齡和收入)我們就能拿出個結果了(嗯年齡越高收入越高)至於準確率嘛,小的可憐。

懂行的人或許知道P-value,心理研究的p-value significance 可憐到只有0.4 到 0.2 左右,沒辦法,環境太複雜,標準太高我們搞心理研究的就什麼結論都出不了,和某些物理研究 p-value &< 0.000000001 的準確度,是完全不能對比的。所以說物理專家可以很有信心的說「這發子彈的速度是X,質量是Y 能量一定是Z」,而心理學家說「這個人X歲,收入一定是Y」的時候就等於瞎扯了。

很多人以為心理學生會讀心術,一看別人就知道他們在想什麼,這完全是我們在裝逼。每次有同學問我是什麼專業,通常得到回答後就會問我會不會讀心術。說不會,得解釋半天,很麻煩,我懶得解釋,於是我會隨便說說「嗯你的手在扣桌子,你比較焦慮」,這種模稜兩可,故作神秘的胡扯。在心理學裡這種話叫做占星話,騙人,裝逼特別好用。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驚訝「哇好厲害,心理學的人真的會讀心術誒」。

其實根本沒有讀心術,我記得看過一個研究,找了各種人來憑表情測慌,唯一準確率大於瞎猜的人是FBI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可是準確率比瞎猜就大了百分之幾而已。很多人以為看了保爾·艾克蒙Paul Ekman (心理學界里研究表情的專家)花了300美刀買了他的什麼表情培訓課程就能變成讀心大師,能在職場上混的風生水起,這很好笑。除非是個從小情商底下的人,普通人的情商不太可能靠所謂的專業知識來提高,唯一提高情商的方法就是人生經驗。(在心理學的定義里情商的4分之一是理解他人)

心理學生學的心理知識真的沒多少,都是一些皮毛而已,只靠在大學裡3-4年學的一點皮毛是不可能有什麼優勢的,只有經歷了許多年的諮詢經驗或者研究經驗,心理學的優勢才能展現出來。

總的來說心理學太複雜了,太難應用了,誤區,歧路很多。因此普通心理學生的理解他人的能力不會比其它人高,就算高也不會高多少。人生經驗還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最大的預測因素。


The truth is I wanna give up.
最開始的時候可能是想找到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拯救自己,我覺得自己可能是個很可惡的人,所以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即使我學了心理學,我也不能救自己。
原因可能埋在了所有我不能改變的過去中,家庭,父母,環境,我自己天生的個性和後天的傾向,我不知道是什麼讓我成為了現在這個樣子,又覺得所有的事情都讓我成為現在的樣子。我不能去怪我的父母,為什麼在小時候我難過孤獨寂寞害怕的時候不出現,讓我一個人面對,有或是責怪自己活該沒人管,可能是自己不配獲得別人的關心,我不知道該怪誰讓我感覺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自責還是其他,我怪不了任何人,因為或許一切都是我的錯,可是我卻無法改變自己去主動產生愛的感覺,被愛和愛別人任何人的感覺。
題主問,學了心理學會不會讓人更學會理解他人,我覺得理解他人就像天賦,是從心底發生的與他人產生的感同身受,我不知道學習再多的知識是不是可以有這樣的能力。反正我是想放棄我當初學習心理學拯救自己和幫助和我一樣的人走出來的心情了。
我做不到,最近剛看完Dr.倫太郎,雅人叔演的,他說真正能拯救他人的是真正的愛,他認為這一切精神疾病都不是疾病,只不過是心靈的個性。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數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的人,困在自己的痛苦中的原因,是不是因為缺少父親或者母親的關心,疼愛,是不是受到冷落,忽視,是不是在成長的路上遇到突如其來的挫折或不幸,
我不知道在你一出生就生活到你長大有能力感知的這個過程中,是什麼讓你成為現在的你,我無法找到像數學公式或者解題步驟一樣準確,扣著你心靈感受的每一步,我不知道在哪,我也不知道會在哪。
可是我知道一個人真正的愛,都可以拯救另一個人,真正的愛給人溫暖,治癒傷口,讓人進入一種狀態,而不是跨過一個艱難的階段。
現實是,我不知道怎樣找到哪個我可以去真正愛的人,我甚至無法從心底去愛人,或者會有人這樣愛我么?在這個世界上……
我在青春期的時候覺得理解他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後來我發現這件事簡直是世界上最難的事,理解,不是說我理解你,考慮你的感受,我就能完全接受你的所作所為毫不介意,不是的,理解啊,是去不斷的包容,持續不斷的耐心,甚至是拋棄自己的跟隨,可是現在的我一點也做不到,因為或許我連這樣做的意願都無法持續。
所以孤獨吧,所以寂寞吧,所以一個人吧。
I can"t change.Maybe I am a bitch.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確實會理解他人。
注意是理解他人喔,而不是讀懂他人。

本人出於興趣雙學位在華中師範大學輔修了心理學,雖然學的不精,但也有自己的一點感想,心理學沒有當初幻想的那麼神,它不是一個讀心的學科,而是一個通過研究人類行為發現內在心理運行機制的學科。

最開始我們學的是心理學史和心理學理論,後期涉及到實驗統計測量等課程。

通過學習心理學理論,我了解了人類很多行為背後的內因,比如人們為什麼會有從眾心理,雙重人格是怎樣的等等等等,這讓我知道一個人在某個情形下採取某個行動是有因可循的,每個人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分析得出這種行為實施的動機原理。

所以說,學了心理學,你確實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人,理解人的種種行為,無論是善意之舉還是暴徒之行,無論正常還是病態。

對於我而言,我覺得我變得更寬容了。特別是當別人對我做了一些無禮的事情。:-)

至於讀懂人心,我想不是不能做到,只是想達到那個程度會很困難。


推薦閱讀:

自控力極差的人如何自救?
有關健康的流言為何讓人容易相信?
心理學上看,人為什麼膽小,如何變得膽大?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
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戀人身上的缺點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

TAG:心理學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