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怎麼不怕美國侵略呢?
加拿大人口三千多萬、領土998萬平方公里,原油儲量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淡水、森林、野生動物資源都比中國豐富。加拿大兩面被美國包圍、一面是終年冰封的北冰洋,軍事力量大大落後於美國,美只出動裝甲部隊就能把加拿大給滅了,但美加居然在邊境線上沒駐軍,加拿大怎麼不怕美國侵略呢? 轉自新浪微博@耳人水
題主的這個問題,今天來看或許是過時了。但是大家不要笑,放在19世紀,那是很有問題性的。按理來說,能提出「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和「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優越感爆棚四處輸出立憲共和制度的燈塔國(誤),怎麼不去解救處於大英帝國主義殖民下水深火熱的加國朋友呢?
歷史上美國不是沒入侵過加拿大,但是,不是「加軍」太狡猾,而是美軍太無能。加拿大真那麼好啃,美國能不要嘛?當年美帝還不是美帝,而是美受的時候,被加拿大爹連續兩次教做人,說起來,實在是要為美帝掬一把淚啊!
美國進攻加拿大有兩次,1774年和1812年。維基百科:加拿大戰役1812年戰爭
1774年的美國還不是美國,而是相對來說較為獨立的英屬北美十三州。還沒獨立,怎麼能侵略加拿大呢?事件起因是英國當時宣布在加拿大實施「強製法案」,其中「魁北克法」的激怒了正在鬧獨立的北美十三州。維基百科:不可容忍法案
英國在加拿大宣布搞法案,怎麼把鬧獨立的北美十三州激怒了呢?英國搞這個法案,是為了招撫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的法裔人口而做出的妥協。1763年,路易十五和英國人簽署條約,放棄魁北克換取了瓜德羅普。隨後,魁北克就成為了英屬殖民地,但生活在其中的法國裔一直都是不穩定因素,直到今天都是,要不然魁北克怎麼會鬧獨立呢?根據這個「魁北克法」,英屬魁北克省的邊界向南延伸到俄亥俄河,向西延伸到密西西比河(包括今天的俄亥俄州),並且,實行有利於法國天主教居民的改革(雖然仍然拒絕給予他們民選立法議會)。該法案刪去了在宣誓效忠上指向新教信仰的部分,並且保證了羅馬天主教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動。
「魁北克法」阻礙十三州的西進運動,並且採取了偏向天主教的政策,遭到十三州人的強烈反對。在「魁北克法」通過的同一年,位於魁北克南方的十三州就向北方的加拿大派遣了軍隊來進攻英屬魁北克省,史稱加拿大戰役爆發。
1775年9月,「美軍」兵分兩路北伐。在理查德-蒙哥馬利(Richard Montgomery)的領導下,西路軍隊沿尚普蘭湖北上,在11月攻陷聖讓恩堡,並佔據蒙特利爾;至於東路軍則由班奈狄克·阿諾德(Benedict Arnold)帶領遠征魁北克。兩支軍隊會合後,在12月開始魁北克圍城戰役,卻在攻城戰遭到失敗,蒙哥馬利在攻城時陣亡,阿諾德負傷撤退。
1776年5月,英國援軍開始從海路抵達魁北克市,飽受戰損及疫病困擾的「美軍」只好解除圍城,雙方形勢逐漸逆轉。6月英軍發動反攻,並在三河市之戰取勝,將大陸軍趕回尚普蘭湖。「美軍」不得不撤退,回到了出發點。若當時英軍直接沿著尚普蘭湖一舉南下,美國能否順利獨立還是未知數。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1812年戰爭,美軍在這場戰爭中曾經入侵當時尚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加拿大。當時英國正與法蘭西的拿破崙皇帝處於戰爭狀態。我們都知道1812年,正是拿破崙走上人生巔峰,解散神羅,雄霸歐陸,正準備磨刀霍霍向毛子的時候。看起來英國人已經無暇顧及加拿大了,剛剛獨立不久的美國人決定趁機撈一把,俗稱悶聲作大死。
1812年7月12日,美國陸軍中將威廉·胡爾美軍從底特律向加拿大阿默斯特堡發動進攻。英國陸軍少將艾薩克·布洛克爵士率兵反擊。在與加拿大英軍發生若干小規模衝突後,胡爾認為美軍無法快速攻陷阿默斯特堡堡壘,為了防止被英軍反制,他決定撤軍。8月13日進入阿默斯特堡堡壘的布洛克掌握胡爾軍隊的若干情報後,決定攻擊底特律。3天後借著炮擊與心理戰,胡爾在底特律被迫投降(渣渣戰鬥力)。布洛克迅速揮師伊利湖東岸,擊敗了美軍的進犯。
在拿破崙遭到罷黜以後,英國在歐陸的壓力減輕,於是開始在北美增加力量。美國人在1812年戰爭中最後一次對加拿大的進攻發生在尚普蘭湖地區,但也僅限於此。由於參戰的美國民兵拒絕離開美國本土作戰,向加拿大進一步的進攻宣告破產。此外,在1814年,美國人從底特律派遣六艘戰艦,試圖奪取英國人控制的麥基諾要塞,他們派遣了部隊於7月4日登陸,但可惜的是,在前進途中被印地安人伏擊,損失慘重被迫撤退。(這。。。)當然在這場戰爭中,還有非常著名的英軍火燒白宮,大家有興趣的自己查一下吧,實在太慘。
相比來說,加拿大民兵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相當優秀。這主要是因為,英裔加拿大居民多數是美國獨立戰爭後流亡加拿大的保皇黨,傳統上忠誠英國王室,他們討厭南邊的美國反賊;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天主教徒,討厭美國當時偏向新教的政策,他們對美國的反天主教情緒一向厭惡;在美帝入侵的壓力下,原本不對眼的二者,建立了抗美聯合同一陣線,共同反對美國佔領加拿大的企圖。
雖然這場戰爭美國經歷了多場失敗,但是,在南部戰線和西部戰線,英國人並沒有佔便宜,遼闊的大西洋也使得英國沒法全力投放兵力。戰爭的最後變成了無意義的拉鋸戰。1814年聖誕節前夕,英美之間終於簽署了和平協議,協議條款要求美國和英屬加拿大恢復戰爭以前的狀態。這次戰爭使得加拿大地區人民的心裡燃起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說英屬加拿大的人們更加團結,可以說,在此之後美國和加拿大通過武力合併為一的所有可能性徹底煙消雲散。
總的來說在美英交惡的年代,美國沒有入侵加拿大的原因就是:- 加拿大內忠於英王的勢力顯然很強,進攻會遭到強烈反抗
- 加拿大內部法國裔居民是不穩定因素,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即使成功征服也會成為麻煩
- 美國的主流宗教是新教,在當時對天主教並沒有那麼寬容,而英屬加拿大的天主教人數還挺多的
- 美國陸軍戰鬥力實在是呵呵,在1812年戰爭中,美軍一度丟失了底特律,竟然還能敗給印第安人也是讓人無話可說(66666666666)
1812年戰爭之後,美英關係大概來說就是邊界糾紛北方和阿拉斯加的邊界糾紛,不過,連續兩次進攻都被加拿大教做人,美國也只能欺負欺負墨西哥了。
在南北戰爭時期前後,加拿大通過若干次立憲會議通過了1867年憲法法案,魁北克、安大略、新不倫瑞克與新斯科舍四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加拿大聯邦,雖然此時的加拿大還沒有完全獨立,但已經成為一個政治實體,美國再想上下其手,那是難上加難。
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開始和英國走近關係。1895-1905年這段時期,美英和解,英文稱作The Great Rapprochement,奠定了美英特殊關係的基礎。再之後我們熟悉的一二戰,美英在長達一百餘年的合作中如膠似漆,如魚得水(哈?),便成為鐵杆盟友英美同盟,直至今日。
歷史上的兩次動武的慘敗,以及加拿大正式宣布成為英聯邦內部的自治成員,使美國政府從此基本上放棄了對加拿大動武的考慮。後來英美特殊關係的加強,更是使得加拿大絲毫不用擔心被美國吞併。再加上今日的加拿大同為北約成員國,美國更是不可能打加拿大,人都是你小弟了,你還打,你這老大也太不厚道了吧?美國在國際上也就不用混了。所以今天,加拿大完全對美國不需要任何防備。
10.20 補充了一些1812年戰爭的更多信息作為一個加拿大高中留學生,被加國歷史搞得頭疼的人告訴你:
加國確實擔心過被美入侵,早在選首都的時候(獨立戰爭年代),加拿大之所以選擇渥太華而不是多倫多作為首都,就是考慮到萬一被美入侵,渥太華周圍的森林可以暫時抵擋一下進攻,有迂迴時間(當然現在看起來毫無意義,坦克導彈通通無視啊)。
加國作為英聯邦國家,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正式獨立,在此之前的地位與香港是一樣的,都是英殖民地,美英之後的關係,尤其是一戰二戰之後,鐵的不得了。英屬北美條約通過之後,英國政府在1867年7月1日建立了加拿大聯邦,並允許其自治,由英裔和法裔殖民者共同統治。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和1982年的加拿大憲法逐步鞏固了加拿大的獨立地位,在此之前,加拿大就是英國,美國於情於理都不應該侵略加拿大。
另外,加拿大和美國也是鐵的不行,加國和美國實際上是互利共生的關係,加提供資源,礦產等等,美給予經濟機會,武力保障等等。再說了加也加入了北約,"對某一或某幾個成員國的攻擊,即視為對全體北約成員國的攻擊,可以採取包括武力反擊在內的形式應對"(回憶起來的,勿噴)。這麼牛X的防護,加國為什麼要防備武力打擊?美國攻擊加拿大就更不可能了,純屬坑隊友。
事實上,不是加國擔心美國入侵,而是美國一直勸加國加強軍備建設!是的,你沒有聽錯,原因也很惡搞。不管是冷戰結束前後(特別是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直到現在,美國都一直想在加布置一些反導彈系統,畢竟到了自己上空就晚了。而眾所周知加國一直對軍事不是很感冒,於是美國駐加拿大大使館每年的例行任務就是勸說加拿大增加軍備投資,好歹讓俺們部署一點反導啊,但加國仍舊不感冒。
綜上所述,樓主您多慮了,您一直等到美國變成共產主義,老大哥也不會去侵略加拿大的。
給個贊吧。:)----------------2014/10/16的分割線----------------------------------------------
今天我也問了一下我的homestay 男主人,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原話忘了,只記得大概意思):
「美國人只不過是為了做生意罷了,如果他們能夠用金錢獲得的東西,他們不會使用武力獲得。但是如果要是有什麼東西他們無法使用貿易得到,他們是一定會使用武力得到的。」
「就像鴉片戰爭一樣..."
一語點醒夢中人啊,所謂和睦相處,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
所以鄧公的」悶聲發大財「(亂入)戰略真的是一招好棋,既避免了中國的無意義戰略力量消耗,又可以實現偉大復興。
-----------------10月18日更新----------------
是被大V點贊了嗎?Y(^_^)Y
人生第一個接近250的回答,承蒙大家謬讚。樓下有人比我總結的還要好,請戳: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685011/answer/32061504
話說還不複習雅思,真是作死。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於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形成了一個擁有3.6億消費者,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6萬億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集團——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Z)。協定決定自生效之日起立即取消三國約65%的製成品的關稅,另有15%在5年內取消,餘下的大部分在10年內取消,少數15年內取消,從而實現商品和勞務的完全自由流通。
鴉片戰爭(百度百科詞條):
「閉關鎖國」後的滿清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餘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打擊了英國走私販的囂張氣焰,同時影響到了英國的利益。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
鴉片戰爭結果(百度百科詞條):
- 割香港島給英國。(喪失領土主權)
-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喪失貿易主權)
- 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2100萬元的成分是: 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大量白銀外流)
- 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喪失關稅主權)
- 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喪失貿易主權)
- 享有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中國犯罪可不受中國法律制裁。
墨西哥、加拿大、美國受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數據基於1994-2000年,當然,經濟運行本來就與許多因素有關,此處只作參考):
墨西哥:與美國的農牧業貿易逆差達13.3億美元,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400萬公頃,工廠生產力上升47.7%,但是工人實際工資下降20%,800萬墨西哥家庭從中產下降到貧困,貧困線以下人口由50%上升到60%,空氣污染增加了兩倍,森林消失面積平均每年1.1%(與此同時美國平均每年上升0.3%)。
加拿大已有相當工業基礎,是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就算如此,加拿大製造業也下降13%,最富有10%擁有財富與最貧困10%擁有財富由50:1變為314:1,加拿大出口至美國的石油出口增加三倍,並且根據「按比例分享條款」,加拿大必須按照能源總產量的某一比例向美國出口(即便自身出現能源不足)。此外,加拿大失去國家主權豁免,美國在加企業可以直接要求加拿大政府賠償企業損失,多項旨在保護環境以及公眾福利的政策因為相關企業直接控告而獲得政府額外賠償。
對美國自身:對墨西哥、加拿大貿易逆差增大(百億級),同時影響美國工人就業,此期間美國工人工資增長與企業利潤以及管理層薪酬增長嚴重失調。
隨便總結點兒結論:
加拿大怕美國侵略嗎?
你小學時候碰上流氓要零花錢,你乖乖給他了,你怕他打你嗎?
威爾遜主義的流氓只收錢不打人!
當然,他可能做了除了打你之外的所有不利於你的事情。當你覺得自己好像虧了的時候,你才發現:你打不過他。
當然,當初要是不給錢,被他打一頓然後搜光所有的錢好像是一樣的後果。
自由貿易好嗎?當然好,具體原因不需要多說,事實上我也不覺得鴉片戰爭中國打贏了放到今天來看對中國就是一定好事兒,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了放到五百年之後就是件十惡不赦的事情。但是你的體型決定了你是可以跟流氓一起喝茶談威爾遜主義的五百種寫法,還是要被吊打之後搶錢還是不被吊打就自己乖乖給錢。
所以現在上海自貿區開放,我也覺得挺好的呀。
實際上,經濟自有經濟運行的規律,發展到現在,吃人這種事情,哪裡還要動刀動槍呢?
但是不動刀動槍的吃人就不是吃人了?
但是但是不吃人就一定是皆大歡喜嗎?
但是但是但是被吃的人就應該謝謝吃人的人嗎?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重生之後就此相信這是個不會再吃人的世界而又送給別人吃嗎?
腦子還沒進化、停留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人,就不要談什麼達爾文主義了,謝謝。補充一下
美國二戰前是有侵略加拿大的計劃的,編號是艷紅計劃,是美英開戰方案的紅色計劃一部分。加拿大作戰的主要目的是佔領港口,防止英國陸軍登陸進攻美國,這個方案中設定使用化學武器進攻加拿大使對方儘快放棄抵抗(這是34年制定的方案,美國陸軍在當時是世界倒數的,能不能打得過加拿大軍隊是非常可疑的)。
要說加拿大人不怕是不可能的,這個方案70年代解密後嚴重影響了美加關係。
美國的國防計劃稱為彩虹方案,包括:
黑色方案:與德國開戰
灰色方案:入侵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
棕色方案:鎮壓菲律賓起義
黃褐色方案:干涉古巴
紅色方案:與英國開戰
橙色方案:與日本開戰
黃色方案:入侵中國(前提是中日戰爭升級,租界需要維和)
金色方案:和法國開戰
綠色方案:入侵墨西哥
靛青方案:佔領冰島,控制北大西洋
紫色方案:入侵南美
白色方案:鎮壓美國GCD起義
藍色方案:保衛美國本土的國防建設,和平時期的戰爭準備。
美國人出國旅遊,常常需要裝成加拿大人,把加拿大滅了美國佬裝誰去?
婚內強姦沒必要
北美防空司令部聽說過沒有。。。美國和加拿大共同管制有沒有。。加拿大人燒白宮燒出了感情有沒有。。。北方淘金時代美國人被凍回南方了有沒有。。。美帝為什麼還要再花大力氣去征服呢。。機智的加拿大人留下來在阿爾伯塔挖出了石油有沒有。。然後機智的美國人說我給你防空,你接管子過來行不。。多麼愉快歡樂的合作。。
歷史上美國入侵加拿大被打敗了
然後加拿大反攻過來把總統的房子燒了讓他長長記性。
美國人看著燒黑的房子很憂傷
就用石灰刷成白色的
後來美國人為了記住不能入侵加拿大的教訓
就把總統府叫 「白房子」
翻譯成中文,叫白宮
中國人還是挺給美國人面子,這名字多好,一點也沒煙熏的味道
加拿大何止是不怕美軍侵略,簡直是不怕任何侵略啊!
加拿大東邊大西洋,西邊太平洋,北邊北冰洋,南邊美國,西北美國阿拉斯加。讓別的國家怎麼打。
加拿大在國際上又沒有什麼是非,又有美國撐腰,窮而且氣候惡劣也沒啥好搶的。
就像小學裡,班上一個淡泊名利熱情友善的班主任家親戚。
------------------------分割線---------------------------------
我實在是忍不了樓下的歪樓了。(表明立場:我非常喜歡加拿大)
解釋一下我對「窮」的理解
1.當年歐洲攻列印度、中國,是因為傳言這裡遍地黃金。
當年南美成為富裕殖民地,是因為那裡可以出產糖、橡膠、石油、黃金等。
現在中東成為熱門地區,原因之一是因為那裡有石油。
這些都是侵略者可以獲得的好處。
加拿大雖然有資源,但是就像樓下回復中說的:資源都被美國控制著。
2.作為一個外行,我覺得一個國家是否富裕,其中一個標準是這個國家的商貿金融是否活躍。加拿大明顯屬於不那麼活躍的。
3.我覺得一切「聽說」和「臆想」都是蒼白無力的,無論論證看起來是多麼有道理。所以樓下一些明顯沒有在加拿大生活過的朋友,我不知道該怎樣反駁你們。我只能由衷地希望你們有一天能夠來到這裡,自己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至於樓下那些在加拿大生活過的朋友,無論你們覺得加拿大好還是不好,我都想說:懂的人自然懂。
隔國界線相望的溫哥華和西雅圖,溫哥華這邊基本工資低很多,稅率高很多,物價高很多,房價高炒雞多。調侃一下自己窮咋地了。
2013年加拿大媒體又在討論加拿大是否併入美國,大家最關心的就是併入美國沒有全民醫保怎麼辦。其實加拿大人是非常自豪的。還有,加拿大的石油、礦產、木材、糧食,都以很低的價格賣給美國,換來美國對加拿大的軍事保護。
由於一系列歷史進程,加拿大已經將國防完全外包給美國了。當兩個鄰國無法揣測對方意圖時,只能不斷進行軍備競賽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但這種方式無疑使非常不經濟的, 特別是在一方已經獲得壓倒性優勢時, 弱勢一方放棄武力,讓鄰國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意圖並提供保護, 是最優博弈策略。 在世界格局不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美國沒有入侵加拿大的必要。
就上兩個圖。
怎麼不怕?
原來還是怕美國打的。此為金士頓的亨利炮台Fort Henry。
現在更是怕美國,怕他們不要加拿大。。。。。。
現在更是怕美國,怕他們不要加拿大。。。。。。
Tim Horton 都被 Wendy"s 收購了,還用打么?
看了那麼多1812年英美戰爭的,我想說:這次戰爭主戰場在五大湖地區而不是美國本土,美國在五大湖戰區取得了優勢謝謝。
本文轉自天涯社區,作者:凝聚態物理
看到有人在某論壇發帖問:「富饒的加拿大就在嘴邊上,美國為何不侵略並拿下加拿大?」這個問題其實不少人都問過。例如,另一網友就曾在一個跟帖中說:「米國要擴張領土,滅亡他國,南有不發達的墨西哥,北有土地廣袤,人口極稀少的加拿大,米國放著眼前好啃的骨頭不啃,卻來啃東方十三億的核大國?」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證明了一個結論:很多人雖然都十分崇拜美國,但是都對美國的歷史十分地不熟悉。如果用這個問題去問一位上過大學的美國人,那麼應當會得到滿意的答案。美國大學雖然非常自由,但是有兩門課程如果不及格,是一定不能畢業的,那就是《美國歷史》和《美國政治》這兩門課。
有人這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加拿大早已是美國的"跟班"。」從朝鮮戰爭加拿大派兵數目排在第四,陣亡數目排在第三,到這次加拿大積極支持聯軍出兵利比亞,都是例證。
不過,本帖不打算談當代,主要談談美國歷史上為何沒有吞併加拿大。簡單地說,就一句話:美國「放著眼前好啃的骨頭不啃」,是因為墨西哥的「好骨頭」已經啃完了,而歷史證明加拿大的骨頭不好啃。
大家都知道,自1848年英國對清朝發動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就受到西方列強不斷地侵略。美國對鄰國墨西哥的侵略,正好也在這段時間前後:1846年5月-1848年2月。這場戰爭,史稱「美墨戰爭」。 這場戰爭的「成果」,相關資料介紹如下:「美墨戰爭是美國與墨西哥之間於從1846年至1848年爆發的一場戰爭。美國通過這場規模不算很大的戰爭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世所罕見。墨西哥喪失了大半國土,元氣大傷。美國從此獲得在美洲的主宰地位。」 「1848年1月2日, 美墨和談正式開始。2月2日, 在墨西哥城郊的瓜達魯佩——希得爾戈村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墨西哥的格蘭得河以北全部權利讓與得克薩斯, 割讓新墨西哥和上加利福尼亞給美國, 美國同意支付1500萬美元並承擔美國公民向墨西哥政府索取的325萬美元的賠償要求。美墨邊界線劃在沿格蘭得河到新墨西哥以南由此向西河西北, 沿希拉河和科羅拉多河並由此沿上,下加利福尼亞線直到太平洋。[該條約於1848年2月23日提交美國參議院審議。2月22日, 波爾克總統致信國會, 強調他本人「完全清楚條約的締結和簽字」, 並肯定條約與波爾克本人「核准的基本相符」。3月10日參易院以38票對14票的多數批准了條約。5月30日, 美墨雙方交換了批准書。7月4日, 波爾克總統發表文告, 宣告條約正式生效。」 這一戰,基本上把墨西哥值得侵佔的的土地一掃而空,可以說是「墨西哥的好骨頭」已經啃完了。剩下的那些土地,美國為什麼不去佔領呢? 首先,佔領了未必有多少好處;其次,這些土地真正是「世世代代屬於墨西哥人的土地」,即便打下來,要想建立有效的統治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加拿大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美國為什麼一直沒有對加拿大動武呢? 實際上,美國對加拿大這片「地廣人稀」的地區雖然說不上「垂涎三尺」,但確確實實是動過大心思的。歷史上,美國為了吞併加拿大而動過兩次武,然而都沒有討到便宜。
美國第一次對加拿大動武,是在1774年。可能有網友看了這句話會問:那時候,「北美十三州」剛剛開始鬧獨立,哪來的「美國」? 這話沒錯!大家都知道,美利堅合縱國是1776年宣布成立的。但是,美國第一次對加拿大動武,試圖吞併加拿大,還真就是在美國都還沒獨立的1774年! 可見這美利堅民族就是不一樣:自己的國家還沒正式宣布成立,還在為自己的「獨立」而戰,就敢同時對外尋釁,試圖吞併近鄰了。這件事情的起因是:英國當時宣布在加拿大實施《魁北克法案》,激怒了正在鬧獨立的北美十三州。有網友可能又要問了:英國在加拿大宣布搞法案,怎麼把鬧獨立的北美十三州激怒了呢?
別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加拿大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搞這個法案,是為了招撫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的法裔人口而做出的妥協讓步。 根據這個《魁北克法案》,當時的魁北克轄區應當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往西的地區和今天俄亥俄州。 這樣一來,不僅阻礙了「北美十三州」計劃當中的「西進運動」,而且,「北美十三州」的人將來要進入這個區域,不但得受英國管制,還得受法國的民法管制。 此外,也還有宗教因素:《魁北克法案》賦予了天主教在魁北克地區的特權,這也是北美十三州的那些信仰新教的清教徒難以容忍的。 既然英國的《魁北克法案》阻礙「北美十三州」向西「開疆拓土」的路線,咱「北美十三州」就來個釜底抽薪,乾脆設法讓魁北克也一起「獨立」進來! 於是,在《魁北克法》通過的同一年,位於魁北克南方的「北美十三州」就向北方的加拿大派遣了兩支軍隊來搞定他們的「第十四個州」。 當其中一支軍隊在理查德-蒙哥馬利(Richard Montgomery)的領導下攻取了重鎮蒙特利爾時,加拿大的英國總督蓋伊-卡爾頓爵士(Sir Guy Carleton)隻身倉皇出逃。卡爾頓及時逃到魁北克城,組織起了針對另一支入侵的本尼迪克特-阿諾(BenedictArnold)軍隊的防守力量。阿諾德開始包圍這個要塞城堡,並在那裡很快就與蒙哥馬利會合。看起來加拿大馬上就要成為「第十四個州」了。 然而,馬上就輪到加拿大人牛逼了:在隨後的冬季戰役中,蒙哥馬利戰死,阿諾德將軍受傷。春季到來之後,「進攻方」不得不撤退,回到了出發點。 在吃過這次大虧之後,美國獨立戰爭的後期,加拿大領土上基本沒有發生其他戰爭。
第二次動武,史稱「第二次美英戰爭」,發生於1812年。此時,加拿大仍然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而美國的獨立戰爭則剛剛結束不久。
當時,大英帝國正與法蘭西的拿破崙皇帝處於戰爭狀態,兩造打得不亦樂乎。眼看大英帝國似乎無暇顧及在美洲的加拿大這片殖民地,剛剛獨立不久的美國人決定趁機撈一把。由於在獨立戰爭中依靠法國的援助最終戰勝了英國,美國人雄心勃勃,認為這次一定能一鼓作氣拿下加拿大,於是頭腦一發熱,居然直接對英國宣戰! 然而,幾場仗打下來,美國軍隊卻敗在了英國正規軍和加拿大武裝力量的手下。 戰爭爆發不久,密執安湖入口處的麥基諾(Michilimackinac)要塞就很輕易地落入英國人手中,而且在其後的戰爭中再沒有奪回來。儘管有伊薩克-巴洛克(Isaac Brock)將軍的英明領導,和肖尼部落頭領特庫姆賽(Tecumseh)及其戰士的幫助,美國人從底特律邊境的進攻仍然被迫撤退,敗得很慘。防守底特律的軍隊被迫投降,底特律要塞也被英國人攻陷了。同年後期,美國人又從尼亞迦納前線發動進攻。不幸的是,巴洛克將軍本人早在昆士頓高地的戰鬥中戰死,這次入侵也隨後告吹。 不過,也有好幾次,美國佔領整個上加拿大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然而,每到這種關鍵時刻,加拿大總是能夠以非常出色的防禦戰扭轉乾坤。 最重要的一次是1813年發生在夏杜蓋(Chateauguay)和克萊斯勒(Crysler』s Farm)農場的戰鬥。當時,美國軍隊威脅要再次攻佔蒙特利爾,切斷上加拿大唯一的運輸線。在夏杜蓋,查爾斯-德薩拉貝利(Charles Salaberry)機智地把衝鋒號手部署在入侵敵人前面的樹林里,使美國軍隊以為他們已經被優勢兵力所包圍。這次戰役也為法裔加拿大人提供了與英裔同胞肩並肩共同戰鬥的機會。戰鬥的勝利極大地增強了無論上加拿大還是下加拿大人的民族自豪感。 在1814年聖誕節前夜,大不列顛和美國終於簽署了和平協議。協議條款要求雙方佔領的要塞城堡和領土都恢復以前的狀態。 這次戰爭使得加拿大地區人民的心裡燃起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美國和加拿大合併為一的所有可能性徹底煙消雲散。
美國第三次試圖對加拿大動武,則是一次流產的動武,發生在1861——1865年美國內戰期間。 從1861年到1865年,英屬殖民地的加拿大人饒有興緻地但也忐忑不安地關注著美國內戰的進程。他們從這次南方鄰居國內發生的巨大衝突中,看到了一個剛剛統一的裝備有強大而過剩戰爭工具的國家。而且,在這個野心勃勃的國家裡,有太多的人太想針對這個北方鄰居大不列顛殖民地——加拿大——使用他們手中的這些過剩的武器了。 正在這時,美國一些極端分子重新彈起了「合眾國天定命運」的老調,要把英屬殖民地——加拿大——也劃拉進美國的版圖。 但是,這一次暗藏的危機反而使得加拿大人對自己這片土地有了一種家園的歸屬感。他們未雨綢繆,為了使加拿大變得強大而不總受南方鄰居的惦記,他們開始考慮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自治性聯邦國家。 結果,美國還沒有動手,已經擁有聯合政府的英屬殖民地進行了合併,宣布成立了自己的自治領。最後,美國的雄心勃勃轉化成了沒有實際行動的威脅而已。
歷史上的兩次動武的慘敗和一次預謀動武的流產,以及加拿大正式宣布成為英聯邦內部的自治成員,使得美國政府從此基本上放棄了對加拿大動武的考慮。從那時起,加拿大就成為了英聯邦的一個自治區,尊英國女王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加拿大至今拒絕完全宣布獨立,仍然堅持留在英聯邦之內,很多人對此覺得難以理解。我認為,依然存在的美國入侵的這種可能的威脅,應該是加拿大堅持這個選擇的重要考慮之一:各英聯邦自治區在受到外國侵略時,英國和其他自治區有義務出兵予以援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D%81%E5%8C%97%E5%85%8B
哈哈哈因為美國人有陰影...剛好最近在學這個,1812年第二次獨立戰爭,英軍(但主體是加拿大民兵,當時加拿大還沒成立)佔領了華盛頓,並且一把火燒了白宮,這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首都被佔領。
因為怕加拿大有更多的Justin bieber …
一個火燒白宮的主,會怕美國?謝耳朵都擔心俄勒岡和華盛頓的嬉皮士擋不住加拿大軍隊,而勢如破竹的打到pasadena。所以應該美國怕加拿大入侵才對。
加拿大人把白宮燒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