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南疆和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是不是像現在那麼荒涼、乾旱?不然絲綢之路南線為什麼會選擇這一帶?


這個問題,本來不打算回答,可後來看 @Serena Yu的這個答案寫的有很多錯誤。先說一下,這裡是探討。答案裡面錯誤如下:1、漢代軍隊走的是天山南側的路線不進入北疆。2、絲綢之路的北線也並不是他說的那條線。3、羅布泊在60年代才消失的,新疆絲綢之路的南北線的氣候一直如此,近年來才惡化。4商隊在明清在新疆仍然有活動,並不是生命禁區。絲綢之路消失的緣故並不是氣候惡化的原因。下面進入分析:

@Serena Yu兄對絲綢之路南北線的路線的敘述和後期絲綢之路的斷絕的原因寫的有些錯誤。絲綢之路的原本的早期的南北線,都是不進入北疆的。二者均是沿著南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即塔里木盆地的邊緣前進的,一個沿其北緣,一個延著其南緣。後期所謂的「北線」,經過北疆,是在唐朝的中後期才開闢的,漢武帝時的軍隊是沒走過這條線的。這條線在唐朝開闢的目的是,在唐朝時代,唐的勢力範圍已達中亞地界,控制了怛羅斯。這條線路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而正兒八經的的絲綢之路的南北線。南線是: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于闐)、莎車等至蔥嶺。注意,蔥嶺就是帕米爾高原。

北線是: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絲綢之路的主幹線從來指稱的都是以上這兩條線。這兩條線我都走過。南北線的在中國的最終鎮都是喀什地區。只不過北線一支是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而南線從和田、若羌一一帶,越帕米爾高原,到達今喀什市的塔什庫爾干(注意不是喀什市),穿紅其拉甫口岸,到今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爾,然後由此進入東南亞印度一帶,也可分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這是兩漢時代的絲綢之路的路線:

這是隋唐時代的絲綢之路的線路:


看得很明顯,隋唐不僅傳承了秦漢時代的主力南線,而且更加開拓了對北線的發展,多了一條從伊吾爾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分支線路。然而,南北線從來都不會進入北疆。如果大家去過新疆就知道,在新疆的中部天山山脈在古代絕對是不可逾越的存在。在今天也非常難以逾越,僅有兩條公路。這是《史記》中記載的張騫的線路:

 留歲余,還,並(傍)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余,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這裡的南山便是喀喇崑崙山脈,其在天山的南部,昆崙山的西端,說明張騫當時走的南線。

而李廣利征討大宛的時候走的線路,在史記中也有明確的記載的,走的是沿著天山南側的路線,即北線:

於是貳師後復行,兵多,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至輪台,輪台不下,攻數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1),兵到者三萬。
初,貳師起敦煌西(1),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2),分為數軍,從南北道。
貳師將軍廣利征討厥罪,伐勝大宛。賴天之靈,從溯河山(6),涉流沙(7),通西海(8),山雪不積,士大夫徑度(渡)(9),獲王首虜,珍怪之物畢陳於闕。

從過輪台,到焉耆,皆能看出來北路走的是天山的南側。而後面的從溯河山(6),涉流沙(7),通西海(8),山雪不積,更說明走的是天山南側。所以沒有進入北疆這一說。

上一下南線的某些地方的照片,本人所拍,嚴禁轉載:

火焰山(歷史上真的火焰山,在今喀什市奧依塔克鎮,而不是哈密),為一套白堊系血紅色砂岩、礫岩。

火焰山(歷史上真的火焰山,在今喀什市奧依塔克鎮,而不是哈密),為一套白堊系血紅色砂岩、礫岩。

帕米爾高原兩側雪山,在今喀什市蓋孜檢查站。通過蓋孜便可穿越東帕米爾高原,到塔什庫爾干,出紅其拉甫,便到了古天竺,當時唐僧就走的這條線,在今天的塔什庫爾干縣還有遺址。我曾經拍了很多照片,但因為很多事情都散佚了。

帕米爾高原兩側雪山,在今喀什市蓋孜檢查站。通過蓋孜便可穿越東帕米爾高原,到塔什庫爾干,出紅其拉甫,便到了古天竺,當時唐僧就走的這條線,在今天的塔什庫爾干縣還有遺址。我曾經拍了很多照片,但因為很多事情都散佚了。

絲綢之路南線路上的帕米爾高原上的慕士塔格峰,高7509m.

絲綢之路南線路上的帕米爾高原上的慕士塔格峰,高7509m.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

好了,說完了絲綢之路的南北分屬問題,再來回過頭來解決樓主的提問:
古代的南疆和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是不是現在那麼荒涼、乾旱?不然絲綢之路南線為什麼會選擇這一帶?

河西走廊這個我認為沒有必要分析,因為對地形很了解的話,就知道,從祖國的西北到新疆,那河西走廊是不可迴避的,因為,走廊走廊,大家單從這兩個字應該就知道地形是什麼樣的吧,即左右兩側都是無路可走的,所以河西才被稱為走廊。

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脈和阿爾金山山脈)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堆積平原。所以,才得名之為河西走廊,黃河之西的走廊。

而南疆的這l兩條線的選擇,我們的分析得來有兩個出處:1地理形勢和歷史原因,2氣候環境。

1地理形勢和歷史原因。
地理形勢上,天山難以逾越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當時的北疆從上文的圖中,大家就可以看出,廣袤的蒙古高原和北疆的草原都是被匈奴控制的,阿勒泰草原這可是世界游牧名族之鄉,漢代沒有強大到連匈奴的老家都攻打下來的程度,北疆設立路線是極為不明智的,而漢代和西域的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連接西域各國對抗匈奴。霍去病打下祁連山之後,就掐住了匈奴和西域各國之間的脖子,塔里木盆地南北兩側均為崑崙山脈和天山山脈的雪水灌溉產生的綠洲,在漢代有西域三十⑥國和五十五國之稱,均為綠洲小國。所以漢武帝在攻打西域的時候,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置校尉,屯田渠犁。保證後勤供應。

2氣候原因。
這條從《漢書》中和《資治通鑒》中找到原因,前一段時間在讀《史記》和《通鑒》,在東漢的部分中,對西域絲綢之路的上的氣候原因解釋的可算詳盡。這是《史記·張騫李廣立傳》中對西域氣候風貌的描寫,大家可見:

漢使往既多,其少從率進孰(熟)於天子(1),言大宛有善馬在貳師城(2),匿不肯示漢使。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3),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請宛王貳師城善馬。宛國饒漢物(4),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有敗(5),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6),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且貳師馬,宛寶馬也。」遂不肯予漢使。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7)。宛中貴人怒曰(8):「漢使至輕我!」

其中的意思就是:大宛得到了漢朝的寶物,而自己心裡想的是,「漢朝離我國很遠,而沙漠沼澤之地很多,在北面又有匈奴的虎視眈眈,向南又缺乏水槽,道路上又沒有供應糧草和糧食的地方,經常缺少食物,漢朝派使者往往都派幾百人,就這樣還經常缺少食物,死的人超過一半,這樣的路程怎麼會有大軍?」


這句話說得很明白了,自漢代絲綢之路在新疆的南疆的兩條線路都極為難走,都是目前這樣的綠洲形狀,而並不是當時這裡物產豐富,而後來演變成這樣的。在西漢便是荒無人煙,沙漠到處,而並不是後來惡化。

而《資治通鑒》中對東漢班超進一步攻破西域記述的更為詳細,這一部分更繁瑣,要翻《通鑒》,我就不引用了。

總體上,絲綢之路中段的西域的南北線路的選擇,兩條均是受地理位置控制的,兩條線路均在山下,一條路線在天山山脈的南側,一條在崑崙山脈的北側,中間是塔克拉瑪干沙漠。而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兩條線呢?因為其中的沙漠沒有水源,荒無人煙,而在昆崙山和天山下,因為雪水的灌溉,常常形成一系列綠洲,從而養育了西域三十六國,養育了絲綢之路。

也就是說,古代絲綢之路也是像現代這樣乾旱的。關於絲綢之路的後期歷次斷絕的原因決不是氣候惡化,驚天大盜斯坦因進入新疆,並且盜走敦煌莫高窟壁畫你們忘了么?所以對於商隊來說有綠洲的西域對於他們根本不是問題,這個問題總體要歸結於世界地緣政治歷次變動的問題上。

絲綢之路,從秦漢開始,到唐代一直都暢通無阻,而到了宋代,由於宋代弱勢,無力控制河西走廊和西域一帶。所以宋代起路上絲綢之路就開始斷絕。

宋代絲綢之路斷絕,然而由於西方世界對絲綢以及瓷器的渴求,導致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宋代的海軍以及海上的運輸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當時泉州、廣州為中國最大的港口,而同時,廣州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到了元代,由於蒙古帝國的興起,整個中亞和東亞又被重新連接起來,海上和路上絲綢之路同時並進,當時貿易極為繁盛。當時絲綢在歐洲的價格,往往相對發源地中國,要高達幾百倍,上千倍。而到了元以後,蒙古帝國破滅,中亞和西亞均被伊斯蘭人所控制,伊斯蘭文明在中東的崛起,導致中間商對絲綢、瓷器、香料貿易的進一步盤剝,加上明代後期的封關閉國,導致歐洲想極力拓展新的航線,從側面導致了西歐的海上探險之旅,從而發現美洲大陸。

絲綢之路的興盛,是因為兩個原因導致的:1宗教傳播;2商業傳播。

宗教傳播,在絲綢之路今天留下的各處的佛教石窟和遺迹便可以清楚的看到,而商業的傳播,尤其是絲綢的供應鏈,今天只能在歷史的煙塵中挖掘。為什麼說,絲綢之路並不是因為環境的惡化導致的?因為在利益的面前,自然條件的約束是無力,巨大的利益,就會有巨大的冒險。為了利益,歐洲商人敢於穿越撒哈拉沙漠進入非洲西海岸,所以,對於絲綢之路的西段,在近代清代和明代還經常有少量中亞商人行走。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資本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敢保證到處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

如果你看待全面的看待世界史,看待非洲史,歐洲史,你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絲綢之路中占絕對貿易的絲綢、香料在原產地的價格極為便宜,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通過中間商阿拉伯人,他們往往會翻倍幾十倍,幾百倍,而這些商人正是絲綢之路的常客,中國的最早和最大一批伊斯蘭信仰的人如今定居在泉州、廣州並不是偶然。對於歐洲瓷器和絲綢是奢侈品,香料是其必需品,後期的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文明的不共戴天,而絲綢之路不論海上還是路上最終都要到達波斯灣彙集裝箱,進入地中海,從而到達歐洲。

而衰敗的原因:一方面因為伊斯蘭作為絲綢之路的中間商的盤剝厲害。另一方面,在當時歐洲人通過蒙古帝國,尤其是在中國做過官的馬可波羅的遊記,已經知道原來在東方存在著一個並不信仰伊斯蘭教的龐大帝國,並且這個龐大帝國裡面,它的絲綢和香料的價格並不高昂,並且他們的實力超過伊斯蘭人。所以,他們為了打敗這個他們經過十幾次十字軍東征都未打敗宗教,得到更為便宜的香料和絲綢,導致了西歐在元代以後開闢新航線來尋找東方帝國,最終導致了歐洲發現了新大陸,並讓整個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革,導致了歐洲的崛起。從而,最終讓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


然而,這並不是什麼環境惡化導致的絲綢之路的消失。
@Tassandar@David Rand@李長@原上草@codedump

參考文獻:
史記. 北京: 中華書局[J]. 1982 年, 1982.
司馬光. 資治通鑒[M].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 Ltd, 2009.
劉德斌. 全球通史· 推薦序 [A][J]. 斯塔夫里阿諾斯. 全球通史, 2006.

完。
謝絕轉載。以上圖件,本人知乎首發,嚴禁轉載。


絲綢之路南線的興衰,跟庫姆塔格沙漠的環境極度惡化有關。

這是一片今天知名度極低的地方,因為沒有交通通過,也毫無貿易價值。很多人都看成了樓蘭、祁連山,但它其實就在絲綢之路剛進入新疆的地方,甘肅、新疆的邊界,就是下面地圖上敦煌到鄯善、樓蘭中間那一小段。現在的國道從敦煌去沙漠對面的若羌,要從北疆哈密、烏魯木齊等地繞路上千公里,要麼就往南兩次翻越阿爾金山。但古代是可以從敦煌直接穿過庫姆塔格沙漠進入南疆的。

漢時候古絲綢之路在敦煌分叉,北線從玉門關走庫姆塔格北部邊緣通過羅布泊、樓蘭進入塔里木盆地北沿。而去塔里木南沿的所謂南線,就是敦煌通過陽關,穿過庫姆塔格南緣進入米蘭、若羌(鄯善)。而從玉門、瓜州出發通過哈密的則是繞遠路的北線支線,還不算主流,而且經常受到匈奴威脅。

來源:人教版歷史教材

來源:人教版歷史教材

當時庫姆塔格有綠洲能通行,漢武帝征大宛竟然把10萬大軍拉過去了,"南北並發",主力從玉門關出發,不久就在輪台打了一仗。西漢輪台,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在塔里木盆地北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6%94%BB%E5%A4%A7%E5%AE%9B%E4%B9%8B%E6%88%98漢征大宛之戰

馮繩武、張景平在論著中提到當時疏勒河合併黨河一起穿過庫姆塔格沙漠北緣,通過阿奇克谷地注入羅布泊,蔚為壯觀。南線陽關附近也有大澤,可見水源和生態狀況比現在優越得多。(馮繩武, 疏勒河水系的變遷, 甘肅河西水系的特徵和演變, 蘭州大學學報1981; 張景平, 歷史時期疏勒河水系變遷及相關問題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 但是否真的條件這麼好還有爭議。

但我們知道的是,後來庫姆塔格環境極度惡化,成為生命禁區,南線尤其糟糕,探險家都難進去,別說商隊和大軍了。所以陽關完全廢棄,北線貿易路線也離開羅布泊、塔里木盆地方向,改為從北疆哈密走,距離遠了不少,完全繞開了南疆。現在的國道也是這樣走,這麼多年來再也沒有交通要道經過庫姆塔格直通南疆了。

現在的庫姆塔格氣候極端乾旱,干沙層深厚,沙漠腹地幾乎無植被分布,沙丘流動性大,是中國西北乾旱區自然條件最為嚴酷的沙漠。

"庫姆塔格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地處西北內陸極端乾旱區的塔里木盆地羅布泊窪地南緣,南以阿爾金山為界,北抵阿奇克塹谷地,向東延伸至甘肅西端,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為全系流動沙丘,以全國沙漠中唯一分布有羽毛狀沙丘為特色。由於庫姆塔格沙漠氣候和環境條件嚴酷,同時受技術手段制約,迄今為止是八大沙漠中唯一沒有進行過綜合性科學考察的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啟動

中間是庫姆塔格沙漠,左側大耳朵是羅布泊,右側的兩片三角形綠洲是敦煌和瓜州。下方連綿的黑色山脈是阿爾金山連著祁連山。最終,中亞的戰亂和奧斯曼帝國阻礙貿易,由於經濟原因,絲綢之路不再繁盛。具體請看

中間是庫姆塔格沙漠,左側大耳朵是羅布泊,右側的兩片三角形綠洲是敦煌和瓜州。下方連綿的黑色山脈是阿爾金山連著祁連山。最終,中亞的戰亂和奧斯曼帝國阻礙貿易,由於經濟原因,絲綢之路不再繁盛。具體請看古代的南疆和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是不是像現在那麼荒涼、乾旱?不然絲綢之路南線為什麼會選擇這一帶? - 飛花落雪的回答@飛花落雪 的回答。

但實際上絲綢之路衰落後新疆並未真的成為一片死地,新疆與中亞、新疆與內地的商業和人口流動還是存在的。然而正因為庫姆塔格的阻礙,新疆貿易和人口流動改經北疆,南疆失去了交通要道變得封閉,整個新疆的經濟文化貿易重心都移到了北疆新的貿易路線上:哈密、烏魯木齊......直到今天,南疆來回內地都要繞很遠的路,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和文化融合。就算是今天的"一帶一路"、"新絲路"建設,也是以北疆為主,沒有南疆多少機會了。

至於河西走廊 ,到今天也仍然是綠洲,人口也很多,說不上荒涼、乾旱,反而比古代繁榮多了。

==================
解釋一下,我從開頭就說了" 絲綢之路南線的興衰,跟庫姆塔格沙漠的環境極度惡化有關。"從中學語文角度來看,這明顯聲明了這僅僅是一個因素,不是一個完整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氣象、人文、宗教理論體系。絲綢之路分析的論文汗牛充棟,要全面研究我毫不懷疑能出數本幾十萬字的專著,而我從開頭就說得很明白,只提一個有關因素,本文從未試圖進行完整的全部原因分析,如果一定要用專著的角度來看,那它連一個小節都不一定夠用。所以沒有必要進行非此即彼的駁斥,每個人各自添磚加瓦不是挺好嗎? 全球通史是一部巨著,但它不是聖經,同樣無法窮盡世界上的一切真理。


本來是進來學習的,結果發現沒有滿意的答案,或者答案有些蒼白,故從自己的角度發表一下自己的認識。
本文多圖,有幾十張,個別體積較大,多為自然或人文風景,不建議流量黨觀看。
本文所有圖片均為本人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以下為正文:


幾千年來,祁連山下繁衍生息了無數代。江山幾經轉手,如今成為中華九洲坤輿之一部分,亦乃幸甚。漢初以前,這裡並不屬於漢朝,而是匈奴。幸有武帝開疆,去病西征,方將匈奴勢力趕出河西。雖然這樣,這裡也是人跡罕之,即便有人,也是游牧遷徙。更有西邊西域諸國,佔據各自的沖積扇,還有冰雪消融後的河流兩側或末端從事農耕漁獵。
當中原王朝衰落或中原逐鹿之時,這裡便無暇顧及,讓外族趁機奪取。頻繁的易手和遙遠的距離使中原王朝即便行使管轄權也不會特別重視這裡的發展,只要不讓其過多消耗中原資源已是萬幸,於是生產力和人口發展緩慢。加之少數民族喜歡奴虐人口,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隋唐以後,才有長足發展,唐後這裡是藏人的,還自治過,總之亂七八糟的亂。而西夏亡後,這裡又是千里無人,直到民清,才又陸續移民。目前是歷史上人最多的時候。
這與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祁連山在那兒,冰川也在那兒,太陽也在那兒。只要冰川消不完,綠洲就不會消失。然而,冰川自末期冰川以來,的確沒有消亡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過去的水一定比現在大的多。看看google earth 就知道。那些無比大的沖積扇,那些很深的河岸。

(金塔綠洲)

(洪水河——酒泉南)
可以想像曾經的洪水泛濫時期,水量有多大,如今的夏天,連河床都蓋不住。

(嘉峪關南——北大河轉彎處遠景,夏天的山坡也是綠的)

既然水沒有中斷,那麼綠洲就一定不曾中斷。我們知道,沒有降水的地方,自然生長出來的高大喬木會很少。有的也只是草皮或灌木。而溫帶大陸性氣候決定了這裡降水量少,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由於越過天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後向下俯衝,不能形成降水條件,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到這裡成了強弩之末——乾旱是自然的。
於是乎,在國人眼裡,河西走廊河西段便成了下面的幾種印象:

(飛沙走石——敦煌莫高窟對面的黨河)

(沙漠遍地——敦煌楊家橋鄉鳴沙山)

(巴丹吉林沙漠)
或者是這樣

還有這樣

而事實上,如今的河西走廊也是這樣,但是,並不全是這樣,戈壁荒漠佔多,有綠的地方也不會不錯的,比如你往下看

山丹軍馬場

還是山丹軍馬場

秋收後的張掖

盛夏的涼州

武威遠景

酒泉西郊園,遠處為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下同。

(杏花盛開的金塔)

養育金塔從人民的鴛鴦池水庫

養育金塔人民的解放村水庫

養育酒鋼的大草灘水庫(黑山湖)

養育敦煌人民的黨河

漠上水鄉——金塔萬畝胡楊林

我拍過的最滿意的照片,看起來有點印象派,還是胡楊。

玉門

其實生態環境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但是比起內地溫潤地方來也相對乾燥,初來乍到難免不適應,皮膚干,嘴唇裂是必須的過程。
然而,生活在這裡的人民還是很自信的,不信往下看

敦煌,看起來不錯,就是有點熱。

其實,晚上的敦煌很涼爽

酒泉,似乎也沒有想像的那樣刀耕火種。

金塔,綠洲當然水多,一個縣三個中型水庫。

金塔,

武威,古老的城市,曾經的國都,

酒泉,我喜歡去的酒吧

嘉峪關——紫軒酒窖,下同。

莫高窟

水澆田

戈壁灘上,有水就有綠——紅柳

金塔,我的老家

其它地方以不類舉了,各地大同小異。

可以肯定的是,蘭新鐵路基本上是繞著綠洲走的,繞不過去才會橫穿而過。所以,你看到的,就變成了你的認識,雖然你的認識也沒有錯。


手機編撰,並且沒有修改,錯誤應該不少,回頭再審。

以上。

2016/03/12


是的。在上古時期,黃河流域是可以有大象的。


河西走廊是全國大部分地區生態惡化的縮影……


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河西走廊世界第二大馬場——山丹軍馬場的人來怒答。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總面積329 .54萬畝。在原蘇聯頓河馬場解體後,佔據了世界第—的位置。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公元前121年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始創,距今2130多年,也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單一組織。

給你們看看亞洲第一大馬場,全國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的顏值怎麼樣,

怎麼樣,這是你們認為的戈壁和沙漠么?


~~~~~~~


坐標甘肅張掖,絲綢之路中部

漢朝得到「」張國臂掖,以通西域」的聖旨建城,黑水國遺址在附近,水源來自祁連山頂融雪,有內陸河黑河,是完全的沙漠綠洲。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在張掖山丹舉行了萬國博覽會

還有諸如「半城蘆葦半城塔」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甘州作江南」等等描述

河西走廊上的城市,但凡有深厚農業基礎的,都不會是一片荒漠,全國人民一致一致認為我們一睜眼就和黃沙駱駝打交道這也是謬誤的很。


提問者快去買2016年第一期的國家地理啊


4萬億投資沒有要高鐵過那裡的嗎,香料才是剛需


古人出行必逐水草吧?
絲綢之路 是後來被人 作~壞了,以前不這麼乾旱的,不然樓蘭國的人也不會有【太陽墓】的習俗了。


嗷嗷嗷 總算看到提問我大西北的問題啦啦啦啦 走過西安銀川天水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吐魯番烏魯木齊庫爾勒伊犁的人來告訴泥萌 現在的這些地區 除了少部分受氣候影響會有點乾燥之外 其他地方作為河西走廊!塞上江南!雪水融化灌溉的綠洲!一點也不幹旱好不好!(???ω???)因為新疆是很小的時候拿著非智能機像素極低的老爺機去玩噠 所以沒有留下什麼美圖 但是!大學狗坐標蘭州!玩遍河西!祁連山一路簡直不要太美了好嗎!隨手放兩張蘭州到張掖路上的雪山草原~

不要再質疑我大西北辣!到處都是美!美!美!文化底蘊深厚!宗教氣息濃厚!歡迎有文化的人兒都來玩耍~


明顯不是

地質變化是很大的
古時候曾大象存在於北京附近
如今的蘇杭和古時候的長安類似
西域情形可想而知


作為一名河西走廊南端的武威人,我想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們的是這邊真的不荒涼,至少武威不荒涼,這邊雨水比起南方來說是相對較少,氣候比較乾燥。但是不至於用荒涼來形容。


第一次玩知乎,恰好本人老家在河西走廊,現居南疆,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在下才疏學淺,舉不出諸如GDP,幸福指數之類的例子,試以廣為人知的已知條件為樓主推理一下。
古語有云:水草豐美,羊群塞道,天下富庶,無出隴右者!由此可知,河西地區古代荒不荒涼,我想就不用多說了。
至於南疆,眾所周知,新疆面積為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就是說明它大!而西域之地歷來就是物廣人稀,荒涼不可避免,但樓主限定了絲綢之路,那麼我也不列舉數據。可我們總得想想,古代交通不比現代,要長途跋涉(兩三千公里)通過新疆,不經地方補給,僅靠自身儲備靠譜嗎?那麼絲綢之路沿途的一個個土著小鎮可想而知,加上商隊外來文化的滲透,是繁榮還是荒涼呢?
再說說現代,河西走廊,顧名思義,就是處於黃河之西,「大河向東流啊」,所以黃河水的便利自然是沾的不多。可河西走廊背靠祁連山,有豐富的雪水資源可資農事。凡是農業地帶,荒涼乾旱應該不會是常態吧?
新疆地勢是有名的三山夾兩盆,這裡說的南疆,就是天山之南。提起天山,看過武俠小說的應該想像得出終年白雪皚皚景象。還有新疆棉花的大名也聽說過吧?不錯,新疆棉花的主產地正是南疆,那麼你懂得,老話重提,雪山加農業模式,呵呵!
忍不住吐槽兩句:常看到有老外或港台同胞一提起大陸,就離不開野蠻,無人權,孔武有力等等辭彙。樓主是否也有此情結呢?樓主勿惱,相信你會了解滴!


。。。我不服啊。。。我們勤勞勇敢的張掖人民過的很好呀,怎麼就荒涼了。。沒聽過不忘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嗎?張掖有黑河的好嗎?。。。。答主你應該先開個問題,問問河西走廊是不是荒涼,然後再問這個問題嘛。我手機上正好有幾張圖,

歡迎來玩。。


推薦題主去看一下《河西走廊》 第一集就很詳細地介紹了一些背景,在這裡我提取一些重點:

首先是河西走廊的地理背景
河西走廊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於是被稱為河西走廊。它南北溝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東西連接著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斷了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區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在來自太平洋季風的吹拂下,豐沛的山區降雨使祁連山成為伸入西北的一座濕島。祁連山脈覆蓋的積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河水源源不斷流進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兩側是疏勒河和石羊河,這三大水系滋養了片片綠洲,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

其次是絲綢之路的文化背景
絲綢之路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時,當時漢武帝剛剛平定了叛亂,中央集權開始加強,經濟休養生息。但是軍事和外交的羸弱,讓這個國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襲擾和壓制了幾十年。匈奴的勢力如下圖

當時的西漢,向東是大海,西南是猶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強大的匈奴勢力。漢武帝想聯合被匈奴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因此派張騫出使西域,這也是絲綢之路的起源。

所以,總結一下以上,絲綢之路選擇這一帶有兩點原因

一是,河西走廊本身就是南北山脈之間的條狹長狀的平原。當年張騫開闢絲綢之路時,要從長安到達西域,南邊是苦寒的青藏高原,北邊是匈奴控制的區域,而河西走廊既是山脈間的平原,也是匈奴控制地的邊緣地帶,所以當時也只能冒險闖一下這條通道,而顯然這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張騫一隊很倒霉地撞上了匈奴的士兵,但最後幾經波折還是到了大月氏)。因此河西走廊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有其必要性的。

二是,從氣候來看,雖然河西走廊地帶多戈壁沙漠,但是祁連山的冰川融水帶來了水源,滋養了綠洲,孕育了生命。而且河西走廊牧草肥美,資源豐富。因此,河西走廊是有承擔起「絲綢之路」——這個傳遞物產和文明的古道——的物質條件的。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愚見,想到新的再補充。

背景部分資料來自紀錄片《河西走廊》
圖片來自網路
侵刪。


謝邀~
我去過河西走廊的一段,也了解一些當地的歷史和地理。

反正從中國有歷史記載開始吧,這個地方都比較乾旱,至少比中原乾旱。

然而,這主要是氣候上的乾旱,雨水是少,但並不是水都沒有。
祁連山冰雪融水流下來,在河西走廊和南疆很多地區形成了綠洲,同時足以供給當地灌溉農業和來往商旅使用,這也就是絲綢之路南線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河西走廊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

當然,當地從古至今還存在著濫砍濫伐、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用水的情況,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很多綠洲退化為沙漠,一些曾經繁華的城鎮也因沙塵侵襲而廢棄。
不過隨著近些年環保力度的加大,當地生態環境正逐漸恢復。


我來答非所問一下
第一、古絲綢之路的選擇原因
1. 信息壟斷與閉塞,這也是由於交通閉塞和不發達,生產力決定,當時即使現在對大山的交通成本也絕非隨意可為
2. 古代政治利益集團的人為封閉,致使中原對西北的陌生,力圖讓這邊成為鞭長莫及之地,以便於滿足集團利益
3. 航海技術的欠發達和航海技術開發成本的漫長,包括時間和金錢
4. 看版圖,除了西北還有什麼地方能從陸地到歐洲?!東北--俄羅斯?呵呵
5. 游牧民族政權的干擾導致無法實現農耕文明的紮根,河西地區就是半游牧半農耕的產物,而實現農耕文明的地區,在哪個時代根本不屑於這種由信息差造成的貨物利潤
6. 宗教文化的信息紐帶在無形中形成商業道路的安全感,其它地區沒有通往歐洲的這種聯繫
7. 出了河西的地區太窮,或者說,經濟模式單一,渴求發展
8.聯通中亞直至歐洲的地區全部是游牧民族,在馬匹作為當時最便捷低廉的交通運輸工具的時代,這條線路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
9.人口密度太低,而且人類狀態太散漫,無法構成成熟的農耕文明
10. 人員身體素質好,適合這條漫長線路的環境,而且在宗教和民族認知的影響下,對土葬等固地問題,不會太糾結
11. 由於游牧民族的血緣關聯,政治關聯,生活方式關聯,天然貫通

第二、甘肅及河西走廊
1. 甘肅狹長,東西2000公里左右,各種地貌,我只聽過江浙滬包郵的,沒聽過陝甘寧包郵的,你包個試試
2. 塞上江南是個小馬過河的理論和角度,不足真正類比,糧食作物的一年一季度(當時)根本無法滿足養活這麼多人的政權需求
3. 乾旱程度在城市不存在南方朋友們想像的那種,人類能玩到今天不是傻的,知道自己該選什麼地方活著
4. 人口密集度相比南方還是低,所以人的生存壓力並不大,所以人均資源較為寬鬆,所以靠山吃山的固態思維自始至終無法改變,所以人的生活進步就變的很小,因生存壓力小
5. 河西走廊在國家堅持了這麼多年的開發後,我舉個例子,玉門已經放棄了,不再作為地級市發展,也不做投資和規劃性發展,so,樓上的很多圖片,只是圖片而已
6. 河西走廊的今天確實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比古代如何,沒有史料,或者我沒有看到,所以,無法比較

第三、招噴的題外話
1. 上圖很多照片是張掖的濕地公園,成書記把未來多少年的稅收花完不是讓大家來晒圖片的,是希望鼓舞張掖人民的信心的,也不代表整體環境
2. 金昌的垃圾桶都是在地下的,踩一下就打開,難道真是為了秀科技嗎?回答的時候能不能不要避重就輕!
3. 山丹軍馬場也將要廢棄,走上市場化運營
4. 如果題主的荒涼不僅僅是指自然環境的話,甘肅經濟已經連續幾年穩居全國倒數第一
5. 這邊很多一個縣的年均GDP不如南方一個村
6. 甘肅是西北咽喉,扼守天朝安危,這邊發展經濟,估計上面也沒再想過,政治壓倒一切!
7. 文化底蘊沒的說,現在的很多方言里還夾雜著秦語,但是經濟不行,無法展示,傳播,發揚,市場化。
8. 但是這邊的人比較有規矩,有底線,全局放眼來說,甘肅人淳樸,厚道這是毋庸置疑的!這裡的人情,真的是人情,何止有味道,還有肉呢!
9. 甘肅人兩大缺點,我自己主觀總結的,不代表整體性,一是沒有知恥而後勇的認知,極其好面子,只要有人說甘肅,就像逆了龍鱗一樣,奮起而攻之,這在心理學上好像叫群體缺失效應吧;其二,散漫,沒錯,散漫!散漫到因為散漫而不團結的地步
10. 河西地區至今無法形成真正的工業社會,環境在這麼多年的治理下,確實好了很多,不過南方的朋友們,可能還是不習慣的
11. 講真,很多答主怕是沒去過幾個地方吧,或者是去了也是到此一游的瀟洒,自由市場,城中村,野外,三不管地區都沒涉足過吧,工廠,村落,CBD都沒有調查過吧,不帶歧義,就是提醒
備註:我本人就是蘭州的,不是外地來黑的,我獨黑黑,與人嘿嘿,孰黑!


隨意感受

上面幾張圖是去甘南的時候拍的
下面這張是我大蘭州的官灘溝


河西走廊的東段自古以來就是富庶地區,數個割據軍閥佔領,舉一個北魏滅北涼的的例子吧。

記得《魏書》記載,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欲征北涼,當然重點是進攻北涼的政治中心姑臧(武威),當時經常出使北涼的尚書李順被收買,極力勸阻拓跋燾不要進攻,謊稱「去城百里之內,赤地無草,又不任久停軍馬。」(《魏書·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傳》)。

當時北魏重臣崔浩進行了一次精彩的反駁——"漢書地理志稱:"涼州之畜,為天下饒。"若無水草,何以畜牧?又漢人為居,終不於無水草之地築城郭、立郡縣也。又雪之消液,纔不斂塵,何得通渠引漕,溉灌數百萬頃乎?此言大詆誣於人矣。"

當拓跋燾進攻北涼,沮渠牧犍率大臣在姑臧向北魏軍隊投降,真如崔浩判斷的一樣——「世祖從浩議。及至姑臧,甚豐水草。」(《魏書·李順傳》),而且當地不但水草豐盛,經濟發展水平也很高——「收其城內戶口二十餘萬,倉庫珍寶不可稱計。(《魏書·世祖紀上》)」當然,李順也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代價,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被處決掉了。


推薦閱讀:

古代出現過什麼比較匪夷所思的稅?
花木蘭是中原人嗎?
花木蘭是不是中國女漢子第一人?
有哪些在歷史記載上語焉不詳甚至沒有提及的細節值得我們腦洞大開?
為何唐代以前單字名較多,而之後兩字名就逐漸占多數?

TAG:歷史 | 地理 | 氣候 | 歷史地理學 | 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