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女生抱團行為?
從初中一路到大學,發現大部分女生總是採取2~6個人不等的形式,同進同出,參加同樣的社團,選同樣的課,體育課做配對練習,集體吃飯等。但是在這些小團體中,很難保持長期(5年以上)的友誼感情,那麼她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只是因為不想落單嗎?
反對票數最高的答案,我覺得這個問題用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並不恰當,用社會心理學會好一點。
那麼我來回答題主:
一、首先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闡述她們抱團的原因。
群體可以給人提供有用的服務(幫朋友帶飯),滿足個人需求(減少孤獨感),獎勵我們(生日禮物),提供信息(八卦消息),增強自尊(我有很多朋友),並給我們一種身份,形成認同。而題主舉例的群體最重要的群體表現是【群體思維】:
為了維持群體的和諧,群體成員削弱了決策能力並且避免做出現實的評價。群體思維會發生是因為群體成員之間互相激發,提高自己的自尊心,促進一致性,尤其是在面臨壓力的時候。
比如題主所說,選同樣的社團和課程,一起吃飯,這都是群體思維的體現。
費斯丁格的社會實在性觀點指出:
當人們對自己的態度和意見正確與否的判斷無確定標準時,往往將周圍其他人的態度、一件或行動作為暫時性判斷標準,以使自己的認識與周圍人保持一致。
換句話說,她們抱團可以解釋為這樣可以避免自己做出一些可能錯誤的決定,因為她們相信群體的決策能力要高於自己。
二、這個群體為什麼會上一樣的課去一樣的社團?
我想【從眾心理】可以很好地解釋,保持與其他人一致是為了滿足以下需求:
(1)與大家保持一致以實現團體目標。
(2)取得團體中其他成員的好感。
(3)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現狀。
(4)不願意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壓力。
社會心理學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從眾的行為基本動因有三種:
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被喜歡和接受;減緩群體壓力。
三、為什麼這種關係有時只會持續五六年?
因為每當人們出現變故(如升學、參加工作、遷移、結婚等等),都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和身邊的群體。【社會同一性理論】的觀點是:
人們不斷地把自己的群體與其他群體相比較。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注意力總是更多地集中在兩個群體之間的差異而不是相似之處,因此可能會被外群體的特點所吸引或對自己在內群體的身份或對內群體的群體契約和規範產生質疑,從而改變自己的群體。而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因為加入一個新的群體、融入一個新的群體、習慣一個新的群體直到失去興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可能會表現為題主所說群體持續時間為五年左右。
四、另外由於學校是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所以學校中的人際交往頻率和密度遠遠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因此這種群體在學校內形成的可能要高於社會,我想這個不難理解。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說,根據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階段發展理論,從13歲到20歲左右青春期這段時期,人的主要社會心理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也就是決定我是誰,我在這個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在這個時期,父母長輩對人的影響力逐漸退居二線,而青少年與同輩的關係此時成為他們人生的重心。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追求團體歸屬感,通過自己所屬的團體來定義自己,並根據同輩團體的規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這樣的團體在當事人進入成年早期,發展心理任務轉向親密關係時,多數就會在更親密的密友或戀愛關係的影響下自然解體。在這段時間與同齡人相處不順利或沒有找到自己的團體歸屬的人則有可能產生角色混淆,即感覺自己在社會上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應該擔任什麼角色。
這個發展心理階段不因國別、民族、性別有太大變化,至多由於社會條件、文化和個人特質,有時候年齡範圍可能會推前些或錯後些(比如可能現在中學課業太重,學生根本沒時間進行社會交際,那麼他們就可能到大學才有機會去發展這方面)。男性和女性此時的行為本質驅動都是一樣的,都會抱團(實際上就是尋找團體歸屬感和角色定位),只是由於文化影響可能表現型不同。女性更多的表現可能是如上所述,而男性則可能是參加球隊、共同興趣愛好、甚至可能是通過結成小黑幫來體現的。謝邀!
抱團行為的人,更多的出於安全需要結合在一起形成聯盟,在心理發育階段上,她們處於分離個體化未完成的狀態,過多的依賴而缺少獨立性。
由於內在強烈的依賴感,所以往往不敢表達對於同夥的負面情緒,因為在這些人看來,當對別人表達攻擊時,別人會離她們而去,而後者是她們最恐懼的情景。如果不能夠表達與消化那些在關係中的負面情感,無論是友誼或愛情,均會以激烈的或突然中斷的方式來結束關係。所以一旦聯盟需要消失之後,她們自然會離開對方,以疏遠與冷漠的方式去表達累積起來的不滿。
抱團行為的人,對周圍世界存在一種不信任感,對團伙中的成員則以完全的信任去壓抑潛在的不信任。她們會把潛在的敵意投射到外界的他人,去攻擊與傷害那些不屬於同夥的弱者。黑社會組織中的黑幫成員,對首領言聽計從,對敵人恨之入骨並相當殘忍,他們以一種偏執分裂的方式,把世界或人分成好壞的兩部分。所以這些人往往比較狹隘、封閉、淺薄,過多安全的關注讓她們無法專註於學習或事業中,為此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與時間。
在幼時成長經歷中,這些人往往缺乏安全穩定的撫養者或撫養環境,所以無法內化一個穩定而安全的客體影像(好母親的形象)。因此在人際關係中,她們特別需要別人的存在,即使為此而委屈求全。一個女子,以非常謙卑的態度與男友相處,從不敢跟男友表達憤怒,因為她特別需要外在的他人的存在,以應對缺少穩定的內在客體而產生的強烈恐懼。鄙人雖沒有在心理學上有太多造詣,但還有有些經歷想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就我二十來年讀書經歷,男生有抱團類似行為的,和女生抱團有本質的不同。就像哥們和閨蜜給人的感覺會差的很遠,就一些聽聞,閨蜜之間很話題和行為很開放甚至猥瑣(當然,我在對某些女生關於這個觀點的求證中中得到過肯定的回答)女性的抱團行為通常給人感覺"黏",就我觀察以及詢問室友見過的類似例子中,得出的同一個特點就是"當時好得跟一個人似的,畢業後就不咋樣了",而且通常她們都是室友。
我現在的大學同學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幾個人通常一起行動,雖然我對這幾個人沒有一個有好感,但不巧我寢室有一位哥們兒和她們宿舍一位是戀人關係。所以後來了解到其中一個學霸經常幫助其他幾位作弊,其他幾位績點虛高。與這種抱團的女生談戀愛通常是讓人噁心的——"我們宿舍想吃XX""我們宿舍想那份作業",你會發現你是在和一個宿舍談戀愛而不是一個人。要求的提出者給出的信息是"不是為我一個人這麼做的"其他人的想法更接近"反正是給一個宿舍的,我一個人也不欠什麼人情",你得到的僅僅是和一個女生戀愛的精神收益,但你要付出的通常要高於平均成本的,而且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學校女生節的時候會有女生寫紙條寫想讓男生完成的願望,少數想被完成的願望可以概括為"幫我們寢室打水""幫我們寢室佔座",我認為這是不道德且惡毒的,令人欣慰的是這種願望通常到了最後都無人問津(笑)。
所以女生抱團的行為,我個人人為還是出於利益。或者說,因為女性相對男性缺乏安全感,且作為一個團體生活學習會相對有優勢。(可以參考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從這一點上而言,我覺得女性報團成這樣而並非男性應該是源於女性的抱團邊際報酬在2至6人內都是高於邊際成本的)
而這種團體的產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學習而非志同道合,所以也不難解釋為什麼這種團體的維持期限通常在題主所言的時間範圍內。女人都喜歡相互攀比。小時候比各自的爹,上學了比誰美,結了婚比老公,懷了孕比孩子,成婆婆了比媳婦女婿,當奶奶了比孫兒孫女。
倘若不抱團,她們跟誰比?
【姐妹淘的秘密】
我認為,從「生物學角度」解釋,更有助於深刻理解「女生抱團」現象。
【一】本能
生物個體的兩大原始本能:
1.生存;
2.繁衍。
【二】生存
為了確保生存,生物個體需要達成兩項目標:
1.避害(被天敵狩獵、被同類殘殺、風雨雷電等天災、飢餓中毒等非正常死亡、致傷致殘等)
2.續命(獲得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的能量來源,即廣泛意義上的食物,包括飲用水)
與男性相比,女性由於先天原因,在體力特徵上弱於男性,「抱團」可以增強抵禦災害的能力,提高每個個體的存活幾率。
例如,結伴而行,遇到一般野獸可以共同抵抗;分享沼澤、懸崖、毒草地理位置的信息,減少意外發生,屬於「避害」;
分享蔬菜、果仁等食物來源;分工製作生產工具;照顧受傷、生病的同伴,屬於「續命」。
這一部分知友們提到的很多,不再贅述。
【三】繁衍(上)
為了確保種群和DNA的延續,生物需要通過交配產生後代,完成繁衍。
對於雌性而言,有兩項目標是至關重要的:
1.屏蔽並拒絕暗弱雄性的追求;
2.甄選並獲得優異雄性的青睞。
「抱團」可以大大降低被暗弱雄性偷襲、強行實施交配的可能,還可以通過信息共享識別出暗弱雄性個體(黑名單),達成第1項目標;
「抱團」同樣可以通過信息共享發現優異雄性個體(白名單);此外,「抱團」還具備 甄選機制 ——
a.「抱團」為雄性接觸雌性設置了障礙;
b.個體可以通過加入團體而增加社交價值;
c.團體成員可以提供參考意見。
綜上,實力不足的雄性,要麼知難而退,要麼被輕易甄選出、進而淘汰。
【四】繁衍(下)
前三節主要講的是「合作」,其中上一節提到「抱團」解決了 排除暗弱雄性 的問題,但還有一個問題沒解決:
如何獲得優異雄性?
誠然,信息分享大大增加了獲得優異雄性情報的幾率,但也同時增加了「潛在競爭者」的數量。
通過「抱團」,可以實現對優異雌性的監視、控制、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贏得優異雄性爭奪戰的機會。
畢竟,身處由男性主導的社會,把優異的雄性個體搶到手,再通過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將稀缺異性資源壟斷,幾乎等於同時滿足【生存】和【繁衍】兩大本能,如此巨大的誘惑,也就不難解釋屢屢上演的「好姐妹反目成仇、閨蜜變小三」的經典橋段了吧。
來自百度百科,啦啦隊效應。
理論來源
美國電視劇《老爸老媽的浪漫史》(How I Met Your Mother)劇中人物巴尼·斯廷森(Barney Stinson)最先創造了「拉拉隊效應」一詞。[1]
他在劇中說,拉拉隊效應就是女生看起來「很辣」,但只限於團體中,單獨看就不覺得。如果把團體中的每個人挑出來看,實際上反而沒吸引力,因為缺點會變得更明顯。就是當你被朋友圍繞時,會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學家Drew Walker與Edward Vul驗證,因為當我們看一群人時,傾向把大家的臉部特徵」平均」,看其中一人時也會覺得比起只看他一人時更」平均」。
3成因分析
心理學家華克((Drew Walker)分析認為,「普通的臉孔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可能是因為不好看的特徵自動平均化了。」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人們對團體中成員的長相有個平均的印象。有的人可能單獨看時不討喜,但是放到群體之中就沒那麼顯眼了,因為此時人們的注意力可能被平均到每個成員身上而不是特定在某個人身上。
4實證檢驗編輯
為了測試拉拉隊效應,研究人員找來130多名大學生進行5項實驗,將他們的合照和單獨照通過順序和隨機的方式呈現在受試者面前,讓受試者觀看並評比照片人物的吸引力。結果顯示,不論照片中是男是女,整體看起來,人在團體中的吸引力分數,會高於獨自出現時的分數約2%。
Walker與Vul懷疑,這樣的平均臉吸引力,與我們傾向把一群物件視為「整體」,可能就支持了「啦啦隊效應」這個想法。於是他們便找來了超過130位大學生,做了五組實驗來驗證。[2]
前兩個實驗,他們選了男生或女生的合照各100張,每張有不同的三個男生或女生,他們有時會以合照方式呈現,有時會獨立出現,受試者則要評斷他們的吸引力。同一張臉單獨先出現或合照先出現的順序為隨機,而每位受試者總共會對300位女生(實驗1)或男生(實驗2)評斷他們各自,與出現在合照時的吸引力。
結果顯示,不論照片中是男生或女生,在受試者間其實有很大的差異,不過整體看起來,人在合照中的吸引力分數,會高於獨自出現的分數。
在實驗4,Walker與Vul想在嘗試,若不是合照,只是把臉照擺放在一起比較吸引力是否會有類似的結果。他們將實驗1中合照的每張臉獨立出來,比較當獨自出現,或隨機與另外三人、八人、十五人擺放在一起時(這些人的臉部照片被拼成2×2, 3×3,4×4的正方形),吸引力是否有改變。結果顯示,多張臉一起出現時的個人吸引力分數,比起獨自一張臉出現的吸引力分數仍比較高。
Walker與Vul在這樣的結果發現了這樣的細微差異:「如果平均後的臉,因為那些不吸引人的特徵被『平均』掉而變得較具吸引力,那有互補臉部特徵的個人同在一起時──例如有人眼睛較寬有人眼睛較窄──比起他們獨自出現時,便有較好的提升吸引力優勢。」[3]
研究發現,整體而言,受試者認為照片人物在合照中比獨照好看,無論照片人物是男還是女,吸引力約提升2%。[4-5]
5理論應用編輯
任何一個團體,都有類似的現象。一群人出去,通常比一個人要好。對大部分人來說,良好的社會關係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部分,生活質量和個人魅力值會因社會關係發生改變。而變美麗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當加入一個朋友圈子後,參與者的不安和緊張會緩和,微笑會變得自然,身體也會放鬆。在朋友圈中,參與者看上去更有吸引力,不僅是因為長相得到了平均化的彌補,更是因為參與者在團體中更加開心自在。
參加社交活動或者結伴出去旅遊。那些屢次相親失敗的男女,可將相親活動安排在團體聚會中。當身處團體時,也許會比獨自一人時更容易贏得對方的好感。
這個理論所適用的範圍並不只是外表而已,還應包括經歷、特長等,在那些無法抱團完成的事件里,比如一對一的面試,不妨展現自身的多重特色、多重經歷,依舊能發揮出「拉拉隊效應」。
高中的班級給了一個最最好的例子。當然,這裡我說的是我的個人看法。我覺得女性青少年時代喜歡抱團,是出於一種「不想看起來被孤立我還是有伴兒」的這種心理。當年高一開學第一天,聽到兩個初中同班但幾乎無交集、如今被分到一個班級的女生商量:「那以後就我們兩個在一起玩了。」 其二:班裡一對所謂的女生「閨蜜」,之間上演了B搶了A男友,A為了保持和B的閨蜜狀態只能默默忍受的事件,而且,B先後搶了兩次男朋友。如此撕逼大戰都不開戰,也讓人醉了。鄙視這種類似的友誼,鄙視這樣的人。
我覺得題主想說的是,很多女生之間分明看不慣對方還抱團找虐是什麼心態?
我想非抱團不可是因為很無聊或者很寂寞,為什麼不能忍受獨處,是因為她內心不夠強大,獨處時一個人的思維也不夠豐富。這並不是貶義,不是說男性天生強大一些,而是男性被要求強大一些,有些做到了,有些人沒做到,崩潰了,相比之下,女生柔弱地抱團,真的起到了很多保護作用。一個很明顯的現象,現在隨便一個人數比較多的大學,大一的適應總有那麼一兩個自殺或殺人的事件,消息通常學校都壓下去的,你們自己感受一下,是不是主角都是男生?
女生們通過抱團更容易把負面的東西排解出去,最賤的表現就是背後說朋友壞話然後合夥排擠一圈中的一人!有事當面好好說不行么,比較成熟的女生團就只是會抱怨一下,我心裡堵著難受你來聽我講講吧。男生死要面子活受罪,性格不主動的大學剛開始沒有看對眼的哥們,什麼都憋心底,一個年級上萬人,於是總有個憋出人命的了,勸各位男生偶爾也放柔弱點,別等到有機會裝醉才說,各位家長對男孩子也多交交心。但也別總瞎BB,變成陸琪真是神煩!
一個人內心不夠強大是件很正常的事,女生抱團過黏互相傷害也出於這個原因,對女生們的期望還是獨立些吧,可不是說某些奇怪的怪阿姨說的那種脫離男性幫助的獨立,而是如果我真把你看做好朋友,我只會與你相近立場,但仍保持獨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而接受男性幫助什麼的,本來就有體力上的差異,接受怎麼了,這個人情就用女生最擅長的知心姐姐術還給他咯。
高中和大學時候我身邊2-6個人抱成團的女生(基本上因為同寢室或者同桌抱起來的),我比較熟悉的那幾個團,有一半的對子畢業之後好多年關係也一直很親密。
不熟悉的畢業後啥情況就不知道了。
這幾年由於微博、朋友圈流行,倒是有機會見識過其實不大熟的單身女生,三五一起出去social,各種一起親密自拍po上微博、朋友圈互相表揚親愛的你好美你好可愛跟你一起玩兒真快樂,沒過幾個月就分道揚鑣-_-……
我能說物以類聚嗎哈哈哈哈哈哈哈遠古時期男性或獨自或三兩結隊獵殺動物,獲得食物,因此男性是更講求配合(圍殺獵物)、效率(野外尋路最近的路徑)和精準的動作(砍殺時要抹獵物的脖子以求一擊致命)等,這些活動過程中都需要保持安靜以免嚇走獵物,但回來後需要對其中的技巧進行交流,以便眾男人能充分掌握,提高下次捕獵的成功率和效率,我認為這些在現代所有男性參與的活動中都能找到縮影。
女性承擔的是營地周圍採摘野果,哺育孩子,由於不知道哪些野果能吃哪些野果有毒,且對於在那個嚴酷的環境,孩子不一定能長大,對於哺育的技巧也是需要溝通的,另外傳八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隔離對整個團體有害的人。zhihu之前有篇文章論述過,不過我手頭找不到了。(大致是八卦流言傳播時眾人會遠離那個對象,而如果是真的,那就有效的保護了群體,如果是假的,時間也會證明,只是比較憋屈)
不過我想最重要的,恐怕是她們時間太多了。
另外有個報告說女性語言區域較男性發達及活躍,但我找不到來源了。
講一件小事:很多年前,有一天我在路邊等公交車,車遲遲不來,於是無聊之下就觀察起了身邊的兩個女生。因為她倆一直在講話,從交談的內容中我了解到,這兩人是一起逛完街在等車。貌似比較親密的樣子,但說的話都說互相對對方有輕微的指責,埋怨對方讓自己吃虧了啥的,不斷地討論著逛街中發生的點點滴滴,從她們的對話中,我真的覺得這兩人不是有共同愛好,逛街都逛不到一起的人,那種互相嫌惡的表情我都看出來了啊,但是,她倆還是顯得是一夥的樣子(應該不是一對吧,看著不像),當時邊上的我就納悶得五體投地,既然都這樣了,為什麼還要一起逛街呢???這究竟是圖了個啥呢?生活中貌似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吃飯、散步什麼的,都必須要找別人一起才行。 ps 我上學的時候,周圍女生宿舍很少有抱團行動的,可能也是因為專業分散,但大家都是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做,恰好可以一起吃飯、打水、洗澡了,就一起去,不強求。
因為心靈上比較相通吧 想法都差不多 共享小秘密 討論感興趣的話題
人都怕寂寞 只不過女性更喜歡通過社交緩解寂寞而已
- 因為雄性動物的遺傳策略是「廣種薄收」,所以雄性動物之間是競爭關係,自己在某個雌性動物體內「播種」後,就不希望其他雄性動物來播種。
- 雌性動物的遺傳策略是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以便讓自己生下的孩子長大。所以女性傾向於找一個資源比較豐富的男性(錢、權、能力等等)做配偶,並和周圍的人搞好關係,通過聊天,或共同做一些事。所以在單位內,經常看到女同事們聚一起閑聊,去廁所都要幾個人一起去。
我不喜歡抱團。但總被抱團,因為周圍的其他女生似乎都非常喜歡抱團,追求同出同進。後來我漸漸發現,價值觀不同真沒法交流,有些人註定只能成為你的朋友,而不是好朋友。我離開抱團小團體的方法就是開始拒絕。對於一起吃飯,一起洗澡,一起…的提議,我都慢慢拒絕。今天被指責說我太殘忍,一個女生對我說你對我太殘忍了,對於這種狀況我也有些無奈。但我堅持最好的友誼是你懂我,我懂你,與時間空間的距離沒有關係。這種友誼不需要用抱團的方式去加固。不抱團從來不代表沒朋友。關於一個人,比如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自習,我覺得沒問題。對於那些做什麼事都要人陪的姑娘,到一個新環境第一件事是抱團的,我只想說各人有個人的活法。
我交往過,喜歡過的女生都是獨來獨往的女孩子.總覺得這樣的女孩子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她們知道男人的危險,所以抱團,卻忽視了身旁的女人害人起來更危險。
1)DNA上來說,很久以前遠古時代,女性以前的社會角色是在家看家看孩子種莊稼,女人需要集合小團體來一起勞動共享信息;2)心理角度說,女性習慣於用傾訴共享來進行心態調節; 3)中國女生,外國女生都一樣啊
說起來大概是一種害怕落單的心理吧。
從小學到大學,基本女生都是抱團行動的,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一起去買東西,甚至一起上廁所。。
如果沒有同伴,會顯得格外的彆扭,會遭到別人同情的目光。
這樣的話,內心要稍微強大一點才能不介意吧。
個人的一點體會。事實上,大學期間很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自一人,對於某種同情的目光,早已習慣。
我覺得分兩種情況吧。一種是自願的,因為關係處的好,所以抱團,另一種則是被迫的,因為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而假裝是好朋友。前一種很簡單,女生都喜歡小圈子式的交友,會有因為是好朋友所以幹什麼都要一起的思維模式,而且其中尤以宿舍為單位結成的小團體最為明顯。而後一種則很好理解,從眾效應,因為別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即使你不喜歡,也會勉強自己和她們一起,因為其他人會說,你看,這個人是不是不合群啊,是不是孤僻呀,是不是脾氣臭啊,是不是太小氣啊等等就往你的道德品質去了,所以很多女生會害怕這樣而假裝抱團。這大概也與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偏向有關,很喜歡從你是自己一個人還是和別人一起來判斷對你的看法,而如果是後一種的話,即使大學裡表面看著處的非常好,以後還會聯繫嗎。滾蛋吧,估計老死不相往來的會比較多。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不高興就花錢,從心理學怎麼解釋?
※有哪些心理學效應可以運用在生活中?
※心理學最後會變成生理學嗎?
※為什麼作弊會讓人比公平競爭下心裡更爽?
※人是否必須愛國?
TAG: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