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到發達國家工作或移民,即使過得平淡,遠離親友,仍然義無反顧?

之前看到一個很熱的問題: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到北上廣深打拚,即使過得異常艱苦,遠離親人,仍然義無反顧?個人覺得這個話題反映了年輕人於國內的一種狀態,其實還有很多人羨慕和願意去國外的

由於曾經在歐留學,在國外接觸了很多正在移民和在國外生活工作的人,我也一直在思考在國內發展和國外發展的利弊,所以想問問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補充--------------------------
謝謝大家的回答和關注,我認真看完了所有回答,收穫蠻多的

我發現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很難,提問題也很辛苦
這本是曾經遇到的一個選擇問題,目的不是要大家幫我做決定,只是想看看別人都有什麼理解,或許對我,對別人有幫助。我無意引起價值觀的偏見,我希望它是一個開放的話題

我對該問題的看法不便在此處列出,說說題外話
當看到和我價值觀不一樣的看法時,總是感觸更多
女朋友教我寬容。接觸到不一樣的價值觀,不要排擠,存在即合理,試圖理解,真的會發現很多以前疏漏了一些因素。思考思考,殺死過去的自己,即是成長


決定移民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內外的階層變化。

這篇文章中,暫且把「國外」定義為歐美髮達國家。

1.中下階層的上升通道:在國內,處於中產以下,經濟壓力較大,婚戀市場無優勢的一部分人群,去了國外,讀書鍍金,有實力又肯努力的,可以成為年薪5萬美元的白領,或年薪10萬美元的碼農,可以進入美國的中產階層。這一部分人,移民願望非常強烈。

2. 中產階級的平移bonus:在國內,處於中產的人,去國外,通常屬於階層平移。獲得的是:更自由的環境,更安全的食品,相對輕鬆的工作狀態…這一部分人,移民願望中等,屬於bonus。

3. 中上層階級的儲備:在國內,處於上層階級的人,家庭有一定的資源積累、經濟實力,自己在國內會創造更大價值,有更多的自我實現空間,有更高社會認同度…去國外,通常就會面對階層下移的可能性。在國內有更多親朋好友,何必忍受國外的孤獨?在國內可以開創公司,政府關係熟門熟路,何必適應國外的流程?在國內一年幾十萬-幾百萬rmb收入,何必在國外為人打工,拿幾萬美元平均薪水?這部分人,通常不會有移民願望(除非面臨危險,或想為自己留後路),但他們會在國內外同時配置房產,兩邊都作養老打算,送子女出國讀初高中及大學,但在國內創造社會價值,享受相對輕易的自我實現。

然而,個體與個體不同。也有上層階級的家庭成員,心懷田園夢想,想要遠離權力中心;也有出身貧寒的有志之士,不願安穩度日,獨善其身,回國掀起自己的壯闊波瀾;也有為愛情,逆著內心愿望做決定的;也有為事業,不得不做相反選擇的,比如建築在美國不景氣,生化在美國不好找,藝術在國內未成形,等。

同時,時代與時代不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很多人對未來中國二十年經濟發展很看好,他們開始帶孩子回國,接受中國教育。各國情況不再同於幾十年前,離開中國=自救,當時在國外刷盤子都比在國內做官要好。然而近二十年,國內外形勢,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

最好的狀態,當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喜歡的工作,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在喜歡的城市生活,去喜歡的地方旅遊,在喜歡的學校讀書。

做到以上每一點,都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傑出的思考能力,強大的執行力,以及經濟基礎。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一心想從一個地方逃離,覺得離開這裡,去哪裡都好,通常會在新地方忍受預料不到的辛苦,然後打碎牙往肚裡咽,陷入自欺欺人的狀態。


說到底,國家或城市,只是生活的空間。你真實獲得的,是生活的本質。決定生活本質的,第一是資源,第二是心智。


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生活中思考的問題並無大的差異:
是否選擇一家公司,是否繼續讀書深造,是否買房,是否辭職,是否結婚生子,是否送子女去私校,是否幫子女請更貴的鋼琴老師…


生活的質量高低和滿意程度,都關乎資源和心智。這兩者確保的話,在哪裡生活都是一樣的。


這是一個關於善和冷漠的故事。


部分內容引自Nash的學生及朋友李主泉的文章:http://tieba.baidu.com/p/680853068;以及楊義成_百度百科


在我上高中的時候,有一位教我的美國外教叫做 @Nash Dean 。

2005年9月一個晚上,Nash出去散步,在一個工廠門口遇見了一個賣甘蔗的男孩,那時候工廠下班,很多工人出來買水果吃夜宵。Nash看了半響,直接走上去,拿起兩根甘蔗吆喝了起來。男孩一看這個老外大叔不是買甘蔗的,急忙要阻止他。Nash用手勢和一些蹩腳的中文跟男孩比划了半天,又繼續拿著甘蔗吆喝。工廠的工人都沒見過老外賣甘蔗,一下子都上來圍觀。男孩當時就愣了,眾人都在圍觀,但是卻沒有幾個買的,那天晚上只賣了幾根甘蔗。


第二天晚上,男孩又到工廠門口賣甘蔗,沒想到Nash又來了。男孩正想讓他滾蛋,Nash卻開口用剛練過中文對他說,你跟我回家學英語吧。男孩說,神經病啊。推著車子準備走人,賣甘蔗哪裡還要學什麼英語啊。Nash上去又把他攔住了,又抓起兩根甘蔗又開始吆喝。工廠工人發現又是昨天的老外,也不覺得新鮮了,很多都上來買甘蔗,那天男孩生意很好。


後來Nash隔三差五就去工廠門口找男孩幫他賣甘蔗,連比帶劃跟男孩的父母說,讓男孩去他家跟他學英語,說他可以負責男孩的食宿,教他學習,以後找到一份好工作,不用再賣甘蔗。


這樣說了一個月,男孩的父母終於同意了。男孩跟Nash回家跟學習,剛開始是中文的歷史、數學、科學書,後來硬著頭皮讀了很多英文書。

這個男孩跟著Nash學習了三年,在Nash的朋友資助下考了托福,後來成功到了美國留學。這個男孩的名字叫楊義成。


Nash在深圳租了一個很大的房子,兩個大房間裡面各放了三張上下鋪的木床,然後從街頭上收留的童工、乞丐和流浪兒童。Nash給他們買了新的衣服,教他們英語,給他們講課,還給他們買了電腦,教他們使用電腦自學。他沒有孩子,就把這些孩子當做親生的孩子一樣去關愛。


有一次,Nash出去上課的時候,有個孩子帶著外面的人回家,把Nash給孩子們買的電腦、電視機等都偷了。


Nash回到被洗劫一空的家裡,很平靜地說,「If we can give a little love, we can change their lives.」


在一片狼藉的家裡,他又重新開始。


他又走到街頭上,把一個個年幼卻沒有教育機會的兒童帶回家,為他們提供教育。

有一次Nash帶我出去吃飯,在天橋上遇到一個乞丐,雙腿已經殘廢,蓬頭垢面,趴在一個板車上,看上去只有十幾歲。Nash看到直接就走上去,示意讓我做翻譯,問他多少歲,叫什麼名字。那個乞丐見到老外很害怕,一直看著地上,兩隻手緊張地抓在一起,在地上搓下了很多的泥疙瘩。Nash伸手去撫摸那個乞丐,讓他不至於害怕,跟他說和我們回家。


差不多有半個小時,不少走過的路人駐足圍觀,我至今忘不了路人的神情——一臉的奇怪而鄙夷,發出嘖嘖嘖幾句評論,丟下一兩個硬幣轉身便走了。


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就是那個乞丐。


Nash說,給錢給乞丐其實是害了他們,真正的幫助是帶他們離開街頭,給他們提供教育,給他們能夠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技能。


Nash在中國一直在踐行著這句話,在中國的5年里,他為將近150個這樣的孩子提供過幫助。


而他幫助的最後一個孩子叫Phoenix。2008年十月,Nash在深圳的一個街道角落發現了快要死去的Phoenix。在那過後沒多久,Nash就再也沒回到過中國。


直到現在,每次Nash跟我提起Phoenix,都會老淚縱橫。


Nash發現Phoenix的時候,Phoenix正蜷縮在街道的角落裡面,又冷又餓,全身髒兮兮的,沾滿污垢,發出很難聞的臭味,他的身體極其虛弱,已經奄奄一息了。Nash馬上上去想把他救回家。但是Phoenix全身惡臭,他的衣服內全是他自己排泄的糞便,已經變干成塊,渾身上下都是排泄物和食物殘渣,黏在衣服上已經開始腐爛,一頭髒亂的頭髮發垂在地上,嘴巴長得很大貼著地面,似乎連呼吸的力氣都沒有了。


不知道Phoenix被遺棄在街頭有多長時間,不知道他受到了多大的刺激,也不知道受到多少辛酸和非人的待遇,只是Nash把Phoenix救回去後,他已經不會說話了。

Phoenix全身就像一堆散架的木柴,身體的虛弱的走幾米遠就必須蹲下來休息一會兒,非常瘦弱,幾乎是皮包骨。他看上去已經二十幾歲,但卻像個兩歲的小孩,基本上什麼都不會,連行走都已經不能,很難想像他是身體是多麼虛弱。也很難想像Nash用了多少的忍耐力和耐心,把Phoenix抱回了家,把他的衣服脫掉,幫他洗掉身上的污垢,幫他剪掉蓬亂的頭髮,幫他剪去扭曲的指甲。


Nash和李主泉及他的一個學生Jay開始在家裡悉心地照顧他,每天早上會把Phoenix叫醒,幫他起床,帶他去洗澡。Phoenix洗澡需要一個人在身邊,要哄他把衣服脫掉,他不會開水龍頭,也不會自己擠洗髮水,不會擦背。Nash和Jay必須手把手教他,幫助他把澡洗好。Phoenix也不會刷牙,經常會把刷牙水喝下去,Nash想了個辦法,在刷牙之前給他喝足量的水,這樣他才不會把牙膏水吞下去了。

Nash給他喂流食讓他能夠消化,喂完後會讓Phoenix坐在沙發上給他披上毛毯讓他看電視,因為他身體虛弱怕冷,Nash還會在他旁邊放一個電爐。雖然他不說話,但他偶爾看著看著電視也會一個人笑起來。


Phoenix不會控制自己的排泄,他需要定時去小便,每天晚上李主泉或Jay都要在半夜三點左右叫醒他,帶他去上洗手間。他身體很虛弱,內消化系統不正常,拉大便要拉幾小時才拉的出來,而且不能自己控制。每次大便要攙他到陽台,讓他慢慢蹲下來,下面給墊上幾張報紙,讓他拉在報紙上。Nash會陪他一起蹲下,哄他給他撫摸,幫助他放鬆,讓他早點拉出來。


Nash每次給我回憶起這些場景都會落淚。他說Phoenix還是一個孩子,他來到這個世上從來都沒有感受過溫暖。


Phoenix不會說話,但是他的內心依然無時無刻在感受著。Nash經常會和Phoenix講話,像一個慈祥的父親一樣撫摩Phoenix的頭髮,試圖驅走他心中的恐懼和冰冷,Phoenix也似乎能聽懂。每天晚上Nash也會陪著他,讓他不害怕,親吻他的額頭哄他入睡。

有一次,Nash撫摸著Phoenix的頭髮,跟他講話,突然之間,兩滴晶瑩的眼淚就從Phoenix眼眶滑落,流過兩行清晰的淚痕,那一瞬間, Phoenix目光中流露出了他所遭受過的辛酸和痛苦,眼淚奪眶而出。儘管Phoenix忘記了怎麼說話,但是「He can feel it」。

Nash和Jay照顧了Phoenix三個月,他慢慢地學會了用勺子和擦桌子。Nash經常會帶著Phoenix去散步,儘管走了不到二十米走他就要蹲下來休息,但比他原來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Nash依然會陪著他蹲下來,給他安撫和鼓勵,讓他堅持再多走一段,幫助他康復。

直到後來,Nash在中國的簽證快到期了。


Nash需要回美國重新續簽簽證。他想要收養Phoenix,讓他成為美國公民,帶著他一起回美國。他四處向律師還有政府的人員打聽。但是無論流程和手續都太過於麻煩。


簽證到期迫在眉睫,但是Nash肯定趕不及了,他乞求、哭訴甚至咒罵想要申請延長簽證,最終都沒有獲得批准。他的簽證過期了,並且逾期居留了在國內。


Nash因此被收押在拘留所7天,接著他被遣返,被永久驅逐出中國。


Nash在中國5年,他對幾乎每一個認識的人都說,

他是一個中國人,


中國是他的故鄉。


他熱愛中國。


他放不下那些孩子們。


但是,他再也沒能回到中國。


故事到這裡,就要接近尾聲了。

為什麼我願意到國外工作移民?為什麼即使過得平淡遠離親友,仍然義無反顧?


因為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中國。


Nash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他和五毛與嘴炮最大的區別在於,他情願為了這個國家做出犧牲,而後者卻未必。


然而他熱愛這個國家,但這個國家卻未必愛他。

他最後的結局是被他愛的國驅逐出境。


--------------------------------------------------------------------------------------------------------

Nash後來從美國輾轉到越南,又到了柬埔寨。在柬埔寨暹粒,他又再一次地重新開始。他租了一棟宅子,收留了15個越南柬埔寨的孩子。



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Phoenix,Nash給他認識的所有人都發了郵件,懇求他們救救Phoenix。


Phoenix在深圳福利院沒多久,就被轉移到了化州福利院,在廣東西部一個偏僻的城市。


去年我經過很多的詢問找到那裡,去到化州去探訪了Phoenix。


工作人員帶著Phoenix來見我,看起來瘦弱了很多。

猶豫了很久,還是把Phoenix在化州的照片貼在這裡。

我說,我認識這個孩子,他是從深圳福利院轉過來的,一位美國人委託我把他帶走。

工作人員說,你必須要到深圳福利院開證明,還要用戶口本或者身份證證明你和他的關係,我們只是負責收留他的,其他的事情我們不了解。


我一個走了,心裡很複雜。

這一年來,我找了各種途徑想給Phoenix上一個戶口,但是都沒有結果。


Nash在柬埔寨依然聯繫國內各種朋友在想辦法救助Phoenix,也是沒有結果。


我把這個故事寫在知乎,是希望有人能夠幫助到Phoenix。這裡是更大的世界。


Phoenix希望能夠回到Nash的身邊。


謝謝大家。

Phoenix需要一個戶口本,和一個護照,這樣他就可以到柬埔寨,Nash將會在那裡給他辦理領養手續。沒有人知道Phoenix是否超過了法定收養年齡,但是他的智力只有3歲水平,沒有行為能力,Nash為此收養進行特別的堅持。


Nash並非聖人,他因為想收養Phoenix而觸犯了中國的法律,逾期居留在了中國。


他是一位獨特的老師,自從認識他以來,我們一直保持郵件聯繫,他教會了我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道理。他正在建立一所致力培養領袖的Quixote University,可以通過他的網站了解更多,如果你能夠為Phoenix提供幫助,請不要猶豫與他聯繫:孺子可教


感謝。

------------------------------------------------ 2014年10月21日 --------------------------------------------------

一位北京青年報的記者向化州福利院探訪得知,

2014年4月14日,Phoenix已經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沒有想到他會以這種方式離開這個國家。

願他在另一個世界安好,無憂無懼。


本人在帝都干過幾年,然後一把年紀出國念書也5年了,應該可以說幾句。

還在武漢念大學的時候,我看著學校年輕的保安和學校超市那些年輕的妹子就在想,他們年輕的時候可以這麼過,可是年紀大了,在大城市裡還能做什麼呢?這樣的收入,這樣的工作經驗,是無法讓他們在這裡紮根的,只能又回老家去。大城市什麼都貴,他們收入卻很低,留在這裡住筒子樓(帝都還有地下室和農民房等),意義何在?我跟同學討論過,不得其解。

後來我自己去了帝都工作,工資當時尚可,那時候也沒有要買房子之類的想法,開銷嘛,宅男你懂的,生活還是很輕鬆。有一次我一時興起去參觀了一下我住處附近(水立方附近)的地下室,然後回來很震驚了一陣子。黑漆漆的一溜房間,昏暗的燈光,非常矮的天花板。有些人家房間沒有關門,目測面積6-8平,有的是一家人住在裡面。衛生間貌似就是兩個,樓道里潮氣混著臭味。出來之後看著不遠處剛剛建好的水立方,我把自己代入了一下他們的生存空間,然後覺得自己根本無法忍受,又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他們留在這裡?比較巧的是小區理髮室裡面有個姑娘就住在那裡,然後我就問了她這個問題。她說她很愛理髮這個工作,但是理髮師卻是個重男輕女的行業(我不知道是否如此),女理髮師很難找工作。她來北京就是希望能夠見識一下大城市的理髮水平,學會本事,去開一家只招女理髮師的理髮店。她說這話的時候很認真,時隔多年我依然可以體會到她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後來看到了「蟻族」的紀錄片,也問過一些收入不高但呆在帝都的朋友,正面的例子幾乎如此,為了自己的某個理想留在這裡(前提:都是20多的年輕人)。但為什麼是帝都,為什麼是大城市?因為他們的選擇很少。留在自己念大學的城市?是個選擇,但國內現在資源的嚴重不平衡依然造成了在當地(非一線城市)毫無人脈的他們機會寥寥。回故鄉?中國除掉三四十個主要城市,大部分還是產業模式落後的地方。大學所學的東西,去了能幹什麼呢?年輕人多少都有自己的憧憬,大多數時候家鄉顯然不是一個可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地方。除掉自己所在地,其他的二三線城市對他們就是0,一片陌生。他們甚至不會知道自己在那裡能否找到一份工作,自然選擇的可能性很小。北上廣深佔據了大量的公司資源,形成了更加完整,層次更多的產業鏈。讓外來的學生們無論什麼檔次的,都有希望找到自己立足之地。各個行業的頂尖人物都在這些地方,只要能留下來,留在他們的身邊,誰知道自己會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即使那種機會微乎其微,也讓他們有了希望。而在經歷不多的時候,希望就會被放大。希望和奢望的區別,其實只在你到底有多了解你期望的東西。很遺憾,對於20出頭的年輕人,指望他們了解很深刻,是不切實際的。

同時,他們在大城市,見識到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知道了更多的東西,逐漸的在那裡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即使你沒有機會去參與那些燈紅酒綠,但眼界已然和以前不同了。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這種吸引力比回老家當個小職員大太多了。他們在大城市的生活,無論高低,都已經把大城市的基因注入了他們的大腦。呆的時間越長,越被習慣的力量束縛,越回不去了。曾經年少輕狂可以不想家。年長了,想念父母,但工作、愛情、孩子的種種擔子一壓,你能輕易談離開,回到一個地方去從0開始嗎?

其實移民也是同樣的情況。無論是因為求學,還是因為對國內的狀況不滿,出國了就踏上了一條和在國內完全不同的路。投入的機會成本,就是以前積累下的人脈、工作經驗、甚至金錢。你在出國的路上走了幾年之後,也會和呆在北上廣深一樣,找不到回頭路了。時間越久越是如此。父母親朋,說不想是假的。可是n年以後再回去,你的位置在哪裡?國內的發展這麼迅速,幾年的變化足以讓你以前的資本消耗殆盡。出國從頭開始好不容易積累了一些東西,回去又清零。從大學畢業出來,到國外留學+生活又回去,一個人最好的年華已經耗的差不多了。任何輕舉妄動都可能讓你的生活無比艱難。除掉一些特殊情況非留海外不可的,其實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都沒有什麼必須留在哪裡的原因。上面所說什麼空氣好、自由什麼的,真心說除非你在國內親身體驗過很黑暗的東西,很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否則你出來之後很可能想法就變了。畢竟海外不是天堂,有他自己的問題,尤其對於我們這樣的外來戶來說。沒有經歷過的東西,最好別想得太美好,尤其是完美。我現在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怎麼才能移民」。我會告訴我的這些朋友,一定要慎重,要有一個實質性的完美理由。如果你想不清楚,你可以出來念書,真正體驗一下當地生活,而不是看天涯看電視。跑出來又迴流,付出的代價真的很大。真的很難回去的時候,又想念國內的種種,其實也是很煎熬的事情。

無論是出國,還是去大城市,過得平淡和遠離父母其實都非當初所願。只是在缺乏經歷的時候,憑藉膚淺的了解和印象做出的選擇,然後靠著一腔熱情撐過前幾年。如果你最後真心發現這裡適合你,恭喜你。如果你最後發現自己其實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那麼一定要早做了斷。信息的不對稱,是讓人盲目選擇和期望的源泉,多和真正體驗過你想要體驗的城市的人交流,認真的思辨的考慮別人的建議,會好很多。一個地方的優勢,未必對你個人有用。

作為一個loser,發展的事情談不上。只能講一講「人」和「城市」的合適不合適,以及為什麼出現明明不合適卻還要選擇呆在特定地方的現象。個人體會,僅供參考。


其實出國工作或者移民和去北上廣打拚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國外生活,最實惠的好處就是:收入高,環境好,過著舒坦(大實話)。

有圖有真相,就給大家晒晒我作為一個研究生學生的居住環境作為例子吧。

租的公寓,一棟獨立的房子分成兩個套件出租。出門是這樣的

租的公寓,一棟獨立的房子分成兩個套件出租。出門是這樣的

春夏天的時候門口會有很多鴨子/鵝?(待考)

春夏天的時候門口會有很多鴨子/鵝?(待考)

冬天是這樣的

冬天是這樣的

夏天在家門口燒烤是這樣的

夏天在家門口燒烤是這樣的

大家對烤肉這麼感興趣,再傳一張更加massive的,看飽你們。。。烤好的肉其實會更加誘人~

大家對烤肉這麼感興趣,再傳一張更加massive的,看飽你們。。。烤好的肉其實會更加誘人~


這是美帝中部的一個大學城。住在這樣的公寓里(我們這是個小城市,環境清幽,社區環境也這是當地比較好的,不便宜,但我和我室友靠讀博的一點工資分房租過生活根本不難),平時上上課,做做研究,周末玩點自己的愛好,在客廳躺一下午看鴨子和噴泉都很舒坦,覺得很幸福。當然你得喜歡這種清幽的環境才行,大城市裡K歌下館子購物會更方便,娛樂的東西更多。畢業之後如果能找到一份靠譜的工作(在美國一般的工作平均年薪4-5萬吧貌似。如果好學校好專業好公司的話,研究生畢業起薪7-8萬一年應該沒什麼問題,當然,各種稅要交掉30%左右),攢幾個月工資就可以貸款買車了。如果能找到合適的伴侶,兩個人都工作的話,攢幾年錢就可以付首付買房了。照片裡面的這種房和社區環境,在這邊30萬美元應該就可以拿下了。生活的壓力相比較國內來說應該是小很多的,這是大實話。

綜合起來,我個人的感受是如果作為學生在國外打拚,只要能努力認真,專業還可以,畢業後混個中產階級的生活還是不太困難的。另外居住環境好,人與人之間客氣禮貌,自由時間多,生活過著輕鬆,這些是很難用錢能換來的。

至於遠離原來的朋友圈子,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國外也能交到新的朋友。而離家遠確實不好辦,逢年過節看一趟父母不容易,現在基本上是一年回國一次吧。以後等工作了年假回國,或者爸媽有時間也飛過來小住一段時間問題也不大。我曾經有過可以回國工作的機會,薪水待遇在國內來說還是不錯的,只是離家也很遠(工作在北方,我父母住在南方),一年估摸著也回不了幾次家,這樣一來不出國的便利就沒了。


題主這個話題可否簡略概括為為什麼你要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開始新生活?

難得我有感觸多說兩句,偏題的話見諒。

我是普通人,與知乎上大多牛人不同,我沒有留學經驗,家裡工人階級,四線城市出身,某高考大省,由於學習一般,沒有畢業於名校,只是個二本。從事的職業也極為普通。

人生最大的遺憾是:
99年我本可以去多倫多讀高中並且已經和多倫多大學某教授(遠房親戚)談好一切擔保出國的留學細節。那時候在我們城市中學生出國極少,基本上我是第一個討論此事。由於家人見識淺薄,此事因我爸一句:女孩子折騰那麼遠做什麼而告終。
否則整個人生也許會不同。

現在作為一個普通人來上海打拚十年,攢了點極為微薄的資產以及背了一屁股貸款。結婚有子家在外環外每天奔波上下班回家就帶孩子。說實話,很辛苦。

在老家雖然父母條件一般,但親戚有很多在當地還是頗有關係網,屢次用舒適安逸誘惑我回去被拒。

所有文藝青年干過的思鄉和後悔想逃避壓力的事情都干過。可惜我是個太普通的人,本質上是一個極理智的人,很少矯情,沒有什麼聞者落淚見者傷心的經歷。

記憶中最誇張的是找租房找不到,自己的房子又被逼退,晚上一個人站在天橋上,看著上海高樓大廈的燈光默默的哭,心想為什麼這麼多燈光沒有一盞燈留給我。其他毫無戲劇性。

我為什麼走到現在還咬牙堅持留在這個城市?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一直鼓勵我走到現在是因為,我希望我的孩子能隨心所欲從事自己愛做的事,我希望我的孩子如知乎上那麼多大拿一樣能出國,能選擇想呆的任何地方。他能不為就業只為興趣讀自己喜歡的書,不為升職只為愛好結識自己想認識的人,懂得很多與謀生無關的技能,然後用極為專業的口吻來知乎為大家解惑傳道。

而不是如我一樣99%情況下只能看著專業的回答羨慕,甚至感慨根本看不懂,然後繼續自己極為平淡的人生。

是的,我終於用了這麼多年終於奮鬥拿到上海戶口買了學區房,我的孩子會比我的起點高。

他終於有可能過上他想經歷(其實是我想經歷的)人生。

我想那些選擇了出國或者大城市的人,會不會有些也如我一樣有著這樣的想法。

畢竟,人生而不平等。

很早之前看過一句話,某西方軍事大拿說的,大意是因為我在戰場上做著我不喜歡的事,我的子孫們才有可能從事藝術等我所喜歡的職業。

手機打字找不到原話,不符合知乎的探究精神,見諒。

我只是一粒沙,淹沒在沙漠中。


法國,四年前的五一勞動節,地鐵上沒幾個人,坐在我對面的阿姨抱著一束花,那是一束鈴蘭,法國的傳統是在五月一日這天親友互贈鈴蘭會得到好運。那花兒太香了,我深吸了好幾口氣,對面的阿姨告訴我這花的法語名字和贈花的傳統,她到站的時候剛走到車門口,又折回來,從那束花里拔下一枝遞給我,祝我在法國一切順利,然後就下車了。

法國,前年夏天,逛街的時候買了雙鞋,那是雙檸檬黃色的涼鞋,坐公共汽車回家的路上不知怎麼就鬼使神差的脫下舊鞋換上了新鞋,等抬起頭來的時候發現周圍的乘客都在看我,當時臉就紅了,心想著大家肯定覺得這貨在公共場所脫鞋穿鞋的太不文明了,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啊!結果我旁邊的一個老奶奶突然跟我說,你的鞋真好看,顏色好活潑,旁邊的老爺爺說年輕人真是穿什麼顏色都好看,然後周圍的人都你一言我一語的誇讚起來。那種誇讚是我所聽到過最由衷最真誠的誇讚。


因為我們TMD就是想遠離親友,過得平淡啊!!!!


更新答案:

答主今日回了次國,兩年來第一次回國,記憶中的家鄉和真的見到的,差異真的很大. 面對親人的無限打探隱私和不尊重式關愛,答主感到身心具疲。 而且,記憶中的城市彷彿蒙上了一層灰色,夜晚的空氣也充斥了廢氣的味道。忽然體會到了什麼叫「身在福中不知福」,決心要好好留在加國。去加國的時候,適應很快,沒想到回來後每天都像熬日子。不想帶來太多負能量,只想再說一句,如果你的性格和我一樣,喜歡安靜,不喜歡虛假的人際關係,能換一個國度生活就果斷去做吧,環境真的會影響人的心境。

原答案:
一直不同意一個說法,即「國外好山,好水,好無聊」.每當聽到身邊的人這樣感慨,我就覺得,三觀不合,不能深聊啊!
我沒有覺得我所呆的國家很無聊,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大大小小的活動在舉行,彩色跑,美食節,遊行,公益活動,展覽會等等. 而我見過的朋友覺得國外無聊,生活太「平淡」,大部分是因為這裡沒有那麼多的KTV,沒有很好的夜生活,沒有國內的美食,沒有那麼多一起喝酒唱歌的朋友。
我剛好不是這樣的性格,我喜歡看書,窩在家看劇,去參加公益或者美食活動,和朋友在家聚會,去公園拍拍風景,週末開車走鄉間小道去農場摘花摘水果,或者就在健身房健身。我不認為這就是「平淡」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對我來說充實快樂。
這個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是內向型性格,我們不喜歡過多的社交活動,不喜歡人多的場面。我相信在中國也一樣有這麼一群人,因為疲於應酬,而嚮往如此的「平淡」生活。
所以,從性格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國外的生活更適合於我。
同時,也如其他的答案所說,不會被人隨意評價,隨意打探隱私的生活,才是人類社會應該有的?我希望我的祖國能快快走到這一步。


記得我剛出國,微信發朋友圈,大學舍友老七留言:八妹,大學時候你老說自己特別適合在國外生活,現在如願以償了。
是的,我是個奇葩。小時候看迪斯尼的動畫片,後來看奧斯卡獲獎電影《母女情深》,我被美國的生活文化環境吸引了。動畫的製作精良,讓我感覺這個國家對小孩子喜愛的東西這麼上心,真的很暖;電影里美國獨棟的房子和美景,讓我覺得這才是生活。
所以,我是一來到美國,就鬆了口氣,真的不想再回國了。如果說故意比較,說美國多好多好,評論大家會judge說不愛國;如果都是中國這好那好,那也太五毛了。主要說說自己的感受。
1、環境
有人說,現在中國和美國的差距遠沒有上世紀70、80年代那麼大,那個年代很多人一來美國都不想回國,是因為被豐富的物質生活衝擊到了。現在,更大的差距是環境。我家、讀大學念博士的城市,以及第一份工作的城市,這三個城市全部不幸的位列全國霧霾前3名的城市。我有嚴重的鼻炎,曾經經常擔心自己會不會因為鼻涕窒息。我大學的一位好朋友在他27歲剛剛碩士畢業的那年大年初五因為肺癌去世,他那麼上進有抱負,之前興奮的說要轉行做證券,將來做了老闆要拉我入伙,他不抽煙不喝酒,人超好,但是就這麼走了。這件事情給我的衝擊特別大。工作以後,從帝都回家,下了高鐵,我坐在座椅滿是污漬的計程車上,開著窗,外面的灰塵和霧霾讓我喘不過氣。到了美國,拍的照片再也沒有模糊的背景,空氣乾淨天空湛藍,我再也不用擔心霧霾的天氣,我要帶著N95口罩,裡面蒸汽和鼻涕混合著粘在我的嘴巴,鹹鹹的讓我很尷尬。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感慨我國的煤炭石油質量為什麼不能強制達標,但是只是憤慨,無能為力。
最近朋友圈被霧霾刷屏了,似乎比我去年 冬天在北京更嚴重。想到自己的家人,很無奈,除了微信嘮叨爸媽別出門,別的無能為力。現在大概很多年輕人和我感同身受,更多的是「逃離霧霾」吧。
記得我前同事在skype面試美國老闆時,老闆問她為什麼選擇離職到美國。她說因為空氣污染。當時她和我講的時候,我當笑話聽了。沒想到她12年底走後,我在13、14年經歷了更嚴重的霧霾冬天后,也選擇了同樣的路。
在這裡廚房的水系統是可以直接接來喝的。我來到這裡,很多時候很渴就直接接廚房的水喝。食品安全問題特別省心,酸奶不用擔心老皮鞋和三聚氰胺、雞蛋不用擔心激素、豬肉不用擔心注水、水果尤其是最愛的獼猴桃隨便吃很便宜,我真的擔心在這裡會把自己吃肥。
2、除了霧霾,我來到美國後感受到了正常的工作作息與尊重。

對於實驗科學,實驗工作的作息很不能保障。我沒有在強高壓的哈佛、耶魯、MIT博士後雲集,中國人扎堆的地方,這真的是我的幸運。因為我骨子裡好像很懶,不習慣24小時晝夜開工,受不了強高壓的環境,我更喜歡有規律的作息,白天高效率緊湊工作,不搞時間戰術。因為我跟的是白人老闆,並且老闆是歐洲人,他是每周堅持健身的人。所以從來不強迫自己的博士後技術員額外工作。實驗室一個技術員每天9點來,5點前就消失了,老闆從來沒有說過。甚至一次開玩笑說,我今天下午的會議取消了,留在實驗室,啊好可惜,那個ALina(技術員)今天不能早早開溜了。

我曾經周末在實驗室做實驗,老闆在辦公室寫基金,看到我在幹活,就很詫異的問我,這個工作有那麼緊急重要嗎?你為什麼要在周末做。如果不是特別緊急,請放在下周一做。如果我晚上在實驗室查資料看文獻,他看到我還不走,就說是時間回去看電影的時間了。看電影看英文小說是提高英語的很好的方法,我剛來美國看電視提高了很多。在我犯錯誤的時候,他總是輕輕的說一句「It is not good"。

在這裡,無論是年紀90歲的老人,我們也是直呼其名。之前和同事聊天,聊起師兄師姐,居然不知道英文怎麼稱呼。這裡沒有」學長學姐、老師、處長」等稱呼,在工作場合和生活中,從小孩到老人,從老闆到員工所有的人都是直呼其名。我同事的三歲小孩叫我Titi,不會叫你阿姨之類的。

在這裡更多感受的是平等尊重,沒有國內單位複雜的人際交往,沒有官高一級壓死人,沒有各種處長、所長之類的稱呼搞得我無比頭大。

3、購買力

有人說,美國買得起的東西都比國內貴;買不起的都比國內便宜。這還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用美元換算成人民幣,那我在法國餐廳要了一盤巨難吃的菜,要人民幣200元。人工方面的很貴,比如我一來看的牙醫就幾乎讓沒帶多少積蓄的我破產。房車這種大件,真的是比國內北京便宜。

同樣日常車的汽油、食品都很便宜。這裡用的體積、長度、重量單位全部和國際單位不兼容,科羅拉多州汽油1.6美元一加侖。一加侖是3.7升。所以比國內便宜3倍,對於當地人來講,簡直是比水都便宜。如果中國人去超市買食材,自己做飯,而不是去餐館,會省下很多錢。

在這裡吃飯,最便宜的就是chicken-fil-a、in-n-out漢堡之類的快餐,因為不用支付小費,而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的並不是當地特別受歡迎的漢堡店。

所以我在這裡,為了省錢,就開始自己做飯。這的確是中國人擅長的方面。

對於普通中產階級,如果在這裡勤奮工作,那不久的將來貸款按揭買一棟獨棟的房子,也是觸手可及。美國人民基本居住的是house即獨立屋,面積平均面積2600尺,核算成平方米是240平米,中位價28萬美元,平均價34萬美元。中產階級個人年收入4萬美元。而同樣的價格我買不起北京五環的二手40平一居室的天價房,相比之下要划算有生活質量的多得多。

4、旅行
我來到美國前三個月,到了落基山脈的national rocky park,洛杉磯的santa monica海灘、從洛杉磯開車到拉斯維加斯賭城度假看脫衣舞秀,回到洛杉磯,去了pasedena小鎮,和小夥伴們第一次逛了成人用品店。機票與工資收入價格比,比國內機票和工資比要低。短期旅行,租車很方便,這邊的租車很發達,比如在洛杉磯我們租了一輛超級cute新model的甲殼蟲,5天280美元,非常划算。甚至你可以在這個城市租車,開車自駕到其他城市,然後在當地還車。我們用的Alamo公司,在距離機場很近的地方有還車的地點,工作人員只用1分鐘檢測車無誤後,就可以做公司提供的機場shuttle直接到機場,很方便。所以最好的是飛到想去的城市在當地租車旅行。

拉斯維加斯的夜景。紐約紐約比較有名,在電影《穿prada的女王》(英文名The devil wears prada)里,就有拉斯維加斯紐約紐約的選景鏡頭。就是下面這張圖。另外,到拉斯維加斯,可以不賭博,但是一定要看最少一場秀。這裡的秀種類很多,但是絕對精彩,值回票價。在出國前,我惡補了高曉松的《曉松奇談》裡面所有的談美國文化的視頻,其中有一集高曉松談到了拉斯維加斯的秀。其中席琳迪翁也在這裡演出過。所以這次看了紐約紐約的經典秀18歲限制級的性感脫衣舞秀zumanity,裡面有主持人對觀眾的調侃,很有趣。演出並不低級,很建議大家選一場喜歡的風格去看。

洛杉磯海灘。

洛杉磯海灘。

回程飛機的落基山脈。

洛杉磯義大利餐廳moonshadows的seafood dishes。

洛杉磯義大利餐廳moonshadows的seafood dishes。

成人用品店,琳琅滿目,各種尺寸應有盡有。

成人用品店,琳琅滿目,各種尺寸應有盡有。


住宿是旅行中最貴的一項,因為剛到洛杉磯比較晚,我預定了離機場最近的洛杉磯希爾頓,一晚上加上稅190美元,不過免費早餐真的超級贊。後來發現其實Holiday inn express這樣的連鎖旅館性價比較高,雖然住宿條件不如希爾頓,但是同樣有免費早餐和機場shuttle接送。

住宿是旅行中最貴的一項,因為剛到洛杉磯比較晚,我預定了離機場最近的洛杉磯希爾頓,一晚上加上稅190美元,不過免費早餐真的超級贊。後來發現其實Holiday inn express這樣的連鎖旅館性價比較高,雖然住宿條件不如希爾頓,但是同樣有免費早餐和機場shuttle接送。

洛杉磯的是getty centre,中文名叫蓋蒂中心。是這位叫蓋蒂的超級富豪私人建議,並不是政府資助,卻對全世界免費開放。地理位置極好,可以俯瞰整個洛杉磯的夜景,日落尤其美。這裡著名的是有梵高、莫奈等大師的真跡,比如梵高的《鳶尾花》,莫奈的《日出》。難得的是,這裡的油畫價值數億美元,卻沒有玻璃罩的保護,你可以肉眼近距離欣賞這些大師的油畫紋理,非常難得。博物館非常大,無數的展廳,拍了數百張照片,流連忘返。


所以,在這裡的假期過得很精彩。

我還是無比想念老北京的茶文化,北京老火鍋和四川火鍋,全國各地的美食。可是在國內受委屈爾虞我詐累了,在為爭奪資源斗得你死我活的北京千瘡百孔的逃脫出來,我更像是在這裡度假,散心,每天沒有熙攘的人群,安靜閑適,很是舒心。

我喜歡在這樣的路上開車,看到遠處的雪山。雲很低。

我喜歡自己房子的鄰居是可愛的小松鼠,每天看到他們跑來跑去很可愛。

我喜歡自己房子的鄰居是可愛的小松鼠,每天看到他們跑來跑去很可愛。

喜歡辦公室窗外飛來一隻鷹的驚喜。

喜歡辦公室窗外飛來一隻鷹的驚喜。


所以我決定留下來。


--------------------

分割線

看了一些評論區,我只能說「哎」。

不會再回復,不會修改答案。

明白我的人自會明白。

大概像我這樣在國內吃過苦,博士畢業住8人間宿舍,在北京舉步維艱被老闆同事下暗刀的人不多吧。如何評價「女孩子只要嫁得好就很好,那麼拼幹嘛」的說法? - 提提的回答

出身能占成功多大因素? - 提提的回答

並且,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擔心出國對象的問題?到更大的世界,會認識更多優秀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感情隨緣,難道在國內不停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被迫相親,嫁給比自己low的男人,努力掙錢養活他以及他一大家子,還要邊工作邊生娃嗎?我很慶幸我的媽媽,我的家人的眼光長遠豁達。我28歲出國,他們給予我無比強大的精神支持,才能讓我沒有禁錮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做最好的自己,會有同樣優秀的人愛你,並且珍惜你,無論你是20歲、30歲還是40歲。

朋友微信告訴我,你的朋友圈自從去美國後比在國內好太多,別回來了。我說,嗯,我會努力留下來。並且,現在這是我的下一步目標。

以上。


了解更多美國留學工作生活,聽提提的情感建議,講述豐富的生活故事,異國文化和感悟體會。請點擊以下個人公眾號(pretty-titi)「提提」二維碼,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dUMfB1XEjwjwrRFk9xZ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的值乎歡迎大家提問:

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730028046463041536 (二維碼自動識別)


2014年6月2日更新在 @鍾磊 的回答下的回復
--------------------------------------------------------------------------------------------------------------------------------------------
呵呵,你說的很對,出國前的出身地也很重要,我的家鄉是一個東北的四線城市,小地方么,你懂的,那個地方權比法大,並且宗族勢力很大,基本上你要是跟當地的名門望族潘上點親戚,幹啥都能活的不錯,但是普通小老百姓就活的就壓力山大,一般的年輕人都以考公務員為第一志向,說白了就是想努力擠進體制內改變自己是被剝削者的命運而去剝削別人,有能力的年輕人不是去大城市,就是出國了,留下的不是公務員就是在考公務員,要不就是混吃等死的二代,當然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命運的底層,社會風氣極端的不正,辦點啥事不走後門走正常程序很難辦成(考個駕照,駕校還得提前收一個給考官的份子錢,否則最後一項路考你肯定過不去),經常有人會說「唉,你不給xxx送錢,這事你能辦成?」這種對不公正的適應,令我很不安,因為我以後也會有兒子,我從小教他真善美,自由平等博愛,他長大以後看到社會是這個環境,我怎麼面對他?是我騙了他還是社會騙了他?我不希望他也適應這種不公正,所以我去海外有很多因素,不光光只是國外生活壓力小,當然,我如果出身於北上廣深等國內法制比較健全,風氣比較正的地方,估計我也不會想出去(當然,是在當地有房的前提下),但國內除了北上廣深,更多的人是像我一樣,出身在三四線城市的。
--------------------------------------------------------------------------------------------------------------------------------------------
我是個俗人,什麼自由,民主,有點太高大上了,我是個安於享受的懶人,我在國外生活主要原因是因為相比之下,同樣的努力,兩者之間生活質量差太多,我喜歡享受生活,而不是僅僅活著。

我以前在國內是一個過的還不錯的小老闆,年收入百萬以上,但是看著物價上漲的速度,門面房東漲租的速度,衙門老爺日益增高的脾氣以及苛捐雜稅,員工的工資,污染日益嚴重的空氣,價值觀的扭曲,我雖說有車有房有產業,受人尊重,但我一樣沒有安全感,在國內做一個外人眼裡光鮮的小老闆很累,看似很牢固的生活,但是其實不堪一擊,因為點什麼事,你鑄造起來的實體就會頃刻倒塌。並且我是個不善於搞關係的人,對國內的人情社會,潛規則不能遊刃有餘,再加上後來我受到了一些不公平待遇,而維權無門時,我徹底死心,在即將而立之年出國闖蕩。

我本以為我至少得適應幾年才能適應外面的生活但沒想到這個時間比我預想的要短很多,可能主要因為我把國內看的太透了,能客觀的對比兩個國家的方方面面(不像一些留學生,在當地受到一點挫折就想著回國,因為沒有國內生存的經驗,盲目的認為風景國內更好),我是生活了半年後,就決定接下來的有生之年一直在海外居住。

至於你要問我為啥這麼義無反顧的出去?

我再一次得說,我是俗人,這種中產階級的生活對我太特么有吸引力了(對比我在國內的生活,完全沒壓力可言嘛!),念個書,出來考一些行業內的執照,找一份工作,你就光榮的擠進中產的行列,你就能住二層小別墅(在國內我就是年收入百萬的時候我也不敢買別墅),開寶馬了,並且這邊沒有加班,下班就走,回家陪老婆孩子,每年帶薪休假在1個月左右,彈性工作制,只要你不耽誤工作,上下班自己定時間,不打卡啊~上午十點上班我會亂說?我一個朋友在東歐某個國內認為是窮國定居,人家每天上班6小時,中間還得在單位打會撞球,乒乓球我會亂說?

我再說一句,這對我太特么有吸引力了!^o^


---------------------------------------------------------------------------------------------------------------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qinglanus(有的文章獨家更新在公眾號),以下為二維碼,歡迎關註:


想想還是取消匿名了。
這篇答案長,羅里吧嗦,還不嚴謹,再者我經歷有限,比如結婚的壓力我就沒有。這些也是當時匿名的原因。
取消匿名是因為。。大家都默認我是男的。。。純爺們兒哪有匿名的道理!干!

首先太多答案也就講了個在國外爽逼的事或者在國內不爽的事然後就咬牙切齒要走,第二工作和移民完全是兩回事,這一點幾乎被忽略,當然可能只是因為大家對移民的問題也沒有把握。這兩點可以理解,但用作價值觀輸出就不太科學,容易誤導年輕人(包括我)。


答案就一句話,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留在國外工作,原因無非是為了錢(少數為閱歷),牽扯到移民,那麼八成是為了下一代。

總結一下別的原因,基本上有環境,制度,人口素質,社會風氣,公共設施,和自由。

照例我們先做一個讓步,以上所有觀點我都認同。國外最讓我留戀的東西,一是「永遠不用為別人的錯誤承擔後果」的安全感,二是「身上打一百個洞都沒人多看你一眼」的自由。當然,當然,誰不喜歡過馬路不用看車,錢包忘拿六次都有人追著給你送出來,地鐵公交也不擠,下車大家排著隊謝謝司機,銀行郵局醫院都像春天般溫暖,貨幣購買力是國內好多倍,罷工選舉罵總統給我的快感倒是沒那麼大,但穿成什麼樣都敢出門還是很爽的。

特別是剛出國接觸到這些細節的時候,簡直每個細胞都在顫抖著吶喊「資本主義好」,內心一直無法發揮的紳士人格已然雀躍著要打敗主場二十年的中庸人格了。

但上升到移民,或僅僅是在國外長期居留,就不僅僅是找個工作轟個趴那麼瀟洒,而會摻進來很多微妙情節。對我來說這可能不是遠離家人,不是生活平淡,然後也不是語言不通飯吃不慣這些,而是聽起來很虛的公民地位。

二等公民這個詞很嚴重,我不敢隨便用。但作為一個傑出的玻璃心,在生活中我還是會追求社會認同感這種屁用沒有的東西。大部分留學生,不過在這個社會外圍看兩眼,隨著找工作,留下來,甚至定居,移民,恐怕越往裡走,越會感覺到面對主流社會時的無力感和局限性。在被認識,被了解之前,先被下意識地貼上一個關於種族和國籍的標籤,這其實非常客觀,無可厚非,大部分時候也不會直接對你造成什麼影響。但這個標籤帶來的所有定義,狹窄的歸類,僵硬的印象,尷尬的文化認同和從生理構造到思維方式的無數差異,都擋在你跟美好的資本主義之間,它透明,擋不住你看到那些願景,但它存在,堅硬,且無法被證明。

這跟什麼歧視或者個人交往都不是一碼事。說實話我在這邊最好的朋友都是外國人,但一個朋友不能代表一個社會。

社會存在感,認同感,價值感這種東西講起來很空,而且越講越無聊。只能說脫離主流文化的生活不太可能有營養,我知道多少定居國外的人已經漸漸無所謂追求或生活樂趣,只專心溫飽,下班回家老婆孩子熱坑頭就滿足了。

不過各人消化能力不同,側重點也不同。比如我有女性朋友跟她們的異國男友感情很好,但我有努力過後,還是覺得母語不同太心累。

我所知道的留在國外的年輕人也許可以概括成幾個典型。生活簡樸一直單身幾年下來給家裡匯個幾十萬的男生,拼夠了幾年賺到幾個包和一肚子故事的女生。移民得算是中年人了吧,社交幾乎為零的大學教授,混跡在中國城的小老闆,還有大街上無數推著嬰兒車神色萎靡的中年婦女。

以上說的都是普通人,排除各種牛逼二代或者為愛痴狂的個例。

我有個大學老師是在英國待了十幾年的華人,有次我們一起開一個會,問到在座有誰是英國人,她沒舉手,有誰是亞洲人,她也沒舉手。會後我們一起吃飯,她問我pasta是什麼東西。

當然這是個很個別的例子。

有次在路上,看到一個下班的中國男生,包看起來很重,把西裝壓得變形,他站在一家餐廳門口看菜單,看了很久,然後走開了。

這個毫無意義的舉動我一直記得。它什麼也不能代表,什麼也不能說明,但居然非常莫名地刺痛了我。就好像所謂歸屬感和社會地位,它們不能被物質代表,不能被履歷說明,但它們有時會莫名地刺痛你,就像兩片過期的隱形眼鏡,一開始好像好好的,但在路上越走就越覺得不對。


偏題了這麼一大坨,主要是看別的答案都一股腦把國外說得甜如蜜。我想表達的是,如果考慮到定居,就會在甜蜜蜜背後冒出文化,種族,社會地位和感情等等隱形的壓力。特別是沒有背景也沒有經歷的年輕人,要面對的問題是很多的,不是努把力就能混到中產階級那麼簡單。不能說得好像國內沒法過了,一出國你就此生不復憂愁,本來混不出頭的在國外秒秒鐘出人頭地,國內受了委屈的在國外天天順風順水。

一邊是憤憤不平的當事者,一邊是冷暖自知的局外人。

另外你是怎樣的人,也不會因為你在哪就改變的。決定待在哪裡的因素,無非利益和命運。別的生活感觀都是見仁見智罷。

國外的各種好處通常被身在國外的人拿來說服自己即「我的選擇是對的這樣很好」,同時被國內的人用作自己糟糕生活的理由和宣洩出口「都他媽因為體制不行」。

說白了哪哪都是圍城,而辯白太多時候只是心理安慰。

-


謝邀。

很多國內的年輕人,才是真正的遠離親友。

飄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一年可能只有春節才能回家幾天陪陪父母,至於真正的摯友也最多拖著疲憊的身軀一個月有時間見個一兩面。

很多西方國家法定帶薪假都至少22個工作日,更不用說一些待遇更好的公司或者奇葩的歐洲國家(比如法國,丹麥),這還沒算上公共節假日的時間。如果想的話一年回國個小一個月根本不是問題,陪父母見親友的時間早就超了了口口聲聲說著「還是國內好,我要盡孝道」的某些人。

至於「過得平淡」,

我從來不認為國內餐廳,ktv或者夜店裡,與虛偽的老闆,同事亦或是狗肉朋友的酩酊大醉就是精彩,國外清晨路邊的慢跑,準點下班回家後親手烹飪的晚飯就是平淡。

公眾號:WeBallsohard

這應該是個特別酷的公眾號。私人寫字爆照的地兒,也會分享在四大洲體驗過的酒、美食、旅行,還有愛情。希望大家最終遇上那個人,眉間是銀河,眼中有星辰。

http://weixin.qq.com/r/QzoBGXDEwC2-rTR6929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就說一句:那些覺得出國了是二等公民的同學,說得好像自己在國內就是一等公民一樣。


經歷了許多註冊和激活,終於能在知乎發表評論了。
我可能不算太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吧,因為我在國外工作的時間實在是不夠長,大概只有兩年,但從高中到研究生,加起來有8年的時間。前年實在耐不住好山好水好無聊。回到了國內,在南方一個城市工作。公司給的offer和待遇還不錯,父母和愛人接在身邊,每日吃飯洗腳(好像也沒別的特別的了),覺得真的是太爽了。因為害怕再回以後,不知該如何去生活。
慢慢的。剛回國時的那種興奮,熱血慢慢散去。我也漸漸看清了自己出生的這個國家的一些很清晰的現實。
1,外企和小民企都呆過到點不發工資,長期超時加班,周末也很難有自己的時間。而且無可商量,有兩個同事根據勞動法要求支付工資,老闆倒是通情達理,支付工資後讓他們走人了。忽然很懷念原來的老闆。從未在下班時間干擾過我的生活。現在?呵呵,晚上12點發郵件來讓你馬上處理的都有(非緊急)

2,公司的人際交往較為複雜,從國外回來的人被打上了天然的標籤。沒拿到身份的覺得你混了一圈還不是跟我們一樣立刻轉為鄙視,拿了綠卡的那更是各種冷嘲熱諷,以及莫名的羨慕嫉妒恨,工作中給你穿小鞋,不配合,末了來句,哦,忘了你是外國人跟我們不一樣。

3,政府部門打交道那簡直是扯不清。在國外(發達國家)學習工作過的人都有印象,一般辦事很簡單,需要什麼政府網站上會列好你需要哪些東西。國內的衙門是根本找不到你需要的東西,一遍一遍的跑,而且臉色難看。當然也有好的,並非所有公務員都如此,但大環境是這樣,不好改變。

4,去年的某天,某歌上不了了,上不了就上不了吧,後來以美圖為主的照片也上不了了,隨後是常看的人人美劇,默無聲息,再也沒有,好像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大多數人也覺得,有啥關係,上百度不就完了,美劇么,呵呵,沒關係。

5,其實當時覺得國內會有比較好的平台和機遇,可能是我自己太笨了吧,現在一個月也就幾千塊錢,發現兩人加起來也買不起房,養不起孩子,不知道以後怎麼辦。

6,去年回了趟芝加哥,一下飛機一股清新的空隙直接壓進肺里,一陣清涼,看著無數普普通的美國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與我一樣離開故土,好像也沒有那麼恐懼了。

7,不久前姥爺酒桌上的段子轉發被人偷拍傳到網上。很多人在糾結他是不是公眾人物,還有是不是有中情局的間諜在裡面。我覺得,真正恐懼的是,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我不能說?我不能再我的私人宴會上說那些難道早已被他們自己定下的事實么?我說出來以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些問題在美國時我並不需要考慮

對於大多數人如我,民族復興,玻璃天花板,華裔二代認同感,主流社會都是很遙遠的事情。因為我也不清楚在中國我怎麼樣才算是進入了「主流社會」?我其實就是很簡單的要求,準時發工資,周六周日至少讓我休息下,(這些寫在勞動法上的東西,說出來跟黑色幽默一樣),另外少吸點霧霾,吃的東西不要太毒,以後小孩不要像我這樣再漂洋過海去求學工作,回來後無法收回成本還要啃老。

我不想否認在美國時文化上的孤獨感,和作為少數民族的邊緣感,美國一樣也有人際關係,只是因為有法律保障,有些東西有個度,你知道底線。吃的東西其實我倒覺得還好,現在中餐館真的跟國內沒太大差別了,自己做也不是特別大的問題。會想念父母,這些都是事實,我一點也不想否認。


就這些。


不同人的經歷不同,看東西的角度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看東西的角度也不同。

上中學的時候,老師問我以後想去哪裡生活,那時天真的我回答說哪邊賺的錢多就去哪邊生活。

後來上了大學,認識了很多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朋友,我的回答變成了哪邊能和朋友開心的玩耍就去哪邊生活。

後來我結婚了,我現在衡量居住地的標準變成了家人的安全——如果我老婆半夜一個人出門,我需不需要擔心她的安全?
老婆經常要半夜去工地視察工程進度,半夜出門,天快亮了才回來。一個地方對於成年人來說是不是安全,最好的測量標準無非如此了——你是否放心讓一個女性單獨在夜晚出門?在新加坡,我一點都不用擔心。
新加坡的稅率相當低,大部分人的稅率是個位數的。這樣低的稅率,創造了這樣一個安全的環境,作為一個納稅人,我很樂意繳稅。這份安全和安心,不需要我去給任何人塞紅包,因為我已經交過稅了。
當然你可以說新加坡之類的,地方小,好管理。但是我關心的是我自己和我周圍人的安全,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是那些有上帝視角的人的事,情懷不能拿來當飯吃,至少我不能。


當我的生活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到了生養後代的時候,我的標準又會變——我是否願意讓我的孩子在這個地方出生和長大?
當我覺得我有能力給我的孩子提供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的時候,我會開始生養後代。生養後代是我和我老婆兩個人的事情,什麼時候生,生幾個,都是我們的決定,不需要官方的批准。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用擔心空氣、食物和水的安全問題,可以享受童年,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你可以說人口壓力、資源有限等等等等。但是我關心的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有能力讓我的孩子在優良的環境下長大,為什麼不呢?如果讓你選,你希望你的孩子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遠離親友」……呵呵
我覺得遠離七大姑八大姨街坊鄰居的各種的關心挺爽的啊
不知道在國內的跟親友關係都有多好多親密,給你們帶來了多少幸福感,能詳細地說一下嗎?


哇,陸續還有朋友給這個答案回應,很謝謝大家!
距離上次寫這個答案已經一年多了,這一年答主也成長了很多。終於克服拖延症考完了GT,完成了申請,再過四個月,就要飛往大洋彼岸開始新的征程了。
人會因為很多事而改變,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長大,把改變了的我們稱為成熟。
然而,總有一些堅持是不會變的。
祝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生活,為之努力,為自己快樂!
願自己一往無前,一頭扎進未知的生活,不要怕,不要悔!
-----------------------------------------------------
不想認識的人看到,還是匿名吧。
我還沒出去,不過在準備出去,我只能說說我為什麼想要出去的理由。
很簡單,我想要過自己的生活,冷暖自知,無需向他人解釋。
我是女生,我準備讀PHD。身邊每個人都是這樣勸我的:「女生何必那麼苦?讀完年齡也大了,嫁人生孩子都不好,學歷太高找男朋友也不好找……「
沒有人在意我是不是真的想讀,也沒有人問過我我的人生最高意義是不是嫁人生子。大部分人,想當然地認為,女生必定結婚,必定生子,必定以家庭為重。
很遺憾我不是傳統類型的賢妻良母式的女生,而且結婚在我看來也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更不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其實,身為女生,在中國活著是比男生更辛苦,承受更多的,包括,在追求夢想時的不平等。男人有事業心,那是上進,女生有事業心,很多時候會被人說是不顧家,忽略母職。
我一個師姐,剛結婚,她跟老公商量晚幾年要孩子,婆婆直接打電話給她:」你結婚了,女人該以家庭為重,賺那麼多錢有什麼用。早點生個孩子,我還可以幫你們帶。「
沒有人想過她是不是喜歡工作,她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賺錢。女人最大的意義,就體現在生孩子了。
我無力與這樣的社會大環境抗爭,我只想找個能允許我按自己意願生活的地方,沒有人會因為我是女生追求高學歷有異議,沒有人會提醒我年齡大了不好嫁人,沒有人會告誡我結婚生子是女人的終極意義……
僅此而已


到法國時間不長,但有一點我覺得很明顯,就是歐美國家人與人之間那種哪怕不相識也會有的淡淡的善意,在宿舍樓里遇到認識的不認識的白種黑種還是黃種人,大家都是微笑著bonjour。在公共廚房做好飯旁邊人會說一聲bon appetit祝你好胃口。馬路上車永遠是讓人的哪怕你是急著闖了紅燈(其實法國人很愛闖紅燈,但前提是沒什麼車的情況下)。問學校的法國同學他們基本會特別熱心的解答,把他們的筆記硬塞給你讓你借鑒。在超市選個被子猶豫不決的時候旁邊的老爺爺上來提醒當地冬天不冷不需要買太厚的。。。這樣的細節有太多太多。雖然都是小事,雖然法國餐館貴的要命基本天天都要自己下廚,雖然遠離家鄉和親人很寂寞,但我想每天有這些溫暖的細節,總是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正能量。反觀國內人與人之間習慣的冷臉相待,班級里女生為了排名為了攀比嫉妒心作祟的撕逼大戰,我更喜歡讓自己的青年時代過的更積極一些。。。所以會繼續努力的,不管以後能不能留下來,都要像現在這樣充滿正能量地生活。


旅店。酒精飲料散落一旁。
大家圍坐在地上,玩真心話大冒險。
輪到我。
別人提問。大概是問我喜歡的女孩的類型。
我猶豫了會兒,說,哦,抱歉,我不喜歡女孩。
沉默。
「抱歉,我不知道……還有,祝你幸福。」
淚。
「那說說你的夢想吧。」
「希望有一座房子,在森林邊,在湖旁,我要寫一本書。」
「寫些什麼?」
「我的人生智慧。」
歡呼聲——瞧,我們的中國小伙兒要寫一本關於他人生智慧的書!
酒精褪去,大家也沉沉睡去。
第二日醒來,似乎一切也沒有發生。
回家。桶里的冰塊化成了水。

這一份寬容,支持,以及沉靜,我需要的就這麼多。

=====5.29補充=====
如果需要提煉出是什麼吸引我,或許是,他們接受我是誰,接受我如何,特別是在一段至深的關係里。
他們從正面,側面觀察我,闡釋我,理解我,卻不曾刻意改變我,指導我。
指導一個人如何生活,從某種角度上意味著,你已經不再對他好奇。

在人文領域多年的追求,讓我至始至終傾向於人與人之間純淡,人與自己真實的關係。
這一份不打擾,理解為疏遠也好,理解為邊緣化也罷,不打擾就是不打擾。
依託於社群而生活的人,或許會覺得痛苦;而依託於自己的精神和能力而生活的人,會受益良多。


前兩天在一篇關於「coming home after some years abroad」的文章里讀到下面這段話:

The problem is this word: home. It suggests a place and a life all set up and waiting for us; all we have to do is move in. But home isn"t merely a place we inhabit; it"s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 all confined to a limited area or neighborhood. We can certainly construct a home back in our own culture -- just as we did abroad -- but there won"t be one waiting for us when we arrive. And this is true even if you move back into the same house you lived in before you went overseas.

讀到這段話,不禁想起自己的一段經歷。 2013年秋天去荷蘭交換,12月份回國, 在家住了一個月之後回到了在美國的學校。在荷蘭的半年裡,一直有一種自己是旅居者的漂泊感,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旅行。然而奇怪的是,當我終於結束半年的漂泊,回到了從出生開始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被親人和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們包圍著,而我這種「漂泊感」似乎並沒有消失,潛意識裡仍覺得自己長長的度假模式並未結束,儘管闔家團圓,故知相逢都是人生樂事,我卻仍時常在這些喜樂的間隙里覺得飄飄然,如同在夢裡一般。
直到一個月後回到美國,似乎才終於有了一種塵埃落定,back to the regular life的安定之感。

這個奇怪的現象直到我讀到上面那一段話時才恍然大悟。 Home於我而言的定義,也許已經不是一個特定的地點,一種特定的文化,而是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用一句比較文藝的中文來說,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從高一第一次來美國交換,到後來大學考到美國,這將近四年時間裡,美國之所以能讓我產生想要settledown的慾望,是因為我覺得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無聊,而這裡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這個想法最初產生是在高一的時候,被學校選派到Boston的一所中學交換。當時就覺得,美國的孩子做什麼像什麼。學校藝術節上學生自己排演的歌舞劇,其專業水準在當時的我眼裡和百老匯不相上下。 學校里的各種競技運動,從訓練到比賽都搞得有模有樣,十分專業。 反觀我在國內接受的教育,覺得除了學習之外,一切業餘的文藝活動都只是小打小鬧,搞得十分山寨,真是「無趣極了」。

所以,為了追尋這種「有趣」,我最終放棄了高考,選擇了一所紐約州的LAC.

大學因為完全沒有在國內念過,沒有親身體會,所接觸的樣本也有限,以下觀點如有偏頗,也歡迎大家指出。

我所選擇的是一所liberal arts college, 翻譯成中文就是文理學院。 這種學校所注重的是通才教育及人格培養,而非僅僅是為進入職場所做的專業訓練。 所以在國內的學生們忙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軍訓,上馬哲思修的時候,我有幸能夠把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的所有學科的入門課程都嘗試一遍,來擴展自己的思維,確定自己的愛好。 美國的很多學校還注重critical thinking的訓練,課程大多以閱讀經典和課堂討論為主。荷蘭大學的課堂更加註重discussion,很多課上tutor都只起到開啟話題的作用,然後整節課都是靠學生討論來提出論點,找出論據,確定結論,並且結論往往並非單一的。 在四年的時間裡我能夠有時間讀到很多學科的經典著作,並且有機會與其他人一起討論,聆聽各種各樣的觀點,再組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這樣的學習方法也使我在面對生活中其他問題的時候,能夠做到辯證的思考,不再像那樣在自身偏見的基礎上人云亦云。 我覺得這種思維模式是我一生的收穫。

而大學裡另外一個令我迅速成長的機會就是study abroad. 我的學校每年有60%的學生都有機會去其他國家交換半年到一年,並且每年也會有許多其他國家的學生來我們學校交換。 外國學生在美國的學校並不像在國內那樣被捧上神壇,受到區別對待。留學生在美國的學校,和美國學生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學,絲毫不會被區別對待。 這也就給了很多本地學生更多的與他們交流的機會。 而我交換到歐洲的那半年,也是同樣。 每天能從不同背景的同學身上學到各種觀點,一點點淡化自己的無知與偏見。在歐洲的那半年我還上過一門歐洲研究的課程,經常是今天學到了一處歷史遺迹,第二天就可以跳上火車去那個地方看一看,把實踐與書本知識相結合。

綜上,我覺得我所接受的美式教育十分成功地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使我成為一個能夠客觀思考,眼界寬廣的人。而我之所以想要留在美國,是因為這種教育在美國是相對普遍的。與有過這樣教育背景的人交往,遇到充滿狹隘偏見還不自知的傻逼的幾率大大降低,遇到有意思有故事的人的幾率也大大提高。所以相比國內,我覺得在美國反而更容易融入,因為人們更容易接受與他們不同的人,不管這不同是不是來自於文化。

這四年來我每年回國幾個月,漸漸覺得國內雖然熱鬧快活,但是心總是靜不下來。接觸到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都終日在為身外之物焦慮與浮躁著,我所關心的事情與他們並無法交流。回國以後,感覺在美國時候那種讀了一本好書,遇到了一種新的思想時興奮地與同好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雖然吃喝玩樂的局天天約,長久以往,也覺得真是太無趣了。

我還是經常會深深地懷念我的故鄉,並且和原來的朋友親人保持熱絡,因為我無法割捨下從前的一切,是我的過去將我塑造成了今天的自己。但我之所以會選擇將來留下,是因為我相信我現在所處的這個環境,可以將我塑造成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

最後還要感謝我的父母,並沒有用親情去綁架我。 相反,從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鼓勵我去追尋我所想要的生活. 我曾經媽媽談到將來的養老問題,我說等到他們年紀大了需要照顧,我就回國陪他們。 而媽媽說,不,你是獨立的,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興趣與生活。 如果有一天實在需要照顧,可以僱人。 你要按照你自己的意願,生活在你想要生活的地方。 我說,你們撫養我這麼多年,我自然有為你們養老的責任。媽媽說: "我們養你,就是為了這麼愛著你,也知道不管到什麼時候,你心裡也愛著我們。帶著這樣的愛,我們和你都要去完成自己的生活。"
雖然將來父母年紀大了,我還是會盡量回到他們身邊,或者把他們接到我身邊,心甘情願地照顧他們。 但是我永遠感激他們能夠給我選擇的權利,也希望將來的自己如果有了孩子(雖然很大程度上會選擇丁克),也能夠做到像父母這樣。愛著他們,支持與尊重他們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推薦閱讀:

美軍緊缺人才徵兵計劃適合留學生嗎?
持中國「綠卡」的外國人與沒持有的會享有哪些不同的權利義務,為什麼持中國「綠卡」會成為一個雞肋的身份?
你如何看待移民?

TAG:出國 | 留學 | 移民 | 國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