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人詬病司馬家的晉朝得國不正?而大加吹捧隋朝?
「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論國祚晉朝165年,完全大一統時期37年。
隋朝38年,完全大一統不超過28年!當然了比如秦朝15年而亡,有人說後面漢朝繼承秦制開創四百年王朝,同樣唐繼承隋開創了大唐盛世,可我總覺得如果自己朝代有能耐又何來給後人做嫁衣裳?後世朝代的繁盛為什麼要歸功於前朝?
如果推翻晉朝的不是胡人,而是李淵那樣的人,如果晉朝後面不是五胡亂華而是一個唐朝那樣的朝代,晉朝與隋朝又該怎麼看?
歷史就應該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
所有人都一個勁的黑晉朝,難道你們不知道晉朝也有「太康盛世」?晉朝開創的「三省六部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還有佔據中華文化一大筆的「玄學」,和持續了幾百年的選人制度「九品中正制」……晉朝固然有很多不好,但也不是一無是處!
這個地洗的,給差評。
隋朝雖然國祚短暫,但它奠定了中華第二帝國的基礎,唐朝崛起的一切因素——政治的、經濟的、制度的、文化的等等等等,都是在隋朝被創建的。
換言之,隋朝的一系列制度建設,其成果顯現於唐朝,而唐朝之強盛,其肇因源自於隋朝。也就是說,唐因襲隋朝制度,才開創了大唐盛世,所以歷史上都是「隋唐」並稱的。——隋朝的偉大,你得要去唐朝尋找。
但司馬家的晉朝給後世留下了什麼政治遺產呢?
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庶族」的種姓制度?是「八王之亂」的骨肉相殘?是「五胡亂華」的率獸食人?是「王與馬共天下」的昏懦暗弱?
講真,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從未有一個朝代如同晉朝一樣,甫一開國就顯露出末世氣象。
隋朝開創了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里,華夏民族走向了歷史巔峰。
晉朝也開創了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里,華夏民族走向了最黑暗痛苦的深淵。
然後題主你來問:為什麼晉朝和隋朝的評價不一樣?
題主你說呢?
最近那部軍師聯盟播出以來,你們為司馬宣王洗地洗得過分了啊。
先是用劇情洗司馬懿偉光正,被歷史大V打臉。然後用演員演技洗地,又被各種橫向比較打臉。現在用隋文帝來給晉宣帝洗,我真是呵呵了。
為了追劇,連三觀都不要了。看看中國古代史教科書,東漢三國兩晉不到半章,只提曹操官渡赤壁和諸葛亮北伐維持三家平衡,還提了點九品中正制,教科書怎麼評價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庶族。
隋文帝有開皇之治,統一中原,下啟貞觀之治。有科舉制,有府兵制,有三省六部制。題主你好歹是個大學生,智商應該不比我這種一百本學院畢業的差吧,翻個書很累嗎? @神都來客 你能讀上大學要感謝楊堅發明考試,如果你在兩晉,你爹是什麼,你就是什麼。真是讀壞書,知識越多越fd。看問題日誌,題主居然說三省六部制是晉朝創立的……你的歷史老師要砸課桌了,中國古代史的高考考點沒有三國兩晉南北朝。講三省六部制是隋唐那段的,是重點考點啊。看你最後讀的是理工科,高考一定沒考歷史吧,我就原諒你文科很弱的事實吧。
你司馬狼顧兩受遺命,輔佐四朝。東征遼東殺完當地15歲以上男子,題主你也是被殺的人之一噢。西御季漢時當烏龜,女裝癖,死諸葛走生仲達。號稱司馬八達,卻行婦人狐媚之事。動輒滅人三族。
你司馬眼疾本來輪不到你輔佐皇帝,卻強行上位,滅政敵三族,用刀柄一直砸人砸到死,真是全身上下一塊好皮都沒有啊,相信題主這種人應該喜歡。還當霍光行廢立之事,先帝是託孤給你老子,不是你。當然,他下場是最後眼珠蹦出,眼球就在那裡晃悠晃悠,被子都被咬破了,聽說敵軍襲營,活活被嚇死。
你司馬心為鞏固統治,殺了大量不合作士人,奠定新朝政治基調,活下來的得過且過,逃避現實。更可恥的是光天化日之下,以臣弒君。使得新朝成為中華五千年來唯一一個不敢提忠的國家,最後中風而死。
你司馬羊車後宮過萬,開歷史奢侈之最,親自贊助親戚與大臣鬥富。讓自己其中一個老婆教傻兒子上床,還懷上娃,這輩分亂得。所謂太康盛世,不過是落日的餘暉。最後遺詔被岳父篡改,對了,這個岳父也姓楊,跟楊修是同族。
你司馬肉糜天生痴呆,綠帽之王,後宮干政,提線木偶。手下兄弟相互殘殺,開啟五胡亂華的亂世。題主你在那個時代也就是兩腳羊吧?
題主,你百度一下他們乾的事不好嗎,莫非現在的人都是因為演員的顏值就拋棄三觀了。題主啊,要吃藥。
順便安利我的其他關於三國的回答:
為什麼歷史上更推崇曹操而不是司馬懿?如何正確比較曹操和司馬懿?
沐漁: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能力怎麼樣?
最近頻繁看見給宣王洗地的,怎麼又拿來和隋比了,兩個雖然都是曇花王朝,但其他根本沒有可比性啊。
有個段子說英雄輩出的三國最大的悲劇是什麼?不是浪花淘盡英雄,不是成敗轉眼成空,而是被司馬家摘了桃子。
司馬氏從高平陵政變發家的時候就吃相難看,後來的廢曹芳、殺曹髦哪一樁不噁心?所以「聖朝以孝治天下」,還不是因為忠這個字提不出口。
這種不正之風的影響就是當時很多人以門戶自保,完全不計國家利益。
而且曹魏政權雖然有說曹睿奢侈、曹爽不任事、何晏之徒尚浮華,但人家沒有鬧到活不下去啊。司馬懿顧命大臣,欺人孤兒寡母,狐媚以取天下。石勒所不齒,晉明所掩面,總歸不是假的吧。
而且得位不正,總能夠靠上位後的成績來彌補吧。李世民殺兄屠弟逼父,為什麼評價那麼高,因為有貞觀之治。
西晉有什麼?司馬炎本來就是中人之資,平吳後愈加懈怠,羊車出行的醜事也干過。何曾貴為宰相,一餐飯就靡費萬錢,他的兒子比他還過分。石崇怎麼發的家?靠搶劫行旅商人,拜託你可是朝廷命官哎。他和王愷鬥富看過世說新語的都懂,請王導兄弟吃飯因為勸酒殺了多少婢女。王濟用人奶乳豬,連晉武帝自己都看不下去。
就是這樣的領導階層,甫一開國就有亡國之象,其他的九品官人法什麼的,直接斷絕了寒士晉陞之路,戶調法也維持不久就不行了。
更拉低下限的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哪一樁不是晉人的鍋。
隋文雖然得位容易,但是他的隋朝卻開創了多少東西,科舉、律令、兵制、官職都被唐代所承襲。隋朝幹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在唐代大放異彩。隋煬帝雖然好大喜功,但人家好歹修了條功在千秋的大運河。
隋朝的大臣將相來說,隋文帝勵精圖治,有開皇之治。高熲文韜武略,治國是一把好手。長孫晟外交才幹突出,分裂突厥。那樣都不是司馬炎這一家能比的。
---分割線---
突然發現題主昨天竟然在我的另一個問題下有過評論,真是巧了。我只是一拍腦門,寫了唐朝存在時間長,兩宋我是按照960~1127和1127~1279計算的。結果題主幫我科普兩宋是一個宋,說句不客氣的,我原文連租庸調和府兵都提到了,會不知道趙家那些事。可能我說的有點刻薄,希望能理解。
關注歷史,不僅要關注歷史人物的悲歡離合,一些典章制度也不應該忽視。相比於隋,晉朝的建樹確實太少了,這是和存在時間和後繼者是誰沒有關係的。
以上都是我夾帶私貨。
原來最近有司馬懿的劇,難怪各種幫司馬懿做翻案文章的。歷史劇還是有好處的,起碼能讓很多人關注歷史。但是相信歷史劇還是歷史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這個和得天下「正不正」其實關係不大,主要是歷史的大趨勢不一樣。
第一帝國起於秦,成於漢,所以儘管秦朝國祚很短,但是秦朝對漢朝的制度建設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漢承秦制,改秦弊,才有了東西兩漢四百年煌煌的文治武功。所以歷史上對秦朝的定位其實是很高的。
但是到了晉朝,其實只算是沾上了第一帝國的餘暉,馬上就要進入五胡亂華,南北分治的前夜。晉朝號稱是開國,但是你看看那些開國元勛,一代魏臣入晉書,其實都是魏國的功臣子孫而已。晉雖新邦,其命維舊,從晉朝開國就看不出來太多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氣象,反而很快就要隨著第一帝國的衰亡而落入黑暗時代。
對於一個開啟了大亂世的朝代,司馬家是直接的責任人,能給晉多麼高的評價?
隋朝的興起則完全是另一種情況。在幾百年的亂世之後,隋文帝撥亂反正,再次恢復了秦漢舊疆,萬里國土,終於一統,新帝國無論從制度創新上,還是從精神氣象上遠非暮氣沉沉的晉朝可比。第二帝國起於隋,成於唐。所以秦隋可以並稱,漢唐可以並稱,晉如何能和他們比較呢?一邊是初生的朝陽,一邊是昏暗的夕陽。
但是我反對因為司馬家得國不正作為理由來詬病晉朝的,自古(民國之前)得國之正,唯漢與明。隋、唐和宋哪一個得國正了? 最典型的,難道宋太祖不也是佔了對自己很信任的周世宗的基業么?
司馬家的問題有三:
1. 司馬氏四代三世傳襲,才移魏鼎,在代代相傳中,很多的政治能量都無謂的消耗掉了。隋文帝和宋太祖都是當代權臣當代篡(當然晉朝以前大家還沒有那麼不講究,都是吃某祿,為某臣),他們是最有政治能量去推行一些改革的,比如說如果司馬懿年輕個二十年發跡,高平陵之後才50歲,那麼就多出來二十年布局篡位,就算不能像劉裕那樣生前奪位,也能夠給司馬師或者司馬昭保駕護航久一些,然後二代順理成章的登基改革。
而現實是高平陵之後,司馬懿兩年而亡,繼之以司馬師,司馬師不久後暴死,繼之以司馬昭,司馬昭晚年才獲得了類似於曹操的地位,最後在司馬炎的時候功成。每一次權力轉移,其實都不是沒有風險的,都需要合縱連橫和各種妥協,這種妥協積累到司馬炎,其實已經積重難返,想搞什麼新朝氣象也搞不下去了,連續四代的開國元勛們早已經樹大根深,難以撼動了。
2. 司馬師的暴病導致的帝系的轉移。本來長子繼承是最穩定的,但是司馬師的暴死讓帝系轉移給了司馬昭,那麼司馬師的兒子的地位就很尷尬了。這也潛在的讓朝臣分裂,削弱了晉武帝的權威。宋朝早年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宋太祖傳宋太宗沒有問題,但是第三代是太宗的弟弟、太祖的兒子還是太宗的兒子呢?幸好宋太宗活的長,通過一些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讓自己的兒子繼位。但是司馬昭並沒有稱帝解決司馬攸的問題,從而把這個問題留給了司馬炎,也讓司馬炎一度很為難。
3. 司馬炎兒子的弱智。如上所述,司馬炎登基之後面臨的情況並不樂觀,但是如果司馬衷是一個唐憲宗、唐武宗式的英悟之主,內壓群臣,外服強藩,晉朝未必沒有救。晉朝的藩王兵權往往來自於其都督的區域,而非其封地,所以假以時日,並非是不能夠慢慢削藩,弱枝以強幹的。如果能有連續三四代的英主,皇帝的權威形成了制度慣性,再出一個弱智,危害都不至於那麼大。
好座位,可惜啊可惜~
題主,應該反過來想,歷史上得國不正,欺負孤兒寡母的王朝又不止他司馬家一家,國祚短的也不止他司馬家一家,為什麼大家就揪著他司馬家這個得國不正的小辮子不放呢?
實在是晉朝從頭到腳都是黑的,大家要說他黑,來來來重頭開始:這個司馬家的晉朝啊,得國不正……
話說回來,司馬家之所以被批判,並不是主要因為他得國不正,而是治國無方。
司馬懿指洛水為誓,在多方擔保下,一場血腥的政治衝突變成了和平政變。
結果事後司馬懿開始反悔,殺光曹爽三族,連出嫁都人都不放過,其黨羽全部夷三族,寧可殺錯不放過。
這不但噁心死了滿朝士人,還氣死了給司馬懿的誠信做擔保的好友蔣濟。
同時司馬懿三朝元老,兩次被託孤,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踩在曹丕曹叡看好他的道路上,才能走到有機會篡位的位置。
結果他反水得國不正,為人臣子不忠,並且在主君與社稷沒什麼問題的前提下反水,兒子殺皇帝還假惺惺演戲,事後竟然拿替他下黑手的小卒擋刀。
這種父子一脈傳承的道德品行,絕對是有家庭教育的影響在內。
總結,受曹操曹丕曹叡恩惠不報,被託孤卻反水,得國不正。
給曹爽做擔保,事後殺人不計手段不分情況,到最後連臉皮都不要了,這是最大黑點。
如果僅僅是反了老曹家,後世或許還會有個司馬懿梟詐隱忍,不為人下,終成帝業的美譽。
但現實情況是司馬懿上位靠的純粹是運氣和別人對他的信任,沒有士人們對曹爽的普遍不滿,也不會有後來的事情。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給曹爽做擔保,大家都信了,再到他舔著臉殺曹爽時,等於把自己內褲套在臉上說:我這都做了,還有什麼不會做的呢?
不請自來
就題主兩句話批駁
一 ,楊堅取代北周王室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關隴貴族和鮮卑漢化勢力融合的代表取得了皇權,並成功將兩晉南北朝幾百年來的胡化趨勢挽回,從此開始大一統時代和民族大融合。這不是司馬氏用陰謀詭計篡奪一個正常運行的,正處於上升期的魏國政權能比的。
二,不好意思我實在不能理解國祚長短能代表什麼,照題主的邏輯是不是秦朝被銘記為中國歷史上最垃圾的朝代。拜占庭國祚倒是長,可是人家後幾百年就是君堡市長兼個省長,偉大不?
最後,我們批判恥晉,推崇大隋,豈是因為取得政權的方式,隋家取宇文家天下之殘酷,後人已有定數,但是隋朝的功業地位,承前啟後的重要性是真的, 反而司馬氏為人臣而不能忠,三代受君祿而弒君,既得天下之權柄而不能治,整個皇族驕奢淫靡,政權腐爛不堪,一代而臭不可聞,最終造成中原陷於胡人之手,神州陸沉,天下蒼生黎民飽受茶毒的浩劫。
這樣的王朝,把它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都不為過
你有兩個朋友,都很有錢,都過的很講究。
一個為了資產增值,把家當投到好幾個很有前途的大項目里,但是現金流沒跟上,破產了,項目被別人收購後來上市了。這是隋。
一個整天玩網紅,打架飆車,跟家裡人撕逼,最後也破產了。這是晉。
你是不是覺得晉更傻逼一點。
按老套的話來說,晉是站在生產力的反面,是既得利益者為了所屬階級的利益而開的歷史倒車,屬於毫無異議的反動派。在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里,晉也屬於那個垃圾。
隋朝的錯誤是激進主義的錯誤,算是封建王朝里犯了左傾錯誤的哪種紅,可以原諒。
補充: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大運河這個項目,大隋開發公司背負了非常重大的財務壓力,後來頂不住破產了,核心資產收歸國有,董事長用自己的家庭(包括生命和資產)償還了部分債務。這種精神,任何一個接盤的都只能豎起大拇指,點個贊。
歷史就該在歷史當時的環境之中?
打個比方,晉朝是啥呢?你老魏家原來好好的呢,親戚一大堆,家裡有自己的產業,而且還是處於事業上升期,然後你家公司的一個副總經理司馬同志用陰謀詭計把你家公司變成他家公司了,還把你二叔三舅四大爺啥的要不就弄死了要不就都弄到監獄裡頭,你氣不氣?
最主要的是公司變成他家以後他家那幾個敗家子驕奢淫逸,他家的親戚為了股份互相出手,導致自家的公司差點被另一家收購了,然後元氣大傷,放棄了一大部分產業,變成了一個中等的公司。你氣不氣?
隋朝是啥了,前提條件不變,你老隋家公司通過資源整合把市場全部統一了,公司井井有條,然後你兒子有想法,多方出資,今天收購高句麗公司,明天開始打造物流網路,後天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結果資金跟不上,上層員工世襲被打破,底下員工太累了造反了,把你兒子給弄死了,然後你的姨姨家的兒子把爛攤子收拾起來了,改名叫大唐集團,他兒子牛逼,公司又活過來了,而且比原來更厲害了,厲害到什麼程度?就是這個公司都倒閉一千多年了,在地球上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家公司的軍事產業,文化產業,這家公司的制度都對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家公司兼并了十幾家公司,還包裝出了例如詩聖,詩仙等等一大批明星,對社會產生了相當大影響,還對公司進行整改,繼承了老隋家的科舉制度。
你說說這兩家公司有沒有可比性??
促進民族融合、反對戰爭的和平主義者、優秀的外交家、力保大宋的卓越政治家秦檜
漢族拯救者、戰神、北方漢人的救世主、民族英雄、偉大的魏國皇帝石李冉閔
刺殺攝政王的青年志士、孫文遺囑起草者、國民黨副總裁、中日人民友好大使汪兆銘
紛紛表示,距離變成正面人物
只差一部色調好、場景好、布局好、演員演技在線的反正又不是正史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了
一直對司馬懿印象不好,看了看軍師大聯盟,怕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誤會了他,刷了一遍《晉書-本紀第一》,發現比我以前印象里更糟糕。這是本紀的定評,李世民嫌別人黑的不夠徹底,自己親自下場黑的,參考吧。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做點解釋。
飾忠於已詐之心。
先看出山。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卧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曹操第一次徵辟,司馬懿堅辭不就。為什麼呢?「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因為這時候,曹操在北方的各大勢力中,除了掌握了漢獻帝之外,並沒有其它特別明顯的優勢。袁紹、張魯、馬騰等主要勢力尚在,尤其是袁紹,佔據著今天的河北、山西,而曹操只佔據山東、河南一帶。也就是說,鹿死誰手,形勢還不明朗。而到曹操為丞相的時候,已經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經消滅了袁紹,成為北方最大的勢力,形勢已經非常明朗。所以曹操稍微一威脅,司馬懿就出山了。
更沒有節操的是,建安十八年,曹操率軍南征孫權,無功而返。孫權為了示弱,商標稱臣,勸曹操稱帝,曹操不從。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孫權這麼干,是有政治意圖的,曹操看得很清楚。但是司馬懿就不同了,他對曹操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這隻能是他沒什麼節操的證明,貪功求進而已。
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宣帝紀》是這麼說的:
(魏青龍)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所以李二說,「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也就是說,司馬懿的兵是關隴子弟,歷來以能吃苦能戰鬥著稱,而諸葛亮的兵是四川人為主,戰鬥力很差,本來就不是一個層次的對手。無論從哪個角度說,司馬懿都佔有絕對優勢,但還是不敢主動出擊,而是堅守不出,裝孫子。諸葛亮都死了,司馬懿做了點追擊的樣子,楊儀讓蜀軍一掉頭做出要列陣的樣子,司馬懿就掉頭趕緊跑了。
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
繼續看事實:
六年,天子(魏文帝曹丕)復大興舟師征吳,復命帝居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臨行,詔曰:「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天子自廣陵還洛陽,詔帝曰:「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於是帝留鎮許昌。及天子疾篤,帝與曹真、陳群等見於崇華殿之南堂,並受顧命輔政。詔太子曰:「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這是曹丕對司馬懿的信任。再來看明帝臨終時的託付:
帝流涕問疾,天子執帝手,目齊王曰:「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與大將軍曹爽並受遺詔輔少主。
三國時受過託付之重的很多,包括周瑜、諸葛亮等,周瑜早早就死了,不用說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千古人臣楷模。明帝對司馬懿的期待明顯是很高的,忍著不死,就是等著見司馬懿一面,希望他能用心輔佐自己的兒子。
那麼,司馬懿是怎麼報答明帝的「忍死之託」的呢?就是高平陵之變,用李二的話說,就是「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
明帝託孤時安排曹爽和司馬懿「並受遺詔輔少主」,當然也有安排兩人相互牽制,以防其中一個坐大,威脅到皇權的意思。這種安排的結果毫無例外都會導致大規模的政治鬥爭,至於是否流血,就要看各自的手腕如何。但司馬懿這種做法還是很少見的。
高平陵之變時,不管怎麼說,皇帝畢竟在曹爽手裡,司馬懿舉兵佔領京城,無論是不是有皇太后的詔令,都是毫無疑問的謀反。也就是曹爽無能,不敢果斷舉兵討伐司馬懿,只要是他稍微有點政治頭腦,司馬懿就死得很慘。
這也就算了,就算是曹爽無能吧。但司馬懿再次表現了他毫無節操的政治品格:
桓范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移檄征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詣帝,觀望風旨。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勸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桓范等援引古今,諫說萬端,終不能從。乃曰:「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范拊膺曰:「坐卿。滅吾族矣!」遂通帝奏。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並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范等誅之。蔣濟曰:「曹真之勛,不可以不祀。」 帝不聽。
就是說,為了騙曹爽,還指洛水為誓,事止免官,結果是曹爽被滿門抄斬。蔣濟勸他給曹真留個子嗣,他都不同意,堅決殺了曹爽全家。
而且,這貨還特別殘忍。
破遼東太守公孫文懿: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就是一個陰謀家的一生,沒有什麼家國情懷,沒有像曹操那樣對老百姓在亂世中流離失所的同情,沒有對國家的責任擔當,沒有諸葛亮那種忠誠,個人品質上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
司馬懿的表現和當時的門閥士族一般無二,國家存亡關我屁事,我要的只是保身全家,保全家族利益。只要能達到這個目標,曹操來了迎曹操,孫權來了迎孫權,司馬懿來了迎司馬懿,都不算什麼。
大概是看到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節操靠不住,關鍵時刻還是得靠自己人,所以司馬家大肆封建諸侯,讓宗室到各地領兵,結果西晉倒是沒出曹操、司馬懿,出來了八王之亂,然後就是五胡之亂。東晉衣冠南渡,守著半壁河山過日子,宗室也靠不住了,門閥士族又回來了,而且還發揚光大了很多。和王謝等大家族相比,皇帝也差不多就是個大點的世家大族罷了。
看了題主的問題,我知道,題主八成又是一個看了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
晉之君臣做的孽,大到了幾百年後天下縱然一統,卻要消化掉一個勵精圖治的王朝作為亂世封緘。
沒錯,這個倒霉催的王朝就是題主說的隋朝
司馬家族對古典華夏文明墜入階層鎖死的深淵,是狠狠地推了一把。隋文帝父子不惜以身死國滅為代價,開啟抑制士族扶助庶族的大勢,這樣的歷史擔當,與本朝太祖的努力可謂異曲同工。後來唐朝吸取隋亡教訓,是什麼教訓?是對門閥士族的抑制操之過急,妄圖一兩代就將之制度化,激起士族的瘋狂反撲而速亡的教訓。人類歷史的進程,就是在對自身慾望的不斷膨脹和抑制中前行,晉朝是對慾望的膨脹不加約束,聽之任之,終於演變成一塌糊塗的爛泥塘。隋朝則完全相反,是要在爛泥塘里重建理性的慈悲,收束住慾望的亂流,移除士族的壟斷,給其下階層以發展空間。晉朝是古典儒道思想失靈的產物,隋朝則是儒釋道三教思想合一的嶄新時代的開端。
看到這個話題下面這麼多隋吹晉黑,身為一個晉粉,必須說兩句了。
我煌煌大晉:
無兩漢之和親,無唐明之閹禍,無五代之割地,無兩宋之納貢稱臣,無唐代之國都六陷天子九遷(兩晉加起來六陷三遷罷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我大晉奴役群胡,兩胡一枷擄作農奴,只問歷朝歷代誰能做到?簡直皇漢眼中的理想國有木有!
我大晉國都為胡虜所陷,各地蜂起反抗劉石,各地方鎮士大夫流民帥一百七十餘人聯名勸進保大晉國祚不絕,更有慕容拓跋段部等少數民族為我大晉感化而竭誠效忠,可見中原雖陷於虜手而晉德不衰。只問楊玄感起兵而天下土崩的隋朝,安史之亂後被回鶻屢屢趁火打劫的大唐如何相比?
江北僭號之國者十六,晉敗其一滅其三。
我大晉面對苻堅百萬之眾,淝水一戰而前秦土崩。
我大晉更是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丟了四川還能立國穩如泰山甚至發動反攻的東南政權。
我大晉的政體大多數時候是先進的君主立憲制,虛君實相,比號稱君主立憲制的朙朝整整早了1000多年。
更不用說我大晉的泰始律、五等爵、宗王出鎮、九品中正、三省六部制雛形,開一代之制度淵源。
我大晉武有祖逖桓溫謝玄劉裕,文有杜預郭象陸機陶淵明,隋朝武功尚可,文化上有何可以媲美?
我大晉開創魏晉南北朝史學空前之盛世,隋朝開創官方強力干預修史之先風。
我大晉尊重士大夫,隋朝壓抑儒生,重吏鄙文,在南方推行五教,進行思想控制,最終引爆炸彈。
我大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隋唐前期壓抑關東人士,以文化落後之關隴貴族佔據政權中樞,怎麼看都。。。不能有優越感啊?
典午保曹魏居三恪之位,陳留王奐世祚不絕,武帝大膽啟用當年政敵後人,曹志秦秀之輩敢在大晉朝堂上懟當世權貴賈充。隋朝楊堅屠戮北周皇族,宇文氏子孫蔑無孑遺,同為躺贏,吃相比之大晉只有更難看沒有最難看。
我大晉繼承漢魏累世之弊,隋朝繼承亂世開創之果,時勢不同,豈全為大晉之過,又豈全為隋朝之功哉?
樓上清一色黑大晉,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
以上有調侃有認真。
==================================
想了想還是認真說一下,get不到上面部分答案的笑點的只看以下的內容就行了。
韓昇先生親為仇鹿鳴的《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作序,我認為寫的很精彩,每個讀我答案的請務必把以下截圖的文字讀完。
關於秦隋政治上最大的缺失,在於承前代尚武之餘緒,以武力統一全國,因而統治者對於強權和政治高壓有一種迷信心理,專重文法吏術,漠視文化,而不注重去構建一種普世性的國家政治意識,錢穆的《國史大綱》里也觀察到了這一點。漢唐與秦隋,形似神不似。
秦隋由於武力政權在軍事上之巨大成功而迷信強權高壓,思想界缺乏能夠統合起一個時代的內在精神,文化界一片荒蕪,故打天下不能守天下,最終分崩離析。漢代引儒生參政,唐代貞觀之治君臣互勉以史為鑒,都是企圖填補這種空虛,而重建思想界之新秩序。
晉朝皇室出身文化官僚家族,也能領悟到構建國家政治意識的重要性,惜乎東漢名教崩潰,統治階級上層墮落,終於徹底歸於破產。晉朝與隋朝,是兩種不同的病。
政治之上道不在武力與權術,而在於建立一個能夠凝聚人心的精神內核,也就是所謂的思想上的普世精神,有一個能夠駕馭起本時代的政治意識,讓人能夠奮起追求。這才是真正的屠龍術。
--------------------------------------------------------------
這個問題下的很多答案噁心在雙重標準。
比如前幾天的這兩個問題下面,
為什麼司馬懿形象一直被妖魔化,是出於統治者的需要嗎? - 知乎為什麼歷史上更推崇曹操而不是為西晉統一打下基礎的司馬懿?如何正確比較曹操和司馬懿? - 知乎
各種黑典午篡國手段卑劣,子孫作孽。
客觀地說這兩個問題問的都是宣本人,典午家子孫不行和宣行不行有什麼關係?不過反正晉朝很爛,黑就黑了吧。
但是到今天這個問題下面,全特么都一致對楊堅堪稱下作的篡國手段視而不見了,轉而吹起隋朝制度來了,更有甚者,吹著楊堅竟然還黑典午家篡國手段卑劣,只想問楊堅臉痛不痛?(借寒鯤原創梗這個我就不吐槽了)
宣靠劉放孫資,楊堅靠劉昉鄭譯;宣有高平陵政變,楊堅有收誅五王;典午家有淮南三叛,楊堅有三方叛亂。整個篡位的過程都謎之相似。
但是典午家好歹有點廉恥之心,知道提倡以孝治天下來掩飾,司馬炎知道父祖手段過酷,即位之後對昔日政敵之子刻意地包容和緩和關係。對曹氏主要誅戮的是曹爽一門以及夏侯玄何晏等極有影響力的名士,楊堅則是政權到手之後直接屠殺宇文氏皇族全族,一個不剩,蔑無孑遺。這是已經明著不要臉了。
還討論典午家人品呢,典午家人品差勁是沒錯,但是楊堅配談人品這個詞?
難不成曹家的人就是人,宇文氏皇族就不是人?還是三國粉多,南北朝粉少,所以楊堅屠殺個乾乾淨淨就不算個事了。敢情你們的標準還帶隨機應變的?
然後典午家毀掉文化名城鄴城、建康了?為了一己之私不擇手段,隳名城,殺豪傑,真是帥氣。
楊堅這個人吧,沒什麼文化,「高祖之世,以刀筆吏類多小人」,說是漢人,其實還是北周那一套。楊堅重吏治確實值得稱道,但是不免矯枉過正之嫌,對文化的輕視和鄙夷,讓人汗顏。而且特重意識形態和思想控制,一反前代之自由學風,隋朝修史沒有一本流傳下來,這不能不說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典午家至少不堵文人之口,否則庾純也不敢面懟賈充了。
然後是隋朝的「後世之功」吧,一個一個來扒。
- 科舉制
科舉制的前身是察舉制,從東漢產生秀孝試經制度開始,其中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中間累世的沿革,總體來說在向著舉官環節逐步淡化,考試環節逐步重要的方向演進。科舉制不是你隋朝時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猴子,建議某些隋朝科舉吹能不能先提高點姿勢水平再說。
漢代採用察舉制選拔官僚是一種必然嗎?在漢代可否使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呢? - 知乎
科舉製成立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是必須是差額考試(即參考人數&>中第人數);第二是士人投牒自進,自由投考。
第一個關鍵變化,在北朝時已經出現,第二個關鍵變化,在唐朝廢除州縣舉官之制才算正式達成。
分科考試不是科舉制的本質屬性,因為察舉制就是分科察舉的,當時科目有秀才孝廉賢良方正甚至武勇之流,同樣體現了按人的不同才能設科取人的思想,而隋唐最重要的進士明經科,同樣也是分科取人的延續,這不是隋唐的首創。隋煬帝始創的進士科,在唐朝尤其是武則天之後成為科場上最重要的科舉名目,但相對於煬帝時代已有的科目而言,唯一的變化是加試詩賦。之前南北朝的秀才策試雖重文才,但是沒有正式將詩賦列入考試範圍。而隋唐士人以文才為高,當時習文的門檻也高於學習經學,所以重文才的進士科才在唐朝體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進士科與秀孝策試,只是考試內容的區別,沒有制度上的本質差異。
-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本質屬性,就是以三省(尚書、中書、門下)為最高政務機構,尚書省六部負責六大國家事務的具體執行的制度。
首先三省的形成時間不是隋朝。尚書省形成於曹魏,中書、門下省形成於大晉。六部實為尚書省分工明確的六大機構,而尚書台在東漢時便已進行一定程度的分工,其中屢經調整,到魏晉時分工已經比較科學。
及魏改選部為吏部,主選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及晉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六曹、而無五兵。咸寧二年,省駕部尚書。四年,省一僕射,又置駕部尚書。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為六曹尚書,又無駕部、三公、客曹。惠帝世又有右民尚書,止於六曹,不知此時省何曹也。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書。祠部尚書常與右僕射通職,不恆置,以右僕射攝之,若右僕射闕,則以祠部尚書攝知右事。
北齊有吏部、殿中、(殿中統殿中曹,主駕行百官留守名帳、宮殿禁衛,及儀曹、三公、駕部四曹。)祠部、五兵、都官、度支六尚書。
吏部之名隋朝沿用,祠部即禮部,五兵即兵部,左民+度支即戶部(左民掌民政,度支掌財政,北朝時左民併入度支),南北朝的都官尚書即刑部。
以上是三省六部的機構設置變化,然後是職權方面,總的來說魏晉南北朝三公職權一直在削弱,三省職權則一直在加強,至北魏後期三省已經徹底成為國家的政務機構(南朝由於寒人政治導致中書舍人職權獨重,是制度的變異,此處不論),已經形成三公不帶三省之職=尊崇而無實權的狀態,離廢三公已經只剩一層紙。但是廢三公是在唐朝,隋朝最終還是沒走出這一步。
三公九卿中的九卿在孝文改制後演變為九寺,成為主掌九大次要事務的官僚機構,此為三公九卿制的余尾,至唐朝仍被沿用。
隋朝所做的就是重新整理了一下尚書省的六部,讓其分工更加科學明確,從此固定下來,僅此而已。
所謂三省六部制到後世也起了很多變化,每朝每代根據自己政權的需要掌機要的機構都有區別,像對後世不熟悉如我,也知道五代樞密院,朙朝內閣制這種真正的決策機構。要說真正典型的三省六部制,可能只有隋唐了。不知道這問題下各種吹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萬世之功是什麼情況。
能不能記住,第一,適用於當下的制度便是好制度,第二,制度永遠處在流變中。
- 府兵制
首先必須說一句,府兵制固然是隋唐兵制中的重要內容,但是徵兵制同樣佔據了主要地位,隋唐有多次對外征戰主要用的是徵發之兵而不是府兵。
府兵制的關鍵點在兵士自備資糧,發展方向是逐步走向兵農合一。
關於府兵制,同樣前後經歷了巨大的變遷,西魏之以鮮卑軍人為直屬大丞相宇文泰的中央軍是一個階段,北周武帝吸收九品戶等中六等以上的農民為兵以擴大兵源是第二階段,隋文帝將府兵歸入州縣民籍(即所謂「兵農合籍」)是第三階段,唐朝府兵不再單獨居住在城坊而是與其他農民混居(即「兵農合一」)是第四階段。
以上形勢的發展是統治基礎逐步擴大,從亂世到安定的大一統帝國的過程中,府兵制發展的必然趨勢,隋朝同樣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
而且要說府兵戰鬥力強,那也是前期待遇好的時候,但是府兵制的兵士自備資糧,本質上是對農民的高額剝削(谷霽光曾經計算過一個不用承擔賦稅的府兵家庭每年上番和應徵的支出,遠遠高於普通農民家庭),國家以此削減財政負擔。本質上這是一種剝削制度。府兵制推行的前期,試圖以家境優厚的地主子弟和六等戶以上擔任,保證其能夠負擔得起這樣的高額剝削,因為軍功授勛的制度配合勛官對應的優厚待遇,當時富家子弟還頗樂於為之。但是至唐朝時,國家所許的空頭支票終究在連年的戰爭中無法兌現而破產,武周時甚至以「侍官」(府兵之別稱)為辱罵之語,府兵制的剝削本質暴露無遺,有條件的家庭必然想方設法脫離府兵身份,府兵的身份也由此漸漸低落。可以說這樣一種制度的破產是是必然的,之所以出現在封建政論家和網路鍵盤俠的無限懷念中,可能是由於府兵制運行前期由於待遇較高,曾經起到了顯著提高兵士戰鬥力的作用,以及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財政開支,但是它的本質精神,就是剝削。
真的很難理解隋朝制度吹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這問題下面,畢竟對魏晉南北朝一竅不通,難怪覺得隋朝的科舉和三省六部制都是石頭裡蹦出來的猴子呢。府兵制好歹因為陳寅恪的關隴集團概念而知道不是猴子,但是有些人把這個制度當成隋朝的「政績」就是搞笑了。
- 大運河
隋朝修大運河同樣有南北混一,有加強南北溝通交流的需要,同樣也有天下戰爭壓力驟減,國家財力允許的大背景。
關於這件事的構想也不是楊廣的拍腦門,北魏孝文時期就已經有對大運河北方段的設想了。
《魏書·李沖傳》:高祖自鄴還京,泛舟洪池,乃從容謂沖曰:"朕欲從此通渠於洛,南伐之日,何容不從此入洛,從洛入河,從河入汴,從汴入清,以至於淮?下船而戰,猶開戶而斗,此乃軍國之大計。今溝渠若須二萬人以下、六十日有成者,宜以漸修之。"沖對曰:"若爾,便是士無遠涉之勞,戰有兼人之力。"
還有吹大運河的,修個大運河把自己修亡國了,是那屆政府不行還是那屆百姓不行?真想你們穿越回去問問楊廣,如果給他重來一次的機會,他到底是想要大運河還是想要隋朝。
還什麼隋朝打壓士族門閥呢,感覺又是隋朝專天下之功了,是不是看到士族這個詞就淡定不了?
像這種答案,純粹就是三四年前貼吧隋吹的吹法,不是我黑。
還有這個就更強了,隋朝滅亡都賴大晉開啟的亂世之餘威,而不是自己暴政。我大晉居然能夠影響到幾百年後隋朝的興亡,真是嚇尿了。天可憐見隋朝勵精圖治還能被農民軍亡國,天可憐見勵精圖治的隋朝居然是幾百年前大晉五胡亂華的祭品,隋朝為民犧牲,可悲可嘆。
嗯,什麼時候黑晉就是知乎的政治正確了,什麼時候你們才能不代入立場和觀點來看待歷史?
知道幾個詞,什麼隋唐第二帝國,什麼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讀過本高中歷史書就來大放厥詞,(講道理三省六部制真的不算我晉開創的?)就開始打雞血地崇拜隋朝了。
隋朝制度吹眼裡隋朝制度之所以爆天爆地,還不是完全無視或者不了解漢制到唐制在隋朝之前漫長的歷史演變的結果?隋朝不過是一個總結者而已,所謂創舉,如上所述,所見不多。
嗯,唐朝制度就是繼承隋朝的,隋朝制度特么就是自己創立的而是跟魏晉南北朝已經基本演變成型的制度完全沒關係了,真心沒見過這種吹法,沒見過這麼無恥的。
搭上「隋唐第二帝國」的順風車,抱上了唐朝統一強盛的大腿,所以不管楊堅楊廣做什麼惡都不算個事,漫長的制度沿革就全成了隋朝的成果,幹啥都優越。
本來歷史上就沒那麼多「偉大」和「光環」,政治家撥雲見日,看到的都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凡人,所謂的偉大朝代,亂世或治世,也不過是漫長積澱的爆發。
根本不是晉粉,也不怎麼看軍師聯盟,更對宣王這個人完全沒好感,但是有些人,迎合大眾意見各種輸出愛憎,也算是再一次見識了知乎在某些不該輸出立場的問題下輸出立場大於輸出知識的德性。
P.S.剛搜了一波關於楊廣的答案,看著挺正常的嘛,怎麼到這個問題下面就退回貼吧四年前水準了?
楊廣是不是一代聖君,隋朝百姓如何看待楊廣? - 知乎
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
李二評價「不憐百姓而惜倉庫」。隋文帝眼裡看到的只有自己的赫赫功業和青史留名,哪裡有百姓?
至於楊廣嘛,借用一下某個朋友的話:
================來個彩蛋================
發現上面水一色的人貼《晉書·宣帝紀》的李世民制(替代「史臣曰」)裝逼。真是有點刺激了,能不能看看《隋書·文帝紀》和《隋書·煬帝紀》的史臣曰,和我宣一樣罵得狗血淋頭的好吧?
先看《宣帝紀》的: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以上正面以下負面)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再看《隋書》的:
史臣曰:高祖龍德在田,奇表見異,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始以外戚之尊,受託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咸懷憤惋。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舉全齊之眾,一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乖茲機運,遂遷周鼎。於時蠻夷猾夏,荊、揚未一,劬勞日昃,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咸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以上正面以下負面)但素無術學,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逾扇。又雅好符瑞,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託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剪伐本枝。墳土未乾,子孫繼踵屠戮,松檟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史臣曰: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於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後鍾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地廣三代,威振八紘,單于頓顙,越裳重譯。赤仄之泉,流溢於都內,紅腐之粟,委積於塞下。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徵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騷然,無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姦宄乘釁,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不反。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於是相聚萑蒲,蝟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並為麋鹿之場,忄棄忄棄黔黎,俱充蛇豕之餌。四方萬里,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於一夫之手。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隕,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徵矣!(全負面)
《隋書》帝紀的史臣曰裡面有幾句話特別刺激,特別好玩。
1.始以外戚之尊,受託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咸懷憤惋。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舉全齊之眾,一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乖茲機運,遂遷周鼎。
潛台詞:能力一般,外戚加成,狗運得天下。
相對之下,李二至少對宣的能力給予了充分肯定。
2.又雅好符瑞,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託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剪伐本枝。墳土未乾,子孫繼踵屠戮,松檟才列,天下已非隋有。
這段話的出處見下面這裡:
《隋書·元岩傳》:時高祖初即位,每懲周代諸侯微弱,以致滅亡,由是分王諸子,權侔王室,以為磐石之固,遣晉王廣鎮并州,蜀王秀鎮益州。二王年並幼稚,於是盛選貞良有重望者為之僚佐。
很刺激的是楊堅即位後一樣廣封諸子,政策類同於晉室,而且是出於和典午家封建諸王一樣「以史為鑒」的考慮。而且直接導致了文帝的子嗣之爭,為隋朝滅亡埋下伏筆。
然後貴乎怒噴晉武帝封建諸王制杖,楊堅強無敵。
3.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
這句話刺激在,追論楊堅功業的內容里,沒有一句話提到楊堅在制度建設上的功績。相反的,在楊廣的評價里倒還有一句「法令滋章」提到了楊廣變革制度之事。
主要原因無他,是因為楊堅開皇中制度除勛官沿襲北周外基本全為北齊舊制。諸位可以翻一下《隋書·百官志》自行對比一波。真正有所創改且有其合理之處,並為唐朝所沿襲的一些隋朝的制度創革,出自楊廣之手。
然後貴乎眼裡,楊堅創立制度,打擊了士族社會的氣焰,厲害,強無敵。笑噴。
4.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
潛台詞:楊堅有鍋。屬於楊堅的鍋,廣封諸王導致子嗣之爭是一,以法術和愚民思想御天下是二。這可不是貴乎眼裡那個除了篡位方式下作之外完全偉光正的楊堅。
5.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直接翻譯一下:隋朝亡了未嘗不是幸事。看到這句真心笑噴了。
簡而言之,唐初君臣眼裡,楊堅因時際會,貪天之功。以承平之基業玩出一手臭牌。楊廣暴君瞎倒騰,窮兵黷武,徵發無已,隋朝因之而亡,真是百姓之幸。
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貴乎眼裡,李二看不上宣=宣是垃圾,魏徵看不上楊堅楊廣=楊堅楊廣高大上。噗,服貴乎這神邏輯。
----------------------------------------------------------
本來已經不想再更新這個話題了,但是一覺醒來發現淚痕春雨答題了。我跟他的觀點區別如下:
1.走向大一統遠不止是隋朝的功勞,是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漫長痛苦的民族融合、思想碰撞、社會發展和政治進步最終闖出的一條新路。都喜歡隋唐的強大,但是請你們看到它背後的黑暗時代里漸成燎原之勢的星星之火,也要看到這個所謂的「大一統盛世」下,一樣有哀泣悲號的眾生相。
2.大晉之後長期南北分裂的原因和經濟發展水平沒什麼太大關係。
3.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雛形肇始於你們所不屑的魏晉南北朝黑暗時代,它們的發展是一個漸變,而不是突變。
4.另,很不喜歡淚大濕把觀察歷史背後演變的潮流和規律稱為「唯物史觀」,然後和「英雄史觀」對立起來的做法,畢竟唯物這個詞不是一個能很好概括歷史研究的方法論的貼切的詞,對歷史的看法比較成熟理性的人也不會有「歷史發展全由英雄推動」這種幼稚觀點。這問題下面高看楊堅一眼不是因為覺得楊堅的能力如何強於司馬氏的你所謂「英雄史觀」,而是盲目地崇拜「歷史地位」「歷史意義」,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簡單概括一下,楊堅中上之才,投了個好胎,生在南北朝末年。隋朝歷史地位承上啟下固然非常重要,沾也沾了大一統的光,但是單說這個朝代本身,除了楊堅的治國和楊廣的一些改革制度的努力之外,吃相各種難看。歷史地位這概念是架在漫長的時期里觀察時用的,但是對朝代本身沒什麼意義,換言之,這是個與它本身好壞無關的「光環」。
就像東漢蔡倫發明草木漿造紙術,這在歷史的長河裡不過一個時間點,而且誰也不能說蔡倫這一發明的靈感不是來源於民間已有的技術(這是很容易想見的),從今人的角度,我們特別重視事物誕生在從無到有的那個突破,但是就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影響來看,遠沒有魏晉紙張使用逐步擴大和桓玄正式下令改簡為紙來得大。所以蔡倫有幸榮列古代四大發明家,這是個莫名其妙的光環,他本身做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偉大。
要說大晉比隋朝有什麼大罪,可能就是典午家沒像楊家一樣投個好胎吧。
題主,這自抽的厲害啊~~~
你這是來給司馬家洗地呢,還是司馬家的高級黑
「如果推翻晉朝的不是胡人,而是李淵那樣的人,如果晉朝後面不是五胡亂華而是一個唐朝那樣的朝代,晉朝與隋朝又該怎麼看?
歷史就應該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
這可是你說的...
人隋朝再不濟,上可分裂突厥,開科舉,開皇之治,財帛堆積府庫不能容。
下可開運河,延上一代功業,極盛於時。
司馬家咧?
開國就有亡國之像...
歷史的倒車怎麼開的爽怎麼來
還有臉跟隋比?
所以說歷史架空電視劇害死人。。。。
@蕭武 貼的那段晉書定論我記得我很久以前在一個答案中就提到過。。。
作為繼承了隋朝大統的唐朝第二代扛把子,李世民表示我表叔家可比司馬宣王強多了!
尤其是這段批判,簡直是咆哮文!
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看看,看看。。。什麼叫東智而西愚,什麼叫前忠而後亂,什麼叫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什麼叫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
李世民真的是牙痒痒的在罵司馬懿啊!
連晉明都掩面,恥欺偽以成功。。。
自己的子孫都以之為恥辱,題主還有什麼好洗的呢?
下面這個答案里有我當年對這一段晉書的全文翻譯。
司馬懿是奸臣嗎? - 知乎我也曾很想替晉洗地,替司馬懿洗地,但後來慢慢明白,我之所以會這麼想,只是因為不甘心。不甘心三國歸晉竟是這樣一個結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諸葛丞相是死在司馬懿手上的,所以司馬懿不是能與卧龍日月同輝的謀士就不行。從某種意義來看,孫曹劉皆亡於司馬家,所以大晉不是盛世便不行。
如若不然,這麼多大英雄豈不枉死,這麼多鮮血豈非白流了么……
司馬炎以及晉帝國,楊堅以及隋帝國,他們的歷史地位,並沒有本質差別。
楊堅、司馬炎都是二代上台,並且通過篡位建立自己的帝國。更主要的是,在他們上台前,天下統一已呼之欲出了。
司馬炎的前人,已把天下統一的差不多了。從實力上,司馬炎擁有的力量,比吳國強得實在太多。所以司馬炎上台後,一次大規模的南征,馬上就席捲了吳國,於是天下統一了。
楊堅的前人,也把天下統一的差不多了。從實力上,楊堅擁有的力量,比陳國那強得實在太多。所以楊堅上台後,一次大規模的南征,也馬上席捲了陳國。
從這這層意義上,他們都是歷史的幸運兒。
在他們之前,比他們更具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那是多的去了。比如,司馬炎之前的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從哪個角度看,也比司馬炎更像英雄人物;再比如,楊堅之前的石勒、苻堅、慕容垂、拓跋圭、拓跋、高歡、宇文泰、劉裕、蕭道成,從哪個角度也比楊堅更像英雄人物。但是最後結束亂世的紛爭的人,卻是司馬炎、楊堅這種二代。
更主要的是,司馬炎死後十多年,晉帝國滅亡、天下大亂;楊堅死後十多年,隋帝國滅亡、天下大亂。從這層意義上,他們的結局,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差別。
司馬炎、楊堅如果有什麼不同,僅僅是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
司馬炎所處的歷史時代比較差勁,所以天下混亂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下來,於是中國歷史,陷入三百年的分裂之中。
楊堅所處的歷史時代比較好,所以天下混亂開始後,很快就再度進入統一,而且也比較容易維持。
用英雄史觀去看歷史,西晉帝國滅亡後,如果能出現一個李世民那樣的大英雄,天下也會很快統一的。
當然了,用英雄史觀去看,隋帝國滅亡後,如果沒有出現李世民那樣的大英雄,那隋滅亡後,也可能長久處於混亂之中。
這樣一來,你說司馬炎、楊堅死後,天下是分裂還是統一,關他們什麼事呢?
更主要的是,用唯物史觀去看,天下的分裂統一,是受制於眾多因素的,絕不是司馬炎、楊堅決定的。
問題是,不管怎麼說,司馬炎死後,天下陷入三百年的分裂混亂,楊堅死後,天下開始了二百多年的統一。所以人們更容易推崇隋帝國的開創者楊堅,而輕視晉帝國的開創者司馬炎。從這層意義上,司馬炎、楊堅都是歷史的幸運兒,而楊堅更幸運。
我前面說,司馬炎的晉帝國、楊堅的隋帝國,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司馬炎所處的時代,川蜀、江南的生產力發展起來,所以南北分裂的基礎比較牢靠。
在三國之前,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北方的歷史,統一了北方,就意味著統一天下了,或是距統一天下,只有一步之遙,輕輕一跨就可以過去。
三國時代開始,中國的歷史已不再是北方的歷史了,至少統一了北方,距統一天下,那實在差得太遠了。所以在隨後的三百年時間裡,統一北方的大佬,那是多的去了,但是統一南北的人,只有一個司馬炎;而且這種統一,也只維持了二三十年;隨後雖然英雄輩出,但是誰也無法結束這種分裂。
我們再看楊堅所處的時代。楊堅所處的時代,江南經濟比重越來越強大,單就這層意義,南北分裂的基礎更牢靠了。但是在過去三百多年的發展中,南北經濟、文化、政治交流越來越充分,而且交通、媒介一直在不間斷的緩慢增長著(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在隋煬帝手裡,中國運河網路正式完成),所以天下統一的趨勢越來越強。
當然了,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隋帝國統一天後二三十年就崩盤了,但是很快就由李淵再度統一;隨後李唐內亂不斷(圍繞武則天篡唐、李隆基奪取權力),但是天下依然保持統一;再隨後,安史之亂折騰的天翻地覆,但是天下依然保持統一;再隨後,大唐帝國藩鎮割據長達百年,但是天下依然保持統一。
歷史的形成,是無數人共同推動、創造的。但是,我們通常習慣性的把歷史的形成,歸於某些、甚至某個大人物身上。
當然了,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一個歷史人物處於幸運的時代、幸運的位置,就會被人們吹了又吹,總而言之,就是因為他神功無敵,所以才會有這樣偉大的時代,如果沒有他,那可壞事了。
當然了,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一個歷史人物處於不幸的時代、不幸的位置,就會被人們貶了又貶,總而言之,就是因為他腦殘弱智,所以天下才會如何如之何,如果換一個正常人,處於他們的位置上,哪會這些事呢?
司馬炎身後的三百年分裂,楊堅身後的二百年統一。客觀的看,與他們毫無關係(至少這關係小的可以忽略不記),但是人們常常因為類似的原因,把司馬炎以及晉帝國貶得一無所是;而把楊堅以及隋帝國吹得神乎其神。
因為條件背景不同。
就像現在你在大街上砍死一個無辜路人,搶了他的錢,然後被警察抓走,那你是一個窮凶極惡的搶劫殺人犯。
而亂世之中你捅死一個雙手鮮血的路人拿走他帶血的錢袋,並用這些錢起家成為一代富商,那你是一個傳奇。
晉和隋的區別就是如此。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自秦始,司馬家祖孫是唯一一個世受國恩,恩將仇報而而謀朝篡位成功建立穩定政權的人。王莽的新朝幾年就被劉氏反攻了,四世三公的袁家袁術也沒成功,曹家篡位之前,漢獻帝都血詔殺曹操了,曹操的天下也取自諸侯而非漢,談不上世受國恩。
而司馬懿兩代託孤重臣,主持君王喪禮,位列三公,子孫二十餘人封侯,將此厚恩反為仇報,後世子孫晉明帝讀史了解了祖先篡位始末就哀嘆如此行事國運不會長久,司馬家的齷齪並不只是世人非議,連子孫都看不下去的。
這就像大街上有人行竊,有人搶劫,有人殺人,但你司馬家搶劫殺人第一家,沒辦法不讓人記住。
假如晉朝後來爭氣,開萬代盛世,也未必會被非議,奈何開國皇帝還沒死幾年就大規模內亂,後來更是被北方民族打到南方了,更慘的是他的前朝,秦漢都是壓著北方打,就連三國的軍閥曹操公孫瓚都壓著北方打,華夏中原第一次落入狄夷之手,不非議你非議誰?
就像一個殺人搶劫犯,日後成了大軍閥,大富商,黑道巨梟沒準還能被贊一聲年少就有膽色,奈何帥不過三秒,殺完人就被警察撂倒了呢?
而隋朝恰恰相反,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是天下兵強馬壯者得之的時代,晉元帝看不下去的篡位已經是家常便飯了。所以楊堅篡位,正如亂世殺人,雖然也是殺人,但殺人的和被殺的多了,大家都習慣了。而且周朝本身就是篡位來的,是個雙手沾滿鮮血的路人,再加上北周宣帝也曾在宮中埋伏武士圖謀殺掉楊堅,騎虎難下這個詞並不只是說說而已的。
而且隋朝一改前代被北方少數民族摁在地上摩擦的頹廢,又重新雄壯起來,文治有開皇之治,武功有北使突厥臣服,南滅陳朝,終結了南北朝統一了天下。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留下了京杭大運河,科舉制,府兵制等寶貴的遺產,和唐朝一起並稱隋唐,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這便是亂世殺人的人成了梟雄富商,殺人的事,反而勵志了。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宣帝司馬懿)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之事。明帝以面覆床:「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晉書》
哈哈,自家子孫聽了都受不了,還要啥自行車。推薦閱讀:
※三國裡面人物的武力值排名到底是怎麼樣的?
※從東漢到三國,人口的急劇降低是什麼原因?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姜維這個人?
※《三國演義》里打仗,為什麼總要大將先單挑,士兵站兩邊觀戰?
※三國法正的出謀劃策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