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出現過什麼比較匪夷所思的稅?
中國奇葩的稅種最多的時候,可不是古代,而是清末至民國期間。
中國古代的稅,有正稅雜稅之分,所謂正稅,就是農業稅,也就是田賦。(這裡順便說一句,「稅」字本義是徵收穀物,所以是禾字旁,「賦」字本義是徵收貨幣,所以是貝字旁,不過到後來稅賦二字也就混用了。)直到明朝中期以前,朝廷正稅都是直接征糧的,所以到現在還有一句話叫做「皇糧國稅」。不過從張居正開始,他老人家實行了一條鞭法改革,將稅賦全部貨幣化,這是中國稅賦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以後哦,我們就不納糧,只繳錢了。
一般而言,正稅各個朝代都不太重,因為傳說中的聖君明主鳥生魚湯都是要輕徭薄賦的,有這樣的道德榜樣在前,既是再混蛋的皇帝也不願意落一個橫徵暴斂的名聲,所以門面功夫他們還是要裝的。比如我大明朝的稅率是前無古人的三十稅一,而且堅決不增加。那到明末國庫空虛沒錢打仗怎麼辦呢?皇帝自然有辦法,在正稅之外再徵收別的雜稅,比如和遼東女真人打仗,就征遼餉,鎮壓李自成張獻忠,就收剿餉,要練兵,就收練餉。——你看你看,我可沒有隨意提高稅率啊,我只是為了渡過眼前難關暫時性的多收一點錢罷了,當然,至於「暫時」到什麼時候,那就另說了。——這就是明末著名的「三餉」。
當然,明末的這點雜稅,在我大清和我民國面前,簡直弱了爆了。
鴉片戰爭後,緊接著就是太平天國,然後是甲午戰爭,然後是八國聯軍,可憐我大清既要賠款,又要剿叛,國庫里那點錢怎麼夠用?更可悲的是,我聖祖大康熙早留下了「永不加賦」四字聖訓,這叫老佛爺們如何是好?
不過這點問題難不倒我大清的官員,為了解決沒錢的問題,他們開創性的發明了一種新的稅:厘金。你要做生意,在甲地收購了一批貨物,剛裝上車,好,收厘金的來了,這叫「起厘」,你只好交了一筆錢,貨物發運了。走出沒多遠,咦,前面有幾個人把路給堵了,當路一座關卡,上面兩面大旗在風中獵獵飛舞,上書幾行大字:「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好吧,這是我腦補的,你們可以不用當真。反正你還得交錢。沒辦法,你只好交吧。再往前走沒多遠,又是一座關卡,上面兩面大旗迎風招展,好吧,你繼續交錢吧。再往前走,還是一座關卡……。好容易到了銷售點,你長出一口氣:「可算過來了。」事實證明,你高興得太早了,當你剛擺開貨物要買,又有人來收厘金了,這叫「落地厘」。你終於怒了:「我去年買了塊表,我不做生意了,我回家找我媽去。」當然可以,要回家先交厘金。你說「我沒做生意,沒帶貨物啊」?稅丁指指你身上背的包袱:「這是啥?」你打開包袱給他們看:「牙刷牙膏換洗衣服。」「呔,刁民,帶著這麼多物品,居然還不想交稅?」
這就是厘金。說起來是有點奇葩,但卻不是最奇葩的。
最奇葩的東西,就是各種「捐」。
「捐」就是捐獻的「捐」,意思就是為了國家民族,請你自願捐獻一點錢物。——當然,名是這樣的,實際情況卻絕不可能自願。
「捐」能有各種奇葩,就是因為它不是國家規定的,而是地方政府隨意徵收的。特別是到了民國,由於各地方都由軍閥控制,為了籌措軍費,這些軍閥們真是巧立名目,各種苛捐雜稅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比如:
生下來有落地捐,
娶媳婦有新婚捐,
死了有棺材捐,
種樹有植木捐,
養豬有豬捐,
養牛有牛捐,
養雞鴨有雞鴨捐,
種花生有花生捐,
住房子有房捐,
賣雞蛋有蛋捐,
殺豬宰羊有屠宰捐,
看戲有戲捐,
當妓女有妓女捐,
當和尚有和尚捐,
當道士有道士捐,
當石匠有打岩捐,
當漁民有划船捐,
當獵人有鳥槍捐,
掃地有垃圾捐,
上廁所有茅廁捐,
掏糞有糞捐。
光腳板進城有赤腳捐,
穿草鞋進城有草鞋捐。
種鴉片有窩捐,
不種鴉片有懶捐,
實在沒什麼借口徵收了,就破門而入直接要,這叫做射門捐。
以上所列,僅僅是各種苛捐雜稅的極小一部分,那麼我大民國時,到底有多少捐?這個恐怕沒有人搞得清楚,反正據當時人說是「一事一捐」。至此,題主所謂「匪夷所思」的稅至此達到了高潮。至於樓上有同學說到的什麼中世紀的歐洲,與我大民國相比,簡直弱爆了。
順便說一句,近些年一直有人鼓吹民國范兒,他們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民國范兒。關於排名第一的答案中 @三種不同的紅色所說的,明朝稅率低得前無古人,是錯誤的
一般而言,正稅各個朝代都不太重,因為傳說中的聖君明主鳥生魚湯都是要輕徭薄賦的,有這樣的道德榜樣在前,既是再混蛋的皇帝也不願意落一個橫徵暴斂的名聲,所以門面功夫他們還是要裝的。比如我大明朝的稅率是前無古人的三十稅一,而且堅決不增加。那到明末國庫空虛沒錢打仗怎麼辦呢?皇帝自然有辦法,在正稅之外再徵收別的雜稅,比如和遼東女真人打仗,就征遼餉,鎮壓李自成張獻忠,就收剿餉,要練兵,就收練餉。——你看你看,我可沒有隨意提高稅率啊,我只是為了渡過眼前難關暫時性的多收一點錢罷了,當然,至於「暫時」到什麼時候,那就另說了。——這就是明末著名的「三餉」。
他說的更像是元代。
明朝人范濂《雲間據目鈔·記賦役》 中寫道:「元入中國,定天下田稅......賦雖輕,不足法也。」
明朝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歲入》中也有類似的話:「前元取民最輕,固不可法。」
蓋吳中之民,莫樂於元,莫困於明
在網文中經常被提及的商稅三十取一,實際上也是來源於元代
部分地區甚至四十取一、六十取一
《元史-食貨志》
民國年間,西南貴州地區出現了奇特的預徵稅收制度,1929年就交了1963年的稅,到了1931年,甚至都把1968年的稅都收上來了。
不僅稅收交道了2012年的
還有交到了2035年的
現在北京市宣武區廊坊二條街道一帶,民國十九年被徵收的「邊防保障特別稅」,截至盧溝橋事變當年,已經收到了2035年。稅單和過稅憑證,現保存在老舍茶館的檔案室里。龍騰網
不得不說,很有喜劇效果。
什麼叫民國范,這就叫民國范,TG都沒那麼自信能到2035,他們竟然收到了2035,不得不佩服。
既然民國政府稅收提前收到了2035,那我不得不說,現在中國有2個合法政府!
遠安縣王氏家族從清末至民國初年的納稅票據。
全國最大規模的稅收博物館武漢稅收博物館昨天開館。現場陳列的4000多件珍貴文物,生動呈現我國古代5次重大的賦稅制度演變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稅制改革。部分從民間收集的文物國內罕見,讓人大開眼界。
鎮館之寶:南宋出門稅銀鋌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隨著國家的誕生,我國就出現了原始、簡陋的稅賦制度。但你可能不知道,古代收稅之稀奇超乎想像,甚至連出城門都要交稅。
昨日展出的文物中,一塊南宋時期的出門稅銀鋌,再現了當時這一奇特的稅收歷史。這枚銀鋌重約10兩,市場估價超過80萬元。歷經千年滄桑,這枚銀鋌已凹凸不平,淡黑色表面湮沒了昔日銀色的光芒。
該博物館介紹,出門稅是商販出城門交納的稅款,這是南宋時期一種特殊的商稅,當時主要活躍在南宋與金國邊界以及淮河兩岸。由於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商人們攜帶貨物穿州過府,只要途經城門,就要用銀鋌繳稅。銀鋌有幣值,大小不等,是流通中的銀鑄幣,這也成為行商繳納出門稅的見證。
另一稀罕之物是明朝萬曆8年的一張歸戶由貼,記載著長汀縣一農戶的田畝丈量的具體面積,這就是演變至今的土地證。
稅務人員介紹,明朝的歸戶由貼主要還不是確定產權,而是為了收稅的需要。當時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併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這就必須先丈量全國各地土地。歸戶由貼正是由此而來,且存世量極少,殊為珍貴。
結婚、畢業都要收稅
1944年,一位名叫呂錫澤的浙江小伙參加湖北省縣長考試合格,然而他必須要交納5元印花稅,才能拿到縣長合格證。這是昨天博物館內的真實文物。
學生畢業、百姓結婚、當官考證、職業評定……都要交納印花稅,民國時期印花稅徵收繁多,無所不包。如今,這一延續至今的稅種,徵收範圍已大大縮小,除了辦理房地產證、簽訂合同等事項外,印花稅已很少使用。
印花稅起源於1624年的荷蘭,從清代流入中國,在民國時期迅速推廣。博物館方介紹,從收集的印花稅憑證看,意外顛覆了一項史學共識。清朝宣統年間已印製了印花稅票,以前史學界認為清代並沒有實際收印花稅。但館藏的一張清宣統年間安徽歙縣的一紙山林買賣契約,明確貼有印花稅票,票面20文,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印花稅收稅憑證,也證明清末就已徵收印花稅。
荒唐民國,提前近百年收稅
昨日的文物中,民國各類稅收史料最為豐富,當時財政紊亂,收稅千奇百怪,甚至提前預徵稅款,最多的一戶農戶提前近百年交稅,甚至把2012年的稅都交了。
提前預征雖非民國肇始,但其稅款之繁多、攤派之沉重,幾近史上極致。無貨不稅、無物不捐,甚至連死人棺材也須納稅。農民養一頭豬,自出生至屠宰,有小豬稅、豬行牙稅、屠宰稅等不下十數種,而且提前預征。
昨天展示的湖北較早時期的稅票,是遠安縣王氏家族從清光緒4年至民國15年長達48年的地丁納稅憑單,其所繳稅款有的被提前幾年預征。最離譜的是民國時期四川省一位周玉順的農戶,其收稅執據顯示,其家庭稅款甚至被預征至2012年,成為世界稅制史上的最荒唐奇蹟。
說個現代的吧。亂收費,不算稅。
00年到03年之間,汕頭潮陽初中小學亂收費亂象紛紛,我97年入讀時候一學期學費360,到五年級的時被收了540多,03年大部分工廠普通工人的底薪還是800元左右。亂收費還不算,還要去村居委那裡開各種證明,那時候開學開證明給年幼的我留下了深深的陰影。我當年簡直覺得潮汕地區暗無天日,簡直是中國的下限。這亂象直到03年某鎮組織人把高速公路堵了,鬧到香港媒體報道才解決了,當年被收的雜費退回來了,但之前那二十年間徵收的雜費一分錢沒退,彷彿就收過一年。
那時候被亂收費的名目包括如下:人頭稅、教育附加、公路基金、鎮中心中學建設基金等等。我小學就把初中歷史全部過了一遍,第一次聽到收人頭稅的感覺差不多等於鬼子來了。天朝中下級官員的腦洞不比現在知乎的大v們差。另外說一下,當年的鎮中心中心建設基金是從93左右開始徵收,到06年我初中畢業才招收第一批學生,中間交了十幾年的錢不知道都被誰吃了,0405的時候差點爛尾了,最後是上面財政貼補,很多地方做了半拉子工程才勉強交付。
當年我一直覺得憑著人頭稅這個名目,我大潮汕已經走在時代前沿,開一代風氣之先,後來我發現還是低估了天朝的下限,90年代中原地區已經有人趕在汕頭之前開始收人頭稅了,讓我們向這些用人頭稅帶領我們憶苦思甜、體驗抗戰年代的官員致敬!
【剩女稅】
經歷秦末戰亂後,漢初的統治者為滋生人丁,恢復社會生產,規定到年齡卻未婚配的「剩女」將被加征五倍的「人頭稅」:《漢書·惠帝紀》就曾記載,漢惠帝六年時,皇帝詔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社會撫養費
厘金
晚清為了籌措軍費和繳賠款設立的。
「舉凡一切貧富人民自出生到死亡,日用所需之物,無一不在被課之列。」以廣例,征厘物品為二十九類,達一千九百四十二項,小至手帕、荷包、扇袋、及米粉、醋、蒜,均要負擔厘金。總之,凡市上之物,無一不征。」
有詩為證「自古未聞糞有稅,如今唯有屁無捐。」
法國門窗稅和中國筵席稅。
法國門窗稅是1798年拿破崙征戰義大利時引進的。它開始時作為房屋的收益稅,對住宅的租戶徵收,但由房主支付,通過加收租金而轉嫁給房客。後來就變成了對業主的稅收,變成房產稅。這個稅對所有住宅、工廠和車間徵收,標準是建築物開孔的數量和種類,如大門、小門、有陽台圍欄的窗戶、小閣樓的窗戶等。也考慮門窗在建築物的位置,如在哪層,是臨街的,面向後院的,面向花園的,還是面向工廠的,同時也考慮建築物本身的位置。門窗和建築物的位置不同,稅率也不同。這種區分,顯然是考慮到了不同的位置、樓層、朝向、光線等等對於房產價值的影響,彷彿也考慮到公平性。不過這種區分會增加徵收成本,因此,1831年就簡化成對每一種開孔徵收一定的法郎的制度。在1914年,法國門窗稅達到7300萬法郎,占直接稅的11%,總收入的1.5%,並非可有可無。
十分明顯,無論中國歷史上的間接稅還是歐洲的窗戶稅門窗稅,都是為了既要徵稅又要節省徵收成本,因而就用不著去考慮徵收的公平性。數房屋的間數與數房屋的窗戶,對於徵收來說是最為簡便易行的,但是,間數與窗戶的多少並不足以完全反映房產的實際價值。
尤其有趣的是,當數門窗徵稅的辦法出台後,人們千方百計要採取應對措施減少納稅義務,比如,在英國,有些人索性將一些已經建好的建築物的窗戶封起,時至今日,仍可見到一些窗戶被封起的歷史建築;也有一些住戶將窗戶改裝成能開能合的活動窗戶,稅務官員來檢查時,便將窗戶關上,窗戶與牆壁渾然一體,看不出來,稅務官員離開後,再把窗戶打開;當新建房屋的時候,設計更小更少的窗戶以便少納稅更是優先要考慮到的問題。法國1885年的統計顯示,當年全法國897萬棟建築物中,25萬棟只有一個開孔,顯然這些建築物只有門,沒有窗戶。
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我極敬愛的兄弟們,我的好朋友們,在法國的農村中,有132萬所房子都只有3個洞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所有兩個洞口,就是門和窗;還有二十四萬六千個棚子都只有一個洞口,那就是門。這是因為那種所謂門窗稅才搞到如此地步。」
筵席稅為中國設立的稅賦之一,屬於對舉辦筵席者徵收的一種特種消費行為稅。中國的筵席稅依據為1988年9月22日頒布的筵席稅暫行條例規定,徵收範圍指在飯店、酒店、賓館、招待所等商業服務場所舉辦筵席的單位和個人,包括消費的菜肴、酒、飯、面、點、飲料、水果、香煙等計價;居民家庭和營業場所(如單位職工食堂等)自辦的筵席不徵稅;徵收的起點為250元;稅率為15%—20%,徵收方式由商業服務場所代征代繳。
據說是為了抑制腐敗。
【太君回國費,你聽說過嗎?哈哈哈。】
這是我剛剛在看《內蒙古革命根據地貨幣史》時看到的,這是日本在內蒙古佔領區苛捐雜稅中的一種,可能其他地方也有吧。
有點偏題,不是稅而是費。
拔釘費
出處 《新五代史·雜傳八·趙在禮》:「在禮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罷去,宋人喜而相謂曰:『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後晉滅掉後唐後,趙在禮鎮守宋州。他對百姓搜刮無度,被百姓視為「眼中釘」。傳言趙在禮要調任,宋州百姓無不歡呼雀躍:這下可拔掉眼中釘了!趙在禮聽說後大怒,頓生報復之心,他上表皇帝要求留任一年。得到皇帝同意後,趙在禮繼續留任宋州。他下令宋州百姓不論何人,都得交錢一千,名曰「拔釘錢」。一年功夫,趙在禮僅「拔釘錢」就收了上百萬。
辦理《秸稈放倒證》
17世紀英國開徵窗戶稅,不少居民只好把家裡窗戶都封起來以避稅,赫赫赫
智商稅。
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很多人在交。
買了面膜和各種偽代購的,珍重。河南固始縣收「下雨費」歷史悠久延續至今
請看博訊熱點:農民、民工問題
(博訊北京時間2010年11月12日 轉載) 來源:參與 作者:許建德
西周,周厲王,喝水都要交稅,直接引發國人(指生活在都城的平民)暴動.
我在想,什麼時候呼吸也能交稅(認真臉,思考狀)
第二屆農運會在孝感舉行,要蓋孝感體育館,當時孝感市政府沒錢,最後要求整個孝感市城鄉鎮每家每戶都捐款,幾十到幾萬不等不等。當時是1992年我家被迫捐了50塊!
反正從小到大就聽到一句話
國民黨稅多,共產黨會多。
忘了叫什麼名字了 穆斯林聚集區對非穆斯林收稅 因為懲罰沒有信仰
十幾年前,我們那(湖北黃岡羅田)收過的稅有幾十種,比如
陽光稅,雨水稅,教育費附加。。。(不要震驚,這個確確實實收過)
一年下來,多數家庭都交不起稅,收稅的幹部直接闖入家中搶東西。
口號:先國家後集體,多餘留自己。
當時我家的情況是,家庭年稅收平均400元/人,我家當時5口人,2個勞動力,4畝地,當時糧食畝產800斤左右(當然不能跟現在比),糧價40元/百斤。。。。南宋時期出現過訴訟雙方贏者要繳納歡喜錢、輸者要繳納罰錢的情況
其他好說,這名字太有想像力了。。。
推薦閱讀:
※花木蘭是中原人嗎?
※花木蘭是不是中國女漢子第一人?
※有哪些在歷史記載上語焉不詳甚至沒有提及的細節值得我們腦洞大開?
※為何唐代以前單字名較多,而之後兩字名就逐漸占多數?
※南朝梁武帝蕭衍有怎樣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