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如何解釋喜歡做幼稚或極端行為引別人注意的行為?

從小就這樣,通常遇到挫折或心情低落時容易出現這種行為,比如說用力拍胸脯、扮低智能人士、當眾脫衣服。這是為什麼?


記得小時候,我們班裡有一個女生。她平時是一個很孤僻的人,不愛和周圍人說話,包括和做過同桌的我也是。聽說她父母剛剛搬到本市,她是以借讀的身份入學的。她學習上十分刻苦,就是有一點不太合群。這個不合群而又孤僻的女孩,有一次卻留給我們很大的印象。

有一次好像是同桌男生和她爭執,無意間輕輕拉扯了她的衣服,她就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不停地和周圍同學說男生欺負她。書本文具摔得到處都是,她一度還坐在地上不肯起來。老師和同學勸了很長時間,她在漸漸平靜下來。後來老師害怕出意外還聯繫了家長,可是他們並沒有來。她的父母很忙,平時也很少來接她,一學期以後,因為她父母離開本市,她也離開了我們班。

那時正好是期末考試緊張複習的時候,這個事件被同學們當成了花邊新聞一直討論。大家都對她的行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我在大學學了心理學才知道,她充滿戲劇化的發泄行為,其實和她當時焦慮無助有關。父母沒時間關心照顧她,自己學習方面壓力太大,一件小事變成她發泄內心焦慮的出口。

從心理諮詢的角度看,這些表演性的衝動行為,源於內心無意識的羞恥和恐懼,是對別人關注的強烈依賴願望。他們的內心有很多強烈而衝突的情緒,包括害怕、恥辱和罪感。因為社會和自身的壓抑無法充分表達出來。而偶爾發作的表演行為,其實是內心無意識衝突的一種體現。他們尋求注意是渴望獲得接納的無意識的需求,他們極端的情感,是對即將面臨的事情極度焦慮,特別是向自認強大的人表達自己。通過幼稚化和自我貶低,他們不指望別人能夠尊重自己的感受。他們傾向於放大自己的情緒來緩解焦慮,同時暗示自己的態度並非嚴肅認真的。


這種心理模式如何形成的?可以講一個內在小孩的故事。一個敏感和饑渴的女孩,兒時需要母親細緻入微的照顧。可是母親的行為沒能滿足她需求的安全和獎賞。於是,她對母親非常地失望,在成長的過程中,她會貶低自己的母親,與之分離;她會認同自己的父親,過分依賴。她渴望強大和力量,厭惡弱小和卑微。可是面對力量和權力,她充滿了矛盾糾結。她嚮往權力和力量,可有害怕它的危險。她內心充滿了需求,卻又壓抑著需求。對需求的糾結和衝突,讓她的情緒不穩、行為衝動。

他們的內心深處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可對競爭又感到焦慮和虛弱無力。而採取的行動方式充滿孩子氣,弱小、害怕又充滿矛盾。他們在做各種極端行動時,內心無意識通常是害怕的,可是行為上表現出相反的行為。他們感覺到自己比他人卑微,卻又喜歡成為注意的中心;他們害怕攻擊和侵犯,卻喜歡錶現出勇敢英雄的姿態;他們害怕權威,卻又向它挑釁。這種行為既是一種掩蓋,也是一種呼喚,呼喚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卻壓抑了自己對自己的感知。過於壓抑的他們容易接受暗示和催眠。

從心理諮詢的角度,是協助他們去關注自己的無意識需求,避免壓抑導致焦慮、幻想和軀體化癥狀,學會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重新確立自身真正價值。這樣自己可以發展出更加成熟的自我人格,也避免和減少過分焦慮造成的極端行為。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有價值,歡迎點一個贊:)

心理諮詢預約:發送預約表(心理諮詢協議.docx_免費高速下載)到astoryofheart@163.com

微信公眾號:szhswx

http://weixin.qq.com/r/P0MHH-PExa66rbd8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退行


你聽過 浮誇 嗎? 每一次我聽到這首歌都感覺在寫我,其實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渴望被人關注,不喜歡被邊緣化,只是程度不一樣罷了。所以為了被關注,我們會做出不同的表現,其中有些人會做出題主所說的…幼稚極端一類的事。 我就拿我來說吧。 在我小時候(整個小學階段),可以說我就是班裡面最熊的孩子之一了,喜歡動來動去,坐不定,下課追逐打鬧,話也多得不行。那時候中午喜歡跟老師頂嘴(當然是半開玩笑半調侃下不了面子那種) 然後老師還給我起了個名叫 "吳(粵語和唔同音 意思為不要)要面" 或者說我是 "伊斯蘭教的"[粵語跟 益師難教 近音。此處竟調侃我 無冒犯和歧視宗教意味 求不查水表 就是這樣,我的小學階段幾乎可以說是靠 跟老師頂嘴 和 胡鬧 吸引別人注意的。 在那時我成績很爛 瀕臨不及格 老師們都覺得我以後也沒什麼出息 →→→→→→→→→→→→→→←←←←←←
後來…換了班主任 他沒有對我以前的表現給以特別厭惡 反而在一次家長會後 他單獨跟我媽媽說"我是數學很好,我挺聰明的……好好培養 不要浪費了 這孩子……等等等" 其實現在看來我那時候其實數學也不是很好只是70+分的數學 對於我60+分的語文英語來說…比較高一點點而已
後來,經過那番話……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
我慢慢的真的相信自己數學很好,漸漸的從70+分 到90+分 數學已經得心應手了 當然也只是限制與小學課內內容。
後來,漸漸成長了…5、6年級的時候已經不會像小時候一樣 用各種胡鬧的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了 我漸漸發現因為我發現我的數學可以幫助我得到班主任(也是數學老師)的關注
好像跑題了……
強行兜回來,所以說當你發現有些人表現得很幼稚 或者 極端來吸引別人注意…請不要投之以鄙視的目光 也許你的一點關心和引導 會改變他的一生。 可能題主跟我一樣…想得到別人的關注吧。
PS:當初被認為沒出息的我,現在對比當初班裡公認的好學生 我現在考到的大學應該算是最好的了。


沒有安全感,容易對人產生依賴心理,因為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好的方法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採用只能採用這種類似於嬰幼兒時期的幼稚行為。
我也常常這麼干,但是真的太糟糕了。


自卑,缺少關注


兒童在6歲之前為了獲得某種東西是幾乎不擇手段的,而用方法得到會強化這種行為,在6歲左右,孩子會學會3,4歲行為重複,這些是孩子覺得從父母那裡的關注不夠導致,你的行為定形是從7歲左右開始,也就說你的行為在幼年強化而重複之後沒有什麼填補遺留下來,能解開這個的是提高自我控制力,你心裡缺東西沒填上


還記得小時候,班裡的女生總要追著男生打,原因可以多種多樣,不過都無非是那個調皮的一個男孩拿了另一個女孩的作業本,或是在背後用力扯了她的頭髮,亦或是拿什麼小動物恐嚇她。

其實在小學階段,女生的發育都會比男生早,無論是身高還是體重都會佔據優勢,處於碾壓性位置,但是那些男生即使知道這是一場不會贏的戰爭,還總是樂此不彼的。

特別是有些學生會在課堂上毫無緣由的跟老師作對,同學越起鬨,他會越開心,也更加投入,彷彿自己是一個英雄。明明知道最後會別批評,或是有其他方式的懲罰,就感覺像在投資一場明知會虧本的買賣,為什麼還要切去做呢?之前我一直都是很不解,直到我看見一篇有關教育的故事。

故事很簡單,一個淘氣的小男孩一直在安靜的課堂上弄出聲響,最開始只是周圍的人注意到他的這個舉動,都紛紛轉過頭去看他了,但是他還是沒有想要停止的意思,反而越來越大聲,最後連正在講課的老師都不得不停下來。當大家都以為老師會批評這男孩,老師卻做了另外的一個舉動,只是讓男孩去辦公室自己待著,然後就繼續上課了。辦公室的其他老師都去上課了,裡面只有他一個人,也並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沒過多久,他就覺得百無聊賴了,心想著還不如在教室里待著呢。

2
其實並不是只有小男孩才會做這種幼稚的行為來引發注意的,無論哪個年齡階段都可能會有這種傾向,從現實的經驗來講,女人更甚。我們現在來看看「一哭二鬧三上吊」這個策略,理智上來說,這個看起來只是純粹的情緒發泄,對於問題解決來說絕對不是一種最優的解決方法。而且很多時候還會往無理取鬧的方面發展。但是這個策略還能這樣經久不衰說明其是有存在價值的,它至少成功的引起了需要配合解決問題的人的注意,也是調解需要的第一步。

「其實我怎麼可能因為這點小事就真的以死相威脅呢,只是想以何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在他的心中還是有位置的,看到他還是在乎我的,內心的氣也能消了不少。我怎麼可能真的去死呢,這也太蠢了。「

即使是老年人也免不了有這樣的舉動。曾經有這樣的一個諮詢案例,因為老人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一年有時候也回不了家一次,自從這個老太太的丈夫去世後,就一直一個人生活。可是最近的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麼了,總是感覺自己全身酸痛,什麼都做不了,於是就把兒子召喚回家。可是兒子帶她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也並沒有發現導致這種癥狀的原因,而且只要兒子陪著自己這個癥狀就自然消失了。有了幾次這樣的情況之後,兒子就以為母親是以一種惡作劇的手段,裝病,來威脅自己一定來陪著她,不免覺得很生氣。但是這個母親也可能不是故意的,這可能是由於心理渴望陪伴和見到孩子的想法而引起行為不適的一種癔症,並不存在主觀的故意性。

3
其實,無論是小男孩,還是在吵鬧的女人,還是覺得自己疾病纏身的老母親,最想要的就是一種被注意,還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

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中提到賈姆士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天性至深的本質,就是渴求為人所重視。」這是一種痛苦的,而且亟待解決的人類的「饑渴」。尋求自重感的慾望,是人類和動物間,一項重要的差別。

書裡面提到絕大多數人想要的東西的名單:健康長壽的生命;食物;睡眠;金錢和金錢你能買的東西;前程;性滿足;子女的天倫之樂;被重視的感覺。以上這些需求幾乎都能得到滿足,但雖然「受重視」這個願望像人對事物和睡眠的需求一樣迫切,一樣強烈,但卻很少被滿足。

人們還會為了取得同情、注意,和一種「自重感」而故意裝病。例如,麥金利夫人,強迫她任職美國總統的丈夫,放下國家的重要事物,要他偎依在她床邊,摟抱著她,撫慰她睡去,這樣需要每次數小時的時間,麥金利夫人藉此得到她心中的自重感。


4
想要得到別人的注意是人的一種天性,但是每個人獲得關注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會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樹,但是有一些人卻只能通過一種破壞的形式來引發別人的注目。以一種幼稚的方式,可能說明這個人的思想還發展不成熟,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懂得如何進行一個全面的思考,只關注於自己想要獲得什麼,沒有考慮不恰當的方式可能會給自己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或是其他偏離的後果。

對於 一些採取極端手段的人,比如有一些恐怖分子,即使是在臨死的時候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從來不會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誤,反而有一種自豪的情感,覺得自己做出了一件重大 的方式,可以被世人所記得。

對於這類人,第一,可能本身就具有不同程度的偏執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敏感,心胸狹隘和多疑。這種人往往會自命不凡,自以為是,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卻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行為方式一般也會比較極端。

第二,自卑。因為內心深處的自卑,又不願承認自己的不足,只能以一種激進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第三,一種熟悉的行為模式。可能是由於一直以來的獎懲機製造成的這種慣常的行為模式。比如當自己還是小孩的時候,你知道平平靜靜的跟父母說你想要一個玩具的話,父母一般是會忽略你的需求的,但是如果自己在玩具店裡面大吵大鬧,父母為了安撫你的情緒買了這個玩具給你,就好像對你這種極端行為的獎勵,你也會誤以為這種方法就是正確的,只有這樣父母從會買東西給你。所有這樣的舉動就不同的重演,被強化,然後廣泛應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5
渴望被看到,被注意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需要以一種不傷害別人同時也不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才是明智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考慮一下這件事情可能帶來的後果,對自己對他人有什麼益處和壞處,以這樣的一種結果導向來幫助自己去判斷。


用弗洛伊德的「自我防禦機制」之一,退行,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下面一段話引自「百度百科」:
心理防禦機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心理防衛機制的意義, 積極的意義在於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消極的意義在於使主體可能因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
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有八種,題主形容的是很明顯的「退行」——八種防禦機制之一。就跟小孩子要玩具,媽媽不同意一樣,小孩子會就地倒下,放潑大哭。有些人雖然已經成人,但他在遭遇挫折,或其它影響其平衡的狀況,他的應對方式並不成熟,因此會表現地像個小孩子,做出這種孩子氣地行為。
有些人的年齡雖然隨著時間的變化在增長,但其現實應對能力有可能會停滯不前,他們面對會引起焦慮的情況,或面對挫折,採取的方式往往會帶走孩子氣的色彩,比如會,以哭鬧解決問題,會自我中心化,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以情緒而非理智邏輯分析來做判斷等等。


表演型人格障礙


世界崩毀的時候你管這事??
只要有這資格能這樣做的,那就這樣發泄了。
剩下都是一群沒資格的人只能捂在廁所里沒人看見的地方顫抖,連一點聲都不敢出,生怕自己混不下去了,比如我,那種撕毀自己內髒的衝動至今記憶猶新。
想想那些有資格,已經覺悟至此什麼都不去管的人真是幸福。
無他。
----
以上說的可能比較極端與暴力,但糟糕的情況可能就是如此。
否則那些陰影和壓力只是自己內心真實想法想找到的一個藝術表現。
不想維持現狀,想找一種方法表述心聲的,可惜/就算你們看不懂
掩藏的思念啊,掩藏的念想啊,天朝的人民還要多少時間才能覺察到這些呢。。。
----
說浮誇的你們夠了。。。小孩的想法絕不是這樣的。。。
----
還有就是翻理論的,對於不熟悉這種表述的人來說,這樣的理論只能概括現狀,是個來源於現狀對於現狀的概括,根本不能告訴答主或者其他讀者這件事的原因或者說感受是什麼。你傳達不出感受,我們看到的是抽象的表述,而且不算切入,反而是總結。。。沒意義的總結。。我們不是要封裝實例。。我們要的是拆箱。。。除了第一名外好多翻理論的都是這樣子。


多數情況下是小時候缺乏關注,那麼長大後就會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需要。因為沒有被關注到,沒有人交會我們怎麼去應對,所以會以小孩子的方式去應對世界,也就是我們所的幼稚,在他小時候,這樣的方式或許能得到關注,被自己在潛意識中一直沿用


缺愛


往嚴肅了說,這是博弈;
往輕巧了說,這是「不給糖就搗蛋」。

在雙方都以為對方會滿足自己的時候,演出配合輕鬆自然;

當一方感覺到只有自己在付出讓對方滿足,而另一方純佔便宜的時候,「搗蛋」就變得更輕鬆自然。

這時候情商高低就很關鍵了,

情商高可以把事情往平衡的方向引導,「好吧,收到你不滿的訴求了,讓我滿足滿足你」;

情商低可以把事情往毀滅的方向引導,「不就魚死網破嗎?誰還不會咋的」......

小到2個人,大到2個種族,都難免有人格化博弈的印記。

此外,聯想到索羅斯的反身性、其他學者人性非理性自我強化等理論,說破不也就一回事嗎?


行為背後的動機有多種可能。
我認為其中一種是逃避。鼓起勇氣直面挫折是困難而痛苦的,相比較而言,轉移自己和別人的注意力更容易一些。
而痛苦的源頭,可能跟題主的經歷有關。


太孤獨了


就和大部分人電腦當機,選擇砸電腦和重啟一個道理。


因為有喜歡的人了


在我們班啊,有一個人,長的蠻高的,但是行為舉止不像16.7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他上課的時候不聽課,在底下一直做小動作,跟同桌聊天,他的同桌是個學習不錯的姑娘,所以覺得他很煩,好幾次無法忍耐要說換位子,但是他依舊沒有收斂,愛欺負同學,愛做一些幼稚可笑的事情。用橡皮筋彈女同學,黑前後桌的女同學長相身高什麼的。每當他的同桌說 :「你好幼稚啊」 「你以為你是沈佳宜啊」然後就是哈哈大笑。他啊不僅騷擾同桌,座位旁邊的人都深受其害。有人跟班主任打小報告,再也無法忍受他了。他也收到了班主任的批評,批評完好了一陣子,久了又回到了當初。

我和他相識是個意外,不過玩著玩著關係還算不錯,我問他,你為什麼會做出一些幼稚可笑,又沒有什麼目的的事情呢

他點起一根煙,猛吸一口,火頭順著煙身往上爬,沉默了片刻,他說,我怎麼會不知道別人怎麼看我的,我怎麼會不知道我做的事情是那麼幼稚可笑,我怎麼會不知道大家不喜歡我。我都知道。
我真的很怕沉默,很怕一個人
就像坐在教室里,別人跟好朋友聊天,開玩笑,追逐打鬧,但是我的位子就好像與他們不在一個世界裡,彷彿他們看不見我,我就這麼靜靜的坐在位子上,真的,你有很多朋友,有幾個好朋友,你體會不到一個人晚上回家,迎著路燈,抬頭是皎潔月光,背後是落寞的馬路的感覺,但我體驗過了,而且每天都在體驗,走著走著回過頭來,空無一人,我在心底想著,會不會有一天,我的背後有很多很多人,站在我的身後為我加油,我一直想,非常想擁有。朋友,我坐下跟你聊天說這個,不是希望你理解我幼稚的行為,也不是希望你會憐憫我,我不願意有人因為可憐我而跟我朋友,我就是告訴你我的故事,講給你聽,就這麼簡單。
我回想起以前,我也有一個好朋友,我們之間有了五年的友誼,我可以凌晨給他打電話說今天不爽,可以跟他去追一個女孩,他在旁邊為我打氣加油出餿主意。討論一個逗比而笑了一個下午,在電話里我都可以想像出他的笑容有多燦爛。
後來你知道嗎,我們鬧翻了,誰的原因真的不重要了,我只知道心裡突然少了一塊,落空空的。我以為我會習慣的,但是我做不到,起碼現在,朋友,我在跟你說話的時候,還可以想像出他的樣子,我們過去的經歷。不過那又有什麼用呢,剩下的只是感慨和唏噓。
我知道這樣的朋友我很可能不會擁有了
我想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再去想那些事情
我想讓自己過的開心一點,哪怕開心一點點
我開始做幼稚的事情,我知道很幼稚,很傻,但是我的的確確過得開心了,我也知道那是凌駕在別人的難過之上的。在我開心的時候又會有自責愧疚,這兩個情緒一直佔據著我的腦海,揮之不去。朋友,孤獨這個東西,說是說不清楚的,我想好了怎麼回答你,但是當我說出口的時候,又發覺缺少了什麼東西,讓我講不出口。
朋友,剛出生的認識人心是滿滿的,後來吧,住進去了一些人,佔據著你的內心,後來他們走了,但是心裡的空缺卻還在,再也住不進去人了。越長大,內心的空缺就越大,住進去的人越少,時間能磨滅愛恨,但是內心的空缺卻還在。朋友,你心裡有沒有一塊空缺是給那個走掉的人留的?
朋友,在我跟你講完這些的時候,我有一絲後悔,我擔心你會跟別人講,別人會當做一個茶餘飯後笑料,我不信任你,但我為什麼要跟你講,我也不知道。
(他點起了一根煙,這已經是聊天的時候第四根了)
我不想讓別人看見我孤單的樣子,所以我拼了命的要表現出我很忙,我有人聊天,我有很多朋友,但是那都是騙自己的把戲,我沒有辦法掩蓋自己內心的失落,我想逃離現在的圈子,去重新認識朋友,重新在改變自己,我希望,下一次聊天的時候,你聽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坐在你面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回到家裡,我想起那個人,她的笑容還佔據著我的內心,那塊空缺應該真的磨滅不掉了吧。

2015年4月25日 晴 星期六


父母關心的不夠,太沒有存在感。想要別人關注你。
可以看看 書 ?人間失格?,
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電影中的角色和樓主不完全一樣,但是值得一看。


嘩眾取寵沒什麼不好,但你給人的嬉笑太盛,於是沒有人再欣賞你的認真。
在現在這樣浮躁的社會很多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引別人的注意,特別是在中國,畢竟人太多了,如果沒有突出的樣貌、智慧或技能,或許很難引起別人的注意,時常看著別人不用怎麼付出就有一堆人圍著,這樣自己也會不好受,所以總想做點什麼不一樣的引起別人注意。
但,(借用知友的一段話)
我希望我們不要成為一個無窮無盡的嘩眾取寵的人,不要害怕冷場而唱得更多,笑得最大聲,鬧得最起勁,不要因為急於親近而忘了矜持,放低驕傲,更不要因為在愛的人面前莫名自卑,而準備了一籮筐逗段子他開心——嘩眾取寵沒什麼不好,但你給人的嬉笑太盛,於是沒有人再欣賞你的認真。
以上。。。


推薦閱讀:

心理學史上有哪些普通人不了解的奇聞逸事?
如何走出失戀陰影?
總是走不出抑鬱怎麼辦?
兒童時代的校園暴力本質上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能否通過干預避免?
從心理諮詢的角度來說,哭泣這種行為應該被鼓勵嗎?

TAG:生活 | 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行為心理學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