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學小技巧可以運用在生活中?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這個新技能,自己很有興趣。
想學習一下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心理學技能可以運用在生活中
《影響力》這本書其實已經介紹了不少,這裡我稍微總結一下:
人類的一些行為模式:
①固定行為模式
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說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書里做了這麼一個實驗來驗證理由的威力:
「對不起,我有5頁紙要複印,能不能讓我先複印啊?因為我有急事」
給出一個模糊的理由,有94%的人同意讓實驗者先複印。
「對不起,我有5頁紙要複印,能不能讓我先複印啊?」
不給理由,有60%的人同意讓實驗者先複印。
「對不起,我有5頁紙要複印,能不能讓我先複印啊?因為我要複印幾張紙」
給出一個根本不算是理由的理由,結果仍然有93%的人同意!
②對比原理
如果兩樣東西很不一樣,那麼我們認為的他們之間的差距會比實際上的差距更大。
比如:強東今天下午去相親了,他先見了一個妹子,驚為天人,外表談吐性格什麼的都滿分(「小天是我見過最純潔的人!」 )然後又見了一個有點邋遢的妹子。如果強東是在平時見到邋遢妹子,可能也就覺得還行了,但就是因為先見了天仙妹妹,邋遢妹子也許直接就被打到了負分。
這個原則在商業上的應用很多。比如: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如果先看到一些很貴的東西,然後又看到了一些比較便宜的東西,就很容易覺得第二類東西非常超值。有些售貨員,就會先給客人推薦一些又貴又差的東西,然後再推薦一些便宜的商品,這時候客人就很容易覺得後面的東西很不錯。
接下來介紹影響力六大原則:
1、互惠原則
人的心理會主動避免「負債感」,換句話說,大多數人會不喜歡「欠別人的」,一旦欠了就會找機會投桃報李。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自然地主動給予對方一些好處,往往會收到意外的驚喜。很多時候,即使是不經意間口頭的讚揚,也能換來對方盡心儘力的幫助。
這一點其實在很多商品營銷中都可以觀察得到,比如:我家小區樓下便利店的阿姨,我偶爾路過去店裡拿瓶水什麼的,永遠不收我錢。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只好時不時去那裡多買點生活用品,即使我完全可以在沃爾瑪買,而且我還會特意多買一點,免得她又給我免單= = 阿姨未必心裡想得那麼功利,但她已經不自覺地使用了這個心理學原則。
「拒絕——退讓」策略
這個策略是一個很高明的策略,在無數的談判場合都可以用到。
假設小天想讓強東答應一個要求,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小天大大提高其成功率:先提出一個難度較大、有可能會被拒絕的要求,在強東拒絕這個要求之後,再提出一個小天自己內心真正的要求。
這個策略其實是互惠原則的延伸:如果第一個要求和第二個要求提得恰當,那麼對方會認為第二個要求是你做出的讓步,因而覺得自己有義務做出相應的讓步。
比如:如果你想買套房子,對方出價為150萬,你的心理價位是120萬,那麼你絕不能出價120萬。基本上在談判中,彼此都會預設一個空間,如果你的第一出價是120萬,那麼對方會認為你的底線在130萬或更多。這個時候,如果死咬住120萬,那麼很可能談判就會告吹。所以合適的做法是,先出個100萬,看看對方的反應,然後慢慢讓步。
這裡的150、120、100隻是個說法,不要太在意。
但Cialdini也提到,使用「拒絕——退讓」策略有一個注意點,就是你的第一個要求必須合理。一旦對方覺得你的第一個要求不是真誠的,那麼它就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比如這個case里,你說你要5萬買這房子,對方可能直接拂袖而去……
2、承諾-一致原則
一旦我們做出某種承諾(或者表態),來自內心和外部的立場就容易迫使我們採取相應的行動。
這種原則的應用,很多時候可以稱之為是「誘敵深入」。
比如:二狗想找樓下包子鋪的老闆小胖借錢,那麼他可以先問問小胖:「最近包子鋪生意厚唔厚啊?」 小胖說:「不錯啊,套餐賣得挺好的。」 這個時候二狗再順水推舟:「我想報名夏威夷吉他培訓班,你能不能借我八千?」小胖因為剛才已經說了生意不錯,這個時候不借就等於是打自己臉了,只好多少拿點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承諾-一致的原則有幾個特點:
①書面的承諾要比口頭的承諾力量更大;
②公開的承諾要比私下的承諾力量更大;
③履行一個承諾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這個承諾對許諾者的影響就越大。
如果一個承諾是在沒有受到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作出的,那麼一個人就會發自內心地對這個選擇負責。
書里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家機構想要使居民節約能源。這時,他們先答應把答應節約能源的居民的名字公布在報紙上,居民面對好名聲的誘惑,承諾會節約能源。後面,機構又告知這些居民,表示他們的名字沒有辦法登上報紙了。但跟蹤回訪顯示,這些居民反而更加堅守節約能源的承諾。
因為在這個例子中,登報表揚是唯一的外部因素。取消這一條件後,反而剷除了阻礙居民成為關心公共利益和能源問題的公民的唯一障礙,節約能源這一承諾變成了居民不受到外界壓力(誘惑也是一種壓力)之下的選擇。
3、社會認同原則
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這一原則來自於一個發現:只有5%的人是原創者,而其他95%的人都是模仿者,所以,其他人的行為比我們所能提供的證據更具說服力。
比如:在募捐的場所,如果我們看到裡面已經有錢,我們就會更有可能往裡面放錢;如果裡面沒有錢,我們反而更不可能往裡面放錢。
這背後的心理活動就是:裡面有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別人也覺得這個東西該捐錢,我不如也捐;裡面沒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這個東西別人都不捐,估計不靠譜。
我個人覺得,社會認同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來自農業時代的影響,因為那個時候需要抱團取暖,關注、模仿群體的行為會使生存幾率大大提高。
然而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生活里最能看出社會認同影響的地方,大概就是股市了吧。全民追漲,全民被套,其樂無窮:)
4、喜好原則
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
如何讓對方喜歡自己呢?書中提到了以下這些技巧:
①長得帥/美(為什麼寫到這裡突然心好痛= =)
心理學上所說的暈輪效應(halo effect),導致了一個人的某一正面特徵會主導人們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外表好看的人就是比較容易讓人覺得優秀。而從民意調查的結果來看,顏值較高的政客確實一般也都較受歡迎。(奧巴馬、馬英九、韓正、季莫申科等看到這裡,情不自禁點了個贊)
②相似性
人們都比較容易喜愛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這種共同點可以是性格、背景、觀點、穿著等等等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所以有一些情商較高的人,也會在說話的時候不自覺地模仿對方的語音語調,這樣在潛移默化之間無形就拉近了和對方的距離。
③讚美
人們非常願意幫助讚美自己的人,即使這種讚美很明顯地帶有目的性。需要注意的是,讚美並不需要正確/準確,也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所以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④熟悉感與合作
對某種事物的熟悉會讓人產生對它的喜愛之情,所以如果想獲得別人的幫助,「混個臉熟」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合作的氛圍,使得人與人之間能夠產生共同的目標,因而也能產生互相幫助的意願。
比如:(我編的,別當真)中國和俄羅斯本來存在著不少敵對情緒,因為老毛子做事情不是很厚道。這時候,美國突然活躍了起來,今天去俄羅斯偷偷雞,去中國摸摸狗。中國和俄羅斯共同作為受害者,對美國產生了同仇敵愾的心理,宿怨就被暫時擱置了。
也就是說,競爭雙方的敵對情緒,可以通過創造一種對競爭雙方都有害的外部環境來消除。
⑤關聯性
人類天生有一種直線思考的腦筋,很容易將線性的東西聯繫到一起。比如,人們因為討厭聽到壞消息,往往也因此連帶來壞消息的人都一起討厭。所以,儘可能當好消息的傳聲筒,也會讓你變得更討人喜歡喲~
書里還提到了一個「午餐策略」,人對於在吃飯期間接觸的人和事都會有分外的喜愛,這是因為進食本身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很多事情都是在飯局上敲定的,真不是因為我大吃貨國嘴饞...
5、權威原則
人們通常都會覺得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接受權威者的要求,這是因為從小時候開始,我們的教育就告訴我們要服從權威。在我們國家,這一點可能還要更為嚴重一些,所以更要時刻警惕權威原則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而最典型的權威特徵有三種:
①頭銜
「某某大學教授」、「某某研究所」、「某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全國牙防組」什麼的(咦,似乎混入了奇怪的東西)
值得注意的是,身高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身份地位,所以長得高的人容易讓人感覺到權威和力量。(寫到這裡為什麼心又好痛……)
②衣著
這裡的衣著主要指兩種,第一種是和職業相關的制服。
如醫生的白大褂,警察叔叔的警服等等。所以電視上也經常看到穿著白大褂的醫生告訴你應該使用XX牙膏……
另外一種就是正裝。
在大多數情況下,穿著正裝的人(正式合身的剪裁、厚重的質感、莊重的顏色)更容易贏得陌生人的尊敬和信任。(以前一直以為穿正裝的時候妹子對我都比較熱情是因為自己長得頗有幾分帥氣,看來還是想太多了……)
③外部標誌
如昂貴的衣服、首飾、汽車等,這些都能暗示你的社會地位。事實上,人們對擁有名車的人往往更為尊敬。
要防備權威原則,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①這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專家?還是只是虛有其表,利用外在特徵產生了權威的假象?②即使他真的是權威,我們應該對他信任到什麼程度?要知道,這世界上揣著明白裝糊塗、居心叵測的聰明人也很多,身為權威,並不意味著他會將所有實情坦誠相告。
6、短缺原則
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可能會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短缺原理在商業上的應用就更多了,比如告訴顧客某種商品數量有限,不能保證一直有貨。值得注意的是,「時間」也是一種資源,所以「截止日期」、「搶購」、「秒殺」等等銷售手段,同樣能刺激顧客的購買慾望。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解釋留學界那句振聾發聵的名言:「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為何短缺原則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兩點:①人類習慣於用獲得一件東西的難易程度來判斷它的珍貴程度,一件東西越難獲得,它的價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因此,短缺性會刺激我們對其奮力爭取。②當某種原本唾手可得的東西變得越來越難得,我們就失去了一部分選擇的自由。人類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願望,於是這種不自由的可能性使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抗拒心理,從而主動做出某些行動,以避免失去這件東西。
比如很有名的「禁果效應」(forbidden fruit effect,又常被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反而會使人們越想要弄到手。正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受到了雙方父母的嚴酷阻撓,這樣的極力壓迫反而使得雙方愛得更深,感情變得更加牢固。
要讓短缺原理髮揮威力,有兩個最佳條件:①當供應由充足變為短缺時,這種變化對人們的影響要大於一直短缺給人們的影響。就像尿尿尿了一半,比一點不尿還難受(不禁捫心自問,這個比喻真的合適嗎……)歷史研究也表明,當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後又發生了短暫而急劇的倒退,這時最可能發生革命或者動亂。②競爭者的出現,會使短缺的感覺產生更大的刺激性。
而滿足以上兩個條件的場景,經常會在拍賣會出現:)
接下來回答幾個評論區的問題:
1、哪本影響力?
《影響力》羅伯特·B·西奧迪尼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 Robert B. Cialdini
2、看了這個答案還需要買書嗎?
我的這些感悟都是閱讀《影響力》得來的,我怎麼可能會說別買書呢?果斷要買。我只是列出一個大綱和幾個粗淺的例子罷了,書裡面講得更細,例子更豐富,值得你反覆圈點。
3、哪個版本好?
我只讀過人民大學出版社的這一個版本,無從比較,所以沒辦法解答哪個版本好。
4、樓主,你找到女票了嗎?
= =... 問東問西,直接約不好嗎 :)
我今天是作為一個長者,告訴你們一點人生經驗,你們居然只收藏不點贊???T_T
不如您點個贊鼓勵一下?怎麼樣也比春晚好看??
1. 峰終效應
人們對一件事的印象,往往只記住兩個部分,一個是過程中最強體驗,峰,一個是最後的體驗,終。
因此,一些很善於玩套路的兒科醫院,在孩子手術結束後,都會送給孩子小禮物,給他吃他最愛吃的東西。這樣即便過程很痛苦,最後有一個甜甜的結果。他對這個疾病的痛苦印象就不會那麼深刻。只要是happy ending,人們會忘了過程中的痛苦。
再比如,宜家就很善於用這個效應。宜家的購物路線會設計的超級複雜,絕對不會讓你僅僅直奔主題,下好離手。他一定要讓你從四樓開始,什麼都逛遍。但是很多人還是喜歡專門挑個周末逛宜家,就是宜家在整個路線中設計了很多『峰』,路線中總是給你一些驚喜,比如便宜又好用的掛鐘,便宜的羊毛毯以及著名的瑞典肉丸(當然這是我家發現的『峰』);同時在你逛完以後,那個一元的冰激凌和一樓的小吃店,又便宜又美味,這是『終』的設計,這個設計總會給人一種,真的是很好的體驗的感覺。
還有就是培訓課程設計。我在做課程設計時,每天都要在過程中涉及一個很HIGH的討論或遊戲,在課程結束時要講一個故事或放一個有意思的視頻,以升華整個課程,這樣即便中間有一些體驗很平,學員整體的感受和評價都會滿意。
2. 蔡戈尼效應
蔡戈尼效應說的是人們天生有完結事件的願望。
奇葩說里的陳銘,提過這個,叫『未完成的願望之魔咒』。
就是你本來計劃好的要做一件事,都開始幹了,然後因為種種原因中斷了。於是,這個事就卡在你心裡了,你就總想把它給完結。不少電影談的都是這個事,比如《港囧》,就是徐來跟初戀的初吻,都要幹了,結果中斷了。過了10年得找補回來。
事實上2000後,國內有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後悔,也把蔡戈尼芬效應作為一種很典型的後悔機制,就是:
狀態改變所產生的後悔情緒更強烈。
什麼叫狀態改變的後悔,就好比是,你在做一份A公司的工作,但是因為看到B公司待遇更好,導致你辭職,換到了B公司,你發生了一個狀態改變。結果,A公司突然爆發,上市,你前同事要麼晉陞要麼股票增值,你後悔了。這叫狀態改變的後悔。相對應的一種叫狀態持續的後悔,那就好比你在A公司工作,你發現B公司更好,你也準備去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你沒去,結果B公司越來越發展,你後悔,當初如果跳槽就更好了。這叫狀態持續的後悔。
研究表明:狀態改變的後悔比狀態持續的後悔更強烈。
而蔡戈尼效應所針對的,全都是:狀態改變的後悔。
甚至,我們心靈雞湯里通常所說的『夢想』,指的就是『未完成願望』。
因此,不妨看看你過往有什麼未完成事件,把這個未完成事件完成。否則它就百爪撓心,總弄癢你。這種未完成事件,往往是你下一步要去做的。
最後,面對未完成願望之魔咒,除了去完成,因為一些人會說我很可能怎麼也完成不了了,就比如《港囧》里那個徐來,我都結婚了,我跟初戀的初吻就完成不了了,我怎麼破?
那就去做個了斷。《港囧》的故事其實就是徐來跟初戀做了個了斷。
了斷就是需要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就是我再嘗試一次,如果沒戲,那就說明我就不是這樣的人。自此,未完成願望消除。
我認得一個人小時候家裡養貓,所以特想養只貓。這是他的未完成願望,後來他說,真養了一隻,結果2個月養沒了,估計是跟野貓跑了。他就知道,自己不是養貓的料。於是就做了個了斷。
3. 元認知
元認知簡單說是對認知的認知,人們思維不夠靈活往往是元認知能力不強。但怎麼訓練自己的元認知,其實有個簡單的提問,我起名叫『克隆人提問』,也可以稱為一種『換框思維』
簡單說就是,你遇到了一個問題、困難,你不知道怎麼辦了?於是,我問你個問題:
假如有個人跟你經歷相仿,生活軌跡一致,也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他找你聊聊,希望你給個建議,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這就是克隆人提問。你自己掉進自己的困境里,那我做一個克隆人,讓他進入你的困境里,你作為元認知抽離出來觀察,你就能找到解決辦法了。
這個提問對很多人超級有用。
————————先分割,有新的技巧繼續放——————————
4. 應激五階段
我們群里有個朋友,說她女兒初三準備中考。班上有個同學長跑猝死了,家長很憤怒,屍體停了三天,沒火葬;然後家長哭鬧,認為學校負主要責任,要賠幾百萬。但學校認為孩子之前就有問題,家長申請免體,學校負次要責任,只賠三十萬。家長不依不饒,帶了好多人圍在學校。
她是家校委員會的組長,所以就全程得跟這件事。開始時候也跟著悲慟,後來慢慢覺得孩子父母總是來鬧,快一周了,影響了全班的學習。關鍵是自己很煩。也不知道該怎麼勸對方的父親。
然後我跟她說,當人遇到應激事件時,內心都會經歷五個階段:
1)否認。情緒麻木,但思維否認這件事發生;
2)憤怒。想找到出口,找到誰該負責,外投射,抱怨;
3)討價還價。跟自己或相關人討價還價,希望能給自己點補償安慰;
4)抑鬱。內攻擊,感覺自己很可憐,甚至絕望;
5)接納。接納已經發生的,面對未來。
因此,那父母在第三階段,他們過兩天就會到第四階段,那時你就不煩了,你就該安慰他們了。
然後她聽了這套流程,就繼續等兩天,之後說:好了,他們談妥了,雙方讓步,然後他父親抑鬱了。
很多應激事件,你認知到這五個流程的好處,就去除了未知,心裡會安定下來。
人的大腦就是這樣,遇到多數應激都會痛苦無比,但是該過去的都會過去。
5. 前景理論的應用(小口吃肉大口吃屎)
前景理論很多人都知道了。面對收益,人們喜歡低風險;面對損失,人們願意多冒險。
同時由此可以推論出,對於好消息,多次疊加比一次全給要更讓人又幸福感;對於壞消息,一次全給比多次疊加更讓人可承受。
所以我們稱為:小口吃肉,大口吃屎。
如果你帶團隊,要發額外的獎金,最好拆成更多次數發;而如果要懲罰,最好集中時間一次懲罰。
如果做營銷策劃,把給客戶帶來價值的優點,分多次曝光;而如果是多次漲價,那不妨疊加在一起,漲一次。
所以,我在群里發紅包,如果是發個50元的,我都拆成10個5元的連續發10次。這樣大家會搶10次紅包,幸福感提升,也提升了對我的好印象。
————————再分割一下————————
6. 透明度錯覺
我們總認為我們隱藏的感受會被人輕易發現,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別人很可能根本看不出來。『拜託大家都很忙的』。那些所謂通過『微表情』就能看穿你的現象在真實生活中比較罕見。
這個錯覺最好用的例子是公開演講。很多人在做公開講話時,都會緊張焦慮,而且他們心理會認為聽眾們很可能也注意到了他的緊張,於是他們會更緊張,然後就發揮失敗。但實際上真的沒啥人注意到這一點。
而在2003年有一個實驗,他們讓三組被試者都去做一個三分鐘演講。第一組在演講前沒做任何干預;第二組在演講前,主試告訴他們:『不必過多擔心他人的想法……放鬆並做到最好』;而第三組,在演講前,主試告訴他們:『研究已經表明,其實觀眾不會注意到你的緊張焦慮……你的緊張,只有你自己知道。』
最後的結果時,無論是演講者還是觀眾的評價,都是第三組得分最高。
所以,當你要做一個公眾講話時,心裡告訴自己,你的緊張只有你自己知道,他們根本就覺察不到,你就會更放鬆。
——————————分割————————
【待續】
公眾號:治癒馬 ID:zhiyuma250
最近看了一個有意思的心理書——《清醒思考的藝術》,把其中的一些例子摘出來和大家分享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不要被套路。
12/20,更新了11~15,五個小知識。
1.倖存者偏差
很多時候,你看到的往往是成功的人,於是你就也覺得成功是一件容易的事。唱歌好聽的人,參加個選秀,一唱成名,成為下一個李宇春。聽起來很美好,但是你是沒注意到一個成功的人背後,有多少人從台上刷下來,從台上刷下來的人的背後,有多少連台都沒登上的人。
生活里報道的事情,基本都是光鮮的事,因此不要總是覺得自己去做某件事就一定能成功,輕易被這些傳聞忽悠,在想開始某件事之前,不要看到成功的案例,就無腦的投入,更需要看看這條路上,有多少人失敗。
2.糾結於沉沒成本
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你去電影院看電影,30分鐘後覺得簡直是爛片,但是想到自己已經花了票錢,現在走就是浪費錢,於是你繼續浪費了90分鐘,然後看的還是糟心的東西。結果上,不管你是否再看下去,你的錢都回不來了。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經常在講不要浪費食物,你出去吃飯,明明吃飽了,但是菜還是有剩下,這時你覺得不能浪費,畢竟花了錢,即便是飽了也要繼續吃完。其實你應該注意到這一點,你身上的十斤肥肉就是抱著「不要浪費」的想法長上去的。吃不完打包,不足以打包就倒掉,不要糾結與已經花出去的錢。
3.對比效應
這一點就是雙十一常見的套路,你想要買一雙800元的鞋子,發現了一雙原價2000的鞋子打5折,這時你就會覺得:哇塞,好便宜,買買買。實際上平時這雙鞋子價格也不會按照原價賣,只是在對比的情況下,讓你覺得自己好像是佔到便宜。先漲價再打折這個套路,每個購物節都這樣。
所以微胖的你要是想要約男神,最好和一個比自己胖的女生一起去,這樣你就會顯得很瘦了。對於男生來說,也是一樣的。
4.激勵過敏傾向
有的時候,激勵對你而言是一件好事,可以讓你更好的完成目標,但是往往激勵這件事,會出現一個奇怪的走向,如果你的老闆對你的團隊講完成一個目標,就會有對應的獎金,結果不一定是你的團隊努力工作,也有可能是你們費盡心思想要定更多的目標。
「千萬別問理髮師是否需要理髮」,「千萬別問銀行經理是否需要理財」,「千萬別問保險人員是否需要保險」。除非你自己有這方面的需要,否則你得到的答案將是一致的:你太需要了。
5.錨定效應
當你去一個景區遊玩的時候,想要購買當地的一些小手鏈,這時候賣家會告訴你這個是XX石頭,多麼稀有,多麼費時,然後告訴你這一串需要300元。這時候你又不傻,會砍價,然後砍一半問150元賣不賣。賣家會告訴你這麼賣很吃虧什麼的,你在砍價指南上看到,只需要你離開幾步,賣家就會妥協,低價賣給你。於是你轉身走了,賣家趕緊喊你,說那就便宜賣你吧。你十分開心,覺得自己賺了。然而就這樣賣家把50元的東西,翻了兩倍成功賣給你了。
書上有一個例子:在首次與客戶交談時,會給出一個高出內部價很多的價格:我們為您的一個競爭對手做個一個類似的項目,價格在500萬左右。這時不管價格應該是多少,這次的議價就從500萬開始了。
因此不管你是買東西或是賣東西,都要爭取做第一個提出價格的人。
6.規避損失
人們對於損失要比獲利更加敏感,因此想要說服某些人,你最好從受損的角度來講,這樣更能讓別人接受。拿小孩子的興趣班來說,要是告訴你讓孩子來學奧數,來學樂器,這樣能夠增加智力或者增加氣質,家長一般都不以為然。但是要告訴家長:你的孩子不來,就是輸在起跑線上了。那麼家長就很有可能會去給孩子報班。
如果你想要換一個冰箱,與其告訴家人,新冰箱多了好多功能,可以聯網,可以做吧台等,不如告訴家人用新的冰箱,可以比舊的冰箱少花很多電錢。
7.錯誤的因果關係
有時大家總是會把結果歸結於一些看上去並沒有聯繫的原因。科學家研究:住院越久,對病人有害。但是這是個很搞笑的事情,如果病情不大,誰會繼續住院。這個因果就沒什麼聯繫。就像有的數據會告訴你,今年人均消費上漲很多,說明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上漲。但是,支出變多了,難道不是因為物價在上漲嘛......
當一個看似很有因果的東西擺在你的面前時,要自己多想想,不要被忽悠。
8.因果倒置
上面一條講的是因果無關,這裡來說說因果倒置。這也是經常出現在廣告上的,比如一些減肥藥或是減肥茶,都會找一些身段很好的女性來印到廣告上,你看了覺得自己喝完也能瘦,達到效果,然而你要知道,廣告里的模特是因為瘦,才會被選中,和減肥藥沒有半毛錢關係。多看看電視,你會發現很多的廣告都是這樣。
9.自利偏誤
這一點我們很多人都會有經歷過。在你上學考試的時候,考得好,拿到了全班第一。那麼你會覺得自己複習的充分,答題思路完整,並且經常涉獵課外知識,讓你的回答更加的全面。然而你要是失利沒有及格,就開啟了甩鍋模式,一定是老師出的題目太偏,和課本無關。自己寫的字可能太小,得分點老師沒有看到,一定是風扇聲音太大,自己的聽力題沒有聽清楚。或者是自己曾經得罪過這個批卷老師,被故意打低分。
總之自利偏誤就是,成功的事情歸功於自己,失敗的事情甩鍋給水逆。因此一個對你直言不諱的朋友更能幫你發現你的問題。
10.歸納法
歸納法是指,你會把平時經常發生的事情當成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你已經闖了500次紅燈,也沒有發生交通事故,就覺得第501次也不會發生。然而實際上這並不代表下一次不會發生交通意外。如果你總是對你的戀人發脾氣,可能100次里,TA都會來安慰你,但是第101次可能就是分手了。
因此即便是已經重複發生了很多次的事情,也並不意味著就是絕對發生的事情。就像富蘭克林說到那樣:除了死亡和稅收沒有什麼是肯定的。
11.稀少性謬誤
我們往往認為,最後一塊餅乾是最好吃的。俗話講:物以稀為貴。當你嘗試著把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放到購物車裡,它顯示只剩下1個了,那麼你會為這最後一個付款嗎?我們對於稀少性的東西,往往會不經思考,當你詢問這最後一個剩餘,能不能留下給你時,對方對你講,上午剛有人來問過,對方拍不拍不知道,無法保證給你留下,這時你付錢的概率就會更大了。
因此在挑選商品的時候,更多的應該是按照價格和作用來判斷一樣東西,至於哪些稀少的收藏品,就是個人情懷了。
12.討喜偏誤
想一想商場的導購員,尤其是一些首飾以及奢侈品,為你服務的人都是長相較好,舉止有教的人,你有沒有因為導購員和你的口味,讓你覺得TA和nice,於是就去進行付費的場景呢?
我們往往會選擇我們喜愛的東西親近,這就像是動物保護基金的廣告上,都是憨厚的大熊貓,微笑的海豚,可人的小鳥。我們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瀕臨滅絕,更會激發我們捐助的可能。要是在海報上印滿蠕蟲、蜘蛛以及細菌,那估計你完全不會在意這個物種是否會滅絕。
13.選擇悖論
當你有的選擇過於豐富的時候,往往會造成你的困擾,而不是讓你更加便利。當你想要購買一個新的手機,你會如何選擇呢?拿蘋果來講,就是一款手機,無非就是一個大一個小而已,你僅需從這兩個中進行選擇。然而你換到其他的廠商,可能會出不同的配置,不同的型號,然而選擇過多,卻導致你無從下手。
如果一個公認的女神,身邊的追求者已經達到3位數了,那麼她更可能是單身,因為不知如何挑選,除非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子。因此在涉及到選擇的時候,盡量減少備選項,選擇題里4個選項還傻傻分不清,更不要說生活中的無數選項了。
14.公地悲劇
但凡事好處歸功於個人,而成本由集體來承擔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公地悲劇。當你走進一個公共衛生間,如果是在酒店或者機場這種時時刻刻有人打掃的場所,裡面會是整潔明亮的,但是要是到了一個街邊的公共衛生間,往往是髒亂差的。這種場所你可以行方便但是完全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沒有專人來打掃,就會越來越臟。
因此這些公共的事情,或者是工作上一個團隊的績效,最好把責任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否則大家都不會對這些事情上心。大家都講要節能減排要環保,但是無人去做,總覺得自己多開一天車也無所謂。如果在你的車上安裝測量儀,每個月超出多少小時要罰款,這時你估計才能意識到要環保。
15.不作為偏誤
當你在河邊散步,發現有個人不小心掉到河裡,還不會游泳向你呼救,你沒有理他繼續走,最終他淹死在河裡了,就會覺得你是個冷漠的人,此外你不要承擔什麼。要是你在河邊,把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踹下河裡,這時大家就會認定你是犯罪。雖然兩種做法的結果都是導致溺水者死亡,但是大家會覺得冷漠不救的後果比後者嚴重。
就像是最近知乎上討論的校園暴力,當你發現了,沒有去參與也沒有阻止,某人還是被欺負,你就覺得自己沒有主動去欺負別人,就不是犯罪。但是你要是加入他人,一起欺負某人,結果依然是某人被欺負。二者的結果沒有變化,那麼你如何看待這兩種行為呢?
1968年歐洲學生運動提出的一個口號: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先分享這些吧,看看你有沒有中槍的地方。
經常失眠,或者工作強度大,中午沒有時間睡午覺的朋友看過來。
這個是我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的。為了系統地學習心理學,15年的時候去報了個暑期班。周末集中式上課,基本吃完午飯匆匆趕回教室,差不多上課時間就到了。為了讓我們儘快放鬆下來,聽課能夠更有效率,有幾個老師給我們放了這個放鬆訓練的音頻。音頻15分鐘的時間,我一般不到5分鐘,還沒放鬆到腳呢,就睡著了,都要我同桌(老公)把我叫醒。所以,到現在,心理學的考試內容忘的差不多了,這個還一直在用。每次感覺自己有點失眠了,就趕緊用起來。孕期也睡的好好的,沒有失眠現象。現在帶娃,有時半夜把娃哄睡後自己睡不著了,也用這招。
通過評論區知友的提醒,我刪掉了原先嚇人的音頻,找到了下面兩個比較貼近我在心理學課上聽到的。大家前期可以通過聽幾次下面的音頻感受下,慢慢地尋找自己的方法:
1.心理學方面的一個音頻
【廖閱鵬催眠全集-超級放鬆01】MP3|聲音|錄音免費下載_在線收聽-喜馬拉雅FM
2.瑜伽放鬆術里的一個音頻:
瑜珈放鬆休息術-新韻傳音-在線試聽-網易雲音樂
找不到一模一樣的音頻,找了好久,只找到這兩個相似度最高的。感覺應該也有用,大家最重要的是聽完後慢慢找到自己的方法,之後不用聽音樂,躺著自己想指示語也可以放鬆。
我把我平時給自己催眠的「咒語」寫下來吧,是我這些年實踐簡化後的版本。
首先,不管你是坐著,還是躺著,給自己找一個最舒服的姿勢,坐好或者躺好。
(下面是咒語噢,說的很慢的咒語,就是我給自己放鬆催眠的時候腦子裡想什麼我就寫什麼~注意是想,不是念,不用刻意去想哪裡是不是忘了,就自然而然地把身體掃描下去)
全身放鬆,配合呼吸,放鬆,感覺自己很放鬆,感覺自己非常的放鬆。好,放鬆。(一直慢慢地想到感覺自己真的有點放鬆下來了)
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頭頂,感覺頭皮非常的放鬆,非常的放鬆。(真的要去感受自己的頭皮,去感受那种放松下來後的感覺)
腦門放鬆,放鬆,好,非常的放鬆。
眼睛放鬆,放鬆。
鼻子,放鬆,放鬆,非常的放鬆。
臉頰放鬆,好,放鬆,放鬆。
嘴巴放鬆,放鬆,非常的放鬆。
脖子。。。
胸。。。
肚子。。。
腹部。。。
大腿前部。。。
膝蓋。。。
小腿前部。。。
腳踝。。。
腳背。。。
腳趾。。。(一般我到這裡之前就睡著了,如果還沒睡著,就開始背面)
腳底。。。
腳踝。。。
小腿背部。。。
大腿背部。。。
屁股。。。
腰部。。。
背部。。。
脖子後面。。。
後腦勺。。。
頭頂。。。(一個輪迴完了,如果你還沒睡著,那就把程序再走一遍,這兩年來我也就一次吧,真的一個輪迴完了還睡不著,第二個輪開始很快就睡著了。)
---------------
以上是我自己簡化後的咒語,正版的在這裡,壓力大沒時間睡午覺的朋友放鬆完要記得醒來,所以最好配合音頻。
舒緩恬靜的音樂在您耳邊響起,隨著您呼吸的放慢,您的心情也慢慢的平靜下來,請您閉上眼睛仔細聽著舒緩恬靜的音樂。
放鬆您的眼皮,慢慢的,您感到您的眼皮很重很重,您感到非常舒服,眼皮的力氣在慢慢消失,您體會,體會眼皮力氣消失後的感覺。
現在請將您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您的面部,面部的肌肉開始放鬆,再放鬆,面部肌肉的力氣也在慢慢的消失,您體會面部力氣消失的感覺,非常舒服,您繼續體會氣力消失後的舒服的感覺。
現在您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頸部,頸部肌肉放鬆,再放鬆,頸部的力氣消失了,慢慢的消失了,您體會,體會頸部力氣消失後的舒服的感覺。
現在請將您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肩部,肩部的肌肉放鬆,再放鬆,肩部的力氣消失了,慢慢的消失了,您體會,體會肩部力氣消失後的舒服的感覺。
現在請將您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胸部,摒棄一切雜念,您體會胸部氣力消失的感覺,胸部的力氣在慢慢的消失,非常舒服,您繼續體會胸部氣力消失後的舒服的感覺。
現在請將您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腹部,腹部的肌肉放鬆,隨著您的呼吸,腹部的力氣在慢慢的消失,您體會腹部氣力消失的感覺,腹部的力氣消失了,非常舒服,您繼續體會腹部氣力消失後的舒服的感覺。
現在請將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您的雙腳,慢慢的,您感到雙腳的力氣消失了,兩條腿不想動,完全不想動,您感到非常舒服,繼續體會,繼續體會雙腳力氣消失後的舒服的感覺。
現在請將您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雙手,慢慢的,您的兩隻手上的力氣消失了,完全消失了,兩隻手感到很重,但又非常舒服,您體會,體會雙手力氣消失後的舒服的感覺。
好的,您的全部身心現在都已經完全鬆弛下來了,感到非常輕鬆,非常舒服,您的眼皮很重很重,不想睜開,也不能睜開,您能聽到音樂和我說話的聲音,其他的聲音越來越模糊,您已經進入催眠狀態,非常舒服,您再不會為任何事情緊張、焦慮、煩惱,肯定是這樣。
當音樂結束您就會醒來,醒來以後,您發現周圍的一切都很明亮,您的大腦就像水洗過一樣的清晰,精神非常飽滿,您再不會為任何事情緊張、焦慮、煩惱,肯定是這樣。現在音樂馬上就要結束了,您馬上就會醒來,醒來以後,您周圍的一切都很明亮,您的大腦非常清晰,精神非常飽滿。好的,音樂結束了,您醒了,請您張開眼睛。
-----------
感覺可能會有一大波感謝
——————
結果真的好多感謝,沒有人贊,感謝的同時也給點個贊吧,蟹蟹~點個贊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哦~
分享給大家一個前面沒有提到的,或許可以幫助你在生活中作出更優選擇的小知識。
近年,在心理學,行為科學和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熱議的概念叫Nudge,中文譯名是「助推」。「不依靠強制手段,沒有硬性規定,不改變獎懲機制,還能保證你同時收穫『最大利益』和你的『自由選擇權』,這股輕輕推動你作出最優選擇的力量,就是『助推』。」助推不改變人的自由意志,不改變現有選擇,它通過改變做選擇的環境來影響人的行為。
在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和Cass Sunstein所著的同名書《助推》中(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他們詳細介紹了助推在個人,政府和社會等多個層面的應用,並且舉了很多有意思的實例,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
小小一隻蒼蠅,就能挽救公廁衛生?
在阿姆斯特丹一個機場的男廁所有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小便池尿液溢出的現象非常嚴重。明明是完全可控的行為,但試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減少尿出便池的情況。最後,他們用了這樣一個方法:在每個便池裡刻上一隻小蒼蠅,如下圖所示。令人詫異的是,這個看似極其簡單的舉措竟成功將小便溢出的情況驟減了80%之多。
去餐廳吃飯還能把持住,選擇健康食物……這怎麼可能?
在Downs,Loewenstein和Wisdom(2009)的一個研究中,他們發現即使餐廳里貼著每種三明治的卡路里列表以及推銷健康三明治的海報,人們對高熱量、不太健康的三明治的喜好並沒有減少分毫。於是,他們用了這樣一個方法:我們都知道很多餐廳都有「精選套餐」或者「廚師推薦」這樣的搭配好的餐食,實驗者們將該餐廳每天的精選套餐分別換成了全是高卡路里的食物,混合高卡低卡食物和全是低卡食物的搭配,但餐廳的菜單還是和以前一樣。這樣做了之後,他們發現,當精選菜單都是低卡健康食物時,人們選擇點健康食品的幾率大大增加了。(反正作為一個選擇困難,廚師推薦永遠能夠拯救我_(:з)∠)_)
如果垃圾食品變貴了,或者更難買了,你就會少吃它們嗎?
在康奈爾大學2013年的一個研究中,他們想嘗試讓學生在選擇零食時作出更健康的選擇——少吃垃圾食品,多選擇水果、堅果等更健康的零食。於是,他們用了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方法:將垃圾食品放在更高、更難拿到的架子上,同時把水果、堅果什麼的放在店裡觸手可及且顯眼的地方。是不是感覺有點小兒科呢?但你猜怎麼著,這個「小兒科」的方法真的顯著提高了健康零食的購買量,減少了對垃圾食品的選擇。而在此之前,政府曾試圖通過給垃圾食品漲價,或者減少它們的生產量等方式想讓民眾有更健康的飲食,但並無起色。
看過以上三個例子,是不是稍微get到nudge的真諦了?是的,它就是一個很便宜、很簡單,並且不剝奪我們現有選項(i.e.,餐廳的菜單並沒有減少高熱量食物,垃圾食品也沒有被移出超市),但卻非常有效的方法。大多時候,它利用的就是人們認知資源的有限和對理性思考的規避。好吧,說人話,就是懶+怕麻煩。而且通常,我們甚至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被「nudge」了。
最後舉個自己的例子:我之前呢,是一個特別愛吃零食的人,巧克力,薯片,小蛋糕都是家中常備,準確地說,是卧室常備。所以真的可以說是唾手可得,逮著一樣就能咔呲咔呲啃一天。後來出國讀書了,去了一個天氣很熱的地方,尤其是夏天,特別招蟲。於是無奈下我只能把零食轉移去了廚房,當時住的地方廚房在二樓,卧室在一樓。自那之後,每當想吃零食,再想到我還要從床上爬起來,還要出門,還要上樓,就幾乎完全打消了這個念頭。久而久之,我就這麼戒掉了零食……現在想來,這確實也是一種nudge。另外,我還有個小夥伴,總是把高熱量的零食放在冰箱冷凍室里,這樣她每次吃之前都還要拿出來解凍,於是等解凍的時間裡,她可能順手啃個蘋果啃個梨子,在漫長等待中就這樣飽了。再後來,她也不吃零食了。怎麼樣,是不是又是個很機智的nudge?
好啦,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啟發。下次做選擇的時候,想好怎樣悄無聲息地給自己一個推力了么?留言分享給我們你的idea哦~
以上。
References:
Dayan, E., Bar-Hillel, M. (2011). Nudge to nobesity II: Menu positions influence food orders.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6(4), 333.
Hanks, A. S., Just, D. R., Wansink, B. (2013). Smarter lunchrooms can address new school lunchroom guidelines and childhood obesity.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62(4), 867-869.
Leonard, T. C. (2008). Richard H. Thaler, Cass R. Sunstein,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9(4), 356-360.
Nudge Theory. (n.d.). In Wikipedia. Retrieved April 18, 2017,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dge_theory
Rozin, P., Scott, S., Dingley, M., Urbanek, J. K., Jiang, H., Kaltenbach, M. (2011). Nudge to nobesity I: Minor changes in accessibility decrease food intake.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6(4), 323.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心理學浩若星辰大海,此答案為了我的粉絲小夥伴們,會持續更新,我一般看心理學的書比較多,以前看到的,能想起來的都會寫。以後看到什麼,都會過來更。現已更新46條。根據小夥伴的建議,45條以後,會加上原理。)
為大家的整理如下。
1:重要場合,關鍵時刻腦子一片空白,該怎麼辦?
--- 方法一:很幽默的,自己批評自己,不知不覺中你就慢慢冷靜了。(注意不是自黑, 自黑只適合平時聊天。)。
---方法二:首先預測到自己會產生恐慌,事先預備好發言的小紙片。等到出現怯場的預兆時,就大大方方地把紙片掏出來,用很幽默的態度接著朗讀。
2遇到事就愛與他人比較怎麼辦?
----給自己定一個「自我成就標準」,那個標準只要合乎自己,對於自己來說合適就夠了,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這樣很快樂,我沒必要越過那一界限。
3聊天時,控制不了自己只顧自己發言怎麼辦?這是病,得治。
---喜歡不停說話的人,是因為潛意識有「對方跟我意氣相投」的想法,然,這不見得是真相,所以,需要時時刻刻引導對方和自己互動,讓對方去說話,你只需要把自己的態度轉換為一邊點頭一邊微笑,還很欽佩的樣子,聊天的時候,盡量不要自己在那裡滔滔不絕。認真聽對方說話真的太重要了。
4總是把事情往壞的一面想怎麼辦?
----把心情調整成;「做不成就做不成,我就儘力去做就好,走到哪算哪」,然後再去努力。這樣就真的輕鬆了。
5該如何忘記想忘掉的事情呢?
----雞湯所謂的忘記,就是「不去想它,還說這是忘記不快經歷的最快捷徑。」特么純瞎扯,努力不去想,為了不想起來而拚命壓抑思想,這在心理學上會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你的大腦會提醒你一直思考。事實上,人類的大腦擁有一項很不錯的機能,那就是對事物的興趣會在半年後轉淡。將其轉換為圖表的話,被稱為「忘卻曲線」。
然後,有小夥伴表示連半年也等不了?
嗯,「擦鹽療法」可以幫到你。具體方法是:再次踏入「正在想的那件事」,把那些痛苦的經驗寫在日記上,是的,就是自
虐。讓自己變得對那些事厭煩起來。其實,只要度過半年,悲傷就會消失掉了。順其自然吧。刻意讓自己忘記,也許很久都忘記不了。
6:心理學中有一個定律叫做葉克斯一多得森法則,是心理學家葉克斯和多得森發現的。該定律描述了焦慮程度和解決問題的效率之間的關係,即二者之間的關係呈「倒U型曲線」:焦慮程度過高和焦慮程度過低時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慮時的效率最高。所以,適度的焦慮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7:想要挑一個人的毛病,正是因為你對他產生了興趣的緣故。
---心裡越是「關心」某個人,對方的缺點反而會變得越清晰。如果你感到煩躁不安,這也是一種幸運,這是你發現嶄新自我的機會。單純挑別人的毛病這件事雖然會讓你毫無收穫,但是在多數情況下,你一定能從讓你產生這種情緒的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應該是葉芝說的,他說,人活著就有一個大麻煩,什麼麻煩呢?就是:我們無法擁有說一不二的感情。敵人身上總有讓我們想去學習的地方,我們愛的人總會有讓我們討厭之處。正是這種糾結不清的情感催我們變老,讓我們皺起眉頭,加深我們眼周的黑眼圈更深。要是我們能像小孩子一樣全心全意地愛或者恨,我們應該就永永遠遠快樂了。只是,永不衰竭的快樂和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8:心理學有個治療法,叫做生物動力學,創始人是亞歷山大·魯宏。他從人的個性形成及身體語言來看心理問題。魯宏說:「人的個性,像樹的年輪,是一圈又一圈地發展出去的。嬰兒的一圈,代表愛與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戲;青年的一圈,是情愛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則象徵現實與責任。一個完全的人,要具備上述所有特徵。」這一圈一圈的發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壞了,這個人的個性就會負傷,不能完全。
9:接近一個陌生人時注意對方腳下的動作。
--當你不得不去打斷一段對話的時候,請在接近時注意他們腳下的動作,如果他們只是把身子轉向你,那麼這不是個大段對話的好時機。但是,如果他們向你移動腳步,對你則是個很好的信號。
10:爭論時站在對方的身邊而非身前。
-----當你覺得爭論的氣氛開始變得緊張時,你應該走到對方身邊,以減少雙方之間到壓迫感。
11:聊天時,如果你想讓對方感到舒適,可以重述他上一步對你說的話。
12:省去「我相信」,「我認為」這樣的表述,會讓你的話更有說服力。
13:緊張時嚼塊口香糖,如果我們的大腦認為我們在吃東西,那麼就會放鬆對危險的警惕,嚼口香糖常常可以騙過大腦從而減少緊張。
14:溝通的時候,不要害怕肢體接觸,肩膀和膝關節的觸摸可以建立信任關係。
15:在學習的地方張貼眼睛照片,這樣比較容易會自動自發、借東西也比較願意歸還,因為有「有人在看」的心理暗示。
16:溝通時,盡量用名詞代替動詞,例如你想說:「吃飯對你來說多重要?」時,可以說:「當一個可愛吃貨對你來說多重要?」
17:堅持每天和自己對話10分鐘。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漸漸的形成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其實為你決策的就是在你意識里形成的價值觀。和自己對話,其實就是在和自己意識里的價值觀對話,有的時候需要由價值觀來判斷,有的時候也需要推翻原有的價值觀,重新建立新的價值觀。在這個和自己內心交流的過程就是與自己對話。
18:一個人思想越單純,ta的夢反映出來的需求也就越明顯。相反,一個人接受了越多道德、法律、思想等的加註,他的夢也就越會偽裝。也就是說,夢具有原始思維與兒童思維的特點。如果我們正確看待自己的夢,通過夢傳遞的信息了解自己的狀態和內心真實的需求,就能夠了解一個真實的自我。
19:為了堅持做一件事情,我們最好先設定小的、具體的目標,每當實現一個小的目標,就會體驗到成就感,從而激勵我們繼續做下去。
20:「愛笑的人運氣都好」,不是一句雞湯,情感和面部之間的聯繫非常神秘,而其中的笑是人類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笑不僅是簡單的內在情緒的表現,而且也是兩個人思想共鳴的外在寫照。」
21:有些心理暗示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剝奪我們的判斷力,取代我們自己的思維和判斷。讓我們盲從地聽信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錯誤。
---人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暗示,這與人進行決策和判斷的心理過程有關。這一過程中,人在遵循人格中「自我」部分的基礎上,還要綜合個人需要和環境的限制。人格中「自我」的部分,我們通常稱為「主見」。然,人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做任何決策以前,問自己三次。如果答案不統一,請選擇「不」。
22:錯覺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歪曲、不公正的知覺,也就是把實際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為與實際事物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這種歪曲往往帶有固定的傾向。只要產生錯覺的條件存在,即使通過主觀努力,也是無法察覺的。
----錯覺產生的原因很多,有來自眼睛、色彩、參照物等,更多的是來自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心理因素。產生的條件也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很多因素同時作用的結果,包括客觀刺激本身特點的影響,還有觀察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這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我們能做的,只有難得糊塗。
23:長的不漂亮不是一種什麼過錯,但每天覺得自己長的不漂亮就真是一種悲劇了。
----懷疑自己長相,比懷疑什麼都可怕,在潛意識裡會有更低的出勤率。當一個人懷疑自己的身材不好時,就會更少的運動、更少出現在人群中,不敢找對象,甚至變得孤僻和抑鬱。
24:每當你意識到自己應該正在做但實際卻沒有在做某事的時候,你就會用一些思維方式作回應來為自己開脫。這是很危險的事情。要盡量避免。
25:當你很忙時,有人打擾你,那麼你可以跟他解釋:告訴對方,他的那個事情太重要了,你需要特別對待,所以你需要他的等待,直到你有時間和精力專門與他溝通。
26:如果你想跟人協商、不要在會議室,盡量選擇咖啡店之類的地方,如此一來可以減少對方的防衛心。心理學家發現人們處在跟工作有關的環境里、容易出現比較自私自利的心態。
27:在跟別人爭執時,盡量不要使用「你」這個字,這個字有指責他人的意味,絕對不會讓你的情況變好!
28:如果有人犯了超級嚴重的錯誤,除了斥責,其實你還有更好的做法。例如:「我不太確定你剛剛到底說了些什麼,我聽到的是XXXX(注意,XXX在這裡是指對方的錯,而不是你的聽到),我的理解有錯誤嗎?」
藉由這樣的問法,你可以更快指出對方的錯誤,也不會讓他人感到這麼不舒適。
29:根據科學的研究,那些喜歡在車子或是車牌上貼貼紙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成為路霸。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因為喜歡在自己的物品上宣誓主權的人比一般人更有攻擊性。開車遇到這種,請繞道而行。
30: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人總是面臨太多選擇的時候,會煩躁甚至焦慮不安,因為在大量選擇面前人會感到無從選擇或傾向於去計算得失。於是人潛意識地會慢慢逃離複雜的選擇,靠向簡短的產品。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知乎為什麼會出現「太長不看」。哈哈。
31:清醒夢。
-----躺下來嘗試睡覺,最好是你很累的時候。臉朝上躺著,然後手臂在你的身旁。你的大腦會跟你的身體傳送訊息說要你開始睡覺。當這在發生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點痒痒的感覺,會想要改變你的睡覺姿勢,或是想要扎眼或者是想要動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應該是閉起來的)。你必須要忍住,不能做任何的動作。
等過20-30分鐘以後,你會感覺到你的胸口有一點重量,你還有可能會聽到怪怪的聲音。你現在就已經在睡眠癱瘓狀態了,如果你現在打開你的眼睛,你會開始看到幻覺,但是你的身體是動不了的。現在你在你的夢裡是完全清醒的,你就可以把你的眼睛閉起來,然後瞬間進入夢中。在這當下,你就可以控制你的夢了。
32:孩子哭鬧的時候就在邊上打開電視,再打開洗衣機,然後拍小孩的背,一會兒小孩子就睡著了。理論依據是小孩子最多同時關注2件事情,如果有三件事情需要同時關注,他就只能睡覺了…結論:所有小孩都是單核處理器,一旦多線程,就自動掛起…
33:做完答卷,檢查的時候發現兩個答案不知道選哪個,這時候該不該改答案?有調查顯示:55%的人認為改答案會損害成績,只有15.5%認為會改善;但實際的情況是:58%把答案改對了,只有20%把對改錯了,還有22%把錯的改錯了。因此,下碰到這種情況:改!
34:強者未必是勝利者,而勝利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換句話說,你若僅僅接受最好的,你最後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一個人勝任一件事,85%取決於態度,15%取決於智力,所以一個人的成敗取決於他是否自信,假如這個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會扼殺他的聰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這是所謂的杜根定律。
35:管理大師Tom Peters說:「對自己滿意的人(管理者)總是那些經常開懷大笑的人。"他總結兩大規則:1、千萬不要在那些笑聲很少的地方工作;2、千萬不要為那些從來不笑的領導者工作。」 笑是傳染的,這話是對從業者說的,也是對管理者說的。
36:在跆拳道等比賽中,兩名隊員水平相當,裁判給紅衣服隊員的分數比穿其它顏色隊員分數高出13%。紅色被人感知為強勢,如果你主管喜歡強勢下屬,紅色是好選擇,要顯示專業,選擇黑、白等冷色系顏色,要讓人覺得親近,選擇橘黃暖色系。
37:在情感溝通中,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時,高明的做法是把情緒「說出來」,而不是「做出來」。也就是說,想方設法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卻不必真正付諸行動。讓對方了解到「我的目的不是傷害你,而想更靠近你」,才能讓雙方有機會能建立起心理連接。
38:如果你想讓別人重視你說的話,就說這是爸爸教給自己的。或者哪個大牛教給自己的,人們本質上傾向於相信父輩的建議。
39:贏得「剪刀、石頭、布」遊戲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玩之前問對方一個問題,然後立刻開始喊「剪刀、石頭、布」的口號,對方几乎都會出剪刀。
40:談話時選擇一個對方常說的詞,每次他們說到這個詞時你就微笑、點頭,或者有些其他積極的反應,彼此的談話過程就會順暢、和諧很多。
41:如果你買了很多東西,想讓朋友幫你拿,你可以一邊與他們談話,一邊自然的將東西交到他們手上。大部分人都會不假思索地接過來。
42:如果你想讓挑食的孩子吃綠花椰,不要問他們要不要吃,而是問他們吃2塊還是5塊。這種提問方式讓他們覺得自己選擇了想要的數量,也就忽略了吃不吃的問題。
43:在擁擠的人群中行走時,你的視線要堅定的注視著想要到達的方向,人們看到你的視線就會自動為你讓路。
44:如果覺得有人在偷偷看起,但是無法確定,那就試著打呵欠,然後看那個你覺得在偷看你的人。如果他也打呵欠,說明他剛剛在偷看你,因為打呵欠是會傳染的。
45:如果明明一首歌很熟悉,卻想不起歌詞,可以想一下這首歌的結尾部份。根據齊加尼亞效應,想要結尾會讓大腦以為這件事已經完成,緊張感也會消失,從而更容易想起全部的歌詞。
46:一個小科普。
柏拉圖說:「看見七弦琴,就想起琴的主人;看見一張肖像畫,就想起畫上的本人。」----因為當感覺進入靈魂之後,就不容易消失了,就算是出現了一些遺忘,都可以通過努力來進行恢復。記憶要依賴聯想來進行活動。
那麼,人有靈魂嗎?有的。人是有靈魂的。如果將心理學這個詞的英文拼寫Psychology拆開來看,就會發覺它是由兩個希臘詞語構成的,一個叫做心靈,一個叫做理性。心靈這個詞在希臘語中最初的意思是呼吸,後來發展成為靈魂之意。古希臘人認為,當一個人還能夠呼吸就有靈魂,人死之後,他的靈魂不會再和肉體在一起,而是跑到另外一個世界中去了。
在人們最初對心理學的研究中認為,只有心靈經歷應有的磨難之後,才可能進入更高的境界。後來,有人提出,靈魂是由自我、意識和物質構成的自我意識體。
其次,靈魂是有意識的,也就是有精神的。靈魂在自我當中意識到了我和外界事物存在著的變化,這種意識性又促使靈魂去主動進行思維活動。
最後,靈魂也是物質的。這種物質應該說成是一個能量場,這個能量場是為自我意識的精神活動所提供的一個容器。只有當自我和意識相結合之後,靈魂才會產生這個能量場。
47:美國心理學巨匠羅傑斯,「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
他的思想是我最喜歡的,睡覺以前分享一個:
「如果我以一種帶著面具的方式與他人相處,維持一種與內心體驗不同的表面的東西,於人於己毫無幫助。」
羅傑斯說:「在我生氣和不滿時,做出一副平靜和友善的樣子,是沒有用的;不懂裝懂,是沒有用的;在某一時刻實際上充滿敵意,卻裝作一個仁慈的人,是沒有用的;如果實際上既害怕又缺乏信心,卻做出非常有把握的樣子,是沒有用的。總之,當我感到不舒服,卻裝出一切都好的樣子,那毫無益處。實際上,我在個人關係上所犯的大多數錯誤,我對於別人無所助益的大多數情況,都可以用一個事實來說明,即出於某種自我防禦的原因,我的表面行為與自己的實際感受背道而馳。」
「當我以接納的心態聆聽自己時,當我能夠成為我自己時,我感覺自己會更有效力。」
---這個明天說。空餘時間裡,會分享羅傑斯所有理念。
社交中非常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1.首因效應——人生若只如初見
「首因」可以說是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會關注對方的衣著、外貌、談吐、舉止。這是我們對他人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會對以後的深交起決定性作用。
因此第一次約會/見客戶,表現好一點,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會為以後的長期交往/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比方說在知乎看了篇乾貨滿滿的答案,會覺得這個答主非常靠譜,因而關注他/她。
2.近因效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首因效應在交往雙方彼此都生疏的階段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隨著雙方的加深了解,最新的認知會改變以往的評價。
在時間線上總是看到那個答主寫抖機靈的答案,會覺得這個答主非常輕浮,覺得不能夠帶你發現更大的世界,於是會取關他。
3.暈輪效應——以偏概全、愛屋及烏
這個效應指的是我們在評價他人時往往從某一點的特徵開始,從一個中心點出發,就像一個光環一樣,所以這個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
比如某知乎大V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是某日寫了篇毫無水準的答案。由於「光環效應」的存在,依然會有許多人點贊,並且被頂上第一。
所以不要盲目篤行專家大牛。不要總把某人的話奉為圭臬,掛在嘴邊。認識你自己、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4.刻板效應——地域歧視、種族歧視
人們評價他人時,往往認為某一類人具有共同的特徵。刻板效應既有積極的作用,又有消極的影響。積極的影響在於簡化了我們的認知過程,消極的影響在於很容易會讓我們得出錯誤的結論。
出名的刻板效應有——山東來的就是豪爽的大漢,蒙古姑娘就沒有美女,東北來的就會唱二人轉,非洲來的就是黑人貧民……
5.定勢效應——老眼光看待新問題
定勢效應也叫做心裡定勢效應。人們在認知活動時總是用已有的經驗來看待現有的事物。定勢效應會讓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固定化。
史蒂芬森剛把第一輛火車造出來時,好奇的吃瓜群眾就問你這馬車沒有馬怎麼跑啊,然後居然還駕馬車和火車賽跑……
6.投射效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應就是以己論人,認為自己與他人也有同樣的喜好。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心裡偏差。
一個典型的投射效應的例子就是《天方夜譚》中有個河裡發的故事。漁夫河裡發有了一百個金幣,卻怕國王哈里發來偷,所以用皮鞭不斷抽打自己,假裝自己身無分文。
7.自我暴露定律——說出小秘密
自我暴露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說出自己的小秘密,這樣的行為很容易拉進彼此的心靈距離。
生活中有很多人非常健談,但是從來不談自己的私生活。這樣也容易給人一個疏離感。談國際政治有時還真的不如說說自己今天拔了顆牙的經歷。
8.互惠定律——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人們得到別人的好處以後,會有一種回報的義務。
隔壁王大爺送了你一筐雞蛋,你要是不送一罐蜂蜜回去,心裡總是不自在。
9.相似定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都是自戀的。我們會因為人們和我們相似而喜歡對方。
比方說在知乎,要是碰上個與自己畫風一樣的大V,果斷關注啊。他活出了我想要的樣子,所以關注他。
10.互補定律——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我們會喜歡與我們形成互補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不僅愛好相似的人會扎堆,而彼此天差地別的人也能夠建立親密的關係。
飛鳥會愛上游魚,是因為海闊任魚躍,反之是因為天高任鳥飛。因為渴望彼此擁有的東西,所以互相愛慕。
一個平時大大咧咧的女孩子總是想要找個踏實穩重的男生結婚,放蕩不羈的野馬也需要一個能拴住他的女人,而不是需要另外一匹野馬。
11.相互吸引定律——你愛我,所以我愛你
人們把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一切。因此我們總是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
以前我總是想為什麼鮮花會插在牛糞上?
後來我想這可能是因為這是一個愛鮮花的牛糞,一個有追求的牛糞。所以追女孩子死纏爛打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12.攀比定律——西子捧心、東施效顰
人們喜歡模仿他人,與他們攀比。不論性別、職業、年齡、閱歷如何,都跳脫不出這個圈子。
隔壁老王買了輛車,我也買。
隔壁老王升職加薪,我努力。
隔壁老王換了老婆,…………
13.以貌取人定律——名字說明一切
三國時期的龐統因為長相醜陋,所以孫權嫌棄、劉備開始也不待見他。諸葛亮劍眉星目、羽扇綸巾、氣宇軒昂,儀錶不凡,王侯將相見了也覺得不愧「卧龍」之稱。
知乎女孩子爆照,飛速漲粉不在話下,指不定哪天也能在知乎找到心動男生哦。
14.鄰里定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個定律的應用最出名的當屬「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了。不過意志堅定,非常有主見的人不容易受到這個定律的影響。但是嚴格來說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完全不受他人的影響。
15.情感與理性宣傳定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在宣傳中,有時要談感情、說情懷更有效,有時訴諸理性更重要。
鬼谷子的縱橫捭闔之道就是在「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脅之以害、誘之以利」十六個字。與君子談禮,與小人說利,與壯士言義,與富甲之商交談氣度高華,與隱逸之士把盞虛懷若谷。
總結來說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跟三教九流的不同人群的相處交流方式也需要因人而異。
16.心理控制定律——曲徑通幽、迂迴戰術
當我們不能直接改變他人,可以通過間接控制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個例子大家可能都聽過。A接了B一萬塊,B把借條弄丟了。B於是寫信給A說你欠我的兩萬塊啥時候還啊?A回信說我明明只借了你一萬塊,於是B獲得了新的借條。
17.欲揚先抑定律——先抑後揚、明貶暗褒
這也是一個文學修辭手法。心理學上研究發現,當你對一個人實施獎懲時,先抑後揚能夠讓人獲得最大的好感。
因此誇女孩子漂亮不能一個勁的猛誇,這樣會讓她的閾值越來越高,導致最後說她漂亮可能無動於衷,心中一點波瀾也不泛。當然運用這個定律也是需要高階的技巧的。
18.換位思考定律——易地而處、為人著想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不要總是想著你要什麼,而是想著別人需要什麼。當你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會獲得他人的好感。你能夠考慮他人的利益,別人自然也能夠考慮你的利益。
自私自利的小氣鬼大家都是討厭的,人們總喜歡與大方好爽,能夠照顧他人的朋友在一起。
19.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這個定律很殘酷。請現實一點,不要相信什麼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不要總想著詩和遠方。努力變得更強才是重中之重。不然只能有眼前的苟且。
附贈
實用的經濟學知識
1.奧卡姆剃刀法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個法則也叫「簡單有效原則」。切勿浪費太多東西去做很少的東西就能就能做好的事情。
2.鯰魚效應——激勵使人拼搏向前
挪威人非常喜歡吃沙丁魚,可是沙丁魚總是到不了港口就會死亡。機智的捕魚人會在沙丁魚的魚瓮里放入一兩條鯰魚。這個效應也因此得名。
人本來就是懶惰的,我們需要親朋好友的激勵方能更好地前行。所以看完這個回答,覺得有幫助的話,請給我一個贊。
3.避雷針原理——治理洪水、堵不如疏
人在社會上難免碰上磕磕絆絆,上司的批評,姑娘的拒絕,孩子的奶粉錢。這種負面情緒積壓過多會導致整個人瀕臨崩潰的邊緣。
通過疏導的方式把這些負面情緒引流到地底,可以非常有效的是自己簡單快樂的生活。
4.沉沒成本——別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失去的已經失去,糾結不舍只能令自己徒增負擔。珍惜現在擁有的,不要為已經失去的東西悲傷難受。
5.搭便車效應——濫竽充數、泥沙俱下
這個效應在日常生活太普遍了。大合唱的時候只要裝腔作勢就可以了,站隊時也不需要賣力吆喝121,大V跟你答了同一道題你會獲得額外的贊同。
6.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
這個效應說的就是人們做一件事之前都會考慮好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若果在心裡已經認定不值得,那就根本不會做好。
7.二八法則——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
這個法則這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人們發現生活中存在許多不平衡的現象。二八定律成了這種不平等關係的簡稱,不管結果是不是恰好為80%和20%(從統計學上來說,精確的80%和20%出現的概率很小)。
推薦閱讀一些簡單、輕鬆、有趣的書籍來獲得實用的心理學、經濟學知識。
《人性的弱點》、《社交要讀心理學》、
《輕鬆讀點經濟學》、《讀懂鬼谷子大智慧》
————————————————————————
推銷一下我自己
我是一個蠻有趣的人,只在知乎寫有意思的答案,感興趣的知友可以嘗試關注一下。
謝謝「在1959年的別墅里生活一周,便可以年輕20歲」。
1979年,心理學家Langer找來一些75歲以上的男人,讓其在一棟以1959年為主題的別墅中生活一周。
實驗是在1979年,但是別墅的裝扮、傢具、音樂、雜誌、報紙等一切,都是1959年的。
一周以後,Langer對這些老人的各項指標進行測試,並與實驗開始前的測試結果進行對比。
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年紀都變小了:記憶力明顯增強,身體變得強壯,視力和聽覺有明顯改善,甚至智力水平也有明顯改進。
還有個更具體的指標可供佐證:人越老,骨骼關節間的空隙變得越小。與一周前對比,老人們的骨間距離明顯增大,手指變長了。
雖然很勵志很神奇,但是感覺很恐怖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傳說中的返老還童么?
這一切,僅僅是因為他們在20年前的模擬環境中待了一周。
逼真的外部環境,強烈且有效地影響了這些老人的大腦對身體、心理的認知,甚至直接作用於這兩方面,以至引起了巨大的改變。
人心是最神奇的東西,它洞察秋毫,卻也最容易被欺騙。
1959年的別墅,給這些老人帶來了強烈的暗示:「我生活在1959年,我現在55歲」。
雖然理智上,這些老人很清楚自己在1979年,但大腦、身體和心理,卻都被1959年的舊物,勾起了遙遠的記憶,神奇地返回至年輕時的特徵。
普魯斯特的小瑪德萊娜蛋糕:往事了無陳跡,氣味卻是永恆
心理學講師Tal指出,大腦中的神經通道是互相聯繫的,人的思維模式有特定的路徑。
比如我們中國人,看到滿月,自然生出思鄉、團圓等情緒,在古代文化的浸染下,我們有了這麼一條固化的思維路徑。
但外國人不會,他們會把月亮和別的東西聯繫起來,比如吸血鬼和狼人??(大概)
這些錯綜複雜的網狀神經元,存在著無數觸發點:氣味、聲音、圖像、言語,這些外部刺激,會觸發思維、記憶的運作,鞏固我們既有的神經通道(或者說思維通道)。20年前的舊事舊物,觸發了老人們年輕時的心理記憶和身體記憶,復現了年輕時的特徵。
再打個栗子,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的小瑪德萊娜蛋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事物,它承載了主人公的記憶。多年後再次吃到時,主人公再次感受到過往的情感。
即使人亡物毀,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唯獨氣味和滋味雖說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雖說更虛幻卻更經久不散,更忠貞不矢,它們仍然對依稀往事寄託著回憶、期待和希望,它們以幾乎無從辨認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支撐起整座回憶的巨廈。(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胖友們回想一下,吃到某種曾吃過的食物、聞到某種曾聞過的花香時,是不是會出現某種熟悉的感覺,那些與氣味和滋味連結的往事,便儲存在這「記憶之物」上面。還有,聽到有深刻記憶的音樂,也會勾起曾擁有的經歷和情感。
結合普魯斯特對小瑪德萊娜蛋糕的描述,我們似乎能更好地理解75歲老人重返年輕的神奇實驗。
他們周圍放置的,可不僅僅是一塊小瑪德萊娜蛋糕,而是1959年的所有。
扮演過精神病人之後,安東尼得了精神病,持續二十年接受著精神治療。
生活中所接觸的一切事物,皆對我們的情感、思維起著觸發的作用。
負面情境和正面氛圍,影響是相反的,很難因為自身所謂「堅定的意志力」而免受干擾。
希區柯克的電影《驚魂記》,講述了一個謀殺和人格分裂的故事,男主角安東尼·博金斯,在扮演該角色後,成了一個患有精神病的年輕人,持續二十年接受著精神治療。
Tal說過一句話:僅僅通過「扮演」某個角色,他們變成那個角色。他說的是75歲老人年輕化這件事,然而安東尼卻以悲劇的人生,進行了反面佐證。
《穆赫蘭道》劇照,左為娜奧米·沃茨
大衛林奇的電影《穆赫蘭道》,女主角娜奧米·沃茨曾在訪問中稱:導演在「exploring my dark side」(挖掘我的陰暗面)。她甚至一度萌發開車到穆赫蘭道自殺的念頭。
1959事件讓我們感到熱血沸騰,彷彿假裝自己13歲便可永葆青春;而這些負面事件,不得不讓我們警惕負面情境的毀滅性影響。
就像前文說的,人心是最容易被欺騙的,我們無法因為自身的所謂「堅定的意志力」,而免受外部情境的影響。
「並不是,是把好運氣全留在考研現場了。」
能做的有兩點:避免負面情境,有意識地「創造積極環境」。以此來保持情緒的平和、心境的穩定和積極樂觀。
關於避免負面情境,舉幾個例子:
1、我們常說,不要接觸散發負能量的朋友,言語所具有的觸發力量,並不是個人的一片熱誠之心所能抵抗得了的。
2、口中不要常說喪氣話,換一種敘述方式,即使是打雞血或者自欺欺人。比如前幾天一個胖友留言,考研期間遇到種種懷運氣,「我感覺所有事情都在阻止我考研,我覺得照這個趨勢,沒準考研的時候會發生地震。」
冷冷回復:「並不是。是把好運氣全留在考研現場了。」
為什麼不是這樣呢?我說的就是真的啊。《高冷冷的說話之道》,請去xx點擊購買,現在購買免費,而且買一送一。
說正題,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負面情境。為什麼,要自己阻止自己成功呢。
3、在情緒低落期、壓力巨大期,別接觸負面的書籍、電影等。記得知乎上有位答主,看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後,得了抑鬱症。
我在追《絕望主婦》的時候,也是陷入了嚴重的焦慮,常覺生活瑣碎沉重,人世難居。當然,我那時本身情緒也低落。
看看喜劇,看看《布萊克書店》、看看《破產姐妹》,肆無忌憚地笑一笑,即使笑的時候心裡還是有空洞。
Tal叮囑學生撫摸他們的耳朵,同時自己撫摸了鼻子。結果,學生們也都撫摸了鼻子。
關於創造積極情境:
1、
在在哈佛大學幸福課中,Tal提及「創造積極環境」、形成良性自我暗示的方法:
找一些你愛的人或者地方的照片,放在房間里;還可以放上鮮花、藝術品等美麗的事物。
Tal指出:「在潛意識中,我們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即使看不見,大腦也會暗自記錄下來,對我們形成積極的影響。」
之前考研,每次看到面前書脊上的「北京大學出版社」字樣,內心便湧起喜悅和勇氣,睏倦不再。
阿里巴巴有花名文化,用自己喜歡的武俠人物為自己命名,公司員工互稱花名。這實際上也可以是一種暗示,一提起偶像人物,潛意識便會向其靠近。
哦,我一直叫高冷冷,竟然沒有變得高冷。上一段論證劃掉。
2、
在某節課上,Tal叮囑學生撫摸他們的耳朵,同時自己撫摸了鼻子。結果,學生們也都撫摸了鼻子。
「別人不會按照你所說的做,而是會按照你所做的做。這便是以身作則的意義。」
實際上,這同樣適用於我們自身:我們可能不會按照我們所想的做,而是會按照我們所做的做。
我們臉上笑了,心裡就笑了;我們站直了、坐直了,也便感覺精力充沛了。
這是心理學上的表情回饋、身體回饋假說,所以平時笑容、舉止,都表現得很有朝氣的樣子,人也就慢慢積極起來了。
3、
周圍的大環境很重要。保證自己身處令人平和、安定的環境中。
我考研後期,還剩18天時,從家裡搬出去,換了個環境,整個人都不同了。 在那之前我已經焦慮到一個多月沒學習了,而那18天,我竟然做到了從容平靜地認真複習。
再比如,自由職業者喜歡去咖啡廳、圖書館等工作,因為家並沒有工作氛圍,周圍的一切,都在勸你躺下玩手機。
總結一下:外部環境的「暗示」是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察覺到的東西。
若要成為擁有積極心態的「理想的自己」,環境(口耳眼鼻所能接受到的一切信息)、身體姿態和面部表情,是可操控的、也是必須加以認真對待的事物。
多為自己找尋能夠打開良性思維的觸發點,避免引起負面思維和行動的事物,不要考驗自己的抗干擾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意志力也能成為可掌控的東西。
我們不僅僅是我們所吃的食物,我們還是我們所接觸的光線、朋友,我們所說的話、我們有意識做出的表情,以及我們的行走坐立的姿態。
——13歲的冷冷正色道
————————
感謝閱讀。我的其他學習類乾貨答案也很值得看~
開了個微信公眾號:高冷冷。內容包括:學霸養成丨思維丨心理丨方法論。
微信後台回復「讀書」,教你1小時讀60~100頁書的方法;回復「筆記」,教你:從哈工大化學跨考到北大中文系,我是如何做專業課筆記的;回復「早起」,教你:我如何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十年如一日六點起床。搜不到"高冷冷」的話,試試搜「gaolengleng2017」。
先看兩張圖,發出下列感慨的絕對不止截圖中的這位仁兄:
看上去說的真是一點都沒錯,但是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入了「錨點效應」(也叫錨定效應)的陷阱中去。
面對「購買騎行卡」這件事時,普通人本來的心理是「買還是不買」,而這張價目表卻在短時間內,把你的心理轉化成了「買哪種更便宜」。這難道不是一種成功嗎?
定價的人可不傻,他就是用「60元180天」和「120元360天」作為錨點,讓你感到「1元45天」極其划算,於是你就入手了。
KFC單點漢堡你覺得貴,點套餐你就覺得便宜,這是因為漢堡的單價在你的心中成為了錨點,你用這個錨點去估值套餐,自然會覺得套餐便宜,也就順理成章地入手了。
商家是最會使用「錨點效應」的,也正因此,你才會買到很多在你看來很划算,到頭來卻沒什麼卵用的東西。
2、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是一個以走鋼絲而聞名的家族,這個家族曾經收穫了巨大的榮譽,卻也為此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1978年,73歲的老瓦倫達,在波多黎各表演走鋼絲時就不幸墜亡。
據老瓦倫達的妻子回憶,那天在上場表演前,老瓦倫達就不停地在口中重複著「這次表演太重要了,不能失敗」。
而在以往的任何一次表演中,老瓦倫達從未考慮過這些。
老瓦倫達的這個具有代表性的經歷,被心理學所研究,並正式命名為了「瓦倫達效應」。
這個效應所表達的,是你太過在意某件事,反而容易出岔子。
生活中,瓦倫達效應並不少見。
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比如某個男生平時很風趣,但是當他喜歡上一個女生後,他身上的那種「風趣」的特質卻發揮不出來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太想要表現自己的風趣了,這種過分的在意,反而會讓他的行為變得很僵硬,導致讓女生感覺到他很無趣。
瓦倫達效應,在面試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有些來面試的人很從容,他們和你正常地聊天,正常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而另一些面試者,他們非常在意成敗,並且把這種在意表現得很露骨。他們坐在你的對面,卻並不是真的在和你交流,而是永遠帶著一種「等待解答下一題」的姿態望著你。
這種過分的在意,並不會對面試起到任何的幫助,有時反而會導致面試的失敗。
3、稟賦效應
想像你最喜歡的歌手要在你所在的城市開演唱會,你熬夜搶卻沒搶到票,這時有人願意把自己的票賣給你。假設這張票原價800,你最高願意出多少錢來買?
第二個問題,還是同樣這件事,這次是你搶到了票,這時有個歌迷想從你這兒買票,假設票價800,你願意出多少錢賣給他?
心理學上多次做過這個類似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絕大多數人的第二次出價,要遠高於第一次出價。
為什麼會這樣呢?心理學把這種情況稱作「稟賦效應」,它指的是一個人一旦擁有了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估,就要比還沒擁有之前大幅增加。
回憶一下,在面對第二個問題時,你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你可能會想這特么是我最喜歡的歌手誒,它包含了多少意義啊,於是你自然而然地會把價格定得很高。
這時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是要買票的,你看到一個賣票的人把價定得那麼高,你會怎麼看待這個人?你八成會想:這傢伙想錢想瘋了吧!這時你怎麼沒想過,在賣票的人心裡,那張票也意義非凡呢?
由此可見,處在不同的境地中,我們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不管是搬家捨不得丟掉舊物,還是情侶間明明沒感情也捨不得分開,這種「捨不得」在很多時候只是一種錯覺,那只是因為我們在擁有了某物或某段感情之後,大大高估了此物或此段感情的價值與重要性。
4、鮮活性
有個老笑話是這麼說的。布希說:「我們準備槍殺4千萬伊拉克人和1個修單車的。」CNN記者:「1個修單車的?!為什麼要殺死一個修單車的?」 布希轉身拍拍鮑威爾的肩膀:「看吧,我都說沒有人會關心那4千萬伊拉克人。」
這個笑話背後,其實蘊含了一個概念,叫「鮮活性」。
「鮮活性」這個概念在生活中其實挺常見的,比如飛機的出事概率遠低於汽車,但是很多人不敢坐飛機,這有很大程度是因為車禍的報道太普遍,而飛機出事的報道則較少,所以具備鮮活性。
利用「鮮活性」能做成功一些事,比如當年希望工程的那個瞪著大眼睛望著鏡頭的女孩,那一張照片就比很多文章報道要來得更鮮活,也更能激發人去捐款。騰訊之前搞的「一元公益」之所以能刷屏朋友圈,也是這個道理。
5、賭徒謬誤
假設我在拋硬幣,前5次拋完都是正面朝上,那麼第6次會是什麼情況呢?
選項A:正面朝上的概率高
選項B:反面朝上的概率高
選項C:兩種概率一樣高
很多人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會想當然地選B,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認為,既然前5次都是正面,那麼再出現正面的概率一定變低了,所以第6次拋硬幣,反面朝上的概率會更高。
這是一種很典型的賭徒謬誤,什麼叫賭徒謬誤呢?就是明明拋硬幣是個隨機行為,不管你拋多少次,每一次其實都是獨立事件,但很多人卻會認為之前的結果,會影響下一次結果出現的概率。
你仔細想想是不是這麼個理?硬幣又不知道之前5次都是正,它怎麼會意識到第6次要弄個反,來平衡一下結果呢?
這種賭徒謬誤在生活中其實挺常見的,我們的爺爺奶奶輩,生孩子都挺多。其中有些家庭呢,會有一種「不生齣兒子不罷休」的觀點。
特別是當前面4、5胎生出來的都是女兒時,他們愈發覺得下一次有很大概率會生齣兒子。
而事實上,生男生女就跟擲硬幣一樣,每一次都是獨立事件,前面情況不管是什麼樣的,都不會影響後面的結果。
看了眼評論區,發現硬幣的例子容易把大家繞暈。
簡單解釋一下:如果問題問的是連續6次出現正面的概率,那就是0.5的6次方。但如果是問第6次出現正面的概率,那還是0.5,因為是獨立事件。
我再舉一個不那麼繞的例子,假設一種彩票的中獎率是100萬分之1,那麼當你買了999999次彩票之後,是不是下一次就能中了?很明顯不是,因為當你買第100萬次的時候,你的中獎概率還是100萬分之1。
為什麼賭徒越輸越要玩?因為他們越輸,就越以為自己正在無限接近贏,這點很可怕。
6、歸因偏差(9.29更新)
有些情侶看上去很甜蜜,另一些卻總是爭吵不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含著歸因偏差。
試著比較一下這兩對情侶。第一對:對方對自己很好時,會認為對方的性格很好;對方對自己發脾氣時,會認為對方可能壓力大或情緒不佳。
第二對:對方對自己很好時,會認為對方是想在朋友面前表現自己;對方對自己發脾氣時,會認為對方本來就是性格很差的人。
這兩對情侶,當然是第一對會過得更甜蜜,這是因為他們把對方的好歸因為內部因素,而把對方的不好歸因為外部因素,而另一對則相反。
歸因偏差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一個女生在戶外運動時遭遇強暴,網上會有一些人認為是女生的錯。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裡一般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公平世界理念」,一些人認為這個世界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如果一個人遇到不幸,肯定是因為這個人自己本身也不好。
第二個原因是「防衛歸因」。人們認為這樣的遭遇是可怕的,他們害怕這種遭遇也會落到自己身上,於是將罪責推給受害者,比如堅定地認為是女生穿著太暴露造成的。由於他們自己平時穿著很保守,因此這樣歸因之後,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樣的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說,他們之所以進行這類錯誤的歸因,本質上是為了在心理上安慰自己。
內容首發於我的公眾號:徐三石(ID:xusanshidianxia)
一提到心理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你是不是知道我在想什麼?」
面對大眾對「讀心術」這類神技的期待,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也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內容,本回答就從外表形象的角度,談談如何更好地進行印象管理和「讀人識人」。
一、鞋子
衣服、鞋子和包是現代女性最重要的三大「精神財富」。
如何通過一雙鞋子,看出一個人的心理特徵?為了找到答案,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要求208名被試分別提供一張平時最愛穿的鞋子圖片,並進行線上人格測試(大五人格特點如圖1所示)。隨後專家們根據圖片上鞋子的特點進行了分類,總結出鞋跟高度,logo是否可見等17大特徵線索。
通過數據分析,部分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
通過以上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推測
1.鞋子線條、顏色等整體看上去更為柔和,而且鞋跟較低---宜人性。
這類個體大多心地善良,容易信任他人,屬於典型的熱心腸。與人交往也易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戀愛關係中,男生就是典型的中央空調,女生也能知書達理,提前說對不起、我錯了的總是他們,因而也更容易被對方辜負。
2.鞋子比較舊,而且鞋跟不是太高---外向性。
喜歡穿這種鞋子的個體,通常都很活躍,有冒險精神,喜歡尋找刺激,屬於天生的「樂天派」。
3.鞋子很新,顏色鮮艷---焦慮型依戀
這類個體在兩性關係中往往缺乏安全感,找到了自己心愛的人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這種愛也往往會讓人窒息。無意的一句話,手機里的一條簡訊,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會導致其消極情緒的爆發。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失去對方,因此就要想方設法把彼此抓在手心。
4.鞋跟較高---迴避性依戀
不是職業要求,不分任何場合,天生喜歡穿高跟鞋的人,在兩性關係中大多屬於迴避型依戀的個體。在感情生活中,他們總是被動的一方,對方的關心對其來說有恃無恐,他們有時就像刺蝟一樣,給擁抱他們的人帶去傷痛。
二、髮型
對於髮型,年輕人經常換著不同的樣式,老年人則一成不變,而對中年危機者則是說不出的心痛。
最近,心理學家Susanne-Marie Hüttner就針對髮型和社交印象之間的關係做了一個研究。他們請來了92名被試,分別對同一女性的兩張照片進行印象評價。
通過The Bipolar MED Rating Scale問卷的評測,92名被試對於兩張圖片的印象評價結果如下圖。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16-23這8項評價中,兩張照片出現了顯著的差別。具體來所就是被試普遍認為b圖中捲髮的女性更為外向、有趣和熱情,而a圖中將頭髮後梳的女性則顯得更為挑釁和攻擊性。
儘管兩張圖片展現的都是同一女性,但因為髮型、妝容等方面簡單的差別卻給他人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印象。
這個研究讓我想到了曾有一個來訪者, 軟體工程師,月薪20k,29歲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對象。
「交往過幾個女孩,但沒過1個月就分手,過年回家相親了幾次,也是見了一次面後就沒了聯繫。」
經歷過幾次失敗後,他認為自己也許還不夠優秀,於是不斷學習各種語言知識,很少的休息時間也是拿來看書充電。月薪從10k漲到了20k,但他依然還是一個人。
「我一直在改變,更懂得關心別人,職業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但為什麼還是找不到自己心儀的對象?」這是他來諮詢的主要目的。
「也許還有些地方需要改變,比如外在形象。」連續三次會面,他都是以稀疏凌亂的頭髮、領口發黃的白色寸衫和一個略顯稚嫩的雙肩包出現在諮詢室。無法相信這是一個年薪20多萬的白領。
「哦,我對穿衣打扮都不太上心,一是沒時間,二是不喜歡被人稱為徒有其表。」他說公司有些同行,對穿衣搭配就挺在行的,但編程序水平一般。在他看來那不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就像一台手機的賣點在內存、晶元和像素,但前提是它必須能打電話。對於你來說,寫代碼是核心能力,但懂得享受生活卻是必備技巧。而穿衣搭配就是生活的樂趣之一。」
「之前交往的幾個異性朋友好像也說過我沒有生活的情趣。」他自己說出了問題所在。
我開玩笑道:「所以你這台不能打電話的手機一直沒賣出去。」
一個連生活都不熱愛的人,怎麼還會有能力去愛別人呢?
不必提lv,穿愛馬仕,就像上文的研究所示,換個髮型,摘掉眼鏡,穿上得體的衣服,就能輕鬆改變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
當各種APP都在搶佔用戶時間時,沒有人會慢下來去透過你骯髒的外表看到一個高貴的靈魂。
三、社交頭像
關於社交頭像和個體性格的研究已經在這個回答里介紹過。心尚人:經常更換微信頭像的人的心理是怎樣的?
所以這裡就簡要介紹一下結論。
1.圖片對比度、清晰度、飽和度較高,模糊的較少。色彩沒那麼絢麗多彩,而且臉部表情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緒。---開放性
此類女生大多喜歡浪漫主義,對事物比較挑剔,也富有智慧,胸大無腦基本不屬於這類女生。所以針對這種「款式」,男士要花費一定的心思,隔三差五製造一個驚喜。同時在她們面前別老撒謊,聰明的女生較起勁來連武媚娘都害怕。
2.頭像照片絢麗多彩、自然、明亮。---盡責性
這種性格的妹子大多謹慎,自律,做事也有條有理.所以只求啪啪啪的可以自行繞路了。若對此類女生中意,男士們不能太隨性,見面要彬彬有禮,穿衣講究,點菜有品。朋友圈也經常晒晒自己的鍛煉計劃,轉發熱點事件寫評論時分個1,2,3。長此以往,妹子眼中的男神形象就慢慢建立了。
3.頭像色彩最豐富,而且頭像照片上往往有好幾個人。---外向性
遇到妹子使用這種頭像,各位猛男們就不要再束縛住你的荷爾蒙了,嗨起來聊!此類妹子大多喜歡刺激性的活動,所以你懂的。。。。蹦極,過山車都可以一起嘗試。
4.頭像色彩較多,明亮但比較模糊。---宜人性
這款妹子屬於心地善良,街上見個乞討的都要給個10元,20元的大慈善家。所以此類女生比較好接觸,同時這類女生也最容易碰到渣男。有幸遇到這樣的妹子,好好待她吧,能對路人都慈悲為懷的女生,對自己的戀人就是穿越生死了。
5.選擇沒有正臉的照片,臉上也全然沒有積極的表情,色彩最單調(常見的用手遮住臉部)---神經質型
此類女生比較缺乏安全感,常常會有焦慮的感覺。廣大男性朋友如果想要追求這種妹子,就要理解她很多時候的莫名其妙,發了微信幾天不理你也屬於正常事件。多和她聊聊天,脆弱的她真正需要的是一個男人的肩膀。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和平分手對這類女生不太現實,特定的性格會讓她們做出過激行為,所以男士們好自為知吧。
參考文獻:
Gillath, O., Bahns, A. J., Ge, F., Crandall, C. S. (2012). Shoes as a source of first impress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6(4), 423-430.
Hüttner, S. M., Linden, M. (2017). Modification of First Impression Formation and 「Personality」 by Manipulating Outer Appearance. Psychopathology, 50(2), 141-145.
Liu, L., Preotiuc-Pietro, D., Samani, Z. R., Moghaddam, M. E., Ungar, L. H. (2016). Analyzing Personality through Social Media Profile Picture Choice. ICWSM, 211-220.
當因為自己失誤而被人指出時,用"謝謝"代替"對不起"
舉例:
1. 當你在講課或者培訓的時候,底下的學生說,老師你的**寫錯了or說錯了。 你可以說"謝謝提醒"而不是"不好意思or對不起,我說錯了"
2. 當你的客戶給你指出問題時,也可以說"謝謝您的建議",最好也不要說"不好意思或者對不起」
只要錯誤不是太嚴重,都可以用"謝謝"代替"對不起"這樣做的好處是:
1.體現素養
2.讓對方感受到尊重,可以拉近人的距離
3.不會喪失主動權並且維穩權威
4.保持自信和平和心態
當然,如果你讓一個人等了你1個小時,然後說 「謝謝你還在等我」,作為對方,實在忍不住想一腳把你踹到白雲里去的。
問題有一點點嚴重了,還是要先道歉後?感謝。
更新:
我就再拿出一個我壓箱底的心理學小技巧,來安慰失落的自己
這是我高二時候看的哈佛公開課里的《積極心理學》的一節,得到的啟發
首先我要對你說:不要想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不要想,不要想
而結果是,滿腦子全是粉紅色大象,你越抗拒,越逼迫自己不想這件事,你的下意識就控制不住地想。
當你失戀時、經歷挫折、難過的時候,不要剋制不去想那個人、那件事。不要抗拒,接受事實,去正面應屆這種情緒,並且融化它,時間會治癒,接納會減少你現在抵抗的痛苦。
洪水靠疏不靠堵,enjoy1、如果你想知道別人的一些事情,問他們一個問題,當他們完成回答時,保持沉默和眼神接觸。他們會告訴你一些更多的東西,幾乎一切!
2、當你試圖說服別人,確保他們是坐著,而你是在站著,這會使他們更快地相信你。
3、信心的關鍵是走進一個房間,並假設每個人都喜歡你。
4、通過提到別人的名字來增進距離。人們喜歡說話時別人提到他們的名字,它會立即建立一種信任和友誼的感覺。比如:「很高興見到你李雷。所以,李雷你怎麼認識韓梅梅?「並繼續在整個談話中重複名字。
5、如果有人被你吸引,他們在與你談話時,眼睛會比平常更閃爍。
6、假微笑和真實微笑的區別。通過看他們的眼睛,你可以判斷那些是真微笑,哪些是假微笑。當微笑是真的時,眼角附近出現皺紋。
7、說話時注意他人的腳。要知道某人是否對談話感興趣,看他們的腳,如果他們的腳指向你,他們是對你感興趣的。如果他們指向側面或任何其他方向,他們則不感興趣。嘴上說不要,但身體卻很老實。
8、快速識別他人之間的關係。當在聚會或會議上,說一個笑話,觀察在你周圍笑的人,互相接近的人會互相看著,這有助於辨別友誼和其他關係。
9、生活中讓人做你想要他們做的事,為他們提供選擇而不是命令。例如,不要說你的牛奶給一個孩子,而要問他喜歡用什麼杯子喝牛奶。這給人一種控制感,因此產生更好結果的機會更大。
10、快速讓對方冷靜。如果一個人和你爭論時,開始發脾氣,開始喊叫,自然的本能傾向是喊回來。別!保持冷靜,沉著地回答,這會讓他們更快的安靜下來。嘗試一下,很有用!
11、利用身體語言建立信任。一個人和你說話時,你巧妙地模仿他的肢體語言,就能快速有效地和他們建立信任。通過模仿他們說話的方式和行為,他們會更容易接納你,因為對他們來說,你似乎很有兼容性。
12、為了在他人的腦海中種植一個想法的種子,應該要求他們不要想到某個特定的事情。讓我們假設:我要求你不要考慮關注牛頓師兄,你在想什麼?
更多知識關注微信公眾號【牛頓師兄】
掃一掃,學習更多新姿勢
1.巴納姆效應:人人都愛照鏡子
著名雜技師巴納姆將自己受歡迎的原因歸功於,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期待的成分,所以每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人們喜歡被籠統模糊的描述所定義。
星座,算命,莫不如此。比如這段話:為人謙虛,不喜歡閑著,樂於助人,對朋友很好。自己常常感到壓力很大,有時會缺乏自信。
拿給身邊三個不同星座的人看,告訴他們這是關於他們的星座闡述,大家看完後都會說,挺準的,說的就是我啊。
但事實上這段描述十分普遍。
人們喜歡找一面鏡子,即使鏡子里投射的物像並不是自己,利用這種心理,學學塔羅牌,占星術,通常能夠小賺一筆。
比方說前段時間朋友圈很流行的「測試你的左右腦分別有幾歲?」
實際被證明每組數字都是隨機生成的,但目前這個測試已有超過2000萬人參加並轉發(好吧我也測了),而且不少人表示很準確。
給人們一面鏡子,你會得到你想要的。
2.韋奇定律:你的決定會被影響
如果你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事,別把這件事告訴周圍的人。
即使一個人再有主見,如果身邊有5個以上的朋友持反對態度,那麼他將變得猶豫不決。
區別於固執的主見,是人安身立命的準則。
因為這個世界充滿隨波逐流的陷阱,超市打折,服裝店換季甩賣。人頭攢動處,心慌意亂,於是躍入其中,為求心安。
在這種本能的驅使下,我們做決定時,也極容易受別人影響。
曾經看到一句話,「不怕開始的眾說紛紜,就怕最後的莫衷一是。」
堅持自己,很重要。
3.過度理由效應:我只是不努力
生活中經常有這種人,你努力複習,期末考了班級第一,而他每門課都在及格邊緣,卻大言不慚:我只是不想努力,假如我努力,還不是照樣拿第一。
工作之後,別人業績突出,他又抱怨:我只是懶得巴結領導。
很多人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不努力,而實際上,勤奮也是一種稀缺的品質,沒有它的人,本身綜合素質也強不到哪兒去。
每個人為了使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具有合理性,都會為此尋找原因。
並且有趣的是,尋找的總是外部原因,而不是內部原因。
我們需要一個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差勁的理由。
4.示弱定律:暴露自己的缺點
在人際交往中適當的暴露自己弱勢的一面,會讓對方覺得很有安全感,暫時放鬆緊繃的神經。
學會示弱,是人際交往中快速建立親密關係的一大捷徑。
但是,暴露的範圍一定要適當,如果太多,會引起不必要的懷疑和恐慌,同時為自己埋下隱患。
真正的底牌無論何時也不要亮出,暴露給他人的弱勢,最好無傷大雅。
5.制輪作用:消費者的紅舞鞋
經濟學家杜森貝利曾經提出,對於消費者而言,增加消費容易,降低消費難。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心似平原牧馬,易放難收。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女大學生寧願透支青春,也要買買買。
你相信嗎,為了借2000塊錢,可以發一個毫無尊嚴的視頻,對著藏匿在攝像頭後的無數雙眼睛赤身裸體。
是她們親手把屠刀交到別有用心的人手上。
人年輕時,千萬不要去體驗與自己能力不符的消費和生活。
因為,一旦穿上那雙紅舞鞋,你將日夜不停的走向深淵,至死方休。
6.天賦遞減法則:開發要趁早
是否覺得你小時候很擅長某方面的技能,然而現在卻表現平平?兒童的潛能遵循遞減法則,隨著年齡增大,教育得越晚,成材的機會越少。
錯過早期開發,一生泯然眾人矣。
我國部分家長追求的「贏在起跑線」育兒觀飽受抨擊,但它的出發點並沒有錯。
跟一小學同學聊天,她偶然感嘆,當初在我媽面前下了個腰,結果硬被她送進舞蹈班,每天過著非人的生活。曾經吵鬧過,但現在我無比慶幸她當初的決定。
去重讀《傷仲永》吧,現在你會得到不一樣的感受。
暫時寫到這裡,有空更新,睡覺 Zzzzzzz.......
1. 做錯事情的時候,穿白色衣服比較容易被原諒。白色給人無辜的感覺。比如今天遲到了,穿白色衣服,然後道歉。
2. 對別人提要求,比如用「要保持整潔哦」替代「不要亂糟糟的」,用「要」代替「不要」。
3. 提醒別人記得一件事情。使用這樣的句子,「要記得帶鑰匙哦!」「記得加我好友」比「別忘了帶鑰匙」「別忘了xxx」效果更好。
4. 表示自己很認真地在聽,注意配合點頭,如果不知道說什麼就重複對方的上一句或者前幾句話。
比如朋友跟你吐槽「xxxxxx省略一千字……真是太過分了!」
你點頭說:「是啊太過分了!怎麼能這樣」,話就接上了。
5. 當你發現朋友的伴侶出軌的時候,如果你還想保持這份友誼,不要直接告訴你的朋友。
「我跟你講個很重要的事情,我懷疑……,我在xx看到他們……」(這樣你就會失去朋友)
正確的做法:什麼都不說,或者暗中提醒你的朋友,讓他/她自己發現。人心很微妙,好心提醒對方,說不定對方會恨你。
孩子感冒了需要照看
親人住院了
在外地出差
在休假中
具體,具體!請假是一門學問,本答主還沒有研究透,希望大家提供更完善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對事物和人的判斷,永遠不要基於其言語(態度),無論挑老公、選屬下還是逛知乎。
心理學上有太多關於人的言論(態度)與其行為關聯性的研究,結論大部分都是人的言論(態度)與其行為沒關係。比如心理學家讓受試者談談自己對考試作弊的看法,然後對他們進行測試,讓受試者自己判卷子。結果受試者考試前對作弊的態度,根本不會影響其是否作弊,只有分數才會影響。
同樣,心理學家讓學生們準備一場演講,演講內容可以自己定,有許多學生選擇了樂善好施方面的演講。心理學家在學生進入演講場地的路上,僱人扮演一位急需救助的流浪漢,同時給學生們趕到會場提出不同時間要求,據此看看影響學生對流浪漢行為的,是其言論,還是其他。結果心理學家同樣發現,學生的言論和其是否救助流浪漢無關,相關的是趕往會場的時間是否緊張。
分數高低影響作弊,這是收益影響行為,時間緊張影響救人,這是成本影響行為,言論與態度在哪裡?不要相信什麼表態,曹操早期寫《蒿里行》的時候就是典型的大漢忠臣,其對軍合力不齊的憤慨,對千里無雞鳴的同情,這些應該都是真實感情。可曹操後期對待漢室的成本收益不同了,即便他自身沒有反漢的心,讓他丟掉權力,他也會說「我一家老小被追殺怎麼辦」(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這世上說話往往是成本最低的行為,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觀其行,永遠比察其言有效。簡單地說,按照成本收益分析人的行為,要比純粹的道德批判靠譜多了。知乎上道德潔癖者比比皆是,尤如蒙古草原羊群身上的虱子。什麼醫生就該窮,出軌該人肉,貪官死全家,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嘛。更有過著,只要你為妓女聲張一下權利,他就私信說「你媽咋不去賣淫」!?
哈哈,如果孔子玩知乎,估計會罵:「道德潔癖尼瑪逼啊!」(鄉愿,德之賊也)剛剛完成的一篇,原文名:你有一個好消息,還有一個壞消息,你應該先說哪個?
1
杜克大學的心理學家愛德華瓊斯做過一個「面試時先講優點還是先講缺點」的實驗。他事先做了兩份錄音,內容是模擬一位面試者介紹自己的優勢,但其中特別安排了一段作弊被抓的負面內容。不同的是,一份錄音把這段醜聞放在前面,一份放在最後面。
瓊斯教授邀請眾多參與者聽這段錄音後,用打分的方式評估自己對這位面試者的接受程度。結果表明,一開始說出自己作弊被抓的負面內容,比到最後才說出,更讓人們容易接受這位面試者。
心理學家是這麼分析這個結果的:以人腦的能力,我們只能對一個人進行大概的印象評價,而不能對優缺點做出精準的分析。
壞消息通過自己的口第一時間說出來,是在降低對方的預期,更容易建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認知。如果前面BalaBala說了一堆優勢,最後吞吞吐吐地說出缺點,或者乾脆是被逼問出一個缺點,更容易給人文過飾非的印象。
大部分時候,人是情緒主義者,他們更在乎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你到底做了什麼。這與其說是人腦的缺陷,不如說是人腦為了高效率運作而對信息的取捨之道。
2
這個「降低預期」的心理研究結果被廣泛應用在政治競選活動中。一開始,競選團隊總是要反覆討論該政治家有哪些可能會被拿出來炒作的負面新聞,再通過某些方式先釋放出來,而不是臨近投票日,才被對手爆出來。
比如這次美國大選的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競選至今仍然沒有拿出納稅申報單。分析家認為,作為企業家,川普有很多合法避稅的方法,這很可能使他這個億萬富翁的稅率低於一般的工薪階層,這算是一個很大的醜聞。
我認為,川普正在利用這個「降低預期」策略。盡量拖延公開納稅申報單的時間,在這個階段不斷放出風聲,說自己此前一直在不斷地少納稅,以降低民眾對此事的心理預期,減少未來公布時對選情的衝擊。
這個策略也會被競選對手反向運用——提升預期策略。
《紙牌屋》第四季中,安德伍德在總統連任的競選中,遇到恐怖份子劫持人質事件,因為他的競選對手康威表現強硬,民眾呼聲很高。安德伍德順水推舟,盛讚康威的能力,並邀請他參加與恐怖份子談判。
他用這個策略把競選對手綁在自己設定的主題上,並提升民眾對他的預期,如果談判成功就在情理之中,如果不成功民眾就會對他失望,以此減輕對選情的衝擊。
同樣,如果你做了一件不利於公司的事,千萬別有僥倖心理,第一時間把這個壞消息親自告訴老闆,以防止他從別人口中得知這個事情,你至少可以證明你是個誠實的人。
在你千萬百計想減輕責任時,別人反而強調你的責任;在你主動承擔責任時,別人卻在想,也許錯不在你——人就是這麼奇怪。
3
「讓自己成為壞消息的傳播者」,這不僅僅是一種溝通策略。我們更喜歡的「先講優點,再講缺點」,其實是一種「自我說服」的心態。
有人買入一支股票之後,常常會選擇性失明,只對利多的消息感興趣,對於風險視而不見,甚至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不停在低位盲目補倉。據統計,80%的股票重大投資虧損都是由此而來。
有人做出了一個方案的初稿後,越看越喜歡,而無視其中的邏輯漏洞,「看不到」方案脫離市場的一面。還有些人意識到其中的問題之後,反正用更多的錯誤去掩飾其中的問題。
心理學家稱之為「驗證性偏見」——我們喜歡設想自已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確,再去尋找有利的證據。比如近期熱點事件中警方的心態:
所以,我們喜歡先講優點,把缺點藏到最後,一筆帶過,是希望別人忽略這一點。實在忽略不了,我們又希望自己成為壞消息的受害者——遲到是因為交通堵塞,沒有拿下客戶是因為沒有給回扣,項目不成功是因為其他部門不配合,等等。
「讓自己成為壞消息的傳播者」,它更積極的含義是提前發現我們思維的漏洞,防止「驗證性偏見」,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
————————————————
同時發於本人的職場心理類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每周兩篇原創
http://weixin.qq.com/r/A0gSCmTE8jmNrSBp9x0R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是從網上看到的,分享給大家~
---------------------------------------分割線---------------------------------------------------------------
13個超實用心理小技巧~
1. 如何知道別人在偷偷看你?
你感覺有一個人在偷偷看你,但是你無法確定,怕自己自作多情,你可以試著假裝打呵欠,然後在偷喵對方,如果她也打呵欠,但就證明她真的是在看你,因為打呵欠是會傳染的!(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對方發現你在偷看他...這也證明對方在看你喔!)
2. 讓孩子不挑食吃花椰菜
如果你家的孩子很愛挑食,又最恨吃花椰菜,以後你就不要再問你要不要吃花椰菜。那要怎麼辦?你可以這樣問:「你要吃2顆花椰菜還是5顆花椰菜?」這種提問方式會讓他們直覺地選擇數量,而忽略了吃不吃的問題!
3. 想套出對方的秘密
對朋友提問時,對方可能只會回答這個問題。這時你可以眼神與他們保持接觸,並且適當的沉默幾秒,對方會下意識地覺得應該要多說一點,而你從中得知更多秘密!(難怪有句俗話叫做:多說多錯!)
4. 與人聊天更容易
聊天的時候不妨注意對方常說的詞,每次他提到這個詞的時候你就微笑或是點頭等積極的反應,對方就會覺得跟你聊天很愉快,因為人都喜歡遇到跟自己相同的人,因此這樣談話過程也會非常順利和諧哦!
5. 利用長輩的智慧
老是苦惱別人都不重視你說的話?只要說是你爸爸或是某個長輩傳授給你的,人在本質都比較相信年紀大的人!這也是年紀大才能享受到的福利了(嘆)!
6.「剪刀、石頭、布」得勝技巧
玩之前先問對方一個問題,然後立刻開始喊起「剪刀、石頭、布」的口號,基本上,對方都會出剪刀,也算是人類的直覺反應呢!
7. 拯救唱歌常常忘詞的窘境
明明你苦練很久,但是在公開場合唱歌,就常常忘詞,就是想也想不起來,這時,你可以先想一下這首歌結尾的歌詞與旋律。當你想起結尾時,大腦會以為你的歌已經唱完了,就會減少緊張感,更想起全部的歌詞。
8. 讓別人相信你的話
想要讓別人同意你的觀點,可在談話的時候微微的點頭,對方會不自覺強化對你的印象,並且覺得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可信的,進而也會點頭答應或認同。
9. 與陌生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第一次與對方見面握手時,一定要讓別人的手比自己的手還要冰冷,因為溫暖的手會讓對方覺得受歡迎。談話時試著模仿對方的一點動作,他就會覺得跟你超合拍的!
10. 一圓硬幣拍賣遊戲
一群朋友可以玩一圓硬幣拍賣,出價最高的人可以得到這一圓硬幣,但是出價第二高的和第三高的也要兌現自己的標價,這時你就會看到朋友們激烈的競標,大家很快就會忘記這才一圓硬幣的價值!最後結案的價錢也許會是原有價值的4-5倍以上。
11. 會議中預防對方桶你
如果你擔心開會的時候對方會提出異議否決,那你可以在開會的時候坐在對方的隔壁,相鄰的距離會讓他產生大家都坐在同一條船上的心態,因此減少攻擊性。
12. 讓人們自動為你讓路
擁擠的人群中行走時,如果視線堅定不移,人們就會察覺便自動讓開給你一條路!就像有神力一般呢!
13. 別人心甘情願幫你提東西
當你買了很多東西,手上滿滿的東西想要請朋友幫忙拿時,你可以一邊與對方聊天,一邊自然的把東西交到他們手上,大部分人會不假思索地接下。
來源:13個超強心理學技巧,讓他人不自覺聽從你使喚
給大家介紹一些心理學效應吧,希望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能幫助到大家。
海格立斯效應:別跟自己過不去
海格力斯效應是一種人際間或群體間存在的怨怨相報並致使仇恨越來越深的社會心理效應。比如,一對情侶吵架時,他讓她不要傷害自己,她就會以一副「我就是要這樣」的表情看著他。海格力斯效應反映了當人面對仇恨時會產生「以牙還牙」的仇恨心理和「不如人願」的逆反心理。
如果你想從正在看節目看得哈哈大笑的女友手中搶回遙控器看球賽,你應該怎麼做?
答案是直接跟她搶奪電視遙控器,在她氣得牙痒痒的時候,大方地把遙控器還給她。這個時候,她自然會「不如你願」地把遙控器甩給你,甚至會連球賽的頻道都幫你切換好,並對你說:「看吧,看吧,看個夠吧。」
這就是典型的「你想要我怎麼樣,我偏偏不讓你如願」的心理,即海格力斯效應。
海格力斯效應源自於一個古希臘神話。某天,大力神海格力斯走在路上,看到一個難看的袋子,於是心生厭惡,便踩了袋子一腳。頓時,難看的袋子脹大了一倍。海格力斯非常生氣,就又踩了袋子一腳,結果袋子又脹大了一倍。就這樣,海格力斯每踩袋子一腳,袋子就脹大一倍。最後,這個難看的袋子竟然脹大到把海格力斯的去路給擋住了。
海格力斯奈何不了這個袋子,路也過不去,感到手足無措。不久,一位聖者來到海格力斯跟前,對他說:「這個袋子叫仇恨袋。你若給予它一分仇恨,它就會回報你兩分仇恨。
只有忽視它、不侵犯它、遠離它,它才會消失。」海格力斯一下子醒悟過來,立刻停止對仇恨袋的仇視。轉眼間,仇恨袋就消失了,道路也就被打通了。
在生活中,當事情沒有按照人們預定的思路去發展,人們就會產生不悅、憤怒和仇恨的心理。當這些消極情緒產生的時候,人們在心理上就會本能地產生「你想我怎麼樣,我就偏偏不讓你如願」的逆反心理,這就是典型的「對著干」心理。當人們產生這種心理後,就會不不由自主地干出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來,最後迷失在這些事情中看不清自己。
當然,情緒疊加到最後就會產生仇恨和報復的心理。當甲對乙施行報復,乙又會陷入海格力斯效應中,以「報復」回敬給甲。從此,甲乙之間的仇恨就像雪球一樣滾來滾去,並且越滾越大。
仇恨是牽著大象的繩子,微笑是勝利的紅旗
當然,有時候仇恨也能成為一種動力。在印度、泰國,馴養和驅趕大象是一件艱難的事情。要怎麼用繩子成功地將一頭大象拉動,甚至是驅趕到指定的地方呢?後來,這些地方的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們會將每頭大象分開餵養。在餵養一隻大象的時候,會讓另一隻飢餓的大象在旁邊看著,並適度地鞭打它,製造兩隻大象之間的仇恨。等到餵飽第一隻大象,就會用布隔開它,並採用同樣的方法喂第二隻大象,並用不平等製造第二隻大象和第三隻大象之間的仇恨。
這樣的馴養方法持續了14天,海格力斯效應就會在大象群中產生影響。後來,管理大象的人只要把第一隻大象牽制住,後面的大象就會爭相跟隨在前一隻大象後面,並試圖越過前一隻大象。這樣,管理大象的人就輕鬆地把一群大象驅趕到了指定的地方。
海格力斯效應不僅能影響動物,就是在人的身上也能達到這種異曲同工的效果。對此,心理專家還指出,海格力斯效應對女性的影響遠遠比男性大。因為女性對理性的控制力相對男性而言處於弱勢。
英國一家報紙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則趣聞。
有位當業務員的老公每天上班非常疲憊,回到家裡還要幹家務活。他為了讓妻子幹家務活,就總是將妻子和鄰居的太太作比較,併當著妻子的面誇獎鄰居的太太。
妻子越聽越生氣,漸漸仇視起鄰居的太太,並在心底暗暗跟鄰居的太太較勁兒。從此,妻子拚命地幹家務,把地板拖得鋥亮,能照出人的影子來。
丈夫看了,心裡暗自竊喜,對妻子說:
「地板,你是拖得很乾凈。不過鄰居的太太把窗戶也擦得很明亮。」於是妻子又拚命擦窗戶,越擦越生氣,越擦力氣越大。擦完窗戶,妻子還不解氣,又繼續洗碗、洗衣服……每幹完一件家務活,妻子都覺得氣不打一處來。最後,妻子竟然因為血壓升高和過度勞累暈倒在地上,被丈夫送往醫院。
瞧瞧,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海格力斯效應不但會讓你迷失自己,還會讓你越來越受氣。千萬不要在海格力斯效應的影響下成為倒霉蛋。因為當你仇視別人,你只會越來越氣憤,而別人則舒服地躺在沙發上開心地看電視劇,毫髮無傷。
自我參照效應:容易誤認為得了絕症的原因
一個漂亮的女人在聽到別人說美麗、高貴、典雅等積極辭彙時,會不由自主地參照到自己身上;一個身體狀況稍差的人在聽到人們談論某種疾病時,會潛意識地將其與自己的情況參照,從而懷疑自己得了重病,甚至是絕症。這就是心理上的自我參照效應。當人們將外在的情況與自身參照起來,就會產生很多奇妙的現象。
在醫院裡看到一個穿著白色袍子,戴著眼鏡,體形健碩的男士焦急地拿著一疊病歷走過去,你會聯想到什麼?
有四個選項可以供你選擇:A.他是一個醫生。B.他是一個在尋找病人的醫生。C.他是一個有著重要事情要去處理的醫生。D.他有可能不是個醫生。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選擇A、B或C選項,鮮少人會選擇D選項。因為「在醫院裡」、「白色袍子」、「戴著眼鏡」、「體形健碩」是人們對醫生的印象,這些關鍵詞會深深地印刻在人的腦海中。當看到這種情形,人們就會將這些記憶點像調檔案一樣調出來,並與眼前的景象參照。「焦急地拿著病歷」這個關鍵詞讓很多人會參照記憶得出C選項,因為提到「焦急」,人們腦海中通常會浮現出有重大事情要處理的想法。
可事實上,這位男士是剛來醫院的實習生,實習的崗位是行政助理,負責為各個部門送病歷。他看起來焦急,是因為他還不熟悉醫院各部門的位置,所以顯得手足無措。
心理學上把這種將現象與原有的記憶進行參照,或潛意識將現象與自己實際情況相聯繫的情況稱為自我參照效應。
這種效應的發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物象參照,另外一種是自我參照。
「白色袍子=醫生」屬於前一種參照。後者的參照也非常常見,比如我們站在門外偷聽到別人說某個人的「壞話」,卻潛意識地認為別人是在說自己。
這兩種參照方式的產生有各自的原因。
物象參照的產生是由人獨有的記憶儲存方式導致的。比如人們對醫生的記憶是通過「白色袍子」、「在醫院裡」等關鍵詞來存儲。當遇到相似現象,人就會從記憶庫里調出關鍵詞,與之參照起來並得出結論。而自我參照的產生是源自於人們潛意識裡對自己的不信任和不自信。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看某個保健品銷售節目的時候,電視上的專家會詢問你有沒有類似的癥狀,如腰酸背痛、頭疼、手腳冰冷、偶爾呼吸不暢、心跳加速……這個時候,你會拚命點頭,頓時覺得自己百病纏身。
美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安德魯·傑克遜就曾因此鬧過笑話。傑克遜的妻子去世後,傑克遜時常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當時,傑克遜的家族中有好幾個人都死於癱瘓性中風,傑克遜就認為自己也會因為基因上的原因死於同樣的疾病。
某天,傑克遜與一位記者朋友一起下棋。
突然,傑克遜的手垂了下來,整個人看上去非常虛弱,臉色發白,呼吸也變得沉重。這時,傑克遜悲傷地說:「該來的還是來了。」
記者問傑克遜發生了什麼事。傑克遜無力地回答:「我得了中風,這隻手癱瘓了。」
記者焦急地問傑克遜:「你怎麼知道的?」
傑克遜回答:「你看我剛才這隻手突然就垂了下去。接著,我用力在腿上捏了幾下,但是一點感覺也沒有。」
聽到傑克遜這樣說,記者笑了,說:「可是先生,你捏的是我的腿啊!」
事後,傑克遜做了詳細的身體檢查,但並沒有發現任何癱瘓性中風的癥狀。
事實上,人們在生活中也會因為自我參照效應而誤會自己得了某種疾病甚至是絕症。
不少人在看到一些對疾病癥狀的描述後,都會與自身的情況聯繫起來,甚至是誇大地聯繫起來,最後認為自己得了這種病。很多人還因為心理上的懼怕,遲遲不敢去醫院檢查,導致終日惶恐不安。
這些都是自我參照效應在惡作劇。
熱手效應:小心它讓你變成「賭徒」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賭徒說自己手氣很順,剛投資或者是賭錢就連贏了好幾把,可這樣好手氣的卻常常在最後輸成了窮光蛋。於是,越來越多人的職業賭徒會總結出這樣的定律:
剛開始贏錢的人會輸掉更多錢。事實上,這條精妙的定律就源自心理學上一個非常有趣的效應——熱手效應。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當手氣好或者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做起某件事情就會得心應手,非常順利。
籃球運動員如果連續兩次以上投籃成功的話,他就會覺得自己手氣非常順,應該能投中下一個球。如果賭徒連續幾局贏錢的話,那麼他也會覺得自己手氣很順,並認為自己能贏到最後。
心理學家將這種憑藉個人的直觀感覺判斷事物未來趨勢的現象稱為熱手效應。當熱手效應在人身上奏效,人就會變成一個職業賭徒,憑藉著自己良好的感覺一直賭下去。
這種奇妙的心理效應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對直覺產生的錯誤認知。當人們在開始的時候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就會隨之出現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專註力。當偶然性發生時,人的積極性和良好的自我感覺就會疊加,迸發出更大的積極情緒,從而使人陷入對事物的扭曲見解中,默認某些事物之間存在關聯。
事實上,第一次的成功和第二次的成功之間沒有必然聯繫。舉個例子,賭徒在賭桌上連續贏了三把撲克牌,因為熱手效應,他認為自己能繼續贏下去。可是,他連贏三把與繼續贏第四把撲克牌之間並沒有直接關聯。從客觀上講,第四把撲克牌能否取勝,還是在於分發的撲克牌和他人拿到的撲克牌之間的關係。而自己拿到什麼牌,別人拿到什麼牌,都是隨機的。換句話說,之前的「戰績」與此後的情況並沒有任何關聯。
一個年輕人因為口渴買了一瓶飲料,開蓋後發現中了五等獎,獎品是再獎勵一瓶同類型的飲料。年輕人拿到獎品後就迫不及待地打開蓋子,發現又中了一瓶飲料。這時,商店老闆對年輕人說:「你手風這麼順,再開下去,估計二等獎『再來一箱』都被你抽中了。」於是年輕人打開第三瓶飲料,可惜這次沒中獎,於是他又買了一瓶,結果還是沒中獎。就這樣,年輕人不服氣,覺得自己本來手風很順,應該能獲得「再來一箱」的獎勵,於是向老闆買了一瓶又一瓶飲料,最後買下了一整箱,還是沒見到「再來一箱」的獎勵。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位年輕人本來只是口渴,想要喝一瓶飲料而已。
很多人認為自己既不賭錢,也不貪小便宜,不會掉入熱手效應的陷阱里。事實上,熱手效應源自於人們對自己直覺的錯誤認知。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習慣性地根據自己的直覺來辦事。
某個想買房子的人,他走進一間新房子感覺良好,就會認為自己跟這套房子有緣,進而買下這套房子。一個將參加面試的女生,她早上起床的時候扭到腳,出門的時候弄斷了高跟鞋後跟,上街的時候錯過了公車……這時,她就會覺得自己的面試也會理所當然的失敗。
熱手效應讓人們變成一個職業賭徒,諸如賭感覺、賭工作、賭朋友,甚至是更加高危的賭博行為——賭感情。
年輕的艾琳是一個迷信感覺的女孩。一天,朋友給艾琳安排了一個相親對象。為了晚上的相親飯局,艾琳下班後就衝到商場里,去買那支她早就想買的唇膏。
專櫃小姐將唇膏包裝後遞給艾琳說:「小姐,你真幸運,買到了我們這個秋冬系列的最後一支享有七五折的唇膏。」艾琳聽後心裡美滋滋的,心想:「這麼順利,應該能遇到個不錯的對象。」
於是,艾琳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打扮自己。
出門前,她拿出了平日里常玩的塔羅牌為自己占卜,看能不能遇到真命天子。結果如艾琳所願,她抽到了一張好牌。
帶著能遇見真命天子的好心情,艾琳來到相親地點,見到了長相斯文、衣著得體的浩兵。由於之前感覺非常良好,艾琳也愉快地和浩兵攀談起來,最後兩人互留了聯繫方式。
從相親當天開始,艾琳就發現浩兵是一個能給自己帶來好運的人。她不僅能在超市連續購買到中獎的產品,還在工作上得心應手,受到上司的肯定。由於這一系列的良好感覺,艾琳在和浩兵交往三個月後,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第二年,兩人就協議離婚了,原因是兩人性格不合,價值觀差異大。
這就是熱手效應給艾琳帶來的錯覺,讓她認為自己會一直「幸運」下去。事實上,能買到限量的唇膏、中獎商品、獲得上司的肯定,和遇到一個真命天子沒有因果關係。所以,小心熱手效應讓你不知不覺變成了一個「賭徒」。
——摘選自《慣守本能的毛毛蟲:奇妙的心理效應》
以上3個是很有趣的心理學效應,想要看到更多的心理學效應,就關注我吧!
汗……關注掌閱的人太多了,想要的私信我下吧!隨機抽取!
…………………………………………………………………………………………………………
最新關注者中抽取10個送這本書的電子版,免費讀。
其他精彩回答:
有哪些古詩詞是值得背下來的?- 知乎
試添一句話,讓一個不恐怖的故事恐怖起來? - 知乎
如何評價汪曾祺和他的文學作品? - 知乎
有哪些稱得上優秀的網路小說? - 知乎
格式塔定律
人類的天性是「完形地」來觀察世界,不「完形」的狀態會讓我們內心焦躁不安,這就是格式塔定律。
「 格式塔」是一個德語單詞的音譯,意思是「完形」,「完形填空」的「完形」,世界像一張永遠也做不完的完形填空的試卷,我們在看到這張試卷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地把那些空格填滿,讓這張試卷看上去完整,通順。
比如說紙上畫了三根直線,這三根直線構成了一個沒有閉合的三角形,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個三角形,但絕大多數人都會把它看成一個三角形,我們的潛意識把這三根直線組合成了一個完整的三角形。
這就是格式塔定律中的閉合律,人的潛意識裡總是追求完整和確定的,不完整的狀態會讓我們焦躁不安,這是引起我們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格式塔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項實驗:
給被試者分配一些簡單的任務,比如解數學題,或製作簡單的手工模型,但是經常打斷他們,讓他們停下,做新的任務。
可想而知到了結束的時間,很多任務都沒完成,幾個小時之後,讓他們回憶剛才做過的事,結果發現他們對那些沒做完的事的記憶會比做完了的事清晰一倍。
餐廳的服務生應該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縱是在非常忙碌的時候,也總是能 夠很清晰的記得那些尚未結賬的顧客們的賬單上的內容,但當顧客結完帳離去,我們馬上會把賬單忘得一乾二淨。
在面對一件未完成的或者不確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那脆弱的心靈便會生出許多不安和焦灼,我們會一直惦記著這件事。
但是當我們完成了一件事的時候,心裡就會非常放鬆,而且很快就會把這件事拋到腦後,不再記起。
比如說讀書,我們讀了很多書,感覺自己知識特別豐富,可當我們去回想自己讀了些什麼的時候,往往發現頭腦一片空白,什麼也想不起來。
這是因為看完的書已經是一個完成狀態了,我們會把它放下,不再把它放在心上,自然就很容易忘記。
那我們要怎麼來有效的讀書呢?
難道讓我們看一半或者永遠留著最後一頁不讀
當然不是, 在看書的過程中,為了防止我們讀完就忘,我們可以針對書中的知識點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這個疑問就會成為我們心裡的一個疙瘩,時不時跳出來讓我們去尋找答案。
李叫獸就整理過一些讀書的好方法,現在分享給大家。
1. 每次看書的時候,看到一些有用的知識,可以去找找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被這個知識來解釋。
2.當學到新知識的時候,要想想你什麼時候可以用上這個知識,它對你的工作或生活有什麼指導。
3.當在生活中遇到反常或有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想想有哪些知識可以去解釋這個現象,還有和這個相似的事情嗎?
接下來,你也可以去找找身邊有哪些現象可以來解釋這個格式塔定律。
PS:你想了解電影中的心理學嗎?想知道怎麼把電影中的心理學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嗎?添加微信:gerenfazhan001,備註「心理學」,就可以免費獲取13節直播課程,每期都將教你一個最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1、沉醉在愛河之中的人會大大低估時間的流逝速度,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個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時,你會覺得只坐了一分鐘;如果你在一個熱火爐上坐了一分鐘,你卻會覺得彷彿坐了一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2、當我們變得麻木冷漠的時候,某些上癮或強迫性行為就會成為改變情緒的工具,它們通常帶來舒服的體驗,讓麻木的我們感到自己仍然活著並暫時忘掉不痛快的過去和現在,例如酒、吸毒、做愛、大吃大喝、過度工作、強迫性思考、瘋狂購物等等。
3、一般人的密碼不會超過3個的,即使他有過很多個,最後也會縮小到2、3個的。而且一般人的所有郵箱密碼都基本一樣的,論壇註冊的密碼也都一樣的,所以破解了一個也就可以得到很多個地方的密碼了。
4、一個比整數稍低的價格,叫做「魔力價格」。比如29.99美元這樣的價格,在心理上被歸入了20多美元的範疇,而30.00美元(或以上)的價格,則被看成是30多美元的東西。20多美元比30多美元似乎低得多。
5、讓老人停止亂買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給老人最貼心的支持和關懷,讓老人從心理上不再依靠藥物,而是依靠子女。
6、你的食量確實與容器大小有關。
7、不要跟同事說老闆的壞話,你跟同事說的每句關於老闆的壞話老闆都會知道。
8、「」出點丑」心情更開朗
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發明了一種「打擊羞恥」的練習方法:讓人在公交車上大聲地報站名,或是跟陌生人借一塊錢等等。做完這些「蠢事」後,人們覺得很多擔心的事「不過如此」,從而心情大好。如果你怕出醜,沒有勇氣去追求心愛的姑娘,那麼穿一件滑稽的衣服讓同事們盡情嘲笑一天後,你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會大大提高你的被人嘲笑的「免疫力」,從而把自認為很困難的事情就輕輕鬆鬆地完成了。
9、想知道一個人的內心缺少什麼,就看其炫耀什麼;想知道一個人自卑什麼,就看其掩飾什麼。
10、一本書,電子版59元,印刷版125元,但電子版和印刷版加起來也是125元。當紙質書和紙質書+電子書價格一樣的時候,後者顯得更有魅力,從而改變了買書的大部分人的認知,從而銷量很高。我們的選擇往往不是我們自己決定的,而是參照物決定的感受。
11、孩子撒謊,其實是認知發展的標誌。認知功能發展越健全的孩子,說謊技巧就越高明,因為他們有辦法圓謊。孩子撒謊有可能是早慧的體現,這些人長大以後更可能成為領袖人物。
12、戀愛中的女孩子常犯的一個錯誤:把分手當成是索要愛的手段!
13、其實人生只有900個月!事實上,你可以畫一個30×30的表格,一張A4紙就夠了。每過一個月,就在一個格子里打鉤。你全部的人生就在這張紙上啦。
14、經常自己動手做飯吃的人比不做飯的人幸福感更強,這是因為在獲取食物時付出的努力會增加人們的價值感。
15、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取決於他們需要你的程度。
16、隨著個人年齡和經歷的增加,人們傾向於粉飾以往的戀愛回憶,當再次戀愛時便形成了對當下情感的強烈對比效果。比較的結果大多是使人感覺對當下戀愛的失望以及對以往更多的懷戀,每次比較都是對過去回憶的再次粉飾過程,所以年紀越大真愛越難。這便是戀愛過程中阻礙幸福的自惑心理。
17、男人通過吹噓來表達愛,女人則通過傾聽來表達愛,而一旦當女人的智力長進到某一程度,她就幾乎難以找到一個丈夫,因為她傾聽的時候,內心必然有嘲諷的聲音響動。
18、適合約會的地方:1.酒吧。光線的昏暗可以讓彼此看不清對方的長相,可以自然的拉近彼此的距離。2、恐怖電影。很難有人比恐怖電影還恐怖。3、銀行。當對方看到你的銀行存款事會瞬間心調加快,呼吸急促並對你產生好感。當然前提是你得有存款。
推薦閱讀:
※在加拿大生活會無聊嗎?
※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身邊的女人對一個男人的發展有多大影響?
※《愛情公寓》中的各個主角從事的職業在現實生活中的收入是否足夠過上劇中的生活?
※做一個會彈吉他的男生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