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學效應可以運用在生活中?
最近在看影響力,有些效應感覺非常有意思
1.短缺原則
銷售最常用的技巧,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
或者說,害怕失去的危機感,要遠強於想要獲取的慾望。
截止日期,剩餘名額,限時搶購,限量秒殺,這些辭彙都可以極大加強人們的消費慾望。
2.承諾一致原則
借錢的時候可以用的技巧,人們在行為中,傾向於保持言論一致性。
比如你想要跟小王借錢,不要直接提需求,先誘導出他財富充裕的前提
"哎呀小王,聽說你們今年的項目很成功,怎麼樣,公司有沒有多發幾個月年終獎"
"也還好啦,比去年多發了三個月而已"
這個時候你再提出借錢訴求,鑒於小王在之前的言論中已經表達了自己現在財富狀況良好,就比較低概率拒絕你借錢的行為了。
3.暈輪效應
一個人的某一個正面特徵會主導後續別人對他的整體看法。
也就是所謂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你在第一次會面當中就通過一些細節展現了認真靠譜的形象,合作夥伴會更傾向與你長期合作。
另一個殘忍的現實是:調查顯示,顏值高的,在職場里更容易獲得升職。
所以,做重要彙報的時候,打扮整齊一些吧
4.退讓法則
一個常見於各種談判里的心理學效應:如果你想讓對方答應你的某個需求,不妨先提出一個更難辦到的請求,等到被拒絕的時候,再把難度較低的需求提出來,更容易被答應。
比如,我做pm給程序員同事提需求的時候就經常利用這個方法,假定我的需求是一個功能一周內上線
"感覺這個需求不是很複雜,小明你可以3天搞么"
"沒你想的那麼簡單,3天不夠呀"
"那我跟teamleader多申請點時間,一周吧"
"好,多謝!"
5.倖存者偏差
看到知名遊戲主播在鏡頭前談笑風生間月入10萬,便覺得做遊戲主播非常賺錢,於是拋棄學業進入了直播行業,結果學業事業兩空。
看到知乎大v告訴你有品質的生活來源於自律,同時還分享了自己堅持健身的過程和最終抱得美人歸的happy ending。你恍然大悟開始健身,卻怎麼也想不明白健身這麼久為啥還是單身狗。
倖存者偏差的關鍵在於,每一個光鮮亮麗成就的背後,都有無數的炮灰。職業遊戲主播大多數收入徘徊在2000左右,健身成功的人大多數也沒改變生活質量,你只看到了站在台上領獎的人,但忽略了還有一大批連比賽都沒資格參加的人。
更何況,人們分享的,也大多是自己光鮮的一面,努力奮鬥結果毫無卵用的經歷,很少有人願意分享。
6.肢體接觸效應
心理學調查中,讓試驗者去大街上尋求陌生人的協助,當發生短暫肢體接觸時(去肩膀觸碰,握手),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更高,更傾向於提供幫助。
尤其適合運用在戀愛場景,撩妹或者撩漢的時候,不經意製造身體接觸,更容易觸碰火花。
順便打個廣告,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為伊戀愛學",每天都推送情感攻略。
先總結這些,想到再更新,深夜碼字不易,覺得有用的點個贊吧。
謝謝大家
其他高贊的回答
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會才明白的? - 紅酒雪梨的回答 - 知乎
約會除了吃飯看電影還有其他項目嗎? - 紅酒雪梨的回答 - 知乎
單身的人如何脫單? - 紅酒雪梨的回答 - 知乎
男朋友非常窮是怎樣一種體驗? - 紅酒雪梨的回答 - 知乎
撩妹技能收集!請問各路英雄是如何撩妹? - 紅酒雪梨的回答 - 知乎
追妹子時有哪些一踩就爆的雷區? - 紅酒雪梨的回答 - 知乎
1 借錢:
「哥們,借我一萬,我急用」
你哥們露難色
「要麼先借我500吧」
對方如釋重負的果斷借你500
2 緊急求助
你摔到了,眾人圍觀
你指著一個人說「這位穿Prada的大姐能不能幫我喊救護車」
Prada大姐拿出鑲鑽IPhone幫你打了120
3 讓人幫你
「葉小姐, 你能幫我付款買本書嗎」
「嗯,好吧」
「葉小姐,你能幫我付款買套書嗎」
「嗯」
「葉小姐,你能幫我付款買個書店嗎」
「必須買!」
(通過答應一個小要求開始,進而得寸進尺)
4 寫標語
【嚴禁酒後駕車】——大家視而不見
【酒後開車真掃興 老婆改嫁兒改姓】——大家放慢了車速
5 賣高價
你開個煎餅攤,賣五塊一個,讓你媳婦在你旁邊來開了一個煎餅攤,一模一樣的煎餅,賣十塊一個。不過後來你把錢都給了你媳婦
(價格敏感顧客和質量敏感顧客一網打盡)
6 已刪
7 調教下屬
「小李,下周一我有件事要和你好好談談」
小李心神不安的熬過了周末,以為要開除他。
周一到了
「也沒什麼大事,就是把方案改個標題」
小李以後對你更尊重了
8 教嬰兒吃飯
方案一 告訴一歲的他吃飯對身體的種種好處(然後失敗了)
方案二 在孩子面前表演吃飯,自己誇張的大吃一口,然後流露出開心喜悅的表情。
(模仿是人類天性)
9 插隊
方法一 直接插到隊伍最前面,被眾人打死或眼神殺死
方法二 和大家說,我要插隊,原因是我要買票呢 ,從而順利插隊。
10 調戲婦女
方法一 「美女,留個電話吧」
「呵呵」
方法二 「很多女孩子都問我要過電話,你卻是我第一次主動去要電話的,你知道為什麼嗎?」
「不知道」
「我發微信告訴你,你微信多少?」
(即使被人討厭,也是把你記住後再去討厭你)
11 借錢給別人
你朋友找你接2000塊,你面露難色。你朋友悻悻而去。
直到第二天,你打電話給你朋友,並借給他5000塊,你朋友握著你的手,感慨萬千。
你們的友情從此升華。
長文預警
1.黑暗效應
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在正常情況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據對方和外界條件來決定自己應該掏出多少心裡話,特別是對還不十分了解但又願意繼續交往的人,既有一種戒備感,又會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盡量展示出來,把自己弱點和缺點盡量隱藏起來。
2.理由法則
提出請求時給予理由就能增加一半成功率,題主提到了《影響力》,裡面最常用的一個就是這個也許你會覺得這有點誇張,但是給出理由能讓對方知道為你所做事情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理由前一定要加因為兩字。如果實在想不到理由也是沒關係的。舉個例子,列印室里想插隊,就告訴對方:「能讓我先複印一下這兩張紙嗎?因為我必須要複印這幾張紙。」也比直接提出插隊要好些。(我真的很想讓你們關注我,因為我想漲粉。)
3.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准」。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舉個例子:你可以用「你經常把一件簡單的事情想複雜。 」去描述任何人的性格,他們都會認為你說的是對的。)
4.貝勃規律
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貝勃規律」。實驗表明,人們對報紙售價漲了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會十分敏感,但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萬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貝勃規律」經常應用於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一家公司要想趕走被視為眼中釘的人,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於這種衝擊。然後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很多人受到第一次衝擊後,對後來的衝擊已經麻木了。
5.破屋效應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生活中多見,但也有不少學生學會了這些。如有的學生犯了錯誤後離家出走,班主任很著急,過了幾天學生安全回來後,班主任反倒不再過多地去追究學生的錯誤了。(妹子,我可以淦你嗎?不行?好吧,那我們加個微信吧。。。)
6.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在群體活動中,當個人與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和行為方式的現象。從眾也就是我們日常俗語中所說的「隨大流」。 (比如一個帶頭跳河的獵空可以把整隊人坑死,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
7.富蘭克林效應
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換句話說,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好感,主動開口是沒壞處的。(妹子,可以幫我把拉鏈拉一下嗎?)
~~~10贊更新QAQ(我居然淪落至此!)
8.杯子效應
和對方關係處於曖昧不清的階段,正確掌握和對方的距離時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可怕的是你以為你們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而對方不這麼認為,這個時候可以找個和對方對坐的機會,聊一段時間後,假裝不經意把自己的杯子移近對方的杯子,對方沒有移動杯子的話,就可說明兩人可以開始下一階段了,如果對方默默吧杯子移開的話,就表示她認為兩人還是維持現狀比較好,沒有進一步的打算。(這個就算了吧,你連對坐的機會都沒有)
9.戒指效應
刺激自己的手指可以操控自己的心理,如果感到不安,按摩大拇指就能平靜下來。感到害怕就握住食指,感到憤怒,拉拉中指就能抑制怒氣,感到緊張摸摸小指就能安定下來。或者刻意把戒指戴在對應的手指上,也是個辦法。對各個手指多刺激變成暗示,進而影響心理,再怎麼高喊「冷靜下來!冷靜下來!」反而會更加不安,但是借這個,可以有效平衡心理。
10.導向效應
「我認為價錢便宜一點好。」「是的。但是安全性也很重要。」這樣是不對的,請不要以「但是」為連接詞,對方會認為你在全面否定他。因為但是這個詞有否定前面強調後面的意思,所以改為如下就好了:「還是價錢便宜比較好。」「是的,而且安全性也很重要。「也就是說不要用但是,而改用而且。即使聽起來比較彆扭沒有關係,因為生活中的談話,印象就比語法重要。
百贊更新~~~
11.登門檻效應
在向別人提出一個大請求之前先拋出一個對方可以接受的小請求,他完成後等你拋出一個更大的請求時他很可能會為了避免認知不協調而接受你的請求。這就是傳說中的「蹬鼻子上臉」哈哈。
12.不記得叫什麼效應
你做錯了事情造成了損失,如果你設法推脫責任,別人會認為這就是你的錯誤,如果你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別人反倒會覺得沒那麼嚴重。以及衍生出來的分支現象是:面試時最好先說自己的缺點,再說自己的優點。這都是「降低預期」的作用。
13.鳥籠效應
如果你送給別人一個鳥籠,過一段時間,那個人就會為了避免空鳥籠而買一隻鳥兒。應用在生活中就是:你不想練字,就買一支昂貴的鋼筆,總有一天你會為了不浪費鋼筆而開始練字。爸媽不想吃保健品,你買給他們,他們總有一天會吃。把視線放寬一點,把自己的生活環境打理好,自己便會慢慢過得精緻起來。
400贊更新~~~
14.貝爾效應
想著成功,成功的場景就會在內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胸有成竹了。所以說成功其實並沒有想像得那麼難。(所以每天睡前我都會想像自己迎娶女神,然後,……誒……就做了個春夢~)
15.不記得叫啥效應
不要問是否,請拋出選擇,比如邀請妹子去吃飯,不要說:「我能請你吃飯嗎?」請這麼問:「我想請你去吃飯,我們是吃中餐呢?還是西餐呢?」(當然,她大概率會說:「都不去!」)
600贊更新~~~
16.鏡子效應
初次見面想取得對方的信任或者給對方舒適感,我這裡有一個小技巧:鏡像地模仿對面的一舉一動。舉個例子,假設你們面對面,她用右手端起杯子,你也若無其事地用你的左手端起杯子,因為她右手的鏡像在你就是左手,不要100%模仿,做到80%就ok了,一併模仿的話會給人不自在的感覺。
17.手心效應
由上面那個效應聯想到的一個小技巧,同樣是運用在給對方製造舒適感。動物示弱都會將自己的手心展示給對方,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道歉時,此次見面時將自己的手心不經意地展示給對方,會讓對方放下警惕對你產生信任,不信你讓你朋友把他的手心給你看看,會不會感到一絲安心呢?(前提是......)
先寫這些吧,人多再補充~
如果這些有幫到你的話請點個贊,謝謝啦!
謝邀。
心理學效應實在太多了,隨隨便便列了一堆:
框架效應:同樣一件事,敘述角度不同,會左右聽眾的決策。
互惠效應:我們喜歡幫我們的人,我們願意幫曾辦過我們的人。
光環效應:通俗講就是一白遮百丑。
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會重新塑造一個人。現實版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齊加尼克效應:一旦開始一件事情,除非完成,否則心理上會始終存在一種緊張感,所以拖延是最傻的行為。
瞄定效應:如果你將目標鎖定100萬,雖然不一定達成,但90萬是可期的。
。。。
不過我覺得,一次性說這麼多,只是泛泛而談罷了,看著挺新鮮,但沒什麼用,這裡就深入講一對:首因效應,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作第一印象效應,指第一印象對後來的認識起到先入為主的作用。這個道理非常簡單,看似都懂,但很多職場新人在這個問題上吃過虧。
職場新人剛開始都會非常勤奮,但職場老司機們對此其實有心理預期,很多人只是例行堅持一段時間就恢復常態,別人只會覺得,你看,終於暴露本性了,給人留下懶惰的印象,即使以後變得勤快了,別人也會不屑一顧地說,懶蟲一個,還裝什麼裝。
但如果你剛開始能堅持的更久一點,或者說,比大多數人都要久一點,你就能享受首因效應的紅利了,以後你偷懶時,別人只會想,誰都有休息的時候啊。
很多人沒有拿到第一印象紅利,就是因為對第一印象有所誤解,對於較少接觸的陌生人,第一印象會很快就形成,但對於長期相處的,第一印象真正固定需要一段時間。
近因效應:在總體印象形成中,新近獲得信息比原先的信息影響更大。
這個效應在晚會中經常用到,一場晚會不管之前的節目多無聊,如果臨近結尾或壓軸戲非常精彩,那麼整場晚會的效果就不錯,當然前提是你能堅持看完,春晚除外。
但這個效應的強大之處遠不止於此,哪怕是一句話,這個效應也非常好用。
比如,我們在批評或指責別人時,如果用:
。。。不要再犯了,知道嗎?
。。。我不想再說第二遍,OK?
這種凶神惡煞的結束語,不管前面說的多有道理,都是白費了,只會激發逆反心理。如果清楚近因效應,可以在前面嚴厲批評,但結尾柔和處理:
。。。我話說的重了點,相信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剛才我太激動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這樣的結束語,對方會怎麼想?
這就是罵人的藝術,開始可以破口大罵,但最後收尾的時候,一定要給個甜棗,讓他忘了前面的那一巴掌,這個套路當領導都懂的,你可以回想下,身邊肯定有這樣的高人,把你痛罵無數次,你還心存感激,這就是本事。
首因效應VS近因效應。
這兩個效應都非常好用,但其實兩者是相互矛盾的,到底什麼時候用首因效應,什麼時候用近因效應?
一般來講,對於陌生人,或不經常接觸的人,首因效應比較大,一旦形成就很難修正,對於熟悉的人,或經常接觸的人,近因效應影響比較大。
首因效應其實我們都非常重視,比如與陌生人交往,第一次見客戶,我們都會非常重視塑造自己的形象,反而是對於熟悉的朋友,我們的近因效應用的不夠。
試著回想一個你多年未見的好朋友,你腦海中浮現的場景,是不是你們最後一次互動,如果這個互動中,有讓你感動的東西,你的回憶將極其甜蜜,友情甚至會有一點提升。
所以,對於熟悉的老朋友,即使不能見面,偶爾也可以通過禮物等形式互動,比如逢年過節,寄一點家鄉特產,這就是真正的禮輕情意重。
首因效應+近因效應
首因和近因,本質上都是對信息的敏感程度,任何一件事情,我們一般都比較容易記住開頭和結尾,所以二者可以組合成「系列位置效應」,即學習時,開頭和結尾部分的記憶效果最好,中間部分較差,所以,複習時,要重點加強中間部分。
其實,還可以進一步拓展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如果以一天算,早上是開頭,晚上是結尾,這兩個時間段的記憶效果最好,所以對於愛學習的人,早上時間不能浪費,晚上睡覺前,也可以翻閱或反思白天所學的內容,第二天早上,你會發現,知識就像印刻在腦子中一樣。
心理學的效應有很多,每個看似簡單,但要想真正用到生活中,需要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識。先寫完這個,有時間再更~
PS: 推薦下個人公眾號「高太爺」,致力於心理、學習,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
1、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冥思苦想,他起初嘗試了很多想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邊他一邊坐進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覺身體被輕輕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運用浮力原理解決了問題。
不管是科學家還是一般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把難題放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一現象。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醞釀效應」。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就是醞釀效應的經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個難題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這時思維就進入了「醞釀階段」。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拋開面前的問題去做其他的事情時,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卻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忍不住發出類似阿基米德的驚嘆,這時,「醞釀效應」就綻開了「思維之花」,結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詩詞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這一心理的寫照。 心理學家認為,醞釀過程中,存在潛在的意識層面推理,儲存在記憶里的相關信息在潛意識裡組合,人們之所以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個體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個體前面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
因此,如果你面臨一個難題,不妨先把它放在一邊,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許答案真的會「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
2、阿倫森效應
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①有效利用
在宿舍樓的後面,停放著一部爛汽車,大院里的孩子們每當晚上7點時,便攀上車廂蹦跳,嘭嘭之聲震耳欲聾,大人們越管,這些小孩蹦得越歡,大人們見到都很無奈。
這天,一個人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比賽,蹦得最響的獎玩具手槍一支。」小孩們一聽高興極了,爭相蹦跳,蹦的最響的果然得獎。
第二天,這位朋友又來到車前,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小孩們見獎品直線下跌,都很不高興,沒人賣力蹦跳,聲音小了很多。第三天,朋友又對孩子們言:「今日獎品為花生米二粒。」
小孩們紛紛跳下汽車,都說:「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分析:「正面難攻」的情況下,採用「獎勵遞減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應。
②反面案例
小剛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個單位工作,剛一進單位,他決心好好地積極表現一番,以給領導和同事們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於是,他每天提前到單位打水掃地,節假日主動要求加班,領導布置的任務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難,也硬著頭皮一概承攬下來。
本來,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人積極表現一下自我是無可厚議的。但問題是小剛的此時表現與其真正的思想覺悟、為人處世的一貫態度和行為模式相差甚遠,夾雜著「過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難以有長久的堅持性。
沒過多久,小剛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還經常遲到,對領導布置的任務更是挑肥揀瘦。結果,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甚至比那些剛開始來的時候表現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還不好。
因為大家對他已有了一個「高期待、高標準」,另外,大家認為他剛開始的積極表現是「裝假」,而「誠實」是我們社會評定一個人所運用的「核心品質」。
3、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這一效應很多機靈的孩子也都學會了。有的孩子犯了錯誤後離家出走,家長們很著急,過了幾天學生安全回來後,家長們反倒不再過多地去追究學生的錯誤了。
實際上在這裡,離家出走相當於"拆屋",犯了錯誤相當於"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
因此,家長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當,能被子女所接受,同時,對子女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子女在這些方面養成與家長討價還價的習慣。
其實,跟人借錢的時候,很多人也會玩這樣的套路,故意跟你借一筆很大的金額,比如一下借10萬,你沒法接受,只能告訴他沒這麼多現錢吶,錢被家裡人管著啊,然後對方話鋒一轉,轉而向你借1萬,甚至五千八千的。
人家一說這話,你當然知道這就是套路了,有些人甚至套路到先請你出來吃飯,一吃完飯就跟你攤牌,說他僅剩的錢都花在吃飯上面了,只能你江湖救急了。
所以避免被套路的方法,其實就是不給他套路你的機會,一般微信上好久沒聯繫的人上來不直接說事兒,發「在麽?」之類的。
我的習慣是先冷卻,假裝沒看見,真有事兒他會說明白的,說不明白的就不理。
我為人處世向來是有事直說,不直說的多半不是什麼好事。
這裡記得收藏一下咪蒙的《致low逼》、《致賤人》,然後情況不妙,分組可見你懂的!
最怕的就是那些多年不聯繫的突然發信息說,我結婚了。。。這種湊份子錢的情況,一般不來往的我基本不理,千萬記住死要面子活受罪,還有就是這些人壓根不是你的人脈,比誰都雞賊。
當然有人打電話來說的,估計也就不是幾百上千的小錢,一般情況我都說錢都投股市裡了,炒黃金虧死了,大盤橫了,我沒錢了,乾淨利落,反正就是在乎你編唄,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最後只有一句話,死要面子活受罪!切記切記!
感謝閱讀!
題主在看的《影響力》,的確是不錯的書,但我必須推薦——《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前者只提到六個效應,後者是它的升級版、學術版,信息量巨大,才是真正系統闡述「影響力」的著作。
有哪些心理學效應可以運用在生活中?書里提到很多很多,就不悉數羅列了,只講一個最有用的——歸因偏差。
到底有多有用?你可以直接拉到文末,但如果不先看下「歸因偏差」的心理學機制,怕是不好理解。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了三種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行動者-觀察者偏差和自利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偏差
面對窮人,很多人覺得,這是完全是因為他們自身不努力、不上進;而面對成功人士,很多人覺得,這實在是因為他們努力上進,或者天賦非凡。
真的是這樣?
事實是,他們往往高估了他人行為的內部因素——如性格、天賦,而低估外部因素——如家境、教育、運氣等等。
這就是基本歸因偏差:我們解釋他人的行為時,傾向於內部歸因——個人的品質,而忽略外部歸因——環境的影響。
2、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王二周一上班遲到了,周二上班遲到了,周三上班又遲到了……作為觀察者的主管肯定會想,這王二態度不行、懶惰、不上進。但作為行動者的王二,很可能會解釋說,第一天司機開太慢,第二天路上堵炸了沒辦法,第三天鬧鐘壞了……
當然,儘管王二說的句句屬實,這一切在主管看來還是:王二這個人不靠譜。
這就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行動者傾向把自己的行為外部歸因,而觀察者傾向於對他的行為內部歸因。
3、自利歸因偏差
還是上面的例子,王二還犯了自利歸因偏差:對自己的失敗行為,傾向於外部歸因;對自己的成功行為,傾向於內部歸因。
王二因為連續三天遲到,被主管狠狠批判了一番,下班後心情很不爽,他決定打會LOL爽一把,於是,同樣的自利歸因偏差又出現了:
- 如果這局輸了,王二很可能會想:「靠,這傻逼隊友太坑了!」
- 如果這局贏了,王二很可能會想:「哼,要不是老子機智,推了那個塔……」
打LOL如果時常歸因於外部倒沒大事;但面對重要事件,如果我們總是自利歸因,很可能就會妨礙到個人能力的精進。
比如@劉飛 - 知乎在最近一篇回答里,說了段經歷,公司婉拒了一位面試產品經理的小夥子,小夥子很精神、很有主見,只是沒有做過成功產品:
「我們婉拒的理由不是「沒有做過成功產品」,而是我們覺得他心態有些問題。
在他的視角里,對這段經歷的描述是這樣的:
- 我的產品設計很完善了,可惜沒上線
- 我的老闆不靠譜
- 我所在的環境不好
- 我的出身(學歷)不好
問題在哪?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外在條件的錯。只要項目上線,或者老闆靠譜一些,或者環境好一些,或者背景再好些...... 就會沒問題了。」
這就是典型的自利歸因偏差,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甩鍋給別人,別人都需要改進而自己不需要,由此也就失去一個又一個從失敗中汲取經驗,進而成長的機會……
看到這兒,可能會有人覺得「歸因偏差真是十惡不赦,我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去克服!」且慢,歸因偏差對人類的好處其實是巨大的,並且如果運用得好,還能對個人成長發揮巨大能量。
好處暫且不談,說下「歸因偏差」的運用,一句話:運用得好,「歸因偏差」能讓我們成為內在動機驅使的人。
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老師總是重複說著:你們不是為了父母,也不是為了老師而學,你們要為自己而學……這種話聽得太多,耳朵都快聽出老繭了,或許已經聽得麻木,甚至還有的人視之為雞湯,嗤之以鼻。
為自己而學,為自己而學……可到底怎樣才能為自己而學呢?更大的層面講,怎樣才能由內在動機的驅使做一件事呢?有一條準則可以幫你。
這條準則就是:如果你想讓自己,或者讓別人打心底喜歡,由內在動機驅使做某件事,那外部獎勵、誘因或強迫越少越好。
這和歸因偏差有什麼關係?說說我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住在20平米的平房(書桌在房間內一覽無遺),我媽是家庭主婦,除了家務就是看管我的學習,每天規定學習時間,一刻不能少,到點了才能出來玩,以至於到點前半小時我總是很焦躁,甚至還有幾次站上板凳把鐘調快,想趕緊出去浪。
另外,我媽的獎勵是——每周可以玩1小時紅色警戒,簡直是我最開心的活動!勁頭十足。所以我媽常說:「唉,你學習要是有玩遊戲一半的勁頭就好了。」
有沒有注意到?我小時候最「想」做的事不是學習,而是出去玩或者打遊戲。那是因為,母親給我的獎勵、誘因或強迫太足,我作出了外部歸因:我學習不是因為打心底里想學,而是因為獎勵、誘因或強迫。
而現在,讀書學習完全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想讀,而不是因為各種外部原因而讀。
如果獎勵過度,人們就會覺得做這件事沒意思,獎勵才誘人,因此破壞了內在動力。
同理,如果實施長期的高壓管制,這件事也會變得沒意思,繼續做只是為了逃避懲罰。
並不是說獎勵一無是處,意外的獎勵和不與表現相關的獎勵並不會損害內在動機,並且獎勵對那些和內在動機無關的目標而言永遠是有效的,比如不得不完成一個無聊的任務時……
可還是那句話:如果你想讓自己,或者讓別人打心底喜歡,由內在動機驅使做某件事,那外部獎勵、誘因或強迫越少越好。
當然,讓每個人去做完全自主選擇的事事不可能的,學生有作業,職員有工作,小孩的社會經驗不足而常常需要聽父母、老師的忠告。心理學研究發現,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自主,重要的是製造「選擇的感受」。
舉個例子,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讓一群學生用一個科幻主題的數學遊戲軟體(比如3+7*2-4=?),學習內容都是設定好的,沒法自主選擇,但有一些無關選項:
- 「感受選擇」組裡,學生可以從4個頭像里選擇一個代表自己,還能給自己的宇宙飛船命名;
- 「無選擇」組裡,頭像和名字都是電腦選擇的,沒有任何選擇餘地。
結果發現,「感受選擇」組學生對數學遊戲的熱愛遠超另一組(即便選擇本身似乎沒什麼意義)。
現在有的家長可能想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對孩子幹家務實行獎金制,疊一次衣服多少錢,洗一次碗給多少錢,掃一次地給多少錢……經濟學家研究過這種事,結果是災難性的……
因為錢「控制」了孩子做家務的行為,他作出外部歸因——因為錢才做,而不是內部歸因——因為親情和關愛。
最好的激勵,是讓人發自內心地喜歡這件事,這不是雞湯。
更大的層面,任何一個激勵系統都可以運用歸因偏差:企業對員工的激勵體系,互聯網產品的用戶激勵體系,社群的激勵體系……(當然不止用到歸因偏差,還能用到其他很多心理學效應,比如印象管理、社會動力等等)
具體怎麼運用?這段時間,我會開一個系列文章專門談談~
這篇回答我花了三天時間準備,參考了五六本書,最主要參考還是菲利普·津巴多的《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PS:個人公眾號「小凡聊書」,後台回復「態度」這兩個字,可以獲取《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的筆記導圖~
1.不管學什麼,當你想放棄的時候,你可以這樣欺騙一下自己,對自己說「我就學五分鐘。但只要你一開始,往往你會堅持更長時間,或許你最終只堅持了五分鐘,但和放棄比起來,也已經好太多了。
2.學會利用沉默來得到你想要的結果。當別人給你一個,不讓你滿意的答覆。別著急,你可以就靜靜地看著他眼睛(必要時,直接盯著他),通常情況下他就會感受到壓力,多說一些話。最後你可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3.一群人在開玩笑,在這笑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那些人會往往看一眼自己所關心的人,看看自己關心的人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個就像同事在聚餐時,開了一個不得體的玩笑,你會看一眼領導,有什麼反應一樣。
4.如果你要安慰一個人,先要讓他知道,你理解他的煩擾,為這些煩擾而感到傷心痛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哪怕你遇到了,你也會不開心,痛苦。千萬不要開始就瞎給建議,說,這有什麼了,上次我也怎麼怎麼,都沒有像你這樣。每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都不一樣,請不要火上澆油。
5.給客戶發郵件的時候,避免用「你」字,這樣可以防止客戶發火到你身上。舉個例子,附件沒有收到,不要說「你沒有發附件過來」,而要說」我沒有看到附件,你能不能重新發一下?「和老外發郵件更要注意這一點,老外發郵件表面上都是很禮貌的,別把表面的禮貌都搞沒了。
6.期待更多,請關注公眾號『郁一』,ID:yuyi-one
一萬字長文,無耐心者慎看——————————
一。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你不去做,總有人去做,而且會變得愈發強大。而弱者只會悲天憫人,無病呻吟。
此外,再來說:
為什麼強者因此會愈強?
因為強者的上進反應在行動中產生的經驗,不僅會使其經歷愈加豐富。
還會使其反思彌補自身不足,產生同理心,同時相信天道酬勤。
為什麼弱者愈弱?
越弱小,越焦慮。越逃避,越無助。弱者心理,也是馬太效應弱者反應中的一種。
看到這裡。有人應該會產生強烈的憂患意識,有人則會打開歡樂鬥地主開心一下。
正常情況下,非真正強者習慣和喜歡欺負弱者。
補充一:要相信自己弱也要弱的有水平
社會上現在有很多很厲害很強的人,傳統美德教育我們溫良謙恭,不是要我們習慣性的卑躬屈膝,面對強者一副弱者姿態沒有骨氣和脊樑。
有人說這tm的就是現實。韜光養晦啊,強大啊,屁。我不是說教者也不想給你灌雞湯。只是,優秀的人不可能不為了活著而努力。
補充二:有同理心的人通常情商比較高。理解他人不易,不隨意評論他人。因為你既不能為他做出選擇,同時對方也會厭惡你對他的干涉。這樣既可以少浪費感情也可以節約時間,同時也可以相對容易獲取到你所需求的。
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既可以取長補短,也可以思考是否有利益衝突,而且可以使你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
舉個例子,戀愛中表白死通常是因為吸引力不夠,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不要把女孩的善意當好感。
不明白對方所需要的。也許那個女孩愛錢,也許你不夠帥,或者你不夠優秀,又或許你從未走進對方內心深處云云。
同理,喜歡對方也可能只是因為一個很小的原因,滿足了對方所需。
所以,了解對方所需要的,提高自身價值成本很最重要。
補充三:說到戀愛,來談談安全感的問題。如果形成依戀心理,通常會強烈缺乏安全感,充滿幻想。同時被你依戀的對象會對你產生強烈的心理與精神控制。一旦關係決裂,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傷害。
要解決問題必須要深入問題,找到根源,而吵鬧通常只是為了發泄心中不快。
二。自私心理(敝帚自珍)
舉個例子,看過的。我又不是老師,我又不拿錢,我憑什麼給你講題。當然你也不能把人家給你講解問題當做理所當然。
你也不能說他壞,人通常都是自私的,吝惜自己的讚美,吝惜自己的知識,吝惜自己的獨家秘方,因為害怕一旦被對方成長,所知或者洞察就會使自己遭受損失甚至無路可走,而且這樣做根本無益於幫助自身。
但是其實不然,通常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因為這樣做不僅會增加自身的自我認同,同理心,還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環境優化篩選與共同進步,以及產生憂患與競爭意識。(想想那些沒有秩序以及大量沒有營養的閑聊)
同樣一個知識,講解給別人聽和被動接受對於知識的理解程度是難以同日而語的。
補充:將心比心,不要把別人當傻瓜。不要把什麼事情都當做理所當然。
很簡單,這次人家幫助了你希望人家下次還幫助你嗎?人家不是沒有事,也不是不怕麻煩。上道點,給他買瓶他想喝的水或者在最需要你的時候幫助他。
三。爭論問題
有一種人天生就愛唱反調,為了反駁對方而不顧自身論點的正確性,甚至胡攪蠻纏。他們只是為了反駁而反駁,又或許是為了顯示其自身的聰明才智。
展露鋒芒通常會極其吸引火力,因為你的攻擊性會和其餘人形成互斥性。
不要做沒有任何意義的爭吵,不要同不可理喻的人爭吵,不要為了反駁對方而面紅耳赤無法冷靜。你可以發文可以寫出自己的觀點,沒有必要把自己同他人拉到同一下線。
要清楚,知道和做到截然不同。不要有倦怠心理,認為自己知道就可以做到。要時刻在心裡提醒自己。
補充:這裡提一下,只有自身深刻認識與意識到才會產生強烈的自發性和習慣性,其餘時候則是被動消極姿態。
你不是對方,既無法改變對方,也無法替對方做出決定。
四。群體效應
一個人去做大家都跟風,不跟不合群。這個東西要思辨來看。很多時候,不要有看熱鬧的心態,你不是是盲流也不是路人甲。
不要盲目的隨波主流,有人則喜歡標新立異而固持己見。也不要固持己見,在堅持己身觀點的同時思考自身觀點的正確性。
補充:出頭鳥通常會成為眾矢之的,但有的時候需要有當出頭鳥的勇氣。更多時候可以保持低調以及神秘感,把冰山隱藏在冰面之下,不經意的展示會給旁人帶來驚喜。
五。正面面對(陰影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面對錯誤,正面面對,掐滅錯誤。很多人如果錯了,就算知道錯了也不會改變,也不會浪子回頭。更多時候是一錯再錯,因為繼續錯下去往往要比改錯更使人容易接受,不會產生更多痛苦。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勇氣正面面對。
治標也可,治本也可,治了肯定有效果,不治才最是可怕。不要指望一勞永逸,一步登天。耗費時間以及充分的準備,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機會。
很多歷史問題也是因錯誤的心理反應而產生的。比如文革,如果既不隨大流也能夠掐滅錯誤也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損失了。
補充:拒絕正面面對,推卸責任,是弱者心理與反應,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六。認知混亂
(習慣性的分享,獲得團隊認知和認同以此獲得喜悅和慰藉)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剪不斷理還亂,庸人自擾之。人生百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過去的事情既已發生並且有深刻教訓,就不必到處吐槽。很多人則不然。別人未必理解,也未必會使心中暢快,沒有任何意義,自己清楚即可。
帶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別牽掛。
補充:你認知的是你所認為正確的,但是其實事實於結果是也許並非正確。
七。底線思維(控制自身心理)
百度上面給出的解釋是(為了方便大家貼出來):
面對現實,接受出現的最差情況,從長遠看,反而可能造成最好的後果。
意識到一旦你處於底線的位置上,你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向上!(已經很差了,還能差到哪。這一點和賭徒心理很像,所以要正確運用,這是把雙刃劍)
但也不要過度使用,甚至於是貶低自己,這樣會形成習慣性思維,以及很強的負面影響。
好處:克服恐懼,擺脫內心的焦慮,看到事物的長遠發展,對應該如何做做到心中有數,使用各種替換方案和解決辦法保持更加開放的思維。
有時候,很用力,很蒼白。
個人總結:降低期望值,不要對既定或未發生的事物抱有太高期望,否則會失望。同理,如果開始的期望值並不高,那麼最後結果可能會使你喜出望外。
八。社會認同需求心理
渴望獲得社會認同與對自身的認知和讚賞。我認為可以做孤獨的行者,當然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希望能找到一群靈魂相近的人。
其實你要知道,也許你的委屈你要自己消化,真正理解你的也許沒有幾個,大多數人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偷看你的笑話,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秘密藏起來,一步步得變得越來越強大。
補充:ted里建議。把目標放在心裡,不要說出來。因為說出來會獲得來自社會的贊同讚賞,就不會那麼努力完成目標了。
九。倦怠心理
(短期倦怠)
曾經我很喜歡跑步。很多次跑長跑難分伯仲,遂和大學室友,曾經的田徑隊員進行賽跑。
堵約是一百包辣條。
五十米跑到一半的時候我感覺很喘而且心裡對能跑贏他很沒底。結果,果然還是輸了。
由於對跑步的熱愛和對輸一百包辣條的不甘,各種死纏爛打。
他告訴我,其實他喜歡抽煙,體能未必有我好,只是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大家都很痛苦,他堅持下來他就贏了。
(這其中還有一百包辣條的獎勵加成心理,如果放狗則會產生危機與挑戰心理,什麼時候你跑步的時候可以試試)
通常人們在面對一件事的時候會選擇拖延推諉和借口,剛開始做可能不習慣,做了就會發現自己的進步。
(長期倦怠)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大多數時候開始做一件事情通常是信心滿滿,胸有成竹的。
等到激情消退則會變得十分迷茫,甚至焦慮。
要知道,要獲得什麼東西很難一步登天。只有滴水石穿,天道酬勤。準備好了機遇來臨前才能把握,在此之前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因為人都是善變的。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十。逆反心理
通常大家不會喜歡說教和那些艱深晦澀的大道理,也不在乎忠言是否逆耳利於行,只在乎自身狀況的舒適度。
大家更喜歡相對柔和的方式,有人適合循序漸進,有人則需要迂迴一下。
補充:還有一種逆來順受的心理,因畏懼或怕事等,甚至一步步被茶毒被謀害扼殺。店大欺客,釣魚手段也是因此而產生。
十一。焦點反應
通常人們第一眼會習慣性的看自己喜歡或者看著舒服的人或者焦點中心(高中或者大學暗戀或者有好感的對象)以及舒適區。
通常人們心裡也會認為自己是焦點中心,表現的反應不一而足。(有人表現和反應的很自卑或者很低調,當然也有人表現很自信)例如,被迫害被關注心理。意識到,才能解決。
通常這種反應會極其影響人們的思維及行為方式,其實沒人關注你在乎你,你也沒必要太過關注四周。(也有可能隔壁班花暗戀你)會影響進入舒適區。
補充: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看著對方眼睛以示尊重(不要盯著,敵意表現。如果吵架的時候不看對方不說話放任自流,則會讓對方有一種攻擊打在棉花里無可奈何的感覺。行為反映與表現心裡,通常會在他人心中會形成直覺)
找零的時候最好遞到對方手中,裝逼不要一個人把逼裝完那樣對方則無話可說(表現心理)。這樣做的好處會發現世界對你會友善很多。
十二。誇大化心理
人們面對一件事通常有畏難的心理,神化其事件本身來凸顯成就或者臆造現實。其實到達遠方的風景往往並沒有那麼難,而且過了那個檻通常會使自身獲得顯著提升和進步。
險以遠,而至者少。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這句話闡述的相當準確。
補充:壓力轉化的好就是動力,要相信壓力不是壓力而是動力,不然轉化不好的話則會讓自己引起強烈焦慮及緊張等負面情緒。(ted里的,通常這樣的心理暗示影響巨大)
十三。自我心理認知度極低
被人厭惡而不自知,生活習性極差,基礎知識水平低。面對他人通常一副理所當然甚至於漠然的姿態。
做事從不多此一舉,禮貌用詞是奢侈品,我行我素不顧他人感受。
心理年齡不匹配實際年齡 。
不知道有多少聽過:
在喜歡你的人那裡,去熱愛生活;在不喜歡你的人那裡,去看清世界。
社會是個大染缸,由於教育的缺失,我們應該加強自我教育並意識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涉及到心理人格的不同順便提一下:
有人因自卑傷害或其他原因偽裝的強勢,其實看上去並不強,只會讓人覺得難相處,通常這類人心理其實很脆弱。
不要得罪任何一個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也許哪一天你得罪的那個人就爆發崩潰了,你就得小心了。而相反,你則永遠不知道別人會在什麼地方回饋和感謝你。
弱小的其實很強大。
十四。環境代入
通常情侶們選擇較為舒適安逸、花前月下浪漫的地方是一種較為不錯進行心理暗示的行為,會讓異性把對環境的美好代入到對你的印象。
再講幾個通過其他手段對心理產生影響的。
生理+心理
1.心情不好吃飽飽的,會使自己思維變得緩慢。或者轉移注意力,比如打遊戲之類,心情也不會那麼差了。心情太差進行自我調節或者心理暗示,或者找人開導。
2.飽了以後會發現再美味的東西也很難吃。美味的東西最先吃,會使自己有一直吃下去的反應,對後面的食物產生期待。相反則會使自己對食物產生厭惡反應,當然也不絕對,還是看身體情況。
3.要是想減肥就絕對不能讓自己餓的太厲害,少吃多餐可以減肥是有道理的。因為餓急的時候會感覺很難吃飽,平時一碗飯的飯量可能因為心理慣性而還是會心理暗示自己很餓,還可以繼續吃。
簡單來說,有兩大健康。一是身體健康一是心理健康,相互影響相互起反作用,是人作為高級動物正常生存的基礎。有了這兩個健康構成的一才有後面的零。
常見心理
1.自卑和自信。適當的自卑會產生羞恥心和奮發向上的精神,而過度自卑則影響身心發展。自信同理,適當的自信是脊樑,過度則會產生驕傲及優越感。
向前一步是地獄,向後一步是天堂。這裡用很合適。
2.攀比心理。很常見,大家也都清楚和知道。
我認為凡是向上的攀比都是好攀比,凡是向下的則是壞攀比。
那麼如何建立好的競爭意識呢?進行自我定位,建立排名意識,下意識的思考未來和反思曾經。不願樹立競爭意識則相反。
3.嫉妒心理。吃不到說葡萄酸,也許葡萄是真酸。但得到和做到是兩碼事。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有明確的目的性。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4.緊張心理(害羞害怕)
ted里提出以下幾種緩解方法: 1.心理暗示(1.相信自己2.壓力就是動力3.準備充分)
2.模擬場景(心裡模擬or對著鏡子模擬)
3.習慣性動作(飛人博爾特賽前賽後都會習慣性做出射箭的標誌性動作)
有一種心裡上的慣性暗示,增強自信心以及熟悉感,可以減少緊張的情緒。
4.接受不舒適與不完美。
5.焦慮心理。通常是因為沒有目標或目標太大還有攀比等原因,這個時候通常會急於求成,方法論那麼多用不過來活的也很累,建議每天進步一點點足矣。
引申:很多人都在說,如果想要獲得某樣東西就製造心理落差,這是三十六計中的欲擒故縱。
而且沒錯,但是用的次數多了效果不大。
兵者,詭道也。
有時間大家可以研究研究三十六計,很多計策就是對於人們心理以及人性的洞察,可以運用在生活中。
(美人計,思考到對方所需。空城計,利用他人心理慣性與常規性思維)
還有很多成語也有運用,例如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補充:心理具有非常強的可調節和能動性。只有自身深刻意識和思考清楚,才能靈活正確運用。
心理學猶如上層建築,但是卻影響生活的各個方面。
————————————————————————
沒有一萬字,我唬你的,其實我也不知道幾萬字啦,嘻嘻。
我看到很多人收藏了,誠惶誠恐,幾更幾易,多謝各位抬愛。
如有不合心意之處,還望多多海涵。
如何在一個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將姑娘追到手——一個理論模型與思考
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比如一個男生追一個女生,可能約會了幾次,但因為約會的地點都是選在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正大光明,烈日灼心,結果連手都沒牽到,反而遭了許多白眼,以至於女生和女生的閨蜜看他都是一副看待傻子的關愛表情。
但因為機緣巧合,讀了我的文章,自此明白了「黑暗效應」,於是每次約會的時候都盡量帶女生往光線比較暗、氣氛輕鬆、最好帶點舒緩的背景音樂的地方去,結果兩個人在如此浪漫的氛圍下,迅速產生了好感,於是心心相印,比翼雙飛,沒羞沒躁地呆在了一起。
這就是「黑暗效應」的微小應用。
人是會受氛圍影響的,這是我要強調的第一點。
人是會受所處環境氛圍影響的。
如果所處的氛圍比較狂野,那整個人的激素也會迅速分泌,從而變得狂野起來。
如果所處的氛圍都在狂歡,那整個人的心情也會跟著大好,跟著狂歡起來。
如果所處的氛圍比較寧靜,那整個人也開始享受這份寧靜,讓自己的心情變得舒緩。
如果所處的氛圍比較浪漫,那整對人都開始迅速分泌荷爾蒙激素,沉浸在愛情的喜悅之中。
人是會受所處環境氛圍影響的,這是你必須要明白的一點。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可以利用它來改善自己的心情、改善自己的環境、甚至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
心情煩惱了怎麼辦?
空想?空想是無用的哦!
不如去開闊的原野中、去綠油油的草地上、去開滿鮮花的花園裡,
享受環境的靜謐,享受花朵的芬芳,享受青草的香甜、享受大自然的氣息,
讓大自然為你療傷,讓大自然舒緩你的心情,讓大自然改善你的內分泌系統,讓大自然幫助你回復滿滿的元氣。
心情灰暗了怎麼辦?
頹廢?頹廢是無用的哦!
不如打開門窗,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室內始終有光線照射進來,保持在一個明亮的狀態,或者出去晒晒太陽,在廣場上漫步,接受陽光的照射,在明媚的陽光下靜坐,躺一個藤椅,捧一杯茶,讀一本書。
告訴你一個秘密,陽光是可以照進人的內心的!
這不是一個比喻,我是說真的!
讓陽光溫暖你的內心,為你的內心補充精神能量,讓大自然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療傷手段來治癒你內心的創傷,讓你的內心恢復寧靜、祥和、和安靜,甚至重新擁有生機勃勃的、生生不息的、原始的、曠野中的、猛獸般的力量。
你會為你的內心補充能量嗎?你不會,但是我會。
你會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能量嗎?你不會,但是我會。
不過現在,
你會了。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說個戀愛實戰的總結。
不知道是啥效應。
「不要以為女孩啥也不懂」。
實際上女孩成熟的早,人生的生活範疇里的所有事女孩早都了如指掌。男孩不要「教育」女孩在這方面的任何事。
男生只需要做好自己,發展自己的愛好或者事業就行了。
教育女孩指導女孩的生活範疇的事,是沒有用的。
【過度理由效應】
用自己的話簡單的說,就是用一些外部刺激或者條件,來取代當事人做某件事的內部動機。當這些外部刺激或條件被撤銷了之後,當事人往往會失去做某件事的動機。下面是經典的例子: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這個例子同樣也提醒廣大老師家長,在孩子學習時不要給過度的獎勵,這樣容易吧孩子學習的內部東西變成外部動機,認為自己是為了得到獎勵才學。從而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更新一些實用的
………………………………………………………………………………………………………………………………………………
剛剛和男朋友打電話說到一個有意思的
【留面子效應】
用來請求別人給予幫助的一個小技巧。感覺很管用。也就是在向別人提出一個小要求前,先提一個更大的別人可能不會滿足的要求,在對方拒絕了之後,提出自己原本要提的那個小要求,此時別人往往會答應……
下面是真實栗子:
之前有個追我的男生,一直約我看電影吃飯我都沒答應。在拒絕了他之後,說好可以以朋友身份相處。他還是堅持不懈地約我看電影…我屢屢拒絕之後,他就很可憐的說要不就吃個飯吧,然後我居然答應了…………
然後是我男朋友說他高中的時候想要買個itouch…就和他媽媽講,他要換個新手機…熬了他媽媽一個星期之後,他就和他媽媽說放棄了,就要個itouch聽聽歌算了…然後…當然是也成功了
想到了再來補充有沒有人是不需要別人喜歡呢?來自長輩、來自兄弟姐妹,來自朋友,來自同事,來自其他的一些人……
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值得被喜歡的。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最令人喜歡的呢?
十全十美的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
「曾經有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曾做過一個試驗,發現就是對於那些取得過突出成就的人來說,一些微小的失誤,不僅不會影響人們對他的好感,相反,還會讓人們從心理感覺到他很真誠,值得信任。」
實驗的詳細實施過程及內容就不在此贅述,他從這個實驗結果,提出了出醜效應的概念。
出醜效應就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最討人喜歡的人物是精明而帶有小缺點的人。
我同意這個觀點。回想那些擁有超高人氣的人,從來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或者說,我們不會相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一個人看不到TA的任何缺點,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夠真實,反而會降低TA在別人心目中的信任度。或者說,我們喜歡一個人並非是看TA 缺點少到什麼地步,而是看對方是否是一個真實的人、是否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所以,超高人氣的秘訣是什麼呢?答案就是,做你自己,成為一個真誠而真實的人。
更多心理效應:http://www.cdduren.com 有很多哦
如果在網上聊天,有人問你是不是要去吃飯了,八成是她自己想去吃飯了。
前面是理論,結論(毒雞湯)在後面
當面對收益時,人們迴避風險。面對損失時趨近風險。
比如有80%幾率獲得1000元,與一定獲得800元,人們傾向於選後者。若是有80%幾率損失1000,與一定損失800,人們傾向於選前者。
然而期望值前後是一樣的,從理性層面上講選哪個都一樣。
原因 是面對收支時物理量與心理量不是一一對應的,有一個邊際遞減效應。你撿到100元心中的感覺為x,撿到200元心中的感覺<2x,所以獲得700元給你帶來的快樂「含金量」更高。
丟了100元的感覺為y,丟了200元感覺<2y。所以損失700元給你帶來的苦惱「含金量」
更高。
另外人們面對損失比面對收益更加敏感。也就是說,如果你撿了100元,又丟了100元,撿錢的快樂彌補不了丟錢的失落。
這也就是說,當你剛開始對你的女朋友很好,她會很有感觸,而隨著交往的深入,她卻覺得你不如從前那麼好了,因為某些事你之前做的讓她很感動,之後你做同等強度的事情只能在她心理增加一絲好感而已。或者說,你每天都對她同等強度的投入,第一天她心中會感覺你做了10分的事情,而第二天她感覺你只做了8分的事情,一個月後她只感覺你做了1分的事情,然而事實上你每天都同等的投入。並且假如你第一個月工資5000,第二個月3000,第三個月1000,雖然你的錢是越來越多的,然後你還是會不爽。所以到最後她會跟閨蜜抱怨:剛開始我感覺他對我挺好的所以就跟他在一起了,可是後來發現他越來越不上心,對我已經不如從前了。
所以靠不斷付出對人好把妹是不靠譜的,活在感覺里的女人也是靠不住的。若想長久一是找個靠譜的,二是自身強大,並不斷進步,三是利益捆綁。
相反,若是你總以給對方造成某種心理上的損失的方式解決問題,到最後你發現人家已經心如止水了。一哭二鬧之後,上吊已經引不起波瀾了。不如平時好好溝通,不用對抗的方式。把上吊當作殺手鐧,在最關鍵的時候拿出來,可以引起強烈的心理上的對比。
另外,盡量別跟人借錢,你借一百相當於借了一百外加這段時間本金可以產生的增值,還一百外加理論計算得到的這段時間本金產生的增值做利息,對方心裡還是覺得你欠他的。因為損失比收益更敏感。
最後,以上說明人不是純理性人。很多道理是基於理性得出的,所以道理你都懂,然而並沒什麼卵用。你知道再多的道理,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墨菲定律: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最後一條屢試不爽,永遠不要有僥倖心理
高度自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Tat Lok 的回答 - 知乎
《影響力》裡面的,終生受用
影響力的武器一切都應該儘可能地簡單,但不要太簡單。---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找到那個我們可以控制的「嘩嘩」聲,也許我們可以有效地影響別人的行為,這就是《影響力》的作者最偉大貢獻的起始點。如同馬雲表達的一樣,當不了解他的人看到他的臉的時候,就下了一個結論,這個人是壞人。因為他的臉如同這裡說的所謂的「吱吱」的「模式」
第一,在決大多數情況下,動物的這種機械的固定行為模式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我們要了解的第二件事是,我們的體內也存在類似的事先錄製好的磁帶。通常情況下,這些磁帶都會起到對我們有益的作用,但有時候觸發特徵也會愚弄我們,使我們發生放錯磁帶的情況。
有一條著名的行為準則說的是,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因為」這個詞也激發了蘭格的實驗對象們下意識的順從反應,即使「因為」後面並沒有給出什麼令他們順從的原因。「咔噠,嘩!」磁帶自動播放了。
過不了多久,他們就將這一定律轉化成「昂貴=優質」。這個公式在過去一直都很管用,因為通常來說,商品的價格都會隨價值的增加而提高,價格越貴,質量就越好。所以當他們想買質量好的綠松石珠寶,但對珠寶又沒有什麼了解時,便很自然地靠這個公式去判斷珠寶的價值。他們成功的秘密就在於他們知道怎樣提出請求,知道怎樣利用身邊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力的武器來武裝自己。有時候僅需要正確選擇一個辭彙可以做到這一點。但這個辭彙必須要與強大的心理學原理相關,並且能夠將自動播放的磁帶放置於我們體內。
這種方法在那些毫無戒心的觀光客身上起作用時(事實往往都是如此),她就獲得了巨大利潤。即使這種方法一開始並不奏效,她還可以給這些商品標上「從XX元減至XX元」的標籤,然後仍按原價將它們賣出去。當她這樣做時,她利用的仍然是顧客們對那個被抬高的價格所產生的「昂貴=優質」反應(在我國的古董、古貨、古玩市場中有著更加高超的表演,中國古老文明給這個技巧起了一個名字,叫「兄弟杵」。)
影響力過程的特徵:
一是近乎機械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這些武器內在的威力才能被激發出來。
二是那些知道如何激發出這些武器內在威力的人如何去利用這些武器。
而第三個要素則與這些影響力的武器將自身的威力賦予給使用者的方式有關。
請記住以下詞語:對比,互惠,相互退讓,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短缺 。這些就是影響力的要素,也是全文的中心。
1.對比原理
它會影響我們對前後兩件事情之間的差異的判斷。簡單地說,如果兩件東西很不一樣,我們往往會認為它們之間的差別比實際的更大。(先看貴的,再看便宜的; 先看差的,再看好的)
2.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如果一個人送給我們一件生日禮物,我們就應該記住他的生日,等到他過生日時,給他買一件禮品。如果一對夫婦邀請我們參加一個聚會,我們也一定要記得邀請他們參加我們舉辦的聚會。所以,由於互惠原理的影響,我們感到自己有責任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回報我們曾經接受過的恩惠、禮物和邀請等等。互惠原理以及與之形影不離的責任感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在人類文明中它們幾乎無處不在。
對泰格和福克斯所描述的那種社會進步起到重要作用的正是將來要去報答別人的那種負債感。
先主動給予對方一些好處,非常自然的好處,於是,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如何在你的生活、工作中應用這個原理。如何主動給予別人一些好處,一些對他們來說意外的好處。一些不請自來的好處。我們許多人在平時乘坐飛機時對空乘人員與我們大招呼總是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在他們已經成為習慣動作的問候之後給予一個特殊的回報,或者表示一下對他們工作辛苦的簡單感謝,那麼他在隨後的空中旅行中一定會給你額外的關照。隨同我出差的許多同事都已經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有一次我們在辦理登機手續開始時,稱讚了面前辦事人員的魅力,結果,她給了我的同事一張價值60元的大戶室的卡。我的同事非常意外,經過思考,他說,以後應該多與我一同出差。其實,這是人人都可以應用的技巧。主動讚揚對方明顯的優點、優秀的表現,之後,對方就會主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協助你,這就是現實生活中互惠的表現。(如超市裡的免費試用)
尤其是平時的日常生活,只要稍微有創意地、巧妙地使用,就可以總是得到周圍人的自覺不自覺的關照。這樣的人一定是生活在幸福中心的人。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負債感所具有的那種令人不快的特徵。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發覺,負債感會讓我們感到極不愉快。它重重地壓在我們的心頭,以至於我們必須要將它除去。
即使人們確實有某種需要,但如果感到自己難以回報,往往盡量避免請求別人的幫助。這一點都不奇怪,很簡單,因為他們寧願遭受物質上的損失,也不願背負心理上的重擔。由於擔心以後可能會有其他的損失,有時候人們拒絕他人的禮物和幫助。
3.相互退讓
互惠原理說的是如果一個人對我們採取了某種行為,我們應該以類似的行為去回報。這個原理產生的另一個結果是,如果他人對我們做出了讓步,我們也有義務做出讓步。我們將這種簡單的技巧稱為「拒絕--退讓」策略。假設你想讓我答應你的一個請求,有一個方法可以幫你大大提高你的成功率:你先提出一個比較大的、極有可能會被我拒絕的請求,然後,當我拒絕了這個請求之後,你再提出一個小一些的、你真正感興趣的請求。如果你能很有技巧地提出第二個請求,就會讓我認為這第二個請求是你做出的一個讓步,因而讓我覺得自己也有義務做出相應的讓步。我現在就有這樣一個機會,即同意你的第二個請求。
在「拒絕--退讓」策略的影響下,人們不僅會答應別人的請求去履行自己的諾言,而且還自願答應別人更進一步的要求。
當然,我們知道他們並沒有起到這種作用,是實驗主持人要求他的助手無論實驗對象做什麼,他都要逐漸做出讓步。但在這些實驗對象看來,是他們讓對手做出改變,是他們讓對手做出讓步。
(中國有句俗語:打人不打笑臉!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因為,人們遇到笑臉的時候是有壓力的,人家都是微笑著來了,怎麼可以嚴肅得起來呢?即使嚴肅對待了,日後內心也會有內疚的,這就是習慣,人們內心的固有的意識。私認為這也包括了對比原理。)
4.承偌和一致
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之下,我們會採取某種行為以證明我們之前所做的決策。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承諾。如果我能讓你做出承諾(也就是選擇某種立場),我就為你下一步機械地、無意識地保持一致的行為準備好了舞台。一旦選擇了某種立場,固執地堅持這個立場是一種自然趨勢。那些剛剛表明了自己一切都好的人(即使這樣做僅僅是出於社交的需要),如果接下來顯得很吝嗇,那會讓自己感覺十分難堪。先給客戶一些好處,獲得微小的承諾,比如同意接見、同意推薦其他的客戶,然而才向更加持久的關係發展。中國的人際化社會更需要通過有效的、有操作性的策略來實現銷售人員的目的。
第一筆生意再小也要做,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為賺錢,而是為了獲得對方的承諾。一旦獲得了對方的承諾,那更多的生意,甚至是更大的生意,自然會從這個承諾中源源而來.這種開始時提出很小的請求,為的是讓對方最終答應那些更大的、與之相關的請求的策略叫做「先誘敵上鉤法」。
如果讓孩子將自己承諾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那麼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寫下來要大得多。因為書寫下來的承諾更容易得到一致性。
如果對同事的一次好的行為給予公開讚揚,那麼他下次做類似行為的可能性就遠遠高於不公開讚揚的情況。這也是企業組織行為中可以有效應用一致性的技巧。
人們擔心一樣東西可能會失去通常發生在人們認可這樣東西以後。所以,全面地講,應該是一致性配合短缺壓力從而導致的行為。
這裡,人們對參與的活動或採取的行動有了不同的感覺。一旦他同意了某個請求,他的態度就會發生改變,他會變成他心目中的那種人。他會答應陌生人的請求,會對自己所信奉的事情採取行動,會大力支持正當的事情。我現在再也不願意在請願書上簽名了,即使對我支持的立場也不例外。因為這種舉動不僅可能會影響到我將來的行為,而且還會改變我的自我形象,而這種形象可能並不是我希望的。一旦一個人的自我形象發生了改變,就會給那些想要利用這種新形象的人帶來可乘之機。
真正高級的營銷策略並不是針對眼前展開的,而是一個布局的過程,通過布局可以針對兩個月以後的市場環境,從而形成營銷戰略的連貫性。營銷,就是要利用各種慣性的心理原理來贏得消費者不知不覺中的認同和採購,這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營銷謀略。
一個人的行為比言語更能暴露他的真實想法,因此人民經常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來對這個人做出判斷。我們也會用同樣的依據來判斷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行為會告訴我們關於自己的一切。也就說,行為是人民用來判斷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和態度的最主要的依據。
與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那些東西相比,人們更加珍惜那些來之不易的東西。只要人們仍然珍惜並且相信他們努力奮鬥得到的東西,這些團體就會繼續採用這種既費力又麻煩的入會儀式。那些經歷了這些儀式才成為會員的人所具有的忠貞不渝的態度和獻身精神,會極大地增強團體的凝聚力和生存能力。(如骷髏會苛刻的入會制度,和名企們浪費時間的無六輪面試,目的都是如此)
讓人順從的行家們極其熱愛那些能夠讓我們內心發生變化的承諾。首先,這種內心的變化並不是僅發生於最初的那個環境,在很多相關的環境中也會發生。其次,這種內心的改變是持久的。即這種內心的變化會「長出自己的腿來」。(虛報低價,讓客戶自己從內心做出購買選擇而非來自於外部壓力)
5.社會認同
這個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顯然,當其他許多人的行為被當做是一種證明時,社會認同原理更加有效。(如跟風,追星)
那就是為消除自己的不確定性,他人可能也正在觀察別人的反應。特別是在形勢模糊不清的時候,這種每個人都希望看看別人在做什麼的傾向會導致一種名為「多元無知」的有趣現象。(這就是為啥會出現這種「群眾圍觀暴徒施暴而無人救助」的場景)
當周圍有幾個可能會幫忙的人時,每一個人的責任感都下降:「也許其他人會幫忙的,也許有人已經這樣做了。」第二個原因更加有趣。它建立在社會認同原理的基礎上,而且與多元無知效應有關。有時候要判斷一件事是否緊急並不容易。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喜歡在重任面前表現得泰然自若、老成持重;
相似性: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行為恰好與我們自己的行為一模一樣時,社會認同原理就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榜樣必須是類似的,乞丐不會羨慕國王的道理便是如此。
在那些對情況不熟悉或沒有把握、因而必須從外界尋找認同的人來說,社會認同原理的效力最大。
6.喜好
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這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沒有誰會對此感到驚訝。在銷售的過程中,有效地模仿對方的說話方式,重複對方用過的辭彙會得到對方的欣賞,從而使對方願意與你在一起交談,從而對成交有利。
即使朋友不在場,喜好原理同樣可以生效。在很多情況下,只要提到這位朋友的名字就可以了
讓人喜愛的因素:
1.外表的吸引力「光環效益」,
2.相似性(觀點、個性、背景、生活方式、興趣、宗教信仰、政治觀點),
3.稱讚(他說他喜歡我),
4.接觸與合作,熟悉感(我們喜歡自己習慣的東西,由於對某種東西的熟悉會讓人們下意識地對它產生喜愛之情,對接觸過的事物會更有好感這樣一個事實,為了共通的目標一起合作),
5.關聯原理(人對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相關聯,某些東西聯繫起來。實驗對象對自己在吃東西的時候所經歷的人和事會更加喜愛,由此看來,我們總是希望與自己有關的運動隊贏得比賽,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優越。但我們想向誰證明這一點呢?當然是向我們自己證明了,但也是為向其他人證明。根據關聯原理,如果我們能夠用成功把自己包圍起來,哪怕我們與成功只有表面上的關係(比如說來自相同的居住地),我們在公眾面前的威望就會提高)。
還有一種獲得別人好感的方法,就是熟知一切名貴的品牌,並有效地、巧妙地向別人介紹。因為好感可以通過外在的、已經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有好感的東西來建立。只要建立了這個關聯,好感也就建立起來了。(可見熟知品牌素多麼重要啊)
7.權威
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對那些對另外一種形式的權威---政府那種讓普通民眾盲目順從的魔力一直深感擔憂的人來說,這個發現更加發人深省。(權威也可以是一種偶像,讓人崇拜的)
典型的權威象徵:
1.頭銜 。 如某某大學的教授,身份地位和身高有直接聯繫。
2.衣著。一直與權威地位聯繫一起的衣著:剪裁合身的西服。「他穿著挺括的白襯衫,皮鞋烏黑鋥亮;西服的式樣不是很時髦,但卻很古典:3寸寬的翻領,一點不多,一點不少;即使是在7月,西服的面料也是很厚重的那種;色調也很莊重:深藍,灰色,黑色。」
3.外部標誌。衣服除了有制服的功能之外,作為一種裝飾,也可以是一種更一般性的權威標誌。精緻而又昂貴的衣服就像珠寶和汽車一樣,帶著一股象徵權力和地位的特殊氣息。擁有名車的人更受人尊重。
8.短缺
短缺原理: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人們總是嚮往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品嘗禁果的心態),我們對限制信息的反應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樣,我們會認為受限制的信息更有價值。獨家消息是最有說服力的信息。
當供應由充足變為短缺時,人們對曲奇產生了一種比供應一直短缺時更為肯定的正面反映。當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後,跟著有發生了短暫而急劇的倒退時,我們最有可能看到革命和動亂現象。
某種東西變得短缺時不僅會讓我們更想得到它,而且當我們必須通過競爭才有可能得到它時,我們想得到它的願望就更強烈。比如拍賣競標。
數目稀少,截止日期,機會珍貴。
952 9
我的腦子告訴我:腦子最重要。
1.鞠躬的幅度。
鞠躬三十度及以下,頭雖然低下,但眼睛還可以看到對方,這是表示關心。九十度鞠躬意味著拒絕接受,也是不關心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當別人向自己鞠躬時常會感到過意不去,怒氣也會消散很多。所以道歉時,深鞠躬,很有效。
2.代償行為的運用。
為緩解心中的尷尬,人會無意識的活動手。比如說,有人喜歡一邊打電話一邊信手塗鴉,以緩解內心尷尬。心理學上,有人把女生在打電話時喜歡搓一搓電話線的行為看做一種自慰行為。當倆人約會啥的,注意觀察對方是否有什麼小動作,其實就是潛意識裡覺得無聊或者緊張,這是他們自己極有可能也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就要注意轉換一下話題咯!
3.欺騙行為。
人在說謊時,因擔心表情泄露心事,手會無意識的伸到臉上做些動作。比如說,摸鼻子等。因此,看到對方摸鼻子時,也許他心中有什麼小秘密,也許他是想隱藏謊言。
4.根據眨眼次數觀察。
人在感到緊張時,會無意識地增加眨眼的次數。在談話中,如果對方眨眼次數突然增加,說明他有點心虛。我們應當抓住對方心裡不安的機會,強力表達自己的想法。
......
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自己做的一些筆記,也有自己根據原理總結的一些東西。辛辛苦苦碼字打出來的~如果覺得還不錯的話,不要忘記贊贊oh~~~
學心理的,老師講過責任分散原則(效應)。
旁觀者多的時候容易出現見死不救的現象,這個時候你應該具體到一個人來求助。
倘若遇到了不幸周圍人很多卻無人援助,你可以喊
"那個穿紅色外套的叔叔,救救我。"
"那個軍綠色大衣的哥哥幫幫我好嗎。"
這種時候人們通常因為責任集中會施與援助,一個人援助也會有其他人響應。
感覺會有幫助 不過還是希望每個人都好好的
遇到不幸時 也總有人能伸出援手
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
富蘭克林效應。 富蘭克林總結為:『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 』 換句話說,要使某個人喜歡你,那就請他幫你一個忙。 原因是當我們在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合理化的時候,是基於我們喜歡我們曾經幫過忙的人的假設。
傳說富蘭克林有一次很想獲得賓夕法尼亞州立法院一個議員的合作,但那個議員最開始並不喜歡他, 他是怎麼解決的呢?
富蘭克林知道這個議員的私人藏書中有一本絕版的稀世圖書,於是就詢問議員是否能把那本書借給他看兩天。議員同意了, 他也有禮貌地感謝了對方。後來,兩個之前沒有說過話的人成為了好朋友,正如後來富蘭克林所描述的那樣,「當我們再次見面時,他對我說話了(他以前從來沒有這麼做過),而且很有禮貌。後來,他還向我表明他隨時願意為我效勞。」
為了證明富蘭克林效應的科學性, Jecker and Landy 在一次研究中找來了一批參加知識競賽的研究對象,參與者在比賽中贏了一些錢,等參與者們離開實驗室時,一個研究者追上其中幾個參與者,請他們幫一個忙。研究者解釋說他是用自己的錢來做這個實驗的,現在他沒錢了,能否請那些參與者把錢退還給他。第二組參與者則被另一個研究者追上搭話,這個研究者是心理學系的秘書,他向參與者們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只不過這一次他的說法是,這是由心理學系贊助進行的實驗,用的不是私人的錢,現在系裡資金短缺,所以能否請他們把錢退還出來。過後,所有參與者都被要求給兩個研究者打分,表明對他們的喜愛程度。結果和富蘭克林預言的一樣,參與者們對獲得私人幫助的研究者的喜歡勝過了對以心理學系名義接受幫助的研究者的喜歡。
這個理論看起來是違反直覺的,但它卻是有效的,至少在請人幫小忙的時候是如此,如果請別人幫大忙的話情況就可能就相反了,人們要麼給予吝嗇的回應,要麼乾脆拒絕 。
所以,劃重點的時候到了,當你有喜歡的女生的時候,不要總是想著可以為她做什麼,也要考慮你可以讓她幫你做點什麼,麻煩麻煩著,有可能就真的擦出火花了啊
參考:
SAPVoice: Do Me A Favor So You#x27;ll Like Me: The Reverse Psychology of Likeability
推薦閱讀:
※心理學最後會變成生理學嗎?
※為什麼作弊會讓人比公平競爭下心裡更爽?
※人是否必須愛國?
※人類為什麼需要儀式?
※《萬萬沒想到》是「成功人士自稱屌絲來賺取屌絲的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