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隋朝哪些歷史被嚴重低估或者忽略了?


關於隋朝,通常大眾的印象,便是結束中華數百年分裂、施行三省六部制、創立科舉制、開鑿大運河;皆是影響後世深遠的重大舉措。
亦或是那位才華橫溢卻毀譽參半,生平功罪一任後人評說的大業天子楊廣。
而往往被忽略的,當是其威震天下的赫赫武功。那一場鮮有人在意,卻波瀾壯闊的遠東乃至亞洲霸權爭奪戰,隋帝國與突厥帝國的戰爭。
公元七世紀初的亞洲爭霸戰:大隋帝國反擊戰。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突厥人是歷史上第一個有全球戰略眼光的遠東遊牧民族,建立了第一個真正有巨大國際影響力的草原帝國。
在遠東,突厥人先聯合中國北朝,打跑了之前的主人柔然人,又借北周與北齊之爭,令兩國天子爭相卑辭討好,呼其為乾兒。
在中東,突厥人先聯合波斯帝國,攻滅了稱霸中亞和西域數百年的囐噠帝國(囐噠人曾攻滅貴霜帝國,迫使波斯稱臣、多次入侵印度),瓜分其土地;
然後又聯合東羅馬帝國進攻波斯,發動持續二十餘年,導致兩國兩敗俱傷的曠年大戰,趁勢盡收中亞的囐噠舊土。
突厥帝國鼎盛時疆域,北起貝加爾湖南到長城,西到裏海東到大興安嶺,囊括整個漠南、漠北、中亞、西域,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當時世界第一強國。
氣焰之囂張,版圖之龐大,是人類史上空前的游牧大帝國,也只有數百年後,鐵木真時代的蒙古帝國可勝一籌。

面對這麼一個影響力遠及西亞東歐,和波斯拜占庭都談笑風生的強敵,初生的隋帝國毫無畏懼,
以落雕都督長孫昇之計,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不斷分化利誘,挑撥離間其酋帥,促使其一分無二,同時不斷施加武力打擊。

【臣聞喪亂之極,必致昇平,是故上天啟其機,聖人成其務。伏惟皇帝陛下當百王之末,膺千載之期,諸夏雖安,戎場尚梗,興師致討,未是其時,棄於度外,又復侵擾。故宜密運籌策,漸以攘之,計失則百姓不寧,計得則萬代之福。 吉凶所系,伏願詳思。臣於周末,忝充外使,匈奴倚伏,實所具知。玷厥之於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內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將自戰。又處羅侯者,攝圖之弟,奸多而勢弱,曲取於眾心,國人愛之,因為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跡示彌縫,實懷疑懼。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霫,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長孫晟《間突厥疏》

在歷次對突厥戰爭中,隋軍連年出塞,戰無不勝:
周槃之戰,達奚長儒三千人激戰突厥沙缽略可汗十餘萬騎,三天大小戰十四次,殺敵萬人,殺到突厥焚屍大哭撤軍;
白道之戰,衛王楊爽遣精騎五千決死突擊突厥沙缽略可汗十萬騎,殺得突厥軍丟盔棄甲而逃,士兵死亡大半;
族蠡山之戰,高熲與趙仲卿夾擊大破突厥都藍可汗,連追七百里,突厥降者萬家;
靈北之戰,楊素以騎對騎,大破突厥十餘萬騎,突厥達頭可汗重傷逃跑,其眾死傷不可勝數,號哭而去;
次北河之戰,長孫晟轉戰六十餘里,擊走突厥大軍,斬首千級,其附屬鐵勒十餘部盡皆歸降;
大斤山之戰,史萬歲之威讓突厥步迦可汗聞名喪膽,不戰即退,隋軍揮馬追擊、深入沙漠數百里,大破突厥軍,斬殺數千級;
雲州之戰,楊素僅帶四騎混入突厥營地隨行,趁其屯營招呼大軍突襲,殺得漠南從此無王庭;
……
這場戰爭亦是隋帝國真正的立國之戰,可說有隋一代諸名將,真正過硬的戰績都是刷突厥人頭而來,生生將東突厥汗國打得稱臣內附,西突厥汗國同樣在隋人分化下內鬥不止。而突厥人對薛延陀、回紇等屬下部落和西域各邦國的控制力和威信也大為削弱,遠東乃至亞洲霸權就此易主。大隋帝國成為新的當世至強。

強隋外戰武功尚非止如此,足可入歷代王朝第一流之列:
隋高祖楊堅以漢人身奪北周權,鮮卑貴族不服,尉遲迥舉關東北齊故地數十州皆反,麾下兵馬數十萬,被楊堅遣將連連擊敗,僅僅六十八日一舉蕩平。如此方有光復漢統,功載華夏的偉績。
楊堅滅陳後,隋軍又渡西洱河,入渠濫川,轉戰千餘里,破西南夷三十餘部,俘二萬餘人,當地強酋刻石勒銘請降。
隋明帝楊廣平交趾後又滅林邑,亦是東漢之後首次收復越南南部,後又遣將滅琉球,平契丹,克伊吾,並親征滅吐谷渾,征服了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亦是華夏王朝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

只是楊廣後期急於求成,軍政舉措失當,國家四分五裂,才讓東突厥汗國一度迴光返照,扶植北方各路代理軍閥,貌似復興,但已遠不可與隋初那個超級強權相提並論。
而等李唐迅速統一,次第消滅那些突厥帶路黨,同時統一戰爭中打出了一批精兵強將,多次擊退突厥入寇後,突厥人再不能靠從中原吸血來維繫統治,對天災抵禦能力大幅度降低,自然而然就各種窩裡反,最終敗亡便成定局了。唐初攻滅東西突厥之功,實為有隋一代奠基而成,當為公允之論。
可嘆大隋王朝,雖僅傳二世,然鑄就千秋功業,足可無愧華夏,無愧後人。

相關回答:如何評價隋煬帝這個隋朝末代帝王? - 狐狸晨曦的回答
楊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狐狸晨曦的回答


隋朝起於隋文帝楊堅,中間一任著名的「敗家子」隋煬帝楊廣(我對他真是恨鐵不成鋼啊..額,這麼說感覺有點奇怪.. ),亡於隋恭帝楊侑, 國祚38年。 (如@雷曉東 所提,
竇建德謚楊廣閔皇帝,其孫謚楊廣明皇帝,唐朝改謚煬皇帝。不過,「楊廣孫楊侗謚其為世祖明皇帝」這句話是不嚴謹的,祖有功而宗有德,X祖X宗是廟號;X皇帝才是謚號。)PS:唐朝之前的皇帝叫謚號叫的好好的,李世民掛了之後謚文皇帝,674年加謚文武聖皇帝,749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754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估計是為玄武門之變開脫,太宗是大廣孝,不是一般人普通意義的孝。反正謚號被李世民玩脫了,而且廟號開始普及,以後的皇帝多稱呼廟號。

隋朝時間雖短,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朝代,被嚴重低估的是隋朝的整體評價。
1、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也是西晉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之後漢族重新在北方建立大一統的王朝。自此之後,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隋文帝所建立的政治統一。中國沒有步上古希臘古羅馬的後塵,隋文帝功不可沒。

2、影響深遠(第一次)三省六部制確立於隋朝。三省六部制的雛形最早出現於東漢(尚書台),其後經過發展和演變,至隋才正式確立,並一直影響後世被沿用到清朝。

3、漢代選官制度乃舉孝廉,魏晉採用九品中正制,而影響深遠(第二次)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歷經約一千三百年。

4、府兵制乃兵農合一,閑時為農戰時為兵(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起於西魏而盛於唐。隋朝繼承前朝府兵制並進行改革,並以其滅南陳、撫嶺南、征突厥、征契丹、征吐谷渾、征南越,戰功赫赫,惜乎隋煬帝不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的道理,三征高句麗未竟其功,反而導致隋朝滅亡,長使英雄淚滿襟!

5、隋文帝篤信「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躬行節儉,減輕農民負擔,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年代之一開皇之治,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至隋煬帝的大業7年止,隋朝還是國力強盛的,之後才形勢急轉直下。

6、隋文帝立《開皇律》,「權衡輕重,務求平允,廢除酷刑,疏而不失」,首次正式確立了封建制五刑體系——即笞、杖、徒、流、死,影響後世深遠(第三次)直至明清

7、《隋書》記載:「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于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
東突厥啟民可汗稱臣內附,
尊隋文帝為聖人可汗。還有著名的遣隋使,日本聖德太子攝政期間曾數次遣使入隋,其中有一個遣隋使叫小野妹子,組成了日和漫畫里著名的好基友組合。

8、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並開鑿影響深遠(第四次)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同時還修馳道、築長城。惜乎!治大國如烹小鮮,隋煬帝操之過急,不知休養生息,一味勞民耗財,終至叛軍四起,最後被宇文化及等人兵變而弒。

隋文帝由外戚而黃袍加身,南面天下。至隋煬帝,又被其表兄弟李淵這個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反戈一擊,真是天道循環,報應不爽啊。。


如樓上所言,統一的作用被嚴重低估,自西晉滅亡後中國南北分裂長達260多年,在那時沒有互聯網交通不發達,加上南北兩邊刻意營建壁壘,胡人文化大量摻入北朝,兩百多年足夠漢人幾乎被分割成兩個民族,隋朝一統後,開鑿運河溝通南北,加上以前北魏孝文帝推行漢服,改漢姓,陸法言切韻對語音的總結,鐘王楷書的普及,孔穎達等儒家人士對經論的正義,以統一的科舉標準從全國選拔人才,才避免了從服飾到語言,從文字到文化徹底分裂的悲劇,這一點被嚴重低估,而且儘管如此依然留下了客家人這樣的孤島。


可能被嚴重詆毀的是隋煬帝吧,甚至他的謚號都是李世民對他的詆毀。中國歷史上對帝王傳統的稱呼方法是稱呼本朝國祚後繼者為前任皇帝所上的謚號,楊廣孫楊侗謚其為世祖明皇帝,所以我們不應該稱呼楊廣為李世民所上的「煬」,而應作「隋明帝」。大業年間各地反兵四起,也不算是主流史觀所謂的」一個朝代末期的農民起義「。鄙以為主要是是楊廣當政間所行的科舉製取代了自魏晉以來綿延了幾百年的九品中正,致使剛剛統一的豪強既得利益階層停止了對隋朝政權的支持。其實隋朝的滅亡嚴格意義上和義軍無關,楊廣死於宇文化及之手,長安是被李淵控制的,李淵和宇文化及都應是地主豪強在政權里的發言者,尤其是李淵所屬的關隴集團,是早期隋朝的支柱,關隴集團的倒戈才是隋朝的致命一刀。楊廣被嚴重低估的政績或有,在中華行當時最為先進的科舉制度,影響後世一千多年;開運河,功在後世,弊在當時;經營西域,重開絲路,其餘至於征高句麗等,做的不太漂亮,不言也罷。當然整個隋朝對中國最大的貢獻還是統一,次為開科、和確立三省六部。望指正。


按照順序說說:
官二代楊堅把持朝政,搞定好大後方(突厥)之後,順勢南下,公元589年命楊廣為元帥(掛名)南下滅陳,590年,統一中國。看看楊堅接下來的動作:
1、確定考試(科舉)取士。
取代之前從曹丕開始執行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指的是專設一崗位為中正,中正負責選拔人才,中正舉孝廉,說你孝順、能力強,就OK,可以上朝廷做公務員了,而用科舉取士之後,把之前世族門第生之則雍容華貴的地位削弱,讓寒門子弟也有了入士的可能。魏晉南北朝時,門閥的力量非常強大,門閥世族在佔據優良的政治資源(在朝門生遍地、享有各種特權)情況下,地位非常顯赫,舉個例子,南宋劉裕的岳人去拜訪一個無任何職位的王氏貴族時,該貴族正眼不看,直接趕走,岳人感覺沒面子,找皇帝,劉裕這種刀光血影出來的人都沒辦法,還叫他息事寧人,因為他知道,沒有這些世族的支持,做皇帝就是在做夢,而楊堅也是世族官二代(父親為西魏上柱國之一)下來,清楚也知道世族對統治的利弊,開創了科舉,既可以讓寒門子弟有出頭,也制衡下朝政的貴族。當然,當時的科舉也不是人人可以去考,稍微限制了,貌似是官們子弟才可以考試(官門包括寒門朝官),直到宋朝才出現平民百姓,皆可考試改變命運的現狀。而科舉的考試也一直延續到清朝;
2、三省六部制的確立
三省六部 三省指內史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中書省指的是起草政令機構,是國家的核心機構、尚書省就是執行部門、門下省是皇帝的顧問,有監督政令的權利,三省六部終止了之前紊亂的官僚體系,集中了皇權的同時,很是時候的分攤了官僚對皇權的制衡,為專制制度保駕護航,也一直延續到各個朝代;
3、打散突厥
把突厥打成東突與西突,繼續修建了長城,利於中華兒女的融合。當然,到楊廣的時候,突厥又回來了,但楊堅及時的利用突厥的內耗分裂,確實為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4、修改律法
亂世重典,亂世結束了,最需要的就是相對和緩地執政手段,略過;
5、保護佛教
楊堅幼年由一女和尚帶大成人,據說和尚當時是佛教神仙的指示,來帶大楊堅,並說了一句:你將來是要一統天下的人,佛教將遭受打擊(周武帝滅佛),興起就靠你了。果然,楊堅在位後,首先下令修復毀廢的寺院,允許人們出家,又令每戶出錢營造經像,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由官家繕寫一切經,分別收藏在寺院及秘閣之內,從而天下風從,民間的佛經比儒家的六經多到很多倍。
6、楊堅是一個專業的皇帝
節儉、作為一個皇帝節儉非常難得;不好色、作為一個皇帝只有一個老婆,你說牛逼不;努力幹活,據說他是從天亮干到天黑,一直乾的皇帝。
說完楊堅、他的兒子來了。
楊廣、之前說到楊堅是個節儉的皇帝、他也是這麼要求他的兒子的,所以楊廣還未成為太子的時候「裝」的非常節儉,在和其妻子的共同營造一個勤儉世子形象下,楊廣終於成為了太子。需要提到的是宇文述(宇文化及的父親),在立太子之前的楊廣是在江南任揚州總管,宇文述是其下屬,幫忙打理江南的效果也非常不錯,而在立太子的時候,也是因為宇文述幫忙其在裝節儉的同時不斷資助楊廣打點朝中要員,以圖皇位,因此楊廣是非常器重宇文述的。接著,楊廣接手,楊廣手上非常有錢,府庫里串錢的繩子都斷掉了,糧倉里的糧食吃到唐朝還沒用吃完,隋朝的人口,整個唐朝都沒有隋朝這麼多戶,楊廣感覺自信心就爆棚了,那麼看看楊廣做了什麼:
1、營造東都洛陽
長安太西,東都洛陽非常有必要搞好,也為下一步鋪墊
2、隋唐大運河修建
隋唐大運河(後經元朝擴建至北京,成為京杭大運河)北連洛陽、南連揚州,這下好了,揚州是我經營,洛陽是我營建,功勞都是我楊廣的,而這條大運河貫通南北,成為南北主動脈,是非常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的河流都是東西向,南北貫通的主動脈基本走不通,這條南北動脈一修,是造福千年的好事,但是也因為營造的時候是太急,造成民生太差。
3、修建馳道
馳道是只有皇帝和一些達官貴人才可以走的道路,收費都不讓上,工程大師楊廣的又一手筆;
4、三征高句麗未果
110W大軍去,幾千人回來,有男丁的都要去參軍打仗,之前修河修路好了,偷偷懶還有可能回來,這下打仗去,9條命都不夠死的節奏,於是大家就反了。徹底地反了。
最後楊廣是被宇文化及殺死,宇文化及先立其侄子後篡位,隋朝名存實亡,直至李淵最後把立的傀儡皇帝隋恭帝逼退後,隋朝正式滅亡。值得一提的是,楊家收的是宇文家的皮,宇文家又收了楊家的皮,真是天網恢恢。。。
最後總結可以看到、其實隋朝和秦朝很相似,大一統卻又短暫的王朝,同時又是孕育下一盛世(漢唐)做準備。隋朝楊廣如果能夠真正學習楊堅的政策,休養生息,相信隋朝的天可汗會一直延續下去。而總結整個隋朝,也是放到最後來寫的就是他最偉大的一點:
停止了西晉末期紛亂無序的幾百年,重新一統中華,而且是以漢人的身份重新矗立在世界之巔,雖然經過南北朝時代,胡漢的概念逐漸模糊,但漢族一直是不斷融合的民族,在吸收少數民族的勇武和戰鬥的經驗之後,各方面更為先進的漢人又重新成為中華一統的主人,而這也應該不斷鼓勵我輩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才能真正的成為世界的民族。


上面說得很好,也比較全面。我來說一點(也是我想寫論文不敢寫的),楊堅的改革和發展史空前的(差不多也是絕後的),到楊廣初期也不錯,真正出事是在大修運河和馳道徵人太多(大大超出社會所能承受),特別是征高句麗失敗徹底傷了元氣。我感覺我們政府是不是要借鑒隋朝的經驗教訓呢?


甲騎具裝橫行的時代


沒有隋收拾戰亂攤子,重啟改革,哪有唐的大輝煌。


隋煬帝別污衊這是事實。按照陳演恪先生的理論。他的失敗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力量在過於激烈的鬥爭下產生的軍事宮廷政變的最終結果。我個人認為楊廣其實是一位比較有能力的皇帝。但是從楊堅的立國就能看出。隋朝的外戚勢力和地方貴族勢力實在是太強了。再加上楊廣的改革操之過急。這才導致了大隋王朝的土崩瓦解。


推薦閱讀:

三國里董卓為什麼那麼厲害?
中國的歷史上所謂的門閥,士族到底在當時是怎麼的一個盛況?是怎樣興起?又是怎樣衰落的?
《曹劌論戰》中魯公怎麼會讓一個鄉間村夫曹劌來打這麼關鍵的戰役?
平王東遷,宗周老百姓留給了秦國,後來秦國人被視為夷狄,曾經是文明中心宗周的遺民百姓怎麼看待這件事?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庶子都幹什麼去了?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