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為什麼一定要打高句麗。當時高句麗不過是個不聽話小國!何必徵發百萬大軍,打的國破家亡?
當時突厥,土谷渾和高句麗相比強的不是一星半點,但是打它們兩個大隋也都沒有用過百萬大軍。而且當時國家上下已經打的天怒人怨。
楊堅楊廣花了半輩子打擊關隴貴族,好不容易利用山東士族和關隴貴族本身內部矛盾將關隴貴族打擊下去。
結果高句麗打完以後又讓關隴集團抬頭,最後還讓關隴貴族中的李淵得了天下。
再說打高句麗這個戰術,雖說楊廣是御駕親征但是他身邊並不是沒有良將,再說了他本人也曾參加過隋的建國大戰並不是一點軍事也不懂的皇帝。
當時明明只要找一員良將,最多10萬人就可以滅亡高句麗。結果他在眾多的選擇中選擇了最錯誤的一種,他徵發了百萬大軍近4百萬民夫去打高句麗,這樣就算打贏了錢糧消耗想也知道必定非凡,就算這些能夠解釋但他設立招降使就真的看不懂了。
他規定不過什麼時候只要高句麗投降就可以由招降使停戰,招降使遊離于軍隊的體系,權利感覺還在主將之上。
就算後世的監軍也沒有這麼大的權利,大軍本來就在外苦戰你又設置個這麼玩意,仗還能打嗎?
就算你用好大喜功來解釋他第一次失敗。但是都輸了一次了還來第二次?這其實和次和第一次一樣,雖然大隋已經輸了一次,但是只要這次排一員大將還是10萬人也絕對可以打下高句麗了,結果他又來了一次御駕親征,又輸了。
到了第三次真的要亡國了,還打。我也真的是看不懂。網上看了好多答案感覺都不靠譜,希望大家幫我解答下,或者有資料也可以推薦我去看,謝謝了
小國?呵呵,在隋唐這兩個華夏歷史上最強悍的軍事帝國邊上,敢不聽話的,能是小國?
高句麗,或者說高氏高麗,一個扶餘人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其國民包含扶餘人、漢人、靺鞨人、新羅(三韓)人、契丹人等,領土從遼西綿延到今天的半島蓋馬高原南沿,漢江流域的百濟是它的屬國。
高句麗從東漢末年開始逐漸擴張,當年在中原橫行無忌,把皇漢小將們的精神偶像冉閔干挺的慕容鮮卑都在它手底下吃了不少的癟。到隋唐之際已經是一個四五百萬人口的大國(就像上面說的,比遼國還多,也比唐朝前期的大敵東突厥汗國更多,甚至也有可能比永徽年間已成大唐頭號勁敵的吐蕃帝國要多。)
1.高句麗的地理形勢。
高句麗三都,紇升骨城,國內(丸都),平壤。
其中紇升骨城是早期的國都,在今天遼寧桓仁縣,彼時高句麗的文明程度比較低,國內(丸都)城是高句麗從東漢末到5世紀的國都,具體位置在今天中國吉林集安北部(圖上沒有標出,具體位置在圖上通化正南的中朝邊界線北),此時的漢朝在東北亞的四郡體系仍然強而有力,中原曹魏政權軍力強盛,加上當時的遼河下游地形還沒有那麼爛,所以日常被中原打來打去,丸都城一度被曹魏拆毀。
但到南北朝時期,高句麗掀起了擴張狂潮,把那些慕容拓跋的鮮卑逐漸趕過了遼河,但是在南線,同為扶余遺種的百濟和三韓民族的新羅開始成為高句麗真正的威脅,經過長期拉鋸,新羅曾經一度佔領漢江流域,後來高句麗遷都到平壤(今平壤北),開始主攻新羅,百濟原本作為新羅的盟友,後來被新羅背信棄義佔領了漢江下游最豐饒的土地,只能在半島西南偏安,於是迅速倒向了高句麗。高句麗和百濟又重新控制了漢江流域,新羅在高句麗和百濟的圍毆之下趕忙請求隋朝干涉。
此時的高句麗領土西起遼河,東到大海,南到漢江,北接靺鞨,以遼河上游、漢江流域兩大農業區輸血,以遼西山地和半島北部的綿延群山為地理屏障,以遼東山地為統治核心區,構築綿延山城要塞,囤積重兵,居高臨下,軍事形勢非常有利。
高句麗的地理形勢與中原迥異,中原依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群山構建防線,背後是富饒的中原,外面是硬殼,裡面是軟肉。而高句麗以遼河上游、漢江流域為主要經濟來源,以居中的遼東丘陵為軍事要點,西面南面的大軍來襲,就退保遼東丘陵沿線的要塞群,保存兵力,頑強抵抗,尋機殲敵,爾後待敵人退卻,平原地區無險可守,高句麗軍隊可以居高臨下,重新控制農耕區。因此高句麗是個桃子,外面是軟肉,裡面是硬核。但是要想把軟肉吃進嘴裡,必須幹掉那個硬核。
至於那個硬核到底有多硬,我手上有一張我國境內高句麗山城的遺址分布圖,大家可以體會一蛤。
你可以看到,在遼東丘陵當中圍繞河谷和道路,密密麻麻的像麻子一樣的山城要塞,其中大的延吉山城子遺址周長7公里,小的甚至有周長几百米的堡壘,光在我國境內就有將近200個,這還只是在我國境內的,在鴨綠江對面,朝鮮北部的群山當中,這樣的要塞群還有另一半……
而這些山城都是些什麼玩意兒呢?
這座山就是丸都山城,山下的那些石頭堆是平原墓葬區,從圖上左手邊可以明顯看到平台式山丘的邊緣線,沿著邊緣線就是城牆。
走到近處大概是這個樣子:
如果你是進攻的隋唐軍將士,你就知道什麼叫一個頭兩個大。
2.遼河沼澤
在隋唐的時代,遼河水量遠比後世更加豐富,曹魏時候司馬懿征遼東公孫淵,泛舟直入遼陽,到氣候更加溫暖濕潤的隋唐,遼河下游由於泥沙淤積,又缺少有效的水利疏浚,日常泛濫成災,遼西走廊盡頭,錦州以東幾乎就是澤國,從大凌河到營口,整個遼河平原南部一片濕地,道路泥濘,唐太宗征遼時「庚午,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餘里,人馬不可通,將作大匠閻立德布土作橋,軍不留行。」
加上緯度較高,夏有暴雨,秋冬早凍,這片在今天沃野千里的土地,在當時可是堪比長江天險的地理阻隔。
從榆關出關的隋唐重兵集團通過遼河沼澤之後,要在遼東山地的西緣開始啃高句麗的山城要塞群。本來重兵集團正面硬啃要塞群就是後勤壓力最大的的軍事作業,而遼河下游多沼澤,本來對後勤就有妨礙,加上那倒霉催的極端天氣,就更糟糕了。
3.隋之再敗
事實上隋文帝就已經試過跟高句麗開打,但是運氣真的不好,水陸兩邊都遇上了極端天氣:
「十八年,起遼東之役,以諒為行軍元帥,率眾至遼水,遇疾疫,不利而還。六月,丙寅,下詔黜高麗王元官爵。漢王諒軍出臨渝關,值水潦,饋運不繼,軍中乏食,復遇疾疫。周羅喉自東萊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風,船多飄沒。秋,九月,己丑,師還,死者什八九。高麗王元亦惶懼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上於是罷兵。」
至於楊廣……具體過程不說了,丟人,傷心,隋煬帝採取錯誤的戰略,無視自然條件帶來的後勤壓力,一味地堆砌兵力,遙控掣肘,用人失當,最終導致三征高句麗的殘酷失敗,大批隋軍士兵傷亡被俘,龐大的軍事作業耗盡了大隋的民力,最終導致隋末天下板蕩,中原戰亂,四夷受益,突厥崛起,牙帳南下定襄,可汗有效法北魏太武帝入主中原之意,吐谷渾復興,而高句麗藉助戰勝隋朝的戰爭紅利更加強盛,逐漸侵奪遼西山地的土地。
4.唐帝國主義來了
李唐起於關隴,李淵父子迅速的掃平宇內,一代人傑的唐太宗在短短數年時間裡迅速的在對北對西的兩個方向上取得了驚人的軍事勝利,東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相繼倒在唐軍鐵蹄之下。
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當然不會無視近在咫尺的高句麗,
在貞觀五年,詔遣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往收瘞隋時戰亡骸骨,毀高麗所立京觀。
這一行為直接引起了高句麗的警覺:建武懼伐其國,乃築長城,東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餘里。
爾後,李世民又準備情報工作,派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考察山川風俗。陳大德利用間諜手段,考察高麗山川地理、民俗物產,並與遺墨在高麗境內的隋朝遺民交流,寫下的《奉使高麗記》成為類似《大唐西域記》的重要史料,只不過玄奘法師是被動替李世民征伐西域打工,而陳大德是國家間諜罷了。
可惜的是《奉使高麗記》原文已經散逸,否則對於研究高句麗歷史有無窮的價值。但是散軼的部分文字,散見於兩唐書、《通典》甚至是章懷太子對後漢書的注釋當中,可見當時唐朝上層對於這一著作的重視程度。
終於,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在暫時安撫了漠北薛延陀之後,再起遼東之役,其動機之一就是「為中國子弟復仇」,當然,更多的還是「但一慮之失而尤之,後誰為我計者?」以及「朕固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的深謀遠慮。
這一次,唐王朝政通人和,兵鋒正盛,將星如雲。
十八年十一月,唐軍水陸分兵伐高句麗,
南路,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將軍常何、左難當等率四萬軍隊,戰船五百艘,從萊州泛海攻遼南。
北路,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江夏王道宗為副,挾契丹、奚族、突厥等附從軍,領六萬軍隊出榆關攻遼東
次年二月,從李世民親帥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加入北方李世績的陸軍攻勢。
而對於綿延的遼澤,閻立本他老哥當時是將作大匠,通過布土作橋的方式,達到了軍不留行的目的,李世民的車駕五月庚午次遼澤,到壬申渡澤東。三天通過沼澤,維持了唐軍一天超過60里的行軍速度,也為後來的後勤奠定了堅實基礎,到丁丑,車駕渡遼水,撤橋,以堅士卒之心。
唐軍在李世民、李績、李道宗等名將率領下,先後拔掉了處於遼東山地與遼河平原交界處的蓋牟、遼東、白岩等重要城市,設置遼州、岩州和蓋州,但是卻把這些城市的人民全部遷走,就像之前說的,高句麗這個國家就像是一顆桃子,遼河流域和漢江流域富饒的農耕區是柔軟的果肉,而遼東丘陵的綿延要塞是堅硬的果核,高句麗利用遼東丘陵沿邊的要塞群控制遼河平原東部的農耕區,而徹底平毀要塞,遷走人民就是要打破這種控制。
在北部戰線清理結束之後,唐軍南北會攻安市城。
坦率說,安市城守的不錯,那個叫楊萬春的守將並沒有在中國史書中留下他的名字,但是我想如果李世民肯定很願意認識他一下,能在李世民、李績、張亮、李道宗、契苾何力、執失思力這一批名將,和當時正處在亞歐大陸武力巔峰上的唐軍面前,堅守至少5個月(四月剛開始圍遼東城,之後再攻安市城,到十月退兵),楊萬春至少值得一個名將之稱,唐太宗退兵時也贈他絹帛,只是真的很奇怪為什麼他的名字沒有留下來。
但是楊萬春也就只能做這麼多了,因為高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耨薩高惠貞率高麗、靺鞨之眾十五萬來援安市,結果被唐太宗圍點打援,一戰潰之:
延壽、惠真率十五萬六千八百人請降,簡傉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收靺鞨三千三百,盡坑之(震懾靺鞨是他們不敢再與高麗合作),餘眾放還平壤。獲馬三萬匹、牛五萬頭、明光甲萬領,他器械稱是。
此戰勝利之輝煌,就連見慣了史詩勝利的李世民都感慨:「高麗傾國而來,存亡所系,一麾而敗,天佑我也。」
5.勒緊套索
然而,再強大的軍隊,再優秀的將領也不可能抵抗自然規律,因此只能回軍退兵。應該看到,唐軍遠沒有打穿遼東丘陵要塞群,距離高麗的統治中心國內(丸都)城還遠,而且張亮名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並沒有踏上朝鮮半島的土地,而是從遼南的卑沙城北上與李世民會攻安市城。此一役只是消滅了大量的高麗軍隊,並且削弱了遼東要塞群前沿對於遼河平原的控制。
但很明顯,邪惡的唐帝國主義已經找到了如何將這個躲在山城裡,頑固堅韌的東北亞大國活活勒死的戰略。
「高麗依山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駕親征,國人不得耕種,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繼以旱災,民太半乏食。今若數遣偏師,更迭擾其疆場,使彼疲於奔命,釋耒入堡,數年之間,千里蕭條,則人心自離,鴨綠之北,可不戰而取矣。」
就像之前說的,高句麗的地理形勢像是個桃子,外面是軟肉,裡面是硬核,想要讓它滅亡,必須幹掉硬核。但是硬核自己是不能自給自足的,遼東丘陵綿延,多高山峽谷,可以放牛牧馬,但不適宜農耕,其主要的農業產區仍然在遼河上游、遼河平原東部、半島的漢江平原等地,而這些土地事實上都直接暴露在外。如果唐軍不以佔領土地為目的,轉而效法他們的老對手突厥人,以劫掠破壞為目的,這些農耕區是沒有任何防禦能力的。高句麗軍隊必須從山城中走出來下到平原地區,與唐軍會戰。
但是脫離了堅城,論打野戰,拼戰鬥力,從日本海到鹹海,從中南半島到貝加爾湖,用李世民自己吹的逼來說:
然則行軍用兵,皆億兆所見,豈虛言哉!及端拱岩廊,定策帷扆,身處九重之內,謀決萬里之外。北殄匈奴種落,有若摧枯;西滅吐谷渾、高昌,易於拾芥。包絕漠而為苑,跨流沙而為池。黃帝不服之人,唐堯不臣之域,並皆委質奉貢,歸風順軌,崇威啟化之道,此亦天下所共聞也。
實話實說,吹比吹過了,李世民一介凡人,經年勞頓,戎馬一生,身體再強壯,也最終算是英年早逝,但是唐帝國主義的鐵蹄不會因為換了馭手而停止,對高句麗的持續性打擊並沒有停止,唐高宗李治跟他爹一樣是個陰險好戰的帝國主義者,他麾下李世績、程名振、薛仁貴、蘇定方等唐軍大將,作為這一戰略的執行人一以貫之的進行著這一殘酷而邪惡的計劃。
貞觀21年:
三月,以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候將軍李海岸副之,發兵萬餘人,乘樓船自萊州汎海而入。又以太子詹事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等副之,將兵三千人,因營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兩軍皆選習水善戰者配之。
李世勣軍既渡遼,歷南蘇等數城,高麗多背城拒戰,世勣擊破其兵,焚其羅郭而還。
秋,七月,牛進達、李海岸入高麗境,凡百餘戰,無不捷。攻石城,拔之。進至積利城下,高麗兵萬餘人出戰,海岸擊破之,斬首二千級。
貞觀22年:
丙午,詔以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將軍裴行方副之,將兵三萬餘人及樓船戰艦,自萊州泛海以擊高麗。
萬徹度鴨淥,次泊灼城,拒四十里而舍。虜懼,皆棄邑居去。大酋所夫孫拒戰,萬徹擊斬之,遂圍城,破其援兵三萬,乃還。
甲子,烏胡鎮將古神感將兵浮海擊高麗,遇高麗步騎五千,戰於易山,破之。其夜,高麗萬餘人襲神感船,神感設伏,又破之而還。
6.東西兩手抓
永徽初年,阿史那賀魯反唐,唐帝國主義的戰略重心轉向西域,蘇定方老將餘威猶在,儘管用兵西域,大唐也沒有停止對高句麗的襲擾。
永徽6年:
高麗與百濟、靺鞨連兵,侵新羅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羅王春秋遣使求援。二月,乙丑,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擊高麗。夏,五月,壬午,名振等渡遼水,高麗見其兵少,開門渡貴端水逆戰。名振等奮擊,大破之,殺獲千餘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還。
(這一年,唐軍第一次征伐西突厥,程知節已經老了,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由於王文度和蘇定方的爭端,最終未竟全功,但是蘇定方也由此嶄露頭角,顯慶二年,唐廷以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率領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婆閏等再伐西突厥,結果曳咥河一戰,蘇定方以少勝多,一戰滅國,西突厥汗國土崩瓦解,賀魯授首,唐廷清理乾淨了西面,扭頭東顧。)
顯慶3年:大唐終於從滅西突厥的兵事當中抽手出來,再重新收拾高麗:
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拔之,斬首四百餘級,捕虜百餘人。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眾三萬拒之,名振以契丹逆擊,大破之,斬首二千五百級。
顯慶4年:
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等與高麗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破之。
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兇殘狡詐的唐帝國主義富有耐心的削弱著這個雄踞遼東的山地之國,南北夾攻,水陸並進,各路名將帶著各族軍隊輪番上陣,焚燒村落,破壞生產,誘敵出戰,圍點打援,一點一點的勒緊高句麗脖子上的套索。
7.揮空的絕殺之刀
顯慶5年:
唐發動滅百濟之戰,蘇定方再次挂帥滅國,高句麗最後的盟友已經瓦解,唐分百濟為五部,設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並置帶方州,駐紮重兵,漢江流域徹底被奪去,這個曾經的山地之國,東北亞強權之一,四面楚歌,只能龜縮在遼東群山冰冷的要塞中等待末日了。
是年十一月,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將兵分道擊高麗。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
龍朔元年:唐廷覺得時機已經成熟,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滅國絕殺,
春,正月,乙卯,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詣平壤、鏤方行營。戊午,以鴻臚卿蕭嗣業為扶餘道行軍總管,帥回紇等諸部兵詣平壤。
四月,庚辰,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並進。上欲自將大軍繼之;癸巳,皇后抗表諫親征高麗,詔從之。
七月,甲戌,蘇定方破高麗於浿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
但在北面,高麗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水,諸軍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眾乘冰渡水,鼓譟而進,高麗大潰,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悉降,男生僅以身免。會有詔班師,乃還。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契苾何力的北路軍剛剛突破鴨綠江防線的時候,漠北鐵勒叛亂,契苾何力轉任鐵勒道安撫大使,蕭嗣業為仙萼道行軍總管,右屯衛將軍孫仁師為副。
契苾何力和蕭嗣業班師鎮壓漠北鐵勒之亂,剩下蘇定方在平壤城下,頓兵堅城之下,加上新羅的後勤補給線路未能打通,百濟復國勢力開始鬧騰。
蘇定方未能拿下平壤。
龍朔二年:
正月甲戌,浿江道大總管任雅相薨于軍。
戊寅,左驍衛將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與高麗戰於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會大雪,解圍而還。
蘇定方離開平壤城下的時候,一定是落寞的,他征戰西域的戰友在距離他不遠的北方病逝,遼東的土地他也奮戰了將近十年,卻未能盡收全功。這位老將看不到高句麗滅亡的那一天了……
在北線,漠北鐵勒叛亂在天山腳下開展,鄭仁泰挂帥,薛仁貴「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唐軍雖然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在鄭仁泰誅殺已降使虜逃散,不撫士卒,不計資糧,遂使骸骨蔽野,唐軍孤懸漠北,後勤斷絕,捐棄甲兵,殺馬,甚至吃人,導致慘重損失。但是畢竟有大功,以功抵罪。降級敘用。
後來是契苾何力重新採取手段鎮撫漠北:「國家知汝皆脅從,赦汝之罪,罪在酋長,得之則已。其部落大喜,共執其葉護及設、特勒等二百餘人以授何力,何力數其罪而斬之,九姓遂定。」
8.意外之喜
終於折騰明白了漠北的問題,唐廷扭回頭來,高句麗,高句麗,李治這個戰爭販子在蓬萊宮裡咬牙切齒,一定要乾死你!
就在李治磨刀霍霍再搞遼東的時候,西線又出事兒了:
已經羽翼豐滿的吐蕃帝國乳虎嘯谷,幹掉了吐谷渾,吐谷渾內附,甘涼河湟告急,詔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獨孤卿雲等屯涼、鄯,左武候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為諸將節度,以定其亂。蘇定方只好守在河湟隴右,在與新崛起的吐蕃帝國的對峙中走完了最後的軍事生涯。
就在李治和唐廷都對東西兩邊的麻煩異常馬抓的時候,朝鮮半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熊津都督府的劉仁願劉仁軌哥倆(這倆人沒有親戚關係,一個是河南人,一個是陝西人,就是名字像而已……)以突襲的方式擊敗了滅國後首鼠兩端的百濟本土勢力,拔掉了真峴城,打通了新羅運糧的道路,戰局已經發生變化。
李治當機立斷:增兵!詔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以赴熊津。
再開戰端!
9.經略百濟
龍朔三年,孫仁師帶兵從山東半島渡海支援,劉仁願劉仁軌哥倆,加上孫仁師,這半島三仁組(對,是這個仁)再次出擊,決定不打太過險固的加林城,直接攻擊百濟復國勢力的老巢——周留城。三仁組採取水陸分兵的策略,孫仁師、劉仁願和新羅王金法敏走陸路,劉仁軌帶著水師,載著糧食走水路,會攻周留城。百濟軍和倭國聯軍認為如果打掉劉仁軌一路,唐軍沒有輜重,不戰自退。但是事與願違,在白江口一戰,倭國和百濟聯軍被劉仁軌一鍋燴了。白江口上煙火灼天。周留城不戰而下,百濟王僅以身免,脫身逃入高麗,百濟盡數平定。
劉仁軌還發掘了百濟人黑齒常之,後來也成為大唐的名將。
之後詔劉仁軌將兵鎮百濟,召孫仁師、劉仁願還。百濟兵火之餘,比屋彫殘,殭屍滿野,仁軌始命瘞骸骨,籍戶口,理村聚,署官長,通道塗,立橋梁,補隄堰,復陂塘,課耕桑,賑貧乏,養孤老,立唐社稷,頒正朔及廟諱,百濟大悅,闔境各安其業。然後脩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高麗。
後來劉仁軌和劉仁願之間還發生了一個關於換防的小插曲,劉仁軌上書請求唐軍換防,李治派了劉仁願來替他,但是劉仁軌自己不希望離開,劉仁願自己之前已經被朝野瘋傳有割據海東之心,有自保之意,希望嚴格執行命令,但劉仁軌為人正道直行,上書陳述利害,唐高宗深以為然,並且更加懷疑劉仁願的用心(這哥們算是倒霉催的吧……)
10.老將挂帥,高麗末日
龍朔年很快就過去了,麟德年也只有兩年,李治老闆什麼都好,就是年號換的太勤,也許是他那個女人心性的老婆喜歡新鮮?想不明白。
到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領導高麗人民抗擊唐帝國主義的政治家蓋蘇文去世了,其實這一家人的扶余姓氏是淵蓋,為了避諱唐高祖李淵,這一家子的姓氏在唐朝史書當中常被稱為泉蓋,或者就是泉。
他的兒子,就是那個曾經在鴨綠江上抵禦契苾何力的泉男生代替他老爹為莫離支,然後就在一場毫無新意的宮廷鬥爭兄弟鬩牆當中被他的兩個弟弟泉男建和泉男產擊敗,直接扭臉投了唐,派兒子泉獻誠(十有八九是後來改的名兒……)扣關投誠。
李治笑爛了臉,頭疼病都好了不少——瞌睡遞枕頭,剛騰出手來想搞你,就有把柄送上門,小的們!抄傢伙!
六月,壬寅,以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將兵救之;以獻誠為右武衛將軍,使為鄉導。又以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同討高麗。
九月,龐同善大破高麗兵,泉男生帥眾與同善合。詔以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
這個時候,唐軍已經與泉男生會師,高句麗國內已經紛亂瓦解,唐帝國主義等了幾十年的滅亡高句麗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是年十二月,李治把早就賦閑在家的英國公李績請出了山,老頭子這一年都74了,沒辦法,國家有急,老帥毅然披甲,就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節制全軍,統兵滅高麗。司列少常伯郝處俊副之。龐同善、契苾何力並為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如故;其水陸諸軍總管並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並受勣處分。
乾封二年九月,李績拔新城,使契苾何力守之。勣初度遼,謂諸將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勣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之。
龐同善、高侃尚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襲其營,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破之。侃進至金山,與高麗戰,不利,高麗乘勝逐北,仁貴引兵橫擊,大破之,斬首五萬餘級,拔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合。
郝處俊在高麗城下,未及成列,高麗奄至,軍中大駭,處俊據胡床,方食乾糒,潛簡精銳,擊敗之,將士服其膽略。
總章元年二月(是的,又換年號了……)壬午,李勣等拔高麗扶餘城。薛仁貴既破高麗於金山,乘勝將三千人將攻扶餘城,諸將以其兵少,止之。仁貴曰:「兵不在多,顧用之何如耳。」遂為前鋒以進,與高麗戰,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餘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
泉男建復遣兵五萬人救扶餘城,〔復,扶又翻。〕與李勣等遇於薛賀水,合戰,大破之,斬獲三萬餘人,進攻大行城,拔之。
癸巳,李勣拔平壤。
勣既克大行城,諸軍出他道者皆與勣會,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拒戰,勣等奮擊,大破之,追奔二百餘里,拔辱夷城,諸城遁逃及降者相繼。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軍繼之,圍平壤月餘,高麗王藏遣泉男產帥首領九十八人,持白幡詣勣降,勣以禮接之。泉男建猶閉門拒守,頻遣兵出戰,皆敗。男建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密遣人詣勣,請為內應。後五日,信誠開門,勣縱兵登城鼓譟,焚城四月,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麗悉平。
結尾.東北亞霸權落幕
高句麗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國家,且不說隋朝,唐太宗唐高宗兩代,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盛,軍事最輝煌的時代,兩位雄主手下,名將如過江之鯽,從郁督軍山到鹹海湖畔,大唐旌旗所指,多少曾經強盛一時的國家被轟然踏碎,而這樣一個國家能夠以遼東一隅之地,數百萬人口在唐朝最偉大的兩位君王手上走上這麼多來回,最終在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倒下了,其堅韌與強大也可見一斑。
隨著高句麗的倒下,大唐帝國的第一代軍人們也日暮途窮,走向了墳墓。
雖然說古來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身為將軍,戰死沙場才是歸宿。但是以唐初帝國鐵蹄的威武,這些華夏歷史上最耀眼的將星們幾乎都沒有戰死的機會。但並不是說,他們都得了善終:
蘇定方沒有看到高句麗滅亡的那一天,他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病逝於河湟前線。
李績也在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年底去世於長安。
以西突厥貴種歸化華夏,為大唐東征西戰了一輩子的契苾何力死於儀鳳二年(677年)。
以上三位算是善終。身後備極哀榮,但英國公身後居然因為徐敬業起兵之事受到武則天的報復,掘墓砍棺……老武的混賬真是……沒法說。
但是另外兩位太宗朝從征高麗的名將,李道宗和薛萬徹就沒那麼幸運了,二人捲入房遺愛謀反事件,薛萬徹是因為跋扈怨望,李道宗純粹是被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陷害,二人被殺。後來武則天復李道宗官爵,薛萬徹由於死的不冤,也就沒有再被平反。
至於在高句麗戰場上成長起來的第二代名將們,
薛仁貴,這位被唐太宗視為後起之秀的名將,高句麗滅亡後鎮守安東都護府,後來河湟戰事吃緊,轉督隴右,由於將帥不和,導致大非川之敗,後來起複,以衰老之身東平高麗新羅,北擊後突厥,在永淳二年(683年)去世。
劉仁軌,這位經略百濟,給高句麗最後抽緊了繩索的後起之秀,在高麗滅亡之後自請致仕,可能也是被老搭檔劉仁願的下場嚇到,以求自保,後來複出,出將入相,步步高升,晚年在河湟因為與李敬玄的私怨導致青海湖之敗,算是一生污點,死於垂拱二年(685年)。
隨著吐蕃帝國的強大,大唐帝國必須面對一個更大號的高句麗,遼東的綿延丘陵比起青藏高原沿邊的茫茫雪山已經不算什麼。唐與吐蕃的戰線,南達劍南巴蜀南詔,中為河湟隴右河西,西面沿著絲綢之路直到今天的阿富汗境內,綿延萬餘里,戰火連天二百餘年,即便是強如大唐也必須將戰略重心徹底西移,安東都護府逐漸變成了空殼子。
加上武則天為了自己的權柄對於忠於李唐的將相們的殘殺(殺黑齒常之,殺程務挺,殺王方翼、殺李孝逸、殺張虔勖),以及老武自己在軍事才能上的一坨狗屎,導致武周在東面(李盡忠孫萬榮起義),北面(後突厥汗國崛起),都連番吃癟。在西面,在王孝節、黑齒常之、唐休璟的勉勵經營之下,好歹是保住了安西四鎮和河湟一代的戰線。
要知道,在太宗和高宗朝,契丹這種破逼部落,連個本民族的歸化名將都捧不出來的,結果到武周時候就能搞出東硤石谷、黃獐谷的大敗,一度半個河北都鬧翻了天。
但是安東都護府還留有一些余漾:
1,高句麗的王子高德武(高仇須)時任遼東都督,在李盡忠孫萬榮起義期間以數百精銳士卒暴打了數萬契丹叛軍,前軍總管張九節也有類似的勝利,這兩位老兄用戰果生動形象的證明了當時的契丹是如何不堪一擊,而東硤石谷和黃獐谷之敗是多麼的丟人。
2,高仙芝作為高句麗遺種,與父親入唐從軍西域,所向有功,但其人的問題也在怛邏斯之戰中暴露出來,雖然怛羅斯之戰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在政治和軍事才能上,他確實被對面黑衣大食的韓信——並波悉林碾壓了。具體的過程可以參考:
顧則羽: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唐帝國的軍隊的?
高句麗人口比遼還多(遼四五百萬,高句麗五六百萬),軍隊也比遼多(高句麗正規軍12-15萬,民兵全員徵召的時候士兵和民夫一度有接近60萬人。遼也就差不多十萬正規軍),而且是農耕民族,軍隊步兵騎兵配置完善(高句麗具裝騎兵不亞中原),沒有草原游牧純騎兵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高句麗的擴張和歷朝歷代都不同,高句麗是城堡擴張法,高句麗歷代諸王的任務就是修建堡壘,利用堡壘為基地再向前擴張,擴張完再修堡壘,修完堡壘再度擴張,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清洗當地的原住民(漢人)……
高句麗用了上百年才吞掉遼東,不是因為他太垃圾,是因為他在遼東建了四百多座山城要塞,而且把漢人擠出了遼東,並且自己生育出了五六百萬高句麗人……
一個人口和軍隊比遼還多,擁有幾百座要塞堪比拜占庭帝國亞美尼亞山區防線的邊境防線,有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蒙古高原作為擴張路線的北方帝國,同時擁有和中華文化完全不同的獨立文化圈(無論是遼、金,後金,都沒有自己的文化主幹,結果都被漢化了。但高句麗不同,人家在東北種了幾百年的田,已經發展出了獨特的制度和文化,因此對於漢文化不需要完全照搬,這種獨立文化國家對於中國是最危險的。)。甚至這種國家不可能一下子消滅掉,因為不會像中原混戰那樣軍隊戰敗了城市就會陸續投降,高句麗會逐個城市抵抗,一直到死。
因此,消滅這種國家的辦法就是耗,和他拼國力,直接把他耗死,但對於王朝更迭中原來說,連出幾任狠心的君主,去拿人命耗死這個邊陲帝國似乎不太現實,在隋唐時期高句麗的崛起似乎已經不可阻擋。
無外乎,唐太宗說「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隋文帝隋煬帝的隋朝二帝、唐朝一代雄主唐太宗、天皇大帝唐高宗四位皇帝都要硬上高句麗,就是為了不給他恢復的時間,直接把他拖死。
10.24修改
這是高句麗留下的陵墓區,個人以為有點金字塔的味道。
高句麗的城市遺址遠圖(這城市就是直接修建在火山岩上的巨型要塞,自帶儲備糧,自帶泉水,有極高落差,投石機難以攻擊,步兵必須仰攻狹窄的岩間小道。)
唐軍士兵表示我有一句mmp想說不知當講否,然後表示取我大唐怪獸投石機來(時李績已率兵攻遼東城。高麗聞我有拋車,飛三百斤石於一里之外者,甚懼之。),這就是高句麗人酷愛的火山岩要塞群,就是這麼酸爽。
至於談遼和高句麗人口的,遼史地理志、營衛志對人口的記載是遼金戰爭前遼末的數據,總人口是一百零五萬戶,按照一戶五口人也就是五百三十萬人。在此之前遼突破百萬戶人口的時候是遼太宗攻擊中原的時候,其已有戶一百零九萬戶。但隨著中原征服區的喪失,這些人口很快就丟光了。因此,遼的大部分時期人口是不到五百萬的,也就四百多萬。相比之下,高句麗滅亡前,是176城69萬戶。而現在發現的考古城市遺址是三百多個(兩倍還多)……就算擠掉水分,加上靺鞨等被征服民族的人數,有個百萬戶是沒太大問題的。
至於大家喜歡說的高句麗野戰能力不行……高句麗興起於隋唐之前,很不幸沒有接觸到隋唐時期興起的騎兵夾槍衝鋒等新的軍事技術,也沒有接受唐朝初期的步兵大隊制度、李靖兵法代表的規範化營壘制度等中古軍事革命,野戰被按在地上打是很正常的(同時期其他被唐朝技術碾壓的蠻族更慘,唐軍已經可以自稱「今中華強盛,徒兵一千可敵夷狄數萬,夷雖眾,有何懼哉!」,高句麗已經算能打的了)。
這兩個問題不服不辯,短時間內,本人要忙論文去也,暫時沒有精力進行大段回復,如有紕漏,請拿史料在樓下指出,本人於若干日後(暫不定)統一回復或修改。
估計題主以為那個高句麗是現在的高句麗···
那時候的高句麗大概相當於佔據了東北平原的日本
像是遼國金國這些後來學習儒家已經變成綿羊的國家來說
高句麗這種已經開始農耕,有自己的制度,有自己的治國理念
那發展起來就是成長期的遼、金、後金
所以不管是隋唐都要打
因為他們知道,現在不打
過幾代儒家大興,自己國家變成綿羊了,這高句麗就是心腹大患
····················
千年後,我大清入關··········
23333,這個純屬抖機靈,大家不要當真
其實就是,當時高句麗很強大,有威脅
不給子孫留後患也!
1.高句麗所轄地區本就屬於中原王朝。《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商朝大臣箕子帶領商超的移民遺老東渡朝鮮建國,在政治上臣服於周王室,周武王因此封箕子為「朝鮮候」。
秦末天下大亂,燕人衛滿東渡鴨綠江,滅掉了箕子朝鮮,建立自己的國家,史稱「衛氏朝鮮」,定都平壤。
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因時任朝鮮統治者衛右渠阻撓鄰近部族向漢朝上書言事,再加之衛右渠出兵殺害遼東東部都尉涉何,於是出兵滅掉了衛氏朝鮮,設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個郡,實行與中原王朝同樣的管理模式。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面又設立了帶方郡。直到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朝鮮才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漸漸落入高句麗人的手中。
高句麗原本是活躍在東北長白山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趁五胡亂華之際南下侵吞了朝鮮半島的北部以及遼東半島的不少領土,由於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相互征伐,自顧不暇,沒有餘力管理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問題就被一再擱置。
直到隋文帝楊堅結束南北朝割據局面,統一全中國,朝鮮的回歸問題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隋朝民族問題專家裴矩就曾提議:「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今其使者朝於突厥,親見啟民,合國從化,必懼皇靈之遠暢,慮後伏之先亡。脅令入朝,當可致也。」
2.隋朝與高句麗爭奪東亞霸權,高句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中原的文化,文明程度較高,周邊的民族(北邊的靺鞨,西邊的契丹、奚、室韋)受到其威脅,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百濟也受到其打壓,高句麗同一朝鮮半島,割據遼東的野心不斷膨脹。
隨著隋王朝的崛起,高句麗於是停止了對隋朝的進貢,開始積極備戰。隋文帝時期,隋朝受突厥的牽制,無法打擊高句麗,隋煬帝時期,突厥已經臣服於隋,為遠征創造了條件。
3.高句麗私下與東突厥勾結,隋煬帝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北巡時期,隋朝扶植的啟民可汗向他通報了高句麗使者在突厥活動的消息,讓隋朝感受到了來自東西兩個方向——突厥和高句麗的威脅。
在第一次遠征高句麗時,隋煬帝過於狂妄自大、輕敵,體現在戰前就公布了隋朝的用兵計劃:進攻路線、部隊番號、兵力等。軍中甚至攜帶大量的禮樂、儀仗隊、女眷。在攻擊平壤的戰事中,隋煬帝甚至令宇文愷建造觀風行殿,企圖以帝王威儀降服高句麗,還下令高句麗一旦有投降的表現,諸軍應立即停止進攻,結果高句麗利用這一點反覆投降,使戰爭曠日持久。
其次,軍隊呈一字長蛇陣緩慢推進(日遣一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一字長蛇陣排列,造成軍隊首尾不能相顧,所謂的百萬大軍,實際上戰鬥力非常有限。
再次,隋煬帝規定諸軍不得妄動貪功,一切軍事行動必須提前奏報,經隋煬帝本人批准方可行動,導致軍隊的應變能力大大降低。
遼東雨季始終是高句麗難以攻克的重要原因,雨季道路泥濘,不利於給養運送。文帝時期就曾發兵征討過一次高句麗,結果就因為雨季來臨作戰不利,鎩羽而歸。
第二次征討高句麗時,隋煬帝部分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糾正了自己的過失,但問題在於隋朝剛剛經歷南北朝的亂世,應該著力發展經濟,與民生息,第二次征高句麗與第一次僅僅相隔半年,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負擔,第二次遠征眼看即將勝利之際,負責為隋朝遠征軍督運糧草的禮部尚書楊玄感在河南黎陽起兵造反,黎陽距離東都洛陽距離近,且將士家屬全都在東都。隋煬帝萬不得已,命令部隊輕裝撤退,結果導致大批的糧草、輜重、武器裝備全部丟失在朝鮮。
第三次遠征時是大業十四年(614),此時隋末的農民起義已經席捲全國,但隋煬帝一意孤行,堅持東征,但大兵壓境之際,高句麗國王高元主動請降,原因在於隋朝兩次東征,也讓高句麗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以隋朝開皇年間之國富民強,兩次東征,結果造成天下大亂,何況高句麗。迫於國內局勢壓力,隋煬帝接受了高句麗的請降。
滑稽的是,隋煬帝回師後已經是冬天,不久元旦佳節,隋煬帝命高元入朝覲見,高元依然拒絕朝覲,當初東征便是因為高句麗不朝覲,三次東征後高句麗雖然請降但依然不朝覲,可見隋煬帝三次東征,勞民傷財,動搖國本,但實際上並無收效。
最後,以隋末首先揭竿而起的山東人王簿的《無向遼東浪死歌》作為收尾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高句麗,不是一個小國 ,除了朝鮮半島,他還佔據了半個遼東,你可以理解為入關前的滿清。
高句麗是個農業牧業很發達的封建帝國。
別把高句麗和現在的戰五渣朝鮮比,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隋唐兩朝,先後三個皇帝跟他死磕,大大小小打了不知道多少仗,隋煬帝三次親征,亡國了,唐太宗也親征,又失敗了,高宗接著打,差點也去親征(然而被媳婦攔下了),最後高宗劍走偏鋒,先收拾掉百濟,然後水陸並進南北夾擊,趁著高句麗內亂,才拿下來。
注意,第一,是趁著內亂,第二,是水陸並進南北夾擊,第三,是在之前無數場大戰已經嚴重消耗了高句麗實力的情況下。
你可以去查查最終唐滅高句麗之戰出動了多少人——五十萬(當然是包括大量後勤民夫的),並且李績,蘇定方,薛仁貴,一干猛將集體出動,滅宿敵突厥都沒有這麼大陣勢。
當初我在某個答案里提到高句麗其實要比突厥強大,被一堆人群嘲,弄得我鬱悶不已。
這次看來,明白人還是有不少的。
突厥雖然也曾煊赫一時,但終究只是一個部落聯盟,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國家。他的武力強大其實只是外強中乾,甚至一場較大的乾旱就能對它形成致命的傷害。
而高句麗位於朝鮮半島和東北北部地區。人口眾多,土地肥沃,是一個和隋唐一樣有著先進體制的大帝國,並且有著地緣優勢。從來就不是什麼「小國」。
這個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極大威脅。隋煬帝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想要先發制人,以攻為守,執著的攻打這個國家。楊廣這人雖然好大喜功,戰略眼光卻是不錯的。
後來的唐太宗唐高宗同樣是不想看到高句麗做大,對自己形成致命威脅,才想要先發制人的。
李二這句話點出了核心:十九年二月,帝自洛陽次定州,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次安市。於是高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傉薩高惠真引兵及靺鞨眾十五萬來援。——拉出十五萬人給你搞對抗你覺得會是一個小國嗎?
自古以來,對天朝上國威脅最大的是周邊蠻夷。
但準確的說,不是未開化的真蠻夷,而是處於剛剛開化狀態的半蠻夷。
他們有了有效的組織方法,生產技術,但是還保留著武力至上的蠻族本色,突然爆發出來的力量足以撼動中央王朝。
中原向來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裂與戰亂會讓一些人才外流,如果被周邊的半蠻夷吸收,則更加危險。
因此,歷朝歷代立國之後,必然會對一些半蠻夷下死手。
打的過,國家平安,打不過,等著倒霉。
如秦漢打匈奴,隋唐連續與突厥,高句麗,吐谷渾,吐蕃作戰,宋與遼作戰,遼壓制金,金壓制蒙古,明前期多次征蒙古,清打準噶爾,共和國打越南。
推薦一本書方俞先生的《爭霸東北亞》
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統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於出征前夕病逝。
隋朝的開國之君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更是採取積極的對外進攻戰略,擊敗了契丹、土谷渾等周邊勢力,國力盛極一時。
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這裡將高句麗政權所佔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 這時的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句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句麗人佔據遼東大部,高句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句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
高句麗與隋的關係逐漸進入戰爭狀態。 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 ,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遼東地區。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係,繼北朝之後,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由於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直至高句麗滅亡。歷時83年。
因高句麗多次小規模襲擊隋北部邊疆。對此隋高祖很不滿並致書平原王高湯,"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後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後,隋高祖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並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後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嬰陽王聯合粟末靺鞨先發制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強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
楊廣為一征高句麗做準備,徵發全國兵、民數百萬。據說全軍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全國應徵的士卒全部到達涿郡,甚是浩蕩。
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餘里,聲勢浩大,史雲「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隋煬帝竟然動用了此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113萬大軍,這樣大規模的出兵,除了嚴重地加重了後勤的負擔之外,在軍事上可謂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最多也就是佔了一個軍事史上出征軍隊人數的NO.1而已。縱觀中國歷史,舉凡如此大規模的出兵,往往是慘敗而歸,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苻堅征東晉時號稱投鞭斷流的97萬大軍。所以,人太多往往是沒有好處的,除非你有韓信領兵「多多益善」的本事。
由於指揮不當,將疲士憊,糧食不足。而且敵人還是一個強勁的對手。高句麗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打打退退,退退打打,邊打邊退,邊退邊打,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這種打法,就算不累死,不繞死,到冬天不凍死才怪。
高句麗的打法就像當年俄國、蘇聯對付拿破崙、希特勒的那一套,再勇猛的鐵騎、裝甲軍也經不起嚴寒的考驗。
高句麗以引誘隋軍,致使隋軍疲於奔命,將士疲憊已極,軍中糧盡,無堅不摧的平壤城上的高句麗軍死守城池,見無可破敵,遂被迫還師。
煬帝楊廣的第一次征高句麗是以以慘敗告終。
羅琨,張永山兩位先生的《中國軍事通史第九卷隋代軍事卷》總結了這場戰爭幾乎是必然失敗的原因——
「隋煬帝楊廣進伐高句麗,置國情民意於不顧,傾注全力接連發動大規模戰爭,給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危害。事實上,由於在戰爭準備與實施的過程中,「徵稅百端,人不堪命」,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
進伐高句麗的戰爭,雖是在經過長期較為充分籌劃和準備的基礎上發動的,但由於楊廣戰爭指導的不力,而造成隋軍實戰的失利。綜觀三次進攻作戰的全過程,可以明顯看出,楊廣在戰爭指導上的重大事物,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龐大的水陸兵力與後勤供應難以確保。
第二,戰略打擊方向選擇得不正確,戰役戰鬥上缺乏出奇制勝的指揮藝術。
第三,隋軍行軍緩慢和消耗過重,水陸兩軍缺乏密切協同。
第四,隋煬帝楊廣統軍御將過死,嚴重壓抑諸將組織指揮才能的充分發揮。煬帝過多干涉軍令,使得將士們很被動,貽誤軍機。隋煬帝在戰爭指導上的重大失誤,是導致隋軍失敗的直接原因。」
君不見,多少人的生命葬送在遼東。
若干年後,這樣的事情又將會發生一次又一次,當然這是後話。
御駕親征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征高句麗,613年四月,隋煬帝親統六十萬右路軍開到遼東城。然而由於國內楊玄感反叛,不得不班師回朝。
614年二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也實在是吃不消了,沒戰幾乎是以1:n跟隋軍打。高句麗國王嬰陽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高句麗多次抵禦,隋軍損失慘重。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征戰,大大的消耗的隋朝的國力,激起了階級矛盾。
漫長的國境線是由一位位壯士的鮮血書寫的,用壯士的軀體作為鋪墊的。君不見,遼河、鴨綠江的白山黑土下曾掩埋了多少將士的白骨屍體?
我不知。
君不見,「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尤以是山東、河北以及部分黃河中原地區遭到的破壞極為嚴重,加上水旱災荒,賦稅嚴重。隋末大起義的序幕將首先在這裡拉開。
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隋煬帝楊廣三征高句麗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幾年的征戰使隋朝數十萬士兵將領戰死,還有大量的民夫死亡,巨額物資損失,過度征斂破壞了隋朝的經濟再由於廣徵民夫,浩費巨大,又加上修運河等龐大的工程,造成大量的壯丁死亡,嚴重耽誤了農事,以致出現「男丁不足,役使婦人」的可怕局面。引起國人對煬帝的強烈不滿。
我很喜歡方俞先生的《爭霸東北亞》一書給了隋煬帝一個相當悲情的歷史評價:「中國是用一個朝代滅亡的代價,讓高句麗失去了成為東北亞霸主的最好機會。」
你說十萬人就能覆滅高句麗是不可能的,隋伐陳都動用了五十萬人,為什麼要這麼多,因為這不是兩漢軍閥間的混戰,而是國與國的兼并,和秦統一的難度幾乎是一樣的,自永嘉之亂後,南北對立快三百年了,文化已經大不一樣,不動用這麼多軍隊根本建立不起有效的軍管,事實上就算是這麼多軍隊,陳地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抗,幾乎遍地烽煙。你再看看東北的高句麗,分裂出去的時間更長,西漢末建立政權到隋唐都六百年了,民族都不一樣,你指望十萬人去征服佔領?對付這種政權就是要持續放血,一棒子打不死的。
1、隋帝登基日短,急於做出成果,雖有長遠見識卻急功近利,不惜民力修建運河和東征就是明證。
2、試圖通過戰爭消耗打壓世家大族的實力,維護自身統治。
3、隋朝與高句麗爭奪東亞霸權,維護周邊穩定。
高句麗不是現在棒子!高句麗不是現在棒子!高句麗不是現在棒子!重要的問題說三遍
嚴格來說 中國歷史上的鄰國都是小國 挨揍誰也沒跑的了
如果把隋唐比作孫悟空那高句麗就是六耳獼猴,不打是不可能的
不只隋朝打過高句麗,大唐李世民也攻過……
高句麗當時並不弱。別忘了,大清起來的時候才多少人。高句麗人是大清的多少倍?
卧榻之側,豈容鼾睡
提出這種問題,八成是看歷史的時候手邊沒有地圖,以今天的半島對應到當時的高句麗,所以。。。。。。史地不分家
隋朝哪來的百萬大軍,這是把民夫的數目都計算進去的結果。
參考漢武帝漠北之戰,實際作戰部隊為10萬騎兵,但準備物資供應和後勤保障的「步兵」大約有四五十萬。
隋朝滅陳的戰爭,在長江黃金航道上的調兵,也才動員了50萬「兵力」。要是那個時代穿過遼西走廊攻打高句麗的戰爭,能動員100萬「兵力」,那楊廣可稱萬古一帝,空前絕後。
因為高句麗是與北魏次第崛起的鮮卑系統國家,與慕容燕、拓跋魏、兩晉、南朝有著較深較廣泛的互視與交流,相當於元魏、北齊乃至周、隋的影子存在,而且東周、秦漢時期的歷史殘留處處可見,認為是漢人割據政權那是有點扯,作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比蒙古高原乃至內遷的游牧部落漢化程度可能真的要深很多。因此,一旦擺平突厥,無論是楊堅父子、還是李世民父子第一要務就是把這個影子帝國扼殺在搖籃中,但僅此而已,實際上是高估了高句麗。鴨綠江對岸的半島勢力二千年來從未染指中原帝統,可參照1000年後的明末變局。題主有點危言聳聽,高句麗比大和民族差的不是運氣,而是距離(一片大海),所以他從來就是作為一個附屬國存在的,不可能像日本那樣海闊天空,在進入熱兵器時代後最終在東亞大陸玩上一把。
1 : 高句麗在隋唐時處於鼎盛時期,疆域相當廣大,佔據今天東北的許多地區,是一個強大的鄰國,而其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並不好,拒絕臣服並多次入境掠奪,對隋唐統一的中央帝國構成實際威脅。
2 :2朝鮮半島在漢代是中國領土,漢武帝曾在此設立四個郡實行統治。隨著漢末亂世,華夏文明的影響力降低,喪失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地位。但是在文化上,文人仍然認為朝鮮半島是華夏領土,在隋唐經濟實現大一統的情況下,自然而然興起了恢復漢代統治疆域的思潮。
3:雄才偉略的君主多好大喜功,無論秦皇漢武還是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都是如此,無非是是否懂得權衡國內經濟狀況。
所以,在隋唐之時,只要國內政治經濟條件允許,總要征伐高句麗。推薦閱讀:
※同樣是被少數民族攻擊而被迫遷到南方,為什麼宋朝叫南宋和北宋,而晉朝卻像漢朝一樣叫做東晉和西晉?
※東晉南朝歷次荊揚之爭,為何有時下游能反壓上游 ?
※西漢滅亡,新朝天下大亂,農民起義,光武帝建立東漢這段歷史為什麼不是很出名?
※東晉政權如此孱弱,為什麼還能存在一個多世紀?
※古代的食物真的比現代的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