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經濟學技巧可以用於日常購物?

比如理性的消費方法?


今年回國期間,我陪我媽去過一趟超市,買一些零食還有國外管制的消炎藥。那是一間當地的賣場,門臉熙攘,嘈雜混亂。
然而走進去沒幾步,我就立刻察覺到了這件超市的獨特氣場,
「有高手。」我凝目開始觀察。

這店出入分門,右進左出。人群中大多數人慣用右手,這樣的分布結構便於人們從貨架上拿東西。
入口處的裝修色調偏冷而悅目,會減慢人的步幅。 一旦大多數顧客下意識的開始緩步,走太快就會顯得格格不入。
平均身高的水平視距擺著高利潤的商品,這是零售業的基本常識。可是在兒童水平視距上擺上零食和甜品,讓我不禁暗贊了一句好身手。

每一個超市都是一個獵場,你可能是獵手,也可能是獵物。你是否認為是你自己在作出購物的決定?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發展到了今天,我們早就認識到了「理性人假設」的天真。消費者在購物的時候從來都不是理性的,商家們明白這一點,而且不斷在利用顧客的不理性。

我在買東西的時候總是問自己三個問題,讓自己計算。

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何這樣賣」。只有當你知道商家在如何影響你的判斷,你才能排除這些干擾,做出有利自己的選擇。我們繼續用超市當例子。

超市的生活常用商品往往在店內最深處。雞蛋,牛奶之類的產品能吸引你逛完整間店。舒緩的音樂和明亮的裝修可以延長顧客的逗留時間,這往往就意味著更高的銷售額。所以做生意的朋友,請別在店裡放"新年好「或者其他快節奏的音樂。

大型超市的地磚從來不是統一的。在高利潤的幾排貨架區,地磚會有讓人感覺「高級」的材質和花紋。如果還有行家指點,這裡的地磚會略有不平,這樣當顧客推車經過時,會下意識的減慢速度。

店家的心機還遠不止於此。高手會在商品價簽上刪掉「元」「¥」等符號和字眼,一個單純的數字價格會減少商品和錢的邏輯關聯。根據TIME雜誌上的統計,使用「$"符號價簽的Campbell』s罐頭湯,每103個顧客才會有一個購買,而改用純數字的價簽,每14個客人就有一個購買。

當你看到「限時搶購」 「每人限賣三個」之類的標誌時,是不是覺得並不會影響你的決定?然而你嘴上說著不要,但是身體還是很誠實的躁動,點解?這是由於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天性,對被限制供應的物品,特別是對有限食物的儲藏是會帶來生理快感的。「限時搶購」會刺激你體內的多巴胺分泌,再聰明的人也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激素。

我們知道,對超市來說更高的利潤,對顧客來說就是不太划算的支出。因此每次我逛超市,都會利用超市的設計,在邊邊角角的貨架找性價比,在推車時保持速度均衡,永遠不碰在收銀台排隊時手邊的那幾樣商品,那是全超市利潤最高的存在。
如果你很難把經濟學的邏輯和對手的心機隨時放在心上,最好的辦法是去之前列一張購物單。

我問自己的第二個問題是「本身的價值是什麼?」這是個很好理解的理論,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支付的不光是東西本身的生產成本,還有包括廣告,人工,地租等等在內的價格。所以我每次回國去藥店買葯,都會要求藥店店員幫我推薦,然後把他們推薦的品牌全部排除。原因很簡單,藥品的回扣是公開的秘密,店員推薦給我的葯一定是他們收回扣最多的葯。如果同樣的價格,一種葯多支付了回扣給店員,那它的質量一定會比較差,不然就無利可圖。同樣的道理,那些流量很大銷量很廣的快消品,比如可口可樂和(此處承接廣告),每一個產品中的附加成本就很低,買起來比較划算。我無法知道每樣貨物的生產成本,但是我大概可以猜出它的附加成本,而附加成本過高的商品往往不太划算。

為什麼我在上面接廣告之前要加上可口可樂?這就是在利用各位讀者大老爺們的「錨定心理」。這也是跟我的第三個問題相關,即「對我的效益是什麼」。不客氣的說,大多數人在消費時並不清楚貨物本身的價值。當年珍珠王薩爾瓦多開發出黑珍珠的時候,並沒有多少顧客,因為沒人知道它值多少錢。於是他們把黑珍珠放在第五大道耀眼的櫥窗里,在所有提及它的廣告里放上鑽石和紅寶石。自然,黑珍珠從此新晉成為名貴的珠寶。最常使用「錨定」手法的商家應該是家居行和電器行。很少有人真的知道一件家電的成本,但是如果把冰箱A和一個功能相似但是貴百分之三十的冰箱B放在一起,人們自然會想要買冰箱A來佔便宜。

你不可能了解每一個你要買的東西,但是你可以了解你自己。在購物時建立自己的效益體系會讓你受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個能持之以恆帶給你快樂/幸福的貨物,以它的價格為標杆來衡量其他消費是否值得。比如,你最喜歡吃街角的四川火鍋,每次去吃要花200塊,你覺得價格合理並且心滿意足。那麼,每當你無法決定是否要買新東西的時候,就可以把它換算成火鍋。一台PS4不再是2000塊,而變成了10頓火鍋,你不需要真的知道PS4的成本,但是你知道10頓火鍋是至高榮耀,可能就會冷靜下來不要買PS4了。這種購物理念不一定能幫助你買到客觀上最物美價廉的商品,但是一定是給你個體帶來極高效益的商品。同理,在追你的女神的時候你想送她一個殺很大的包包,然而這個包可能價值50頓火鍋,而你認為女神帶給你的快樂大約只有30頓火鍋,那麼,港真,你真的會。。。。孤獨終生。

提到女神和包包,順便來講講奢侈品。奢侈品的定義有很多種,但是我覺得它的本質是穩定的提供高質量商品的品牌,這個特徵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要知道,商品的價格和品質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一件普通的襯衫賣100塊,一件用料稍好的襯衫200塊,一件用料,設計和針腳都很好的高級襯衫賣1000塊。可是第二件襯衫並沒有普通的兩倍好,高級襯衫更沒有普通的十倍好。如果你很有錢,當然支付一千塊買高級襯衫,雖然200塊的襯衫里可能也有不錯的,但是那需要你花時間去挑選。007整個衣櫃都是tom ford,又挺又貴,但是其實有些冷門牌子也能穿出接近的效果,可你總不能指望他能空出一個下午不裝逼不把妹不殺人的去逛商場吧?然而奢侈品的高價格是一種高品質的保證,不代表低價格就買不到高品質的商品。所以我不支持很閑的人買奢侈品,因為他有精力在替代品中選到品質接近而價格大幅降低的相似商品。更不要提,我們上文提及的附加成本。奢侈品牌的租金,櫃員和廣告費用高昂,你在購買時,必然要承擔這部分對你無益的開支。當然,如果我家敗家老娘們買了開心,我就覺得應該買買買,劃不划算又如何?難道我還打得過她?正所謂見大利而不趨,聞禍端而不備,淺薄於爭守之事,而務以仁義自飾者,可亡也。這也正是我想說的最重要的技巧,你買的開心,就是值。

總之,我們永遠無法在購物時了解每一個商品的市場價值,完全理性的購物是不存在的。既然我們無法從的貨物角度選擇,那麼,我們可以站在賣方的立場破解心理暗示,然後以生產者的立場衡量廣義成本,最後回歸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做出購買決定。

Reference:

Martin Lindstrom. "What Your Supermarket Knows About You", The New York Times, Oct. 21, 2011.


用知乎大半年了,這是第二十個答案,感謝朋友們一直以來的關注。我看到有人說,在知乎上面免費答題是在浪費所學。但是這些我通過讀書,談話和思考總結出來的知識,本來只有我一個人在使用,放到知乎上以後,就有幾千幾萬個人在受益。你告訴我,我到底是在浪費這些知識,還是在讓它們變得更有價值?

目前我在知乎的回答,只需著明出處和作者,且非商業推廣用途,可隨意轉載。商業用途請按稿費標準捐給希望工程,私信發送收據給我,即可獲得授權。


作為一個電商狗,講真,從你點開app的那一刻起,剁手已成定局。


搜索——我在引導和檢測你的購物行為


當你點擊進入app,醒目的搜索框就在眼前,裡面寫著一個辭彙。這個辭彙從哪裡來?從茫茫多的用戶搜索數據中來。我們觀察數據,發現某個詞搜索量突然變高,那說明有更多人想買這個寶貝。那我們就把這個詞直接展示出來,所有人都能看到,讓你們省去搜索這個0.01秒的環節,讓下單花錢更方便。

冬季的羽絨服、秋褲、保溫杯,夏季的,我們有搜索熱詞庫,保證你們一年四季點進app,都能隨時看到想買的東西,天啦擼,用戶體驗不要太好。

我們還會更根據用戶搜索行為,提前預判用戶想買什麼,用戶搜索的電動牙刷,可能會想要洗牙器,所以,用戶看到一個電動牙刷的專題,不久後,會看到一個沖牙器的專題。你搜索了羽絨服,你要保暖,給你羽絨服,然後告訴你,保暖不行,羽絨服顯胖啊!然後給你一件顯瘦保暖的呢子大衣。呢子大衣,得搭配好看的圍巾,再買條圍巾吧,圍巾都買了,當然要買手套、帽子、UGG,買完了經典款,告訴你,最近流行這些。流行款買多了,告訴你,經典款實用耐穿,讓你繼續買。

這一門運營之道,實在是高。

我們的折扣價,永遠要用阿拉伯數字,不用中文大寫。是7折,不是七折。因為我們做過測試,用戶對數字的價錢和折扣更敏感,點擊率會增加哦。

限時、特賣、團購——要經常讓你剁手啊朋友

一個寶貝很貴怎麼辦?我們幫你量化、做減法,營造一種很划算的氛圍。dior香水800一瓶,看著挺貴的。量化,一瓶能噴一年,一天只要3塊錢,一個不加蛋的煎餅果子,是不是感覺便宜很多。

很便宜的寶貝怎麼賣?打包做套裝啊,單件賣10元,一打12件只要99,打包做成套裝賣給你們,一次買更多,所以你說,囤貨黨是哪來的?

怎麼防止競對在大促前搶佔你的用戶?提前鎖定用戶,推出預售,大促前你先付部分定金,定金購買力在大促時翻2倍,但是不買,定金不退喲。用戶交完寶貝的定金,再去別家app購買的可能性就變小了,競對要哭了。


分享——我要霸佔你的朋友圈

我們判斷,人以群分,當你是我們的目標用戶時,你身邊的好朋友,也會是我們的目標用戶。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讓你去拉你的朋友成為我們的用戶。

基礎版分享:買完東西,送你紅包,分享給好友。不買東西,送你紅包,分享給好友。隨時隨地,彈出紅包,分享給好友。

升級版分享:分享商品給好友,好友買了,你能得優惠券。怎麼樣,是不是更有動力去分享給好友了。

用錢,去引導你,把你的好友拉過來購物。通過這個玩法,我們產生了好多變種,什麼1分錢購買、3人成團立減20、2人購買1人免單、閨蜜購買你得返現,去分享吧,少女們。讓我們的紅包,在你的朋友圈亂飛。


數據說話——讓你越買越多的玄機

電商界有幾個神一樣的辭彙,讓所有產品和運營時刻為其顫抖。他們是:日活(單日獨立活躍用戶數)、客單價(每一個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大促(618、11.11,12.12)。留存。購買轉化。提袋率、新客轉化、復購率就略過不說了。

  • 用優惠券提高客單價,讓你買更多(然而你並不需要的東西)。

如果網站的客單價在200左右,我們就做滿299減50,滿399減100,用滿減優惠券,來提高客單價。女人為了湊單,啥事兒都幹得出來,什麼東西都會產生購買慾。客單價提高了,銷售額也就提高了。

當你領取滿減優惠券,買完東西,進入購物車頁面,準備結算,發現還差幾塊錢,此時你會看見購物車上有一個湊單專場(這也是我們精心準備的),裡面全是單價20左右,每個人都需要的生活標品,你選擇一個差不多加入購物車,發現達到滿減標準,開心的結賬等快遞,覺得自己賺到了。而我們,運用運營手段,保證你順利的花掉優惠券,提高了app的客單價。

  • 既然都來了,就買點兒唄。

每一個新用戶進來,第一眼看到的永遠是新人禮。滿減優惠券、直減優惠券統統送給你。為什麼?

有數據分析,當用戶首次網購,留下了自己的收貨地址、電話,他第二次購物的概率會增加很多。購買3-5次,就會形成購物習慣,然後慢慢變成老顧客。此時,為了讓你形成第一次購買,我們就用錢來刺激你。有優惠劵耶,買東西變便宜了,還是直減,好划算。你買完東西填寫了收貨信息,接下來就好辦了。根據你的購買/瀏覽記錄,給你推薦商品,大促發簡訊提醒你來花錢。再用簽到得錢/得積分來刺激你常來看看,幫助你培養每天打開我們app的良好習慣,成為了我們的老顧客。我們的日活上去了,新客轉化上去了,萬歲。


為什麼大型促銷在年末啊,因為冬季用戶購物,客單價高於其他季節。羽絨服厚外套都是大件,比夏天的T恤襯衫貴多了。銷售額有保障啊。

為什麼大型促銷在月中啊,因為此時你剛好發完工資,手頭還有閑錢可以買買買啊。月底你沒錢不能買,銷售額會變低啊。我們就喜歡讓你月中買完,月底吃土啊。

沒錢買了怎麼辦啊?我們還有分期付款、打白條、你只需要每個月付少量的錢,就能立即買到這個寶貝,超前消費,很划算啊快來買,沒錢也能買。

大促想要賣更多怎麼辦?提前7天app開始倒計時啊,提醒你大促快來了。大促上線了,立即在會場、寶貝頁面掛出結束倒計時,購物車也在提醒你,半小時內不付款,購物車將被清空,製造緊迫感,讓你在大促的時候買買買啊,還有最後1小時,不買就吃虧。事實證明,這招真的管用哦。


製造購物氛圍——讓你的購物不寂寞

女人天性愛熱鬧,而且扎堆買,會買得更多。三五成群好閨蜜一起逛商場,互相鼓勵,一不小心就買多。

而電商無法解決的,是實體購物給用戶帶來的場景感。熙攘的人群、友好的銷售、激勵你買東西的閨蜜。電商的購物,有些孤獨,雖然可以和好閨蜜在微信互相拋鏈接,但還是少一些人氣。

商品詳情頁設置彈幕,時不時彈出『xxx剛購買了該寶貝』,激勵你,遠在身邊的某個人,和你一樣,剛剛買了這個東西。促銷會場頁,滾動播放:用戶xxx剛購買了某個寶貝,用戶xxx領取了優惠券、用戶xxx花掉了1024元。

我們想方設法在讓你感受人氣,你不是孤獨的,有很多人和你一樣,此刻正在買買買,趕緊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買。同時,我們會把分享按鈕做得醒目,讓你第一眼可以找到分享入口,立即微信分享給閨蜜一起買。


所以你說,當你知道了這些,你真的會因為經濟學原理,而少買東西嗎?


強烈推薦一本書《牛奶可樂經濟學》

當初作為一個法學院文科生修了一個工商管理的二專,天天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時候我是超級崩潰的。老師估計看我們這群二專的學生接受能力確實有限,所以推薦了這本書給我們。
從此以後,感覺自己不再算個經濟學白痴了-_-#

下面是這本書第一本第一章的標題。是不是光看標題就非常吸引人!反正從此以後西方經濟學課不再無聊(專業課的同學請不要鄙視我)

產品設計中的經濟學

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賣?


·為什麼打開冰箱時,冷藏櫃會亮,冷凍櫃卻不會亮?

·為什麼筆記本電腦能在任何國家的供電標準下運作,其他大部分電器卻不能?

·為什麼 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門上要安鎖?

·鋁製易拉罐的生產成本本來可以更低,可為什麼人們不那麼做?

·為什麼自動販賣機賣報紙的時候,允許顧客付一份錢拿若干份報,賣飲料的時候卻不是這樣?」

·為什麼有些車的加油孔在司機一側,有些車卻在副駕駛一側?

·為什麼受哈頓所有的計程車都是黃色橋車,而伊薩卡的計程車大多數是色彩各異的小貨車?

·為什麼硬幣上的人像都是側面像,紙幣上的人像卻是正面像?」

·為什麼 DVD 和 CD 的尺寸一樣大,但 DVD 包裝盒卻比 CD 包裝盒要大得多?

·為什麼女裝的扣子在左邊,男裝的扣子卻總在右邊?

為什麼不同的產品有著不同的形狀呢?

贈送給看到最後的人一個書中的故事。

你想在隔壁的校內雜貨店買一個鬧鐘,價位 20 美元。有個朋友告訴你,同樣的鬧鐘在城裡的凱馬特超市只賣 10 美元。你會進城買這個 10 美元的鬧鐘嗎?還是直接在隔壁的雜貨店買?不管你到哪裡買,如果鬧鐘出了故障,都由製造商保修。大多數人都選了去凱馬特超市買鬧鐘。再看看下一個問題.
你想在隔壁的校內雜貨店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價值 2510 美元。同樣的電腦,在城裡的凱馬特超市賣 2500 美元。不管你在哪兒買.出了問題都要退回原廠保修。你會在哪兒買這台電腦呢?大多數人會在學學校買。這就是成本效益的問題。
想聽後續分解,請自行看書,並且手動右上角點贊。感激你對我付出的時間的回應。


----------------12月5日更新---------------
真開心,首贊過百,感謝大家的支持。
感覺大家都蠻喜歡看書的,再給大家推薦一本《天生購物狂,西方購物簡史》。
當時我看了上面那本書後,接著看的這本書,不是張柏芝演的那個電影......不是理論性的書籍........
非常通俗易懂,也趣味橫生。

··············2015年12月19日··············
··············只看到收藏數量增加·······
··············點贊數卻不變··········

··············2016年1月4日··············

推薦了兩本書,點贊都破600了。民女惶恐,承蒙各位厚愛。
看到有人評論叫我再推薦幾本書。以上這兩本是我初學時看的,適合業餘人士,外加符合這個題目,所以推薦在此。如果還有人想深入了解的話。
曼昆,經濟學原理,推薦微觀經濟學分冊,更貼切易懂。當然,宏觀分冊也棒棒噠(^ω^)

還有就是每本書里總是會提到很多其他的書,你發散著找到自己喜歡的很容易。

再次謝大家厚愛o(^_^)o

·················2016年1月12日············· ·················最後一次更新··············

點贊破3k時,收藏為4877,我還在想會不會拉開2k的差距ヾ(@⌒ー⌒@)ノ

我二專為工商管理,只學習了一部分淺顯的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類知識。請不要邀請我回答經濟法類的問題,也不要問我推薦更多經濟學類理論性書籍。我怕誤人子弟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找書方式
1.讀了一本書,覺得很對口味。就去看此作者的另外一些書,可適當翻看此作者的老師的書和此作者喜歡的作者的書。
2.讀了好多本書,裡面都引用或提到另外一本書,並且給出了一些適當的解釋或引用的那句話引起了你的注意好奇興趣,就去瞧瞧那本書。
3.我平時會適當先用豆瓣下一個專門看書評的app. 「讀書」(據說只有蘋果才有,不知道安卓出了沒)。看看書評,形成大概框架和問題意識。裡面有成千上萬的書評供你了解此書是否為你所愛。
不要懶,總去找人推薦,別人習慣的喜歡的看書方向不一定是你習慣的喜歡的。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

下面是業餘時間:
今天一定是個好日子,我有三位朋友生日。@鏡子 乖寶寶,生日快樂。

也祝各位看書愉快!

全篇完

致謝


這不算技巧,但真的很有用


電商買手文案+經濟學碩士來回答。


1.一件物品的價值在於可替代性高低,而非材質、製作工藝、勞動時長等。


生產產品的邏輯是,這種物品能賣多少錢,再根據預估售價倒推成本,看搭配哪些原料、工藝、營銷費用等能收益最大化。


學過經濟學,就不會本末倒置的相信銷售人員的話,老闆跟小姨子跑了我們跳樓甩賣。


從剛需出發,消費者需要的,應該是好材料好做工的產品。一個產品貴,是它附屬了某些稀缺資源。而這種稀缺資源可能並不是你需要的,比如全球品牌溢價,「純手工」說法,名人代言或同款等等。

(這玩意,品牌溢價和營銷費用遠遠超過原材料幾千倍。我本科學化工的,同學在做香水。)


所以便宜不一定沒好貨,畢竟相對來說,好材料好做工並不稀缺,這就是為啥我國南方代工廠能生產全世界的衣服鞋。很多代工廠尾貨都很棒。

2.這個產品是剛需嗎?需求曲線受價格、數量影響,所有所謂「剛需品」都能找到替代品。


作為傳媒工作者,我知道80%+的商品人都是不需要的,是我們在創造需求。


文宣會抓某種情感訴求,通過自圓其說的邏輯,將它外化成產品構成儀式感,告訴你不買這個你會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男女朋友更對不起自己。


舉個栗子,很多人買一年款效率手冊。這類產品抓每個人都有想變好的心理訴求,手冊提供儀式感。

這類商品會滿足你「我在上進、我在想變好」的幻覺。但其實,大部分人都用不完,堅持不下去。很多人不關注是否有效,而更在乎心理滿足感,即大多數人無法理智判斷問題,會被心理感受左右。


而能堅持記錄全年行為並規劃時間的人,你的意志力足夠強,不需要這類儀式也足以成功。


再說替代品,替代品挑選原則是,它是否降低了實現門檻。


意志力轉化成行動力的百分比,和門檻成指數負相關。門檻高一點,你很可能就完全不做了。


比如一個本子很重,你出門又沒帶包,很可能你今天就不記錄了。但如果手機里有時間管理軟體,等車的2分鐘時間,你就記錄好了全天的行為。

效率手冊替代品實在太多,蘋果的一系列效率軟體都很好用,如果非要用紙質的,素白本子其實更會滿足你的需求,用過效率手冊的人會懂,那些被硬框出的表格非常雞肋,你根本用不上。


好的廣告,都在抓人性弱點的心理訴求。清醒的分辨出產品是如何通過心理訴求導向產品,他們不是必然關係,斷開這條邏輯鏈,你會更清楚自己的弱點,也能更理智的消費。


3.消費前先調研大數據,不要在信息不對稱時,靠衝動做決策。


好的廣告很知道調動情懷的重要性。製造情懷,以便讓你在衝動時忘記搜集大數據做對比,直接買單。情懷是稀缺的,但如果把商品做全品類對比,你很可能就不買了。


舉個栗子。故宮出了個抄經本,並告訴你,過年了,物質豐裕年代如何表達對父母的愛,趕緊現在起抄經祈福,年底送給爸媽,還有故宮故事,心意滿滿。

按住,千萬不要被這種說法感動。首先,確定你是否有這種需求,還是文宣人員創造的需求,你確實需要過年給父母送心意嗎?是的。但你只有這一種心意實現方式嗎?當然不。


之後,在百度上搜,橫向對比同品類和仿品的在全渠道的價格和介紹。


再根據需求做縱向搜集,滿足」孝敬父母「又顯心意的產品有哪些。或許你最後會發現,西冷印社的方印也非常的棒,讀庫的大開本圖書更適合。

總結:刪掉廣告文案里所有形容詞,把剩下的文字分別百度淘寶京東,橫向比較貨品;再回歸需求做縱向分析,你真的有這個需求嗎?這個需求一定要這個商品來滿足嗎?或許你會有更理智的決策。


吃飽了飯再去超市!

強調:越飽越好,越油越好

效果:1.不怎麼想買零食
2.吃太多沒力氣,不愛走動,也不想提很多東西回家


來分享一個行為經濟學上關於購物消費的tip:

研究表明,當你有一筆閑錢糾結要如何快樂地買買買一番時,選擇為那些「做」的事情消費,會比選擇為那些用來「擁有」的東西花錢讓你更快樂。

研究者Van Boven和Gilovich曾做過一個調查,想知道人們對於物質消費(material purchase)和體驗消費(experiential purchase)的看法和感受。顧名思義,所謂物質消費就是用錢買實在的、能夠長期使用的物品,小到衣服口紅包包手機,大到汽車房產。當然,後者可能不在「日常購物」的討論範圍內。而體驗消費呢,則指的是旅行度假,聚會活動,課程這種不存在一個實體的、「轉瞬即逝」的體驗

研究者們發現,當志願者在被要求回想最近一次的超過100美元的物質消費和體驗消費時,體驗消費給他們帶來了更多幸福感。並且,即使消費一段時間後再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志願者們也依然認為把錢花在體驗上是更有智慧的投資

(上圖可以看出,在收入水平很低時,兩種消費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並無差別。原因不難猜想——在我們的收入僅夠溫飽時,我們是無暇去顧及物質與體驗的差別的。但隨著收入水平逐漸上升,體驗消費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就愈發顯著。

好啦,如果以上大段文字讓你有些頭疼的話,一句簡單易懂的總結送給你:當你下次在出去旅行看看世界和入手一個長草已久的包/鞋/電腦/遊戲裝備時,請選擇前者——花錢去體驗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長遠的幸福感。


除此之外,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介紹過日常購物上為了避免超支,行為經濟學上的一些小技巧:

1. 設立一個單獨的「零售療法」資金賬戶

你可以專門申請一個額度較低的信用卡或者開立一個借記卡並在裡面放上一定金額的存款,數額取決於你個人的收入以及其中可以用以購物的金額。Bailey(2013)認為,這個單獨的賬戶,能夠幫助人們有效地控制預算,避免在使用「零售療法」時,超出自己所能負擔的範圍。

2. 在購物時使用清單

在購物之前,為自己準備一個購物清單,在每購買到一樣東西時,就在列表上打鉤(就像任務列表一樣)。這不僅能夠時刻反覆提醒自己,「哪些是我現在需要的」,還能夠讓人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與滿足感(Bailey, 2013)。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更理智地買買買,也希望你花出的每一筆錢,都能為你帶來更多、更久的幸福感:)以及,如果你有關於體驗消費和物質消費的見解與感受,歡迎留言一起交流分享~

以上。


Reference:

Bailey, E. (2013). Retail therapy: Pros andCons of using shopping to relieve stress. Health Central.

Van Boven, L., Gilovich, T. (2003).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6), 1193.

相關文章 買買買真的也是一種心理療愈?| 研究:購物是一些人對抗死亡焦慮的方法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為什麼沒人提《別做正常的傻瓜》這本書,我覺得裡面很多技巧很切題,也很實用。

1.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經濟決策都會受心理賬戶的影響

應當避免 人為地設置心理賬戶,把不同用 途或不同來源的錢割裂開來。

在人們的心裡,會把辛苦賺來的錢、靠運氣贏來的錢和意外獲得的 錢,放入不同的心理賬戶中。

錢是沒有記憶的,不應該將同樣的錢人為的打上不同的記號,而要對不同源不同時間和不同大小的收入一視同仁。

不應該在有了意外之財的時候大手大腳,也不必對自己的辛苦錢看得太緊。


2,交易效用。

正常的傻瓜通常在交易中會受到無關參考值的影響,過多考慮參考價格和商品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

交易效用的存在很好地解釋了促銷對消費的刺激,難怪現在走進任何一家商場,幾乎都可以看到各式各類的促銷廣告。

理性的決策者應該不受表面合算交易或無關參考價的迷惑,而真正考慮物品實際的效用。將物品對你的實際效用和你要為該物品付出的成本進行比較權衡,以此作為是否購買該物品的決策標準。

大多數人通常更加關注優惠的比例而不是優惠的絕對值。

3.沉沒成本誤區(Sunk Cost Fallacy):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如果發現是一項錯誤的投資,就應該立刻懸崖勒馬,儘早回頭,切不可因為顧及沉沒成本,錯上加錯

割肉有時並不是一件壞事,要看是什麼肉。好肉不要割,爛肉要早早割。一個好的投資者是一個沒有記憶的投資者。

4.適應性,指的是人們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的反應逐漸減淡的現象。

不要讓以為擁有之後就很快樂的東西佔據頭腦


你應該意識到自己對物質性的東西的適應性,多花點錢在和精神相關的東西上。


5,邊際效用遞減與前景理論。

所謂邊際效用,是指人在消費最後一個單位物品時所得到的效用。 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指隨著消費的增加,消費者從每個單位產品消 費中得到的滿足程度是不斷減少的

期望效用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為:EU = U(X1) xP1 + U(X2) xP2+ U(X3) x P3……
(其中EU代表期望效用,U(X)是選項X的效用函數,U(Xi)表示選項X的 第i種情況的效用值,Pi代表第種情況發生的概率。)

前景理論
1. 在得到的時候,正常的傻瓜和理性決策者一樣,都是風險規避的。
2. 在失去的時候,理性的決策者是風險規避的,而正常的傻瓜卻是風險喜好的。
3.理性的決策者對得失的判斷不受參照點的影響,而正常的傻瓜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
4.正常的傻瓜通常是損失規避的。

6,沒有賺到的錢也是一筆損失(機會成本)

事實上,我們日常生 活中有絕大部分損失並不是來源於直接損失,而是由於忽視未得收益而 帶來的損失。

7.討價時自己先開價。

  • 爭取先開價。
  • 開價越極端越好。
  • 在開價前先提醒對方所開 之價是荒唐的。

即拋錨效應。


8,切勿在小的地方斤斤計較,卻對於大的事件麻木不仁。
一個水壺25元,另一家店賣20,你可能回去另一家店;一台電視機9900,另一家店9800,你可能懶得去另一家店了。

但後者比前者多節約了整整95元。


我推薦看一看日本金融界超人氣MBA野口真人的這本《學會花錢》,筆者用故事的方式講述了日常必備的金融學、行為經濟學和統計學的知識。

比如

想買房,如何知道房價在什麼價位適合買賣?


想創業,如何預估未來的風險和收益?


想投資股票,如何判斷一家公司的股票該買進還是該賣出?


小到一杯咖啡,大到一處房產,從生活到工作,該買什麼,不該買什麼?怎樣才叫明智,怎樣才會不吃虧?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關心和在意的問題,關乎金錢,關乎投入,關乎收益。

而作為金融小白的你只要掌握5個關鍵點,便可讓你在生活中無論交易或投資,都不用再猶豫不決。

哪5點,野口真人《學會花錢》這本書里做了詳細的闡述這裡簡單分享下:

Ⅰ 現金流量

在金融的世界裡,「將來產生的金錢」被稱為「現金流量」,它指的並不是存在於當下的現金,而是為了表現資金進進出出時的動態,使用了「流」這個字


某想投資能帶來多少貨幣價值,是基於其將來產生的現金流量的數額。


舉一例,你打算報名英語培訓課程,正在猶豫選擇哪一家。A培訓學校的課程是一對一教學,商務英語課程學費為5000元。B校是集體教學,日常會話課程學費是3000元。


這個時候就要考慮A、B兩所學校將會為此人帶來怎樣的現金流量,這個現金流量就是它們各自的價值。將未來現金流量的價值和5000元或3000元的價格進行比較,當價值高於價格時就購買,即決定到該校上課。


選擇投資還是消費,是個人的自由。但是,當我們花一筆錢時,還是嘗試考慮一下選擇哪一個比較好。筆者認為,特別是在我們投資時,必須設想將來現金流量會怎樣變化。

Ⅱ 不確定性

金融理論中提到的「風險」,指的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含義是「不確定預想的事件是否會發生」,而並不是「危險的事情、不喜歡的事情會發生的可能性」


假設你所在的公司,計劃明天舉行一場盛大的室外音樂會,為此已經投人了很多資金。如果明天下雨,音樂會就要延期,那時必須向演出的藝人們支付高達2萬元的賠償金。


如果確定明天下雨,那麼明天必須支付2萬元賠償金的概率接近100%,則不確定性(風險)為零。如果運氣很好,明天下雨的概率是0%,那麼支付賠償金的概率自然也就是零。「支付賠償金」和「不必支付賠償金」,二者就像是硬幣的正反面。因此,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降雨概率50%」時的風險是最高的。


那麼,怎樣來減少這種不確定性,降低風險呢?筆者提出兩點建議:


資產組合,指分散投資多種資產來規避風險的行為,也有一種說法叫做「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期權交易,這是規避風險的最強手段,期權是指針對某種標的資產,在事先規定好的未來某一特定的日期或某一段時間內,按照一定的比率或價格(執行比率、執行價格)交易的權利。期權交易一般用於股票、外匯、債券等各種金融交易中。

Ⅲ 時間價值

物品、項目、服務的價值,取決於它們能創造出多少現金流量。雖然這個理論在金融界已經確立下來,但在現實世界中並不能就這樣直接使用。因為,投資時,最終還是要由人來做出判斷。


既然涉及人,價值計算公式就會受到影響,有時候,還會存在一些歪曲價值的因素。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時間。與計算機或電子錶不同,人門感受到的時間長度會因為各種原因發生變化。時間長短和人們感受之間的關係原本就很複雜,並不是僅靠一定的折現率就可以調整的。


比如,六年的工資總額相同,但是支付方法有三種:


·最初工資較低,之後漸漸上漲


·六年間工資不變


·最初工資較高,之後漸漸下降


如果按照金融理論來考量,對於員工來說,最初工資較高之後漸漸下降的支付方法是最合理的。但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調查對象選擇了逐漸上漲的方式。其中的原因還在於,以現在的工資為起點來看,將來工資下調,人們會感覺遭受了損失。也就是說,中間夾雜了和效用相關的判斷。因此單純利用基於折現率的公式來測定效用,還是太過簡單了。


個人在判斷投資還是消費時,除了注意要把握貨幣價值,還要考慮自己對金錢的效用(滿足程度)。因此我們必須要注意,效用和時間也有很大的關係。

Ⅳ 概率錯覺

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根據合理的判斷來購物。談到消費,我們有時並不會考慮效用,經常因衝動而買下一些並不迫切需要的商品。


投資也是,由於我們無法對不確定性進行判斷,有時候也會造成投資失敗。年齡、環境不同,人們對時間的感覺也會有很大不同。即使對同一個人來說,時間的長短也會因情境不同而不同,從而引起現金流量效用的複雜變化。


而且,在你的錢包中還時常會有迷惑你判斷的「歪曲硬幣」。一般來說,扔一枚硬幣,正反面向上的概率應該是各為50%。「歪曲硬幣」只有正面朝上。這枚硬幣讓你產生一種錯覺:「拋一枚硬幣一定是正面朝上」或者「目前為止一直是正面朝上,下一次應該是背面朝上了吧」。而這,就是我們日常判斷里所產生的概率錯覺。


無疑,概率錯覺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人的大腦雖然可以推導出合理的概率,但最終還是會相信自己的直覺,落入別人的圈套。而使用了錯誤的概率,結果就會錯誤判斷商品或服務的價值。


因此,消費要理性,投資需謹慎。


Ⅴ 回報收益

作為投資對象的商品、服務、項目、企業的價值,可以利用現金流量計算出來。如果將來的收益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風險),它的價值就是未來現金流量的總和。這個觀點是金融理論的根基。


而實際上,現金流量伴隨著不確定性。將反映風險的折現率(利率)和時間相乘,商品的價值扣除這個乘積之後,與沒有風險的現金流量總和進行比較,扣除乘積後的現金流量的總和要小很多。


反映風險的折現率,在投資家看來,就是收益率(期望報酬率),他們根據折現率來進行金錢投資。筆者在這裡想要再次強調,折現率就是收益率(投資報酬率)


我們生活中必定伴隨著風險,而風險是決定我們回報收益的根本因素。要想有較高的回報收益,就要學會規避風險,而規避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資產組合和期權交易。


雖然風險和危險不同,可還是有許多人討厭風險,那麼在投資時就需要認真判斷風險和回報。在兩個收益相同的投資方案中,風險較低的方案是最好的選擇。而且,根據風險和收益的平衡性來考慮,有時候,比起高風險、高收入的投資,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更佳


看完這些,有沒有給你的日常消費帶來一些幫助呢?也許野口真人的《學會花錢》不會幫助你省下多少錢,但是可以讓你不花冤枉錢。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真切感受到的。


生活中處處都是經濟學,沒有技巧,只有技術,無論任何時候,請記住下面這句話:
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掉了,也是鐵餅,那會砸死人的。


那我就把我之前寫的關於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搬運過來吧,大家可以先點贊哦*^_^*

問題1:
開一個盈利性自習室的可行性如何?

答案:


想要開自習室的同學們,一定要來看我這個答案,能讓你們少走很多彎路,至少也能不掉到坑裡。
看了很多答案,大家都對這個小小的自習室充滿了情懷,希望在嘈雜的城市裡能有一個這樣安靜學習的地方,看書、寫詩、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遠方。
大家在內心深處都有這樣的需求,於是有人想為這種需求形成供給,開個自習室自然就成為了一種有情懷的創業行為。
我是希望在我們的社會中,能有很多這樣的自習室的,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看書,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見識。
然而,既然是創業,那就一定是商業行為,在情懷滿滿向前行的同時,還要進行商業利弊的考量。
很多人都為答主提供了開設自習室的方案,我也看了一些,有些方案的確不錯,但是更多人沒能進行本質的分析,那麼,我今天就從財務金融角度,來為題主提供一些見解吧。
開這樣的自習室,首要考慮的因素是什麼?
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房租,房租成本佔據了大頭,直接決定你能否開的下去。
開自習室,自然不能離城區太遠,大家不願意來回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去上兩個小時的自習,那樣還不如在家學習划算,而且還不用花錢。
所以,你不能租那些郊區便宜的房子,你得租市區的房子,三線城市的話,租100平米的房子,月租金得在3000元以上吧。
房子租好之後,你還要進行簡單裝修,布置桌椅檯燈,這些都是固定成本,在前期,這就是一筆很大的投入。
10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就跟你家一樣大,你可以大致估算一下,在保證空間寬敞舒適的情況下,能擺放多少張桌子?
我家的房子以前租給別人開過網吧,大概三十台電腦,你要保證空間寬敞的話,你最多只能擺放二十張桌子。
每個月租金是3000元,那麼每天的租金就是100元,每張桌子的佔地成本就是100元/20張=5元/張。
這筆錢,無論每天來上自習的人有多少,你都是要支出的,也就是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越高,風險越大。
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如果你是路邊賣麻辣串的,那麼你的固定成本很低,固定成本只有你的餐車,可變動成本就是你的食材、煤氣,做這樣的生意,風險很低,因為即使你不做了,你投入的固定成本只有餐車,餐車本身並沒有多少錢,我認識的好幾個賣路邊攤的,月收入都在3萬以上,真是令我嘆為觀止。
如果你是跑長途貨運的,那麼你的固定成本很高,買一輛貨車要幾十萬,可變動成本就是你每月的修車費用,固定成本佔據了大頭,風險很高,如果你不跑車了,那麼你的車就要折價賣出去,貨車的折價率是很驚人的,可能你買車後凈賺的錢,還沒有貨車折價多。
開自習室,固定成本佔據了大頭,你必須積極管理,才能確保能維持收支平衡,然後才能賺錢。
相信很多人都是看了日本電影《墊底辣妹》後,開始對這種自習室產生了情愫:

在日本,這樣的補習室很普遍,越是重視教育的國家,越是肯為教育付出金錢,這些年,我國在子女補習上面,家長的付出也是越來越多。
注意,我上面說的是補習室,而不是自習室,「補習」在「自習」的基礎上是有附加價值的。
自習室只是提供了一個場所,讓大家能夠在這裡自習。
而補習室不僅是提供了一個場所,還有老師在這裡,為學生提供輔導。
這裡我再引入一個貨幣基金的概念,貨幣基金這個金融產品,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誕生的,當時美國處在經濟衰退時期,同時伴隨著通貨膨脹,居民在銀行的存款利率跑不過通貨膨脹率,就跟我國前幾年的情況一樣,但是銀行提供了一種大額定期存款,這種存款利率要大於居民在銀行的普通存款利率,但由於起存金額過高,沒有幾個人能投資這種存款,於是有人想了一個辦法,他先是借錢投資了這種大額存款,比如這個存款最低起存額是十萬美元,然後他把這個大額存款分成了一百份,那麼每人就是一千美元,然後賣給了一百人,這樣,大家還是存一千美元,卻能享受到存款十萬美元的利率,這就是貨幣基金。
開一個自習室,本質上就是貨幣基金的體現。
由於大家對自習場所有需求,但是沒有人願意為了自習專門再去租一個房子,於是,就有人想到了租一個大房子,然後劃分成不同的隔間,再把每個隔間租給那些需要的人,這樣,大家就能花較少的錢實現在自習室學習的願望。
大額存單是低流動性、高穩定性的,做成貨幣基金後,享受同樣的收益,但卻能增加一個性能,那就是高流動性,餘額寶就是這樣做的,所以你在餘額寶里存錢,能跑過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還能有活期存款的高流動性。
自己租一個房子,是低流動性的,此外你還要承擔很多風險,但是有人把這個房子租下來,然後劃分隔間出租給你,你就獲得了很大的流動性,如果你不想自習了,可以較少的成本退出,同時你還能規避很多風險,所以自習室在市場上是有需求的。
你開自習室的行為,就類似發行一個貨幣基金,然而,管理貨幣基金的利潤率是比較低的,是靠量取勝的,你看餘額寶管理了幾千億的貨幣基金,它的凈利潤才是多少,你如果只是開一個自習室,那麼最多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如果條件所限,只能用一百平米的場地,那應該怎麼做呢?
你應該提高附加價值,就像《墊底辣妹》里的那個補習班一樣,那個補習班只有一個校長和一個老師,校長是管後勤服務的,老師是輔導和管理學生的。
開補習班的行為,其實就類似於股票型基金。
股票型基金,通常規模不用太大,很多私募基金的總額度也就幾億元,基金經理通過積極管理,進行股票配置,申購費率通常在1.5%以上,但是收益率會有波動,行情好的時候特別好,行情差的時候特別差,如果以大盤表現作為基準,好的基金經理至少是能跑贏大盤的。
大家看以下對照關係:
由於你募集資金有限——場地有限
做成貨幣基金進行管理利潤太低——開成純粹的自習室利潤太低
所以要改做股票型基金獲得高利潤——所以要轉變成補習室實現高利潤
基金表現好了申購的人多——學生補習效果好了來的人多
基金表現差了申購的人少——學生補習效果差了來的人少
基金表現的好壞就是風險——學生補習效果的好壞就是風險

在場地小的情況下,做成純粹的自習室是很難盈利的,大多數這樣做的人都是處於勉強維持盈虧平衡的狀態。
但是在同樣的場地下, 做成補習室是比較容易盈利的,很多家教代課、小飯桌的出現,就是補習室的盈利模式。
所以你能看到,在城市裡,各種培訓班家教開的風生水起,卻很少見到純粹的自習室開張,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因為對同樣100平米空間的利用率,開補習室明顯要比開自習室的盈利空間大,情懷固然重要,但是商業要以利益為重,如果都不能實現盈利,那麼這種商業模式就很難持續下去。
那麼,怎樣的條件適合開自習室呢?
前面其實已經提到過,要有足夠大的空間,擺放足夠多的桌子。
如果你租了一個運動場,用來做這項有情懷的事業,那麼你是有可能成功的。
那麼我再問一個問題。
當我們突然獲得幾十億美元的巨量資金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不可能把這筆錢全都存在銀行,也不可能全都買成股票,也不可能全都買成基金和保險,我們要進行資產配置。
把一部分的資金存在銀行,保證穩定性和流動性;把一部分的資金買成股票,讓這塊風險資產實現比較高的收益;把一部分的資金買成基金,確保投資基本跑贏大盤;還要把一部分資金買成保險,以解決後顧之憂。
放在這個運動場里,你應該怎麼配置場地空間呢?
你應該至少劃分成三塊,分別是小學區域,中學區域,成人區域。
小學區域主要提供補習服務。
中學區域提供補習和自習服務。
成人區域主要提供自習服務。
其中前兩塊區域是營收的重點板塊,成人區域能保證盈利即可。
當你有足夠多的顧客,那麼賺取附加價值的空間也大了起來,你可以再開一個超市,為他們提供各種食品飲料,你還可以幫他們叫外賣,由於一次訂餐量比較大,你可以和飯館約定每餐便宜一元錢,這一元錢就是你凈賺的。
當然,超市和午餐區都是在專門的場所的,不能影響他們的自習和補習體驗。
說到這裡,觀點已經很明確:
在三線城市,開一個面積不大的自習室,是很難盈利的,你很可能栽倒自習室創業的坑裡。
如果你是想做成補習室,那麼盈利是很可觀的,我上高三的時候在校外租房子,房東就是一位補課老師,他專門空出一套房子用於做補習室,有很多小學生和初中生去他那裡補習。
那麼,他能教什麼課呢?
他什麼課都能教,語文數學外語,地理歷史政治,物理化學生物,就連體育都能教。
我問他能賺多少錢,他告訴我,他一個月賺的是我們老師一年賺的錢,那時我們老師一個月賺3000塊錢。
都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的補習室越辦越好,估計資產早已上千萬了吧。
題主的目標,肯定不是開成這樣的補習室,那麼,我勸題主,不要輕易嘗試去開自習室。
創業的坑很多,且行且珍惜。

問題2:
為什麼低端餐飲大多提供免費紙巾,而高端餐飲反而不提供呢?

答案:

我覺得,應該是低端和高端餐飲提供免費紙巾,中端餐飲不提供。
低端餐飲是靠薄利多銷來吸引顧客,每一人次的利潤不高,但是量衝上去了,利潤就會很高,你家周圍的那些小吃店,就是這種營銷方式,單個炒菜可能就10塊錢,但是吃的人很多,所以紙巾會免費,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是量的積累。
高端餐飲是靠高利少銷環境好來吸引顧客,去吃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價格要比外面高一些,那些大酒店的餐飲就是這種營銷方式,那裡的飯菜和外面做的差不多,但明顯要比外面貴,因為那裡環境好,這些成本都已經包含在飯菜里,相比而言,幾塊錢的紙巾根本不算什麼,完全可以免費。
雖然都是紙巾免費,但是免費的機理是不一樣的:
低端餐飲是為了薄利多銷,用提高銷售量的方法提高利潤。
高端餐飲是為了高利少銷,用提高銷售價的方法提高利潤。
總收入=銷售價X銷售量
銷售價和銷售量,這兩項構成收入的核心要素,在保證其中一項不降的情況下,提高其中一項就能增加總收入。
但對於中端餐飲來說,它沒有低端餐飲提高銷售量的優勢,也沒有高端餐飲提高銷售價的優勢,提升總收入很困難,所以他們得通過減少成本,來獲得更高的利潤。
利潤=總收入—總成本
中端餐飲無法通過自身優勢提高總收入,所以只能從總成本入手,紙巾也是一項成本,提供有價紙巾也就降低了總成本,所以利潤會上升。
其實這裡面還涉及到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這個市場是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關於需求彈性,大家可以看我這篇回答的內容:
土豆豐收後價格下降,農民收入減少,那麼他們為什麼不銷毀部分土豆,從而降低土豆產量,保證自己的收入?
企業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利潤最大化,明確這個方向,我們就能比較明晰地分析其中的經濟學問題了。

問題3:
為什麼中秋節臨近月餅價格下降而情人節臨近玫瑰漲價呢?

答案:

月餅和玫瑰花的價格變動,不能以簡單的供需關係來一概而論,因為他們實質上不是同一類商品。
月餅在中秋節之前,會有比較高的價格,通常會遠高於成本價,而在中秋節之後,月餅價格會急劇下跌,最終回歸到成本價附近。
玫瑰花在情人節之前,會維持在一個均衡價格,在情人節當天,價格會很高,情人節之後,又會回歸到均衡價格。
我們從金融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賣家賣月餅的行為, 其實相當於這種情況;
賣家先是買原材料加工成月餅,然後又以月餅為標的物,獲得對月餅的看漲期權,行權日是中秋節。
如果沒有中秋節,賣家買原材料加工成月餅,就跟街上的蛋糕店一樣,是進行生產銷售的工作,月餅和其他糕點並無不同,價格會一直維持在均衡價格附近。
但由於有中秋節,月餅就會被賦予新的價值,中國人會買月餅進行饋贈,也會自己食用,月餅代表了一種美好的節日祝福,而這一切都是有價值的,所以在中秋節之前,月餅的價格要遠遠高於同類糕點的價格。
賣家持有月餅,也持有對月餅的看漲期權,他能賺取的不只有均衡利潤,還有月餅在中秋節前上漲的那部分利潤,多賺的那部分就是期權的內在價值。
到了中秋節當天,月餅會回歸到它本來的價格,也就是會降價,因為此時期權就要到期,期權的時間價值趨近於0,期權的價值也趨近於零。

期權價值=內在價值+時間價值
期權離到期時間越長,時間價值越高,在到期日當天,時間價值為零,到期日之後,期權作廢,無價值。

中秋節過後,月餅已經沒有節日所賦予它的附加價值,它和其他的糕點一樣,只是一種普通的商品,受供需關係影響,由於月餅相對於其他糕點,並沒有顯著的效益優勢,所以商家通常不會再生產月餅。

而對於玫瑰花來說,就是簡單的供需關係了,雖然在情人節當天,玫瑰花也被賦予了特殊意義,但在情人節之後,玫瑰花也有特殊意義,玫瑰花代表愛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代表愛情,所以即使情人節當天玫瑰花賣不出去,在其他的三百六十四天的時間裡,依然可以進行銷售。
只是在情人節當天,情侶為了表達愛情的美好,會在這一天消費更多的玫瑰花,需求增大,價格自然會上漲,平時每個月只買一枝玫瑰花,這一天可能會買九枝,所以商家能在這一天通過提價的方式,賺取更多的利潤。

這兩種商品,一個內嵌了期權,一個只是普通商品,就是這樣。

問題4:
土豆豐收後價格下降,農民收入減少,那麼他們為什麼不銷毀部分土豆,從而降低土豆產量,保證自己的收入?

答案:

題主做了很多假設,那麼我今天就從經濟學層面為題主解答這些疑惑吧。
首先,我得說,題主的前提假設還是很全面的,經濟學的研究,一定要有全面的前提假設,假設不同,甚至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我們所熟知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講的其實都是對的,但為什麼結論完全相反?就是因為前提假設不一樣。
題主的疑問是。農民通過控制土豆的產量能否控制土豆售價。通過對土豆產量減產,使土豆價格上漲,實現收益最大化。
首先,我把結論先亮出來:
對土豆產量減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土豆價格回到原先的均衡價格;但是繼續減產,甚至會小於減產前的收益。
題主假設,這個地區的土豆完全由這些農民生產,並且交通不便,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市場壁壘,外部的土豆並不會對這個區域內的土豆價格產生很大影響。
於是,農民們就開始思考,能否通過銷毀部分土豆,降低土豆產量,從而提高土豆的價格。
我們的問題是:
這群種植土豆的農民,能否一致銷毀自己所種的土豆,從而達到產量的共同降低。
這個銷毀是按照比例進行的,比如大家商量好,各自銷毀自己50%的土豆。
張三家種了5噸土豆,那就銷毀2.5噸。
李四家種了4噸土豆,那就銷毀2噸。
王五家種了3噸土豆,銷毀1.5噸。
趙六家種了2噸土豆,銷毀1噸。
我們假設這個區域內,就他們四家種植了土豆,那麼,我們可以計算他們的總產量:
5+4+3+2=14噸
假設,土豆現在的市場價格是5000元/噸,那麼他們這些土豆的總價值是:
5000X14=70000元
我們可以看到,張三家種的土豆最多,家裡的地幾乎全種土豆了,土豆價格下跌,他最著急,想趕快出手地里的土豆;趙六家種的土豆最少,由於他種的西紅柿、茄子都賣的不錯,所以土豆價格下跌,他的損失最少,不是特別著急。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大家都想讓土豆賣個好價錢,但他們的利益訴求是不一樣的,或者說,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
土豆價格下跌,張三家最受傷,由於種植目標過於集中,風險承受能力最弱;趙六家影響最小,由於種植目標分散,風險承受能力較強。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出於風散風險的角度考量,應該多種植幾個品種,東方不亮西方亮,不會因為種植過於集中,而引起種植收益的劇烈震蕩。
可能去年土豆價格走高,你全種植土豆,能大賺一筆;今年土豆價格走低,你全種植土豆,就會大賠一筆。
收益的劇烈震蕩,就是種植的風險。
趙六家同時種植西紅柿,茄子,土豆。去年土豆價格走高,茄子價格走低,西紅柿價格持平;今年土豆價格走低,西紅柿、茄子價格走高,今年的收益要略微高於去年。
都是土豆價格下跌,張三賠大發了,而趙六還能比去年多賺一點。
所以,即使是按照50%的比例來銷毀土豆,張三是損失最大的,因為他要銷毀2.5噸土豆,而趙六是損失最小的,因為他只用銷毀1噸土豆。
所以,大家就要進行博弈了,到底怎樣的選擇才是對自己最有利,同時又是別人能接受的。
這裡,我們引入一個經濟學著名的均衡模型:
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是一種策略組合,使得同一時間內每個參與人的策略是對其他參與人策略的最優反應。
假設有n個局中人參與博弈,如果某情況下無一參與者可以獨自行動而增加收益(即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沒有任何單獨的一方願意改變其策略的),則此策略組合被稱為納什均衡。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Strategy Profile)。納什均衡,從實質上說,是一種非合作博弈狀態。
納什均衡達成時,並不意味著博弈雙方都處於不動的狀態,在順序博弈中這個均衡是在博弈者連續的動作與反應中達成的。納什均衡也不意味著博弈雙方達到了一個整體的最優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最優策略才可以達成納什均衡,嚴格劣勢策略不可能成為最佳對策,而弱優勢和弱劣勢策略是有可能達成納什均衡的。在一個博弈中可能有一個以上的納什均衡,而囚徒困境中有且只有一個納什均衡。
以上名詞解釋來自百度百科。
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商量好的,按照50%的比例去銷毀自家土豆,對整體是達不到最優狀態的,因為張三銷毀的太多,吃虧太多;趙六銷毀的最少,吃虧最少。因此銷毀50%的自家土豆,並不是一個最優策略,也就不可能達到納什均衡。
按照50%的比例去銷毀自家土豆,是最公正(fair)的一種方式,但不是最平等(equal)的一種方式。
那麼這裡,我們再來解釋一下公正(fair)和平等(equal)的概念: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公正和平等是放在一起說的,就是我們最常說的公平,而實際上,公平的「公」和「平」是相互制約的,就像矛盾的「矛」和「盾」是相互制約的一樣,沒有真正的公平存在。公正和平等,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你只能以一種最適合的方式去處理公正和平等的關係。
公正(fair),就是每個人都享受公正的權利。
例如:由於土豆價格走低,大家需要控制土豆產量,銷毀土豆去影響價格,那麼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公正的對待,不能因為你種的土豆多,那就少銷毀;也不能因為你種的土豆少,就多銷毀。大家都按照50%的比例去銷毀自己的土豆。
平等(equal),就是每個人都享受平等的對待。
例如:由於土豆價格走低,大家需要控制土豆產量,銷毀土豆去影響價格,那麼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無論你種植了多少土豆,一律都銷毀2噸。
按照公正原則,最痛苦的是張三,因為他需要銷毀最多的土豆,最樂於接受的是趙六,因為他需要銷毀最少的土豆,李四和王五居中。
按照平等原則,最痛苦的是趙六,因為他一共就種植了2噸土豆,全都要銷毀,最樂於接受的是張三,因為他只需要銷毀2噸土豆,還有3噸土豆可以賣個好價錢,李四和王五居中。
公正和平等,都是我們所追求的,然而他們產生的結果卻是截然相反,所以,我說不存在絕對的公平,你只能以一種最適合的方式去處理公正和平等的關係。
所以,這片區域種植土豆的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他們很難達成一種價格聯盟,以銷毀土豆進行減產的方式,提高土豆的價格。
即使暫時達成了,無論是按照比例減產,還是按照數量減產,總會有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去破壞這一價格聯盟。
因為沒有報復,簡要來說,就是大家都商量好要去減產,結果張三、李四、王五都減產了,價格也上去了,卻發現趙六沒減產,那麼趙六就賺便宜了。要有一種報復機制去促使趙六不敢違反大家的商定,比如,如果誰家沒減產,要是被發現了,要重罰三十大板。
好,我們假設以上一切都成立,大家都能按照減產辦法去減產,而且每個人都嚴格遵守,那麼能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嗎?
對土豆產量減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土豆價格回到原先的均衡價格;但是繼續減產,甚至會小於減產前的收益。
因為影響價格的,不僅有供需關係,還有產品彈性。
我們都知道,供需影響價格,供大於求,價格會下跌;供小於求,價格會上漲;土豆價格為什麼會下跌?就是因為土豆大豐收,造成了供大於求。
我們先來看一條供需價格曲線。
需要說明的是,傳統的教科書上,自變數價格(Price)是在縱軸上,應變數產量(Quantity)是在橫軸上,如下面這張圖:


其中supply是供給曲線,demand是需求曲線,Price是價格,Quantity是產量。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把自變數價格(Price)標記在橫軸上,把應變數產量(Quantity)標記在縱軸上,為了方便進行參照,我把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都畫為了一條直線,如下圖: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價格越來越高,供給量越來越多,需求量越來越少;隨著價格越來越低,供給量越來越少,需求量越來越多,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的那一點就是均衡點,對應我們這道題來說,就是供需所決定的市場價格那一點的產量。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價格越來越高,供給量越來越多,需求量越來越少;隨著價格越來越低,供給量越來越少,需求量越來越多,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的那一點就是均衡點,對應我們這道題來說,就是供需所決定的市場價格那一點的產量。

由於今年土豆大豐收,然而周邊居民對土豆的消費函數曲線並沒有發生變化,所以供給曲線向上移動,新的供給曲線是supply1,它與需求曲線demand的新的相交點,就是新的均衡點,均衡價格下跌。

農民們進行減產,為的就是把供給曲線重新拉回到紅線supply的附近,達到降低產量,提高價格的目的。

然而,決定需求價格的不僅僅有供給量,還有需求彈性
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的定義需求價格彈性簡稱為需求彈性或價格彈性,它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動對於該商品的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或者說,表示在一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我們通常用價格彈性係數加以表示:需求價格彈性係數= 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 價格變動的百分比設:Q 表示一種商品的需求量;P 表示該商品的價格;DQ表示需求量變動值; DP表示價格變動的數值;Ed表示價格彈性係數,則: Ed=(△Q/Q)/(△P/P)。
以上名詞解釋來自百度百科。
簡單來說,價格的需求彈性是指,價格每變動百分之一,需求量變化百分之幾,如果價格每下降5%,需求量上升10%,那麼需求彈性就是-2;如果價格每下降10%,需求量上升5%,那麼需求彈性就是-0.5,注意,需求彈性的數值是負號,因為需求量和價格不是同向變動的,價格上升,需求量肯定會下降;供給彈性的數值是正號,因為供給量和價格是同向變動的,價格上升,供給量肯定會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計算百分比是,要採用中點法。
我們以-1為界,小於-1的稱為富有彈性,比如-2就富有彈性;大於-1的稱為缺乏彈性,比如-0.5就缺乏彈性。
我們舉個需求富有彈性的例子:
一家服裝店,每件衣服賣10元,每天賣50件,這樣一天的銷售額就是10X50=500元,他想要賺更多錢,於是他想到了用提價的方式:
每件衣服漲10%到11元,但是每天的銷量下降了20%到40件,一天的銷售額就是11X40=440元。
因為需求彈性=-20%/10%=-2,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所以當價格只漲了10%時,銷量下降了20%,反應劇烈,因此總的銷售額反而下降了,從500元下降到了440元。

還有一家手機店,每部手機賣4000元,每天賣20台,這樣一天的銷售額就是4000X20=80000元,他想要賺更多的錢,於是他想到了用降價的方式:
每部手機降10%到3600元,但是每天的銷量卻上漲了20%到24台,一天的銷售額就是3600X24=86400元。
因為需求彈性=20%/-10%=-2,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所以當價格只下降了10%時,銷量上升了20%,反應劇烈,因此總的銷售額反而上升了,從80000元上升到了86400元。

服裝店和手機店的需求彈性係數都是一樣的,都是-2,選擇了兩種截然相反的銷售策略,造成了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
所以,當需求富有彈性時,應該通過降低價格的方式來擴大銷量,直到達到最優價格和銷量,從而使銷售總額達到最大化。

我們再來舉個缺乏彈性的例子。
你開了一家大米店,每公斤大米5元,每天賣100公斤,這樣一天的銷售額就是5X100=500元,你想要賺更多的錢,於是你想到了用提價的方式:
每公斤大米提價20%到6元,但是每天的銷量只下降了10%到90公斤,一天的銷售額就是6X90=540元。
需求彈性係數=-10%/20%=-0.5,由於你提價,總銷售額上升了,我們再來看看降價的結果:
每公斤大米降價20%到4元,每天的銷量上升10%到110公斤,一天的銷售額就是4X110=440元。
想降價促銷,你的總銷售額反而下降了。
所以,當需求缺乏彈性時,應該通過提高價格的方式,直到達到最優價格和銷量,儘管會使銷量下降,但會使總銷售額達到最大化。
那麼,什麼樣的商品是富有彈性呢?
首先是可替代的商品,比如說上文中的土豆,土豆價格上漲,超過了原先的均衡水平,那麼銷量就會大降,因為大家可以去吃紅薯,或者米面蔬菜;如果土豆價格相較於原先的均衡價格水平下跌,我們會選擇多吃土豆,從而使土豆銷量大漲。
其次是佔據收入比重較大的商品,比如說手機,一個月工資就5000,買個手機就要花4000,如果手機價格上漲,漲到了6000,那我們就會暫緩購買手機的計劃,手機銷量就會大降;如果手機價格下降,降到了3000,那我們就會選擇購買手機,手機銷量就會大漲。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手機通過降價促銷的方式增加總銷售額,很少看到通過漲價的方式增加總銷售額,就是這個原因,個別手機除外。
還有其他影響因素,這裡我們就先介紹這兩種影響因素。
大家通過我上述分析過程,知道了供給影響需求,需求彈性影響總收入。
我在這篇回答里提到了兩個核心思想,一個是農民們不能通過博弈達到均衡,第二個就是由於土豆的需求富有彈性,即使是統一銷毀土豆,也要考慮最優的銷毀數量。
下面,我們就把商品的需求彈性問題,進行展開討論,土豆到底要銷毀多少才能達到收益的最大化。
商品的替代性越強,越富有需求彈性。因為當該商品價格上漲時,消費者可以選擇其替代商品,從而對該商品的需求(依賴性)不那麼強。由於煙草沒有合適的替代品,所以煙草的價格需求彈性較小。
下面我再貼一段我所學教材的截圖:


我簡要給大家翻譯一下:
當一個商品有很少或者沒有替代品時,需求趨向於相對缺乏彈性。試想一下,有一種能夠維持你生命的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如果你每天吃兩片,你不會因為藥物價格上漲就減少購買量,也不會因為藥物價格下跌就增加購買量。
當一個商品有一個或很多個替代品時,需求將會趨向於富有彈性。試想一下,有兩個加油站提供質量一樣的汽油,如果一個加油站降低了油價,那麼你會都在這裡加油;當這裡價格上漲,會導致你都在另一家加油站加油。記住,我們計算需求和彈性,假定相關物品的價格保持不變。
劃線文字的翻譯,我用黑體標了出來。
同時,我們應該知道,在一條線性需求曲線上,不同的點彈性是不一樣的。
我們之前對需求彈性的數值作出過定義:
彈性=-1: 單位彈性
彈性&>-1 缺乏彈性
彈性&<-1 富有彈性
土豆有很多的替代品,比如其他薯類,比如米面菜,土豆並不是非吃不可的事物,所以土豆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彈性&<-1.
下面,我截取我所用教材的一副圖,為大家詳細講解在需求曲線上的不同點,彈性的分布概況:


這副截圖中,縱軸是自變數價格(Price),橫軸是應變數產量(Quantity),其中(b)點是單位彈性,(a)點在高彈性範圍,(c)點在低彈性範圍.

我們來計算一下,需求曲線上,價格每增加1元錢,因為需求量變化而引起的總收益的變化。:
1X80=80
2X70=140
3X60=180
4X50=200
4.5X45=202.5
5X40=200
6X30=180
7X20=140
8X10=80
我們可以看到,單價4.5元是一個分水嶺,價格小於4.5元時,價格越高,總收益越大;價格大於4.5元時,價格越高,總收益越小。
價格小於4.5元,是在低彈性範圍;價格大於4.5元,是在高彈性範圍。
這裡再引用一下之前我們得出的結論:
當需求缺乏彈性時,應該通過提高價格的方式,直到達到最優價格和銷量,儘管會使銷量下降,但會使總銷售額達到最大化。
當需求富有彈性時,應該通過降低價格的方式來擴大銷量,直到達到最優價格和銷量,從而使銷售總額達到最大化。
結合上面所列的數據,一目了然。
我們假設以上的需求曲線就是土豆的需求曲線,由於土豆今年大豐收,造成土豆產量上升,導致價格降低,我對上圖添加了一些曲線,如下:

藍色為需求曲線,我們假設這片區域大眾對土豆的需求量最高到90。
紅色的供給曲線supply與需求曲線demand相交的那一點,是最優供給點,供給量是45,能夠達到最大的收益:
4.5X45=202.5
黑色的供給曲線supply1與需求曲線demand相交的那一點,是在需求曲線缺乏彈性的範圍。由於今年大豐收,所以供給量上升,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均衡點(相交點)的供給量是70,所以,能達到的收益是:
2X70=140
所以農民今年種土豆,會造成收入大幅下降。
於是農民開始思考,通過減產的方式,達到最大收益,那麼要減產到多少呢?
減產到最優供給點,也就是供給量為45的那個位置。
由於黑色的供給曲線supply1和需求曲線的交點在缺乏彈性的範圍,所以此時,應該通過提高價格的方式,直到達到最優價格和銷量,儘管會使銷量下降,但會使總銷售額達到最大化。
4.5X45=202.5
當減產到45產量達到最優供給點時,農民們的收益達到最大,如果繼續減產,那將進入富有彈性的範圍,會導致總收益減少。
如果農民們堅持繼續減產,直到粉紅色的需求曲線supply2,那麼總收益反而會降低:
6X30=180
所以即使農民減產,應該減產到最優供給量45就停止,因為繼續減產會造成總收益降低。
以上的這些假設,都有個前提,就是農民們種植出來的土豆,都是完全能夠賣出去的,因為我們設定了這片區域的土豆的總消費量最多到90,所以即使今年土豆大豐收,產量達到了70,如果萬不得已,必須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土豆也都能完全售罄。
但是,還有另一種假設,我們假設這個區域內,大眾對土豆的消費量是有上限的,比如每年最多消費40單位的土豆,那麼,農民們應該怎麼操作呢?
我們繼續上圖:

由於農民對土豆的消費量最高只有40,所以我把產量大於40的的需求曲線給擦除了。

由於農民對土豆的消費量最高只有40,所以我把產量大於40的的需求曲線給擦除了。
土豆的最高消費量只有40,小於最優供給產量45,我們要把供給量從70調回到最高消費量40.
由於土豆大豐收,供給曲線由原先紅色的supply右移到粉紅色supply1的位置,但我們發現,新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並不相交,沒有交點,那麼,在這個供給水平下,是沒有均衡點的。現在,農民們通過減產土豆的方式提高價格,本來能供應70單位的土豆,那麼銷毀30單位,把供給曲線重新拉回到紅色的supply的位置,均衡供給量是40,對應的價格是5,總收益=50X4=200元.
在總需求量上限為40單位的情況下,農民們能夠通過降低供給量的方式,提高土豆價格,從而把總收益拉回到原先水平。
我們注意,土豆的價格只是漲回到了原先的均衡價格水平,農民們通過銷毀土豆的方式,使土豆的價格實現了回歸。但如果農民們想繼續銷毀土豆,讓價格繼續上漲,那會觸發替代效應,即消費者認為土豆的價格超過了均衡水平,他們可以選擇其他的米面蔬菜,作為土豆的替代品,從而使得因為土豆的價格上漲,米面蔬菜的消費量升高。

問題5:
如果人民幣一次性貶值到位,會對國內外資產價格產生什麼影響?

答案:

人民幣一次性貶值到位,這個概念應該怎麼理解?是認為人民幣突然在某個時點貶值到最低點,然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不具備再貶值的空間?
我們暫且就按照這個題設,來分析這個問題。
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種匯率制度在美國看來,是操縱匯率,美國希望中國實行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
管理匯率是每個國家都在做的一件事情,究其根本還是為了本國利益考慮。
我們都知道,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主要有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
經常項目指的就是國際貿易,當出口大於進口時,本國貨幣就會增值,貨幣增值帶來的影響是出口貨物的競爭力下降,從而導致出口降低,回歸到平衡狀態;當進口大於出口時,本國貨幣就會貶值,貨幣貶值帶來的影響是進口貨物的價格更貴,從而導致進口降低,回歸到平衡狀態。
資本項目就是國際資本的投資,中國目前對國際資本是嚴加管控的,外資不能自由進入中國市場投資,進來後也不能自由從中國市場撤出。
所以中國認為自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指的是經常項目是浮動的,有管理指的是資本項目是有管理的。
通常而言,資本項目對匯率的影響更大,因為進出的都是直接的真金白銀,經常項目由於可以互相衝抵,相對於資本項目,影響不是太大。
我們在這裡說的匯率都是直接匯率制,什麼叫直接標價法?
我們舉個例子:
你去超市買一個蘋果,蘋果的標價有兩種:
第一種,5元/個,這是直接標價法,直接標出來1個蘋果是5元錢。
第二種,0.2個/元,這是間接標價法,間接標出了1元錢能買0.2個蘋果。

換算成匯率,以美元計價,人民幣是CNY,美元是USD,以下有兩種標價方法:
直接標價法 匯率:6.5CNY/USD
間接標價法 匯率:0.1538USD/CNY

我們接著回到資本項目的問題上來,匯率對我們的影響是怎樣的呢?
當我們需要大量外部資本投資時,我們希望人民幣貶值,以此來吸引外資流入,我國剛改革開放的那段時期,國內資本匱乏,需要大量外資進入,提振本國經濟發展,所以那段時間的匯率大幅貶值。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對外部資本的需求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資本向外投資,所以前些年,我國的貨幣經歷了一個漸進升值的過程。
發展到今日,國家已經不可能讓匯率急漲或急跌,因為無論是急漲還是急跌,都會對國民經濟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
如果我國貨幣極速貶值,那麼無論是國內資本還是國外資本都會失去信心,國內資本會想方設法轉移到國外,國外資本不會再進入中國投資,貨幣極速貶值會造成大量工廠破產倒閉,失業率大幅上升,俄羅斯前段時間盧布大幅貶值,經濟受到重創,估計很長時間才能恢復過來。
如果我國貨幣極速升值,那麼無論是國內資本還是國外資本都會帶入大量的熱錢,推高存款利率,房價大幅攀升,造成的後果就是本國通脹率大幅上升,同時由於本國貨幣升值,造成出口企業困難,產品本身的利潤都被本國貨幣升值給吞噬了,造成大量工廠破產倒閉,失業率大幅上升,09年左右,我國大量外貿企業破產倒閉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那時,人民幣升值不過10%左右。
大家會有疑問,為什麼貨幣極速貶值會造成失業率上升,貨幣極速升值也會造成失業率上升?
因為市場的影響是會傳導的,雖然都是造成失業率上升,但是貨幣極速貶值和極速升值所造成的影響傳輸鏈條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一個成熟的市場,是不會允許貨幣出現極速的貶值或升值的,就中國當前的經濟體量而言,不可能出現人民幣一次性貶值到位的情況,無論是貶值還是增值,都是漸進實現的。
我們再來看看經常項目,如果出口大於進口,我們稱之為順差;如果出口小於進口,我們稱之為逆差。
順差的情況下,我們會有大量的美元盈餘;逆差的情況下,我們會有大量的美元赤字。
順差會造成本國貨幣升值,逆差會造成本國貨幣貶值。
當我們通過外貿生意,賺到100美元時,這100美元的流動狀況是怎樣的呢?
首先,美元在我國不能自由流動,我們賺到100美元,要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行再生產。
我們去銀行,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我們收到650元人民幣,銀行收到100美元現金,銀行之間也不能用美元流通,所以銀行也要跟人民銀行兌換,銀行得到650元人民幣,人民銀行得到100美元現金。
那好,人民銀行怎麼處理這100美元現金呢?
如果其他人需要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那麼人民銀行再按上述過程走一遍迴路即可。
但是如果沒人需要這100美元現金呢?
國家前些年選擇投資美元國債,買了好幾萬億的美國國債。
很多人忿忿不平,為什麼我們國家辛辛苦苦賺的錢,要借給美國人花?
因為美元直到現在,仍然是世界上穩定性和安全性最高的貨幣。
貨幣是否穩定,和貨幣身後的主權國家的綜合實力有關。
君不見,南美那些國家,近幾年貨幣大幅貶值,就是因為主權國家的綜合實力在下降。
這兩年,我國的國家戰略,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亞投行,都是旨在能有更多的投資渠道,不至於把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都壓碼在美國身上。
有些人會說,既然國家有那麼多外匯儲備,為什麼不發給老百姓呢?
因為那些是外匯儲備,不是國家憑空多餘的錢。
人民銀行每多接收100美元現金,就要多印650元人民幣,所以在2001年後的那些年,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貿易所賺的錢越來越多,所造成的間接結果就是,人民幣通脹壓力也越來越大。
國家持有這100美元現金,不能讓它白白放在金庫里,因為貨幣是有時間成本的,必須把這些美元投資出去。
我國是對國際貿易高度依存的國家,匯率上稍微的風吹草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為了使國際貿易在穩定的環境中運行,我國也不會允許匯率大幅波動的情況出現。
綜上所述,在我國當前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不存在人民幣一次性貶值到位的情況。


還有兩篇是關於金融的:
為什麼阿里巴巴股權讓日本軟銀跟雅虎分別佔36.7%,24%,自己及合伙人才10%?
日本軟銀為什麼要出售阿里巴巴股票進行套現,將持股比例降低為28%?

大家看完別忘了點贊哦*^_^*


這個回答值1000個贊!

提問:在中國買東西,少不了砍價。你去商城買東西,服務員告訴你一件襯衫50元,兩件襯衫80元,而你只想買一件,該怎麼砍價?
回答:一件40元賣不賣?!

我就猜到大部分會這樣答,但其實這樣還不夠哈哈哈~
因為!服務員在賣東西的時候,賣兩件一定要比賣一件賺的多才會給你折扣,否則就永遠一件一件賣
假設一件的成本是x,那麼兩件的利潤是80-2x,一件的利潤是50-x。
由80-2x&>50-x, 得出x&<30! 也就是說,一件的成本最多只有30,不然的話兩件是不會給你便宜賣的!這時你已經算出它的成本價了,就使勁往下砍吧少年!

如果你覺得蛋疼不過癮,還可以把公式推廣一下:
一件賣a元,n件賣b元,一件的成本最高是?
假設是x元吧,那麼b-nx&>a-x
則:x&<(b-a)/(n-1)
比如一件100,三件250,那麼一件的成本上限就是 (250-100)/ (3-1) = 75元
有了這個法則你還會怕砍價嘛!

這麼出神入化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你好意思不點贊?

有知友問能不能轉載,當然可以呀。帶我名字就好啦,不用經過我同意~

-------------我是答主廣告的分割線---------------

我的其它回答,請隨意翻牌子!!!!!!!!

知乎用戶:有什麼經濟學技巧可以用於日常購物?

知乎用戶:外國人會玩中國的國產遊戲嗎?

知乎用戶: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免費送人?

知乎用戶:物理學界上有什麼凄美的故事?

知乎用戶:張五常說「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才產生了我們見到的經濟奇蹟」,那是什麼呢?

知乎用戶:有沒有適合留學生在家裡做的菜?

知乎用戶: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知乎用戶: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學家大都信奉西方經濟學,馬克思的經濟學真的不實用嗎?

知乎用戶:扳道工應該讓火車撞死十個不看警告的孩子,還是撞死那個無辜的孩子?為什麼?

知乎用戶:車震的時候為什麼車子會晃呢?

知乎用戶:很疑惑,按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理論,怎麼證明不是工人在剝削資本家?

知乎用戶:有哪些像「我爺爺三歲那年被鬼子打死了 」這樣無厘頭的台詞?


@付江舟 因為我質疑他在論述時引用的是維基百科的二手數據(並且引用的圖片明顯和世行官方提供的不完全一致,得出的結論依然民科)而把我拉黑了,哈哈,一個連各國發布的自己國家權威的統計數據都找不到,只能靠百科的人,還大談經濟學大談貧富差距,這學術能力堪憂啊。

----以下原文----
我在知乎熱門榜里看到@付江舟的答案,再加上翻了翻這個答案的評論,說實話我是挺震驚的。裡面寫了自己值1000個贊,也確實有1700個贊(再一看已經9k多了)。不過這個問題不是經濟學應用於生活嗎?先不說這個答案對成本核算和營銷的知識一知半解,也不符合最基本的微觀經濟學理論。 從簡單的供需模型和成本曲線來分析,或是價格歧視來分析,更不用說博弈論了,他的模型都沒有經濟學理論依據,是拍腦門想出來的民科模型(友情提示,看完他的答案,真想用他模型砍價的朋友,購物時請自帶保鏢防身)。

這種看似有乾貨其實是抖機靈的答案,如果目的是抖機靈,我覺得去放在娛樂問題下會比較好(遺憾的是通過與他的交流,和看他和別人的交流,他是把自己定位為專家而寫東西的,並不是定義為抖機靈)。這1700贊中很多人是當做正經知識在學習的,對於他們來說,這個抖機靈答案就是一個誤導。 如果目的就是認真正經的講知識,那我很疑惑清華的理工科高智商學生,副業還是搞政經的,對經濟學的理解就是這樣的?所以這個答案能上熱門雖然說不上知乎藥丸,但是我為知乎用戶的分辨水平擔憂。

他答案里提到的我簡單描述一下,是賣服裝相關場景。一件賣50,兩件賣80,他的理論是每一件的成本是X,賣兩件的利潤一定大於賣一件(這個假設前提就是最大的錯誤,在現實世界裡有極嚴格的限定條件才成立。1.在經濟學中賣一件的平均總成本和賣兩件的平均總成本是不同的;2.賣兩件的利潤是否大於賣一件,這也是不確定的,無法通過僅僅分析定價就能得出結論,作為一個前提條件更是扯淡),80-2X&>50-X,X&<30,所以成本最高在30。由此還推出了一個估算成本的模型,x&<(b-a)/(n-1)

現實里除了有些服務員就是老闆的服裝攤是這麼定價以外,沒有服裝企業是以這種好笑的邏輯在定價。但凡成本核算和定價流程規範的服裝企業都不是這麼簡單的邏輯。如果真的要簡化模型,通過最基本的知識來解釋這種定價行為,也應該是ATC(平均總成本)=AVC(平均變動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包括了包括房租,設備折舊等等這些費用,多賣一件就意味著AFC降低了,AVC不變,因此ATC降低,這樣企業就有資本降價一點銷售依然獲取同樣的利潤。

包括麥當勞肯德基的第二隻甜筒半價的邏輯,從經濟學講也是從分攤固定成本的思維來制定的營銷策略(當然也是二級價格歧視,同時也有與競爭對手博弈的方面,後面有說到)。比如某個定價1塊的甜筒,買一個是1,買兩個是1.5買,買三個是2.5,買四個是3,以此類推,每偶數個是半價。按照這位答主的模型,買兩個1.5元時成本是5毛,買20個15元時成本是0.74。買20個甜筒當然還是在規模經濟的階段,那麼為什麼成本反而增加了?引用一位知友的評論,就是經濟學也有民科。(這個例子@付江舟反駁說他的公式算的是成本上限,那請問如果成本是0.8,但是賣家為了出清庫存虧本銷售,模型如何解釋這種情況?這一部分我下面更新部分有解釋)


----更新----

基於上面來分析,做了幾個簡單的模型圖。

我簡化了模型,用完全競爭市場的圖。這圖中MC是邊際成本,與價格P(這一市場中P與邊際收益MR相等)相交的產量是利益最大的產量。MC與平均總成本ATC相交是ATC最低點,在這裡就是盈虧平衡點。

註明一點就是這裡使用完全競爭市場是因為這個模型最為簡單,方便理解,其實現實里這種情形應該是壟斷競爭市場或者寡頭市場。還要說明一點,就是經濟利潤不同於會計利潤,經濟利潤考慮了機會成本,0經濟利潤是代表賣家只賺到了合理的會計利潤,所以盈虧平衡點是有會計利潤的。但是在盈虧平衡點以下,會計利潤是從某一點開始虧損的。
我們可以看到,在短期均衡中,銷售的價格是可能在盈虧平衡點上方,下方,或者恰好是盈虧平衡點的。所以你只通過賣家的銷售價格,是無法確定對方的成本是什麼水平,也有可能賣家在虧本銷售。從供給模型與成本曲線來看那位答主是沒有理論依據的。

同時,第二件半價,買三送一等等這些定價方式,在經濟學裡還叫二級價格歧視,是通過數量不同價格不同,來使部分消費者剩餘變成生產者剩餘。但是這個理論也不能幫助你只看定價就能知道成本。

成本核算在會計里也是很複雜的一件事情,自己公司的老會計也會在這一環節犯愁的。並且這種定價是要營銷、銷售、財務、企管等等多部門協同,用大量的分析得出的策略。所以這最後的定價及銷售策略,也許是基於提高周轉率出清庫存,也許是為了新品曝光,也許是為了差異化定價吸收更多的客戶,也許是為了針對競爭對手戰略的博弈,總之有諸多背後考量,而每一個出發點背後對應的成本及盈利都是有區別的。僅憑那個模型我只能說連對方是賺是虧你都看不出來,更不要說預測一個比較準的成本了。

最後附一個彩蛋,看看對成本的神定義:


給大家講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eorge A. Akerlof的關於和無良商販討價還價博弈"的研究吧。這個經濟學家外行人可能不知道,但是他老婆可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大名鼎鼎的美聯儲主席耶倫。

George A. Akerlof(1970)發表的一個研究特別逗,叫檸檬市場研究(Adeverse selection or lemons problem)。實際上就是講千萬別去旅遊景點和不明底細的小商販討價還價。不管你討價還價技術多高,如果你不願意出兩倍以上以上溢價,你平均來說一定是虧的。兩倍溢價是指你購買的商品在你眼裡和比在無良商販眼裡值錢一倍。達到這個條件才能保證你不會虧。

首先我們知道,一個交易之所以能成交,是因為商品在買家眼裡比在賣家眼值錢。

因為賣家肯定不會出比自己成本更低的賣價,他同時知道你不知道他的成本是多少。因為你不知道他的成本是多少, 你只能做一個正態分布或者平均分布的估計,也就是從你的角度看他實際成本大約是他賣價的一半。因此對於無良商販來說來說,出一個兩倍於成本的賣價已經是良心發現了。所以假定雙方談判技巧差不多,你在不知道底細的情況下,如果不願意出兩倍高價,基本是達不成交易的。

當然這個結論只是他的研究的一個副結論。他的主要論點是,因為買賣雙方信息不均衡,買方怕被坑,所以即便是有利可圖的雙贏教義,也會因為買方的顧慮而泡湯。這種現象叫Inefficient Trade。在市場不發達的國家,政府應該注意這類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資源配置低效率。

原文是這篇:
Akerlof, G. (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88-488.


同一類的商品,如果不知道該買哪一種,建議參考生產日期。比如醬油,醋等日常用品。因為大家日常都用的到,所以民眾的購物選擇讓那些銷量好的產品庫存少,所以商家進的貨都是新的。


首先我們知道一家企業定價的模式是最大化他的利潤,你購買一個產品的時候已經承擔了他的廣告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服務成本和物料成本,還有就是他對商品的品牌溢價,如果要最合適的購物,可以考慮選擇那些廣告成本,物流,人工服務成本低的產品。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葡萄酒,你也許以為法國30年老酒是品質奢侈的典範,高貴品質的典範,但是在口感來說,有評酒師研究發現和澳大利亞5美元採用先進技術製作的葡萄酒品質上沒有很大差異。

很簡單,我們要講究科學,酒是一種發酵產品,古老的工藝未必會讓東西更好喝,而高昂的定價是因為,有錢人買得起,是品牌溢價,是你要承擔他高額的宣傳成本,而不是說這個酒更好喝,如果想要確切了解一個酒的水平,你可以試試盲測

同樣例子可以指導的還有化妝品行業,劣質的淘寶廉價貨由於已經是逆向選擇,你很難知道那些有吹噓的那麼好,因為大家都在瘋狂吹噓,自然是不要買。

但是高價呢?
化妝品行業,原料成本大概只有0.1到1%之間,絕大多數的成本投入在了宣傳,廣告上面,這也是市場選擇的必然,因為這個行業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所以那些定價幾千甚至幾萬的化妝品,自然是大部分是品牌溢價和廣告成本的總和

你如果時間不算太緊迫,可以去網上看看網友分享的攻略,一些中等價位的化妝品實際效果未必更差

你要知道,一分錢一分貨其實在經濟學上是不適用的,我只能說,一分錢最多一分貨,但是1塊錢未必兩分貨,可能是0.5分,因為廣告成本和品牌溢價

同理,還有壯陽藥行業,一些黑心醫院行業,保健品行業,簡單有個好玩的tips,你搜索百度,百度推廣什麼東西,你記住了

這玩意絕對不要買╮(╯▽╰)╭


黑完了化妝品,我要繼續黑保健品行業
下面這段是吐槽,想看經濟學部分的可以無視
腦白金的有效成分褪黑素是一種有利有弊的物質,根本說不上對人體有提升。

東阿阿膠和豬皮熬的膠沒有區別,都是劣質膠原蛋白,認為這東西能補血的……我路過吧

天然維生素幾百一瓶和化學合成的幾乎沒有差別

當一個產品開始宣傳,什麼來自歐洲或者茅台鎮(茅台:丫的你出來看我不打死你)哪裡哪裡的水或者秘方,什麼同時能美白能豐胸能壯陽能抗癌(能做到一種的都少),開始宣傳起,情懷的時候

你就要知道,這就是這個行業的又一個老羅

吐槽結束,開始繼續扯正題

說完了宣傳成本問題,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人工服務成本租金成本

你想想,開店要僱人幹活,還要在豪華的商業區租寸土寸金的店面還要豪華的裝修。

你購買的那些昂貴的商場產品,很大部分都是花在了這裡,而不是說它貴質量就好,因為很多消費者分辨質量的能力不強,為什麼商家要在質量方面下功夫?

所以僅僅為了買高質量的產品,請選擇網購,如果你享受購物逛街,試東西的快樂,那繼續購物也是很好的選擇

看完我說了這麼多,那大家到底還要不要買買買了,尤其是對喜歡購物的女生來說

買!必須的

購買東西的時候,請千萬別考慮對方成本的問題,你只要考慮,你能得到多少的快樂,以及這個快樂之後會不會持續下去,而不是買了之後,卧槽我當時怎麼一時衝動,好後悔就行了。

購物不是為了購買高質量的商品,而是為了得到這個商品給你帶來的高質量的體驗!體驗本身是最重要的,包括滿足的虛榮心也算,購物本身的愉悅感也算,切記這一點。

關於新款,舊款的問題,大家都會認為,新的肯定是更好的,但是這是一種錯覺,你看1800年歐洲貴婦人穿的衣服的款式,和現在有多大區別?

我上兩張圖



請問你能分辨哪個是新款,哪個是舊款嗎?
如果店員把新款舊款的標籤一換,90%的人根本分辨不出來,所以說,如果是為了好看,完全可以選擇那些號稱是舊款的,其實真沒有差別,唯一的差別就是→_→價格吧?

當然有的人會說,我這是緊跟時代的步伐,摩擦摩擦,一步兩步,一步兩步似爪牙~

問題是,除了這個品牌的死忠粉絲和你自己主動提出來,真的沒有人知道你是穿新款還是舊款~今年流行黑色,明年流行紅色,後年流行白色,等到大後年,又是黑色,於是你大前年買的就成了新款→_→


我來填最後一點坑了。

時間成本問題,是必須考慮的,這樣計算,你每小時的薪水數是你的時間成本,所以當節省時間可以兌換的金錢超過你付出的金錢時,不妨試一試。

幾個手段可以用錢換時間,這些時間就可以用來干你喜歡的事情了,至於值得不值得,看你的收入情況。

不要為了便宜一點點的小東西逛遍整條街,或者說反覆糾結

經濟條件允許,用的士(滴滴,Uber))節省時間,一次公交一個半小時,節省一小時對於一個白領來說大概值得40元,考慮到的士本身舒適帶來的附加價值還是值得的。

購買大件商品的時候,什麼都不搜索直接買會讓你多花不少錢,所以做一定功課是有必要的,但是天天研究,你就要考慮你付出的時間成本究竟值不值得了。


不要心疼把錢花在能提高自己能力的學習或者技巧的書籍上,哪怕是三位數的書籍,這不是一個普通消費,而是提高你未來能力和知識或者幸福感的投資,無論怎麼算都是值得的。

填坑完畢,謝謝大家的支持


1、論數學,你永遠玩不過商家

A、全場 5 折、每滿 10 元減 5 元

5 元當 10 元,花哪種更省錢?

一眼瞄過去這三種好像是一樣的「折扣」

都是花 5 塊買到 10 塊的東西嘛!圖樣圖森破!

在三種讓利方式里,滿額的讓利是最少的!

納尼!別方,讓教主來給大家算一筆賬

如果消費額剛好是 10 元的倍數

三種讓利方式的確是一樣的

都只用花一半的錢

可通常情況下消費剛好湊齊這個數的人不多呀

那麼差異的分界線就出在另一個促成

銷售遊戲的關鍵數字 「 5 」 的身上了

在購物總額個位數小於5的情況下

(例如11-14、21-24…)

五折最優惠,而滿減和抵用券是一樣的

但是當總額個位數超過了5

(例如16-19,26-29…)

聰明的你可以多買一張抵用券

例如29元的商品,可以花15元買3張10元抵用券

雖然浪費了1元,但還是比滿減便宜

綜上,滿額減商家讓利最少

全場 5 折是最良心的

2、「啤酒+尿布」陳列法

在零售業內有一項著名的商品陳列法則——「啤酒+尿布」,這聽起來匪夷所思,但當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撞到一起時,居然引發了高銷量的化學反應。

通常,商品陳列會將同類貨品放置在一起,但很多你認為根本沒有關係的商品其實是有密切聯繫的,我們需要經過長期研究、數據支持和經驗人士的意見等綜合觀察後,將這些看似不相關但其實有消費關聯度的貨品擺放在一起。『啤酒+尿布』就是一個經典案例。我們經過長期研究和分析大量數據後發現,購買嬰兒尿布的大部分並不是媽媽,而是爸爸,爸爸們在購買完尿布後通常還會買啤酒,假如啤酒貨架距離嬰童用品太遠,那麼有些爸爸就懶得購買啤酒了。而當我們將啤酒直接陳列在尿布貨架邊上時,明顯發現啤酒銷量大增。

這種「啤酒+尿布」陳列法則之後被廣泛運用於各個商家門店中,而這個法則體現了商品的交叉和關聯陳列技巧。要運用這種陳列技巧,首先商家要對貨品關聯度有深刻認識,比如有些看似並無聯繫的貨品背後究竟有何種關聯度、人們的消費習慣究竟如何等。

3、捆綁銷售

捆綁銷售可以說是零售界的一項偉大發明,商家去了庫存、盤活了資金,消費者用更低的價錢買到了多份商品,看起來雙贏的情況,為什麼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捆綁銷售的目的說白了就是干擾顧客的價格判斷,以達到刺激消費慾望的目的。

舉個例子

我愛吃漢堡,漢堡現在的價格是10元/個,甚至達到15元/個我也能接受;

薯條也是10元/包,但我不是特別愛吃,覺得花10塊錢不符合我的心理價位。

這時候如果推出漢堡+薯條=20元的套餐,那我肯定直接去購買漢堡單品了;

但如果推出漢堡+薯條=15元的套餐,我的大腦就有點困惑了:

15=(?)漢堡+(?)薯條

面對套餐這樣的捆綁銷售,我們往往會糊塗,為不太需要的東西花了錢,主要因為:

第一,我們對套餐里的主要產品還有過剩的消費慾望,對漢堡的價格定位還有上漲空間;

第二,我們對套餐里的次要產品缺少判斷能力,有時候失去判斷的動力,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套餐中我們到底花了多少錢去買漢堡,又花了多少錢買了薯條,懶得去了解,因為套餐中附贈的產品感到開心就好,不去計較。

捆綁銷售模糊了消費者對一個物品的價格定位,讓顧客心理價格發揮更大的空間,這樣以後如果商品漲價,這些對物品有剛需的消費者會依然毫不猶豫的購買,減少客源損失。

所以零售業有這樣一句名言:「賣不出去的牛奶寧可倒掉,也不能降價」。

4、洗手間的設置,步步驚心

繼續說回商場地理。

影院、餐飲、電玩、兒童類別商鋪通常分布在高樓層。因為它們屬於目的性消費,放置在高層是為了拉動人氣。另外,這一類店鋪的租金承受能力也比較低。

洗手間的設置也有學問。

設立在商場1層的洗手間很可能變成公共廁所,不能帶來太多流量,很不划算。但在其他樓層,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找到洗手間的。

在通往洗手間的黃金路線上,商家會陳列最具挑逗力的主打商品,或在路上設置小障礙——一兩個放了商品的矮櫃讓你不得不以S形路線前進,從而增加你與商品的接觸頻率,還可能吸引到一些等待小夥伴上洗手間的顧客。舉個栗子,你終於忍不住要上個廁所,讓你女朋友等你一會兒。等你出來的時候,迎接你的可能就是這樣的場景↓

當然,首先你得有個女朋友= =~

此外,商場的自動扶梯多為X形,如果你逛到一半想下去,通常要沿著中庭走半圈才能到下行電梯處,等於又多逛了幾家店。

總而言之,為了讓你掏錢,商場處心積慮,設下重重陷阱。

當你冒著化妝品專櫃的槍林彈雨、品牌服裝的圍追堵截、會員打折的誘敵深入……終於全身而退,恭喜,你又一次戰勝了消費主義的幽靈,維護了一個窮人的尊嚴。

5、見招拆招,以靜制動

商家的套路我們是走不完的,你不可能了解每一個你要買的東西,但是你可以了解你自己。在購物時建立自己的效益體系會讓你受益。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utility,效用價值。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的滿足感量化了。

比如,小編最喜歡吃海鮮市場里的一家三文魚,每次去還會點其他的東西一起差不多要花300元,我覺得價格還算公道且吃的心滿意足。那麼,每當我無法決定是否要買新東西的時候,就會把它換算成一頓海鮮餐:一套王者榮耀的皮膚不再是288元,而是一頓大餐;一雙小羊皮高跟鞋不是3000元,而是十頓三文魚,我不需要真的知道高跟鞋的成本,但我知道吃10頓大餐是我不能承受,無論是絢麗的廣告還是返點的現金,都不會讓我躁動起來了。

這種理念不一定能幫助你買到客觀上最物美價廉的商品,但是一定能給你帶來極高效益的購物體驗。

當然,還有另一個永遠正確的購物準則:凡是你老婆要買的,買了就開心的,一定是最好的,是必須要買的,就算你認為不划算又能怎麼樣呢,你還能打得過她嗎?


不從行為經濟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太可惜!《怪誕行為學》我前後看了4遍,太特么有用了,不推薦吃不下飯!

我結合自身豐富的銷售服務經驗(干推銷做代理擺小攤,干過酒店服裝店眼鏡店超市服務員),精選出5條可以直接用的購物技巧,讓你更省錢、更優質地購物。

同時將書籍資源(文末福利)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想了解更多購物技巧的你們更多幫助。

-----------------------------

一、我們不但喜歡拿事物作比較,還喜歡把容易比較的事物集中作比較——避免把不容易比較的事物做比較。而這個心理特性,常常被商家利用。

1、同類電視機中,價格居中的賣得最好。

2、菜單上的標價技巧:人們一般不點最貴的,也不點最便宜的。店家一般會把最能盈利的菜品放在次貴和次便宜的位置。

3、A值5元,B值10元,A+B=10元,人們一般都會買A+B,店家的目的就是賣A+B,B只是一個誘餌,而A的邊際效應隨購買人數增加會越低。

(ps:此處答案之前有紕漏,我已經做過修改,大家以這個版本為準)

比如訂雜誌,電子版50,紙質版100,電子版+紙質版100.

單獨紙質版是個誘餌,因為價格貴,大家購買壓力比較大。假設只有電子版,和電子版+紙質版這兩種選擇,原來想購買電子版的人還是會購買電子版,想買紙質版的人只有電子版+紙質版的選擇,但這個價格太貴,部分人只好轉變策略去買電子版。但如果加上紙質版,有一個對比,原來想買電子版的人發現多花一點錢就能用原來紙質版的錢買到紙質版+電子版,可能就會轉向紙+電。原來想買紙質版的人發現用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紙質版+電子版,他就更願意買紙+電,而絕不會只買紙製版。這有溢價的消費滿足在裡面。

4、如果有兩個選擇A、B難以取捨,這時出現一個A-,人們就會發現A的好,一般都會選A;如果出現B-,人們一般選擇B.商家為了推出某一商品A,或者幫助消費者做決策,促成交易,往往就會設置一個A-。

比如你和未婚妻打算度蜜月,有三種套餐,羅馬(全包)和巴黎(全包)二選一很難,但如果出現羅馬(不含早餐/不包機票),選羅馬(全包)就很容易。

比如你想在北京買房子,有三套供選擇,一套A,一套B都離地鐵近,條件也差不多,你都很滿意無法選擇,這時出現一套C,和A一個小區但裝修較差,同等價格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A.

二、飢餓營銷——要讓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這件事的機會難以獲得即可。

警惕飢餓營銷,因為往往你會因為商家描述的稀缺性在抬高商品本身在市場的價格,衝動購買而付出多餘的代價,事後後悔。

三、一旦消費者願意出某價買某物,他們此後購買同類產品也會參照他第一次出價決定的出價意願。

警惕商家的建議零售價,因為一旦你接受一次,以後你都會接受,就是這麼奇怪,即使這個你一開始的消費能力不符。

人們從物價水平低的地區搬到中高物價水平城市時,並不隨之增加消費以適應當地水平。反過來也成立。

比如買房子,最好到了新地方先租房住上一年左右,適應新環境之後,就能按照市場水平去買房了。(評論區有討論時間問題,按照大部分地區需要押一付三,最少應該一個季度)

一更 2017年8月9日 20:29

-----------------------------------------------------------------------------------------------

二更:2017年8月10日 19:18

四、人們很少作不加對比的選擇。我們的心裡並沒有一個「內部價值計量器」,告訴我們某種物品真正的價值是多少。相反,我們關注的是這件物品和其他物品的相對優劣,以此來估算其價值。

1、多數人只有到了具體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在沒有具體情境下做出購買意願,真正使用就會發現有很多不合適,增加很多退換貨或者湊合使用的不佳體驗。

對店家而言:

廣告曝光、品牌贊助不斷刺激人們的感知,使人們的產品帶入感增強,留下具體印象,一旦生活中有適配的需求,就會更容易的選擇曾經曝光過的產品。冰冷的參數,間接的了解只會增加購買考慮。人性化、場景化(真實或者模擬)、體驗式購物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了具體的場景,人們往往會產生一種微妙的所有權感,想像自己實際應用時的具體畫面並且沉浸其中,購買意願更強也更精準。對於商家,如果你的產品更側重體驗,那麼購買場所裝修、環境氛圍、產品設計,都要有誘導屬性。

對消費者而言:

看到廣告(不論硬廣還是軟廣)不要輕易產生購買衝動,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再做打算。(不要出現買時買買買,事後悔悔悔的局面)。具體講,女生買化妝品,不要輕易種草,畢竟我之蜜糖,彼之砒霜。盡量先試用小樣或者去專櫃試一下,看實際效果再考慮購買;買衣服時,如果是網購,一定要提前量好自身的具體尺碼,按照自己身材來買,淘寶上很多買家秀簡直辣眼睛;男士買車最好試駕,買3C最好能試玩一下。

2、購物要控制比較範圍,轉向能提高我們相對幸福度的圈子,最好是控制消費在自己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內。

有一段時間特別流行一個觀念,女人要給自己最好的,然後看到有不少女人秉持這個言論不顧自己實力,一邊瘋狂買買買化妝品服飾包包鞋子,另一邊隱瞞花唄借唄信用卡超支,在其他方面省吃儉用的,最後還要對外炫耀。我覺得這種情況比較畸形,不太可取,這種價值觀也有待考量(有商家刺激女性購買的引誘傾向)。

一個人的消費水平和他的實際收入、生活水平要相符。全面地看待生活,里子面子,穿衣打扮、吃飯娛樂、住宿出行、工作學習這些方面是相互影響的,並不能獨活,如果平衡好,就能相得益彰。在某一方面過度追求表面風光實際上低效用的消費,勢必要削減其他方面的投資,既是對資源的浪費,很多時候往往也要在其他方面為難自己。

3、放寬眼界,打破相對論的怪圈,找清楚自己真正合理的投入傳出、購買投資,讓時間精力和金錢等做到最佳資源配置,發揮最大價值。

舉個例子:假如你今天有兩件事要做:第一件是買支新鋼筆,第二件是買上班穿的套裝。在一家文具店你看到一支不錯的筆標價25元,你正要買,突然記起同樣的筆在15分鐘路程以外的另一家店促銷價18元。你決定為了節省這7元而多跑15分鐘的路嗎?在這兩者之間,很多人表示他們寧可跑遠路節省這7元。現在你要辦第二件事:買衣服。你發現了一套做工精細的灰色暗條西裝標價455元,決定要買,這時另一個顧客悄悄告訴你同樣的一套衣服另一家店裡促銷價448元,那一家店離這裡只有15分鐘路程。你會再多跑15分鐘的路嗎?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人都說他們不會。(相對優勢)

這是怎麼回事呢?你的15分鐘到底值7元,還是不值?在現實中,當然7元等於7元——不管你怎麼算也是如此。在這一類情況下你應該考慮的唯一問題是,從城東到城西的15分鐘,多花的這15分鐘,是不是值得你省下7元。至於這錢是從10元還是從10 000元里省下的,與此無關。

再拓展一下,我們寧願花2000元買一些化妝品、保健品,卻不願意花同樣的錢去請專門的皮膚護理顧問了解自身情況有針對性護膚、買健康的三餐(尤早餐)、健身教程,我們寧願花3、4千去換用了沒有半年的手機,卻不願花同樣的錢去進行職業進修。

-------------------------------------------------------------------------------------------------

三更 2017年8月10日 20:57

五、免費套路多,入坑需謹慎。

警惕免費的魔力,免費的物品讓人們產生更多的情緒衝動,幾乎沒有人可以抗拒免費服務。在兩種產品之間作選擇時,我們常常對免費服務反應過度。

想一想,為了得到免費的小禮品,我們在寧願頂著大太陽排長隊。超市大促銷往往引發人們瘋搶,生怕自己錯過。滿多少包郵,滿多少減多少,買幾送幾,買什麼送另外一樣東西,福袋,都是免費的一種形式,我們為了得到變相的免費服務,買一大堆根本不需要或者自已原來沒有意向的東西,花不少時間參加一大堆理智情況下不會考慮的活動。

再比如,食物領域。包裝盒上的能量信息會告訴我們卡路里數值、脂肪含量、纖維含量等。零卡路里、零反式脂肪酸、零碳水化合物能像零價格一樣吸引我們。假設你想喝奶茶,一個牌子是3卡路里,一個牌子是0卡路里,你會覺得哪一個更低熱量?其實兩者差別微不足道,但零卡路里奶茶給你的感覺是,它才是正確健康的選擇。即便它的價格較另一個品牌稍高一點,重視身材和健康的人也會傾向於選擇它。

PS:以上內容是我根據《怪誕行為學》(行為經濟學最佳入門書籍)總結歸納的,此外也包括個人的總結思考。

————文末分割線————

看完這5條是不是不夠,想了解更多購物技巧?你需要《怪誕行為學》。從最常見的現象介紹行為經濟學,同時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入門最佳選擇,讓你看完就能用上,用上就能省錢!

如果你沒時間看書的話,我公眾號里有本書的精品書摘,10分鐘看完,受益一輩子~~

公眾號【春天書社】(read-strong)

只做優質書籍的書摘和讀書感想(暫專註實用社科),堅持讀一書做一摘,幫助大家好書速讀,輕鬆掌握書籍精華,更省時省力獲取實用經驗。歡迎大家交流學習還有吐槽!

  • 【插播】:想要圖書福利的夥伴們可關注公眾號~ 關注後會有福利的獲取方式哦~

吐血更新,請夥伴們點贊支持一下!


推薦這本書,雖然標題里沒有經濟學,但是解答的是類似的問題,也許算是 @溫義飛精彩回答的一個擴展。超市的每一個特性背後都有相應的研究在支持。商品的擺法、音樂的快慢、亮度的強弱、視角的引導,等等,都有精心的設計。這本書可以算是這方面大量研究的一個科普,而且200頁出頭,讀起來也不累。


注意計算ROI(Return On Investment),舉兩個例子

1)我老婆說眼鏡一定要買最好的最舒服的,因為眼鏡的使用時間和頻率太高,基本是每天在16小時以上,而且永遠是讓對方看到自己最聚焦的地方之一,所以這個效用帶來的return特別大,所以即使買最好的眼鏡(Investment超高),ROI也很高。所以之前寫過這個推薦,有哪些不為外行所知的好產品或好品牌? - 何明科的回答。

2)家裡經常有一些東西可扔可不扔,因為往往覺得以後可能用得著,所以不捨得扔。但是如果扔掉,這個return=佔地面積所對應的這段期間的房租成本,而Investment=未來可能使用到的概率x新買一個的成本。如果再考慮到一線城市超高的房價及租金(每平方米每月的租金已經快100元了),以及科技進步使得這些產品更新換代加快以及由此帶來的質量和價格的雙重改善,將這些東西請出去的話,ROI是非常划算的。當然也沒必要扔掉,我一般是去58同城的轉轉上當做二手貨賣掉,進一步提高ROI。

——————————————————————————————————

更多文章關注我的專欄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更多精彩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 2016年4月 更新 ==============
最新的情況:
前兩天突然想把這台Macbook Pro賣掉,就放到德國Ebay上試了試,標價900多歐。

其中最高價有人願意出800多歐買。

也就是說2013年的二手機器,我用了一年,到2016年4月可以賣出800多歐,這個價格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那些說二手電筒腦賣不出去的都可以消停了。

不過最後我還是忍住了沒賣,感覺Macbook穩定的系統還是值得再用一段時間的。
==================================


感謝大家的支持,對於評論區中問到的幾個比較多的問題,我在文末進行了統一答覆。


=====原文======


看到大家答的都挺好,不過很多都是理論層面的。我來說一個我自己的親身實踐:如何用經濟學原理選購筆記本電腦。

先說一下結果:幾個月前,我通過收集網上(德國eBay)筆記本電腦的價格以及參數等數據,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模型,經過分析後購買了一台二手的 Macbook Pro Retina。


不過說實話,我也說不清楚我在這其中到底用了什麼經濟學原理,而且我也不確定這種分析方法是否正確,但是我能肯定的是,我是用到經濟學技巧了。。。


事情還要從我在德國剛讀博士開始講起。話說我是一個比較喜歡折騰電子產品的人,剛開始讀博的時候用的筆記本電腦是 Macbook Air,過了一段時間為了辦公方便,就把 Air 出手換了台 15寸的Thinkpad。就在今年,我發現這台 Thinkpad實在太沉,所以就打算換一個新電腦,時間大概是今年春天的時候。

我的要求是輕薄,硬碟是 SSD 256G 以上,運行穩定。其實雖然看起來要求不多,但最後進入候選的也就這麼幾個:Thinkpad X1 Carbon,Thinkpad X240/250,Dell XPS 13,MacBook Air,MacBook Pro。預算在1000歐元(約7000人民幣),最多不超過1200歐元(約8400人民幣)。

這幾台電腦其實都挺貴,1000歐上下。此前一年,我先後將手機從安卓換成了 iPhone,平板從 windows 換成了 iPad,所以我為了打造一個蘋果的生態系統,就把新電腦的目標鎖定在了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上(不過現在來看,蘋果生態系統真沒給我帶來什麼太驚艷的體驗)。另外,我自己換電腦比較頻繁,所以沒必要買個新的,而且德國很多二手電筒子產品質量都很好,很多都還帶保修,因此就打算在 eBay (相當於淘寶和天貓,有 C2C 也有 B2C)上買個二手的。

我之後花了大量時間在網上看Pro 和 Air的文章,包括知乎。Air的性能自然是沒法和 Pro 比,但是便宜幾百歐元,而且我也不怎麼玩遊戲,對性能要求也不是特別高。二者各有優劣,所以我在這兩個選擇中很糾結。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除了電腦本身的性能,我還應該考慮等以後電腦不打算再用的之後,能再賣出多少錢,也就是電腦在使用期間的損耗有多少,換句話說,就是哪個電腦更保值。換了這個新的思路之後,事情就容易分析一些了,因為產品未來的價格是可以預測(猜測)出來一個大概範圍的。


好,現在進入分析階段。考慮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可能並非都學過經濟學,所以我會用盡量簡單的方法來說明我的分析過程,這裡我就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因果關係了,而是簡單的處理為相關性。使用的程序也不是 stata 等計量軟體,而是大家都會的 excel。從學術的角度看,方法可能不夠科學,但是足以說明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不管你是否學過經濟學,我相信都能理解和運用。


我購買的目標是 二手的MacBook Pro 或者 二手的MacBook Air。研究目的是要看電腦使用若干年之後,電腦本身的貶值情況如何貶值相對來說不嚴重的那一個,就是我要買的

分析過程:我收集了德國 eBay 上所有正在出售的MacBook Pro 和 Air 的價格參數,以及該電腦的出產年份。這些電腦有全新的,也有二手的,其中大部分是二手的。之所以還收集全新電腦的價格是為了做參照。由於我買電腦時候收集的數據已經找不到了,所以這是我今天上午(2015年12月1日)臨時收集的。對,我為了寫這篇回答又把這個分析做了一遍,我一上午就全乾這個了。。。

部分數據截圖如下:


藍色的是 Pro的數據,如果沒有特別標註就是13.3寸屏幕,內存8G,硬碟256G,處理器酷睿 i5,這也是比較常見的中端配置,其他有特別配置的我都在 notes 一欄里標出。綠色是 Air 的數據,由於 Air 單獨某一種配置的電腦在 eBay 上不夠集中,所以我把屏幕大小(display)、內存(ram)、硬碟(memory)都記錄上了。其他參數:year 是該機器的生產年份,price 是今天的價格(單位:歐元)。

不過我這裡有一定的問題——樣本太少了,Pro有25台的數據,Air 有32台。如果樣本量再大一些,就更能說明問題。

數據收集階段到此結束。然後就是要分析了,我的目的是要找出「使用年數」和「貶值程度」的關係(其實這裡暗指的是解釋變數「使用年數」對被解釋變數「貶值程度」的影響,但由於涉及到計量的因果分析,這裡就不說了)。先說「使用年數」,這個比較簡單,就是今年的年份減去機器的生產年份。我為了之後作圖美觀,這裡用的是 2016減去生產年份,得到「period」。

稍微麻煩一點的是「貶值程度」。貶值程度等於「(機器當年的新品價格減去今天的價格)除以當時的價格」。問題是當時MacBook Pro 和 Air的價格到底是多少。好消息是,蘋果每年雖然都發布新電腦,但新品的價格基本上變化幅度較小。也就是說,比如2013年發布的低端 Pro 當時的價格是1400歐元,到2015年發布的新 Pro低端的價格大概也是這麼多。當然這幾年間可能會有差異,但我比較懶,這裡就簡單的處理為:當年的價格等於今年蘋果官網上相應配置的電腦價格,即圖表中的「price_original」。

如果你想查當年電腦的準確價格也不是不可能,可以通過搜索谷歌新聞,把搜索結果的時間限定在當年的那個範圍內,從搜索結果的新聞中找一找公布的新款電腦官方價格。
比如Apple stellt neue MacBook Pro vor 這是我搜索出的2011年一篇關於蘋果發布新 MacBook Pro 的德語新聞,裡面有具體價格。可以看到,低端版的是1149歐元,而且當時還沒有 Retina 屏幕。
數據中的 percent 就是貶值程度,等於(原價 price_original 減去當前價格 price )除以原價 price_original。

接下來我要看看「使用年限」是不是和「貶值程度」相關,即是不是電腦用的時間越長,價格跌的越嚴重(其實常識告訴我們,肯定就是這樣的)。我用 excel做了一個關於這兩個變數之間的散點圖:


橫軸是「使用年限」period,縱軸是「貶值程度」percent,上面的散點包括了收集到的各種配置的 Macbook pro 和 air,一共57個。然後加上一條趨勢線(trend line),可以看出使用的時間越長,電腦越不值錢(各位看官說:你這不是廢話嗎?)。如果你願意,還可以標出這條趨勢線的方程,還有 R 平方。。。這個功能我是上周才學會的。你如果喜歡的話,還可以把線性方程變成對數、指數方程。

接下來就要對比 Pro 和 Air 了。上面那個圖包含了各種配置的電腦,這裡為了對比準確,我必須選擇配置類似的機器來分析,所以我就選取了各自同樣配置最多的,也是符合我最初要求的兩類電腦,即8G內存加256G硬碟的 Pro,以及4G內存和256G硬碟的 Air,同時由於老機器性能差別較大,我刪去了2011年之後的機器樣本。但是篩選完之後,數據就沒剩下幾個了。。。


還是因為樣本有限,最後就剩這幾個散點了。不過也能說明一定的問題:同樣的機器在使用過1年後,air 貶值程度高於 pro。之後pro 的貶值速度加快,air 的貶值速度在減慢,但貶值程度仍然高於 pro,直到五年之後二者可能都只能賣出當時價格的將近一半了(這裡要說明的是,MacBook Pro 和 Air 的貶值速度相比於其他很多品牌的電腦算是最慢的了)。

所以,結論就來了,買二手的 MacBook Pro。之後我又對比了 eBay 上的幾個 Pro,最終選擇了一個信譽比較好、好評比較多而且還能1個月內退貨的賣家,買了一台2013年產的8G 內存、256G 硬碟的 MacBook Pro Retina,花費約980歐元。雖然邊緣的地方有一個不到一毫米的小坑,電源介面處有些使用摩擦痕迹,但其他地方都很新,包括包裝盒,總體上而言有八九成新。我還是很滿意滴。

我今天又計算了一下,980歐元相當於比原價1649歐元貶值了40%,2013年產的機器按照上圖中的模型來算應該平均貶值30%,也就是說我買的實惠了。如果你上 eBay 查一下,2013年以後產的機器基本上都要1000歐元以上。假如兩年之後我將這台電腦賣掉,從上圖來看,到時候這台電腦應該會貶值45%左右,也就是到2017年大概能賣900歐元。考慮到我的機器表面上有一個小的豁口,可能得少賣幾十歐,大概可以賣800多歐元,相當於這台電腦我用了兩年多隻花了100歐元,平均每天才花一塊錢人民幣,真是想想都想笑啊哈哈哈。。。

嗯,搞經濟學的就是喜歡自嗨,還喜歡瞎扯,把什麼都沒有的事情說的跟真的一樣。。。本來理論基礎就有問題,得出來個結論還樂的屁顛屁顛的。。。

好了,最後總結一下。

第一,需要承認,從學術的角度看,我的這個方法有很多問題,比如數據的選取和收集,變數關係的分析。同時我選取的樣本量太少,這會導致結果不夠準確。確切的說,結果肯定是不準確的。。。請各位學術達人手下留情。

第二,上面的數據和結果只適用於德國 eBay 購物平台。運用到其他購物網站以及中國的時候要重新選取數據和分析,結論可能完全不同。

第三,這裡還有一點我沒有說:直覺上告訴我,2012年 MacBook Pro 引入了 Retina 屏幕以及 Macbook Pro 後來變得更加輕薄之後,對二手市場的價格產生了不小影響。這也是我最後選擇 Pro 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我想傳遞的不是某個具體結論,也不是說買哪個電腦好。而是希望傳達一種分析問題的思路,即除了從產品的使用對自己的效用和感受出發,而可以考慮一下產品使用完之後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從長遠一點的角度考慮問題做出選擇。

第五,我學經濟學獲得的最大樂趣就是在經濟學能夠指導我的思考、日常實踐和決策的時候,我想學以致用才是最重要的,否則知識停留在書本上就失去了知識本來的意義。

第六,我相信這種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操作難度不大,不需要太多的經濟學知識,只需要花費一點時間。

第七,如果你是個有錢人,就當上面的什麼都沒看見。


============2015年12月19日更新============
大家在評論區的留言我都看到了,針對一些集中問到的問題,我在這裡做一下解答:

問:數據是手動收集的還是寫的爬蟲抓取的?
答:我是手動打的,因為數據量不是很大,所以手動輸入反而可能會更快。另外一個原因是 ebay 上的數據信息有的地方排版有些混亂,主要是因為賣家在寫電腦的配置的時候不一定是按照 ebay 平台給出格式寫的,因此與其說調整代碼,不如直接手動輸入方便。
不過,如果數據量大的話,還是需要寫爬蟲的,常見軟體是 R 和 Python,知乎上有很多寫爬蟲的介紹。

問:花這麼長時間選個電腦是浪費時間,如果用這時間找個兼職早就能把差價賺回來了。時間難道不是成本嗎?
答:第一,這也沒有花太多時間。第二,我沒有覺得在這上面花費的時間是不值的,我在這個過程中又重新思考了整個決策過程和一些經濟學原理。省下的錢對我來說是小事,重要的是把經濟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我感覺很爽,用經濟學的話說就是帶來的效用更高。
當然,這一方法並不是適合每個人。有人偏好花時間去干別的事情,在購物方面上寧願多花些錢,也要省些挑選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是很常見的,所以還是要因人而異。

問:變數的關係應該不是線性的吧?
答:應該不是線性的。不過因為樣本太少,所以是不是線性其實也不那麼重要了,反正擬合出來的模型都不準確。。。如果數據量增大,那麼模型的形式就得多加考量了。
還有人提到技術更新的周期問題。技術更新是很快,電腦的貶值程度也可能受到影響,特別是如果有重大革新引入到電腦當中的時候,比如我在文中說的 retina 屏幕的引入。這個問題確實存在,我打算做的就是隨時關注蘋果公司的動向,一旦有新技術投入市場的苗頭就準備把電腦出手賣掉。。。

問:等到了2017年肯定值不了800歐了吧?我就坐等2017年看你能賣多少錢。
答:2017年肯定是賣不了800歐,這我知道啊,所以我在文中說了我是在自嗨。。。就沖這一點,我打算在2017年之前就把電腦賣了。。。


推薦閱讀:

心理學上的「存在感」是什麼?
你們是怎麼忍受孤獨的?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理解「日久生情」?
學心理學有什麼讓你後悔失望之處?
學心理學時發生過什麼靈異事件嗎?

TAG:生活 | 心理學 | 購物 | 商業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