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來頻繁的撤市縣設區?

浙江長興縣集體抗議撤縣設區
蘇州「並掉」吳江


中國的縣級行政單位的「分分合合」熱潮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


不過,一開始流行的是撤縣設市(縣級市)。改革初期至1990年代末,中國出現了三次設市熱潮(1983-1985年新設縣級市70個,1986-1992年187個,1993-1997年151個)。一直到1997年,國務院明確提出凍結縣改市的審批,這股設市熱潮才逐漸結束。

「1997年縣改市凍結之後,撤縣(市)設區日漸突出。近20年來我國縣級政區調整以撤縣(市)改區為主,重點調整了在國家發展戰略和國家級發展規劃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節點城市。」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林拓教授說,「值得重視的是,我國城市化方式是擴大已有城市規模,而忽視小城市的發展。」

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1996年之前,縣級市在縣級行政單位中的比例逐年上升,1996年以後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而縣和區的相對變化則簡單得多:30多年來,縣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區的比例一直在上升。

為什麼要撤縣(市)設區呢?

「 『撤縣(市)設區』」主要是基於為城市拓展發展空間、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戰略升級等三個方面的考量。」林拓認為,「結果也往往喜憂參半。」


縣(市)改區之後,權力結構上的變化也很明顯。在中國,縣體制下擁有審批權、規劃權及財政權等方面更為充分的自主權,而設區之後則將面臨這些許可權的變化,逐步由市進行統籌。

不過,儘管城市市轄區面積越來越大,但建成區的比例卻並沒有因此升高,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縣與縣級市本來就是以農村為主導形態的區域,建成區的覆蓋範圍並不大。

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趙民教授看來,這種城市化的擴張方式也造成了城市概念的混亂。「以前城市化的市區才是區,以農村佔主導的郊區就是縣,但現在亂了,明明(縣)大片都是農田,它也變成區了。我們關於城市的概念,跟國外城市是個市政區的概念已經不一樣了,中國現在的城市實際上都是城市區域(city region)。」

合併之後,為了在新成立的市轄區中推進城市化,征地拆遷也成了家常便飯。據杭州人殷平的說法,他家屬於城鄉結合部的地方,周邊有很多耕地都被佔用。「但是這些徵用的地有些地塊到現在還圈著,有相當一些雖然建了廠,但效益很差。」南京人李子茜也有類似的感受,「溧水的拆遷戶特別特別多,感覺這幾年一直都在拆遷。我們以前的老房子也被拆了。」


城市市區在一天天擴張,但每一個新加入的市轄區與主城區的一體化之路有長有短。雖然蕭山、餘杭2001年就撤市設區了,但杭州市委市政府面向市區的各種文件上都會加上一句「餘杭、蕭山除外」。

那些經歷撤縣設區的人,過得還好嗎? -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 知乎專欄


關鍵在於縣區和市的距離和市的輻射力。a類市不強距離還遠,像湖州吞長興後,必定搞死長興,佛山吞順德一樣。都是自己能力不強,妄想通過所屬縣區的財政發壯大自身,就是抽血卻不造血。縣區和市的距離超過30公里,如果不是北上廣,基本沒有連在一起的可能。湖南永州兩個區在30公里的樣子,一直都沒有向融合的跡象,半死不活的樣子,b類市強,距離近,像原來的吳縣被蘇州,鄞州被寧波吞併,消化得差不多了,基本融合成一個城市了。基本上這種縣都是古代州府的附郭縣。c類市強距離遠,特大城市為了拓展空間,吞了好多遠郊縣,廣州南京武漢的遠郊區縣。遠郊縣區相對落後,被吞併反而可以分享市級財政。而市為了將來的發展空間和土地資源,先吞了再說。然而遠郊區縣發展都不一定發展的好,因為失去了發展自主權,反而可能不如未改區的縣。上海的遠郊區縣比蘇州下屬的縣地理位置要好,反而不如後者。d類就屬於奇葩的市弱縣區距離近,那種肉到了嘴邊吃不了的。想紹興市吃紹興縣等了多少年,現在泉州還在苦苦等待。e類就是主城區土地資源由於地形所限而在很遠的區域縣改區,如蘭州在建設的蘭州新區,福建龍岩把永定改區。樣例太少,不做評價。f類是為了行政等級,主要是直轄市縣改區,縣改區行政等級會升上一個等級,這個類型主要說是重慶的區,太多不應該改區的都改區了。當然副省級城市縣改區,行政等級會上升半個等級,也有這種因素考慮。杭州的餘杭蕭山富陽區由於人事財政完全獨立更類似f類,是為了把行政等級升上去。綜上所述,縣願不願意改區在於市區經濟是否絕對強勢,縣改區的發展效果在於市和縣的相對距離和輻射能力,自己都沒吃飽還會分一杯羹給你嗎?這個距離可以隨著主城的發展相對變化的的,原來吳江沒和蘇州相連不適合改區,現在吳江有很大一部分建成區和蘇州相連,完全可以改區了。
這個問題我回答得很勉強,大家可以直接跳到方輿論壇去看看


撤縣設區還是撤縣設市,雖只有一字之差,前提都是撤,但是撤完了變成什麼,差別甚大。以至於湖州長興縣以「所有黨政機關、鄉鎮(街道、園區)的一把手將集體辭職」來抵制撤縣設區,因為長興縣更想的是撤縣設市。

反對者自然有自己的邏輯,比如撤縣設區後,財政上的自由度將會消減不少、很多行政權力也將收歸到地級市,如此等等。而設市之後,則大有不同,無論是經濟發展角色定位、還是轉移支付、專項扶持資金、包括招商引資的形象,「縣」和「市」都是千差萬別的。歸根到底,地方政府熱衷於撤縣設市,是因為政府束縛少了,自由度更大了。

到底是撤縣設區還是撤縣設市?只能是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城鎮化的過程,就是根據各地情況「分而治之」,比如未來東部城鎮化發展的重點是,在優化城市群的基礎上,逐步打造一些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並更加註重服務業的發展;而中西部在重點培育大批中小城市的同時,將工業發展擺在更重要位置。所以「蘇南無縣」的行政區劃變動就是要打造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區,撤縣設市甚至「鎮改市」的選擇可能會更多一點。(本微信號:xyjj0002)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1997年的「縣改市」政策為何而暫停。是因為當時很多地方盲目追求縣改市,衝擊了縣製為主要特色的傳統行政管理系統,造成很多縣級市出現「虛假城市化」弊病,比如市區農村人口比重過大、城郊比例失調、城鄉概念模糊等等。

我們現在解決了「虛假城市化」的問題沒有?我們的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但是很多地方都是公共服務不能普及的「孤島」;我們的高樓越蓋越多,但是很多都是「睡城」甚至是「死城」,房屋空置無人居住;我們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人都是暫住在這個城市,他們沒辦法在這個城市最終安頓下來。這十幾年來,我們始終沒解決一個問題:城鎮化的目的是什麼?

所以我們一直呼籲通過一系列改革來促進每一個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平等發展權,放鬆行政權力對經濟活力的限制,把每個城市甚至每個鎮都當作相對獨立的經濟整體,而不是上一級政府的附屬物。我們撤縣設市的初衷也在於此。

但是這些放權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底線之上:我們的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而不是更大面積,更多建築的城鎮化。我們呼籲的城市平等發展權,是為了每個個體在自己喜歡的城市都找得到應有的位置,並最終落地生根,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我們撤掉了城市發展的束縛,也希望設立一種城市發展的共識。如果只記得撤,而忘記設,那麼城鎮化將走向歧途。

再來一條:不要認為變成區就怎樣了:

市區兩級 摩擦為何不可避免

鄉鎮部分站所:垂直後的負面影響--以西部v市為例


算來應該是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的行政區劃調整現象開始逐漸頻繁,既有省級層面的調整(重慶從四川省分離出來設立直轄市),也有縣級層面的調整(撤縣設市、撤縣(市)設區等),更有鄉鎮甚至村莊大規模的拆分和合併。在這些行政區劃調整的現象中,「撤縣設區」應該算是比較獨特的一種行政區劃調整現象。


在我國,是與農村經濟社會形態相適應的行政區劃建制,而則是與城市經濟社會相適應的行政區劃建制,所以說,撤縣設區意味著被撤的縣社會經濟形態的一個跳躍

正是基於這種直觀性的認識和理解,業界對於撤縣設區與城鎮化以及城市發展之間的關聯,從理論上或實踐上與統計描述相結合的方法對此展開分析與評價。既有從時間維度上對近20~30年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多種區劃調整現象進行分析的相關文獻,也有在涉及空間維度上的研究思考。


===============割===============一===============刀=======================


本答案則側重從時間維度上對「撤縣設區」現象進行理論闡述。「撤縣設區」的實質便是在一定區域內,大城市中心城區與周邊的縣(市)合併或構建公共發展戰略。


中心城區與區域的關係區域是中心城區發展的基礎,中心城區是區域發展的保證如何協調中心城區與區域的良性互動,既涉及到城市區域的空間結構,也與城市區域的行政結構有關。

制度經濟學強調競爭合作是產生大城市變化的兩種基本力量,其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

  • 由中心城區操縱的城市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區域的發展要靠中心城區來帶動,這種管治方式稱為「集中式管治」(Centralized Governance)
  • 另一種管治方式稱為「分散式管治」(Decentralized Governance),即讓城市區域內眾多的城鎮,相互競爭,共同促進城市化。強調中心城區不要過分干預城市區域內其他城鎮,而讓市場機制來協調城市區域發展。

但是「集中式」和「分散式」管治方式都有其內在的弊端。前者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容易造成官僚主義;後者又容易造成各自為政,盲目發展。

  • 多中心管治(Multi-Center Governance)方式則吸取了兩者優點,為大城市比較理想的管治方式。多中心管治既承認城市區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又突出了中心城區對城市區域的協調作用。

中國大城市管治面臨著一個集中分散的兩難困境:大城市區域既需要「鄉村城鎮化」機制來調動小城鎮力量和推動城市化進程。同時「鄉村城鎮化」本身又在影響中心城區的作用,造成城市人口在空間上更加分散,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的攤子鋪的更大,城市管理許可權的分散,產生所謂「鎮鎮像村,村村像鎮」,繼而影響了城鎮化的進程。

  • 1、「市帶縣」階段

城市區域發展的起步階段總是依託中心城區,是集中市域範圍內有限的財力、物力等區域資源來促進城鎮化進程。1980年代,中國大城市正是採用了這種「增長極」戰略,開始改革大城市管治方式。大城市進行了城市行政區劃調整,「市帶縣」的措施就是「集中式」的管治方式的體現。「市帶縣」促進城市區域資源的集中,同時帶動縣(市)工業的發展。


「市帶縣」管治下的城市化主要不是在城鄉競爭中實現的,而是靠城市拉動或主動讓位來實現的,這是城市化初級階段的必然選擇。但是「市帶縣」管治方式存在著另一種弊端。例如,「市帶縣」本身就是使城市郊區縣(市)享受扶持發展政策,在中心城區和郊區縣(市)之間存在著不公平競爭。中心城區需要集中區域資源才能繼續保持以往的帶動能力,這就需要縣(市)自身發展,簡單說,「市帶縣」的同時也需要「縣帶市」。在中心城區向郊區縣(市)提供單向支持的同時,中心城區的政策仍然保持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城鄉產業制度的差異使國營企業的資源流向鄉鎮企業,中心城區的「造血功能」受到限制。中心城區扶持市縣發展的政策越傾斜,縣(市)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主動參與就越少,而這又會削弱城市區域的整體能力。再如,地理位置臨近城區的郊區縣(市),具有土地資源和豐富的勞動力,論實力並不一定需要中心城區拉動,卻吸引了中心城區更多的資源,無形中擴展了城市發展規模。而最需要拉動的邊遠縣(市)卻很少得到「市帶縣」的好處。

  • 2、「撤縣建市」階段

1990年代,為了推動城市化,國家開始扶持縣(市)對縣域城市化的帶動作用,表現為「撤縣建市」政策。城市管治的方式開始朝著「分散型」方向發展。前後約100個大城市的郊縣進入了中國城市行列,直到本世紀初,「撤縣建市」才有所停止。

「撤縣建市」實質上造成了那些本身擁有一定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的郊區縣(市)直接或間接的脫離中心城區的管治。「撤縣建市」不但承認和保留了原有的縣在資源分配中的權力,而且在原有的縣(市)級許可權上注入了新的權力,從而進一步形成了大城市分散式管治局面

在中心城區與一些地理位置優越的郊區縣(市)激烈競爭過程中,中心城區不僅不能左右縣級市,而且中心城區的某些功能也受到了縣級市的左右,最突出的是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由於當時沒有規範的協調機構和管理制度,市縣之間並不存在統一的土地市場,由此造成了市縣之間互相攀比和重複投資的局面。許多邊緣區鄉集鎮不聽命於中心城區的安排,也不受所在縣(市)的監督,而利用本身的地緣優勢獲取額外經濟利益,在城市分散式管治中形成了獨特的城中村

郊區縣(市)為了搶佔中心城區本身所應有的市場地位和在城市區域中的正常支配地位,降低開發成本,由此扭曲了本來可以有效配置資源的市場競爭機制,降低了城市地域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造成中心城區「攤大餅」式開發

  • 3、「撤縣並區」階段

「分散型」管治對中心城區的健康發展形成挑戰後,政府開始放棄「撤縣建市」的管治方法,國家轉而鼓勵大城市實行「多中心」管治,目前的「撤縣並區」就是中心城區和郊縣(市)之間的相互競爭的必然選擇。「撤縣並區」不再是由中心城區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設定城區發展目標,而是要越來越多地從城市區域的角度來選擇中心城區可能的城市發展目標;而且,「撤縣並區」擺脫了郊縣單憑本身的資源和市場,在縣(市)範圍內獨自操作、組織經濟活動。


「撤縣並區」其實是多中心管治在中國的具體表現,也是在「集中式」和「分散式」管治後的一種平衡大城市在全球化過程中只有靠合作和競爭方式維持城市區域的競爭能力,「撤縣並區」 正是在建立一種新的協調機制,順應共同發展的需要,推動市縣在城市區域發展上有效合作。因此,「撤縣並區」是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大城市管治的本能反應和共同願望。在「撤縣並區」過程中,市縣之間事實上不存在「誰管誰」的問題,而是共同面對應對城鎮化發展挑戰,互動發展。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大城市已開始朝「多中心」管治方式轉變


「撤縣並區」既增強了中心城區政府的功能,而且增加了郊區縣(市)的參與。他們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中心城區的競爭力。可以說,「撤縣並區」是通過合作來提升大都市區域發展


===============割===============兩===============刀=======================


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城市管治方式變化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大城市曾經實行過的集中式管治體制分散式管制方式,正逐步轉變成多中心的城市管治,城市化不僅僅依賴中心城區或者農村城鎮,而是依靠兩者之間的合作,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


「撤縣並區」是中心城區和郊區城鎮之間相互作用和制衡的結果。要真正實現「撤縣並區」戰略效果,在「撤縣並區」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利用「多中心」管治理念,不能再次回到「市帶縣」或「撤縣建市」的老路。「撤縣並區」的同時要防止「郊區化」。中心城區政府不能只關注開發成本低的郊區土地資源,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城市「空心化」。


總之,城市化和城市地位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城市管治方式或者說是城鄉制度安排上的競爭。大城市競爭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大城市的管治方式。誰能在這樣的競爭中,成功地調動市縣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多中心管治理念建立適應現代城市區域發展的城市管治結構,誰才具有競爭力,城市化才具有動力。

參考文獻

[1] 魏衡,魏清泉,曹天艷,等。城市化進程中行政區劃調整的類型、問題與發展

[2] 姚鑫, 陳振光。論中國大城市管制方式的轉變

[3] 高琳。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撤縣設區」:主動適應與被動調整

[4]汪宇明,王玉芹,張凱.近十年來中國城市行政區劃格局的變動與影響


這個問題我喜歡。。占坑晚上來答
-------------------------------------------------------------
首先擺個結論,然後慢慢說:如題主所述的湖州、蘇州等城市的撤縣(縣級市)設區是這類以縣域經濟為發展模式的城市由縣域經濟向都市經濟轉變的嘗試


第二要明確一下撤縣設區和撤縣級市設區的區別
縣和縣級市在理論上的差別即為規劃標準的差別。縣著重發展一產和二產,縣級市著重發展二產和三產。所以在縣改市沒有禁止之前,廣大的縣都爭著升格為縣級市。而因為縣升級為縣級市有指標的標準,各縣會不惜一切代價的達到這個指標(我朝地方的邏輯,不管這個名頭什麼用,升格了總是好的)。所以之後國務院停止了縣改市,從此縣的規劃標準變得模糊,所以下文的撤縣(市)設區統一簡單稱為撤縣設區。

1. 為什麼要撤縣設區(蘇州為例)
我朝大中城市發展到了一定的經濟水平,其發展模式幾乎都會轉向---發展成為大都市或者區域中心城市,由此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尤其是之前縣域經濟發達的城市,比如蘇州,比如無錫,比如再早些的佛山。這些城市縣域經濟的發展都會遇到勞動力,地價等瓶頸,所以這些城市不約而同的想到了轉換髮展模式。

具體的以蘇州為例,蘇州心裡一直再嘀咕:我堂堂中華第一地級市,經濟怪獸,成天被拉著和一些GDP只有我六七成的城市 像杭州啊寧波啊;還和省裡面GDP遠不如我的南京拉在一起PK,我跟你們什麼愁什麼怨?但是蘇州心裡也很清楚,以2012年為例,蘇州城區只有4061億左右的GDP,五縣卻有超過8000億的GDP。內行人看得很清楚:我中心城區的輻射力明顯不夠,總給人一種我是世界工廠的印象。杭州城區GDP佔比超過80%,寧波少一些也有60%,中心城區輻射力明顯不夠的後果就是我市級政府很難對城市進行整體統籌和規劃。所以我只有一條路:一步一步把這些縣改製成我的區,然後通過新區和老區的融合壯大我中心城區的實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我市級政府的財力又會顯著增強。


另外,蘇州也很清楚海南,湖北已經嘗試了省直管縣,而不僅僅是省代管縣,倘若哪天浙江和江蘇一時興起,把我崑山和寧波的慈溪一波帶走,那我和寧波真的要哭暈在廁所,私奔到月球了。所以把縣改製成區對於保住我的底盤至關重要啊!

2. 撤縣設區的流程
說道撤縣設區呢,再稍微提一句流程好了
市級政府對撤縣設區進行調研----》 確定撤縣設區的基本思路,並且和縣級政府進行交流獲取反饋----》將撤縣設區的總體方案上報省政府並請省政府轉報國務院----》民政部有時會對改區後的地名,區域等因素提出建議----》國務院批准,省政府批准,市政府宣布撤縣設區

3. 撤縣設區的阻礙 (湖州長興為例)
就像之前的答主提到的,撤縣設區本身就是市縣兩級政府的博弈。因為對於市級政府來說,撤縣設區不僅是政績,更是提升中心城區實力和市級政府財力的契機(理論上設區後各區財政上繳比例大幅提高)。但是對於縣級政府來說,不僅會喪失獨立的財權,規劃權土地使用權,縣裡的居民也擔心優秀的資源像中心城區集中,擔心市裡面用縣原有的資源建設老城區。所以就出現了湖州長興的事件。湖州長興的事件並不是個例,市縣博弈在每次撤縣設區當中都會出現,只是現在很多城市將撤縣設區作為高度機密,無關市直部門的一把手都完全不知道撤縣設區的具體內容。

但是,成功撤縣設區並不意味著市級政府獲得了博弈的勝利,撤縣設區的目的我再強調一下:通過老區和新區的一體化,壯大中心城區實力,所以關鍵在於一體化,在於市級政府能否消化掉那些強縣。不幸的是,現實當中,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為了成功的撤縣設區,市級政府必須在博弈當中做出妥協,往往妥協便是:在一定的時間內保證新區原有的獨立的財政規劃和土地使用權。當然這個所謂」一定的時間「並不是深思熟慮的,那時這個攤子已經交給下一任了。所以對於一些曾經擴大過縣權利的省份,市級政府妥協的越多,撤縣設區以後的融合就會越為困難。想想杭州的蕭山區,寧波的鄞州區就明白了。

不得不說,看著這些幾年前還在規劃者強縣擴權的省份紛紛開始規劃大都市,都市圈並且倉促的推出撤縣設區的方案,只能說圖樣圖森破啊。撤縣設區以後關注的重點絕壁是融合問題,而融合問題往往被拖延拖延拖延,時間越晚,融合越難,最終只是把大餅從城外挪到了城內罷了

時間有限先說到這兒吧,其他的想到了再補充


縣、縣級市和區的區別大了。現身說法,江蘇有一個地級市叫淮陰,和他相鄰的是縣級市淮安(當時在江蘇北邊的市縣裡發展水平屬於前茅)。淮安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並且是中國歷史文化明名城,周恩來總理的故鄉。為了利用這些資源,當時的執政者一拍大腿,搞出一個「三淮一體」(三淮指地級淮陰市,淮陰縣以及縣級淮安市),亂七八糟的一通改之後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地級淮陰市更名為地級淮安市,淮陰縣改為淮陰區,縣級淮安市由於重名更改為楚州區),赤裸裸的硬搶啊。


其實有一個省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那就是湖北,先是1996年荊州市江陵區撤區設縣改回江陵縣,然後荊門市沙洋區1998年改設沙洋縣。2009年又從隨州市曾都區劃出了隨縣。全國其他省都是「撤縣設區」,就我大湖北反其道而行之


我能想到三點。一是有些城市和周圍的縣的區劃不合理,如城縣一體,如附郭縣,二是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向外擴張,需要土地,三是為了長遠利益,現在很多省份嘗試大規模省管縣的嘗試,若被省管後,縣的人和財到不受自己控制了,變區規避之。


從自由度來講,區&<縣&<縣級市,在這方面中央/省和地方政府的想法完全不一樣。從憲法和簡化政府架構的目的來說,應該提高縣的自主性,通過城鎮化進程把縣逐步向縣級市過渡,但是這點是地級市政府不願意看到的,他們更願意看到縣向區過渡,這樣一來擴大自己的經濟基礎,二來可以名正言順的擴大自己的城區居民人口,這在找上級要政策的時候是個重要砝碼,畢竟現在的城市規劃,包括城市分級都是按照這個來算的。所以80/90年代的時候經常會有縣改市的新聞,而現在則基本上只有縣改區,甚至市改區的新聞了。
吃飯的時候才聊到,但是我的術語不專業。據說未來縣可能會歸省直接管理。而區歸市直接管理。因此市級部門為了能擴大自己未來的管轄區。所以就抓緊撤縣設區了。


簡單寫幾筆,江蘇的情況實際上和浙江是有區別的。這個以後開帖另說。
東部發達地區的城市這十幾年增長過於迅速,因此需要更多的尤其是空間資源,所以撤縣建區就越來越多,當然,這其實是有助於原來縣管理的規範化的。
但是談到長興要併入湖州,這純粹沒必要,不過是湖州已經沒發展動力了,需要工業發達一些的長興來填空,對長興基本上沒啥好處,壞處么,得看湖州怎麼對它了。。。區位上來講,湖州已經是個被遺忘的角落,慢慢衰弱也很正常。


因為城市化已經到了一個程度,2014年,中國城市化首次超過50%,意味著一半中國人都屬於城裡人了,原來那種縣域經濟已經不符合發展需要了,本質上也是對生產關係的梳理,使得更適應生產關係。

蘇州是目前全中國最強的地級市(不算廣深在內),也是最奇葩的一個市,下面的縣市常年霸榜百強縣前十,蘇州強就強在縣,但是名下那些百強縣並不是它的區,所以錢都留不到蘇州政府手裡。想搞什麼公共設施建設,沒錢,湊,下面的縣市不和你湊。於是有了崑山自己和上海對接地鐵的奇葩,從這點上來看,蘇州經濟並不是鐵板一塊,曾經自比深圳,但是你看人家深圳,一口氣修了11條地鐵,遠期規划到了2030年,下面的區都出錢出力,而蘇州的地鐵下面縣市相互扯皮,進度落後兄弟市太多。

有看到順德南海抱怨佛山設區的,只能說目光短淺。


以我大佛山聯邦為例,撤縣設市,撤縣設區,並鎮並校全TMD讓我遇上了。。。
要是再趕上早十年出生,能趕上三家分市了!
這麼說吧原來佛山市轄區比其他區的一個鎮還小,典型的弱市強縣格局。我的所在的鎮去區政府要30多公里,區到市中心還要30多公里!中間全是工業區和農田分隔!尼瑪的這樣的所謂市轄區除了名字不一樣外有什麼卵用?我印象中的區應該是像廣州那樣連成一遍難分你我的!像順德去廣州和去佛山差不多路程。。。
原佛山地區前身粵中行署、1970年前稱佛山專區、1970年後佛山地區 。
1951年6月26日,佛山鎮改鎮為市。
1954年6月,中共粵中區黨委、粵中行署由江門市遷入佛山市大福路10號。粵中行署轄24縣(中山、順德、南海、三水、番禺、東莞、寶安、增城、博羅、龍門、珠海、新會、高明、鶴山、封開、 懷集、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雲浮、鬱南、德慶),1市(石岐)和2省轄市(江門、佛山)。
1956年2月,成立中共佛山地委、佛山專區,轄13縣(中山、珠海、番禺、順德、南海、三水、新會、鶴山、高明、台山、開平、恩平、花縣),1市(石岐)和 2 省轄市(佛山、江門)。
1958年佛山、江門改縣級市,由佛山專區領導 。
1966年,佛山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佛山專區雙重領導。
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佛山地區轄南海、順德、三水、高鶴、台山、恩平、番禺、中山、珠海、新會、開平、斗門12縣和佛山、江門兩市。
198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高鶴縣,恢復高明和鶴山兩縣。
1983年6月1日,撤銷佛山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佛山市轄中山、南海、順德、高明、三水5縣。
1984年6月,佛山市轄汾江區(1986年易名為城區)、石灣區、南海、順德、高明、三水縣,代管中山市。
1992-1994年,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後撤縣設市(縣級),由佛山代管。
2002年12月,佛山市轄禪城(含城區、石灣、南庄)、順德、南海、三水、高明五區。


撤縣設區的利弊要從多個不同角度來看。
1、從被撤的縣來看,財權事權被削弱,原先可用於本縣建設的財力和資源需要接受市裡的統籌,如果市裡本身財力、土地等資源就比較寬裕,那市裡會對縣裡進行傾斜,如果市級本事就是個窮爹,那就得從縣裡抽血。長興之所以反對被撤,就是這個道理。
2、從地級市的層面來看,撤縣設區有利於統籌全市資源,增加發展空間。
3、從被撤縣的企業來看,公司更名、重刻公章等一系列手續是免不了的,最麻煩的是銀行貸款需要重新辦理抵押,這對有些企業是致命的。在辦理有些手續方面,市裡權力上收,有些原本在縣裡就能辦好的事情,需要多走一道流程,要去市裡一趟,自然是更加麻煩。

總的來說,如果縣是心甘情願被撤,那就是好事。


簡單的說,之前有一段時間都在搞撤縣設市,然後一窩風的都設市了,國家一看太多了就叫停了。然後沒辦法有些地方離城市近的就設區,屬於曲線救國。
你說的長興有點特別的,湖州市下邊好幾個縣都是全國經濟百強縣,太強了,湖州反而是個空架子,只有三產服務業,一般來說假如是個大城市來設區,縣裡面是很歡迎的,但是這個是反的,誰喜歡自己的錢被別人管呢?


行政區劃這幾年有撤鄉並鎮的說法和撤縣設區/市,省直管縣
一路看下來讓人感覺執政者貌似是在順應城鎮化趨勢,一方面集中原來分散在廣袤農村的資源設立小型城鎮,一方面提高現有小城鎮規模,使之具備一定吸附能力,更好的就地城鎮化。
但現在看來行政區劃的調整可能會止於設區的市一級


1,土地指標。城區和縣用地指標是不一樣的,最主要的是住宅用地的用地指標,你懂得。
2,設區市人口是獲得轉移支付的重要依據,雖然會損失一定扶貧款,但是差額也會減,財政總體上看還是賺的。
3,幹部數不許增,是國務院的硬要求。因此兩區換三區、三區換五區等方法是折中的方法。代表:蘇州、保定。至少在處級這個層面,安置沒什麼難度。
4,基於三,省直管縣撤縣(市)設區阻力較大,這就涉及到省級權利和市級權利相爭的問題了,比較複雜,所以強勢省撤縣設區阻力較大。


對中心城市來說,擴大人口、地盤、經濟實力
對被合併的縣城來說,則是獨立的運作模式變為了半級財政
稱呼上,也由江蘇省吳江市,改為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


已刪除


先表明觀點。拆縣建市或拆縣設區是城鎮化不斷推進導致的相應政府架構變化。
最終對應的形態會成為城市和鄉村,城市管區和部分生態空間,
省管縣及相應的鄉村區域。


推薦閱讀:

TAG:城市規劃 | 行政區劃 | 城鎮化 | 撤縣設區 | 新型城鎮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