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作為學計算機的人來說,有太多書要看,一天只有24小時,所以怎麼樣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至關重要!


你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可能不是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的問題,而是某些心理問題。
從你的問題描述來看,「有太多書要看」這句話或多或少說明你對目前想研究的領域抱著迷茫和畏懼的心態(也許是在潛意識裡),現在你要做的事(學習)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可能已經是一種壓力了吧?
從"一天只有24小時"這句話里我能感覺出你對時間的不可控性充滿了恐懼,你是不是不清楚自己的時間因何流失?為什麼你的24小時能做的事看起來比別人要少?

當然,你的這個提問並不涉及心理方面的諮詢,我也就不過多搬門弄斧了,結合你的提問我們聊一聊。

從學習效率角度來看,你應該先清楚一點:不管你最終究竟要閱讀多少圖書學會多少技能,當下的你,幾個星期之內的你,甚至幾個月之內的你只需要去針對其中一種技能下工夫即可,你可以試著調整你的計劃:

  1. 首先你可以接觸一些從事過你要學習領域的工作者,讓他們來告訴你你現在能學的東西都有那些是對實際應用有幫助的---事實上無論將來要從事什麼工作,你真正要學習的知識都不會多到離譜的程度,鑒於你現在的認識還停留在「啟蒙」階段,多聽聽經歷過的人所說的話是幫你做出選擇的好辦法,當然,這裡我還要給你一個忠告:學術性的東西不具備實際價值,不用過於看重某些所謂行業大牛鼓吹的xx論,什麼未來是xx的天下,xx在高新科技中的地位等等,學習要有針對性,針對你本身的特點,結合你將來的就業計劃,是本地還是外地,多大規模的企業,進而根據就業目的地的招工行情進行保守選擇,就是盡量選擇不太高新也不太落後,在市場更加主流的技能,在中國追新並不適合大多數人(在中國這樣的犧牲品非常多,你會在這裡經常看到抱怨企業抱怨老闆不懂高新科技有多重要啦,不懂得尊重人才啦什麼的,會的多會的精不一定對我來說就是人才----你會的東西根本不能幫我創造效益,這根狗屎有什麼區別?前瞻性?先干好你手裡的工作再說吧),除了幾個能自己擔當的「大牛」。我想這個階段是你應該馬上著手進行的,人不能總處在選擇當中,如果這個時候你要看的書只有3本,你還會有這麼大的壓力嗎?
  2. 你可以開始翻開書了---這一步最關鍵,這裡我還有一個忠告給你,開始一件事的時候不要想著我最終要怎麼怎麼樣,特別是某些極端主義和完美主義者提倡的「要做就做到最好,否則還不如不做」,相信我,這都是屁話,他只會讓你倍感壓力,讓你只會因為「沒有做到最好」而沮喪,卻忽略你已經有了進步的事實,切莫經常性的暗示自己我要怎麼怎麼樣,而是尊重即得事實----就算你真什麼都沒學到(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千萬不要對自己恨的捶胸頓首埋怨自己無能(這也是極具危害的心理障礙),找到問題下次注意才是關鍵。學習講究的是循序漸進,強調的是每一步的小成功(其實人生本該就如此,不光是學習階段),你應該重視的是你在每次學習之後所得到的提升----所以,你應該更關心我什麼時候翻開書去看應該學的知識,而不是想你將來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你能直接影響和改變的只有下一秒,想的過遠只是浪費時間(好好想想自己有沒有因為對未來憧憬的太多或是計劃的太長遠,而發現時間一不小心就溜走了?)。
  3. 習慣做做筆記,如果只是「看」書,哪不叫學習,記憶曲線的存在讓任何人都不可能過目不忘,一些重要的---甚至是將用一輩子的知識只有記在專門的地方,才能讓你在若干年之後不用去翻可能都已經找不到的書了。當然,這類珍貴的筆記也要妥善保管。

先說這麼多吧,你這個問題其實有更大的討論空間,不過現在只能在休息的時候幫你回答一下,所以難免粗糙,見諒:-)。

通過對自己和身邊同事朋友的研究,我發現但凡涉及到「效率不佳」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每個人複雜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引起的,提高效率的方法也有,但治不了本,如果你沒效率,你學多少所謂提高效率的方法都不會起作用,這些方法只能幫已經懂得「效率」的人錦上添花,絕不會為你雪中送碳。想真正提高效率,應該從直面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開始。

另外計算機涵蓋的範圍太廣,如果你能縮小問題的範圍,我或許可以幫你提供一些更細節的建議,比如「想做程序員應該從哪裡開始學」一類。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學法律的是不是記憶力特別好啊,要背很多很多的書。其他人我不太清楚,就我個人學習法律7年的經歷來看,除了考試那幾個月,平時基本不記和背書。如果說應付考試還需要一定的應試技巧需要記憶和背誦,那麼平時的閱讀則根本不需要背誦和記。理由有幾下幾點:
第一,工具性的知識不需要你去背誦,需要的時候,翻書即可。例如法條法典,憲法、民法、刑法加上各種地方性法律法規、行政規章,你是記不下來的,即使記下來,用處也不大。對整個的法律體系,法條結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即可;
第二,記憶和背誦下來的東西,是需要及時鞏固和反覆回憶,要不很容易就忘記了,不信的話,你還記得初高中學習的數學公式么?物理定律呢?化學分子式呢?
第三,記憶和背誦其實是影響思維分析的,同時還會扼殺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實際上,我上面所說的還不完全正確,所有的知識都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記憶的,思維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驗知識儲備之上的,我所反對的應該是那種不得要領,盲目的死記硬背。

那麼如何靈活的記憶住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簡單的背誦其實只能停留在對知識的文義層面,這是一個很淺層的理解。譬如某項犯罪,通過背誦,我們能夠知道它的基本定義,特點和構成要件,刑罰。但是,舉出一個具體的案件,我們就很可能難以將它與我們所背誦的犯罪聯繫起來,而發生了誤解。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對這些定義、概念理解不深的原因。考試中,通過背誦我們寫出基本的概念定義就能拿到滿分,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案件,是此罪還是彼罪?如何將犯罪行嫌疑人的行為抽象概括涵攝於某項犯罪的構成要件之下?這些都要靠理解來實現。

所謂的理解 — 運用,其實就是分析思考,聯繫其他知識、聯繫生活經驗、聯繫具體的實例,不斷擴充所學知識的內涵,將其豐富起來,如果說書本上的知識概念是骨架,那麼通過理解,我們就能夠不斷充實它的血肉,將整個知識體系充實完善起來,形成全面而深層次的認識。當然,這種擴展型的思維閱讀方式還是要基於你所閱讀和學習的書本本身,不能擴展的太遠,一切都應該建立在幫助你理解此時所學的知識的基礎之上:理解基本概念的內涵,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整個理論的內容及其內在的邏輯。通過這樣的方式,你並不需要強行記憶某個概念,某項知識,就能夠記憶的很牢靠;即便是忘記了,只需要通過回憶相關的理解過程,就能很快重拾起來。

另外,理解 — 運用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知識內化為能力,再產生新知識的過程。書籍中的理論、知識通常是由他人書寫的,符合他人的思維方式和表述習慣,但在理解的過程中,你會自覺不自覺地傾向於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來表述,轉化,自己所用的語言總比其他人使用的語言更讓自己能夠理解和記憶,這就是知識「內化」為你自身所學的過程。 這個內化的過程越多,所形成的屬於你個人的知識貯備就更加豐富,你在分析和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會愈加引用自己的知識,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最終超越書本所學,形成的新的知識創新。事實上,我們真正能夠掌握的,必然是那些經過我們內化的知識,而非簡單的書本上的用語,不信,你描述一項你比較熟知的知識,再去翻看書本,肯定和書本上的知識定義不太一樣,但基本的內涵大同小異。

在閱讀書本的時候,有些章節興趣很濃,理解的很透,記憶很深;而有的章節晦澀難懂,沒有興趣深讀下去。這也毫無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成長經歷,由此決定的閱讀興趣點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大可以挑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閱讀,等對書本有了一定了解之後,再以此為閱讀的基點擴展到書本的其他部分去,最終形成對書本整個的認識和了解;或者乾脆棄之不讀,讀其他自己更感興趣的書,這都是可以的。即便是應付考試,時間有限,也應當遵守理解 — 運用的知識記憶法則,唯一不同的是,在考試中的用語盡量規範化,與通用的教材保持一致即可。只有通過這樣閱讀學習的書本才真正有可能轉換為知識,最終形成能力。


白恆陽的回答真不錯!尤其是這句「想真正提高效率,應該從直面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開始。 」針對我的狀況,我發現自己過於追求全面,在看書的時候潛意識裡就要求自己必須要把每個字都讀過去,這樣做一來累,二來由於沒有突出重點而導致無法真正地提高,讀到的都是字而已。並且,我們是如何衡量自己的效率的呢?往往是看我們最終有沒有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去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我現在採取這種方法去學習有關計算機的知識:

  • 1,我這段時間要學什麼?——是的,在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情。
  • 2,所要學的東西重點、難點在哪?——這樣就有的放矢。
  • 3,最終我要以什麼來告訴自己這個學得到達要求了?——自己給自己擬一個項目做。

書,尤其是計算機這類的,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以掌握、練習為首要,而非要去咬文嚼字。希望有幫助。


謝邀》》》》》》》》》》》》》》》》》》》》》》》》》》》》》》》》》》》》》》》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1. 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2. 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3. 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煉。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煉,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4. 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鬱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5. 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乾淨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係,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6. 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線下時間嘗試學習微課,微課視頻是如今最流行的教學方法,同學們不妨嘗試一下,據小編所知,樂學在線是以視頻教學為主的微課網站,同學們不妨嘗試一下;


經常有人說,他們有天賦,上課睡覺,下課光玩,成績卻還是很好。你只看到他們閉著眼睛,卻不知道他們耳朵在聽(人同時用兩個感官效率會很低,除非你腦子裡的已經有大概的別人將要講給你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做到又看又聽。預習過的人,大部分時間在完善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體系,只是聽個別地方,關鍵地方,其他時間,都沒有特別用心,所以看起來睡覺也效率很好),另外,他們看起來大部分時間在玩,事實上是在高效之後的補充精力階段。而且,如果你觀察一下的話,會發現這些人看上去在玩,事實上會利用玩得到一種除了放鬆的額外利益,這可能是一類演算法,這是種玩是訓練他主攻方向的思維的遊戲,第二種玩,是主攻方向的相反模式的補充。比如他是數學層面,邏輯,數據,那麼當壓力積累的時候,就需要人際交往這樣的情感釋放,運動,甚至惹怒別人,或者另類的習慣,他們需要這種玩給大腦,身心一種平衡。


提高學習效率的根本在於務實,就是把握學習的根本

第一知道自己到底要學什麼,不要追逐熱點

我們往往在讀書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毛病呢?現在一說互聯網思維,大家心裡的往往是一種知識落伍的恐慌,每個人心裡都很恐慌。恐慌了之後就要學習,但是一學習又不知道學什麼,你學的過來嗎?你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可以說是浩如煙海。這時候讀書就會顯得讀書很雜,聽到一本什麼書馬上拿來讀,報紙上說習主席的書單一出來,第二天上噹噹網把習主席的書照單全收,但是自己沒有一個閱讀的計劃。所以讀書方法論第一就是立志,然後明確自己讀的範圍(就是你要知道你要學什麼),這是第一個方法論。

第二以慢為快,徹底學透

納尼?我問的是如何提高效率,你卻叫我慢?

是的,真正的效率是不疾而速,太多的人的學習其實是在追求學習快感,哇又看完一本!關鍵不是看完一本而是學透一本,所以我們應該用看10本書的速度看一本書。

學透的標準是什麼?

1.把書讀薄。所謂把書讀薄,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提煉出了其中的精髓。(筆記)

這裡有兩個要點

第一要用你自己的語言提煉

第二要做及時記錄,否則學得概念多了,再好的大腦也記不住,這樣的話你豈不是白學了。

推薦你用傲遊筆記

為什麼?傲遊筆記,簡約易上手,而且足夠用(通常需要的收藏網頁正文,寫筆記,內容雲存儲等功能都齊備。),選擇雲筆記夠用就好,一切超出你正常需要的功能都是吞噬你你的時間的殺手,你想一下你家的微波爐,你學會了每一種功能操作,但是實際上基本就再沒用過。

2.把其中學到的每一個概念給出定義,然後將其工具化

比如我學黃金圈思維,我把這個概念這樣工具化了

2.1.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問題,則不要直接思考如何解決,要先思考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比如公眾號粉絲太少怎麼辦,怎麼拉粉?

不要一上來就思考如何拉粉增粉的方案

而是要先結構性思考為什麼粉絲少 ,然後每一個原因進行「結構性的why思考」,既以問why的形式深入思考

2.2如果面對的是一個解決方案,不是直接去操作,而是先問這個方案要解決什麼問題

比如貼海報則問,為什麼要貼海報


3.用你的語言將這個概念講給別人聽,別人能夠理解這個概念

如果做不到就證明還是沒學透


第三,練習應用

對一個知識點的理解其實是分為兩步的

第一步學習理解

第二步在應用過程中理解

知識在應用的過程中你會對其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者應該說只有經過練習你才能真正理解掌握一個知識


做計劃。

這個說難很難,說簡單很簡單,因為計劃有人做的好,有人會出各種各樣的bug,還有人明明有計劃就是不想做然後把時間拖沒了……上面幾種都是某個方面的我。

列出計劃表,一般是周計劃比較合適……是準備考試嗎?還是就是看書?先寫一個周要做什麼事兒的計劃,然後分到每一天要做什麼,然後幾點到幾點該做什麼,都在早上或者頭一天晚上寫出來,第二天照著做。然後晚上睡覺之前看看自己的執行狀況,調整第二天的計劃……

堅持一個月左右,就能發現自己能做出還不錯的計劃來了。然後就照著計劃來吧,一樣一樣,很有成就感的。

最後說一句:當你做計劃的時候,發現時間還是挺多的。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共帳號:新生大學(xinshengdaxue)無需授權即可轉載,請保留以上版權聲明。

如何成為高品質的勤奮者

前兩天,看到一篇好文章《為什麼說絕大多數人都是 「低品質勤奮者」》,指出了大多數人貌似的勤奮,實際上是在表演勤奮的姿勢,而不是想搞定事情。文章中列舉的很多現象,擊中了很多人的痛點,引發了強烈的共鳴。

那麼,造成低品質勤奮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才能成為高品質的勤奮者?下面,就這兩個問題,個人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幫助大家往高品質的勤奮上更邁進一步。


低品質勤奮現象的原因


絕大多數的低品質勤奮者,之所以會讓旁人覺得是在表演勤奮,而不是真的勤奮,是因為旁人沒有看到 「勤奮的結果」。而沒有結果是因為生產的能力太弱。一言以蔽之,造成低品質勤奮的原因是:絕大多數人的勤奮,都只在輸入端用力,而沒有在輸出端使勁。


什麼是輸入?閱讀是輸入、刷微信公眾號是輸入、去聽講座是輸入、參加各種社區聆聽大咖的教導是輸入、去旅遊也是一種輸入,考個高學歷是一種輸入。


什麼是輸出?寫作是一種輸出、演講是一種輸出、溝通是一種輸出、項目管理與實施是輸出、炒個菜也是一種輸出,生個孩子也是一種輸出。


很多人的能力差,並不差在輸入的能力和知識儲備,而在於輸出能力太弱


比如說,現在很多人喜歡一言不合就去旅行,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美了嗎?心靈得到洗滌了嗎?我相信很多人在旅行過程中都曾經被震撼過。但是,TA 的輸出能力太差了,萬般情緒湧上心頭,最後化為千篇一律的:「啊!日出好美啊!」、「啊!長江真TMD長!」、「啊!這山好高啊!」、「啊!好好吃啊!好吃到流淚!」,如果內心震撼的強度再大一點,他們只能大喊、咆哮:「啊!!!!」 很多人去旅行的悲哀之處便在於,TA 表達美的能力的上限取決於相機的像素水平。


再比如職場中,我們發現有些專業技術強、學歷高、顏值高、成績好、聰明的應屆大學生,到了單位並不一定能很好地發揮 TA 的潛力。因為 TA 以前所有的經歷、所有的努力,都只能證明 TA 是個輸入端能力較強及儲備較充足的人。


如果拉 TA 做一個項目,可能會面臨很多輸出端的問題,比如:高層領導意見不一致,是推動會議解決分歧,還是各個領導逐一協調?相關部門雖然口頭支持,但是實際行動時卻熱情不高,如何爭取所需資源?項目干到了一半,卻發現項目有些基本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是按原計划進行,還是重新計劃?


這些輸出端的問題搞不定,你技術能力再強、想法再牛逼、資源再豐富,最後還是沒有好的結果。

這時候,再來檢視你們的勤奮學習,在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是什麼樣的比例?檢視完了之後,你就知道你為什麼是低品質的勤奮者了。

成為高品質勤奮者的方法論


順理成章地,解決方案就是:強化輸出端,形成 「輸入 —— 輸出 —— 結果」 的良性閉環。相信有不少人看到這裡,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還伴隨著一絲絲的失落。甚至抗拒。因為這不就是學以致用嗎?學習了要去用才有效,要實踐,要行動,要踐行。


實際上,想形成 「輸入 —— 輸出 —— 結果」 的良性閉環,如果按照學以致用的思路去進行,就是選擇了打遊戲中的 very hard 模式。


為什麼很多人在學以致用這一點上做得很差,不是因為動手能力差,不是執行力差,也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學以致用本身就很難,這決定了能真正學以致用的只有少部分人,不適合大眾。有研究表明,一項技能學習之後,大約只有7.5%的人能學以致用。


為什麼學以致用這麼難?


因為學以致用中的 「學習」,是一種 「基於能力提升或知識儲備的學習」。它隱含了以下幾個假設:


▲ 假設1:在 「輸入 —— 輸出 —— 結果」 的閉環中,有好的輸入、輸出能力,就能帶來好的結果。


分析:這個假設忽略了 「輸入 —— 輸出 —— 結果」 三者之間的匹配、銜接的難度。比如說,你捧著一本《談判力》在研讀,你的學習能力也很強,徹底理解了書中的內容,輸入端很棒。另外,你的口才與表達能力也不錯,輸出端也很強。但是,這並不能保證你談判能力就很強。


很多人不能學以致用的原因,就是因為 TA 不知道相應的輸出端是什麼。你需要什麼樣的實踐?你在哪裡可以有這樣的實踐機會?獲得這樣的實踐機會需要什麼樣的資源?這些實踐哪些在前,哪些在後?這些問題能難死一波人。你學習了溝通能力的書籍,就處心積慮地想找能實踐這個能力的場景,是那麼好找的么?

▲ 假設2:輸入、輸出的能力,可進一步分解成許多相應的能力進行訓練,逐個擊破、提升。


比如,一個銷售人員的客戶拜訪能力,可以分解成產品知識、表達技巧、談判技巧、人際溝通、商業意識等幾方面的能力進行訓練。並且學習者會自動將各種能力進行整合,並在一個綜合性的任務中應用。如只要掌握表達、談判、溝通的技巧,就能進行一次良好的客戶拜訪了。


分析: 這個假設的問題在於,把能力逐一分離出來進行單獨的培訓,偏離了能力展現的特點和情景。同時,單一能力的培訓大多具有通用性的特點,與具體任務的結合程度較低,因而增加了學以致用的難度。最後,各種能力的融會貫通,本身對學習者的悟性要求是很高的。


▲ 假設3:能力、知識的應用場景有很多,即使你現在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景能用得上。但是,提前做好知識儲備,則可「以不變應萬變」 ,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


分析:這個假設的問題有兩點:


第一,缺乏具體應用場景的指引,在學習時你會抓不住焦點。學習不是為了把某本書、某個內容不分主次地記住。基於能力提升、知識儲備的學習,因為缺乏具體的應用場景,學習者往往無法對知識點的價值大小進行區分,所以只能期望自己把學習的知識不分主次地全部記住。這容易引發焦慮:我看過的書老記不住,怎麼辦?問題是記不住才是常態,好嗎。


如果有某種具體的實踐任務作為指引,則學習本身就有篩選的過程,沒有價值的內容不需要記,有價值但是與本次任務相關程度低的內容也不需要記,大幅度降低了理解和記憶的量。


比如說,前幾天時間,公司領導提出想探索一下社群運營,而對於這方面我是零基礎。於是,我在噹噹上,把以產品經理、產品運營、社群、微信、新媒體等關鍵詞搜索出來的書一口氣買了 75 本。然後集中兩三天時間,把這 75 本書掃蕩一遍。通掃一遍的結果是,實際上對當下有價值的書只有 3 本,還有兩三本書部分章節,還有部分書籍是有價值,但是當下不需要掌握,做好標記,以後用的時候再針對性去看。


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短短一個星期內建立了對社群運營的基本框架,同時也摸索到了未來需要深耕的發力點。如果換傳統的模式,75 本書,制定讀書計劃,慢慢讀,可能一年都讀不完。


第二,如果一開始就缺乏具體的應用場景,費勁心思儲備知識,等到你有實踐機會的時候可能已經遺忘了。現在智能手機是每個人的標準配置,學習界也開始流行 「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比如你在公交和地鐵上可以爭分奪秒地看一兩篇公眾號的文章。先不提大多數人的碎片化時間是用來娛樂還是更多用來學習,而是 「碎片化學習」 和 「移動學習」 的根基如果還是建立在 「提升知識儲備」上 —— 我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知識儲備了,仍然會走入一個死胡同。

零碎學習的知識更容易忘,所以現在很多人又開始對碎片化學習進行批判。智能移動終端的發展,對於學習最革命性的意義不在於你可以 「隨時隨地學習」 及 「可將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學習」,而在於 「縮短了學習與應用的時間周期,即從輸入端到輸出端的時間周期」。


以前的學習,因為提取知識不方便,所以,只能提前將知識存儲在腦子裡面,以不變應萬變,學習與應用的時間周期可以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但是現在,很多知識都是你要用的時候,你就去搜索,去學習,然後學完了立馬實踐。比如,做菜,我就是每次要炒菜之前,在 APP 上搜一下菜譜,照著菜譜做,完全不需要提前學習、記憶菜譜。

綜上,強化輸出端,形成 「輸入 —— 輸出 —— 結果」 的良性閉環的關鍵在於:用以致學,而非學以致用。具體來說,是基於項目、任務、問題的學習,而非基於能力提升、知識儲備的學習。


怎樣進行基於項目、任務、問題的學習,這裡只簡單舉一兩個案例:


就我們 80 後來說,當初在學計算機的時候,最早接觸的都是學習五筆輸入法,怎麼學呢?從背字根開始 「王旁青頭兼五一……」,然後熟悉鍵盤,玩各種打字小遊戲。那時候還是有不少培訓班就是專門教打字的。可見,打字對許多人來說,還是一門需要堅持不懈,要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才能掌握的技能。所以,很多人就半途而廢了 —— 這跟你現在正在進行的許多學習還不是一樣么?


那麼,後來我是怎麼學會的呢?是在 97 年左右,QQ 開始在國內流行。我對於在網上泡美眉(咳咳,美眉這個詞很暴露年齡啊)抱有強烈的興趣,所以需要著手解決不少的障礙,包括:電腦的開關機、拼音的學習、熟悉鍵盤及盲打、通過聊天套個人信息的技能、逗比搞笑的技能。


注意,這所有的內容,都沒有分開獨立進行學習,而是同時學習並進行的,在聊天中難以分割。其次,這個學習顯得有點缺乏系統規劃,更多是遇到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然後,在聊天聊了一個月之後,打字已經非常熟練了 —— 讓那些正在苦練打字的同學大吃一驚。


這是當年我們學習打字的過程,現在很多小孩是沒有走過我們的彎路的。但是,在其他許多的學習領域,依然存在這樣的誤區。比如寫作訓練、比如演講技巧、比如項目管理等等。


就拿我們最熟悉的英語學習來說 —— 英語只是一種工具,你通過這種工具要解決什麼問題?結果很多人把英語當成了目標,把英語學習從問題解決中獨立了出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英語學習切割為許多獨立的小環節,如聽力、背單詞、閱讀訓練、寫作。這種基於能力的學習,正是許多人學習多年英語也無法學以致用的原因。正如上述打字的案例,改一下學習的邏輯,可能就會有爆炸式的提升。


具體如何進行基於項目、任務、問題的學習,有哪些原則,有哪些關鍵要素,操作流程是什麼。限制於篇幅,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 ▲ ▲

文章略長,最後為客官們總結一下本文:


1. 造成低品質勤奮的原因是:絕大多數人的勤奮,都只在輸入端用力,而沒有在輸出端使勁。


2. 成為高品質的勤奮者的解決方案就是:強化輸出端,形成 「輸入 —— 輸出 —— 結果」 的良性閉環。


3. 想形成 「輸入 —— 輸出 —— 結果」 的良性閉環,學以致用是非常困難的一種模式。


4. 學以致用的底層邏輯是:基於能力提升、知識儲備的學習。


5. 基於能力提升、知識儲備的學習的隱含幾種錯誤的假設


假設1:認為在 「輸入 —— 輸出 —— 結果」 的閉環中,有好的輸入、輸出能力,就能帶來好的結果。這個假設的問題忽略了 「輸入 —— 輸出 —— 結果」 這個閉環中,三者 「匹配銜接」 的難度。


假設2:認為輸入、輸出的能力,可進一步分解成許多相應的能力進行訓練,逐個擊破、提升;並且,學習者會自動將各種能力進行整合,並在一個綜合性的任務中應用。這個假設的問題在於把能力逐一分離出來進行單獨的培訓,偏離了能力展現的特點和情景。同時,單一能力的培訓大多具有通用性的特點,與具體任務的結合程度較低,因而增加了學以致用的難度。並且,將各種能力的融會貫通,這對學習者的悟性要求是很高的。


假設3:認為要提前進行能力提升、知識儲備,以不變應萬變,免得 「書到用時方恨少」。它的問題在於缺乏具體應用場景的指引,學習難以抓住焦點,只能不分主次地企圖記憶消化全部知識,學習量過大。其次,這會導致學習與應用的周期過長,知識遺忘。由智能移動終端的發展引發的碎片化學習和移動學習,其革命性意義不在於 「隨時隨地學習」 與 「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時間利用效率高」,而在於 「縮短了學習的輸入輸出周期」。


6. 強化輸出端,形成 「輸入 —— 輸出 —— 結果」 的良性閉環的關鍵在於:用以致學,而非學以致用。具體來說,是基於項目、任務、問題的學習,而非基於能力提升、知識儲備的學習。

往期文章回顧,請關注微信公眾號:xinshengdaxue或下載新生大學APPd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對我而言就是關電腦。。。


在絕大多數領域都有效的方法:

1、選一個小目標,有希望但做不好/做不到的,試著做;
2、分析使自己做不到的障礙,分解成幾個獨立部分;
3、針對每個部分進行專門練習
4、回到1循環

0、端正思路:學習學習,學和思和習,必須每個細微處都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就是學如何習,習而後學。
讀書-複習-考試,這種學習方法是愚蠢的荒唐的害人生命的扯蛋。太多學生被考試教壞腦子了,學了十幾年書,連如何學習都沒學會。


這問題其實很嚴重,學習的東西不能變「現」也是問題,在做優先順序選擇時,要先做選擇,可參加一些類似」項目選擇「技術,也多去市場上求證一下,比如多去面試,了解gap,來幫助自己找到短期目標(前提是你已有長期目標,比如開發、管理還是客戶顧問)。

另外,戒除焦躁,這是我現在在努力的,我現在的需求非常多,也是極為焦躁。
但我深刻明白一件事情,就是想要的太多而未去深入學習其根本,往往是*不願意*沉下來去學,根本就是一種逃避而已。
安靜地讓自己沉下去,這問題或許就不存在了。某些說法稱之為「心流」。


不記得是哪個知友曾經說過一句話:放下手機,立地成佛。


先給自己樹立「這是我想做的,我選擇現在就開始做」的觀念吧。只要是想做的事,這種信念是會不自覺地激發出自己無限潛在能量給專註行走的你的。
我男朋友特別上進,為了不被他落下的太遠我發現會十分努力在一些以前不情願做的但是很有助於自身成長的事情上。現在頂著痛經都會盡最大努力完成它。這種內心的力量讓你的效率成十幾倍的增長,並且持續時間巨長無比。信念的力量很棒!

關注內心的力量。


在學校的時候圖書館是再好不過的去處,就算開始有點浮躁,看到周圍的同學都在用功自己也會有緊迫感(通常都在心裡說,哎呀這些人長得這麼丑或者感覺看起來很笨的樣子一定要比他們優秀比他們強才對得起自己…然後瞬間熱血沸騰)在家的時候我都把手機交給我媽讓她鎖起來不讓我碰


放下手機


如果我願意捧著一本書坐上半天,不去關心我要學到什麼,那麼學習的效率就會提高.


我發現我也有樓主那樣的毛病,就是老是不放心的樣子,感覺有些書沒看完就好像不能掌握那種必須的知識一樣,其實有很多的書,看完之後,收穫並不大,我想改進措施就是用思考來替代閱讀,同時,採取臨時抱佛腳的辦法,需要什麼的時候就快速搜索查詢什麼,這個問題也與你的學習理解問題比較慢有關,另外一個確實是心態的問題,泛泛的閱讀,大致知道是什麼問題,有需要就深入再去,再一個就是找到專家,有問題問高手是最快的,也許高手一句話就能點破了,但是,你這樣閱讀,有個好處,就是涵養很深,裡面的問題搞得很透徹,也不是說這種學習方法就沒有一點優點,其實我和你是一樣的,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樣 正在有限的時間內準備考試 要讀好多書 我的建議是 合理的計劃和堅持


我感覺提高學習效率的方式就是第一,目標:為什麼學習,學什麼,達到什麼程度第二就是分解,階段性學習,第三就是實踐,也就是練習,這樣對效果進行評估,最後就是可以運用。


少上知乎貼吧天涯等網站


推薦閱讀:

不太會說話,怎樣提高說話的技巧?
20歲做什麼,可在5年後受益匪淺?
為什麼我們會更喜歡得不到的人?
有哪些你無法理解為什麼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

TAG:學習 | 效率 | 高效學習 | 計算機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