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理位置不好的鄴城在魏晉南北朝如此重要,壓過洛陽成為北方中心,為什麼被隋文帝摧毀後再也無法復興?

鄴城


地理位置不好的話,前燕、北齊等為何建都於鄴?洛陽曾被毀城(董卓)或成為邊境(宇文與高氏),鄴相對穩定而崛起。鄴有漳水之利,這是河北平原大力發展農業的基礎;西有太行之險、南有黃河屏障之餘,交通便利,此為鄴城累成魏晉南北朝首都的原因。尉遲迴據鄴城發難反楊堅,事後自然毀城,焚成廢墟,並徙相州於安陽。(楊堅也毀過劍閣這些割據時的險要,旨在保證統一)如果要從經濟角度分析,隋唐大運河不經鄴的,繁榮城市的地位已被鄰近的魏州取代,從此一蹶不振,連地區中心的位置也保不住。


鄴城的地理位置比起洛陽自然是不如,但是本身也是形勝之地,漳水為之襟帶。之所以出現鄴城多次壓倒洛陽成為政治中心,與政權東西對峙有很大的關係。典型的例子是北齊與北周的對峙。兩國以黃河為界,東西對峙,中分中原,洛陽一帶是雙方反覆打仗的地帶,幾乎是兩國交界的地方,自然不能以洛陽為都,風險太大。同理後趙,冉魏,前燕也均是如此,都是東西對峙多國並立,洛陽處於邊境,不能定都於此。至於曹操時鄴城成為政治中心,大概是因為董卓之亂,洛陽殘破,且關中不寧,洛陽為都不現實。而漢獻帝在許昌,曹操要發展自己的勢力,自然要另外選個新地方,而鄴城是關東(黃河中下游平原)比較適宜定都的地區,坐鎮鄴城,就能鎮撫河北,畢竟河北才是當時的人口中心,經濟中心。隋文帝之後沒有復興,是因為再也沒出現東西政權長期對峙的局面,歷史不需要鄴城再復興了。隋以後,繼續出現了南北對峙,比如五代與南方諸國對峙,遼宋,金宋對峙,鄴城就這樣永遠的衰落下去了。



上限取決於宏觀環境,下限取決於微觀環境。

對於為何「無法復興」,我們可以先明確一下「復興」的概念

太原城控握晉省,俯臨整個華北,地位在唐代發展到頂峰,城市行政等級達到陪都級。宋朝初年宋太宗趙炅平毀晉陽城(準確的說此時是太原府治所晉陽/太原縣)。這是太原城市史的一個轉折點,此前的「太原城」指的是一座位於今太原市晉源區的城市(大部分時間被稱為「晉陽縣」或「太原縣」),此後的「太原城」指的是一座位於今太原市區的城市(大部分時間被稱為「陽曲縣」),此兩者相距約二十公里。新太原城仍然長期是晉中盆地乃至晉省的中心所在。

南京城龍盤虎踞,屏衛江南精華的三吳,南朝時成為首都,自稱華夏正朔所在。隋滅陳後平毀南京城,徹底消滅其建制。南京再次擁有縣治是唐代的「江寧縣」和「上元縣」,再次復興始於五代南唐。五代南唐城與南朝建康城的城址並不重合,但彼此相鄰距離很近,乃至明代南京城將二者都包含進去。

從建制和城址兩方面,我們可以對中國古城的「連續性」做一個排序:

成都 廣州 長沙 蘇州 (建制無嚴重中斷 城址基本無遷移)

北京 西安(建制無嚴重中斷 城址有小距離遷移)

洛陽(建制無嚴重中斷 城址有一定遷移)

南京(建制曾嚴重中斷 城址小距離遷移)

太原(建制曾嚴重中斷 城址有一定遷移)

這樣來看,其中南京、太原都經歷過最「壯烈」的復興,但實際上相比於南京,太原的復興是「偽復興」。因為新舊兩個南京(南唐江寧和六朝建康)至少地域重合,而相距二十公里的新舊太原(今太原市區和晉陽城)之間的聯繫除了城市職能相同——晉中盆地和晉省中心——之外,只有比較微弱的「同用一個太原府名」而已了。太原的情況完全可以看作是「府城從A縣遷至B縣」,可以認為,準確來說太原不是「復興」,而是「新太原」取代了「舊太原」,從「舊太原」手中接過了「晉中盆地乃至晉省中心」這一「崗位」。

類似的,對於石家莊和正定,兩者相距二十公里,都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大道上,正對井陘,是這兩條道路的交匯之處。歷史上正定縣長期為郡府治,短時間做過省會。最開始正定縣治滹沱河南岸的今石家莊市區東北的東古城,後遷至北岸今址。鐵路開通後,鐵路交匯處的石家莊迅速取代正定,成為「井陘與太行山東麓交匯處的大城市」這一「崗位」的擁有者。

因此,宏觀上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必然產生大城市的「崗位」的需求,而誰來走上這個崗位,取決於微觀上的「機會事件」。官民們需要晉中盆地有一座大城市,這個崗位新舊太原城所在地都可以勝任,一旦發生一些偶然事件,比如趙炅毀舊太原,在晉中盆地內哪個地方成為中心就面臨一次重新洗牌。對於正定和石家莊,這個偶然事件則是「懶得過河的鐵路拉來了石家莊」,相距二十公里的正定和石家莊都位於「井陘與太行山東麓交匯處」,但這距離足以成為兩個獨立的城市。

但對於南京,作為丘陵地帶,從微觀地形上來說,不僅不是石家莊這樣的大平原,就算比起太原所在的晉中盆地都狹小得多,這就造成了南京微觀地形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微觀上越是狹小,「不可替代性」就越強,南京的復興無法做到太原那樣在二十公里以外建造一座職能相似的新城。

說回到鄴城,宏觀職能上說,鄴城是「太行山東麓大道與滏口陘/漳河交匯處」,但由於鄴城所在華北平原地勢廣闊,微觀上可取代者甚多,一旦發生偶然事件(隋代被平毀),很容易被不遠處其他城市取代,而在原址復興的幾率很低。鄴城在後世「繼任者」,則包括魏州、大名府、相州安陽(最接近的),以及現代的邯鄲等。(現在來看是安陽、邯鄲吧……)

以上是微觀上說鄴城為何湮沒無聞,而從宏觀上說的話,問題就變成「為什麼魏州、大名府、安陽、邯鄲沒能重現鄴城的輝煌?」

繼任者中地位最高的是北宋時接近前線的大名府(類似明代北京的位置吧……),達到陪都級別。我認為宏觀上主要原因包括河北地區相對衰落、統一戰爭局勢的改變(一般都是南北方向……)、首都北京的虹吸、長期處於四省交界地位邊緣(傳說中會設立一個以安陽為省會的平原省,那大概就是鄴城復興之時吧)等原因吧……


我補充一下劉思雨的石勒經營鄴城。這裡靠近安陽,考古學上的後崗一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三大分支之一,而仰韶文化很可能就是炎帝國,後崗二期文化則很可能是參胡是白馬是鯀的部落,現在的白馬藏族和白馬羌族很可能當年就在這裡,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所以商朝盤庚才會遷都這裡,因為這裡是商族的親戚民族參胡的地盤。舜排擠高辛氏出身的八元到邊疆去當十二州牧,其中商契就去了東北,商朝自此源自東北,后羿滅夏時商族與后羿的老虎山文化萊夷結盟南下成為夏家店文化,商朝尚白就是延續《山海經》白馬族的傳統,所以商朝滅亡後,箕子去東北投靠孤竹國,建立朝鮮,而鮮卑就出自箕子朝鮮。石勒的部落也是有巫師的,自然會選擇東胡的祖地建國,不要全給漢人儒生臉上貼金啊

是我表述能力差,評論區都把東胡和參胡混到一起去了,商朝是東胡的一份子,但是參胡只是參胡。我的意思就是石勒的巫師至少知道這裡是很多古代名王的都城所在,但是漢人儒生則未必知道這些事情,如果石勒聽漢人的估計就定都邯鄲或許昌而不是鄴城了,畢竟石勒的國號是趙國,而許昌曾經是曹操的主城


鄴城位置在河南安陽和河北邯鄲的交屆位置,有過曹魏的經營,它在南北朝的興起來源於張賓建議石勒留在此經營,當時洛陽已經很殘破了,而且洛陽是五部匈奴和晉朝爭奪地,洛陽既近劉淵的匈奴又近晉軍,當時並不是石勒的勢力範圍。劉燿的都成在長安。 當時的鄴城也是很堅固的, 石勒起兵也是在河北一帶。 後來興起的慕容氏起源於遼寧一帶,和佔據關中的苻秦對立。 洛陽距離長安並不遠,距離潼關兩個小時左右的火車就可以到。自然石勒和慕容建都不會選擇洛陽。 北魏佔據北方才開始選擇洛陽。 選擇洛陽首先洛陽周圍不能有敵對勢力。鄴城的衰落是因為它不斷遠離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現在的洛陽和西安一樣。


鄴城是河北和中原的中心,洛陽是整個天下的中心,明白這一點你就能夠明白為什麼洛陽和鄴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和隋朝時期地位有這麼大的不同。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數時間都是南北對峙,洛陽距離前線實在是太近了,近到一旦前線出什麼意外就會面臨敵軍的進攻。首都這種東西不是大白菜,不能隨便遷來遷去,一旦敵人打到你的首都你到底是撤退還是不撤退?

撤退的話全國的形勢立即發生變化,因為你丫首都都被人佔領了,誰還會看好你?到時候大批量的人會倒向敵軍,用不了多久你就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畢竟痛打落水狗是大多數國人喜聞樂見的事情。

要是不遷吧,你首都被圍住就會面臨被攻破的風險,畢竟久守必失,洛陽距離前線這麼近很容易被敵人突到臉上,多來幾次難免被人一窩端了。真要是連人帶城都被人一窩端了比撤退的後果更恐怖,指揮中樞被端了造成的結果不用說都是毀滅性的。

但是鄴城就不一樣了,鄴城在河北而不在中原,根東吳東晉和南朝還隔著中原和黃河,丫的南朝本事再大也沒辦法越過黃河去攻打鄴城,這樣無論戰事多麼兇險,朝廷都有時間調兵遣將,從容應對南朝的各種動作。

但是這個問題到了隋朝發生了改變,隋朝存在的時間雖然短但是卻是一個大一統的朝代。也就是說隋朝時期南方已經被收復,洛陽不再面臨敵軍的威脅,而鄴城又只是河北和中原的中心,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首都實在是有點偏僻。

隋朝滅亡之後的唐朝也是大一統的王朝,洛陽自然也不是在前線,這樣一來洛陽的地理位置就壓到了鄴城,至於說鄴城沒有再次復興就不對了,五代時期鄴城其實一直都是重鎮,只不過宋朝時期半個河北都在契丹人手裡,給趙氏兄弟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在鄴城定都,因此鄴城的地位逐漸的就被別的城市取代。


先是洛陽被毀,戰爭期間重建困難
東西作戰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看長安沒換不是么,主要還是洛陽多次遭受戰爭的蹂躪
從董卓火燒洛陽開始直到鄴城被燒期間,洛陽經歷了太多,並且地理位置還是相當重要,首當其衝
鄴城自曹魏之後就發展起來了,河北的勢力當然喜歡在自己勢力強的地方建都。

後面鄴城被楊堅燒了,就徹底沒了。可能是燒的太厲害,因為這次是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放火,而洛陽都是兩邊對打,或者撤退途中燒的
又或者洛陽的基建比較牢靠,多次打擊都沒有毀滅。


漳河沒了...


但凡戰爭都沒法發展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都不穩定怎麼成為政治中心呢。


推薦閱讀:

楊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北周為什麼會禪讓皇位給楊堅?
南北朝和隋唐的統治者都是鮮卑人嗎?

TAG:曹操 | 歷史地理學 | 魏晉南北朝 | 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