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魏洛陽城成為了「絲綢之路」中國境內唯一的都城遺址?

絲綢之路的開闢是應該以張騫出使西域為時間起點,還是以班超遣使到達歐洲為時間起點,還是以羅馬使者到達洛陽為時間起點?
漢魏洛陽城據《洛陽伽藍記》記載面積達到一百多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遺址,前後作為周,西漢(漢高祖),東漢,魏,晉,北魏六朝一千多年首都,歷經戰火與重建,隋煬帝遷都重建隋唐洛陽城而廢棄!原問題:為什麼漢洛陽城成為了「絲綢之路」中國境內唯一的都城遺址,而非漢長安城!漢魏洛陽城據《洛陽伽藍記》記載面積達到一百多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遺址,前後作為周,西漢(漢高祖),東漢,魏,晉,北魏六朝一千多年首都,歷經戰火與重建,隋煬帝遷都重建隋唐洛陽城而廢棄!

——————————2017年11月17日————
不小心又引戰了,以後還是各自提各自的吧!
原問題:為什麼漢洛陽城成為了「絲綢之路」中國境內唯一的都城遺址,而非漢長安城!


來客總說李希霍芬將洛陽到撒馬爾罕的古老的商命名為「絲綢之路」。這個是某地方報紙總結概括的,李希霍芬本人沒有在絲路定義里提到洛陽字眼。李希霍芬的著作《中國》屬於筆記、發言稿彙集出版成書,裡邊收錄他在中國各地的筆記多了。他倒是沒有定義絲路起點城市在哪這樣的問題。他對這個詞的使用還比較謹慎,在他的概念里,「絲綢之路」僅指漢代歐亞的貿易通道,甚至只是特指公元前128年至公元150年的歐亞交通道路。但李希霍芬倒是親手繪製並標註了世界第一幅絲綢之路地圖:《中亞地圖》。

————————————————以下原答案—————————————————

掃到這個問題時就在想:題主是不是神都來客呢?打開一看,還真是。我一個西安人,真的是很服氣【漢洛陽城成為了「絲綢之路」唯一的都城遺址】這樣巧妙的宣傳口徑。百科裡也是這樣的描述,貴市宣傳部門很給力。不過我覺得還是把這句話說的更清晰些比較好:【漢魏洛陽城是世界遺產項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唯一以城市名稱命名的遺產點】。

為什麼呢?

預備申遺工作中,中國最初上報的確是【漢長安城遺址】,但是最後聯合國教科文實地考察之後,認為漢長安城整體的保護現狀,沒有達到世界遺產對遺址保護的硬指標要求。除了未央宮遺址區,西安暫時階段,實在是無力對整個兒漢長安城大遺址區進行完整的保護和管理。因為僅不到四分之一的未央宮遺址區居民外遷,西安市就砸了幾百億了...而且當時響應「一帶一路」政治戰略的提出,申遺緊迫,時間上也不允許西安進一步進行遺址區的二期、三期動遷和建設了。所以,最後退而求其次,僅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遺。

漢長安城平面圖

很明顯的,漢長安城遺址就在西安市區,緊緊夾在二環與三環之間,距離西安火車站僅5km。遺址不僅是處於西安市建成區,而且是被建成區四面包圍的。西安作為一個二線城市,漢長安城作為城中村密集的區域,位於三環內,遺址區佔地75平方公里,也就是8km×9km的面積,拆遷成本之大,可以想像。所以西安的北三環朱宏路附近看北郊很有意思,一邊是整片的林田,一邊是玻璃寫字樓。

那麼【漢魏洛陽城遺址】遺產點,為什麼能「以城之名」命名呢?

漢魏洛陽城遺址,剛好在洛陽市轄區的洛龍區以東,屬於洛陽下轄的縣級偃師市轄區,距離洛陽火車站有18km。洛陽市建成區也遠沒有延伸到這裡。不像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區以及周邊,沒有密集且大面積的居民住宅、工廠、幹道、商業...而且與漢長安城遺址內,絕大多數農田已經變成密集城中村的民房宅基地相比而言,漢魏洛陽城內,村莊也不多,農田面積佔大頭。這樣比較,漢魏洛陽城開發性保護和管理的成本,要遠遠低於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更容易開展。

當然,其他答案也提到,漢魏洛陽城面積較之漢長安城,還有漢魏宮殿規模較之西漢宮殿,都明顯要小。我用的都是相同比例尺下的平面圖,一目了然。

但是,【漢魏洛陽城遺址】以城命名,最直接的原因,並非原真性與完整性更強,或者是題主刻意引導的城市歷史地位更高,而是因為,漢魏洛陽故城的宮殿想以宮命名都沒辦法。對,不是不為,而是不能。因為漢魏洛陽城的宮殿格局沒有一貫保持。

東漢洛陽城平面圖

漢長安城,聽名字好像只有西漢時存在,事實漢長安故城作為都城一直使用到隋朝,一直存在到唐末,尤其是未央宮與長樂宮的兩宮格局變化一直都不大。西宮未央宮曾斷斷續續作為朝宮近八百年。所以未央宮遺址也是遺址區內,考古遺存和格局為最清晰的主要區域。西安市對漢長安城遺址的一期開發,也理所當然首先開發這裡。

漢魏洛陽故城,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曹魏、西晉時期,北宮就不斷改建,南宮逐漸被閑置。但西晉之後洛陽城便長期殘破,直到北魏定都後,內部宮殿結構功能都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北魏洛陽城平面圖

很明顯,東漢魏晉的南北兩宮格局,到了北魏,變成了單宮城格局,也就是起到後來意義上真正的宮城功能。而且縮小後的北魏宮城與東漢北宮的範圍與宮牆位置都完全不同。

現在的考古結果,很明顯是基於北魏時期的宮城格局。東漢時期洛陽的南宮、北宮的布局其實早在唐朝以前就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掉了。而且洛陽故城作為遺產點,主要強調它在東漢時期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重要性,而不是北魏時期。如果僅將現在的北魏洛陽宮城遺址作為遺產點,而不是漢晉時的南宮北宮,那明顯與東漢洛陽這一絲路申遺主旨不符。遺產點與絲路歷史的直接關聯性都非常高,比如並不在絲路上的張騫墓能夠申遺成功,就是為了突出這種強烈的歷史關聯。東漢魏晉的洛陽宮城不存,但東漢時的靈台、太學、城址等遺址,卻非常清晰和明確,所以洛陽城之名命名遺產點,就是為了突出東漢魏晉故城與絲路的關聯性,用古城遺址的完整性,適度弱化現在考古發掘的北魏宮城與絲路題旨的不相符。

後來的唐長安城沒有整體成為遺產點,但遺產點有唐大明宮遺址、唐大雁塔、唐小雁塔、唐興教寺塔,是因為每個遺產點在絲路歷史事件中都有非常明確的內涵和意義。這也是基於歷史記述的豐富性和明確性,以及不可避免的,在唐長安城上發展而來的西安市對唐朝都城原真性的破壞,硬體上無法達標。但這並不說明歷史意義不重要,畢竟聯合國教科文不可能讓尚未採取全面保護措施的大片城中村成為世界遺產。西安在這一點上是無可奈何的,所以每屆領導都會把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列為任期內幾件大事之一,但由於困難太大,每屆的推進效果都差強人意。漢魏洛陽城確實勝在輕裝上陣,沒有過多現代民居建築,整體性優勢更為明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的官方定義和說明

從第一段定義的字面來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承認絲綢之路是起始於漢唐時期中國的政治中心,首都長安/洛陽。西漢的政治中心在長安,東漢的政治中心在洛陽。唐朝的首都在長安,陪都在洛陽。值得注意的是,定義中還明確指明:是從長安/洛陽,到中亞的Zhetysu region,即七河地區,就是今天的哈薩克一帶。定義中還指明,絲綢之路形成於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2世紀,持續使用到公元16世紀。

從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這個初次誕生的概念起,他指的絲綢之路就是「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連接中國與河中以及印度的絲綢貿易的西域道路。」李希霍芬在集著《中國》中,不僅發明了die Seidenstrasse,甚至經常使用Seidenstrassen這一複數用法,傾向於它也是不特定的多條交流通道、商路,而非一條特定道路這樣的文化定位。他描述的其實就是中亞到黃土區這一地理廊道,標繪地圖的範圍,也多是從裏海到長安。而且,他所說的絲綢之路就是特指漢代時期,中國與中亞間形成的文化貿易通道。他甚至在柏林地質協會報告中在評價唐朝衰落後的絲路時直言:「橫貫大陸的絲綢之路這一概念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至於有很多人說西漢以前也有中西商品交流,這一點李希霍芬在原著中也有提及,但他認為那僅是商品在部族與早期國家間的轉手交換,沒有形成文明意義上的文化通道與貿易商路。所以,李希霍芬本人,以及它首提絲路概念的初衷,都著眼於時間上的發展與存續。

這樣來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絲綢之路的定義,強調漢朝形成期,強調時間上的斷代與延續,強調是從中國政治中心到中亞這一地理範圍,是非常尊重李希霍芬源定義的。我們說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歐洲的商路和通道,是後來宣傳上的廣義上的絲路概念,而不是學術上的。實際上,絲綢之路雖說是歷史上貫穿歐亞的文明走廊,但更著重於定義中國突破了自身的地緣封閉性,與歐亞大陸進行文化貿易接觸的中國主視角。不然怎麼叫絲綢之路呢?為什麼都承認為中國所開闢呢?因為中國具有封閉性,而中亞、西亞、歐洲、北非,則始終有交流。也就是說,絲綢之路的最大的意義,就是中國突破這種天然的地理封閉,加強與歐亞大陸整體的文明互動,而非首要是中國與歐洲的互動。後者是帶有中國中心和歐洲中心相結合的地域主義的。從這個角度講,任何絲綢之路學術專家,都不會把歐洲與中國的第一次接觸當做絲路開闢的起始,甚至不會當做完成。因為中亞與歐洲一直都屬於一個「天下觀」,而中國人自有一個「天下觀」,絲路深層次的內涵,解讀為中國傳統的描述習慣,實則是溝通這兩個「天下」。拋開現在一些宣傳措辭,它的準確定義就是中國到中亞,而不是中國到歐洲。

世界級山系與沙漠的分布,造成了中國地理上的獨立、封閉與隔絕

西方在漢代,有許多關於絲綢之國的記載,但是漢朝以後,西域易手,中原反覆動蕩四百餘年,絲路已經不是由國家行為推動。中國是長期回到了漢代以前的封閉態勢的。唐朝強盛期,西方對中國的記錄再次激增,但已經無法把唐代時的中國與漢代時的中國統一認識。比如漢代時西方記載的中國城市,在唐代也無法確切的指認出是當時的哪一座了。絲綢之路的概念中,是很重視時間上的斷代與存續的。所以作為道路一直都在,文中卻以公元前1~公元2世紀形成,6~14世紀繁榮,16世紀終止,為絲路的起止。最初所謂的絲綢之路開闢,與長安是起點,也是注重這種時間起源與發展的概念,而非貿易商隊在地圖上的起止點。北魏時期,儘管仍有漢地與西域的佛教文化往來,但在絲路學者的理解上,此時是絲路的衰落期,甚至是斷絕期。故前邊所說北魏宮城,相比漢魏洛陽城整體或漢魏南北宮而言,對絲路的意義要弱的多。

從聯合國教科文給出的遺產點地圖,以及遺產點排序標號與分類命名來看,也是很重視時間節點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是C01-CN,【漢魏洛陽城遺址】是C02-CN。所以,鑿空之功,時間起源,是張騫在中外絲路研究中,皆被奉為神翕的根源所在。這是西安最初宣傳起點的初衷,與現在「起於西安/洛陽」的語境已經大大不同。

我們中國人習慣強調絲路是貫通到歐洲,那是中國主視角下的廣義概念宣傳。歐洲與中西亞互相往來、戰爭的歷史,那是頻繁密集多了,遠非一個絲綢貿易商路就能涵蓋作為概念載體。說十字軍東征和伊斯蘭西擴是通過絲綢之路,西方人自己都不適應吧。所以說,絲綢之路,本身就是中國對外視角的文化概括。所以全球學者都認可這一概念。李希霍芬在提出這一概念時,標識地圖也是以塔里木盆地為中心,東方的黃土區為東邊緣,裏海為西邊緣,這一中國西部通往中亞的視角。後來發展絲綢之路這一學術內涵的學者,包括赫爾曼、斯坦因等人,都傾向於絲綢之路是典型的中國西進路線的概念,最大的文明事件就是中國的主權由黃土區向西域擴張。沃里克鮑爾甚至認為絲綢之路概念的誕生對歐洲沒有多少意義。說起來,西方主導現代話語權,連大洲劃分也是歐洲話語體系下的產物。所謂亞細亞,是歐羅巴人所認為的太陽升起之東方,最早沒有明確範圍概念。這個詞甚至一度是羅馬處於東方的一個行省。以地緣歷史來看,中亞西亞劃分為一洲,而遠東獨自為一洲或許更為細膩真實。所以,絲綢之路實則為遠東聯通中東的突破路線。

為什麼中哈吉三國申遺的絲綢之路項目叫「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貌似很多人認為這只是東亞到歐洲整段中的中國到中亞段,將來還會納入中亞到歐洲段,甚至會有中國到日韓段。其實不然,絲綢之路概念誕生起的定義,就是中國黃土區到中亞西亞,不是中國到歐洲。本來絲綢之路跨國項目的申遺,是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五國聯合申遺。但2011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專業諮詢機構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針對絲綢之路提出「廊道」概念,建議2條申遺條件成熟的廊道作為首批跨國申遺項目:一條是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跨國廊道;另一條是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的跨國廊道。六國聯合申遺的計劃被打亂。不處於天山廊道的塔國和烏國被迫退出。其實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是多條線路構成的文明通道。第二個絲綢之路項目上馬時,它的名稱應當不是「絲綢之路:日本-威尼斯」,而很可能是「絲綢之路:長安-昆崙山廊道的路網」或者「絲綢之路:昆崙山-帕米爾廊道的路網」,即傳統所說的絲綢之路南段。這才是教科文組織所定義的廊道概念。現在預備名單中,陸上絲綢之路申遺的中國省份除了河南、陝西、甘肅、新疆第一批四省外,還有寧夏與青海。而洛陽在長安以東被納入遺產項目,命名卻仍以長安路網,一則因為洛陽在第二地理階地內,臨近豫西黃土區。上面教科文官網正文中有明確定義絲路是起於黃土高原,關中、豫西都屬於廣義黃土區。二則因為洛陽在絲路發展過程,有重要地位。而長安是起源地位。所以遺產項目以長安路網一部分的名義,東擴至洛陽,也僅限於洛陽。

人教版2016教育部審定初中七年級歷史上冊

總結一下,以漢魏洛陽城為遺產點命名,是因為北魏洛陽宮城,覆壓了東漢魏晉洛陽南、北宮,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破壞了東漢宮城一級城址的原真性,申遺委員會轉而強調東漢故城遺址整體性優勢的統合命名策略,與歷史地位無關。絲綢之路的開闢以張騫出使西域為時間起點,是以華夏與外部接觸,以華夏文明開始西進為源點,而非中、歐接觸為時間起點,也沒有任何毛病。

【ps:我記得我知乎首答就回答的是絲路起點話題,還是帶著情緒寫的。今天這個答案寫到這裡,我覺得是沒有故意強調誰更好,沒有多談起點爭論,算是不地域的吧。請就絲路說絲路,不要在評論區互相攻擊或輕蔑。我自覺我這篇是討論。】


核心問題 @和光同塵 已經講的很好了。不過題主又加了修改,那我就挑個錯好了。
題主說,根據洛陽伽藍記漢魏洛陽城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這段百度百科上複製來的說法相當謎。
首先,東漢至北魏洛陽城的城址雖然重合,但前後規模並不相同。東漢至西晉洛陽城史書記載東西六里南北九里,考古實測東西約2.5公里,南北約4公里,面積在10平方公里左右。
北魏時在漢魏故城外再建外郭城,其規模根據洛陽伽藍記卷五記載:「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所以應該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方形。
在考古實測方面,由於北魏洛陽城外郭僅使用了30餘年,遺存不多,目前僅找到東、西、北少許殘跡。這給推測外郭城面積帶來困難。

圖上可見東西外郭城距離約為10公里。如果洛陽伽藍記的說法確實無誤,南北距離在7.5公里,那麼北魏洛陽城的面積最大在75平方公里。
那麼北魏洛陽城會是一個規整的長方形嗎?就考古圖上來看並非如此。已勘探的西郭城可見這道城牆並非南北直線,而是隨著地勢有曲折。更重要的是南城垣的位置。由於南城垣並未發現,但據信應在洛河北岸。考古圖中古洛河河岸顯然是曲折的,東段據北城垣大約7.5公里,合洛陽伽藍記十五里之數,但西段顯然是不足十五里的。最窄處可能只有4公里左右。
所以,北魏洛陽城最大不會超過75公里,可能僅有五六十平方公里。所以關於漢魏洛陽城的面積,合理的表述應該是東漢至西晉洛陽城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北魏擴建後在50-75平方公里之間。


為什麼?洛陽文宣部門自己斷章取義宣傳的唄,本來大家可以理性分析一下洛陽的發展前景和歷史淵源順帶祝福一下洛陽今後的發展。但是題主罔顧史實,強行矮化鄰省城市,意淫中拔高洛陽地位,實在把人噁心壞了。這種事,題主怎麼認為他自己開心就好。


@ 神都來客 知道你問這個問題什麼意思,無非就是吹一下洛陽,再踩一腳西安罷了,老套路了。還是關心一下你自己未來的出路吧孩子,歷史再輝煌也不能給你帶來自身幸福。另,本人就是洛陽人,深刻理解你的想法,也愛自己的家鄉,人不能忘本,更要朝前看。這種過分偏執以至於無聊的歷史觀有何用,不妨發表一些高端學術論文,最好能到百家講壇這種大眾欄目里和專家討論討論,比在知乎里隔三差五提這種問題好多了。。


東漢洛陽城是漢長安城四分之一面積。
隋唐有進步,差不多長安一半,但是格局,規格差距還是非常巨大的。
絲路歸根到底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不是說首都定在哪哪就是起點,我們一般也不認為長安或者別的首都是西南茶馬古道的起點。也不是說越遠越是起點,否則日本奈良就得是絲路起點。絲路意思就是全國的貨物運到一個地方,集中打包往西發送,這個集中的過程是從全國各地的集中,算不得絲路。而集中的目的地當然是長安的大唐西市。
所以絲路起點只有長安,終點也是長安。主要原因並不是長安是首都。
洛陽不過就像成都,武漢,乃至太原并州,北京幽州,蘇州杭州,山東萊州等一樣。貨物可以運來長安,並運上絲路罷了。洛陽要是起點的話,那這麼多都是起點。

所有發往絲路的貨物必須經過長安,這個是地緣決定的。今天一帶一路,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也是這個道理。

所有發往絲路的貨物必須經過長安,這個是地緣決定的。今天一帶一路,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也是這個道理。

洛陽其實跟絲路關係不大,洛陽跟絲路關係就相當於長安跟西南茶馬古道的關係一樣。離得很遠,至於說洛陽是絲路唯一遺址就更是無稽之談了,上面這個是我去漢長安城遺址騎車時拍的。長安-天山廊道。很有說服力,目前漢長安城遺址開發的很少,歡迎對絲路有興趣的各位知友來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轉轉看看~

洛陽其實跟絲路關係不大,洛陽跟絲路關係就相當於長安跟西南茶馬古道的關係一樣。離得很遠,至於說洛陽是絲路唯一遺址就更是無稽之談了,上面這個是我去漢長安城遺址騎車時拍的。長安-天山廊道。很有說服力,目前漢長安城遺址開發的很少,歡迎對絲路有興趣的各位知友來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轉轉看看~
……………………………………………………………………
至於題主在別的答案里胡攪蠻纏,強行把一個長安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洛陽提升到長安一樣的地位。在日本人眼裡,洛陽就是個普通城市,跟杭州,揚州等一樣的標誌,但是長安明顯是用來表示首都。差距是巨大的。只不過目前西安發展的不太好,給題主這樣的人一種錯覺。過幾年應該就清醒了。


這種事見的太多。
炎黃故里中國有多少處?女媧故里全國有多少處?商周遺址全國有多少處???
而且還真是每個地方都自稱自己有足夠的證據,有史料記載有民俗傳說甚至文物,一個地方不服另一個地方。

答主問的這個問題,偏向性太嚴重,問題描述裡面還踩一腳西安,抬高一下洛陽。。。。

夠了,回去多讀書吧,別老是沉浸在自我陶醉當中。


才疏學淺,對單個城市歷史並不了解,也沒有看過相關的書籍或影視資料。所以,我只能說說你的附屬問題。

我從不認為絲綢之路是張騫開闢的,或者說其實是張騫發現了絲綢之路。一些人似乎有些誤讀,絲綢之路是一條從東方到西方一直走到頭的路。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他是由無數條小路練成的大路。並且在張騫出使西域幾百年前甚至千年之前就也許存在了。這條道路是一條接力線路。我們村的東西賣到隔壁村,隔壁村賣到更隔壁的村子。絲綢之路也是如此。中原商人們把只是把商品賣到了今天新疆一代。再遠也就是今天中亞一代。然後那裡的商人再把商品賣到更西的地方。所以,從頭到尾的絲綢之路其實並未存在過。

至於,題主提出的洛陽和長安申遺的問題,我並不知道兩座城市是否發掘到古城市遺址,也不了解他們的現狀。也不知道申遺工作是怎麼安排的。請聯繫有關部門吧,但張騫開闢了絲綢之路,我並不贊同,開闢絲綢之路的應該是那些沒被歷史記下姓名的一個個無名的商人。絲綢之路也不是單一的一條道路,而是以東西走向為主幹走向的複雜道路網。商品的流通路線應該遠比史書的記載複雜的多。長安也好,洛陽也罷,都是路上的貨品集散地,沒有誰高誰低之分。商品的流動跟應該跟當時的市場有關係


洛陽作為一個默默發展的古城每次讓一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奇葩大學生各種招黑真的大丈夫?


樓主莫不是在釣魚?
下次來個問題,讓鄭州、洛陽、西安、南京、開封、杭州、北京……人全打起來吧。


主要是漢魏洛陽故城在白馬寺東邊,是非常郊區的地方,洛陽歷史上五個都城大遺址都是搬來搬去的,沒有重疊在同一個地方的。特別是夏、商、漢代的都城遺址都在郊區,相對比較好保存,當然現在也只剩地下的部分了。
作為一個洛陽人,非常痛心洛陽現在的狀況,一個三線城市,是無法和鄭州西安這樣的以全省之力建立起來的省會比,經濟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其實這也都無所謂了,連遺址保護,文化保護都要求爺爺告奶奶要經費,項目往往延期。吐個槽,應天門原地保護項目,我記得2015年春節回家就開始建了,現在都沒完工,旁邊還有個綠綠寺居然明目張胆的就在保護區域內,離門就50米吧?谷歌地圖就能看到,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出現應天門伴隨著綠綠寺的偉大風景,真是諷刺。
洛陽人一直對西安的心裡不爽,這個不用藏著掖著,這個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覺得大家不需要太糾結了,洛陽和西安本身論城市歷史,論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沒法相互替代,再嘈嘈也沒用,畢竟西安的影響力不是現在的洛陽能比的上的,不如把洛陽現在的文化古迹保護好,給國家和洛陽人留下寶貴的遺產就好。
關於漢魏洛陽城遺址,非常棒的就是她在郊區,旁邊都是麥田,很多地下遺址都被找到而且方便保護,永寧寺塔,太學,各個城門,還有宮殿遺址都在,現在都保護起來了,據說準備恢復一段展示性城牆和城門,應該會更適合遊覽。洛陽現在有三項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六個遺址,我覺得洛陽以後會更多。


隨便,你高興就好


漢長安城就是世界遺產…


我們來來回回評論那麼多,我不妨回答一下。洛陽是古都我承認,但它和西安的確有很大的差距,秦,漢,唐的輝煌在西安,唐朝確實武后在洛陽待過一段時間,那段時間洛陽雖然作為陪都存在,但是武后也沒明確表示過要遷都洛陽吧,她在洛陽其實是一種無奈。在當今時代,洛陽和西安更沒法比較吧,你心裡應該有點數。
說實話,我對洛陽印象真的挺好,可你提這個問題明擺著,捧一個,踩一個,有意思嗎?
互相尊重吧,


為什麼好多人都說踩西安一腳?哪裡看出來了?恕我眼拙。


這麼多回答,只有三個是針對問題寫的答案。其他都貌似都文不對題吧,包括那些來評論的,你們幾個是針對問題發出的評論?自己來回答一下吧!
在網上找了一下絲路申遺的預備名單

2012年,國家文物局正式下發文件,這裡我們能看出來絲綢之路的名稱一開始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

2012年,國家文物局正式下發文件,這裡我們能看出來絲綢之路的名稱一開始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


從預備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申遺時我們是準備把「漢長安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遺產點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這些都城遺址後面都帶了括弧,進行了一個說明。從這裡可以看出,國家文物局把這四大都城遺址進行申遺時,並不是說要把這幾個都城遺址全部挖出來進行申遺,而是以這幾個都城遺址的代表建築遺址進行「都城遺址」申遺,所以我認為並不能說西安的兩個遺址在市區難以全部發掘,洛陽漢魏洛陽城遺址在郊區便於發掘,所以漢唐長安城遺址因為發掘不了而不能整體申遺,因為國家一開始也沒準備全部發掘,即使是漢魏洛陽城也並沒有進行完全發掘(北魏洛陽城,史書記載東西20里,南北15里,今天僅發掘到東西城牆和北城牆,東西10公里,因此推測北魏洛陽城至少75平方公里,而南城牆還未找到,根據史書及現在部分考古發現,中國社科院等多個研究機構專家認為北魏洛陽城也達到了10公里,所以有100平方公里之說),但仍然沒有影響漢魏洛陽城成為絲綢之路遺址!

從預備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申遺時我們是準備把「漢長安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遺產點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這些都城遺址後面都帶了括弧,進行了一個說明。從這裡可以看出,國家文物局把這四大都城遺址進行申遺時,並不是說要把這幾個都城遺址全部挖出來進行申遺,而是以這幾個都城遺址的代表建築遺址進行「都城遺址」申遺,所以我認為並不能說西安的兩個遺址在市區難以全部發掘,洛陽漢魏洛陽城遺址在郊區便於發掘,所以漢唐長安城遺址因為發掘不了而不能整體申遺,因為國家一開始也沒準備全部發掘,即使是漢魏洛陽城也並沒有進行完全發掘(北魏洛陽城,史書記載東西20里,南北15里,今天僅發掘到東西城牆和北城牆,東西10公里,因此推測北魏洛陽城至少75平方公里,而南城牆還未找到,根據史書及現在部分考古發現,中國社科院等多個研究機構專家認為北魏洛陽城也達到了10公里,所以有100平方公里之說),但仍然沒有影響漢魏洛陽城成為絲綢之路遺址!

我們來看看絲綢之路遺址點: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大雁塔
小雁塔
興教寺塔
張騫墓
彬縣大佛寺石窟
漢魏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
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玉門關遺址
懸泉置遺址
麥積山石窟
炳靈寺石窟
鎖陽城遺址
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
克孜爾尕哈峰燧
克孜爾石窟
蘇巴什佛寺遺址
北庭故城遺址
從結果來看,漢長安城遺址僅留未央宮,漢魏洛陽城整體,唐長安城大明宮留下而長安城主要城門丹鳳門,含光門以及長安城主要交易地區西市落選,大雁塔,小雁塔單獨列出,隋唐洛陽城僅定鼎門入選,而隋唐洛陽城主要城門應天門落選!那麼這裡問題就多了,為什麼大明宮,定鼎門入選了,而長安主城門丹鳳門,隋唐洛陽城主要城門應天門落選了?為什麼長安城主要交易市場西市落選了?我想這些還應該是專業一點的,畢竟涉及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遺產的評價標準以及評價過程,同時也關係到國內主要都城遺址的情況,而且我們可以看到一開始函谷關和淆涵古道是合併到一起的,為什麼申遺結果又分開了?這也是我提出這個問題是想聽到的回答!
另外我提到了,絲綢之路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張騫是否是絲綢之路的開闢者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那麼我們要問一下「絲綢之路」是怎麼來的?這個就要提到絲綢之路的提出者李希霍芬了,他是一位德國人,是一個地理學家,在一個世紀以前他多次來到中國進行考察,而在他第三次來到中國考察了河南山西陝西之後提出:「從洛陽到撒馬爾汗之間存在一條古老的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就是「絲綢之路」一詞的由來,每次提到這個我都很驚奇,一個19世紀的外國人是怎麼發現了一條千年之前的道路,而且準確的說出了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也許就是時間的印跡吧!
我們今天說絲綢之路是從公元前一世紀開始,那麼真的在張騫之前就沒中國人到過西域(今新疆),那麼疑問來了,為什麼我們在安陽殷墟商王后婦好墓中發現了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以及來自東南亞地區的貝殼

現在通過專家探訪研究已經證實,在先秦時期在中原與西域之間就已經有了商貿往來,他們走的路,因為這些玉石而被命名為「玉石之路」

現在通過專家探訪研究已經證實,在先秦時期在中原與西域之間就已經有了商貿往來,他們走的路,因為這些玉石而被命名為「玉石之路」

這個路線圖是今天我們通過考古以及實地探查得到的,而在一千六百年前,一位盜墓賊在河南挖出了兩本戰國竹簡,裡面就明確記載了玉石之路的路線圖,這本書叫《穆天子傳》,書中記載了西周周穆王從當時的首都成周洛邑出發,西北經過今天山西,入內蒙古,最終到達新疆也就是西域,基本與今天玉石之路北線重合!

這個路線圖是今天我們通過考古以及實地探查得到的,而在一千六百年前,一位盜墓賊在河南挖出了兩本戰國竹簡,裡面就明確記載了玉石之路的路線圖,這本書叫《穆天子傳》,書中記載了西周周穆王從當時的首都成周洛邑出發,西北經過今天山西,入內蒙古,最終到達新疆也就是西域,基本與今天玉石之路北線重合!

我們可以看出,玉石之路中線與絲綢之路高度重合,那麼張騫在絲綢之路上的功績呢?不能說沒有,但也談不到開闢者,就像東漢班超一樣,他們只是把一條早已存在的商路再次貫通而已,而從漢武帝開始控制河西走廊則是徹底打破了匈奴對絲綢之路的壟斷!只不過張騫距離商周太過遙遠,他的一個不經意(出使西域溝通大月氏夾攻匈奴,失敗,大月氏拒絕了),重開了一條存在了上千年的商路!

我們可以看出,玉石之路中線與絲綢之路高度重合,那麼張騫在絲綢之路上的功績呢?不能說沒有,但也談不到開闢者,就像東漢班超一樣,他們只是把一條早已存在的商路再次貫通而已,而從漢武帝開始控制河西走廊則是徹底打破了匈奴對絲綢之路的壟斷!只不過張騫距離商周太過遙遠,他的一個不經意(出使西域溝通大月氏夾攻匈奴,失敗,大月氏拒絕了),重開了一條存在了上千年的商路!
我們也可以注意到,我們進行絲綢之路申遺時並不是以「長安——天山走廊」為名,而是以「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這個名稱絕對不是隨便起的,這裡為什麼要用「起始段」呢,我想是有多重涵義的,第一,任何一條路都是經過長時間發展而形成的,特別是一條商路,所以這裡起始段可以說是一個嚴謹的時間概念!第二,我們在漢朝時沒有「絲綢之路」,在魏晉時期也沒有,在隋唐兩宋時也沒有,,,而是到了19世紀才有,我想這裡是另一個時間概念,正是漢晉以來歷朝歷代的發展才賦予了這條商路如此大的價值,這裡面沒有張騫不行,沒有班超也不行,而後面曹魏,西晉,隋唐甚至宋朝前期一次又一次用武力貫通這條道路也是很重要的。第三:從地理意義上來講,西漢時長安作為首都,外來客商貿易繁盛,這個時候長安就可以代表絲綢之路起點,而到了東漢,洛陽成了國家首都,洛陽自然成了中外貿易市場,加上西方羅馬遣使入洛,東方的日本遣使入洛,洛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完成了絲綢之路最終的大貫通和最終形成,之後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先後派軍隊貫通因為戰亂而斷絕的絲綢之路,胡人政權後秦在五胡亂華的戰亂中重開長安到西域的絲綢之路。到了北魏洛陽城外甚至出現了最早的「大使館」四夷館,中外貿易只繁盛可見一斑,之後隋朝建立,隋煬帝修建以東都洛陽為樞紐的大運河(這就相當於修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的高鐵,而且是僅此一條),洛陽城建成之時隋煬帝更是「遷天下富商入洛陽」,洛陽作為天下最富有的格局奠定,其後隋唐洛陽城內又設置了「四夷館」接待來自不同方向的外國使者,客商。這個時候洛陽不僅是絲綢之路起點,更有了大運河的助力!到唐朝時,唐朝實行兩京制,西京長安,東都洛陽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都市,而東都洛陽憑藉運河便利繼續著隋朝時的繁華,以至於當20實際,文物工作者勘探洛陽邙山時,發現了大量西域胡人墓葬,其中有在唐朝當官的,有在唐朝經商的,,,自商周以來,長安在漢唐時最為絲路起點,洛陽在周漢,魏晉,北魏,隋唐,五代幾乎連續千年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當然絲路起點也有在其他城市的時候,比如東晉時羅馬使者來中國就要去建康。所以這個起始段也是地理概念!這也是為什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描述絲綢之路時說是起於漢唐首都長安/洛陽!
當然在最後,「起始段」換成了「長安」,我想這更多是政治需要,因為很多國際活動怎麼會放到一個「小小的地級市」,一帶一路是我們國家的大戰略,承擔著「路權時代」的復興,也寄託著我們國家的復興,未來絲綢之路將成為連接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之路,說實在洛陽作為一個地級市是無法承擔起這個重任的,而西安則是副省級城市,西北地區中心城市,不管是從硬實力還是科教等軟實力目前都是很強的,也具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力,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載體對於現實的發展更有利,也更合適,而如果不寫成長安,那麼作為絲綢之路遺址分布點最東端的漢魏洛陽城無疑會成為絲綢之路唯一的起點,而西安作為絲路起點的印跡則不太明顯,所以從現實考慮我也認同用長安代替起始段的名稱,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絲綢之路的提出者是把洛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也不能忽略洛陽在周漢魏晉隋唐時期是長期(將近一千年)連續(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明確的絲綢之路起點,正是這樣長期穩定的貿易才有了千年之後德國人李希霍芬的發現,所以當部分知友說絲綢之路起點僅有西安是我是不認同的,因為無論是字面意思還是實際情況還是官方定義,絲綢之路的起點都有洛陽!然而長安與洛陽,這對纏綿了千年的故都,又一次同時出現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網上!
最後,為什麼漢魏洛陽城能成為絲綢之路東方唯一的都城遺址,我想與以下幾條分不開,第一:這裡羅馬第一次遣使入貢的地方,見證了東西方兩大國和絲綢之路的交匯。第二:這裡是周、漢、曹魏、西晉、北魏五朝一千多年的首都,也是最長時間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裡有絲綢之路的幼年(商周時期),青年(漢魏時期),在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中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第三:也與洛陽在漢魏洛陽城的保護密不可分!一城(漢魏洛陽城城),一門(定鼎門),一關(函谷關),一路(淆涵古道)組成了絲綢之路最核心的基本要素!
而絲綢之路則是出現於商周,成長於漢魏,繁榮於隋唐,衰落於宋明!


推薦閱讀:

隋唐為什麼要進行郡改州或者州改郡並另設類似於西漢州刺史的監察區劃「道」?
怎樣評價漢武帝劉徹?
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是什麼?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地理 | 漢朝 |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