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代周時,為什麼鮮卑人當時沒有強烈的反抗呢?

雖然歷史書上描寫的隋代周感覺輕描淡寫
但是實質上卻是北方政權歷經兩百多年胡人統治後重新回到漢人手裡,但是鮮卑人的抵抗並不強烈,與元末和清末比起來。
是文化同化的結果,還是武力壓制的作用?


懶的看過程可以直接拉到後面看結論。


=====我是分割線=====


隋文帝建立隋朝,滅南陳統一全國,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數百年大分裂局面;開科舉,設三省六部,開啟第二帝國時代,很有作為。然而回頭去看隋的建立,更多的是偶然,而非必然,楊堅更像是在一個個偶然下登上帝位。


楊堅從大象二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贇駕崩以外戚身份輔政,到翌年二月篡位,期間不過歷時九個月。清人趙翼即言:「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其時雖有尉遲迥、宇文胄、石愻、席毗、王謙、司馬消難等起兵匡複,隋文猶假周之國力,不半載殄滅之。於是大權在手,宇文氏子孫以次誅殺,殆無遺種。」歷史也確實如其所言,三總管之亂被韋孝寬、高熲、楊素、梁睿等鎮壓後,宇文泰子孫即被楊堅屠殺殆盡,絲毫沒有反抗之力。


楊堅能輔政是個意外。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平齊後,36歲英年早逝,太子北周宣帝即位。北周宣帝為太子之時,深為武帝所管制,與朝臣交往不深,又深深忌憚諸叔王。因而,勛臣之後又是後父的外戚楊堅成為了其倚靠的對象,用來鉗制宇文氏諸王,提拔其成為四輔臣之首,這才是楊堅真正發跡的開端。

雖然楊堅出身關隴豪族弘農楊氏,其父楊忠,為大統十六年十二大將軍之一,娶妻獨孤伽羅,為大統十六年八柱國之獨孤信之女,但這些身份並沒給楊堅早期仕途有多大助益。宇文泰割據關隴之後,以大統十六年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核心,建立關隴集團。早年面對高歡的強大壓力,宇文泰及其北鎮勢力同盟、元魏勢力、關隴河東豪族精誠合作,浴血奮戰,終於頑強的把政權延續了下來。鞏固統治之後,宇文泰就開始了內部調整,巧妙排擠打壓其餘各方,進一步提高自己親信集團力量,最終這股力量被宇文護繼承,廢魏帝、建北周。


宇文泰執政後期和宇文護執政期間,是宇文泰親信集團全面上升的時期。宇文護執政後,北鎮元老八柱國之趙貴、傾向元魏向來獨立於宇文泰的八柱國之獨孤信,皆被誅殺。楊堅由於不附宇文護,一直仕途不順。關隴集團的統治核心縮小為宇文泰親信集團。但宇文護不但殺了北鎮元老,他連皇帝也就是宇文泰兒子都殺了兩個,以及傾向皇帝的關隴豪族十二大將軍之李遠,宇文泰親信八柱國之侯莫陳崇,造成了宇文泰親信集團分裂。等到武帝誅殺宇文護,排除宇文護執政時期的附屬勢力,楊堅才得以出頭,但這時統治集團再度縮小,主要集中於宇文宗室諸王


以武帝之英明神武,駕馭宗室得心應手,然而還要把齊王宇文憲、趙王宇文招排除在外,以防宗室過盛。到了宣帝時代,形勢又變。宣帝猜忌宗室,擅殺大臣,齊王宇文憲、重臣宇文孝伯、宇文神舉皆被殺,令趙王宇文招等五王就國,排擠宗室力量,試圖把權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直接破壞了關隴集團中處於核心位置宇文氏的統治基礎。


宣帝忽然病重,臨終前試圖召五王回京輔政。然而近臣劉昉、鄭譯擔心宇文氏諸王回京執政會清算他們,所以矯詔拉攏鄭譯故舊、有後父之戚的楊堅輔政,以對抗五王回朝執政。面對天賜良機,楊堅抓住機會,完全沒有按照劉昉、鄭譯的安排計劃,直接假黃鉞,自為大丞相,都督內外軍事,以武力逼文武百官服從入府,掌控了中樞,並迅速組建了自己的班底。


楊堅的支持者中有韋孝寬、柳機、李穆、梁睿、蘇威、楊素、高熲、竇榮定、元胄、長孫平等,這批人關隴河東豪族和鮮卑貴族兼而有之。漢人豪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北周不得志武帝時期,關隴漢人在北周政治、軍事上的作用已越發重要,整個集團鮮卑與漢的區別越發消散,混為一體,但統治核心卻一再縮小。如韋孝寬守玉璧,致高歡鬱悶而終,但位不過大將軍,十年之後才晉位柱國;李穆兄弟為宇文泰創業元勛,百死餘生,但其弟李遠捲入李植謀殺宇文護案,全家盡歿;高熲其父高賓為獨孤信心腹幕僚,與楊忠楊堅兩代世交,獨孤信被誅後仕途不順。


所以關隴豪族支持楊堅,並不是出於普六茹那羅延是漢人,也不是因為如果宇文氏宗王執政就會鮮卑化。最有可能執政的趙王宇文招,「幼聰穎,博涉群書,好屬文,學庾信體,詞多清麗」,漢學修養極深,即使趙王執政,也會繼續推行鮮卑與漢人的融合。關隴豪族的選擇,是由於選擇楊堅可以獲得更大的政治利益。


同樣,楊堅的支持者里也有相當數量的鮮卑勛貴存在,他們有的是為了保有自己原來的權勢,有的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絕非什麼民族因素。比如於翼,是八柱國之于謹之子,宇文泰女婿,他在三總管之亂中拒絕了尉遲迥;比如梁睿,是西魏太尉梁御之子,自小養於宇文氏,他在三方之亂里鎮壓了王謙;比如元胄,元魏宗室,神奇的為楊堅擋下趙王宇文招,為楊堅立下殊勛。


楊堅掌權後,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三方之亂。三方之亂以宇文泰外甥尉遲迥、十二大將軍王雄之子王謙和司馬子如之子司馬消難為首,基本上是除關隴之外所有被北周征服的土地。面對關東尉遲迥數十萬大軍,割據蜀地的王謙,在淮南聯合南陳的司馬消難,楊堅一方積極應對,在親信高熲、楊素的卓越才幹和支持者韋孝寬以及原來北周重臣梁睿、李穆、於翼等的支持下,迅速平定了叛亂,完成了關隴集團內部力量的新一輪洗牌。


楊堅建立隋朝既得益於北周宣帝暴崩的偶然,又僥倖於近侍內臣矯詔輔政,從而控制中樞;在面對三方之亂時,及時拉攏了一批總管倒向自己,依靠北周武帝宣帝兩朝積累起來的強大皇權,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終於篡奪了北周的國祚。


=====我是分割線=====

結論:關隴集團本身就是一個糅合胡漢,不分文武清濁的軍事貴族集團。這個集團為了精神文化一致,有過大規模改郡望改胡姓的行為。然而結果卻是形為鮮卑,核為漢化,不倫不類,漢人與鮮卑的界限分野越發不清晰。邙山大戰的慘敗和宇文泰對北鎮等夷盟友的刻意壓制,使得漢人豪族勢力在軍隊中明顯上升。至北周武帝滅齊時,出征的主要將領已經是關隴豪族和趨同漢化了的鮮卑北鎮子弟了。鮮卑這一民族標籤,殆乎消失;西魏北周的統治者,亦從未如高齊皇室那樣以鮮卑自居,胡漢融合已經極其深入。


周隋禪代之際,為楊堅所用、為之儘力的都是北周政權中平素不得志的力量,包括了原來與楊忠同陣營的獨孤信勢力和以弘農楊氏、京兆韋氏為代表的關隴、河東豪族力量。首先,這些勢力平素不得志,對於宇文氏一家獨大並不滿意,加以天子連續暴崩,恩威不行,遂轉而集體投向楊堅。就是這些力量,以其智勇迅速穩定住了局面;其次則是手握重兵的北周總管們,這些勛舊貴戚,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響應三方之亂,雖然三方之亂的參與者也不盡然都是北周的忠臣;第三,就是經過武帝、宣帝兩代的皇權擴張,中央皇權勢力已經很強,對於外界官僚有很大的號召力,在情況不明朗的情況下這些官僚更傾向於暫時觀望、服從中央;由此種種,才有了隋文帝「得國之易,未有如堅者」的最終結果。


楊隋代周本質上是一次關隴集團的內部集團利益鬥爭,與漢人鮮卑無涉,楊堅班底中,有相當程度的漢化鮮卑人參與其中。鮮卑人為什麼沒有激烈反抗?也許說過「騎獸之勢,必不得下」的鮮卑人獨孤伽羅會有更多經驗體會。


以上。


普六茹那羅延上台,鮮卑人反抗什麼。


細講一下吧,隋代北周不同於元清式的異族征服,更像是司馬氏代魏的統治集團內部話事人變更.

同東魏的大鮮卑主義不同,西魏建立後一直奉行胡漢融合的關中本位政策,以關隴地區為中心,吸納漢人豪族進入權力中樞,並且賜鮮卑姓,使他們認同並融入鮮卑族,西魏八柱國中李虎,李弼和趙貴都是漢人,楊堅的父親楊忠在北周時期也進封柱國大將軍,並賜姓普六茹.

也就是說,西魏-北周的統治階級,是由鮮卑貴族和鮮卑化的漢族地主所組成的,但要注意的是,鮮卑人本身就是高度漢化的少數民族,所以二者除了血統,基本沒有本質區別.

作為關隴集團代理人的宇文氏,經歷了宇文護專權以及武帝宣帝對宇文氏宗親的大肆打擊之後,宗室力量非常薄弱,這一點跟曹魏的情況是一樣的,於是在統治階級內部被更有實力的家族取而代之.

至於楊堅上台後恢復漢姓等一系列政策,對統治集團本身沒有決定性的影響,隋朝同北周一樣,鮮卑貴族仍然是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

鮮卑貴族在隋朝中樞機構出納王命者

鮮卑貴族在隋十二衛軍中任大將軍者


好多人上來就是先否定民族差異,強調古人個人利益至上。然後說楊堅被支持和漢族支持無關。

你們其實也是挺拿衣服的。

最起碼肯定大部分漢族官僚不會跳出來拆楊堅的台吧?這本身就已經是非常巧妙的情緒下的支持。

不要否認民族情緒這種東西的客觀存在,顯然楊堅和鮮卑人溝通時候會強調大家都是鮮卑人,裝鮮卑,和漢人溝通時候自然就能夠說大家都是一族,我上台肯定多用你們來獲取支持,而且這種說辭一定是效的。連gcd的天下各個省的都要拉幫派,何況古代。一個省你都會天然親切,雖然大部分時候鄉黨也沒啥用,但是需要的時候就是好說話很多。

宇文泰都知道多用自家人,實際上民族情緒是雙刃劍,宇文家族不重視漢族士族,時間一長,自然就會激發這些人的族群認同。韋孝寬的戰績和他的地位完全不匹配,族群其實給韋孝寬加了個天花板。

要是政客滿腦子都是自身利益出發,最後都是漢奸了,可是歷史上幾個漢奸能成事的。

孫中山屁都沒有,就靠著激發民族仇恨,激發民族情緒就能圍攏一大群人。實際上很多朝廷大員表面裝忠臣,內心還是很贊同孫中山的套路的。

滿清入關,歷代皇帝也都知道親疏,知道要多用自己人官理核心事物,你們的政治智慧連滿洲人都不如。要不是後期實在搞不定這個國家了,哪裡有曾國藩那群人的事?

奧巴馬的基本盤你們能說不是黑人嗎?

楊堅肯定會天然就更容易得到漢族士族的支持。

至於鮮卑人的抵抗,其實是有的,但是被吊起來打了,平叛效率奇高。

楊堅也很聰明,他一開始也沒說要恢復華夏一類口號,鮮卑人又缺乏帶頭大哥,一盤散沙,也自願或者不自願的把楊堅當成是個鮮卑人了,結果楊堅非常順利就奪取了政權。

滿清入關時候好多人不反抗,以為只不過換個皇帝而已,大家該幹嘛幹嘛,但是等到剃髮時候才發現,卧槽,不是剃頭髮那麼簡單。但是有卵用?

群體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你開始以為別人和你一樣,最後才發現別人並不這麼看,那是非常傻逼的行為。

你當了包衣,你以為自己能和主子一樣,但是最後你發現自己有天花板,你氣不氣?會不會嫉恨於心。不管是契丹人還是女真人還是蒙古人打過來的時候是不是都優先用自己人?這是非常淺顯的不需要說明的道理,連最野蠻的蠻族也懂的常識。
漢人創造的
最後再說一點,心意六合拳本來是漢人所創,那個漢人不講究族群,看見個回族被欺負傳給了他,結果從此以後心意六合拳在河南清真寺成了護教神拳了,只傳回不傳漢。直到民國才被現代文明教化鬆動。

在外企的中國人有沒有感到職位的天花板?

你們把族群認同說的一文不值,實際上楊堅取得政權的時候,在漢族士族中肯定是隱含著暗流的。他們天然就更可能成為楊堅的盟友與支持。這就好比溫和穆斯林平日里都是溫和的,但是也有一股暗流潛藏著,他們會自覺不自覺掩飾與保護另一些群體。


反抗?獨孤伽羅把楊堅踢下床?


主要大家被近代民族國家這個共同體概念影響的太深了。什麼歷史上的事情都拿近代民族國家這個概念量一量套一套。漢和鮮卑的之間的民族矛盾當然存在,但在那個時代。某些集團的的共同體概念更顯著。很多時候,大家都是窮人或者都是政治失意者比都是漢族或者鮮卑族的感覺要強的多。


南北朝無數次嘗試統一都失敗,中國能在隋朝再一次走向統一。原因就是曾經很嚴重的民族問題在三百年的洗禮後,根據農耕民族的生產關係,整合成了新的漢族。(我是赤裸裸的地緣政治學說支持者)
始於北魏孝文改革,(其實遷都的效果比政令改革要大很多),大成於宇文泰的鮮卑漢人混編的府兵制度。當一個國家政權一方面賜給漢人鮮卑名字,一方面高官們分分自己其實祖上也是漢人,並以此為榮,至少是政治正確。很難說民族問題還有多少可以炒作的餘地。
換句話說,南北統一就是因為民族問題淡化,新的漢族(我覺得應該叫唐族)成為了國家主體。適逢其時罷了。
恆溫北伐時流落北方的漢人紛紛向恆溫哭訴,符堅在關中也時常感慨民心不固。但當另一位南朝英雄,劉裕攻下關中時只能灰頭土臉的回去。改變一個民族,三十年就夠了,一百年、三百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已經用祖祖輩輩的經歷把自己這裡的基石。
就好比,五十年後歐洲的某教可能會掀起內戰和屠殺,甚至可能取得歐洲很多國家的主導權。但是二百年後呢,我覺得只有人類沒滅絕,留在歐洲上的人們還是應該會相信科學,開放,和完善的法律體系。
生活在這裡的是如雜草一樣的人,生生不息,無比堅強。 ——小時看《七武士》之感


中國歷史就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的堆積而成。那是東亞大陸各民族的5000年來,正常的歷史衍化!

否則,

古越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苗族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楚國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匈奴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柔然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突厥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鮮卑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蒙古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魏晉南北朝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西域各國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西夏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契丹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金朝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西藏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大理國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蒙元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滿清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越南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高麗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其中的殺戮就是各民族融合的一部分的重要事實!

蒙古,越南,朝鮮,都是東亞大陸歷史的一部分!

蒙古國人,越南國人,朝鮮國人,為了自己國家的獨立地位,當然不能承認歷史的事實,當然會討厭中國人!可以理解。

元代蒙古人赤裸裸地歧視和虐待漢族,是歷史事實!

但是當代中國政府必須承認元代,這也是歷史事實!

只有大漢民族主義的人,不願承認歷史!大漢民族主義的人,才是歷史的罪人!因為他們的行為,將中國歷史肢解了、破碎了、沒有統一的中國歷史觀了!這個結果,恰恰是分裂中國的人希望的結果!

南京大屠殺的主體,大和民族是外族,5000年來沒在中國歷史衍化進程中。

所以,南京大屠殺的責任民族必須追索責任,直到大和民族承認他的錯誤!

大和民族直到今天,從文化思想政治運作,都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南京大屠殺只是一次戰役後正常的戰場穩固行動!

大和民族認為【我們沒有錯誤,這是戰爭時期的正常行為!】


鮮卑語滅絕的時候是隋朝晚期,你自己感受下吧。清朝滅亡的時候,還有不少會說滿語的,然而南邊的革命軍有不少旗人參加。


其實的疑問是漢化時鮮卑怎麼不反抗。六鎮之亂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cross-cutting cleavages


其實高智商的狡猾游牧族鮮卑人一直都沒有徹底被漢人同化或者消失,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政權表面看是不同的朝代,實際是不同時期同氣連枝的政權,連氣的枝就是鮮卑的血脈,所以北朝、隋、唐是一脈相承的鮮卑與漢族混雜的政權,鮮卑族的一支一直殺到俄羅斯南部成立了可薩國,被東羅馬、古波斯、俄羅斯滅國後又逃向西歐,形成了現在被世人熟知的偽猶太人


因為文帝時代以休養生息為本,雖然一直引入南方漢文化,但做得緩慢,尚未觸及關隴貴族集團的根本。

到煬帝時代,開運河下揚州,突飛猛進搞漢化,關中將士就反了,最終殺死皇帝。


尉遲迥表示實名反對。
鑒於評論區狀況,增加這一段——
迥以隋文帝當權,將圖篡奪,遂謀舉兵。摘錄自《周書 尉遲迥傳》


推薦閱讀:

為什麼北周武帝誅殺宇文護兩年後又下詔恢復宇文護及其諸子原來封爵,並追加宇文護謚號為「盪」?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魏晉南北朝 | 隋朝 | 北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