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沒做好事情會把失敗歸結到別人頭上、覺得自己有理?

為什麼,人遇到一件事 ,這件事做的不好了,人們總是把事情的失敗歸結到別人頭上,總覺得自己

有理, 無論客觀上是否真的有理。?------------------------------------------------------------------------------------------------------------------ 我並沒有 批判這麼一個現象,覺得這樣不好,只是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樣,我想知道為什麼


更直接的回答「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推卸責任」這個問題吧。
因為人有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這是指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傾向於把好的事情和結果歸結於自己的功勞,而把壞的事情和結果歸結於他人、環境、運氣等外界的不可控因素,例如考試得了一百分,小朋友覺得是因為自己聰明努力,下一次考試不及格,呵呵,小朋友會認為老師卷子出的太偏。
這種認知偏差的好處和存在價值在於,他可以保護人的自尊、自信和好的自我概念,讓個體不是這麼容易飽受打擊而痛苦,算是屬於自我防禦機制吧,不過像所有自我防禦機制一樣,小用怡情,大用傷身
如果濫用自利偏差去解釋發生在生活中的事情,就會建立起過度的不切實際的自尊、自信,使自我概念脫離實際,這是比較危險的,結果只有兩個:1,在現實不斷發出你並不是這麼優秀的信號的時候,你用更加強烈的扭曲的解釋來維持自利偏差,保護自我概念,你會越來越脫離現實。2,如果現實的打擊讓你無法再維持這種長久以來建立起的自我概念,那麼迎接你的將是非常痛苦的歷程,類似慕容複發現自己之前都是自欺欺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光復大燕,受不了打擊就瘋了。當然現實很少有這麼嚴重的。
上面說的都是潛意識中的狀況,即這個人確實認為自己沒有錯而是別人有錯,現實中還存在另外一個情況,就是這個人明知道自己不對,還是向別人推卸責任,那麼呵呵,這個不是心理學研究範疇了吧,道德品質問題。

-----------------------------------------------------原答案-----------------------------------------------------
以下的話雖然可能看起來又亂又長,但是我相信讀了會對大家有幫助,我覺得心理學可以拿來直接用的東西不多,這個算一個。

心理學中有個「歸因理論」,外部歸因/內部歸因,可控/不可控,等等。內部/外部是指將問題的原因歸結為自身還是環境和他人,可控/不可控是指將問題的癥結視為可以被控制和改變的還是固定不變,無能為力的。總共有四種歸因類型:外部-可控歸因;外部-不可控歸因;內部-可控歸因;內部-不可控歸因。

歸因是有習慣的,可以看做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特性。
例如有人發生事情就喜歡將原因歸結於外部-不可控,例如工作做不好,認為是領導不好,同事不好,甚至這個工作就不好。
而有些人喜歡內部-可控歸因,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自己工作方法沒有找對。
你可能也看出來了,這兩種歸因方式都很普遍,導致的個人處理問題的心態和結果都是截然不同的,外部-不可控歸因的人傾向於怨天尤人,消極怠工,既然是外部的,那麼沒有我的責任,我不需要因此去努力和改變,既然是不可控的,那麼我也沒必要為此採取什麼行動,聽天由命吧,這種人一般比較被動,抱怨多於行動。
而傾向於內部-可控歸因的人呢,會比較積極的改變自己,既然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並且是可控的,那麼為了生活更加美好,當然要努力去改變和提升自己,爭取解決問題,這種人一般比較向上,心態也會比較健康。

除了以上兩種之外還有外部-可控歸因,內部-不可控歸因。
例如請家教補課一個月發現效果不好,外部-可控歸因的小朋友會想是這個老師不好,換一個更好的老師吧,或者這個老師教學的方法不適合我,我要跟他說明我的特點,讓他針對我的特點好好教我。。。。
內部-不可控的小朋友會想,我太笨了,智商不行,怎麼也學不好。
可以看出來,外部-可控歸因的人也會比較積極的解決問題,去想辦法改變不如意的現實,這種人會比較有侵略性,把問題歸結在別人身上並且想通過改變他人來獲得成功,比較會折騰會來事兒。
內部-不可控歸因的人可以看出來比較悲觀,因為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並且是不可控的,不能通過努力改變的,所以就會放棄,認為自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也會伴隨著自卑等消極情緒。

上面講的比較亂,請見諒。
總之有四種歸因的模式,內部-可控,內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
我們每個人都會多少有一些傾向於其中的一種,就像所有人都可以被歸為內向或者外向一樣,當然沒有內外向性這麼根深蒂固,也是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甚至特性,形成的原因也比較錯綜複雜,涉及到個人經歷、家庭教育等等,想改變是會費些力氣的。

以上四種只是傾向性,並不是屬於那種歸因特徵的人就對所有事情都如此歸因,就像並不是內向的人所有時候都害羞靦腆不說話。
當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要好好分析,到底是內部還是外部,可控不可控,這樣是對自己負責。


我覺得@楊崢的回答很準確,歸因理論是最能解釋題主問題的理論。但是我還想到了比較旁門左道但是也說得通的非官方回答:社會心理學關於態度的問題。社會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應時所持的評價性的、較為穩定的內部心理傾向,具有社會性、穩定性、恆常性等特性。因此題主會發現:有些人會經常把失敗歸因為別人,把成功歸因為自己。這就表現出了態度的三大重特點:社會性(是習得的),穩定性(對失敗總是這樣的歸因反應)、恆常性(這些人一直這樣歸因)。
好了,然後我們就該談論態度的功能了:效用功能、認知功能、自我保護功能和價值表達功能。這裡我們談自我保護功能就好了。
自我保護功能,即防禦功能,有助於人們應付情緒衝突和保護自尊,這種觀念來自於精神分析的原則。比如某個人工作能力低,但他卻經常抱怨同事和領導,實際上他的這種負性態度讓他可以掩蓋真正的原因,即他的能力值得懷疑。
所以,除了這些人喜歡外歸因的社會認知傾向以為,還是有態度上的自我保護原因的。
好了,就說這麼多。

--------------------
今天看社會心理學的印象管理,覺得可以再補充到回答里:
印象管理,也稱印象整飾,是指一個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過程,使別人形成的有關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過程。
印象管理能幫助人們達到良好的社會適應,但也抹殺了人們行為的自發性和獨特性。
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兩種,一個為獲得性印象管理策略----試圖是別人更積極地看待自己,努力樹立和完善在他人心中的完美形象。---策略有逢迎、自我宣傳、威懾、以身作則、懇求等。
另一種策略為保護性印象管理-----儘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別人消極的看待自己的防禦措施----策略有借口、辯解、事先申明、自設障礙、道歉等。
看,找借口,把壞的事情歸結到別人頭上有木有~~~


情商低


同時投入到一件事情的幾個人,行動背後都會有自己的思想指導,有一套邏輯推理。
當事情沒做好的時候,從自身角度,我們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所依據的邏輯程序;
但是我們對於其他人的了解不及對自己的了解;
做決策是要有信息依據的,所以最初的反應都是責怪別人;但是稍後一段時間,原有不合理的觀點就會逐漸轉變的合理了


人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因而是自戀的,傾向於保護自己,愛護自己。於是衍生出各種行為特點。


四個模式的答案對人的分析挺系統的,但是我覺得並沒有直接回答。
題主的意思可能是更想知道為什麼有人會把問題的原因推到別人身上,而不是首先反思自己。當然排除純屬客觀原因的情況。其實這些人事後也可以反思到自己當時的錯誤。

為什麼要把出錯的原因推給別人?為什麼要和自己撇清關係?在我看來這是人的秉性問題。一定的生活環境下就註定會產生自尊心強、好勝、虛榮心強的人。這種性格強烈到讓他們遇見問題後就忘記了應有的謙虛、負責人的姿態。

站在這些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可能會更好理解他們的想法。把問題推給別人有什麼好處?這事不關我的事,所以你不能看貶我,我沒有留下壞印象,我的形象就是對的,如果是我的原因你們以後會對我有看法。既然不是我的原因,那就是別人的原因……
如果是在爭辯過程中,可能一點點的思想偏差,就會讓你沿著這個方向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即使自己都發現了自己是錯的,但是我在和你爭辯,我不想認慫,不想看到你辯勝的樣子……可笑的自尊心、好勝心驅使他們這樣想。

這些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人在失去冷靜思考的時候,是被情緒控制的,所以在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三觀(相對正確)後,應該鍛煉自己不要被情緒左右。遇事遇人,沉著冷靜。


寫寫關於我的想法。


環境對一個人影響是巨大的。年齡越小受影響越大。就是說,兒童的成長環境對其性格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那我們分析,如果一個人成長的環境各方面他都認為不如別人,會造成一定的自卑情緒,加強家庭的冷漠,那麼可以說他的很多優點是得不到關注和肯定的。同樣一件事,處理事情也許會和其他人完全不同。不會更全面更理性的去分析發生的事情,因為,他潛意識裡已經覺得比別人差了,一旦做錯事,他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努力的去完成了,發揮自己最高的能力了,無論對錯,都應該值得肯定。可事與願違,當一起做某件事做的不妥的情況下,受到別人指責,那他首先反應的應該是先肯定自己的能力。【前面說到他從小的生活環境導致他比較自卑,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外界是否支持,他都必須給自己一個安慰和肯定,因為他不希望別人會否定他的能力】在自我安慰後,還要應對其他人,所以必須找一個理由為自己開脫,唯一的只有說環境不好或其他原因給他帶來影響。

說完負面的,來說一下積極的。同樣一個人,他生活在一個不錯的家庭中,本身的他就會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不同於富裕,而是一種生活精神的樂觀積極。家庭的良好教育與他的性格,情商是分不開的。而且容易得到肯定,做錯事情,家庭能夠理性的幫助他分析問題,肯定他,然後指出錯誤的地方,那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顯然會從小就影響著他。即使做錯事情,他首先不會因為別人懷疑自己的能力而退縮,而是受其家庭影響,會全面考慮分析,同時取長補短。

還有一種情況。是現在的社會普遍發生的一種現象。是人都不希望自己比別人差的,每個人都是如此。做事的時候,都會預先在大腦里產生一個通往成功的一個流程。那麼在實際情況中肯定不會那麼一帆風順,這些所謂的『挫折』往往會被認為是環境的影響,別人的影響導致。然而,我分析的前面兩種不同的性格的人,碰到挫折處理方式也肯定不一樣的。那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沒做好事情會把失敗歸結到別人頭上,覺得自己有理』這個問題了。

——————————————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文采不好,見諒。有不妥的地方歡迎指出。


因為長期歸因自我有兩個結果:1. 不斷吸取教訓獲得成功。2. 習慣失敗產生loser心態自暴自棄。智商和性格不夠達到1的,為了避免出現2的情況,只能選擇自我保護。


我覺得吧。。簡單來說大概就是人的一種自保心理?其實不好意思承認,我就是這種人。我倒不是說不願意承認自己做錯了。主觀認識里我覺得自己的確沒錯,我小時候我爸總喜歡說我愛犟嘴,我就覺得我真的沒有要犟嘴的意思,只不過我覺得你吵我,我就想跟你講講我是怎麼想的,我的理由是什麼。長大了我老公又老說我,好拗死理,不管自己有沒有理都愛拗。在這種情況你不能說我是錯的,因為由於人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都是有可能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因素。舉個例子,前兩天我跟我老公吵架,就因為做飯的時候我把電熱水壺放在菜板上了。我放在那的原因很簡單:1,櫥柜上都堆滿了,擺滿了菜啊廚具啊什麼的,我正在炒菜來不及倒騰地方出來放水壺。2,菜板上剛剛公公切了生肉,所以用完我是一定要刷的。然後老公去廚房看見水壺在菜板上,他就嗷嗷叫,說水壺底特別臟啊,放菜板上太不衛生了怎麼怎麼。可能當時說話態度也不是很好,我就說那能有多臟,菜板咱爸切切肉我肯定要刷的。他火就上來了在那嗷嗷叫我倆就吵了一架。他就覺得這事兒是我錯,覺得是生活習慣問題。我就覺得他沒事找事,你不幹活干那麼會挑刺,我覺得如果你想一想,為什麼我不順手把水壺放我旁邊的櫥柜上而放在那麼遠的菜板上就應該知道做飯的時候我旁邊肯定放滿了東西。。在這種情況你能說我們倆誰錯。立場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說他錯或者我錯其實都沒錯。所以在這種情況倒不是心裡就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確實覺得自己有理,就想說個一二三!這個性格也有很大關係,愛較真,有點錙銖必較!再說句欠扁的話,題主不要拍我,關於你的問題套用在我身上這些情況,我的答案就是我做的每件事都有道理,哪怕是做錯了的事,這樣做也有它的道理。其實都是這樣啊,就像小偷偷東西因為他沒錢又懶惰,酒鬼嗜酒,就是因為他愛喝酒。他們做的事都是成事的道理,雖然是壞事錯事。我就是那種,喜歡跟人講道理說清楚。我跟你絞纏那麼多其實也就是想解釋一下我為什麼會這樣做,做這件事的原因是什麼,不代表我不知道這件事是錯的,不代表我不會改。


喵是一種優雅高貴的動物,它每次抓老鼠失敗就會假裝舔毛,梳理毛髮
所以我想說的是題主是永遠無法理解優雅高貴的人的行為的。


我一個師妹,倆人一起去導師那裡討論工作,順便把各自的材料讓導師簽字。出門後,師妹找不到自己的材料,下意識的賴著我,一口咬定她把她的材料給我了。說的還十分堅定,隨後發現材料就在她自己的書下面。然後的日子裡,基本不去觸碰她的東西,盡量和她撇清接觸。畢業答辯那天,讓我幫她保存鑽戒,說讓答辯委員會看見她結婚了不好,我惶恐婉拒。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人不可以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


我再來說一句沒關的,據我觀察,這種特質是一輩子的事,改不掉的。所以選朋友選伴侶的時候一定要試探一下


所有人一樣,嚴重程度不一。我也是


本能的自我保護,責任推給別人了,自己就會相對的安全。

不願意承認自己在這一方面能力差的事實,沒法正視自己。

通常來講,這種人的自我認知程度都不高,且責任心比較低,不自信。


今天我也是遇到同樣的事,好朋友(不知道她拿我當朋友了沒)去年一起參加技能大賽,是大賽的預選隊員。沒考過,因而不能參加比賽。第二次參加一個學校跟重要的筆試+面試,她也沒考上,我考上了。她說我克她,我就呵呵噠了。因為4月份還要在參加一個考試,她說我們不要見面了,等考完試。然後我就不知道說什麼了。為啥人與人之間不能坦誠的相處呢,哎


心裡都明白,人艱不拆吧。
沒必要整得那麼清楚,人都需要自我保護。


找自己的錯誤 需要勇氣 也要通過錯誤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而不是讓自己減低自信


人都是會自我服務的。。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這種傾向,程度不同而已。事情搞砸了,埋怨別人總比檢討自己好受些,想像著改變別人也比改變自己容易。不過,埋怨別人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可以改變的只有自己。即使想改變別人,也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歸因理論的解釋是非常合理的。當然還有很多理論的細枝末節也都指向了這個問題,可作為參考,例如:

生物體都擁有自我保護機制,無論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手指被刺痛了知道縮回去,就是身體上啟動了保護機制。沒做好事情,挫敗感來襲,心理上也會啟動防禦機制,那麼就不難理解咯:找些客觀的理由,怪自己運氣不好,這或多或少都可以減輕自己內心的挫敗感。至於性格惡劣點的人,自然就容易把帽子扣到旁人的頭上去了。


推薦閱讀:

心理學學科內部怎麼評價弗洛伊德的理論?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日常心理分析 | 方法論 | 行為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