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周武帝誅殺宇文護兩年後又下詔恢復宇文護及其諸子原來封爵,並追加宇文護謚號為「盪」?
謝邀。
武帝誅宇文護是出於自保。宇文護自受宇文泰遺詔輔政後,一直大權獨攬,雖無篡逆之心,但皆是篡逆之行。不管晉公出於什麼目的,三年殺三帝,都督中外軍事,以天官大冢宰督其餘五府,親信遍布朝堂方鎮,武帝自然也內心恐懼。
等徹底剿滅宇文護一系,朝廷完全被武帝所掌控後,沒有籠罩在頭上的烏雲帶來的恐懼感,武帝大概會意識到自己能坐穩這個江山,還得多虧這個堂兄。北周先天不足,靠宇文泰個人威信將北鎮、元魏、關隴河東豪族聯合起來。宇文泰崩後,諸子沖幼,群公懷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政權極不穩固。是晉公宇文護廢西魏開北周,誅殺北鎮元老,給了宇文泰子孫穩定的皇位。繼而虛位柱國,加強北周的中央集權。對內輕徭薄賦,開渠廢奴,對外則北聯突厥,西和吐谷渾,這些都是宇文護完成的功績。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除了宇文護嫡系被誅滅外,其餘被宇文護所重用青睞的親信依然還是北周的人才柱石。如齊王宇文憲,號稱「以介弟之地,居上將之重,智勇冠世,攻戰如神,敵國系以存亡,鼎命由其輕重」;上柱國尉遲迥,曾平定蜀地,為北周開疆一半,身經百戰,是當時威名極盛的宿將。武帝有吞齊之志,所以平反晉公,也可能是出於整合內部,鞏固北周統治集團,給這些人心理安慰,為日後的戰爭作準備。
至於為什麼謚號為盪,謚法解釋上說:好內遠禮曰盪;狂而無據曰盪。好內遠禮也是煬的一個解釋,大概意思是說貪戀酒色、不遵禮法,宇文護是大孝子,性甚寬和,這個與晉公是不搭邊的。那麼就剩下「狂而無據」這個解釋了。狂而無據,按照我的理解,大概是沒有依憑的過於囂張,考慮到宇文護名單上累計幹掉三個皇帝(西魏恭帝、北周孝閔帝、北周明帝)、四個柱國(趙貴、獨孤信、侯莫陳崇、李遠),這個帽子扣給宇文護不算太過分。
以上。
因為對於北周政權和宇文氏而言,宇文護是不能被徹底否定的人。
西魏北周一脈相承,但西魏和北周的實際掌控者是不同的。西魏的政治核心是以宇文泰為首的武川鎮軍事集團,在政治權力上該集團內部的其他核心人物於宇文泰差距不大,「初,貴與獨孤信等皆與太祖等夷」。宇文護受遺命輔政時並未得到武川軍事集團的認可,是在於謹的支持下,才使得武川集團表面上屈從。
在這樣的情況下,宇文護首先逼迫魏恭帝禪讓,將宇文氏從武川集團中分離出來,成為皇族,確認了雙方之間的君臣關係,掌握大義名分和主動權。接下來開始提拔親信打壓武川集團,任命賀蘭祥為小司馬控制禁軍,宇文毓為大將軍,提拔達奚武、豆盧寧、李遠為柱國大將軍,然後誅趙貴、獨孤信、侯莫陳崇,打壓楊忠。李弼為自保不再過問政事,侯莫陳順於孝閔帝元年去世,武川集團勢力大幅削弱。
天和七年宇文護逼孝閔帝退位,扶宇文毓登基,進一步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武成元年大封公侯,「辛未,進封輔城公邕為魯國公,安城公憲為齊國公,秦郡公直為衛國公,正平公招為趙國公。封皇弟儉為譙國公,純為陳國公,盛為越國公,達為代國公,通為冀國公,逌為滕國公。進封天水公廣為蔡國公,高陽公達奚武為鄭國公,武陽公豆盧寧為楚國公,博陵公賀蘭祥為涼國公,寧蜀公尉遲迥為蜀國公,化政公宇文貴為許國公,陳留公楊忠為隨國公,昌平公尉遲綱為吳國公,武威公王雄為庸國公。邑各萬戶。」其中宇文氏宗親十餘人,至此確立了宇文氏宗親集團並取代了武川鎮軍事集團成為北周的政治核心。
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前面的西晉,前後趙,前秦,代,前後燕,劉宋,蕭齊梁,後面的唐,都發生過皇室的血腥內訌,有的更是因為皇室內訌而亡國。
周武帝作為一個隱忍了那麼多年的成熟政治家,自然知道道理。
那是一個態度:朕用不怎麼端得上檯面的手段,弄死了宇文護,是因為他一直把朕當傀儡。所有的責任都是他的,朕不想過多追究,牽連,擴大化。和他有組織關係的人不用怕,各做各的。以前怎麼向他彙報工作,今後也怎麼向朕彙報工作。
瀉藥。
抱歉不懂。
我還奇怪周書有,通鑒怎麼不載呢。
猜測是做姿態,安撫人心,團結內部的舉措。
不請自來,強答一發,闡述事實,不上史料了。
首先,時間已過兩年,當年宇文護的勢力已經全部被肅清或者接管,朝中已變天,宇文護黨已構不成威脅。
其次,武帝該年大封宗室,這種情況下繼續冷落宇文護似乎有點不和諧。
最後,這事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武帝決意平齊。復宇文護及諸子先封之後沒幾天,武帝就下令禁佛道二教(主要是廢佛)了,這件事是武帝開始著手準備伐齊的標誌性事件。
可以說武帝所做的一系列整頓和調整,其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增強國力和團結統治集團,以便一致對外,一舉平齊。感覺武帝此舉頗有在專心備戰之前解決最後一個遺留問題的意思。
因為是武帝文化統治的需要
武帝在文化方面實行以儒治國,大力漢化。而在漢人儒家傳統文化里,無論如何,殺死自己叔父的行為總算有違倫理的。
所以武帝追封宇文護及其諸子,表達對尊長的敬意,謚號為盪,意為放蕩,表示自己殺死宇文護完全是迫不得已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