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心理學有什麼讓你後悔失望之處?

學一門有學一門的痛,入了坑才知道悔不該當初。
想請教一下各位學心理學的各位,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直到現在有什麼對於心理學的「痛」嗎?


雖有萬般吐槽,卻無一絲後悔。
入貴圈五年,早已對心理學情有獨鍾,曾放言,如果可以,請讓我嫁給心理學。
但,如題主補充,說點心理學的痛,我想還是可以說說的。

1. 心理學數個分支發展的太不均衡了。雖說這是全世界的通病,美帝的學者每談及此也有感慨,但是我國的心理學實在是一瘸一拐的走路,姿態難看。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認知心理學當道,特別是認知神經科學,好像給心理學服下了一粒萬艾可,讓心理學硬起來了。於是乎,大量學者湧入這個領域,這個領域也因著與自然科學的聯繫能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科研本身就是燒錢的活動,沒錢做個毛科研! 哪那麼多情懷能用來燃燒!蛋糕就那麼大,人格與社會這種偏文科性質的心理學分支被冷落是自然的。 這是最讓我痛心,或者說有點失望的地方。

2. 研究者水平參差不齊的厲害。 國內部分大牛的報告真是愧對他們的教授、研究員、博導的頭銜,愧對學生對他們的仰慕,愧對納稅人把錢給他們做科研。 某知名學者,只要一做報告就先聲明,方法和統計不是自己做的,是學生做的,所以不會,也不要問。 這種坦誠的態度倒是讓我很敬佩。 另一知名教授,連續兩年講座,用同一個ppt,內容毫無更改,這也就算了,居然還在同一頁上卡殼! 至於沒時間給學生改文章,審稿意見胡寫瞎寫,不回複電子郵件這種情況看起來都是小事一樁了。 倒是每逢畢業,導師們對於學生的致謝看得很仔細——恩師大德,高山仰止。

3. 腦袋扯的腿疼。想法走的挺快,行動落的太后。我自己有些想法然後發現當把這些想法落地的時候是真tm難啊,測量的工具要多少,有多。直接翻譯國外的肯定不行,至少得來個中國化,自己編又實在太耗時間了。等你編好了,人家文章都出來了。 所以感慨啊,我們不是沒有想法,反而有時候想法還挺先進, 就是礙於條件不充分,很多想法都落不了地。

十年前,心理學就被成為朝陽產業,可我一直沒覺得這輪紅日升起來,也許它還在地平線上晃悠,考驗著我耐心。
我沒想過學了心理學會讓我將來就業艱難,更沒想過要靠這門專業讓我大富大貴。
還是那句話,雖有吐槽,絕無後悔。
若是可以,來生還學這個專業吧,那時候心理學一定會好的,因為太陽總是要升起來的!


後悔沒早點學,中國應該在初高中階段就設置初步的科學心理學教育,而不是德育課老師在晨會上唧唧歪歪心靈雞湯。


別人不理解心理學也就算了,本科的微信群里有人認真地說:"唉,我們班最後沒有一個人從事了心理學專業」,這句話,讓我覺得恐懼和失望。

本科畢業6年,我們班2個人讀了博士,研究的方向和人類運動技能表現相關,有偏重生物力學,也有偏重認知加工的;有3-4個人從事企業HR的工作,有1-2個人從事市場調研、產品測評的,有2-3個人從事獄警工作,有2-3個人從事企業諮詢管理的,1-2個人繼續讀了社會工作(social work)的碩士,等等。

結果,有人說,我們班無人從事本專業並得到大家紛紛贊同時,我想,莫非,在經過4年的專業學習後,大家對「心理學」的理解依然是做一個「心理諮詢師」才算從事了本專業嗎?

以上,是讓我最失望的地方


作為已經走到博士這一步的我來說肯定是不後悔選這個專業了,況且我並不是一開始一無所知就填了這個專業而是大學第二年因為興趣轉到了這個專業。因為以心理學今天在國內的發展情況來看,從就業上來講這並不是一個成熟的學科,就會有許多所謂對口不對口的問題。但在我看來,心理學其實應該當做一種「通識教育」,生而為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應該了解了解人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種自我意識是很寶貴的,無論以後做什麼工作,我相信這些知識都能幫助你去經歷後面的人生,這些天賦不是用來「吃飯」的專業知識,更多是一種背後的邏輯和思維,於我而言這種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而目前心理學的「痛」,其實在於這個學科本身的自我發展上。首先心理學本身就呈現一種「多元性」,但是近些年來的發展卻在打壓這種「多元性」,在自我的定位上又特別想去和其他分類靠攏,忘了自己本身就是綜合性的學科。尤其在研究方法上的打壓,很喜歡去量化所有結果。一旦量化的時候,往往就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其他小眾卻有效的方法,這也是為什麼覺得很多知識套用在自己身上 並無作用,因為你很可能就是標準差之外的那個。但說實話,以為學個心理學就能做自己的救世主那也是too simple了。這就像是我們都看菜譜都去做菜,大廚和一般人還是有區別的,因為缺少歷練和自控自省只是有了方法和理論也是無用的。我覺得那些知識只是給你多一種途徑去了解認識自己,給你一個參考讓你明白如何成長,給你更多的解釋罷了。

其次,心理學從六七十年代到現在的發展一直未有太大的突破,我指的突破是概念上的。100多年前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就說過「心理學是一種「討厭的小課題」,只要是人們想知道的,它都不去研究。聽到人們驕傲地談論『新心理學』,看到人們在編寫『心理學史』,真是件奇怪的事情,因為這個詞所涵蓋的真實元素和力量在這裡根本就不存在,一點清晰的影子都找不著。只有一串純粹的事實;一些閑言碎語和不同意見的爭執;僅只在描述水平上的小小分類和綜合;一種強烈的偏見,說我們有不同的思想狀態,說我們的大腦控制著這些狀態;可是,根本就沒有任何規律可言,不像物理學能夠給我們列出一些定律那樣找出規律來。」美國APA在七八十年代講到的一些問題到現在也還是那樣,學科進展確實緩慢,但也因為它的年輕,尤其中國大陸的心理學發展,更是需要以後不斷的積累。

我一直還是很樂觀的看待這些,最後還是用James的話結尾:「心理學還沒有準備好實現這個目標;它的狀態就像伽利略宣布運動定律以前的物理學,拉瓦錫宣布質量守恆律以前的化學。在這門科學的伽利略和拉瓦錫出現以前,它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是解釋有意識的,心理生活的定律,可是———這一天最終必將來臨。」


也許是收入問題吧。

自打畢業一來就從事一線心理諮詢工作,期間轉行做了一些心理學產品(例如EAP,團體,沙龍)的研發。明顯感覺到在經濟上力不從心。

再度強調一個真理:心理諮詢真的不掙錢。尤其是哥到現在定價也只定到300。我也覺得以自己目前的水平,值這個價。

因為收入問題,所以一直沒法給自己確定感,在消費的時候總放不開。

所以要說後悔,可能來自於自己職業發展,選擇了hard模式。如果剛畢業的時候先從事一些更掙錢的工作,再逐漸轉向專職諮詢,也許會好一些。

p.s.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和同為專職諮詢師的老婆攢了一點錢作為首付在天津海河教育園附近成為了房奴。


我大概瀏覽了一下現有答案,好像還沒有從課程設置、學科發展方向等方面來談自己的失望的。我對這些問題的不滿和失望已經很多年了,所以不妨來談一下。先要說明我提到的心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尤其是作為一個大學科系狀況是十幾年前的,我非常希望現在已經有了變化,要不然恐怕國內大學的心理系還會像當時「欺騙」了我一樣繼續把有志於研究和關懷人類心靈但其實更適合走哲學或社會學道路的年輕人騙進門去。

我要說的這兩個方面其實是互相聯繫的,但課程設置方面跟國情有很大關係,所以先從課程說起。

1. 課程設置: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心理系只招收理科生,本身也隸屬於理學院,所以有大量理科基礎課程,雖然跟心理學並無直接關係,但也屬於必修課,佔掉了大量的時間和學分。就我現在能回憶起來的,大一有高等數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統計(這門課跟心理統計相關,當然不是無用,放在這裡只是為了列舉)、普通生理學、生理學實驗,大二有高等物理、物理實驗、C語言、計算機實驗(打開機箱搞電路)等等,再加上必修的政治理論方面的課程(從大一初到大三末,每學期都有),留給專業課程的空間和時間都是少之又少。大一的專業課其實只有一門《普通心理學》(貫穿兩學期),大二稍多一點,有《實驗心理學》(兩學期)、《實驗心理學實驗》(也是兩學期)和《心理統計》。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實驗、變態心理學這些基礎課都是直到大三才開,至於臨床和諮詢、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等最能引起興趣的課程則要等到大四才能上,而那個時候學生的去向早已決定,想出國的已準備好GT成績、想上研的也早在大二大三就進入相應的實驗室、要工作的忙著準備發簡歷。

因為我本人屬於那種雖高中學理科但受人文熏陶比較多、也喜愛社會科學的學生,所以雖然是抱著「理解人的心靈」的目的進入了心理系(高考第一志願),卻很快就自覺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在長達兩三年的時間裡都在跟那些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的理科課程搏鬥,並且在大學的第一年就基本喪失了對心理學的全部興趣。而我的同學中有很多都是沒有被高考志願書上前三個專業錄取、被調劑來的,所以儘管他們最初的動力未必有我足,但馬上就在理科課程上更加如魚得水。

如果國內院校心理系的課程設置仍然沒有改變,我想警告那些像我一樣的年輕人,最好不要在本科階段進入心理學領域。當然,如果有條件到英美國家留學,選擇心理學作為本科專業則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隨手搜了紐約大學對本科心理學專業的選課要求,這是總體的:


下面兩圖顯示了上圖中所示的Core A和Core B都包括哪些內容(Core A 和Core B中任選兩門即可):


下圖顯示一部分高級選修課(任選兩門),我數了一下一共提供大約20門課左右,但iPad截圖只能顯示這麼些:


反正我是沒看到大學物理、線性代數這樣的課,也沒發現C語言被作為必修。

2. 心理學的發展方向:

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歷史上曾飽受攻訐,普遍的看法是認為它不是一門範式化的科學。包括精神分析等人本色彩很重的流派(其實只是廣義上可以劃在心理學裡,嚴格來說現在應該算是精神病學領域裡的,當然它目前也在文學領域裡被應用)也被崇尚數據和可重複性的「科學派」所排斥甚至貶低。這就造成了心理學最近幾十年的發展幾乎完全以生理學(尤其是認知神經方面)為基礎,曾經有過的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辨(心理學在中國最初也是作為哲學系下面的一個專業)則越來越少、趨近於零。所以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特別歡迎生物、計算機等專業畢業的學生報考研究生。(我有個中學同學是物理系的,大四在我們系的某實驗室幫忙一年,本科畢業後申請到了美國一所非常好的公立大學的心理系的全額獎學金。)另外,關於美國的情況再補充幾句,我一直聽說MIT的心理系是劃在工程學院里,但我沒去查證過。我感覺美國的心理學也是特別崇尚所謂的「科學化」、並且也有認知神經獨大的傾向,但畢竟在本科階段不會向學生「填鴨」那麼多無用的課程。

綜上所述,我本來是想探索人類的心靈,結果卻發現現代的心理學基本上只與人類的大腦有關(心理學號稱研究行為,但目前的趨勢則是越來越多地將行為與大腦的結構和變異掛鉤。)也許有人覺得我說得有點虛,會問:那你想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舉個例子好了,臨時想到的,也許不太恰當:比如說,一個現象,小美人魚遇到王子之後就想變成人了,我想知道的是從歷史發展、社會思潮、人類情感進化、個人生活環境等方面來看,她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法,而不是當她遇到王子時大腦內發生了什麼化學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怎樣的腦電波。

如果說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完全沒有問題,那我只能怪自己沒有在考大學之前研究一下心理繫到底教什麼(說實話國內也沒有提供這個條件,我當時查過心理系的課程目錄,上面說的課都是各類心理學課程,我哪裡知道要學那麼多數學和物理!)
===============================================================

這裡順便也提一下我個人的後續情況。我大一第一學期就聯繫了哲學系的某位副系主任,他同意我轉系,但是要等到第一年結束之後(這裡不得不再一次抗議一下國內大學頑固不化的制度)。可是我父母絕對不同意我轉到哲學系,我無力跟他們抗爭,於是只好放棄,直到今天我都認為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失誤。等到大四一開學,我又跑去聯繫了社會學系的老師,因為符合本校保研條件,準備保送到社會學系去。然後第二次,我犯了人生中的重大錯誤:我們系當時的某位很有威望的老師認為學社會學是「火坑」,通過我班主任聯繫了我父母,我只好第二次放棄,不得不決定進入本繫念研究生(就在那位老師名下,天啊)。

但是,大四的暑假我實在受不了再跟一點人文關懷都沒有的心理學繼續打交道,開始了跟父母的抗爭。在抗爭過程中,我媽使出了咒罵、大哭甚至下跪等等手段,說我退學會讓她在鄰里之間很沒面子,說別人會議論我當初到底是不是真正曾被保研,但我這次終於沒有軟弱。我幾乎是逼著那位老師簽了我的退學申請書,然後給學校賠了5000塊的所謂XX費(說XX是因為我根本想不起來那個收費的名目了),從學校遷出戶口(回家上戶口時被蓋上了「待業」的章)。

我在北京工作了一年,然後我就到了美國學中國文學和東亞研究,徹底離開了心理學領域。當時已經對國內嚴苛的學科環境失望透頂,所以才有這種選擇。其實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等等這些學科,它們都對我有強大的吸引力,我覺得我可能只是並不適合進入一個以理科研究方法為主導的領域。當時選擇中國文學,也是因為我意識到文學學科不是只研究作品,事實上對我所關心的領域全部有所涉及(我本科期間的研究項目是the Cultural Revolution),之前的閱讀和人生積累,也使我覺得從東亞研究入手能夠解決我的問題。

後來事實證明,我在美國的東亞系學習得很愉快,也獲得了我所需要的看待社會現象和文化問題時所需的批判性的眼光和方法。很多年之後的最近,我才又回到跟心理學有關的諮詢領域。這一點在美國劃分得比較清楚,心理系和心理諮詢幾乎是截然無關,與教育相關的諮詢放在教育學院下的counseling psychology,精神病理學的部分放在醫學院的psychiatry和psychopharmacology下面,而以談話治療為手段的心理諮詢在受教育階段則歸入社工學院的臨床部門。因此我現在實際上是在社會工作的大領域下受心理治療的訓練,學習中要接觸到大量的社會學理論,完全不是僅僅關注在諮詢的技術層面上,雖然這方面占的比重也很大。

P.S. 我很尊敬我的大學老師們,尤其是我的班主任,但這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就是我的專業興趣跟他們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國內本碩博心理學專業,目前博士在讀。

對國內心理學發展的總體感覺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心理學是一勺鹽,不是一盤菜,它只能調味,但不能充饑。換句話說,無論在科研還是工作,心理學的作用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更多是輔助其他學科出現的,它本身就長著一張交叉學科的臉。比如諮詢上離不開精神病學,HR上離不開管理學,UX離不開設計,前沿科研方向上又離不開神經科學、計算機、數學這種基礎學科。

綜上,在選擇這門學科作為專業之前,需要問問自己的動機。
如果是出於好奇心,那麼輔修心理學或者讀些原版書籍,足夠你跟別人侃了。
如果是作為工作的敲門磚,心理學不是成為白骨精的最佳敲門磚,金融計算機數學隨便你挑。
如果是對人的大腦和行為著迷,享受發現並解決那種全世界都沒有幾十個人能跟你聊的問題的快感,有著強大的內部動機驅動,並沉醉於精神貴族式的孤獨感,那歡迎你加入我們,心理學能滿足你的全部幻想。


心理學學科至今未能和心理諮詢獨立開來。


不請自來。看到一個有趣的話題以及已有的答案,工作之餘打岔來這裡碼碼字。在說我的看法之前,說兩個非常淺顯易懂的和心理學相關的現象,幫助完全不是心理學的外行朋友理解已有答案。

首先,心理學上講,任何的開心或者失望大致取決於你的心理預期。打個比方,你給個工作1w塊一小時去搬磚,一位勤勞誠懇的農民工朋友肯定興高采烈的去幹了。你這麼給比爾蓋茨說,他估計反過來給你10w讓你趕緊走人吧。

第二,在人的決策當中,經常會有以偏概全的偏差,最簡單的就是小馬過河的故事,每個人都是那個小松鼠也是那頭老牛,但是你自己還是你自己。

現在來給我的答案,我非常欣賞 @狼寶寶的答案,縱然有萬般吐槽,卻無一絲後悔。既然我沒啥後悔,就說說我見到的別人的後悔。

我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後悔失望就是認為現在的大學心理系把心理學太當一門自然科學,而缺乏人文情懷。看到高票答案 @李沁雲說了自己立志學習人類心靈,走向哲學和社會研究道路的故事,覺得心理學系欺騙了她。我在本科的時候,身邊很多同學也抱怨,為什麼我要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神經生物學?啊,太痛苦了,我要的是心理學,你們就是騙人。。。其實我對這些同學的遭遇深表同情,因為沒有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但是我想說。。。心理學系們真的木有騙人啊。國內的一流心理學系,比如北大,北師大,心理所,從來就沒有宣揚自己是以研究哲學上的心靈關懷為主,那何來欺騙呢?一般人對心理學的認識都來自於媒體以及人們的口耳相傳。。。就好比說,一個女生聽別人傳言我像吳彥祖而來追我,最後在一起了才發現我是臭屌絲,到底是誰欺騙了你呢。。。心理學說,怪我咯。 入學前自己心理構建一個心理學的樣子,然後發現現實不是這樣子,很痛苦失望 (對照前面第一個期望現象)。 這其實和心理學無關,也和國內大學心理系無關。試問一下,中學生們知道幾個大學專業是幹什麼具體研究什麼的?這是個無解的問題,來自於目前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嚴重脫節,來自於目前國內高校僵化的轉系制度。簡而言之,如果你覺得心理學欺騙了你,請你一定不要灰心,因為別的專業還會繼續欺騙你

回到一些具體細節上,比如課程設置,導師給不給力,更符合我前面說的第二條原則 - 小馬過河。可能我個人比較反感把國外的心理學專業教育刻畫的多麼美好,尤其是在國內鬱郁不得志的情況下。既然很多人已經被媒體欺騙得到了一個錯誤的心理學印象,我們更加不要把國外的心理學教育說的神乎其神,以免給以後本科留學的朋友更加預設一個不實際的高期望。先稱述一個事實,目前的中國大學心理學系以及相關的科研院所,研究水平和美國還有不小的差距,這毋庸置疑的。

再說兩點,

1. 關於國內大學心理學系,研究趨向越來越偏自然科學,越來越偏認知神經科學,這種趨勢的確是事實。可在這個事實下,個體的主觀感受就不同了。喜歡人文取向的人會越來越鬱悶,我理解,因為你們慢慢失去了話語權,但是我這樣搞認知神經科學的人卻越來越欣喜。我看到的是,國內認知科學水平進一步提高,越來越多的大陸學者能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文章。每次出去開學術會議,也看到越來越多大陸的參會者。開設心理學專業或者院系的大學進一步增多,國家投入持續加大。我們這行無論從待遇,以及科研條件短短几年時間就有大幅提高。這能不讓人高興么?這個趨勢,也是當前國外一流心理學系的發展趨勢,在各國腦科學計劃蓬勃發展,人工智慧進一步走進生活的大背景下,這個趨勢是國內外共通的。可以說國內的心理學發展,雖然水平不夠,但是方向沒錯。

2. 導師的問題。國內的好導師確實很少,國外的導師雖然多,但是大多數人申請不上啊,誰不想去哈佛斯坦福去讀書呢。。我實名反對之前一個答案說的,讀心理學,能讓人智慧,讀中國的心理學,不能讓人智慧。對於其沒有遇到一個好導師 (導師對話中看出),我深表同情,可惜了,但是由自己導師不好而推出中國心理學專業不好,這邏輯。。人鬱悶的時候容易偏激,但是知乎上我們還是盡量客觀吧。科研是條非常艱難的路,我個人覺得大多數人失敗的原因是把它想的太好了,成功的人本來就是非常少數。至於怎麼找好導師又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了(又是一個有巨大信息鴻溝的點。。)

最後說一點就業問題,老生常談了。心理學就那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你說不知道就業方向,我現在就可以列出一打更不知道就業方向的專業。環境工程是去種樹環保的?國際關係專業是去當外交官的?工商管理是專門培養CEO的?你信么。。在這一點上,說實話,我想不出比藍翔挖掘機,新東方廚師就業方向更清楚的專業了。這種畢業包分配的思維方式,還依然根深蒂固。

總而言之,我所見到的,其實都是整個中國教育科研大環境下的普遍問題 ,不僅心理學有,別的學科也有,光心理學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唯一我能想到的心理學特有問題是,我主觀感覺學心理學的學生當中,喜歡自己專業的人比例,似乎略微高過別的學科。我相信大部分主動選擇學習心理學的人還是對心理學很感興趣的。也正是這樣的熱情造成了對心理學更為兩級分化的評論。我覺得作為一個心理學從業者,多說事實,直接說水有幾米深,讓別人自己去量力而行,而不是過於簡單的說個人體驗,比如過個河嚇死寶寶了或者小菜一碟,因為坑外面的小馬們並不知道你是松鼠還是老牛。


必須在前面統一回復看到我的答案後對自身發展和專業前景感到迷茫的同仁們,我很抱歉,但這不是我的本意,我是熱愛我的專業的!我不想我的一家之言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心態和選擇,心理學崛起需要你們!答案是五個月前隨手寫的,有些也是調侃,但也記錄我那時的心情,就不改了,給自己做個紀念。另外過度腦補我的意思並將想法強加給我的評論就不一一回復了,就醬


以下為5個月前的原答案


--------------------------分------------------------


心理學本身並沒有讓我失望,是目前國內大學心理學科發展的現狀與心理學畢業生面臨的尷尬境地讓人失望。先交代背景,本科應用心理學,目前發展心理學碩士在讀。因為種種原因暫時不打算出國,所以也暫時放棄了繼續讀博的想法。



既然說到後悔失望,首先得說說自己當初有過什麼期望。初中就堅定了以後要讀心理學,原因說出來可笑,喜歡『思考人生』,沒錯,『思考人生』。我的性格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面對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明明媽媽更愛我,為什麼我總想得到爸爸的關注?五六歲的時候,我想跟人討論這些問題,當然不會找同齡人,但大人們也一副不屑一顧或活見鬼了的表情,都不理我,只有自己苦苦思考,直到腦袋都炸了。後來決定要學心理學。

一、說說我看到的目前國內心理學科發展的現狀

讀本科之前,對這個專業大致有一些了解,所以當爸媽滿懷期望說以後做個心理諮詢師順便在家門口後山上擺個算卦攤的時候,我向他們大吼:『心理學不等於心理諮詢!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漸漸的我想收回我說的後半句話,雖然我手裡拿到的是理學學士,但心理學本身的研究對象註定它不會是一門嚴謹的自然科學,我們稱之為社會科學,已經很給面子。當然這並不是她要被詬病的地方,因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本身絕無優劣之分。讓人討厭的就是目前國內活躍在科研崗上的心理學工作者們,一門心思的要去貼自然科學的冷屁股,一味的標榜用實驗說話,用數據說話,拚命要顯示自己的高冷,完全脫離實際單純為了發文章而做研究。文章的題目越是讓人看不懂,用到的儀器越先進,變數越多,數據處理方式越複雜~~~越牛什麼轟轟。別忘了你的研究對象是活生生的同類,或者是跟你們血脈相通的遠親大猩猩恆河猴~~,再不濟也是萌噠噠的大白鼠,你的研究目的是要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人類和他們的行為,是要人類更幸福!所以你們是怎麼把這麼高尚的職業硬生生地變成了母雞下蛋,發一篇文章,下一個蛋。
附上一段例會的日常:
同學A:我的研究題目是~~~,我為什麼想做這個研究呢?有以下五點原因,一~~,二~~。
老師:少說點沒用的,文獻綜述!模型圖!
同學A:~~。
老師:才這三個變數,太單薄了吧,本科生都不這麼做!想想再加一個。
同學B:也許加這個變數比較容易出結果。
老師:這個變數某某在做了,你換一個,用什麼檢驗?
同學A:~~。
老師:太low了,審查肯定通不過,換點兒高大上的!
同學A:是是是
~~~~
老師:同學們,趕緊看文獻,發文章,你想指什麼畢業!獎學金馬上要評了!散會!

最後,同學A兩腿發軟,走下講台,他再也不敢想自己當初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了。他只想趕緊的 加把力,再用點力,把蛋孵出來!

以上的對話幾乎發生在每次的例會上,次次都讓我萌生想退學的念頭。當然這不光是心理學的現狀,幾乎是國內所有科學研究的現狀。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在這麼做,總有一群人是真的熱愛科研,努力去做有意義的事。正在下蛋的母雞也大都有自己的苦衷,不得不被形勢推著走,這個~~~真的理解,只是悲從中來。

二、說說心理學畢業生面臨的尷尬境地

讀本科之前就知道這個專業不好找工作,不好賺錢,但曾經年少,那時理想是最珍貴的東西。到了一定年紀,你慢慢妥協。你卻發現你體會不到自己的興趣正好也能賺錢的幸福。心理學並不是你的『一技之長』,不能直接變現。你去面試,你說,我體力好,我會搬磚!hr一看,小夥子挺壯實,留下!你說,我動手快,我會編程!嗖嗖寫一段代碼,hr一看,小夥子有出息,留下!你說,我通曉世道人心,我會讓你更幸福,你看hr會不會跳起來大喊你性騷擾。所以你想找一份養家糊口又體面的工作,心理學不是一塊合適的敲門磚。如果你說我目光短淺,沒有看到學習心理學收穫的間接價值,那麼我想說,第一,你應該進我們組聽幾次例會,陶冶情操。第二,這不是心理學這個專業帶給你的,你是一個恰好讀了心理學專業,又有能力,有思想,有吧啦吧啦各種光環的人。學心理學,讓人更智慧,在國內讀心理學這個專業,不會讓你更智慧,這是兩碼事。

最後我要說,如果你真的深愛心理學,在目前的背景下,別把心理學作為你大學的專業來讀,把她作為你的人生興趣來培養,也許是對她最溫柔的守候,也是放過自己一馬~~~~她太年輕,你要等著自己心愛的姑娘慢慢長大,好像很猥瑣

好啦,以上僅是淺薄的個人觀點,這個學科也有許多認真辛勤開拓耕耘的前輩們,小輩們,從來不能因為自己的無力而否定別人的努力和優秀

如果你看完了還大義凜然,壯士!歡迎入坑!!!


學科還太年輕,知識體系還不完善。
原來以為學了就能理解人類,現在理解自己都困難。


後悔是不後悔,但失望之處,在於其不重視數學 。雖說是理科,但四年本科下來很多人的數學功力並沒有得到提升,相反可能基本上都被荒廢了。

... Psychology students are typically not schooled in mathematical terminology/notation, taught computing concepts, and often they may have significant holes in basic neuroscience knowledge. This is be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ny psychology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We tend to favor statistics over probability. We use statistical software (like SPSS) over statistical programming (e.g. R). Lab courses too often focus on using packages, such as E-prime, that make it too easy for a student to point and click. Students end up conducting experiments they know how to construct in E-prime rather than programming the experiments they need to test their ideas - e.g. by using Python and the excellent PsychoPy package.

source: Loop |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ognitive Modelling

近來很多「有趣」的研究都爆出重複危機,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從最開始的研究假設就是拍腦袋得出來的(或者說是所謂的哲學思考?),而非基於數學、演化或者神經基礎。指出這一點的是 Steven Pinker ,真是特別犀利。

Many nonreplicated findings are "cute" but atheoretical, not motivated by computational, evolutionary, optimality, or neurobiological priors

— Steven Pinker (@sapinker) https://twitter.com/sapinker/status/637978465568993280">August 30, 2015

不要以為心理學往認知神經靠攏、用上一些高科技的儀器(諸如 fMRI)就會變得更加「科學」,畢竟很多研究者只是按幾按 SPSS 和 SPM 求個顯著,也不管用到的統計方法是否合理 (詳見[1511.01863] Can parametric statistical methods be trusted for fMRI based group studies?)。

自救方法,是把能選的數學、物理課選上,沒有的話則課餘多自學:如何重新學習數學?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還只是心理學的小學生,妄言幾句,諸君莫怪。

二十幾年從未離開過家(大學從第二個學期開始就走讀了),很多事情聽過、看過,但沒有經歷過。如今在南洋自己漂泊了整一年,明白了太多太多……有人說一部文學、影視作品,每次看都有新的體會,那是因為他的閱歷增長了。你以為自己讀了心理學論文,做了心理學研究,就能理解別人了?不,我們可能了解了一些人,但我們恐怕永遠無法理解他們——直到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天。說什麼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觀點採擇、心理理論,都是有限的!一些心理學家講心理學研究不是REsearch而是MEsearch,因為我們頂多只能在研究中找到自己罷了。

由於也是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心理學研究與醫學一樣,要受到倫理(機構)的制約和監管。我最不喜歡的一條,就是在解散被試之前要向他們解釋,告訴他們研究目的和研究中欺瞞的手段(如有)。可是大多數心理學研究都招的是本校學生,尤其西方愛用心理學導論班上的學生;這些人難道是傻子,還能被蒙蔽兩次?魔術師一旦吐露自己的伎倆,就無法再在這些觀眾面前表演了!實際上,倫理審查委員會一般會設立這樣一條標準:研究所造成的身心不適,不得超過普通人日常生活可能遭遇的不適。這條準則的可笑之處在於,人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可能99個人都不覺得研究者這麼問有什麼不妥,但就是有一個人要打報告。你覺得這位研究者冤枉嗎?假如社會倫理不發生重大變化,不論技術怎樣發展,有的研究始終不被允許,有的規律心理學家永遠無法掌握。大家也許覺得某些心理學研究隔靴搔癢,但有的時候,還真不能怪這些心理學家。

在我看來,如果一件事沒有人知道,科學家就有必要知道。可是研究的出資者(政府、企業等),更在乎那些對自身有價值的研究計劃(如行賄的心理機制),對純粹的學術興趣並不關心。也許是我才疏學淺,但我真的不敢想,身負教職的年輕學者有多少機會追求純粹的興趣?

以上,我從人類心智、社會倫理、研究資本三個方面,簡要談了當今心理學(研究)的有限性。


o( ̄ヘ ̄o#)終於有這種問題來發泄我的高能負能量了,各種玻璃心向日葵受不了的請繞道

  1. 首先,當初選這個心理學專業呢,家裡沒一個人同意,立馬被判成了「大齡叛逆男青年」的罪名。接下來,是漫長歲月的家裡人白眼和「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嘮叨。「我讓你選工商管理的,你偏不聽」「我讓你學會計你條7頭就是不聽」。我在想我是怎麼走過來的,自己都不知道了——沒上學之前其實就鍛煉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2. 無窮無盡的被問各種奇葩問題。諸如此類,你選這個專業你能找到工作嗎?你能做什麼啊?你看看我在想什麼?是不是你們學心理的都有病啊!ORZ!!!
  3. ╮(╯▽╰)╭開學後第一天老師就說我們沒處方權,一般就是心理諮詢師,然後心理諮詢師TM什麼專業都可以考!!!那想做心理諮詢的,還不如讀別的!!!
  4. 看起來像文科的專業,實質是理科。要求你既要有超強的記憶力去對付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什麼時候站什麼時候說話什麼時候詞語大爆炸,瑣碎得要死的知識點)、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史等,又要求你有理科功底,什麼統計實驗啊,讓我這個高數掛科的人情何以堪啊。
  5. 畢業想找到對口工作,可謂難於上青天。大部分畢業生是做不對口專業的工作。
  6. 考研心理學專業是大熱門(不知道為毛很多跨專業的,想屎),非常不好考!!!
  7. 最後感覺是沒學到什麼東西吧,沒什麼實實在在的本領或者技術吧。心理學畢竟不是技術性的專業,應該基礎性的專業吧。
  8. 你居然生氣了!!!心理學人就沒生氣的資格!!!我有多苦啊,居然不能生氣。
  9. 最後,熬完這一切你發現,心理學人的就業率和平均收入,是眾多專業當中基本墊底了吧。
  10. 最後最後,別跟說心理諮詢了,怒摔!!!一個心理諮詢的課程費有多貴!!!你得學多少這個課程培訓才行!!!操著賣白粉的錢干大白菜的買賣。有錢又閑的人當我放屁!
  11. 補刀!!!想做老師,拼不過語文數學英語,補課老師的地位!想做人力資源管理,拼過本專業!想當社工也拼不過本專業!真心爹不疼娘不愛的專業!!!
  12. 什麼?你說Loser才抱怨?對不起,這不是抱怨。愛之深責之切。如果看不到黑暗,你也就永遠看不到光明。

編輯一下:我深愛這個學科,深愛這學科對我徹頭徹骨的改變和幫助,深愛我在心理學院結識的一幫可愛的老師和同學們,深愛整個學院帶給我的人文關懷。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我也會想吐槽,這並不代表我不喜歡心理學。如果深入了解,心理學這個學科的魅力是方方面面一言難盡的。這也是我為什麼選擇深造,因為這樣我才有能力把純粹的心理學作為事業。


以下是原回答:
真是太適合答這個問題了
1.學心理學經常被所有人誤解,不能抱怨不能不開心失戀都不能難過,但是別人不開心就會找我說個不停,我還不能不耐煩,還必須有效解決,不然就是你連這個都不會上大學學了個毛線啊。
就連我爸爸都會偶爾開玩笑讓我給他算個命。我已經從開始的無語到麻木到現在也能開個玩笑了。其實我學完心理學連算命也不會,算命算得好也要好口條的好么...
附被調戲的截圖


普通心理學第一課,寶寶老師義正言辭地給我們講心理學是科學的N個理由。當時不明白,現在覺得寶寶老師真是深思遠慮,這堂主題為「心理學不是偽科學」的第一課,絕對是為了讓我們以後給各種人解釋自己不是神棍么

2. 航空、金融、醫、法律等專業說出來就好高大上好牛逼。而學心理...
除了心理學專業的人,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很懂心理學。理由是看過很多微信/微博...分享。或者喜歡陸琪。我拼死拼活做出來的研究結果,我爸一句老子閱人無數,早就知道了...內心那種狂吼WTFWTFWTF卻不敢真的罵爹的感覺你們不會懂...
麻瓜們用生活中個案代表整體水平,心理學不是這樣搞的好嘛...

3. 自以為是娶妻莫娶心理女
我曾經覺得我很了解自己的男朋友,他的成長故事,他的各種陰影,他的很多感受我都願意傾聽,也花心思努力讀懂他。我覺得他很多想法都很符合規律,我們的相處模式也很健康。我很努力經營戀情,對他好,保護他內心的小男孩,愛自己,讓自己開心和享受。
架不住分手的時候他一句:「其實被人看透很不舒服,所以我都不願意和你說心事。」
這句話讓我徹底蒙了。我還以為自己很懂他,卻連這一點都傻傻不明白。這段戀情的結果對我造成了比較大的情結,就是我到現在都不願意做諮詢,總覺得自己自以為是。
這種自以為很了解別人的想法普遍存在在我們這個專業的女生心裡,至少我的女同學很多。可是現在痛定思痛,人性那麼複雜,哪裡能看破,其實是我們自己圖樣圖森破。

4. 就業不對口,對口不賺錢
即使是這樣,我還是很熱愛自己的專業,因為它確實對個人提高幫助特別大,讓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悅納自己接納他人,讓我把開心快樂而不是錢和成就放在首位,讓我能渡過一個又一個人生挫折。我也很熱愛我的導師們,我的同學們,甚至我們院里學生處的老師們,太可愛了。
可是我是師範生啊,畢業以後要回去山溝溝里領著極為微薄的薪水教政治啊!
壓力山大不說,工資奇低不說...校領導不重視,給了一大堆屎一樣的工作啊,德育作假,偽造各種表格,理由我是高材生別的老師們不懂啊你是專業的!!!
很多高考成績不如我,大學努力不如我的已經歡樂的在設計院工作/在北大讀研/在社科院搞研究/在銀行上班了,就算我愛我的專業,也確實扛不住這樣的對比啊。
其實這已經算好的了,我好歹還是個女的。我的男同學才慘呢,有一個工資太低連媳婦都說不上。心理學學得再好,長期不能XXOO也是可能會變態的好么。

5. 有時候你明明知道問題根源,改變別人卻太難
我遇到過很多學生,用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忽悠過很多孩子崇拜我。他們能在我面前盡情表達自己,也讓我看到了很多不為人知的面。有一個孩子表面開朗內心糾結,諮詢幾次後我發現她的問題根源在父母。她父母長期把生活不如意發泄在她身上,隨心所欲地貶低、責罵、甚至侮辱自己的孩子。儘管他們確實很愛她,但是他們狂躁的一面深深傷害了自己的女兒。
我把這對父母叫來學校,想和他們好好聊聊。可是根本是雞同鴨講,他們明明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問題,卻還叫囂自己付出眾多,女兒當懂感恩。這兩個老頑固以「這麼多年都這樣過來了,我女兒養大了還能吃飽穿暖,有什麼不滿足的。」為由,粗暴無禮地拒絕了我。
如果深挖,我想他們的問題十之八九也來自自己的原生家庭。這個女孩長大後會不會也變成這樣呢?我打個冷戰不敢深思。

總言之,我似乎沒有回答問題。因為我只是在抱怨,我還是熱愛我的專業熱愛我的母校熱愛我的同學熱愛我的老師們。

生活中總有很多不如意,學心理亦如是。後悔歷史無用,請君活在當下。


當你明白了自己人格中的缺陷,造就它的原因,卻意識到根本沒有辦法去改變它的時候,內心的掙扎和絕望。


一抱怨或者跟人爭辯,被人指責說,你也算個學心理學的,一萬點的傷害。


應邀!
好問題。
我第一個反應是: 沒有一揮而過的魔法(改善全部然後就永遠地快樂……)

但是,也確實獲得了很多有意思的小法術,在惶恐不安不確定的人生中有了更多觀察/洞察/理解/樂趣/勇氣……


心理學在中國確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在這個問題下,我似乎看到一些人把自己的不得志發泄在了心理學上...這很容易誤導小朋友。

我是大二才轉專業學心理學的,正在準備考研,方向就是很多人吐槽的認知神經科學。

所以,來砸個場子...

首先,需要提醒的是,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一定是要有實驗的,包括用實驗儀器收集數據、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等一系列過程

大家看一些心理學的教材和科普書,都會有很多結論和參考文獻,因為每一個心理學的結論都是從實驗中來的。

既然心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那麼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就決定了你的結論到底有多準確。

有好幾個答案對認知神經科學的還原主義失望,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心理學近些年的繁榮,很大程度依賴於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

認知心理學給心理學實驗帶來了很大的變革。舉個例子,有位答主對跨文化研究和社會環境感興趣,認為心理學不能給她提供一個舞台。但事實上,彭凱平老師在上個世紀就開創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的實驗範式。

藉助這些實驗範式,他得出了一些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結論,比如東西方思維的差異。

而彭凱平老師的這些實驗範式,大多基於認知心理學的反應時正確率指標。那位答主想研究人魚神話的演變,當然也可以改造這些實驗範式、編製自己的實驗材料,又何必遷怒於心理學呢?

哪怕是大家公認最強調人文關懷的心理諮詢和臨床治療領域,也是需要實驗的。大家都覺得 @動機在杭州 和 @李松蔚 老師寫的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所以認為做心理諮詢就只需要共情、同理心等感性的因素。但實際上,這兩位老師也經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

暫且不提兩位老師的邏輯和推理的嚴謹,臨床心理學也是運用隨機對照實驗(randomed and controlled trial,RCT)比較多的一個領域。

給來訪者做心理諮詢,你說基於正念的接納與承諾療法比認知行為療法效果好,有什麼證據?

設計一個隨機對照實驗給我看。

而 @狼寶寶 提到的人格與社會領域,也誕生了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津巴多教授也在知乎上,大家想必都聽說過斯坦福監獄實驗了。雖然嚴格來說不算真實驗...

寫到這,我們基本可以達成一個共識:心理學不是純思辨的玄學,而是基於實驗的一門科學。也正是那些設計精巧、控制得當的心理學實驗,讓心理學得到了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認可。

心理測量、心理統計,都是為心理學實驗服務的。實驗的呈現刺激、數據處理和可視化,可能需要用到 matlab 的 PTB 和 Python 的一些庫,所以編程是要學的。如果不學概率論,又怎麼理解正態分布區間估計假設檢驗呢?如果不學線性代數,又怎麼理解 matlab 里矩陣的概念呢?

統計、測量、編程、實驗……掌握了這些技能,就業當然就不是什麼大問題。

學會了這些技能還找不著工作,別怪心理學,怪自己……

有些愛人文社科、害怕數學編程的小朋友看到這可能有些退縮,不敢再選心理學這個專業了…但其實,心理學也可以是有趣和溫暖的,這取決於你想設計實驗研究什麼問題。

換句話來說,統計、測量、實驗、編程就是心理學的武器庫,你想用什麼武器去打哪個副本都隨你,但前提是,你得會用這些武器啊...

同樣的武器,能打很多不同的副本。

比如,認知神經科學之父加扎尼加用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研究「自由意志」,酷不酷?

又比如,有人設計實驗研究「冷笑話真的會讓人體驗到冷嗎……」,還發表在了國內心理學的頂級期刊上,酷不酷?

雖然這個實驗有點冷,但我想說的是,心理學實驗也可以很溫暖很有趣。

來吧,加入我們。


不後悔的也強答一句
逼格還是不夠,退出成本太高,本科教育告訴我們除了科研其他都是歪門邪道。
我覺得還可以接受,但是對不喜歡的人不公平。


推薦閱讀:

學心理學時發生過什麼靈異事件嗎?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解釋親密關係中「吸引」的感覺?
怎麼幫助一個人戒掉賭癮,精神疾病治療中的電擊治療法會有用嗎?
為什麼我長得美,收入高,為人正派,卻不相信有人會真的愛我?
智商測試有價值嗎?準確嗎?

TAG:心理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