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如何離間突厥,削弱突厥實力的?

隋朝楊素、長孫晟、裴矩等人是如何分化突厥的?


俗話說的好,一個巴掌拍不響。
別人要不是暗雲四起一盤散沙,你怎麼離間?
隋朝離間突厥的這個過程,不是共軍太狡猾,而是國軍太爛桿。

首先,按照定居民族的國家政權的概念,全世界基本都把突厥汗國分裂後簡單粗暴地稱為東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似乎這是一分為二的兩個國度,類似北朝的東西魏一樣。
其實不然……
分裂時,突厥有一大堆可汗呢!
到後面也沒有簡單地只有東西突厥兩個可汗。
而且這些可汗都是各自為政,時不時還鬧個內訌的。只是因為唐朝消滅突厥本部也就是東突厥較早,而對西部小可汗的西突厥消滅較晚,於是為了方便起見,將這兩個名義上還是一個政權的不同可汗政權,簡單劃分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
為毛這麼亂?
因為……
突厥人真的缺乏政治經驗,可汗對他屬下的小可汗以及葉護、伯克的領導是極其渙散的,根本談不上集權二字,也談不上是一個國家。
突厥自興起到被唐朝征服,都只是一個部落聯盟的存在。

首先我們看突厥的「封建」等級。
首先當首領的、老爺的都可以叫做伯克。
按照常理。
最高級是全突厥的可汗。
第二級也叫可汗……從這裡就悲劇了,君主和封臣都叫可汗,為了區分,這裡就叫小可汗吧。
第三級叫葉護。
第四級叫設。
以上這些等級,最初只有藍突厥的貴族子弟「特勤」才能擔任,後來為了拉攏黑突厥首領,基本慢慢放開了。
第五級叫啜。
第六級叫阿波。
第七級叫頡利發。
第八級叫吐屯。
第九級叫俟斤。
以上多用於封給黑突厥的首領,宣示黑突厥各部對藍突厥的臣屬義務。

然而這時候問題就來了。
好吧最大的首領叫可汗,次一等也叫可汗?
為什麼?
這是突厥開國時就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當年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門擊敗柔然汗國成為草原霸主後,給了擔任「葉護」的弟弟阿史那室點密一支兵馬,讓他經略西域。
於是室點密就率軍西征。
這不西征倒好,西征出事了。
因為室點密居然一路凱歌,從阿爾泰山打到了波斯和印度的邊境,管轄的土地和人口不遜於伊利可汗了。
這時候阿史那室點密還是個葉護,但他已經用全突厥人可汗的名義寫國書給拜占庭,要求夾擊波斯了。
在這個背景下,為了防止室點密自立為可汗導致突厥真的分裂,伊利可汗的繼任者木杆可汗就大仁大義,封他的叔叔室點密為可汗。
這下亂了,倆可汗了。
不過還好,突厥人有個汗號,類似尊號一樣。木杆可汗是有尊號的,而室點密沒有尊號,所以木杆可汗是全突厥人的大可汗,室點密只是統治突厥西部的小可汗。
然而到了木杆可汗的弟弟佗缽可汗即位後,為了表明自己是大大大大可汗,佗缽可汗索性又封了兩個個可汗,一個是爾伏可汗,一個是步離可汗。還都有汗號……這尼瑪不是在噁心室點密嗎?
而不論大小可汗,那都是世襲的。
於是到了沙缽略可汗時代,除了大大大大大可汗外,突厥還有這些並立的可汗:
佗缽可汗的兒子第二可汗;
木杆可汗的兒子阿波可汗;
室點密的兒子達頭可汗;
沙缽略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
以上便是包括大大大大可汗在內的五大可汗。
另外還有地位可能還不如「設」,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目的給封成了可汗的:
木杆可汗的另一個兒子貪汗可汗;
暫時不知道是什麼出身的紇支可汗;

這些可汗為什麼這麼多?
細心一些的人肯定會明白原因:
你看這些可汗幾乎都是老可汗的兒子,而突厥又一直沒有一個法定的繼承順序,一會兒是父死子繼,一會兒是兄終弟及,這就使得很多老可汗的兒子啊弟弟啊都對大大大大可汗的寶座有宣稱權!
所以:
凡是有實跟大大大大可汗爭奪大大大大可汗寶座的危險分子,都被封為可汗暫時籠絡了!
這不啻於埋雷。
闕特勤碑里,突厥人自己如此評價:

可見突厥人自己也體會到了,這一大堆可汗沒一個好東西,無知怯懦,不團結。

可見突厥人自己也體會到了,這一大堆可汗沒一個好東西,無知怯懦,不團結。
雖然這裡說的是唐朝,但放在隋朝也差不多。
於是……
長孫晟便給隋文帝獻上了離間之策,這種情況想不離間都難啊。

在582年,沙缽略接盤來的老婆北周千金公主鬧騰丈夫要求南下光復北周江山,沙缽略一拍大腿就答應了,然後傳話給一大堆可汗和設們,要求他們全部出兵攻打隋朝。
按照沙缽略可汗的原計劃,這一次能出兵四十萬,雖然根本沒有什麼作戰計劃,作戰指示僅僅是搶掠邊郡,但四十萬大軍,真的夠隋朝喝一壺了。
但是……
早在沙缽略可汗發令之前,隋朝就已經派使者分別去了達頭可汗和突利可汗處,跟他們簽訂了」隋突互不侵犯條約「。而達頭可汗和突利可汗也很爽快答應了。
從這個時候起,沙缽略可汗的大舉入侵就成了可笑的鬧劇。

首先,達頭和突利倆可汗不來了。
然後鐵勒諸部聽說沙缽略要召集四十萬人南侵,趕緊趁機會造反,沙缽略也不給別人打招呼就回去平叛了。
然後稀里糊塗老實地南侵的阿波可汗遇到了隋朝主力大軍,嚇尿了。
隋朝:阿波啊,我看我們也互不侵犯怎麼樣?
阿波可汗:……我……我本來是來旅遊的,那我回去了。
然後阿波真回去了。
沙缽略可汗一看就怒了,說達頭可汗和突利可汗我打發不動就算了,連你也打發不動我臉往哪兒擱?
於是沙缽略可汗就襲擊了阿波可汗的草場,殺了阿波可汗的媽。
真不帶這樣的……
這一下逼得阿波可汗無處可去,只能跑到達頭可汗那裡哭訴。
達頭可汗立馬捋袖子幫阿波可汗收復了失地。
沙缽略可汗一股怨氣沒地兒撒,又不敢和達頭可汗開戰,居然又跑去襲擊了阿波可汗的好朋友貪汗可汗……
這麼一下更嗨了。
貪汗可汗也投靠了達頭可汗。
然後這麼過了兩年,眾叛親離的沙缽略可汗就主動給隋朝搖白旗了,隋朝馬上說好,以後我們和平了,你放心去鎮壓叛亂吧。
然後沙缽略摩拳擦掌,心想隋朝不騷擾我了,太好了,我要殺了達頭可汗。
於是沙缽略率大軍西征。
這時候又鬧劇了……
鐵勒諸部之一的阿拔部趁機襲擊了沙缽略可汗的牙帳,把沙缽略可汗的老婆孩子擄走了。隋軍北上從阿拔部搶走了沙缽略的老婆孩子,然後招手:喂,快過來領孩子。
沙缽略可汗只能乖乖臣服了。
此後隋朝繼續施展離間,讓本來就亂成一片的突厥更亂,導致此後每一任突厥大大大大可汗都乖乖臣服,啟民可汗甚至還厚著臉皮說他是給」大隋典羊馬「的……
直到隋末天下大亂,突厥才從始畢可汗統治下復興,從一個逗比的一盤散沙,再次變成了可怕的游牧帝國。
雖然還存在各種可汗內訌分裂的隱患,但在始畢可汗的鐵腕統治下,暫時又擰成了一股繩。
當然再講下去就離題了,就不多說了。


中國史料誇大了自己在「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崩潰中的作用,把一個巨大聯盟體系的瓦解說成中國英明君主、智謀人物四兩撥千斤的神奇運作(挑撥離間、離強合弱),體現了農業時代的認知水平和時代局限。


「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類似中國「商、周」層級的有一兩個核心氏族(例如:姬—姜)的氏族貴族聯盟。

因生產力、交通、媒介局限,中央無力強勢/直接控制地方,中央在自己有相對優勢造成權威的情況下,承認各地方氏族/部族/諸侯在當地的次級權威。用鬆散統制維繫(中央主導的)大地域範圍(國家)內的暫時穩定格局。

這脆弱的體系極易因個別地方實力的成長、中央自身實力的衰退、中央利益分配方案對諸侯利益的長期悖離(分贓不均)等此消彼長的原因崩壞,中國也因此經歷了550年的春秋戰國整合期,它的尾聲可以追溯到漢景帝對七國之亂的鎮壓,以漢武帝時代威權中央的完全勝利暫告段落,但西漢終亡於地方豪強。


中國的幸運在於:當時地緣環境相對封閉,文明生髮時間早,不會受同一組織層次、甚至更高組織層次國家/文明的打斷。反之,印度、埃及處在東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不斷被一波波異族征服。而在農業定居區,流動性遠遠<牧區,使中國有時間在東周戰亂中逐漸摸索「中央直接控制基層人口(兵源、稅源)、汲取力量壓制地方」的組織形式(威權政府)。


不改變生產模式,進而提升組織能力,牧族聯盟的自行垮台只是時間問題。

從組織嚴密程度/穩定性、社會動員力/控制力、穩定後繼能力而言,匈奴、柔然、突厥這些鬆散的區域牧族聯盟絕非是作為農業帝國典範的(統一的)中國的對手。

這些方面也是我黨(組織嚴密的利益集團)全面壓倒國民黨(外強中乾的鬆散聯盟)的制勝關鍵。

即使面對北部中國相對整合完全的2大板塊(北周=渭河平原+四川盆地、北齊=華北平原+山東丘陵),「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極盛時代的3代可汗「木杆可汗」(Mahan ?a?an)、4代可汗「佗缽可汗」(Taspar ?a?an)也未能討到絲毫便宜。比如:


563年正月,北周「達奚武」3萬步、騎兵走南道,楊忠1萬步、騎兵領突厥走北道,計劃會師晉陽;突厥「木杆可汗」(Mahan ?a?an)率東面「控地頭可汗」(Kutluq ?a?an)阿史那?庫頭(āsāna kutluk,即下一任可汗,4代大可汗「佗缽可汗」Taspar ?a?an)、西面「步離可汗」(「褥但步離可汗」=室點密可汗=Ixt?mi /Ist?mi ?a?an)20萬騎,3路冒雪南侵,突破長城,會師北周,在并州城西殺掠。北齊靠段韶死守,北齊武成帝高湛幾乎要東逃。北周「達奚武」在平陽被北齊斛律光纏住。見《北齊書·卷19·段韶傳》、《周書·卷19·楊忠傳》、《資治通鑒·卷169·陳文帝天康四年、五年》

564年正月,2軍決戰,突厥上西山,不肯出力,北周楊忠慘敗。突厥北歸,被北齊段韶追殺,馬全部凍死,拄著樹枝做的拐杖狼狽逃回。(《隋書·卷22·五行志》誤記此戰於563年,河清二年)


580年,(北周宣帝)大象二年二月戊午(初二),地位不穩的突厥6代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派使「獻方物」(聘禮),迎娶北周「千金公主」《周書·卷7·宣帝紀·大象元年》

五月,突厥使臣尚未回國,北周宣帝暴崩(被謀殺?),其子北周靜帝登基,中央秘不發喪,鄭譯、「劉昉假傳聖旨,請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假黃鉞、左大丞相」,《周書·卷8·靜帝紀·大象二年》、《資治通鑒·卷174·陳紀八·宣帝太建十二年》以送「千金公主」出嫁為借口,騙趙、陳、代、越、滕5王回中央,以北周宣帝辦理喪事為由,騙尉遲迥入朝。

六月,趙、陳、代、越、滕5王到中央,被扣留。隨即以企圖刺殺楊堅為借口,處死趙王宇文招。尉遲迥宣布擁立趙王幼子為帝,起兵相州,北聯高寶寧(據營州)、突厥,南聯南朝陳。幾十萬兵馬響應。《周書·卷21·尉遲迥傳》、《唐會要·卷46》褚遂良的上書

北周「益州總管」王謙以荊南名義反叛中央,北周宣帝皇后之父司馬消難投靠南朝陳。

580年,(北周靜帝)大象二年七月甲申,「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忙於鞏固內政,向北周引渡高紹義,息事寧人《周書·卷8·本紀》,可見突厥困於內爭,對外已顯露衰敗之相。

楊堅僅花68天,就消滅了「相州總管」尉遲迥。然後滅「益州總管」王謙

十二月,楊堅升「相國、總百揆」,廢除「都督中外、大冢宰」頭銜,升「隋王」,加九錫,贊拜不名

581年,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三年春正月,北周靜帝(傀儡)改元「大定」

二月甲子,楊堅篡位,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588年,開皇八年,隋文帝派晉王楊廣攻南朝陳。
589年,隋滅南朝陳。

從中國基本統一的那刻開始,蒙古高原龐大、鬆散的牧族聯盟對東亞大陸農業帝國已無根本性威脅。真正能長期和中國分庭抗禮的,在吸收農業生產模式、又有相對地緣優勢的區域強部,比如獨立出去的越南、東北的契丹、女真。


「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的崩潰是(游牧)生產方式決定的鬆散的聯盟結構+貴族政治+多頭格局(區域發展差距+獨立地緣版塊離心力)所致,這個瓶頸在東、西突厥、突騎施、後(東)突厥、喀喇汗國、蒙古帝國等牧族汗國/聯盟一再重演。

除非像北魏、遼金一樣,牧族定居化,中央集權改革,裁抑貴族,否則難以避免氏族貴族各據山頭,在中央衰落時離心瓦解的悲劇。沒有中國(隋)的這些常規運作,「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也必然崩潰。中國(唐)也不止一次想用類似的手段分化瓦解東突厥、後(東)突厥,但毫無效果。當中國(唐)不再進行這種嘗試時,這兩個汗國反而內部矛盾爆發,自行瓦解,剩下的只是收割問題。

與其說隋政府的運作導致「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瓦解,不如說史料反映的(可能刻意誇大的)隋政府政治運作(的活躍時間)恰好趕上了「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的瓦解。


「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3代可汗「木杆可汗」(Mahan ?a?an)時代成型的格局:

突厥中央「大可汗」>「東面可汗」「>「北面可汗」>「西面可汗」「室點密可汗」系(Ixt?mi /Ist?mi ?a?an)

後來實際發展的實力格局:

「西面可汗」「室點密可汗」系(Ixt?mi /Ist?mi ?a?an)≥突厥中央「大可汗」+「東面可汗」「+「北面可汗」

「西面可汗」2代經營新疆,坐擁絲路紅利,富可敵國,尾大不掉,早已有無視中央之舉。


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是「乙息記可汗」長子,篡堂弟「菴羅可汗」之位,實力與「木杆可汗」子「大邏便」(Dalabian)相比,並無優勢。2人為維持突厥第一汗國整體平衡,暫時聯盟,制衡西方強藩「達頭可汗」(Tardux/Tatou
?a?an,西譯Tartou,源於波斯語tartuluy/tartuol「輝煌的、卓越的」)阿史那·玷厥
,即「室點密可汗」之子。

此時「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還在忙著和「薩珊波斯」爭霸,無暇東顧,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平衡。


「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初登基:大邏便乃謂沙缽略曰:「我與爾俱可汗子,各承父後,爾今極尊,我獨無位,何也?」 沙缽略患之,以為「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褒其粗壯驃悍),還領所部。

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後又增置「貪汗可汗」(Tam?an ?a?an,在天山東麓《隋書·卷84·突厥傳》)、「潘那可汗」(《隋書·卷53·達奚長儒傳》),分割西面可汗「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領地=破壞四汗分國制。


「潘那可汗」=西史所載的「Sparzeugoun可汗」

《隋書·卷53·達奚長儒傳》:開皇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並其弟葉護及「潘那可汗」眾10餘萬,寇掠而南,詔以「(達奚)長儒」為行軍總管,率眾2000擊之,遇於「周槃」(甘肅蘭州西)。可證「潘那可汗」封地在西方


582年五月,中國(隋)「秦州總管」竇榮定出涼州,在「高越原」,與突厥「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相持,說明「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封地也在西方,疑即在「阿爾泰山」(其父「木杆可汗」Mahan ?a?an舊部所在)

《隋書?卷84?突厥傳》突厥遭遇嚴重災害(且中國不再繳納年貢,突厥收入↓):四時竟無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燒盡,餓疫死亡,人畜相半,舊居之地,赤地無依。

∴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南侵中國(隋)

中國史料卻完全把軍國大事寫成一次枕邊風的勝利:

《隋書?卷84?突厥傳》「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可賀敦」(宇文氏北周「千金公主」):自傷家祀絕滅,每懷覆隋之志,日夜言之於沙缽略。

《隋書·卷51·長孫晟傳》:至開皇元年(581年),攝圖曰:「我,周家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宇文氏北周「千金公主」)乎?因與高寶寧(營州)攻陷「臨渝鎮「,約諸面部落,謀共南侵。


中國華北政權從未停止對蒙古高原牧族聯盟的防範、離間,隋文帝離強合弱的政策和北齊利用柔然殘部制衡突厥的戰略構想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中國對付北方牧族的一貫政策,並無稀奇。從這點看,也不宜誇大隋文帝的功績。

為轉嫁內部矛盾,希冀用大規模戰爭集聚中央的組織力,從而強化中央權威,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發動了2次倉促、狼狽的侵華戰爭,適得其反地把內部重重矛盾全部暴露和激發出來。

582年,第1次攻中國(隋)=半途而廢

《資治通鑒·卷175·陳紀九·宣帝太建十四年》600年,開皇二年五月,「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悉發5可汗(胡三省註:「沙缽略」、「菴羅」、「達頭」、「阿波」、「貪汗」,似把「處羅侯」誤作「菴羅」,另據《隋書·卷53·達奚長儒傳》,「潘那可汗」也參戰,實為6可汗)控弦之士40萬,入長城,並發高寶寧軍以為臂助,3路南下。

《隋書·卷1·高祖本紀》己未,高寶寧寇平州,突厥入長城。

《隋書·卷1·高祖本紀》六月……乙酉,「上柱國」李充破突厥於馬邑。《冊府元龜·卷984》誤作「李克」,《資治通鑒·卷175》誤作「李光」

《隋書·卷53·賀婁子敬傳》突厥寇蘭川(應為「蘭州」),子干率眾拒之……與賊(突厥)相遇,賊眾甚盛,子干阻川為營,賊軍不得水,數日,人馬甚敝。縱擊,大破之。

七→九月,中國史料不寫戰況,可能戰局對中國(隋)不利

《冊府元龜·卷990》(開皇二年)十月癸酉,皇太子(楊)勇屯兵咸陽,以備胡(突厥)=突厥前鋒逼近渭水,西安危急

據《資治通鑒·卷175·陳紀九·宣帝太建十四年》東面可汗「處羅侯」+高寶寧攻幽州,擊敗中國(隋)「上柱國」李崇。

據《冊府元龜·卷990》(開皇二年)十二月乙酉,隋文帝派「沁源公」虞慶則駐「弘化」VS「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潘那可汗」

據《隋書·卷53·達奚長儒傳》:「沁源公」虞慶則手下「達奚長儒」2000兵在「周槃」(甘肅蘭州西)被「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潘那可汗」40萬大軍圍殲

據《隋書·卷84·突厥傳》「蘭州總管」(守「臨洮」)「叱列長叉」被突厥擊潰。


《隋書·突厥傳》、《北史·卷99·突厥傳》、《冊府元龜·卷984》583年,開皇三年:「達頭」(「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前攻酒泉,于闐、波斯、挹怛(嚈噠)3國,一時俱叛。

突厥(Türk)西路軍主帥「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因伊朗(薩珊波斯)「霍爾米茲達四世」糾合屬國「挹怛」(吐火羅境內)、于闐攻擊其老巢,被迫私自撤兵西救。

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也∵利稽察」被高麗、靺鞨暴動擊敗,被迫撤軍漠北

《北史·卷99·突厥傳》沙缽略近趣「周槃」,其部內薄孤(仆固)、東紇羅(同羅)尋亦翻動。=鐵勒強部暴動

《北史·卷99·突厥傳》583年,開皇三年,隋文帝伐突厥詔:往年(582年),「利稽察」大為高麗、靺鞨所破,「沙毗設」(北面可汗「菴羅」,4代大可汗「佗缽可汗」Taspar ?a?an之子)又為「紇支(黠戛斯=吉爾吉斯)可汗」所殺。


《冊府元龜·卷990》、《隋書·卷51·長孫晟傳》記為:長孫晟唆使「染干」(Zamkan,「莫何可汗」子,未來附庸隋國的「東突厥汗國」初代可汗」)騙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說鐵勒等叛亂,欲襲其牙帳,「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懼而退兵。誇大隋政府精英謀略的作用。


583年,第2次攻中國(隋)=慘敗

583年,開皇三年,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再次徵召各部攻中國(隋),西面可汗「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忙於自守疆域VS伊朗(薩珊波斯),拒絕參戰。

中國(隋文帝)以「衛王」楊爽為元帥,率領「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勣、「左僕射」高熲、「右僕射」虞慶則等8道出塞。《隋書·卷44·楊爽傳》

8道可歸為3路:

「西路」竇榮定率9總管、3萬軍,出涼州,在「高越原」與突厥相持,《隋書·卷39·竇榮定傳》其部將史萬歲大破突厥《隋書·卷53·史萬歲傳》,長孫晟乘機遊說,「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似封「阿爾泰山」)遂私自與中國(隋)約和,退兵。《隋書·卷51·長孫晟傳》

中路(主力):「衛王」楊爽出朔州、馬邑,四月在「白道」大破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丟棄金甲, "潛入草中逃走。《隋書·卷54·李徹傳》

李晃阻斷「摩那渡口」,邀擊突厥,復大殺獲。《冊府元龜·卷984》

中路軍側翼龐晃出賀蘭山,也戰勝。《冊府元龜·卷358》

東路:「幽州總管」陰壽出「盧龍塞」,高寶寧向突厥求救。但突厥被中國(隋)「衛王」楊爽猛攻,無力救援,高寶寧逃漠北,又想逃奔契丹,半路被手下所殺。《資治通鑒·卷175·陳紀九·長城公至德元年》中國(隋)佔領黃龍諸縣,進而占「營州」《冊府元龜·卷357》

《北史·卷99·突厥傳》583年,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將戰敗諉過私自退兵的「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似駐「阿爾泰山」),襲其部落,殺其母,∴「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似駐「阿爾泰山」)逃奔西面「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

《北史·卷99·突厥傳》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廢黜親「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似駐「阿爾泰山」)的「貪汗可汗」(Tam?an ?a?an,在天山東麓),致其也逃奔西面「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堂弟「地勤/勒察」(Dil xad=羈縻鐵勒各部的「北面可汗」?)也被逼投「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似駐「阿爾泰山」)


形成局面:

西面「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似駐「阿爾泰山」)+「貪汗可汗」(Tam?an ?a?an,在天山東麓)+「地勤/勒察」(Dil xad=羈縻鐵勒各部的「北面可汗」?)VS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其胞弟東面「突利可汗」(Tullx
?a?an)「處羅侯」(?ara
qur)


「突厥第一汗國」內戰(583→603年)隨即開始:


1、583→587年

西面「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似封「阿爾泰山」)擊潰6代大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迫其南附中國(隋),「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稱7代大可汗(僭主)

587年,依附中國(隋)的失位可汗「沙缽略可汗」(Ixbara ?a?an)駕崩,傳位胞弟東面「突利可汗」(Tullx ?a?an)「處羅侯」(?ara qur)=7代大可汗「莫何可汗」(Ba?a ?a?an)


2、588年→593年

僭主/7代大可汗「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被西面「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擊潰,7代大可汗「莫何可汗」(Ba?a ?a?an)乘機北俘失位的「阿波可汗」(Aba ?a?an=「熊可汗」),恢復「乙息記可汗」(Ikinqi ?a?an,「第二可汗」)系的大可汗地位

同年,「莫何可汗」(Ba?a ?a?an)西征「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中箭敗死,侄8代大可汗「都藍可汗」(Touroum ?a?an)「雍虞閭」(Youofuluy)登基,討好中國(隋),全力西征,破高昌、于闐。

「都藍可汗」(Touroum ?a?an)讓「可賀敦」(?atun)「大義公主」(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結交據「阿爾泰山」的「泥利可汗」(Rounaxola ?a?an,「阿波可汗」Aba ?a?an系),孤立西方「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但隋文帝逼「都藍可汗」(Touroum ?a?an)殺反隋的「大義公主」(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客觀上使「都藍可汗」(Touroum ?a?an)聯「泥利可汗」(Rounaxola ?a?an)的路線失敗,「泥利可汗」(Rounaxola ?a?an)倒向西方「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戰局逆轉

3、594→599年

594年,8代大可汗「都藍可汗」(Touroum ?a?an)不敵西面「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泥利可汗」(Rounaxola ?a?an),求中國(隋)調停。

「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占漠北,篡位

中國(隋)扶植北面「突利可汗」(Tullx ?a?an)「染干」(Zamkan,「莫何可汗」子)VS僭主「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不惜大軍北伐,把「達頭可汗」(Tardux/Tartou/Tartuol ?a?an)勢力逐出漠南

599年,開皇十九年十二月,「都藍可汗」(Touroum ?a?an)被「達頭可汗」(Tardux/Tartou/ Tartuol ?a?an)消滅

4、600→603年

中國(隋)3次護送「啟民可汗」(Yamir ?a?an=「染干」zamkan)北上,把「達頭可汗」(Tardux/Tartou/ Tartuol ?a?an)逐出漠南

603年,思結、伏利具、渾、斜薩、阿跌、仆固等10餘鐵勒部暴動,僭主「達頭可汗」(Tardux/Tartou/ Tartuol ?a?an)垮台,西逃「吐谷渾」


603年,仁壽三年,中國史料已無「達頭可汗」(Tardux/Tartou/ Tartuol ?a?an)南侵的記錄


《資治通鑒·卷179·仁壽三年》(603年)突厥「步迦可汗」(Bilg? ?a?an=「達頭可汗」Tardux/Tartou/ Tartuol ?a?an)所部大亂,鐵勒、仆骨等10餘部皆叛「步迦(可汗)」,降於「啟民(可汗)」(Yamir ?a?an=「染干」zamkan)。步迦眾潰,西奔吐谷渾。

《隋書·卷51·長孫晟傳》(仁壽)三年(603年),有鐵勒、思結、伏利具、渾、斜薩、阿跌、仆固等10餘部,盡背「達頭(可汗)」(Tardux/Tartou/ Tartuol ?a?an),請來降附,「達頭」眾大潰,西奔「吐谷渾」(下落不明)。

至此,突厥第一汗國(The First Türkish Empire)全面告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認識水平。當時史料(無論中外)把一個區域政權的覆滅歸結於幾個英雄人物的運作和互動,是限於農業時代的認知水平,但今日還抱有「英雄史觀」,則似有失當代人的認知水準了。


請通讀全文你就懂了

請通讀全文你就懂了


宋代還有黃頭女真的名稱 ,他們實際是歐洲人外貌,奴隸主一旦勝利就殺死相同等級的對方,結果沒有多久只有奴隸生的後代沒有人殺死,變成今天的黑頭髮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突厥 | 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