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如何解釋親密關係中「吸引」的感覺?
它是如何產生的?
==============
本題已收錄圓桌「關於愛情」,歡迎前往關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認為親密關係的吸引產生應該有以下三個部分:
1、外貌吸引力(性吸引力)
外貌在親密關係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吸引力。從社會認知的層面上看,外貌美麗確實能更輕易地引起他人的矚目。在1966年walster的實驗里, 研究者將剛入學的新生隨機安排成男女對子,以參加一個大型舞會的盲目派對約會。在舞會當晚以及隨後跟蹤研究期間,研究者要求那些大學生評價他們的約會對象,指出在多大程度上願意再看到對方。結果與大多數人所想像的相同,美貌這一因素比起高智商、良好的社會技能、好的人品等其他因素,更容易引起別人的高評價和好感。同時,這一點對於男女性皆是如此。
關於這部分我不想多做介紹,我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內心的男性/女性的夢中之人,這是一種很純粹的源自於異性間性吸引力的動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已經有很多知乎大神介紹過關於外貌吸引力部分的故事了,我就不畫蛇添足了。
但是我想多說一點的是,我個人覺得這種男人/女人間美的吸引力是最為純粹且高尚的,能否享受和展現這種對美的追求,直觀的反映了一個人內心能量的高低。事實上在心理治療中,人能否享受自己作為男性/女性的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這體現了你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水平。因此如果你在吸引力方面總是忽視外貌這一選項的話,還真的是需要你好好思考思考的問題。
2、特質吸引(理想化客體)
這種吸引力,通俗的說就是我們所說的才情部分。同樣是長得帥的冒泡的流川楓和櫻木花道,為什麼在赤木晴子眼中如此不同。顯然是因為流川楓一臉瀟洒才氣的氣質,而櫻木所展現的更多是一個神經兮兮的不良少年。每個人內心在愛情中,都對於另一半的某種特質有獨特的鐘情。比如說有的人很喜歡文縐縐的,看上去就很有學問的樣子;有的人很喜歡那些看上去很勇敢的人,因為他們好像總是沒有煩惱;還有的人喜歡那些溫柔體貼的人,因為溫柔的人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這種吸引力源自於我們內心中的理想化他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榜樣。在每個人成長中,我們都會通過理想化他人,來形成內在的理想化客體。這個理想化客體很重要,因為這個客體會直接的影響你關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希望如何被別人看待等身份認同問題的發展。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時候,最先看到的是爸爸的形象,他會抽取爸爸身上的一兩個優秀特質,形成一個理想化的形象。比如說爸爸是個工程師,工程師真是了不起的人!孩子因此會想像如果我成為一個工程師的話,我就會成為和爸爸一樣的人,也受人尊敬。因此孩子形成了一種對工程師的身份認同,或者說孩子心中建立了我希望我成工程師的這個自我身份概念。
這種身份認同是在人成長過程中不斷被豐富的擴大的。也許你會認同黑風衣白圍巾的小馬哥,也許你會認同滿身紋身仗義有力的浩南哥。我們不斷地抽取著他人身上的特質,在內在形成理想化的客體,讓我們能夠找到一定的身份認同。進而為生活的前進找到方向,讓自己感到有前進的力量。
說句題外話,這也正是為什麼同為武林高手,劍客好像總是比用什麼雙拐、狼牙棒的武功高那麼一點點。
3、相處吸引(功能性吸引)
前面兩種吸引力往往絕大部分屬於意識和前意識的部分,而這最後一種吸引力,則是一種大多數在於潛意識的吸引力。也就是說你會被它吸引,但是總是說不清楚為什麼。這種吸引是源自於我們感知上,他人可能對我們在相處時所產生的功能吸引。換句簡單的大白話就是,其實他/她的存在,對你的生活有著莫大的作用。這種作用我指的並不是物理上的作用,而是一種心理上的作用。比如說,某位缺乏安全感的男士,儘管自己條件還不錯,但是一定要找一個所謂的條件一般的女友。儘管這個女友和他真的沒有什麼共同語言,但是這個女友的存在能讓他感到非常安全。因為這個女友真的可以在他失落的時候靜靜的聽他發牢騷,儘管這個牢騷聽上去不是那麼的男人,或者是那麼的有邏輯性,但是這個女友一定在那。想想就是一個溫暖如畫的感覺。
在成長過程中,人的內心都會許許多多的需求,比如說感到自信、感到安全、感到被接納、感到可以戰勝焦慮等等...這些需求在出現的早期並不是全部都能被自己所滿足。比如說對於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感到自信的需求顯然是不能自己滿足自己的。這時候這些需求就會被放在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的身上,依然以自信為例,這個2歲孩子的自信功能,就顯然只能通過父親的積極鼓勵和認可來實現的。但遺憾的是,並不是我們內心所有的需求都會在成長中得到滿足。總會有那麼一些渴望,是不能得到滿足且讓我們在日後不斷尋找的。因此人會在尋求一生伴侶的時候尋找那些真的可以實現替我們滿足這些需求的人,或者說可以替我們實現這些功能的人。比如說,承擔焦慮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的人,一定會期待著找到一個特別能聽他的焦慮、給他出主意的伴侶;自信需求沒有被滿足的人,一定會期待著找一個總是可以肯定他的伴侶。
這種渴望源自於我們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滿足的那部分內在需求,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會在潛意識中尋求那些能夠滿足這些需求,或者具有這部分功能的他人做我們的伴侶。事實上,個人認為,這一點也正是為什麼我們總是需要彼此才能讓生活更加完整的真正含義。
總而言之,吸引力是一個非常靈肉集合的東西。正如愛情一樣,你真的是用你的全身心在愛這個人。所以請慎重挑選,慎重珍惜,畢竟一輩子找到幾個能同時滿足上述三個吸引力部分的人,真的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
---------------------------
新書《愈親密,愈傷害》已在知乎電子書上架,歡迎大家指正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相信這個問題其他回答都會按照題主的要求,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吸引力的緣由,所以我在此做一個補充。
以下為筆者先前對所讀的文獻和資料的總結。
...................分割點..................
作為一隻純種得很徹底的科普狗,首先要有這麼個觀念:
任何人的情緒狀態,它背後都有相應的生物學本質。
換句話說,無論你是開心還是悲傷,快樂還是憂鬱,生氣還是平靜,幸福還是空虛……背後都有引起你這種感受相對應的物質。這種物質,人們命名它們為:
激素
愛情,它也不例外。題主所說的吸引的感覺也一樣。
這些奇妙的感受和體驗在生物物質機理上,就是受激素的影響和控制的。
有五種生理學界公認的愛情荷爾蒙激素,它們分別是:
苯基乙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內啡肽和後葉加壓素。
具體的講:
1、苯基乙胺(phenyl ethylamine,簡稱PEA):題主所說的那種「來電」、「吸引」的感覺就是此激素的傑作。它讓人感到極度興奮、心跳加速、顏面發紅、瞳孔放大。一言蔽之,it make you like loving(讓你對愛上癮)。然而,人的天性總是喜新厭舊,這種激素分泌高峰一般只能持續6個月,6個月之後,戀人間的那種「來電」的感覺被沖淡,轉而由其它激素維持。毒品搖頭丸刺激的就是這種激素。
2、多巴胺(dopamine):愛情的毒藥,讓人產生安全和滿足的感覺。研究顯示,毒品海洛因正是刺激了這種激素的極度分泌,讓人產生難以抗拒的滿足感。失戀和海洛因戒斷反應在生理性徵上是高度相似的。
3、去甲腎上腺素(noripinephrine):它讓你的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產生怦然心動的感覺。有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講的是同一個實驗員在兩個不同的地方跟異性搭訕:一個在日常的馬路上搭訕,一個在危聳的弔橋中央搭訕異性。實驗結果顯示被搭訕者對在弔橋這個地點的實驗員的魅力指數評價更高——正是因為被搭訕者處在危聳的地方刺激了這種激素的分泌,混淆了是外界,而不是實驗員給Ta的刺激。
4、內啡肽(endorphin):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愛情轉化成親情的激素,一種溫暖、親密、平靜的感覺。那些無法得到充足的內啡呔使自己平靜下來的男女更傾向於出軌(愛情「癮」君子)。內啡肽這種激素非常接近於另一種毒品:嗎啡,它是一種鎮靜劑,讓人的焦慮感和痛楚感消失,沉浸在一種親密、平靜的情緒體驗中。這正像那些婚後但能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戀人(起到類似作用的還有催產素,在此就不再累述)。
5、後葉加壓素(vasospressin)這是控制戀人忠誠的一種激素。在動物實驗中,注射過這種激素的野鼠對已經交配過的異性的興趣遠遠大於尚未交配過的異性,這種激素讓人更願意承擔戀人的責任和家庭義務。
-----------------------------------------------------------------------------------------------------
由這五種激素,再加上物種根深蒂固的繁衍慾望——性慾,「愛情學家們」延伸概括出一種描述愛情的三因素模型,即性慾(lust)[情慾,繁衍的慾望]、吸引力(attraction)[激情]和依戀(attachment)[承諾]。
通俗的講,愛情是一種由物種繁衍的本能而起,經過吸引力的篩選找到特定的異性,經過不斷的磨合後形成依戀關係的一種情感聯繫方式。
之所以人類進化出「愛情」,它的根基無外乎物種繁衍的慾望。然而,這種原始的慾望(性慾)是讓人產生不了浪漫愛情的感覺的。
要讓愛情變得浪漫,還需」吸引力「的加入。性慾形而下,愛情形而上。當吸引力開始起作用時,我們才能體驗到美好浪漫的愛情,但同時我們也變得盲目:我們看不到對方的缺點,我們把戀人理想化了——在戀愛的初始階段(吸引力),往往覺得對方很完美,但等激情消散,對方很多缺點變得讓你無法忍受。其實,對方還是以前那樣,只不過這個階段後的吸引力相關的激素分泌減少,讓你變得更」客觀「了。
一個戀情關係,激情的逐漸消退是必然的(五種愛情激素中的1、2、3比例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之間依戀感的建立(五種愛情激素中的4、5比例逐漸上升)。一個關係能否持久永恆,最終在於他們第三個階段,依戀感的建立是否牢固。
儘管浪漫愛情的美妙之處就在於,不是所有人都能讓你的身體分泌這種激素,能讓你產生這種美妙激素的人總是特定的。但以這種」物質主義「的角度看待「愛情」問題,這種思路看待愛情,是很革命性的,甚至是遭人鄙棄的。因為從此——
愛情變得不再美妙。當激情退去,愛情變得不再「永恆」,愛那種心跳的感覺必然被另一種感覺所取代。
然而,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正在於此。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無論在肉體還是心靈上,兩人都合二為一,這是多麼難得的體驗?
擱筆至此,保留讀者更多的思緒和體會,歡迎討論。
註:感謝知友@海馬的建議,筆者能力有限,無法做到細緻的描述和概括,還請見諒。
---------------------------------------------------------------------------------------------------------
附:剛上知乎,後續內容更多,歡迎加我這條純種科普狗為關注。
其他相關回答:
怎樣進行良好的情緒管理? - 彩牛城的回答
濫交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嗎? - 彩牛城的回答
這裡涉及到一個永恆的主題:Lust or Love?
Lust就是我們所說的性吸引。而愛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感——與焦慮、恐懼、抑鬱等同樣複雜的情感不同,雖然一直在被研究,它至今仍然深不可測。
當你對某人擁有強烈的性衝動時,你很有可能誤以為那種浪漫的吸引力就是愛情。但對於你們雙方來說,分辨這兩種感覺是十分必要的。就像有句話說:"Making love" doesn"t make it LOVE.
在受到吸引時,你的大腦能分辨出慾望和愛情
首先,神經科學的多項研究已經顯示,性衝動和愛情是兩種不同的狀態,無論是大腦還是眼神的狀態都是不同的。
芝加哥大學Stephanie Cacioppo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性衝動(lust)與愛意(love)會調動大腦的不同區域。
當你感覺到強烈的性衝動時,後腦島(posterior insula)——更多地用來控制感覺(如痛感)的區域變得活躍起來;而在你想表達愛意時,前腦島(anterior insula)則被激活——這也是引起憤怒、厭惡等情緒的區域。
核磁共振掃描的結果則顯示,被性慾沖昏的大腦狀態與被毒品控制的大腦非常類似:一個正在經歷強烈的性吸引力的人,和一個注射可卡因的成癮者,大腦中興奮起來的是同一片區域。
除了大腦,你望向對方的眼神也會在這兩種感覺的支配下體現出差別。Cacioppo團隊針對一組大學生被試做了另一組實驗,讓他們面對120張照片,先選擇出自己有「性的衝動」或「戀愛的感覺」的對象。隨後,再向他們展示這些對象的照片,同時監測他們眼球的運動。
結果表明,當你長久地凝視著對方的臉時,說明你在潛意識中覺得,可以和對方發展長期的戀愛關係;當你更多地是在注視對方的身體時,你可能是在被慾望控制。而這種自然的傾向性判斷,是在你遇到對方半秒鐘的時間內發生的。
「是否會長久地凝視對方的眼睛,是判斷真正的愛人最可靠的標誌之一。」 Cacioppo說。
如何區分想「上」還是想愛
純粹的Lust(情慾)僅僅建立在性吸引力和幻想上——它們在你們逐漸認識到真實的彼此後便會消散。而愛情(它與情慾並不相斥,對性的需求也是親密關係的一部分)則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讓你們了解彼此。
或者可以這麼說:激情讓你們不可自拔地靠近,而愛情則讓你們想要長久地在一起,擁有更深刻的情感聯結。在親密關係的某些階段,二者彼此重合。
一開始,促使兩個人靠近的往往是情慾。但你很容易把情慾誤當作了愛:在一段親密關係的早期、荷爾蒙激增的時刻,你覺得自己愛上了這個人的一切,無論是優點還是瑕疵——但其實,你看到的是你理想中Ta的樣子,或者是你把對方代入了你希望Ta成為的樣子。你對Ta的一切看法,都彷彿戴上了一副玫瑰色的眼鏡。
愛情很有可能是從慾望開始的,但是請注意,在很多時候,性的吸引力都無法轉化為愛情。而且這一點往往是在一開始就註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找到一個「對的人」是如此困難的事情。
一般來說,想「上」和想愛有一些比較典型的信號區別。以下是一些基於性吸引力(lust)的關係的標誌:
對方讓你覺得,Ta是被你的外貌和身材吸引。Ta好像是在把你當做所有物,喜歡你的某一面,而不是把你當成全面的人去喜歡。
Ta對做愛很感興趣,卻沒有與你溝通的願望。
Ta可能在你面前表現,想給你留下一個好印象,但達到目標後,Ta可能馬上就想離開。
Ta更願意把親密關係維持在彼此幻想的層面上,卻不願意談論雙方真實的感覺。
更多地想要得到,而非付出。
事後,Ta總是想馬上起身離開,而不是再擁抱纏綿一會,或者睡一覺,第二天一起吃早餐。
你們是愛人,卻不能成為朋友。
如果對方在你面前表現出以上幾點,那麼基本就可以確定,你們做炮友更合適。Ta只是想和你上床,根本沒想過建立親密關係。
而一段可以被稱作愛情的關係,則通常具有如下標誌:
你說不出來具體喜歡Ta什麼,但還是愛Ta。
你們花大把時間,僅僅是呆在一起,不做愛。
你們有說不完的話,經常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你能夠談論關於自己所有的事情,即便那些經歷並不光彩,而且你知道,對方不會介意。同時,你也願意了解Ta的所有事。
你們願意真誠地聽取對方的感受,想讓對方快樂。
你感覺到安全:在任何時候,你們都願意成為彼此的支撐。
無論工作/生活中發生了好或不好的事情,或者對一些事件持有觀點,你都想首先和Ta分享。
你知道清楚地Ta有哪些缺點,但仍然想和Ta在一起。
你願意與Ta共渡難關。
Ta使你成為更好的人。
你想要見Ta的家人和朋友。
你樂於考慮你們的未來。
如果你們雙方都能做到以上幾點,那麼恭喜,你們彼此都找到了對的人。
如何對可能造成傷害的性吸引保持警惕?
前面也提到過,對於那些剛剛開始一段親密關係、被性吸引沖昏頭腦的人,想要保持清醒是很難的。但如果你想要追求健康的親密關係,一個方法是被證明有效的:學會去聽從自己的內心的真實感覺。
事實上,很多存在身體/情緒上的暴力、虐待的關係,都是從性吸引開始的。在女子監獄和家暴中心多年的經驗,讓UCLA臨床精神病學助理教授Judith Orloff開始研究,如何使人能夠在激情中保持冷靜,感受並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回復125給公號查看關於「親密關係中的虐待」的文章)
在她看來,直覺可以辨別出你的對象是給你帶來正向影響的,還是有暴力潛質的。
當你被某人強烈吸引,被那些來源於繁殖的原初衝動所控制時,你該注意的是,你的直覺是否在向你發出以下警報。
在你的內心裡有一個聲音,總在輕聲告訴你「危險」或「小心」。
當你們在一起時,你感到莫名的不適、不安或疲憊。
你感受到的吸引力是黑暗的、毀滅性的。
Ta對待你的方式讓你感到很不舒服,但你卻因為害怕TA離開你,而從來都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
(注意:這些警報並不是阻止你勇敢地去愛;只是讓你對這些信號保持警惕,以投入一段更安全的戀情。)
在Orloff的訪談中,很多長期處於虐待關係中的女性都承認:「我的直覺曾多次告訴我,有什麼地方不對——但我忽視了它。」
如果在冷靜的情況下,你的內心多次告訴你:這個人是對的,這段感情是健康的,你們在一起能夠讓彼此更開心,那麼恭喜你,這段關係有很大的可能是健康的。
然而,你在親密關係中要隨時警惕那些不良的信號。有些直覺是非常微妙、難以言明的。事情往往是這樣發生的:「我遇到了一個男人。一開始,我們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他富有魅力、性感,讓我神魂顛倒。我的直覺告訴我要小心,不要陷得太深,但我卻不在意。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對我很糟,我開始受傷,但我已經上鉤,並越來越難以脫身。」無論對方看起來有多迷人,注意自己的直覺,這有助於讓你透過激情的外表看到本質。
最後提醒:愛必須是雙向的。如果你對Ta擁有強烈的愛意,但對方卻無動於衷,那麼不要浪費時間,別指望你的付出就可以改變對方的心意,還是去尋找屬於你的人吧。
原文:Ta是想「上」你,還是愛你?
----------------------------------------
「KY教主」將於近期停止更新,我們已經搬家到機構賬號「KnowYourself」。歡迎關注新號「KnowYourself」查看更多相關文章及回答。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knowyourself2015,查看更多親密關係文章:
心理學領域逼格最高的公號,做有審美、有態度的先鋒學術ICON.
參考文獻:
Bolmont, M., Cacioppo, J. T., Cacioppo, S. (2014). Love Is in the Gaze An Eye-Tracking Study of Love andSexual Desire. Psychological science,25(9), 1748-1756.
Cacioppo, S., Couto, B., Bolmont, M.,Sedeno, L., Frum, C., Lewis, J. W., ... Cacioppo, J. T. (2013). Selectivedecision-making deficit in love following damage to the anteriorinsula. Current trends in neurology, 7, 15.
Orloff, J. (2009). Emotional Freedom:Liberate yourself from negative emotions and transform your life. Harmony.
Orloff, J. (2012). Dr. Judith Orloff"sGuide to Intuitive Healing: 5 Steps to Physical, Emotional, and SexualWellness. Harmony.
吸引是因為對方擁有某種吸引你的【資源】。
一、TA讓你看到了你缺少的部分。
如果你小時候缺少家庭的溫情,你會迷戀有溫暖特質的人(體貼/善解人意/會照顧人)。
如果你曾人緣差,你會迷戀情商高(人緣好)的人。
如果你缺少文化/科學素養,你會迷戀相關領域的優秀者。
著名的言論是「Tell me the one you love,and I w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告訴我你愛誰,我會告訴你你是誰。
你迷戀的,是你缺少且希望自己擁有的。
二、某種社會上稀缺的資源。
1.
有一句偏激卻不無道理的話說,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
因為社會階層的不平等,會讓弱勢的人本能地願意去依附強大的人。這是刻在基因里的「趨炎附勢」,是人類不安全感的自我保護。
2.
美。
美貌意味著擁有良好的基因/良好的家境/良好的生活習慣三者至少其中之一。
人類對美好是持續的追求。
三、擁有你所憧憬的影子。
很多男性總是喜歡那種長發飄飄,白板鞋,素顏的女孩。是對學生時代美好的留戀。
-
@輕心計的答案是標準的心理諮詢師風格,相當的接地氣。而 @彩牛城基本只談了激素的方面,所以感覺還是可以有所補充的。愛和吸引,是個龐大而又複雜的問題,我盡量試圖將它寫的輕鬆一些,但仍顯得散亂又不連貫,還請閱讀的諸位多多包涵。
讓我們先從調情說起。
說起來很有趣,男女間相互吸引的最初,往往是由女性來主導的。在酒吧里,一名女性如果對某個男性感興趣,她通常會盯著這個男性看幾秒,然後再快速把目光移開。有時她們也可能看的更久,會用手指玩弄頭髮,歪頭,輕舔自己的嘴唇,甚至撫摸身邊的物體。
而這些,都是經典的調情動作。
或許你會質疑,這些真的是調情嗎?難道不是女性的習慣動作?實驗對比了女性在酒吧和比較正式的場合(比如圖書館)中的行為,發現在酒吧中,女性出現以上行為的次數遠多於在其它場合。
相對與女性,男性則更直接,他們更喜歡使用語言來進行調情。是的,對於女人,男人們更喜歡講葷笑話。但,在最初的吸引階段過後,女性通常會選擇放慢節奏,相反,男性則普遍希望加快節奏。以進化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和彼此在性交後所付出的成本有關,女性傾向於收集更多的資料,來評價潛在伴侶的價值,而男性,更傾向於可以一擊即中。
在最初的吸引中,有個極重要的因素,就是性慾。測量性興趣水平很重要的指標之一,是對異性外貌的評價。即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外貌的評價也有著近乎統一的標準,就是對象是否健康。擁有漂亮的長髮和光滑皮膚,都是身體健康的象徵。被男性所最為迷戀的腰臀比,則代表了女性在生育能力上的強弱。
心理學家試著把許多人臉進行重疊,用電腦創造出一張平均臉,實驗中,大部分的被試都表示,平均臉擁有相當高的吸引力。而平均臉之所以更吸引人,因為它代表了進化中那些更成功基因的外在表象。
同時研究也發現,無論男女,都傾向於認為擁有一些女性化特徵的臉部更具吸引力。人類普遍對於大眼睛,小鼻子這樣擁有部分嬰兒特徵的外貌缺乏抵抗力。另一個研究則發現,女性更喜歡錶現出平均睾酮水平的面孔,總得來說,理想男性的面孔,既要有嬰兒的柔美,又要具有性成熟的特徵。
當然,不僅是外貌,我們也會被他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是否和善和樂於助人,是否幽默,它們分別代表了好的性格和高智商。同時外在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也會互相影響,當你喜歡某人的時候,他看上去會比真實樣子更好看些,當你不喜歡某人的時候,則會感覺更難看一些。
一個不可否認事實是,當我們體驗到愛這種感覺時,是和體內分泌的激素密切相關的。愛有很多種,你很難給它們做出清晰的分割。比如很多新媽媽表示,愛上自己嬰兒的方式和愛上他父親的方式相當類似。事實上,我們不僅會用類似「寶寶」,「寶貝」這樣的詞來稱呼愛人,甚至相當多的女性在餵養母乳時,也會體驗到性喚起。
而這一切,都和催產素有關。
催產素在生產時,可以促進宮縮,也會刺激乳腺產生乳汁。同時大腦將它作為神經遞質,進一步促進母性行為,增強母性聯結,產生依戀行為。同時,母親體內的激素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身體,繼而影響到嬰兒的行為。(或許這段可以命名為,心理學版的母乳餵養好?)
催產素在伴侶關係中亦具有重要意義。那些在交配後可以建立長期伴侶聯結的哺乳動物,比沒有伴侶聯結的物種,在性行為時特定腦區會產生更多的催產素。同時,對人類的研究也發現,使用了催產素鼻腔噴霧的被試,相對於使用安慰劑的被試,在面對伴侶時,顯著的表現出了更多的積極行為。甚至,使用了催產素的被試,更容易信任一名陌生人。
處於親密關係時,人體會分泌內啡肽,這是人體天然的鎮痛劑,它可以減輕焦慮,抑制疼痛,擁有和海洛因,嗎啡類似的效果。同時研究者又給那些在戀愛早期,尚處於「激情的愛」的伴侶們,進行了fMRI分析,這些「瘋狂的愛著對方」的人們,在觀看愛人照片時,激活了大腦的不同區域,其中包括可以對可卡因進行反應的多巴胺獎賞中樞。所以說,熱戀在某種程度而言,很像吸毒。
或許是因為出於身體和心理對激素的渴望,身處於壓力下的人們,更容易感受到愛的吸引。比如災難過後會走高的結婚率。在壓力巨大職場,對提拔和幫助自己的上司產生好感。那些在同齡人紛紛結婚後,感受到家庭與社會的極大壓力,突然就選定了一個不那麼優秀伴侶的人們,與其說是因為受到愛的吸引,毋寧說,更多得是為了緩解自身精神壓力。而隨著災難影響過後的離婚潮,就是這種現象最好的詮釋。
當「激情的愛」過後,隨著身體激素分泌的高潮期結束,「激情的愛」通常就會轉變為典型的「依戀關係」,依戀關係,可以產生持續的吸引力。
通過對於嬰兒行為的研究,依戀關係大致被分為三種風格,「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更有趣的是,成人的依戀風格和嬰兒的比例是一樣的,56%的安全型,25%的迴避型,19%的焦慮型。這或許表明,一個人的依戀風格,與他在嬰兒期受到的照顧水平有關。
但相對於嬰兒,成人可以表達更複雜的信息。他們會更多的表達一些混合的信息,比如「我感到焦慮,但又想迴避」,諸如此類。所以現在更傾向於,使用兩個維度來測量成人的依戀風格,「焦慮維度」和「迴避維度」。而這個模型則和「自我價值」,及「他人價值」的認知,有著隱性的關聯。
研究發現,依戀風格對於女性的行為預測,有相當顯著的作用。通過對於在登機口,那些即將登機前的伴侶們的行為觀察,發現那些在焦慮維度上得分更高的女性,對於分離也擁有更高的不安;而那些在迴避維度上得分高的女性,則表現出了更少的親吻,擁抱等等類似接觸和照料的行為。
但相對於女性,依戀量表並不能準確預測男性的行為,這其中的具體原因還不清楚。就是說,在現階段,對於男性而言,分析伴侶的依戀風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預測對方的行為,並藉此促進彼此的親密關係。但同時男性也太樂觀,因為也有調查發現,男性總會誤解女性的意思,並且傾向於高估對方對自己的意思。
這段總結來說,就是男人們心裡認為那些在偷偷喜自己你的姑娘,其實往往都對你沒什麼意思。
——————
題外話。
雖然大部分文化都傾向於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必需品。但可惜的是,是否基於愛,並不與婚姻是否幸福擁有正相關(當然說到人類的幸福感,這又是一個大題目了。)。
經統計發現,那些印度的包辦婚姻,甚至比美國自由戀愛的婚姻在幸福度上要更高一些。婚姻最初作為男權社會,男人用來分配女性繁殖權利的一種制度,到現代,早已變得異常脆弱了。
我知道,這是大部分人都難以接受的事實。所以特別為各位準備了經由統計發現的,那些能使婚姻更持久的一些客觀條件。
結婚時彼此都滿二十歲。
在完整的家庭長大。
在結婚前約會了很久,但沒有住在一起。
擁有近似的學歷,尤其是高等學歷。
好的收入。
長期快樂的心情。
在小的城市或者鄉村生活。
有宗教信仰或者相同的信仰。
年齡與價值觀相似。
經常有性生活,很少吵架。
完
-
這個節日,推送幹嘛,本來心情真的已經很低落了!我單身!你不要這樣好不好!
喜歡你仰著臉:「我的世界只有你」;
喜歡你臉貼著我胸膛:「今天就算在一起了嗎?」;
喜歡你和我躺在草地上,指著草說:「這是A類草、那是B類草」,說完問我:「我是不是很無聊」;
這哪裡是無聊,那是因為你和我一樣,「有你,無法思考」,我能做的,只是笑笑。
後來分手時,你說:「你根本不愛我,你毫不在乎,都只笑笑」。
可你知道嗎?
你說「我的世界只有你」,是在桂花樹下的夏夜,我看到了漫天的星星,好美,你的腦袋躲在我懷裡,好想吻你,你抬頭看我時,我望著天空,只是笑笑。
你說「今天算在一起嗎」,心裡想「傻丫頭,見你第一面我的心就和你在一起」,你望我時,我正想著你的傻,只是笑笑。
你說A類草B類草的時候,我在想,我們的孩子會不會像此刻的你這麼可愛,那是在晚上,我竟看到陽光,我想我肯定是傻了,你望我時,我在笑自己的傻,只是笑笑。
分手後,
你的世界唯獨我再也進不去;
我反覆問自己「今天算分手了嗎?」;
A類B類的那片草地,原來是在一棵大樹下,就算白天,也曬不到陽光。
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七夕快樂!
不要騙自己了,長得好看是唯一答案
可能只是喜歡自己喜歡他時候的狀態吧
這個問題。。。。。有點鬱悶。。。。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互賴模型,以兩個人之間關係發展階段為例,把人們之間的關係分為四種:
一:零接觸:兩個人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彼此無任何關係;
二:知曉:一個人知道另一個人的信息,但沒有發生任何直接接觸,
三:表面接觸:兩個人開始互動,比如微信聊天打電話,約會吃飯看電影。
四:共同關係:兩個人的依賴程度增加,在共同關係中,當兩個人的互賴性很大時,我們把這種關係稱為親密關係。(知乎這個話題描述是我改的)
親密關係的特點有三個:
一:兩人有長時間的頻繁互動;
二: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活動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
三:兩個人相互的影響力很大。
我很鬱悶的是我覺得,題主問:用心理學解釋的吸引,這種吸引應該是在「知曉」或者是「表面接觸」這個階段的產生的,而只是共同關係裡面保持著。
知曉階段產生的吸引,是一種潛意識的追求,有沒有接觸都無所謂,是好奇,有好感,不討厭,是欣賞和認同,就只是吸引。
表面接觸階段產生的吸引,是兩個人有過實際接觸以後產生的一種生理反應,也就是通常的喜歡,但還不是愛。
所以:吸引不等於喜歡,但是喜歡包含吸引。喜歡是對伴侶的選擇,而吸引只是對選擇伴侶的一種參考,沒有決定性作用。人在沒有外界壓力,可以自由選擇伴侶的情況下,生理反應比潛意識追求更有說服力和決定性。
請多讀兩次,不然你無法理解我後面講的內容。因為你會把喜歡和吸引混為一談,你會把參考性的價值,作為決定性價值使用。
比如:A在網上認識一個女生,女生主動加的他,對他很熱情,他從來沒有見過這個女人,照片也沒有看,但是A依然被她吸引了,A會很想靠近她,很想認識她,很想和她做朋友,A會以為自己喜歡上了她,甚至會天天想著要和她在一起,但是有一天他們見面了,A發現她是一個200斤的胖子,A的生理上的沒有反應,那A也我絕對不會喜歡上她,做個朋友沒有問題。但是如果A是年紀一大把了,一個女人不認識,這種壓力襲來,他們還真可能在一起。哈哈
那麼A會被吸引,其實就是一種潛意識的追求,後面會講,順便說一句,A這樣的人,基本是個屌絲。
說到潛意識追求,我以前給自己設立過一個假說叫:世界中心論。
就是我認為,人的潛意識就是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潛意識就是認為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世間萬物都應該為自己所用,世間上的人都應該聽自己的,而且不斷發出命令:這個世界是我的。而這些是人意識不到的,更無法改變,相當於是一個電腦的前置程序,相當於憲法。
這些命令發出以後,會經過前意識進行處理,因為在潛意識裡面,人會覺得世界是自己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這個世界真的你最大,所有人都聽你的,你會做些什麼呢?反正絕對少不了壞事。
就連叔本華說:人類靈魂中存在野蠻的獸,如果潛意識的命令不通過前意識處理,那麼人就會變得為所欲為,失去控制,人會變得很可怕,所以前意識就必須處理這些命令,扼制和處理潛意識命令裡面的暴力,冷酷,殘忍,為所欲為各種不利於生存的東西。與此同時,前意識還會用來阻礙和過濾意識輸入的與潛意識想違背的信息,讓潛意識不受意識影響。
最後才是意識,尼采說「意識只是表層」應該就是這個意思。意識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客觀的認知,是我們腦海中的想法和各種條條框框,意識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是自己的,自己和世界是兩回事。所以意識和潛意識是有矛盾的。
但是潛意識是大於意識的存在,潛意識會不斷輸出命令,通過前意識進行處理以後,然後去控制我們的意識,最後意識支配我們的行為和思維。所以我以前說,很多人做很多事情,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成為世界的中心,但是這些信息雖然是由潛意識不斷輸出,但是它是經過前意識處理過的,然後才被意識接受。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名詞:自我獨特性。我對這個詞語的理解是這樣的:本質上我們的潛意識就是認定了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這個中心,只有一個,所以我們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是後來這個信息被處理過以後,變成這樣了:我要成為焦點,我要證明自己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存在。
人意識上的思維和行為,都是為了成為世界的中心,為了可以讓世間萬物為我所用,特別是其他的同類,因為物品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我們想要控制萬物,就必須要控制人。
但是要控制別人這個信息從潛意識發來以後,處理過的,最後我們得到信息就不是要控制人,而只是獲得作為同類的人的讚美,誇獎,欣賞,尊重,甚至是頂禮膜拜,就夠了。
通俗的講就是:
潛意識不斷發出命令:世界是我的,所有人都要聽我的。
通過前意識進行處理得出:世界還不是你的,你要讓世界變成你的,讓其他人欣賞你,喜歡你,尊重你,讚美你,這樣世界就是你的了。
意識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要加油,我要努力,我要成功,我要得到其他人的讚美,誇獎,欣賞,尊重,甚至是頂禮膜拜。
行為的表現就是: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等等這些。
所以成為世界中心的意識體現就是:被很多人認同,讚美,誇獎,欣賞,尊重,羨慕,甚至是頂禮膜拜。那麼只要一個人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認同,讚美,誇獎,欣賞,尊重,羨慕,甚至是頂禮膜拜,能夠為他所用的物越多,他就越接近世界中心。
這就是吸引的源泉就在於,每一個人都想要成為世界的中心,而成為世界中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發現一個這樣的人,然後不斷靠近這個人,也就是不斷靠近那個被很多人認同,讚美,誇獎,欣賞,尊重,羨慕,甚至是頂禮膜拜的人。靠近他,是為了通過他獲得認同,讚美,誇獎,欣賞,尊重,羨慕,甚至是頂禮膜拜。如果有一天出現一個比這個人更靠近世界中心的人,你也會想著去靠近他,這就是被吸引。
為什麼顏值高的吸引人?
因為顏值高,會讓每一個人的生理體驗很好,每一個人都喜歡呆著顏值高的人身邊,就是因為舒服,這是其他方面的知識。但是顏值高的人有稀缺性和獨特性,我前面說過,所以是誰有誰牛逼,和顏值高的人在一起就是會得到其他人的羨慕和讚美,簡單講,就是有面子。那麼有錢吸引人,權利吸引人,其實都是一個道理。這一類人,什麼都不用說,就會吸引人。
這個吸引的過程,轉瞬即逝的,所謂的兩性吸引,只是把被吸引的對象,換成了異性而已。一個戀愛達人,不管是男還是女,他們的做法其實是先吸引了對方,然後在去認識對方,讓對方以為和他在一起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同,讚美,誇獎,欣賞,尊重,羨慕,甚至是頂禮膜拜。記住是以為。最差的,也不要因為她和你在一起時,失去自己本來擁有的認同和讚美,讓人覺得沒有面子。
還有就是,對本來認同,讚美,欣賞我們的人想要叛逃,我們都會設法去留住對方,因為潛意識的命令沒有變的:我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要聽我的。然後這條命令進過處理,我們就會去留住對方。養備胎就是這樣的。
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是這樣的:人會非常珍惜欣賞他,讚美他,認同他的人,對這樣的人非常友好,被欣賞讚美的人越少,他越珍惜,而能幫助自己成為世界中心的人,同時還欣賞他,讚美他,認同他,他會更加珍惜。
我在文章前面講的A君,就是那種很少被認同,被關注的人,從來沒有得到過,所以那個女人主動加他,很熱情,他是要牢牢抓住,享受這種被關注的感覺,絕對不是喜歡。這個女人只是他選擇伴侶的一種參考,決定還是需要生理去決定。
在現實生活中,「世界中心論」中的世界,不是指什麼地球或者宇宙,而是更簡單的代指一個人可以接觸到的大大小小的社交圈,這些個社交圈合在一起,就是他的世界,很多人的社交圈是重疊的,他們潛意識都想成為社交圈的核心,被圈子裡面的人,自己認識的人認同,讚美,誇獎,欣賞,尊重,羨慕,甚至是頂禮膜拜,因此他們也都會被社交圈的核心吸引,而越靠近社交圈核心的人,就越具有吸引力。但是也只是吸引,靠近這些人,都是只是作為選擇伴侶的以一種參考,不是你有錢我就喜歡你,你有權利我就喜歡你,你帥就喜歡你,吸引在意識上的表現是:很想認識這個人。
每一個社交圈,都有自己關於中心的定義和衡量標準,只是很多人處於社會這個大社交圈子裡面,而社會這個大社交圈子裡面關於中心的定義和衡量標準可還真是權,錢,臉。但是這三樣,都是稀有貨色,不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人人都想要的,因為擁有了這些東西,你就會成為中心,你就會有得到無數的人喜歡,尊重和欣賞,這就是人無窮無盡的慾望,人人如此,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那麼瘋狂,因為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和接觸到的世界有多大,沒有人是不想的,只是做不到而已。
吸引不等於喜歡,但是喜歡包含吸引,人在沒有外界壓力,可以自由選擇伴侶的情況下,生理反應比潛意識追求更有說服力和決定性。
外界壓力,,, 哎喲,,,太複雜了,,,我不寫了,,,,,
完
.給你的那種獨一無二的感覺 再也不能從第二個人身上找到 應該就是那個人獨有的氣質
老鼠見大米,奧特曼見到小怪物
想吻
喜歡他身上看到的未完成的自己
關於self boundary 的一場盛大的collapse
什麼使得我們被他人吸引,並促使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與他們在一起?僅僅是在某人身邊會增加關係發展的可能性嗎?還是我們更可能去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並與之建立聯繫?還有,在關係建立的初始階段,外表吸引力有多麼重要呢?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熟悉性是形成親密關係的一個必要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朋友和戀人都是那些在彼此身邊待了很長時間的人;他們也許一起長大,一起上高中或上大學,一起中作,或經歷了同樣的社會事件。
但是,一旦我們與某個人相處一段時間後,是什麼讓我們產生了友誼甚至愛情呢?有關親密關係的研究得出的最有力的經驗是我們的相似之處多於不同之處。我們有相似的態度,行為模式和個人特徵,對衣服有相似的品味,還有相似的智力,人格,其他的朋友,價值觀,生活方式,外表吸引力,諸如此類。在某些有限的勢力中和某些孤立的特點上,相反也許會互相吸引。比如一個內向的人也許希望與一個外向的人在一起,或一個不大有錢的人希望與一個很有錢的人建立聯繫。但是一般來說,我們會被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而不是與自己有相反特點的人。
同感效應( consensual validation ) 這個概率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被與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當別人的態度與我們相似時,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就得到支持——他們的態度和行為驗證了我們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除此之外,人們傾向於遠離未知事物。我們經常更願意呆在自己可以預測其態度和行為的人身邊。還有,相似意味著我們可以與喜歡相同事情和有相似態度的人一起做事情。一項研究表明,這種相似性在一個成功的婚姻中是特別重要的。
儘管熟悉性和相似性很重要,但是它們不能解釋經常激起浪漫關係的花火:外表吸引力。許多廣告代理商會使我們相信外表吸引力是建立和維持關係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心理學家沒有把人體美麗和吸引力的關係考察得十分清楚。比如,他們已經確定了異性戀的男性和女性在尋找親密夥伴時對美麗外表的看重程度是不同的。女性傾向於把體貼,誠實,可靠,善良和有理解力這樣的特質看成是最重要的;男性更喜歡美麗的外表,烹飪技能和節儉這些特質。美的標準在不同的文化和同一文化的不同時代也是不同的。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相似性的力量在外表水平上也起作用。我們通常尋找在外表特點和社會品質這兩方面有吸引力都與自己在同一水平上的人交往。儘管從理論上講,我們更喜歡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人,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最終會選擇與自己水平接近的那個人。
我們應該以一粒鹽的態度來看待這其中的一些結果。關於外表吸引力的很多研究都是集中於最初的或短期的相遇;研究者沒有評價經歷了數月和數年的外表吸引力。隨著關係的持續,外表吸引力可能會變得不太重要。熟悉性甚至會克服對一個人最初的消極反應。
什麼使得我們被他人吸引,並促使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與他們在一起?僅僅是在某人身邊會增加關係發展的可能性嗎?還是我們更可能去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並與之建立聯繫?還有,在關係建立的初始階段,外表吸引力有多麼重要呢?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熟悉性是形成親密關係的一個必要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朋友和戀人都是那些在彼此身邊待了很長時間的人;他們也許一起長大,一起上高中或上大學,一起中作,或經歷了同樣的社會事件。
但是,一旦我們與某個人相處一段時間後,是什麼讓我們產生了友誼甚至愛情呢?有關親密關係的研究得出的最有力的經驗是我們的相似之處多於不同之處。我們有相似的態度,行為模式和個人特徵,對衣服有相似的品味,還有相似的智力,人格,其他的朋友,價值觀,生活方式,外表吸引力,諸如此類。在某些有限的勢力中和某些孤立的特點上,相反也許會互相吸引。比如一個內向的人也許希望與一個外向的人在一起,或一個不大有錢的人希望與一個很有錢的人建立聯繫。但是一般來說,我們會被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而不是與自己有相反特點的人。
同感效應( consensual validation ) 這個概率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被與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當別人的態度與我們相似時,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就得到支持——他們的態度和行為驗證了我們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除此之外,人們傾向於遠離未知事物。我們經常更願意呆在自己可以預測其態度和行為的人身邊。還有,相似意味著我們可以與喜歡相同事情和有相似態度的人一起做事情。一項研究表明,這種相似性在一個成功的婚姻中是特別重要的。
儘管熟悉性和相似性很重要,但是它們不能解釋經常激起浪漫關係的花火:外表吸引力。許多廣告代理商會使我們相信外表吸引力是建立和維持關係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心理學家沒有把人體美麗和吸引力的關係考察得十分清楚。比如,他們已經確定了異性戀的男性和女性在尋找親密夥伴時對美麗外表的看重程度是不同的。女性傾向於把體貼,誠實,可靠,善良和有理解力這樣的特質看成是最重要的;男性更喜歡美麗的外表,烹飪技能和節儉這些特質。美的標準在不同的文化和同一文化的不同時代也是不同的。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相似性的力量在外表水平上也起作用。我們通常尋找在外表特點和社會品質這兩方面有吸引力都與自己在同一水平上的人交往。儘管從理論上講,我們更喜歡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人,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最終會選擇與自己水平接近的那個人。
我們應該以一粒鹽的態度來看待這其中的一些結果。關於外表吸引力的很多研究都是集中於最初的或短期的相遇;研究者沒有評價經歷了數月和數年的外表吸引力。隨著關係的持續,外表吸引力可能會變得不太重要。熟悉性甚至會克服對一個人最初的消極反應。
什麼使得我們被他人吸引,並促使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與他們在一起?僅僅是在某人身邊會增加關係發展的可能性嗎?還是我們更可能去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並與之建立聯繫?還有,在關係建立的初始階段,外表吸引力有多麼重要呢?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熟悉性是形成親密關係的一個必要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朋友和戀人都是那些在彼此身邊待了很長時間的人;他們也許一起長大,一起上高中或上大學,一起中作,或經歷了同樣的社會事件。
但是,一旦我們與某個人相處一段時間後,是什麼讓我們產生了友誼甚至愛情呢?有關親密關係的研究得出的最有力的經驗是我們的相似之處多於不同之處。我們有相似的態度,行為模式和個人特徵,對衣服有相似的品味,還有相似的智力,人格,其他的朋友,價值觀,生活方式,外表吸引力,諸如此類。在某些有限的勢力中和某些孤立的特點上,相反也許會互相吸引。比如一個內向的人也許希望與一個外向的人在一起,或一個不大有錢的人希望與一個很有錢的人建立聯繫。但是一般來說,我們會被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而不是與自己有相反特點的人。
同感效應( consensual validation ) 這個概率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被與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當別人的態度與我們相似時,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就得到支持——他們的態度和行為驗證了我們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除此之外,人們傾向於遠離未知事物。我們經常更願意呆在自己可以預測其態度和行為的人身邊。還有,相似意味著我們可以與喜歡相同事情和有相似態度的人一起做事情。一項研究表明,這種相似性在一個成功的婚姻中是特別重要的。
儘管熟悉性和相似性很重要,但是它們不能解釋經常激起浪漫關係的花火:外表吸引力。許多廣告代理商會使我們相信外表吸引力是建立和維持關係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心理學家沒有把人體美麗和吸引力的關係考察得十分清楚。比如,他們已經確定了異性戀的男性和女性在尋找親密夥伴時對美麗外表的看重程度是不同的。女性傾向於把體貼,誠實,可靠,善良和有理解力這樣的特質看成是最重要的;男性更喜歡美麗的外表,烹飪技能和節儉這些特質。美的標準在不同的文化和同一文化的不同時代也是不同的。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相似性的力量在外表水平上也起作用。我們通常尋找在外表特點和社會品質這兩方面有吸引力都與自己在同一水平上的人交往。儘管從理論上講,我們更喜歡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人,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最終會選擇與自己水平接近的那個人。
我們應該以一粒鹽的態度來看待這其中的一些結果。關於外表吸引力的很多研究都是集中於最初的或短期的相遇;研究者沒有評價經歷了數月和數年的外表吸引力。隨著關係的持續,外表吸引力可能會變得不太重要。熟悉性甚至會克服對一個人最初的消極反應。
References:
brehm,2002
bersc-heid,2000
Swann,De La Ronde ,Hixon,2014
Buss Barnes ,2004
Kailck Hamiltion ,1986
Harvery,2001
Baumeister Brats-lavsky,2015
以上:原文發表於:撩人與被人撩之間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玩外星人的戈多
這個一個可以試驗的地方,不熬雞湯,只有黑芝麻糊!
直男癌答:對我好,順從,無理由的相信我
有評論問是不是怕被噴匿名?對啊……屌絲和女權婊肯定要噴的,匿了好。
其實愛情就是你情我願的事情,100個總有5個願意吧,5個裡面選最好的不不就行了
戀愛的問題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也是最難用常規性的定律去進行解釋的。迄今為止,有很多詩人、學者探討過人與人之間相互吸引、相互匹配的問題,榮格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理想異性的形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你會按照這個形象來尋找另一半。
有些人總是會對未知感到好奇,遇到新鮮、沒接觸的事情就會很感興趣。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電視劇裡面的情節會出現一個富家子弟被來自不這麼富裕的家庭的女孩所吸引,相異吸引著兩人的相識,又好比電影里的七月與安生,七月一直過著安穩的人生、而安生就像是七月的反面,過著放蕩不羈的人生。兩人彼此吸引,惺惺相惜,七月羨慕安生的自由自在,安生羨慕七月家庭的溫暖。
也許我們很多時候內心裡有一種渴望,渴望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渴望能夠變得口若懸河,渴望能夠不那麼在意他人的看法,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自己沒辦法表現出來,恰好有這麼一個人活出了你所渴望的樣子,你就會被他深深的迷住。通過另一個人,你實現了內心的某種渴望,因而覺得圓滿了,就好比缺了一角的圓尋找另一個剛好契合它的角,兩個不完整的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完整的圓。
相異吸引而相愛之後就是漫長的磨合過程了。你們僅僅是相互不同也是無法長久相處下去的,不知有多少情侶是一見鍾情,等過了激情期之後就是爭吵、冷戰和分手了。也許不同會讓人感到興奮、刺激,但是相似卻會讓你感到安慰、舒服。因為你們相似,所以你理解他的想法,也認同他的處事方式、溝通方法,相似讓你們更容易親近。
大量對已婚夫婦的研究表明,夫妻雙方人格特質的相似度可以預測彼此的婚姻滿意度,比如妻子的情緒波動大,那她與同樣情緒波動較大的丈夫在一起婚姻滿意度高,如果她的丈夫情緒很穩定,每當她想大吵一架的時候,丈夫並不想和他吵,也會受不了妻子老是情緒高漲或低落,因此,雙方的滿意度都會很低。這種相似性就好比說的是你們之間的三觀相似,可能你們都認為家庭很重要,都喜歡看電影,或者都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等等。
其實,這種尋找相似性是增加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你和我看待世界的看法相同,你與我溝通的方式相同都會增強對自我的喜好和自信,也就是說,你和我喜歡同一部電影,那說明我的品味很棒。人在社會當中都會去尋找認同感,這種相似的感覺無疑是讓我們感覺找到了同類,不再孤單了。
兩個人從相識走到相知、相愛,不僅僅要有相異的刺激,還要有相似帶來的理解。
...................................................
珊瑚,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照顧煩惱」。
這是個腦洞心理學社區,定期更新你想知道的心理學冷知識。
我喜歡他的那種感覺
喜歡的前提是吸引,吸引的前提是看臉,但是!!!!要不離不棄,內在可能更能吸引人,我這裡說的內在包括性格,學識,觀念(常說的三觀)
回答到這裡,發現你問的是從心理學角度,匿了。。。。。
推薦閱讀:
※怎麼幫助一個人戒掉賭癮,精神疾病治療中的電擊治療法會有用嗎?
※為什麼我長得美,收入高,為人正派,卻不相信有人會真的愛我?
※智商測試有價值嗎?準確嗎?
※人際交往中需要避免哪些自身不易認知的不良習慣?
※相由心生和人不可貌相矛盾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