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樣音源是否可替代傳統樂器?
所有的樂器是否均可被數字化,為什麼?
值該回答4年之際加一句:原回答僅僅是理論討論。目前的技術離這一討論的結果還有相當的距離。很多人關心電影里的音樂的製作方法。目前,好萊塢的製片廠影片(也就是所謂的大片)需要傳統音色的地方,仍然近乎全部實錄。只有特別需要電子音色的地方才會用合成器採樣器等來製作。畢竟實錄可以方便快捷的達到理想的質量。僱用樂隊和錄音棚之類的成本對於電影的預算規模來講根本不值一提,質量和速度才是製片廠最關心的。
===============================原回答:
我想說另外一個歷史背景來說明這個問題:歷史上的銅管樂器一度都是不帶活塞的,只有一根管子。拿圓號為例:
自然圓號。
自然圓號。活塞圓號。
活塞圓號。
在活塞圓號出現之初,也有很多人反對這個新樂器,認為活塞圓號不能替代自然圓號。因為活塞圓號沒有自然圓號的那種「淳樸的音質」。專業人士和愛好者們也能清晰地分辨這兩種圓號的音色。所以,自然圓號至今仍然存在,沒有被替代。這就很像現在很多人說的「音源和傳統樂器有差別」。
但是,由於其能吹出的音數量有限,而且音準很難控制,在今天的管弦樂隊中,已經極少能見到自然圓號的身影。並且,活塞圓號以其自由性和方便程度,佔據了主要舞台,其帶來的音質逐漸被大眾接受,形成了新的審美標準。人們發現,誠然和以前的圓號音色不同了,但是有何不可呢?為什麼傳統的就是好的?
從這個意義來講,自然圓號被「替代了」,或者更準確地說,被「邊緣化」了。
的確,就現在的技術而言,虛擬不容易做到完全替代傳統樂器。尤其在牽扯到需要感情豐富,處理細膩的樂曲的時候。
但是,為什麼要替代傳統樂器呢,電子音樂、或者電腦音樂的真正用途不在替代原有的樂器,而是為音樂的實現提供更加廣闊的可能性:
1、採樣音色集聚了世界上各個角落裡最好的樂器、人聲發出的聲音,這些樂器並非隨處可見。這就是音色上的優勢。更不用提合成音色帶來的無限的音色可能。這就使得:
2、虛擬樂器對音色的使用靈活性允許單一用戶在極短時間實現層出不窮的聲音組合實驗,(比如將玻利維亞的原住民歌聲混合上西非的打擊樂器再混合上美國的班卓琴)為音樂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3、虛擬樂器可以演奏速度極快,複雜度極高,跨度極大,時間極長的音樂,不受人的生理限制,這些是傳統樂器的演奏員無法完成的任務。
4、……好處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以上優勢,使得現在眾多的音樂形式,傳統樂器已遠無法勝任。最終傳統樂器不會被替代,但是將來很可能會像自然圓號那樣,被邊緣化。不過這種邊緣化在很近的將來還不會發生。所以演奏專業人士大可不必擔心。
目前的總結答案基本準確: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其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演奏者的技巧」
這句話是準確的
「這種技巧需要通過演奏者在實際樂器上進行體現(如弦樂的指法、管樂的口型、氣流),技巧的多變性使具體模擬每一個音符的難度變得很大,在現階段是不可接受的。 」
虛擬樂器也是樂器,也需要技巧。在真實樂器上指法,口型,氣流,力度,揉弦的表情等,無非體現在對聲音的各個參數進行調製。傳統樂器的樂手通過長年累月的練習,能夠熟練的控制其中一些參數,使得音樂聽起來「富有感情,很有表現力」。
但是,這些參數可以通過對音量,泛音,彎音等成百上千個控制器進行精確調製來實現,如果加以練習,其精確度和精細度將遠超僅僅依賴熟練和經驗來控制的傳統樂器。難度大是因為練習不夠。小提琴的難度也很大,而且比調控制器有過之而無不及。精細度來自不斷地練習。
發現回答中,很多人的邏輯是:不能替代,因為難度大。難度大的原因在於1 2 3 4……但是這個邏輯本身是不成立的。難度從來不是決定人類進步的問題。火箭上天難度很大,也上天了。
斷言一件事情不可能的時候要小心,尤其當這是一件高速發展東西的時候。
很多宣揚「MIDI很死板」「MIDI效果差」論調的人,其比較是不公平的。請問學了一個月MIDI製作的人和學了一個月小提琴的人,誰演奏的音樂更好聽呢?為什麼要拿學了30年小提琴的人和學了一個月MIDI的人比較呢。有誰花30年時間來練習電腦音樂製作嗎?這種人吾未見有也。而且電腦音樂的真正興起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其前景不可估量。現在音樂製作行業每個月都會有振奮人心的新技術出現,「人類已經無法阻擋其前進腳步了」。
要記住一點:音樂無論其呈現方式是什麼,實現途徑是什麼,終歸是人創作的。電腦音樂也一樣。不能說電腦只是機器,傳統樂器還只是一堆銅和木頭呢。有了人的創作,才有了音樂。
無論用什麼方法來實現,「音樂中唯一無法替代的是蘊含其中的人類精神」——Hans Zimmer
我覺得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當前音源的十分逼真(本來就是真樂器錄的)和強大(功能和技巧)
別說小電影,現在的好萊塢大片配樂也是用音源做的,一樣也非常震撼,但是音樂的欣賞是多樣性的,有時候人們需要音樂要有可觀賞性和可娛樂性,在家裡聽音樂和在現場看演出感覺肯定差距很大,人們還得觀賞樂手精湛的技巧,具有感染力的表演,但這些又是音源做不到的,所以我覺得音源和樂器以後會同時存在的,因為它們各有各的用途,在影視配樂.唱片製作領域,如果一個電影配樂全部用真樂器實錄,那所用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十分巨大的,那麼音源的優點就出來了,因為它製作成本低,製作時間快,有時候一個人就搞定了。採樣音源和傳統樂器誰也代替不了誰,因為它們各有各的道。
可以。不只是樂器,人聲也可以依靠採樣音源製作出來。
事實上,很多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劇集等,其配樂很多都藉由採樣音源製作而非實錄。
比如這首:http://www.xiami.com/song/1769621865
一定能。
隨著計算機技術、人工智慧、納米技術、人腦模數轉換技術的發展,虛擬樂器一定會成為取代真實原聲樂器的手段。
1.採樣規模的突破。
目前的虛擬樂器技術基於對聲波的數字採樣,各種樂器的音色各有差異是因為基音疊加了大量的諧振波,目前哪怕是32/192的採樣規模也很難反映數量如此之巨的諧波疊加,但已經可以預見,採樣規模的問題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早晚能解決,也許十幾年,也許幾十年。飛飛的所謂打飛機,是因為你的右手採樣規模和模擬程度不夠,達不到你女朋友的XX的逼真程度,你感知得出來。一旦現在的VR和生物模擬技術成熟,你可能已經分不出打飛機和真人的區別,未來甚至可以下載范冰冰楊冪的XX模擬程序供你幹壞事,比你跟真人做愛還幸福。
2.演奏技法用演算法取代。我相信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早晚能替代人類雙手演藝樂器的各種精妙細節。可能在情感、詮釋、即興方面人工智慧還達不到,但可以藉助人工智慧化的控制器,由人親自來操作。
3.從人類聽覺神經層面下手。目前人類接收音樂音響的方式還處在空氣傳導到耳膜進行接收的階段。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聲音這種東西可能轉化成了一種神經元信號,通過納米載體將巨量採樣的音頻數據注入人類神經傳輸系統,到時我們感知的都不是聲波了,是一種避開了耳膜限制的更直接的中樞神經級感受,不但可以真實地感受器樂音色,還可以感受到人耳以前根本無法企及的頻率,比如超低頻、次聲波、超聲波等等,跟蝙蝠和海豚一樣,到那時音樂會進入一個新的創作和欣賞層次。
4.人腦數據化轉換。未來的人的大腦也會通過切片採樣等技術從肉體轉換為數據,每個人就是一個數據包,存在伺服器上,跟黑客帝國一樣。然後根據社會地位的不同選擇高中低檔的硬體肉體下來玩,只需刷一下固件即可。像飛飛這種技術宅,完全可以不下來,待在硬碟上執行人腦數據和音樂數據之間的交換,徹底取代了真實樂器。
音源代替不了真實樂器。樓上有個回答很對,打飛機代替不了做愛。
如果你要求歌曲的質量,那麼錄音這個環節必須是高質量的。高質量的錄音需要的不僅僅是音色,更重要的是情緒,歌曲的情緒,歌曲的情緒是不能通過音樂片段的拼貼來表達出來的。如果你非要說能,我也並不反對,理論上是能,但是一首歌兒,您把情緒玩兒對了,您首先就得在同一種音色下去找不同的情緒拼貼,做一首歌兒的成本太高。
如果你了解錄音你就知道,錄音並不是一大堆樂手在一起,咔咔咔一下子就都練完的活兒,你可以理解陳每一種樂器在歌曲中的響動就是一次錄音。一首歌兒的錄音在三到四天是很正常的。
惡,然後說說例外,什麼都有例外。有一些音樂,不太需要真實的樂器。比如說,Hip Hop的Beats,還有一些舞曲音樂。音源好,那就夠了。採樣音源和傳統樂器的距離就相當於魔術師和根源之渦的距離,始終在縮短、卻無法重合。
當然可以,Demon已經用iPhone的App做出一張專輯了,還有什麼不可以的——當然了,性質有所不同,只是表達個概念。
但是採樣始終是機械和生硬的,沒辦法達到真實演奏的效果,這也是傳統樂器能夠被替代,而不能被淘汰的原因。
首先我覺得很多人沒搞清楚採樣和合成的關係:
採樣是指對真實的樂器進行錄音採樣,比如一個鋼琴的採樣庫,是有一個技藝高超的鋼琴演奏者(真人),以不同的力度彈奏每一個鍵,全部錄下來,經過處理做成的。你在使用的時候只是重放這些聲音而已,那架鋼琴依然是傳統樂器,何來取代一說?
而合成,是指用模擬電路或數字演算法的方式生成聲音,就像寫程序一樣,這個才是和傳統樂器不一樣的,因為原理不同。
打個比方:你現在需要一個美女圖:
A: 你跑到大街上找到個MM,偷偷拍了一張,傳到電腦上,這叫採樣(而且是非法採樣)。
B:你憑著你腦海中對無數MM的印象,加上各種繪圖軟體及工具畫了一張,這叫合成。
但如果你需要一張外星人圖,我想採樣就沒戲了吧,還是乖乖合成吧。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採樣音源能否取代傳統樂器?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問題:
採樣音源其實是傳統樂器的另一種形式,不存在取代這一說。當我用了一個鋼琴的採樣音源的時候,我可以說我用的就是一個傳統樂器,鋼琴本來就是個傳統樂器,只不過我的用法很新。我不知道這個演奏者長什麼樣,這個鋼琴長什麼樣,我不關心。我只是得到了一堆聲音,好聽的鋼琴聲。我如果自己去錄的話,第一我買不起這麼貴的琴,第二我演奏不了這麼好聽。但是我有了這些採樣後,我可以用它們來使我腦海中的旋律成為美妙的聲音。其實理論上就是我請了這個鋼琴家按照我的意願來演奏,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不可以,傳統樂器的「體驗」以及這種體驗帶來的快感是無可代替的,再說,如果你不熟悉傳統樂器的體驗,你絕對無法用虛擬樂器或者APP做出逼真的音樂——每個人都可以用BFD(盜版也算),但每個人都能做出逼真的鼓聲嗎?其實,音樂人只要有條件、或者經費充足的話,一定是要真錄的。
就像打飛機替代不了做愛一樣。都說了是採樣了,怎麼可能代替呢。
為什麼總是要用「取代」這樣絕對的詞,共存不是很好嘛?數字音源有自己的便利性,實物演奏有自己的真實性,很多問題並不是要得到一個非彼既此的絕對答案的。
世界很大,人心更大,可以容納下的東西太多了。
我覺得提傳統樂器這個概念太過於寬而廣了。畢竟同種樂器之間的差異是存在的,同樣是telecaster,50年代的和今天的標準版的音色是存在差異的,就算是有技術,是否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呢?時間是否充裕呢。所以應該說在技術上採樣音源可以代替它所被採樣的樂器嗎?這應該是可以的。
這個問題回答一下:不能。
採樣音源只能採樣音準不能採樣「技巧」。
以京胡為例子:
上面的圖中黑色實線是一個音高(比如3),在演奏中有許多不同的技巧,比如上滑音(從2滑動到3,圖中的紅色線),回滑音(從3滑動到2再滑動回3,圖中的深綠色線),沾音(在開始的時候加一個極其短促的4,圖中的淺綠色線),打音(快速反覆地打4的位置,相當於3434343,圖中的藍色線等等),揉弦(快速連續地在上下不到半音的範圍內滾動,圖中的紫色線)等等技巧。還有強弱,虛實,快慢等等變化,嚴格來說就這一個音你就需要幾十種的音源。京胡一般的音域是5(低八度)到2(高八度),常用的音又有十個左右,再配合上長短音(特長弓,長弓,中弓,短弓,小短弓,抖弓,小抖弓,頓弓、馬蹄弓等),再加上分弓連弓的區別,你可能需要錄製上萬甚至幾十萬種音源才行。
這是京胡一種樂器,世界上的樂器有成百上千種,都錄下來的話就是上億種,你錄得過來嗎?光錄製這樣一套音源庫就需要好幾十年的時間(假定一秒鐘錄製一個,除一下就知道了。)。即使是大公司恐怕也沒有這樣的精力去錄製這麼一套庫。
先把這個問題放一邊,假設你已經錄製好了一套,那麼還有一個跑不開的重大問題是:在實際用的時候你還需要一個很懂該樂器演奏的人來幫你組合,否則一個外行根本不知道哪個音該滑,哪個該打,哪個音該揉,哪裡用連弓哪裡用分弓等等。而在實際上,你找一個內行把這些音怎麼處理一個一個都說出來,比請他們直接演奏一遍要費精力的多,時間也要長得多,經濟上也不如直接請一個專業演員來演奏划算。採樣音源是否可替代傳統樂器?
答:不可以,因為採樣音源是對傳統樂器聲音的採樣,複製出的聲音永遠不可能和原聲完全一樣,所以不可能替代。
但是:隨著技術進步這個差異會無限縮小,以至於人類感官完全聽不出區別,結合電子音樂的其他優點,採樣音源會佔有極大的市場佔有率。
答:都可以被數字化,比如手機上的電子鋼琴以及midi音樂,雖然還不能算完美數字化。
同樣的,隨著技術進步,這個差異會越來越小,結合電子音樂的其他好處,未來應該是以數字音樂為主的。
請參照電子合成器能否代替電吉他等其他電聲樂器?
反正我周圍的朋友都說雅馬哈新款電子琴的CFX、貝森朵夫三角鋼琴音色比真鋼琴好聽。
現階段採樣音源變化生硬演奏機械,感情不豐沛,變化不靈活,但是因為器械簡單成本低廉(軟體和混音即可),還是受到了相當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能夠代替樂器採樣成為在專業音樂製作中廣泛的使用。
但是歸根結底這屬於一個長久的話題爭論範疇:人工智慧和傳統藝術的碰撞。完全可以
現階段,採樣音源代替不了傳統樂器的原因有幾個,採樣音源自身的技術局限就不再說了,從編曲的角度來說,吉他貝斯鼓,一般都是實錄,因為樂手很重要,MIDI技術中的128種表情控制器並不能還原樂手的靈感、手指的感覺。
很多編曲的人,初學時會用電腦做音樂,到了一定程度,就都是實錄了。
呃…其實我覺得也想說的也許不是題主想問的…但是我還是想說~
我覺得題主想問的大概是所有樂器都可以用電腦做出效果,為什麼還要有傳統演奏樂器?
因為每個人演奏和每次演奏不會百分之百完全一樣,但是電腦做出來每遍放出來的效果(如果你不調的話)都是一樣的,正是多了這種偶然性不確定性容易出錯性等等等等可能性才造就了大師和普通演奏員,生命才美好啊~我們可以聽到各種大師彈錯或者每位大師不同的細膩的情感處理。而電腦做出的聲音就比較…呃…不富有人情味兒。
再說採樣,你能把每個人每個樂器每個時間演奏的所有音都採樣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