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最後會變成生理學嗎?

若最後所有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用生理因素來解釋,怎麼辦?


1. 使用還原論的方法研究與解釋科學問題有一個層次鏈。 比如分子神經生物學家主要研究對象是腦內各種分子,系統神經科學主要研究對象是神經網路以及局部神經迴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的行為以及思維活動,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2. 如果各個層次之間的關係以及層次本身研究清楚了的話,我們可以用腦內分子的活動解釋一些經濟學現象。

3. 那是不是中間的層次就不需要了呢?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解釋和預測世界。還原論向下是逐層還原,向上是逐層抽象。對於每一個特定的問題,最簡捷有效的解釋和預測往往來自一個特定層次,這個層次的知識在這個問題上使用起來也最方便。

4. 退一萬步講,即使確定堅持使用量子物理層次來解釋一切經濟學問題,每次也還是需要或多或少的經過中間那些層次,也許可以叫量子經濟學,但是經濟學本身也還是客觀存在的。

5. 那如果我們可以僅僅用心理學來解釋個體行為,為什麼那麼多心理學家在尋求生理的證據。1) 因為還原鏈是個很重要的東西,科學家的任務除了研究本層次以外,也需要適當的打通上下。2) 心理學的一些部分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不是那麼好,需要從其他地方吸取養分,解決很多矛盾的模型,提高自己的解釋力和預測力。

結論: 科學是為了解釋和預測世界,相應層次的解釋和預測的需求在,層次就在。

p.s. 最有可能替代或整合(或被替代被整合)心理學的應該是系統與計算神經科學。原因1) 層次接近,心理學相當於在神經網路上建立的一個抽象層。2) 系統神經科學具有直接解釋行為和思維的能力。


這基本就等於一個偽命題了。如許多回復中科普的一樣,提問者其實不明白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定義。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充滿了個人想像和主觀臆測。
其次,不同意目前排名最高的回答,因為不管是用神經學還是物理學描述心理活動都要比單純用心理學做到同樣的事複雜千萬倍。並且正確率也不會更高。在任何一個有限資源的社會體系下,根據對生理學,心理學及物理學的定義和定位,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放著更方便簡單節約的方式不同而非要用更複雜更耗能更困難的方法來達到相同的目的。好比想去西藏旅遊,有的人坐飛機去,有的人坐火車去,當然也有相當多人開車自駕或徒步去,這是個人對金錢與時間結合旅行樂趣的衡量。但是就非有那麼一個人要花NN億資金和N年的時間打造了一架隱形的純黃金的小飛機飛過去玩(因為小飛機是隱形的,也起不到額外的裝逼效用,並且在N年後的今天小飛機大概也成為普及的代步工具了)。因此,即便如題主所假設,倘若今後人類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用生理因素來解釋(其實現在相當一部分已經可以了),生理學以及其他學科似乎也並不具備取代心理學的優越性。


如果哪一天我們有了完備神經生物學知識,並且可以直接通過量子力學公式成功計算相當於人體那麼複雜的東西的行為,那麼我們甚至不需要生理學,而只需要物理學就足以解決心理學問題了。

但是,我們現在連用量子力學完美地計算凝聚態物理都做不到。這就是計算能力的瓶頸。我不確定其中是否包括了方程大多數情況下不可能有解析解因此只能數值逼近的情況。總而言之,計算能力達不到任務要求。


忽然想了一下,發現前面漏了一點,其中還需要我們能夠觀察到對應的人類細微活動的能力。就算我知道一個對象的行為規律,但是如果我根本就沒有辦法搜集到初始數據那也毫無意義。

=======================================================

有人表示看不懂,是不是我太高估大家的數學水平了……?

首先有一個共識,就是研究一個東西,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對於對象未來的行為做出預測,然後通過預測進行適當的改變和操控。

但是預測並不總是能夠很好地進行,比如說物理學裡面,我們要預測三顆恆星在引力作用下的運動,我們就會列出一個方程組,就是著名的三體問題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沒有辦法解出來這個方程組的,除非給出來的初始條件特別好(可以說這是概率為 0 的情況)。否則我們是沒有辦法用表達式的方式顯示地寫出這三顆星星的運動軌跡。

當然,現在人們有了計算機,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暴力模擬這三顆星星的運動軌跡。OK,沒問題。

問題在於,當星星數量多到計算機都沒有辦法模擬的時候呢?是啊,我知道這些東西的運動肯定服從一些最為基本的規律,問題在於我沒有辦法運用這些規律進行預測啊,就算你把一個人身上每一個分子的狀態都了解清楚了,你也算不出來這個人會怎麼樣。這就是簡單的算不出。叫你算一個 一億位數的加法,你算不出吧?計算機也有它算不出的東西。

當然這種情況下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把所有錢都砸在計算機領域,讓我們能研發出足夠厲害的計算機。但是根據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基本原則,正常人總會覺得至少有兩點理由能夠支持傳統的研究方式:

  • 傳統的研究方式顯然更容易在現階段做出成果;
  • 計算機暴力模擬的方式不一定能成功,就算在情況較為簡單的凝聚態物理領域暴力模擬成功了,在複雜的高分子化合物領域也未必會成功。

因此,在現階段,大多數學科都不能,也不會,還原為比自己低一級的學科,比如說化學不會還原為物理,生物學不會還原為化學,經濟學不會還原為心理學,心理學也不會還原為神經生物學。因為我們知道,就算是底下的東西做好了,憑藉目前的計算能力,上面的東西也算不出來。


反過來,如果僅僅是談論解釋,那麼似乎沒有問題,但是這個解釋必然是不充分的,比如說你問我為什麼狗會叫,我回答:因為這隻狗由基本粒子組成,而基本粒子服從如下規律,……,因此這隻狗會叫。請問有人會滿意這個解釋么?╮( ̄▽ ̄")╭一個充分的解釋,必定意味著中間的關係鏈條已經被充分梳理清楚了,這也就意味著人們有能力進行預測了。而實際情況是,人們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

=====================================

補充一個很基本的定理:如果一個系統足夠複雜(不用擔心,大多數像是人體、草原、熱帶雨林這樣的系統都足夠複雜了),那麼總存在一個精度,使得達到這個精度的預測總需要花費比系統運行本身更長的時間。

當然,對於宏觀的情況來說,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精細預測,比如說假設我們需要給一個人開心的程度打分,我們可能會選擇在 0-10 這 11 個整數之間打分,而不會選在 0-65535 這 65536 個整數之間打分,畢竟,很多人能夠說出 9 分和 10 分的區別,但卻幾乎不可能說出 32767 分和 32768 分的區別。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關於還原論。很多人所持的還原論是一種錯誤的還原論。任何一個現象都只能在因果意義上還原為一個更為微觀的現象,而沒有辦法在本體論意義上完成這種還原。例子很多,比如說發動機和桌子這種東西,你都不能直接還原為分子和一群分子的結構。只有少數的情況,比如說「日出」,可以本體論意義上地還原為「地球自轉導致的相對運動」。因此,當我們說心理學能夠還原為物理學或者生理學的時候,就不能取本體論意義上還原的意思,而僅能將其視作某種因果意義上的還原。而之後的事情,之所以我說做不到,在前面也寫了,完全是計算能力的問題。倒是沒有什麼原則上絕對不能還原的情況,而僅僅是說,就人類現在的計算水平而言做不到。


歸納還原的角度:是
綜合發展的角度:否

如果是按發展眼光看,物理派生生理派生心理,那麼心理還會派生什麼更複雜奇怪的東西出來呢?拭目以待!


不會,就像生物學最後不會變成物理學一樣。。。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科學,當然心理需要以生理為基礎。
舉個IT的例子,如果說你的心理屬於軟體,那麼生理學就屬於研究硬體的,不在一個層次,沒有寫軟體的人會擔心有天他的工作會被基本的數字電路設計人員所替代:那是所有電腦科技的基礎。數字電路設計人員也不會擔心他的工作會被研究半導體材料的科學家替代,材料學家也不擔心他的工作被基本粒子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替代。。。


題主看過《星你》么,如果看過千萬別被都敏俊那一番高大上的多巴胺理論唬住了,他的理論有一丟丟問題啊。既然墜入愛河的感覺不是真實的,只是肢體接觸和多巴胺分泌以及各種生理指標搗的鬼,那麼請問怎麼樣才能算是真的愛情,以何種標準去解讀愛情。千萬別告訴我,愛只是一種虛幻,愛是一個偽命題。

多巴胺是主愉悅情緒和高潮體驗的神經遞質,這個沒錯。但是誰敢說,是多巴胺讓我愛上了你,不管我的事。情境是因?還是多巴胺是因?我只能說,人的情緒情感是綜合多方面因素,在一定環境中呈現出來的心理機能。

的確,心理是腦的機能,我們人類任何心理現象和外在行為,都能找到相應的生理機制。但人又不僅是一架設計精密的機械儀器,只要抹點油插上電就可轉動起來。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環境的影響無處不在。即使任何身心關係確定的理論,放到環境中都會變得複雜。

我們的讀寫計算能力是某些腦區的功能,但是如果沒有恰當足夠的刺激去開發這些腦區,我們就有可能淪為文盲,這是教育心理學;
我們的手指可以系鞋帶可以拿筷子,這是神經系統條件反射的功能,但是如果沒有環境的耳濡目染,沒有父母的幫助,錯過了練習精細動作的關鍵期,我們也可能發展不了小肌肉的功能,這是發展心理學;
更不用說其他依附特定情境而誕生的心理學分支——消費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等,生理學又能鞭長及何處呢?


看了幾次這道題 認知神經學的興起 確實激起了心理學上以生理詮釋行為的熱潮
我認為 不會,並且單純地用生理解釋心理活動以及人類行為幾乎就是對每個人類作為一個會思考 有自主意識的有機體的侮辱

1.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追溯任何一個行為都結合認知 生理 和環境因素 (所以對生理的研究 比如很多答案中提到的多巴胺、神經系統等認知神經學都屬於心理學研究的範疇) 但單單提出一個因素來闡釋行為都是不全面不恰當的 生理因素可以為環境和認知因素而改變 @Tfifthe 提到了「渴望」 認為神經學上用多巴胺(dopamine)的分泌來闡釋渴望比心理學(我理解是認知?)更追本溯源 但再往深想 多巴胺分泌的原因又是什麼?為什麼這個人看到漢堡會分泌dopamine而產生渴望而另一個人則不會?
生理因素的形成也有複雜的機制並受環境和認知的影響 一個例子是Erk et al. (2002)發現男性對跑車的渴望大於小轎車 是的,當給男性看跑車的圖片時 磁共振成像顯示他們大腦中與多巴胺相關的區域比給他們看小車時活動更加強烈 渴望確實伴隨生理反應 但為什麼跑車會刺激多巴胺分泌?Erk et al. 則認為是在社會規範下 跑車是一個人社會優勢(social dominance)和社會地位的象徵 在這個例子中,環境改變了人的認知 認知從而影響生理活動 所以如果說生理因素是構成人類行為的基礎 是遠遠不夠的

2. 認知神經學現在的蓬勃也讓很多研究開始以計算模型(comuptational models)來模擬並且預測人類行為和認知 也就是上面很多答案說的心理現象可以被還原成生理活動或者公式計算行為 然而每一個模型中都存在巨大的認知、行為、生理活動上個體的差異 心理學有一句吐槽的話 "all models are wrong. Some are interesting.」 沒有一個模型能夠模擬幾十億人的心理狀態及行為 對個人行為的理解都必須依賴於對環境和認知的認識 而環境因素 如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甚至每個人作為一個個體的認知都在每時每刻變幻 很多十年前的研究發現對現在也許就已經不適用了 那麼對社會因素、認知的研究就必須不斷更新 在這一點上 心理學就不可能純粹作為生理研究存在


人們能完全預測天氣么? 不能
我們能完全預測控制人類 的行為么? 不能

很好我們可以寫下去了
借用百度百科的描述: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描述,解釋,預測,控制行為的對象都是人類,而心理學也確實是從生理學開始分裂出來的,因為人的身上有太多數據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說神經官能症無任何實質性器官性病變,但是器官卻經常就會不工作了或者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是單憑任何數據測量都解決不了的。然而在隨後的工作中人們緊接著發現這些患上神經官能症的病人往往是因為心理有這樣的問題,然後當心理上的問題解決好了以後,那些器官上的疑難雜症,卻奇怪的不治自愈。
我說像這種病症是生理學解決不了的么,然而這正是心理學的開端。


簡單地說就是心理學能解決生理學解決不了的問題。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人類自己,它希望能描述人類的行為,解釋人類的行為,從而達到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但是人類的行為有那麼好研究么? 人類的行為從個體來看由於價值觀,環境,認知,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並由於人自身價值觀的變化和環境的變化,而無時不刻的在變化,然後我們還是一個幾十億的大集體。生理學去研究么?

就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生理學如何解釋價值觀?
難道價值觀就僅僅是一堆數據。。。。
如果,我是說如果,生理學能解釋價值觀,能描述人類的行為,甚至能預測人類的行為,並控制。這意味這什麼?你知道么
這意味著所謂人的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堆數據,沒有什麼秘密可言,我說這樣的人還有什麼意義可以做下去了。只不過是數據的奴隸罷了。。。


所以你應該慶幸你還不是一堆數據,你的價值觀,你的思維還不是數據,你的審美不是數據,你信念不是數據,你還可以有著自己的心靈生活在這片大地上。。。

心理學是一門很奇特的學科,它的奇特在於它是人文與科學不可思議的結合,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人類的偉大與複雜。而我覺得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能讓人們生活的更好,最大限度的指導人們的生活。

題主的問題很好,特別是是這一句「若最後所有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用生理因素來解釋,怎麼辦?」,表達了一種隱憂。
他提醒我們在這個似乎萬物都可以測量,可以數據化的時代,心靈不要變成一堆死氣沉沉的數據,更不要心靈肆意的受到物質,數據的踐踏。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我覺得就是因為他有心靈,會思索,而無法用數據和物質來衡量。。。。

最後借用希臘先哲的一句話來提醒:
人是萬物的中心
而絕非是數據的奴隸。。。。。。


應該挺好吧, 人性是不是就基於生理性的?


不會啊,心理學的基礎學科是哲學與生理學,因此生理學只是心理學的一個工具而已。
恩,心理學除了認知方向還有很多方向啊,諮詢啊、管理啊、發展啊、臨床啊等,可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心理學 中關於心理學的分支與研究方法就知道心理學與生理學的差別在哪裡了。
再者,的確有些研究方向會很偏生理學,但是與生理學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因為心理學更注重的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為,而非生理本身。


神學,哲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心裡,社會,政治
然後搞政治的總和神學糾纏不清。
如同毛毛蟲繞著花盆轉圈,人類也被圈定在這個維度上。

————————————
我開玩笑的,總有人愛簡單地歸結一切,誰知到對不對。


這個問題很好,作為基礎心理學的期末考試思考題不錯。

結論是不會

眾所周知,心理學起源於生理學,誕生的意義在於解決生理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人可以看著食物然後把自己餓死的之類的問題。後來心理學發展了百年之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經費門。

搞生理心理學有錢有錢呀,被試要錢、核磁共振要錢、導電膠要錢、實驗室要錢、給廠商銷售買包包要錢(這個沒有)。其實中外都是這樣的,穿白大褂的永遠比那鋼筆的賺錢,包括睡實驗室的。

所以現在很流行搞生理研究,第一拿錢;第二好發表;第三,是新興心理學家的快速晉陞之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等到自己50多歲在寫書賺錢,是不。

但是,總有生理學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又是那個問題了,為什麼有人可以看著食物然後把自己餓死。所以不會被取代。


我想題主誤會了一個問題,還原論在科學上並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
低層次的內容在高層次上會展現出不一樣的形態.這也是從原理上不能用低層次解決高層次問題的核心.
即使從節省資源的角度上來說,高層次解決問題效率更高.

舉個例子,一把刀能夠執行任何的"切"的任務,不過我想切菜還是要菜刀,砍骨頭得用高背刀,削鉛筆用美工刀,裁布料得用剪裁刀.
刀在這個例子里是低層次的,不過在具體應用上高層次分化出來的各種特型刀要勝過原型刀.


心理學不會變成生理學但是也離不開生理學


這個問題就不光心理學一門學科有了,像我們搞寄生蟲方向的,流行病學這部分是最麻煩最辛苦的,所以這個環節就是最少人去鑽研的。 很多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基本上都是躲在實驗室拼PCR,根本懶得做實地調研的。主要是如今那種研究看起來貌似很有技術含量很時髦的樣子,實際上那種玩意只需要一個儀器操作員就可以完成了,都是靠儀器分析出來的東西。


謝邀

我覺得這個問題得看答題者的立場吧。例如我是持還原論觀點的,我覺得最後心理學會變成生理學。看看現在的心理學系在幹些啥就知道了。世界幾乎大部分大學的心理學系目前都成為了多學科交叉的系,特別是生物佔了很大的比例,另外還有包括電子,化學等等都參與進去了這個系。主流的心理學研究目前都是基於生物觀察的。

而我們得知道,除了數學,所有的學科現在都有傾向於變成物理的分支的情況。宏觀的研究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是變成圍觀的探索,到了原子尺度,所有就都是物理了。心理學-生物學-(化學,電學)-物理學,我想這是心理學這個學科以後發展的必然道路吧。但是這應該是幾百年後的事了,因為即使化學目前也沒完全物理化。


至少在知乎這個命題是成立的,任何心理問題最終都會引來約炮


你說的對。但是沒用。
說的更極端一點,一切科學學科歸根到底都是物理學。
但是既然我們已經發現了更簡單的方法去處理某一類型的問題,並且已經形成了體系,那麼為什麼還要去用它上一層的學科去解決呢?
我們或許有一天可以完全用生物學甚至物理學去解釋心理學,但那樣成本太大,沒必要。 除非某些心理問題,無法用心理學手段去解決,這個時候去用生理學去解決。如過生理學再 解決不了,再去用化學去解決,化學解決不了,再去找物理學。


不會,不是所有人都在做認知做神經,還有更多的小夥伴關注社會心理學關注管理心理學關注消費心理學關注犯罪心理學關注諮詢與臨床心理學,這些,都是生物學沒有辦法解決的領域,只要我們的目的在於服務,那麼,生理學永遠只是我們的方法論。事實上,現在的心理學越來越多樣化,語詞研究現場實驗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國內頂級期刊,心理學方法論的革命是勢在必行的。

補充一下,個人經驗學心理學的人很少有純唯物主義理論觀的人,決定一個學科走向的人應該是在這個學科裡面努力的人,這個學科里努力的人不認為我們發展的最終方向是生理學並避免被同化,那麼這個學科最終會是獨立的,事實上,近年來的心理學生理化是為了證明心理學科學化與非哲學化的產物,是這一批心理學家為避免心理學學科被同化並確定心理學科學地位而作出的努力,一切都是為了心理學更獨立,所以,幾代心理學從業者不會讓心理學趨於其他學科,統計學不能,生理學也不能。


可以把那個「若」字去掉,即以現在的科學水平,心理變化也可以在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得到解釋。

但這些學科的功能也就僅是止於解釋由心理問題帶來的生理問題或者由生理問題誘發的心理問題,或者輔助心理治療,緩解癥狀,制住患者,使他不至於傷人傷己,並不能做到在治療上取代心理。

舉例來說,對於抑鬱症,在心理學上的治療方案是認知行為療法,這是不摻雜任何理化因素的純心理療法。在生理學上的療法就是吃藥,電擊,等。

吃藥和電擊這類的西醫方法,也就是生理學方法,確實能治療抑鬱症。但是要知道這些生理上的改變有一部分是由心理問題誘發的,無論是5-羥色胺的分泌還是其餘的什麼大腦損傷。一個人吃藥了可能會馬上就康復了,但是病根還在,今天吃藥把自己吃得笑呵呵,明天來個觸景生情,抑鬱症又會複發。

心理上的認知行為療法,就是能讓一個人即使見到了曾讓他傷心但要跳樓的人或事,也能閑雲野鶴波瀾不驚。

那麼生理上的變化怎麼辦?已經被抑鬱症損傷的腦神經不通過藥物治療能康復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作為生物有一個很偉大的功能就是自我痊癒。

網上看到一個例子講的特別好:
一個人愛生氣,總是胃疼,我們該給他吃胃藥,還是該讓他不要生氣?

——第一次這麼認真回答問題好緊張呀我要整理整理衣服先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作弊會讓人比公平競爭下心裡更爽?
人是否必須愛國?
人類為什麼需要儀式?
《萬萬沒想到》是「成功人士自稱屌絲來賺取屌絲的錢」嗎?
貧富人家的孩子在思維方式上有差異嗎?

TAG:心理學 | 生理學 | 生物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