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智力包括哪些能力?


關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有不同的理論。

1. Charles Spearman - General Intelligence (整體智力)- 1904年
這是最早期的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一個單一的,一維的數值,g。Spearman在做給人做一些腦力測試的時候(測試所謂「不同的能力」,比如算數、推理、空間),發現,被測試者在其中一個測試中得分高,在其他測試中得分也往往比較高,也就是說,「不同的能力」之間有較高的正相關,因此他提出,智力是一個整體的能力,體現人的各項認知能力,可以被測量,也可以用數值衡量。

2. Louis L. Thurstone - Primary Mental Ability (大腦基本能力)- 1938年
提出這個理論的Thurstone認為,智力並非單一的能力,通過觀察,他發現有7種獨特的能力,人們很可能強在某項,而在其他某項特別弱,因此他認為所謂智力是由多項基本能力組成的,他們是:
語言理解、推理能力、理解速度、數字能力、辭彙運用、聯想記憶、空間想像。

3. Raymond Cattell - Crystallized Fluid Intelligence (晶體智力、流體智力)- 1967年
提出這個理論的Raymond在實驗和統計數據中發現,人們的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等一些抽象能力會隨著歲數增加而降低,但年長的人在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並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有時候解決的更快更好。所以他提出,智力分兩種,一種是抽象的邏輯推理能力(Fluid Intelligence,流體智力),另一種是知識經驗水平(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晶體智力)。解決問題需要邏輯推理能力,也需要知識經驗水平,這兩項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一般而言,流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遞減,晶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4. Howard Gadner - Multiple Intelligence (多種智力) - 1983年
這個理論比較新,Gadner通過對比各種測試的結果和不同文化下的研究,也認為智力有多重維度,並非單一,而是有8種互不相同的能力組成,並且,他們在不同文化、不同環境下是被賦有不同重要性的。他們是:
視覺-空間智力,文字-語言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邏輯-數學智力,人際交往智力,音樂智力,自我控制能力,自然感知能力(這個受爭議比較大,貌似是說與探索自然、熱愛動物相關的某種能力)
同時他認為,智力,因為他的組成複雜,不能也不應該用一個單一的數字(比如智商值)來表示。

5. Robert Sternberg -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三角智力) - 1985年
他贊成Gadner(4裡面的老兄)的說法,認為智力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維度,也不能用一個單一的數字來表示,不過他同時認為Gadner裡面的很多能力都是所謂「個人天賦」,跟所謂智力相差略遠。所以他的智力理論更傾向於大腦活動,認為是人類有目的地適應、選擇、改造自身環境和生活的能力,分三種:
分析智力-抽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智力-用過去的經驗和工具來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變化環境的能力

如你所見,心理學家對智力的理論比較多,不同理論之間差別較大,有的理論之間有部分共識,但很顯然很難達成完全共識,而且也不能依據年代先後就認為年代新的研究更具有說服力(雖然看起來確實如此……)。關於智力這個話題,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目前的話,大家只能自行理解應用了,選一兩個自己喜歡的記住吧 (# ^_^ #)
reference:
http://psychology.about.com/od/cognitivepsychology/p/intelligence.htm
http://psychology.about.com/od/cognitivepsychology/a/fluid-crystal.htm


這個很複雜,大致地講也要花很多筆墨。許多人(包括許多科學家)出於建構理論的需要,試圖用一兩句話就講清楚什麼叫智力,這樣他們實際上窄化了智力概念,有削足適履之嫌。

智力包括很多個方面,記憶力是一方面,但是記憶力本身也有很多方面,很複雜。專門研究記憶的書,可以寫得很厚。可見不是幾句話說得清楚的。

理解力是一方面,這個就更複雜了。心理學、認知科學、思維科學、哲學都涉及理解力,但是好像沒有形成一門統一的「理解力學」。

還有推理能力,專註能力,快速、準確的反應能力,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力,計算能力,等等。

最簡單地講,如果你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非常專註做一件需要嚴密推理,而且推理的步驟非常複雜,推理所需要的知識點又非常多,而你能又快又准地完成,沒有任何錯誤,那你就是智商高了。這就是我們說的數學家、邏輯學家智商高的原因。

再講一句體外話。一個人在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賺錢、當官、事業有成……),與他的智力沒有太大關係。所以我們就無法從後果角度來判斷某人的智力了。不能說,「你,馬雲最近成了亞洲首富,他的智商肯定是國內最高」,「你看,XX是當今的國家主席、第一把手,智商肯定了得!」「你看,XX是中科院院士,發明了那麼高端的科技,智商肯定一流」。當然,一個人有這麼成功,太傻是不會的,中等水平還是有的。但問題是,滿大街都是智力中等的人,為什麼偏偏他們成功了?


參考果殼網

新科學家:終極智力測試,覆蓋全部認知能力

原文地址

Putting your intelligence to the ultimate test

測試地址

Welcome - Cambridge Brain Sciences

你需要註冊才能進行測評,測評結束後會得到4個不同的位於人群百分比的分數,分別對應綜合認知、短時記憶、推理和語言。

因為全球有7百多萬人參加過這份測試,所以測試結果應該很准。

下面是裝逼時刻

很明顯,我的智力結構是不平衡的,推理能力相對其他能力尤為凸出,短時記憶相對較弱。


愛因斯坦說: the true sign of intelligence is not knowledge but imagination.

Intelligence是啥?無論各路人馬還是心理學家都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通常,智力被認為與從經驗中學習、適應環境、有目的地行動(acting purposefully)的能力有關,或泛泛地說是與做出明智的選擇有關。

而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 是一種將智力量化了的測量結果

1. 最早英國人 Fraxis Galton (1822-1911) 提出「智力可以被科學地測量」,認為智力與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和sensory discrimination有關。值得一提的是,他從表兄達爾文的理論中得出了自己的社會解讀,從而提出優生學概念,帶動了具有種族歧視意味的eugenics movement。他認為種族可以預測智力,且存在cognitive "elite" (不過他不主張政策上的強制)

2. Simon-Binet test (1905),用有empirical evidence的方法設計了30道題測量兒童相較於同輩的 "mental age"。是因法國政府需要辨識有學習障礙並需特殊教育的兒童而發展出來的。不過Binet個人認為這不那麼靠譜,因為智力這事兒很複雜..

3. Standford-Binet test (1916),是Lowis Terman對上面的改版,以適用於美國人民。他提出了IQ的計算方式:IQ=(Mental Age / Chronological Age) *100; 並提出如果MA&>CA, 能力在同輩的平均水平以上,反之以下。Teman表示「讓我們來測量智力吧!」,於是推廣了智力測試以至現今流行..

4. The Weschler Test, 認為Binet test沒有考慮到智力的複雜和多面性,於是為兒童和成人設計了不同的測試(WISC WAIS),並把IQ分為 verbal IQ (題目包括 similarities-解釋倆詞有什麼共同點, vocabulary- define words) 和 Perfomance IQ (題目包括picture completion, picture arrangement)

5. Raven"s matrices (1936), 進一步考慮到了文化偏差和語言問題,於是使用了Non-verbal的方法測量fluid intelligence/abstract thinking. 而有自閉症的人們在這兒測的結果比在Wescheler Test的要好~

在這樣的演進過程中,對於智力的認識、測量的目的和方法,都不斷變化且各有不同。不過智力測試都在將一個抽象的概念(intelligence)轉化為一種tangible entity.. 靠譜程度么見仁見智吧

那麼哪些因素影響了IQ scores呢?

- 基因,可能佔0.50-0.72的權重;並且遺傳對於智力的影響會隨年齡增加!

Genetic amplification:as one ages, one selects/modifies their own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ir genetic make-up/predisposition, i.e., genetics drive how we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around us.. 細思恐極?至少在智力這方面(還有其他的比如性格、對快樂的感受程度)個人能決定、改變的又有多少呢……

從童年的0.4到青年0.65..

-環境:

Flynn effect: IQ分數隨年齡而增加(如果智力是純天生的話後天就不會與年齡成明顯正比),Flynn認為智商測試不能反映智力。

而教育程度、營養與健康(比如地中海飲食)、和環境複雜性(比如visual media的增多)也都似乎與IQ scores呈正相關

而關於「智力」本身的理論,我想在 @程毅南 的回答外做一些補充:

Single intelligence:)

1. Spearman的 Two Factor theory,提出了General intelligence (g),認為"g"是穩定、遺傳的,那些智力測試大概都在測量g. 另有Specific factors (s), 築基於g之上,包含了mathematical, verbal, numerical, spatial 幾方面的能力,是變化的, 受教育和環境影響。

2.Cattell: fluid intelligence(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包括邏輯思維、記憶力等;是一種flexible thinking, 與"g"類似),Crystallised intelligence(一生中已經習得的知識,比如辭彙量)

(另外PET scans發現,智力測試分數高的人的視覺中樞會更活躍 -- 這也許意味著智力改變了視覺信息被接收的方式?

(Multiple intelligences:)

3. Gardner: 認為智力是在特定的場合/文化中解決問題的能力(about using knowledge in an appropriate way), 並細分為八個systems,各與不同的腦區相關

4. Sternberg: 持有a process view of intelligence, 而非將其看作systems/structures.

他認為智力是一種 自動化的信息處理並將其用於合適的情境中的心智能力,與 manipulating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using the automized processes for the current context/systems 有關。

他提出的intellectual components有:

- Meta-component: (更高級別的)做計劃、做決定,與解決問題有關

- Knowledge acquisition component: 執行任務

- Knowledge acquisition component: 學習、儲存新知識

他的 Triarchic theory 中包含了 analytic, practical, creative三方面,就不細說啦

雖然每種理論都可以提出質疑,不過multiple intelligences顯然考慮地更全面一些,那為什麼它們沒流行起來呢?

Sternberg表示這是因為人們害怕改變,且他們喜歡single intelligence tests, 因為聽起來比較精確,彷彿能將一個複雜抽象的概念用一個數字囊括(一種quantitative pseudo precision), 並且提供測試的公司通過這賺了不少錢吧~


智力的分類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分為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
晶體智力是應用從社會文化中習得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能力,是實踐中形成的能力。
流體智力基本與文化無關,如空間關係認知、記憶力、反應速度、計算能力等。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擁有八項智能。我舉個例子:一個人在五角星形的房間(空間)唱(音樂)一首英文歌(語言),然後在跑步機上(身體運動)做數學題(數理邏輯),感覺自己錯了(自我認識),看老師不在(自然觀察)和旁邊跑步機的人對答案(人際交往)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能力 | 智商 | 高智商 | 智商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