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三國後期人才凋零?


因為羅貫中沒費太多筆墨描寫後三國,所以給人印象那會兒人才少。

其實後三國各種陰損毒辣的謀士、韜略滿腹的大將、血腥殘暴的政治廝殺,甚至是捨身赴死的刺客,比前三國一點不遜色。

而且若論政治鬥爭的慘烈程度,更是漢魏吳立國之初無法比擬的。

論戰事,鄧艾段谷破姜維,兩人幾番搶地利奪天險,你來我往,戰機的把握戰場的指揮都精彩絕倫。如果姜維不是因為胡濟援軍失期未至,勝負還在未定之天。後來姜維自沓中閃電行軍,急行將近500公里的路途,躲閃鄧艾追兵,晃點諸葛緒,神速馳援劍閣,拒鍾會大軍十餘萬。如果沒有鄧艾兵行險著,越陰平翻景谷,偷襲綿竹,鍾會大軍必然無功而返。

論政爭,孫吳先有孫權立儲,二宮之變,全家步家仗著皇親地位操弄權柄排除異己,孫權罵死陸遜、賜死朱據,開孫吳流血政爭先河。之後孫峻圖謀諸葛恪,又有孫休清算孫綝,再有孫皓屠滅濮陽興、張布。基本是一朝天子一場殺伐,腥風血雨。更別提各地方大族互相勾心鬥角,相愛相殺。沒一場權謀政爭,驚險刺激,喪心病狂,都遠超現在任何一部宮斗戲。

論謀略,司馬家咄咄逼人篡取曹魏,司馬懿老烏龜賺曹爽,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賈充鍾會毒計百出,一條比一條陰損。廢曹芳殺曹髦,借呂安案殺嵇康,夏侯玄和嵇康的首級嚇得天下名士只敢清談不敢清議。司馬家奪權的路上,靠著計謀巧取,每一步都蹚著血,步步驚心步步要命,一步一殺人。

後三國說是亂世,又是三個國家各自偏安一方的治世。說是治世,又是三個國家互相攻伐的亂世。既有治世良才,又有亂世人傑,像春秋又像戰國。

哪怕在政治環境最穩定最和諧的蜀漢,也充斥了荊州人、東州人、益州人、巴氐人、南中人的矛盾,費禕打壓姜維、譙周打壓姜維、董厥打壓姜維、黃皓打壓姜維(這個其實不算),全是這些矛盾的集中體現。對益州人與巴氐人來說,做魏的一州未必壞過獨立一國。後來鄧艾兵臨城下,譙周等人帶頭要求開城投降,也間接說明益州本地人跟漢政府已經離心離德了。

真說人才,比前三國只多不少。唯一少的,是像關羽、劉備、曹操、諸葛亮,這種極其閃耀,在逆境中不停綻放光芒的個人魅力很強的明星。

因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所有人都變成了政治的動物,要更加警覺,更加殘忍,更加狡猾,也就不可愛了。

跟前三國比,後三國更險惡驚悚,也更沉重。政客的故事總是不如英雄的故事好聽,所以羅貫中才把最後的筆墨都傾注在姜維身上了。

——————————————我是更新——————————————

一個不留神,居然被點了這麼多贊同,還真是感謝諸位給面子。
既然如此再多絮叨兩句,說個痛快。
誠如評論里一位老兄所言,除了政治鬥爭,前三國的英雄出彩,還有個大舞台的因素。
別說官渡和赤壁這種史詩級的戰役,一些規模小一些的戰鬥,對人物命運以及天下大勢的影響,似乎都要更加扣人心弦。
當年曹公敗於濮陽,敗於宛城,敗於漢水,哪次弄不好都容易賠光老本。讀起來自然刺激精彩。
又譬如孫權一敗合肥、孫權二敗合肥、孫權三敗合肥,還有孫權四敗合肥……
到了後三國,三家勢力穩定,很少再有那麼顧頭不顧腚,傾巢而出的一鎚子買賣。
你帶人來攻,我帶人來守,你算計算計我,我琢磨琢磨你,發現誰也吃不下誰,索性都不打了。帶人縮回家裡去,再憋著等時機。
大夥都學會了靠戰略優勢來影響以後的戰局,到了諸葛恪五敗合肥的時候,甚至學會了聯繫姜維約定騷擾武都。
雖然最後還是被張特羞辱了回去,但總好過孫權一敗合肥時的戰略部署。
當其時周瑜還在江陵和曹仁糾纏,孫權自己不管不顧歡天喜地拉著幾萬人去打合肥,結果被蔣濟嚇唬了一下,就屁滾尿流的跑了。
就連東吳都學會搞戰略了,更別提曹魏和蜀漢了。那倆家的人都多壞呀。
戰爭規模變得穩定,戰鬥模式也變得更加職業化,沒有哪個勢力天天都有關乎存亡的激戰了,也沒有滿世界流竄的皇叔了,曹公帶著全家四處奔襲的盛況更不復得見。
如果前三國是各方諸侯在混亂中的真心話大冒險,後三國就是一場由亂歸治的競技,規則清晰,套路固定,結局一目了然。
比套路的武術比賽肯定不如不打出腦漿子不罷休的黑市拳擊好看,對不。
人們學會了考慮成本,資源利用的更加充分,冒險因素越來越少,個人表現的機會也不多了。
說起合肥之戰,人人都知道帶著幾千人狂操孫權數萬大軍的張文遠。卻鮮知帶著三千人守著合肥城,連噁心帶調戲,羞恥play諸葛恪二十萬大軍的張特。
所以後三國出名的都是什麼人呢?在逆境中不斷拼搏的姜伯約;入蜀的鄧艾、鍾會;滅吳功臣羊祜、杜預。他們是後三國少有的幸運兒,得到了最後的大舞台,獲得了所有人的目光。
而其他如治理南中的霍弋、斬殺禿髮樹機能的馬隆、平交州開三郡的陶璜,這些人偷偷在牽動天下大勢的小角落完成了自己精彩的演出,躲在舞台後謝幕。
你也許不知道他們,但他們都很出色。


瀉藥。偽問題啊。


我喜歡的人物很多都在三國後期。


姜維,男兒到死心如鐵。


鍾會,次子團的宿命。


司馬師,剛烈不永。

陳泰,入戲太深。


司馬昭,孤獨的勝利和詭異的死亡。


還有整個大戲背後的女人郭太后,背負著對曹家的深仇大恨,快捷而蹊蹺的上位模式。以及兩次政變時的果斷和冷漠。


這批人和曹劉的區別是,曹劉孫策還懷著希望,在華夏的舞台上冒險,直到他們臨終的時刻。

在他們和曹劉孫策之間,是諸葛亮,司馬懿和孫權。諸葛亮選擇了崇高和萬古之名,司馬懿則選擇去承擔天下的厄運,看似最沒有想法的孫權,在同江東各族的老頭子們反覆博弈中度過了自己漫長的後半生。


而他們從未抱有希望。司馬師的後半生,在隱忍和期待爆發中數日子。姜維走對了每一步,直到最後掌控了一切,除了天命和時間。郭太后的全家死於黃初年間的叛亂,自己在曹魏的宮殿里艱難地生存。鍾會繼承了本來並不屬於一個庶子的全部政治資源,以及司馬氏上位過程中全部的黑歷史,這個時候,君上派你去立功。


這是另一批人的氣質。他們的人生就是整個歷史的基調。


大一統帝國不可挽回,不管是誰去完成短暫的勝利,都無法改變未來的宿命。


我最喜歡的幾個片段,姜維和鍾會的會面。司馬師在高平陵前夜的鼾聲。司馬懿眯縫著眼睛看著何晏。等等等等。


曹爽豚犬兒。劉淵已出生。


後期凋零了嗎?蜀國確實如此人才少,但是也有姜維,投降的魏國將領夏侯霸,王平,張嶷,廖化,傅檢。而我們看看魏國(西晉)和吳國的人才,魏晉這邊有司馬昭,司馬師兄弟,鄧艾,鍾會,孫禮,羊祜,王睿,王渾,石苞,胡遵等,吳國這邊有陸抗,丁奉,全琮,全端,朱桓(中後期),徐盛,周魴等。這些人的水平和能力可能不如曹操,諸葛亮或者周瑜,但是個個都是鎮守一方的大 將。
我們之所以認為三國後期人才少,很大程度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羅貫中把前中期的關張趙,諸葛,周瑜等人吹得太過神乎其神了,而後期筆墨又非常少,而且主要還著重於姜維的神勇。而魏國,吳國兩國之間的較量幾乎一筆帶過,讀者幾乎沒有什麼印象。事實上,陸抗和羊祜數十年的對抗完全不亞於姜維的數次北伐,而不看《三國志》,《晉書》的人根本無法知曉。


三國中後期不能說人才凋零,只是有了比較,才會有這樣的印象。理由如下:
1)羅貫中三國前期和三國後期的描述的比較。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後人的影響太大。羅貫中對桃園三結義到武侯北伐著墨最多,前50年的事情花了100多章來寫,後50年的事情(到三國一統)僅寫了不到20章。前面雖然人很多,但是每個人的出場和事迹都有很突出的描寫,就連蔣干這樣的小人物也因被周瑜戲耍都很有名。而中後期像陳泰、王昶、王基、孫禮、羅憲同樣建功立業的一流武將,估計也很少人知道。陳泰、羅憲我是玩光榮的遊戲的時候才知道的。
2)亂世與盛世的比較。亂世造英雄這句話說的很對。和平盛世向來都是文治多於武功的,但是文臣歷來不被人所關注,當然謀士除外。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英雄情結和獵奇心理,就像我們很多人更願意看動作片多過看文藝片一樣的心理。
3)三國前後期環境的變化。前期亂世,三個統治集團對人才的爭奪很激烈。人才是個稀缺資源,價值就更容易顯現。後期和平時期,不需要打打殺殺,按部就班就好了,人才的稀缺性就大大降低了。再加上後期的統治集團對人才的態度,比如蜀國後期劉禪享樂多,人才都是沿用孔明的班底。不像劉備時期提拔魏延、李嚴,這樣讓人印象深刻。東吳就更不用說了,孫皓的念頭更多的在於能殺多少人了,哪裡還談提拔人才。
以上為個人淺見,不喜勿噴。


蜀漢人才凋零比較嚴重吧。前期蜀漢文武主要來源於劉備在北方和荊州流動割據的人才發掘積累,在有了益州的根據地後,總不能跨境拐帶優秀知識分子了吧。
秦國攻取蜀地之後,設了巴蜀兩郡;西漢,蜀地(益州刺史部)有7郡125縣;東漢時蜀地(益州)為9郡3國114縣。據《後漢書·郡國志》永和五年(140年)的版籍,全國有戶933.6665萬,口4789.2413萬。而益州戶數超過百萬,口數超5百萬。然而到了三國時期,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蜀漢20萬戶,90萬人,後主炎興元年(263年)為28萬戶,108萬人,此時,魏大略有人口400萬,吳也有250萬,相比之下,蜀地的人口銳減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相當嚴重。中國古代常以人口數目來衡量一個地區的開發程度和繁華程度,如此凋敝的蜀地又怎麼能提供對等的人才去和魏吳抗衡呢。


那是因為你只看三國演義不看三國志和晉書。


三國後期實力已經都已經真正的成國了,這時候戰爭更趨近實力比拼,內政也要長期積累,那時候人才一定很多,但是效果不那麼立竿見影了。


推薦一個連載貼
【從諸葛亮死了以後開始說起吧】_三國志11吧_百度貼吧
【從諸葛亮死了以後開始說起吧】
寫得很長,慢慢看吧。


羅貫中不寫罷了


維持一個大國對文臣的能力要求,是絕對要高於維持一個小國的,就這一點看,三國鼎立時期朝中大臣的能力絕對不在前期的文臣之下,否則也不能維繫幾十年的均衡狀態,如果能力不足就會像五代和三國早期那樣各種混戰和輪流坐莊。將帥方面因為戰爭的減少或許質量確有不及,但從戰爭的規模來看,後期帶兵多的將軍也不少,也沒聽說誰逃兵或者治軍混亂什麼的,至少從軍事素養和前期比並無劣勢。再結合三國志晉書和同時期其他歷史文獻看,後期列傳的人數和前期比不落下風,因此這個問題從論據上來說就是錯誤的。


我比較認同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英雄的觀點,可能能力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但是處在不同的位置上就寫出不同的歷史。
三國後期沒什麼太精彩的戰事,沒有之前的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以及祁山系列戰役那麼可圈可點,而且老一代三國全明星基本都不在了,三個政權內部都出現了壓不住的情況,不是戛然而止就是頻繁易主,能夠在對外戰爭中克敵制勝的英雄、人才貌似是很少了。
假設,後期蜀吳的經濟、戰力能夠跟魏晉分庭抗禮,想必也是將星雲集,人才濟濟。
我們再反觀一下我們公認的「人才」,很多都只是在史書上有一個或兩個閃光點,而且還要加上那麼點人格魅力。再想想他能做的事情,別人在那個位置上可能也能夠做到,只不過他把握住了流芳百世的機會。


不覺得後三國人才凋零。後三國和前三國相比,少了一點熱血衷腸,天崩地裂,多了很多波譎雲詭,互相傾軋。
後三國的大戲基本都是三個國家自己的政治內耗。曹魏的司馬氏奪權曹氏,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平王凌之叛;司馬師毒殺魏宗室所出的嫡妻夏侯徽,滅夏侯玄滿門,廢帝,平毌丘儉文欽之亂;司馬昭更不用說了,平諸葛誕之叛,殺帝,滅蜀。魏國基本上來一個司馬,就是一出好戲。

再看吳國,一直綿延到吳國滅國的立儲風波及其餘波。父殺子,宗室之間互殺,流放,構陷功臣,賜死忠臣。再到後來孫皓的暴虐,陸抗西陵的大勝。還可以算上壽春絞肉機。

蜀國的鐘姜之亂,鄧艾鍾會姜維三個人都能開一部書了。

真覺得,如果平心靜氣地去看,後三國真的是另一番滋味。


主要還是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了。有玩過《姜維傳》這個遊戲的就知道,裡面幾乎都是史實。和沃金所說一樣。


此作者是小說作家,不是連環小說作家。


非也。

三國前期,戰亂導致人口大減,官渡戰後,曹操佔據冀州:「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漢代不過13州,可見當時人口稀少到什麼程度,加之勢力眾多,單個勢力的軍事和經濟勢力就較為弱小,人謀在鬥爭中的作用就較為明顯。

三國後期相對比較為安定,各國人口大增,勢力又減少為三個,鬥爭大多為資源碾壓式的,人謀的作用相對減少。

所以我們會覺得後期人物似乎沒有前期強大。其實只是資源量的變化導致單個個體的作用減小而已


三國後期的勢力少,就三家,大將軍只能一個人來做,出頭冒尖的人自然也相對要少。前期勢力多如牛毛,看著熱鬧,其實真正的人才也不多。另外,也有羅貫中擁劉反曹,美化劉備諸葛亮等人物的因素,既然諸葛亮智商已設定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來人自然不能
更機智更牛逼,其實小說本身也能看出,司馬懿絕不比諸葛亮差。再有三國初期是由治到亂,人才井噴,後期長年累月兵荒馬亂,人才越來越少,也是正常的。其實縱觀中國歷史,建國初期猛將如雲,越到後期戰爭人才越少,也是規律。還有可能一開始勢力急需拓張,需要的人才就多,等皇帝寶座都坐上了,就開始妒賢嫉能各種齷齪了,別忘了,中國古人其實沒有中華民族的概念,自己建國做了皇帝,其實就滿足了。古往今來希望劃江而知的不乏其人,國民黨不都如此嗎?


什麼是三國?三英主都死了以後才是三國。曹操未死,漢之猶存。劉備未死,宗室仍在。只有在孫權也大去以後,所有對漢家的記憶都消散了,所有慷慨悲歌之士也都化為一掊土,漢才真正的消失,三國才真正的開始。
題外話,忽然想起朝鮮,大明崇禎甲申後,明朝或許真的活在朝鮮吧


單說蜀漢吧。人才的匱乏和凋零確實是蜀漢後期衰敗的一大問題,乃至鄧艾奇襲江油城,兵臨成都城下,志大才疏的諸葛瞻戰死,偌大的主城中的文武百官竟然無一主意,只有譙周有主張,還是投降。其實蜀後期,姜維算是一個人才,但是他充其量算是一個戰術家,而不是戰略家。這裡暫且不說他罷了。

分析一下,蜀人才缺乏是有原因的:

之一我認為是因為關羽北伐和兩年後的劉備伐吳,這兩場襄樊戰役和猇亭之戰失去了一大部分蜀國當時最優秀的文才武將。後期雖有優秀武將的後代為國所用,如傅彤之子傅僉,黃權之子黃崇,當畢竟熱血有餘,才智略乏,不能獨擋一面。

之二我認為是地理原因,蜀地本身文化底蘊淺薄落後,人口數量少,基數少當然導致了人才缺乏。

之三就是一直以來的蜀中士人的不合作態度,他們對於外來的統治者沒有認同感,而劉備諸葛亮也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荊州人是劉備入蜀時的核心力量,而且入蜀後一直統治著蜀地,同時荊州集團也對蜀本地士人缺乏認同感,所以從蔣費一直到董厥樊建,蜀士人對統治者很隔膜,當然也不會為之所用。甚至還出現了彭恙謀反等此類事件。人才庫沒有源頭活水,當然只能日益枯竭了。

之四就是諸葛亮治蜀後,對人才的對事務的態度也有很大關係,事無巨細,排擠政敵,川中士族對諸葛亮嚴苛治國不滿,但又只能忍氣吞聲。人人自保試問又怎能人盡其才呢?


大師總是成撥的來 成撥的走─────高曉松


沒有大明星說明更是人才濟濟,而且實力很平均。
前三國就像一個1000人的學校,在這1000000人的城市,這1000人比較NB,但是能上分數線的就100個,所以在學校裡面,這100個突出。
後三國也像一個1000人的學校,在這1000000人的城市,這1000人都很NB,都能上分數線,所以在學校裡面,就乍一看都不怎麼突出了。實際上單挑出來,都是NB人物。


推薦閱讀:

TAG:三國 | 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