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董卓為什麼那麼厲害?
感覺董卓並沒有什麼功績,被貶之後再進京卻可以廢立新帝?
《壞蛋是怎樣煉成的——論三國里董卓為什麼那麼厲害》
一、少年遊俠
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後漢書》
「雙帶兩鞬」就是兩邊各掛一個箭筒,以便於左右開弓。
遊戲《三國志IX》中董卓有【飛射】這個兵法,是非常貼切且有根據的。但是蔡文姬也有這個技能,讓人感覺有些惡搞(因為有匈奴老公?),一如曹沖有【象兵】技能(因為稱過大象?)。
董卓自少年起就行走江湖,而且行走到羌人控制地區,跟那裡的豪強大佬混的都很熟,由是以健俠知名。這一時期的董卓,為了款待朋友可以連自家的牛都殺了下酒,視金錢如糞土,雙持遠程武器,儼然漢朝小馬哥。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引注《吳書》,涼州刺史、并州刺史還有司徒袁隗也就是袁紹他大爺,都曾先後招安董卓,對羌人作戰,而且頗有戰果——大破之,斬獲千計。
前面剛講過,董卓自小跟邊境上這些羌人豪帥來往甚密,回頭打起來一點也不手軟,已經然可見是個狠角色。
二、青年從軍
因為有功果,董卓很快就混上編製了,最開始當了個軍司馬。劉備當平原相的時候,關羽張飛就是「別部司馬」,也就是個基層軍官。
基層不要緊,關鍵是有機會,他繼續跟著打羌人、平并州,又升任為郎中,獲得賞賜九千匹縑。這個「九千匹縑」值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董卓「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
我想起以前看過的各路地攤文學、大哥傳記、黑社會紀實等書籍網文,裡面不管是杜月笙黃金榮,還是二龍湖浩哥,多少都有這麼一段發家史,就是先給人當小弟,發了賞錢之後全分給自己的小弟,從而收買自己的第一批死忠。
反正這個男人太摳啊,當不了大哥,唉,就是得豪邁!但是光豪邁,太年輕,也只能到花果山大聖這一級別,混不成真領導。這一時期的董卓,已經有了一些功績,也聚攏了自己的團隊,但是顯然還沒有脫離濃厚的流氓氣息,在官場上並不如意,教人擼了。
《三國志》只用了一個字:「免」,《後漢書》詳細點兒:「坐事免」。坐事,就是攤上事兒了。
三、中年發跡
前面總結過,董卓其人,武功高強、手腕狠毒、善交豪俠、不貪小利,這樣的人放在金庸小說里,就是一個黑化了的郭靖或者喬峰,初入官場或許受點波折,但是註定不會沉默太久。
史書上免/坐事免的緊接著下一句,就是「徵拜/後為并州刺史,河東太守」。不知道這中間發生了什麼,細思恐極。再後來鎮壓黃巾起義,軍敗抵罪,估計也就是《三國演義》里被劉關張所救那次。但是很快西北北宮伯玉、韓遂、邊章等人反叛,朝廷重新起用董卓。
這一戰是漢末名將皇甫嵩先上,上去之後無功而返,下馬了。董卓上,上來之後出了件怪事: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長十餘丈,照章、遂營中,驢馬盡鳴。賊以為不祥,欲歸金城。
這個事情不陌生,早在東漢初年昆陽之戰時,就有過相似的記錄:
夜有流星墜尋營中,正晝有雲氣如壞山,直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壓伏。
然後我想起個電視劇來:
總之戰鬥很順利,大破之,斬首數千級。其後又討伐先零羌。先零羌是古羌人的一支,「羌」古時是個泛民族概念,又叫「諸羌」,就和我們說「諸夏」一樣。這次作戰漢軍不利被圍了,董卓裝作要捕魚,先把退路上的一條河給堵上,偷著過河了以後再決堤,從而阻絕了追兵。
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屯住扶風。拜前將軍,封斄鄉侯,徵為并州牧。
順帶一提,這一支先零羌之後就沒了,具體怎麼沒的,我也不知道,但是細想起來有點可怕。
再後來韓遂殺了北宮伯玉和邊章,聯合馬騰,也被董卓擊敗。是的就是那個馬騰,伏波將軍馬援後人,給人印象一直是個大忠臣,其實也是個緩(fan)則(zei)。
天啦嚕,原以為只有董卓這模樣的是壞銀,沒想到馬騰這濃眉大眼的也叛變革命了。
實際上退回到靈帝中平年間,已經到處都有壞銀冒頭了,還真偏就董卓是個忠臣,而且在當時可以算民族英雄了。
論業務水平,皇甫嵩打不下來的仗,他打下來了;其他部隊都跪了,他滿血撤下來了。
論軍隊威望,小時候分牛,長大了分錢,下面人怎麼能不姿瓷?
論政治履歷,內有刺史太守,外有校尉將軍,職務覆蓋面非常廣。
更重要的是,董卓手下的西涼軍隊,是真正上過漢羌大戰場的正規軍,而內地的漢朝中央軍還有各大家族的部曲,戰鬥力真要比起來也就是交通協管員水平。這就是為什麼在三國前期的中原大戰中,呂布開始逮誰治誰,因為他麾下有西涼軍的殘部。但是這些並非精銳,精銳在李傕郭汜手裡,所以呂布打不過李傕郭汜撤出了長安。而李傕郭汜那些還不是最精銳的,是董卓女婿牛輔的手下散了之後重新整合起來的,就這批兵力,仍然打敗了呂布,打敗了馬騰韓遂。所以早期董卓手下一個徐榮,能打爆當時的曹操孫堅,這很好理解,單兵素質和指揮水平都不在一個層次上。
那年樓主還在火星,曹操孫堅劉備呂布袁紹袁術,畢竟太年輕。黃忠這時候應該是巔峰時期,估計默秒全,但是不知道在哪。
以上就是董卓進京前的三個階段。
四、老年發飆
後面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前頭把董卓說的簡直黨的模範幹部,那他是怎麼變成國妖大老虎的呢?在《演義》中他一出場就是個官架子代表,臭屁的很,實際上人不會突然黑化,是有跡可循的。
遲至中平六年,已經顯出了端倪。六年,征卓為少府,不肯就,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飢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復上。」朝廷不能制,頗以為慮。
說的具體內容不重要,反正就是一個「不肯就」。
及靈帝疾,璽書拜卓為并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卓復上書言曰:「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
雙引號裡面還是不重要,一個「復」字說明問題。
董卓兩次公然拒絕中央調令,他此時已經有想法了。這不是我猜的,是史官告訴我的,「於是駐兵河東,以觀時變」。其實即便史書不寫這句話,僅從行徑上已經非常明顯,在地方上經營多年、享有國際知名度又手握重兵的董卓,在面對皇帝兩次徵召的時候,表示「呵呵」,你說他想幹嘛?
東漢中央不是沒有察覺,第一次詔敕說的還很委婉,征你為少府。第二次就很露骨了,讓你把兵權轉交給皇甫嵩同志。如果靈帝晚死幾年,或者繼承人問題上平穩過渡,董卓要麼是繼續擁兵自重最後給整成大老虎,要麼交出兵權當個文明辦主任。
問題出就出在漢靈帝身上,他做了兩件事:
1. 他作死。
2. 他死了。
前面說的兩次徵辟,董卓是扭扭捏捏,嘮嘮叨叨,唧唧歪歪,汩汩涌涌,唉就是不去。找的理由包括而不限於: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不高,海外反漢顛覆勢力鬧騰,各級指戰員纏著我不讓我走等等等,反正就是走不了。
等著靈帝死了呢?你再看:及帝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誅閹宦,而太后不許,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后。卓得召,即時就道。
看四個粗體字:即時就道,這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可見董卓前幾年「以觀時變」,真不是白觀的,這邊一出事兒他分分鐘就來了。
最後總結一下這個問題:
1. 董卓進京前已經積累了相對雄厚的政治資本,尤其是軍功(掌戎十年)。雖然這個軍功並不光鮮,而且有時敗的很慘(輸給黃巾賊,我猜測可能是把精銳部隊留在了西涼,沒有帶進中原),但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拉開序幕以前,已經是風頭最盛的人了。
2.即便董卓有這些人和(精銳部隊),有地利(西涼、河東),但是沒有天時,他還是作不了那麼大業。有人說,董卓進京是何進袁紹的錯,其實不然。河東是哪?河東就在洛陽河對面了,何進跟袁紹的「清君側」只是一個信號,沒有這個信號也會有別的,就等首都出亂子的天時了。
稍有常識的人都看得出,如果董卓的鐵騎繼續前進,這些螳臂當車的外戚宦官士族,難道阻擋的了嗎?
那麼關於靈帝是如何作死的,可見我的早期答案:為什麼漢末何進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 Kaiser 的回答近日朝中風聲甚緊,本人膽小怕事,想嘗試練習一下政治正確的寫法。弔兒郎當了這麼多年,轉彎轉得有些生硬,結論有待商榷。但本文的確花費了很大的心力,還算是有些參考價值。以後可能只允許說政治正確的話了,不得不提前練習,萬望包涵。
————————————————————————————————————————
引言
《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加官進爵是靠花錢拉關係,獨霸朝綱是靠各路人馬的各種腦殘,無能無情無恥無理取鬧,讀者簡直難以想像就這麼個人怎麼就能顯得那麼厲害?
單看《後漢書》和《三國志》中的董卓列傳,可以發現他的一些本事,但仍然無法解釋何以董卓竟能凶暴到被當時的人比作秦始皇的程度?
董卓勢力的形成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淵源,再加上虐待型的人格驅使他導演了很多令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的重口味人間慘劇,因而這一篇以董卓為主要人物的文章對於涉世未深、天真無邪的讀者來說是難以承受的,煩請跳過。
本文所涉及到的人物眾多,而且大部分都沒什麼名氣,筆者堅持這種出力不討好的寫作思路是因為了解這些人物的價值不亞於熟知三國主要人物的收穫,而一旦忽視了他們,我們就只能看到一個簡單粗暴的董卓,一個太不完整的漢末三國。
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羌族(當時的羌族是包括如今的羌族在內的許多少數民族的共同祖先)
公元前五世紀,一位羌族青年被秦國擄為奴隸,在做牛做馬的屈辱中掌握了農業技術。後來他找了個機會開溜,在秦人追捕時躲進山洞。焚燒山洞之後,追兵們認為已經完成了任務也就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奇蹟在於,這名青年被一隻猛獸所救,未被燒死。出洞之後的他在曠野中遇到一位被割了鼻子的羌族女性,同病相憐的兩人就此結為夫妻共同逃亡到了族人的部落。由於大難不死的傳奇經歷,該青年被淳樸的羌人推舉為部落的首領。
羌人稱奴隸為「無弋(音通義)」,首領稱「爰(音通援)劍」,從此這名青年被稱為無弋爰劍。無弋爰劍將農業技術傳授給族人,使羌人成了一個半農耕半游牧的民族。但無弋爰劍的子孫不知是何原因不願在一起生活,他們各自奔走形成了新的部落。羌族各部落未能形成部落聯盟,因而無法與強大的草原霸主匈奴爭雄。
漢景帝時,一部分羌人選擇為大漢戍邊,更多的羌人則選擇與文化相近的匈奴組成聯盟。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匈奴,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在原屬匈奴的河西走廊上設置了河西四郡和玉門關。此舉不僅為切斷匈奴與西域的聯繫,更為了阻止匈奴與羌族的聯盟。匈奴衰落之後越來越多的羌人進入了大漢帝國的境內。帝國中央認為一個個分散的羌人部落無甚威脅,遷入內地的羌人可以將其漢化,而且可以通過他們使境外的羌人作為帝國的眼線,何樂而不為?
涼州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包括河西四郡在內的涼州便成了帝國的西部邊境,因而又稱「西涼」。如果不特意去查閱資料,很容易將「西涼」這一地理概念誤解為涼州的西部。
涼州是大漢境內羌人的主要聚居地。出乎預料的是,羌人並未被漢人同化,反倒是涼州的漢人變得越來越像羌人,就連婦女都因為受到羌人的影響變成勇猛的戰士。作為現代人,我們可以驚喜地發現,即使兩千多年過去,古代羌人的子孫們依然保持著他們的傳統和特色。事實證明,純粹地指望民族融合是行不通的,關鍵還是要有開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遺憾的是,漢代的主流意識中並沒有民族平等的觀念,關東(函谷關)的漢人常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涼州的居民。帝國派往涼州的官員在橫徵暴斂時也就分外地肆無忌憚。
地域歧視與民族歧視的惡之花終於結出了惡果,漢羌戰爭爆發,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場戰爭竟然持續了一百多年。
誠然羌人還是沒有組成統一的部落聯盟且人口基數無法與漢人相比。但父親去世兒子必須娶後媽,兄長去世弟弟必須娶嫂子的游牧風俗結合了可以養活更多子女的農耕生產方式使羌人的生育率出現了異常高速的增長,涼州境內的漢人在人口上並不佔有明顯的優勢,而勞師遠征地從關東調兵又很難敵得過主場作戰、以逸待勞且弓馬嫻熟的羌兵。
公元57年-公元139年,大漢朝廷足足用了82年的時間才將最早起出頭的羌族部落擊垮。但其他的部落早都已經成了氣候。
公元108年,司馬懿高祖父司馬均率領的漢軍大敗於羌兵,八千多人戰死。羌軍掠奪長安附近的三輔地區並南下進入益州,殺死漢中太守。
公元110年,故都長安已被破壞殆盡,另一隻羌軍攻打緊靠洛陽的河內郡。朝野震動,考慮將涼州的漢人遷入關中,將涼州土地讓給羌人。涼州漢人不願背井離鄉,在遭到強制拆遷後乾脆投奔羌人和官軍拼了!朝廷迫於形勢最終否決了放棄涼州的提議,耗費了天文數字的軍費繼續與羌軍拉鋸,以致濫發銅錢引起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但依然敗多勝少。
直到三位涼州籍優秀將領的出現,東漢帝國才穩住了局勢。他們分別是:
皇甫規,字威明,主張恩威並用,緩和與羌人的關係。同情清流士大夫,一生不與外戚宦官合作的皇甫規,沒有得到本該屬於他的爵位,官位也只做到度遼將軍、護羌校尉。公元174年,剛剛退休的皇甫規病逝,享年70歲。
張奐,字然明,皇甫規推薦的接班人,繼承了皇甫規的指導思想。在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的關鍵時刻因為不明真相被假傳聖旨的宦官所騙,直接導致了竇武的敗亡和第二次黨錮之禍。張奐深以為恥,抱憾終生,拒絕接受封侯,險些被迫害致死。知識水平很高的他晚年閉門不出,教授了上千名弟子。公元181年,以77歲高齡壽終正寢。
段熲(音通囧),字紀明。主張對羌人採取種族滅絕。攻滅東羌的段熲戰果遠在皇甫規、張奐之上。其殘忍血腥的作風遭到士大夫批評,為保住權位不惜做宦官鷹犬,捕殺太學生,官至太尉,封萬戶侯。公元179年,靠山王甫倒台,段熲被酷吏逼迫服毒自殺,死去時年齡不詳。
由於這三位將領的表字中都有一個「明」字,故而合成「涼州三明」。「涼州三明」之後,選擇誰作為帝國的武力支柱成了擺在漢靈帝面前的重大難題。其中有一位很不錯的候選人名字叫做叫做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省定西市岷縣)人,粗猛有謀,武藝高強,能左右開弓。雖然許多年以後他不幸地發福成了數百公斤的巨胖兒,但年輕時代的他更像是香港電影中手持雙槍、風流倜儻的周潤發。
其父董君雅雖然只官至縣尉(副縣級公安局長)但種種跡象表明董家屬於頗有資財的地方豪強。由於兄長早逝,作為繼承人的董家二少爺充分發揚了富二代的優點——出手豪爽。他沒事兒就到羌人的部落里欣賞風光,和少數民族兄弟切磋武功並邀請他們參加派對,殺牛宰羊、唱歌跳舞,把家裡的牛羊都吃光了也在所不惜。誰家生活困難只要叫他一聲老大他都會幫一把。如此作風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是一個受歡迎的人,董卓迅速成為了涼州地面上叫得響的遊俠。迫於漢羌戰爭的緊張局勢,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多的官員都願意推薦他、培養他、提拔他。
公元167年,董卓跟隨「涼州三明」中的張奐出戰。他極力表現自己,大力發揮,縱橫衝殺,左右突擊。經過上百次戰鬥,功勛卓著的他連連升遷,平步青雲,官至并州刺史、河東太守。朝廷還專門賞賜了他九千匹細絹。
面對朝廷的賞賜,董卓講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話——「為者則己,有者則士。」意思是立功的雖然是自己,有賞賜就應該都分給將士。這句話既證明了董卓有一定的知識水平也解釋了為什麼董卓的嫡系部隊對他那麼死心塌地。
黃巾之亂+涼州之亂
眼看著就要順順利利地繼「涼州三明」之後成為帝國的武力支柱,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的爆發讓董卓多了三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皇甫嵩,字義真,皇甫規的親侄,曹操的老領導,黃巾之亂時任左中郎將。鎮壓黃巾軍的第一功臣,被封為左車騎將軍。中郎將這個職位介於雜號將軍和校尉之間,大致相當於准將、大校。當時的雜號將軍還不像後來那樣一抓一大把,中郎將的含金量也是很高的。出征之前,皇甫嵩提出赦免黨錮之禍中被打入另冊的清流士大夫,以免他們倒向黃巾軍,意見得以採納。皇甫嵩也因此被宦官集團視為眼中釘。
朱儁(音通俊),字公偉,孫堅的靠山。家境並不富裕的他年輕時以替朋友還債聞名,在朋友遭到彈劾時他又賄賂送奏章的具體辦事人員修改內容使朋友得以輕判。一生左右逢源,從未遭到迫害,黃巾之亂時任右中郎將,戰功僅次於皇甫嵩,被封為右車騎將軍。
盧植,字子干,劉備的老師。黃巾之亂時任北中郎將,包圍張角後因為拒絕向宦官行賄被免職。東中郎將董卓接手之後敗於張角之手,也被免職。經皇甫嵩力保,盧植被任命為尚書。
被罷官閑居的董卓十分幸運地碰上緊隨黃巾之亂爆發的涼州之亂。這場叛亂一開始的帶頭大哥是羌人,沒想到經過一番又一番內訌,被脅迫入伙的漢人名士韓遂和原本屬於政府軍卻臨陣倒戈的忠良之後馬騰反倒成了涼州叛軍的領袖。叛軍勢如破竹,攻城略地,並打出討伐宦官的旗號進逼皇家陵寢。
董卓被重新啟用為中郎將,跟隨皇甫嵩作戰。但皇甫嵩很快就因為得罪宦官被削去了兵權,董卓則官升一級,成為破虜將軍。當時朱儁還在忙著剿滅黃巾軍餘黨,從未上過戰場的車騎將軍張溫帶著關東最能征善戰的青年軍官孫堅趕赴戰場。
董卓壓根兒沒把這個新領導放在眼裡,開會時遲到,說話時也極不禮貌。血氣方剛的孫堅一再勸張溫把這傢伙砍了。張溫知道董卓已經尾大不掉但要打仗還是離不開人家,只能忍氣吞聲,息事寧人。在當時看來,張溫的選擇是正確的。兩軍對壘,政府軍失利,全靠董卓鼓舞士氣,穩住軍心勉勵維持,直到一個浪漫的夜晚,一場流星雨不期而至,正好全都砸在叛軍的地盤上,叛軍受到巨大驚嚇連夜逃離。政府軍趁勢追殺,但敵人跑的太快,政府軍陷入了孤軍深入的不利態勢,遭到數萬叛軍的包圍。最終六支追擊部隊中只有董卓所部先是修築水堤假裝捕魚以迷惑敵人,後來掘開水堤阻擋敵軍安全撤離。表現扎眼的董卓被封為斄(音通台)鄉侯,三十七年以後,劉備把這個爵位封給了馬超,不知有沒有別的意味呢?
叛軍捲土重來,包圍了兵家必爭之地——陳倉城。董卓升任前將軍,卻要受已經被降職為左將軍的皇甫嵩領導。要知道這兩個職位平級而且前將軍的排名還在前面。朝廷的這一安排顯然是不懷好意,故意讓兩員名將產生矛盾。董卓主張迅速救援陳倉,皇甫嵩則主張等敵人疲憊之後再說。叛軍師老兵疲撤退之後,董卓吸取上次的教訓主張窮寇勿追,皇甫嵩又主張追殺。皇甫將軍的性格特點極其鮮明,一生從不聽人勸但總能吃飽飯。他獨自率軍追擊,留董卓殿後,斬敵過萬,雖然事後董卓也得到了封賞,但皇甫嵩還是受到了董卓的忌恨。
公元188年,漢靈帝為了遏制董卓勢力的膨脹,徵召他為少府。由於諸葛亮《出師表》的關係,桓靈二帝總是被並稱為昏君。其實靈帝相比他的前任差的太遠,單從這件事上來說,少府在九卿中排名第九,名義上相當於大內總管,宦官和尚書台都歸少府管,可實際上成天圍在皇帝身邊的宦官和尚書們根本就用不著向這個領導彙報工作,後來曹操給他死看不上的孔融安排的最高職位的就是少府這個差事。靈帝簡直是拿董卓當傻子耍。
董卓帶著情緒答覆說:「我手下的胡人、漢人都跟我說啊,糧食不夠吃,錢不夠花,老婆孩子饑寒交迫啊。他們拉著我的車子不讓我走呀。這些人都兇巴巴的,我也管不了啊!只能順著哄著。現在我是走不開了,以後要是出了什麼事兒,我再向陛下彙報。」如此明顯的抗旨不尊,漢靈帝也無可奈何,要是把董卓逼反了直接投了叛軍那就更麻煩了。
公元189年,病危的漢靈帝下詔任命董卓為并州牧,同時要他把軍隊交給皇甫嵩。這裡要著重提一下皇甫嵩,黃巾之亂後的他一度手握重兵,有人勸他說朝廷腐敗,宦官當道,不如乾脆獨立了算了。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皇甫嵩表示宦官當道大不了就把我免職,我還可以保住名聲。絕不能大逆不道地做亂臣賊子。之後皇甫嵩終於以逆來順受任勞任怨的方式得到了漢靈帝的信任。
對於董卓來說,并州牧這個職位倒是真心不錯,可這支西涼軍是他的命根子,於是他更加不客氣地答覆說:我這個人沒有本事,也沒有功勞,蒙皇上錯愛,讓我執掌軍隊十年。我手下的官兵已經和我處出感情來了,他們眷戀我的恩情,願意為我賣命,我請求皇上允許我帶著他們到北邊去,效力於邊疆。
皇甫嵩的侄子勸他直接殺了董卓完事兒。皇甫嵩說董卓抗旨不尊有罪,但自己要是先斬後奏也有責任,不如請示領導。朝廷當然只能把董卓訓斥一通了事,董卓與皇甫嵩的關係變得更加糟糕。
充分認識到朝廷軟弱的董卓直接把部隊拉到了緊靠洛陽西北部的河東郡觀望起局勢來了。
十常侍之亂
漢靈帝駕崩,他的長子劉辯即位,實際上的皇帝是劉辯的生母何太后。外朝掌握在何太后同父異母的兄長大將軍何進以及袁紹的叔叔太傅袁隗的手中。宮中則由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對太后施加影響。
何氏家族與宦官的的關係原本相當融洽。太后曾經一度失寵,全靠宦官幫助才保住了地位。太后的母親以及太后同母異父的哥哥車騎將軍何苗都收受了宦官的大把禮品。太后的妹妹則是頭號宦官張讓的兒媳婦兒。唯一的不和諧因素來自大將軍何進。
不要因為何進是屠夫出身就以為他完全不懂得權力的遊戲,他在黃巾之亂時立下戰功,他的部曲對他忠心耿耿,以袁氏為代表的士大夫也都團結在他的周圍。眾望所歸的他打算一舉解決宦官的問題,立下不世之奇功。
袁紹一再攛掇何進召地方軍隊進京殺死所有宦官,曹操則指出對付宦官可以走司法程序嘛。曹操的建議由於皇太后的偏袒無法實現。但何進並不是如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完全被袁紹牽著鼻子走,筆者認為何進召外兵向洛陽進發只是造一下聲勢好讓老妹兒把宦官交出來,搞一場不流血的和平演變。他所安排的幾路人馬以董卓為主角,是為了藉助董卓昭彰的惡名。當董卓逼近洛陽時,何進派人阻止他繼續前進,董卓也只能接受命令。
四方兵起,太后震動,宦官們向何進請罪,何進放了他們一條生路。到此為止,一切都在按著何大將軍的劇本上演。
不甘心的袁紹給州郡寫信,假傳何進的命令要他們逮捕宦官的家屬。局面就此失去控制,走投無路的宦官鋌而走險,借口臨走前最後侍奉一下皇太后再次進入皇宮,騙殺了毫無防備的何進。袁術帶兵火燒皇宮南門,殺入宮中。頭號宦官張讓帶著皇帝和陳留王劉協從北門逃出,第二號宦官趙忠帶著皇太后被前來救駕的尚書盧植攔截。袁紹與太傅袁隗假傳聖旨屠殺宦官及其親信並關閉宮門嚴禁出入,袁氏一族距離定鼎天下只剩一步,可他們殺宦官殺紅了眼竟然把皇帝拋在了腦後。
《三國演義》中貂蟬的乾爹,後來在司徒位置上出名的王允當時還是河南尹,他派人跟隨盧植一起北上尋找皇帝。張讓手下還有幾十人,面對追兵他沒有以皇帝為籌碼討價還價,哭喊著「我等滅絕,天下大亂,望陛下保重」,說完就跳進了黃河的滾滾波濤。人人喊打,被看做萬惡之源的宦官勢力從政治舞台上消失了。那一瞬間,人們也許會以為那個忽悠了無數次,傳唱了千百回的太平盛世終於要到來了吧。
二、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洛陽!洛陽!
遠遠看到衝天烈焰的董卓判斷出京師出事了,南下途中與剛剛獲救的皇帝一行人相遇。沒見過世面的少年天子被董卓大軍嚇得驚慌失措,內牛滿面。董卓威風凜凜,牛逼閃閃地走上前去詢問事變經過。皇帝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陳留王劉協主動上前侃侃而談,在董卓的心目中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董卓奉少帝回宮,當時朝中掌握軍權的還有以下幾股勢力:
1.何進的舊部
按說何進死後,他的舊部應該聽命於車騎將軍何苗。但從血緣上來說,何苗原本姓朱,與何進是異父異母的假兄弟。從立場來看,何苗一直堅定地站在宦官一邊。何進的舊部怨恨何苗一向不與大將軍齊心協力,在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的協助下殺死並肢解了何苗,之後何進的舊部統統成了董卓的手下。
2.袁家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又剛剛消滅了宦官集團,聲望正隆。袁隗是太傅,錄尚書事,是名義上的百官之首。袁紹是司隸校尉,袁術是虎賁中郎將。袁家要名分有名分,要軍隊有軍隊。董卓剛入京時只帶了三千人,為了嚇唬人隔三差五就得讓部隊野外拉練之後裝作後續部隊開進洛陽,使人誤以為他有千軍萬馬。這種招數騙了別人也就罷了,袁紹這個兼具特務頭子職能的司隸校尉居然也被矇騙了。筆者分析認為,一來董卓曾經得到過袁隗的推薦,算得上是袁氏的門生故吏,使袁家對董卓心存幻想。二來,從古至今,貴族出身的人搞起情報工作來大都渣得不行。
袁氏一族先是錯過了皇帝,又沒有及時拉攏何進的舊部,最糟糕的是還自我感覺良好,勝利果實不被董卓竊取才怪。
3.丁原
丁原是何進召來的各路人馬中僅次於董卓的實權派,他手下的并州軍也是僅次於西涼軍的精銳部隊。但丁原的主簿(秘書)呂布因為得不到提拔深感不滿,被董卓派人收買之後毫不猶豫地砍下了老領導的頭顱。并州軍一部分散夥,另一部分和呂布一起跟董卓混了。
解決了洛陽城中的三股勢力,董卓著手給自己提高地位。換了一般人也許就直接給自己弄一個宇宙大將軍之類的駭人聽聞的頭銜。董卓卻選擇一步步試探著來。
第一步,暗示朝廷將司空劉弘免職,由自己取而代之。
這個劉弘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事迹就是被董卓取代,可以認為此人在朝中沒什麼分量和威望,董卓走出的第一步沒有任何人反對。
第二步,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在開會討論之前,董卓先拉攏袁術,任命他為後將軍,不肯依附的袁術離京避禍。董卓又和袁紹通氣,袁紹這才明白了董卓根本沒想服從袁家的領導。大夢初醒,極為憤怒的袁紹握著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揚長而去。董卓想下令通緝袁紹,經人勸阻沒有把事做絕,還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反正袁家老小都在自己手裡捏著也不怕他怎麼樣。袁紹負氣出走後,董卓原以為不會再有人敢反對廢立皇帝的提議了,誰曾想還有一個硬骨頭的盧植。惱羞成怒的董卓下令將盧植處死,為董卓所提拔的大文學家蔡邕以盧植名望太高為由極力勸阻。董卓這個人很是聽人勸,只免去了盧植的職務。
回家養老的盧植躲過了董卓派出的殺手,之後在門生公孫瓚的地盤上隱居,安度晚年。
董卓擁立劉協的行為向來令人費解。誠然廢立皇帝可以樹立個人權威,但對於一個權臣來說,皇帝越無知無能越容易掌控。他所走的第二步也許並不是完全出於私心,從大多數朝臣的態度看來,在新皇帝比他的兄長更賢明這一點上,他們很可能與董卓達成了共識。
第三步,從司空調任太尉、兼領前將軍事務,持節、授予斧鉞和虎賁衛士,封郿侯。
給自己加官進爵的同時,董卓也沒忘了干正事兒。他與司徒、司空一起到宮廷上書,請求複查黨錮之禍的冤案,為清流士大夫平反並提拔任用他們的子孫。
第四步,升任相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位極人臣的董卓開始了大手筆的人事安排,他所親近的人都沒有處在顯貴的位置上。朝中的高官厚祿、地方上的實缺都給了士人。收買人心也好,建立新秩序也罷,不管怎麼說董卓都是有誠意的,可他的人事安排換來的卻是他絕對沒有想到的後果——十幾路諸侯遙尊袁紹為盟主,組成了討董聯軍,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董卓提拔任用的!
在軍事上,董卓老謀深算。在政治上,董卓機關算盡。但在人際關係上,董卓其實是一個比較單純的人。遊俠出身的他一直以為只要他善待別人,別人就會投桃報李,他以為所有人都像西涼人那麼率真。也許董卓不是不知道什麼叫做虛情假意,什麼叫做兩面三刀,但他可能以為這些事不會發生在那些體面的大知識分子身上。我們不知道董卓的心裡是否存過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美好願望。我們只知道後來的董卓三觀盡毀,迷信暴力、完全沉迷於本能的慾望。
黑化了的董卓縱容士兵搶劫民宅、姦淫婦女。派呂布挖墳掘墓,盜竊珍寶。派李儒毒殺廢帝。他本人姦汙公主,霸佔宮女,還搜刮銅器,鑄造粗製濫造的小錢驅逐良幣五銖錢。
至於反董聯軍,董卓完全沒把袁紹這個徒有虛名的盟主當盤兒菜,毫不猶豫地殺了他家百餘口。抓到的敵軍俘虜,被他捆綁著倒立起來再用熱油燙死。聯軍大都不敢與西涼軍作戰,有著強烈正義感和使命感的曹操、孫堅都被董卓的部將徐榮擊敗。然而孫堅很快就重整旗鼓擊敗了董卓派出的胡軫(音通枕)和呂布,斬殺了華雄並在之後擊敗了董卓親自率領的部隊,直逼京師洛陽。
為了躲避孫堅的鋒芒,董卓下令遷都長安以貼近自己的根據地。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居然還不吸取教訓,讓平定黃巾之亂的第二功臣朱儁留守洛陽。朱儁在史書中的形象是堅決與董卓鬥爭到底但因為聲望太高董卓始終沒敢把他怎麼樣。事實上,即便是對於那些比朱儁聲望更高的人(比如皇甫嵩),董卓也半點不客氣。查閱朱儁早年的經歷可以發現這是一個極具靈活性的人,他用什麼手段騙取了董卓的信任已經無從得知,可以確定的是他在董卓走遠後召集了一些人馬與董卓軍作戰,被董卓麾下最能征善戰的李傕(音通爵),郭汜二將擊敗。
長安!長安!
長安附近有皇甫嵩率領的三萬大軍。董卓以朝廷的名義徵召他。同樣被董卓徵召的京兆尹(長安市長)勸皇甫嵩起兵反董,與袁紹呼應,發動突襲救回皇帝。皇甫嵩選擇向董卓屈服。
皇甫嵩不擔心被董卓殺害的原因在於他的兒子皇甫堅與董卓有著深厚的交情……
董卓看在友情的份兒上放了皇甫嵩一碼,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單純。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董卓進入長安前暗示朝廷要求御史中丞及以下的官員向他下拜行禮,擺明了就是要折辱一下擔任御史中丞的皇甫嵩。
皇甫大人才不管什麼士可殺不可辱,老老實實地下拜行禮。董卓問他服不服,他滿臉堆笑地表示歉意,使董卓都沒了脾氣。
當初進入洛陽時的董卓即便不是雄才大略至少也是一位蓋世梟雄,可長安城裡的董卓卻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了虐待型的人格以及精神失常的傾向。
他給自己陞官為太師、位在諸王之上,弟弟、侄子、侄孫全都加官進爵,從九十歲的老娘到襁褓中的孫女挨個給予封號。在自己的封地郿縣修建「萬歲塢」,據說這座建築城牆高七丈,儲存的糧食夠吃三十年。如此浩大的工程,董太師自然要親自巡視。在百官為他舉行的宴會上,數百名被誘降的士兵被挖掉眼睛割去舌頭砍斷手腳放進鍋里煮熟,放出血來和酒一起混著喝,一時半會兒還沒死的就翻滾在餐桌旁。百官深感可怖,董太師神態自若地吃著人肉、喝著人血。
關中地區的大家族被隨隨便便地冠以謀反的罪名慘遭屠戮。
「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有一名續弦的遺孀,當時只有二十多歲,因為才貌雙全被董卓看上。最終這位堅貞不屈的寡婦被以極其殘忍的方式凌致死。她的侄子皇甫嵩對此毫無反應。
董太師曾經的領導張溫被冠以勾結袁術的罪名在街市上被鞭打致死。
董卓倒行逆施、殘暴不仁、為所欲為、虐待了太多太多的人。可那些以義軍自稱的諸侯們都在忙著搶奪地盤,誰肯向魔頭髮起挑戰?反倒是董卓與西涼叛軍首領馬騰、韓遂握手言和,準備聯手向關東用兵了。
三、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 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公元192年,董卓死了,死在祝賀皇帝陛下大病初癒的路上,死於他一手提拔、深為信任的王允和呂布之手。
董卓對得住的人很少,對不住的人很多,他活該千刀萬剮,但筆者固執地認為他不該死在這兩人(尤其是呂布)的手上。大家都知道王允官至司徒,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從中層幹部到位列三公是出於董卓的提拔。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是一個虛構人物,呂布的確勾搭了董卓的婢女,董卓也確實向他扔過手戟,但這恰恰說明他們的關係無比親近,董卓直到臨死前還指望呂布來保護他。
董卓的親屬除了女婿牛輔全都被皇甫嵩殺光,九十歲的董老娘苦苦哀求,然並卵。范曄在《後漢書》中都不好意思把這事兒寫進皇甫嵩的列傳而是寫進了董卓列傳。
董卓之死讓很多人覺得雲開霧散,大漢的天又變成了明朗的天。他們將董卓的屍體點了天燈。同情董卓、依附董卓的人被處死。憎恨董卓的人奔走相告,互相慶賀。三年前,張讓跳黃河也洗不清時,大伙兒也是這樣懷揣著明天會更好的願望。可惜歷史不是遊戲,幹掉大BOSS不也不見得會看到HAPPY ENDING。
長安城中慶賀的人們想不到,可怕的不是董卓,而是民族歧視與地域歧視的狹隘觀念,是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迷信暴力的虛偽和狠毒,是明哲保身、不敢為天下先的文化糟粕。
他們更想不到,原來一切都可以變得更壞的……
董卓很厲害,但要先明白他哪裡厲害?在我眼中董卓的厲害,不是他殺了多少人,不是他挾持了多少大臣與皇帝。而是他開啟了漢末地方豪強把持朝政的先河。
東漢皇帝繼位時,普遍年齡很小。因此出現了外戚黨、宦官黨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這也很好理解:小皇帝繼位之初,需要依靠太后來管理朝政,太后為了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牢固,開始在朝廷中安插家族勢力,逐漸形成了外戚黨,比如王莽、梁冀、何進都是外戚黨卓越代表。當皇帝年齡大了,不甘心當傀儡,就要尋思奪權,而此時能皇帝能利用的資源只有身邊的宦官了。當皇帝依靠宦官奪權成功時,閹黨就開始把持朝政,比如十常侍就是閹黨的代表人物。直到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繼位,又開始重演外戚掌權的戲碼。從漢和帝開始,基本上在上演這種輪迴,看來在東漢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兩黨輪流執政」的風氣。當然這兩黨之間,還夾著一個「士族」,不過他基本上外戚黨與閹黨鬥爭的犧牲品。由此來看外戚、宦官、士族,他們已經率先上演了一場「三國演義」。
直到董卓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輪迴,他既不是外戚,也不是閹黨,連士族都不是,他是徹徹底底的寒族出身。董卓的出現預示了一種新興的力量"地方豪強"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出現釋放出了一個非常具有誘惑力的信號,即便你不是士族,你不是外戚,你不依靠宦官,只要你有能力,同樣能夠把持朝政,呼風喚雨,從而引出了無數的權謀家,野心家紛紛登場,開始了三國將近一個世紀的亂世紛爭。這場亂世紛爭的勝利者曹操、劉備、孫權,他們只不過是董卓的一個「優良進化版」,本質並沒有改變。曹劉孫既不是外戚,也不是閹黨,最終通過自己努力成為地方豪強,三分天下,魏蜀吳也都是「非士族」政權。董卓給曹劉孫提供了一個成功模板,也提供了一個失敗案例。董卓是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覺得這是他身上最厲害的地方。
明白了董卓哪裡厲害,接著說董卓為什麼厲害?在《三國演義》中,如果說曹操是「反一號」,那麼「反二號」非董卓莫屬。要不是董太師因與「女一號」貂蟬發成緋聞被開除劇組,最後極有可能達到「挑大樑」的地步。歷史上的董卓是英雄嗎?如果說是,為何最後身敗名裂。如果說不是,在曹操、劉備都還未嶄露頭角的時候,董太師就已經威震天下了,這樣一個複雜的人物我們應該怎麼評價呢?我覺得董卓是個有「英雄膽識」和「魔鬼心腸」的人。因為他有「英雄膽識」所以能率先在漢末諸侯當中脫穎而出,又因為他有「魔鬼心腸」也註定他只是歷史的一個過客。對於這種雙重身份的人,我們也要分兩個方面來評價他。
一 英雄是怎樣煉成的
1行俠仗義,立信羌地。
《三國志.董卓傳》的開篇便說「少好俠,嘗有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就是說董卓這個人,年少時就行俠仗義,與羌胡之地的各族首領和豪傑之士都有很深的交情。據說即便是一面之緣的舊友來到董卓的家中,他也殺牛宰羊的熱情款待。這一舉動讓羌人對董卓的深情友誼頗為感動。等回到部落後,他們又以牛羊馬共計幾千頭回贈給董卓。由此可見董卓在羌胡之地的威信是很高的,就地方勢力而論,董卓有點「幫會大哥」的意思。就政府方面而論,說董卓是「西域親善大使」也不足為過。董卓在西涼的威信很高,這也是董卓死後,羌人要侵犯長安,為董卓報仇的一大原因。
2文武雙全,有勇有謀
董卓是個武功很高,而且才智過人,《三國志》記載「卓有才武」。據說董卓身手矯健,他常常箭袋雙背,在飛奔的馬上左右馳騁射箭。這一形象很有呂布「飛將」的感覺,和我們以往印象中,那個大腹便便的董卓截然不同。董卓很聰明,據《九州春秋》記載,董卓剛到洛陽的時候,騎兵步兵加起來一共才三千人。董卓自覺兵少,不能讓人震服,就想了個鬼點子。他讓這些士兵們白天進城,到夜晚再讓他們悄悄出去,第二天再大張旗鼓進一次城。連續四五天,結果洛陽的百姓與官員都以為董卓的人馬不可勝數。這一招太毒了,有點計算機中「複製粘貼」的意思。董卓就憑有限的兵力,獲得了無限的威力。其才智由此可見一斑。
3治軍有度,善於用兵
董卓最初是受朝廷奉命,來鎮壓羌、胡兩地的叛亂的。《英雄記》記載「卓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吳書》也記載「卓領兵騎討賊,大破之,斬獲千計」,由此見董卓很善於用兵。後來他鎮壓韓遂叛亂的時候,就完美的上演了一場「瞞天過海」之計。話說董卓在戰場被叛軍包圍而糧草殆盡。於是董卓就假裝的修築堤壩攔水捕魚,實際上是擋住河水悄悄撤退。等他的軍隊渡過河後,便拆掉水堤。叛軍追來時,河水已經深不可渡,只能在河對岸看著董卓的軍隊大肆離去。董卓治軍有度,善於接納人心,他把朝廷賞賜給他的錢財,全部發給分發給里官兵,這種賞罰分明的舉動,很有古之名將的風範。
綜合一上三點,董卓能在率先眾諸侯中脫穎而出也不足為奇。陳壽在為漢末諸侯作傳時,將董卓排在了第一位。袁紹、袁術、劉表都排列其後,這也無可厚非。二袁是個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劉表是個「座談客」。論綜合能力,董卓的確比他們強太多了。但性格決定一切,董卓雖有「英雄膽識」,但他還有一副「魔鬼心腸」,正像有人說所說「有才無德的人更可怕」。
二 魔鬼是怎樣煉成的
1自行廢立,殘害大臣
董卓屬於外藩入朝,威信不足,所以他要做一件大事來樹立自己的威信,於是他就是廢少帝,另立陳留王。自古「廢舊立新」的大臣沒一個好下場,成功的只有兩個例子,那便是伊尹和霍光,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兩個「廢舊立新」後,獲得好名聲的人。孟子曾說「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伊尹放太甲,霍光囚劉賀都是順應民心的義舉,董卓廢帝完全是為了一舉私利,董卓這步棋就走實在風險太大了。董卓的疑心很重,每次出門都身穿盔甲,只要發現誰對他不忠心,就將他斬首。從這裡看出董卓有一定自卑感,他是武將出身,朝廷也沒有任何親戚外援。他只用通過極端的手段來擴大自己的權利。
2草菅人命,搜刮民財。
殺害百姓、殘害大臣這是董卓一生不可磨滅的污點。每年二月都是祭祀土地神的時候,這時董卓派軍殺入洛陽城,將男子頭全部砍下,女子們都掠奪兒走,其財物也都瓜分。董卓的這種做法讓人懷疑他是不是心理變態,把殺人當做了一種樂趣。還有一種原因可能是董卓內心對老百姓的不信任,董卓是曾經朝廷任命鎮壓過黃巾起義的,興兵起義的人都是老百姓。在董卓看來,可能今天是順從聽話的老百姓,明天可能就拿起刀子向你造反。於其等你造反,不如先斬之而後快。另外在鎮壓黃巾起義的時候,董卓因為戰事不利還被貶官罷職。這一些列原因都增加董卓對老百姓的「怨恨」與不信任。董卓在長安城旁邊修建了他的私人別墅,起名「郿塢」,其目的是「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後來董卓敗亡,「郿塢」裡面的金銀財寶數不勝數。其實我們可以把董卓看成一個「暴發戶」,以前是個西涼的幫會老大,如今得了勢便思想膨脹。沐猴而冠,難成大事
3挖掘皇陵,焚燒都城
董卓的暴行激起了民憤,山東諸侯揭竿而起,這就是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董卓見敵方勢大,就要挾皇帝官員們遷都長安。《三國志》記載記載此次事件「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皇陵,取寶物」。盜墓、屠城、淫亂婦女,這是三件罪行被稱作「不赦之罪」,董卓把這三樣全給佔了。後來的曹操在歷代之所以名聲很壞,因為這三件事也是他經常做的。董卓來到長安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蒼天讓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如今董卓的瘋狂狀態已經讓人不可理喻,已經是「不死不足以平民憤」。初平三年四月,王允和呂布聯合將董卓殺死。之前還有王允用侍女裡間董卓呂布關係的情節,後世為了讓這名侍女名流千古,給她起名為「貂蟬」。
「英雄」與「魔鬼」這兩個屬性,在董卓身上並不矛盾。作為一名地方的豪傑,如果沒有一些義氣的舉動,是不能讓屬下服從的。但正是這種草莽英雄的性格,也給他日後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把曹操當做「反一號」活多或少有些冤枉,但董卓這「反二號」卻是名副其實。我覺得董卓很像《水滸》裡面的晁蓋,晁天王在地方上還算是個一代豪傑,如果真讓他執掌朝政了,那也是禍亂天的主。大家在試想一下,讓陳浩南、山雞這類的扛把子去管理國家,那不出事才怪呢。
董卓死後還有一段「蔡邕哭董卓」公案。蔡邕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詩人」蔡文姬的父親,他書法、作詩、琴藝樣樣精通。後人評價蔡邕哭董卓,有人說他迂腐,有人說他知恩圖報,至於真相是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了。當初董卓為了請蔡邕進朝為官,不惜威逼利誘。蔡邕出仕後,董卓更是對其「三日之間,周曆三台」。識才愛才惜才,這是成為英雄的必備素質。按三國志的記載,董卓是有這個基本素質的,有這樣素質的執政者是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所以董卓死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也算回報了董卓對他的知遇之恩。
陳壽評曰: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董卓已經成了歷史的罪人,在亂世中有他這樣一個反面教材,更能襯托出其他所謂「霸主聖君」之流的英明神武。
我曾給董卓寫過一首七律,在文章結尾處奉上,算是對他的整體評價吧。
茂陵秋雨漢家衰,千乘胡騎掃塵埃。
色膽徒迷龍帝夢,霸心空羨受禪台。
李斯尚有奸朋論,王莽嘗懷濟世才。
縱有蔡邕揮淚日,脂燈自照見凡胎。
因為他破壞了遊戲規則。
董卓是袁門故吏,他摘取並糟蹋了本該屬於他爸爸袁紹的革命果實——何進的政治遺產。當時的遊戲規則是士族制定的,而作為遊戲獲利方最忠實的簇擁,董卓把他爸爸的麻將桌給掀了『派大星,我們來打鬥地主吧』
在此之前的黃巾之亂啊,外戚宦黨之爭啊,都是士族掙錢的機會,a士族掙少了b士族掙多了,總還是有人在笑的,反正士族都是在利用這套規則掙亂世的小錢錢
董卓這麼一折騰,噁心了所有人,大家都開始重新下注。
當時的情況是:
一開始是袁紹獻計想讓何進用他人兵力進行威懾,讓何後忌憚而除掉宦官(由此看出袁紹那貨註定不成大器)。
董卓西涼土匪一個,早就有不臣之心,聽到何進召他,開心的不要不要的。
然後何進看董卓帶著人馬快到洛陽,立刻驚覺,命令董卓大軍不可前進,只能駐守郊外。
結果,傳來何進被宦官伏殺,老董那貨當時兵力才3000,直接找到少帝後,他當時也慫啊,不知道洛陽內,其他人實力多少,於是就出計謀讓別人以為他兵力雄厚,而且他不斷布疑兵,讓人以為他的援兵不斷,直到後來他收編了何進的部隊,直接挾天子令豬猴,虎的不要不要。
那時的皇帝只是傀儡,誰都可以控制,控制皇帝不在重點,重點是你得能在首都站住腳,這就是董卓的優勢所在:
1,他的部隊久處西涼,曹操袁紹還在一塊偷窺新娘的時候他的部隊就在跟羌人干,曹操袁紹在朝中錦衣玉食的時候他的部隊也在跟羌人干,百鍊精兵。
2,他和袁紹曹操最大的不同在於,袁紹曹操世家子,要名聲要臉面,董卓不同,「我蠻夷也」,他的部隊可以在長安城為所欲為,為了保衛新家他們可以做到一切,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一個長安城翻的起多大浪,外地的農民你能到長安而一路被各種諸侯放行?何況要反早跟著張角反了
3,清理士族,看看劉備怎麼對待益州士族的,看看孫權怎麼對待江東士族的,董卓很簡單,給你面子,你看不起我?那就都殺了吧,反正我是蠻夷,所以董卓在長安,是真的可以做到一個人說了算的,當然這個動作間接引發了諸侯同盟,可惜諸侯們在獲取勝利果實以前就內訌崩掉了
賈詡表示自己什麼也沒幹。
董卓的所謂厲害,一部分確實是他自身和手下勢力的強大,但也有正史敘述偏重導致的放大。
董卓是鎮壓涼州起義出身,進入洛陽之前,大部分時間都在邊關(涼州、并州、蜀郡北部)任職。而漢末中央政府衰微,邊疆無論百姓還是軍人,都需要有較強的戰鬥力才能存活下來。縱觀獻帝一朝,相當一部分名將(呂布、馬騰、馬超、韓遂、公孫瓚、劉關張趙等)都是邊關出身。這就使董卓手下的軍隊成為了一支經受過戰勝錘鍊的軍隊。
另外,董卓進京之後,通過手下的軍隊,控制了中央政府。而流傳到現在的正史,基本上是依據政府歷史資料編纂的,換言之,在很大程度上是二十四部政府史。在這種視角之下,和中央政權越接近的人物、勢力,越容易被放大。
而且,董卓的政敵主要是黨錮之禍的黨人和經學世家(兩者有很大重疊),而這批人正是魏晉士族的前身。在歷史敘述中,誇大自身政敵的邪惡,同時渲染其強大,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從孫堅能夠將董卓逐出洛陽來看,董卓的軍隊確實強於其他勢力,但並不具有壓倒性優勢,有被一個或者幾個足夠強大的太守擊敗的可能。後世那個一手遮天的董太師的形象,更多是來自於政治上而非軍事上。
以上是我對董卓實力強弱的一點看法,不太成熟,望方家指教。
年輕的時候,董卓還是大有作為的。
周天子派秦王守衛西北,歷代秦王死於馬上,接連不斷的戰鬥抵禦匈奴,胡人。
厲害不厲害就看對手怎麼培養你吧。
董卓就相當於戰國的秦國。
話說秦始皇一個將軍就能抵禦整個匈奴的。
看到董卓二字我就想到八滴血怎麼辦
因為他的黑桃手牌可視為酒。
凜凜涼騎散胡塵,
兩京皆懼太師名。
若使董卓能扶漢,
無復孫劉曹三雄。
正史還是演義?
正史,力大無比,畢竟在西涼混的,左右馳射(命中率未知)總的來說,也得是個一米九,三百多斤的大漢。
三國演義。那就更牛了,把曹操嚇得錯過了刺殺的時機,單手撂倒刺殺者,抄起呂布四十多斤的方天畫戟經常扔呂布(呂布閃避很好,不然早跪了)
西涼軍驍勇善戰 而董卓 也不過一代梟雄而已
當時的天子好比是屋頂,士大夫、外戚、宦官(皇帝家奴,依附皇權生存,也可以說是代表皇帝勢力)、軍閥,四個柱子,之前再怎麼鬧,不脫規則和潛規則範圍,各方勢力也勢均力敵,好歹維持著政局的平衡。結果袁笨雛那貨自作聰明,幹掉了宦官,剪除了皇帝勢力,突然打破了這種平衡,沒有遊戲規則了,當然就是看誰拳頭大了。董卓恰逢其會被調入京師,白撿了。
董卓的西涼大軍能征善戰,幾乎經常打仗,戰力比其他諸侯當然強多了
鎮邊老臣扶季漢,三千涼軍入長安。
冢中枯骨!
因為他很帥,參見《情傾三國》
推薦閱讀:
※《曹劌論戰》中魯公怎麼會讓一個鄉間村夫曹劌來打這麼關鍵的戰役?
※平王東遷,宗周老百姓留給了秦國,後來秦國人被視為夷狄,曾經是文明中心宗周的遺民百姓怎麼看待這件事?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庶子都幹什麼去了?
※西漢初期的丞相和相國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