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落寞了十年,今後十年應該怎麼救香港電影?

今後的十年,香港電影是謝霆鋒的天下嗎?


無論是作為文化概念的香港電影,還是作為地域概念的香港電影,我覺得都是四個字:

順其自然。


關於謝霆鋒想說幾句,其實可以把他和劉德華相對照來看。相同點是都長得帥,成名早,勤奮敬業,但演技造作。他們的形象氣質決定了年青時的人氣,敬業態度則決定了其持久競爭力,而演技的不足其實多少是可以被前兩點所改善和遮掩的。最重要的一個不同點在於華仔幾乎完整經歷了香港電影乃至香港娛樂圈的黃金時代,而小謝入行時行業正在日趨蕭條,形勢比人強。如華仔可以說是香港歌手中開拓國語歌壇的領軍人物,小謝的歌喉與華仔大概半斤八兩,但作為歌手無論如何也達不到華仔的高度了。那年頭,發哥那樣的公鴨嗓隨便玩票出張唱片都有雙白金呢。

單就電影方面而言,小謝方當而立,上進心十足,還是大有可為的。發哥稱香港電影今後三十年靠他了,雖然更多的是勉勵和調侃,誇張中也不失幾分客觀,畢竟目前有票房號召力的男星還都是那幾位半老頭子,同輩人中幾乎無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同為世家子弟的房祖名洪天照譚俊彥等的發展遠不如他,不像華仔的年代群星閃耀。說到這裡,竟有點「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之感。只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華語電影近幾年又暖風頻吹,尤其國內的票房數字像大躍進放衛星一樣不斷攀升,挖煤的蓋樓的做網站的個個都來砸錢捧角,比起二十年前黑社會縱橫香江影業的熱度不遑多讓。往積極的方面看,行業的回暖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發展空間,即使現在新的巨星難覓,但暫時跑龍套的宋兵甲們只要矢志不渝把握機會,一樣有可能像前輩一樣從爛片中修成正果。

回到主題,香港電影沒有人能救得了,也不需要救。物競天擇,國內的產業鏈和市場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已經吸引著香港電影人從各個崗位各個環節逐步滲透融合,連杜琪峰也說「我覺得時候到了」,可知北上是大勢所趨。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的港片影迷,不用提這些大導演大明星,你可以從如今的很多電影電視中發現只鱗片爪的香港元素,如某個搞笑橋段的熟悉的套路、某個鏡頭的標誌性的推拉搖移,某個動作場面的似曾相識的設計,甚至只是片頭片尾劇組名單中某個久違的名字。。。無論它們在整部作品裡的貢獻如何,都是香港電影人為適應新形勢所做的調整和努力。華語電影本身也會多元化發展,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生存空間留給各具特色的中小製作,其中自然會有純港味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港片不死。但單論作為獨立的文化概念和地域範疇的港片包括港劇,與粵語歌類似或更甚,在完成了對相對貧瘠閉塞的祖國人民的流行文化啟蒙教育之後,其時代早已過去,只是它特有的情懷伴隨了一兩代人的成長而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群體記憶,配合上這年頭泛濫的懷舊情緒,才導致網路上年復一年的祭奠和詰問。


如果謝霆鋒可以代表未來十年的香港電影,那我只能說

:香港電影,沒救了。


香港電影沒落是必然的規律,只能走上合拍片的道路,香港的地界和大小決定了不可能這麼輝煌的發展下去,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期與其說是黃金時期,倒不如說這是一個耗盡精力的蓬髮,一次殺敵一千自毀八百的事情,如何在新時代中在合拍片中保持者港片的氣血才是下個十年香港電影應該去找尋的。說是堅守港片陣地的導演也都不約而同的北上拍片了。三級片不復當日之勇,警匪片也慢慢沒落,無間道也只是一次貌似強心劑的迴光返照


救香港電影,其實是給電影創作一個好的環境,好的環境其實不是說安逸的環境就是好的環境,比如動亂的環境,比如變化的環境,比如蕭條的環境,彷彿這樣的環境能夠磨練一些東西,能夠少一點浮躁,讓美妙的東西,優秀的東西脫穎而出;我們現在感覺是物質生活條件優越了,社會的關注點浮躁了。真的,純的,有思想的作品,自由的作品就不容易得到社會的關注。

或者現在需要的是,成就的是:那些能夠看透浮華,看透物質,保留夢想,追求理想的默默無聞的人,或許十年?十年的沉澱,和默默地執著會讓後人發現堅持到最後的美。


在你認為的香港電影的黃金期,也出了無數的爛電影,只是被人遺忘了。
所以不要因為現在很多爛片就認為整個產業都沒落了,至少下這個結論為時尚早。


換個問題。加入現在已經封神的港人和港影晚生十年二十年,而讓我們現在遇見。我們還會像當初一樣愛他嗎?
顯然,如果發哥星爺晚生二十年,也許他們根本就出不來,或者說能出來也不能保證他一定不會是陳老濕那樣的人。
相信很多像我這樣熱愛香港電影巴不得把所有老片都收集齊的人,一方面是對過去香港影人用心締造的影像傳奇的一種敬仰,另一方面也許是對過去那個資訊貧乏但卻用心去愛的年代的一種懷念。
傳奇,是不可複製的。
我們這一代早已被後輩稱之為大叔歐巴桑的青春記憶,也是不可複製的


過去十年香港電影整體水準其實沒比之前十年二十年的香港電影差
歐美韓國電影發展太快了
香港電影每年還是有幾部可看之作的


一、我覺得問題本身有些問題。香港電影為何沒落,隱含著的前提是香港電影曾有過十分輝煌的歲月。但我認為某程度上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印象:

  1. 香港電影的製作水平、藝術價值並沒有顯著的下降。我覺得陳可辛在某一期的訪談(好象是鏘鏘三人行)中講過的一段話很有道理,大意是中國內地的觀眾之所以覺得香港電影今不如昔,水平大大下降,是因為內地觀眾並沒有和香港電影一起成長。內地觀眾一上來看到的都已經是經過了時間篩選的優質港片,如《甜蜜蜜》、《阮玲玉》、《縱橫四海》、《青蛇》、《倩女幽魂》、周星馳,等等。而在港產片成型後的四五十年中,如今天的《超級經紀人》一類的爛片,何嘗少了呢?簡直是罄竹難書!當年香港影評界、觀眾對港產爛片的睥睨,與今天內地的情形,十分相似。但因為內地觀眾並沒有看到過這些港產爛片,卻時常看到今天的港產爛片,遂有今不如昔的印象。其實這在香港觀眾看待香港電影的今昔、內地觀眾看待內地電影的今昔的情況時,也都類似,因為觀眾往往只會看過去的佳片,以及今天的爛片。只不過這種情況在內地觀眾看待香港電影時尤為明顯。其實近年的香港電影何嘗缺乏過佳作?《無間道》、《金雞》、《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麥兜系列、《伊莎貝拉》、杜琪峰的《槍火》、《神探》,等等。
  2. 黃金時代情結。正如《午夜巴黎》中所表現的那樣,人們總是嫌棄自己所處的時代,而迷戀過去的「黃金時代」。但黃金時代未必真的存在過。
  3. 港片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就在於其商業化。而今對於香港電影從業者來說,市場其實是前所未有的廣闊。

二、我認為,港片的落寞,杜琪峰們的感嘆,反映的不是落寞之類的問題,而是是部分知友提到的,港產片身份的逐漸模糊。這種身份的模糊正是由上述第三點推波助瀾的。沒有一個商業實體能夠跟市場趨勢作抗衡。香港市場畢竟太小,內地市場畢竟太大。在商言商,所有有頭腦的製片人都會盡量迎合內地市場的需要,對於商業化氣質向來最重的香港電影業尤為如此。那麼為了迎合內地市場的需要,自然「香港」特質自然會減少。

在這方面,其實審查只是極小的一方面。沒有多少香港電影會真的因為審查而在藝術上、商業上有巨大的損失。《甜蜜蜜》、《阮玲玉》會需要為內地的審查而刪減片段嗎?即便是《無間道》,頂多也只有《無間道3》裡頭的一句陪內地公安吃海鮮買LV犯禁了。可以說,商業電影向來不怕審查。即便沒有了廣電總局,《泰囧》還得是那麼拍,話一句不多,一句不少。當然,某些題材可能會受到些許限制,涉及政治類型的電影倒還在其次(你想得到那部熱賣的涉政電影嗎?),警匪片、恐怖片的拍攝會受到些許的影響。例如,國內的警匪片,無論合拍與否,其實最後最牛逼的都是公安。但再次,這些影響其實有限。

更重要的,是許多在香港土壤下的特質消失了。比如,香港的市井氣。對比《志明與春嬌》和《春嬌與志明》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前者有那麼多港男的低俗猥瑣,後者卻多了許多對北京氣質的蹩腳模仿,比如春嬌去公園相親一段,拍攝唯求傳遞場景,一點都不生動活潑,在這樣僵硬地表現內地的同時,香港就成了一個褪去的背景。又例如《功夫》,作為一出合拍片,地域慨念就顯得十分模糊,或者說故意處理得十分模糊。如所謂豬籠城寨,其實是當年港片中的九龍城寨,但故意改名易姓,估計除了是為了搞笑之外,還是為了要和城寨外的上海灘風光相適應。

在迎合大陸觀眾口味的過程中,「香港」被迫成為一個逐漸模糊、褪去的背景,只剩下如來神掌在招魂。香港電影從業者大面積地迷失。但是許多港產片的特質,如類型片的極端成熟,在合拍片的時代仍保留了下來,某程度上也是其優勢所在。

怎麼救香港電影?咸吃蘿蔔淡操心。香港電影輪不到我們來救,我們也救不了。市場放在那裡,電影是商品,就得跟著變。但總會有香港電影針對香港市場拍攝的,比如最近同樣是彭浩翔的《飛虎出征》,比如之前的《低俗喜劇》。藝術水準不高?可以說,至少高於「黃金時代」港片的一般水準。關鍵是這顯然是徹頭徹尾的「港產片」。當然,在投資合拍片或許更有賺頭的情形下,這些港產片能否維持下去,是一個問題。但,再一次,這擔心不來,也輪不到我們擔心。真要說,可能是要香港政府補貼本地市場,以及限制外來片的比例。但號稱全世界最自由市場的香港,要指望政府作出這些措施,恐怕要等到廣電總局先開放審查吧。

總結一下:港片的落寞與拯救某程度上是個偽命題。真正的問題是港片的逐漸模糊。港片的模糊是因為市場的吸引而不是因為審查。所以自由中國啊、開放市場啊之類的跟「拯救港片」基本上沒有雞巴關係。「港產片」目前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但前景不明朗。但明朗與否,我們擔心來也沒用。


香港電影如果說近十年落寞了,那是因為香港本身的身份越來越模糊吧。
文化上的創新,與政治經濟關係殊大。沒有批判現實,就不會有電影藝術的巔峰。也不會有任何一種藝術的巔峰。
但大部分香港影人已經習慣了在內地搵食,尤其陳可辛彭浩翔等徒有其表之輩,假創新之名,行犬儒之實,怎麼可能挑戰當局給影人劃定的這個圈?就算要挑戰,又有幾名投資者願意陪你一起被和諧?
香港電影落寞,與其說是香港影人之恥,不如說是整個中國文藝之恥。
要救港片,先從自我救贖開始。


一句話,北上撈錢。


香港電影已經模式化了,現在的港片跟前十年的港片的最大區別,無非是多了大陸明星,大陸資金,大陸發行方以及大陸的票房。竊聽風雲,逆戰,火龍,槍王...這些所謂的近年來的「純粹」港片代表根本就是在走老路,越看越膩。想搞「創新」,就出了個超級爛片,關雲長...所以,港片已FLOP了...而這又豈是演員能拯救的,更何況是一個演員!十個謝霆鋒,加十個發哥都不行。
再羅嗦一句:也許,融入大陸市場,對於香港影人來說,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所以,與其說是要去拯救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更不如說讓我們在下一個十年,去期待新的(兩地影人合作的)國產電影!而對於我們來說,也許唯一可能無法釋懷的是:我們只能在記憶中去懷念,曾經感動過我們的港片情結...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當這部電影成了香港金像獎最大贏家的時候,我徹底淚奔了。。。一,香港娛樂圈那純粹是個娛樂圈,人浮於事。。。當做好電影不掙錢,做低質惡俗的片子票房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哪個導演能淡定。二,當民眾生存壓力很大的情況下,誰去追求對心靈的探討,娛樂當然是第一位的。改變香港電影先改變如上的狀態吧,我認為肯定會兩條腿走路,畢竟簡單的娛樂一下是很有市場的。哪能像法國人一般悠哉悠哉的只追求品味啊。


杜汶澤!看了最新的飛虎出征,一個字,正!本年度最好看的非影院觀看的電影。
香港電影的味道,杜汶澤做到了!


現在看香港電影總是「不認真」三個字。演的隔靴搔癢,導的得過且過,很難受。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驕縱了真箇電影圈的風氣。沒有幾分認真。香港電影是站不起來的。


除非整個中國成為自由社會,香港電影才有復興可能。


用心。


為什麼說落寞十年?就因為新生代演員不給力?有這麼多好導演好編劇,什麼演員捧不起來。古天樂、吳彥祖夠花瓶吧?演的電影表現怎麼樣?
如果你好好看看當年的電影和現在的電影,你會發現香港電影一直在進步。票房什麼的,交給經濟學家操心去吧。


杜琪峰被你們無視了。。。。。。。《神探》這樣的神作你們居然無視他。。。。。


陳可辛說了句話讓我印象超深「如果只能出《3D肉蒲團》那樣的,那香港電影死了就死了吧「。
香港電影的落魄不是有志的電影人單方面可以挽救的。


推薦閱讀:

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歸嗎?
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對香港電影有何影響?
為什麼香港電影中,代客泊車這個行當是被黑社會壟斷的?

TAG:電影 | 香港 | 文化 | 香港電影 |